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科学、技术与工程的一般特点

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思想?谈谈你对这一结构模式的看法。P11

答:我们不但不应该和不能把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而且也不应和不能把技术和工程混为一谈,它们各有其特殊的本质或本性。应该在承认三者存在本质区别的前提下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与工程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动关系和转化过程。

科学、技术与工程三元论由李伯聪教授提出,第一,技术是进行工程活动的前提,它深刻影响工程过程和成效,没有无技术的工程;另外在工程活动中,除了技术之外,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伦理、心理等方面的要素和内容。第二,技术应用于工程,对工程有引导和限定作用;工程则对技术进行选择和综合。第三,从哲学上看,技术是一个可能性的条件和可能性的空间,工程则是现实过程和现实存在。科学、技术与工程是三个不同的对象,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它们有本质的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他将这种观点称为“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

2.如何理解科学的特征?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区分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P14

答:解释: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结晶。(科学是一种知识,但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科学。)从六点理解科学的特征:1.科学的解释性和预见性:科学不仅仅是对事实的简单判断和描述,而且要解释事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即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科学还应该能够预见目前尚未观察到的、但却能够被以后的科学实践证明的自然现象。)2.科学的精确性: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数学方法和实验方法相结合,数学在科学中的应用使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了精确性的特征。3.科学的可检验性:科学作为对事实的解释并非笼统的、一般性的陈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这些命题在可控的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科学的精确性使其具备了可检验性的特征,因而也就使其具有了可错性或可变性。5.科学的系统性:科学活动是通过对科学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来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自然界的有机联系,对事实的有组织的、系统的阐明与理。6.科学的主体际性:科学知识具有客观真理性,它的基本概念反映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的基本定律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科学知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一些特征,可以为区分科学与伪科学、非科学提供一定的依据。)在科学的可检验性中蕴涵着批判性,即对于不管是用什么科学方法得出的科学理论,或从理论推演出的结论,以及用来检验理论的证据,甚至方法本身,都必须进行批判性的评价。正是在这一点上,科学不仅与常识,而且与无数、宗教、伪科学区别开了。

(科学划界问题指区分科学与伪科学及其他非科学的界限问题。此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标准。关于科学划界问题大致形成以下四种观点,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观点、科学历史主义观点与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问题。

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者命题具有普遍性,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证伪,因为经验总是个别的,所以他主张可被证伪的理论或者命题才是科学的,否则是非科学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和伪科学,非科学是有本质区别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伪科学是伪装成科学形式的非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内容不具有客观真理性。不可检验性和伪装是伪科学的基本特征。一般的非科学是指不满足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的命题问题或者理论,无法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检验或者评价。

3.如何理解技术的特征?你是如何认识技术的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的?P22

答:解释: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

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特征:1.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类利用技术,生产物质财富并改变原始自然面貌以创造适合于人类生存发展的人工环境,技术表现为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2.技术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技术的主体要素是指人类的技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题活动能力,包括经验、技能、技术和知识理论。技术的客体要素主要是指以工具、及其设备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技术咋i本质上反应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是人对自然界有目的性的变革。)3.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作为活动范式的技术手段,出了物质因素外,还有精神因素,它是二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统一。4.技术本身有一个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发展过程:从技术的生产和发展看,技术本身存在一个从无形技术向有形技术,从潜在技术向现实技术转化的过程。

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革和利用自然过程中依赖大自然、受制于大自然的方面。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革天然自然以及依靠技术实现对社会的调控过程中,要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从技术的双重属性可以认识到:一定的社会需要只有与自然物质运动规律相结合,产生了既符合人的技术目的,又符合自然规律性的技术原理,转化成现实的具体的工程技术要求时,才会出现有生命力的技术创造发明。

4.如何理解工程的特征?工程的主体和技术的主体有何不同?P28、P32

答:解释:工程指人们综合利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方法与手段,有组织、系统化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果。特征:1.工程所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实现:工程具有更为强烈的社会性特征,工程获得的成果只能在社会中实现。2.工程是按照一定目标和规则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动态整合:工程活动实际上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诸多要素的集成和优化的过程。3.工程互动是一个通过技术集成实现创新的过程:工程活动是创造出世界上原来不曾存在的存在物,因此,工程活动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4.工程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照一定目标和规则对科、技术和社会的动态整合和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使工程本身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

工程的主体是建造,工程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不是获得新知识,而是获得新物,是要将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形态的东西转化为现实,并以物的形式呈现给人们,其核心在于观念的物化。技术的主体是发明,在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上,技术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实现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利用,它要解决变革自然界“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从而为人类增加物质财富。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

5.如何认识发现、发明和建造三者之间的关系?P31、P34表

答:发现是指认识和反映自然;发明是指改造和控制自然;建造是指获得新物,将无形化为有形的现实。发现与发明有密切关系,但发现并不直接是发明;发明与建造有密切联系,但发明也不直接是建造。科学的本质是发现、技术的灵魂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第二章: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1.通过考察科学、技术、工程的历史发展,比较各自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以及联系特征。P39

2.如何认识当代的科学、技术、工程一体化的特征?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一机遇和挑战?P65、P67答:解释:当代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三者结合成统一整体的趋势,相互渗透和交融,关系更加密切,建立起一种新的联系,成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子系统。特征:1.科学活动的技术化和技术活动的科学化:它即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技术活动;又指科学研究需要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2.工程活动的技术化和技术活动的工程化:指技术活动已经和工程活动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技术

活动成为工程活动中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在工程互动中,技术因素也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甚至工程活动的主体就是救赎的研究和开发。3.科学、技术、工程的相互融合:科学、技术、工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综合表现就是科学、技术和工程的一体化。

当今社会,人们从事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的动机和目标都非常明确,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创新就是为了生产应用、促进经济增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已成为工程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个体看我们更应全面提升自我,从单方面的专家转向全方位的综合型专家,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行业看,我们应成立实验室和研发中心,适应这种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于一身,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开发出科技成果,并将其直接应用于工程实践;从企业看,知识密集型企业正在取代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企业转型势必将行。

第三章:科学、技术、工程与自然地基本理论

1.如何理解整体性是自然系统的根本特征?P73

答:解释: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就失去了其作为独立要素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系统新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出系统整体性质和功能大于各要素简单之和的特点。

钱学森指出:“系统工程就是从系统的认识出发,设计和实施一个整体,以求达到我们所希望得到的效果。”可以说,整体形势系统最为鲜明、最为基本的特征。

2.为什么涨落是系统演化的诱因和动力?P75

答:解释:涨落就是刻画系统整体状态的宏观瞬时值对平均值的起伏。即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对宏观状态产生的微小偏离。涨落本来是很微小的,不可能对系统状态产生什么大的影响,但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时,那么某种微笑的涨落将通过正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的状态,正因如此,普利高津说:“在非平衡过程中涨落决定全局的结果, 通过涨落达到有序。”

3.试述自然界演化方向的矛盾,如何化解?P83

答:自然界的演化有两个特定的方向,即进化方向和退化方向。两个方向辩证统一,构成了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演化图景。

4.为什么自然界物质系统形成自组织的首要条件必须是开放系统?P85

答:解释:1969年…首要条件。

5.试述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区别?P87、P89

答:解释:人化自然就是进入了人的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看,它构成了人类文化或文明的一部分。自在自然亦称“纯自然”,就是原始发生着的自然界,是先于人类历史地存在的自然界。区别:1.主体性:2.对象性:3.社会性:。。。

(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

②人工自然物。

区别:自在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化自然属“第二性客体”;自在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化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自在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化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在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化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化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6.说说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P90、P92

答:解释:生态危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生态危机。

第四章.科学、技术、工程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生态伦理观的形成主要基于哪些问题的思考?P99

2.试述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核心理念。P105

3.你如何认识和看待“绿色生活方式”?

答:绿色生活方式是指:通过倡导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倡导民众参与绿色志愿服务,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好应尽的可持续发展责任的方法,实现广大人民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

1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尽量少用一次性物品2不追求过度的时尚3拒绝使用珍贵动植物制品4.使用节约型水具5.拒绝过分包装6.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7尽量购买本地产品8一水多用9随手关闭水龙头10消费肉类要适度11节约粮食12双面使用纸张13.垃圾尽量分类入箱14.随手关灯,节约用电15.提倡步行,骑单车,尽量乘坐公共汽车16.提倡使用布袋与纸袋,建议循环使用。

培育绿色生活方式重在人人参与,尽管每个人参与方式不同,责任也有大有小,但只要人人都有拥有了生态文明意识,并付出一点一滴的行动,就可以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河,一个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的形成就指日可待。

4.何为绿色技术,其价值如何?P107、P108

5.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P109)P111

第五章:科学、技术、工程与创新

1.什么是创新?创新可以划分为哪几种类型?P117

2.举例说明技术创新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参考P127图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制度创新相互制约

3.结合你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工程创新的理解。P131

答:工程创新是工程师在造物过程中,集成现有技术或引入新技术,引入创新工程理念和管理机制的过程。工程创新的特点:工程创新是集成创新;工程创新以渐进创新为主,激进创新为辅;工程创新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的和谐。

第六章:自主创新与中国创新体系建设

1.如何理解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P139

答:OECD在1996年《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研究报告中认为: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决定因素,这种结构由工业界、政府和学术界之间在发展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交流和相互关系构成”。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形成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交互作用的网络,以共同推动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造、传播与应用。

2.当前我国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P151

答:目前中国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企业尚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末完全形成;宏观管理体制尚末形成合理的决策机制和组织机制;政策的协调上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适应当代科研特点的科技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3.如何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P152?

答:自主创新是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战略方针,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三

个方面。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中具有战略突破性的科学活动,是一种超前的科学思维或挑战现有科技理论的重大科技创新。集成创新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过程。消化创新是指在引进技术后,对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再创新的过程。

4.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P158

答:建立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协调、连贯的政策体系;建立知识和技术资源有效流动和整合的机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七章:科学研究与科学方法论

1.为什么说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P164

2.试分析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经验事实之间的区别与联系。P171

3.如何看待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P174

4.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P175

5.归纳获得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为什么仍能得到广泛运用?P180

答:解释: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方法的特点:推理的方向是从个别到一般,归纳方法是一种或然性推理方法,归纳方法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归纳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使认识逐步接近真理,提出假说或假设,发现事物的规律性。)归纳法虽然是科学研究从大量经验事实中找出普通性的重要方法但归纳结果往往只概括一类事物表象上的共同点,未必能确切反映事物的本质,其结论具有或然性,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从特殊前提到一般结论的普遍适用的逻辑桥梁。所以仍得到广泛运用。

6.举例分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关系。P184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月球着陆。一宇航员出舱后,不慎撞断了登月舱启动开关的旋柄,启动器打不开了。这样,宇航员就无法回舱。于是宇航员就向地面指挥中心报告这一情况,地面指挥中心闻听这一消息,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启动开关上,围绕着怎样修好开关旋柄,人们想了许多的办法。但由于宇航员没有任何工具,却无法实施。这时一位专家突然想到宇航员身上有一只特别的圆珠笔,是由硬合金制成的,只要将笔端深入启动开关拨动一小金属体,即可接通电路。问题就这样得到了解决。这里非逻辑思维的跳跃性和随意性带来了创造和发明,它抛开开关旋柄,另辟蹊径,而一向用来写字的圆珠笔也被派上了新的用场。

登月舱开关旋柄事件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即如果没有那支特殊圆珠笔所引发的非逻辑思维的灵感,恐怕也无法解决眼前的困难。而单有了这一灵感,没有接下来的对各环节、各部件的逻辑分析,恐怕也无法得到最后满意的结果。所以,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虽然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但两者又密切相关,任何一个问题圆满的解决既需要非逻辑思维的启发,它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和催化剂,同时也离不开逻辑思维的严密推导和科学论证,它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保证。一个成功的思维过程应该是按照“扩散—集中—再扩散—再集中”,即“非逻辑—逻辑—再非逻辑—再逻辑”这样一种过程进行的。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这种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和互相交替转化的运动过程,体现了人的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八章.工程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

1.工程技术方法有哪些基本原则?与科学方法相比有何不同特点?P190、P167

2.工程技术预测的特点和理论基础是什么?P191、P192

3.工程技术评估有什么意义?需要遵循哪些原则?P193、P194

4.试举技术发明中的实例说明技术原理构思基本方法。P198

等。

5.工程技术设计、技术试验在工程技术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有哪些常见方法?P204、P202、P205

6.系统科学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举例说明它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P207

在系统科学中,“系统”是最基本的科学概念。系统是由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确定的功能和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

系统科学就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的系统,以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来进行研究,从系统与系统、系统与环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研究中揭示其运动规律。

系统科学方法就是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和观点,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从整体上最优的解决组织性复杂的系统问题的方法。

目前,我负责的公司的软件过程改进项目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的。该项目主要是构建公司软件开发的标准体系,最终形成公司的软件过程标准。该项目主要参与人员:10人(主要为经理级以上人员组成),涉及人员:100人左右(整个研发中心成员),工作产品预估:文档200份,其中新增文档150份(1000页),修改文档30份(300页)。结合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原则,规划和管理步骤为:

1、整体性原则

首先,明确过程改进的目标、确定过程改进的范围,将其视为一个系统进行规划和管理。其次,依据过程改进的目标和范围,规划软件过程标准体系构架,明确标准体系结构。最终,依据软件标准体系结构初步确定项目任务分解(WBS)。

2、动态性原则

系统受到环境的影响,受到来自外来因素的干预。在规划项目任务分解时,需要分配各任务的对应资源,标识出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并识别项目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随时监控任务进展、资源状况、潜在问题发展等情况,并依据相关因素的变化对项目规划进行调整。此过程一直需要持续到系统的整体完成。

3、最优化原则

整体的最优高于部分的最优。软件标准体系构架时,在项目任务分解时,以及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此项均为首要原则。软件标准体系构架时,需要考虑整体结构的合理性与适应性,对部分过程域进行调整;项目任务分解时,需要考虑整体项目进度的要求,对资源分配等进行综合调配,已确保关键路径的资源充沛;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以保证既定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目标,调整和放弃次要任务来实现的。

4、模型化原则

软件标准系统的架构,就是对于此项目最初的模型。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我还需要构架:流程模型(模拟验证软件标准系统构架和流程的合理性)、度量系统模型(验证软件标准系统架构质量)……

第九章:科学、技术、工程共同体及其社会特征

1.科学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工程共同体及其范式各有哪些特征?P217

答:科学共同体,有两层意义。一是指整个的科学界,用于考察其外在的关系;二十指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团体,用于考察科学界的内部结构。技术共同体就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而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体活动。技术范式是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以及从自然科学中推导出来的一定的远离,解决一定技术问题的模型或模式。工程共同体是指以共同的工程范式为基础而形成的工程专家群体,其任务是在工程范式的指导下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工程范式同技术范式一样,是根据一定的物质技术以物理、力学、管理学等基本原理,解决一定工程问题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一样相对立,有自身的评价系统,奖励系统等,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扰。互动方式要比科学共同体的复杂。

2.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工程师的社会角色在历史发展中如何演变并互动?P221

3.社会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工程共同体的组织结构有哪些?P224、P226、P227

4.科学共同体的体质目标和社会规范与工程技术相比有什么差异?

答:科学的终极目标在于获得关于日然的知识,以及这种知识在进一步认识自然时的作用。工程技术的体制目标则是纯功利的,确切的讲就是要利用知识来牟利。

首先,技术的评价标准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因为技术具有两重性,即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次与科学的公有主义规范完全相反,技术服从非公有规范,或称独占性规范。再次,科学的无私性规范,对于技术也完全不适用,事实上,按照技术的体制目标,技术恰恰是追求私利的。最后,在技术体制中,对怀疑和批判精神的要求不如科学体制强烈。

第十章:工程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与社会责任

1.什么是行为规范?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235

2.工程技术共同体的行为规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P237

3.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是什么?为什么他们要承担这些责任?P240

答:工程师的职业责任;工程师的伤害行为责任;工程师的个体行为责任。

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共同体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而这些规范又是建立在相应的伦理原则基础之上的。这在人类历史地早期阶段就已有体现:在古巴比伦法典中,已有对造成房屋倒塌事故的工匠进行严厉处罚的规定;古代中国的匠人们把道德良心当做发挥工艺技能的基础。正是这些基本的伦理原则,决定并指导着工程技术共同体的具体行为。公平和责任是工

程技术共同体的伦理原则。

4.什么是越轨行为?应当怎样防范?P245、P251

第十一章: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互动

1.如何全面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P256 答:科学技术和工程对人类的影响总体上、主体上是积极的。科学、技术和工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工程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科学、技术和工程促进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和工程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P258

答:科学、技术和工程在一定的意义上是一把双刃剑,在它为人类服务、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对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1)科学技术的“异化”问题;(2)科技发展所表现出的“去技术”倾向;(3)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加大;(4)一定程度上的价值论理观念混乱

3.影响科学技术和工程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P261-P265

4.如何正确理解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P269

5.试论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P271

第十二章:科学、技术、工程的社会评价

1.如何正确评价“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P276、P277

2.对科学技术进行社会评价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283

3.科学技术和工程社会评价的一般原则有哪些?P285

4.科学技术和工程社会评价的主要方法是什么?P288

5.如何在科学技术和工程的社会评价中贯彻科学发展观?

遵循科学技术和工程社会评价的主要原则。。。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docx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 18、19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最全毛概慕课课后题答案

2016慕课毛概最全答案 第一章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 毛泽东在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是在 A、遵义会议 B、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C、中共七大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得分:16.7分 2 在党的七大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大科学命题加以阐释的党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刘少奇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16.7分 3 中国共产党确定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得分:16.7分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16.7分 5 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学风问题上曾经反对过的主要错误倾向是

A、投降主义 B、经验主义 C、教条主义 D、冒险主义 正确答案:BC 我的答案:AC 得分:0.0分 6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 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D、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正确答案:ABD 我的答案:AB 得分:8.4分 1.2.毛泽东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形成条件 1 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几个基本方面中,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理论联系实际 D、独立自主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20.0分 2 下面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论述不正确的是pA、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个人正确思想的结晶 B、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C、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D、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20.0分 3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 A、武装斗争 B、统一战线 C、党的建设 D、实事求是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20.0分 4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 A、实事求是 B、遵义会议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版)知识交流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2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6.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体育慕课考试答案

1、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发现,高达50%的疾病或死亡因素与什么有关? 行为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哪一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是当时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维持时间最长的武术组织?1910 3.网球比赛的第一原则是什么? 增加进攻(这个不确定,是根据网球老师说的选的) 4. 网球比赛中要赢得一局比赛,必须比对手多赢几分才可以? 2分 5. 联合国报告认为什么将会是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 体质下降 6. 国际羽联在哪一年正式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席位后,开始了我国羽毛球运动的鼎盛时期。1981 7. 哪一个季节人体脂肪合成速度最快? 冬天 8. 哪一年被世界公认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 1863 9. 下列哪位运动员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世界锦标赛冠军的运动员? 容国团 10.在哪届奥运会上,乒乓球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汉城奥运会 11.篮球规则规定,篮圈离地垂直高度为多少? 3.05米 12. 1895年,由美国人()发明了排球运动。 威廉·G·摩根

13,。有助于提高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卧推 14.下列不易于发展柔韧素质的练习时段或状态有哪些?(这个也不清楚,是看它字体颜色不一样)身体极其疲惫 15.20世纪50年代末期,巴西人创造了哪种阵型被誉为足球史上的第二次变革。 “四二四”阵形 16.曾经在NBA总决赛中受伤,坚持参加比赛最后获得冠军并取得最有价值称号的凯尔特人球星是()? 保罗皮尔斯 17.体育锻炼与传统心理治疗手段同样具有抗抑郁效能,是治疗抑郁症的()手段;体育锻炼治疗抗抑郁症的效果与药物相比比较()。 辅助;持久 18.在运动中不慎扭伤,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马上揉搓患处 19.20XX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囊括多少枚金牌? 5 20.“让参与者成为享受运动,实现人生潜能的一代”是哪一个健康促进的愿景? 为动而生 21.减小肚皮应采用哪一类运动? 长时间低强度 22.棍多以抡、劈、扫、云等法为主,大多是横方向用力,动作幅度较大,其特点:一招一式虎虎生威,动如疾风骤雨,产生"棍打一大片"的效果。棍被称为() 百兵之首 23.作为当下盛行的舞蹈元素,以人体中段(腰、腹、臀部)的各种动作为主,具有阿拉伯风情的舞蹈形式是()。肚皮舞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绪论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5)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 (5) .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6) .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7) 第一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7)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7)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7)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5星) (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8) 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8)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8) 何谓演化与进化?怎么样来理解自然的进化方式? (9) 、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10) 、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1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12) 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12) 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13) 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上届考察) (13) 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3) 科学知识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5星) (14) 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14) 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4) 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14) 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14) 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6) 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16) 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7) 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17)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17) 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 - 17 -

《自然辩证法》 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绪论---P12: 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P50 3. 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4. 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待? 5. 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 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第二章P96 1. 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3. 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 4. 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5. 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12.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 第三章P114 1.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 2.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四章P131 1. 如何理解科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吗?何为人文社会科学? 4. 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 第五章P150 1.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4.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5.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第六章P180 1. 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 2. 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 3.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4.科学问题有哪些来源? 5. 科研选题有哪些基本原则? 6. 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第七章P202 1. 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2. 在科学假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怎样? 3. 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吗? 5.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6. 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第八章P230 1. 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 2. 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 4.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 第九章P253

慕课测试题答案

1计算之树中,通用计算环境的演化思维是怎样概括的?________。 A.程序执行环境—由CPU-内存环境,到CPU-存储体系环境,到多CPU-多存储器环境,再到云计算虚拟计算环境 B.网络运行环境---由个人计算机、到局域网广域网、再到Internet C.元器件---由电子管、晶体管、到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D.上述全不对 正确答案:A

2计算之树中,网络化思维是怎样概括的________。 A.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 B.机器网络、信息网络和人-机-物互联的网络化社会 C.机器网络、信息网络和物联网 D.局域网络、互联网络和数据网络 正确答案: B

3人类应具备的三大思维能力是指_____。 A.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B.实验思维、理论思维和计算思维 C逆向思维、演绎思维和发散思维 D.计算思维、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 正确答案:B

4如何学习计算思维?_____。 A.为思维而学习知识而不是为知识而学习知识 B.不断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将思维转换为能力 C.先从贯通知识的角度学习思维,再学习更为细节性的知识,即用思维引导知识的学习 D.以上所有 正确答案:D

5自动计算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_______。 A.数据的表示,数据和计算规则的表示 B.数据和计算规则的表示与自动存储 C数据和计算规则的表示、自动存储和计算规则的自动执行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C

6计算机器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_______。 A.能够辅助人进行计算,能够执行简单的四则运算规则 B.能够执行特定的计算规则,例如能够执行差分计算规则等 C.能够执行一般的任意复杂的计算规则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正确答案:C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后题

古代与中世纪的自然观 1.代表古希腊物质观最高水平的是:(3.0分) A、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说” B、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C、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说” D、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正确答案:C 2思辨性体现的是 A、逻辑能力 B、辩论能力 C、想像能力 D、猜测能力 正确答案:A 3中国古代自然观中,最有价值的是 A、五行说 B、阴阳说 C、宣夜说 D、自然感应论 正确答案:D 4欧洲中世纪,在坚持信仰至上的前提下,保留了古希腊哲学哲学中的 A、人文传统 B、理性传统 C、逻辑传统 D、实证传统 正确答案:BC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1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有 A、原子的基本性 B、自然的不变性 C、机械的直观性 D、因果的必然性 正确答案:ABCD 2在近代科学家看来,“世界是一部机器,它是由惰性物体组成,按照物理必然性运动,且与各种思维存在物的存在无关。”这体现着近代对自然观所普遍具有的: A、机械直观性 B、自然不变性 C、因果必然性 D、"天人分离"观 正确答案:ABCD 3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不变的,既没有质变出没有量变。 正确答案:× 4机械决定论认为自然界一切现象的存在与变化都具有必然的因果联系。(2.0分) 正确答案:√ 现代辩证自然观 1“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这段话体现的是 A、古代机体论自然观 B、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C、现代辩证自然观 D、当代系统自然观 正确答案: C 2镭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种放射性元素。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改变了以往自然观所坚持的 A、机械直观性原则 B、原子基本性原则 C、因果必然性原则 D、世界既成性原则 正确答案: B 3以下强调事物变化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是 A、电磁学理论 B、生物进化论 C、热力学理论 D、星云假说 正确答案:BCD 4创立辩证自然观,是一场哲学思想的革命。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最新版).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谜底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 Ch1 3.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它具有多元性,相关性和整体性。 系统的普遍性:系统性自然界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的基本属性。在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系统无所不在。 4.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 (1)虽然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还难以把电子看成是一个系统,但是它作为微观物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于系统之中,要以系统的方式才能确切地理解它。 (2)随着科学的发展,可能会发现比电子更深一层的内部结构。 (3)系统可以从结构上理解,也可以从功能上理解,电子具有整体性。 5.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2)系统具有整体突现性原理。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6.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在决定系统功能的四个基本因素中,系统的内部结构对于决定系统功能,具有更为直接的根本意义。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而系统的功能则是一定结构的外在表现。Ch2 1.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有序指的是客观事物之间或系统内部组成元素之间有规则的联系。无序指的是客观事物或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组合或运动的无规则性和不确定性。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具有多样性,可以分为三类:空间序、时间序、时空序。在空间、时间、结构和功能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顺序、规则,具有某种确定性和规律性,就是一种有序。有序与无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有序,也没有绝对的无序。事物的有序与无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事物或过程都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 熵最初是用于热力学中,还可以描述系统中微观状态数的大小,熵描述了微观粒子运动的无序程度。申农和维纳提出的信息熵概念是对熵概念一次最深刻的发展。申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东西,而信息熵表示的是不确定的大小即信息量。维纳认为,一个系统的熵就是它的无组织程度的度量。一个系统中的信息量愈大,信息熵减少愈多,系统就愈有序,组织化程度就愈高。 3.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吗? 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而不是按外界特定的干预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他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特定指令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两者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组织”的实质在于执行指令,而“自组织”的实质在于相干协同。 4.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1)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 (2)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3)非线性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 (4)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5.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系统演化的总趋势是确定的,即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但是由于系统的演化具有混沌性、复杂性、突现性等特点,如混沌是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复杂性系统具有内在随机性与复杂性,因此系统的演化是确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 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获得了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它从不同的领域打开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个有一个缺口,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牛顿把宇宙描述成为以各种自然力为联结点,完全作着机械运动,具有机械结构的宇宙图景。他企图把一切自然现象归结为机械现象,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这是一副非常死板的没有质的多样性的简单而片面的世界图景。牛顿把—切自然现象用“力”来联结,并且用力学原理来论证整个自然的过程,这实际上是机械决定论,即认为整个白然界是由机械决定购因果必然链条所构成的。牛顿以具有机械性的、惰性的、被动的点或粒子作为宇宙机械运动的出发点,承认作为物质及运动的根本条件的时空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他提出了不依赖于物质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概念。在牛顿看来,空间就象一个空无—切的大箱子,时间就象—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空间不动地存在着,时间也均匀的、不变的流逝着。这样,时间空间就成了脱离物质的独立实体。牛顿说:“绝对的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相同的和不动的。”又说:“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其本性而在均匀地,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者”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答:1)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1、试述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容、特点及历史作用。 基本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16世纪兴起,并在17、18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居支配地位。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意义应该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是不够彻底,在自然观方面承认唯物主义,但在历史方面承认唯心主义。 历史作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在于,它与当时最发达的自然科学相结合,坚持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证实了以往被视为根本不同的领域,如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都服从于同样的力学规律,从而有力地打击了神学自然观,维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在19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并受到德国自然哲学家的批判,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完整的自然观(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才得到真正的扬弃。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逐步突破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束缚。 2、试述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形成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既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括 尚未被人类认识和改造过的自然。马克思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6]二是人化的自然,即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客观对象的自 然,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过的自然,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与自然界有机统一的自然。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容。 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 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

最新超星慕课中华诗词之美课后习题答案-百度文库#优选、

词产生的背景 1 【单选题】下列哪一本著作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 ?A、《诗经》 ?B、《礼记》 ?C、《大学》 ?D、《春秋》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诗经》中哪一部分的内容是祭祀歌颂祖先?() ?A、国风 ?B、正声 ?C、颂 ?D、雅 我的答案:C 3 【单选题】下列哪一本书提出“诗言志”?() ?A、《诗经·毛诗序》 ?B、《诗言志辨》 ?C、《论语》 ?D、《尚书》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贵族中的著名诗人的作品。()我的答案:× 5 【判断题】“诗言志”的“志”泛指人类的一切感情()。 我的答案:×

词的产生 1 【单选题】民间音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 ?A、雅乐 ?B、宴乐 ?C、胡乐 ?D、清乐 我的答案:D 2 【单选题】关于《尚书》的翻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Book of Songs ?B、Book of Rites ?C、Book of Change ?D、Book of Documents 我的答案:D 3 【多选题】 对于词的认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是一种微妙的文学体式 ?B、 产生背景是歌台舞榭 ?C、 来源于现实生活 ?D、 是先有音乐然后按照乐调填写 我的答案:ABD 4 【判断题】诗是作者集体无意识的活动。() 我的答案:×

【判断题】最初“词”的概念是指配合乐曲的演唱的歌词。()我的答案:√ 配乐填词与《花间集》1 【单选题】《花间集》的词主要取材于()。 ?A、田园生活 ?B、志向、理想 ?C、美女、爱情 ?D、山河美景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不是宴乐的构成要素?() ?A、清乐 ?B、胡乐 ?C、法曲 ?D、雅乐 我的答案:D 3 【单选题】下列哪一项关于市井俗曲的描述是错误的?()?A、被人忽视,无人整理 ?B、言辞低俗,错字百出 ?C、无人刊刻流传 ?D、当时传唱度低 我的答案:D 4 【判断题】民间宴乐曲调的流行促进小词的发展。() 我的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 ... .. .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