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与健康》课设计方案——(欧阳红平)

《体育与健康》课设计方案——(欧阳红平)

《体育与健康》课设计方案——(欧阳红平)
《体育与健康》课设计方案——(欧阳红平)

《体育与健康》课设计方案

一、教学指导思想

1、初一年级的体育教学,其重点应放在如何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以及自我体育的能力和习惯;不断用成功教学激发学生对锻炼的兴趣;熟练地掌握一、二种锻炼项目,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而学生应切实成为教学的主体。

2、基本体操(广播操)和田径既是《大纲》的基本教材,又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对学生素质和能力提高有重大意义。

3、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同学们真正学有所得。

二、教材的选择与搭配

1、按照《大纲》和进度计划,本课安排了:短跑—摆臂(主材)和广播操(辅助教材)。此两个教材均属基本教材,是学习的重点。符合全面发展身体的原则。

2、短跑—摆臂,是初中生学习的重点。本人通过几年初三教学,体会到摆臂在短跑中的重要性。经过初一、二的素质练习,到了初三基本上素质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摆臂好的学生短跑更加突出,从中体现出摆臂重要性。目前,学校课时比较紧张,再加上班级学生比较多,不可能象专业运动员一样训练,只要抓住其中的某些环节,也会取得良好效果,这符合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广播操:分步进行教学,充分体现出动作整齐、有力和线路的变化,以及基本的身体姿势,真正达到提高广播操的整体效果、达到培养学生表现美、展示美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为了使教学效果落到实处,要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而且目标要具体、直观、切实可行。

1、准备部分:要使学生达到热身、精神振奋,并使学生灵敏素质和协调能力有所提高。

2、基本部分主教材:短跑—摆臂练习,有95%以上的学生能掌

握其动作要领,而且动作连贯、协调。

3、基本部分辅助教材:分步进行讲解、体会,有90%以上的学生能完成正确的动作要领,充分体现出表现美、展现美的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及解决方法:

(1)短跑—摆臂:

重点:各部分动作连贯性。难点:以肩为轴。

解决办法:利用直臂做,然后握拳,最后过渡到完整。

(2)广播操:

重点:各节操的连贯性、线路。难点:基本身体姿势、手形。

解决办法:分步进行练习,充分突出手形、步法以及身体的基本姿势。

四、课堂结构的设计

1、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做了如下设计:

(1)准备部分,队列练习和课课练,在热身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注意力,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2)主教材采用集中讲解与分步学习相结合的办法,同时运用有关物理知识穿插其中,以及利用高抬腿、行进间走,结合摆臂,让学生慢慢地掌握其动作要领。[由易到难]

(3)辅助教材采用了集中讲解分步进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充分体现出动作的准确性、完美性、整齐性。[体现优美、大方]

2、组与组之间进行相应帮助,取长补短,充分体现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3、结束部分:由于初一学生的注意力和玩心比较重,因此在结束部分总结一下上课的具体情况以及今后应注意相应的内容,同时布置了一定的课外作业,进一步巩固课上所学的内容,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好的基础。

句容市第二中学开放周

执教:欧阳红平

班级:七(8)班

时间:2005年9月29日

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

研说文稿 一、今天,我所研说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教材 二、说教材流程:一、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二、编写意图三、编写体例四、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五、教材内容分析六、教学策略七、体育高效课堂 三、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1、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康的体魄应是第一位的,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作为初中体育教师,我们更有责任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的教学就是引导,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初中学生是早晨7、8点钟的太阳,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未来,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2、这是一棵《课程目标》知识树,具体目标有: 运动参与目标的主要体现是: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运动技能目标的主要体现是: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3)安全的进行体育活动;(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础技能。 身体健康目标的主要体现是: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2)发展体能;(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目标的主要体现是: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的主要体现是: (1)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四、教材编写意图: (1)力求正确处理运动、技术、生活之间的关系,精选与学生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的内容。(2)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激发学习欲望。(3)为教师提供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器材设施、自然资源来整合材料,优化课堂。(4)适当引入信息技术,以促进现代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整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体育信息,充实课堂(5)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安全运动的方法。

第一节课教案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基础知识精讲】 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直接开平方法: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用此法可解出形如a x 2=(a ≥0),b )a x (2=-(b ≥0)类的一元二次方程.a x 2=,则a x ±=;b )a x (2=-,b a x ±=-,b a x +=.对有些一元二次方程,本身不是上述两种形式,但可以化为a x 2=或 b )a x (2=-的形式,也可以用此法解. (2)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为零,而另一边易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时,就可用此法来解.要清楚使乘积ab =0的条件是a =0或b =0,使方程x(x -3)=0的条件是x =0或x -3=0.x 的两个值都可以使方程成立,所以方程x(x -3)=0有两个根,而不是一个根. (3)配方法:任何一个形如bx x 2 +的二次式,都可以通过加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的方法配成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把方程归结为能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的方程.如解07x 6x 2 =++时,可 把方程化为7x 6x 2-=+, 2 22 26726x 6x ??? ??+-=??? ??++,即2)3x (2=+,从而得解. 注意:(1)“方程两边各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平方”的前提是方程的二次项系数是1. (2)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一般不用此法,掌握这种配方法是重点. (3)公式法:一元二次方程0c bx ax 2 =++(a ≠0)的根是由方程的系数a 、b 、c 确定的.在 0ac 4b 2≥-的前提下,a 2ac 4b b x 2-±-=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即0c bx ax 2 =++(a ≠0)的形式; ②正确地确定方程各项的系数a 、b 、c 的值(要注意它们的符号); ③计算0ac 4b 2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就不必解了(因负数开平方无意义); ④将a 、b 、c 的值代入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个根. 说明:象直接开平方法、因式分解法只是适宜于特殊形式的方程,而公式法则是最普遍,最适用的方法.解题时要根据方程的特征灵活选用方法. 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有三种情况:①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③没有实 数根.而根的情况,由ac 4b 2-的值来确定.因此ac 4b 2-=?叫做一元二次方程0c bx ax 2 =++的 根的判别式. △>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0?方程没有实数根.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

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教学目标: 1.一天中各个时段体育锻炼的优缺点 2.两个不适宜锻炼时间 3.一般来说比较适宜的锻炼时间为0.5~1小时 4.超量恢复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在什么时间锻炼好 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应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或工作性质而定,但就多数体育锻炼者来说,体育锻炼的时间多安排在清晨、下午和傍晚。不同的锻炼时间有不同的特点,练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锻炼时间。 1、清晨锻炼 优点: ①由于清晨的空气新鲜,早锻炼有助于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吸入较多的氧气;有利于体内新陈代谢的加强,提高锻炼的效果。 ②清晨起床后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通过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可适度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有利于一天的学习与工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清晨不进行体育锻炼,一天都觉得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 ③早锻炼时,凉爽的空气刺激呼吸道黏膜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易发生感冒等病症。所以有人说:“早晨动一动,少闹一场病”。 缺点: 由于清晨锻炼多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所以运动量不能太大,时间也不宜太长。否则,长时间的运动会造成低血糖,不仅会影响锻炼的效果,而且会使身体产生不适。另外,对于工作学习紧张和习惯于晚起的人来说,没有必要每天强迫自己进行早锻炼。 锻炼时间: 不能说越早运动越有益。究竟应在什么时候开始晨练还要因人、因地、因季节的不同而异。一般来讲,夏天在五六点钟,冬天在六七点钟进行晨练比较合适。 2、午后锻炼 午后锻炼适合有一定空余时间的人,也比较适合大、中、小学的师生。下午进行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使身心得到调整。下午进行体育锻炼时运动强度可大一些,青年学生可打球、做游戏;老年人可打门球、跑步等。 3、傍晚锻炼 傍晚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既可以健身强体,又可以帮助机体消化吸收。傍晚运动的主要形式为散步,北方一些地区的民众有时也在傍晚进行集体扭秧歌活动。但晚饭后1小时方可进行体育活动,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小时,运动强度也不可过大,心率应大约控制在120次/分钟,傍晚锻炼和睡觉的间隔时间要在1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评分() 物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 ――教学设计 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 年级:2012级 班级:物理学 组别:________ 姓名: _______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 一、教学材料的分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2013 年审定】。内能是其第十 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之后进行教学的,它是对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内能的重点研究。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本章的关键点,承上启下,为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做好了铺垫。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初三年级学生。经过初二一年的学习他们对机械能能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理性思维能力与分析的素质,参与意识比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已基本具备学习本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意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找到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对本节课的前期知识结构有所了解。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理性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利用比较法认知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认知内能是物体本身具有的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

八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教学目标: 1.一天中各个时段体育锻炼的优缺点 2.两个不适宜锻炼时间 3.一般来说比较适宜的锻炼时间为0.5~1小时 4.超量恢复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在什么时间锻炼好 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应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或工作性质而定,但就多数体育锻炼者来说,体育锻炼的时间多安排在清晨、下午和傍晚。不同的锻炼时间有不同的特点,练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锻炼时间。 1、清晨锻炼 优点: ①由于清晨的空气新鲜,早锻炼有助于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吸入较多的氧气;有利于体内新陈代谢的加强,提高锻炼的效果。 ②清晨起床后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通过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可适度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有利于一天的学习与工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清晨不进行体育锻炼,一天都觉得无精打采,提不起精神。 ③早锻炼时,凉爽的空气刺激呼吸道黏膜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易发生感冒等病症。所以有人说:“早晨动一动,少闹一场病”。 缺点: 由于清晨锻炼多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所以运动量不能太大,时间也不宜太长。否则,长时间的运动会造成低血糖,不仅会影响锻炼的效果,而且会使身体产生不适。另外,对于工作学习紧张和习惯于晚起的人来说,没有必要每天强迫自己进行早锻炼。 锻炼时间: 不能说越早运动越有益。究竟应在什么时候开始晨练还要因人、因地、因季节的不同而异。一般来讲,夏天在五六点钟,冬天在六七点钟进行晨练比较合适。 2、午后锻炼 午后锻炼适合有一定空余时间的人,也比较适合大、中、小学的师生。下午进行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使身心得到调整。下午进行体育锻炼时运动强度可大一些,青年学生可打球、做游戏;老年人可打门球、跑步等。 3、傍晚锻炼 傍晚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既可以健身强体,又可以帮助机体消化吸收。傍晚运动的主要形式为散步,北方一些地区的民众有时也在傍晚进行集体扭秧

微课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作者:————————————————————————————————日期: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 一级学科:____ 教育学_______________ 所属专业: ____ 学前教育_____________ 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 适用对象: _ 本科______________教师姓名: ____闫芃________ 滨州学院 二零一三年四月二十日

课程名称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授课对象学前教育本科 授课内容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观察授课时间2013年4月26 日 教学背景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是将相关的专业理论具体付诸幼儿园教育实践的应用性学科。本次授课内容是其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中的一个知识点,即幼儿教师如何通过观察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主讲二个要点:一是观察的含义;二是观察的指导。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去年九月份教育部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当前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其中,在幼儿科学领域的学习活动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为了更好地体现《指南》的要求,我在教学中渗透《指南》精神,使学生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由于我系学生平时幼儿园的见习、实习较少,缺乏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感性认识,故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幼儿园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所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方法——观察的含义及指 导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组织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树立幼儿科学教育的正确思想,积极引导幼儿 开展科学探究。 重 点难点教学重点:观察的指导; 教学难点:观察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灵活运用。

一、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分析或反思自己

一、以自己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教案为例,分析或反思自己在这节课上各教学技能运用得如何? 教学设计:创新思维训练(活动篇) 一、教学理念: 人是社会人,要想获得生存和成功发展的机会,就必须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人际环境。作为一名中学生,他们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人际关系的困惑对他们的精神世界构成很大的冲击。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事关重大。 本活动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敢于挑战“不可能”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智慧。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和同学们合作、学会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活动课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一些训练创造力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 四、教学内容: (一)、导入:创新之魅力篇。 1.让学生观看一系列广告,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魅力。 2.提问题:“看了上面的广告,请同学们说说看创新到底是什么?”引出创新的简单含义:“创新就意味着突破、飞跃和前进。” 过渡:请同学们说说看我国的科技创新有哪些?(引到我国最早的伟大创新——四大发明,激起学生了解我国现在创新水平的情况,进入下一环节。) (二)、创新思维能力是人类一种潜在心理能力。 1、创新思维的涵义 创新思维: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思考]:案例中,我们能否发现创新思维的一些特征吗? 2、创新思维特征 A 敏捷性:指思维的反应能力,敏捷就是思维活动迅速灵敏、连贯有续,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B 灵活性:指思路开阔,灵活就是能够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能够多角度多方位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C 独特性:就是求异和求新,打破传统的常规思维束缚,找出别具一格、标新立异的新思想、新观念 小结:创新能力是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它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激发出来 (三)、创新思维能力训练。 1、思维敏捷性训练 活动一、请写出所能想到的带有“土”字结构的字,越多越好。 活动二、请在十字上最多加三笔构成新的字。 2、思维灵活性训练——找出“麻绳的用途” 活动一、麻绳的用途。 活动二、砖头的用途。 要求:小组讨论,小组长记录,然后统一写在白板上(或者读出来) 小结:实际上麻绳的用途接近无穷:

微课教学比赛活动方案

微课教学比赛活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鲁教高字[2011]1号)文件精神,推动学院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融合,搭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平台,展示优秀教师教学风采,学院拟于2013年3月至5月间举办微课教学比赛。本着全面发动、广泛参与的原则,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方案如下: 一、参赛对象 全体教师。 二、比赛内容及要求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参赛教师自选一门课程,精心备课,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设计课程,录制成时长在10-20分钟的微课视频,并配套提供教学设计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辅助材料。 (一)教学视频要求 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能较全面真实反映教学情境,能充分展示教师良好教学风貌。视频片头应显示标题、作者和单位,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可以选用以下5种视频格式中的任意一种:mp4、rmvb、mpg、avi、wmv。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求 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单独提交。多媒体教学课件限定为PPT格式。 其他与教学内容相关辅助材料如练习测试、教学评价、多媒体素材等材料也可单独提交,格式符合网站上传要求。

(三)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并在开头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大类、专业、课程及适用对象等信息。文件格式:WORD。 三、比赛程序 (一)各系初赛 各系(基础教研室)以专业为单位按照“比赛内容及要求”自行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初赛。各系(基础教研室)4月15日前完成初赛,并推荐优秀课程参加院级比赛。将推荐课程的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相关辅助材料及教学方案设计等材料上传至数字化教学平台。各系(基础教研室)推荐人数见附件1,评选标准见附件2。 (二)院级比赛 学院通过数字教学平台公布所有参评课程,在4月16日—4月19日组织全院范围内投票,对课程进行评比。 本次院级微课教学比赛分设团体优秀组织奖项和个人奖项。其中优秀组织奖2个,个人一等奖3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7个、优秀奖若干。 (三)省级推荐 根据院级比赛成绩,将按大类选取、推荐优秀课程,进一步整改材料后参加全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 四、其他事宜 (一)每位参赛教师提交参赛作品数量限为1件,注明姓名、微课名称、所属学科大类、视频格式等信息。

体育与健康(人教版)

体育与健康(人教版) 1、“自觉参与”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之一。 2、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来的能力。 3、体能要素是构成体能的组成部分。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要素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要素。健康体 能包括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肌肉力量、柔韧性和身体成分;运动体能包括速度、爆发力、协调性、灵敏性、平衡性和反应时。 4、良好的心肺耐力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5、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有效地发展心肺耐力,关键是要采用适当的强度进行锻炼,用靶心率来控制运动强 度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靶心率就是锻炼时采用的运动强度所对应的心率范围,运动的心率如果处于靶心率的范围内就说明运动强度适宜。 6、发展心肺耐力的靶心率=(220-年龄)×65%~80% 7、骨骼肌的收缩和放松是人体各种运动的基础,通过力量练习可以有效地发展骨骼肌的机能。肌肉力量 也称为最大力量或绝对力量,是指肌肉或肌肉群一次竭尽全力收缩从事对抗阻力的活动能力;肌肉耐力是指多次重复收缩而不疲劳的能力,两者密切相关,都是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要素。爆发力也称快速力量,是指短时间内人体克服阻力的能力,属于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要素。 8、 9、制定具体的锻炼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运动的次数、强度、时间。 10、制定锻炼计划应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循序渐进 原则、超负荷原则、恢复性原则。 11、身体成分是指人体总体重中的脂肪成分和非脂肪成分比例,它可以准确地评价人体的胖瘦状况。 12、降低体内脂肪含量,改善身体成分的另一有效手段是控制饮食,锻炼与控制饮食相结合是降低体重的 最佳方法。 13、发展和提高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要素,对于提高技术动作和运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4、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度运动、规律生活、 心理平衡。 15、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的作用: ①、增加肺活量 ②、提高消化系统能力,促进新陈代谢 ③、增强骨密度和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④、改善血液循环 ⑤、调节情绪,减轻心理疾病的症状 ⑥、减少患心脏病的概率 ⑦、减少身体脂肪 ⑧、提高肌肉质量 16、营养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17、糖类是最主要、最经济的能量来源,也是运动时肌肉的“最佳燃料”。 18、我国养生学萌芽于商周时期,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 19、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推动了养生理论的发展,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其中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范例培训讲学

第一章网络的组建与运行 1.1 认识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2.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能说出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神秘感,提高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全局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分析 在开始高中选修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一些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教学组织中安排学生参观网络中心,注意到学生好奇心比较大,而一般学校的网络中心设备比较多,可能网络中心本身的空间也比较小,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减少意外的发生,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在组织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注意焦点。本课设计了一个课堂任务,就是根据对网络中心的观察和管理员的讲解,画出一个校园网络拓扑结构图来,拓扑图对学生来说也是首次接触,怎样去表达网络的拓扑结构,应当要给与适当的引导,这里可以适当的演示一些简单的网络拓扑效果图,以便学生轻松上手。 四、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分别从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结构和应用的角度看待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与通信网络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为本书的开首节,一方面是对学生从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经验和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社会中的活动.个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课首先通过“交流讨论”对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概念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概括与设计拓扑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括,为学生对感念的理解搭起一个支架。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技术网络的基本

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参赛作品教学设计

附件: 第二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教学设计方案 精品

精品 Step3: Now, let’s get to how to write every part correctly. (1) The letterhead-- (sender’s address)-- a firm’s personality It includes the company ’s logo, name, address, telephone and fax numbers, email, and website. (2) The date British (German): day/month/year American (other nations): month/day/year avoid abbreviations (Jan. 25, 2004) or figures (2/4/2004). Choose the style of your target reader. (3) The inside address-- (receiver’s name and address To avoid ambiguity, whenever you write letters to a foreign country, always include the name of the country, even if the city mentioned is the cou ntry’s capital. Order of the address: a) the name of the house b) the number of house and the name of street c) the name of city or town d) county or state and its post-code e) name of the country (遵循一个原则地址都是由小到大写起) (4) The salutation (称呼) Greeting to the receiver Match to the complimentary close (5) The body One Paragraph contain just one idea or theme, and be concise as it could be. 这是书信的主体,表达发信人的意见。在信的开头有开头语 (Opening Sentences)自成一节,在习惯上是用客套语先将收到对方的 来信的日期、编号或查号、主题及简单内容加以综合叙述,使对方一目了然这封信是答复哪一封去信的。

《难忘的一节课》教学设计

《难忘的一节课》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把难忘的一节课写具体、写生动。 2、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作文课的联系,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增强作文课的趣味性。 3、以课实例引路,帮助学生抓住作文重点,进行作文方法的引导。教学重、难点:进行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抓住作文重点进行作文引导。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2、提醒注意事项 二、游戏过程 1、过渡:我们今天的游戏是一些有关语文知识的游戏,也可以说是一次小竞赛。所以老师把你们分成了四组,让你们四组之间展开竞赛,你们同意吗? 2、出示课件,介绍游戏规则 3、进行第一个小游戏——“词语接龙” (1)出示课件,简介游戏说明和竞赛规则。 (2)学生上黑板进行比赛

(3)老师请四个同学当裁判,统计各组分数 4、进行第二个小游戏——“巧舌如簧” (1)师:“巧舌如簧”说白了就是读“绕口令”,看看谁的舌头最灵巧,最听使唤。 (2)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3)选派选手,抽取题号 (4)进行读绕口令的比赛,老师随机评价并打分 (5)统计分数 5、进行第三个游戏——“交头接耳” (1)师:“交头接耳”顾名思义就是头对着头,嘴巴对着耳朵,干什么呢,我们来传话呢! (2)出示游戏规则(课件出示) (3)分发纸条,请第一个学生记熟后收回。 (4)开始传话 (5)请学生说出听到的话,裁判随机评分。 6、进行第四个游戏——“心有灵犀”。 (1)简介游戏规则 (2)推选解说员 (3)进行比赛 (4)统计分数 7、游戏结束,请班长宣布比赛结果,师总结。 三、习作指导

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方案

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教学设计方案 作品标题:组合体三视图看图 参赛教师:吴巨龙 学校:江苏科技大学 教学对象:工学本科大一学生 所属课程:工程图学 教学总时长:14分10秒 教学理念: 组合体三视图的看图是学习零件图的基础,三视图的表达完全依据“第一角投影”的点、线、面的投影规律。一般工程图学类的教材中,在讲解这部分时,均说方法就是“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但是学生在应用时,却感到很难入手,本课程介绍了可操作性比较强的看图“新三法”:拉伸法、类似形法、特征法。 知识的获得不是灌输的结果,而是探索的结果,讲课中以“建构主义”为指针,以“如何看懂图,如何提高看图速度”为问题引导,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建构出看图的方法。 教学背景: 本课程是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以画法几何的投影理论为基础,是一整套关于如何在平面图纸上表达三维形体的理论和技能。工程图是工程师们表达设计思想、工艺要求的工具,因此又被称为“工程界的语言”。与它相关的课程有:机械制图、工程制图、建筑制图、化工制图等。 教学目标: 掌握看懂组合体三视图的方法 教学方法: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内容及设计: 1、导入 以寻找好的看图方法为问题切入点,以问题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开始探索式学习之旅。 2、探索拉伸法 以一个看图游戏为入口,在试探构建立体的过程中,总结出第一个可操作的方法:拉伸法。 3、探索类似形法 以展示同样的视图可能对应多个立体的现象,“发现”:在某个投影面投影为同样一个线框的面,在另外两个投影面的投影规律,那就是不是类似形,就是线,包括(曲线),从而给出很明确的类似公式一样的操作方法。并通过例题介绍了运用它解题的过程。在此还展示了手绘作图的过程。 4、探索特征法 工厂中工人师傅也许并不清楚什么是形体分析法,什么是线面分析法,可他们看图的速度依然很快,这个现象先提出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访谈,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最终我们“发现”,其实是看图的“经验”在起作用,总结出如果多掌握组合体的常见结构的视图特征,则必将更容易看懂组合体三视图。 5、总结结束 课程最后落脚在特征法,以若是多掌握了常见立体的特征,若是对立体与立体相贯的作图也比较熟悉,那么对于快速看懂三视图,解决比较难的看图题是很容易做到的。这等于告诉学生,如果只想寻求捷径,找到一个公式,一劳永逸,而忽略了大量的练习,那是不可能成功的。“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经验是要靠大量的实践去获得,所以我们不但要学习理论,更要重视实践,重视在解决问题中的体会、总结。

一节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一节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 乌市第55中学红梅 一、教学课型:阅读课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课型是阅读课,容是初三英语总复习资料阅读部分的一篇关于圣经的文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英语中习语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信仰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三、学情分析: 即将毕业的初三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对根据具体语境猜测习语意思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指导他们积极主动地阅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重点词汇:in other words ,among other things ,by and by ,have a vague or loose connection to/with ,kill the fatted calf, develop a high level of competence in communication skills…… (2)重点句子:It comes from a story in the Bible, where a son returned to his family after …, …among other things, and unless you recognize when an idiom is being used,you can easily misunderstand……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这些习语能培养学生更高水平的交流技巧。 五、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略读、精读等能力。 2、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交际能力等。 六、教学过程: Step1: Lead in 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following sentence and guess what the idiom means: I took my mother’s car without asking for permission. She is angry at me. I ’m in hot water now! (in trouble ) 【设计说明】以有据可依的语境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恰当的引入了本节课的主题“Biblical idioms in English ” Step2: Fast reading Read the article quick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is an idiom? 2、Which language was the Bible first written in? 3、Which idiom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children? 【设计说明】简要的问题使学生对文章容有大概的了解,为下一步的careful reading 奠定基础。 Step3: Careful reading Part1: Answer questions 1 Why does the Bible have a lot of idioms? 2 What did ‘by and by’ originally mean in the Bible? 3 What does ‘by and by’ mean today? 4 How many years ago was the Bibl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5 What does “feet of clay” mean? 6 Which animals are featured in the idioms in the article?

一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说课稿),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简析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②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③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④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 二、阐述教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③所用的教具、学具。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根据教材特点选用几种不同才教法结合使用,可增强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法 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①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②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③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概说教学程序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 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①课前预习准备情况;②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样进行、练习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

【配套K12】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全一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体育与健康(全一册)教案 人体与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 2、通过典型事例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教学重点:骨骼、关节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教学难点:骨骼、关节、肌肉如何相互协调完成运动过程。教具:人体骨骼、肌肉模型及挂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既然提到运动,那么我们就需要研究一下人体的运动系统。通过提问人体的运动系统哪几部分构成引入本课。[通过出示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片和提问与小组讨论] 二、授课:[总结学生的讨论,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 、认识骨骼和关节 [投影出示全身骨骼图片] 提问学生人体骨骼多少块构成?通过人体骨骼、肌肉模型简单介绍人体的骨骼。 介绍关节:球窝关节滑车关节平面关节 自己动手并讨论:我们身上哪些是球窝关节、哪些是滑车关节、哪些是微动关节。、肌肉:[出示全身正反肌肉图片和肌肉类型图片] 肌肉分成三大类:骨骼肌 平滑肌心肌具有律动性

重点讲解骨骼肌:人体是很很复杂的即使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也要很多肌肉协调配合完成。因此在运动生理学中我们又将肌肉分成这样几类: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中和肌用屈肘动作来具体讲解原动肌与对抗肌。当我们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而肱三头肌舒张。他们正好是一对作用相反的肌肉组。所以,这时我们就将肱二头肌称为本动作的原动肌,而肱三头肌就称为对抗肌。 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上臂结构解剖运动图] 自己动手并讨论: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 (4)小结: A我们说心肌有律动性,假设心肌每分钟跳60次,我们算一下它一小时、一天、一年分别能跳动多少次?并说说它的重要性! B踢足球时骨骼、关节、肌肉和运动的关系? 体育与身体形态 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的身体形态,并对自己的身体形态进行简单评价。2、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影响。3、掌握促进身体形态的体育锻炼方法以及在形体练习中应注意的事项。教学重点: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的影响。教学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参照形态练习中应注意的事项,合理地参加体育锻炼。首先引导同学们观看健美运动员健硕的肌肉以

体育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篮球教学 教材分析:1、学习篮球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投篮以及教学比赛;2、发展学生力量、跳跃、协调性、速度等素质;学情分析;1、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篮球运动有一定认识和了;2、学生对篮球运动缺少系统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了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篮球基本;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篮球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3、情感、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学习篮球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投篮以及教学比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能、战术水平以及学生裁判工作能力。 2、发展学生力量、跳跃、协调性、速度等素质。 学情分析 1、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篮球运动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好篮球运动; 2、学生对篮球运动缺少系统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战术水平以及学生裁判工作能力;通过练习,发展学生力量、跳跃、协调性、速度等素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篮球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投篮以及教学比赛,让学生初步了解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素质组合练习,发展学生力量、跳跃、协调性、速度等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爱等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并进一步提高篮球基本技能和战术水平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爱等意志品质。 教学过程 课堂开始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出勤情况。 2、师生问好。 3、教师宣布本次课内容:篮球 二、准备工作 1、教师讲解练习的方法,即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动作或者模仿所见过的某些球星的动作,每人一球在指定的区域内进行熟悉球性练习。 2、教师下到学生中间一起练习或做一些动作让学生模仿 三、教学内容 1、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练习 2、行进间急停急起运球练习 3、教学比赛 4、素质练习 设计意图 1、进一步提高学生篮球基本技术、战术水平 2、通过素质组合练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互爱等意志品质。

一节作文课教学设计实践及反思.doc

一节作文课教学设计实践及反思 今年四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我市两年一次的语文优质课评选活动。教研员常文全老师在抽签时指定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表达交流”部分的《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当得知这个课题时,参赛的14位老师大多感到有些茫然,一是作文课平时上的不少,但却很少这么正规地上; 二是《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应如何设计,才能在短短45分钟之内既教会学生纵向展开议论,却又不失语文课堂学习的生动活泼? 拿到课题后,我同样的感到惴惴不安,马上骑车到附近的书店转了转,试图能找到些对本课设计有用或有借鉴意义的资料,但最后却空手而归。回家后我又在网上搜索了半天, 想看看网上是否有本课的设计,但网上的资料少之又少,大约只有一两个设计。后来我又从网上搜索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关于本课的设计说明,让我了解了本课的设计意图。除正常的上课、作业批改之外,我一有空就到网上查阅资料,扩大搜索的范围。后来陆续查找到许多关于“幸福”的诗歌、散文等文字资料和一些图片。搜集资料占有资料容易,但关键是如何裁剪、组接,设计出一节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讲练结合、易于学生习得的课堂学习方案。 于是,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关于本课的设计说明和手

习, 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的写作蓄势张 头占有的资料,我对课题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解读: 1.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2?“幸福”到底是什么?如何“发现幸福” ? 3?什么是“纵向展开议论”?如何“纵向展开议论” ?学生学习过或接触过这种结构形式吗? 4. “发现幸福”和“纵向展开议论”是怎样的关系? 在思考清楚上述这四个问题之后,本课的设计思路在我的 脑中渐渐清晰起来,于是我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一、解读幸福 1?故事导入。以小狗妈妈对幸福的理解激发学生思考“幸福是什么?” 2?感悟幸福。让学生以“幸福是……”开头,用一句话 来表达自己的幸福观。 此环节既激发了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又通过仿句练 本。 二、探究技法幸福是一种体验,幸福是一个细节,我们不 仅要发现幸 福,感受幸福,而且要善于拿起手中的笔来表达幸福,书写幸福。引出本节课题“《发现幸福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而要学习纵向展开议论,必须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纵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范例

第一章网络的组建与运行 认识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与拓扑结构 2.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知道网络服务器的主要作用与基本原理;能说出代理服务器的概念并知道其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与分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小型局域网的构建方法与使用方法,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认识的神秘感,提高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全局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分析 在开始高中选修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对网络技术有所应用,并初步了解一些计算机网络的知识,但是缺乏系统的学习过程,对于应用中碰到的很多问题存在疑惑,同时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网络应用带来的方便性以及网络技术的神秘性对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学生对网络技术具有天生的兴趣,充分培育和利用好学生的这些兴趣,将使教学更轻松。课程的开展一方面是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在教学组织中安排学生参观网络中心,注意到学生好奇心比较大,而一般学校的网络中心设备比较多,可能网络中心本身的空间也比较小,为了取得较好的节的成结构和应用的角度看待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与通信网络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作为本书的开首节,一方面是对学生从前已有的计算机网络经验和知识作一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来学习需要打下基础。 2.本节主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涉及到计算机和通信两个领域。计算机网络对信息社会中的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课首先通过“交流讨论”对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进行探讨。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激发其感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概念的感性认知。通过“归纳概括与设计拓扑图”,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概括,为学生对感念的理解搭起一个支架。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出技术网络的基本功能;强调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资源共享”的功能;计算机网络就是专指实现计算机作为端系统相互通信和共享资源的一类网络,它本身不必再有类型可分。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定义的理解,教学时应强调计算机网络必须具备“资源共享”的功能;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拓扑结构认识,对网络进行分类的目的,应能体现出不同网络类型之间在更多的特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别。对每一中网络的特性的叙述,都是从“网络作用(覆盖)范围”这一点上切入,然后在拓扑结构形式、传输介质与容量、通信资源利用方式、应用与服务等几个方面突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