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专利法》中职务发明相关法条的变迁

浅谈《专利法》中职务发明相关法条的变迁

浅谈《专利法》中职务发明相关法条的变迁

乐文清;赵楠;杜骁勇

【期刊名称】《中国发明与专利》

【年(卷),期】2015(000)008

【摘要】本文简述了我国在历次修订专利法过程中对职务发明相关法条的修改情况.总结各发达国家通过立法保障职务发明人权益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职务发明发展现状,进一步分析2015年公布的专利法修改草案对职务发明相关法条修改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

【总页数】3页(P126-128)

【作者】乐文清;赵楠;杜骁勇

【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材料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材料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材料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职务发明制度的理论基础——兼议《专利法》第三次修订所应采取的相关立法例[J], 朱一飞

2.浅谈死刑复核——结合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法条 [J], 武略;

3.基于工程师视角论专利法中的职务发明 [J], 陈明

4.职务发明权属国家所有研究——兼论中国专利法中的国家所有权 [J], 肖尤丹

5.浅谈对关于权利要求的修改相关法条的理解 [J], 黄霞

【专利立法问答】职务发明条例制定

【专利立法问答】职务发明条例制定 1.能否介绍一下条例的起草背景? 职务发明制度是调整职务创新成果的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制度,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发明人及其所在单位进行科技创新和转化运用的积极性。我国《专利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已经有职务发明的基本规定。但从调研情况看,我国职务发明制度还存在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现有法律规定较为原则,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实践中单位侵害发明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挫伤了发明人的积极性。例如,在一些企业,侵害署名权的现象还很严重,其每年数百件专利的发明人均署名为该企业的负责人。为了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完善立法,对职务发明制度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并补充程序性规定,明确发明人权利救济措施和途径,确保发明人的合法权益落到实处,充分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活力,产生更多的职务发明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法律制度支撑。 为此,《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制定职务技术成果条例,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保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明确职务发明人权益,提高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 今年3月份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完善职务发明制度,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受益比例。完善奖励报酬制度,健全职务发明的争议仲裁和法律救济制度。 为了解决我国职务发明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为创新驱动发展营造良好法律环境,知识产权局联合相关主管部门成立《职务发明条例》起草工作组,开始条例的起草工作。条例起草过程中,起草工作小组先后赴8个省市20多家企事业单位实地调研,共召开24次征求意见座谈会,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大家看到的《职务发明条例草案(送审稿)》。 2.条例适用于哪些类型的知识产权? 条例草案第四条规定,条例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完成的,属于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或者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保护客体的智力创造成果。因此职务发明条例是一部跨越不同知识产权类型的横向的知识产权行政法规,用于调整上述类型知识产权的权利

我国专利法的历史沿革与现行法律存在问题及完善

经济法作业 我国专利法的历史沿革与现行法律存在问题及完善 班级:12级金融班 学号: 姓名:任圆圆

我国专利法的历史沿革与现行法律存在问题及完善摘要:我国专利法实施30 年,随着技术竞争的加剧变得日益重要,已经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本文介绍了我国专利法的建立与发展的历程以及现行法律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方案。 关键词:专利法修订完善 一、专利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专利制度作为鼓励发明创造、保护技术成果的一项法律制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随着技术的商品化而发展起来的。 最早的专利制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的欧洲,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为了鼓励在技术上有创新并给社会带来利益的人,一些国家开始以特许令的方式给予发明创造者一定期限内的垄断经营权,并保护特有技术人在商品交易关系中的特权。 1624年英国制定的《垄断法》,使得专利制度由封建专制向保护私权转变。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专利法,是世界现代专利制度的开端。继英国之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行专利制度、颁布专利法。 由于专利法是国内法,有严格的地域性,各国关于专利申请、授权条件和程序各不相同,给国际间技术交流造成许多不便。到了19 世纪末期,各国间经济、技术交流日益增多。为适应这种形势,专利制度向国际化方向发展。1883 年,以法国为首的十多个欧洲国家为了解决工业产权的国际保护问题,经过协商签订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并根据该公约成立了保护工业产权联盟。公约于1884年7月7日正式生效,最初的缔约国成员为14个国家,截止到2011年8月,缔约国成员己达到173个国家。我国于1985年3月19日正式成为该公约的成员国。 到了20世纪,尤其是二战结束和联合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数量与国际交往激增。贸

解读专利法第三次修改中的相关规定

解读专利法第三次修改中的相关规定 根据现行专利法第二十条的规定,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将其在…… 引子 根据现行专利法第二十条的规定,中国单位或者个人将其在国内完成的发明创造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应当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申请专利。这个规定可以认为是一种针对“中国单位或者个人”的义务条款,而且,如果违反这一条款,专利法并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特别是,如果利用专利法第6条与第8 条关于职务发明与权利可以事先合同约定的规定,很可能导致对现行专利法第二十条的“合法规避”。对此,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其在《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第三次修改研究课题指南》中,将外商在华研发成果专利申请问题列为课题之一,表明在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第三次修改中[1],必定会修改相关条款。 外商在华研发成果专利申请问题,不仅涉及到专利法本身,

还涉及到如何理解专利法与其他法律的协调。本文通过解读专利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的相关规定,试图找出现行专利法与修改送审稿规定的差别,分析新规定是否完全解决了外商在华研发成果专利申请问题。由于是基于尚未正式公布的《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故本文的观点仅限于在小范围内讨论,最终还要视第三次修改并公布实施的新专利法而定。 一、有关《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涉及外商在华研发成果专利申请问题的规定 涉及外商在华研发成果专利申请问题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修改稿中的第四条与第七十六条。具体规定如下: 第四条 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有关规定办理。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将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创造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应当经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批准。

专利法第三版解读【职务发明创造、奖励报酬】

专利法第三版解读【职务发明创 造、奖励报酬】 第十六条【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的发明人和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 第十六条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应当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发明创造专利实施后,应当根据其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取得的经济效益,给予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合理的报酬。 【解释】本条规定对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的发明人和设计人的奖励和报酬。

本条的规定有两层含义:第一,在职务发明创造被授予专利权后,不论发明创造是否已经实施,专利权人都应当对该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第二,职务发明创造专利实施后,专利权人应当根据其推广应用的范围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对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合理的报酬。这种报酬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从专利权人自己实施发明创造所获得的利润中提取一部分作为报酬;另外一种情况是从专利权人转让或者许可他人实施其专利所收取的转让费或者使用费中提取一部分作为报酬。奖金和报酬的数额、标准及其计算方式,专利权人不依法给予奖励和报酬的处理等问题,在专利法实施条例中予以具体规定。

本条规定的是对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给予奖励或者报酬。这就是说,这种奖励是给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本人的,不是给研究小组的。所谓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在完成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应当被认为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所谓其他辅助工作,例如有撰拟文件、整理资料等。究竟谁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应当由申请人在申请专利时在请求书中写明。如果有人对申请文件所填写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有不同意见,可以依法请求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次《专利法》修改简评

第四次《专利法》修改简评 我国现行《专利法》于1985年实施,并分别于1992年、2000年、2008年进行过三次修改。为适应时代发展,根据国务院2012年立法工作计划,国家知识产权局研究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并于2012年8月10日向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此后专利法修改草案数易其稿。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修改后《专利法》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第四次《专利法》修改历时8年之久。 本次《专利法》修改主要包括加强对专利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促进专利实施和运用、完善专利授权制度等三方面内容。此次修改的亮点主要包括:

?针对恶意侵权可以适用一至五倍的惩罚性赔偿,并将法定赔偿额下限从一万元提高到三万元,上限从一百万元提高至五百万元(参见本文第七部分); ?设立司法程序与行政程序并行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使得创新药专利权人得以在药品审批环节即阻止侵权的仿制药流入市场(参见本文第八部分); ?将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期延长至15年并将局部外观设计专利纳入保护范围,规定外观设计专利可享有国内优先权(参见本文第一部分); ?设立了在发明专利申请因不合理审查而延迟授权时的发明专利保护期调整制度以及补偿新药因行政审批冗长而使得专利产品上市推迟的新药发明专利的保护期延长制度(参见本文第五部分)。 此外,本次修改还涉及职务发明、奖励及报酬、开放许可制度、专利权滥用等内容。本文将对本次修改的重点条款进行解读,供读者参考。 01

外观设计保护的相关条文修改 1. 局部外观设计被纳入外观设计保护的范围 修改后《专利法》第六条将局部外观设计纳入外观设计保护的范围。现行《专利法》将外观设计的保护对象限于“产品的整体”,《专利审查指南》进一步规定,产品的不能分割或者不能单独出售且不能单独使用的局部设计不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如袜跟、帽檐、杯把等。但在社会分工以及产品设计进一步精细化发展的趋势下,要求产品的部分设计得到保护的业界呼声日趋高涨。国家知识产权局起草并于2015年4月1日发布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说明中,就明确建议将产品局部外观设计纳入专利法保护范围。该说明中提到:“我国现行专利法只对产品整体外观设计给予保护,局部外观设计创新很容易被人通过简单拼凑、替换等方式加以模仿,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不利于激励我国设计创新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为满足创新主体对局部外观设计保护的需求,顺应国际外观设计制度的发展趋势,建议将对产品局部做出的外观设计纳入专利法保护范围。”另外从审查实践来看,在引入局部外观设计后,目前困扰申请

对我国职务发明制度的探讨

对我国职务发明制度的探讨 (崔良华(1984-),男,江苏盐城人,南京大学法学院2009级法律硕士研究生。)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职务发明创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职务发明的比例只有40% 左右,国外则高达90% 多;每年专利转化为商品并能取得???职务发明的创造和实施现状以上。,而发达国家可达50%规模效益的只有10%说明,我国现行职务发明制度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处理好职务发明创造的归属问题,充分调动发明人或设计人和单位双方的积极性,才能进一步鼓励发明人创造,促进科技进步。 一、职务发明的概述 一般而言,从发明创造与单位的关系来看,可以将发明创造分为三大类,即:职务发明创造、自由发明创造和从属发明创造。在西方国家,“职务发明”一般也被称为“雇员发明”,因为劳动者是在履行其作为雇员的职责中完成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指职的。我国《专利法》中称这类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工在履行职务中所完成的新发明、新设计,或者是在执行所在单位的指令中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从各国的立法来看,对职务发明的规定不尽相同,但其核心大致一样。 《日本专利法》第35条第1款规定,职务发明是指“其性质属于单位业务范围,且完成发明的行为属该单位管辖下的工作人员现在或过去职务范围内的发明”。《英国专利法》第39条第1款规定,职务发明是指“该雇员正常工作过程中或虽在其正常工作外,但是特别分配给他的工作中作出的发明”。 德国《雇员发明法》第4条规定,如果发明是雇员在雇用期间做出的,源于私人企业或者公共机构雇员的工作任务,或者在本质上基于企业或者政府机构的经验或活动,就属于职务发明,雇员的其他发明为非职务发明。对于职务发明,发明完成后,职务发明人负有立即书面向雇主汇报的义务。 也有部分国家并没有对职务发明作出特别规定,如美国。《美国专利法》只是沿用了一般发明的有关规定,在其第111条规定:“申请专利,除本编另有规。根据该规定,无论是职务定外,应由发明人以书面向专利与商标局局长提出” 发明还是个人发明,在美国专利申请都要由实际发明人来提出。也就是说,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发明,发明人始终为发明权人。 二、我国的职务发明制度 我国职务发明制度主要体现在《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和《合同法》当中,我国的专利法明确给出了职务发明创造的定义,并对其权利归属和对职务发明人的奖励作出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条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第十六

浅谈职务发明制度

浅谈职务发明制度 法11-1 张晨11102040103 【摘要】:职务发明制度是专利权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权力,其权利的归属问题更是专利权权利归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权和取得的专利权归发明人或设计人所在的单位。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所以,保护和分享专利权对保护国家和单位的经济利益和保障发明、设计人的权益,提高职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国的职务发明制度的相关规定还并未完全健全,这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职务发明制度权力体制职工发明积极性 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发明创造的出现出现了一种趋势,就是依靠单位进行创造研发。新世纪高级精密的发明创造需要更多的技术、资金和科技人才,而这些相对于个人来说,单位就具有了非常明显的资金和技术优势,而正是这些优势吸引了各种各样的人才进入单位,从而出现了许多专利权纠纷。 一、我国职务发明制度和权利归属 我国法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中对职务发明做了较为系统的概括和规定。

1、职务发明制度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6条“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对职务发明进行了整体上的定义。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又具体阐述了专利法第六条所称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的内涵,是指(1)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3)退休、调离原单位后或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我国专利法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对职务发明做了较为完整的规定。判断一项发明是否是属于本职工作中的发明创造,那就要求准确掌握标准,严格审查。职务发明并不是以发明创造人是否利用工作时间完成发明,而是取决于是否和发明人工作任务有关。其次,发明创造人是否主要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进行发明创造也是判断职务发明创造的重要因素。主要利用,学术界认为主要利用单位的物质条件是指在发明创造中全部或大部分利用了单位的资金、设备、原材料及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这种利用对发明创造起必不可少的决定性作用的条件。如果发明设计人仅少量利用了单位的物质条件,且这种物质条件的利用对发明创造的完成无关紧要,没有决定性的制约,则该发明不算职务发明。 2、职务发明的权利归属

界定职务发明创造的几个问题——对专利法第六条的解释

界定职务发明创造的几个问题——对专利法第六条的解释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职务发明创造在推动和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专利法规定:“发明创造的职务人的发明创造,其权利归属于单位或个人”。由此引发了多个关于职务发明创造的问题,本文将从历史、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三个方面,从客观现实出发,对发明创造的职务权利进行深入探究,期望能够为当前及今后的职务发明创造提供指导意见。 首先,让我们先对我国的历史情况作一次回顾,从而了解职务发明创造的几个问题。让我们先看一下中国的法律历史。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专利领域的发展得到了较大的加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颁布实施,作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专利法》,职务发明创造的发明权归属于单位或个人,而且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职务发明创造的结果强行获取所有的权利。 其次,从实证分析职务发明创造的几个问题。从实践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职务发明创造的问题是专利法第六条规定而引发的。考虑到职务发明创造依赖于一个完整的专利法体系,因此,职务发明创造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要想解决职务发明创造问题,必须深入解析专利法第六条并给出解释。 最后,从比较分析出发,了解职务发明创造问题。在进行比较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研究的是,职务发明创造的具体概念,即由某个特定的单位工作者抽出工作时间发明创造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具体

的职务发明创造概念。比较研究发现,西方国家在职务发明创造方面,虽然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但基本上呈现出相似的情况。根据多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在职务发明创造方面,随着我国的全面发展,我国越来越强调工薪阶层个人的发明创造,以解决职务发明创造问题。 综上所述,职务发明创造的几个问题,可以概括为:单位或个人的职务发明创造权利,以及职务发明创造的合法性。有鉴于此,我们可以从历史、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三个方面出发,结合客观现状,对发明创造的职务权利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为现今和未来的职务发明创造提供有益指导。

我国专利法中的职务发明制度

我国专利法中的职务发明制度 摘要:我国专利法的职务发明制度规定了关于职务发明及其专利权归属等相 关方面问题的制度。主要涉及到了三个方面,分别是职务发明的界定、职务发明 的奖励制度、职务发明的署名权。本文就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我国的职务发 明制度,以供参考及不吝指正。 关键词:专利制度;职务发明制度;职务发明奖励制度;署名权 引言 当代企业的经营,一方面是传统意义上的商贸经营,一方面是知识产权的攻 防运作。对于很多企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资产 之一,对企业的战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设计合理有效的职务发明制度,一 方面可以减少职务发明的权属纠纷,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职务发明的研究和实施,促进技术创新。 一、概述 职务发明制度是我国专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利法》司法实践中 最常被讨论的话题之一。目前我国规定职务发明的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专利法》(“专利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专利法实施 细则”),其中专利法于1984年发布,并分别于1992年、2000年、2008年及2020年进行了四次修改,其中最新修订的2020年版本生效时间是2021年6月1日。而专利法实施细则于2001年发布,经过了2002年及2010年两次修改,目 前适用的是2010年修订的版本。 职务发明制度包括了以下部分内容:一、职务发明的界定;二、职务发明创 造的奖励制度;三、发明创造发明人、设计人署名权。 二、职务发明的界定

发明分为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职务发明创造,根据《专利法》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规定,是指员工执行所在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所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以下简称“职务发明”)。 一般来讲,专利涉及的发明创造是由自然人(即发明人)通过创造性劳动产生,但很多情况下,发明人是基于企业单位的工作需要,或者是基于在企业单位获得的信息而产生的发明创造。 根据《职务发明条例》、《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要明确发明(为了简便,智力创造成果统称“发明”)相关权利归属,首先需要明确以下概念:发明人,即对技术成果的实质特点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而负责组织工作、管理工作、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属于发明人。 适用约定优先原则,即单位与发明人有约定的,按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规定。 根据《专利法》和《专利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构成职务发明: 1)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 2)履行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 3)从原单位离职(退休、调离原单位或者劳动、人事关系终止)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4)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主要利用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公开的技术资料等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但约定返还资金或者支付使用费,或者仅在完成后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验证或者测试的除外。

职务发明制度

职务发明制度 【原创版3篇】 篇1 目录 1.职务发明制度的定义与背景 2.职务发明制度的实施与作用 3.职务发明制度的优势与问题 4.我国职务发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篇1正文 一、职务发明制度的定义与背景 职务发明制度是一种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旨在鼓励公职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发挥创造力,提出新的发明、设计或改进现有技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这一制度起源于西方国家,随着全球科技创新浪潮的兴起,逐渐受到各国政府重视。 二、职务发明制度的实施与作用 职务发明制度通过对公职人员提出的发明、设计或技术改进给予奖励和保护,激发他们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积极性。具体实施方式包括职务发明奖励、专利申请资助、技术成果转化等。这一制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科技创新:职务发明制度鼓励公职人员在工作中进行创新尝试,有利于形成持续创新的氛围,推动科技进步。 2.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职务发明,公职人员可以改进现有工作流程和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 3.增加公共利益:职务发明制度有助于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三、职务发明制度的优势与问题 1.优势: (1) 激发创新意识:职务发明制度能够调动公职人员创新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2) 保护知识产权:职务发明制度明确了公职人员的发明成果归属,有利于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防止成果被侵权。 (3) 促进技术转化:职务发明制度鼓励公职人员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 2.问题: (1) 监管难度:职务发明制度的实施需要对公职人员的创新成果进行评估和监管,可能面临一定难度。 (2) 资源分配不均:部分公职人员可能因为职务原因,更容易获得资源和机会,导致职务发明制度资源分配不均。 四、我国职务发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在引进职务发明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实施路径。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职务发明的奖励力度,完善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机制。未来,我国职务发明制度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完善制度设计,简化申请和审批流程,提高公职人员参与职务发明的积极性。 2.加大资金投入,为职务发明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保障公职人员进行技术研究和创新。 3.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估体系,确保职务发明制度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总之,职务发明制度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措施,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我国职务发明成果归属

论我国职务发明成果归属 一、职务发明概述 根据我国《专利法》,职务发明创造包括了职务发明、职务实用新型和职务外观设计三类。其中,职务发明是职务发明创造的核心。在我国《专利法》中,第6 条则是专门规范职务发明创造与非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权归属的条款,职务发明同样为其调整。由于专利申请权后续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激励作用,决定了第6 条合理与否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单位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发明人进行发明创造的主观积极性。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进入21 世纪之后,我国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已经占国内发明申请总量的一半以上,并且逐年呈现递增的趋势。但是,我国《专利法》第6 条由于其内容的不合理性,已经对单位研发的积极性和发明人的主观积极性造成不良影响。 (一)职务发明的概念与特征 职务发明,是指执行本单位任务或主要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它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发明创造的完成主体是职务发明人、设计人(以下简称为发明人)。职务发明人,指隶属于某个单位、与该单位存在劳动法律关系的发明人。职务发明人或是履行本职工作,或是接受单位的其它任务安排完成发明创造,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其次,发明创

造是发明人执行本单位任务完成的。如果不是执行本单位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就不是职务发明创造。第三,发明创造是体现单位与发明人双方意志的结果。项目或任务是单位下达的,发明人必须秉承单位的意志,实现项目或任务的目的。而具体如何创造出来,其实施方案、操作工艺、方法步骤、条件状态以及色彩结构、图形图案等多体现的是发明人的个人意志。 (二)职务发明与其它发明的区别 1、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 非职务发明是发明人在职务发明创造范围之外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一,体现的意志性不同。职务发明的创造过程受单位任务的约束,带有一定的被动性,体现的是单位与发明人两方面的意志;非职务发明是发明人完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创造的,完全是主动的,不受单位约束,体现发明人的个人意志是绝对独立的。其二,发明人所受待遇和享有权利不同。职务发明人完成发明创造是履行其本职工作或单位委派任务,据此,他除了可以向单位领取工资并享受单位的福利待遇及条件资助外,还可获得单位的特别奖励。但职务发明的专利权不归发明人所有,我国现行《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归单位所有;非职务发明的发明人不能要求单位提供任何条件或特别待遇,但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完全归他所有。 2、职务发明与委托发明

论我国的职务发明制度

论文摘要 本文所要论述的是我国的职务发明制度。 职务发明制度,就是规定关于职务发明及其专利权归属等相关方面问题的制度。因此文章从我国的职务发明创造概述入手,首先论述了我国对职务发明的认定,接着论述了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的归属问题在世界上的两种不同的解决模式,进而阐述我国所适用的模式,即我国在解决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归属问题上的三大原则,并在最后简述了我国的非职务发明制度,以期达到从反面更深一步理解的目的。 希望通过此番论述,充分理解我国在此问题上的立法目的,贯彻其精神,从而减少单位与职工间由此而引发的内部矛盾,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发明创造积极性,打消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形成良好的科技发明氛围,使国家的科技事业得以繁荣发展。 关键词:职务发明、职务发明专利权归属。

论我国的职务发明制度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科技研发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职务发明制度在知识产权制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在日本,职务发明占整个发明专利申请量的97%(2002年)。(1)由此可见职务发明制度举足轻重。 所谓职务发明制度,就是规定关于职务发明及其专利权归属等相关方面问题的制度。由此可见主要涉及到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职务发明的概念及其认定,另一个是职务发明创造专利权的归属。下面本人就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论述我国的职务发明制度。 一、我国职务发明创造的概述 世界发展进入到近代,由于技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导致研究开发成本也相应地增长,不少先进的技术开发耗资巨大,仅凭个人的财力已无法承担。于是人们开始联合起来,以集体的名义从事技术开发。为了筹集经费,科研人员不得不寻求来自某些单位的财力和物力的资助,开发出来的技术成果,其权利显然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完全由发明者自己支配;开发集体或资助单位将享有应得的权利。职务发明创造的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出的。(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第6条第1款规定,执行本单位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概念明确了,那么现实中我们是怎样去理解这个概念并贯彻实施的呢,接下来我们就其认定作一番探讨。 二、我国关于职务发明创造的认定 (1)参见钱孟娜“日本《特许法》职务发明规定的讨论与修改”,载自《知识产权》,2004年9月,总第83期,第62页。 (2)参见费安玲主编《知识产权法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157页。

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属问题研究

职务发明的专利权属问题研究 专利权论文(优选10篇)之第五篇 摘要:专利法领域中职务发明专利权属制度占据着重要地位, 审视我国职务发明有关制度的现状, 存在缺陷仍有可改进之处, 针对我国有关制度存在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有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完善我国职务发明中的专利权属制度问题提出浅薄思考, 以期能帮助完善职务发明相关制度。 关键词:职务发明,专利权,制度完善 一、职务发明概述 《专利法》第6条对职务发明的相关概念有明文规定: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 该单位为专利权人。《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2条又详细地规定了其认定和权属。我国现行法律规范没有对"本职工作";的明确定义,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司长尹新天认为"本职工作";是指根据雇佣合同而确定的职员工作职责。卞昌久认为"本职工作";是指在职责范围内同时与自身工作性质有关的工作, 一般认为是某项具体的在单位里长时期进行职务范围内的工作【2】。《职务发明条例》第7条对此也作出了补充规定1。 二、我国职务发明专利权属制度的缺陷 (一) 职务发明适用范围过宽 法条认定中, 第一, 《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2条第1款的规定显然扩大了"任务标准";下完成的发明创造范围, 比如这里面的第3项离职一年之后由个人利用自身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属于"职务发明";, 就存在单位攫取离职职工个人发明成果的可能;第二, "物质技术条件标准";忽略了发明人的创新性劳动, 只单方面重视物质条件在发明中的影响, 其定义确实太过宽泛。利益平衡始终是职务发明制度中的一个难题, 对发明成果的专利权属进行合理确定, 协调单位与个人的关系, 进而激发单位的投资热情与发明人的创造热情, 推动社会和科技进步, 是我国目前职务发明制度首要解决的问题。

职务发明的定义

职务发明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等的工作人员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在专利法中,这种关系集中体现为职工完成的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问题,即职工完成的发明创造是职务发明还是非职务发明创造的问题。原则上,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当遵从“合同优于法律”的原则,即有关发明创造成果权归属问题首先应当按照劳动合同中的约定来解决。 职务发明创造分为两类: (一)一类是执行本单位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包括下列三种情况: (1)发明人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根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负有向劳动者支付报酬的义务,而完成合同范围内的劳动任务是则劳动者的基本义务,因而此时劳动者所创造出的劳动成果应当归属于用人单位。 (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任务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单位的职员不仅仅要承担属于其本职工作范围内的工作,也会接受单位交付的与其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因而对于法条中的“本单位任务”一词的理解也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形。而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以外的任务,通常是指单位短期或者临时下发的工作任务,

如合作开发、组织攻关、接受研究委托。而这些工作的完成与单位的宏观指导、具体方案的制定、责任的承担以及必要的物质条件都密切相关,所以应该属于职务发明创造。 (3)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做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二)另一类是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条件(包括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向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完成的发明创造;但如果仅仅是少量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且这种物质条件的利用,对发明创造的完成无关紧要,则不能因此认定是职务发明创造。 职务发明创造分为两类: (一)一类是执行本单位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包括下列三种情况: (1)发明人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发明创造;根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负有向劳动者支付报酬的义务,而完成合同范围内的劳动任务是则劳动者的基本义务,因而此时劳动者所创造出的劳动成果应当归属于用人单位。 (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与本职工作有关的任务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在现实生活中,单位的职员不仅仅要承担属于其本职工作范围内的工作,也会接受单位交付的与其本职工

对职务发明的界定是怎样的

对职务发明的界定是怎样的 一、对职务发明的界定是怎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6条的规定,职务发明创造是指发明人或设计人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专利法》第6条所称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职务发明创造是指: (一)在本职工作中作出的发明创造; (二)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 (三)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 《专利法》第6条所称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是指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 二、如何认定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 (一)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属于以下情形之一的,即属于职务发明创造: 1、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的发明创造。本职工作即发明人或设计人的职务范围,属日常工作职责的范围,既不是指单位的业务范围,也不是指个人所学专业的范围。从事日常工作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属于职务发明创造。 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任务所完成的发明创造。这里的“本单位”包括:职工的认识隶属单位和临时工作单位(如借调人员从事工作的借调单位、专业人员的受聘单位等。)“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是指工作人员根据本单位的安排承担的短期或临时的任务。单位如果安排特定人员参加本职工作以外的为特定目的而是定的研究开发任务时,应当签订协议,明确任务范围,并保存好有关证据,以免发明创造完成后,双方为该发明是否为职务发明创造而产生纠纷。 3、退职、退休或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应当注意,退职、退休、调动工作后作出的发明创造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才能构成职务发明创造。1)该发明创造必须是发明人设计人从原单位退职、退休或调动工作后1年内作出的;2)该发明创造与发明人设计人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或者分配的任务有联系。 (二)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