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政治经济学1

国际政治经济学1

国际政治经济学1
国际政治经济学1

《国际政治经济学》讲稿(一)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号:SOL12G004 编写日期:2014年2月

第一讲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演变

1、历史渊源:

在传统学术界中,政治经济是相互分离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正在捍卫各自学科的纯正性和独特传统。为了解决政治学和经济学相分离的学术状况,以解释国际体系中出现的政治和经济相结合的现实问题,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们开始追溯到以前的政治经济学学术传统中。

14-18世纪,西欧进入了一个“大转变时期”,新兴的市场经济使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断地出现,14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18世纪的启蒙运动使人们相信,通过发现自然和社会中的普遍规律,科学能够将人们从物质的控制和社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随着对人类行为认识的提高,启蒙思想家开始探讨社会科学,他们假定:假如可以发现人类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法则,建立理想社会制度就有了科学的基础。这种新出现的关于社会的科学就是政治经济学。第一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法国作家蒙特莱田在1616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经济学论集》,第一次在英语中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的詹姆斯·斯图尔特在176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探究》。早期的政治经济学家为政府鼓励商业提供政策上的建议,这种观念和政策被称之为“重商主义”。

政治经济学产生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得以飞速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即古典重商主义、古典自由主义以及古典马克思主义。当代国际政治经济中出现的不同学派其实就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翻版和修正。

尽管“政治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复杂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一个概念,并且经常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领域,但学者们基本认同政治经济学就是探讨国家和市场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现代‘国家’与‘市场’的共存及其相互作用产生了政治经济学,没有国家和市场就不可能有政治经济学。没有国家,经济活动的结果将完全由价格机制和市场力量来决定,这是纯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没有市场,经济资源将由国家或类似的权力机构来分配,这是纯政治学家的研究领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学术传统就为当代国际关系学者们研究国际体系中的国家(政治因素)和市场(经济因素)提供了一种理论出发点。

2、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产生背景

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国际关系学界对冷战后期国际社会现实的变革的反思。

冷战初期,有两个事实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非常重要:第一,冷战格局的形成以及对抗的开始。这种对抗使得权力,特别是军事要素突出,安全问题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两大阵营的形成使得许多国家为了国家主权的安全

不得不加入其中,尽管在安全问题上出现了“免费搭车”现象;第二,自由主义国际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其基础。

国际关系理论在五六十年代具有如下明显特征:国家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主体,涉及的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政治权力是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权力;在国际关系中,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是分离的。在自由主义体系中经济活动必须和政治活动分离。

60年代中期后,国际社会的现实发生了非常大的变革:

a、两极世界内部矛盾公开化。西方世界开始分化:英国、法国在核武装问题上与美国讨价还价;戴高乐提出“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思想;法国退出北约军事机构;德国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东方阵营矛盾加剧:苏联的强加控制和模式移植,造成东欧国家与苏联矛盾加剧,如苏南冲突、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

b、发展中国家崛起。不结盟运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南南合作等。

c、世界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尼克松冲击,又称美元浮动,1971年8月15日,“他用几句简练的话……结束了一个时代从而开始了另一个时代”;日本和美国的贸易摩擦,1965年美日贸易首次出现逆差,争论从纺织品到彩电到小汽车再到高技术产品,最后是日元升值问题,美日贸易逆差占美国贸易赤字的26.6%;OPEC的胜利;跨国公司的管理。1974年,加拿大成立了“外国投资审查局”,来管理美国跨国公司对加拿大的投资,各国纷纷仿效。

这几件原本属于经济领域的事件,却对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尼克松冲击对战后形成的以自由主义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美日贸易摩擦反映了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的矛盾,也反映了美国霸权经济实力的衰退;OPEC的胜利改变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长期形成的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依附关系;跨国公司管理说明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关注跨国公司,而且开始从政治上干预跨国公司。

国际体系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既是传统政治学无法回答的问题,也是新古典经济学难以解释的问题,于是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就出现了将政治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解释这些新问题的倾向,导致了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含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核心问题是国家的利益与权力和世界市场的结构与动力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如何。简言之,有关国家与市场、政治与经济、权力与财富相互作用的理论。

经济和技术变革正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日益加深的经济相互依赖正改变着世界政治的面貌。世界各国因应对迅速变化的世界经济的能力不同,有的迅速崛起,有的则走向衰落。但日益增强的世界经济联系并非自动生成,也非不可逆转。全球化也不仅仅是在经济学定律后面亦步亦趋的产物。政治因素和政府决策在此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民族国家及其政府在一些领域受到日趋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的

限制和制约。但是,几百年来,构建世界经济体系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决定仍一直是由民族国家,特别是主导大国作出的。

国家与市场密不可分:国家需要市场,市场也需要国家。世界经济的兴衰取决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法律规则及其所提供的保护。长期存在的民族国家间的竞争也促进了国际市场的建立和管理。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关键历史转折关头,主导国家使用军事力量和外交力量促进世界经济的开放。在此过程中各国不断增长的经济力量得以释放,社会财富增加,一些国家权力增大,而另外一些国家则受到削弱。

三、西方学术界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取得的进展

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政治经济学就出现在西方学术界。经过30多年的发展,就研究议题而言,IPE在西方学术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建、国际政治经济学实证研究、区域化的政治经济学以及国家对外政策的政治经济学。

1、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建

过去三十多年IPE发展有两个最为基本的特征:一是IPE理论范式的创建一直围绕着国际关系理论争论的进展展开的;二是IPE所探讨的现实经验主要是欧美学者关注的现实问题以及为欧美国家所主导的国际体系出现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关系理论一直为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所主导;90年代以来,在新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论战的同时,出现了社会建构主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但其理论的演进一直受到19世纪以前古典政治经济学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出现了五大理论:沿袭自由主义传统的相互依存理论;沿袭现实主义学术传统的霸权稳定论和国家主义理论;沿袭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的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关系理论论争的深入,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开始深入发展,诸如对国际机制的研究、霸权和领导权的研究、国家利益以及竞争力的研究等。

2、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是指对那些影响国际体系以及国家之间关系的经济要素所进行的政治学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影响国际体系以及国家之间关系的经济要素主要包括:国际货币、跨国投资、国际贸易、环境、能源、粮食、发展、国际秩序、全球化、区域化等。

3、区域化研究

区域化研究一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早期的研究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与欧洲区域化相关。冷战后,随着新一轮区域化思潮的兴起,特别是亚太区域化的兴起,区域化再一次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关注的焦点,并与社会建构主义一起,向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提出挑战,出现了从“理

性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的学术趋向。

4、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与其他三个方面比较,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案例研究,著名的有彼德·卡赞斯坦对发达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比较分析,罗伯特·吉尔平对美国跨国公司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斯蒂芬·克拉斯纳对美国能源政策的分析。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国际学术界从理性选择、世界体系论、国家主义以及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四、IPE的问题和理论

本研究将探讨国家和市场相互作用的逻辑是如何发挥作用,又给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带来哪些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学所解释的问题都是当代国际体系中出现的新问题,所出现的理论是以往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翻版和修正。

1、问题解决方式(Problem-solving approach)

该方式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多地被学者们作为一个关于研究什么(what to study),而不是关于如何研究(how to study)的领域而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指一个探究的领域,一些特殊的问题,以及一系列关于国际体系的假设和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体系,而不是指一种特殊的方法或理论的运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体系中出现的体现国家与市场相互关系的新问题有:

*政府和国内利益如何影响对外经济政策?

*如何理解政治领导人以及政治制度和操作市场的不同方式?

*政治权力和国际制度在框定贸易流动和资本转让方面起什么样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技术能力是如何影响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南北发展差距的根源在哪里?

*国内和国际因素是如何影响发展战略的选择?

*国际合作的根源和阻力是什么?

*国际经济竞争的特征是如何变化的?

*如何解释不同的发展战略的成功与失败?

*富国和穷国的政治利益是如何影响外援的成功?

*如何理解南北双方在对外投资和借贷条件方面的讨价还价?

*世界经济开放和稳定的根源何在?换言之,当今贸易相对自由、货币自由兑换、资本流动不受阻碍的世界经济是如何形成的?

*主要国家如何通过塑造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促进国家利益?那些相对较弱的国家如何调整国家政策,使之与主要国家的利益和政策相适应?

*世界经济及国家市场竞争对包括大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构成了哪些挑战?

*国家如何寻求实现经济稳定和开放?如何应对融入世界经济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2、意识形态分析方式(Ideological analysis approach)

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中也出现了三种相应的思潮,即自由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自由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中主要继承了政治经济学的自由主义传统,即相互依存理论(interdependence theory)。认为,一种最适应的经济是世界市场经济,所有其他的安排,诸如区域贸易安排都是次好。最彻底的自由主义观点认为,世界将会从一种仍然受政治因素左右的不完全世界经济转化成完全的、一体化的和自我调节的世界经济。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继承马克思主义传统而形成的两大理论,依附论(dependence theory)和世界体系论(world system theory)。假定:在全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存在着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结构,核心地区是指资本积累速度快、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地区;而边缘地区则是指资本积累速度慢、劳动力密集型地区。这种结构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国际体系得以存在的基础,在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之间存在的不等价交换是资本主义国际体系得以延续的动力,在这种结构和体系中,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只能是一种依附性发展。

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继承了重商主义传统并对其加以修正,主要是霸权稳定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和国家主义理论(statist theory),或称新重商主义(neo-mercantilism),或称经济现实主义(economic realism)。这些理论也吸收了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新现实主义观点:不但重视国家因素,而且也重视非国家因素;不但重视军事力量,也重视非军事力量。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特别集中在国家体系以及国际政治关系在世界经济组织中的用。

五、研究方法

1、经济和社会历史法(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approach)

大量已经发表的经济和社会历史的著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概念和理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社会史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经济和社会历史的研究,进而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对社会革命、霸权国家的兴衰、战争以及不平等发展等进行研究。其二,比较社会史的研究。与经济和社会史偏重于国家和市场的研究有所区别的是,比较社会史的研究更多地偏重于国家和阶级制度的研究。

2、国际机制分析方法(International regime analysis)

一般地,国际机制是指一个体系内限制、规范并且使其参与者的行为合法化的一系列规则、规定、章程或者程序,离开这些规则、规定、章程或程序,其参与者的行为被这个体系内的其他参与者看作是不合法的。国际机制主要有五个特征:

首先,国际机制并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国际机制的存在主要是作为参与者对合法化、合适或者道德行为的一种理解、希望以及信念。其次,一种国际机制包括恰当的决策程序网络。第三,国际机制不但要包括它所支持的主要规则

的特征,而且还要包括那些显示正常或异常的行为的规则。第四,每一个机制都有许多精英,他们是机制的实践者,民族国家的政府是许多国际机制的主要各方成员,官僚机构或其中的个人通过发明和维持某些机制来主宰国际关系的问题领域(issue-areas)。最后,国际机制存在于国际关系的每一个实质性的问题领域之中,有非常明晰的行为规范。

国际机制分析法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学中非常盛行的方法。自由主义者将其用来分析殖民主义、粮食、国际经济机制的变化,或是国际石油机制的变化、国际货币机制的变化、相互依存等;而现实主义则将其用来分析第三世界对国际机制转化的要求。

3、公共选择方法(Public choice analysis)

主要来源于自由主义理论。这种方法最初起源于经济学家奥尔森在其著作《集体行为的逻辑》(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中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的联盟行为所作的经济分析。这种方法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公共产品(public goods)问题,所以这种方法被称为公共选择方法(public choice)。由于这种方法假定人都是理性的,所以也称为理性选择方法(rational choice analysis)。

公共选择按照一般的定义就是“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来研究非市场决策的理论”,即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来分析政治过程,力图将“理性人”或“经济人”的范式扩展到政治问题研究中。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有三:第一,个人是分析的基本单位和逻辑起点。这种分析假定个人对刺激所作出的反映是理性的,即每个人在既定约束条件下都在追求效用最大化,因而每个个人的行为都是可以预测的。

第二,个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分析其所面临的约束条件的变化来解释。个人的偏好被假定是持续的,而且个人被假定能够依其偏好比较选择各种相互替代的方案,实现其最优选择。

第三,公共选择强调分析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即任何理论假设和命题都是可以在实际中得以检验,即结论必须产生一个能经受经济或政治检验的命题。

学者们将公共选择方法应用于公共物品分析、联盟和搭便车现象、政治经济模型、关税和贸易限制、国际组织等等。公共选择方法对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具体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公共选择方法为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即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解释一般的政治问题。

第二,其优势在于,这种分析基于一个明确的和统一的人类行为理论,同时也基于一个能够进行理论解释和经验证实的技术工具。

第三,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某些特别的方面,公共选择方法能够分离出一些相对简单的关系,并使得对这些简单的关系的分析称为可能,在一些复杂的问题领域得出真知灼见的分析。

第四,公共选择方法强调对现实的研究,所以它派生的命题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检验的。

第五,公共选择方法是跨学科的,综合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和政治方面,但使用的却是一种简单的理论研究方法。

六、国家和市场间关系的历史演变

本章将重点讨论国家和市场间关系在19世纪和20世纪两次全球化时期的发展变化,随后将探讨这一关系的两个侧面:国家对市场组织的影响和市场对国家的影响。

1、两次全球化时期

19世纪中叶,世界进入了第一次全球化时期。在交通和生产技术革命以及稳定的金本位制等因素的推动下,贸易和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当时在制造业、金融和海军实力上都领先于世的英国是这一进程背后的推动力量。自1846年废除谷物法这一标志性事件开始,英国在整个维多利亚时期都积极倡导自由贸易。1860年签订的科布登-切维利尔条约标志着其它国家已开始接受自由贸易。该条约不仅降低了法国的关税,而且使最惠国条款为世人所知。在这一“黄金时期”的随后二十年中,所有欧洲国家事实上都通过一系列双边协定降低了关税。同时,这一时期的英国各届政府都通过内容广泛的一系列商业协定支持市场开放;伦敦的各大银行纷纷将资金投往国外,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英国皇家海军为世界市场的开放和畅通无阻地获取资源提供了保障。其结果是,货物、资本和人员前所未有地顺畅流动,并出现了第一个真正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

1900年时,人们完全有理由满怀信心地迎接一个世界经济继续开放的新世纪。19世纪全球化的倡导者们认为,自由贸易可以促进增长,使国家可以预期从和平稳定的国家间关系中获益。然而各国力量对比的迅速变化,升级为欧洲列强间的战略对抗,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到1914年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彻底崩溃。

当今在技术革命和发达工业国倡导的贸易与资本自由化的推动下,世界迎来了第二次全球化大发展时期。美国运用其地缘政治力量,通过建立多边制度、支持贸易谈判、向外国产品和服务开放本国市场、大力弘扬商业自由主义,推动开放的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战后为支持市场开放,美国和其它国家一道创立了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其它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组织。关贸总协定本着多边主义和非歧视原则,在战后积极推动了多个回合的贸易谈判,使关税从战前的最高水平逐渐回落。……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取代了关贸总协定,引领这一基于规则的全球贸易体制继续深入发展,并精心设计了新的贸易争端解决程序。

这两次全球化都表现为贸易和资本流动的显著增加。第一次全球化时期,出口年均增速(3.5%)超过了同期国内生产的增长幅度(2.7%),出口在世界生产中的份额1913年达到高峰,直到1970年才被超过。19世纪经济增长的另一推动因素是,资本从英国和欧洲大陆向北美、澳大利亚等地大规模流动,世界范围

内的资本流动受到的限制很少。市场开放也得益于金本位制的实施,使各国货币兑换方便,价格稳定。

二战后,世界主要贸易国在降低贸易壁垒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关税从1946年约占进口货物总值40%的水平降低到90年代约为5%。过去几十年,随着贸易自由化以及交通、通信成本的降低,国际商务往来激增,促进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全方位、大幅度增加。国家间的货物和服务贸易都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使世界发达国家间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伴随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而来的是主要国家间更为和平和合作的关系,很难想象各国政府会愿意使经济相互依赖带来的就业机会和财富处于风险之中。但是一战的爆发清楚地说明,经济相互依赖和市场的开放流动并非世界政治的最终决定力量或底线。尽管今天的全球化特征与一战前有很大不同,相互联系的贸易、金融和投资与工业社会和国际制度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管理与稳定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然而,市场的要求常常起伏不定,国家间的地缘政治斗争也不一定会遵循理性的市场规律。

2、国家权力、利益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国家权力大小最终取决于它所在社会财富的多寡和生产率的高低。因而,国家领导人往往热衷于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并寻找途径,利用其所带的财富,实现地缘政治目标。多个世纪以来,欧洲大陆进行的战争,从多个方面塑造了英法及其他国家政府的财政结构和政治结构。那些税收效率最高、银行体系最稳定的国家往往更有能力为战争筹集资金,组建军队。例如19世纪晚期的日本,20世纪30年代、二战期间以及冷战期间的美国。

世界主要国家还利用对外经济关系,促进地缘政治目标的实现。二战后,美国以经济为工具与多个亚欧国家建立了冷战安全伙伴关系。美国政府还通过鼓励日本向美国市场出口,积极寻求将其纳入西方世界经济体系,进而促进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最终使日本成为其在亚洲最重要的安全伙伴。美国还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大西洋安全协定,鼓励战后西欧一体化和共同发展,这样可以促进西欧各国经济增长,缓和政治上的不稳定,消除社会主义蔓延的机会;使西欧在贸易和安全上成为美国可靠的伙伴。美国经济发展同中国的贸易关系,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部分原因在于预期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加深会对中国的对外政策产生政治影响。

各国还将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作为谋求政治控制和安全政策的工具。例如,美国热衷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法国在欧洲推动的经济一体化(尤其将自己与西德紧密联系在一起)。

各国政府通常还要关注贸易投资协定对国内工人和企业经济状况所产生的影响。政府进行自由贸易化谈判时,往往十分注重贸易协定对本国企业的影响。无处不在的私营部门院外活动集团也对政府的决策和谈判施加影响。世界各国政府都要考虑国内利益集团的要求。例如,韩国国内农业组织的压力对进口稻米征收了高额关税;战后日本自民党严重依赖农村农业利益集团的支持,因而对农业

实行实行高度保护政策;美国的贸易政策是,利用贸易法规对范围广泛的国内行业(包括钢铁、汽车、纺织业等)提供保护等。

各国政府还试图利用贸易和投资操纵别国政策。国家如欲在不直接使用军事力量的情况下惩罚别国或对其施加压力,最核心的手段就是经济制裁。然而,制裁作为一种政策工具,使用起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以美国海外制裁为案例分析。

各国政府通过上述途径,一直致力于建立、拓展和操纵市场,以实现其政治目标。通过地区一体化、减少干预、贸易自由化等手段促进市场关系的发展,可有助于国家地缘政治目标的实现。事实上,国家介入经济的动机更为复杂多样。

3、世界市场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正如国家可以塑造和操纵市场一样,市场同样对国家有塑造和制约作用。世界市场及其演变,其贸易、货币、金融体系,对国家权力及其选择产生的影响范围广泛而又多种多样。在弹性汇率机制中,一国的货币及受其影响的国民经济都会因“错误”的经济政策而受到惩罚。1980年密特朗开始实行雄心勃勃的“社会主义”计划,对银行和工业实行国有化,扩大福利支出。但与此同时,英美德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右翼保守政党纷纷上台执政,减少政府对市场干预,实行限制性货币政策。货币市场对密特朗经济政策的回应是负面的,法郎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开始贬值,最终迫使密特朗改弦更张,在经济政策上回归中间道路。1998年春,印尼总统苏哈托迫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及随后即将来临的大选,不顾与IMF业已达成的协议,提出扩大支出的新措施。结果导致印尼货币大幅贬值,被迫与IMF谈判达成新的一揽子货币支持计划。苏哈托在本国摇摇欲坠的经济和IMF规定的紧缩措施之间,进退维谷。社会动荡加剧,迫使刚当选不久的苏哈托辞职。韩国、巴西、俄罗斯等国在泰铢大幅贬值后也面临稳定本国货币的艰巨任务,与IMF达成金融支持协定,由于这些国家需要依赖国外援助,被迫实行某些政策,行动自由大受限制。

国家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程度越深,即越来越多的国内经济生产活动与进出口贸易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国内主张与外部世界建立持续、稳定关系的政治支持者就会增加。这种关系中断的代价就会上升。

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出现了既得利益,即在贸易关系中经济上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利益集团,它们对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影响。随着美、日、欧间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贸易委员会和其它商业利益组织数量大增,它们致力于促进市场开放以及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岸经济关系的稳定。工业化国家中普遍出现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扩大,产生了新的更为复杂的国家经济利益,进而对国家的经济和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相互投资和复杂的跨国生产与服务网络使各国经济紧密地交织在一起,那么国家政府又该如何界定和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呢?至少可以说,将本国的经济利益与别国的经济利益截然分开对各国领导人来说变得日益困难。实行保护主义越来越可能损害自身利益。国家政府可能仍然希望代表本国经济利益行事,为其企业和员工服务,但它们已不知如何做到这一点。

世界经济的扩张和深入发展使国家处于非常微妙的地位。那些开放贸易和投资的国家往往从经济更快增长和进步中获益。政府往往是经济开放和一体化的发起者。但是,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也改变了国内利益的形态分布,使国家在外交和安全政策中必须做出的利益算计发生改变。

七、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在中国,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始于80年代末期,发展十分迅速,迄今为止,不仅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著作都有中译本,而且有中国学者编著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材也纷纷问世。

将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介绍到中国的第一本学术译著是重庆出版社1987年10月出版的由吴元湛、何欣和刘学中等人的翻译的瑞士的布鲁诺·弗雷所著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无意中翻开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篇章。1989年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杨宇光等人翻译的罗伯特·吉尔平所著《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中国学术界对国际政治经济学这门新学科的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和关注,认识到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已在西方学术界兴起的现实。

1990年,杨宇光教授又将苏珊·斯特兰奇的《国家与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一书译出。其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等人的著作也陆续被译成中文。

与此同时,不少中国学子在西方留学、讲学的过程中也开始关注这门学科,经过吸收消化后,写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著作,王逸舟、王在邦、秦亚青、王正毅、刘靖华等人开始运用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来观察、论证和分析现实国际问题,出版了一些专题研究著作。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工作也在中国各主要高校开展。90年代中期,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国际政治经济学》被列为国际政治专业和外交学专业的主干课程。

为满足大学教学的需要,一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教材问世。其中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宋新宁、陈岳两位教授合著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复旦大学樊勇明教授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社会文化研究所的彭澎教授主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章知识点

商品 1.体现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二者的统一。 3.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的有用性。 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5.物品的使用价值是不体现特定社会经济关系的。 6.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7.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 8.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或二重性,因而,商品总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9.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可以从具体形态和抽象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区分为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 10.具体劳动:具有一定形式的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11.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12.抽象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生产 任何一种商品,都必须耗费一定量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进行量上比较的可能性。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交换价值上才能得到独立的体现。 1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1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存在,但是性质不同,一个 具体形式,一个单纯的从人类脑力体力支出考虑。)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15.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6.私人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 品也归自己占有和支配。 17.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表现为私人劳动,同时,商品生产者互 相联系、相互依赖。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表现为社会劳动。 18.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由私人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而成为社会劳动,需要两方面条件:一方 面,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其他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并且是等量劳动时,私人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直接在生产者那里得到表现和承认。各个商品生产者是在社会分工的特定部门独立经营,各自在独立经营条件下提供劳动产品。 19.私人劳动要成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市场交换。 20.商品商品被市场接受,能,这使私人劳动得到了社会承认,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如 果不能,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让渡出去,由此产生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就得不到补偿,再生产过程就无法继续进行,商品生产者可能会因此而破产。 21.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020101政治经济学

020101政治经济学

020101政治经济学 研究方向: 01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02 现代企业理论与企业制度 03 “三农”问题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考试科目: ① 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 ② 201英语(含法律硕士)或202俄语(含法律硕士)或203日语(含法律硕士) ③ 303数学三 ④ 802经济学 参考书目: ① 王秋石:《微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或第三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3月; ② 王秋石:《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或第三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5月; 020102经济思想史 研究方向: 01 外国经济思想史 考试科目: ① 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 ② 201英语(含法律硕士)或202俄语(含法律硕士)或203日语(含法律硕士) ③ 303数学三 ④ 802经济学 参考书目: ① 王秋石:《微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或第三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3月; ② 王秋石:《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或第三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5月; 020103经济史 研究方向: 01 中国会计审计史 02 中国财政赋税史 03 近代区域社会经济史 考试科目: ① 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 ② 201英语(含法律硕士)或202俄语(含法律硕士)或203日语(含法律硕士) ③ 303数学三 ④ 803中国经济史 参考书目:

① 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 ② 201英语(含法律硕士)或202俄语(含法律硕士)或203日语(含法律硕士) ③ 303数学三 ④ 802经济学 参考书目: ① 王秋石:《微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或第三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3月; ② 王秋石:《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或第三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5月; 020201国民经济学 研究方向: 01 国民经济理论与方法 02 投融资理论与实践 03 房地产投资与管理 考试科目: ① 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 ② 201英语(含法律硕士)或202俄语(含法律硕士)或203日语(含法律硕士) ③ 303数学三 ④ 802经济学 参考书目: ① 王秋石:《微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或第三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3月; ② 王秋石:《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或第三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5月; 020202区域经济学 研究方向: 01 区域发展与城市化(旅游资源开发方向、房地产资源开发方向等) 02 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03 区域投融资研究 考试科目: ① 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 ② 201英语(含法律硕士)或202俄语(含法律硕士)或203日语(含法律硕士) ③ 303数学三 ④ 805经济学基础 参考书目: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 020203财政学 研究方向: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摘要:通过审视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着重分析了 其在定量分析、方法引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据此得出了应当从推进研究方法 多元化、推动行为主义革命和激励方法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的结论。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价值取向;方法缺陷;绩效体制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180-02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从 翻译、介绍、述评西方相关著作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 的进步,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它们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 了重要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当前还存在诸多 缺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尚未真正出现。因此,归纳分析当前学科 研究方法的不足,寻找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势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研究自建国之初即有学者有所涉及,但是,当时的研 究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以政治立场为取向,政治色彩和意志形态色彩比较浓厚, 研究方法也基本采用传统的政治、历史研究方法。六七十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 论界掀起了科学行为主义革命,大批属于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 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这次革命带来的方法论革命极大地丰富了作为社会科 学的国际关系的方法论范畴。而到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 国际关系中分离出来时,方法论革命带来的成果已经体现在其研究成果中。金德 尔伯格、吉尔平等提出的霸权稳定论即运用经济学和数学方法,从货币、价格等 角度论述了霸权国制定的价格体系、提供的公益等与世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在其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基本延续了这一研究方法,纷纷将统计分析、博弈论、公共选择等理论引入其研究,力图使之定量化、 精确化、可验证化。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之后,在翻译引进述评西 方相关著作的同时,已经有学者意志到了革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随着与西方学 术界交流的日益密切,加上我国跨专业互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数学 研究方法被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学范畴,研究成果的定量化、精确性日益受到学者 的重视和推崇。 二、当前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而在我国的发展更是只有20多年,因而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在本体论、认志论、方法论、范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研 究相比,在学科的独立性、方法的多元性、研究绩效激励体制方面则存在着明显 的差距。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实际上是经济学与国际政治因素的结合,而其 诞生时日又适逢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影响举足轻重的第二次论战,即传统主义 与科学行为主义的论战,这次论战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掀起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大 量自然科学与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得益于此, 国际政治经济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即具有研究方法多元化的优势,例如作为其诞生 标志的“霸权稳定论”,其提出者金德尔伯格和吉尔平即应用经济学范畴的“公益”、“价格”、“搭车”等理论论述霸权与国际体系特别是国际经济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国际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书目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经典著作选读书目 1.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2.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10月版. 3.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4.罗伯特·吉尔平:《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版. 5.罗伯特·吉尔平:《跨国公司与美国霸权》,东方出版社,2011年 版. 6.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 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7.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8.罗伯特·基欧汉、米尔纳:《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3年8月版. 9.约瑟夫·奈:《硬权力与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版. 10.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第七版),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版. 11.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12.苏珊·斯特兰奇:《权力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与非国家权 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13.苏珊·斯特兰奇:《疯狂的金钱:当市场超过了政府的控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年11月版. 15.科恩:《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6月版. 16.考克斯:《生产权力和世界秩序:社会力量在缔造历史中的作 用》,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6月版. 17.约瑟夫·M.格里科、G.约翰·伊肯伯里:《国家权力与世界市 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 18.乔纳森·科什纳:《货币与强制:国际货币权力的政治经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9.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9年1月版. 21.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形态》,商 务印书馆1990年版. 22.肯尼思?华尔兹:《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上海人

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国际背景

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国际背景 摘要:国际政治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基本内涵、创新发展勾勒出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大体 轮廓,其时代进展、政治经济实践更是使其蓬勃前进的根本推动力。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对于中国来说,充满机遇与挑战,我们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更要积极地调整自己,主动地对 应这一趋势,以实现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共存与双赢。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勃兴的一门新的前沿学科。它是在当代学术日益交叉化和专业化的潮流下发展起来的,是国际政治学与国家经济学理论交叉研究的结果,也是当代“新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领域的理论结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国际社会政治与经济的现实,已经深刻融入国际政治经济发展浪潮的中国同样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夯实基础、甄别应对成为必然选择。 学科的合流趋势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以来,把政治、经济专门化分散研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经济学和政治学各自建立的理论框架对现实情况进行解释和预测时越来越力不从心。许多经济学家注意到不考虑经济利益以外的政治、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只能是一种假象、臆造,与实际的经济活动相去甚远。因此,经济学将政治活动纳入视野当中,把经济学方法运用于政治分析,结束了政治经济研究的分离状态,形成了公共选择学派、法律经济学、产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分支,统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正是这种政治与经济学科的重新合流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为国家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现实基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全球化,特别是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行的,也可以说,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从生产力运动和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为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这样,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创造了客观的现实基础。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能使人更好、更深刻地理解与把握全球化。 国际关系领域接连发生的三大事件直接催生了国际政治经济学。20世纪60 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功扩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和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三大事件。这些事件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而且改变了国家关系的国际格局,使国际关系学者意识到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性。他们一致主张抛弃以国家为中心的观察角度,将视野扩大到跨国层次和非政府层次,并且预言未来的焦点问题将是经济技术发展对国际政治的冲击,经济技术变革将左右国家的相互关系,经济问题既影响国家的外交政策,也将冲击整个国际结构,因此开创国际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已经势在必行。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特色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的院系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4年又入选骨干基础课建设项目。 教学组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争取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在具体工作中力争体现该课程的三大特点:(1)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2)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3)注重解答现实问题,鼓励政策、对策研究。 二、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授课的核心思路是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 课程一般分为六个版块。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分析方法,回顾两次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做出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介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讨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等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

从政治经济学到国际政治经济学

从政治经济学到国际政治经济学 彭 澎 【内容提要】 70年代后期出现的国际政治经济学(IPE)是“政治经济学”的复兴。古 典政治经济学,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来源。但后者的产生不仅宣告了前者的 终结,而且某种意义上也导致了政治学与经济学长达一个世纪的分离。“政治经济学”被当 做阶级斗争的工具使西方学者远离它。由于国际政治的经济化和世界经济的政治化,政治 经济学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得到复兴,并形成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本 文阐述了政治经济学演变到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历程,并分析了其中的重要含义。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经济学 【作者简介】 彭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社会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广州 邮编:510045) 在中国,曾经一提及政治经济学,就想到意识形态问题;在西方,也曾经把政治经济学归类到马克思主义。这是一种冷战思维。近年来,新兴交叉学科———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出现,在西方学术界被视做政治经济学的复归。有趣的是,原先的政治经济学归类于经济学领域,甚至就是经济学本身;国际政治经济学却基本上是归类于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学科领域。 古典政治经济学导致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 “经济”(economy)一词,是由希腊文“oikonomia”和拉丁文“oeconomia”演变来的,是家庭或家务管理的意思。历史上的第一部经济著作———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的《经济论》主要是根据他自己管理田庄的经验写成的,反映了奴隶制经济的特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也认为要研究国家,首先应研究家庭,尤其是家庭的经济管理,也就是奴隶主经济。在中文里,“经济”一词是“经世济民”、 “经邦济国”和治理国家的意思。 最先提出“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在这里,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家庭管理”或“庄园经济”,而是涉及整个国家的经济问题。“政治 经济学”中的“政治”(political)一词,是来自希腊文“politikos”和拉丁文“politicus”,是国家、政府的意思。 真正创立“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是威廉?配第。其《赋税论》(1662)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开山之作。随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建立了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完成。 按马克思的说法,“古典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①首先,古典政治经济学把研究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其次,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涉及了利润、利息和地租等剩余价值的形态;再次,认为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进行;最后,把资本主义看成是自然的、永恒的社会制度。由此可见,与主张保护主义和国家干预的重商主义不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是自由主义。它们崇拜市场,认为在市场面前,人人平等;也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平等和资源的最佳配置。 理论探讨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6页。

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述评

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述评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现实主义学派认为,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影响甚至打破现有的国际均势格局,从而导致国际局势不稳定甚至冲突。新自由主义学派认为,现实主义理论不适用于中美关系的现实,应该将崛起中的中国纳入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建构主义学派认为,一个崛起的大国也需要与其他国家建立积极的认同关系并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为此,一套较完整的大国崛起的国际关系理论思想体系已经形成。 关键词:大国崛起国际政治经济学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建构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思想体系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大国崛起理论 芝加哥大学教授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奠基之父”,也是“经典现实主义之父”。他在其著作《国家间政治—为权利与和平而斗争》(1948)中精确地定义了国际关系范畴,宣告了美国二战后外交思想范式转型的开始。在国际社会中,国家的行为是由对权利的追求驱使的,国家利益只有通过权利才能得以实现。国际政治的动因就是对权利的追求。因此,权利之争是“世界政治的核心内容”。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格局的变化,现实主义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正值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和新兴国家的逐步崛起,演绎出新现实主义学派。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N. Waltz)是新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于197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被认为是新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华尔兹认为,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安全。国家不应谋求权力的最大化,而应寻求权力的平衡。均势理论的实质是主要大国间实力平衡的分配。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先驱者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在《萧条中的世界,1929-1939》(1971)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稳定论,后来由罗伯特?吉尔平加以系统完善提出“霸权稳定”论,认为霸权国可以利用自己的影响建立国际制度、提供世界经济的稳定器、提供公共物品等从而实现均势,从而保持国际局势稳定;而新兴大国的崛起会挑战美国的霸权,引起不稳定。 米尔斯海默认为,如果中国成为一个经济增长中心,它必然会把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能力并主宰东北亚。当中国不断增加权力时,中国的邻国和美国都不会袖手旁观,而会采取行动遏制中国,很可能通过组建一个均势联盟的方式达到此

“政治经济学1”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1”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梁军执笔人:冯玲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1 课程编号:201005 英文名称:Political Economics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72理论学时:72 实验学时:0 学分:4 开设专业:贸易经济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一经济学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学习经济学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基础理论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建立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体概念系统,使学生具有分析经济现象、研究经济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描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2.应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等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1.了解国内学术界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三种解释; 2.掌握在国内,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对应,主要是指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理解经济学的历史起源。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了解生产关系概念; 2.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3.理解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可以分解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理; 2.掌握“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理;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理。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处理经济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 2.掌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理解“整体性分析”的研究方法。 第一篇经典理论 第一章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第一节商品与价值 1.了解商品的涵义; 2.掌握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 3.理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的始终,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它发展成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其它矛盾也就以更加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节价值形式与货币 1.了解货币的职能; 2.掌握货币的本质、货币流通量规律; 3.理解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 第三节价值规律 1.了解价值规律是支配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经济规律; 2.掌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形式; 3.理解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四节商品拜物教

大一(上)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大一上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政冶经济学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重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经济规律 教学难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名称的由来 1.经济的含义 “经济”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是指节约、精打细算;有时是指经济部门或其总体,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国民经济;有时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有时还可指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 经、济二字最早见诸我国古代典籍《周易》,把“经济”连起来使用最初见于隋代王通的《文中子·礼乐篇》中,书中有“经济之道”的用语。但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经济”一词是指“经国济民”或“经邦济世”,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与现代语言中的“经济”一词的含义有所不同。我国对“经济”一词的现代用法是20世纪初引自日本的。日本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大量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曾移植我国古籍中的“经济”一词来译economy这个英语词汇。 西方语言中的经济一词是另外的含义。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的经济活动首次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在希腊文中,经济学就是由“oukoc”(家庭)和“nomoc”(规划、管理)两个词组成的。嗣后,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写了一本《政治学》,其中有经济部分。该书第一篇讨论的是治家问题。他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的。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精神生活为僧侣所控制。因此,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常常是神学论著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虽然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但它们只是在一门统一的、尚未分开的科学范围内形成经济理论的某些要素。因此,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经济学说史上,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谁?是法国重商主义学者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他在1615年出版了一部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一词,不是指与经济相区别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一类的含义,而是“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意思。因此,政治经济学是拓宽了研究范围的经济学。它突破了家庭管理或庄园经济的范围,将研究的内容扩展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即国民经济中。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经济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

世界体系的历史遗产 一、政治层面的“民族国家”和“国际体系”:帝国体系,民族国家体系,欧洲殖民体系。 二、经济层面的全球性的“世界经济”。组成:①商业资本的形成,其重要标志是银行和信贷体系的建立。②贸易,1500-1750年,欧洲人通过贸易,不但增加了财富,而且增强了国家的实力。 三、学术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化”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向全球扩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主要是通过“法国大革命”完成的。 ①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对法国大革命所带来的变个做出的第一个反应。保守主义者承认社会变革的正常性和必要性,但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是,某些变革是可以的,也是必需的,但那些影响社会基本结构的变革是不行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②整个在19实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即在政治上有意识地追求立法上的改革,以此支持“正常的变革”,为这种变革疏通渠道,创造条件。即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宗旨就是力图理性地说明“正常变革”的合法性。 ③马克思主义接受了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追求社会进步的理论。其中,进步的实现不是连续的而是非连续的,即通过“革命”来实现;另外,资本主义社会不是最终追求的社会,而是倒数第二个社会。 四、三种意识形态的共同点: ①三种意识形态都承认资本主义主义世界经济是一个整体; ②三种意识形态都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是有结构的,这种结构性主要表现在贺信和边缘区的划分上。 古典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一、货币及财富 ①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②一个国家的财富主要由两个来源:A,一个是金银矿的开采,以便获取更多的金银等贵重金属;B,另一个就是发展商业,特别是发展对外贸易,从而促使大量贵重金属流入而不是流出。 二、国家干预经济:在货币及财富度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增加各国的财富,各国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主要有: ①进口禁令和关税保护 ②颁发特许证以及给资本家经营手工工场业的垄断权 ③政府之间制定通商条约 ④推行殖民政策 古典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 一、世界主义经济的三个缺点: 第一、是无边的世界主义,它不承认国家原则,也不考虑如何满足国家利益; 第二、是死板的唯物主义,它处处只是顾到事物的单纯交换价值,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精神和政治利益,眼前和长远利益以及国家的生产力; 第三、是支离破碎的狭隘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 二、政治经济学或国家经济学:李斯特一国家为研究对象,从生产力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他的国家经济学,主要内容有: 1、生产力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在李斯特看来,生产力既包括创造物质价值的人类劳动,也包括维持法律和秩序、培养和促进教育、宗教、科学、艺术的人的精神劳动的生产性,换句话说,不仅体力劳动、物质资本是生产力,而且脑力劳动组织和管理等精神劳动也是生产力。 2、工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工业对于一个国家的个人、社会以及政治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工业是一个国家所有事业的基础。 3、关税是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 依附理论:某些国家的经济取决于它们所从属的另外一些经济的发展与扩张。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些经济社会与世界贸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有些国家(统治国)只能依次作为扩张的反映时,就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章节测试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章节测试

政治经济学试题 第一章导论 二、单项选择题 ⒈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①分配关系②消费关系③生产关系④交换关系 ⒉生产资料是指() ①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③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④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 ⒊社会生产方式是() 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②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④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⒋政治经济学所考察的社会生产力包括() ①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变化②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性质 ③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发展④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

⒌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 ①价值规律②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③剩余价值规律④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⒍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联系() ①生产力和上层建筑②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④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三、多项选择题 1.物质资料生产()()()()() ①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②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是生产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 ④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内容 ⑤它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其他社会活动的发展水平 2.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如下各方面都依赖于科技发展和进步()()()()() 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②劳动资料的革新 ③自然资源的开发④新原材料的发明和利用

⑤生产力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等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①包括社会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③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基础之上 ④不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⑤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说明,人们是可以()()()()() ①认识它②利用它③限制它④发现它⑤创造它 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①辨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 ②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必须与前者相适应 ③前者的发展会引起后者的部分质变,到一定阶段引起后者的根本变革 ④前者的发展状况决定后者可能变化的程度 ⑤后者对前者也具有强大的反作用 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是()()()()() ①辨证统一关系②前者的性质决定后者的性

政治经济学重点1.答案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 7.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矛盾? 答:资本流通总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总公式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