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陈扬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气氛的文字进行,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多种读的形式加深理解。1,以读为主,贯穿始终。课堂以学生诵读课文的练习为主线,领悟课文的内涵。如:开始上课,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要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教学。2,边读边想。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感。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3,读写结合,依托文本。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读写结合,但是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教师必须依照课文加强指导。教学中我抓住了课文的重要段落,时刻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这样的过程不仅是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的写作能力,更是学生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本课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些学生读课文不熟练,没有感情教师指导的不到位,在体会杰克从容,机智时,我觉得语言文字训练落实的也不够到位。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虑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达到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么考虑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同,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助学生感悟吗?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五年级下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反思教案、板书优秀教案

五年级下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学反思教案、板书优秀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PPT课导学案教学反思教案、板书半截蜡烛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教学难点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课前准备光盘、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2.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 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3.学生交流。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

况。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 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 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2.检查自学情 况。(1)读准字音。(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3.讨论主要内 容。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第一段(1-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第二段(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 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四、课堂练习。1.写字练习。2.用钢笔描红.临写。3.抄写词语。

微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微课《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危急时紧张可怕的气氛。 教学过程: 微课准备: 学生自读自悟并小组内交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 一、集体交流,师适时点拨。 (一) 体会杰克在危急时刻的机智勇敢和沉着镇定 1、有感情的朗读5自然段。 2、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动词“端”和“夺”,通过学生演示,感悟人物性格特征。 3、朗读感悟紧张的气氛。 (1)师配乐朗读(配以分针走动的声音):蜡烛在继续燃烧,(幻灯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2)师引读,感悟情况的危急及紧张的气氛。 此时是多么可怕啊,------------------。(烛焰摇曳,------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整个空气都凝固了,伯诺德夫人的呼吸都紧张了,-------------。(她似乎------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3)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二) 体会杰奎琳的聪明机智以及从容镇定 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1)什么叫“娇声”?(2)怎样“娇声”说的? (3)教师读:“少校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半截蜡烛上楼睡觉吗”? 通过替换词语(司令官—少校;一盏灯—半截蜡烛),对比朗读体会杰奎琳的聪明机智以及从容镇定。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二、总结升华。 (一) 体会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1、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生:(脱口而出)是小女儿杰奎琳。 2、既然最后是由杰奎琳保护了蜡烛,何必还要费事写伯诺德夫人和杰克与敌人的周旋?(学生讨论) 总结:伯诺德夫人在一开始就试图用油灯替换蜡烛,轻轻吹熄了蜡烛,为杰奎琳赢得了

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 时间:2010-5-7 15:55:49 来源:金晓润工作室作者:许静阅读186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喃喃自语、若无其事、不动声色”等四字词语,并理解意思。 2、了解剧本的形式,初步掌握读剧本的基本方法。 3、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伯诺德一家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爱国情怀。【重难点】 重点:学习剧本语言的过程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丰富性。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根据略读提示进行预习。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前游戏: 林肯在学校读书时,有一次考试,老师问他愿意考一道难题呢,还是两道容易的题目。“考一道难题吧。” “好吧,那么你回答,蛋是怎么来的?” “鸡生的呗。” “那么鸡又是哪里来的呢?” “老师,这已经是第二道题目了。”林肯说。 加拿大外交官斯切特.朗宁,1893年出生于中国湖北,是喝中国奶妈的乳汁长大的。他回国后,在30岁时竞选省议员,反对派诋毁他,说,“你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你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朗宁坦然地驳斥:“据权威人士透露,你们是喝牛奶长大的,你们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 出示: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拜托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 总结:本单元我们将走进语言的艺术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并尝试学习运用得体的语言。 一、揭题引入,了解预习,关注略读提示: 1、揭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剧本,也要来感受剧本语言的魅力。板书课题:半截蜡烛。提醒:注意“截”字的笔顺。 2、你们是怎么样在预习的?在预习中,你们做了哪些事? 总结出示:有一种文学形式——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

吉春亚老师教学实录及精品课件 (上下)1

吉春亚老师1——6年级教学实录和精品课件(分年级) 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课堂,“扎实、灵动,充满语文味”,是本真语文的代表,被广大一线老师称为“接地气”。可贵的是,始终在一线课堂,执教人教版1——6年级多轮,几乎每天向来自全国各地影随学习的弟子以及本校的语文教师开放课堂。征求吉老师的同意,将其的教学创意(课堂录音或录像)进行整理,开发成我公司的文化产品——我们的原创制作每一课含(文字实录+课文朗读+精制ppT+汉字书写笔顺flsh+各类音乐或音效,有的增加了flsh 和电影剪辑录音等)适合于教研活动、讲学、大赛评比、职称评定等等公开教学。 团队历时两年多时间精心制作,按照年级,已经整理好课件目录如下,您可以联系我们的QQ号3040918296、1795654731、2946510905和991762498,希望有很多的课能满足您的公开课教学需要。 一年级(上) 拼音教学 1.a o e 2.i u v 3.b p m f 4.d t n l 5 g k h 6.j q x 7. Z c s 8.zh chi shi ri 9.ao ou Iu 10 an en in un 11.ang eng ong ying 12——15,复习一、二、三、四 识字一 1.《一去二三里》 2.《在家里》 3. 《操场上》 课文 1.《画》 2.《四季》3《小小竹排画中游》 4 《那座房子最漂亮》 5.《爷爷和小树》6《静夜思》 7《小小的船》8 《阳光》 9《影子》10《比尾巴》 识字二 1.《比一比》2《自选商场》 3.《菜园里》 4<<日月明>> 课文 11.《我多想看看》12 《雨点儿》 13《平平搭积木》14《自己去吧》 15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16《小松鼠找花生》 17《雪地里的小画家》 18《借生日》 19.《雪孩子》20. 《小熊住山洞》 一年级(下) 《识字1 >> 《识字2》《识字3》30《识字4》《识字5》《识字6》《识字7》《识字8》

《半截蜡烛》优秀教案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的精彩之处就体现在一家三口与敌人的对话中,特别是最后杰奎琳的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案设计尊重剧本特点,采用演剧本的形式,变学生为“演员”,变课堂为“舞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交流反馈,体会一家三口在特定的场景中,面对强敌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镇定,感悟他们语言的巧妙。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通过课前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谁来汇报一下你掌握的资料。(生交流) 2、师小结。 3、在法国,人民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半截蜡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剧本 1、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这课文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看法。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⑴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⑵整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⑶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电影、电视剧等,都是根据剧本拍出来的。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读剧本,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半截蜡烛优秀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优秀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教学过程 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教师继续板书:伯诺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3.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秘密、绝密、绝妙;危机、厄运;从容、镇定。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绝妙”“危机”“厄运”的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懂。

5.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1)绝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教师点拨: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 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2)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教师点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 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3)厄运: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 教师点拨: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而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二、复述故事 1.请学生自己练习复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复述得更加有条理:当的时候,他(她) (怎么做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点燃——吹熄;端走——夺回;重新点燃——端上楼。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练习有条理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案3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案3篇 PEP fifth grade volume 2 Chinese Lesson 12 "half a candle" teac hing plan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案3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半截蜡烛模板(标准版) 2、篇章2:半截蜡烛样本(标准版) 3、篇章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半截蜡烛》教案 篇章1:半截蜡烛模板(标准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语境中理解“绝妙”“绝 密”“厄运”等词语的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是怎样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简洁概括主要事件。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引读,感受母子三人在凶残的侵略者面前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勇敢机智的品质,学习她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你对战争的看法吗? 2、师:战争是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出示二战图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法国沦陷区的一个真实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 板书课题:19、半截蜡烛 二、学习第1、2节,了解蜡烛的作用,初步体会主人公的“勇敢机智”。 1、过渡:别小看这半截蜡烛,它的作用可真不小!那么到底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

我最满意的一堂课《半截蜡烛》教学案例

我最满意的一堂课《半截蜡烛》教学案例【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其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促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以开发,是教师教学任务之一。 本节课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悟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演一演,从中体会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对祖国的热爱。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学生与文本及文本人物的对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表演,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以读悟、表演形式组织教学,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指导为辅。 【教学片断实录】 一、谈话导入,出示目标 师:通过昨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半截蜡烛”这个故事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师:本节课老师想请同学们完成一件事“当好导演、选好演员”大家看行不行。 (同学们欣喜若狂,齐声答道:“行”) 师:当好导演、演员的要求: 1、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要通过自己的口、手、脸表现出来。 2、公正评价。 二、初读课文,谈出感受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文中人物的表现各有什么特点?分别与半截蜡烛有什么关系?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悟一悟,也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或写下自己的批注。 生:(自读、勾画,相互交流。) 师:现在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的读书所得。 生:每个人在敌人面前都表现得非常镇定,机智,他们都想保护半截蜡烛中的情报。 生:德国强盗的鼻子好像特别灵,他们不停地看这看那,好像发现了什么,但他们又显得特别蠢,没有发现伯诺德夫人一家正在极力地掩饰着什么。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谁有补充?

课文《半截蜡烛》的优秀教案设计

课文《半截蜡烛》的优秀教案设计 课文《半截蜡烛》的优秀教案设计 篇一: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危急时紧张可怕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1、 2、 3、

4、幻灯出示一组关于二战场面的图片。说一说,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简介二战。(幻灯出示)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二战时的法国,聚焦在法国一户普通的家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半截蜡烛》(板书课题) 二、导读达标 1、集体读课题,思考: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这绝妙的方法就万无一失吗它有什么隐患 2、生交流。(幻灯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3、指导朗读。 ⑴、蜡烛一但燃烧到金属管处,秘密情报将会暴露,这是多么可怕地事情啊!谁愿意读出这可怕的后果。(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可怕地后果。) ⑵、师引读: 这是伯诺德夫人藏蜡烛时对孩子们说的话(生读:万一---------结束。) 这是伯诺德夫人看着蜡烛一点一点的燃烧,内心万分着急时的想法(生读:万一---------结束。) 这关系着情报站的存亡,关系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着一家活生生的三条人命,甚至关系着整个法国的安危(生读:万一---------结束。)

五年级下册第12课-半截蜡烛

12*半截蜡烛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的精彩之处就体现在他们与敌人的对话中:伯诺德夫人──“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蜡烛)“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结果,杰奎琳的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终于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无奈、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通过人物对话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团结协作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杰奎琳的关键作用。 3、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能用正确的方法朗读剧本,人人能扮演其中一个角色,表演能符合人物的不同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抓住人物对话、动作、表情体会人物特点,演好剧本。 2、难点:如何通过琢磨人物特点演好角色。 教学准备 了解二战历史背景,了解法国抵抗组织。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半截蜡烛,齐读课题。(幻灯出示:半截蜡烛图像) 看到半截蜡烛,我们自然会想到光明、美好和奉献,你肯定会想这半截蜡烛怎么会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呢?就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吧!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思考:围绕半截蜡烛发生了哪些事? ⑴学生仔细读剧本,教师巡视,并发现读得好的学生。 ⑵交流。(2-3人,点评中要注意语言运用与完整性) ㈠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板书: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三个德国军官)伯诺德夫人的这个家就是抵抗组织的一个联络站点,伯诺德夫人就是这个抵抗组织的成员。 ㈡围绕半截蜡烛发生了哪些事?(边整理边板书:藏秘密、保秘密) 2、在读课文时,你还发现了这篇课文与以前所学的课文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你觉得这个剧本与以前所学的课文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 ⑴开头很特殊。 ⑵括号中的提示语提示人物表情、动作并进行环境介绍和场景衔接。 ⑶整篇课文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半截蜡烛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词性。(1)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2)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2.根据上下文,为文中括号处选填一个词语。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子三人为保护秘密情报的具体行动。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4.“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分句,分别运用了________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________又________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成分写出了德军的________。5.第⑤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来了”中的“厄运”指的是什么? 6.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优秀品质?【参考答案】(二)(1)名词(2)形容词2.C 3.伯诺德夫人:取出油灯,吹熄蜡烛;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小女儿杰奎琳:说要睡觉,拿走蜡烛。 4.夸张;紧张;憎恨;凶恶5.厄运指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站必遭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6.机智、勇敢、镇定

蜡烛 优秀教案

蜡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二、能力目标 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三、德育目标 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奥秘,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 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秘;揣摩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设计(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一支蜡烛照亮了战争的一角,“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多媒体显示:一支蜡烛点燃到众多蜡烛燃亮了……呈现字样“蜡烛” 设计(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

五年级下语文课时测-12《半截蜡烛》_人教版

12*半截蜡烛 课时测评方案 字词模块 一、用“√”选字组词。 秘(密秘)(耐奈)烦孤(零零伶伶) (付负)责粗(暴爆) (熄息)灭 二、我会查字典。 1.“截”的音序是(),音节是(),部首是(),它作为表示动作的词时可组词为();在“半截”一词中“截”是()的意思。 2.“聊”的音节是(),可解释为:A.依赖;凭借。B.闲谈。请依据这两个意思分别组个词语()、()。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1.在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déděi)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 2.夫人,在自己家里,应.(yīnɡyìnɡ)该相信您的儿子有足够的能力应.(yīnɡyìnɡ)付那了如指掌的小柴房。 句子模块 四、按要求写句子。 1.她的笑容很纯洁。(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她的眼睛显得可爱。(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杰克无奈地去柴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五、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这段话中的错误。 杰克,杰奎琳,有些事情以后你们给慢慢解释。现在你们两个要好好地记着。这支焟烛是一个非常特别重要的东西,从开始,我们得为它的安全负责。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老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读写模块 六、课外阅读。 一罐水 100多年前,法国军队侵占了西班牙。一个炎热的夏天,在一个干旱的地区,西班牙人在井里下了毒,不让法国侵略者喝水。有一小队侵略军在上尉维龙的带领下,到处找水喝。走了很多路,冲进一个小屋。屋里有位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冷冷地盯着他们。士兵要水喝,她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上尉命令:“搜!”士兵们到处乱翻,找到一罐水,一拥而上,争夺水罐。上尉命令他们放下。走过去,看了看满罐的清水,觉得喉咙像火烧似的,恨不得捧起来喝个精光。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倒了一杯,递给妇女说:“请你先喝!”妇女接过杯,看了看怀里的孩子,把水喝光了。维龙又倒了杯水递给女孩:“你也喝一点!”母亲缓缓接过杯子,亲亲女儿,用西班牙语低声说:“孩子,为了妈妈,喝吧!”女儿也喝了半杯水。上尉见此,倒了满满一杯,一饮而尽。士兵们也都喝了。一罐水很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课题,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句,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关键词句,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危急时刻紧张可怕的氛围。 三、前置学习活动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围绕课题,整体把握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蜡烛吗?都是用来做什么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关注一根有特殊意义的蜡烛。 2.简介背景。 (1)因为这根蜡烛和一场战争有关,让我们先看看几组图片。 (2)简介二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半截蜡烛》讲了一件什么样的故事?

2快速浏览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预设:重要的半截蜡烛 出示: (1)指生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显眼”的反义词是什么?(隐蔽)抓住把这么重要的情报放在“显眼”的“半截蜡烛” 内,体会伯诺德夫办法的绝妙,机智过人。 预设:危险的半截蜡烛 出示: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1)你从这段话感受到了什么?(危险)板书:危险 (2)情况如此危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指读,全班朗读这一段。 三、精读感悟 (一)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镇定。 过渡:既然这半截蜡烛这么重要这么危险,那么伯诺德夫人是怎样与德军周璇的呢?我们来看一看。 出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感悟她的机智与勇敢。 1.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谈谈相关内容? 出示:

半截蜡烛

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学生齐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想演一演吗?那你可要好好地准备准备了,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和表情。(学生准备──指名演。)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表演得怎么样?同学们评价一下。(“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再演一次。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评价。 (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说明她很聪明。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电脑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 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三、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1.导语: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二、教学课题: 课文生动记叙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德军军官斗智斗勇,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 1、理解课文,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材分析: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主要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反复品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才能有滋有味地学习语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2、一起来了解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指名读。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最后以中国、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军获胜,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失败而结束。 3、交流感受。 4、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回到那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 二、出示词语: 1、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自读课文第一节,三个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读一读,说一说) 2、绝妙从容镇定 (1)真正理解一个词只有把它回归到课文中才能有生命的气息。

半截蜡烛

教材解读: 本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赞扬了法国人民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 一、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文章以半截蜡烛为线索,围绕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保护半截蜡烛中的秘密展开叙述,故事情节也随着这半截蜡烛而一波三折。起先,伯诺德夫人将秘密藏在一截蜡烛中,以为这样最安全,为下文埋下伏笔。接着,德国士兵的到来使气氛骤然紧张,德国士兵要求点燃蜡烛使情况变得万分危急,此是一折;随着蜡烛越来越短,伯诺德夫人一家想尽办法,这是故事的高潮;妈妈企图用油灯换走蜡烛而失败,杰克想用抱柴生火为借口也没成功,最后美丽可爱的杰奎琳在危机时刻运用自己的智慧,保住蜡烛中的秘密,挽救了一家人的性命。蜡烛始终贯穿全文,故事有序展开,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课文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但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课文大量运用了心理描写,不仅如此,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也相当细腻。如课文中“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样,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活动,直接透视人物的整个精神世界。 三、充满智慧的人物语言。

《半截蜡烛》获奖教案设计

《半截蜡烛》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具有语文的“滋味”,教学中必须咬文嚼字。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必须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与文字“亲密”接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巧妙,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变:从学习者转变成为课堂的主人,文本的知音,教师的朋友。 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在争辩中放飞自己的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参与导演剧本,深入体会“急忙”、“轻轻地”、“慢慢”、“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4、思索编者选入这篇课文到教材中的意图。 教学重点: 1、弄懂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生字词。 2、转变角色,以导演的角色文本,咬文嚼字,体会人物品质。 3、在争辩中,培养学生在处理文字中“瞻前顾后”的能力,善于发 现的眼睛和清晰明确的思维。 教学难点: 教学中教师密切关注学情的变化,适时恰当地把握好课堂中学生生成的课堂资源利用。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介绍作品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最后以中国、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军获胜,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失败而结束。本文故事发生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 3、教师继续板书: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插问: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居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