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煜两首《相见欢》赏析

李煜两首《相见欢》赏析

李煜两首《相见欢》赏析
李煜两首《相见欢》赏析

李煜,南唐国君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起句“ 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红^叟鲛肖(左应加鱼旁),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

“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这首词即景抒情,通过伤春来抒发亡国亡家之痛。词人将春花凋谢,水长东流这类自然界的规律与“人生长恨”相比照,实乃历经悲酸所悟,正如王国维所说的:“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了。

词的上阕写景以暮春时节,雨打风吹,落红无数,春去匆匆,喻帝王生活之消散,作画之短暂,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之心境。首句“林花谢了春红”,似纯然写景,却是景中含情,“春红”,既代表着美好季节,又代表着美好之色彩。春花不全红,红是艳色,故以红代表所有春花。如此美好的景物,却落得“谢了”之结局,情之哀切,不言自明。“了”字作为语助词,有完成义,是加重语气之口吻,既表现林花“完了”的现状,又是词人的沉重叹惋。接下去“太匆匆”三字,以浅显的口语,把自己对生命无常和人生的挫折之悲浓缩于其中,著一“太”字,使前句所唤起的叹惋之情更为强烈。末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句,以九字长句,直叙林花匆匆谢去之因,实乃大自然风雨相摧之故。此句是描述暮春实景之景语,也暗喻南唐国亡缘于外力打击,是情语。“朝”、“晚”二字,是朝朝暮暮之意。“寒雨”的“寒”字,点出了“雨”之冷酷。“风”字虽未及“寒”,但晚来之风,又有寒雨相伴,其寒不言而喻。朝朝暮暮,雨打风吹,“林花”又如何能不过早尽落呢?寥寥数字,不独告知了“春红”落尽之气候原因,透出了风风雨雨数量之多,对花摧残之久、打击之重,且把“无奈”二字写足了。失意人偏遇失意物,叹“林花”,宛然也是自叹了。词的上阕虽然是状客观之景物,却借“太匆匆”、“无奈”诸词,使句意染上了主观情调。

论李煜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简论李煜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摘要]李煜是我国词中帝子,亦是南唐亡国之君。因其个人经历的特殊性,造就了李煜词内容的丰富性和艺术特点的高度性。本文从作品中所呈现的思想内容、李煜对艺术技巧的创新和作品对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映三个方面对李煜词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李煜词内容艺术特点 一、前言 李煜即南唐后主,字重光,洞晓音律,工书善画,诗词歌赋无所不能,尤以词见长。李煜在治理国家上无疑是失败的,他的享乐、懦弱、优柔寡断和信佛佞佛最终使他成为亡国之君。可谓是:“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苦痛的遭遇,才成就了李煜词更高的艺术魅力。 李煜存词三十余首,由于经历由帝王降为囚徒的巨大变化,他的词明显表现出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风貌。前期的词主要是宫廷生活和男女爱情的反映,其间也有一些离情别绪的抒写;后期的词主要是表现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以及今昔对比的凄凉与哀痛。李煜词在两个时期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和艺术特点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纷繁复杂的情感内容 李煜生于帝王之家,从小在文化环境中长大,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父亲李璟在词作上的成就对李煜以后的词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李煜自身的佛教素养对其思想的影响甚远。宫廷中的文化氛围也是李煜之后能够成为一代词的大家的重要因素。因此,帝王身份带给李煜丰富的文化素养,对于李煜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李煜在这个时期过的是极尽奢华的享乐生活,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这首词没有太大的思想内涵,而是真实地反映了自己奢侈的生活状态,其

李煜《相见欢》原文及译文

李煜《相见欢》 原文: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作者介绍: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能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宫廷生活,这些词是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赏析一: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公元937年生,978年被赐毒酒死。他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称蓬峰居士,徐州人,是五代南唐最后一个国君,世称“李后主”。他整个青年时代是在他长兄文献太子的迫害下度过的,25岁继位后,史书记载他“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重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周后死后,李后主立小周后为继室。他沉湎于丝竹歌舞,很少关心日蹙的国势,南唐小国被灭是不可免的。李后主也曾挣扎过,但国家迅速灭亡,他是负有责任的,战败被囚后他后悔不听潘佑、李平的忠谏一事也可为佐证。李煜虽不属昏庸无能的君主,但朝政上是无可称道的。他在文艺方面却可谓名副其实的才子。他:“精究六经,旁综百氏。常以为周孔之道,不可暂离。经国化民,发号施令,造次于是,始终不渝。酷好文辞,多所述作。一游一豫,必以颂室;载笑载言,不忘经义。”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文均通,尤精于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着作有文集30卷,杂说百篇,然大多佚失,他和其父南唐中主李璟合着有《南唐二主词》。 李煜的词,基本上属婉约派,但又不尽然。他的生活境遇、精神状况与文学素养诸因素熔炼出其词遗世独立的艺术风格。 亡国前,他的词主要是描写酒酣歌舞、靡丽奢侈的宫廷生活。除有的写别离怀抱和其他伤感情调的具有真实爱情因素的作品外,整个风格柔靡绮丽,是梁陈宫体和花间词风的继续。亡国后,他的词“深哀浅貌,短语长情”,大多是“以血书”的。或叹怨孤寂之苦,或惆怅梦幻之景,或抒写对人生厌倦之情,字里行间渗透了他失去政权后,“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与巨痛,流露出对豪华景象的眷恋和对冷酷现实无可奈何的情绪。风格也与前不同,摒绝了浓厚的脂粉气,显得哀怨凄恻。虽说格调未免过于低沉悲凉,但词的思想内容要比前期的深刻得多,艺术也更臻成熟。亡国后为宋所俘,他在生活与创作上都有了一个大的转折点。 李煜的词具有精湛的艺术性,它情酽如醇,词语凝练,真实自然。小词不小,语浅意深。词人娴熟于经济的白描手法,勾勒色彩鲜明、真实生动的形象,善用新颖贴切的比兴,“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赋抽象之物以具体可感,使无生命之物变得有生命,恰到好处地表现不同的人物相异的心理状态,或描绘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的不同情感。 一、通俗自然、精确优美的语言 如:《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上阕从惜花写起,"桃花"句纯任写实,"谢了"二字,语似平淡,实显沉痛,盖事实既成,无可挽回也。"太匆匆"溢出深深惋惜之意。惋惜什么呢桃花岁月人生美好而不可长存的一切"无奈"句既续足惋惜之意,又交待桃花凋谢的原因:这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摧残,

李煜《相见欢》教学设计

李煜《相见欢》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煜及其作品风格,熟读并背诵。 2、细读品味,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凄楚的情思和绵延不绝的愁绪。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一、释题导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表现词人满腔幽愤,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二、整体感知: 1、关于作者: 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他25岁继承王位。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翻译:一年的时光何时才是尽头?往日的事情记得很多很多。昨夜里春风又吹到了我居住的小楼,明月下故国又浮上了我忧愤的心头。雕绘栏杆和玉石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公元937年生,978年被赐毒酒死。他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称蓬峰居士,徐州人,是五代南唐最后一个国君,世称“李后主”。他整个青年时代是在他长兄文献太子的迫害下度过的,25岁继位后,史书记载他“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重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周后死后,李后主立小周后为继室。他沉湎于丝竹歌舞,很少关心日蹙的国势,南唐小国被灭是不可免的。李后主也曾挣扎过,但国家迅速灭亡,他是负有责任的,战败被囚后他后悔不听潘佑、李平的忠谏一事也可为佐证。李煜虽不属昏庸无能的君主,但朝政上是无可称道的。他在文艺方面却可谓名副其实的才子。他:“精究六经,旁综百氏。常以为周孔之道,不可暂离。经国化民,发号施令,造次于是,始终不渝。酷好文辞,多所述作。一游一豫,必以颂室;载笑载言,不忘经义。”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文均通,尤精于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着作有文集30卷,杂说百篇,然大多佚失,他和其父南唐中主李璟合着有《南唐二主词》。 李煜的词,基本上属婉约派,但又不尽然。他的生活境遇、精神状况与文学素养诸因素熔炼出其词遗世独立的艺术风格。 亡国前,他的词主要是描写酒酣歌舞、靡丽奢侈的宫廷生活。除有的写别离怀抱和其他伤感情调的具有真实爱情因素的作品外,整个风格柔靡绮丽,是梁陈宫体和花间词风的继续。亡国后,他的词“深哀浅貌,短语长情”,大多是“以血书”的。或叹怨孤寂之苦,或惆怅梦幻之景,或抒写对人生厌倦之情,字里行间渗透了他失去政权后,“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与巨痛,流露出对豪华景象的眷恋和对冷酷现实无可奈何的情绪。风格也与前不同,摒绝了浓厚的脂粉气,显得哀怨凄恻。虽说格调未免过于低沉悲凉,但词的思想内容要比前期的深刻得多,艺术也更臻成熟。亡国后为宋所俘,他在生活与创作上都有了一个大的转折点。 李煜的词具有精湛的艺术性,它情酽如醇,词语凝练,真实自然。小词不小,语浅意深。词人娴熟于经济的白描手法,勾勒色彩鲜明、真实生动的形象,善用新颖贴切的比兴,“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赋抽象之物以具体可感,使无生命之物变得有生命,恰到好处地表现不同的人物相异的心理状态,或描绘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的不同情感。 一、通俗自然、精确优美的语言 如:《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上阕从惜花写起,"桃花"句纯任写实,"谢了"二字,语似平淡,实显沉痛,盖事实既成,无可挽回也。"太匆匆"溢出深深惋惜之意。惋惜什么呢桃花岁月人生美好而不可长存的一切"无奈"句既续足惋惜之意,又交待桃花凋谢的原因:这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摧

古代诗歌鉴赏:李煜《相见欢》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李煜《相见欢》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南朝】李煜《相见欢》赏析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者 李煜(937年-978年),或称李后主,为南唐的末代君主,祖籍徐州。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政治上毫无建树的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被称为“绝代词人,薄命君主” 译文:

默默无语,孤独一人,登上空荡荡的西楼, 仰望天空,一弯冷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被凄惨的秋色“锁”(笼罩)住。 剪也剪不断,梳理它却更加乱的—— 是那离愁别恨。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缠绕着心头。 鉴赏: 词名《相见欢》,写的却是离别愁。 起句一个特写镜头,摄录了一个十分孤独凄清的形象:孤独一人,神情凝重,双眉紧锁,拖着沉重的步履,登上空荡荡的西楼。“无言独上西楼”,一句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作者登楼应该有其目的,目的是什么呢?可能是借楼上之景,释心中之愁。可是,结果如何呢?仰望

也好,俯视也罢,都不但不能使其释怀排遣,相反,使他更加感伤、更加孤寂!仰望,看到“月如钩”,俯视,看到“寂寞梧桐锁清秋”。应该不错呀, 蓝天白云,新月如钩,黄昏梧桐,月光清秋,多么美好的秋色啊!可是,在作者的眼里,这美好的秋色,是那样的凄清,那样的萧瑟,那样的使人犯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曾经属于他的“三千里地山河”,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楼下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他的心境是痛苦的,因此眼前的景物也必定是蒙上愁恨的阴云。只要心情好,“独自凭栏”,也会感到宁静、安逸、舒畅、惬意。 可是作为客居他乡的亡国之君李煜就不同了,借景释愁愁更愁。这愁还

李煜词特点及艺术成就

李煜词特点及艺术成就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篇十:李煜词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1、朴素坦率的神秀之色,带来词作艺术的革新 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我以为, “神秀”的正是洗却铅华、纯用白描手法表达人物内在神情的工力和自然而又生动的刻画人物、环境及内心感情的艺术特色。而周济“粗服乱头不改国色”所说的正是李煜放荡不羁,不加修饰的直白与坦率的艺术技巧与贯穿全篇的凝练的词魂。 李煜词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李煜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成就我们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先看白描手法的运用。白描原是来自民歌而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艺术技法, 其特点在于不假雕饰, 以精炼的文笔对事物进行勾画, 其特色表现为“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不论是前期的词还是后期的词,这种表现手法都贯穿李煜一生。李煜在语言运用上的另一个特点, 是语言鲜明、形象、生动。这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在对人物个性特征和客观环境等进行刻画与描绘当中表现出来的。一是,他以直抒胸臆的方式, 用形象的比喻来刻画自己的思想意念。如《虞美人》结尾: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悲愁形象地比喻为一江浩荡无尽的春水, 其奔放倾泻之势卓然可见。《清平乐》结句: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写寸寸芳草之远接天涯, 以喻愁情没完没了, 既形象生动又显出缠绵宛转之意。二是,他的词突出意象的特点, 强调人物的活动如: 心向人微露丁香颗”、“烂嚼红茸, 笑向檀郎唾”、“划袜步香

浅谈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李煜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之一,他“雅善属文,工书画,知音律”,是一位全面发展的文学艺术家。他著有文集30卷,杂说百篇,遗诗18首,词30余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词. 李煜的词同他的人生道路、政治命运一样,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以王子和国主的身份、地位进行创作的时期。他前期词的创作,内容题材上也主要是描写和表现他在宫中的富贵享乐,宫廷爱情生活。如《玉楼春》“晚妆处了明肌雪”,《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等,是他前期词的代表作。后期则是李煜在国破家亡之后由座上皇沦为阶下囚的创作时期。这个时期尽管只有短暂的两三年时间,然而李煜却经历了巨大的生活变难,饱尝了丧家丧国,被俘囚的奇耻大辱和深切悲痛,对社会、人生和情感的体验和认识也得到了巨大扩展和丰富。因此李煜这个时期词的创作在内容题材上便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即由前期的表现宫廷享乐生活转向抒写王国的哀思惨痛。如《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乌夜啼》“无颜独上西楼”,《望江南》“多少泪”,《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都是他后期用血泪凝成的佳作绝唱。更难能可贵的是,李煜在后期词的创作中,还能在咀嚼和书写个人不幸痛苦的基础上升华到对宇宙人生的哲理体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至深,遂变伶公之词为七大夫之词”,“后主之词,正所谓以血书者也”。当然,这里的感慨至深,“血书”是指李煜词的思想内容而言的。但是,大凡杰出的艺术作品,其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特别是象诗词这样的文学体裁。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形式,单就思想内容而言是不会产生如此巨大而久远的影响和魅力的。可以这样说,李煜在我国词史上的成就,更多地决定于他的艺术成就,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李煜词的艺术成就及特色进行探讨。大致来说,李煜的词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李煜词的突出特点是情真,其词都是由自己亲身感受出发,大胆抒写,无拘无束。作为一国之君,对与小周及宫女之间的情爱艳事,骄奢淫的宫廷生活,并不在乎皇帝的尊严,而是照实写出。作为阶下之囚,决不考虑君主的猜忌,而是直抒亡国之恨,故国之思。这无不显示其真诚直率的个性和丰富细腻的内心情感,不虚伪,不做作,悲喜皆出天性。在写情爱、淫侈方面,就拿《菩萨蛮》中写他与小周幽会来说吧,在“花明月黯”、“薄雾轻笼的深夜,一个女子提袜鞋,偷偷地去与情郎幽会,那“一向偎人颤”,“教郎恣意怜”的大胆抒写,其感情是真挚的、炽热的。同一词调的“蓬莱院闭天台女”,“铜簧韵脆锵寒竹”,虽手法稍异,但前首的“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与后首的“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写出的都是一片挚情。又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中对舞厅的豪华布置,通宵达旦在狂欢,宫女醉后的娇态,都毫无掩饰,并不给腐朽淫靡的帝王生活戴上种种堂皇的面具。至于写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囚虏之苦,人生之恨,则更是直抒胸臆,是从肺腑流出,是灵性纯真的表现。以《破阵子》为例:“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阙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于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垂泪对宫娥”。开头两句,概况南唐历史和疆域,咏叹故国山河壮美,三、四句是作者对往昔帝王生活的回想追忆,包含着对旧宫的留恋和眷恋,更与现实处境构成强烈比照,意在透露今日处境多么悲惨。“几曾识干戈?”是痛定思痛的自责。下片则是国破家亡,沦为臣虏的实景预测,身体消瘦,鬓发斑白,而城破国亡被迫离开祖宗创业之地、祭祀之地时,最令人悲伤的,并不是悲壮的政治、军事事件,而是教育坊的乐工演奏着别离歌,无限悔恨也不能向人表白,只能对宫娥垂泪作别!这是多么真实、坦率、具体、明朗的自白!再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上篇作者劈头怨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转而向人发号“往事知多少?”回想昔日江南故国的豪侈生活,都消逝了,化为虚幻了。三、四句则完全是以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放纵、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纯真而深挚的感情。下篇遥望南国,“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只是曾在栏边砌下流连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原文与注 释翻译赏析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1: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译文2: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简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作于归宋以后,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采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忘却,心里越想越乱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种滋味难于言表,让读者读来大

浅析李煜词前后期特点及情感分析

浅析李煜词前后期特点及情感分析 摘要 一个命运的捉弄,错生帝王家,一段意外的邂逅,误结识敌友,一场宫廷的变革,踏上不归路……你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又通音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无奈命运弄人,你玩物丧志、奢靡生活、崇尚神佛,也是刻于史卷宗上的亡国之君。——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他的词独树一帜,堪为后人称道。李煜前后期词以亡国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词,歌咏了他的富贵繁华,歌咏了真诚的亲情、友情、爱情;而后期的词,则表现了人生的巨大失落与缺憾带来的内心深重的创伤。其实,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前期的沉醉,还是后期的追寻,都贯彻着一种对精神乐土执着追求的主体意识。本文重点介绍前后期词的风格并品味其中的情感。 关键词:李煜、情感、词

Abstract Tease a fate, wrong raw imperial family, some unexpected encounter, misuse acquainted friend and foe, a palace revolution, no return ...... you embark talented, book good painting, poetry can be good at words, but also through temperament, a person pronouns was later passed down through the ages; helpless fate would have it, you Wanwusangzhi, extravagant life, advocating deities, also engraved on Jun dossier on the history of subjugation. - He is the Southern Tang emperor Li Yu, his word is unique, worthy of praise for posterity. Li Yu before the latter word in subjugation for the sector, after two periods of pre-term points, singing his wealth and prosperity, singing a sincere affection, friendship, love; while the latter wor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remendous loss of life and shortcomings with deep wounds to the heart. In fact, on the whole, whether it is pre-intoxicated, or post-quest, are carrying out a kind of consciousness of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paradis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pre-and post style and taste which the word emotion. Keywords:Li Yu, emotions, words

《相见欢 李煜》阅读试题附答案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无言”与“月如钩”表现了词人当时什么样的心境。答:“无言”二字写出了词人的愁苦神态,“月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睛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2、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根据下片词意作简要赏析。答:“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3、“相见欢”是词曲牌,又名乌夜啼。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亡国哀思的感情。4、“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纷繁的离愁比做难理的麻丝,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愁肠百结的烦乱的心绪。这两句后人多用来比喻事情难以处理,心情特别烦乱.5、你怎样理解末句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举例说说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答:运用白描手法,表达出“说不清、道不明”“欲说还休”的沉痛和辛酸之情,尤为感人。 6、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词中“无言”“寂寞”“清秋”等语营造的凄婉、哀愁的情调,甚是感人。B、“丝”与“思”谐音,以麻丝喻愁思,生动贴切、深刻感人。C、作者身经亡国之痛,故而发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痛彻心扉的凄婉之声。D、“剪不断,理还乱”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但因为它形象的比喻,更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贞。 7、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答: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答成“亡国哀思”也可)【解析】本题考查在准确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诗句所展现的内容。此词作于李煜归宋以后,细腻地描绘了他亡国后溺于悲伤的心情。“月如钩”从视觉上告诉读者当时的时间,缺月正象征着作者人生的失意。自比“梧桐”,终日和冷冷清清的秋色作伴,深深地刻画出作者内心的寂寞。“别是”这二字用得极妙。它把作者那种真切的愁的滋味婉转地表达了出来。无言哀伤,却让读者的思绪停留在“愁”的想象中,让气氛更加沉重。不言离愁却让你深深地陷进离愁别绪之中。 9、“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独”字。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亡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前面三句的景物描写都围绕着“独”字展开,体现出作者当时凄凉的心境。由于身份的特殊,对于“被囚”的感受也会越发不同,题眼是“孤独”,难度不大。10、任选角度,赏析千古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答:示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解析】本题考查对名句的赏析。任选角度放宽了答题的限制,可以从写法、内容、情感等多方面进行赏析。围绕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试论李煜后期词

毕 业 论 文(设 计) 中文题目:真我寄愁情,愁情现真我 ——试论李煜后期词 英文题目:The real one fills with worries, worries show real one ——Discussing Li Y u later word 姓 名 李里程 学 号 04011420 专业班级 中文04本(4) 指导教师 张君梅 提交日期 2008年4月28日 教务处制 惠州学院 HUIZHOU UNIVERSITY

目录 引文 (1) 正文 (1) 一、李煜词之情感内涵 (2) 二、真我寄愁情,愁情现真我 (4) 三、李煜深情之表现 (8) 结语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真我寄愁情,愁情现真我 ——试论李煜后期词 李里程 广东省惠州学院中文系 516007 指导老师:张君梅讲师 摘要 李煜词在中国词学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其后期词善于表达真我,寄托愁情的特点值得细细研究。本文就李煜后期词的这一特色展开论述,藉此展现李煜词高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李煜后期词真我愁情

The real one fills with worries, worries show real one ——Discussing Li Yu later word LiLicheng Chinese Department, Huizhou Univesity, Huizhou 516007, Guangdong China Instructor: Lecturer Zhang Junmei ABSTRACT Li Yu left a brilli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rms of word in the history ,he was good at self-expression in his late word, which was worth carefully studying on the character of pinning sorrow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states on the character of Li Yu’s late word in order to show superb artistic charm. Keywords Li Yu Late word self sorrow

试论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试论李煜词的艺术特色 卢文灼 在十世纪前半期,中国历史上再次出现了大分裂局面,即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割据南方的西蜀和南唐,由于未受北方各落后民族的侵扰,与别的国家很少发生战争,加上中原人士不少逃避到这里,增加了劳动力,所以这两国的经济仍然呈现发展的趋势。而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与都市经济和商业的繁荣有密切的关系。基于这种原因,词有西蜀和南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较有成就的词家,如西蜀有韦庄、牛希济等,南唐有冯延巳、李璟、李煜等,在这些作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莲峰居士、钟山隐士等,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文章、诗、词皆精通。961年继位为南唐国主,976年南唐被宋所灭,他被俘至汴京,过了二年多的囚徒生活,978年七夕,被宋太宗派人用牵机药毒死。特殊的生活经历,从帝王到囚徒的极大反差,反而造就了李煜,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词人。 李煜在词史上的地位,主要是决定于他的艺术成就。下面,我就试着来谈谈李煜词的艺术特征。 一、直抒胸臆,率真自然 李煜是一个情感细腻的人,他的词,无论是描画闺阁之乐,还是后期抒发亡国之痛,都是由自己的深刻感受出发,大胆抒写,信笔由缰,使词中的情事、景象都凸现在读者的眼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带有世俗文化的风貌,令人对之有特别鲜活和亲切的况味,这是李煜词在艺术上最突出和成功的地方。前人对此种特点已有明确评论,如周济说:“李后主词如

生马驹,不受控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吴梅在《词学通论》中说:“二主词,中主能哀而不伤,后主则近于伤矣,然其用赋体不用比兴,后人亦无能学者也。”这些说法,大体都道出了李词毫无掩饰地直抒胸隐的显著特征。 现在举一些例子说明。比如《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千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 皇辞庙日,教场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是他亡国后追述亡国之情事的作品。写自己在南唐宫廷里根本不懂得战争是怎么一回事,一旦做了俘虏,身体瘦削,鬓发斑白,最为难堪的是慌慌张张辞别太庙的时候,教坊还不识时宜奏起别离的乐曲,绝望无靠之际,只能对着宫娥流泪。这是多么真实、坦率的自白!我想读者是会有深刻印象的。为明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花间集》中的这一首: 金锁重门荒苑静,绮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 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陆虔扆《临江仙》) 同样是写亡国的哀痛。但这首词使人读了感到抒情写景不够坦白、具体,有点若即若离的味道,读者不易了解其中的具体情形,这样的词虽为哀痛后蜀,但哀痛其他国家也可以,这就削弱了艺术感染力。 再如《虞美人》,开头两句即是“春花教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东西,但是对于其时身为囚徒的李煜而言,却只能是引起烦恼的东西,这样的美景如果是一去不复返,倒也干净,但它们偏偏没完没了地出现,这就简直值得怨恨甚至是诅咒了,所以李煜简直是直着嗓子喊出了这两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此等语句,多么直接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愁怀!

李煜词的特色

李煜词的特色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今江苏徐州)人。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赋无所不能,词的成就最为突出,大约有30多首词流传到今天。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他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经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674年),宋太祖屡次谴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的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在人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在他短促的一生中,既有身为国主、享尽荣华富贵的经历,又有沦为亡国之君、做阶下囚的悲惨遭遇。这种前后荣与辱、乐与悲的强烈反差,极大地改变了李煜的性情与气质,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前后期的词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李煜前期的作品是指李煜在南唐亡国以前的作品。这一时期,他的词主要是对帝王宫廷生活的反映,主要描写宫廷豪华生活,宫中宴饮、美女佳人、缠绵情爱、浪漫倜傥,这些词大多刻画非常精细,很富有形象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专咏美人口的《一槲珠》,写他对后宫豪华生活迷恋的《浣溪沙》,也有写离情别绪的《清平乐》……总之,由于李后主生活圈子窄小,囿于王宫御苑,接触的人物又局限于嫔妃宫娥,歌伎舞女,加之受传统文人词特别是晚唐五代以来花间词派的影响。因此,他前期的词尚未跳出花间词派的藩篱,绝大部分都是艳情词,表现的主要是男女相思、宫怨闺情、离情别绪和宫中的享乐生活。李煜作这类艳情词,陈廷焯说:确是风流秀曼,失人君之度的。前人也以风流才子,误做人主来概括李煜的这类词。作为南唐皇帝的李煜,在宋军的强大进攻面前,一筹莫展。由于他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因此,为了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李煜在偷安中又追求声色,企图以此来麻醉自己的思想,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烦恼,他沉迷后宫声色,也许不单纯是为了寻求刺激,而是在国势日衰、家难日近,自己又无力回天,救国无术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感,促使他忘掉眼前的困境,企望在迷朦的花前月下、在钗裙乐曲中,舒展自己抑郁的心情,获得心理上暂时的平衡,用后宫的那种浮华艳情来消释政治上的失落感。所以,这个时期他更是以多作艳情词来打发时光,排遣矛盾复杂的心情。李后主这些艳情词写得生动逼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这些词对我们了解南唐的宫廷生活及宫中妇女的心态,也是有一定认识价值的。 后期的词是指李煜被幽禁汴京期间所创作的词。在汴京幽禁期间,作为囚徒的李煜,一方面是由于宋太祖兄弟的凌辱所造成的精神上的刻骨铭心的痛苦,另一方面是物质上的贫苦,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在汴京期间忍辱负重,遭遇是很悲惨的。然而,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南唐之亡,对于帝王的李煜来说是不幸的,但是对于词人的李煜来说是幸运的。这一时期的词,达到了李煜创作的最高成就,无论从词的思想内容来说,还是从词的艺术性而言,抑或是从作品数量之多,题材的开拓而言,都是前期所不及的.李后主在我国词史上的地位,主要是由这一时期词的成就所奠定的。如后期代表作《虞美人》写出了亡国的深悲剧痛。他后期的词,抒写的是一个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表现了一个囚徒的悲苦之情,充满了感伤的情绪。但是,他阔大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如《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望江南》(多少恨),《乌夜啼》(无言独上

10李煜词特点及艺术成就

篇十:李煜词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1、朴素坦率的神秀之色,带来词作艺术的革新 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我以为, “神秀”的正是洗却铅华、纯用白描手法表达人物内在神情的工力和自然而又生动的刻画人物、环境及内心感情的艺术特色。而周济“粗服乱头不改国色”所说的正是李煜放荡不羁,不加修饰的直白与坦率的艺术技巧与贯穿全篇的凝练的词魂。 李煜词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李煜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成就我们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先看白描手法的运用。白描原是来自民歌而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艺术技法, 其特点在于不假雕饰, 以精炼的文笔对事物进行勾画, 其特色表现为“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不论是前期的词还是后期的词,这种表现手法都贯穿李煜一生。李煜在语言运用上的另一个特点, 是语言鲜明、形象、生动。这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在对人物个性特征和客观环境等进行刻画与描绘当中表现出来的。一是,他以直抒胸臆的方式, 用形象的比喻来刻画自己的思想意念。如《虞美人》结尾: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悲愁形象地比喻为一江浩荡无尽的春水, 其奔放倾泻之势卓然可见。《清平乐》结句: “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写寸寸芳草之远接天涯, 以喻愁情没完没了, 既形象生动又显出缠绵宛转之意。二是,他的词突出意象的特点, 强调人物的活动如: 心向人微露丁香颗”、“烂嚼红茸, 笑向檀郎唾”、“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一向畏人颤”等,人物形象鲜明可见, 有立体感。三是,词人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以昔日之乐反衬今朝之恨, 故亡国之凄楚愁恨表现得鲜明形象。如《望江南》 (“多少泪”)、《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和《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四是,李煜善于运用外在的自然景物, 来辅助抒发和烘托自己的感情塑造出词人的自我形象。如“乌夜啼” (无言独上西楼) 从词的结构上来看,李煜词能通过严密的构思, 使全词从句到篇均能围绕一个中心思想, 意象的连接脉络清晰, 是一个和谐完整的艺术整体同时, 他还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提炼概括, 总摄“词魂”进入新的艺术境界语言的自然生动与

李煜的相见欢全文及赏析

李煜的相见欢全文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①。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②。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③。 注释 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②离愁:指去国之愁。 ③别是一般:也作“别是一番”,另有一种意味。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2] 英译 Silence, are lonely, alone on the empty slowly west wing. Looked up days, only one curved like the hook of the company.

Lower the head to look, see buttonwood isolated and lonely in the yard, deep courtyard was enveloped in the autumn cold and desolate. That cut cut constantly, also the principle, reason not clear, let a person afflicted with, it is of national subjugation. The long melancholy wrapped around the heart, but is another kind of an ineffable painful.

《相见欢》教学设计

词三首 教学目标:1、有感情背诵这首词。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情感。 3、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同上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相见欢》 一、导语 古有曹操,今有毛泽东。他们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在文学领域均有建树。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位国君李,他虽然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但在文学领域被称为词中之帝、天才的词人。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唐后主李煜和他的《相见欢》。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自由读 四、学生范读,师生共评 五、齐读 六、内容分析 1、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感? 用词中的语言表达就是“离愁”。然而,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是单纯的男女间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这还得从李煜的人生经历说起。2、李煜的人生经历(或本词的创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961年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命侯。太宗即位后,进封他为陇西郡公。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前仰后合,就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直,一会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但是他们却剥夺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饷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