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期末复习提纲

中医学期末复习提纲

中医学期末复习提纲
中医学期末复习提纲

中医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中医学发展简史

1、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2、金元四大家及其派别: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东垣—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

第二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2、证的含义:证指证候,是疾病的某一类型或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病势、邪正关系

第三章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属性划分:

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刚强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柔弱的、功能减退的都属于阴。

2、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3、阴阳失调所致的寒热变化

①阳胜则热②阴胜则寒③阳虚则外寒④阴虚则内热

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相互交感②对立制约③互根互用④消长平衡⑤相互转化

5、五行的概念: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6、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7、五行之间的关系(相生、相克的次序;相乘、相侮)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乘:木乘土,土乘水,水承火,火乘金,金承木

相侮: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8、根据五行相生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第四章藏象

1、藏象的含义:人体内脏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现象。

2、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

㈠心: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

生理联系:①心合小肠②在体和脉,其华在面③开窍于舌④在志为喜⑤在液为汗⑥与夏气相通应

㈡肺: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主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生理联系:①肺合大肠②在体合皮,其华在毛③开窍于鼻,上系于喉④在志为忧⑤在液为涕⑥与秋气相通应

㈢脾:生理功能:①主运化(水谷、水液)②主统血③主升清

生理联系:①脾合胃②在体合肉,主四肢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④在志为思⑤在液为涎⑥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㈣肝:生理功能:①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气血运行、调节情志、促进消化、调节生殖)②主藏血

生理联系:①肝合胆②在体合筋,其华在爪③开窍于目④在志为怒⑤在液为泪⑥与春气相通应

㈤肾:生理功能:①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

生理联系:①肾合膀胱②在体合骨,生髓充脑③开窍于耳及二阴④其华在发

⑤在志为恐⑥在液为唾⑦与冬气相通应

3、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㈠胆:①贮存和排泄胆汁②主决断

㈡胃:①受纳水谷②腐熟水谷

㈢小肠:①受盛化物②泌别清浊

㈣大肠:①传化糟粕②主津

㈤膀胱:①贮存尿液②排泄尿液

㈥三焦:①通行元气②运行水液

4、“娇脏”、“刚脏”、“水脏”、“五脏六腑之大主”指哪些脏腑

娇脏——肺;刚脏——肝;水脏——肾;五脏六腑之大主——心

5、肝主疏泄表现的五大方面

①调畅气机②协调气血运行③调节情志④促进消化⑤调节生殖

6、脏腑的表里关系

①心与小肠②肺与大肠③脾与胃④肝与胆⑤肾与膀胱

第五章气血津液学说

1、气的生理功能: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⑥营养作用

2、气的分类及各自生理功能

㈠元气:①推动人体生长发育②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㈡宗气:①走息道而司呼吸②贯心脉以行气血

㈢营气:①化生血液②营养全生

㈣卫气:①护卫肌表②温养脏腑③调控汗孔

3、气血之间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第六章经络学说

1、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的通络系统

2、十二经脉的命名规律①上为手,下为足②内为阴,外为阳③肢体内侧的前中后,分别为太阴、厥阴、少阴;④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为阳明、少阳、太阳

⑤脏为阴,腹为阳

3、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交接规律

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交于手三阴经。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故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4、奇经八脉的概念: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5、一源三岐的含义:督、任、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第七章病因、发病与病机

1、六淫的定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2、风邪、寒邪、湿邪、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寒邪: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④寒性清澈

湿邪: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黏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火邪: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伤津耗气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扰心神⑤火易致肿疡

3、内伤病因包含的内容: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4、七情含义及其致病特点

含义: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中情志变化

致病特点:①直接伤及内脏②影响脏腑气机③影响病情转归

5、瘀血的致病特点:①刺痛②肿块③出血④青紫⑤脉象

第八章养生、预防与治则

1、预防(治未病)的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治则(治已病)的原则: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

第九章诊法与辨证

1、全身望诊包含的内容:神、色、形、态

2、望神的内容及重点:目光,色泽,神情和体态,其中以目光为重点

3、问寒热的临床意义:恶寒发热同见见于表证;但热不寒见于里热证;但寒不热见于里寒证;寒热往来见于半表半里证

4、自汗、盗汗病机

自汗多为气虚所致;盗汗多为阴虚所致

5、望舌苔的内容:望舌质,望舌苔

6、舌分侯脏腑: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根——肾,舌边——肝胆

7、切诊部位及分侯脏腑:左寸关尺分候心、肝、肾;右寸关尺分候肺、脾、肾(命门)

8、浮沉、迟数、滑涩脉特征及主病:

浮脉:轻取既得,重按反减。主病:主表证

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病:主里证

迟脉:脉莱缓和,一息脉动不足四至(每分钟少于60次)主病:主寒证

数脉:脉来急促,一息脉来五至以上(每分钟90次以上)主病:主热证

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主病:主痰饮,食积,实热诸证

涩脉:迟细而短,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主病:精血亏少,气滞血淤,夹痰夹食9、间歇性的脉象及其特征

促脉:脉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结脉:脉来缓慢,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代脉:脉来迟缓力弱,时而一止,止有定数

10、正常脉象的特点:一息四~五至(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称为有胃,有神,有根11、正常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12、八纲的概念: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的纲领

1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表证:发热恶寒同见;里证:发热恶寒不同见

第十章中药与方剂

1、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2、四气的含义: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3、五味的内容及各自特点

①酸:能收,能涩

②苦:能泄,能燥,能坚

③甘:能补,能和,能缓

④辛:能散,能行

⑤咸:能下,能软

4、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

5、掌握常用中药的功效及应用: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黄柏、大黄、陈皮、川芎、香附、丹参、黄芪、当归、枸杞子、麦冬、山楂

桑叶:①疏散风热:治风热表证②清肝明目:肝经风热或实热③清肺润燥:肺热燥咳

菊花:①疏散风热:风热表证②平肝明目: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③肝阳上亢④清热解毒:热毒疮疡

金银花:①清热解毒:痈肿疔疮的要药②疏散风热:外感风热③:热毒血痢

连翘:①清热解毒:(疮家圣药)痈肿疮毒②疏散风热:外感风寒

黄芩(善清上焦之火):①清热燥湿:肺热咳嗽②泻火解毒:热毒疮疡③清热安胎:胎热不安④凉血止血:血热吐衄

黄连(善清中焦之火)①清热燥湿:湿热泄痢而身热②清热泻火:清心胃肝火③清热解毒:热毒疮疡

黄柏(善清下焦之火)①清热燥湿:湿热泄痢②滋阴降火:阴虚发热③解毒疗疮大黄:①泻下攻积:热烈便秘②泻火解毒:热毒内盛③凉血止血:上消化道出血症④活血祛瘀:瘀血证⑤清利湿热:湿热黄疸(一泻二血三清)

陈皮:①理气健脾(良药):脾胃气滞②燥湿化痰(主药)痰湿壅肺

川芎:①活血行气: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腹痛②祛风止痛:风寒头痛

香附(气病总司,妇科主帅)①疏肝理气(要药)肝郁气滞②调经止痛(主药)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行经乳胀

丹参:①活血调经:月经不调、闭经、痛经②祛瘀止痛:心腹刺痛③养血安神:热病伤营④凉血消肿:疮疡痈肿

黄芪:①补气升阳:益卫固表②托毒生肌:气血不足,痈疥脓成不溃者③利水消肿:气虚水肿④益气活血:气虚血瘀中风

当归:①补血调经:血虚诸证②活血止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③润肠通便:血虚肠燥便秘者

枸杞子:①益气补肾:肝肾阴虚②养肝明目:肝血亏虚,目昏不明者

麦冬:①滋阴润燥:肺燥干咳②清心除烦:热伤心阴③益胃生津:胃阴不足,津伤口渴

山楂:①消食化积:肉食积滞②行气散瘀:产后淤滞、痛经、闭经(要药)、高血压、高血脂

6、掌握5个常用方剂:逍遥丸、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

逍遥丸——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之证

四君子汤——功用:补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

四物汤——功用:补血调经;主治:血虚兼血滞证

六味地黄丸——功用:滋阴补肾;主治:肾阴不足证

金匮肾气丸——功用: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证

第十一章针灸与推拿

1、掌握常用腧穴: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内关、中脘、关元、膻中、百会、十宣的定位

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三阴交: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处

太溪: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内关: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中脘:上腹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关元:下腹前正中线,脐下3寸处

膻中:胸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处

百会: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十宣:

2、毫针进针、行针方法

进针:①指切进法②夹持进针法③提捏进针法④舒张进针法

行针:①提插法②捻转法③循法④刮柄法⑤弹柄法

3、得气的概念:患者在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的感觉,而医者手下也有沉紧的感觉,这种针下感应就是得气

第十二、十三章常见病症

咳嗽、痛经的辨证论治

咳嗽:外感咳嗽治疗重点以疏散外邪,宣肺通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点为调理脏腑,扶正祛邪(邪实为主者,宜祛邪止咳;正虚为主者,宜补虚扶正)

痛经:①气滞血淤:理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②寒湿凝滞:散寒除湿,温经止痛(少腹逐瘀汤)③湿热瘀阻: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④气血亏虚:补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加白芍、香附、延胡索)⑤肝肾亏损:补肾

养肝,调经止痛(调肝汤)⑥阳虚内寒:温经暖宫止痛(温经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