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和解剂

方剂学-和解剂

方剂学-和解剂
方剂学-和解剂

方剂学-和解剂练习

第四单元和解剂 一、A1 1、半夏泻心汤的功用是 A、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B、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C、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D、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E、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2、和解剂应用时需注意 A、和解剂仅用于肝脾不和病证 B、和解剂性质平和,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 C、和解剂既可用于纯虚证,也可用于纯实证 D、外邪在表,未入少阳者,可先以和解剂缓少阳之急 E、和解剂偏于扶正补中之功 3、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两方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人参、生姜、半夏、甘草、大枣 B、半夏、黄连、黄芩、甘草、大枣 C、人参、黄芩、半夏、干姜、甘草 D、柴胡、人参、黄芩、生姜、甘草 E、半夏、黄芩、人参、炙甘草、大枣 4、半夏泻心汤适用于 A、胃虚有热,和降失常,症见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者 B、脾胃虚弱,水热互结,症见心下硬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 C、脾胃虚弱,寒热错杂,症见心下痞满,但满不痛,呕吐下利者 D、脾胃虚弱,寒热错杂,症见脘腹痞胀,恶食懒倦,大便不畅者 E、脾胃虚弱,痰浊内阻,症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苔腻脉滑者 5、《伤寒论》原著中,半夏泻心汤证的成因是 A、桂枝汤证过汗 B、桂枝汤证误下 C、小承气汤误下 D、小柴胡汤证误下 E、大承气汤证应下失下 6、四逆散的组成药物中不包括 A、柴胡 B、陈皮 C、枳实 D、芍药

E、炙甘草 7、功用为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方剂是 A、四逆散 B、逍遥散 C、达原饮 D、痛泻要方 E、大柴胡汤 8、逍遥散所主证候的病机要点是 A、阴虚肝郁,横犯脾胃 B、肝血不足,疏泄失常 C、肝气郁滞,耗伤阴血 D、肝郁血虚,脾失健运 E、营血虚滞,肝失疏泄 9、四逆散所主证候的病因病机是 A、实邪闭阻,抑遏阳气 B、气机不畅,阳气内郁 C、血虚受寒,寒客经脉 D、少阴阳虚,阴寒上逆 E、肾阳衰微,阴寒内盛 10、逍遥散中配伍薄荷的用意是 A、散结除痞 B、疏郁透邪 C、散肝舒脾 D、清利头目 E、疏肝散热 11、小柴胡汤的组成是 A、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炙甘草、大枣 B、柴胡、黄连、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C、柴胡、黄芩、半夏、枳实、干姜、人参、炙甘草 D、柴胡、黄芩、黄芪、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E、柴胡、黄芩、干姜、人参、茯苓、炙甘草、大枣 12、蒿芩清胆汤的功用是 A、疏肝解郁,益血健脾 B、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C、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D、清热利湿,逐瘀退黄 E、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13、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是

方剂学_许文忠_和解剂

1.熟悉:和解剂的涵义、适应证及分类。 2.掌握: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四逆散、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3.熟悉:痛泻要方、防风通圣散。 4.了解:疏凿饮子。 【说明】 需掌握的方用“▲▲▲”标志,熟悉方用“▲▲”标志,了解方用“▲”标志,无标志的为参考方。凡是采用调和的方法,以解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肝脾功能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者,表里同病者,统称和解剂,属于“八法”中的“和”法的范畴。 【范畴】 和解剂原为治疗足少阳胆经病证而设。然而,胆附于肝,表里关系至为密切,无论肝胆受邪,或本身功能失调,常相互影响,并往往累及脾胃,故肝脾之间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而气机升降失常者,皆可用和解剂治疗。此外,前人以“疟不离少阳”,多将治疟方剂列入和解剂中。[说明 ┌和解少阳 │ │调和肝脾 本剂包括┤ │调和寒热 │ └表里双解 【分类、配伍规律及适应证】 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 【注意事项】 1.凡外感疾病,表邪未解,或邪已入里,阳明热甚者,不宜使用和解剂。 2.凡由劳倦内伤,饮食停滞,气血不足而见寒热者,不宜使用。 3.七情内伤,肝脾不和,治宜配合思想开导方法。和解剂共选正方10首,按功用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四类。 1.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少阳的病证。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主方,主治伤寒少阳病,而致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湿热之邪郁阻少阳证,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苔腻微黄等。 2.调和肝脾适用于肝脾不和的病证。四逆散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主治阳气内郁而致手足不温,以及肝脾不和所致的脘腹疼痛等症。逍遥散治证由肝郁血虚及脾弱所致,而以肝郁血虚为主,其功养血疏肝,兼以健脾,主治两胁作痛,头痛目眩,食少倦怠,月经不调等。痛泻要方补脾柔肝,而以治脾为主,主治脾虚肝实所致的痛泻。 3.调和寒热适用于寒热互结于中焦,升降失常的病证。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消痞,主治中气虚弱,寒热互结于中焦而致的痞、呕、下利。 4.表里双解适用于表里同病之证。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心下痞鞕或满痛,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主症。防风通圣散疏风解表,通里清热,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之证。葛根芩连汤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主治热利而表邪未解者。疏凿饮子于泻下逐水之中兼能疏风发表,适用于阳水实证,水湿泛溢表里而遍身尽肿者。1.比较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的组成意义及其主治证的异同点? 2.比较逍遥散与痛泻要方的组成意义及其主治证的异同点? 3.试分析半夏泻心汤的组成意义及主治证的病机? 4.试述表里双解的概念和应用时的注意点。 5.分别叙述大柴胡汤与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组成意义、功用和适应证。

方剂学-和解剂

第四单元和解剂 细目一概述 1.和解剂的适用范围和解剂主要适应于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病证。和解剂原为治疗伤寒邪入少阳而设,因少阳属胆,位于表里之间,既不宜发汗,又不宜吐下,惟有和解一法最为适当。然而,胆附于肝,与肝互为表里,胆经发病可影响及肝,肝经发病也可影响及胆,且肝胆疾病又可累及脾胃,导致肝脾不和;若中气虚弱,寒热互结,又可导致肠胃不和。因此,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也是和解剂的适用范围。 2.和解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临床依据病证不同,应分别选用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的治法与方剂。 (2)和解剂组方配伍较为独特,既祛邪又扶正,既透表又清里,既疏肝又治脾,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作用和缓,照顾全面,所以应用范围较广,主治病证较为复杂。然而,该法毕竟以祛邪为主,纯虚证不宜使用,纯实证者亦不可选用,以免贻误病情。 (3)凡外邪在表,未入少阳者;邪已入里,阳明热盛者,均不宜使用和解剂。 细目二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方歌: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速记:生芹菜炒大虾仁。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 (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热入血室证。妇人中风,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配伍意义:本方证为伤寒邪入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少阳经气不利,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所致。邪在表者当从汗解,邪入里者则当吐下,今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间,则非汗吐下所宜,故治疗当以和解之法。方中以苦平之柴胡为君,入肝胆经,透泄少阳半表之邪,疏泄气机之郁滞,使少阳半表之邪得以疏散,气机得以条畅。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里之热,为臣药。柴胡升散,黄芩降泄,两者配伍,是和解少阳的基本结构。 胆气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邪从太阳传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又佐以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以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俾正气旺盛,则邪无内向之机。炙甘草助人参、大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使邪气得解,枢机得利,胃气调和,诸症自除。原方“去滓再煎”,使药性更为醇和,药汤之量更少,减少了汤液对胃的刺激,避免停饮致呕。 全方配伍特点:和解少阳为主,兼补胃气;祛邪为主,兼顾正气。 蒿芩清胆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青蒿脑钱半至二钱淡竹茹三钱仙半夏钱半赤茯苓三钱青子芩钱半至三钱生枳壳钱半 陈广皮钱半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三钱 方歌:蒿苓清胆碧玉需,陈夏赤苓枳竹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