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敏感指标—护士离职率

护理敏感指标—护士离职率

护理敏感指标—护士离职率

护士离职率:表示在一定统计周期内,某医疗机构中护士离职人数与累计在职护士总数(统计周期末护士在职人数与统计周期内护士离职人数之和)的比率,是反映医疗机构内护理人员异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离职:是与特定组织有劳动关系且在该组织领取工资和奖金的个人,结束其与组织的这种关系的行为。

指标概述:护士离职率是用以用于衡量组织内部护士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监测医疗机构或护理单元内护士的离职率,了解护士离职现状,并将现状与本院常态、及其它他同级医疗机构护士离职现状进行比较,针对异常情况,对护士离职原因、由于离职造成的护士数量与结构变化,及由于护士离职对护理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为管理者制定人员招聘和培训计划,改善管理策略等方面提供依据。

计算公式:

注意事项:

统计周期:是质量管理者关注的某一时间段,如,某年、某月、某一天。

统计周期末:某一时间段的最后一天,如2012年末是指2012年12月31日。统计周期内护士离职人数:某一统计周期内,在职护士离职总人数。

统计周期末护士在职人数:某一统计周期结束时,在职护士总人数。

某级别护士:是指某工作年限、学历、技术职称等的护士,可分别统计。

说明:

离职涵盖范围:离职分为自愿离职、非自愿离职。自愿离职指自行辞职,非自愿离职指组织解聘或被迫离职,还有其他原因导致医疗机构同护士解除合同等

院内岗位调整:以护士执业注册为界定标准,未终止注册,则不计入离职

特殊情况:离、退休人员不计入离职范围

(新)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解读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2016版)解读 没有测量就没有改善,如果我们不能准确测量护理指导的水平,就没有办法发现问题,改善质量就是无源之水: 一、床护比:指标的意义:床护比反应开发窗外和护理人力的匹配关系。计算床护比,能够帮助管理者了解当前开放床位所匹配的护理人力状况,进而建立一种以开放床位为导向的护理人力匹配管理模式,保障一定梳理开放床位护理单元的基本护理人力配备,是医疗机构及其护理单元护理人力的配备参考、评价指标。床护比是一个引导管理者基于开放床位配置护理人力的工具。 基本公式: 同期执业护士数 床护比=1: 统计周期内实际开放床 位数 执业护士数:在护理岗位工作的执业护士总人数,含助产士。 实际开放床位数:医疗机构实际收治患者的长期固定床位数,有别于医疗机构执业注册的“编制床位数” 特殊护理单元床位数和普通病人护理单元床位数:特殊护理单元床位数办卡重症医学科,手术室,产房,层流病房,母婴同室床位数,除这些特殊护理单元,其他护理单元均为普通病房护理单元床位数。 二、护患比:患护比反映护理服务需求和护理人力的匹配关系。计算患护比,能够帮助管理者了解当前护理人力配置状况,进而建立一支以护理服务为导向的可行调配护理人力的管理模式,让需要照护的患者获得护理服务,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护理服务质量。 基本公式:

平均每天护患比=1:责任护士数之和 统计周期内每天各班次之和同期每天各班次患者数 某班次平均护患比=1:护士总数 统计周期内某班次责任数同期同班次住院患者总 某统计时间点护患比=1: 某时间点责任护士总数某时间点收治患者总数 当班责任护士人数:统计期间内在岗直接看护患者的责任护士总人数,不包括治疗护士(配 药护士),办公班护士(主班)护士,护士长及其他岗位护士。 “统计周期”是质量管理者关注的时间段,其中,每个班次或每天“收治病人总数”包括统计时期始收治在院患者总数与新入患者数之和。 三、每住院患者24小时平均护理时数:住院患者24小时平均护理时数反应患者平均每天实际得到的护理时数,间接护理时数和相关护理时数。计算住院患者24小时平均护理时数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患者所得到的护理服务总时数,进而可推算出护理工作负荷及患者所得到的护理服务总时数,更合理的配置护理人员,掌握护理时数在直接护理时数和间接时数之间的分布,可以帮助管理者提升护理工作效率,将更多护士工作时间用于照护患者。 基本公式: 住院患者24小时平均护理时数=位数 统计周期内实际占用床班小时数同期内执业护士实际上 执业护士上班小时数:包含所有在岗执业护士人数,如进修学习护士具备执业资格注册地点临时变更到进修单位,并担任护理岗位等,某在岗小时数可纳入护理时数范围。 护理时数:在岗护士总人数×上班小时数 直接护理时数:直接护理操作项目测量时间(分/次)×护理操作频次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 一、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介绍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集(Nursing Sensitive Quality Indicators,NSQD)分为结构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各指标编码为NSQI-01~NSQI-13。如某项指标下包含二级指标,在主编码后加一位数字码,如床护比(NSQI-01)指标下包含全院床护比(NSQI-01-1)和病区床护比(NSQI-01-2)两项二级指标。 “没有测量就没有改善”,质量改善的起点始于质量的测量。应用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监测护理质量状况,分析质量现状、影响因素,确定改善目标和对策,评价改善效果,修订相关制度和流程,是国际上常用的、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 二、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内容 (一)NSQI-01床护比 1.指标定义 床护比是指统计周期内实际开放床位数与所配备的护士人数比例,如全院床护比、住院病区床护比、某病区床护比。 2.指标意义 反映医院实际开放床位和护理人力的匹配关系。了解当前开放床位的护理人力配备状况,评估医院或病区基本护理人力配备情况,可进行同级别医院横向比较。 3.计算公式 (1)全院床护比 (2)住院病区床护比 1)计算细则 ①分子:统计周期内全院执业护士总人数,指所有护理岗位的执业护士总人数,计算方法为统计周期初与统计周期末执业护士总人数之和除以2。

②分母:统计周期内全院实际开放床位数。如统计周期内实际开放床位有变动,计算方法为统计周期初实际开放床位数与统计周期末实际开放床位数之和除以2。 ③住院病区床护比分子分母均为“统计周期内所有住院病区”,计算方法同“全院床护比”。 2)分子说明:全院执业护士总人数是医院所有护理岗位的执业护士总人数,包括临床护理岗位护士、护理管理岗位护士、其他护理岗位护士、护理岗位的返聘护士、护理岗位的休假护士等。 3)分母说明:医院编制床位,除编制床位外,经医院确认,有固定物理空间和标准床单位配置,可以常规收治患者的床位。排除抢救室床位、观察室床位、手术室床位、麻醉恢复室床位、血液透析室床位、接产室的待产床和接产床、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检查床、治疗床、临时加床。 4.数据采集 (1)从“医院病案信息系统”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获取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 (2)通过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获取医院执业护士总人数。 (3)如果医院没有信息系统,可以利用office等办公软件建立相关数据收集表,收集统计相关数据信息。 5.案例解析 (1)案例:某三甲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1500张,全院在临床护理岗位的执业护士人数1000人,护理部执业护士5人,医院感染控制科执业护士2人,该医院床护比是多少? 根据计算公式得出: (2)解析:院感科护士属于非护理岗位护士,应排除。 (二)NSQI-02护患比 1.指标定义 (1)护患比:统计周期内责任护士数与其负责护理住院患者数量的比例。 (2)责任护士:直接护理住院患者的执业护士。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解读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2016版)解读没有测量就没有改善,如果我们不能准确测量护理指导的水平,就没有办法发现问题,改善质量就是无源之水: 一、床护比:指标的意义:床护比反应开发窗外和护理人力的匹配关系.计算床护比,能够帮助管理者了解当前开放床位所匹配的护理人力状况,进而建立一种以开放床位为导向的护理人力匹配管理模式,保障一定梳理开放床位护理单元的基本护理人力配备,是医疗机构及其护理单元护理人力的配备参考、评价指标。床护比是一个引导管理者基于开放床位配置护理人力的工具。 基本公式: 床护比=1: 执业护士数:在护理岗位工作的执业护士总人数,含助产士。 实际开放床位数:医疗机构实际收治患者的长期固定床位数,有别于医疗机构执业注册的“编制床位数" 特殊护理单元床位数和普通病人护理单元床位数:特殊护理单元床位数办卡重症医学科,手术室,产房,层流病房,母婴同室床位数,除这些特殊护理单元,其他护理单元均为普通病房护理单元床位数。 二、护患比:患护比反映护理服务需求和护理人力的匹配关系.计算患护比,能够帮助管理者了解当前护理人力配置状况,进而建立一支以护理服务为导向的可行调配护理人力的管理模式,让需要照护的患者获得护理服务,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护理服务质量。 基本公式: 平均每天护患比=1:

某班次平均护患比=1: 某统计时间点护患比=1: 当班责任护士人数:统计期间内在岗直接看护患者的责任护士总人数,不包括治疗护士(配药护士),办公班护士(主班)护士,护士长及其他岗位护士. “统计周期”是质量管理者关注的时间段,其中,每个班次或每天“收治病人总数”包括统计时期始收治在院患者总数与新入患者数之和. 三、每住院患者24小时平均护理时数:住院患者24小时平均护理时数反应患者平均每天实际得到的护理时数,间接护理时数和相关护理时数。计算住院患者24小时平均护理时数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患者所得到的护理服务总时数,进而可推算出护理工作负荷及患者所得到的护理服务总时数,更合理的配置护理人员,掌握护理时数在直接护理时数和间接时数之间的分布,可以帮助管理者提升护理工作效率,将更多护士工作时间用于照护患者. 基本公式: 住院患者24小时平均护理时数= 执业护士上班小时数:包含所有在岗执业护士人数,如进修学习护士具备执业资格注册地点临时变更到进修单位,并担任护理岗位等,某在岗小时数可纳入护理时数范围. 护理时数:在岗护士总人数×上班小时数 直接护理时数:直接护理操作项目测量时间(分/次)×护理操作频次 间接护理时数:间接护理操作项目测量时间(分/次)×护理操作频次 相关护理时数:相关护理操作项目测量时间(分/次)×护理操作频次 私人时间:私人活动项目测量时间(分/次)×私人活动项目次数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解读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实用手册 (2016版)解读 没有测量就没有改善,如果我们不能准确测量护理指导的水平,就没有办 法发现问题,改善质量就是无源之水: 一、床护比:指标的意义:床护比反应开发窗外和护理人力的匹配关系。计算床 护比,能够帮助管理者了解当前开放床位所匹配的护理人力状况, 进而建立一种 以开放床位为导向的护理人力匹配管理模式, 保障一定梳理开放床位护理单元的 基本护理人力配备,是医疗机构及其护理单元护理人力的配备参考、评价指标。 床护比是一个引导管理者基于开放床位配置护理人力的工具。 基本公式: 床护比=1:同期执业护士数 '统计周期内实际开放床 位数 执业护士数:在护理岗位工作的执业护士总人数,含助产士。 实际开放床位数:医疗机构实际收治患者的长期固定床位数, 有别于医疗机构执 业注册的“编 制床位数” 特殊护理单元床位数和普通病人护理单元床位数:特殊护理单元床位数办卡重症 医学科,手术室,产房,层流病房,母婴同室床位数,除这些特殊护理单元,其 他护理单元均为普通病房护理单元床位数。 二、护患比:患护比反映护理服务需求和护理人力的匹配关系。 计算患护比,能 够帮助管理者了解当前护理人力配置状况,进而建立一支以护理服务为导向的可 行调配护理人力的管理模式,让需要照护的患者获得护理服务,保障患者的安全 和护理服务质量。 基本公式: 同期每天各班次患者数之和 统计周期内每天各班次责任护士数之和 同期同班次住院患者总数 统计周期内某班次责任护士总数 当班责任护士人数:统计期间内在岗直接看护患者的责任护士总人数, 不包括治 疗护士(配 药护士),办公班护士(主班)护士,护士长及其他岗位护士。 “统计周期”是质量管理者关注的时间段,其中,每个班次或每天“收治病人总 数”包括统计时期始收治在院患者总数与新入患者数之和。 三、每住院患者24小时平均护理时数:住院患者24小时平均护理时数反应患者 平均每天实际得到的护理时数,间接护理时数和相关护理时数。计算住院患者 24小时平均护理时数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患者所得到的护理服务总时数,进而 可推算出护理工作负荷及患者所得到的护理服务总时数,更合理的配置护理人 员,掌握护理时数在直接护理时数和间接时数之间的分布,可以帮助管理者提升 护理工作效率,将更多护士工作时间用于照护患者。平均每天护患比=1: 某班次平均护患比=1: 某统计时间点护患比=1: 某时间点收治患者总数 某时间点责任护士总数

护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

护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 护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 指标一、床护比(NQI-01) 一)医疗机构床护比(NQI-01A)。 定义:单位时间内,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与医疗机构执业护士人数的比。 计算公式:医疗机构床护比(1:X)=1:医疗机构执业护士人数/同期实际开放床位数 二)病区床护比(NQI-01B)。 定义:单位时间内,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与医疗机构病区执业护士人数的比。

计算公式:病区床护比(1:X)=1:医疗机构病区执业护士人数/同期实际开放床位数 三)重症医学科床护比(NQI-01C)。 定义:单位时间内,___实际开放床位与所配备的执业护士人数的比。 计算公式:重症医学科床护比(1:X)=1:重症医学科执业护士人数/同期重症医学科实际开放床位数 四)儿科病区床护比(NQI-01D)。 定义:单位时间内,儿科病区实际开放床位与儿科病区所配备的执业护士人数的比。 计算公式:儿科病区床护比(1:X)=1:儿科病区执业护士人数/同期儿科病区实际开放床位数

意义:床护比反映医疗机构实际开放床位和护理人力的匹配关系。了解当前实际开放床位所配备的护理人力配备状况,建立一种以实际开放床位为导向的护理人力配备管理模式,保障一定数量开放床位病区基本护理人力配备。同时,床护比为医疗机构及其病区护理人力配备提供参考、评价指标。评价医疗机构、病区或___基本护理人力配备情况,可进行同级别医疗机构横向比较。 说明: 1)护士指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在本医疗机构注册并在护理岗位工作的护士,包括临床护理岗位护士、护理管理岗位护士、其它护理岗位护士、护理岗位的返聘护士、护理岗位的休假(含病产假)护士。排除医疗机构职能部门、后勤部门、医保等非护理岗位护士,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人员,未在本院注册的护士。 2)实指医疗机构实际长期固定开放的床位数,包括编制床位数;除编制床位外,经医疗机构确认有固定物理空间和标准床单位配置、可以常规收治患者的床位数;开放时间≥统计

护士离职率计算公式

护士离职率计算公式 随着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护士的需求越来越大,护士离职率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护士离职率计算公式是衡量护士流失情况的重要工具,通过该公式可以帮助医疗机构了解护士离职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护士离职率。 护士离职率计算公式的核心是离职人数和总在职护士人数的比例。公式如下: 离职率 = 离职人数 / 总在职护士人数 * 100% 在计算护士离职率时,需要准确获取离职人数和总在职护士人数的数据。离职人数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离开工作岗位的护士人数,包括主动辞职、被辞退、退休等情况。总在职护士人数是指在同一时间段内在职的所有护士人数。 护士离职率计算公式的结果以百分比形式表示,可以直观地了解护士离职的程度。较高的离职率表明护士流失严重,可能会对医疗机构运营和患者护理质量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降低护士离职率是医疗机构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分析护士离职率的计算结果,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找出影响护士离职的原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护士离职的因素:

1.工作环境:护士工作环境的舒适程度对于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和留任意愿起着重要作用。医疗机构应关注改善护士的工作环境,包括提供良好的工作设施、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和充足的工作量。 2.薪酬待遇:薪酬待遇是护士留任的重要因素之一。医疗机构应根据市场行情和护士的工作表现,合理制定薪酬政策,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激励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留任意愿。 3.职业发展:护士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也是影响护士离职的重要因素之一。医疗机构应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鼓励护士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护士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 4.工作压力:医疗行业工作压力较大,护士常常需要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和复杂的病患情况。适当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有助于降低护士离职率。 针对以上影响因素,医疗机构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护士离职率。比如改善工作环境,加强薪酬待遇,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减轻工作压力等。同时,医疗机构还可以通过定期调研和员工满意度调查等方式,了解护士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护士离职率计算公式是医疗机构了解护士离职情况和采取相应措施的重要工具。通过准确计算护士离职率,并分析影响因素,医疗机构可以有效降低护士离职率,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