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癌症自我心理治疗

癌症自我心理治疗

癌症自我心理治疗
癌症自我心理治疗

癌症自我心理治疗

一提到癌症,人们往往会谈癌色变,对于身患癌症的人,更是这样!也因此有许多癌症患者在“色变”中而心惊肉跳,并因此而被吓死。卫生部首席健康专家万承奎教授认为:“癌症患者85%是被吓死的”①,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加德纳认为:“美国630万例死于癌症的病人中80%是被吓死的,其余才是真正病死的”②。85%也好80%也好,虽然很难去验证,但起码也说明了在专家看来大部分癌症患者是被吓死的。作者作为癌症患者,住院四个多月,也目睹了三天两头死去的癌症患者,从他们情绪的变化来看,大多数也应是被吓死的。因此,解决好癌症患者的情绪问题就是已经帮助他们捡回了半条命,这对于疾病康复或延长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于二○○九年十月二十八日体检发现问题,随后作进一步检查被确诊为小细胞肺癌且已转移到淋巴,起初也被吓得够呛,吃不下,睡不着,天天想着“后事”,但作者很快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随即根据自己的情况配合医学治疗(放化疗)设计了一套自我心理治疗方案,几个月以来收到了明显效果:一方面没有被吓死;另一方面基本克服了放化疗(作者是放化疗同时进行)过程中的副作用,如脱发、呕吐等身体不适,以及由此衍生的次生副作用如全身乏力、免疫力下降等,经过三十次放疗和六个疗程的化疗,肿瘤基本消除,胸腔积液基本吸收,身体强壮。今年六月三号复查结果仍然是纵隔有影、胸腔有少量积液、颈部淋巴瘤已经没有了,也因此,作者认为心理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结合自己的心理治疗实践,特提出癌症患者的自我心理治疗理论与可操作性方案,以期对广大癌症患者有所帮助,对医学治疗起到有益补充作用。

一、借助放松练习释放压力,消除焦虑恐惧心理

个体可以适应一般生活压力,这种适应虽然也要消耗个体的生理和心理能量,但这种消耗不会导致身心崩溃,但是叠加性的压力尤其是具有破坏性的叠加压力,由于强度太大或持续时间太久如癌症,会远远超过个体的适应能力,很容易导致人的身心崩溃。由于人们各自的人格心理特征、认知能力、以往生活经验、认知模式和认知水平等存在个体差异性,在同样的事件发生后,各自对压力的评估、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也各不相同,如癌症患者,当个体认为这是不治之症时,那么就会加大压力,并随着每天看到身边的患者病情加重或死亡不断叠加压力,很容易恶化病情并导致死亡;如果认为是一种有可能治好的疾病时,就会加大信心,增大战胜病魔的勇气,最终得以康复;如果对压力视而不见,肌体自身的免疫机能也有可能自己战胜癌症病毒,如有的癌症患者已被大夫判了“死刑”却奇迹般地恢复健康了,并被癌症患者广为传颂。但这只是特例,一方面他人很难复制这种自我治疗的方式,另一方面别人也很难做到,这些人得以恢复健康的最主要经验就是不惧怕癌症,想得开,放得下,也即是“心大”,因此许多的患者亲朋在劝慰患者时也是拿这些举例说明,并劝患者想开点,只要心态好,一切皆有可能的,然而这些对于癌症患者无异于废话,哪一个患者都知道:想开了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治疗,然而现实中大多数人却做不到保持一个良好心态,仍然是每天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死亡的压力时刻伴随着他们,这部分人就是专家所指的那85%吓死的人,这部分人道理能明白,就是做不到自我消除压力。当然,每天的“想事”形成的压力虽然不会压死人,但不及时宣泄掉,久而久之,这种压力就会不断叠加,最后总会有“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谓癌症患者85%是被吓死的,并不是那种突然碰到应激事件被吓休克或死亡的,如半夜碰到“鬼”或受到其他突如其来的惊吓致死,这种被吓死是日积月累的担心害怕形成的压力、导致的焦虑,最终使免疫系统不断减弱直至摧毁,癌细胞迅速扩散导致患者死亡的。患者每天都处于这种高度紧张、恐惧之中,可引起血液中皮质脂

醇的浓度迅速增加,导致免疫器官中T,B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成分的破坏,不仅不能抵御癌细胞的侵害,而且还难以及时消除体内其他突变细胞,导致其他疾病的伴发。因此每天及时释放当天形成的压力,使压力不会形成累积叠加,这非常有助于保护自己的免疫功能不受破坏。自己无能为力又需要释放压力,那怎么办呢?可借助放松训练释放每天的压力,使压力当天就得到宣泄,而不致形成叠加的压力去再破坏身体的免疫系统。研究表明,心理应激引起紧张反应与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有关,而松弛反应则以交感神经活动降低为特征,在放松状态下肌体耗氧量和耗能量都减少,血氧饱和度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及携带氧的能力提高,唾液溶菌酶增加,血、尿儿茶酚胺含量下降,血中去甲肾上腺素及胆固醇都有明显降低。这说明,放松训练对肌体各方面的功能都具有良好影响,本身就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宣泄放松的方法很多,比如音乐放松法、大叫宣泄法、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伽、日本的坐禅、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中的宣泄室宣泄等。但是,这些放松方法更适合身体健康的人或其他慢性病人,可以强身健体、消除不良情绪。对于癌症患者导致的情绪问题,由于是由害怕、恐惧引起的焦虑问题,作者还是建议采用系统的全身肌肉放松更好。

二、应加强锻炼。

得了癌症,患者往往变得懒惰起来,,总认为自己身体很虚弱,甚至连动都动不了,但在未确诊癌症之前,却是活蹦乱跳的。这种懒惰是一种心理惰性,心理上需要他人的关心照顾,只有不能动了,才像真的有病了,因为心里这样想,所以就真的不能动了。建议这样的患者努力尝试活动起来,尽可能动起来,即使真的不能做过多的活动,在医院楼道走走也是有益的,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只有身体素质提高了自己的免疫力才能提高,免疫细胞才有战斗力,这样才能战胜病魔。靠“增白片”、“增白针”造出来的白细胞感觉总有点透支身体、造出来的是一群“豆芽菜”式的“兵”,怎么会有战斗力!但是大病中的锻炼要注意方式和活动量大小,一般以散步为宜,不做太剧烈的运动,有人说散步是最好的运动方式我看有道理。从运动量上来看,以经过一晚上的休息能歇过来为宜。作者在放化疗期间,每天坚持五公里散步,不管是刮风下雪还是三九天,天天坚持,天天鼓励自己坚持。尽管有时觉得锻炼并不舒服,尤其是在化疗后马上就去散步,感觉身体很虚、恶心,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的,但咬牙还是坚持下来了。运动了就有胃口,有了胃口就能多吃饭,多吃了饭才能提高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食欲不振、恶心甚至呕吐是化疗后差不多都有的副作用,这导致患者吃不下饭,营养跟不上,身体进一步虚弱,形成恶性循环,必是最终导致死亡的原因之一。

身体发生了肿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病人的精神上首先垮掉。由于对肿瘤的认识浅薄,肿瘤病人一旦知道了自己被确诊为癌症后,便认为“一切都完了”,消极等待死神的降临。“哀莫大于心死”,这样的病人思想上失掉了生存的信念,常常过早的死去。有一句话说的好:“得了癌症,一是吓死;二是愁死;三是治疗不当,身体虚损下来而死;四才是病死的。一个人机体上得了癌症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精神上得了“癌”,精神先跨,那这个人就无药可治了……”。

造成恐惧的原因,一是人们对癌症知识了解得不多,医学发展知之甚少;二是人们对“癌症难治”听说的较多,而对治好的知道的较少;黑暗遮住了光明;再者就是一些医生不负责任的言辞所造成的,他们常常信口开河判定病人“最多还能活2个月”,“回去想吃些什么好东西就吃些什么好东西吧!”等这些言语等于判了病人的“死刑”。其实这即不负责任,也缺少科学依据。

其实,癌症的死亡率虽说逐步上升,但癌非绝症。只要你认识它,了解它,再加上及时、准确的治疗,结合中医的“温补健壮两个本”温补先天之本肾阳,让自身有能力去斗争。再健补后天之本脾胃,使兵将后续无穷,这样才能真正使癌症不等于死亡!

另外:患有癌症以后,从心理上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即来之则安之。焦虑不安、恐惧情绪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所以心放宽气放平。无忧无虑,平心处事才是最佳选择。

(2)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轻视癌病的危害与否,重视治病的选择,特别是自己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战胜肿瘤癌病的恒心。

(3)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积极配合医生的安排,坚持疗程用药。

肝脏转移癌

肝脏转移癌早期可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晚期其症状和体征与原发性肝癌相似,但因无肝硬化,常较后者发展缓慢,症状也较轻。早期主要为原发灶的症状,肝脏本身的症状并不明显,大多在原发癌术前检查、术后随访或剖腹探查时发现。随着病情发展,肿瘤增大,肝脏的症状才逐渐表现出来,如肝区痛、闷胀不适、乏力、消瘦、发热、食欲不振及上腹肿块等。晚期则出现黄疸、腹水、恶病质。也有少数患者(主要是来源于胃肠、胰腺等)肝转移癌症状明显,而原发病灶隐匿不显。

1.原发癌的症状和体征随原发癌的部位和性质不同而不同,但却可能是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如肺癌病人的咳嗽和胸痛,胰腺癌病人的上腹痛和黄疸等。此时往往是肝转移癌的早期,容易只注意原发癌而忽视癌肿可能已发生肝脏、腹膜、肺脏等脏器的转移。

2.肝转移癌的症状和体征当肝脏出现广泛转移或转移灶较大时,病人可出现类似于原发性肝癌的症状和体征:右上腹或肝区胀痛或不适,肝脏肿大,如触及癌结节,其质地坚硬并可有触痛;晚期可有黄疸、腹水及其他恶液质的表现。有时上述症状和体征可为病人的惟一表现而较难发现原发病灶。由于肝转移癌多不合并肝硬化,故与原发性肝癌相比,上述表现程度稍轻,发展较慢,并发症亦较少。

3.全身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病人可出现乏力、腹胀、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发热等全身症状,并呈进行性加重。

肝转移癌诊断的关键在于确定原发灶,有临床表现者,可根据以下各点做出诊断

1.多数有原发性肿瘤病史或具有肝区肿瘤临床表现者,以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等最常见。

2.常无慢性肝病背景,无明显其他肝功能异常而出现酶学阳性,如HBV标记物可以阴性,多考虑为继发性肝癌。

3.体检时癌结节灶多较硬而肝质地较软。

4.影像学常显示实质性肝占位病变,多为散在或多发,大小相仿,超声显像时可见“牛眼”征,且多无肝硬化声像,肝动脉造影肿瘤血管较少见。

5.原发病手术发现肝有转移在临床上有时可遇到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肝癌,只有转移灶的表现。

6.腹腔镜或肝穿刺证实诊断要依靠病理。

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食欲

您好,您说的情况是比较正常的。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往往食欲不振,不思饮食,所以在护理过程中,要着重注意改善病人食欲,鼓励进食。最好能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食物,如瘦肉、鱼、禽蛋、奶制品、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进食应以易消化的软食为主,少量多餐。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用果汁饮料,补充维生素。发热病人多饮水,以利热量散发。呕吐频繁者应暂时禁食,以免食物对胃产生刺激,增加呕吐次数,消耗体力。对腹水病人应限制钠的摄人,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肝昏迷前期或肝昏迷病人应给予低蛋白饮食,每日蛋白总量20-40g,尽量选用

生理价值高的动物性蛋白质,如乳、蛋、瘦肉等。这里,重点推荐两种食品。肝癌介入治疗后的饮食

肝癌介入治疗后,瘤细胞坏死,病人会出现低热,这时病人应当多饮水,促进药物代谢与排除,降低毒副作用。另外体质虚弱者可以辅以RH2提高患者的身体免疫力,减少肿瘤的复发转移。您也可以去抗癌健康网了解一下,作为人参中最有效的抗癌活性成分,可以直接作用于癌细胞,提高身体免疫力与抗病力,控制癌细胞的转移与扩散。也许对您爷爷的病情也会有所帮助。此外还需宽舒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治疗,增加饮食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功能。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肝癌患者能吃海参吗

来自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答:不但可以吃,而且还对他们的恢复有很大的好处呢海参中含有的牛磺酸赖氨酸等在植物性食物中几乎没有海参特有的活性物质海参素对多种真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刺参素A和B可用于治疗真菌和白癣菌感染具有显著的抗炎成骨作用尤其是对肝脏患者结核病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特别提示:肝脏病人食用海参时一定要注意量,每天的最佳食用量是40g-50g 最多不宜超过75g,而且任何情况下食用海参都不要与醋和甘草同时服用。

研究表明,海参素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及鱼毒,能抑制P388癌细胞,ED50-29,抑制KB细胞,抑制蛋白质、核糖核甘酸的合成,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抗癌杀菌作用,抗腐能力强。

海参含有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众所周知,人体会因缺少某种必需的氨基酸而发生致命的病变。因此,获取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对人体正常发育尤为重要。

海参中含有的多肽物质和海参皂甙酸性粘多糖,具有广谱的抗肿瘤作用转移以及抑制肿瘤生长作用。海参皂甙具有抗辐射作用,减缓化疗的副作用;海参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提高病人对放、化疗的耐受性,减少手术后感染,加速伤口愈合。海参含有许多人体必需的元素及微量元素,如钒、锌、铁等可以有效地补充病人的营养不足。

科学界在深入研究中认识到,海参用于防癌、抗癌、治癌的范围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明显,且愈加科学实用。医药科学家预言:攻克癌魔这一大敌,将从海洋药物中打开突破口。

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肝癌、肺癌、胃癌、鼻咽癌、骨癌、淋巴癌、卵巢癌、子宫癌、乳腺癌、白血病、脑瘤及术后转移复发的良性、恶性瘤等患者的食疗和治疗、放化疗。

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分析

心理治疗案例分析 来访者主要信息: 求治者是一名高三男孩。他有一位好友,从初一至今都在一个班,初中时关系很好,高一后两人关系开始冷淡起来,他的学习成绩也大不如以前。而且在这时他觉得好友总在打击他。比如,当他专心学习时,好友时常和其他同学在旁边议论“专靠勤奋死念书在高中已不顶用了,并不羡慕靠死念书拼出的几分成绩。”之类的话。他认为,这些议论是针对他、打击他。之后,他们的关系每况愈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他们的座位离得很近,这使他更在乎好友,总觉得在受好友的影响,这个包袱影响着自己的学习。来者不知该如何扔掉这个包袱。另外,来者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如上台讲演易脸红,声音颤抖;又如晚上迟睡,第二天早晨总在想:“糟了,今天的学习效率又低了。”他总在担心失眠会影响身体。但是越想越无法摆脱这种困扰。 咨询师的观察: 求助者衣着整齐,说话有礼貌,表情不自然,情绪较低沉,不敢与咨询师有目光接触。 一、问题探索阶段 来访者只有一位好友,而且高一后关系开始冷淡,自己学习成绩也大不如前。他敏感的认为好友总是在打击他,但他又很在乎好友,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并且在生活还有一些其他问题。从以上来访者信息中可以了解到,来访者心理自卑,面对挑战主要采取回避和退缩的态度,对自己不自信,害羞,敏感,焦虑。 来访者主要表现出: ①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②除了至亲之外,只有一个好朋友或知心人; ③行为退缩; ④心理自卑; ⑤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⑥过多的忧虑及担心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①自我认知不足过于低估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做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了自己。 ②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常觉得“我不行”,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学习工作效果必然不佳。 ③挫折的影响。有的人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二、目标设定阶段 针对来访者,通过以上分析,制定相对应的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来访者的自卑和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逐步的改善人际关系。以平常心看待学习,努力了就好。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协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学习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增强来访者的自信心,让来访者相信自己。

积极心理治疗案例分析

幻灯片1 性梦非真——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某男,21岁,大学三年级学生。平时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从没有和哪一个女孩子特别亲近。然而不久前做了一个梦,梦中居然和别人发生了性关系。 梦醒后他愧疚不已,感到犯了乱伦的罪过,无颜面对他人。后来又做了一个梦,梦中和班中的女团支书发生了关系。潜意识中似乎在证明什么,他不相信自己道德如此败坏,竟这样下流无耻,担心团支书因此受到伤害,以至于不敢面对她,只要她在教室,他就看不下去书,如果单独与她不期而遇,一天便会心神不宁,强烈的罪恶感使他不能安心学习。他担心自己要变成性犯罪分子,有时还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精神病,为什么会如此不正常。心理的负荷使他不敢入睡,生怕“旧梦重温”,讲又讲不出口,想也想不开,忘更是忘不掉,万般苦闷中他走向咨询室。 幻灯片2 ●[原因分析] ●使这位大学生苦恼不已的梦叫做性梦。这位大学生之所以不能自拔的原因 是荒诞怪异的梦中带有乱伦性质和不存在的可能,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内疚心理,以至于怀疑自己,害怕睡觉。人之所以会做性梦,是生理和心理综合活动的结果。梦中的情景,都与梦者平时经验和思想活动有关。由于梦是一种典型的无意想象过程,所以性梦不免荒诞离奇。在性梦中出现的不合常规的性恋动作与性对象既不表明其人格特征,也不表明性梦者的伦理道德修养水平。因而性梦之后完全没有必要自责。 幻灯片3 ●[解决方法] ●1.用认知领悟疗法,减轻他的心理负担和内疚。并对他的性梦做个性分析。 ●从他的情况看,青春期后唤起了对异性的亲近感,而社会规范又使人们必然 约束性欲,生理欲望受到心理自律的压抑后,往往会以性梦的方式得以实现。性梦仅仅是梦而已,并不是现实的,既不受梦者的控制,也不会伤害所涉及的人,更谈不到人的人格、道德。 ● 幻灯片4 ●2.加强性格基础的培养,使自己的生命能量得到积极合理的宣泄。平时行动多注意以 下方面: ●第一,积极扩大人际交往。 ●第二,保持和正常的异性交往。 ●第三,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第四,多阅读有关生理和心理的书籍,提高这方面的知识水平,增加心理的认识、 判断能力。

第11章心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中级)

第11章心理治疗师 第一节心理治疗师的成长与培养 一、心理治疗师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1.应具备的知识 (1)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2)其他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如哲学、社会学、文化、宗教等。 (3)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如精神病学、心理评估与测量、健康心理学基础、临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心理治疗工作相关的法律、伦理道德等知识。 (4)专业知识,包括心理治疗的一般理论、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心理治疗的各个理论流派的理论与方法,如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等。 (5)不同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其中包括: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等神经症的诊断与治疗,人格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性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的诊断与治疗,危机干预等。 2.应具备的技能 (1)诊断的能力。 (2)程序操作的能力。 (3)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手段向他人交流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5)敏感性。 二、自我体验与成长 治疗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治疗师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关系到心理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少的学者和治疗师认为,治疗师自身的素质和人格整合的程度比技术和方法还要重要。自我体验是准备成为治疗师的专业人员提高对自我的认识,得到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 1.自我体验是指治疗师在接受培训前、受训中接受心理治疗专业人士的心理治疗的经验过程。心理治疗师以来访者的身份接受心理治疗,是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的重要途径。 2.自我体验的目的接受自我探索的机会,一是帮助受训的治疗师去评估自己踏入心理治疗领域的动机;二是探讨自己的价值观、需求、态度及人生经验;三是解决自己的内心冲突或心理创伤;四是体会作为来访者、患者的内心感受;五是能清晰地了解从帮助别人的工作中自己能获得什么。特别重要的是,这种自我探索可以使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干预别人的生活,这样才可能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避免进入这样的陷阱,即出现感觉不断地给予别人而自己毫无所获的空虚感。 对于精神分析学派来讲,接受自我体验是治疗师的必修内容,因为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治疗的工具就是精神分析师本人,处理移情和反移情是治疗师的重要的治疗技术与方法。所以在分析别人之前必须要自己接受过分析,也就是做过自我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对移情和反移情有很好的洞察与理解,真正做到在移情和反移情中治疗。 3.自我体验的形式自我体验主要的方式是个别自我体验和小组自我体验。个别自我体验是一对一的体验方式,即由一个有着专业经验或有督导资格的心理治疗专业人员对受训者的治疗。小组自我体验,是专门为接受自我体验的受训者或治疗师举办的体验小组。小组成员在小组中主要做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促进个人的自我认识和成长发展。在一些国家,临床心理学专业会设置一些有关自我体验

癌症患者及家属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康复

癌症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康复 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宋兵福 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虽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癌症并不一定就是绝症了,但是,其治愈率仍然很低。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对患者本身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除了要忍受生理的痛苦外,往往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部分患者及其家人还不得不面对经济的压力,这让他们更加感觉到无助和伤痛,容易对生活丧失信心,脱离社会,加剧疾病的发展。但过于消极的心理反应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生活质量,加速疾病进展。 1肿瘤患者正常的心理变化 (1)诊断前:关心各种与诊断有关的信息;怀疑诊断的准确性;担心医疗费用/工作问题;对患病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损容/死亡等的恐惧。 (2)诊断后:部分患者否认自己患有肿瘤,易产生愤怒/敌意/受迫害感/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3)治疗期:担心治疗效果不佳及治疗出现的副作用;害怕疼痛与死亡。(4)治疗后:恢复正常的应对方式,担心复发。 (5)复发期:情感震荡/焦虑/抑郁,四处求治及试用各种偏方。 (6)疾病恶化期:抑郁。 (7)中末期:害怕被遗弃/对疾病恶化/临终/死亡等的恐惧。 2肿瘤患者不正常的心理变化 (1)诊断前:呈过度警觉/焦虑状态;完全否认,因而拒绝治疗;认为必死无疑,坚决放弃治疗。 (2)诊断后:临床抑郁,寻找江湖郎中。 (3)治疗期:拖延手术,寻求非外科治疗,出现药源性精神病,妄想。 (4)复发期:严重的治疗后焦虑和抑郁。 (5)疾病恶化期:抑郁。 (6)中末期:抑郁,急性谵妄。 肿瘤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肿瘤患者大多有情绪稳定性及行为控制能力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的现象,当癌症患者刚刚得知自己患有癌症时,一般会产生一种否认心理,即在内心中否认患有癌症的事实:比如,他们会在内心中激烈地反应“我怎么会得了这种病!”、“这不可能是真的”……这种否认心理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强大刺激对于心理的伤害。但是,由于癌症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否定机制不可能长期起作用,患者始终是要接受现实的,当残酷的现实再一次清晰的摆在癌患面前,否定机制就会被打破,这时就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变化及不良心理反应。很多患者这时会进入非常悲伤的状态,这个时期,最容易产生恐惧、绝望等情绪。有些患者甚至会采取拒绝进食、发脾气、自虐等用以宣泄内心痛苦的手段。 1焦虑:大多数肿瘤患者,从发现不祥的症状/忍受诊断性检查开始,持续至完成治疗,一直处于十分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焦虑性精神障碍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涉及躯体的各个系统。焦虑的程度与个人的心理素质/受教育程度/生活体验以及应对能力有关。焦虑程度严重时,则变为惊恐。可有如下具体表现。 (1)表情:面容绷紧/愁眉苦脸 (2)行为:言语忧郁/坐立不安/双拳紧握/玩弄手指/吸烟。 (3)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日常兴趣减退/失眠/噩梦/嗜睡。 (4)神经:头痛/细微震颤/肢体麻木/协调性差/手掌潮湿/多汗 (5)心血管系统:心悸/窦性心动过速/收缩压升高/心前区疼痛。 (6)呼吸系统:过度呼吸/呼吸困难/窒息感。 (7)胃肠道系统:厌食/腹泻/烧灼感/吞气。 (8)生殖泌尿系统:阳痿/性冷淡/尿频尿急/排泄不畅/经期疼痛/月经紊乱 2恐惧:恐惧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心理反应。患者往往高估了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低估了其治愈率,而且视恶性肿瘤为最令人惊恐的疾病。肿瘤患者的恐惧可有以下具体表现: (1)情绪:恐慌 (2)行为:警惕/哭泣/挑衅性行为/冲动行为/行为失控 (3)生理功能改变:如皮肤苍白/出汗/寒颤/心悸/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尿频/尿急等 3悲哀:由于对丧失身体健康或将丧失生命的恐惧,肿瘤患者在获知诊断后,往

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案例

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案例 一、基本资料 郭某,男,1981年10月出生,大学肄业,未婚。家住徐汇区××村4号。父亲在2001年离家出走(原因不明)。之后3个月左右,其母亲(下岗工人,享受低保)和邻居开始同居。且其母亲经常与同居者在麻将桌上搭台骗取钱财。 二、背景资料 案主从小品学兼优,是父母的骄傲,也是邻居羡慕的对象。父母也一直相处融洽,一家三口日子过得不错。由于2001年案主父亲的突然出走和不久后母亲与邻居同居且合伙骗取钱财,案主遭受了多重打击,丧失了奋发向上的动力,没有继续进行大专学习而导致肄业。大学肄业之后,他又无法找到合适工作。在家里与奶奶相处起来关系又十分紧张,经常争吵。 三、主要问题 家庭破裂使案主对人性失去了信任,觉得连自己父母都抛弃了自己,世界上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了。另外,案主的自尊心在这一连串变故之后受到了极大伤害,让他产生了自卑情绪,觉得自己遭受了极大失败和挫折。通过与案主多次接触交谈,工作者发现,案主外表看起来虽然开朗,但内心非常孤独,渴望别人的理解和肯定,需要他人的情感支持和情绪激励。 四、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运用 1、问题分析(诊断):从案主需要看,问题症结在于思想。要想彻底解决案主的问题实现“助人自助”。社工就不仅仅安慰案主,而应该通过对案主提供情绪支持,使他清楚意识到所面临的问题所在,并有下决心改变自己这种心理状态的勇气和自觉。帮助案主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来改变自己。案主受到一连串打击,其“心理防御机制”自动进行了应激反应:退缩(以逃避困难的方式寻求安全。如,案主产生自卑心理;自认为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导致大学肄业),压抑(尽量忘记对他而言是痛苦或威胁的事情;如,在人前总是表现出活泼,乐观,开朗的样子,但内心却十分孤独和自卑),违背(指通过违背行为来获得注意和提高自尊程度;如,案主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发生一连串家庭变故之后,开始自暴自弃,放弃学业,品行也开始向不良方向发展,这可以看作是对父母地报复,也可以看作是潜意识里用来唤起父母注意的一种方式。),转移(指将愤怒和不满转移到其他对象身上;如,经常与奶奶争吵,一方面可能是个性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将痛苦转嫁和发泄的一种无意识行为。) 3、治疗 (一)减少当事人的焦虑和不安:鼓励他走入社会,忘记家庭的一切烦恼,不要被家庭琐事所困。 (二)减少“情境中的人”系统的功能失调:帮助案主对特定情境进行反思,最终达到对自我的认知与修正。例如:反思为什么在家里与奶奶相处关系又紧张,经常争吵。 (三)增强当事人的自我适应技巧和“情境中的人”系统的功能 (四)增强当事人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工作者努力寻找案主自身的“闪光点”,来帮助案主增强自信。例如夸赞他“小伙子你人长的很帅啊,一米八的个子,很神气的”。 (五)改善环境以解决问题:帮助案主一起找到工作;和案主母亲及其奶奶交流,让案主得到更多母爱和关怀

乳腺癌患者心理问题及心理疗法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 乳腺癌患者心理问题及心理疗法论文 【关键词】乳腺癌;心理学;心理疗法当代医学模式的观点认为个体的生物因素和外界的社会因素都必须通过个体的心理反应才能对人体的健康或疾病发挥作用[1]。恶性肿瘤作为一种危害生命的负性生活事件,会引起患者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乳腺癌患者在病情发展和诊治过程中,不但具有一般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负担,而且作为女性特征的乳房,其丧失也会造成巨大心理冲击。1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状态国内报道癌症病人中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反应占59%~68%[2]。乳腺癌患者经过确诊、手术和放化疗的负性刺激后,引发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焦虑和抑郁最为明显。有些调查显示焦虑更为显著。赵玮琳等[3]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DepressionScale,SDS)和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对肝癌组、乳腺癌组和非癌性疾病对照组各65例进行评定,抑郁发生率为肝癌组43.08%,乳腺癌组20%,对照组9.23%;焦虑发生率为肝癌组24.62%,乳腺癌组40%,对照组13.6%。陈良珠等[4]对84名乳腺癌患者发出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调查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情绪发生率为69.0%,抑郁情绪发生率为59.5%。也有调查发现抑郁更为明显。肖小玲[5]采用SAS与SDS测量乳腺癌患者术后焦虑抑郁症状,抑郁发生率为81%,焦虑发生率为50%。焦虑与抑郁为情绪表现不同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但是两者兼有不思饮食和失眠等共同症状。在乳腺癌患者心理障碍中,多兼有焦虑和抑郁。2影响乳腺癌患者心 1 / 9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和案例解析。 关键词:焦虑、恐惧症、失眠、疑病症、惊恐发作。 作者于飞,心理咨询师、催眠治疗师、心理督导师,综合正心疗法创立者,擅长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的疗愈。 一、综合论述 01、焦虑情绪的解析 焦虑情绪是指向未来,是担心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担心的对象多种多样,比如犯错、失败、被质疑、被否定、被贬低、被嘲笑、被冷落、被疏远、生病、意外、死亡...... 以无意识的、快速的、自动化的、习惯性的、模式化的思维逻辑推理、画面想象的形式存在,引发焦虑情绪体验。 焦虑情绪同时也在推动着上述思维形式。 思维形式和情绪感受交互影响,相互促进、恶性循环。02、焦虑症状的解析 焦虑反映在思维上:担心有不好的事情会发生。 焦虑反映在情绪上:紧张、不安。 焦虑反映在身体上:胸闷、呼吸短促、肩颈僵硬、头晕脑胀、头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肠胃不适、失眠多梦......

焦虑反映在表现上:坐立不安、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焦虑反映在人际上:敏感、多疑,猜忌、回避...... 思维形式推动着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引发身体不适和外在的不良症状表现,影响着自己对自己的感觉和看法,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又影响着情绪变化...... 思维形式和内容、情绪感受、身体反应、外在表现、外界人际关系评价等交互影响,相互促进、恶性循环......以上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成为新的诱发因素,引发一个新的恶性循环。 举例:自己担心某人会怀疑、否定自己,从而感到情绪紧张,从而身体僵硬、胸闷、呼吸短促、表情不自然,感到不舒服,他人看到自己紧张不自然,感觉自己心里有鬼、不真诚...... 03、常见的焦虑形式 广泛性焦虑: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肌肉紧张,难以忍受而又无法摆脱。是习惯性的对事物的消极预期和灾难化联想,以及习惯性的焦虑情绪和回避做法。是一种谨小慎微、严防意外发生的身、心状态。 躯体症状:焦虑情绪引起的身体不适感,如胸闷气短、肩颈僵硬、头晕脑胀、头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肠胃不适......很多当事人一开始的时候会以为是躯体疾病,跑到医院检查又发现不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医生往往会给一个轻微病症的诊断,有的医生会建议去看心理科,后来才知道是焦虑的躯体症状。

心理咨询师不能做心理治疗

心理咨询师不能做心理治疗 今年10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简称《精神卫生法》),将于明年5月1日正式施行。据了解,这是我国首部保障精神障碍患者权益的法律,自1985年启动立法,已历时27年。 中国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中国精神疾病治疗指南专家委员会委员、市广济医院主任医师梅其一教授介绍说,《精神卫生法》的最大贡献是保护患者权利,明确“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据此原则,除非达到危险性程度,精神障碍患者有权拒绝住院。这就要求医生对疑似患者作出判定,看是否有收治的必要,这也对社区、家庭、公安等有关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专家表示,《精神卫生法》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公安、社区等承担相应责任,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两者适用对象不同 《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三条明确指出:“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运用有关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解决咨询对象的心理问题,来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梅其一说,心理咨询师的服务对象是正常人,主要对正常人在学习、工作、家庭等方面存在的不健康心理,进行调适。 梅其一认为,心理咨询不适合对精神障碍进行诊断和治疗,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心理障碍是一种疾病,它的发病因素包括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三方面,因此,不能简单看成心理刺激问题;二是,心理咨询师是以心理学为学习背景,其培训内容为正常人的不健康心理,在临床精神医学方面,了解并不充分;三是,心理咨询师往往会对咨询者提出要求,但如果精神病人处发病期间,不能完成所有要求,这将给患者心理带来负面影响,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发生自杀等过激行为。《精神卫生法》对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也作出明确定义,即对正常人心理作调适。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指以临床心理学理论系统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运用临床心理学的技术与理论治疗病人心理疾病的过程。简单来说,心理治疗就是如何把病人治疗为正常人。心理治疗过程涉及许多医学理念,例如精神动力学的治疗、认知行为治疗(CBT)、人际心理治疗(IPT)。梅其

自救指南—自我心理疗法教程-强迫症

自救指南—自我心理疗法教程 孟刚 自我心理疗法是建立在三个自我理论基础上的自我救赎方法,详见《谁在强迫我的人生》和《强迫症自我心理疗法》(自救必读),其中《谁在强迫我的人生》获山东省2010年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可在孟刚强迫症咨询治疗网下载阅读。 一了解强迫症发生和发展的机制 强迫症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可归纳为:性格缺陷+诱发事件+内战+逻辑链,一句话:内心既脆弱又活得不真实的人易患强迫症,潜意识的信念是:我不行,但我不能不行! 强迫症使患者继发性获益,保护了自尊心,获益机制是:不是我胆小,而是后果太可怕了!不是我不行,而是症状的影响太大了! 于是,怯懦以善良的面目出现,退缩以大度的面目出现,怂包以聪明的面目出现。其实不论怎么改头换面,说白了就是一个“怕”字!看不穿这一点,就会纠结冲突焦虑不断,强迫就有了存在的意义。 失去了真情实感,必遭天谴!当然,也可以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二明确康复的方向 认知、接纳、行动、改变。 接纳真实我,切断逻辑链,鼓起勇气,创造新体验。 理解和接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真实,不为自己的恐惧、怯懦和退缩寻找任何借口,坦然承认自己就是这样的人,跟自己强迫的具体事件或对象无关。然后,鼓起勇气,迎怕而上,经受锻炼,使真实我成长。 你活得越真实,内心就越强大,内心越强大,你就可以活得更真实,更自在。请记住,你永远变不成理想我,但可以使真实我不断成长。我不可能也不需要成为许文强,但内心可以跟他一样的自信坚强,这才是本质和精华,是我走过强迫之后最有价值的感悟。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真实我就开始成长,强迫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掌握处理症状的方法 觉知一当下一接纳, 拦截一切断一内观, 保持觉知一回到当下一无条件接纳。 觉知并拦截念头一克制强迫行为一接受恐惧焦虑一为所当为。 注:操作时可反复默念当下、当下、当下,也可以不默念,只保持回到当下的意识。 请把症状的每一次发作,都当作是一次脱敏训练,和一次自我磨砺成长的机会。强迫发作时的痛苦感受犹如天塌地陷,但我实话告诉你,天不会塌下来,你死不了也疯不掉,因为:第一,头脑中的灾难是虚构出来的——它是你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戏;第二,恐惧焦虑跟你想象的不一样——它不会一直上升以至于让你崩溃。 恐惧焦虑是一种能量的正弦波,有波峰和波谷,也有振幅和频率。焦虑发作时,你咬牙承受下来,它一越过波峰,很快就会下降。你每承受一次,就会使其振幅和频率衰减一次(再发作时的强度下降,发作次数减少),而每一次伴随自责的屈从(实施强迫行为),则在缓解焦虑的同时也提升了其振幅和频率(强化心瘾),下一次发作时就更难承受了。 四怎么实施强迫行为 作为一种缓解焦虑的方式,强迫行为不是绝对不可以实施,但必须把这个被动的第一选择转变为主动的最后选择,即在难受得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再实施,具体操作如下: 1、转换并强调强迫行为的意义。 2、坦然、认真、仔细、缓慢,在觉知中进行。 3、只做一次,果断转身,为所当为。

2020年心理治疗师[代码:212]基础知识真题精选

2020年心理治疗师[代码:212]基础知识真题精选 [材料题]1、 A.感觉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E.无思维阶段 [配伍选择题]1. "已经知道了物体的常在性"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是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出自人卫版心理治疗学教材第二章人来心理发展第二节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中所提及的知识点。 【题眼解析】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为特征不同的四个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初生婴儿只能靠感觉和动作去认识世界,6 个月以前,婴儿认为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到2岁时,已经知道了物体的常在性 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个体开始用语言符号去吸收知识,也可运 用符号从事思考活动,只是从表现上总是从其自己的观点看世界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1岁)个体能按具体事例,从事推理思考。 有了完全心理运算的能力,数学方面超越了简单的机械加减水平,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增强,并加强了对他人行为的敏感性。 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岁)个体能运用抽象的、合于形式逻辑的 演绎和归纳等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认知能力的发展接近于成熟的程度。 故正确答案依次为A、C、A

【知识拓展】结合教材掌握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突出表现在他的各个阶段理论上。 [配伍选择题]2. "数学方面超越了简单的机械加减水平"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是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出自人卫版心理治疗学教材第二章人来心理发展第二节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中所提及的知识点。 【题眼解析】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为特征不同的四个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初生婴儿只能靠感觉和动作去认识世界,6 个月以前,婴儿认为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到2岁时,已经知道了物体的常在性 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个体开始用语言符号去吸收知识,也可运 用符号从事思考活动,只是从表现上总是从其自己的观点看世界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1岁)个体能按具体事例,从事推理思考。 有了完全心理运算的能力,数学方面超越了简单的机械加减水平,对自己的行为控制能力增强,并加强了对他人行为的敏感性。 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2~15岁)个体能运用抽象的、合于形式逻辑的 演绎和归纳等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认知能力的发展接近于成熟的程度。 故正确答案依次为A、C、A 【知识拓展】结合教材掌握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突出表现在他的各个阶段理论上。 [配伍选择题]3. "认为看不见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是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出自人卫版心理治疗学教材第二章人来心理发展第二节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中所提及的知识点。

常用心理治疗方法

常用心理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治疗法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和抑制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童年经验的重大影响。由于行为的动力隐藏于无意识之中,因此治疗必然包括对植根于过去的内部矛盾进行分析的漫长过程。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格重组的过程。 阿德勒治疗法 根据阿德勒治疗法的理论,人是社会性的,受到社会力量的影响和激发。人类本性是创造性的、主动的、决策性的。这一治疗方法注重个体的整体性以及对主观想法的了解。阿德勒认为与生俱来的自卑感激起要奋发而起的愿望。他说,我们在童年得到自卑的情感,然后我们建立起一种生活方式以补偿这种情感并成为命运的主人。生活方式包括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追求生活目标时采取的独特行为。通过主动、大胆的冒险,并在后果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我们可以塑造自己的未来。来访者不被看做是有病的,需要治疗的,而被看做受到了挫折,需要用鼓励来改正错误的自我感知。咨询不是简单的由治疗专家开出改变的处方,它需要共同的努力,要来访者和治疗师朝着双方的共同目标积极工作。 存在主义治疗法 存在主义理论认为,我们通过自己的选择定义自我。虽然外部因素限制着选择的范围,但是生活的主宰最终是我们自己。我们进入的是一个无意义的世界,持久战来自接受孤独,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存在,因为我们有觉察的能力,我们基本上是自由的。然而,与自由相伴随的,是我们做出选择的责任。存在主义的治疗师们认为,来访者经常有着一个“受限制的存在”,他们只有极少的应对生活环境的方式,常常感到限制或无助。治疗师的工作是面对来访者受限制的生活,帮助他们开始意识到他们对自己造成各种状况应负的责任。作为治疗的结果,来访者能够认识到错误的生活模式,开始接受改变未来的责任。 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法 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方法基本假设是:我们有了解自己的问题的能力,而且,我们自己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资源。 用这种观点看待人,意味着治疗师注重人的建设性的一面。以及人的正确的方面,这一方法把重点放在对自身的感觉上。使来访者通过观察自身而不是注重外部影响,来求得成长和完善。这样,他们不需要来自治疗师的过多干预和指导就能够发生变化。他们对治疗师的需要是理解、真诚、支持、接受、关心和积极的评价。 格式塔治疗法 格式塔治疗法的假设是,如果希望成熟人就必须打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个人的责任。治疗师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环境,使来访者充分认训到真实的自我,并认识到他闪是如何妨碍了自己的生活的。来访者通过参与旨在改变和发现生活意义的实验,尽可能多地进行自我治疗。他们被鼓励直接体验冲突,而不是仅仅谈论它们。通过这种方式,他们逐渐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将自己被分离的、未知的部分结合起来。 现实治疗法 根据现实治疗,治疗师的任务是让来访者面对自己当前的行为,评价其所作所为在什么程度上帮助他们实现了自我。一个基本的假设是:如果来访者能审视自身的渴望和需要,他们就会更好地确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有效。这一方法另外的目的是让来访者探索他们的认知,将他们的需求说出,并自愿参加咨询。然后来访者对行为指示的方向进行探索,并对所作所为进行评价。他们将创立一个希望得到改变的行动计划。由于来访者可以直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对情感的控制较少,行为就成为治疗的中心。来访者如果愿意接受行动的责任,就能对生活进行有效的控制。 行为治疗法 虽然行为治疗法假定人基本是由学习和社会文化因素所开成,这一方法的重点是令来访者消除不恰当行为和获取建设性行为的能力。行为治疗法是一种系统的方法,它在开始时对个体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目前的功能水平,这一评估是制定治疗目标的前提。在来访者建立了清晰和具体的行为目标后,治疗师通常会建议最适合达到这些目标的策略。如果来访者在实际生活中愿意练习新的行为,他们就会取得进步。不断的评价是确定治疗步骤和技术效果的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法 根据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法(REBT)得知,我们的问题是由对生活状况的感知和思维造成的,而不是生活状况本身造成的,也不是由其他人或过去的事件造成的。因此,我们的责任是对自我打击的思维进行认识和改变,因为这种思维造成情感和行为障碍。(REBT)理论认为人们接受来自外部的行为障碍思维,并不断用主动和指导性的治疗步骤,包括教育、建议和布置作业。它强调教育意味着治疗师作为教师、以及来访者作为学习者的作用。(REBT)虽然它是教学式的和直接的,它主要还是让人根据自己的意愿自己去想、感觉和行动。它重新教育来访者进行自己的思维。治疗师的任务是不断鼓励和提醒来访者去做持续和大幅度改变所需的事情。其他认知-行为治疗法与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法有一些同样的假庙。许多这样的方法假定人们容易学会错误的、自我击败的思想,但他们也能学会丢掉它们。人们通过自言自语使自己的困难持续下去。但通过指出和改正认知的错误,他们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更自我实现的生活。认知重建在这些方法中起着中心作用。通过倾听自己的自言自语,学习新的内部对话,以及学习行为改变所需的应对技术,就能够产生改变。 家庭系统治疗法 最后的这一治疗法所基于的假设,是个体离开家庭系统是不能被充分了解的。系统一部分的变化会引起这一系统其他部分的变化。如果家庭单位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对个体产生影响。同样,如果系统中的个体发生了变化。整个单位会受到影响。因此,治疗包括在与家庭成员交往的背景下对个体的问题进行评估和治疗。个体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交往。影响着个体的自我概念,与他人的关系和世界观。根据系统理论,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有属于一个家庭系统的感觉,也有分离和个体的感觉。来访者的问题通常被看作是系统功能的症状。家庭系统的模式与内部心理理论相反,那些理论将个体的问题看做内部冲突的结果。家庭治疗法的一些假设的观点包括来访者的行为:(1)也许是为家庭的功能或目的服务;(2)

心理治疗师该说和不该说的话

“你的费用是多少?” “你有一个按不同情况进行收费的标准吗?” “我们多久见一次?” “你会记笔记吗?”“我能看这些笔记吗?” “你会把我们的谈话录音吗?”“你为什么要录音?”“我可以录音吗?” “你的哲学(理论)取向是什么呢?” “治疗一般要多久?” “我应该谈点什么呢?”“我应该从哪里开始?” “你会问我问题吗?” “你理解我在讲什么吗?” “治疗中会有很多惊讶吗?你会发现隐藏起来的记忆吗?” “你能帮到我吗?” 进一步的思考 初始会面是治疗中非常独特的一段时期。作为治疗师,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逐渐深入地了解你的来访者,但是最初两个人的会面更多的是收集信息、获得假设性的印象并开始形成工作联盟。对你的来访者而言,治疗的早期是让自己和你待在一起逐渐觉得自在和轻松,以及对这个陌生的治疗过程进行适应,使他们感觉舒适。很多的来访者都焦虑着想要快点把初始会面熬过去,感到松一口气或是带着这样的希望离开治疗室,即你们一起可以做出一些重要的改变。在初始会面之后,不管你是在什么理论框架下工作,很多的过程会被揭露出来。你的来访者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好的来访者,而你则对自己必须提供的东西感到更加放心。但是不要忘记,在治疗的早期,你可以提供很多,例如专注地聆听、非评判性地支持、共情理解、体贴地询问,这些都是具有治疗性的。 第二次的会面可以是特别奇特的,因为来访者常常已经给了你很多个人信息,所以他们一屁股坐下然后看着你,仿佛在说:“好的,我上次已经完成了我的工作了,现在轮到你来变些魔术了。”继续去倾听和概括,不要尝试去变成魔术师。 你的来访者对进入这个对他们而言常常是非常陌生的和有威胁性的治疗过程往往会感到非常忧惧,不要失去你对这种忧惧的感激和理解。永远,永远要记住,来访者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走进治疗室,和你交谈,表露他们自己并最终创造新的理解,而他们又常常带着大量的不适和困扰。

癌症患者的心理需要

癌症患者的心理需要 1癌症病人的心理特征分析 (1)怀疑否认期 患者突然得知确诊为癌症,企图以否认的心理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怀疑医生的诊断错误或检查上的错误。 (2)愤怒发泄期 否认之后,病人常会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悲痛,一旦证实癌症的诊断,病人会立即感到对世间的一切都有无限的愤怒和不平,有被生活遗弃、被 俗脚?的感觉。并把这种愤怒向周围的人发泄。如常借故各种理由表现出愤怒和嫉妒,常常与亲人、医护人员发生吵闹,事事感到不如意,不顺眼,还会认为所有人都对他不起,委屈了他。同进以怕周围人遗弃他。表现这些心理行为的如:大声喧哗,百般报怒,愤愤不平,这种情绪持续不定,会消耗病人战胜疾病与正常生活的精力。(3)悲伤抑郁期 当病人在治疗或休养过程中,想到自已还未完成的工作和事业,想到亲人及子女的生活、前途和家中的一切而自已又不能顾及时,便会从内心深处产生难以言状的痛楚和悲伤。再加上疼痛的折磨,用药难受,则进一步转化为绝望,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一旦产生了这种心理之后,就可能采取各种手段过早结束自己的生命。 (4)情感升华期 也有许多癌症患者虽有多种心理矛盾,但最终能认识到现实是无法改变的,惧怕死亡是无用的,而能以平静的心情面对现实,生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在短暂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这就是升华,升华为积极的心理防范反应,病人把消极的心理转为积极的效应,以使心理通过代偿来达到平衡。病人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不但心理平衡,而且身体状态也会随心理状态的改变朝好的方面发展。 2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对癌症患者的护理,要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和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除创造安静、舒适、良好的修养治疗环境和提高病人同病魔作斗争的积极性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了解病人心理变化 随时掌握病人的心理变化情况,要了解病人真实的心理状态。就必须要把关心病人,对病人的职业、文化、家庭、配偶以及个人生活境遇等都就在有所了解,同时还应熟悉病人的治疗方案和具体治疗方法,在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职业、心理反应、社会文化背景,同进或超前的测知他们将要或者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规律,从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心理护理方案,如因病施护、因人施护等,以达到变“事后护理”为“事先控制”的目的。 (2)增强病人战胜病患的信念 癌症病人一旦获悉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以后,生的欲望会降低,而死的欲望会增强。这时,护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唤起病人的希望和求生的信念。护理过程中要用坚定的表情、不容置疑的语言取得病人的信赖。再以病人微小的病情改善事实,来帮助病人排除不良的心理状态。 当病人萌发希望之后,要进一步鼓励病人承担力所能及的生活事项,鼓励他们敢于驾驭生活。适当的活动不仅使身体受到直接锻炼,并能从压抑、焦虑、烦恼、

6种自我心理疗法克服强迫症

6种自我心理疗法克服强迫症 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说,强迫症的本质就是“一个人自相搏斗”。由于自相搏斗的内在冲突不断延续,强迫症也不断扩展,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从而使病人陷入痛苦的深渊。 如果你有此决心,不妨根据自己的情况试试以下几种自我心理疗法: 一、听其自然法 此法在于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任何事情听其自然,做完就不再想它。如好像有东西忘了带就别带它好了,担心门没锁好就没锁好了,东西好像没收拾干净就乱着好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来克服由此带来的焦虑情绪,症状是会慢慢消除的。 二、刨根究底法 让患者意识到造成心理疾病的真正原因,有助于症状的消除,所以你可以依靠自己或亲人从以下几条线索来探究童年的创伤性事件: 1、幼时受过的伤害性事件(如毒打、诱拐、诱奸等); 2、幼时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性事件(如使人致残、死亡、使财物严重受损);

3、幼时与你最仇恨的人和你最歉疚的人在一起生活的经历。同时你还应该探究症状的最初起因和隐藏的含义。 三、满灌法 简单地说,就是一下子让你接触到最害怕的东西。比如,你有强迫性的洁癖,请你坐在一个房间里,放松,轻轻闭上双眼,让助手在你的手上涂上各种液体,而且努力形容你的手有多脏。这时,你要尽量忍耐。当你睁开眼,发现手并非你想象的那么脏,对思想会是一个打击,即不能忍受只是想象出来的;若确实很脏,你洗手的冲动会大大增强,这时你的助手将禁止你洗手,你会很痛苦,但要努力坚持住,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焦虑会逐渐消退。但此法适合意志力较强的人进行。 四、系统脱敏法 先学会放松的方法,然后由易到难列出强迫性行为的次数和激怒情境,再对每种情境下的强迫行为逐渐进行放松脱敏。就洗手癖而言,应一步步地减少洗手时间,增加赃物的刺激量,依次执行下去。 五、当头喝棒法 当你开始进行强迫性的思维时,对增加大声喊“停”,或给助手信息让他喊“停”,但要注意信息要给得及时。当你在自疗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请别忘了向你身边的朋友或心理学家寻求帮助,大喊一声“我不要受…强迫?”! 六、自由联想法 每次心理咨询让患者选择自己想谈的题目,如生活、家庭、工作、与人交往、爱好或发病经过等。总之随着脑中所涌现的念头脱口而出,不管说出来的事情彼此有无关联,是否合乎逻辑或幼稚可笑。 根据患者当时的心理状态,用同情的语调引导病人将伴有严重焦虑和冲突的事情进入病人的意识中,将压抑的情感发泄出来。由于许多事情属于幼年时代的精神创伤,当时所产生的情感反应常是比较幼稚的,现在当患者在意识中用成人的心理去重新体验旧情,就比较容易处理和克服掉。这叫做情感矫正,这样患者所呈现的症状也会自然消失。 友情关注: 优化推广建站敬请关注“引力营销”; 微信/微商城/掌上服务敬请关注“微+”;

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与病人之间可否有双重关系

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与病人之间可否有双重关系 李晓驷 一、心理治疗师可否选择亲属或朋友作为心理治疗的对象? 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疗师不主张选择亲属或朋友作为心理治疗的对象。 众所周知,在系统心理治疗过程中,病人会对治疗师产生移情,而治疗师也会对病人产生反移情。尽管历经100多年的发展,精神分析治疗师早已把识别和处理移情与反移情作为理解病人和治疗病人的强有力的工具,但移情与反移情首先是一种阻碍治疗的力量,如果不能及时识别或处理不当,将会给治疗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移情与反移情都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因此它既不被病人所认识,也很难为治疗师所察觉。而能够帮助治疗师察觉到自己的反移情,并能够像镜子一样使病人在治疗师的帮助下也能够看清其对治疗师的移情反应的,就是精神分析治疗所强调的“治疗设置”。 治疗设置就是治疗的双方――病人以及治疗师,都必须遵守的基本框架,如治疗的具体时间、频度、疗程、是否用药、费用、付费的方式、如何改变治疗设置甚至包括治疗师与病人的座位如何安排等等。这种严格且具体的治疗设置的意义在于,它就像一个灵敏的、可比较的、甚至是量化了的检测工具,治疗师可以将设置作为“金标准”,通过观察医患双方是否遵守设置(如是否忘记预约时间、是否付费或忘记收费、想提前结束还是想延长治疗时间、是否在治疗以外的时间试图保持联系)等,从而体察出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移情和反移情。 如果治疗对象为陌生(至少是基本陌生)的病人时,治疗过程中医患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医患之间移情与反移情关系的发展必然来源治疗室中所发生的事件,这些事件既为治疗师所知,也为病人所见,因此不仅易于被治疗师察觉,也容易让病人领悟。 但当治疗师与病人之间存在双重关系时,则会出现很多不利于治疗的因素: 1、由于医患之间还存在亲人或朋友关系,极易导致治疗的随意性,如治疗师会按照病人的愿望选择治疗时间、在治疗室之外进行治疗、相互请客送礼、以现金以外的方式付费等,此时,历经100余年发展起来的治疗设置的功能便丧失殆尽,治疗师将陷于无法判断病人的表现是正常的人际交往,还是反常的移情阻抗的境地。 2、病人对治疗师本人以及家庭状况有过多的了解,病人不仅会针对治疗师在治疗室的言行举止产生移情,也会根据对治疗师在治疗室以外的言行举止和与他人的关系等产生移情,致使病人对治疗师的移情极为复杂多变,治疗师无法正确识别这种移情以及移情产生的原因,

癌症自我心理治疗

癌症自我心理治疗 一提到癌症,人们往往会谈癌色变,对于身患癌症的人,更是这样!也因此有许多癌症患者在“色变”中而心惊肉跳,并因此而被吓死。卫生部首席健康专家万承奎教授认为:“癌症患者85%是被吓死的”①,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加德纳认为:“美国630万例死于癌症的病人中80%是被吓死的,其余才是真正病死的”②。85%也好80%也好,虽然很难去验证,但起码也说明了在专家看来大部分癌症患者是被吓死的。作者作为癌症患者,住院四个多月,也目睹了三天两头死去的癌症患者,从他们情绪的变化来看,大多数也应是被吓死的。因此,解决好癌症患者的情绪问题就是已经帮助他们捡回了半条命,这对于疾病康复或延长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于二○○九年十月二十八日体检发现问题,随后作进一步检查被确诊为小细胞肺癌且已转移到淋巴,起初也被吓得够呛,吃不下,睡不着,天天想着“后事”,但作者很快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随即根据自己的情况配合医学治疗(放化疗)设计了一套自我心理治疗方案,几个月以来收到了明显效果:一方面没有被吓死;另一方面基本克服了放化疗(作者是放化疗同时进行)过程中的副作用,如脱发、呕吐等身体不适,以及由此衍生的次生副作用如全身乏力、免疫力下降等,经过三十次放疗和六个疗程的化疗,肿瘤基本消除,胸腔积液基本吸收,身体强壮。今年六月三号复查结果仍然是纵隔有影、胸腔有少量积液、颈部淋巴瘤已经没有了,也因此,作者认为心理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结合自己的心理治疗实践,特提出癌症患者的自我心理治疗理论与可操作性方案,以期对广大癌症患者有所帮助,对医学治疗起到有益补充作用。 一、借助放松练习释放压力,消除焦虑恐惧心理 个体可以适应一般生活压力,这种适应虽然也要消耗个体的生理和心理能量,但这种消耗不会导致身心崩溃,但是叠加性的压力尤其是具有破坏性的叠加压力,由于强度太大或持续时间太久如癌症,会远远超过个体的适应能力,很容易导致人的身心崩溃。由于人们各自的人格心理特征、认知能力、以往生活经验、认知模式和认知水平等存在个体差异性,在同样的事件发生后,各自对压力的评估、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也各不相同,如癌症患者,当个体认为这是不治之症时,那么就会加大压力,并随着每天看到身边的患者病情加重或死亡不断叠加压力,很容易恶化病情并导致死亡;如果认为是一种有可能治好的疾病时,就会加大信心,增大战胜病魔的勇气,最终得以康复;如果对压力视而不见,肌体自身的免疫机能也有可能自己战胜癌症病毒,如有的癌症患者已被大夫判了“死刑”却奇迹般地恢复健康了,并被癌症患者广为传颂。但这只是特例,一方面他人很难复制这种自我治疗的方式,另一方面别人也很难做到,这些人得以恢复健康的最主要经验就是不惧怕癌症,想得开,放得下,也即是“心大”,因此许多的患者亲朋在劝慰患者时也是拿这些举例说明,并劝患者想开点,只要心态好,一切皆有可能的,然而这些对于癌症患者无异于废话,哪一个患者都知道:想开了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治疗,然而现实中大多数人却做不到保持一个良好心态,仍然是每天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死亡的压力时刻伴随着他们,这部分人就是专家所指的那85%吓死的人,这部分人道理能明白,就是做不到自我消除压力。当然,每天的“想事”形成的压力虽然不会压死人,但不及时宣泄掉,久而久之,这种压力就会不断叠加,最后总会有“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谓癌症患者85%是被吓死的,并不是那种突然碰到应激事件被吓休克或死亡的,如半夜碰到“鬼”或受到其他突如其来的惊吓致死,这种被吓死是日积月累的担心害怕形成的压力、导致的焦虑,最终使免疫系统不断减弱直至摧毁,癌细胞迅速扩散导致患者死亡的。患者每天都处于这种高度紧张、恐惧之中,可引起血液中皮质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