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连山风景资源基本信息

九连山风景资源基本信息

九连山风景资源基本信息
九连山风景资源基本信息

九连山风景资源基本信息

-----------旖旎迷人的九连山自然保护区

在九连山的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中,有亿年前的古老植种属;有中生代遗留的珍贵种类;有千年树龄的珍稀巨树;有丰富多彩的野生真菌,尤有稀世佳菌鸡丛和竹荪。这里也是华南虎、云豹、金猫、蟒等珍贵动物的栖息地。蛇类的种类数量也均居江西省之冠。此外有高等植物2500余种,昆虫800余种,脊椎动物150多种。因而,一些国内外名家学者实地考察后,赋予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常绿明珠”、“南岭翡翠”、“绿色宝库”、“真菌王国”、“林海仙子”、“磨菇皇后”、“植被历史博物馆”等一个个美称。

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到处是绿树成荫、层峦迭嶂、奇峰山秀、飞瀑流泉、古木参天,恰似一幅瑰丽多彩、变幻莫测的立体画卷。这里苍翠欲滴的山地草甸、弯曲屈强的高山矮林、高大挺拔的针叶林和一望无际的阔叶林,自上而下,有序排列,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主要游览景观(点)有:

一、地貌景观资源

1 、奇峰秀山

黄牛石主峰位于赣粤边境,与广东省相连,海拔1430 米。黄牛石把高山风貌与美丽传说融为一体,既有泰山之雄伟,又有华山之险峻,更有黄山之幽秀。登主峰,看日出,观云海,两省风光尽收眼底,伫立其上,有“一览众山小”之豪情。

2 、南天门

森林公园内多峡谷峭壁,其中以南天门最为壮观。一岩体似刀劈陡峭,一溪水自上而下,奔腾穿越其中,古树老藤攀缘其上,构筑出九连山区一幅神奇幽险之画卷。

3 、田心峡谷

田心大峡谷,位于田心峡谷景区,以陡、险、气候变化快著称,山岚弥漫,臵身其中,犹如入仙境一般。

4 、酒壶耳、狼牙齿

酒壶耳因一巨大的基岩突起形状酷似酒壶的耳子而得名;狼牙齿则以其山体走势起伏极大而险峻著称。民间有传说将这两个天然而成的景观与栩栩如生的神话故事联系在一起。

5 、石塘子、狮子岩

位于峡谷景区,石塘子好象仙人在一块巨石上雕制的大砚台。左边雕成错落有致的山石,花草树木点缀其间,名曰“石寨”。“明朝寇乱,乡人常避乱其地”。石寨上岩洞星罗棋布,有一状如狮子张口,称狮子岩。右边仙雕一座浑圆高耸的石岭,状如帽子,“无可攀逾”。中间平地是浑然一体的石坪,仙凿两口墨池,即石塘子。

6 、坐架窿

坐架窿紧连石塘子。这里一河两岸,峭壁陡削。远古时期,崩落的山石,相互堆靠,堵塞河道,但窿窿空空,其下依然可以流水,内空低矮昏暗,人不能进,若遇洪水,

则河水漫石而过。这段河道,长达五六百米,藏聚着许多河鱼。偶有天然石阶可以休闲垂钓,面前又有平整的巨石环抱,状如农村幼儿的坐架,故名。坐架窿景色奇异,有“险象环生”之意境,是探险寻趣的理想之地。

二、天象景观资源

在九连山顶峰黄牛石可坐看日出云起。除此之外,由于独特的地形和多变湿润的气候,造就了公园内壮观的云雾霞光,最迷人之处在于时而似万马奔腾,时而薄雾如纱的云海之上,一轮红日斜挂,此情此景,催人奋进。

三、水体景观资源

九连山森林公园内溪流密布,河道纵横,形成了许多可观赏、可游览的水体景观:

1 、丹霞飞瀑

在大丘田接待中心的对面山头上,有瀑布在绿色虚掩中飞泻而下,终年不竭。这处丹霞飞瀑,远观近看各有特色。远观,白瀑配绿树奇花簇簇。近看,瀑声如雷,花香溅飞珠。

2 、山涧轻舟

溪流到大丘田河九曲十八弯,景色曲曲不同,弯弯各异。为水上探险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轻松者,泛一叶轻舟,享河上之轻风,在无惊无险中领略自然的温柔与幽雅,陶冶心灵;勇敢者,操桨弄舟,中流击水,作怒涛搏击,有惊而无险,可充分领略大自然的雄浑壮阔,锻炼体魄。其时,游客泛舟顺流而下,赏美不胜收之景,怀怡然自乐之情,“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油然而生。

3 、龙门瀑布

如匹练悬挂,悠然飘扬,扬扬洒洒,四处洒逸。若走近瀑布,身臵一片迷离之中,不觉是天上还是人间,那纷纷扑面而来的雨雾,将浑身上下洒得湿辘流一片,亦把太阳遮蔽得朦胧失色。沐浴其中,心旷神怡,乐趣非笔墨所能及。

4 、天池

坐落于大丘田对面山上,与丹霞飞瀑相临,为数十亩一水潭,潭水清澈见底,绿树掩映,倒影丛生,仿佛天外仙池。

四、人文景观资源

龙南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民勤劳朴实,文物胜迹星布。旧时龙南有八景,即龙头雪浪、龟尾晴岚、金钩牧笛、玉石仙岩、东山晓钟、西山晚月、桃川夕照、雁塔朝烟。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景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景点和文物。民俗文化和民间故事也为这些人文景观增添了色彩。

九连山森林公园内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为旅游开发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增添了旅游产品的魅力,主要人文景观有:

1 、学士桥

学士桥位于朝阳山谷地,为石拱桥,因其坚固宽阔,现作公路桥。但伴随它留下来的传说故事却已广泛传播。

话说当年通往饭罗,只能沿溪而行,行人漫步岸边羊肠小道,头上涧滴沥沥。若遇洪水,淹没溪径,则无法通行。于是在此处以精凿花岗岩为料,配桐油、石灰、红糖、糯米浆为灰浆,精工砌筑而成拱形大桥石。细观该处,两河相夹似两腿,一桥横架似官帽,好象一个平腿而坐的官人。于是乡人一合计,就叫它学士桥。特请石匠,精雕一块“学士桥功德碑”,竖于桥头。这座桥,在风水上,虽然没有带来显赫人物,但在建筑学上却创造了奇迹。至今三百五十多年,仍完好如初。

2 、朝阳庵遗址

在学士桥之西岸约两公里处即是朝阳山。“东有武当、西有朝阳”这是太平堡明清时期盛传的口碑。武当山和朝阳山都是“天然胜景,足供游览”的名山。“名山必有寺庵,寺庵必有游人”。朝阳山上也不例外,山上的“朝阳庵”初创于明万历年间,比武当庵早建六十余年。至民国初期,庵堂才坍塌,天然盛景却仍在。放眼庵后,古树翠竹随风起舞,高耸的弧形山石陡峭成障。朝阳庵右边下伸二十余丈,是古庵场的居室和菜土。如今古木参天的林间,仍可见梯田和屋址的痕迹。

3 、古官道

位于大丘田景区,据传为古代的官道,以石材铺筑而成,虽宽仅约1.2 米,却是当年的一条主要交通道路。虽历经风雨,但依然平整如昔,漫步其间,依稀还能感受到当年的昌盛与祥和。

4 、铁索飞渡

在大丘田景区有一座跨溪铁索桥,铁索两端固定于山石砌筑的桥墩之上,桥面宽约1 .

5 米,长约20 余米,以木材铺面,游人行走其上,晃晃悠悠,桥下溪水潺潺,曰“铁索飞渡”。

5 、客家围屋遗址

龙南是客家聚集地,据《龙南县志》记载,自明朝以来,就有从中原迁移来的移民即“客家人”不畏艰险,进山居住垦殖,至今仍保留着淳朴深厚的民风民俗,并且在墩头附近留下许多客家民居遗址。

6 、新堂社

在公园内上湖的公路边,有座“新堂社”,传说这是护国佑民的社官。每年阴历十月十四日,赣粤两省三县的信民数千人,前来做社聚会,求保平安。

此外,公园内还有婴粟花梯田、土匪洞、防空哨等遗址,王守仁的指挥所遗址,原国民党空投点,动植物标本厅、中日友好生态研究中心等。黄牛石的传说,虾公塘的来历,梅花落地的故事,八十三万多金银的宝藏,老庙、古桥等人文景观。

五、野生动植物与森林植被景观资源

九连山森林公园地处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度的典型地带,在地史上未遭受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侵袭,因而得以保存着第三纪古老的种属和第三纪植被类型。园区内植物种类极其丰富,己查明的高等植物有2796 种(含种以下单位,下同),隶属于297 科1 112 属,其中苔鲜植物66 科137 属287 种;旅类植物41 科86 属188 种;裸子被子植物180 科866 属2290 种(其中人工引种56 种),从热带延伸至九连山地区的热带性科约有60 科之多。

在动物地理区划上九连山位于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的南部,与华南区邻近。园区内优越的生态环境,茂密的森林植被,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已查明的脊椎动物有384 种,其中兽类7 目18 科57 种,鸟类16 目50 科226 种,爬行类2 目13 科44 种,两栖类2 目7 科21 种,鱼类6 目14 科36 种;昆虫有19 目202 科987 属1404 种;贝类27 种,其中淡水贝类8 科18 种,陆生贝类7 科9 种。丰富的动物资源充分体现了亚热带南部的典型特征。在己查明的动物中,属国家I 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黄腹角雄、蟒蛇、豹、云豹、白颈长尾雄、华南虎等6 种;n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金猫、大灵猫、小灵猫、穿山甲、水鹿、饭羚、白鹏、海南虎斑鸿、蛇雕、虎纹蛙、硕步甲等42 种

风景资源评价

三、风景资源评价 (一)评价原则 1、风景资源评价原则 1)风景资源评价必须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的进行。 2)风景资源评价应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景源的特征。 3)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应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宜作单独评价。 2、风景资源评价步骤 1)景源调查。 2)景源筛选与分类。 3)景源评分与分级。 4)评价结论等。 (二)风景资源分类 1、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共有6类,74种基本类型(第57页)。 6类指: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2、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分态系统:共有3个景系,10个景类、98个景型(第58-59页)。 3个景系指:自然景系、人文景系、服务景系。 10个景类指: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气候生物景类、其他自然景类、历史遗产景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抽象人文吸引物景类、其他人文景类、旅游服务景类、其他服务景类。 3、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共有3个层次,8个主类、34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第64-66页)。 3个层次指: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 8个主类指: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4、风景资源调查内容分类:包含自然景源与人文景源。 1)天景:

日月星光;虹霞蜃景;风雨阴晴;气候景象;自然声象;云雾景观;冰雪霜露;其他天景。 2)地景 大尺度山地;山景;奇峰;峡谷;洞府;石林石景;沙景沙漠;火山溶岩;蚀余景观;洲岛屿礁;海岸景观;海底地形;地质珍迹;其他地景。 3)水景 泉井;溪流;江河;湖泊;潭池;瀑布跌水;沼泽滩涂;海湾海域;冰雪冰川;其他水景。 4)生景 森林;草地草原;古树名木;珍稀生物;植物生态类群;动物群栖息地;物候季相景观;其他生物景观。 5)园景 历史名园;现代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庭宅花园;专类游园;陵园墓园;其他园景。 6)建筑 风景建筑;民居宗祠;文娱建筑;商业服务建筑;宫殿衙署;宗教建筑;纪念建筑;工交建筑;工程构筑物;其他建筑。 7)胜迹 遗址遗迹;摩崖题刻;石窟;雕塑;纪念地;科技工程;游娱文体场地;其他。 8)风物 节假庆典;民族民俗;宗教礼仪;神话传说;民间文艺;地方人物;地方物产;其他风物。 (三)评价指标 风景资源评价单元应以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根据规划范围大小和景源规模、内容、结构及其游赏方式等特征,划分若干层次的评价单元,并作出等级评价。 在省域、市域的风景区体系规划中,应对风景区、景区或景点作出等级评价。 在风景区的总体、分区、详细规划中,就对景点或景物作出等级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应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风景资源调查报告

一、调查准备 第一阶段:在进行本次调查之前,本小组查阅了大量关于大圩生态农业示范园的相关资料,包括省内外同类型的风景名胜区和生态农业相关的旅游项目的规划文本、合肥市域范围内的已建成的风景名胜区的周边情况和大圩镇的基础规划及其上位规划等。根据所查阅的资料,对本小组成员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了分工,并进行了简单的组内讨论,明确了调查方向和内容。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1)准备实地调查所需的设备如简易测量仪器、影像设备等;2)准备多份“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见附录1)3)收集与旅游资源调查区有关的各类图形资料和与之有关的各种照片、影像资料(见附录2)4)制定调查线路,为便于实施和此后的旅游资源评价、统计,将整个调查区分为小块,线路贯穿所有小块。 第三阶段:本小组于2014年9月14日、15日对位于派河边的1号调查地块展开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工作。根据既定方案完成对调查地块约6平方公里的调查工作,获取了大量资料,培养了团队默契度, 为接下来的方案构思和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图1.1 路线讨论 图1.2 实地测量

二、小组成员名单 郑艺涵,11202050130,11景观①班总负责人,协调全组工作 范鹏辉,11202050110,11景观①班拍摄,图片处理 张旭,11202050128,11景观①班风景资源分类 孟勇,11203050322,11景观①班风景介绍 荆晶,11202050113,11景观①班后期资料处理、分析 徐震,11202050103,11景观①班保护与开发建议 王智帅,11202050203,11景观②班风景资源评价,文本整理归总

西径山风景名胜资源分类

西径山,又名双林山,位于杭州临安市府锦城东北集贤古村,属浙西天目山山系。西径山自古即为名胜之地,以其山水之秀美,环境之清幽,文化之灿烂,吸引了众多历代名人前来观瞻,谢安、李白、苏东坡等都曾来此游历题咏,史迹可寻。 双林寺之侧山崖葱秀,峭拔兀立,天然而成一万吨卧佛,规模可谓江南第一,名为“成功大佛”。传说佛祖如来在双林涅盘之时,天地悲戚,四周山崖亦为之动容。佛祖卧睡之姿映照山崖,崖势遂变为佛祖卧睡之形。因涅盘为佛教修为最高之境,因此卧佛得名“成功”。 圆通石,取其圆满、通达之意,据当地老人说,如果绕着圆通石走一圈,以后的日子就会圆圆满满,顺利通达。整块岩石远看形似蛤蟆,故又俗称蛤蟆岩。蛤蟆的眼睛正对前方的“谢傅东山”,仿佛想要东山再起,重新回到天上的广寒月宫!因古人把月亮称为“蟾宫”,所以这岩石又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叫“蟾蜍望月”。

双林湖又名红凉亭水库,目前并没有很好的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且周 自然天成,积翠流银,徜徉于群山环绕之中,水色终年碧绿如玉,坐船悠游其上,顿觉超然世外。 自然天成,积翠流银,徜徉于群山环绕之中,水色终年碧绿如玉,坐船悠游其上,顿觉超然世外。有趣者如琴湖,湖如其名,仿佛一张优美的巨大竖琴藏之名山,荡漾于碧波,真地便能听到湖水的悦耳琴声和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在酬唱相和。

风荷池水库的水面上漂浮着许多水生植物,周边植被茂密,距离礼佛活动区很近。 在涴云池前,有四棵苍老的枫香。涴池是一个半圆形状的人工水池,故又名月亮塘,年代久远,古朴典雅。周围以攀爬满各类植物。 珠帘瀑是相较泻玉岩瀑布水量较小的瀑布。沿园路一直走便可以看到珠帘瀑。

风景资源评价报告完整版

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风景资源评价报告 第一部分:引言: 第二部分:景观资源分析评价 第三部分:分类,分级 第四部分:总结 第一部分:引言: 回民区”称谓的由来,一是由于回族人口相对较集中,另外回族在呼和浩特市的活动较早,可以追溯至唐朝,近几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呼市坝口子村发现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就是当年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带到中国来的通货。自古以来,回族对呼市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皮毛业的发展为农牧民的畜产品提供了销售渠道、驼运业为开拓“丝茶驼道”建立了不朽的历史业绩、奶牛养殖业开创了呼市乳品业的先河、传统清真饮食文化流传至今。回民区聚集了全国、内蒙及呼市各大企事业办事机构,内蒙电视台、电台、各大医院、广场等也都在回民区境内,呼市的10大公园中有7个就位于回民区。回民区旅游资源丰富,依托大青山绿化带,以乌素图召、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开发了休闲娱乐、民族风情、召庙文化、农家观光为主题的旅游业。回民区现以发展成为呼和浩特市重要的商贸、文化、体育和医疗卫生中心。 第二部分:景观资源分析评价1、呼和浩特市植物园

资源描述: 市植物园位于呼和浩特新华西街的中段,老凌记得解放初叫翟家花园。听老人们说,翟家是官府之家,有一处院落叫翟家大院,现在的植物园就是过去翟家的花园,解放后被政府征用。翟家很有文化底蕴,解放后这家主人以画画为生。1991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并经中央批准,在呼和浩特市植物园内修建成了“乌兰夫同志纪念馆”,随后植物园又更名为“乌兰夫公园”,但呼市人仍然习惯叫它植物园。 总结: 成吉思可汗说:“不要因为路远而踌躇,只要去,就必到达。” 2、五塔寺景点 资源描述: 塔系砖石结构,通高13米,平面为长方形。金刚座建在台基上,其下层为须弥座,束腰部分有砖雕狮、象、0、金翅乌和金刚杵等图案花纹;座身下半镶嵌蒙、藏、梵3种文字所书之《金刚经》-,刻工细致,字体工整。金刚座上半部为佛龛,龛中塑1座佛像,两旁为宝瓶柱,龛上为梵文6字真言,在其上面挑出短檐。金刚座南面正中开券门,门旁为四大天王像,门上正中嵌蒙、藏、汉3种文字书写的“金刚座舍利宝塔”石刻匾额。门内为无梁殿,东西隅设有通向金刚座上的阶梯。金刚座上设置5座小塔,中间一座为7层,其余四座为5层。各小塔第一层嵌佛像、菩萨、菩提树等砖雕;第二层以上设佛龛,全塔共有1563个鎏金小佛像。塔北面照壁上嵌有三幅线雕刻石,中有“须弥山分布图”,西面是“六道轮回图”。塔后照壁嵌有蒙古天文图石刻,石刻用少数民族的文字标注,十分罕有,是研究天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风景资源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三、风景资源评价 (一)评价原则 1、风景资源评价原则 1)风景资源评价必须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的进行。 2)风景资源评价应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景源的特征。 3)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应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宜作单独评价。 2、风景资源评价步骤 1)景源调查。 2)景源筛选与分类。 3)景源评分与分级。 4)评价结论等。 (二)风景资源分类 1、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共有6类,74种基本类型(第57页)。 6类指: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2、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分态系统:共有3个景系,10个景类、98个景型(第58-59页)。 3个景系指:自然景系、人文景系、服务景系。 10个景类指: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气候生物景类、其他自然景类、历史遗产景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抽象人文吸引物景类、其他人文景类、旅游服务景类、其他服务景类。 3、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共有3个层次,8个主类、34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第64-66页)。 3个层次指: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 8个主类指: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4、风景资源调查内容分类:包含自然景源与人文景源。 1)天景:

日月星光;虹霞蜃景;风雨阴晴;气候景象;自然声象;云雾景观;冰雪霜露;其他天景。 2)地景 大尺度山地;山景;奇峰;峡谷;洞府;石林石景;沙景沙漠;火山溶岩;蚀余景观;洲岛屿礁;海岸景观;海底地形;地质珍迹;其他地景。 3)水景 泉井;溪流;江河;湖泊;潭池;瀑布跌水;沼泽滩涂;海湾海域;冰雪冰川;其他水景。 4)生景 森林;草地草原;古树名木;珍稀生物;植物生态类群;动物群栖息地;物候季相景观;其他生物景观。 5)园景 历史名园;现代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庭宅花园;专类游园;陵园墓园;其他园景。 6)建筑 风景建筑;民居宗祠;文娱建筑;商业服务建筑;宫殿衙署;宗教建筑;纪念建筑;工交建筑;工程构筑物;其他建筑。 7)胜迹 遗址遗迹;摩崖题刻;石窟;雕塑;纪念地;科技工程;游娱文体场地;其他。 8)风物 节假庆典;民族民俗;宗教礼仪;神话传说;民间文艺;地方人物;地方物产;其他风物。 (三)评价指标 风景资源评价单元应以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根据规划范围大小和景源规模、内容、结构及其游赏方式等特征,划分若干层次的评价单元,并作出等级评价。 在省域、市域的风景区体系规划中,应对风景区、景区或景点作出等级评价。 在风景区的总体、分区、详细规划中,就对景点或景物作出等级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应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风景资源评价

三、风景资源评价 一)评价原则 1、风景资源评价原则 1)风景资源评价必须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 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 实事求是的进行。 2)风景资源评价应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景源 的特征。 3)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 应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 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宜作单独评价。 1、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共有 6 类, 74种基本类型(第 57页)。 6 类指: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 健身类、购物 类。 2、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分态系统:共有 3 个景系, 10个景类、 98个景型(第 58-59 页)。 3 个景系指:自然景系、人文景系、服务景系。 10 个景类指: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气候生物景类、其他自然景类、 历史遗产景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抽象人文吸引物景类、其他人文景类、旅 游服务景类、其他服务景类。 3、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共有 3个层次, 8个主类、 34个亚类和 155个 基本类型(第 64-66 页)。 3 个层次指: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 8 个主类指: 地文景观、 水域风光、 生物景观、 天象与气候景观、 遗址遗迹、 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4、风景资源调查内容分类:包含自然景源与人文景源。 1)天景: 2、 风景资源评价步骤 1) 景源调查。 2) 景源筛选与分类。 3) 景源评分与分级。 评价结论等。 4) 二)风景资源分类

日月星光;虹霞蜃景;风雨阴晴;气候景象;自然声象;云雾景观;冰雪霜 露;其他天景。 2) 地景 大尺度山地;山景;奇峰;峡谷;洞府;石林石景;沙景沙漠;火山溶岩; 蚀余景观;洲岛屿礁;海岸景观;海底地形;地质珍迹;其他地景。 3) 水景 泉井;溪流;江河;湖泊;潭池;瀑布跌水;沼泽滩涂;海湾海域;冰雪冰 川;其他水景。 4)生景 森林;草地草原;古树名木;珍稀生物;植物生态类群;动物群栖息地;物 候季相景观;其他生物景观。 5)园景 历史名园;现代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庭宅花园;专类游园;陵园墓园; 其他园景。 6) 建筑 风景建筑;民居宗祠;文娱建筑;商业服务建筑;宫殿衙署;宗教建筑;纪 念建筑;工交建筑;工程构筑物;其他建筑。 7) 胜迹 遗址遗迹;摩崖题刻;石窟;雕塑;纪念地;科技工程;游娱文体场地;其 他。 8)风物 节假庆典;民族民俗;宗教礼仪;神话传说;民间文艺;地方人物;地方物 其他风物。 (三)评价指标 风景资源评价单元应以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 根据规划范围大小和景源规 内容、 结构及其游赏方式等特征,划分若干层次的评价单元,并作出等级评 价。 在省域、市域的风景区体系规划中,应对风景区、景区或景点作出等级评价。 在风景区的总体、分区、详细规划中,就对景点或景物作出等级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应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规范 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产; 模、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 ( ), , pp.31-41 1988) 1964 1969 1972 1968 " " Daniel Vining 1983, Itami 1986 Zube 1984 Zube 1982

Daniel Vining 1983 Lewis Lewis 1964 Litton Litton Litton 1968, 1974, 1979; Litton Tetlow 1978, Magill Litton 1986 20 VMS Visual Management System (USDA, Forest Servce 1976, Bacon 1979 ) VRM (Visual Resources Management) (USDI, BLM 1984, 1986, Ross 1979 ) LRM (Landscape Resources Management) (USDA, SCS 1978, Schauman Adams 1979) VIA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3 1986) Canada 1981) VMS VRM LRM VIA VMS VRM VMS

types (Sub-types) VRM VMS A B C VMS Keplan, R (1985) VRM 7 1 1 5 2 1 5 3 0 5 4 1 5 5 0 5 6 1 5 A 19 B 12 18 C 11 (Sensitivity) VMS 1 2 3 VRM VMS (Seldom Seen zone)

钟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评价报告(DOC)

钟山风景名胜区资源评价报告 一、钟山风景名胜区概况 (一)地理区位 钟山风景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城东北,紫金山和仙林副城接壤,以钟山(又称紫金山)和玄武湖为中心,山、水、城浑然一体,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钟山风景区共分为五大景区,分别是明孝陵景区、中山陵景区、灵谷景区、头陀岭景区和其他景点五大部分。 (二)历史沿革 钟山气象雄伟,地势优越,自古以来,即与南京的盛衰气息交融。自六朝第一位帝王东吴大帝孙权开始,钟山即成为帝王陵寝及功臣勋戚的葬地所在;自六朝伊始,钟山又是江东佛教胜地;自六朝到近现代,钟山均为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遨游钟山,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篇章;特别是以洪秀全为领袖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期间,多少悲壮惨烈的战斗在钟山展开,多少英雄志士在钟山浴血奋斗。 南京是中国著名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在其长达2600余年的建城历史中,尤以六朝、明代初年及近现代为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黄金时期,而留存在钟山的名胜史迹、纪念建筑,亦以这三个时期最为集中突出。钟山风物,是南京悠久历史的见证。 随着南京市城市的扩展,钟山风景区和南京市的相对区位逐渐发生了变化。经过历史的变迁,到30年代即民国时期,主城区的范围缩小,钟山风景区是城市的郊区。新中国成立后主城区向东北部和西北部逐渐发展,到1980年代初期,玄武湖西侧和南侧已经和城区衔接,紫金山和城区的位置也更加

靠近,钟山风景区由郊区转为城市边缘区。改革开放至2002年,南京城市建设迅速,主城区已经将玄武湖和紫金山包围,玄武湖已成为市民公园。至今为止,仙林副城和主城区已经将钟山风景区全部包围,钟山风景区已不再是城市边缘区,而成为城市型风景名胜区。1995年4 月13日,经省政府批准,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将中山陵园管理处的行政管理范围划归玄武区管辖,钟山风景区属于南京主城区范围内,面积为24平方公里,如此大面积的森林位于主城区,这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少见,作为规划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硬件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三)开发现状 钟山的旅游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了一系列殊荣: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 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在旅游开发的具体实践中,庐山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1、产业定位基本实现。 2、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3、行业管理逐渐加强。4、资源开发步伐加快。5、对外促销广泛展开。但是也存在问题:1、软件建设尤显不足,景区的文化品位有待提高2、山南地区丢失其其庄重本色 3、山北地带亟待开发 二、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风景资源调查与评析目的 以“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及“保护为先,利用优化,统筹协调、渐进整合”为指导方针,切实把保护好钟山风景名胜区的人文、自然景观资源放在首位,优化利用好其景观资源,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科学发展。 (二)风景资源调查与分类 1.调查方法 野外调查法 文献归纳法 综合分析法 2.分类依据 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的规定,风景名胜区分为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景资源两大类,再次基础上还可以细分为8个种类和30小类。 (三)主要风景资源简介(16个) 1、自然景源 1.1梅花山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风景资源评价报告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风景资源评价报告

中国?云南?XX?XX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风景资源评价报告 第一部分:引言: 第二部分:景观资源分析评价 第三部分:分类,分级 第四部分:总结 第一部分:引言: XX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XX丘北县城,“XX”彝语意为“鱼虾多的湖潭”。XX景区由众多湖泊、河流、孤峰、溶洞构成,总面积165平方公里,54个湖泊形成21公里的水上旅游线,沿途可观赏300余座孤峰、5000亩荷花湖、83个溶洞。景区属石灰石岩溶地带,大量的石峰丛、峰林和串联于群峰间的湖泊群组合在一起,湖水清澈如镜,山峦如黛,水映山峰云雾,既有类似于广西桂林的风光,又有其本身的特色景观,水中有峰,峰中有洞,洞中有河,它集山水、溶洞为一体,景观独特。每逢夏天,湖中大片的荷花齐开放,香飘十里,景色更佳。 第二部分:景观资源分析评价 1、蒲草堂景群 景 群 1 景 点 或 资 源 点 位 置 资 源 单 体 资 源 质 量 开 发 情 况 外 部 条 件 ( 如 交 通) 评 分 类别级 别 蒲 草 堂 蒲 塘 秀 位 于 仙 人 洞 村 湖 泊, 峰 丛、 孤 峰, 较 好 已 开 发, 交 通 便 64. 5 水景(湖泊),地景( 奇峰) 三 级 普者

色西 南 有 游 船 利 民族演艺中心度 假 村 内 民 族 文 化 较 好 由 专 人 管 理 70 民族民俗三 级 资源描述: 蒲草塘湖体为北东走向,水域面积较大,北端有河流与仙人湖相连,四周峰林、孤峰倒影如画。夏季,荷花满塘,景色十分秀丽。四周地势平坦,现为XX 景区入口处,湖南部建有景区大门,湖北部建有度假村、停车场。 总结: 湖光山色,风景如画。蒲草塘除了山体湖水之外还有一定规模建筑群,总得来说蒲草塘景观价值较高,景观类型较为多样,各景观要素组合状况好,观赏游憩价值较大,与其它景点联系紧密,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周边商业气氛比较浓厚,基础设施配置较为完善,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设施整体分布在蒲草塘周边。 2、奇石园景群 景景位资资开外部评分类别级别群 2 点 或 资 源 点 置源 单 体 源 质 量 发 情 况 条件 (如 交 通) 奇 石 园 榕 树 广 场 位于 仙人 洞村 西 南, 蒲草 堂旁 边 植 物, 奇石 较 好 已 开 发 交通 便利 64.7园景 (植物 园,专 类游 园) 三级 樱 花 大 道 盆 景 园 兰 园 荷 园 奇 蒲草

岳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调查及评价报告.doc

岳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 风景资源调查及评价报告 一、评价原则 (1)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的进行,把主客观评价结合起来。 (2)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景源的特征。 (3)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单独评价。 二、评价方法、标准与指标 1 、评价方法 (1)景源调查。 (2)景源筛选与分类。 (3)景源评分与分级。 (4)评价结论 2 、评价标准 风景资源分级标准,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景源评价分级必须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五级。 (2)根据景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评出风景资源等级。 (3)特级景源应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 (4)一级景源应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著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5)二级景源应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6)三级景源应具有—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 (7)四级景源应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 风景资源评价结论应由景源等级统计表、评价分析、特征概括等三部分组成。评价分析应表明主要评价指标的特征或结果分析;特征概括应表明风景资源的级

别数量、类型特及其综合特征。 3 、评价指标 风景资源评价单元应以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根据规划范围大小和景源规模、内容、结构及其游赏方式等特征,划分若干层次的评价单元,并作出等级评价。 在省域、市域的风景区体系规划中,应对风景区、景区或景点作出等级评价。 在风景区的总体、分区、详细规划中,就对景点或景物作出等级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应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风景区或部分较大景区进行评价时,宜选用综合评价层指标。 2、对景点或景群进行评价时,宜选用项目评价层指标。 3、对景物进行评价时,宜在因子评价层指标中选择。 三、景观资源分类评价 四、景观资源分级评价 岳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景点评价分级表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 派及方法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本文发表在:青年风景师(文集),城市设计情报资料, ,1988) 摘要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其方法。各学派在寻找自然风景美学规律及指导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都各有长处和不足;它们从风景-风景审美者之关系的不同角度进行风景美学及风景评价的研究;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各学派之间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作者指出,今后我国的风景评价工作应是多学派,多学科综合的;并强调要把丰富的中国传统山水理论同现代风景美学理论及风景评价技术相结合。 引言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自然风景资源同其它自然资源一样,遭到严重的破坏;环境的视觉污染也与环境的其它污染一样,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面对这个问题,最早觉醒并采取积极措施的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从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一系列明确提出或强调保护风景美学资源的法令相继产生,诸如美国国会通过的《野地法》(1964),《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海岸管理法》(1972)和英国1968年通过的《乡村法》。这些法令的制定,标志着长期以来为人所享用但并不为人所珍惜的风景美学资源,将与其它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法律地位。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风景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风景美学研究的发展,而风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风景质量的评价。二十多年来,风景评价及美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该领域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性,是其它任何领域所难以伦比的。研究人员除了风景规划专家及专业资源管理人员外,还有相当比例的心理及行为科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森林科学专家等等。他们分别将本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带到风景美学研究领域里来,从而使该领域出现风起云涌万马奔腾的动人局面,学派林立,方法各异。目前被公认的有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或称心理学派),经验学派(现象学派)(Daniel 和 Vining 1983, Itami 1986,Zube 等 1984, Zube等1982)。本文将对各学派的主要思想及有关风景评价的主要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专家学派专家学派的指导思想是认为凡是符合形式美的原则的风景都具有较高的风景质量。所以,风景评价工作都由少数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来完成。它把风景用四个基本元素来分析,即: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强调诸如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在决定风景质量分级时的主导作用。另外,专家学派还常常把生态学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标准。所以,Daniel 和Vining (1983)又把专家学派分为生态学派和形式美学派。最早采用专家学派思想进行风景评价及其规划工作的当推 Lewis 等人(如Lewis 1964),而以 Litton 等人对专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该学派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最典型地表现在Litton等人的研究中(如Litton 1968, 1974, 1979; Litton 和 Tetlow 1978, Magill 和 Litton 1986〕。专家途径直接为土地规划、风景管理及有关法令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近20多年来在英、美诸国的风景评价研究及实践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并已被许多官方机构所采用,如:美国林务局的风景管理系统VMS(Visual Management System) (USDA, Forest Servce 1976, Bacon 1979

山东蓬莱风景名胜区资源评价

山东蓬莱风景名胜区资源评价 1 风景资源类型 1)风景资源分类 本规划根据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的风景资源分类体系,对山东蓬莱风景名胜区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其主要风景资源6大类自然与人文资源。其中,地文景观类有10种,水域风光类5种,生物景观类5种,古迹与建筑景观类30种,休闲健身类10种,购物景观类4种。在中国全部的68种旅游资源中,山东省拥有64种,占总种数的94.1%。山东是中国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大自然亿万年的造化,五千年的文明与三千年的齐鲁文化的熏陶与滋养,让古老的齐鲁大地更具魅力,改革开放的山东更添活力。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正是山东风姿绰约,风情万种动人之所在。 2)主要风景资源简介 蓬莱属山东省烟台市,地处胶东半岛最北端,濒临渤、黄二海,东临烟台,南接青岛,北与天津、大连等城市及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是山东、河北、辽宁、浙江等地渔船进出渤海湾的必经之路。蓬莱最有名的便是坐落在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的蓬莱阁,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全国四大名楼。蓬莱下辖12个镇(街)、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及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蓬莱号称人间仙境、休闲天堂、美酒之乡,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1)田横山文化公园田横山文化公园,位于蓬莱阁西的田横山东麓,总占地面积19231平方米。她东与丹崖山相衔,北面渤黄两海,南与蓬莱市区相望,西紧依蓬莱海港。从蓬莱阁乘海上观光索道直达公园。 田横山原名老北山。公元前202年,齐王田横为避汉将韩信追杀,率五百壮士东赴胶东,曾在此山筑寨为营。相传田横因不愿事臣刘邦,自刎身亡。踞守在田横山的五百壮士闻田横死讯,高唱葬歌,歌罢相继自尽。田横与五百壮士威武不屈,气高节烈,惊天地动鬼神,后人命此山为田横山。田横山文化公园内种植树木1000株以上。奇花异草久闻其香,绿叶婆娑遮盖之上。整个园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大纲(暂行)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大纲(暂行)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第二条规划范围与面积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 第四条规划期限 第二章保护规划 第五条资源分级保护 第六条资源分类保护 第七条建设控制管理 第八条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章游赏规划 第九条游客容量 第十条特色景观与展示 第十一条景区规划 第四章设施规划 第十二条道路交通规划 第十三条游览设施规划 第十四条基础工程规划 第五章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 第十五条居民点调控类型 第十六条居民点调控措施 第六章相关规划协调 第十七条城市规划协调(含外围区域保护协调) 第十八条土地利用规划协调 第十九条其他相关规划和管理规定协调 第七章近期规划实施

附表 表1-1风景名胜资源类型表 表2-1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表3-1风景名胜区游客容量表

图纸目录(暂行) 图0-1 区位关系图 图0-2 综合现状图 图0-3 规划总图 图1-1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图2-1 分级保护规划图 图3-1 游赏规划图 图4-1 道路交通规划图 图4-2 游览设施规划图 图5-1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图 图6-1 城市发展协调规划图 图6-2 土地利用规划图

说明书大纲(暂行) 第一章关于规划总则的说明 一、规划范围与面积 (一)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范围与面积 (二)风景名胜区范围调整说明(涉及范围调整的 编制) 二、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 (一)风景名胜区性质 (二)风景名胜资源特征 (三)风景名胜资源类型与评价 三、规划期限 四、规划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项目标 第二章关于保护规划的说明 一、资源分级保护 (一)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严格禁止建设范围) (二)二级保护区(严格限制建设范围) (三)三级保护区(限制建设范围) 二、资源分类保护 三、建设控制管理 (一)分区设施控制管理 (二)分区活动控制管理 四、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章关于游赏规划的说明 一、游客容量 二、特色景观与展示

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定规范标准(详)

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申报程序 一、办事规程 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申报程序 1、旅游景区在自检、自查的基础上,达到相应等级评分标准的,向区(市)县旅游局提出申请报告; 2、省、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委派专家进行咨询、指导; 3、区(市)县旅游局核实达到标准的,向市旅游局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市旅游局)提交申请报告; 4、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市旅游局组织专家)初审合格后上报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 5、省、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现场检查和暗访,由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审核检查合格后,向国家质量等级评定机构推荐; 6、国家旅游局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审、公告。 二、申报材料及要求 1、旅游景区申请报告:由旅游景区向当地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旅游局)提交(一式5份)。

2、区(市)县旅游局审定后报送申请报告,其中申报5A、4A级旅游景区的申请报告(一式4份)由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转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申报3A、2A、1A级旅游景区的申请报告(一式3份)提交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初评并向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推荐。 3、各申报旅游企事业单位,在中国旅游网“已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3)”栏目的附件中下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申请评定报告书》。《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申请评定报告书》的填写必须真实、齐全,符合要求,并由当地旅游景区评定机构(旅游局)审核签章。(纸质文档4份、电子文档1份)。 4A级旅游景区由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推荐,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 5A级旅游景区从4A级旅游景区中产生。被公告为4A级旅游景区一年以上的方可申报5A级旅游景区。5A级旅游景区由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推荐,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 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定标准(详)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1.风景名胜资源概念: 风景资源又称景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 2.景物: 指具有观赏、科学文化机制的客观存在的物体,是风景名胜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客体。景物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其他8大类。3.景观: 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 4.景点: 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5.景区: 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要求而划定的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的景物和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6.风景名胜区的功能?4点 (1)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历史文化信息。 (2)发展旅游事业,丰富文化生活。 (3)开展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与国民素质提高。 (4)通过合理开发,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

7.风景名胜区的组成?3点 (1)首要的因素是游赏对象:天景、地景、水景、生景、园景、建筑、史迹、风物8类景源。 (2)第二个因素是游览设施 (3)第三个因素是运营管理 8.风景名胜区的分类?(按用地规模分类) (1) 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 (2) 中型风景区(21~100km2)(3) 大型风景区(101~500km2)(4) 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9.风景名胜区的分类?(按结构特征分类) (1)单一型风景区 其内容与功能比较简单,主要是由风景游览欣赏对象组成一个单一的风景游赏系统。 (2)复合型风景区 其内容与功能均较丰富,它不仅有风景游赏对象,还有相应的旅行游览接待服务设施组成的旅游设施系统,因而其结构特征是由风景游赏和旅游设施两个职能系统复合组成。 (3)综合型风景区 其内容与功能均为复杂,它不仅有游赏对象、旅游设施,还有相当规模的居民生产与社会管理内容组成的居民社会系统,因而其结构特征是由风景游赏、旅游设施、居民社会等三个职能系统综合组成。 第三章 1.风景名胜区规划概念:

DO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引言 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自然风景资源同其它自然资源一样,遭到严重的破坏;环境的视觉污染也与环境的其它污染一样,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面对这个问题,最早觉醒并采取积极措施的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从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一系列明确提出或强调保护风景美学资源的法令相继产生,诸如美国国会通过的《野地法》(1964),《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海岸管理法》(1972)和英国1968年通过的《乡村法》。这些法令的制定,标志着长期以来为人所享用但并不为人所珍惜的风景美学资源,将与其它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法律地位。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风景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风景美学研究的发展,而风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风景质量的评价。二十多年来,风景评价及美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该领域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性,是其它任何领域所难以伦比的。研究人员除了风景规划专家及专业资源管理人员外,还有相当比例的心理及行为科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森林科学专家等等。他们分别将本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带到风景美学研究领域里来,从而使该领域出现风起云涌万马奔腾的动人局面,学派林立,方法各异。目前被公认的有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或称心理学派),经验学派(现象学派)(Daniel 和Vining 1983, Itami 1986,Zube 等1984,Zube等1982)。本文将对各学派的主要思想及有关风景评价的主要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专家学派 专家学派的指导思想是认为凡是符合形式美的原则的风景都具有较高的风景质量。所以,风景评价工作都由少数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来完成。它把风景用四个基本元素来分析,即: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强调诸如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在决定风景质量分级时的主导作用。另外,专家学派还常常把生态学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标准。所以,Daniel和Vining (1983)又把专家学派分为生态学派和形式美学派。 最早采用专家学派思想进行风景评价及其规划工作的当推Lewis 等人(如Lewis 1964),而以Litton 等人对专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该学派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最典型地表现在Litton等人的研究中(如Litton 1968, 1974, 1979; Litton 和Tetlow 1978, Magill 和Litton 1986〕。专家途径直接为土地规划、风景管理及有关法令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近20多年来在英、美诸国的风景评价研究及实践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并已被许多官方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暂行)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要求(暂行)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文本大纲(暂行)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第二条规划范围与面积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 第四条规划期限 第二章保护规划 第五条资源分级保护 第六条资源分类保护 第七条建设控制管理 第八条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章游赏规划 第九条游客容量 第十条特色景观与展示 第十一条景区规划 第四章设施规划 第十二条道路交通规划 第十三条游览设施规划 第十四条基础工程规划 第五章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 第十五条居民点调控类型 第十六条居民点调控措施 第六章相关规划协调 第十七条城市规划协调(含外围区域保护协调)第十八条土地利用规划协调

第十九条其他相关规划和管理规定协调第七章近期规划实施 第二十条近期实施重点 附表 表1-1风景名胜资源类型表 表2-1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表3-1风景名胜区游客容量表

图纸目录(暂行) 图0-1 区位关系图 图0-2 综合现状图 图0-3 规划总图 图1-1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图2-1 分级保护规划图 图3-1 游赏规划图 图4-1 道路交通规划图 图4-2 游览设施规划图 图5-1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图 图6-1 城市发展协调规划图 图6-2 土地利用规划图

说明书大纲(暂行) 第一章关于规划总则的说明 一、规划范围与面积 (一)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范围与面积 (二)风景名胜区范围调整说明(涉及范围调整的 编制) 二、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 (一)风景名胜区性质 (二)风景名胜资源特征 (三)风景名胜资源类型与评价 三、规划期限 四、规划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项目标 第二章关于保护规划的说明 一、资源分级保护 (一)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严格禁止建设范围) (二)二级保护区(严格限制建设范围) (三)三级保护区(限制建设范围) 二、资源分类保护 三、建设控制管理 (一)分区设施控制管理 (二)分区活动控制管理 四、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章关于游赏规划的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章总则 章术语 章一般规定 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3.2 风景资源评价 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3.4 分区、结构与布局 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 章专项规划 4.1 保护培育规划 4.2 风景游赏规划 4.3 典型景观规划

4.4 游览设施规划 4.5 基础工程规划 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4.9 分期发展规划 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A 本规范用词说明 第1章总则 .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 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0.6条风景区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0.7条风景区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