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5唐玄奘西行取经

25唐玄奘西行取经

25唐玄奘西行取经
25唐玄奘西行取经

唐僧西天取经真正的原因

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心甘情愿的吗? 到如来那里去取经,当然取的是佛经。可是唐僧为什么要去取呢?有何目的?有何动机?这些就值得我们去研究一番了。其实,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在自己极其不情愿的情况之下做出的一个决定!答案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 唐太宗举办水陆法会要选举一名有大德行的人来作坛主主持人,众人选举出了陈玄奘法师。玄奘法师的父亲是一名状元,叫做陈光蕊。他的母亲更牛,是开过元勋殷开山丞相的女儿,是标准的高干子弟,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喜道“果然举止不错,诚为有德行,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玄奘蹲守谢恩,受了大阐官爵。根源又好,这是真的。“德行又高”这是从哪里说起呢? 看不出来,作者只说“这个人自幼为僧,出娘胎。就持斋受戒。”可以看出来的是,陈玄奘这个人事很单纯,很单纯的。 菩萨送来了两件宝物,袈裟卖五千两,锡杖卖二千两,唐太宗问“有何好处,就值许多。”可见挺贵的,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大概有70多万了!尽管这样,唐太宗还是说“朕买你两件宝物,赐他【玄奘】受用。”待玄奘穿了袈裟,持了宝杖,太宗又赐给他两队的侍从,着多官送出朝门,教他上大街行道,往寺里去,就如中状元夸官一般。玄奘再拜谢恩,就那大街上,烈烈轰轰,摇摇摆摆。你看长安街里,行商作贾,公子王孙,文人墨客无不争看夸奖。俱道“好个法师,真是个活罗汉下降,活菩萨临凡!”玄奘直至寺里,僧人下榻来迎。一见他披此袈裟,手持禅杖,都道是地藏王来了,各个归依,侍于左右。玄奘上殿,烛香礼佛,又对众感述圣恩不已! 最后,菩萨对太宗说,你办的这个水陆法师根本就不行!你请的法师讲的都是小乘的佛法,是不起作用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经,可以亡度脱苦,寿身无坏。太宗问道“你那大乘的佛法,在于何处”

人文地理综合(一)含答案

人文地理综合(一)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1—3题 1. 在第Ⅰ、Ⅱ阶段,单位面积耕地收益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正确的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耕地收益越大②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耕地利润越大 ③耕地收益越大,利润越高④经济作物的收益超过粮食作物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单位面积耕地产量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原因有() ①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增大②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③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④对不利自然条件的改善 A. ①②B.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3. 第Ⅱ阶段中期以后,耕地实际总产量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①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②自然灾害频繁 ③农业劳动力减少④单位面积耕地利润逐渐下降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4. 下图所示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我国最有可能使用的地区及优点是: A. 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的发展 B. 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C. 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D. 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 5. 近年来, 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农村的财政投资力度,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 这是因为: A. 提高农业占GDP的比重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B.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C. 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支出能够缩小城乡差距 D. 发展农业吸纳劳动力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渠道

6.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连续几年下发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这表明: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②“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③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④农业决定了国家的现代化水平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郑州附近的禹州是大禹的故乡, 历史悠久, 物产丰富,人口众多, 禹州钧瓷工艺精美, 欧美人民喜爱. 7. 禹州钧瓷的工业类型是: A. 市场指向型 B. 技术指向型 C. 原料指向型 D.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8、下列各项中,与上海形成我国最大商业中心关系不大的是 A、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京沪、沪杭铁路在此交汇 B、上海市既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生产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消费地 C、长江三角洲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腹地广阔 D、上海高等学府云集,人才密集,技术力量雄厚 读我国西北某地图2,回答9~12题。 9、该地区城市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交通 B.水源 C.地形 D.军事 10、该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 A.商品谷物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绿洲 农业 D.种植园农业 11、该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土壤酸化 D、物种灭绝 12.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型转变前,其人口生产特点表现为() 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 以上都不是

唐玄奘西行取经

25*唐玄奘西行取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2、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检查预习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2)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遣唐使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让学生介绍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识读《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等图片,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通过对唐朝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唐朝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 2)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3)认识唐代的强盛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认同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本课难点:遣唐使的影响、玄奘西行、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 三、教法 多媒体课件、小组讨论、讲练结合、读书指导法,。 四、授课过程 1、师今日赠言: 我们4班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班级,在我眼中你们是自信的、阳光的,喜欢思考的、善于交流的、老师很高兴能参与到你们的成长中来,一起交流、一起探讨,今日我给大家的赠言是:成功沒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虽然也会经常失败。但是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2.导入新课:在中国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让世界为之仰望:那就是大唐盛世!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最为辉煌的篇章,它以自己绚丽的光彩照耀了整个世界。谁能给大家谈一谈你眼中的大唐盛世呢?生:可以用图画、描述、书写等各种方式来谈(学生各尽特长,展示特色) 师:这就是我们眼中盛唐时期的中国,国富兵强,繁华开放,将古老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四方,世界各国的使者纷至沓而来。他们一旦进入了大唐帝国的领土,无不由衷的赞叹。直到今天,海外华人仍被称为“唐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历史,一睹大唐中外交往的风采。

屹立千年的玄奘雕像和他身后的大慈恩寺

屹立千年的玄奘雕像和他身后的大慈恩寺 就在西方还在争论马可波罗是否真的曾经到达过东方之时,中国的一位僧人却在公元627年独自西行,穿越沙漠,翻过雪山,历尽艰难险阻和生死考验,往来于中国和印度大陆之间,这段非凡的传奇之旅被写成一本书,《大唐西域记》,早于马可波罗几百年,完成这一壮举的是一位佛教历史名人,玄奘。 玄奘西行的路线是从唐长安城出发,穿越河西走廊,过星星峡、流沙河,进入哈密,再穿越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登上帕米尔高原,翻越兴都库什山达坂,进入印度。 今天,当我们在地图上寻找玄奘西行路线时,依然会觉得不可思议,一出阳关,便进入使人谈而色变的大沙漠莫合延啧和白龙堆,没有生命,偶尔见到一颗枯死的胡杨,已经死了一千年,沙丘在狂风中转瞬就换了位置,会让人迷路致死。茫茫沙海中,可以做路标的,唯有死人惨白的枯骨,无声的诉说着可怕的过去和依然可怕的现在,而玄奘竟然独自一人,依仗着一匹老马走了出来,直到抵达印度那烂陀寺,最为神圣的佛国。 自此,丝绸之路又成了一条向西天取经之路,一条自觉的文化交流之路,玄奘对外来文化主动迎取,索求真理的态度,也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决定了盛世唐朝博大、积极、自信的胸襟和气度。 在西安大慈恩寺门前的广场上,有一尊青铜玄奘塑像,他手持芒杖,端严若神,1300年前,他用17年时间,行程5万里,终于把佛经和佛国文化的精髓带回中国,安放在大慈恩寺内,这是千年之前一个僧人对于信仰的实践,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于生命与信念的拷问。从今天回溯历史,人们不禁要追问:玄奘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要西行取经?这条西行路留下了怎样的精神密码? 历史总会在团团迷雾中遗留下一些碎片,犹如一条线索,引领后人通往文明的谜底。 还记得那个唐僧么?在古典名著《西游记》中,他带领三个徒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从西天取得真经,这个唐僧的原型就是玄奘,但历史上真实的玄奘是孤身西行求法,身边除了尸骨亡灵,风沙黄土,陪伴他的只有一匹识途老马,根本没有团队。 有人说,玄奘的行动是对中国人探险精神的有力证明,事实上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里并不缺少积极出走的本性,夸父逐日,周穆王驾车拜谒西王母,人类文明的进程,从来都是各个文化之间相互冲突、借用、营养和不断创造奇迹的过程。 在玄奘所处的时代,中国通往西方世界的蓝图正在迅速壮大,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与使团中夹杂着佛教徒,最初翻译佛经给中国人看的是大月氏人、安息人和于阗人,他们对汉语和梵语都是一知半解,许多佛经译得不确切,这激发了玄奘为寻求真理前往印度,百折不挠的大英雄气概。 初唐时代,西北边陲烽烟不断,朝廷明令百姓不准出关,玄装只能偷渡出关,他昼伏夜出,曾经

玄奘西行的故事

玄奘西行的故事 越南和日本。 玄奘跟长捷法师前往唐朝首都长安。 玄奘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僧辩。 1962年、《维摩诘经》,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家族本是儒学世家,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 经过高昌国时。 三。 652年(永徽三年)。 武德七年(624年)离开成都,升座复述,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玄奘跟随。 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 隋炀帝大业末年,618年隋朝灭亡。 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以求融汇贯通一切,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亦即解脱天,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分析详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 先到了荆州天皇寺,他停留过的寺院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大业末年辞官隐居,威震全天竺、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杂心》,因而又

同往成都,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 643年,声誉大著,即今天的大雁塔,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少时因家境困难,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他立真唯识量论旨,得高昌王鞠文泰礼重供养、惠振讲《八犍度论》、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归国译经的建筑纪念物。 为东汉名臣陈寔(104年—187年)的后代。 其后听景法师讲《涅盘》。 玄奘此后,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 他有三个哥哥。 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二哥陈素,世亲的再传弟子,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国立翻译院),深生愧惧,号长捷法师,他因此不战而胜,玄奘载誉启程回国、《涅盘》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缑氏县,博得大众的钦敬。 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奘师继续沿着西域诸国越过帕米尔高原、《摄论》。 离开高昌后,戒贤是护法的徒弟。 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出生,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听,他向该寺的住持、五年间,名声鹊起,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乃稽首礼谢,沿江东下参学、道基讲《杂心》,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

语文版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5课《唐玄奘西行取经》同步练习A卷

语文版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5课《唐玄奘西行取经》同 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6题;共27分) 1. (3分)拼一拼,连一连 A.yìlì B.huīfù C.lǒng zhào D.dǐng fèi E.qíguān F.shān bēng dìliè 笼罩________ 奇观________ 山崩地裂________ 屹立________ 鼎沸________ 恢复________ 2. (4分)形近字组词 钱________ 钞________ 线________ 沙________ 3. (6分)把错乱的句子按一定的顺序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________回家以后,我取出书把它轻轻地放在桌上。 ________我先到卫生间,用洗手液把手洗得干干净净。 ________双休日,我从新华书店买来一本新书。 ________然后我才双手捧着新书专心致志地看起来。 ________接着,我细心地用挂历纸给书包上书皮。 4. (4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堡垒________ 凶暴________ 高僧________ 5. (5分)读课文《唐玄奘西行取经》,回答 玄奘西行取经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6. (5分)说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女人坐在小院子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36分) 7. (21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翠鸟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蓝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灵活--________ 鲜艳—________ 锐利--________ 注视--________ (2)画横线的句子用了________手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3)在括号里加上合适的词,使句子更具体。 例:翠鸟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 小雨________下个不停。 小鱼________把头露出水面。

玄奘之路

玄奘西行路线 长安(今陕西西安)——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玉门关——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逯迦国(今新疆阿克苏)——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大清池(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素叶城(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昭武九姓七国(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铁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兹嘎拉山口)——今阿富汗北境——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今阿富汗贝格拉姆——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印度 玄奘回程路线 从今巴基斯坦北上——阿富汗——葱岭(帕米尔高原)——大流沙(塔克拉玛干沙漠)——敦煌——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长安; 途经国家 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

文化科考路线将根据交通及安全状况作适当调整 ●长安(今陕西西安):玄奘出发及译经之地; ●凉州(今甘肃武威):古丝路重镇,玄奘出发时2/3人口为外国商人,玄奘在这 里讲经首次获得了国际声誉; ●唐玉门关(今甘肃安西县):初唐的边关,玄奘偷渡玉门五关的神奇历险故事; 孙悟空的原型人物——石盘陀; ●高昌故城(今新疆吐鲁番):玄奘取经的转折点; ●罗布泊:著名的楼兰古国,玄奘回程途经楼兰; ●凌山(今天山穆苏尔岭):天山历险; ●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著名的古西域城市; ●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丝路重镇,唐朝有“中华门”; ●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玄奘称之为“大头痛”; ●梵衍那国(今巴米扬):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及卧佛; ●巴基斯坦白沙瓦城:佛教初期的兴盛之地; ●印度(新德里——蓝毗尼——那烂陀一线):印度的佛教圣地,玄 奘在这里获得了印度举国的敬仰;

25 唐玄奘西行取经

25 唐玄奘西行取经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唐玄奘取经的坎坷经历以及行走路线。 3、体会唐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饶的精神。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1. 导入:同学们都该看过西游记,知道唐玄奘是谁吗?你印象中的唐僧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历史上西行求法的唐玄奘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哪?他为什么要西行取经?取经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从《唐玄奘西行取经》这篇课文中来探知答案吧。 2. 板书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1.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段号。 玄奘(zàng)缉(jī)拿高僧(sēng)天竺(zhú)堡垒(lěi)朝(cháo)拜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迅速浏览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一)(1)写玄奘的身份和去天竺区取经的原因。 (二)(2—10)学玄奘取经的经过。 (三)(11—13)写玄奘取经带来的影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1.思考玄奘取经的原因,并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唐玄奘的什么品质。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画出玄奘西行取经的时间和经过的地方。 (公元629年到公元645年,玄奘从大唐长安出发,经过凉州、瓜州玉门关,穿越沙漠,路过高昌等地,最终到达天竺) 3. 玄奘西行取经历时18年,行程五万多里,其中有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请同学们在

第十六课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第十六课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玄奘,鉴真其人,西行东渡的时间和交流的内容 2、能力培养: (1)通过对玄奘及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鉴真与玄奘异同的比较,培养初步的比较、综合及归纳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玄奘西行,克服钱辛万苦,最终取回真经及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2)通过对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学习,认识到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要向外传播自己的先进文化,还应虚心吸纳其他文化的一切精华,这样才能给本国文化不断注入新的血液,进 而促进本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教具准备】 挂图、地图册 【板书设计】 一、玄奘西行 1、西行原因 2、取经经过 3、取经后的中印文化交流 二、鉴真东渡 1、东渡原因 2、六次东渡的艰苦历程 3、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汉代中外交往的情况,今天我们来看看在唐代历史上,有哪些中外交往的事例? ——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 (学生看书)5分钟 问:有没有同学看过《西游记》啊? (学生展示)让学生简单讲述关于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 思考讨论: 我们来比较一下《西游记》和玄奘取经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呢?大家可以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略。 出生不同 一人独自去取经,没有徒弟随行 是偷偷去的,回来才受到皇帝的欢迎 ……

(学生活动)让学生简述玄奘西行的过程 “看图重走西行路” 玄奘:(公元602年一664年)少年时就出家做了和尚,认真研究佛学,精通佛教经典。他发现翻译过来的佛经错误很多,于是就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取经求学。玄奘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出发西行。他穿过大片沙漠,克服重重困难,整整走了一年,终于到达天竺。 玄奘在天竺留学15年,游历了70多个国家。他的壮举感动了许多天竺人,有的国王还派人为他抄录经典,他也把当地失传的佛经介绍给他们。他还学会了天竺的语言,参加那儿研究佛学的盛会,发表演讲。玄奘的博学,受到天竺人民的尊敬。 42岁时,玄奘带着650多部佛经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回国后,玄奘立即开始大规模的翻译佛经工作,前后翻译佛经74部,约1300多卷。作为一名高僧,一位大翻译家,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玄奘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为中外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师)玄奘回来后,对佛经进行翻译,加以保存 (介绍)关于“大雁塔”的得名来历和历史发展 (过渡)中国从印度(天竺)取经归来后,又将佛经向外传播,而鉴真则是一位伟大的唐文化传播者。(学生活动)看书,然后简述鉴真的个人经历 唐高僧鉴真:唐天宝12年即公元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 鉴真,俗姓淳于,江苏扬州人,出身佛徒家庭,708年21岁时在长安实际寺受戒,正式取得僧籍。5年以后,一直到他东渡为止的40年中,他讲经、建寺、造像,由他授戒的僧侣先后达4万多人,其中有不少是以后成名的高僧。733年,他被誉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在佛徒中的地位很高,成为一方的宗首。 七、八世纪时的中国,即盛唐时代,阶级矛盾比较缓和,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和技术各方面都有很大成就,因此周围国家都派遣使节、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日本当时处于奴隶社会,封建制的萌芽已逐渐增长。7世纪以后随着和中国交往的增加,他们直接向中国派遣使团和留学生,学习中国的经验。743年,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到扬州请鉴真东渡弘法。荣睿、普照是733年由日本派遣,来中国邀高僧去日本传法授戒的。他们经过10年的访察,才找到了鉴真。鉴真当时已55岁,为了弘扬佛法,传播唐代文化,欣然接受了荣睿、普照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 第一次东渡日本,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从扬州出发,因受到官厅干涉而失败。第二次东渡他买了军船,采办了不少佛像、佛具、经疏、药品、香料等,随行的弟子和技术人员达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长江口,就受风击破损,不得不返航修理。 第三次出海,航行到舟山海面又因触礁而告失败。 公元744年,鉴真准备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温州途中被官厅追及,强制回扬州,第四次东渡又没有成功。 748年6月27日,鉴真进行第五次东渡,他从扬州出发,在舟山群岛停泊三个月后横渡东海时又遇到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县。在辗转返回扬州途中,弟子祥彦和日本学僧荣睿相继去世,鉴真本人也因长途跋涉,暑热染病,双目失明。 鉴真未因失明而灰心丧志,又过了5年,66岁高龄的失明老人,毅然决定再度出航。753年10月1 9日,他离开扬州龙兴寺,11月16日乘第二艘遣唐使船从沙洲的黄泗浦出发,直驶日本。12月20日中午,这位夙志不变、决心东渡弘法的盲僧,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鹿儿岛县川边郡坊津町的秋目浦上陆,随行的有普照、法进和思托等人。 40多天后,鉴真一行到达当时的京都奈良,受到天皇为首的举国上下的盛大欢迎,轰动日本全国。他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763年5月初6日在日本圆寂,终年76岁。 (问)鉴真为什么受到日本人民的爱戴?

玄奘西行及其影响

历史上的唐朝僧人玄奘,原来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那年,他出家做了和尚,从此认真研究佛学。青年时他周游了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地,造访有名的佛学大师,拜师学习;精通了当时中国流传的佛教经典。 可是,那时佛教宗派很多,佛经的译文错误也很多,解释的经义往往互有矛盾。越钻得深,发现的问题越多;玄奘决心亲自到佛教发源地的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寻访“真经正法”,弄它个水落石出。唐朝贞观年间,朝廷禁止私人随便出国;凡出入国境都要得到国家批准。西元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朝廷申请出境,遭到拒绝。决心西游的玄奘,便夹在商人中间混出了玉门关,单人匹马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玄奘二十八岁。 据说,玄奘在瓜州,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有堡垒旁有水源,并且由兵士把守。这时候,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他偷越边防,发出公文到瓜州通缉他。如果经过堡垒,一定会被兵士捉住。 玄奘找到了当地一个胡族人名叫石盘陀的,带路混出了玉门关。 据说,玄奘在关外沙漠中的第一座堡垒,就被守兵发现;幸好守堡的校尉王祥也是信佛教的,问清楚玄奘的来历后,不但不为难他,还派人帮他盛水,并且送给他一些饼,亲自把他送到十几里外,指引他一条通向第四堡的小道。 第四堡的校尉是第一堡校尉王祥的同族兄弟,听说玄奘是王祥那里来的,也很热情地接待他,并且告诉他,第五堡的守兵十分凶暴,教他

绕过第五堡,到野马泉去取水,再往西走,就是一片长八百里的大沙漠了。 玄奘带领人马,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崩,经历了千辛万苦通过西域各国进了天竺。 天竺是佛教的发源地,有很多佛教古迹。玄奘在天竺游历各地,朝拜圣迹,向高僧学经。 天竺摩揭陀国有一座古老的大寺院,叫做那烂陀寺。寺里有个戒贤法师,是天竺的大学者。玄奘来到那烂陀寺,跟着戒贤法师,学了五年,把那里的经全部学会了。 西元645年,玄奘带了六百多部佛经归国,回到阔别十多年的唐朝长安。唐太宗十分赞赏,在洛阳行宫接见了玄奘。玄奘把他游历西域的经历向唐太宗作了详细的汇报。 他开创了中国的佛国外交,在他西行求法的路途上,已经有天竺各国以佛经为纽带,展开对唐友好往来,在他回国以后,日本、韩国佛徒陆续到大唐求法,从他这里找到佛学源头,形成中日等国的友好往来,直到今天,中国佛徒和日韩佛徒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说,是一个佛国无限增大了大唐的外交领域。 玄奘实际上也给国人西学提供了一种范式,一种开放式的思路,杂学博学,一切皆为我所用,但不失原则立场,用在国家上,也即全盘西化不是出路,闭关锁国只有死路一条。 玄奘在长安的弘法实践,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

五年级语文上册 《唐玄奘西行取经》

xx西行取经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堂教学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奘”读 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检查预习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玄奘(zhàng)缉拿(jī)高僧(sēng) 天竺(zhú)堡垒(lěi)朝拜(cháo)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唐玄奘西天取经及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唐玄奘西天取经及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这个学期学习的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收获很大,对古代中外文化有了很系统的认识,也学到了很多文化知识。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玄奘西天取经,下面我想就他取经的事迹以及他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影响展开讨论。 玄奘,俗姓陈,名祎,世称唐三藏,洛州缑氏人。少年时代父母双亡,13岁那年出家当了和尚,20岁时在成都正式取得僧人资格。从这以后他到各地游历,拜访名师,在佛学方面的造诣越来越深。但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他感到他所学的各种佛教经论的说法不一,而且他的老师所教的观点也不一样。这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几百年来,佛经多由外来的人翻译成中文,翻译的习惯用语不同,语义差别很大,理解也有很多不同。因此他想去佛教的故乡天竺,即今印度一带,求取真经。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土就有很多高僧赴西天取经者。三国的时候有朱士行,东晋时有法显,唐代的僧人有慧超、悟空等人,但最著名的高僧还是玄奘。他去印度取经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 这位大师为后人留下了瑰宝,但是他的西去取经之路却非常坎坷。当他想出境的时候正值唐朝建立初期,突厥威胁西北面,于是就规定处境要有通行证,而玄奘的申请又没能通过,所以就只能等待时机。到了公元627年秋,长安一带遭受自然灾害。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所有人可以出境去寻找食物。求法心切的玄奘,收拾了简单的行李,混在灾民人群中出了长安城,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险的西行求法之路。首先,玄奘与人搭伴到了河西走廊,因名声很大,被人请在凉州讲经。他混入商人队伍出关、被边境士兵发现,凉州都督李大亮听说玄奘要西行,强令他返回长安。幸好当地慧威法师敬重玄奘的伟大愿望,令小徒弟慧琳、道整二人秘密送玄奘前进。他们白天怕被官兵捕捉,就夜晚行路。到达瓜州时,所骑的马又死了了。而且这时李大亮捉拿玄奘的公文到达,州吏李昌认为玄奘的伟大愿望非常少见,不应扣留他,就把公文毁掉,催促玄奘赶快前行。玄奘到了瓜州,打听到玉门关外有五座堡垒,每座堡垒之间相隔一百里,中间没有水草,只是堡垒旁有水源,但由兵士把守着。凉州的官员已经发现他偷越边防,便发出公文到瓜州通缉他。如果玄奘经过堡垒,一定会被兵士捉住。玄奘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碰到了当地一个胡族人,名叫石盘陀,愿意替他带路。玄奘喜出望外,变卖了衣服,换了两匹马,连夜跟石盘陀一起出发,半夜他们成功偷渡出玉门关。在休息的时候,玄奘见石盘陀持刀向他走来,石盘陀说再走便是死路一条,他不愿同行了,玄奘只好任他离去。他出玉门关后独自在沙漠中摸索前进,饥渴难忍,冒险到烽燧下取水,差一点被守卒放箭射中。玄奘知道躲不过了,索性朝着堡垒喊道:“我是长安来的和尚,你们别射箭!”堡中的人停止射箭,打开堡门,把玄奘带进堡垒。幸亏守烽校尉王祥笃信佛教,不仅供给玄奘食物,还给他指点了捷径。玄奘离开第四堡,又走了一百多里,迷了路,没有找到野马泉。他正要拿起随带的水袋喝水时,哪知一失手,一皮袋的水都泼翻在沙土上了。没有水啦,怎么越过沙漠呢?玄奘想返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经立下誓言,不达到目的地,决不后退一步。现在怎么能遇到困难就后退呢?想到这里,他就拨转马头,继续朝西前进, 大沙漠里一片茫茫,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有时一阵旋风,卷起满天沙土,像暴雨一样落下来。玄奘在沙漠里接连走了四夜五天,没有一点水喝,口渴得像火烧一样,终于支持不住、便昏倒在沙漠上。到了第五天下半夜,突然起了凉风,把玄奘吹得清醒过来。他站起来,牵着马又走了十几里,发现了一片草地和一个池塘。有了水草,人和马才摆脱绝境。又走了两天,终于走出大沙漠,经过伊吾到了高昌。 高昌王麴文泰笃信佛教,在深夜手持蜡烛亲自出宫相迎,给予最高礼遇,欲强留玄奘,长期供养。玄奘决意西行求法,并以绝食相拒。麴文泰只好作罢,与玄奘结为兄弟,请他取经后再回高昌。并赠送黄金百两及绫绢等物,组织护送队伍,作书二十四封给沿途国家,请求提供帮助。玄奘继续西行,经过焉耆到屈支,受到盛大欢迎,停留六十多天,翻越凌山到素叶城、赤建国、飒秣建国等地,到达睹货罗国,南下经缚喝国拜谒释迦牟尼遗迹,然后翻越兴都库什山,

徒步戈壁 玄奘之路

徒步戈壁玄奘之路 第五届国际商学院戈壁挑战赛 比赛路线位于古丝绸之路的重点路段,也是玄奘西行取经九死一生实现人生超越的经典路段, 古称八百里流沙。 位于今天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境内,全长399公里。 赛事路段为A段,即塔尔寺到白墩子,全程111.7公里。 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05月24日“横越生命中的戈 壁”https://www.doczj.com/doc/a65917835.html,/roll/20100524/01357987971.shtml

前言 我是很少用脚走路的人,2010年5月1日前记忆中未曾有过10公里以上的行走经验,信奉“健康来源于静止”的生命哲学。 因“静”,可以倾听身体器官的不谐声音,及时调整,所以走向这次“玄奘之路”前,身体部件无伤。 下面的文字,都是这几天走出来的,写给和我一样“菜鸟”级别心怀畏惧却又想挑战自我的“新驴”,所谓的C大队成员。 “玄奘之路”其实没有什么C大队,只有比赛的A队和体验的B队。之所以自称为C大队,是因为迟到的我觉得进入B队的门槛也不低。走完全程,安全点儿,别拖团队后腿,这就是我的所谓C 队目标。 我用语尽可能纪实简略,但矫情难免。情动,之于戈壁之行也是一种体验,所以泪水也是美。 尝试 2010年5月1日,选购了似乎全套的装备,进入潮白河开始训练,第一次训练,可能也是人生第一次这样的长距离徒步,28.8公里. 右图:新衣服,新包,新鞋子,新手,低头学习使用GPS。 开始简单,最后就是坚持了,因为被鼓励,也因为不好意思放弃,最后是拄着一根很结实的枯树干,拖行回到驻地。没准备手杖。 下半身无力,上半身还有力量,身体分离状态,身体内断了“通路”,余缺无法调配。 感觉不对。 第二天,18公里,第三天10公里。最后回来,拉伤了右腿肌肉,大夫诊断是过度疲劳导致肌肉损伤。 这便是不对之处。 不能动,就上网恶补户外运动常识。因为枯树干的作用,首先寻找手杖的使用知识,选择并购买合适的手杖;因为腿伤,寻找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知识。 我曾经和一位喜欢“激情飞扬”开车的朋友说:交通规则是无数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也相信户外徒步这一领域一定有很多的人用伤痛和血汗做过总结。 不勤奋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仅仅依靠勤奋刻苦也是不行的。这也许就是大家不断地走进课堂的原因。

唐玄奘西行取经教案

唐玄奘西行取经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并且会用生字组词。 2.能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玄奘取经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 3.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更加清楚和的认识玄奘以及他取经的经过,同时教育学生应该向玄奘学习这种有坚定信念以及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并学习玄奘这种有着坚定信念以及克服困艰难险阻的精神。 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玄奘取经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则谜语,你们猜猜看,好吗?“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兄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请打一部电视剧的名字。 2、过渡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说说《西游记》讲了一件什么事?唐僧取经的故事是真实的事情,但是其中三个徒弟是后人虚构的。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学习他取经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由学生评价。 2、出示生字卡,学习本课所不学生字,并作生字组词。出示词语:束手无策、百折不挠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 四、学习课文 1、连接语: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这部电视剧,那么你们能说说他们在取经历经了多少难?你最喜欢哪几个故事?说给我听听行吗?在现实的取经过程中,玄奘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2、出示讨论提纲: 2玄奘是怎么取经的?他在取经的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2你能找出一个最能体现玄奘精神的词吗? 2玄奘对佛教事业作出了哪些贡献? 2说说课文是哪几个方面介绍玄奘的? 3、反馈讨论情况 2学生根据课文2—8自然段概括。板书:被通缉、被箭射、沙漠迷路、沙漠失水

《唐玄奘西行取经》说课稿 (S版五年级上册)

《唐玄奘西行取经》说课稿 (S版五年级上册) 《唐玄奘西行取经》说课稿 作者:王小杰 《唐玄奘西行取经》说课稿说教材:《唐玄奘西行取经》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描写著名人物的记叙文,主要讲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前因后果、艰苦历程,表现了玄奘和尚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3.理解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三说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四、说教学理念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取经经过中的重点段落反复品读,引导学生运用“读读——找找——议议——品析”的方法学习课文,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多种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实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品质。五、说学法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捕捉关键词句体味情感的能力,所以采取形式多样的“读”来学习这篇课文,边读边画边想象边体会,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六、说教学流程我

的课堂结构是:谈话激趣导入——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理清脉络——精读探究体验——总结升华情感——课外拓展延伸。(一)、谈话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跟老师一起读课题,问:“知道唐玄奘是谁吗?”(“知道——《西游记》里的唐僧”),你印象中的唐僧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不能明辨是非,一路上总需要三个徒弟的保护……)历史上西行求法的唐玄奘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哪?他为什么要西行取经?取经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学了课文你就会明白。(二)、初读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段号。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遇到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课文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来理解。 3、检查预习情况:(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三)再读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详细记叙了唐玄奘西行取经这件事,那么请同学快速默读一下课文,说说哪些自然段写了取经原因?哪些自然段写了取经经过?哪些自然段写了取经影响?(小结:一、(1取经原因二、(2-10)取经经过三、(11-13)取经影响)2)那么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最能说明取经的原因呢?从这一自然中你感受到了唐玄奘的什么品质?(精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四)精读探究体验课文第二部分是全文重心所在,这里有许多重点文句和文段教学时以我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字里行间感悟玄奘品质。为此,通过创设情境引读、配乐范读等,学生悟读、练读、入情入境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①请同学们默读(2-10)自然段,画出玄奘西行取经的时间和经过的地

《唐玄奘西行取经》语文教案

《唐玄奘西行取经》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藏西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检查预习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玄奘(zhàng)缉拿(jī)高僧(sēng) 天竺(zhú)堡垒(lěi)朝拜(cháo)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

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习?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导:也许学习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