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解释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_张进铎

地震解释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_张进铎

地震解释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_张进铎
地震解释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_张进铎

第21卷 第2期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V ol.21 N o.22006年6月(页码:578~587)

P ROG RESS IN G EOP H YSICS

June. 2006

地震解释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张进铎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涿州072751)

摘 要 本文以我国塔里木油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实例为基础,概述了石油勘探过程中地震解释技术类型、特征、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认为,在地震勘探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地球物理学家及地质学家希望获得的地震信息,应当是能够直接反应地下岩石物理特性或油气水的分布,而利用常规的地震解释技术是很难做到这些;随着石油勘探的进一步深化,一些新的地震解释技术涌现出来,并在油气勘探与开发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未来的石油勘探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新情况、新问题将层出不穷,地震解释技术也同样面临着考验,因此,只有立足在现有的成熟解释技术之上,并不断探索新的技术与思路,才能与未来的石油勘探步伐相一致.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地震相干技术,地震相分析技术,波阻抗反演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中图分类号 P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903(2006)02-0578-10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trend of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s

ZH ANG Jin -duo

(Geoph ysical Research Institute ,BGP ,CNPC ,Zh uoz hou 072751,China )

A bstract During the oil and gas explora tion techniques develo ping ,g eophy sicists and g eolo gists ho pe to use the seis -mic data to recog nize the ro ck features and oil and water distributions ,it is difficult to do the se by using the o rdinary seismic data inte rpretatio n techniques.A few new techniques have bee n used with the oil and ga s ex plor ation deve lop -ments ,and these technique s have a lot of adv antages in practical a pplie s.O il a nd g as ex plo ratio n will be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future ,new co nditions and new problems will be generated ,the seismic da ta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s will be also faced with new tests ,so ,w e must use mature technique s now ,and at the same time ,dev elo ping new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o match the steps in the future oil a nd gas ex plor ation.

Keywords T arim basin ,seismic co her ent technique ,seismic face technique ,seismic inv ersio n technique ,3D v isualiza -tion technique

收稿日期 2005-04-10; 修回日期 2005-08-20.

作者简介 张进铎(1966-),男,河北徐水人,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从事三维地震解释与地震解释新技术应用工作.地址:河北省涿州市

贾秀路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总工办.(E -mail :peter _zhang @https://www.doczj.com/doc/a716374261.html, )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石油、天然气勘探领域中,地震资料解释和地质综合研究技术有了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以地震相干解释技术[1~5]、地震相分析技术[6~8]、波阻抗反演

技术[9,10]、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11]

等为代表的一系

列新的地震解释技术[12]

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全面推广应用和发展.

现今的地震资料解释已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构造解释,它更倾向于以地震信息为主,借助先进的解

释技术,开展储层特征综合分析、油气藏分布规律等

更深层次的研究.

1 目前主要地震解释技术类型和现状

1.1 地震相干解释技术

地震相干解释技术[13]就是利用地震波形相干原理,计算中心地震道和指定相邻道的相干系数,将普通地震资料转换成相干系数资料,以突出地震资料中的异常现象.

该技术能快速建立起断裂系统、特殊岩性体的空间展布形态,指导岩性体和断层的剖面解释及平

2期张进铎:地震解释技术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面组合.在地震资料解释过程中,采用迭代处理、迭代解释的方法不断完善和修改解释方案,相干处理、解释始终贯穿其中;其次引入“相干相”概念,结合具体的地质目标对相干数据体进行解释,不同的相干相代表不同的地质含义,一般将相干相分为四类:

(1)团块状高相干相:该相干异常总体表现为黑色斑点、零星分布的白色团块,呈明显的方向性.

(2)线状或条带状极低相干相:在相干数据体层切片上表现为黑色的线状或条带状,它与构造解释阶段确定的大型断层相吻合.事实上地震相干数据体最初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释断层,由它解释出来的断层的精确度和分辨率都非常高,而且极大提高了解释效率.

(3)条带状的高相相:在相干数据体层切片上表现为白色条带状,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边界清晰,它反映了一种裂缝不发育的沉积体.

(4)团块状低相干相:在相干数据体层切片上表现为黑色团块,常被条带状高相干相切割分块,此类相干相通常表现为储集体,具有分形特征,或者叫自相似性,也就是说,前面提到的三种相干相在第四类相干区内以更小的尺度出现.

地震相干解释技术在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中被广泛应用,除常规构造解释中的断层解释应用外,在储层研究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特别是在非均质性极强的碳酸盐岩油气藏研究中,地震相干解释技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技术在塔里木盆地LN地区潜山地貌刻画、古水系展布特征研究、碳酸盐岩表层储层预测等方面取得良好地质效果.

图1是塔里木盆地LN地区奥陶系潜山表层相干层切片图,它清晰反映出古水流分布特征,古水流从南向北流动,所形成的古岩溶呈树枝状分布,古岩溶的平面分布规律明确,为岩溶储层的研究提供了依据.相干信息与其它地震、地质信息相结合进行油气聚集规律研究,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方法.

1.2 地震相分析技术

地震信号的任何物理参数的变化总是反映在地震道形状的变化上,而地震道形状的变化则与地下地质信息的变化相对应.

地震相分析技术中的地震相分类处理就是建立在地震道形状的变化的基础上.在地震地层解释技术应用中,首先是在地震剖面的目的层附近选一定的时窗,即地震层段[14],使用神经网络算法在地震层段内对实际地震道的形状进行处理,经过多次迭代运算,形成合成地震道,也称为模型道,实际地震道与合成地震道进行比较,将实际地震道最终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即完成不同的地震相划分.

地震相分析技术所拥有的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地震相分析技术,可对全新概念的“地震层段”进行分析、比较,在波形形状识别的基础上实现全三维地震相提取,有利于沉积环境研究及沉积微相的划分;完善的沿“地震层段”的属性提取技术及基于波形的全三维自动追踪技术,实现了从剖面到地震数据体的快速浏览与分析,为油气模式的识别提供依据.

地震相分析技术的突出代表是近年来由法国CGG公司开发研制的Stratimagic地震地层解释软件,该软件专门为岩性解释、地震异常现象解释和油藏描述而开发,它运用人工智能网络分析、层位终断识别等先进的方法对地震的层属性进行地质分析解释,是在常规解释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地质分析和解释.其技术特点表现为:

(1)地震相划分(Facies):利用神经网络对地震道形状进行分类,得出与地质结论相对应的地震相图,并与井曲线对比,从而更详细地对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

(2)层间属性(Interval A ttributes)及异常反射识别:运用与各种地震属性相结合的先进技术对礁体、河道等特殊地质现象进行识别追踪,可识别并提取沿层及层间15大类30多种地震属性.

(3)用专门的解释手段,如包络解释、反射终断解释等方法,将地震相转换为地质认识.

(4)岩性、物性参数标定和模拟:根据其中的物性参数及测井曲线进行岩性参数的实时标定和交互模拟,并将这种标定模拟结果带回地震相模型中,建立起地震相分析与岩性模拟间的关系,从而将地震相分析的定性结果转换为岩性参数的定量结果.

塔里木盆地YH油田三维工区面积1200平方公里,研究目的层为上第三系库车(N2K)、康村组(N1-2K)地层,目前该油田已进入高开发期阶段,探井、评价井及开发井已有数十口.通过近两年对该地区的不断研究发现:尽管所部署的开发井都位于构造的有利部位,然而不同的开发井在目的层处的产油情况却相差甚远.以前的研究成果认为目的层为河流相沉积,这提示了我们:由于开发井分别处于河流相沉积体系的不同位置,而不同位置的储层物性不同,可能导致各开发井的产量存在明显差异,即油气藏不仅受构造因素控制,更与储层分布规律有密切关系.

因此,研究YH油田储层物性横向变化规律问

579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21

图1 塔里木盆地L N 地区奥陶系潜山表层相干层切片

Fig.1 T he coherent horizo n slice of Lunnan O rdo -carbonate buried -hillin T arim ba

sin

图2 塔里木盆地YH 油田N 2K 地层河流相沉积反射特征

Fig.2 T he cha nnel r eflectio n features of N 2K fo rmation in Y H oil field ,T arim basin

题,就成为如何有效寻找河流相沉积的问题.图2是YH 油田上第三系库车组河流相沉积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表现为反射振幅突然加强,同时上下伴生两个强相位,反射同相轴略有下凹,为一强反射连

续段,其两端呈断续反射状,与断层的反射特征相似,这是河岸沉积的表现[15,16];图3为该河流相沉

积的地震相分布图,该图清晰地反映出曲流河主河道和河湖相三角洲的沉积体系特征,地震相图所包含的丰富的地质信息,为YH 油田的新一轮井位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1.3 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

在地震资料解释过程中,经常提到的反演技术

580

2期张进铎:

地震解释技术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图3 塔里木盆地YH 油田N 2K 地层河流相沉积地震相图

F ig.3 T he channe l seismic faces o f N2K forma tion in Y H oil field ,Ta rim

basin

图4 塔里木盆地S T M 地区地震波阻抗反演结果(Ja so n 软件)

Fig.4 T he re sults o f seismic impedance inve rsio n in ST M a rea ,T arim basin (Jason so ftw are )

就是指波阻抗反演,该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早期由加拿大的Technika Resource Development 有限公司的Roy Lindseth 博士开发的.

波阻抗反演技术[17]是将常规的地震反射振幅的横向变化,转变为速度的横向变化,从而把界面型的地震剖面转换成岩层型的层速度剖面,由此来反

581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21卷

映储层横向变化规律.

1.3.1 地震波阻抗反演的基本假设

(1)地震模型:目前的反演方法假设地层是水平层状介质,地震波为平面波法向入射,其地震剖面为正入射剖面,并且假设地震道为地震子波与地层反射系数的褶积.

(2)反射系数序列:在普通递归反演中,假设反射系数为完全随机的序列,而在稀疏脉冲反演中,假设反射系数为一系列大的反射系数叠加在高斯分布的小反射系数的背景上构成.

(3)地震子波:假设反射系数剖面上的每一道都可以看作是地震道与一个零相位子波的褶积,而实际情况往往需要对地震剖面进行相位校正处理.

(4)噪音分量:通常假设波阻抗反演输入的地震数据其振幅信息反映了地下波阻抗变化情况,地震剖面没有多次波和绕射波的噪音分量.

1.3.2 地震波阻抗反演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

地震波阻抗反演将地震数据、测井数据、地质解释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测井资料具有较高的纵向分辨率和地震剖面有较好的横向连续性的特点,将地震剖面“转换成”波阻抗剖面,不仅便于解释人员将地震资料与测井资料连接对比,而且能有效地对地震物性参数的变化进行研究.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已成为解释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关键性技术.

在油气勘探和开发过程中,地震波阻抗反演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了解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二是求取储层的物性参数.

(1)波阻抗数据常用作碳氢批示,直接用于寻找油气藏.

(2)波阻抗数据比地震资料更容易解释,其解释结果更加精确.

(3)以波阻抗数据体为基础的主要油藏参数估计,波阻抗数据用于油田的油气储量计算.

1.3.3 部分常用波阻抗反演软件简介

部分常用的地震波阻抗反演软件包括:由加拿大H ampson-Russell公司研发的Strata反演软件、荷兰Jason公司研发的Jason反演软件、美国EPT 公司研发的EPS拟声波反演软件.

S trata反演软件的三种方法:有限带宽法(递归法)、模型法(方波化法)和稀疏脉冲法三种:

(1)有限带宽法:有限带宽法采用传统的递归反演算法,它是反演中最简单的一种类型,它假设地震道本身是经过零相位子波处理后的反射系数序列,从递归公式可以知道:它的误差是累积的,底部的误差比顶部的误差大.造成累积误差大的原因主要是低频成分,而S trata中的递归法会自动通过零相位子波处理,将地震道中的低频成分滤掉,只让高频参与反演.

(2)模型法(方波化):模型法是从褶积模型出发的,即:地震道=子波*反射系数+噪声.假设地震道已知,子波已知,噪声是自相关和随机的,只有反射系数是待定的关键参数,模型反演步骤:

1)对初始阻抗模型用同一时窗进行方波化;

2)用方波化的波阻抗求出的反射系数与子波褶积形成合成道;

3)比较合成道与实际地震道;修改合成道与输入道的振幅和方波化尺寸,以改善吻合程度.

(3)稀疏脉冲法:稀疏脉冲法是在最大似然反褶积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假设地震道的子波是已知的,且实际反射系数是镶嵌在小脉冲噪音背景下的大脉冲,该反演只认为大脉冲是有用信号,它通过测试地震数据找到大脉冲所在的位置.

Jason反演软件包括基于地震道的约束稀疏脉冲反演(Inver Trace)(图4);基本模型的储层参数反演(Inve rM od)和以地质统计学理论为基础的针对非均质油藏进行的随机模型反演(S tatM od)等三类方法.

Jason反演软件中几项关键技术:

(1)全三维子波估算技术:全三维子波估算技术是在井眼四周提取一“管”地震,采用约束的最小平方法来估算模型和地震所确定的子波,多井可用来同时估算一个最好拟合的子波,并与所有井最佳匹配.

(2)三维地质建模技术(EarthM odel):建立沉积模式、构造模式,包括建立层、层内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如超覆、削蚀、盐丘、河道等地质现象),而且考虑到了断层的发育和空间的展布,在此基础上由地震解释和测井资料通过优化将测井信息按照每一阶段分配出各自的垂直分量及其权值,然后通过这些模型参数的合理内插建立反映地质结构的时间或深度域的三维地质模型.

(3)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技术(InverT race):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是基于道的反演,不是基于褶积模型的简单递归反演.该反演算法本身可以降低调谐效应,使之对岩性尖灭预测不产生误差.

(4)基于模型的参数反演技术(StatM od):该技术是Jason公司的专利技术,专门致力于薄层预测及精细描述,用于滚动勘探开发中后期.其原理是在

582

2期张进铎:

地震解释技术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图5 塔里木盆地S T M 地区拟声波反演结果(EPS 软件)

Fig.5 T he results of pseudo acoustic impedance inv ersio n in ST M area ,T arim basin (EP S so ftwa re

)

图6 塔里木盆地LD 地区瘤状灰岩段振幅层切片

Fig.6 T he amplitude horizon slice of LD area O rdo -car bo na te fo rmation in T arim ba sin

583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21卷

井资料、地质资料进行主组分分析、奇异值分解完成后,在地质模型基础上对地震道特征与测井曲线进行综合非线性求解.该技术克服了常规地震反演模式中的缺点,尊重井中资料并利用地质资料和地震道振幅数据,由井准确外推,最终结果是一个由地质、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得到的地质模型,它具有精细的横向和纵向非均质性特征.

EPS拟声波反演技术利用对地层和岩性变化比较敏感的自然伽玛、电阻率等测井曲线构建具有声波量纲的新曲线,结合声波的低频模型,合成拟声波曲线,使拟声波曲线既能反映地层速度和波阻抗的变化,又能反映储层特征的细微差异.根据不同类型拟声波曲线反映地质目标的敏感程度不同计算相应的概率值,将多元地学统计信息在模型空间上有效融合,综合反映储层横向连通性等特征,使储层预测结果更加准确、合理(图5).

波阻抗反演的最终目标是利用地震数据、井数据和其它信息重新构建地下反射界面.波阻抗剖面并非十分完善,但它的分辨率远远超过常规地震剖面,它含有更加丰富的地质信息.

为了获得更好的反演结果,所有可能的信息都要利用上(如子波信息、地层信息等).反演中的地震模型是解释人员通过层位解释获得的,利用模型中的低频部分可以对阻抗界面的背景趋势进行评估;低频分量依赖于井的分布和剖面的解释质量;阻抗中的高频部分则是从地震数据中获得,通过反褶积拓宽高频部分来提高分辨率,并与地震模型中低频部分合并来获得宽带的数据体.

地震波阻抗反演处理提供了一个提高地震数据分辨率的机会,通过去掉地震数据中子波的影响过程来改善地下界面的成像效果.此外,常规的地震数据只是代表地下界面的相对关系,而从常规地震数据中得来的波阻抗数据则反映了地下界面的真实情况,而且利用波阻抗资料还可以轻易获得岩石地球物理信息.

1.3.4 部分三维可视化软件简介

目前,在国内各油田及各石油行业研究单位三维可视化解释软件中,EarthCube与Vo xelGeo三维可视化解释软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Earth-Cube软件由美国兰德马克公司开发研制,V oxel-Geo软件是以色列帕拉代姆公司开发研制的.每一个可视化解释软件都有自己独到的技术优势,实现可视化的具体过程不同,但都能达到最终目的.

VoxelGeo三维可视化解释软件为地球物理工作者和地质综合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成熟的解释工具,它采用两种针对不同数据类型的可视化技术,即几何体显示和三维体显示来完成三维可视化和地震资料的三维可视化解释.

几何体显示(Geom etric Rendering)允许对三维数据体进行地质解释并对三维解释模型进行快速显示,解释模型一旦嵌入地震数据体中,随后可以根据解释模型精确地对三维体进行调整.

三维体显示(Volume Rendering)允许快速浏览三维数据体,获得易于理解的分析结果并对感兴趣的重要区域进行标示和圈定.

三维体显示是一种最常用的对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可视化的显示方法,它具有简单、直观的特点,从功能上来说,三维体显示包含了利用计算机三维图形显示技术来完成无限多样性的图像处理和对发生在三维空间的目标和现象进行分析两个概念.

在三维体显示过程中,解释人员感兴趣的地质目标或现象被采样或分解成无数多个小立方体,每一个这样的小立方体称之为体素(Vo xel),每一个体素包含着许多通过测量或计算得到的体积参数和属性参数,对地震数据体而言,体素是反射系数或其它地震道属性的规则采样.

三维体显示技术的优势:

(1)可以对整个三维数据体进行显示成像而无须对数据进行先验结构假设,保存了三维显示技术可能丢失的关于三维体的细节,特别是内部结构细节.

(2)允许对数据体内部结构进行观察,解释人员可以通过设置暗度/透明度来“看透”一个目标的外表面以观察其内部结构;可以过滤掉某一值域内的体素来观察所剩下的体素.

(3)可利用目标方式或组合方式实现三维显示,即体素从它们所处的层开始被投影,以从后向前的顺序到达图像平面,然后与它的层面组合成一个二维平面,这种方式允许解释人员在屏幕上观察由层面所构成的图像,可以看到所建立的三维体内部结构,并通过停止或慢速显示以更好地检查当前显示结果.

三维可视化技术的引入,使广大地球物理工作者和地质综合研究人员从传统的二维平面中解放出来,并进入到充满神奇的三维空间内,这极大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灵感,并赋予他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其思维方式也会发生质的飞跃,将会发现三维可视化技术是一项前所未有的解释新技术.

584

2期张进铎:地震解释技术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2 地震解释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地震解释技术发展到现今阶段,地质学家已经不再满足于用地震资料解决构造问题,他们更希望地球物理学家利用地震资料解决断层、储层发育带、岩相模式及碳氢指示等一系列岩性和油气的预测问题.

因此,未来的地震解释技术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将紧紧围绕油气藏这一最终目标,开展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及研究工作.

2.1 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将得到全面发展和更深层

次的应用

我们所用的地震资料当中,包含两种最重要的信息:即构造信息与储层信息(或油气信息).构造信息可通过常规的构造解释来获得,而储层信息(或油气信息)则只有通过地震属性[19,20]提取并加以分析,找出地震属性与储层因素或油气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获得.

同一地震属性在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条件下,其所代表的地质含义不同;而不同的地震属性又可以反映不同的地质现象.因此,将地震属性用于储层研究或直接进行油气检测,必须有针对性的选择能够反映地质现象或油气信息的那些地震属性加以分析研究,这样才能取得明显的地质效果.

在常用的地震属性当中,振幅属性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地震属性之一.振幅属性特征总的来说与流体变化、岩性变化、储层孔隙度变化、河道及三角洲砂体、某种类型的礁体、不整合面、地层调谐效应、地层层序变化等有关.

图6是塔里木盆地LD地区瘤状灰岩段振幅层切片,从图中可清楚看到三条主要的古河道体系,从LN50井以东分流,呈曲流河形状分别向北东、南西及南东方向延伸,尤其以向南东方向延伸的那条河道最为明显,河道平面特征突出,发育规模大,延伸距离远,一直向东延伸到CH4井附近,几乎贯穿整个工区.

LD地区水网密布,河道数量众多、彼此相互叠置,河道以带状形式出现,在水系如此发达的地区,内幕岩溶储层经历了古水流长期冲蚀或溶蚀作用后,储层大面积发育.油气产量非常高的LG38井正落在那条北东-南西方向延伸的古河道上,说明古地表水系对储层进行了有效改造.

2.2 油藏描述技术将得到更加全面的推广和发展

油气勘探的两个主要阶段为勘探阶段和开发阶段.在勘探阶段,地震资料解释主要以构造解释为主,以寻找圈闭为目标;而在开发阶段,地震资料解释主要是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以增加油气储量、提高油气产量为目标.

对于油气勘探时间较长的地区而言,需通过油藏描述技术来保证油气储量和产量;而对于油气勘探的新区、新领域,则通过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措施来保证油气开采效益的最大化,这样一来,地震资料解释一开始就需要做油藏描述.因此,无论是在油气勘探的老区,还是油气勘探的新区,油藏描述都将是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内容,油藏描述技术[21—23]都将在更多的实际应用中得到推广和发展.

油藏描述技术的基本内容:

(1)建立油藏地质概念模型技术;

(2)油气藏的构造描述技术;

(3)储集体的地震解释技术;

(4)储层参数的地震解释技术;

(5)油藏综合评价技术.

2.3 地震资料反演由叠后走到叠前

目前的地震资料反演大多是利用叠后地震资料,而叠后地震资料有明显不足之处,其主要表现为:

(1)动校正拉伸会引起高频信息损失;

(2)当地震资料存在AVO效应时,水平叠加会给出错误的振幅值;

(3)叠加速度的不准确同样会影响地震高频信息.

由此不难看出:水平叠加使地震波的振幅和频率发生畸变,不能得到高“保真”的地震数据.因此,使用叠后地震资料进行反演,其反演结果令人怀疑.

以往由于受计算机技术的限制,对于叠前大数据量的地震资料很难处理,叠前地震资料的反演[24—26]存在一定的难度,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算速度越来越高、存储量越来越大的计算机及新软件的出现,处理大数据量的地震资料已不再成为“瓶颈”;又由于叠后地震资料的固有缺陷,叠后地震资料反演的精度及准确性必然不高.所以,今后的地震资料反演将逐步由利用叠后的地震资料改为利用叠前地震资料,即地震资料反演由叠后走到叠前.

2.4 可视化技术将融合到地震资料解释的各个环

节中

2.4.1 有可视化技术参与的三维解释才是全三维

解释

585

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21卷

目前的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是通过解释抽稀的二维剖面或切片来实现的,它是三维资料二维化解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维解释,更不是全三维解释[27—29],这种解释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

(1)解释效率低:采用逐线、逐道二维解释模式,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层位解释、断层解释上.

(2)解释精度差:由于利用抽稀的单剖面解释,使许多细节信息丢失,导致构造落实程度低、储层预测不准.

(3)传统的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是从二维平面认识三维空间,只有对工区地质背景熟悉,并具备丰富解释经验的解释人员才能理解地下的三维地质结构,这样不利于多学科人员协同工作,不能充分发挥三维地震数据的作用.

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是针对数据体的解释,它是从三维可视化显示出发,以地质体或三维研究区块为单元,采用点、线、面、体相结合的空间可视化方法进行解释,这样的解释是在三维空间上进行的,因此对地质体的空间认识更直观、准确.基于可视化技术的三维数据体解释,无论是构造解释、还是地质异常体解释,其方法更科学、解释更高效、结果更可靠.

2.4.2 “浸入式”可视化技术代表可视化技术的未来

三维可视化技术分为桌面式可视化及浸入式可视化技术两种,我们现在常用的可视化技术就属于桌面式可视化技术,即解释人员只能从外部对数据体进行观察,而不能进入数据体内部观察,即目前的可视化技术只完成了可视化显示,而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视化解释.

浸入式可视化技术又称为虚拟现实技术[30],虚拟现实(Vir tual Reality)技术在20世纪60~70年代产生于美国,最初的研究应用主要集中在美国的军事和宇航领域,用于各种武器系统或飞行系统的模拟训练.

虚拟现实技术是高分辨率立体投影显示技术的发展,它使地震数据的解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体解释”;其全新的工作方式和流程,把传统的地震解释和其它勘探研究和决策工作带入了一个沉浸式的、三维立体的虚拟环境中.

虚拟现实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中的发展趋势:如果说现今的图形工作站极大地提高了个人工作效率,那么虚拟现实技术将极大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为地震、地质、岩石物理及钻井等不同学科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协同式的工作环境,这将彻底打破对地下资源及油气认识的那种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传统研究过程及孤立的专业研究流程,真正实现油气勘探研究和决策过程中不同学科人员经验、认识等智力资源的共享.

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已经积累了海量的数据,不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无缝、无学科边界的协同工作,将会对这些数据进行更有效的分析和更充分的挖潜.

虚拟现实技术在油气勘探领域中的最新动态:

(1)虚拟现实系统的平台规模正向“小型化”和“大型化”两个方向发展.

“小型化”是基于工作站或PC开放平台而构建的桌面式系统,能够实现基本的实时交互解释;“大型化”是采用大型并行图形服务器,支持大场景虚拟现实图形处理解释.

(2)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分布式虚拟现实(Distributed Virtual Reality)系统正逐渐被采纳.

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利用专用的可视网络把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多个虚拟现实中心实时连接起来,在全球范围内完成远程多学科协同工作,从而实现各种资源更大规模的共享.

目前,美国的兰德马克图形公司(Landm ark解释系统)的Geo Pro be可视化软件已实现了浸入式可视化解释,但由于浸入式可视化技术所需设备昂贵,这一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

3 结 语

常规的地震解释技术如地震信息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振幅属性分析技术、地震资料的叠前及叠后反演技术等将更加广泛应用于储层预测及描述、异常地质体识别、烃类检测、地层学解释、构造解释等方面,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油藏描述技术已从单一的储层构造形态描述、储层参数预测等发展为建立油藏三维构造模型、储层模型和油藏地质模型上来;从单一学科的研究发展为多学科的一体化研究;从定性的描述发展到半定量、定量的预测;从定性的评价发展到三维油藏属性建模.

为了充分利用各种信息,降低油气勘探成本、缩短油田勘探开发的周期和使经济效益最大化,以三维可视化技术为平台的数字化的研究模式将必然成为今后地震、地质等综合研究的发展方向.

参 考 文 献(References):

[1] 王志君,黄军斌.利用相干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识别微小断

586

2期张进铎:地震解释技术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层和砂体[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1,36(3):378~381. [2] 王大伟,刘震,陈小宏,等.地震相干技术的进展及其在油气勘

探中的应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5,24(2):71~76.

[3] 付雷,田晓冬,闫庆学,等.相干技术在三维地震资料中的应用

[J].世界地质,2000,19(3):279~281.

[4] 余德平,曹辉,郭全仕,等.应用三维相干技术进行精细地震解

释[J].石油物探,2000,39(2):83~88.

[5] 宋维琪,刘江华.地震多矢量属性相干数据体计算及应用[J].

物探与化探,2003,27(2):128~130.

[6] 李庆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系统工程剖

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54~177.

[7] 云美厚,丁伟,杨凯.地震道空间分辨率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

展,2005,20(3):741~746.

[8] 郭栋,韩文功.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技术及其应用[J].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4,27(4):290~296.

[9] 张宏兵,尚作萍,杨长春,等.波阻抗反演正则参数估计[J].地

球物理学报,2005,48(1):181~188.

[10] 马劲风.地震勘探中广义波阻抗的正反演[J].地球物理学报,

2003,46(1):118~124.

[11] 姜素华,庄博,刘玉琴,等.三维可视化技术在地震资料解释中

的应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1):

147~152.

[12] 关达,付强.地震解释技术新进展[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3,26(6):367~373.

[13] 张延玲,杨长春,贾曙光.地震属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地

球物理学进展,2005,20(4):1129~1133.

[14] 杨勤勇,徐丽萍.地震勘探技术新进展[J].勘探地球物理进

展,2002,25(1):5~10.

[15] 岳文正,陶果.小波变换在识别储层流体性质中的应用[J].地

球物理学报,2003,46(6):863~869.[16] 张明振,李伟.牛轭湖岩性油藏的特征及描述[J].勘探地球

物理进展,2003,26(2):129~132.

[17] 杨文采.地球物理反演的理论与方法地[M].北京:地质出版

社,1997.50~55.

[18] 杨梦岩,常德双,孙忠,等.可视化技术与全三维地震解释方法

[J].石油物探,2002,41(增刊):197~199.

[19] 凌云项目组.基于地震属性在沉积环境解释中的应用研究

[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38(6):642~653.

[20] 张娥,高书琴,侯成福,等.利用地震属性预测砂岩储层厚度及

含油饱和度[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1):92~94. [21] 张明振,潭明友,王兴谋.济阳拗陷第三系隐蔽藏储层预测配

套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1):42~48.

[22] 祝靓谊.油气勘探综合地球物理方法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

展,2003,18(1):19~23.

[23] 王萍,宋树军,王新征,等.岩性油藏配套解释技术[J].石油地

球物理勘探,2003,38(5):557~560.

[24] 李幼明.面向油气勘探开发提升地震偏移及属性刻划水平

[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17(2):198~210.

[25] 张广娟,胡天跃.地震波AVO与地层岩性分析[J].石油地球

物理勘探,2002,37(6):578~584.

[26] 李景叶,陈小宏,郝振江,等.多波时移地震AVO反演研究

[J].地球物理学报,2005,48(4):902~908.

[27] 杨勤勇.全三维地震解释[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14(3):

128~137.

[28] 郭良川,刘传虎,尹朝洪,等.潜山油气藏勘探技术的研究和应

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2,25(1):19~25.

[29] 冉建斌,李建雄,刘亚村.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油藏描述和方

法[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9(1):102~112.

[30] 赵庆国,赵华,湛林福,等.虚拟现实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1):31~33.

587

地震解释技术

随着锦州油田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先进的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及相关的属性分析技术的使用凸显重要。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采油厂加大了相关地震配套软件的使用,2011年锦州采油厂计划引进SeisWare地震解释系统及landmark地震解释工作站,使得利用各种地震属性研究储层的技术得到了加强。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叠前时间偏移数据体,可以在精细地层小层对比、整体解剖精细评价的基础上针对目标层段内的砂泥岩薄互层砂组进行多种地震属性的处理,引进landmark解释工作站的多体多属性地层追踪及快速高效的储层描述方法,能从整体上描述储层的空间展布及小断块内储层的分布特征,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相应的层位自动追踪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等解释手段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解释工作的效率及准确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三维数据体的优势。利用最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经过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后,优选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偏移归位合理,目的层波组特征明显的资料,在合成记录标定的基础上,搭建格架剖面并进行人工解释,然后采用人机联合波形对比层位自动追踪技术进行全区层位解释,采用相干、倾角扫描以及层面光滑度分析技术进行断层平面组合分析,能精细落实研究区的构造特征和断层展布特征。

LandMark 一体化系统通过强有力的可视化技术提供给用户一个真三维的解释平台,可对海量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地构造解释,能快速搜索地质目标,精确雕刻;并提供了一个多学科协同和决策环境,可以实现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叠前AVO分析、可视化处理以及井轨迹设计和钻井实时监控。其三维可视化手段可应用于地震资料处理、构造解释、全区目标搜索、精细目标解释、储层预测等三维连片解释的所有阶段。 LandMark 一体化系统特点: 储层自动追踪ezTracker 基于波形的层位自动追踪,可同时拾取多个种子点,可以保存种子点信息,灵活定义追踪的波形时窗,对追踪结果可进行多种灵活编辑,如遗传删除、门槛值调整和多边形删除 点集自动追踪Autopick 可根据种子点值的大小,或人工定义数据体值的范围,快速追踪地质体。也可利用多种属性(如在波阻抗体和相位体上)共同约束追踪地质体三维形态,如河道、扇体等,直接形成地质体顶底t0面。点集可自由转换为层位。 三维体雕刻Geobody 可用三维体追踪点集,层位,断面作为约束条件雕刻三维地质体,利用透明度和颜色来彰显地质异常体,突出空间展布。 异常体快速搜索GeoAnomaly 依据多数据体振幅值和数据连通性,快速搜索满足定义条件的异常体。 SeisWare软件的地震地质解释功能灵活方便,适于在勘探/开发阶段进行综合地震解释、随钻跟踪分析、油气层识别、储量计算以及新区预探、老区扩边、部署调整等研究工作。 其特点包括: 多工区,不同类型地震资料的连片解释; 断层追踪识别功能 可以直观方便的显示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平面要素,实时地观察断层面的空间走向及展布趋势。 欢西油田是一个地质条件和油藏来信十分复杂的断块油田,断距从十几米至几百米不等的不同级次断层纵横交错,断块分隔凌乱,油层埋藏差异大,储层沉积特征不一,发育不稳定,诸多因素都给地质研究带来困难。 面对复杂断块,Seisware地震解释系统的技术优势是,可以直观方便地显示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平面要素,实时地观察断层面空间走向及展布趋势,并使三维数据断层解释过程自动化。地震解释人员可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高精度的断层解释,即使在构造情况复杂地区或资料品质较差地区也能实现,其直观的编辑功

地震处理及解释软件发展现状

地震处理及解释软件发展现状 作者:发布时间:2010-04-08 10:51:27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从模拟处理到数字处理;从简单的陆上二维资料处理到复杂的山地资料处理、全三维资料处理、高分辨率和深层资料处理等;从常规资料的处理到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每一次地球物理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软件的发展。 以胜利油田的地震资料处理计算机装备为例,其发展过程已历经了数代的变化。从最早的IRIS60机、TIMAP—I、TIMAP4、VAX11/782、IBM3083,到并行计算SGI/Orgin2000和IBM—SP,以及目前正在迅猛发展的PC—CLUSTER,运算速度已从最初的每秒40万次提高到现在的每秒万亿次。 随着地震资料处理硬件装备的发展,处理软件也在不断地更新,处理技术日趋完善。勘探软件是现代地震勘探和油藏描述的基本必备工具,自上世纪70年代,国外的一些软件公司就已着手开发地震处理及解释软件系统,并初步形成了商业化软件,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和应用。进入上世纪90年代,比较成熟的处理软件有西方地球物理公司的Omega处理软件、法国CGG公司的GEOVECTEUR PLUS处理软件、LandMark公司的Promax处理软件、帕拉代姆公司的GeoDepth软件、Focus软件。国内较早从事勘探软件研究和开发的单位,主要是以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原石油物探局)为主,它的处理软件为Grisys处理软件。这些软件的处理技术水平各具特色。另外,随着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各种相关的特殊处理软件逐步发展与完善。 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的发展 批处理阶段上世纪70~80年代末,由于计算机技术落后,限制了地震处理软件和处理技术的发展,地震处理软件一直处于批处理阶段,代表性的软件有:法国CGG公司的GEO—MASTER软件、美国GSI公司的TIPEX软件、美国WGC公司的IQ处理软件、美国CSD 公司DISCO软件等。 交互处理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地震处理软件和处理技术发展很快。开始发展交互地震处理软件。代表性的软件有:法国CGG公司的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私人整理版

绪论部分 地震勘探①它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勘探方法②包括三种方法: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方法、折射波法~、透射波法~③原理是利用地震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至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波形变化的信息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和岩性 地震勘探的生产过程及其任务①野外采集工作(在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记录下来)②室内资料处理(利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及计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③地震资料的解释(综合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地下构造特点说明并绘制主要层位完整的起伏形态图件,最后查明含油气构造或者地层圈闭,提供钻探井位) 油气勘探的方法特点方法有:地质法,物探法,钻探法①地质法是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对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了解一个地区有无生成石油和储存石油的条件,最后提出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评价,指出有利地区②物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原理。它是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③钻探法就是利用物探提供的井位进行钻探,直接取得地下最可靠的地质资料来确定地下的构造特点及含油气的情况。 第一章地震波运动学 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能量的信号称为子波在地震勘探领域中子波通常指的是1—2个周期组成的地震脉冲。 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器的作用,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波形,成为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这时的地震波也为地震子波。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研究波的传播规律,

地震解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震波地质信息综合解释 摘要:地震解释质量决定了一个区块勘探开发的方向和进程,地震解释的发展对解释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解释人员通晓地质知识,同时具有物探知识。本文主要从现今已经在应用的解释技术和方法以及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展开论述。分别包括三维可视化技术、构造解释、构造解释和利用振幅属性预测含烃概率、利用波峰瞬时频率计算薄层厚度、多子波地震道分解和重构等。 关键字:地震解释、构造解释、振幅属性、波峰瞬时频率 引言:地震资料解释是勘探和开发地震的最后环节,其功能是将地震信息翻译成地质语言或符号;其目的是直接服务于勘探和开发。因此解释质量决定了一个区块勘探开发的方向和进程。地震勘探开发技术发展的目标都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易于解释的具更高可信度的地震资料。地震解释现在更多地强调综合性和在地质规律控制下的地震解释。这对解释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解释人员通晓地质知识,同时具有物探知识。地震解释从来就不是从事物探方法研究人员单纯可以从事的工作。地震解释已经开始从注重地震解释方法向注重多学科综合性的转变,现在更为明显!地震解释的另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强调在地质规律认识下的地震解释,即地震和地质的紧密结合。 一、地震综合解释的现今技术及方法 在地震综合解释方面,主要是以地震反演技术、多种属性分析技术及三维解释为主体的地震综合储层预测技术,通过与层序地层学、测井和地质等其他测量解释成果的结合给出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应用实例。例如AmoutColpaert应用神经网络将地震解释数据和井中岩石物理特性分析联合实现多属性分析,从而进行岩相预测。靶区的目标地层是岩溶发育的斜坡形向陆架坡过渡的碳酸盐岩地层,探区内井资料很少或几乎没有,作者综合应用了基于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岩石物理分析和多属性地震分析,对无井控制区的岩相进行了预测。其基本流程见图1。

海上宽频地震采集技术新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我国油气及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编号:2008ZX05043-003)。 第一作者简介:余本善,1982年生,博士,工程师,2012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目前从事物探前沿技术跟踪及战略研究工作。E-mail:yubs@https://www.doczj.com/doc/a716374261.html, 海洋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据最新资料显示,海洋油气探明储量约占全球探明储量的34%,而探明率仅有30%。随着陆上常规可采资源储量的不断减少,全球油气需求快速增加与油气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 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走向海洋是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必然选择。近几年,全球海洋油气年均投资突破100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石油公司、服务公司把海洋油气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接替区和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 海上拖缆地震技术是目前海洋油气勘查的主要手段,常规的海上拖缆采集一般是配置单一类型的水检,且各个检波器排列处于同一水平面上,这种采集方式具有施工灵活、作业效率高等特点,但是随着海上开发油气藏类型日益复杂,常规作业方式取得的资料已越来越难以满足海上精细化勘探的要求。 海上宽频地震勘探技术不但能改善盐下、玄武岩下等深层构造成像,还能提高薄层、隐蔽圈闭、特殊岩性体等难识别油区成像品质,因而能提高地震资料的解释精度,帮助寻找遗漏油藏,降低勘探风险[1~5]。宽频地震作为提高地震成像精度的重要方法,已经成为物探学 界的研究热点问题。近5年来国外海上宽频地震采集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出现了上下双缆采集、倾斜电缆采集、双检电缆采集、四分量拖缆采集等多种方法。 1 海上地震采集“鬼波” 海上拖缆地震采集一般是将震源和检波器沉放到水下一定深度,当震源激发出子波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简称下行波)的同时也向上传播(简称上行波)。由于海水面是一个很强的波阻抗界面,当上行波到达海面会产生强烈反射,再向下传播;同理,由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有的直接到达检波器,有的继续向上传播,经海面反射后到达检波器,这种海面反射波称为虚反射(也称鬼波)(图1)。研究表明,由于鬼波的陷频作用[6],在一定的水深范围内,震源沉放较浅,震源子波频谱较宽,高频效果越好,但低频部分相对缺失;震源沉放较深,低频成分相对丰富,但频带较窄。同理,检波器沉放深度对地震资料的频带也有着类似的影响。 2 倾斜电缆采集技术 倾斜电缆技术理论最早由C.Ray [7]于1982年提出,

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读书报告 课题名称: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 班级:064091 姓名:吴浩 学号:20091004040 指导老师:胡祥云

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应用 吴浩 (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地球科学与技术专业) 摘要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近年来,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应用于石油、煤炭、采空区调查、地热普查等重要领域,由陆地不断向海洋发展。本文着重针对地震勘探过程和技术的发展几个重要阶段及应用进行展开。 关键字地震勘探三维地震石油勘探煤矿发展与应用 1 引言 地震勘探是利用岩石的弹性性质研究地下矿床和解决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地震勘探应用领域广泛,与其他物探方法相比,具有精度高、分层详细和探测深度大等优点,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地震勘探的仪器装备、处理软件升级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的一体化趋势得到加强。从常规的地震勘探发展到二维地震、三维地震、高精度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通常用人工激发地震波,地震波通过不同路径传播后,被布置在井中或地面的地震检波器及专门仪器记录下来,这些地震拨携带有所经过地层的丰富地质信息,计算机对这些地震记录进行处理分析,并用计算机进行解释,便可知道地下不同地层的空间分布,构造形态,岩性特征,直至地层中是否有石油、天然气、煤等,并可解决大坝基础,港口,路,桥的地基,地下潜在的危险区等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环境保护,考古等问题。 2 地震勘探过程及发展 地震勘探过程由地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3个阶段组成。 1.地震数据采集 在野外观测作业中,一般是沿地震测线等间距布置多个检波器来接收地震波信号。常规的观测是沿直线测线进行,所得数据反映测线下方二维平面内的地震信息。一般地讲,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成本占勘探成本的80%左右,因此世界各国为了降低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效果,

前沿:海洋宽频带地震勘探新技术扫描

前沿:海洋宽频带地震勘探新技术扫描 文|吴志强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1、概况 海洋地震勘探在海洋地质调查、油气藏勘探与开发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勘探领域的不断拓展,地震勘探的难度越来越大。在深部地质调查和复杂构造、火山岩(或碳酸盐岩)屏蔽下的油气藏地震勘探中,为了获取目的层有效反射信号、实现精确成像,对地震数据采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包括采集到低频、高频成分丰富的宽频带、高信噪比原始地震记录。地震信号中的低频信息具有穿透能力强、对深部目的层成像清晰的优势,同时也使地震反演处理结果更具稳定性。宽频带可产生更尖锐子波,为诸如薄层和地层圈闭等重要目标体的高分辨率成像提供全频带基础数据。 理论研究表明:当地震数据的频带宽度不低于两个倍频程时,才能保证获得较高精度的成像效果;频带越宽,地震成像处理的精度越高;增加低频分量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子波旁瓣,降低地震资料解释的多解性,提高解释成果的精度。 图形象地展示了低频分量的重要性:高频分量丰富、但缺少低频分量的地震子波的主峰尖锐,却会产生子波旁瓣,使地震资料的精确解释变得困难且多解;高分辨率子波是在低频和高频两个方向都得到拓展的宽频带子波,这样子波的主峰尖锐、旁瓣少且能量低,能分辨厚度极小的薄层,地震解释的精度高。 现今地震资料反演处理大多是基于模型的地震反演,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提取真实子波和建立精确的低频模型。常规地震数据中缺失低频信息,只能采用从测

井数据中提取低频分量再与地震数据反演的相对波阻抗合并处理方式得到绝对 波阻抗。 在目标地质体复杂、钻井少的探区,仅靠测井资料提取的低频分量难以反映复杂地质体横向变化,导致不精确或假的反演结果。为弥补该缺陷,一般采用从地震叠加速度提取低频分量方式,而叠加速度只能提供0~5Hz低频信息,无法弥补常规地震所缺少的0~10Hz低频分量。可见,地震数据中低频信息对保证地震岩性反演的精度意义重大。 然而,在海洋地震勘探中得到宽频带地震数据是比较困难的。 首先,在常规海洋地震数据采集中,电缆和气枪都要以固定深度沉放于海平面之下,以保证下传的激发能量最大化和降低接收环境噪声。 由于海平面是强反射界面,在激发和接收环节都会产生虚反射效应,从而压制了信号的低频和高频能量,并产生了陷波点,限制了地震勘探的频带宽度。例如,为了获得深部目的层有效反射信号,必须增加气枪阵列容量、加大沉放深度以得到穿透能力大、主频低的激发子波,并加大电缆沉放深度以减少对来自深部反射界面的低频反射信号的压制效应,由此带来的副作用是高频信号受到较大压制,降低了地震信号的频带宽度和分辨率。 在海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一般采用较小气枪阵列容量和较浅沉放深度以得到高频成分丰富的激发子波,同时降低电缆沉放深度以降低接收环节对高频信号的压制效应,这样虽然提高了地震信号的频带宽度和视觉分辨率,但它是以牺牲低频信息和勘探深度为代价,处理后的成果数据缺少低频信息,给后续的反演处理带来较大困难。 勘探设备性能也限制海洋地震勘探获得宽频带地震数据的能力,电缆在移动时产生的机械和声波噪声掩盖了微弱的有效地震信号,降低了地震数据的频宽和信噪比,尤其是对高频段信号的影响幅度更大。到目前为止,常规海洋地震勘探中尚未找到完全有效压制虚反射效应的采集和处理方法。 近年来,针对海洋宽频带地震勘探面临的主要难题,在勘探设备方面进行了研发并取得重要进展。固体电缆的研制成功和工业化应用,有效地降低了电缆噪声,提高了对微弱高频信号的响应和记录能力;双检波器拖缆采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压制了虚反射效应,拓宽了地震频带。 众所周知,气枪和电缆以一定深度沉放于海平面之下,海平面反射在上行波和下行波之间产生交互干涉的鬼波效应,对地震反射信号产生了压制和陷波作用,降低了原始地震资料的频带宽度。气枪和电缆沉放越深,对高频信号压制越大,越有利于低频信号;沉放越浅,对低频信号压制越大,越有利于高频信号。 为了压制虚反射效应,提高地震数据频带宽度,在海洋地震激发时借鉴陆上地震勘探压制虚反射的成功做法,开发了多层震源组合新技术代替传统的平面震源组合方式,激发地震子波的低频和高频分量都得到有效拓展和提升,因此其频带展宽、穿透能力增强。 在海洋地震信号接收环节,为有效削弱由海平面虚反射引起的陷波作用,利用电缆沉放深度的变化对不同频带的压制特性,采用上、下缆接收技术,既有效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4190110 课程中文名称:地震资料解释 课程英文名称:Seismic Interpretation 学分:2.0 周学时:1.5-1.0 面向对象: 预修要求: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海洋沉积学、地球海洋物理学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地震资料解释》是海洋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总目标是结合地震资料解释实习课,使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层序地层、构造和地震相分析等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 (二)英文简介 “Seismic Interpretation”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Marine Science. In combination with associated practice course, the students who attend this course would: (1)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s and basic concepts in interpreting the seismic data; (2) master basic skills and methodology to analyze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y, structure and seismic facies in the subsurface with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系统学习,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地震地质解释的地球物理基础和地震地质解释方法;学会应用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的技能;了解地震资料地质解释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二)可测量结果 (1)掌握沉积层序的概念、沉积层序的边界类型、层序划分的原则和方法,能在地震剖面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发展研究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发展研究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是地震勘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产业链中对油田勘探开发效益影响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环。…… 一、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是地震勘探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震勘探就是通过人工地震反射波“给地球做CT”,让油气勘探者能够“看见”地层的地质构造和油藏情况,为石油公司“找油”做出含油气评价、提出钻井位置、模拟油藏未来的生产动态以便为后续油气藏开采和开发提供技术资料。 地震勘探包括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三大部分:地震采集是利用野外地震采集系统获取地震数据处理所需的反射波数据;地震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对地震采集数据做各种处理提高反射波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以便于解释;地震解释分为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岩性和烃类检测解释及综合解释,目的是利用地震反射波的地质特征和意义确定井位寻找石油。地震数据处理依赖于地震采集数据的质量,处理结果直接影响解释的正确性和精确度和找油的成功率。 图1 地震勘探产业链构成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是地震勘探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产业链中对油田勘探开发效益影响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环。其原因有四:1、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与井位部署成功率、油田发现、油田采收率、油田增储上产等经济效益直接相关,是寻找油气资源的关键技术; 2、石油勘探技术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地震数据处理环节中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3、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下游钻井业务等油气开采技术均十分成熟;4、上游地震数据采集依赖于先进的仪器设备,理论简单。综合而言,地震数据处理的质量和地震成像的准确度与清晰度直接决定油气资源的发现的成败和勘探成功率,是影响后期油田生产建设最重要的环节。 BP公司北海油田日产量与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新技术的关系表明,新技术尤其是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油田产量的增加影响极大。 图2 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对北海油田的产量的影响由此可见,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是地震勘探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于解决人类能源供应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发展历程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中最核心的就是地震成像技术,因此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的发展历程主要依据地震成像技术的发展水平进行划分。 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后的40年间由于是对光点记录(1920—1950)和模拟记录(1950—1965)进行处理,在这一阶段地震处理解释技术发展缓慢,也没有可实用的地震成像技术出现。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解释及分析地震数据体一般步骤: 1、合成人工记录和层位标定 2、追层位,注意闭合 3、解释断层 3、平面成图 在解释过程中可能用到的五种技术方法: 1.层位标定技术 2.三维体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3.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 4.低序级断层识别技术 5.断点组合技术 其中各项技术的具体用法自己去查资料 若遇到潜山和特殊岩性体时,在成图前增加1项,速度场分析即第6项技术变速成图技术;若有储层描述部分,还需增加反演处理。 1、反演工区建立 2、地震子波提取 3、井地标定 4、初始模型建立 5、反演参数选取 6、反演处理 7、砂体追踪描述 8、成图 在三维地震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有井斜资料的井,分层段进行了井深校正,将测井井深校正为垂直井深。通过钻井资料的校正,利用校正数据表的数据,对断层的断点位置和断距进行归一化处理,对三维地震所做的构造图与钻井数据相矛盾的地方进行反复推敲,分析油藏油水关系,对一些四、五级断层进行组合、修正,反复修改构造,最后编制研究区构造图。静校正statics:地震勘探解释的理论都假定激发点与接收点是在一个水平面上,并且地层速度是均匀的。但实际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个激发点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带中的波速与地层中的波速又相差悬殊,所以必将影响实测的时距曲线形状。为了消除这些影响,对原始地震数据要进行地形校正、激发深度校正、低速带校正等,这些校正对同一观测点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变的,因此统称静校正。广义的静校正还包括相位校正及对仪器因素影响的校正。随着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自动静校正的方法和程序。 [深度剖面]depth record section;据磁带地震记录的时间剖面或普通光点记录,用一般方法所作出的地震剖面只是表示界面的法线深度,而不是真正的铅垂深度。经过偏移校正和深度校正之后,得到界面的铅垂深度剖面才叫做深度剖面,它是地质解释的重要资料。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磁带地震记录,能自动得出深度剖面 [同相轴]lineups;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在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时,常常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地出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速度界面]velocity interface;是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的、相邻的两层介质的公共接触面。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信噪比有多种定义。通常将地震仪器的输出端上,有效信号的功率与噪声(干扰)的功率之比称为信噪比。信噪比既与输入信号本身有关,更决定于仪器的特性,它也被用来衡量资料处理的效果。因此,提高信噪比是提高地震工作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信噪比愈大愈好,可以通过改进仪器性能或选择工作方法提高信噪比。 子波wavelet:从震源发出的原始地震脉冲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对地震脉冲有滤波作用,并且地层界面使波产生反射和折射,因此,自距震源一定距离起,脉冲波形便发生变化而与原始波形不同,但在一定传播范围内其形状甚本保持不变,这时的地震脉冲便称为子波。子波的形状决定于震源和介质的滤波性质,其频率随传播距离的增大而有所降低,振幅也逐渐减小。不同的界面各自的子波不同,每一道的地震记录可以认为是由一系列的子波构成的。子波不仅用于制作理论地震记录,而且在断层对比和反褶积处理等方面都需要它。 [有效速度] effective velocity; 把覆盖层看作均匀介质而从实际观测所得的反射波或从折射波时距曲线求得的波速,统称为有效速度。由于在层状地层中存在层理,介质并不真正是均匀的,再加上界面的弯曲,使有效速度不同于平均速度,往往是比平均速度大的一种近似速度,但在各层速度的差别不很大和界面弯曲不大时,两者的差别很小。 [有效波]effective wave; 指能用来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有效波是个相对的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 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时间间隔dt 的倒数为分辨率。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11.层位标定:就是把对比解释的反射波同相轴赋予具体而明确的地质意义,如沉积相、岩性、流体性质等,并把这些已知的地质含义向地震剖面或地震数据体的延伸过程。 12.断层要素::(1)断层面,断层面的合理确定,最理想的情况是浅、中、深层都有断点控制,这些点的连线就是断面。。(2)断层升降盘及落差的确定:根据反射层位在断层两盘的升降点来确定升降盘,两盘的垂直深度差就是断层的落差。(3)断面倾角的确定:当测线与断层走向垂直时,地震剖面上断层的倾角为真倾角,当测线与断层面斜交时,可得断层面的视倾角。 13.砂泥岩压实曲线(岩性指数图版、岩性速度量版):主要从两方面获得,其一是精度比较高的钻井,测井资料,通常用这些资料进行岩性解释的标定;其二为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的速度谱资料。 14.品质因子:地震波能量E在一个波长λ范围内相对变化, 15. 薄层:是指某种岩性的沉积厚度较小,在地震图件上无法区分该沉积地层的顶底反射信息。类型:1韵律性薄层2递变型薄层

地震勘探技术新进展_杨勤勇

第25卷第1期2002年2月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Progress in Exploration Geophysics Vol.25,No.1 Feb.2002地震勘探技术新进展 杨勤勇1徐丽萍2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2.西北石油局规划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近几年来,地震勘探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超万道地震仪的投入使用,以及优化采集设计技术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采集效率和资料质量;叠前深度偏移技术使复杂构造的成像更为清晰;3D可视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大大提高了地震解释的能力、精度和速度;地震属性技术的发展把地震解释向定量化解释推进了一步;井中地震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技术以及时延地震技术的发展,有力地增强了油气静态描述和动态监测的能力;复杂介质中地震波传播规律的研究向传统的层状介质理论发起了冲击。 关键词:可视化;虚拟现实;地震属性;成像;井中地震;VSP;多分量;时延地震 中图分类号:TE132.1+1文献标识码:A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层岩石的弹性特性来研究地下地质结构,推断岩体物性,预测油气的一种勘查方法。几十年来,地震勘探以其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高精确度、高清晰度和高可信度等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任,成为找油找气的关键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应用地震勘探已有效地解决了一系列复杂的地质问题,在各种复杂构造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的勘查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给油气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近几年来,以PC计算机群大规模投入使用,可视化、虚拟现实、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为标志,以高分辨率地震、3D地震为代表,以4D地震、井中地震、多波多分量地震为发展前沿的地震勘探技术正跃上新的台阶,高密度采集和3D空间成像归位技术以其精确、灵活显示等优点,在国内外已卓有成效地用于查明各种复杂构造油气藏和隐蔽油气藏。 1主要进展 1.13D可视化技术[1~4] 可视化技术是把描述物理现象的数据转化为图形、图像,并运用颜色、透视、动画和观察视点的实时改变等视觉表现形式,使人们能够观察到不可见的对象,洞察事物内部结构。方法包括以图形为基础(或称为面可视化)和以体素为基础(体可视化)的可视化。在以体素为基础的体可视化中,每一个数据采样点被转换成一个体素(一个3D象素的大小近似于面元间隔和采样间隔)。每一个体素有一个对应于源3D数据体的值,一个RGB(红色、绿色、蓝色)色彩值以及可被用来标定数据透明度的暗度变量。 多年来,许多公司致力于地学可视化应用软件的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3D图形工作站环境支持下,各种基于数据体操作、图素提取与曲面造型、体绘制技术的应用软件相继出现,它们基本上代表了当今综合解释工作站3D可视化软件功能的发展水平(见表1)。 表1有代表性的可视化解释处理软件 公司软件 Landmark 3DVI(3D体积解释) Voxcube(3D立体动画) Geoquest GeoViz(交互3D解释) Paradigm Voxel Geo(真3D地震解释系统) DGI Earth Vision (基于3D空间地质建模) Photo3DViz(3D体可视化) 体可视化允许解释人员直接进行地层解释,识别地震相,改进油藏特征描述。它通过数据的3D 立体显示,使解释人员能够作构造、断层、地层沉积、岩性、储集参数和油气等的交互解释。解释结果在三度空间内立体显示,可以激发资料处理解释人员的科学灵感,赋予他们无限的想像空间与创造力,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2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写为VR)是一种 收稿日期:2001-12-31 作者简介:杨勤勇(1964-),高级工程师,1985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物探系,现从事情报研究。

浅谈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_王万合

科技·探索·争鸣 科技视界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序言 页岩气是指以吸附、游离或溶解状态赋存于泥页岩中的天然气,其特点是页岩既是源岩,又是储层和封盖层。在埋藏温度升高或有细菌侵入时,泥页岩中的有机质,甚至包括已生成的液态烃,就裂解或降解成气态烃,游离于基质孔隙和裂缝中,或吸附于有机质和黏土矿物表面,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就近聚集,形成页岩气藏[1]。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已经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1地震勘探技术 目前,国内已陆续开展了部分地区的页岩气地震勘探试验,如对施工观测系统选择的试验等,获得了一些原始地震数据以及时间剖面,根据剖面相位、波组特征分析,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就页岩气地震勘探而言,若想解决好反射波(组)与页岩层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井位布设和后期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进行研究。1.1构造情况 对于页岩,其本身即是生气场所也是重要的盖层,在构造转折带、地应力相对集中带以及褶皱-断裂发育带,通常是页岩气富集的重要场所。在这些地区,裂缝发育程度较高,能够为页岩气提供大量的储集空间。成藏之后发生的构造运动也能诱发页岩裂缝的发育,也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但这可能会破坏页岩本身作为盖层的部分[2],若是通过运移机制进入页岩外部的储集层,则外部储集层构造特征的研究也十分重要。地震勘探技术以物性差异(波阻抗差异)为基础,是一种探测构造最有效、经济的地球物理方法。因此,通过地震勘探技术探明勘探区内的构造情况,再根据页岩气的沉积储层预测,可有效获得区内页岩气有利区。1.2储层标定 储层的标定是确定页岩层段的主要手段,但前提是勘探区内必须有已知的页岩气勘探孔,通过钻井揭露的页岩层段情况,结合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对地质主要层位进行标定,从而获得区内不同时代地层反射波(组)特征,根据该特征可实现对全区页岩层段的波组追踪,从而为后期确定储层的厚度、埋深及属性提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3厚度预测 厚度预测是页岩气勘探孔位选定及页岩气储量预测的基础,同时,更要注重优质页岩的厚度预测,因为优质页岩是页岩气赋存的主要载体,优质页岩与普通泥页岩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自然伽马曲线上,虽然优质页岩速度并不一定比普通页岩层低,但是它的自然伽马数值要比普通泥页岩高,利用此特征,通过拟声波曲线重构,重构的曲线具有低频声波及高频自然伽马信息,它能够对优质页岩层进行很好的预测[3]。 1.4埋深计算 根据合成记录结果确定的目标层位,对地震数据进行连续追踪,获得页岩气储层的全区时间场,利用钻孔反算的速度及叠加速度值,可获得区内近似的平均速度场,通过网格化数据,利用时深转换公式:储层埋深=时深转换深度-(基准面-地震测量高程),可获得区内储层埋深等值线,为钻孔的布设及后期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1.5地震多属性提取技术研究 地震数据体中含有丰富的地质信息,如果有效提取、优选敏感信息对页岩气藏进行预测,是页岩气地震勘探成功的关键一环,页岩的孔隙度、泊松比等在常规地震时间剖面上可能无法反映,但通过地震波属性提取,建立页岩的孔隙度等与地震属性的相互关系,提取相关信息,可较好的解决页岩气的丰度等重要信息,以往多事利用某一相对敏感性属性信息进行解释,现如今已是结合了地质模型正演、地质统计学、函数逼近、神经网络、统计模式识别、模糊模式识别等数学方法综合预测,为提高储层预测的可靠性提供了更多的途径。1.6“甜点”预测 页岩气地震勘探的主要目的就是寻找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甜点”,为井位部署和开发方案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区域内构造的分布情况、页岩气储层的厚度及埋深、多属性优选、分析和提取技术,按照埋深介于1000~3000m 范围、构造相对简单、优质页岩厚度大于30m 的原则,最终可获得“甜点”的分布规律,为目标区块井位的部署及开展其它相关工作提供了较为全面、详实的数据[3]。 2结论 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能源,是一种近源岩、“自生自储自盖型”油气藏,其成气、运移和储集过程复杂,成藏模式多样化。 地震勘探因其高效、经济,是常规能源勘探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地震波场的进一步的认识,建立地震波场与页岩气藏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必将在页岩气勘探领域内大显身手。 通过地震勘探在页岩区域内构造、储层的厚度及埋深、敏感属性与页岩气的相关性等研究,可获得较为可靠的页岩气“甜点”区,为下一步页岩气的钻井布设、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参考文献】 [1]郭思刚,梁国伟.大方地区页岩气采集参数试验分析[J].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1,1(5):71-75. [2]邢恩袁,庞雄奇,欧阳学成,等.浅析页岩气成藏模式[C]//第五届油气成藏机理与油气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914-919. [3]李志荣,邓小江,杨晓,等.四川盆地南部页岩气地震勘探新进展[J].天然气工业,2011,31(4):40-43. [责任编辑:庞修平] S ※基金项目:中煤科工集团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13XAYFX004)。 作者简介:王万合(1981—),男,汉族,安徽蒙城人,200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从事煤田地质勘探、非常规气藏勘探研究及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 浅谈页岩气地震勘探技术 王万合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77) 【摘要】本文讲述了对页岩气的基本认识,提出了页岩气地震勘探勘探应着重解决的几个方面,即寻找页岩区构造,储层标定,页岩的厚度预测和埋深计算,并对页岩气敏感属性进行优选、分析和提取,获得页岩气藏与地震数据体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对页岩气“甜点”的预测。 【关键词】页岩气;地震勘探;甜点 A Brief Talk about the Technology of Seismic Exploration on Shale Gas WANG Wan-he (Xi ’an Research Institute,China Co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Group Corp.,Xi ’an Shaanxi 710077,China ) 【Abstract 】This article tells us basic understanding about shale gas ,and proposes us several aspects should be focused on about the technology of seismic exploration in shale gas,that is structure for shale area,reservoir calibration,the thickness forecast and depth calculation,optimalizes,analyses,and extracts sensitive properties about shale gas.Then obt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data volume and shale gas reservoirs,So as to achieve the prediction of “The dessert ”on shale gas. 【Key words 】Shale gas;Seismic exploration;The dessert 项目与课题 58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北海布伦特)

一、目的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是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目的是以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主要材料,识别时间剖面上存在的各种地震波,根据这些波的振幅、频率、相位等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的层位,从而进行反射标准层的对比,解释时间剖面所反映出来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消除时间剖面上产生的各种假象,做出反射地震标准层构造图等成果图件,对相应的地层和地质构造现象进行解释,为钻探提供有利井位,以解决相关工程、地质问题。 本次地震资料综合解释上机实习的基本目的是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原理,掌握la ndmark软件的主要用法,借此对已知的地层剖面进行解释处理,包括目的层的识别、追踪以及断层的识别和标注,通过得到的相关成果图件进行对地层以及一些相关的地质构造进行描述,以得出北海地区含油气的情况。 二、资料情况说明 本次地震资料解释的区域为北海地区。北海地区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基底的破碎程度高,二是热流值高。北海盆地由于拉张断裂作用,形成了包括中央地堑、维京地堑在内的许多大断裂带。在这些地堑中,地层厚度逐渐变薄,因此具有较高的地温梯度。在这些地堑中沉积了厚度达10km的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和早白垩世的沉积物,并被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的厚达3—4km的平缓盖层覆盖。由此可见,该地区的地层及构造情况十分复杂,必须需要较多的资料和图件来帮助完成此次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 在进行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时,仅凭借时间剖面是不能够达到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完整地、详尽地解释的目的的。为此在进行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前后,还需要一些其他的图件和资料,来起到确定反射标准层、进行剖面对比等的作用。在本次上机实习的过程中,提供了带有井位的构造等值线图、合成地震记录剖面和地层剖面图,以及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等图件,以达到上述对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有帮助的目的。 1 合成地震记录、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 合成地震记录是进行连井解释和反射层位标定的重要环节,而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图则是用于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重要资料。在声速、密度资料,结合给定的地震子波,利用褶积模型可以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如下: 设x(t)为合成地震记录,利用褶积模型可得 x(t)=w(t)*r(t) 令w(t)*a(t)=δ(t) 代入得a(t)*x(t)=r(t) 利用速度资料和密度测井资料可得 r(t)=(ρ2v2-ρ1v1)/( ρ2v2+ρ1v1) 其中ρ和v之间的关系为ρ=0.31v0.25 p 将制作得到的合成地震记录与时间剖面对比,可以很好地确定反射标准层。假如工区内有钻井,可做连井测线,利用已知的速度曲线资料,可将深度转换为时间,与井旁的时间剖面对比,也可以确定反射层位对应的地质层位。 2 带有井位的构造等值线图 资料图件一共为我们提供了三张已知的构造等值线图,分别是Bre nt砂体顶界面的构造等值线图,J—unc onf ormit y不整合面的构造等值线图以及statfj ord砂体顶界面的构造等值线图。我们可以将制作出来的构造等值线图与标准图件进行对照,对成果图进行一定幅度的修改,使成果图反映出来的地质构造更接近于真实值。 3 时间剖面 时间剖面是整个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核心图件。通过布置主测线和联络测线,对层位、断层的追踪与标定,以及对标定层的自动追踪,可以得到不同层位的构造等值线图,再将其与前面所述的合成地震记录图和标准构造等值线图作对比,可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使其接近真实值。 三、地层结构说明 从地震时间剖面上观测可得,本区域内主要有6套地层和1个不整合面,经查实资料可得从上之下其分别为Paleoce ne、Cretace ous、J—unc onformit y、Brent、Dunli n、Statfj or d和Tria ssic,同时自西向东,总共有5到6条断层,基本上均为正断层,下面分别对上述地层进行简要的结构说明,同时对比插图进行简单地解释。 1 P aleoce ne层和Cret ace ou s层 该两层位于不整合面之上,距离地表较近。由于未受到明显的地质构造作用影响,地层较为平缓,起伏不大,没有较明显的褶皱,地层没有被断层错断。 2 Brent、D unli n和Statfjor d砂体 这三套地层在不整合面J—unc onformity之下,由浅到深依次排列,原本近似于平行排列,由于受到强烈的拉张应力,这三套地层不同程度地被4至5条断层错断(断层的产状等将在本报告的第5部分进行详细阐述)。在该地区的北西方向有一条断距较大的正断层与这4到5条断层斜交,使这一地区构造情况愈加复杂。 3 Tri assic层 在该地区时间剖面中埋藏最深的是Triassic地层。其在时间剖面上显示为一条完整、连续、清晰的同相轴,但由于埋藏深度较深,反射波能量损失较大,故其反射波振幅不如Pale oce n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