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复习知识点精华版.

古代汉语复习知识点精华版.

古代汉语复习知识点精华版.
古代汉语复习知识点精华版.

古代汉语复习知识点(精选)

一文学作品常识

A,《诗经》

5.《诗经》的“经”是汉儒加上去的,先秦只称为诗,不称诗经。

7.齐人辕固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的叫鲁诗,燕人韩婴所传的叫韩诗,鲁人毛亨所传的叫毛诗。

8.《毛诗正义》: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B. 《楚辞》

10.汉代人把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为“楚辞”,以后又称为“骚体”

11.西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优秀作品和模仿楚辞形式的作品汇编成集,题为《楚辞》。

12.现在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C. 《史记》

16.现在最通行的《史记》注本是“三家注”本: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D. 《汉书》

17.《汉书》全书共一百篇,包括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18.目前通行的《汉书》有唐颜师古的注本。

二古汉语通论

A.《诗经》的用韵

22.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

23.《诗经》用韵的格式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它是民歌或者模拟民歌的诗体。

25.《诗经》共三十韵部,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

27.叶韵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照这样字音随着上下文变化,所规定的“叶音”是随意的,不规则的。

B.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30.传统的说法有三十六个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31.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或假借。

C. 古书的注解

33.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

34.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36.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39.古书上某字如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音读。

43.白文就是不附注解的文章。

D. 天文历法乐律

47.除二十八宿外,还有“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48.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其他周围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

50.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个等分,叫做十二次。

56.殷周时期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

57.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60.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

62.古人又有“月建”的概念,即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即建子之月,由此顺推,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

63.夏历、殷历和周历的主要区别在岁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做三正。

64.周历以建子之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为岁首,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

66.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称为七音。

67.律,本来指用来定音的竹管,旧说古人用十二根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以确定乐音的高低,因此这十二个标准音也就叫做十二律。

68.十二律分为阴阳两类,奇数六律为阳律,叫做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做六吕。合称律吕。

E. 地理职官科举

71.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掌全国军政;刑部,掌刑法、狱讼等;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F. 姓名礼俗宗法

74.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

76.周代贵族把始祖以下的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

77.嫡长子孙这一系是大宗,其余的子孙是小宗。

79.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G. 骈体文的构成

80. 骈体文的语言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六书造字法 六书造字法: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汉字的四大造字法 简介:古代中国人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六书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还有不够完善周密的地方。但它仍然不失为了解汉字的最好的纲要。可以说“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最初产生的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是构字方式的一种文字。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龜”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魚”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門”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会意字

概述会意字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 也。”类指事类,谊同义,同挥,指犹言导向。他这八字的界 说比较含混,大致是说,比拼代表某些事物的文,并合其义而 成新义,而对这个新义的理解需要依 \ 假借字 简介假借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 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 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 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作“”,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就借语音相同的“”来表示北方的意思。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复习提纲PDF.pdf

书山有路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一、文选 (一)《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楚归晋知茔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齐桓公伐楚祁奚荐贤大同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特别是词义的发展和演变 1

[VIP专享]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漢語 文字(上): 5.为什么说结绳、契刻、八卦等不是文字?文字与图画有什么本质区别? 结绳、契刻、八卦等都是帮助和提示人们记忆的工具,而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都不是文字,和文字的产生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图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应该怎么理解取决于具体环境。只有具备下列条件时,才可以成为文字:(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2)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按照语言里的词序。(3)有些抽象的意思,语言里有字眼,不能直接画出来,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示。 6.汉字与汉语是什么关系? 汉字是辅助交际工具,它使汉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7.什么是字体?它与字的结构方式是同一概念吗? 字体是指整个文字系统的书写样式。它与字的结构方式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比较稳固的,但字体却可以变化。 8.汉字字体演变总的趋势如何? 字体要求便于书写和识别,所以汉字字体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复到简洁的。演变是缓慢的、渐进的,新字体出现,旧字体被淘汰,中间有一个交替的过程。 9.举例说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几种主要字体的特点: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 (一)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目 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 1.象形、会意字为主,也有形声和假借。所代表的词汇较多,词类也较齐全。 2.笔画纤细,曲线较少。 3.许多字还没有统一的形体。 (二)金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金文的特点: 1.笔画粗肥圆浑,形体比较匀称。 2.与甲骨文非常相似,有的字笔画上有所改变。 3.内容丰富。 (三)篆文 篆文分为大篆和小篆。西周晚期到秦统一之前通行的文字属大篆。大篆的特点: 1.形体与金文接近,但笔画整齐。 2.列国字型各有特色。 小篆是汉字历史上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颁行的标准字体;是根据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稍作整改而来。小篆的特点: 1.形体比大篆简单,结构比金文整齐,写法有一定的规矩。 2.是一套完整而稳定的汉字系统。 (四)隶书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 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隶书相对于篆书的特点: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切: 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 2、叶音: 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 3、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4、声纽: 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 5、入派三声: 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 6、平仄: 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7、破读、如字: “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 8、读若、读如: 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 9、浑言、析言: 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 10、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 11、疏: 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 12、黏对: “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 “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 13、拗救: 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 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二、简答 1、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考研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 1、字母 字母就是表示古代声母的代表字。 2、五音 早期音韵学著作中分析声纽的术语。所谓五音,是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五音中,唇音又分为重、轻唇音,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齿音又分为齿头音和正齿音。 3、清浊 从发音方法来分,清音是不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不振动;浊音是带音声母,发音时声带振动。 4、阴声韵 阴声韵,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 [-u][-i]收尾的韵,如表中的戈果过韵和脂旨至韵。 5、阳声韵 阳声韵,简称阳声,指以鼻音[-m][-n][-?]收尾的韵,如表中的侵寝沁韵、真轸震韵和东董送韵。 6、白话 古白话指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古白话的真正兴起是在唐宋,如唐代的变文、禅宗语录。宋代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古白话的正式形成。古白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7、文言 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文言有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第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8、六书 六书是战国以后的人根据汉字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许慎对六书的定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0、四体二用 清代学者戴震提出,是对六书的分类情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1、古无轻唇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帮、旁、並、明。后来的轻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来的。 12、古无舌上 清代钱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类音中古时期才从端、透、定等舌头音中分化出来。

古 代 汉 语 复 习 提 纲二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二 第二单元文选知识要点 冯谖客孟尝君 一、文字(从下列语句中找出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写出与它们相对的今字、本体字、本字,并解释其意义) 1、使人属孟尝君。 2、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 3、以何市而反? 4、券徧合,起。 5、孟尝君不说。 6、无纤介之祸。 二、词语(目前仅限于实词。能解释一些加黑词语的句中义) 1、贫乏不能自存。 2、食以草具。 3、比门下之客。 4、揭其剑,过其友。 5、冯公有亲乎? 6、给其事用。 7、约车治装。 8、以何市而反? 9、趋而之薛。 10、悉来合券。 11、矫命以责赐诸民。 12、孟尝君就国于薛。 13、孟尝君顾谓冯谖 14、千金,重币也。 15、被于宗庙之祟。 16、三窟已就。 三、语法 (一)注意下列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谁也?

②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③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④千金,重币也。 ⑤百乘,显使也。 ⑥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双宾语句 ①为之驾。 ②给其食用。 3、宾语前置句(应找出前置宾语,并说明为什么前置) ①客何好? ②客何能? ③以何市而反? 4、被动句 文倦于事,愦于忧。 (二)注意句中活用的词语(要说清本来是什么词,怎么活用的) ①冯谖客孟尝君。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③食之,比门下之客。 ④孟尝君客我。 ⑤孟尝君怪之。 ⑥先生不羞。 ⑦孟尝君怪其疾也。 ⑧衣冠而见之。 ⑨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鲁仲连义不帝秦 一、文字(从下列语句中找出古字、异体字、通假字,写出与它们相对的今字、本体字、本字,并解释其意义) 1、争之急,辨之疾。 2、诸侯辟舍。 3、纳筦键。 4、假涂于邹。 5、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 6、主人必将倍殡柩。 二、词语(目前仅限于实词。能解释一些加黑词语的句中义) 1、间入邯郸。 2、因平原君谓赵王曰 3、鲁仲连适游赵。 4、会秦围赵。 5、诸侯莫朝。 6、卒为天下笑。 7、鬼侯有子而好。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代天祥自序其诗”。(2)用 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 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 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 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 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 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 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 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 代天祥号代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 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代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代忠公,王安 石为王代公,范仲淹为范代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 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代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 丑则是一种“恶谥”。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1]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辨析整理大全(考试实用) 句子 治国何患?何谓也?(以上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又何马之能知也。(以上是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判断句:此黎丘丈人之智也。是必夫奇鬼也。 判断句:(1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2 )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 (“是”是指示代词“这”意。) 宾语前置:(1 )无乃尔是过与?(2 )何以伐为?(3 )又何加焉?(4 )岁不我与。 双宾语: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1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分承修辞方法。“岈然”承“高”而言。“洼然”承“下”而言。“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 2 、萦青绕白:指代修辞方法。“青”指代青山,“白”指代河 流山川。3 、故为之文以志:双宾语。 1 、谓之京城大叔。(双宾语) 2 、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 、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 4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5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双宾语) 6 、君何患焉?(疑代) 7 、其是之 谓乎?(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 2 、晋与鲁卫,兄弟也。(同上) 3 、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同上) 1 、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复指前置宾语) 2 、无亦是务乎?(疑代作前置宾语)。 3 、有令德也夫:判 断句。4 、夫令名,德之舆也。(判断句)5 、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 天下莫之能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 、客何好?客何能?(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为之驾。(双宾语) 3 、以何市而反?(疑代作宾语前置)。 4 、 不拊爱子其民(二动词共一宾语)5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判断句)。 1 、寡人将谁朝而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 、千里之马至者三:数量词作谓语。 3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 乎?(“见”表被动的助动词,整句是被动句。) 1 、项籍者,下相人也。(判断句) 2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宾语前置)。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表示目的的判断句。 4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谓语。“者”字结构表示“的次数”作主语。 5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被动句。 6 、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双宾语。6 、大王来何操(疑代宾语前置) 7 、吾为若德。(双宾语)。 其田单之谓邪:(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1 、何以复加?(疑代) 2 、何谓相坐?(同上) 3 、何以女为见(同上)。 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 5 、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1 、卿弟安在?(疑代) 2 、恐见疑于当时矣:被动句。 3 、是何言之陋也!(感叹句)这说的话是多么的浅薄。 1 、车边病是也:(判断句) 2 、耳目聪明:分承修辞方法,即耳聪目明。 1 、吾其左衽矣:借代修辞方法。指代晋国将要被符坚灭亡。 2 、为晋兵所杀:被动句式。 ════════════════════════════════════════════════════════════════════ 华夏大地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a87572849.html, 中国远程教育领航者自考网络辅导第一校园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1页-

中国古代汉语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汉语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什么事神话:神化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原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势本身’,神话可以大致分为五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 2.《山海经》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最有神话学价值的一本书。 3.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共工触山》。 4.《淮南子》和《山海经》是我国最古老最全面的两部书。 5.《诗经》是我国最早【或‘第一部’】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汉代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分为‘赋、比、兴’在内的多种表现手法。 6.《颂》是用于朝廷、宗庙的乐章,是祭神时用的歌舞曲,包括《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 7.《七月》根据节气而写,《国风》中最长的一篇,也是第一篇反映农业生产的诗。 8.先秦文学,一类是以记诉人物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史家之文;另一类是以议论说明为主的论述散文,又称诸子之文。 9.西汉刘向编《战国策》,战国的纵横家为他辅佐的君主出谋划策,主要记述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辞说。 10.《楚辞》既《诗经》之后又一部诗经总集,楚辞又称‘骚’或‘骚体’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士人创作的诗歌,它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体诗歌。 11. 屈原,名平,字原。也是我国最早的爱国主义伟大诗人,最早的诗人。 12.香草美人:屈原从《楚辞》中开创的意象。1.美人:初比君王,后以作者自己。2.以夫妻比君臣。3.香草:以自身丰富美人的意象。独立体指品德高尚的人。 13.《史记》第一部人物纪传体。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的历史。全书130篇由十二“本纪”全书的题纲,按年月日时间机载帝王的言行政纪。十“表”用表格的形式来记载各个时期的历史大事简单记载。八“书”天闻、地理、水利、经济等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三十“世家”诸侯王国之事。七十“列传”不同类形、不同阶层的人物传记。14.互见法:又叫旁见侧出法。选取安排材料来表现人物的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本人有忠于史实,在一个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的主要经历和特征,而他的一些不易在本纪中写的,安排到别人的传记中写出。 15.乐府:初时为汉朝的音乐部,收集民歌,了解民情。后为诗集名。“乐府双壁”为《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16.《行行重行行》为《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 17.建安诗歌: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成就最大】、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建安风骨:雄健深沉、慷慨悲壮的风格。 18.《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19.南北朝小说从内容上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 20.谢灵运:是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 1、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的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的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广韵》是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 《尔雅》是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诗经》按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音乐,即王畿之乐。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比比方比喻,使形象更鲜明。兴借助其它的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3.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 《诗经》的影响:1.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历代民歌体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2.赋比兴成为后世诗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的铺排,直叙和白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3.推动了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汲取营养 11、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12、并提: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13、双声叠韵:指两个字的韵相同,现代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声调,而这里的“韵”与之有别:韵中要求韵腹、韵尾相同,而不区别韵头。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未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14、班固的《咏史》诗是中国五言诗的最早作品。 15、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七言诗。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重点

1.汉字的源头:一是刻划记号,二是原始绘画。 2.汉字的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3.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汉字。 4.金文是指古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汉字。 5.许慎《说文解字》所列“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6.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7.古今字指在不同时代里用来表示同一意义的不同的一对字或一组字。其中产生在前的叫古字,产生在后的叫今字。 8.通假字指在古书中本有其字而不用,却临时借用音词同音近字来代替用字的现象。 9.假借特点:本无其字,永久借用。通假特点:本有其字,临时借用。 10.古汉语词汇特点:一单音词占多数。二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三一词多义。 11.联绵词的特点:1一个语素。2词形多样。3相同相近的读音 12.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大多具有双声(声母相同)如“荒忽,参差,踟蹰,匍匐,伶例,邂逅,枇杷,唐突”等。叠韵(韵母相同)如“窈窕,徘徊,潺湲,婆汝,荒唐,仓皇,玫瑰,依稀”等。双声叠韵如“缤纷,辗转,优游,燕婉” 13.合成复音词分为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变义复词 14.偏义复词指由两个近义,反义或意义相关的语素组成的复合词,但在具有语境中,其中一个语素有意义,并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记录一个音节的陪衬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园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得失偏义失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异同偏义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偏义作 15.变义复词 “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春”“秋"本为季节名,连用产生新义“年纪”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稷" 本为单音词。前者指土地神,后者指五谷神。连用指国家 16.两个连用的单音词是否组成新词 a.“其后,马孙竟与汉结婚”“结”指“结 合”“婚”指婚姻“”婚姻“则是指结为 婚姻,结为亲家的意思。 b.云鬓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 睡指”睡眠“觉”是醒来“的意 思两词连用指睡醒。 c.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地“是土地”方“是见方,与今天地方差异明显 d,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响“指回声”应指回应相应,两词连用是像回声一样应和 一、《包牺氏之王于天下》《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 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 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上古时候的人在洞穴中居住而生活于野外,后世 的圣人改用宫室,宫室上有栋梁,下有檐宇,以防 御风雪,这大概取象于《大壮》卦。古时丧葬,只用薪草厚厚裹覆(死尸),埋葬于荒野之中,不聚土做坟墓,不植树为标记,丧期也没有定数,后世 圣人改用棺橔下葬,这大概取象于《大过》卦。 上古用结绳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契 刻文字,百有所治理,万民有所稽察,这大概取象 于《夬》卦。 一、《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 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 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 姑且等着瞧吧。 四、《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①:厚敛以雕墙(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③,杀之,置诸 畚(4),使妇人载以过朝⑤。赵盾、士季见其手(6),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 入(7),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8),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9)。’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10)”。又曰:‘衮职有 阙,惟仲山甫补之(11)。,能补过也。君能补过, 衮不废矣(12)。”犹不改。宣子骤谏(13),公患 之,使鉏麑贼之(14)。晨往,寝门辟矣(15), 盛服将朝(16)。尚早,坐而假寐(17)。麑退,叹 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18)。贼民之主, 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晋灵公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赋税来 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 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 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头顶着 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 便询问厨师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 忧虑。他们打算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 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 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 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 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 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 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 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荡》说:‘事情容 易有好开端,但很难有个好结局。’如果这样, 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 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 有了依*。《诗·大雅·烝民》又说:‘天子有 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 补救过失。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 去了。”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35)。宣子未出山而复。 大史书曰(36):“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 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反不讨贼(37),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38)! 《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39)。’其我 之谓矣。”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 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 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杀了他的国 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 “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 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 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啊!《诗》中说:‘我 心里怀念祖国,反而给自己留下忧伤。’这话大 概说的是我吧。” (三)小国寡民 【原文】 小国寡民①。使②有什伯之器③而不用;使民重 死④而不远徙⑤;虽有舟舆⑥,无所乘之;虽有 甲兵⑦,无所陈之⑧。使人复结绳⑨而用之。至 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⑩,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 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 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 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 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 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 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 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 往来。 (三)季氏将伐颛臾《季氏》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 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 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 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 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 (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 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 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 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也。”[1]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 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 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 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 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 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 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 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 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 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 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 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 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五、《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周语上》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 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8),为民者宣之 使言(9)。故天子听政(10),使公卿至于列士 献诗(11),瞽献曲(12),史献书(13),师箴 (14),瞍赋(15),曚诵(16),百工谏(17), 庶人传语(18),近臣尽规,亲戚补察(19),瞽、 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是 以事行而不悖(2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 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2), 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3)。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4)。夫 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5),成而行之,胡可 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6)?” 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 易。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 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 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 导而让人说话。所以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 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 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 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 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 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 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 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 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 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老百姓有 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 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 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以用 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便能表露出来。 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去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 去预防,这样社会的衣食财富就会日益丰富,不 断增加。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 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 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十、《寡人之于国也》 【原文】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 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 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 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 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 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 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 行不行呢?”

知识点汇总情况_古代汉语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上册)通论知识要点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 ①上古汉语:先两汉到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先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3古汉语书面语的两大分支: ①文言系统:文言是以先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②白话系统:白话是六朝以来在北方口语基础上形成的中古和近代汉语的书面语系统,含古白话﹙中古汉语﹚和近代白话﹙近代汉语﹚。二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1古汉语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言。因为: ①文言是汉语书面语的源头,全面认识汉语书面语必从文言开始。 ②我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多用文言写成的,传承古代文化,必须从掌握文言入手。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 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 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附: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 1汉初到东晋末: 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

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 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著作有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 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淇《助字辨略》、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 ●笫一节文字 一什么是文字: 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我国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 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 二汉字的性质:

古代汉语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 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 最早见于《玉篇。五音声论》。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 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 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 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 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 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 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所以叫做流水对。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 11、扇面对:(隔句对) 即第一句与第三句对偶,第二句与第四句对偶。这种对偶格式在骈文体中很常见,受骈文体这种格式的影响,近体诗中有时也可见到。 12、对偶: 就是两个平行的句子,它们的句法结构是相同的,两句中相应的位置上的词的性质也是相同或相近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