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一、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按照我国现有的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属国土资源部门管理的地质灾害共有种,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和不稳定斜坡。我县最主要的灾害类型为滑坡,其次为崩塌,再次为地面塌陷和不稳定斜坡。

二、滑坡、崩塌诱发的主要因素

、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或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

、地震引起坡体晃动或强烈振动破坏坡体平衡。

、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水库水体不断地冲刷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或边坡、地下采空、塘库堰蓄水或渗漏、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其它建设等改变和破坏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

三、滑坡监测的简易方法和手段

、设桩监测:在滑坡裂缝两侧埋设简易观察桩。

、设片监测:在挡土墙等建(构)筑物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或纸条。

、设尺监测:在裂缝两侧设固定标尺。

、刻槽监测:在滑坡前缘剪出带内刻槽。

定期测量裂缝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的变化,以及裂缝形态和开裂延伸方向变化,根据变化情况,初步判断滑坡的发展趋势。

四、滑坡、崩塌发生的前兆

、滑坡体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性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涸、水位突变等异常现象。

、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弛现象。

、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塌不断发生。

、崩塌的脚部有凹腔或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现象和嗅到异常气味。

、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

五、滑坡、崩塌出现险(灾)情采取的措施

、立即发出制定报警信号,险区人民群众马上撤离,并相互转告。

、按照《预案》和“两卡”明确的撤离方向和路线进行撤离和转移(必须首先人员撤离,确保安全前提下,其次是财产转移)至避灾场所,并妥善安置好衣、食、住、行。

、圈定地质灾害险区范围,封闭路经险区的路口,设置警示标志,并派人员监测观察和分析地灾发展趋势。

、组织力量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对受伤人员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准确查清受灾户,影响户户数、人数等基本情况。

、派人(专家)到地质灾害现场进行调查,分析、确认不会继续发展。稳定后,解除警报。

六、农房建设可能诱发灾害的注意事项

、农房选址,讲求地质环境安全的原则。一般说来,农房建设选址应当考虑在地质落差不大,地形平缓舒展,浮土覆盖较薄,地层构造稳定的地段,陡崖、陡坎上、下不宜选址,湖、库、塘等水体前缘不宜选址,古崩塌、古滑坡形成的松散堆积物上不宜选址,已知地质灾害危险区后缘不宜选址,已知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不能选址,不稳定斜坡上不能选址。

、基础工程,讲求的是坚实的原则。在平整屋基时应当剥去表层浮土,并深入基岩30cm左右砌筑基础。泥土较厚的地方可以开挖深入基岩,必要时应当进行桩基础施工。基础工程应使用砂岩块石浆砌,必要时应进行砖混或钢混施工。

、附属工程,讲求实用的原则。()支挡工程(堡坎),包括后缘的阴沟堡坎和前缘的院坝堡坎,凡在有坡度的地方修建房屋,切坡超过米高的都应砌筑支挡工程(堡坎),其厚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确保其承受被支挡体的侧向应力。支挡工程以块石浆砌为主,应预留足够的排水孔和一定的倾角。()排水工程(开沟),包括阳沟和阴沟的深度和宽度视其集水面积而定,以保证能够及时排除积水为宜,需有一定的坡度,并进行硬化。

什么是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是自然灾害中较严重的一种灾害。

地质灾害发生突然,可预见性差,其防治工作往往是被动式的应急进行,其成灾后果将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崩塌、滑坡、泥石流属于山地、丘陵地区典型的地质灾害,在山地丘陵地区发生极其频繁,造成的损失也比较严重。

常见地质灾害概念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 1、地壳活动灾害 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 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 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 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 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 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 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 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资源枯竭灾害 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 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鼓起和裂缝。 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 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 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 4、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储层地质模型

1、什么是储层地质模型?为什么要建立三维储层地质模型? 答:储层地质模型是指能定量表示地下地质特征和各种储层(油藏)三维空间分布的数据体,一个完整的储层地质模型应包括构造模型、沉积模型、储层模型和流体模型等。 三维储层地质建模是从三维的角度对储层的各种属性进行定量的研究并建立相应的三维地质模型,其核心是对井间储层进行三维定量化及可视化的预测,与传统的二维储层研究相比具有以下的优势: 1)更客观地描述并展现储层各种属性的空间分布,克服了用二维图件描述三维储层的局限性。三维储层建模可以从三维空间上定量的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从而有利于油藏工程师进行合理的油藏评价及开发管理。 2)更精确地计算油气储量。在常规的储量计算时,储层参数(含油面积、有层厚度、孔隙度、含有饱和度等)均用平均值表示,这显然忽视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应用三维储层模型计算储量时,储量的基本计算单元是三维空间上的网格(分辨率比二维高得多),因为每一个网格均附有储集体(相)类型的孔、渗、饱等参数。因此,通过三维空间运算,可计算出实际的含油储集体(砂体)体积、孔隙体积及油气体积,其计算精度比二维储量计算高得多。 3)有利于三维油藏数值模拟。三维油藏数值模拟要求有一个把油藏各项特征参数在三维空间上定量表征出来的地质模型。粗化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可以直接作为油藏数值模拟的输入器,而油藏数值模拟成败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的准确性。 2、如何理解储层概念模型、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它们有何异同? 答:储层概念模型是指把所描述油藏的各种地质特征,特别是储层,典型化、概念化,抽象成具有代表性的地质模型。只追求油藏(储层)总的地质特征和关键性地质特征的描述,基本符合实际,并不追求所有局部的客观描述。 静态模型也称实体模型,是把一个具体研究对象(一个油田、一个开发区块或一套层系)的储层,依据资料控制点实测的数据将其储层表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的描述出来而建立的地质模型,并不追求控制点间的预测精度。 预测模型不仅忠实于资料控制点的实测数据,而且追求控制点间的内插与外推值具有相当的精度,并遵循地质和统计规律,即对无资料点有一定得预测能力。 概念模型、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的区别: 1)研究阶段的区别。概念模型应用于油田的勘探与开发早期;静态模型应用于油田开发中期,一般是开发井网完成后进行;预测模型应用于油田开发后期。 2)研究方法的区别。概念模型一般以储层地质学(沉积学)和写实的描述方法为基本手段,尽可能直接利用岩心资料来建立概念模型,避免依赖测井解释等间接资料;静态模型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充分应用开发井的各种资料,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来描述储层在二维或三维空间的实际特征;预测模型主要是采用随机建模技术,即将等概率的随机抽样方法(蒙特卡洛)与确定性的插值方法(克里金)相结合,所形成的地质统计学

海洋地质灾害

海洋地质灾害论文 着手写一篇关于海洋地质灾害的论文,对一个文科生来说,还是难度不小,我决定先从海洋地质灾害的概念了解起,翻看查阅一些资料,然后组织文章。 首先我了解了海洋地质灾害的概念——自然或人为环境中,对人类生命、财产或活动等社会功能的那种严重的破坏, 它引起普遍的人类、物质或环境损失, 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只利用它本身的资源加以应付的能力。由于地质作用使地质自然环境恶化, 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毁损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事件。 海洋地质灾害定义:在海洋中发生的地质灾害—由于地质作用使自然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毁损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事件。研究范围:海岸带地质灾害、中国管辖海域的地质灾害及部分深海和大洋。内动力地质条件: 地震火山。新构造运动外动力地质条件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滑塌、软土层其他海底不稳定性海底陡坎、侵蚀沟、海底浅层气。人为地质条件沿海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等海洋地质灾害性质 成因的复杂性:①地质内动力成因—地震、火山②地质外动力成因—滑塌、塌陷③人为因素造成—挖沙、筑堤、围海引起的冲刷、淤积、海侵④多种因素促成—海平面上升发生的阶段性:活动有阶段性——孕育、能量储存时期即为应变聚集、释放季节性、年际性—受台风、寒潮季节性影响;大洋环流、大气环流年际性影响。(3)重现与复发性:地震带中地震多发,火山带内火山常复发。(4)继发与并发性:多种灾害先后或同时发生,如太平洋两侧的火山、地震、海啸等。(5)灾害的必发性和减灾的可能性.必发性:自然规律使然,必然发生、迟早会发生。可减性:监测、预报、防灾、救助、恢复。 海洋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浅源大地震最多,深海海沟的分布也最广泛,据统计,世界上约85%的地震海啸发生在这里。我国沿海地带地震发生频度分布特点:北部沿海高于南部沿海。渤海盆地是华北著名地震带,地震发生频率玻其他地区高,而且烈度强,危害大。 海底火山海底活火山主要分布在大洋中脊和太平洋周边区域。1883年8月,印尼喀拉喀托火山岩浆喷口倒塌,海啸浪高40余米,死3万多人。我国近海暂时未发现有海底火山存

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作者:林芳郭守权摘要:根据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和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等三大类型,对这些类型及其亚类型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0 引言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是采矿大国,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1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2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2.1 岩土体变形灾害 2.1.1 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毁坏道路、水库,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或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坑内,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产。 2.1.2 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2.1.3 坑内岩爆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 DZ 一2000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 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for geological disaster (送审稿) 2000一发布 2001一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

前言 为了对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报、防治和灾情统一归口管理,制定本标准。 本标对是地质灾害监督管理的基础标准,可以作为地质灾害分级、分区管理的依据和地质灾害治理前期勘查立项、设计的依据:亦是灾情统计、抗灾防灾的依据。 本标准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标准采用的有关定义,给出了理解该标准中使用的术语所必要的定义。使标准中始终使用同一术语表达某一特定概念,避免一词多义,统一技术语言,以保证对标准的理解和使用。第二部分是总则,地质灾害分类分级的原则。第三部分是地质灾害分类,采用三级分类体系,把地质灾害按照灾类、灾型、灾种三级层次进行划分或归类。第四部分是地质灾害分级,根据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将一次灾害事件划分为特大灾害、大灾害、中灾害、小灾害4级。 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与正文具有同等法规效力。 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给出附加信息,不具有法规效力。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从生效之日起,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预报、防治的立项、设计、成果编写以及上报灾情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提出;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归口; 一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国土资源标准化研究中心 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梁孙培善柳源张明燕穆春芳 一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负责解释

2.污染场地水文地质调查

第二章 地下水污染调查与监测 第二章 地下水污染调查与监测 (1) 第一节污染场地水文地质调查 (1) 一、初步场地勘察及初始评估 (2) 二、初步野外调查 (4) 三、详细场地调查 (4) 四、野外试验与室内实验 (6) 五、调查工作的总结及报告的编写 (11) 第二节 地下水污染调查与监测 (12) 一、污染源与污染途径的调查 (12) 二、调查范围与水化学监测网设计 (13) 三、地下水样采集与保存 (14) 四、现场分析与监测 (15) 五、地下水化学数据分析 (16) 第一节污染场地水文地质调查 污染场地水文地质调查是地下水污染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其主要目的是: (1)探测与识别地下污染物; (2)测定污染物的浓度; (3)查明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特性; (4)确定地下水的流向和速度,查明主径流向及控制污染物运移的因素,定量描述控制地下水流动和污染物运移的水文地质参数。 为实现以上目的,必须确定一个严格的、针对特定场地的调查程序。 表4-1污染场地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步骤 步骤工作内容 已有资料的搜集整理 步骤1初步场地踏勘和初始评估 场地踏勘 确立初步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布置初始监测孔 步骤2初步野外调查 大体厘定含水层 开展其它野外工作 扩充监测孔网及沉积物采样 步骤3详细现场调查和试验 获取水文地质参数,评估污染物运移途径 步骤4编写报告 绘制平面及剖面流网 列出重要物理参数值

总结(报告)及对以后的监测工作进行安排 一、初步场地勘察及初始评估 这一阶段包括已有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场地踏勘。该阶段的目的是: (1)描述场地的基本地质特征及对已搜集整理资料信息进行验证; (2)搜集当地的水文资料,包括降雨和地表排水; (3)搜集有关污染源和污染特性的资料; (4)确立或改进地下水系统概念模型; (5)评价与健康和安全有关的潜在问题。 (一)搜集前人资料 1 污染现场历史资料 在第一阶段调查中最关键的资料涉及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已知污染物或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的性质 2).污染物的来源或可能来源 3).污染程度 4).健康与安全 2 地质与水文地质资料 前人的现场调查报告可以提供有关地形、岩土体和填埋材料的厚度及分布、含水层的分布、基岩高程、岩性、厚度、区域地质条件、构造特征(例如基岩中的断层)等方面的资料。 3 水文资料 调查内容包括地表水的位置、流动情况、水质、与地下水的联系方式等。 如果可能的话,已有资料还应包括场地水文地质平面图、剖面图及初步的概念模型。 (二)初步现场踏勘 在这一阶段,应完成以下重要的踏勘任务:

数学模型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数学模型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一、绪论 数学模型是一门新兴学科,是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一门科学.数学模型就是通过研究观察到的现象及实践经验,将其归结成一套反映其内部因素数量关系的数学公式、逻辑准则和具体算法,用以描述和研究客观现象的运动规律.它将现实问题归结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定性或定量的角度描述实际问题,并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精确的数据和可靠的指导.数学建模是指建立数学模型,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等方法来建立能够近似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 数学模型的应用相当广泛,在分析与设计、预报与决策、控制与优化、规划与管理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世人所瞩目,成为知识经济的推动力.同样,在广泛的地质学领域中,数学建模也处处存在,数学建模的存在,将地质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浪潮,可能有希望将地质学从一门定性科学转换成为一门定量科学[1].如今,在地质学的众多分支学科中,数学模型都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本文主要运用数学模型来分析地质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拓宽数学模型的发展领域,增加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为地质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新的方法. 二、数学模型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在矿产资源评价中,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的结合点是按有效的成矿理论建立区域成矿模式,然后用数学模型逼近,确定成矿地质条件与矿产资源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定量评价模型.简言之,矿产资源定量评价模型是用数学语言阐明地质条件与矿产资源量之

间的关系[2].矿产资源评价中的数学模型是实现定量评价的工具,在矿产资源评价的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数学模型可以是概率统计模型,也可以是确定性模型.1973年,D.P.Harris确定了矿产资源量(R)与地质条件(g1、g2、……、g n)之间的数学关系: R= f(g1、g2、……、g n)+ e + μ(1)式中,f为g1、g2、……、g n的函数,在一般情况下指评价使用的数学模型;e为函数f(g1、g2、……、g n)的估计误差;μ与g1、g2、……、g n以外的地质变量有关.公式(1)表明了地质模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同时也表明了可以用数学模型来沟通矿产资源量与地质环境.从中也可以看到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描述矿产资源与地质条件之间关系是矿产资源评价实践的关键. 随着数学模型的引进,矿产资源的评价进入了新的时代,用数学模型评价矿产资源,用经济指标圈定矿体成为主流.对于用经济指标圈定矿体,一种指标代替多种指标,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是经济合理的.下面介绍评价矿产资源的几个常用模型.矿产资源经济指数计算公式: σt=[(P0+△P t)/P0]/[(Q0+△Q t)/Q0]=αt/βt (2)式中,σt为矿产资源经济指数;P0、αt分别为基准年和t年矿产资源工业储量潜在价值及指数;Q0、βt分别为基准年和t年沿海地区工业总产值及指数;△P t、△Q t分别为矿产潜在价值增量与工业总产值增量. 矿山资产评估模型(此处为期权定价的Black-Sholes模型): C=e-r T [FN(d1)-XN(d2)] (3)其中d1=[ln(F/X)- (σ2/2)T]/ σ[(T)1/2],d2= d1-σ[(T)1/2]. 式中,C为欧式看涨期权的价格;X为执行价格;T为一年表示的权利期间的长短;

中国地质灾害

中国地质灾害 1. 第一章中国地质灾害分布概况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全,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48种(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管理司等,1998)。它们是: 1.地壳活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 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3.地面变形灾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 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如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 5.城市地质灾害,如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 6.河、湖、水库灾害,如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 7.海岸带灾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 8.海洋地质灾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 9.特殊岩土灾害,如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 10.土地退化灾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 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如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12.水源枯竭灾害,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全国共发育有较大型崩塌3000多处、滑坡2000多处、泥石流2000多处,中小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则多达数十万处。全国有350多个县的上万个村庄、100余座大型工厂、55座大型矿山、3000多公里铁路线受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严重危害。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肃、宁夏、新疆以外的24省、区、市都发现岩溶塌陷灾害。全国岩溶塌陷总数近3000处,塌陷坑3万多个,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公里。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20个省、区内,共发生采空塌陷180处以上,塌陷面积大于1000多平方公里。全国共有上海、天津、江苏、浙江、陕西等16个省(区、市)的46个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问题。地裂缝出现在陕西、河北、山东、广东、河南等17个省(区、市),共400多处、1000多条。据统计,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300—400人死亡,经济损失100多亿元,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每年造成1000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200多亿元。一些地区和县(市)的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及其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格局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与方式,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水文地质条件等)、气象水文及植被条件,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及其强度等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构造带和喜玛拉雅构造带聚汇部位,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和印度板块向北对亚洲板块的碰撞使中国大陆承受着最主要的地球动力作用。在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边界上产生了世界上最高的喜玛拉雅山脉,并使青藏高原受压隆起,东部因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了华北、东北地壳向东拉张,形成华北和松辽沉降大平原。这两种活动构造带汇聚和西升东降的地势反差,不仅形成了中国大地构造和地形的基本轮廓,同时也是形成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的根本原因。 东西向构造与北北东向构造的交叉,使中国在大地构造和地形(主要表现在山脉和盆地的走向上)上形成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分区特点,从而使我国地质灾害的区域空间分布同样具有东西分区、南北分带、亚带成网的特点。

地质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1地质灾害的种类及特点 凡直接或间接、已发生或潜在的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安全及整个生物圈生态发展的地质事件,都属于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诸如:地震、火山、地裂缝、地下热害、煤田自然、瓦斯爆炸、岩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渗透变形、突水突泥、砂土液化、特殊岩土地质灾害、冰川运动、土地冷浸、盐渍化、沼泽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河湖变迁、海洋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和地方病等。 地质灾害的特点是: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治理主要是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气候、能源、自然景观、地理地质环境资源等)、地质环境的利用过程出现的。地质灾害防治具有公益性、地域性,有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受益特点。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估损难。地质成灾会达到什么样程度,在灾前是一个未知数。而在灾害发生后也需要20~30 d 的时间,才能作出较为全面、准确的灾害评定。地质灾害的级别、发生在不同季节和时令、不同的区域和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的预报准确度等等的不同,决定了对地质灾害损失估计的难度。其次是破坏面广。地质灾害是一种人间劫难,可使一个村庄或一座城市化为一片瓦砾。再次是续发性强。地质灾害往往具有迭加发生的可能性,比如地震往往伴有滑坡、泥石流、地裂缝等等。 3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由于地质环境的破坏具有滞后性、长期性等特点,所以完全靠市场进行地质环境保护是很困难的,国家必须辅以宏观调控的手段,使地质环境市场更加完善。 随着科学研究揭示地质灾害的真实本质,国家对建设投资要求将越来越严格。我国目前的地质灾害防治政策多局限于“发现和治理” ,并没有调整到“预见和防止” 上来。要在各省市运用地质灾害影响的评估、发展规划和地质灾害检查等手段,根据合理利用自然地质资源的发展计划,形成自然地质资源的计算和预算程序。可以采用让破坏地质环境者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供特别基金,根据“谁破坏谁付款”的原则,征收地质环境破坏费和罚款等。征收来的资金可用于资助地质灾害的防治活动。但从经济效益的观点来看,这样做又很可能会导致地质资源基础自我毁灭。 政府在地质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宜采用以下策略: 3.1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在防治地质灾害中的主导地 位作用。地质灾害危害的对象是公众,地质灾害发生的载体是山川大地和海洋。地质灾害的侵害对象不只是物,而是人,是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存发展的环境,是人们的群体利益和公共安全。其防治单靠“谁受益谁防治”这样的经济利益的驱动效应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应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序列。政府应对所辖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负责,统一组织,统一规划,协调资金使用。

水文地质学知识点整理

地下水的概念P1:地下水是赋存于地表以下岩石(土)空隙中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既有液态的水液,也有气态的水汽,也包括固态的水冰,还有介于它们之间其他形态的水。 地下水的功能属性P2:地下水的资源属性,地下水是生态因子,地下水是环境(灾害)因子,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地下水是地球深部的信息载体。 水文地质学的研究方法P4:野外调查,野外试验,室内试验,遥感,地球物理勘察,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一章水循环与地下水赋存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构P7 地球圈层构造划分表 地球外部圈层:由五个大致成层分布的自然子系统组成,按照性质可以分成3类。即3个无机子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1个类有机子系统———土壤圈。1个有机子系统———生物圈。 2、地球水圈可以划分为地质水圈和水文水圈。P9 3、地球上的水循环P10:地球各个圈层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统称为大气水的水循环,又叫做自然界的水循环。按其循环途径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地质循环和水文循环两类。 4、岩石(土)介质中水的存在形式P17页

5、赋存介质的水理性质P19-20:指与水的储容和运移有关的赋存介质的性质,主要包括空隙的大小、多少、连通程度及其分布的均匀程度,这些性质的差异,会使其储容、滞留、释放以及透过水的能力不同。表征介质水理性质的指标有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 容水度:指介质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质。 给水性:指饱水介质在重力作用下,能够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质持水性:指重力释水后,介质能够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 二、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1、包气带和饱水带:P21 2、越流P22:把两个含水层透过该弱透水层发生垂直水量交换的现象称为地下水的越流。 按照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可以把地下水分为潜水、承压水、与上层滞水。其中潜水和承压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P23 3、潜水的概念P26:潜水是地表一下埋藏在饱水带中第一个稳定隔水层智商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二、滑坡、崩塌诱发的主要因素 1、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或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 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或强烈振动破坏坡体平衡。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水库水体不断地冲刷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或边坡、地下采空、塘库堰蓄水或渗漏、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其它建设等改变和破坏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 四、滑坡、崩塌发生的前兆 1、滑坡体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性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涸、水位突变等异常现象。 3、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弛现象。 4、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塌不断发生。 5、崩塌的脚部有凹腔或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6、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现象和嗅到异常气味。 7、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 五、滑坡、崩塌出现险(灾)情采取的措施 1、立即发出制定报警信号,险区人民群众马上撤离,并相互转告。 2、按照《预案》和“两卡”明确的撤离方向和路线进行撤离和转移(必须首先人员撤离,确保安全前提下,其次是财产转移)至避灾场所,并妥善安置好衣、食、住、行。 3、圈定地质灾害险区范围,封闭路经险区的路口,设置警示标志,并派人员监测观察和分析地灾发展趋势。 4、组织力量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对受伤人员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5、准确查清受灾户,影响户户数、人数等基本情况。 6、派人(专家)到地质灾害现场进行调查,分析、确认不会继续发展。稳定后,解除警报。

地质灾害

对地质灾害的理解及认识 姓名:伊萨 学号:2220135047 班级:土木工程2013

摘要: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现象。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进行划分,常见地质灾害共有12类。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其中地震在众多的自然灾害中, 特别是在造成人员伤亡方面, 全球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球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总数的 54%, 堪称群灾之首。 关键词:地质灾害;滑坡;地震; Abstract:Geological disasters mean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or man-made factors, formation damage and loss of human life and property, environmental and geological phenomenon. According to the nature and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hazards premises division, the common geological disasters contain 12 kinds of categories. Such as collapses, landslides, mudslides, ground fissures, soil erosion, desertification and marshes, soil salinization, as well as earthquakes, volcanoes, geothermal and other damage. Where an earthquake in many natural disasters,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casualties, the number of deaths worldwide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accounted for 54% of global natural disasters caused total number of deaths, called the first group of the disaster. Keywords:geological disasters;landslides;earthquakes

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 发表时间:2010-08-02T17:07:04.14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5月上旬刊供稿作者:林芳郭守权[导读]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林芳郭守权(黑龙江省桩基础工程公司)摘要:根据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矿山地质灾害主要有岩土体变形灾害、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和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等三大类 型,对这些类型及其亚类型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对于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的建议。关键词:矿山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0 引言 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损失严重。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我国是采矿大国,开采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重大地质灾害明显上升。 1 矿业开发与地质灾害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对矿物的需求与消耗,这也为矿产开采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然而由于迅猛发展的中小型矿山疏于管理,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大多无环保措施,加剧破坏矿区环境。开采环境明显恶化,矿山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潜在的致灾隐患不断增多,且随时可能发展成灾,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报废、设施损毁甚至矿井关闭、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按成灾与时间的关系,可分为突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岩爆等)和缓发性矿山地质灾害(如采空区的地面变形、环境污染等)。但最常见的是以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成因关系分类。 2.1 岩土体变形灾害 2.1.1 矿山地面和采空区塌陷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地下以井巷开采的矿山。在矿山采空区,若保留矿柱不足,或因矿柱受损而失去支撑能力,就会造成地面塌陷。特别是那些矿体埋藏较浅,产状较平缓的矿区(如煤矿),地面塌陷的现象更为常见。矿体埋藏相对较深的地下开采矿山,如果不能及时回填和崩落采空区,当其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大面积塌陷。此外,在岩溶分布区,还会因矿山排水疏干而导致溶洞上方地面塌陷。地面塌陷不仅破坏可耕地资源、建筑物,毁坏道路、水库,还可直接导致矿山某些地下巷道的塌毁,或使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沿塌陷裂缝灌入坑内,造成淹井事故,直至停工停产。 2.1.2 采矿场边坡失稳、滑坡与岩崩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这种灾害多发生在露天开采的非金属矿山和建材矿山。 2.1.3 坑内岩爆坑内岩爆又称矿山冲击,这是因矿坑周边和顶底板围岩,在受到强大的地壳应力作用而被强烈压缩,一旦因采掘挖空出现自由面,即有可能产生岩石地应力的骤然释放,导致岩石大量破裂成碎块,并向坑内大量喷射、爆散,给矿山带来危害和灾难。 2.1.4 采矿诱发地震因采矿活动而诱发的地震,震源浅、危害大,小震级的地震即可导致井下和地表的严重破环。 2.1.5 场库失稳场库失稳主要是由于尾矿坝溃决崩塌继而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尾矿坝崩坝事故常给矿区居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危害,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和污染。 2.2 地下水位改变引起的灾害 2.2.1 矿坑突水涌水这是最常见的矿山灾害,突发性强、规模大,后果严重。生产过程中常因对矿坑涌水量估计不足,采掘过程中打穿老窿,贯穿透水断层,骤遇蓄水溶洞或暗河,导致地下水或地面水大量涌入,造成井巷被淹、人员伤亡灾难。 2.2.2 坑内溃沙涌泥这是常与矿坑突水相伴而生的灾害。当采掘过程中骤遇蓄水溶洞,常见溶洞中充填的泥沙和岩屑伴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另外一些透水断层和地裂缝也常会使浅部第四纪沉积物随下漏的地表径流涌入坑内。其结果是使坑道被泥沙阻塞,机器、人员被泥沙所埋,严重时甚至会使矿山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2.2.3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矿山灾害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因采矿、选矿产生的“三废”物质,由于未经有效处理就被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环境污染公害事件。采矿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砂化、盐渍化、地下水断流等。 2.3 矿体内因引起的灾害 2. 3.1 瓦斯爆炸和矿坑火灾这种灾害最常见于煤矿。由于通风不良,使瓦斯积聚发生爆炸,造成井下作业人员伤亡,矿井被毁;矿坑火灾除见于煤矿外,也见于一些硫化矿床。因硫化物氧化生热,在热量聚积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自燃,引发矿山火灾。矿山火灾的危害极大,而且还严重损耗地下矿产资源,如有的煤矿在地下已燃烧上百年,其资源损耗量十分巨大,使当地气候发生改变,农作物和树木大量死亡,田地荒芜,环境严重恶化。 2.3.2 地热随着开采深度加大,地热危害不断加剧。我国已有许多矿山开采深度达到800m以下,矿山因含硫量高,开采深度又大,地温非常高。矿山地热灾害导致矿工劳动环境恶劣,严重影响了有关矿山的正常生产。 3 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根据不同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以及灾点的分布特点划分不同层次的防治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般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 3.1 重点防治区防治措施 3.1.1 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建议作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 3.1.2 对于原有的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 3.1.3 渣场弃渣严格作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作好挡墙设计,设置拦渣坝,防止泥石流的产生。并充分、合理利用渣场,严禁随意弃渣(特别在公路沿线) 。 3.1.4 对于坑道开采,在坑道内一定要作好支护,做到边开采边支护,防止因矿顶坍塌、冒顶等而产生的危害,尤其上方有住户处要预防引起上部地面开裂。

太原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_冯玉明

增刊(总第114期)山西水利科技(To tal No.114) 1996年12月SHANXI HYDROT EC HNICS Dec.1996太原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冯玉明 常发强 (太原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山西省水利职工大学) 文摘 本文在系统全面分析了太原地区的地质条件、构造发育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含水介质的岩性特征、地下水类型及其赋存分布规律、地下水流系统及水动力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水同位素特征的基础上,对太原地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进行了概化,尤其对多年来人们一直争论的兰村泉域、晋词泉域以及东山娘子关泉域及其边界和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重新划分和充分的论述。 主题词 地下水 泉 水文地质 概念模型 水补给 水文分析 自由词 兰村泉域 晋祠泉域 娘子关泉域。 1 前 言 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是在全面系统地分析该区含水介质的岩性特征、水循环条件、水化学场、水动力学特征及水同位素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同时,一个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合理概化,对于该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污染的防治和水源保护以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进行分区目标管理,总量控制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75570306《太原市水资源系统规划和调度优化》中,对太原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进行了概化,依此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太原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图见图1。 图1 太原地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6

2 系统分区 根据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岩性、富水特征、水流型式、水循环条件、水化学及水同位素特征将太原地区地下水系统进一步划分为五个系统,即西山岩溶裂隙水系统、北山岩溶水系统、东山岩溶裂隙水系统、娄烦裂隙岩溶水系统及盆地区孔隙水系统。 3 系统边界 太原地区地下水系统边界:北部以石岭关、康家会至柳科府断裂构造带为界,与北部变质岩地区接壤,为二类隔水边界;北东部边界受系山断裂带的控制,北部为变质岩地区,为二类隔水边界;东部边界位于杨兴乡善都至盂县西烟一带,为一地下水分水岭,边界水位约1020m,东侧的温川水位980m,西侧阳曲盆地水位小于820m,东南边界由北东向的寺家坪张家河断裂带组成,断裂带伴有岩脉侵入,东段边界上寒武系高于1600m以上,远高于两侧地下水位,为一隔水边界,其西段龙王堂至张家河为一开放段。南部孔隙水边界以行政区划为界。西部边界南段以狐堰山山字型挤压构造带为界,为二类隔水边界。北段以娄烦县与外地区的行政区划界线为界,边界含水层均为变质岩系,亦视其为隔水边界。总体上看,系统的西、北、东三面高,向南及东南倾伏,呈簸箕状,下面就系统内部边界作一简述: 娄烦裂隙岩溶水系统与西山岩溶裂隙水系统以狐堰山山字型构造为分界,为二类隔水边界,位于柳科府、罗家曲至白家滩一线。 西山岩溶裂隙水系统与北山岩溶水系统的分界:北段以柳林河为界,河谷中出露地层为下奥陶统,主要含水岩层奥陶系中统上下马家沟组均被切割,而下奥陶统在太原地区普遍具有相对隔水,可视为隔水边界,南段以横跨汾河的北石横背斜至王封地垒为界,北石横背斜核部地层为寒武系,出露于汾河河谷,由于该背斜的阻隔作用,形成玄泉寺泉群,并与兰村泉分开。 北山岩溶水系统的南部边界为三给隐伏地垒,地垒上岩溶水位616m,北侧兰村水位800m,南侧白家庄岩溶水位806m,亦为一地下分水岭。 北山岩溶水系统与东山岩溶裂隙水系统的分界:北部为田家梁背斜,南部为东山背斜,背斜核部奥陶系被抬升于区域岩溶水位之上,可视其为隔水边界。 山区岩溶裂隙水系统与盆地区孔隙水系统的分界为东西边山断裂带,一般为弱透水边界,唯土堂断裂北段(兰村)为一强透水边界。 4 含水介质 (1) 娄烦裂隙岩溶水系统,地下水类型为变质岩裂隙水和少量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含水介质主要为前寒武系变质岩。 (2) 西山岩溶裂隙水系统,地下水主要为奥陶系碳酸盐岩类岩溶水,上覆石碳二迭系碎屑岩裂隙孔隙水,含水介质主要为奥陶系中统上下马家沟组和峰峰组石灰岩,径流排汇区上覆石炭二迭系碎屑岩。 (3) 北山岩溶水系统,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含水介质主要为奥陶系中统上下马家沟组石灰岩。 (4) 东山岩溶裂隙水系统,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含水介质主要为奥陶系统上下马家沟组和峰峰组石灰岩,上覆石岩二迭系碎屑岩。 (5) 盆地区孔隙水系统,含水介质为第四系下更新统至全新统松散堆积物砂砾石层和砂层。 5 水流型式及水动力特征 · ·7

地质构造模型

实习七地质构造模型 目的:初步建立各种产状的岩层、褶皱、断层和角度不整合的立体概念。 要求: 在教师带领下,观察下列各种模型,并将观察结果填入实习报告。 1.三种基本产状的岩层在平面、剖面上的特点。 2.熟悉褶皱要素及背斜和向斜在平面及剖面上的表现。 3.熟悉断层要素及各种断层在平面、剖面上的表现。 4.观察角度不整合在平面、剖面上的表现。 注意事项:对地质构造,常需从平面和剖面上进行观察,这样才能全面掌握其形态特征。剖面按方向与地质构造的走向是垂直还是平行,分为横剖面和纵剖面。 在平面及剖面上观察地质构造特征的主要内容有: 1.地层层面界线的形状是直线还是曲线,界线是否连续。 2.不同时代的层面界线是平行还是相交,它们的倾角大小有无变化。 3.新老岩层出现的顺序和分布,有无缺失或重复,是对称重复出现还是不对称重复出现。 从平面上观察大体能反映地质构造的地表特征,如果知道各岩层的产状要素,一般就可推测剖面上的情况。如果在平面上看到不同时代的岩层有规律的对称生复出现时,则大多数情况下的褶皱;不对称重复或有缺失则说明有可能有断层存在。由于实习所用木块模型缺乏地形,因而不能反映地形对地质界线的影响。与地质图上的表现有一定差异。例如,水平岩层在地形起伏时可出现不同时代地层;倾斜岩的地质界线在地质图上往往是曲线等。 横剖面的方向与地质构造走向相垂直,因而能正确地、较全面地反映地质构造的主要

形态特征。在角地质构造所属的类型。 纵剖面的方向与地质构造走向相平行,因而一般不能反映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岩层界线往往是水平的。只有当构造沿走向有变化时(如褶皱枢纽有起伏时),纵剖面上才有反映。 实习时,要分类观察地质构造模型,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并填写实习报告。 实习用模型图示如下:

常见海洋地质灾害及成因分析

常见海洋地质灾害及成因分析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国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海域面积广阔。海洋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资源,那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其蕴藏的生物、矿物和可再生能源等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同时海洋还调节全球气候、提供了人类生存和繁衍的环境,海洋对人类来说至关重要。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海洋在带给人类如此多的利益的同时,也在展现着其残暴的一面,众多的海洋地质灾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同时警示着我们,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时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 海洋地质灾害是指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的自然灾害,即在内动力、外动力和人为地质动力作用下,地球发生异常能量释放、物质运动、岩土体变形位移以及环境异常等变化,从而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现象或过程。 海洋地质灾害按照致灾的动力条件分类可以分为三大类:内动力地质条件引起的灾害、外动力地质条件引起的灾害和人为动力条件引起的灾害。 其中内动力地质条件指的是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它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导致海洋地震、海底火山、海啸。 外动力地质条件是指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能、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球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如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由于外动力地质条件可能会导致海底滑坡、滑塌、海岸侵蚀和海岸淤积。 人为地质条件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对地球造成的影响,在海洋方面主要表现为沿海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和咸水入侵、温室效应导致的海平面升降和人工过度采砂导致的海岸侵蚀、海岸后退等。 在众多的海洋地质灾害中,海啸或许是给人类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种,也是对人类的伤害最大、最直接的海洋地质灾害之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