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美学刘宓庆

翻译美学刘宓庆

翻译美学刘宓庆
翻译美学刘宓庆

Free land 无主土地不能翻译为自由土地

Continuous recession 不断蚕食

Non-African experts 欧美史学家

New food crops were introduced mainly from Indian ocean 亚洲国家

审美意识两种状态:自觉性审美意识和非自觉性审美意识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审美意识都处于非自觉性状态,有时候甚至达到物我两忘的陶醉地步都仍然不知道自己在审美。

选择就是艺术(art is selection)

翻译审美(translate aesthetically, aesthetic translation)

美学对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中国的语言观中,语言功能与审美判断是密不可分的,这就不同于西方。“温柔敦厚”《礼记。经解》“仁义为美”(《孟子》)

云想衣裳花想容(SVO+SVO)云和花都是话题主语,都是话题topic。这种句子在汉语中占优势。主语话题化topicalization 是汉语重意念,句子以意念为轴展开而使句法隐含化的极重要机制。汉语宾语的某些特征也是意念主轴的表现。

黑格尔(,1770-1821)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人的“自由存在性”。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产物,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是“研究绝对精神的艺术阶段的科学”。康德(,1724-1804)的美学思想

也是以人是理性判断力为核心,强调主观意志的作用。西方美学长期执着于美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研究,实际上将美当做一种外在性超验的预设假定,其结果必然侧重静态内容的考察,并经常限于形而上学的空泛思辨,被认定为“认识论美学”。中国美学思想的重主体具有完全不同的视界和形态。中国美学关注的是主体性审美实践,简称“主体实践”,关心的重点是审美经验。

中国近代美学王国维的意境论(境界论)蔡元培的人格美育论朱光潜的审美态度论李泽厚的社会实践论都是对美的内在性动态考察,被认为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

鲍姆嘉登(1714-1762)在1750年正式使用的“美学”命名,其研究对象是“感官感觉到的美,”美的定义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整化”,美学则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鲍姆嘉登认为感觉是审美能力(“美的感应力”)的基础,其次是想象(称为“想象的美”,是“感觉的美”的提升),最后是判断(康德称为“反思判断力”,即基于主观态度的情感性判断)。可见“感性”是基本,基础,离开感性就谈不上美学了。

理性主义审美观始于古罗马时代的普洛提诺(Plotinus,204-270),渊源已久,基本上是西方美学的主流。

18世纪末柏克(,1727-1797)对理性主义美学的质疑。费希纳第一个揭起了反对西方传统美学“以思辨论证本体”的叛逆之旗,而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先驱之一。到19世纪中期鲍桑葵

(,1848-1923)已经明确提出了美学研究应该注重人的情感表现的主张。鲍桑葵是最先提出审美第一步是人的审美态度的西方美学家之一。20世纪上半期,维根斯坦对生活形式是人的审美价值观依据做了有力的辩护。还有一系列西方美学家如克罗齐(,1866-1952)布洛(,1880-1934)海德格尔

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equivalent transferring of meaning)

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及延伸性extensibility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文心雕龙神思)

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文心雕龙神思)p21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 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equivalences.” --- Dubois 11. “Tran 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ugeneNida 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 Peter Newmark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二、翻译标准 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2.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equivalences.”--- Dubois 11.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Nida 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前言

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前言 这本书是十多年前(1992年春—1994年春)我在香港的大学执教期间写的。临近1997年,正值英国殖民制度在港岛的“风烛残年”,岛内外各种牌号的旧势力非常活跃,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不断兴风作浪,中华文化受到政治高气压的加倍挤迫、挑衅甚至凌辱,大学校园和社会上也充斥着对西方文化和政制的近乎狂热的鼓吹和病态的迷恋。学术阵地“扬西抑中”者也大有人在。这一客观情势就成了我写《翻译美学导论》时定夺写作基本取向的一大考量。我决定逆流而上,在书中大力阐述中华文化(侧重论述中译英)和中国美学思想,论证也重范例,尽力少作我本人直接的理论阐述。我的基本思想是:当时香港浮华浅薄的文化氛围和晦暗病态的政治气氛需要中国美学的熏陶、净化和涤荡。这就是眼前这本《翻译美学导论》在成书初期的基调。当然,促使我采取这个写作基本策略的因素还有学术上更深层的考虑。 我认为就中国译学而言,美学对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中国人的语言观中,语言功能与审美判断是密不可分的,这就不同于西方。中国的哲人从春秋时代就在谈美言与信言问题(《老子·八十一章》)。中国经典文献中辞章美学是个重要的领域。“温柔敦厚”(《礼记·经解》)、“仁义为美”(《孟子》)这类审美价值既是人格论命题,又是辞章美学命题。在中国人看来,人的“思”、“意”、“情”、“志”、“神”、“气”等等都与“言”一脉相通,互为内外表里,南宋严羽所谓“理路言筌”(《论诗话·诗解》)讲的是人的语言文字总会留下他的义理情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汉语的特点来看,中国美学和美学思想也几乎与之切贴照应。先说汉语。 第一,汉语比较重主体意识,而不执著于“意”与“形”的丝丝入扣,讲求“尽在不言之中”:言者认为“听者知其然必如言者之意其然,言者意其然必如听者之知其然”。例如语态。说汉语的人只需说“价格定得太高”,不必说“价格被定得太高”;“这一球扣得真漂亮”,不必说“这一球被扣得真漂亮”,因为,在以汉语为母语的说话者的主体意识中,“定”、“扣”肯定是(某个)人干的,一切不言自明①。汉语中不存在英语中所谓的“虚拟语气非真实条件句”也是这个道理。“天若有情天亦老”在言者的主体意识中肯定是虚拟的,因此“有”与“老”必然“不真实”,不必加上什么“虚拟语气”的语法形式标志,同样一切不言自明。说汉语的人的主体意识使汉语语法

翻译美学 刘宓庆

Free land 无主土地不能翻译为自由土地 Continuous recession 不断蚕食 Non-African experts 欧美史学家 New food crops were introduced mainly from Indian ocean 亚洲国家 审美意识两种状态:自觉性审美意识和非自觉性审美意识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审美意识都处于非自觉性状态,有时候甚至达到物我两忘的陶醉地步都仍然不知道自己在审美。 选择就是艺术(art is selection) 翻译审美(translate aesthetically, aesthetic translation) 美学对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美学对中国翻译理论具有特殊的意义。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中国的语言观中,语言功能与审美判断是密不可分的,这就不同于西方。“温柔敦厚”《礼记。经解》“仁义为美”(《孟子》) 云想衣裳花想容(SVO+SVO)云和花都是话题主语,都是话题topic。这种句子在汉语中占优势。主语话题化topicalization 是汉语重意念,句子以意念为轴展开而使句法隐含化的极重要机制。汉语宾语的某些特征也是意念主轴的表现。 黑格尔(G.W.F.Hegel,1770-1821)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人的“自由存在性”。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产物,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美学是“研究绝对精神的艺术阶段的科学”。康德(I.Kant,1724-1804)的美学思想也是以人是理性判断力为核心,

强调主观意志的作用。西方美学长期执着于美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研究,实际上将美当做一种外在性超验的预设假定,其结果必然侧重静态内容的考察,并经常限于形而上学的空泛思辨,被认定为“认识论美学”。中国美学思想的重主体具有完全不同的视界和形态。中国美学关注的是主体性审美实践,简称“主体实践”,关心的重点是审美经验。 中国近代美学王国维的意境论(境界论)蔡元培的人格美育论朱光潜的审美态度论李泽厚的社会实践论都是对美的内在性动态考察,被认为是“生命美学”“体验美学” 鲍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在1750年正式使用的“美学”命名,其研究对象是“感官感觉到的美,”美的定义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整化”,美学则是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鲍姆嘉登认为感觉是审美能力(“美的感应力”)的基础,其次是想象(D.Hume称为“想象的美”,是“感觉的美”的提升),最后是判断(康德称为“反思判断力”,即基于主观态度的情感性判断)。可见“感性”是基本,基础,离开感性就谈不上美学了。理性主义审美观始于古罗马时代的普洛提诺(Plotinus,204-270),渊源已久,基本上是西方美学的主流。 18世纪末柏克(E.Burke,1727-1797)对理性主义美学的质疑。费希纳第一个揭起了反对西方传统美学“以思辨论证本体”的叛逆之旗,而成为西方现代美学的先驱之一。到19世纪中期鲍桑葵(B.Bosanguer,1848-1923)已经明确提出了美学研究应该注重人

翻译理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翻译理论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equivalences.”--- Dubois 11.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Nida 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刘宓庆口译理论基本框架——评刘宓庆《口笔译理论》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2年第6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6,2012 刘宓庆口译理论基本框架研究 —— —评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 彭秀林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清远511510) 摘要: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以维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为口译研究的指导思想,并构成贯穿全书的理论主线,从口译研究的指导思想、本体论、认识论、对策论、方法论五个方面构建了口译理论的基本框架,具有首创性、整体性、开放性和操作性,标志着我国口译理论初具雏形。 关键词:口译理论;刘宓庆;框架;《口笔译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2012)06-0152-03 刘宓庆先生为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先后出版了11本翻译论著:《文体与翻译》《英汉翻译技能指引》、《新编当代翻译理论》《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翻译美学导论》《翻译与语言哲学》《文化翻译论纲》《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口笔译理论研究》《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刘宓庆翻译散论》(王建国编)。在这11本专著中,除《口笔译理论研究》以外,其余都聚焦于笔译研究。 《口笔译理论研究》,顾名思义,应包含口译和笔译两个方面的理论。其实不然。在这部专著中,著者着力要解决的是口译到底有没有理论的问题、有没有具有操作性的口译理论的问题,关于笔译的论述不过是为把口译有关问题论述得更清楚的一个铺垫而已。笔者反复研读《口笔译理论研究》以后,发现该书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创建了一个口译理论基本框架或者说一个口译理论体系。 一、口译理论指导思想 刘宓庆口译实务经验丰富,翻译理论素养深厚。他深刻体会到口译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口译员随时要面对一种“全方位的挑战”:心理素质、语言功力、反应能力、专业水平、百科知识、应对或应变策略、交流和交际技巧乃至仪态的“felicity”(得体)和所谓“becomingness”(适境),等等。他认为口译理论需要一个指导思想,一个“理论的哲学”,最后他找到了维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作为口译理论的指导思想。 维根斯坦是分析哲学及其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后期著作《哲学研究》中明确指出翻译属于“语言游戏”。作为口译理论指导思想的语言游戏论,对口译理论研究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遵守规则与驾驭规则。口译是一种语言游戏,口译员首先要遵守规则,并通过实践做到驾驭规则。 第二、口译的意义取决于使用,取决于语境。口译员要把握意义就要把握语境,“语境—用法—意义”之间是互为条件的。这是“口译语言游戏”最根本的法则。 第三、口译的基本规则是“生活形式”。维根斯坦认为生活形式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和依据。语际转换的普遍事实是“对应”,即一个家族的“相似性范畴”。在当下性要求很高的口译中,口译员有理由扩大意义转换的对应幅度,以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口译员是口译游戏互动运动的启动者、调节者和口译的有效活动的保证者,在双语转换中要作出符合“生活形式”的理解与表达。 有什么样的语言观,就会有什么样的翻译观。不同的理论基础会产生不同的口译理论。维根斯坦的语言观和理论思想是贯穿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的一条理论主线,一个总纲,为口译理论框架的形成起了统帅的作用。 二、口译本体论 什么是本体论?这是一个哲学概念。简言之,本体就是某种事物的本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本体论就是关于本体的看法或观点。刘宓庆先生要构建一种属于口译的理论,首先必须解决诸如什么是口译,口译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口译有哪些突出的特征,如何评估口译工作的重要性等有关口译本体论的问题。 刘宓庆在第二章“口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传播行为”,很好地解决了本体论构建问题。他认为口译有 收稿日期:2012-06-30 作者简介:彭秀林(1973-),女,湖北天门人,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刘宓庆2005

此本书是本人挑选有兴趣,有用的章节来看! 第二章论中国翻译传统 2、2 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 ◆折衷调和论-----梁启超评鸠摩罗什 【我国后世的翻译主张,也没有脱离圆满调和或和合调谐的传统主旨。】 严复:三元调和论(信达雅) 傅雷:审美调和统一论(重神似不重形似) ---ps:此乃典型的中国学者,中文特点就是“以神聚行”。 钱钟书:强调译者在意义、形式、效果、功能等方面与原作者的整体性与和合均衡。P50-51 Ps:看来“和合翻译”的理论是源自刘宓庆总结的中国译论传统。 2、3 关注意义,兼顾审美 ◆“质—文—用”三元统一观,相当于墨家的“三表法”,是中国传统译论嵌合在美学中的意义观的基本理念。 ◆传统译论是将翻译在三个层面上的综合努力---求义之功,求达之功和求美之功嵌合调和,使之相融相济、相辅相成于整个的翻译过程中。P52 Ps:传统译论十分注重与美学的结合,大可从传统译论观与美学角度去论述问题。 ◆汉语独特的美学素质:重意念、重形象、重感性、重神役(神和)、重了悟。汉语的美学素质是气质性的、结构性的,同时又是功能性的。汉语属于审美形态的语言。P55 ◆中国的哲学思维源于【人本主义】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无不从一开始就权利投入关于人的生命、存在、意义、价值的思辨。P56 Ps:【人本主义】可以与申小龙的“语言的人文性”联系在一起,论述汉语的人文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汉语文字结构不具备形态(inflexion)发生学机制,重意念而不重规则,所谓“以用寓意,以意出律”,“意”是主轴,一切都靠“意念”来维系。 Ps:东方文化是感性的文化,非常注重人的主观感受和直觉,东方的哲学上认为人们获得知识,明白道理是靠“顿悟”。只有瞬间的了悟才能明白个中真理,这使得东方文化更加神秘,更有深入挖掘的必要。 ◆【悟】,即直觉经验感应的凸显。汉语中以意统形的思维方式和风格,就形成了与审美 结合的定势。马建忠称之为“心悟神解”(1894),严复称为“神理”,“融会于心”(1898),林纾则云“口述神会”,此皆为【悟】。 ◆在中国人看来,“和合”、“中和”之美是最高的美。 ◆儒家中庸,老子与刘勰的“中和论”;庄子“是非不确定论”,不能一边倒。P 61 ◆关于中国的翻译思想,尽管各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表述,但在中国文化大传统的历史语境中,翻译思想都没有偏离允执其中,圆满调和论的主轴。P77 3、4、4 汉外互译审美理论 ◆中西语言比较的审美视角 ◆汉语审美与语言教学

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

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第二版)出版前言 本位本分本色--《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序 怎样学习和研究翻译美学(2011) 修订版前言(2005) 原版自序(1994) 第一章翻译的科学性 1.0 概述 1.1 翻译的科学性:翻译学是经验科学 1.1.1 翻译科学性的基础:双语所指的基本同 1.2 意义的复杂性和意义转换的科学性 1.2.1 意义的多维性 1.2.2 概念意义(C0nceptual Meaning)及其模糊性(Fuzziness) 1.2.3 语境意义(c0ntextual Meaning)及其延伸性(Exte ibility)1.2.4 功能意义(Functi0nal Meaning)及其多样性(Dive ificati0n)1.2.5 意义的结构层级 1.2.6 功能调节意义表现的形式 1.2.7 翻译学对待意义与形式的科学态度 1.3 翻译思维形态的科学性 1.3.1 翻译思维的科学性之一:翻译分析必须重概念、判断与推理 1.3.2 翻译思维的科学性之二:语言表达必须灵活切意 1.4 翻译理论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 第二章翻译的艺术性 2.0概述 2.1 语言艺术的一般特征 2.1.1 语言艺术的无限性 2.1.2 语言艺术的多样性 2.1.3 语言艺术的时尚性 2.2 翻译艺术的一般特征 2.2.1 普遍性 2.2.2 依附性 2.2.2.1 形式限制 2.2.2.2 语义限制 2.2.2.3 语法限制 2.2.2.4 风格限制 2.2.2.5 文化限制 2.2.3 原创性:实现代偿性变通 2.3 结语 第三章译学的美学渊源 3.0概述 3.1 西方译论发展概略 3.1.1 古典译论期 3.1.2 古代译论期 3.1.3 近代译论期 3.1.4 现代译论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