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看就懂——最简单的中医学入门书.doc

一看就懂——最简单的中医学入门书.doc

一看就懂——最简单的中医学入门书.doc
一看就懂——最简单的中医学入门书.doc

一看就懂——最简单的中医入门书

这里讲的中医,一般指以中药治疗疾病的一套技术,也可以说是中医内科学,但是广义的中医内科学其实是包括除了骨伤科和针灸推拿科之外的全部科的。中医的精华是什么,就是辨证论治,一般上指的是从张仲景撰写的伤寒论开始确立的理法方药体系。此前不成系统的偏方,只能说属于中医大范畴,但是不符合严格的辨证论治范畴。辨证论治大概上可以分为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两大体系,近代中医也有所谓伤寒派和温病派的两大派系划分,但其实古代中医还有好几大派系的,但时日久远影响较小。近年又冒出个火神派,传的很火,大家听过否?OK,前面这几句枯燥无味的话也够多的了,现在提出中医的核心公式: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证=体质+病机+症状,论治=调补气血+调补五脏+治疗症状。这三个公式就概括了中医的精华了(当然不是全部)。

打赏小小赏金只为给深夜码字的楼主买杯咖啡!脱水模式只看楼主广告揭秘:少妇买双色球中5.2亿大奖的内幕!!MRTCM 楼主2014-11-15 22:59 1楼

体质是指什么?具体而言,体质可以细分为很多类,但是总而言之,病者的体质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类,即偏阳或偏阴,或者说偏实与偏虚,这阴阳虚实到底说的是什么呢?简

单的说,就是指气血偏盛的状态!气偏盛而血较亏,为阳,为实。血偏盛而气较亏,为阴,为虚。你看阴阳虚实的概念其实很简单吧^_^血指的是津液,包括汗水,血液,胃液等等水分。气,这个概念,其实在中医界目前而言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概上指的是机体的活力,或者你可以暂且理解成津液中的热力。因此辨证首先需要得到个结论,气偏盛的体质,或者血偏盛的体质。这结论怎么来的呢?大家看过中医吧,中医一上来干什么?对了,看舌头,把脉。这脉与舌的功夫,首先就是判断体质,当然,功夫深的中医,看舌和把脉还能进一步进行辨证的其余部分,辨病机和症状。我们这里是初级中医学,只讲初步的。看舌,如果舌色偏淡白,舌体偏胖大,则是血偏盛,如果舌色偏赤,舌体偏瘦,则是气偏盛。@TA 评论只看楼主MRTCM 楼主2014-11-15 23:04 2楼再讲讲症状。症状,其实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外部表现出来或自己感觉到的不正常或不舒服的现象,比如咳嗽,比如头痛,比如怕冷,比如便秘,比如失眠等等。中医以前叫证,证状和症状,虽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很大部分交集的,所以暂且用较通行的症状。接着讲病机。@TA 评论只看楼主微笑米人2016-7-28广告急用钱,快速办3-100万高额度信用卡,1天下卡

查看详情>> u_94447959 2014-11-16 15:34 3楼

好啊!期待

@TA 评论只看TA MRTCM 楼主

2014-11-16 22:24 4楼病机是什么呢?中医的病机是指疾病的变化规律,把握了规律才谈的上治疗。如何把握疾病的规律呢?这里开始引入五行的概念。五行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用金木水火土五个符号来代表(中医学意义上)机体的组成部分。中医专业名词叫藏象,一般称呼为五脏,这里注意中医的五脏与现代西医科学中的五脏概念不一样,中医的五脏包括西医的五脏,但还包括其他一些组织和机能,因为中医认为这些部分都是紧密联系随时联动的,共同完成某些功能的。金代表肺,包括肺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肺主皮毛,大肠为腑,开窍于鼻。

水代表肾,包括肾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肾主骨,膀胱为腑,开窍于耳。

木代表肝,包括肝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肝主筋,胆为腑,开窍于目。

火代表心,包括心脏和脑部,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心主血,小肠为腑,开窍于舌。

土代表脾,包括脾脏,然后还包括联动的部分:脾主肌肉,胃为腑,开窍于口。古代五行理论有一些这样的内容: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所以金为水之母,水为金之子。其他同理。知道这点在初级

中医学就够了。

为什么这就够了呢?中医治病的重大法则是结合藏象

学说来表述的: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TA 评论只看楼主MRTCM 楼主2014-11-16 22:31 5楼

这里举例来说吧。比如慢性鼻炎的病者来看中医,病者会说主要是鼻子不舒服,医院检查是慢性鼻炎,那中医师说OK,先把脉和看舌,然后对病者的体质有个初步了解(气血偏盛的状态)。然后呢,中医师运用五行藏象学说,因为肺开窍于鼻,所以(一般上)慢性鼻炎的病因在肺,肺功能较差,这就是把握到病机了。@TA 评论只看楼主广告90后美女分享【双色球+3D】2.96亿中奖内幕惊人!MRTCM 楼主2014-11-16 22:39 6楼这么简单?你们看了是否觉得不懂中医也知道啊!鼻子和肺都属于呼吸系统嘛!我不学中医也能从鼻联想到肺。等等,中医这套理论的先进之处,从鼻子不舒服的症状,到肺功能差的病机,然后会产生一个思维的跃进,那就是借助五行学说,自动推理出治疗法则:肺属金,虚则补其母,土生金,土属脾。所以自动推理出肺功能差需要补脾的治疗法则。你看,如果你(在不懂中医的前提下)即使能猜到肺功能差,你最多猜到需要补肺,多吃点猪肺!@TA 评论只看楼主MRTCM 楼主2014-11-16 22:48 7楼刚才举这个例子就已经把病机,症状,还有基本论治方法都说了。现

在再补充完善一下论治的内容。调补五脏,就是刚才说的,如果某脏虚,则补其母,如果某脏实,则泻其子。

调补气血,就是针对前面说的体质,如果气偏盛的状态,就需要补血,如果血偏盛的状态,就需要补气,以达到气血平衡的状态。注意了,这里的补血,不是用广告常见的某某补铁口服液之类的补。而是用到中药里的补血药,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当归。同样,最广为人知的补气药应该是人参。

治疗症状,就是用到中药里对于某些症状特别有效果的药材,比如,苍耳子和辛夷之类对于鼻炎比较有明显效果。综合配方里就会酌情添加这些中药材。@TA 评论只看楼主MRTCM 楼主2014-11-16 22:59 8楼

关于体质与调补气血,现在需要讲完整一点。从一个最基本的药方开始,暂时称为第一方。

党参,当归,甘草。

党参是补气药,当归是补血药,甘草是调和诸药性并且助于肠胃吸收的功能,几乎所有的药方都会配备甘草,中医里称之为国老(想想人际关系的和事老,你可以理解为药际关系的和事老)。为什么是党参,不是人参呢?人参比较贵嘛!这是一方面原因,主要的原因是人参大补元气,实际中大多数病者不需要这么强的药效!党参和当归,正是比较纯正平和适宜使用的补气补血药,其他补气或补血的药,大多数或偏强或偏弱,或副作用较大,不是那么容易使

用。甘草作为和事老必不可少。第一方就是:党参15,当归10,甘草6。@TA 评论只看楼主彩色冰块广告正版巧虎礼包试用

查看详情>> MRTCM 楼主2014-11-16 23:09 9

楼这个第一方,就蕴涵了阴阳平衡的道理,也就是药方中补气和补血的分量基本相等的,加了甘草是便于药效调和便于人体吸收的。大家从公式可以看到,论治=调补气血+调补五脏+治疗症状,因此这个第一方是很基础很重要的,可说是用于几乎所有疾病的治疗。等等,这里还有个问题,这个第一方,是阴阳平衡的,但是病者往往是不平衡的呀!所以,第一方在使用的时候,通常是加减补气和补血的药量比例的。如何加减呢?可想而知,如果气偏盛,则加补血药的量,如果血偏盛,则加补气药的量。具体来说,就是一般气虚的病者,党参可以加到20g,一般血虚的病者,当归可以加到15g,甘草比例不变。当然,严重气虚或血虚还可以加量,以及增加补气和补血药的品种,比如需要大补元气的话增加人参。@TA 评论只看楼主

MRTCM 楼主2014-11-17 14:43 10楼以前面的例子总结一下,比如诊治气虚体质的慢性鼻炎病者(病仅在此,无其他疾病症状者),一般上开方可为:党参20当归10甘草6+黄芪10陈皮5+辛夷5苍耳子5。这里需要补充一点知识,黄芪和陈皮是补脾药。当然实际开方的话,因人而已,

因病情而已,药量药味加减,这也是辨证论治的一部分。你以此方对照一下公式,辨证=辨体质+辨病机+辨症状,论治=调补气血+调补五脏+治疗症状,是否都用上了?以党参当归甘草为药的第一方用以调补气血,也就是体质问题,在此基础上调节五脏的虚实平衡,例中以黄芪陈皮补脾,也就是解决内在的病机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治本,而辛夷苍耳子是治标的,解决外部的症状问题。

@TA 评论只看楼主小妖与唐僧手牵手

2014-11-19 13:36 11楼果然是通俗易懂。期待楼主更新!@TA 评论只看TA 小夜班

2014-11-19 14:14 12楼喜欢中医的朋友欢迎加群学习!中医经络学习交流180098689 @TA 评论只看TA 广告开扒:云南彩民中奖2.4亿背后的秘密MRTCM 楼主2014-11-19 21:26 13楼看到顶帖,作为作者还是比较高兴的,感觉有人欣赏,不至于白写啊!@TA 评论只看楼主Smile安然度日2014-11-19 22:55 14楼继续楼主

@TA 评论只看TA MRTCM 楼主

2014-11-19 23:08 15楼这里稍为讲讲治本的问题,前面讲到针对症状是治标,从病机出发调补五脏是治本,认真的读者就会想到,那调补气血属于治标还是治本呢?治本+治标,这样的方法组合能否治病?首先想想,气血的

不平衡是怎么发生的呢?其实,五脏的协调作用出现问题才出现气血的不平衡,因此,这样看来调补五脏的确是治本,慢慢的调补五脏,加以治疗症状的药物,也能治病,但调补气血也是必须的,因为很多病需要强化气血的运行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更因为很多病是越快治疗越容易好的,慢慢治疗的话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机体康复的速度比不上疾病发展的速度,而需要迅速发挥药效和免疫力的功能,必然要求气血的迅速运行,所以,这样看来调补气血也是治本的一部分。

褪色尾翼2015-05-16 11:46 请问下~为什么他气血偏旺~还要补呢~不已经多了吗~不应该泻一点吗?

@TA 评论只看楼主涯叔农场广告卖大米买水泥,五常李明请大家支持

查看详情>> MRTCM 楼主2014-11-19 23:12 16楼中医里药物配方有个君臣佐使的说法,认真说来很复杂,感兴趣的可以找相关资料看看,可以暂且这样简单的理解,前面讲的调补气血,就是君药,调补五脏,就是臣药,治疗症状,就是佐使之药。@TA 评论只看楼主MRTCM 楼主2014-11-19 23:45 17楼稍为回顾一下前面讲的,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都讲到了,很多开始学中医的,就是阴阳五行这关都无法过啊,太抽象,不知所云,太玄,不靠谱,种种感觉。其实,你看到这里,你也能简单

明了的说出什么是阴阳五行了吧!其实,中医里有个八纲的说法,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讲的是一套辨证的方法。阴阳虚实你都了解了,表里呢,其实就是一套简单的层次划分法,将肌肤看作为表面,将脏腑看作为里面,将疾病视为从表到里由外至内逐步发展的(尤其是外感病),寒热呢,其实就是依照人对冷热的感觉,将病性分为燥热感和寒冷感,同时也方便了与药味来对应,比如姜给人带来燥热的感觉,可以驱寒,寒热就这样的意思。你会发现,八纲的辨证法其实有点简单,因为你刚才学过了五行理论。八纲辨证对于疾病和抗病力的描述是比较朴素直观的一种方法,貌似哪里不对,对了,很关键一点是缺少了整体观念!八纲辨证告诉了你哪里不舒服,哪类性质的不舒服,以及这个人的体质如何,但是不告诉你病机何在,如何扭转病机重新达到平衡,对于病机的治疗最多只告诉你冷了用热药,热了用凉药,如此而已。但是现在的科学和你的直觉都知道,人体是复杂的,人体的机能是整体的,比如肝炎病者往往眼睛现黄疸,这样的现象你是有察觉的!所以,在中医理论里五行理论的概念,比之最初的阴阳二分法这样的辨证水平,是很大的一个进步!正是引入五行概念,才建立了人体五大机能联动协调作用的观念模型。正是有了五行概念,中医才进入了注重整体辨证论治的阶段。如果在五行之前的中医,单从寒热表里的水平来辨证论治,是不够准确到位的。举

例来说,西医里,对于慢性鼻炎,能够怎么治疗呢?效果怎么样呢?西医无论如何都导向不出通过增强脾的作用而治

疗慢性鼻炎的方案。而慢性鼻炎在西医的治疗效果是很差的,基本上可以说是无效。而中医通过适当的补脾论治,效果是比较不错的。因此五行概念在中医里,不是像某些说法说的中医导入五行就误入歧途,将朴素的辨证论治(从阴阳二分法到八纲)变成了玄学。五行将人体机能划分为五大部分,五大部分协调作用循环联动,其作用过程的不平衡将通过气血的偏盛表现出来,具体的哪部分功能较差也将通过症状表现出来。这五大部分就像春秋五霸,此起彼伏,一有势力的不平衡立马出现战斗局面。

@TA 评论只看楼主MRTCM 楼主

2014-11-19 23:49 18楼以前火神派盛行的时候,很多学火神派方法但未学精通的,多数是掌握了火神派阳虚阴虚的辨证,但是只判断了这点就用补阳(滋阴)的大剂方药,大方向对路,效果却不见得都理想,为什么呢?因为辨证到这一点,充其量只是在调补体质,虽然体质辨证无误,但是对于病机问题(五脏)不去扭转,还未到解决问题的程度的。

我就是小巫2015-06-05 21:50 可不可以理解为,五行是用辩证和调理五脏,阴阳虚实是用来辩证和调理气血的,改其体质,体质气血好了才能加速五脏的药物调理。

@TA 评论只看楼主MRTCM 楼主2014-11-20

00:08 19楼阴阳五行讲了,八纲也讲了,再稍为讲点六经吧。所谓六经辨证,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引申出来的,当然,张仲景的原本书中并未提到疾病诊疗的六经辨证方法,他只是将伤寒(一种烈性传染病)按症状分为六类而已,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其实用前面的观点来看,气偏盛的话则易热,如热于表(腠理),是一类情形,伤寒论有种说法叫做太阳病,但是只能说是接近于,不能简单认为气盛热于表就是等于太阳病。气偏盛,如热于里(脏腑),是一类情形,接近于阳明病。血偏盛则易寒,如寒于腠理,是一类情形,接近于少阴病。血偏盛,如寒于脏腑,是一类情形,接近于太阴病。而血偏胜向气偏胜转化的阶段,是一类情形,接近于厥阴病。气偏胜向血偏胜转化的阶段,是一类情形,接近于少阳病。这样看,伤寒论也是挺容易理解的吧。等等,你这初学者这样认为对吗?其实伤寒论是中医学研究生的专业,本科生一般只学习经过整理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等等,伤寒论是泛泛而学的,到了研究生阶段才正式研究攻读伤寒论这样的经典噢,或者本科毕业从医以后自己慢慢研究的。前面也讲到了接近这个词,就是说这样气血偏盛的观点来理解伤寒论(的分类法),也是一种假说而已,实际中,一两千年来,伤寒论里面的道理迄今都未定论。所以说,伤寒论是研究生的专业,中医里的高级课程嘛。这也能看到,中医的发展其

实起点是很高的,一两千年前就写出了伤寒论这样的(对于治病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典,古人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是非常高的。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 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四、喘证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银)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六、肺痨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 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中医学基础(一)》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绪论 1,《皇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收集论文162篇,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问题。 2,《神农本草经》该书成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最早的一部药物学重要典籍,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 3,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体宇宙是一个整体。其包含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 (二) 辩证论治辩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1,阴阳: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 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其在阴阳二气运动程中进行的,没有阴阳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基础,阴阳交感则是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的一个过程,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 (二)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天与地,则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对立导致阴阳相互制约,如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冷可以降低高温等。 (三)阴阳互根互用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如外为阳、内为阴,没有外也就无所谓内,没有内也就无所谓外等等。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孳生助长对方。认为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四)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 (五)阴阳相互转化其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如昼夜的变化。阴阳转化表现为渐变形式和突变形式两种。 4,五行各自的特性 (一)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

最新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整理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 一、感冒 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 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 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 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 四、哮证 1. 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补肾纳气 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2)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 七、肺痨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 A.木 B.火 C.土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 A.曲直 B.炎上 C. 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中医学简答题

简答题 1、相须和相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胆为什么既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相使是指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有不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相须和相使均可提高疗效,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在相须的配伍中,药物之间是平等、并列关系;而在相使的配伍中,药物之间是主辅关系,辅药为增强主药疗效而设。 2、【参考答案】由于胆在解剖形态上亦属于空腔器官,在其生理功能上亦有助于传化水谷,且附于肝之短叶间,与肝之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所以说胆为六腑之一。因胆贮藏的胆汁为清净之精汁,不藏水谷,胆本身并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与一般的六腑又有所不同,故又属奇恒之腑。 论述题: 1.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 2.试述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 1.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2分)。肝气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血与津液的运行输布:气能行血,行津,肝气能调畅气机,故能促进血液运行与津液输布(2分);②促进脾胃的运化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肝通过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2分);③调畅情志:情志活动以气血运行

通畅为基础,肝气疏泄能调畅气机,促进血行,故能调畅情志(2分);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及肝气的疏泄功能(2分)。 2.邪正盛衰决定病证的虚实:实,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出现一系列亢奋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2分);虚,是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正气不足,邪气不盛或已退,难以出现剧烈的邪正斗争,出现一系列虚损、衰退、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2分)。 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变化有关:①虚实错杂,包括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有实邪)(1分)与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有正虚)(1分);②虚实转化,包括由实转虚(邪气久留,损伤正气)(1分)与因虚致实(正气不足而邪气积聚)(1分);③虚实真假,包括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1分)与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1分)。 简答题: 1.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 2.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是什么? 3.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4.何谓反治?其常用的治法有哪些? 参考答案: 1.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1分);相生的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相生(1分)。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1分); 相克的规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相克(1分)。

中医学整理(重点!)

第一章导论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两晋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最早制药学专著。《新修本草》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总结。《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验舌专著。 5.《洗冤录》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著作。 6.《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之大成,由[明]李时珍所著。 7.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8.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 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基本概念) 3.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 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4.阴阳属性的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5.下午为阳中之阴,下半夜为阴中之阳。 6.阴阳相互关系: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7.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8.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治疗: (1)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如“阳盛则热”,用“热者寒之”。“阴胜则寒”,用“寒者热之”。(2)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 (3)[明]张景岳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五行学说 1.基本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行 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 2.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3.金的特性:肃杀,潜降、收敛。

中医学基础知识题及答案解析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B.火C.土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19.“先天之本”是指( ) A.心 B.肝 C.脾 D.肾 20.“后天之本”是指( )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 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 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 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 三、哮病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 --------------------------------------------------------四、喘证 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 实喘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 五、肺痈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 六、肺痨 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中医学基础期末试题(2016-2017)及答案

灵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护理一年级《中医学基础》试题(卷) 一、名词解释(2×5=10) 1.阴阳 2.藏象 3.胃气 4.主诉 5.大汗 二、填空题(1×20=20) 1.土之母为,之子为。 2.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奇恒之府。 3. 、、、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4.经络系统是由、、连属部分组成。 5.面部赤色主和戴阳证。 6.脉诊时常采用“寸口诊法”,寸口脉分寸、、尺三部,两手共六部脉,分候各脏腑,左寸候,左尺候,右关候,左关候。 7.我国大部分人属黄种人,其正常的面色是、明润含蓄。 8.正常舌象常概括为“淡红舌、”。 9.以寒邪为病的四肢关节疼痛称为痹,以湿邪为病的四肢关节疼痛称为痹,以风邪为病的四肢关节疼痛称为痹。三、单项选择题(30×1=30分,注意选准后请将答案依次写在下面的方框内,否则不得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针灸甲乙经》 C.《难经》 D.《脉经》 E.《本草纲目》 2.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说法都不对 3.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 曲直 4.阴阳的转化是() A.绝对的 B.有条件的 C.偶然的 D.必然的 E.以说法上都对 5.五行相侮正确的是() A.木侮土 B.水侮火 C.金侮火 D.水侮木 E.土侮金 6.下列哪一项不是心的生理功能() A.主神志 B.主血脉 C.主藏血 D.其华在面 E.开窍于舌 7.与水液代谢相关的脏腑是() A.心肝肾 B.肺脾肾 C.心肝脾 D. 肝脾肾 E.脾胃肾 8. 有“后天之本”之称的是() A.肝 B.心 C.脾 D.胃 E.肾 9.具有调节体温,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气是() 第 1 页共6 页

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 A.木 B.火 C.土 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 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 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 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 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19.“先天之本”是指 ( ) A.心 B.肝 C.脾 D.肾 20.“后天之本”是指 ( ) A.心 B.肝 C.脾 D.肾 21. 心在志为 ( ) A.怒 B.喜 C.思 D.忧 22. 五脏有五华,则肺之华是 () A. 毛 B. 发 C. 爪 D.唇 23. 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 ( ) A.吸入清气 B.宣发卫气 C.生成宗气和调节气机 D.助心行 血 24. 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中医学经典整理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 医得效方·序》) 4.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 《温病条辨·自序》)

《中医学》试题及答案(一)

《中医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中医学重点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四气: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又称四气。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藏象:藏,是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其涵义有二:一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其二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现象。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气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腧穴:“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假神: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 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简答题 一、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 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凡具有肃杀、潜降、收敛等特性的事物和 现象,都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 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水” 二、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集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学基础》复习题

一、X型题 1.下列声息中哪几项属阳: A.语声高亢 B.呼吸微弱 C.语音低怯 D.呼吸气粗 E.呼吸有力 2.下列哪几项是血液的生理功能: A.濡养全身脏腑组织 B.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C.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D.推动全身脏腑功能活动E.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3.以下哪几项是奇恒之腑的共同特点: A.藏而不泻 B.都不勺脏相为表里 C.不与水谷直接接触 D.都没有五行配属 E.实而不满 4.情志内伤的病变可见: A.化火 11.湿郁 C.痰郁 D.食郁 E.血瘀 5.气逆最常见于下列哪些肌腑: A.肝 B.胃 C.脾 D.肺 E.心 二、填空题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_______及其_______。 2.精气乃气中之_______,是生命产生的__________。 3.血为气母的意义为________和________。 4.血液正常循行需要气的_______和_________两者的协调平衡。 5.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为_________和________。 6.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和_________。 7.六淫中,________每多挟湿,_______易生风动血。 8.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_______和阴阳相互转化。 9.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一般多表现为________,痛处_______,拒按,多夜间益甚。10.正气与邪气之间的矛盾斗争关系,主要体现为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11.肺主治节,指肺有治理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生理功能。12.七情影响脏腑气机,常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 1.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是消极的、被动的。() 2.阴阳之间的转化属于阴阳运动的异常变化。() 3.属于土的有:脾、肉、湿、化、黄、思、歌。()

基础中医学习题及答案3

中医学 第九章中药 一、选择题 (一)A型选择题 1、性能类似的两药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关系是。 A.相使B.相须C.相畏D.相杀E.相恶 2、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消除的配伍关系是一。 A.相杀B.相使C.相反D.相畏E.相恶 3、一种药物能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这种配伍关系叫。 A.相反B.相畏C.相使D.相杀E.相恶 4、能发表散邪的药大多味_。 A.苦B.辛C.咸D.甘E.涩 5、能补虚的药大多味_。 A.甘B.淡C.酸D.咸E.芳香 6、能燥湿的药大多味。 A.辛B.淡C.苦D.涩E.咸 7、能涩肠止泻的药大多味_。 A.酸B.苦C.辛D.甘E.咸 8、辛味的作用是 A.活血、行气B.补虚、和中C.收敛、固涩D.燥湿、降逆E.软坚、泻下 9、甘味的作用是 A.收敛、固涩B.发表、活血C.燥湿、通泄D.补虚、缓急E.软坚、泻下 10、酸味的作用是 A.行气、活血B.补虚、和中C.固涩、收敛D.泻下、软坚E.燥湿、清泄 11、苦味的作用是。 A.软坚、泻下B.燥湿、降泄C.补虚、解毒D.发表、行气

E.生津、安蛔 12、咸味的作用是 A.坚阴、燥湿B.软坚、泻下C.补虚、润燥D.开窍、燥湿 E.渗湿、利水 13、淡味的作用是 A.发散表邪B.缓急止痛C.燥湿散寒D.生津止渴E.渗湿利水14、涩味的作用是。 A.收敛固涩B.补虚和中C.清热生津D.渗湿利水E.化湿辟秽 15、下列哪项不是甘味的作用? A.和中B.缓急C.解毒D.利湿E.调和药性 16、能发散风寒的药大多_。 A.辛凉B.辛温C.辛寒D.辛平E.以上皆非 17、能发散风热的药大多_。 A.辛温B.辛凉C.辛热D.辛平E.以上皆非 18、能治寒湿证的药大多。 A.淡温B.甘温C.苦温D.咸温E.酸温 19、升浮性表示药物作用趋向是 A.上行向外B.上行向内C.下行向外D.下行向内E.以上皆非20、沉降性表示药物的作用趋向是 A.上行向外B.下行向内C.下行向外D.上行向内E.以上皆非30、下列哪项不属升浮性范畴? A.发表B.散风C.涌吐D.止呕E.开窍 31、下列哪项不属沉降性范畴? A.清热B.止咳C.降逆D.开窍E.消积 32、归经是为药物的作用。 A.定性B.定向C.定位D.定能E.定有毒无毒 33、风寒感冒,肺气壅遏的咳喘实证宜选用: A紫苏B生姜C桑叶D麻黄E细辛 34、风寒表证兼有水肿者宜选用: A浮萍B白芷C麻黄D紫苏E防风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整体即完整性和统一性,所谓整体观念,是指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是论治的依据和前提,论治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集中体现。 第二章阴阳五行 1.阴阳属性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相互转化、无限可分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交合感应、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3.五行五脏对应关系: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4.五行相生(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五行相克(克,有克制、制约、控制之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6.五行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从而引起的一系列异常相克反应):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7.五行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相克制,又称“反克”、“反侮”):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第三章藏象 1.心:“君主之官”。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恶热。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藏神。系统联系: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心在液为汗。 2.肺:“相傅之官”。生理特性: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系统联系: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开窍于鼻;肺在液为涕。 3.脾:“仓廪之官”、“后天之本”。生理特性:脾气主升;脾喜燥恶湿(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统血。系统联系: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脾在窍为口;脾在液为涎。 4.肝:“将军之官”。生理特性: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气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肝主藏血。系统联系:肝在志为怒;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窍为目;肝在液为泪。 5.肾:“作强之官”、“先天之本”。生理特性:肾主蛰藏生理功能:肾藏精;肾主调节全身阴阳;肾主水;肾主纳气。系统联系:肾在志为恐;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液为唾。 (问答题)肾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体精气的生理功能。其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1)促进生长发育:肾精及肾气逐渐充盛,表现出头发生长较快而渐稠密,更换牙齿,骨骼生长而身体增高;(2)促进并维持甚至功能: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阶段,产生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并继续维持其功能的精微物质,称之为“天癸”,在老年时期,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盛而逐渐趋向衰退,天癸的生成亦逐渐减少,甚至逐渐耗竭,生殖功能亦随之而下降,乃至消失。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问答题)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有激发和推动的功能,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2)温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对人体有温煦作用,是机体热量的来源;(3)防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