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斯大林问题之我见

斯大林问题之我见

斯大林问题之我见

肖枫

2012-11-21 16:52:03 来源:《俄罗斯研究》(沪)2005年4期作者简介:肖枫,中联部研究员。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转轨所带来的动荡和失落,俄罗斯又兴起了一股怀念斯大林的热潮,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要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问题。

关键词:斯大林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

在苏东剧变时期,西方和俄罗斯的反社会主义势力为达到彻底摧毁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曾对苏联、苏共和斯大林采取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但是,近年来俄罗斯又兴起了一股怀念斯大林,转而肯定斯大林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历史功绩的倾向。这种历史的回归是必然会发生的事。与此同时,近年来我们国内也有学者借这股回归之风,提出了要全面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其中有的学者对斯大林该否定的也不敢否定,甚至认为“斯大林模式”也提不得。中国的情况与西方和俄罗斯不同,我们的主流舆论从未全盘否定过斯大林,倒是需要重视对斯大林搞个人专断、破坏法制,严重损害社会主义形象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的问题。如果轻视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形象的损害,低估了斯大林“后遗症”,是达不到全面正确评价斯大林的目的的,而且也不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利于改善和维护中国社会主义形象。现将我在斯大林问题上的一孔之见略陈于下,求教于各位。

一是应将斯大林的一生和“斯大林模式”区别开来。对斯大林的一生,到什么时候都应当基本肯定;但对“斯大林模式”,即他搞社会主义的那套办法和体

制,从现在的角度看应基本否定。有人担心基本否定斯大林模式会导致否定斯大林,这是没有必要的。即使是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也不等于否定斯大林,好比我们否定“文化大革命”不等于否定毛泽东一样。斯大林的错误不管多么严重,仍不愧为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的革命者、忠诚的社会主义者和真诚的反帝反殖主义者。别的不说,单是凭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打败了希特勒法西斯,将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成为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强国,就不可能、也不应该否定斯大林。

二是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扭曲僵化的社会主义实践模式。这种模式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当今的条件下必须“全面突破”(不是“全盘否定”)、“彻底改革”(不是“彻底摧毁”)。斯大林模式之所以在性质上是“社会主义的”,主要表现在它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因此不能“全盘否定”、“彻底摧毁”。苏联之所以出现解体的悲剧,问题就出在将“改革”变成“改向”,变成了彻底摧毁原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对这种扭曲僵化的模式不“全面突破”、“彻底改革”,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只要不是彻底摧毁,即连这一模式中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东西也全盘否定,对斯大林搞社会主义的那种搞法,否定得越彻底越好。因为即使在苏联是成功的,也未必适合别国,无论如何不能将其视为世界社会主义的“统一模式”,否则就不会有各具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这一意义上讲,今天对斯大林模式应“基本否定”。

三是现在的问题不在“斯大林模式”的提法本身,而在于“如何对待”这一模式的问题。苏联搞社会主义的那套体制,虽然几十年间有不少变化,但基本框架还是斯大林时代沿袭下来的。苏联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都与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体制或模式密不可分的。对这一模式,虽然也有“高度集中、集权的模式”或“计划经济体制”等提法,但这些突出强调某一方面的提法,都不如“苏

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的提法更能全面地反映他们搞社会主义的那一整套办法和体制。而且“模式”本身是个中性词,并无褒贬之分。邓小平就说过,“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他还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这里用的是“苏联模式”,因为他是将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也考虑在内的,实际说的是“整个”苏联时期。如果单指以斯大林时期所形成的那套体制为主要特征的“模式”,称其为“斯大林模式”也未尝不可。问题不在“斯大林模式”的提法本身,而在于如何对待这一模式。

四是不能低估斯大林给社会主义形象造成的损害,即不能轻视斯大林“后遗症”。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在西方和苏联东欧乃至世界上的形象不怎么好,这固然与反社会主义势力的污蔑和攻击有密切关系,但也不能完全看成是由他们的恶意污蔑和攻击造成的。斯大林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口号下,确实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形象,败坏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声誉。对于这一点,我们应毫不含糊地承认。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情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这说明斯大林在破坏法制方面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是应当引以为戒的,不可轻视的。

五是我们既要同西方的模式划清界限,也要同斯大林模式划清界限。前者涉及不同社会制度问题,后者属于不同体制问题,但都是很重要的问题。现在西方有人将朝鲜称为“斯大林主义”的最后堡垒,也还有人仍将中国列入“斯大林主义”国家之列。这当然是恶意攻击和污蔑。然而我们要驳斥和消除这种攻击,不对斯大林的错误采取明朗的态度,就不利于维护和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象。譬如我们不搞西方的多党制,但也不是苏联那种一党制,而是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制。毛泽东早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这就是说,我们也是一种多党制,而不是苏联的那种一党制,但又不是西方的多党制,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我们既同西方划清界限,也同斯大林模式划清了界限。这才是符合实际的。

六是要全面认识和正确估价斯大林,就应依据档案材料和历史事实修正先前的某些看法。我们的认识不能总停留于50年前的水平,将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视为“肃反扩大化”。要认真研究一下当时杀的究竟有多少“反革命”?后来哪些人平反了?根据档案材料和客观事实,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至于有学者提出对斯大林究竟应“三七开”还是“六四开”的问题,我认为虽然过去有过“三七开”的估计,但现在没必要再去做这种量化式的“掂量”,有个基本估计就够了。我们对斯大林的“基本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对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否定”中也包含着肯定。既不是全盘肯定,也不是全盘否定。至于肯定和否定各占几成,没必要过细地“量化”。

七是要重视从理论上分析和认识斯大林在无产阶级专政口号下破坏社会主义法制的历史教训。

首先,要重新研究和认识“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问题。列宁是很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他说过,必须采取严酷无情和迅速坚决的暴力手段来镇压剥削者的反抗。“谁不了解这一点,谁就不是革命者,就应该取消他的无产阶级领袖或顾问的资格”。但是他同时又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不仅在于暴力,而且主要不在于暴力。它的主要实质在于劳动者的先进部队、先锋队、唯一领导者即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实际上就是强调,社会主义要讲法制、讲纪律、

讲秩序。

其次,要重视无产阶级当政掌权之后如何发挥好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的问题。过去总强调国家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强调国家暴力的一面,这是不全面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自诞生以来就有两种职能,一是阶级压迫职能,二是社会管理职能。恩格斯说:国家的“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后,要维持和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除了必要的暴力和强制手段外,更主要的、大量的是发挥好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执政党要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八是要吸取斯大林的历史教训,大力改善社会主义的形象,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应“使人可亲”,而不能让人感觉恐怖和可怕。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反右”之前,曾在一份讲话提纲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中国应“使人可亲”。可是后来的政治运动却大大偏离了这一思想,不是使人可亲,而是“使人可怕”。现在我们要重视发挥这一思想,大力改善社会主义的形象。前些年,江泽民同志提出要“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近年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要“提高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切都是吸取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的,很有现实针对性的;这既有别于西方模式,也有别于苏联斯大林模式,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大有好处的。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学号:1154155 姓名:洪伟 对斯大林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所谓“斯大林模式”的问题,因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政击斯大林的言论,如果是带有理论色彩的,也就是具有根本意义的,正是集中在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和抨击上。因此,我想就如何全面正确地分析和评价“斯大林模式”谈一谈看法。应该说明的是,这些看法侧重于方法论上,因而没有更多地引用材料。 一、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截然相反 观世界上谈论“斯大林模式”的著作,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贬之者居多,褒之者甚少,全盘否定乃至恶意攻击成了主流。这也许是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一种侧面反映吧。历史表明,每当革命处于低潮,许多人,甚至曾赌咒发誓忠于革命的人,往往用咒骂革命来炫耀或者表白自己。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实际上是对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20年代末以后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抛弃社会主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止的近70年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到社会主义有没有前途、人类社会向何处去、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等一系列带根本性原则是非的事情。不同阶级、不同政治派别以及不同思潮的代表人物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斯大林模式”即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出于反共反社会主义的阶级本性,因而是不足为怪的话,那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也出现一股全盘否定斯大林个人、彻底否定“斯大林模式”的浪潮,倒是值得认真对待的。作为一名学者来说,既不能同意西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也不能同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象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这样背叛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者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我们主张,第一,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来评价“斯大林模式”。今天,离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已有大半个世纪,而且作为“斯大林模式”的典型代表的苏联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已经被颠覆,我们再来评价“斯大林模式”,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发泄一下什么情绪,而只是为总结历史教训,以便把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目的是搞好社会主义,而不是搞垮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国家遭到颠覆而幸灾乐祸甚至弹冠相庆,决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第二,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斯大林模式”。必须把“斯大林模式”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切忌从现在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出发进行评价。同时,必须全面地分析“斯大林模式”,既看到成绩、正确的一面,又看到失败、错误的一面。切忌只看一面,忽视另一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固然不对,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或者不符合自己既有结论的材料故意视而不见,更是不对。而且对这两方面必须分清主次,简单地罗列这两方面的材料而不分析哪一方面是主流,哪一方面是支流,貌似“全面”、“公正”,实际上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二、就发展战略而言,必须结合历史条件评价“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2[2016全国卷Ⅱ,34,4分]1928年①,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②。4年以后①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②。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③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本题从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对苏联关注的增多切入,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非凡成就,凸显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经济大危机没有对苏联造成破坏,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苏联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人的关注,B项正确;C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排除D项。 B 解题反思苏联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牺牲农业的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一方面,这一模式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苏联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被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仿效。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许多弊端,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导致企业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后起的东欧和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存在类似问题。因此,全面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认真总结历史教训,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1页共1页

浅析斯大林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改进)

摘要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就是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斯大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成绩,而且要分清主流、支流;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国际和苏联国内政治环境,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混为一谈。本文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条件,“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弊端;以及“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相信中国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吸取苏联教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最终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必须把“斯大林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的第一个试验来对待,在前人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继续前进。 【关键词】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大问题,曾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一切阶级的反响,至今还在议论纷纷。各个不同的阶级,代表各个不同阶级的政党或政治派别,意见不同。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作出定论。① ——毛泽东 第1章“斯大林模式” 1.1什么是“斯大林模式” 在评价“斯大林模式”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斯大林模式”这一概念的内涵。“斯大林模式”,虽然并没有人正式对它下一个定义,但它的含义却是清楚的,是指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体制的统称。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具体来说,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专断独行;经济体制上表现为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实行包容一切的行政指令性计划和自觉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文化体制上表现为绝对的统一意志;思想上表现为搞个人崇拜、教条主义;对外政策方面表现为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完整的、系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体制,是苏联共产党在斯大林领导下提出并实施的,此后,苏联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框架仍沿袭“斯大林模式”。 1.2“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在经济方面,实行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忽视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工业方面实施高速工业化路线,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推行片面强调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农业方面实行全盘集体化,忽视人民生活急需的轻工业和农业。在政治方面,采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党凌驾于权力机关之上,权力机关成为党的意志的传达机关。执政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行政机关隶属于党的机关或处于党的机关的直接领导之下,成为党的意志的执行者;民主机制受破坏,干部使用实际上是任命制和终身制,在党内执行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排除异己势力,以“基洛夫案件”为开端:根据最谨慎的估计,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500万人受到牵连,30—40万人被处决;一半以上的党员,即120万人被逮捕;而安东洛夫—奥费申科考证:“消灭富农、斯大林制造的饥荒和镇反的运动中死亡的人数是2000万”,②可见当时大清洗之惨烈。大批党政军领导、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苏联社会的进步。直到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评析

万方数据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实践者——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评析 作者:陈昌, 赵峥 作者单位:陈昌(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赵峥(云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昆明) 刊名: 知识经济 英文刊名:ZHISHI JINGJI 年,卷(期):2010,""(1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 1.《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斯大林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王蕾.梁永召弥赛亚在俄罗斯(苏联)的嬗变——从俄罗斯的情结到斯大林-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5) 在俄罗斯,救世主--弥赛亚思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它的影响面越来越大,以至于这个国家的许多人都具有了这种情结.苏联领袖斯大林就是其中之一.斯大林的弥赛亚思想形成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随着十月革命、二战、社会主义建设这几个历史时期不断向前延伸,最终形成了斯大林独特的弥赛亚意识.这种意识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深深的影响. 2.期刊论文张磊.侯建.ZHANG Lei.HOU Jian斯大林与毛泽东社会主义观之比较-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26(6) 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们社会主义观之间有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和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子系统也进行了精心的部署,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留下诸多的启示,是我们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3.学位论文邢亮论联共左翼反对派社会主义建设方案2008 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着如何建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艰巨任务,联共内部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左翼反对派针对20年代苏联的国情提出了一套不同于当时党中央路线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案,对于30年代斯大林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第一部分介绍左翼反对派提出方案的历史背景。从经济方面来看,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工农业生产较快地恢复起来,国民经济逐渐摆脱战争破坏的阴影。从社会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的恢复,城市中出现了新生的资产阶级、农村出现了阶级分化。大量剩余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严重的失业问题。工业落后于农业的问题加剧,导致工农剪刀差的不断扩大,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危机。从国防角度来看,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落后,对于处于资本主义强国敌视下的苏联安全是巨大的威胁。左翼反对派将这些问题归结为党中央实行错误路线的结果。 由此,左翼反对派要求当时的党中央调整经济路线,实行一套抑制阶级分化趋势,迅速改变工业落后的新路线。 第二部分阐述了左翼反对派建设方案的基本主张。左翼反对派一是要求加强与世界市场的经济联系,尽可能地利用外国资金、技术、人才等为苏联经济服务,但强调保证国内经济的安全。由此他们坚决反对放弃贸易保护制度,对党中央放松贸易保护制度的趋势提出批评。二是要求实行快速工业化的战略。要求运用计划手段,重点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落后于农业、重工业落后于轻工业的局面。同时,消除工农剪刀差存在的基础、解决人口大量失业问题;三是在农业发展上,主张通过优秀典型的示范和廉价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并采取有利的政策倾斜等方法引导广大个体农民分层次、有步骤地参加到农业集体化当中去。同时,主张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度,抑制城乡阶级的分化趋势,坚决反对斯大林采取行政暴力手段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四是在商业领域中,要求采取计划手段逐渐排挤市场作用,但反对机械地采取行政手段消灭市场。 第三部分将左翼反对派建设方案与斯大林方案进行比较,指出两者的异同点,同时对左翼反对派的建设方案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作出点评。 4.期刊论文张颢从列宁到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的历史考察-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 利用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开创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先河;斯大林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加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毛泽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进行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邓小平加大利用资本主义的力度,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世界. 5.期刊论文吴学凡.WU Xue-fan斯大林的城乡差别思想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3(2)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在城乡差别方面,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城乡差别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在斯大林的城乡差别思想形成的过程中,斯大林既立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苏联现实问题的解决,又关注对未来社会的设计.通过对斯大林城乡差别思想中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工业化思想、农业集体化思想和消灭三大差别的思想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当前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问题并对寻找解决路径提供借鉴. 6.学位论文张龙论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道路选择过程中的斯大林模式因素2007 斯大林模式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成型的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模式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最终定型的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理论概括和体制制度的总和。斯大林模式自形成开始,就被当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标准模式,在东欧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中被照搬,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模式也被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存在严重的弊端和缺陷。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鉴于当时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伊始就确立了全面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的政策,全面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苏联也给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巨大的帮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学习过程中,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暴露出不符合中国实际的问题。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之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按照中国社会实际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共八大前后,这一思想得到很大发展,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但这些调整、变革斯大林模式的思想并没有坚持下去。此后,由于中苏两党在以斯大林评价问题为核心的对社会主义的诸多观点、认识上存在严重分歧,两党之间爆

风劲扬帆正当时 勇立潮头踏浪行1

风劲扬帆正当时勇立潮头踏浪行 -----浅谈讲述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二千一百九十年前,古希腊西西里岛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地球!”回顾十年课改,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给了课堂教学一个支点,如今,2011版的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再次响起令人奋进的号角,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下面我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讲述法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由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对历史史实进行讲述,是使学生形成历史表象的主要方法,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讲述法的功效: 一是通过语言再现历史情节,使学生的感情与史实融合,思想与史实共鸣。在南京大屠杀这一框题中,我采用了讲述法:(声音低沉而悲愤)那是1937年12月,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丧尽天良,惨无人道的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罄竹难书的滔天战争罪行。血流成河、山河哭咽,大地为之动容。正是这日本在我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正是这日本侵略了我中国的大好河山,正是这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血染的30万呢……,此时的学生眼中含着泪花,两只小手攥得紧紧的。 二是求真求实,求新求效,力求讲述法的真谛

在讲述抗日战争的史实中,提到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灾难,直接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5000亿美元,伤亡3500万人。向学生展示这些数据我查阅了好几个版本的教材、参考书,力争数据的准确、可信,做到求真求实。所谓的求新求效是指寻求新的正确的历史观点,寻求历史教学的高效率。 三是讲授的内容要注意教材的前后联系与比较,讲深讲透某些疑难问题,来启发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讲述世界史下册第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课中,首先回顾了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温习了前面学到的斯大林模式,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后,提出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以来,中国也进行了改革,为什么中国和苏联、东欧各国的改革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四是取长补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当然,讲述法仅仅是教学方法中及其普遍的一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分组讨论、阅读、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新课标中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全面培养。 雨露滋春华,桃李芬芳;山径觅秋实,真金熠光。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让我们再次扬帆起航。讲述法是课程改革中众多方法的一种,愿通过我们的努力,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愿以新课标新理念为标杆,进一步转变思想,提升个人教学素养,培养驾御课堂的能力,真

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产生的原因 当时苏联在外为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缺少民主传统和基础的特殊条件下,为了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而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

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 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运。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 想 早在1881年,马克思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这是马克思根据东方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提出的有别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伟大构想。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东方各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为后来俄国和我国等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标签: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邓小平;改革开放 一、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 在俄国,由于其特殊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农村公社。这种农村公社能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马克思指出“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指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可怕的波折”,即资本主义制度黑暗、腐朽的一面。 二、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 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复信初稿中,结合俄国特殊国情,分析指出“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2]并且他认为这种农村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2]并且他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3]这是马克思首次提出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在第二稿中,马克思没有提到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只是说“俄国吸取这种生产方式的肯定成果,就有可能发展并改造它的农村公社的古代形式,而不必加以破坏。”[3] 第三稿中,马克思又再次提到具备了公有制的基础,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优秀成果,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土地公有制赋予它以集体占有的自然基础,而它的历史环境(资本主义生产和它同时存在)又给予它以实现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的现成物质条件。因此,它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

评价斯大林模式

评价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又被称为“苏联模式”。形成于20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前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从社会基本制度的层面看,在经济领域,苏联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在政治领域,苏联确立并坚持苏联共产党在苏联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苏共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它使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成现实,并且敢于和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斯大林模式保证了30年代苏联的政局稳定,保证了30年代高速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斯大林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1)政治经济方面:权力过于集中,民主太少。残酷斗争,冤假错案遍及全国。地方自主权少,不利于发挥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造成管理机构庞大和滋生官僚主义、个人崇拜,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2)社会生活方面: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使得农、轻、重比例失调。片面强调计划的指令性和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决策过于集中,使企业和职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今天去重新评价评价斯大林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

浅谈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浅谈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社会主义”一词,大都认为起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某些著作中。该词导源于拉丁文,原意是“同辈的”、“同伙的”。是表示人与人之间有着平等的伙伴关系,即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社会主义创始人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基本确立的条件下产生,并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设计和描述。如生产制度、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未来社会的的实践和设想等等。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实现过程是会发生曲折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幻想建立消灭人剥削人、实现平等的制度,幻想过“社会主义”。从古至今,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在工人运动的实践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20世纪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论断是科学的,富有预见性。20世纪初,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俄罗斯爆发了伟大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此,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正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许多国家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凯歌行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实践,在探索、保证全体人民的政治平等和当家作主,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除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建设新型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指引世界上处于剥削制度压迫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 然而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世界历史进程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总的来说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要看到,十月革命以来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都是原来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彻底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充分估计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长时期的努力奋斗。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

评价斯大林体系

对斯大林体系的评价 斯大林是前苏联伟大的领导人之一,也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斯大林体系是当时苏联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体系。该体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联贫困落后的局面,对苏联赶超西方欧美国家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高度集中的额弊端也显而易见,并持续笼罩了苏联多年。虽然后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人分别在各个方面进行了或大或小的改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斯大林体系的弊端,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源于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思想。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成为了苏联最高统治者。1929年,斯大林宣布停止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托洛茨基的思想。 斯大林模式之于苏联,如同毛泽东思想之于中国,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及时它存在许多弊端,给苏联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但他的存在仍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他是在苏联独特的社会形态下形成的,当时的苏联百废待兴,需要国家机器的干预,于是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斯大林模式。 对于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我们应该辩证看待。首先它使苏联国家重工业迅速发展,迅速赶超西方国家。同时也为苏联积攒了大量物质资料,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该

体制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家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停滞不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产量和产值,导致了商品种类少质量差的问题;高度控制调配国家资源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限制了社会主义水平的发展;国家权力几种鱼领导人和领导机构手中,也极易滋生腐败和产生个人崇拜的问题,

浅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形成于斯大林时期的一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探,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后来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的照搬这一模式。新中国的成立后,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再加上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国开始学习移植苏联模式。该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其又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僵化模式”。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才开始彻底摒弃这种模式,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关键词]苏联模式;高度集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即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该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在经济上,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在政治上,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在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文化管理体制,领袖言论成为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苏共当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表现在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实现对文化部门的控制。有通过党中央宣传鼓动部等机构对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直接控制。社会文化团体本属于群众性组织,最后通过大规模改组,变成准国家机关。领袖的言论和思想被绝对化、神圣化,不容置疑。 2 中国学习苏联模式及其影响

略谈斯大林模式

略谈斯大林模式 陇东学院2010级历史班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上刘初中葛青彦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本文着重论述.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史实表明,在苏联剧变前基本上保持了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就是说,苏联剧变并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关键词】模式与巨变 一、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人们一般称为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它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斯大林模式是一个统一的完整体系。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是: 1、决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性质的是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生产关系的组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在斯大林看来,苏联建立的公有制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二是以集体农庄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它是公有制的低级形式,应该尽快向全民所有制这一最高形式过渡。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的理论,实际上并不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而是来自斯大林主义。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可以看到,在国有制条件下,支配生产资料的不是社会的人,劳动者并没有取得他们用于集体劳动的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支配生产资料的是党、国家和斯大林。 2、从政治上来讲,斯大林模式主要包括实行一党制,主要问题都由党决定,党政合一,党国合一,实行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过程中,实际上搞的是没有广泛民主(包括党内民主)基础的集中制,把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最后集中在斯大林一个人手里;对文化,意识形态严加控制,斯大林垄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权。在这些条件下形成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最后发展成斯大林个人集权主义乃至专制主义。斯大林搞的个人极权主义,“其要害是实行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党政不分制、干部等级授职制和党政官僚特权制”。[1] p80

评析斯大林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在斯大林逝世后,虽然经过了自赫鲁晓夫至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框架仍然沿袭了斯大林模式。通常所指的斯大林模式就是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一、对于何为斯大林模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沈宗武认为,斯大林模式就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社会模式,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体制、政策的统称。 周新城认为,斯大林模式在绝大多数场合指的是制度模式,是苏联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斯大林模式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根本的,具体的体制、运行的机制是第二位的。 孙振远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 梁玉秋认为,斯大林模式是指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但不包括基本制度因素。二、斯大林形成时间 1928年斯大林终结新经济政策,到1937年逐步把所有的领域都纳入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也就是说严谨的说法斯大林模式开始于1918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是其形成,到1937年全面建成这种制度。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一模式形成于第一至第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时期即20年代末和30年代中期,并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 少数学者认为形成于列宁时期,指出苏联的政治体制早在20年代初列宁在世时(1923年以前)就基本形成了,到斯大林执政时则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三、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 关于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学界有诸多不同的见解 历史上,俄国长期实行封建专制制度、中央集权的历史传统,对斯大林实行高度集中的体制提供了社会氛围。列宁死后,苏共党内派别斗争严重,斯大林为了掌权,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 其次,当时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被各资本主义所包围,随时有可能被颠覆,把无产阶级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苏联不得不用特殊的方式发展、壮大自己。主要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实行高速工业化,从而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社会发展模式。于是就出现了经济上的高速工业化、政治上的高度集权、文化上的高速集中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导机制。

浅谈苏联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与改革

浅谈苏联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与改革(1952-1990)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30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①在经济体制方面,斯大林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价值规律,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在政治体制方面,在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后来发展到极端则是个人崇拜的盛行与肃反运动的发生。 斯大林模式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左右着苏联的发展。斯大林留给苏联的也是一个问题成堆的、病态的社会。尽管苏联领导人几次试图改革创新,但始终未能触及体制的根本痼疾。而戈尔巴乔夫最后的一剂“猛药”,最终导致苏联分崩离析。 一、斯大林晚年至马林柯夫执政时期(1952-1955):改革之风拂起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当时的社会现实、国际环境、历史传统和民族传统等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对苏联在短时间内赶超一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保证工业化的实现以及卫国战争的胜利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并非完美,例如,这种模式不利于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精打细算,提高经济效益等等。这些弊病,其实苏联早在战前就已经发觉,并酝酿进行改革。但由于战争的到来,这种酝酿被暂时搁置。战后初期,由于忙于国民经济恢复,也无暇顾及到此。但是,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随着卫国战争的结束愈来愈突出的事实却是无法抹煞的。 1952年2月1日,斯大林写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②,讨论了社会主义社会里的经济建设问题,对计划经济、价值规律、商品生产等问题都作了研究。这表明,斯大林在其生前已经意识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某些问题。在这本书中,斯大林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要有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也仍然要起作用;肯定了苏联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着矛盾。斯大林突破了过去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消灭商品生产的旧观念。1952年的斯大林能够批评1936年斯大林理论的不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③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苏联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根本经济问题的新认识。 1952年10月召开的苏共十九大,苏联领导人对于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当广泛的披露:在经济方面,指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现有可能性还远未加以充分利用,许多企业没有很好完成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企业经营不善,原材料、燃料、电力、工具等严重浪费。在政治方面,指出党内自我批评、自下而上的批评远还没有充分

浅论斯大林体制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浅论斯大林体制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摘要】:从国体和政体的角度来看,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带有明显的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而斯大林体制的建立,不是历史的倒退,它与沙皇统治和资产阶级统治相比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苏联的解体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斯大林体制所造成的,而是当时政权的形式已经严重不适应现实的要求,苏联的解体成为了一种历史的选择。 【关键词】:斯大林体制苏联解体社会主义 一、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 斯大林体制时期的苏联并非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要判断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认为,判断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它的国体。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其本质是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斯大林体制的根本特征就是权力专制,是典型的集权主义和专制主义。国家由党来领导,全党服从中央,中央服从五人最高委员会,最后由总书记斯大林一个人说了算。再加上干部任命制、没有监督的斯大林的最高权力、完全听命于和完全服务于斯大林的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务机构、任职终身制、思想文化方面的专制、泛化神化僵化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为其统治服务、整个苏联共产党变成了服务于斯大林的庞大的行政官僚机构,这样的实实在在的集权主义,暴露出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是典型的专制主义,这种体制完全明白无误地说明了苏联的政体名义上是苏维埃而实际上是专制君主制。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

体。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是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苏联的君主制显然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比资本主义民主共和或君主立宪政体更为落后的封建主义性质的政体,我们无法把它称之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即使它一再宣扬自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斯大林体制是随着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形成的。如果说高速工业化重工业化是为了尽快使苏联强大起来以抵御资本主义汪洋大海的包围,代表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其他产业和工人的利益,而农业全盘集体化则完全不顾农民的利益。大清洗运动中,成千上万的人被杀,这其中包括党政军界、工业建设和经济文化科学领域的干部和群众,这种现象则充分暴露斯大林时期的政权并不代表人民利益,而是代表斯大林自己及其奴仆——官僚特权阶层的利益。二战中苏联军民同仇敌忾,战胜法西斯,并不能说明斯大林政权就代表他们的利益,只是当时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已,这和沙皇俄国战胜拿破仑的军队同样都是出于相同的民族利益。这种政权是少数人的政权,仅代表少数人的利益。斯大林体制逐渐造就了一个名实不符的共产党,这仅从斯大林对党的态度即可看出。斯大林如何看待苏联共产党的呢?他认为党是“圣剑骑士团”,而此却是封建主义的宗教组织,是个人独裁的工具,表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共产党已经成为为巩固和维护斯大林个人专权的宗教式的国家机器。斯大林政权是代表以斯大林为首的官僚特权阶层的利益,是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统治,所以斯大林体制的苏联的国体明显不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宪法规定的性质只能是一纸空文。整个苏联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

斯大林模式论

本文系凤凰网历史频道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马龙闪研究员文字实录,采访整理:唐智诚 嘉宾简介:马龙闪,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温州大学教授,兼任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理事等。长期研究俄罗斯史,曾参加和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研究,到2012年底,发表专著、论文、译著等成果一百六十余种。主要代表作为专著《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三等奖。自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苏联解体前理论界倒戈并非因为戈尔巴乔夫的“公开化” 凤凰网历史:在苏联解体前夕,很多科学共产主义教研室一夜之间都变成了传播西方政治学的基地,苏共多年精心培养的理论队伍和思想精英也在一夜间掉转枪口,很多人将这种“一夜之变”的原因归结为戈尔巴乔夫的“公开化”改革,您怎么看这种观点?苏共的意识形态失去人民支持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马龙闪:这种有关苏联理论界某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在苏联解体前夕发生“一夜之变”,几乎集体“倒戈”的事件,是存在的。这是一个历史事实。对于苏联理论界长期存在的状况来说,这并不是反常的现象。我以为,对真正了解苏联理论界动向的人来说,发生这种现象,出现这种事件,并不感到奇怪;对苏联学者来说,更会不感到惊讶。 我以为,真正奇怪的倒是,有人把发生这种现象,出现这类事件,归因于8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戈尔巴乔夫“公开化”改革。某些人不了解苏联的历史,不了解苏联理论界数十年的真实情况,不了解苏联意识形态掩盖的假象,他们从僵化的理论概念出发,不具体研究、也不了解苏联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特点等等,仅仅从“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剧变的罪魁祸首”,是苏联解体一切之“原罪”的既定观念出发,得出这一结论,也是毫不奇怪的。 苏联理论界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一夜之变”、类乎集体“倒戈”的事件,是由苏共意识形态本身的性质、内涵、形成的历史特点决定的;将此归因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是极为肤浅的,是误导读者的。从回答问题的角度看,这种回答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所答非所问。这正像人们向大夫问病——这种病的病根是什么?这位大夫却回答说:这种病发生在秋天。这种把苏联发生意识形态“一夜之变”的原因归结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说法,就是这种所答非所问式的回答方法。它只回答了这种疾病发生的时间——戈尔巴乔夫改革之时,并没有回答这种疾病的病因和病根。 苏联意识形态为什么会发生“一夜之变”?概括地说,这是由它的特点、特性决定的。就是说,它一有极端封闭性的特点,二有极端虚伪性、虚假性的特点;而建立在封闭性和虚假性基础上的苏联意识形态,又具有第三个特点,就是极端的脆弱性;因其具有极端的脆弱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