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研读品味,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通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借助景物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研读,品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野望》

一、作者简介

二、朗读指导

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疏通文意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⑴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四、指导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

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第二课时

学习《黄鹤楼》

一、作者简介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二、简介黄鹤楼及写作背景

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写作背景:唐代诗人崔颢游历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该诗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于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

三、朗读指导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找学生朗读。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疏通文意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五、指导学生赏析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黄鹤楼前实景: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

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另外这句又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名句。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本句点明题旨,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 思乡)之情。

六、总结

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后四句写登楼所见,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七、课堂背诵该诗

第三课时

学习《使至塞上》

一、欣赏沙漠风光和居延遗址图片

二、简介作者及解题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

三、介绍历史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本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四、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五、再读古诗------

整体感知明确诗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六、整体感知:

1、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2、从题材上看,它是一首边塞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

七、三读古诗------ 品味名句揣摩情感

1、用自己的话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画面。

——莽莽大漠,一片苍茫,遥远无际。数行归雁北翔,似乎连心都跟着远去了。极目远眺,平静的像是已经静止了的远方,那古旧的烽火台上的狼烟十分显眼醒目,如此浩瀚无边的边疆大漠上,这本是庄严肃穆的烽火,此时看来又是何等的孤寂寥落。黄河静静的流淌着,仿佛一带而过,长河尽头,便是那最令人心醉却令人心碎的落日。至塞上,方知天地之广,方知生命无际!

2、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劲拔坚毅),“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红楼梦》第48回香菱评此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

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3、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作者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八、品味佳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诗中有画。

?有线条、有构图、有色彩。

九、小结

第四课时

学习《渡荆门送别》

一、简介荆门山

荆门山位于长江三峡的东口,上有盘亘雄踞的十二培,下有银潢倒泄的虎牙滩;南与五龙山的群峰相接,北和虎牙山隔江相峙。提到荆门山,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故事呢!相传在远古时代,由巫山神女峰飞来一头雄

狮,由安徽的黄山飞来一只猛虎,它们为争夺山水,咧牙相斗,被夏禹发现,抛出一根铁链把它们锁住,从此,狮虎各踞南北,故俗称“青狮对白虎”。

古代舟行至此,先避虎牙而南,复避荆门而北,横流湍急,悬若千丈,非乘风奋楫,舟莫能进。晋郭璞《江赋》云:“虎牙磔竖以屹碎,荆门阙竦而磐礴。”

荆门山上,有一座天然石桥,倚山横卧,飞跨山涧,形如弯月,十分壮丽,传说观音娘娘路过此地时,见山涧挡住去路,便将拂尘一挥,一道银虹飞架,后人称“仙人桥”。其实,这不过是大自然的造型巧妙,将荆门山装点得古朴奇观罢了。

二、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人称“诗仙”。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其诗多惊世之语,想象奇特,风格雄奇豪放,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李白(701—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全集》三十卷行世。

作者诗风:作为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三、创作背景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四、诵读及欣赏

(一)译读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已经到了尽头,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还是喜爱故乡的水,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二)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颔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4、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这一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水中映月图)?“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

原时欣喜的感受。(天边云霞图)

5、体会尾联中的妙处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

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五、总结: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第五课时

学习《钱塘湖春行》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极为著名。

二、解题

“钱塘湖”,即现在的杭州西湖;“春行”,即春天出游,题目点明了地点、季节、内容。这是作者于早春骑马春游时写的一首七言律师,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时任杭州刺史。

三、欣赏“西湖风光”

四、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五、诗句赏析

(一)首联:

孤山寺北贾亭西

——(点明诗人春游是从孤山寺、贾亭一带起程的)

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瞭望湖面)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二)颔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早”形容黄莺,体现出诗人的喜爱之情;“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字描写出燕子忙碌和兴奋。此联着意描绘莺燕的动态,使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三)颈联: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四)尾联: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充分表达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恋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五)诗中选取了哪几种典型景物来表现初春的钱塘湖美景?

——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

(六)找出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

1、“初平”

——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2、“早莺”、“新燕”:

——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3、“渐欲”:

——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

4、“浅草”:

——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

六、内容总结

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七、背诵全诗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12唐诗五首教案

12唐诗五首 知识与技能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12 唐诗五首 知识与能力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背景资料 《野望》选自《王绩诗注》。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选自《全唐诗》。此诗是崔颢游黄鹤楼有感而作。 3.知识链接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址黄鹄矶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酒店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黄鹄矶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个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4.检查预习 重难字 东皋.(gāo) 犊.(dú) 徙倚 ..(xǐyǐ) 崔颢.(hào) 萋.萋(qī) 三、朗读指导 停顿指导。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3.唐诗五首—导学案

13.唐诗五首 国学名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唐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 学习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大意,品味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 ..()萧.关(xiāo)..()驱犊.( ) 芳草萋萋 燕.然()采薇()侯骑() 答案:gāo xǐyǐ dú qī qī xiāo yān wēi jì 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东皋薄暮 ..望() (2)山山唯落晖 ..() (3)晴川历历 ..汉阳树() (4)芳草萋萋 ..鹦鹉洲() (5)征蓬 ..出汉塞() (6)长河 ..落日圆() 答案:(1)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2)落日。(3)分明的样子。(4)茂盛的样子。(5)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6)指黄河。 3.文学常识填空。 “天下绝景”之称。 (3)《使至塞上》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又称“”。杜甫评价他的诗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答案:(1)《王绩诗注》唐王绩眺望原野(2)《崔颢集》崔颢唐岳阳楼滕王阁(3)王维唐朝诗佛。 4.将下列诗句补写完整。 (1)树树皆秋色,。 (2)黄鹤一去不复返,。

(3),芳草萋萋鹦鹉洲。 (4)征蓬出汉塞,。 (5),长河落日圆。 答案:(1)山山唯落晖(2)白云千载空悠悠(3)晴川历历汉阳树(4)归雁入胡天(5)大漠孤烟直 5.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相顾无相识 (2)日暮乡关何处是 (3)归雁入胡天 (4)白云千载空悠悠 答案:(1)相顾/无相识(2)日暮/乡关/何处是(3)归雁/入胡天(4)白云/千载/空悠悠 合作探究 6.结合《野望》的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7.简析《野望》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答案: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8.“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

人教版语文(2016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测试 含答案

12.唐诗五首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 ..()()牛犊.()千载.() 候骑 ..()()燕.()然荆.()门白沙堤.() 2.背诵五首唐诗,按原文填空。 (1)树树皆秋色,山山。 (2)晴川汉阳树,芳草。 (3)出汉塞,入胡天。 (4)山平野尽,江大荒流。月下天镜,云生海楼。 (5)早莺争暖树,谁家。 3.解释下列加点字或词的含义。 (1)东皋薄.暮望(2)徙倚 ..欲何依 (2)相顾.无相识(4)昔人已乘黄鹤去. (5)芳草萋萋 ..何处是 ..鹦鹉洲(6)日暮乡关 (7)属国 ..过居延(7)仍怜.故乡水 4.按要求填空。 (1)王绩《野望》这首诗,是一首言诗,请写出这首诗的韵脚:。(2)《野望》中写出山野秋归之景的句子是: ,。 (3)《黄鹤楼》写登高所望,人去楼空景象的句子是: ,。 (4)《使至塞上》中诗人以景物自比,写出自己飘泊不定的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 《使至塞上》描绘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的句子是: ,。 (5)《渡荆门送别》描摹“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的一联诗句是: ,。 (6)《钱塘湖春行》通过花草描写早春景物的句子是: ,。 5.“烟波江上使人愁”“江入大荒流”中的“江”指的是;“长河落日圆”中的“河” 指的是;“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湖”指的是。 6. 请你用正楷字抄写《野望》这首诗的颔联: 7. 请从课文五首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联对偶诗句抄写下来,并分析律诗对仗的特点。 8. 小明默写古诗的时候,老是区别不了“燕”与“雁”,很是苦恼,请你依据课文中的诗 句并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帮他总结出一些规律。

9. 结合下面所给情境,回答问题 小明国庆节随同学们到南方去探访一座名楼,他们一行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晴日里的原野一望千里,似乎都能看见遥远的家乡。不知不觉已是傍晚,江面上升腾起一层迷蒙的烟雾,家乡也好像被暮霭所隔,望不见了。此景惹动乡愁,小明不禁有点想家,他望着远处叹了一口气,说:?唉!现在真可谓是‘’啊!? 请你根据所给语境,写出最恰当的一联诗,并说出你的理由。 二、课内阅读 (一)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0.这首诗的颈联和颔联所写景物有何不同? 11. 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 (二)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2.“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 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1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朗读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学习《野望》 (一)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一学生范读,余生听评。 3.师范读诗歌,生仔细听清语音和节奏。 东皋(gāo) 薄(bó)暮徙(xǐ)倚犊(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4.自由读,读准语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情感。 5.齐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2.了解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有疑难寻求小组的帮助。 4.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完成导学案上的题。 (三)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四)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第二课时

《唐诗五首》教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诗中的景给我们美的享受,让我们印象深刻。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三首唐诗,继续领略唐诗的魅力。 二、学习《使至塞上》 (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听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要求听准字音,划分节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二)诗歌大意理解。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诗中重点词语的含义。(1)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2)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

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4)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5)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6)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7)长河:指黄河。 (8)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9)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10)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2.现代文对照。 我只身轻车简从,到边疆去慰问、察看,途中经过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感觉自己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又像展翅北飞的归雁,飞进了胡人居住的地方。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一缕青烟,孤然直立,黄河边上如镀了金边的落日,此时正圆。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报告说)都护正在燕然的边防前线。 (三)文本探究。 1.本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诗通过叙述诗人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描绘沿途风光,抒发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 2.找出诗中写景的名句并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原创】 13《唐诗五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13《唐诗五首》 《野望》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注释】 ⑴东皋(g āo ):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⑵徙倚(x ǐy 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 ⑸犊(d 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

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 唐诗五首 【导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长河: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作者简介 ①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②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③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背景介绍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野望》全诗于萧瑟静谧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这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思想感情。 《使至塞上》记述了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被排挤而抑郁、寂寞、悲伤、飘零的心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 《渡荆门送别》一诗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钱塘湖春行》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乱花、浅草等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和对湖光山色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或“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野望》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层层树林染上了金黄的秋色,峰峦叠嶂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显萧瑟的画面。 3、颔联和颈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们写景分别有什么特点?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 4、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5、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6、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黄鹤楼》1、前两联由传说写起,有什么作用? 从传说写到现实,由传说的美好与现实的“空余”寻常江楼构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的怅然若失的情绪表露出来。 2、诗的颔联写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黄鹤一去”把读者的视野引向茫茫远方;“白云千载”又让人联想到上下几千年的风云变幻。只两句诗,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创设出一种苍茫开阔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 3、诗中首联和颔联都有一个“空”字,如何理解这两个“空”字?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邈远。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岁月易逝的失落与惆怅。 4、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诗句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远眺所见的景象,葱茏茂盛而富有生机:晴空下,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城,绿树掩映,清晰可见;江面上,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这段写景,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 5、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诗人“愁”该如何理解? 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使至塞上》 1、赏析诗歌首联 内容理解:交代出使任务及经过地区。写自己轻车简从,出使边塞。炼字角度:①这个“单”字有孤单之意,诗人虽奉命出使,但轻车简从、形单影只;②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郁闷之情。 2、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首联的“单”字可见其孤独寂寞,颔联两个比喻,表达诗人的激愤和抑郁,颈联描写塞外壮观美景,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借典故表达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3、颔联中“征蓬”“归雁”比喻什么?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像振翅北飞的大雁。诗人虽然是奉使出塞,却有漂泊无依之感,暗写诗人被排挤出京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4、品读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绘了塞外雄伟壮观的景象。诗人选取“大漠”“烽烟”“长河”“夕阳”这些意象,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色彩鲜明。且“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虽景物不多,

《唐诗五首》教案

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与过程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 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 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 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 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 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二)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 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 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 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 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 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 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 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 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 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 宿的向往。 第2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把握情感。(重点) 2.理解诗句,概括内容。(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 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 古人的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教学新课 (一)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 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 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 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 教学《黄鹤楼》 教学《使至塞上》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12.唐诗五首

12 唐诗五首 一、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厚情思。 二、教学过程 野望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野望》。 (二)如何欣赏诗歌 1.通过多诵读,感知诗歌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象,体味意境美。 (三)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四)背景探寻 王绩入唐之后,仕途失意,渡河还家,游于北山东皋。这首诗可能是他唐初弃官隐居故乡之时所作。 (五)问题思考 1.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本诗描写了作者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苦闷。全诗流露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抑郁的心境。 2.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颔联总写秋色,写的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写的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精品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野望》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注释】 ⑴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导学案12.3唐诗五首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流畅、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二)学习重点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三)预习导学 1.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背景透视 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诗歌鉴赏方法: 赏意象(描绘了什么?)抓特点(怎么描绘的?)赏语言(品味关键词,抓修辞。)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2.写出正确汉字和读音。 征蓬()萧关()候骑()燕然() 归yàn() dū()护 3.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诗句解释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探究案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说说首联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3.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三、课堂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四、拓展延伸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代: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唐诗五首》教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五首诗歌创作的不同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情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诗五首》。 二、《野望》 1.资料助读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王绩爱好广泛,最突出的成就在诗歌。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王绩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基础知识 东皋(gāo)徙倚(xǐyǐ)犊(dú) 东皋:地名,诗人隐居的地方。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薄,接近。 徙倚:徘徊。 犊:小牛。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相顾:相视;互看。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3.诗歌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唐诗五首学案

《唐诗五首》第一课时 八年级语文组 【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内容。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 1、了解作者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了解作者,书上做好批注。 2、注音或写字: (1)东皋()(2)徙倚() (3)犊()(4)属()国 (5)征péng()汉塞()(6)逢候骑()(7)燕()然(8)萋萋() (9)鹦鹉洲()(10)荆门() (11)马蹄()(12)白沙堤()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一、探究学习《野望》 1、解释加横线的字 (1)薄暮()(2)徙倚()(3)采薇() 2、理解诗歌含义,书上做好批注。 3、《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4、联系作者的生平,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二、探究学习《黄鹤楼》 1、解释加横线的字 (1)悠悠()(2)历历() (3)萋萋()(9)乡关() 2、理解诗歌含义,书上做好批注。 3、“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4、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5、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2)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唐诗五首》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内容。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一、探究学习《使至塞上》 1、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 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4)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探究学习《渡荆门送别》 1、理解诗歌含义,书上做好批注。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记叙。地点、目的)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同步习题(含答案)

《唐诗五首》 《野望》同步练习 一、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二、1.“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2.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_____,时间:_____。事情_____。 3.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____对____,____对______。 4.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3.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四、赏析诗歌《野望》,回答下列问题。 1. 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 1.(1)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2)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4.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12 唐诗五首 知识与技能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