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心第十章

普心第十章

普心第十章
普心第十章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与功能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或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中介。(客观事物--需要--情绪)

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绪和情感包括主观体验(感受)、外部表现(表情)和生理唤醒(神经激活)三种成分。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 联系

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既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有人统称为感情(affection)。

2. 区别

①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情感体验发生得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

③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带有情境性和暂时性,而情感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

④从强度和外部表现看,情绪的强度相对较大,外部表现较明显;情感的强度不如情绪强烈,外部表现不如情绪明显。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一) 适应功能

(一)动机功能

(二)组织功能

(四) 信号功能

三、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一)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情绪的维度,主要指情绪的特性,包括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每个特性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具有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此外,情绪还有肯定与否定两极.

(二)情绪维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

(1) 冯特的三维理论三个维度: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此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

(2) 施洛伯格的三维理论情绪的维度: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激活水平。三维模式图(图10-1),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于椭圆面的轴则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三个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种情绪。

(3)普拉切克的三维理论三个维度:强度、相似性、两极性。(图10-2)

2.四维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了情绪的四维理论,认为情绪具有:强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四个维度。

三、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情绪的分类

1. 我国传统分类

2. 伊扎德分类法

3.克雷奇分类法

4. 罗素的环形情绪分类

(二)情绪状态的分类

1. 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

2.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意识狭窄:在激情状态下出现的现象,表现为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失去控

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3.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三)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2.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二节情绪的生理机制

一、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元回路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它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

近年来许多文献表明,大脑中有两种基本的情绪系统:趋近系统和退缩系统。趋近系统产生积极情绪,退缩系统产生消极情绪。有人认为,边缘系统和下丘脑的一些部位被称为“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Olds & Milner,1954)。

(一)前额皮层积极情绪时,左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而在消极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二)杏仁核对知觉和产生消极情绪有重要作用,在厌恶学习也有重要影响。

(三) 海马与前部扣带回海马在情绪调节中有重要作用;前部扣带回在情绪反应中有重要作用。

(四) 网状结构对激活或唤醒情绪有重要作用。

二、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

(一)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

情绪活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开始活动,如肾上腺分泌增加,心血管发生变化,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肝脏输出更多血糖,消化系统活动减缓,使机体处在消耗能量状态。

情绪活动后,副交感神经系统恢复活动,交感神经活动下降,使

身体状况恢复到情绪发动前的平静状态,处于积累能量阶段。

(二)情绪与分泌系统

不同情绪引起内外分泌腺的不同活动,影响激素分泌量的变化,它们也可以作为判定情绪状态的客观指标。

特定情绪状态下,外分泌腺的活动会产生身体的相应变化,如悲痛或过分高兴会流泪,焦急恐惧会冒汗,并抑制消化腺活动,而愉快情绪会增强唾液、胃液和胆汁的分泌。

不同情绪状态也会引起内分泌腺的变化,从而影响激素的分泌,如焦虑不安,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愤怒时,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增加。

(三)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支配着人的各种表情行为,是表情行为的活动基础。情绪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外部行为表现,所以,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三、情绪与唤醒模式

生理唤醒状态能够增强或减弱情绪体验。

总之,情绪的生理机制是十分复杂的,它是大脑皮质和皮质下部位协同活动的结果。皮质下部位在情绪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情绪认知、情绪体验、情绪控制则是大脑皮质的功能。大脑皮质在人的情感中起着主导作用

第三节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称为表情。

一、面部表情

二、姿态表情

三、语调表情

四、感觉反馈

身体反馈活动可以增强情绪和情感的体验。

第四节情绪的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1884)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1885)分别提出,也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詹姆斯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认为,情绪是一种内脏反应,他说“情感,假如没有身体的属性,就不存在了”。

詹姆斯和兰格看到了情绪的独特属性是与机体变化直接联系的。但是他们在看到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之间的联系的时候,片面地夸大了外周性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略了中枢对情绪的作用,没有看到在情绪过程中高级中枢对外周的调节作用。因此,詹姆斯--兰格学说在情绪理论的发展史中虽然居于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解决情绪的实质问题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坎农--巴德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坎农和巴德针对詹姆斯--兰格学说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他们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他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坎农的丘脑学说强调了大脑皮层对丘脑抑制的解除是情绪产生的机制(强调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但是他忽略了外周性生理变化的意义。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一)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她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二)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情绪的归因理论、情绪的认知

--生理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他们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另一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三)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提出。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三、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该理论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一)情绪与人格系统

(二)情绪系统及其功能

(三)情绪激活与调节

第五节情绪的调节

一、什么是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体情绪的调节

(二)唤醒水平的调节

(三) 情绪成分的调节

二、情绪调节的特征(原理)

(一) 情绪调节的恒定性

(二) 情绪调节过程的等级组织

(三) 情绪调节的个体和文化差异

三、情绪调节的类型

(一)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二)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三) 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四) 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四、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

(一)生理调节

(二)情绪体验调节

(三)行为调节

(四)认知调节

(五)人际调节

五、情绪调节中的个体差异

(一)情绪智力的个体差异

情绪调节可以发展为一种能力,这就是“情绪智力”(简称情商)。情绪智力是识别和理解自己或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调节行为的能力。它包括四个方面(P399)。

不同个体的情绪智力是有差异的。

(二)情绪激活阈限的个体差异

(三)情绪易感性的个体差异

(四)情绪生理唤醒的个体差异

六、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良好的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调节或情绪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

作业:

将本章“思考题”中的1、4、7、8、9、11题做到作业本上。

普心第八章语言知识树状图

语言、言语 语言的一般概念 言语的生理机制 语言理解 言语的产生(表达) 语言的特征 创造性:有限的符号和规则——无限的意义 结构性:语言具有语法和逻辑。 意义性和指代性:语言都有一定的含义,让人们可以相互理解、互相交流;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概念。 社会性与个体性:人只能使用社会上已经形成的语言,用词来表达意义也只能是约定俗成的;它和个体发展的具体条件分不开。 创造性:有限的符号和规则——无限的意义。 意识性:语言是一种高级意识,是一种觉察。 语言的概念:语言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言语的概念:言语是个体运用某种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或与其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 两者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的共同特征 语言具有特有的功能:①保存和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②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③人类进行思维的武器 语言作为物质刺激具有特殊性:词是一种抽象符号,词语是对现实事物的概括。 语言的结构 音位: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自由语素可独立成词;粘着语素则必须和其他语素组合才能成词。 词: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词是图形、语音、语义、构词法与句法五种信息的复合体。 句子: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表层结构是指我们实际上所听到或所看到的语句的形式,或说话时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所采用的书面形式。 深层结构是指说话者试图表达的意思。 语言的种类 外部语言 内部语言 对话语言 情境性:他与交谈双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联系。 简略性:在对话语言中,说话的双方往往只用简单的句子,甚至个别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交际性:对话语言是对话双方的直接交流。 反应性:交谈的双方需要随时根据对方的谈话来调整自己的谈话。 独白语言 个体性:独白语言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支持物是自己的谈话主题和吐露的词句,以及听众。 开展性:为了系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独白语言具有开展的形式。连贯具有论证性,还要配合语调、语素、表情、手势 计划性:独白语言是有准备、有计划进行的语言活动。由于对语言本身的质量有较高要求,所以事先的准备具有重要意义。 书面语言 随意性:书写者可以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阅读者可以反复阅读。 开展性:比独白语言更加开展,要求词句精确、语法正确、逻辑严密。 计划性:书面语言往往需要较长的酝酿时间。 概念: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交际活动的组成部分,可以计划外部语言。 隐蔽性:内部语言是一种不出声的语言。 简略性:内部语言比对话语言更简略,这和它执行的功能(不用于直接交流)有关。 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 语言的加工 语言的表征 概念: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分布表征,一个单词的各种特征分布在网络的各个单元中,与其他单词共同使用每一种信息。 概念:语言加工是指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分类一 自动化加工:无需注意资源的参与,不受意识控制。 受控制加工:需要应用注意资源,受意识控制。 分类二 模块化的加工:语言各成分的加工是单独进行的,各成分间不存在相互作用。 交互作用式的加工:语言各成分的加工不是单独进行的,它们存在着相互作用。例如词汇加工影响句子加工。 “启动效应”:梅耶尔等人提出,启动词、目标词。P297 研究语言的意义 (1)语言使人不仅会受到各种具体刺激物(第一信号系统)的影响,而且会受到词(第二信号系统)的影响。 (2)使人进抽象、逻辑的思维。 (3)使人形成意识与自我意识。 (4)使人通过内部语言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言语的发音机制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言语活动:通过脑损伤、割裂脑以及功能磁共振的研究发现言语功能区主要位于左半球。早期切除左半球,右半球可能起代偿作用。 呼吸器官:言语发音的原动力是由呼吸器官产生的气流。气流从外界经口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部,又由肺部按相反的方向排出体外。 喉头和声带:声带长在喉头里面,是主要的发音体。声带由附着在喉头上的两片黏膜构成,中间的缝隙叫声门。声带附着在可以自由活动的软骨上, 可自由开合。声带是人类发音器官中形成音乐的唯一的发音体。 口腔、鼻腔和咽腔:口腔、鼻腔和咽腔起共鸣器的作用。 布洛卡区(说):位于第三额回后部、靠近大脑外侧裂处的一个小区。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运动型失语症。通过弓形束与威尔尼克区相连。 (1)有人认为布洛卡区能产生详细而协调的发音程序。 (2)可能提供了语言的语法结构。 (3)具有语言调节机制(损伤后出现语言惰性)。 (4)包括布洛卡区在内的大脑左半球额叶,特别是前额部皮质,还和语言动机和愿望的形成有关。 (5)患者对语言的理解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他们很难理解冠词、连词以及其他功能词的含义。 威尔尼克区(听):位于大脑左半球颞叶颞上回处。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听觉型失语症。 患者表现为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对词义作出错误判断;谈吐自由,语速很快但话语没有意义。 角回(读):位于威尔尼克区上方、顶—枕叶交界处。是大脑后部一个重要的联合区。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失读症。 与单词的视觉记忆有密切关系;书面语言和口语的转换。患者能看到物体,但丧失了正确综合,即作出正确匹配的能力。 一些人的研究说明,角回部位存储着语法和拼写的规则。 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写):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失写症。 概念、特征:理解语言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意义的过程。特征是主动处理和补充性解释。语言理解可分为三级:(一)词汇理解、(二)句子理解、(三)课文理解。 语音知觉 语音的物理性质:音调、音强、音长、音色。 音位的区别性特征:英语辅音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有九种。见课本P307 表8—1 影响语音知觉的各种因素 词汇理解 语音类似性:两个音节共同包含的特征越多,被试就越容易混淆。 语音强度:当语音强度为5dB时可觉察语音的存在;当强度为70dB时清晰度达100%;强度超过130dB时则会产生压痛感。 噪音掩蔽:噪音强度越大,对语音的掩蔽作用越大。 语境:人们对语言的知觉常受到语境的影响。“音位恢复效应”说明人们对个别音位的感知是受语境影响的。P309 语法、语义的作用:在口语知觉时,语义和句法的信息对提高语言的清晰度有重要的作用。 概念: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也称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 单词的部位信息:许多研究表明,单词中的起首字母与结尾字母在单词辨认中有重要作用。汉字左边的特征比右边的特征重要,上边的特征比下边的特征重要。 正字法规则:正字法规则是使文字的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即文字部件的位置)。正字法规则是人们识别字词时必须依靠的一种内隐知识。 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词长效应”——一个词所包含的字母越多,识别时间越长。“笔画数效应”——一个汉字所包含的笔画越多,识别时间越长。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的汉字较上下结构、独体结构的汉字容易再认。详见P311。 字词的使用频率:“频率效应”——单词的使用频率高,人对单词的察觉阈限就低;使用频率低,察觉阈限就高。 语音的作用:语音在语义获取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详见P312。 语境的作用:预警提供的信息促进或抑制了对单词的识别。对高频目标词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对低频目标词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 语义的作用:意义较多的词(多义词)比意义较少的词(单义词)更容易识别。人对单词的识别是直接的感觉信息和各种非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句子理解 句子的类型:理解时间:真肯定句<假肯定句<假否定句<真否定句。因为①否定句在句法上比肯定句复杂②加工阶段多于肯定句③否定句有较多的意义含义不明确 词序:词序是表达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语境:在言语交际时,语境提供了各种背景的知识,因而能帮助人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语言。 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断句不同句义不同。在语义知识的帮助下,即使词序出现颠倒,人们对语言材料也不会产生误解。 课文理解 推理:可以增加信息或者建立连接。 语境:能使读者已有的知识和当前话语信息整合起来。使非字面意义的理解变得很容易,还可高效地消解歧义。 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一般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主题、情节、结局等内容。可以提高对语言的理解速度。 语言产生的性质:语言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 语言产生的阶段 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 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 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一部分是先天的,即全人类共同的,它是生物遗传和进化的结果。他认为,儿童习得语言是生来具有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发挥作用的结果。 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受目标指引的活动,它产生于人们交际或交流思想的需要。 ●语言表达是在一定的动机的支配下产生的,表达的目的和动机不同,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就会不同。 ●语言表达还取决于说者对情境的分析和对听者的正确了解。 对于说话者,Grice(1975)提出四条原则:①适量的原则(话题之内)②质量的原则(尽量真实)③关系的原则(与会话目的相关)④方式的原则(言谈清楚)

普心各章节总复习(选择题)

《普通心理学》总复习之选择题 第一章绪论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B)。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D )。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3、“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一切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而言都是脑的(C )。” A、反应活动 B、干涉活动 C、反映活动 D、返回联系 4、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的器官是( C)。 A、神经元 B、神经系统 C、脑 D、大脑皮层 5、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A )。 A、客观性原则 B、自然性原则 C、社会原则 D、主观性原则 6、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D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7、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A)。 A、冯特 B、华生 C、费希纳 D、弗洛伊德 8、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的(A )。 A、边缘科学 B、人文科学 C、环境科学 D、分支科学 9、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B )。 A、感觉与知觉 B、客观现实 C、认识过程 D、反映活动 10、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是( A)。 A、注意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思维 11、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是( A ) A、脑 B、客观现实 C、实践活动 D、主观意识 13、生物有机体以其自身的活动或状态对直接影响有机体生命的刺激的应答性反应是(B) A、反映形式 B、感应性 C、反应活动 D、心理现象 14、蜜蜂根据花的形状和颜色采蜜;猛兽根据气味和足迹追踪猎物等,这种对信号刺激进行 反映活动的机能是(C) A、生物反映形式 B、物理反映形式 C、心理反映形式 D、化学反映形式 15、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体现的是(D) A、感知活动 B、思维活动 C、想象活动 D、意识活动 16、当动物能够把某个刺激作为信号时,就意味着有了(D) A、思维 B、意志 C、意识 D、心理 17、感应性是生命的标志,物体具有感应性只表明其有生命,还不能确定其有心理。心理发 生的标志是有(C) A、物质的反映形式 B、刺激感应性 C、信号性反应 D、生物反映形式 18、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与外界环境变 化的觉知和认识是(D) A、思维活动 B、语言活动 C、认识活动 D、意识活动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A )。 A、神经元 B、突触 C、反射 D、反射弧 2、神经元中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官是(B)。

普心复习资料

普心前十一章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概念: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的发展规律。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 简答:个性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仰, 世界观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 第二章人类心理的起源和发展 一心理的起源 (一)生命的出现 (二)反映:任何物质形态的特征,对影响做出回答的能力。 生命物质:刺激感应性,趋利避害 无生命物质:风吹,物体发生位移…

(三)感应性----一切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对外界刺激表现出来的独立,积极的反应能力。在生物新陈代谢的基础上实现。 二动物心理的发展 动物心理的发展决定于:神经系统的演化水平;生活环境的复杂性。 第一阶段:无脊柱动物第二阶段:低等脊柱动物第三阶段:高等级主动物三人类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一)人类起源---进化论 (二)人类心理的产生 条件一:劳动使用和制造工具;社会集体性 条件二:语言共同劳动中人际交往的需要:发音器官的完善语词抽象思维自我调节手段 条件三:人脑的发展脑量的变化脑内结构变化脑机能的变化 脑功能学说:1定位说2整体说3机能系统说4模块说 第三章感觉 概念: 1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差别刺激的能力 3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4韦伯定律:K=⊿I/I 对数定律:P=KLgI 乘方定律:P=KIn (P等于k×i的n次方) (具体内容见书83-87页) 5明度: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i 马赫带:在明暗变化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色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色带 视敏度: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6视觉适应: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觉性的变化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后像:刺激物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是能保留一段短暂的时间 闪光融合:继续的闪光由于频率的增加作用而使人们产生连续光的感觉 视觉掩蔽:在某种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而影响对其的觉察 7声音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的现象 简答: 1感受性及感觉阈限的种类及含义: 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阈限

普通心理学题库-普心第九章

第九章—学习 一单选题 1.如果只对条件刺激物强化,对其他近似刺激不予强化,于是对于其他近似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称为(D ) A.消退抑制 B.超限抑制 C.外抑制 D.分化抑制 2.根据强化的性质可以分成(C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3.赌博几次没有赢钱,就在你要放弃的时候,赢了一次,于是你赌博的行为被强化了,接着再赌,可是赢少输多,最后可能输得精光,所以,赌博上瘾的人很难戒赌,这一现象可以用部分强化的(D)来解释。 A.固定时距程式 B.不定时距程式 C 固定比率程式D不定比率程式 4.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的发现和提出者分别是(C) A.托尔曼和斯金纳B托尔曼和华生C巴甫洛夫和斯金纳D巴甫洛夫和班杜拉 5.在一位头痛者头部的特定肌肉上安放电子传感器,不断向患者提供其肌肉状态的信息,使其学会控制那些肌肉的收缩与放松,以后头疼时,就可以放松相关的肌肉来制止头疼,这叫做(D ) A行为塑造B学习迁移C及时强化D生物反馈 6.用奖学金来鼓励那些德智体美劳表现优异的学生,这里的奖学金是(B) A.一级强化物 B.次级强化物 C.无条件刺激D条件刺激 7.给小狗呈现中性的声音刺激,再施以电击,在狗对声音形成条件作用后第二个中性刺激闪光也在电击之前出现,结果发现,狗只对声音刺激有条件反应,却对闪光刺激没有条件反应,这种因素叫做(阻滞) 8.在训练老鼠走迷宫的实验中,前十天不给食物强化,老鼠走迷宫的出错率很高。从第十一天起,给予食物强化,老鼠走迷宫的成绩显著提高,这叫做(A) A.潜伏学习B 自我调节学习 C 强化D迁移 9.在生活中,我们学习了汉语拼音不利于学习英文字母,儿童最初以具体事物(如数手指)来学习加减运算,而后以抽象的概念求解包括四则运算的应用题。以上两种现象分别称为(D) A正迁移,低路迁移B负迁移高路迁移C正迁移水平迁移D负迁移垂直迁移 10.以下食物属于次级强化物的是(C) A 食物 B 水 C 奖品 D 安全 11.计算机辅助教学是(B )原理运用于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 A 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作用C次级条件作用 D 经典条件作用 12.药物成瘾的形成涉及到(D) A 条件反射 B 操作条件作用 C 次级条件作用D经典条件作用 13.在负强化的作用下,有机体反应的频率,速度或强度将(A) A 增强B减弱C维持不变D有可能增强也有可能减弱 14.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性试验中,食物属于(A) A无条件刺激B条件刺激 C 中性刺激 D 非刺激 15.巴甫洛夫实验中,有食物有发的唾液分泌反应是(B)

普心(下)复习要点(20190516)

普心(下)复习要点 第七章记忆 第一节 1.记忆的概念、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区别 第二、三节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储存容量和报告法、储存时间)】编码、容量,遗忘存储(消退说和干扰说)、短时记忆的提取、工作记忆的含义、理论模型。 第四节 1.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影响编码的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和加工深度、提取的再认和回忆、提取线索。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研究、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第五节 1.重构记忆不准确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第六节 1.寻找记忆的生物痕迹稍微看 2.遗忘症:顺行性和逆行性 3.脑成像稍微看看 第八章 第一节 1.认知概念、唐德斯“心理过程的速度”研究,减法反应时的逻辑、 2.心理过程2个、不同心理过程对不同的心理资源的要求 第二节 1.语言生成:听众设计、言语执行和口误概念(斯本内现象)、 2.语言理解:歧义的类型、消除歧义的途径 3.语言思维和文化:萨波尔.沃夫假设(强假设和弱假设) 第三节 1.表象概念及其特征(可操作性中的心理旋转实验)、作用 第四节 1.问题空间的概念、问题的种类、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模糊的问题及例子 2.算法和启发法区分和含义、3种具体的启发法并解决什么问题 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每个方面的含义及例子 4.演绎推理、心理偏见效应、经验怎么影响演绎推理 5.归纳推理含义 第五节 1.判断时的3种启发法各自的含义 2.框架效应 第九章 第一节 1.智力的含义、二因素论、群因素论、结构论、智力形态论、多元智力理论、三元智力理论提出者和核心观点。 第二节 1.信度效度的含义,有哪几种信度效度,常模和标准化 2.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诞生的情况,计分方式、心理年龄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第10章 情绪和情感)【圣才出品】

第10章情绪和情感 1.什么是情绪?它具有哪些功能? 答:(1)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2)情绪的功能 ①适应功能 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人们通过各种情绪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②动机功能 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③组织功能 情绪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发生、发展的过程。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 ④信号功能 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2.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有什么意义? 答:(1)情绪的维度与极性 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又具有两极性,每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2)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的意义 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对于人们理解情绪的性质和对情绪进行度量是有一定意义的。情绪维度的确定对于情绪测量有重要意义,通过它才能对情绪体验做出较为准确的评估。 3.情绪与情感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型或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有不同的适应功能。复合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 (2)伊扎德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人类的基本情绪有11种,即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悲伤、害羞、轻蔑和自罪感等。由此产生的复合情绪有上百种。 (3)罗素提出了情绪分类的环形模式。他认为情绪可划分为两个维度:愉快度和强度。愉快度又可分为愉快与不愉快;强度又可分为中等强度和高等强度。由此可以组合成四个类型:愉快—高等强度是高兴,愉快——中等强度是轻松,不愉快—中等强度是厌烦,不愉快—高等强度是惊恐。

普通心理学第九章情绪和情感

第九章情绪和情感 情感和情绪主要内容 定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组成。 个体和环境间关系的维持和改变。 具有适应、动机、组织和信号功能 情绪指感情的过程(个体需要和情境的相互作用),具有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情绪指稳定、深刻、持久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感情。 两极性 维度(两极性) 动力性:增加和减少 激动性:激动和平静 强度和紧张度:强和弱 维度理论 三维:Wundt(愉快,激动和紧张)等 四维:Izard(愉快、紧张、激动和确信) 情绪分类 分类 基本情绪(人和动物都有)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 Izard认为基本情绪有11种,复合情绪有三类 基本情绪的混合 基本情绪与内驱力的结合 基本情绪和认知的结合 情绪状态的分类: 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强烈、爆发、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人对某种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情感神经科学 情感的分类 ◆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 观体验。 ◆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第二节情绪和脑 脑中枢机制 ◆情感神经科学 ◆两种基本的情绪系统 ?趋近系统:左前额皮层(PFC) ?退缩系统:右前额皮层(PFC) ◆杏仁核:知觉和产生消极感情有关 ◆海马和前部扣带回:情绪调节 ◆网状结构:情绪激活 ◆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化与情绪 外周神经机制 ◆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和副交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 血管系统活动加快,呼吸加快,消化系统减慢。 ◆情绪与分泌系统: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引起不同的激素分泌。 ◆情绪与躯体神经系统:面部、姿态和声调表情反应。 唤醒机制 ◆两种观点: ?每种情绪都有独特的自主活动模式,艾克曼研究。 ?每种情绪都有相同的生理唤醒:利文森的研究。 第三节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面部表情 通过眼部、颜面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语调表情 ◆体语:面部、状态和语音和语调 ◆体语在人际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感觉反馈 ◆通过身体的反馈活动来增强情绪和情感的体验。 ?Laird的假装表情的实验 ?Stepper的姿态实验 第四节情绪理论 早期理论 James-Lange理论(情绪外周论) 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情绪刺激引起了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了情绪体验的产生。 该理论认识到情绪的发生与机体内部生理变化的联系;促进了对情绪生理机制的研究。但是,该理论片面夸大了有机体内部的变化对情绪的作用,而忽视了皮层中枢的作用。

十二、人格(普心)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心》:人格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着一个受过去影响以及对现在和将来的建构。 《普》: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补充:人格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认知方式和自我调控系统等。人格不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不直接决定活动的完成。 2、人格的特征 《心》:整体性(布洛伊勒提出精神分裂症术语)《普》:统合性 稳定性(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自我的持续性。人格的跨情景一致性。人格特征是指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那些暂时的、偶尔表现出来的行为不属于人格特征。人格稳定性是指较为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型的东西。)独特性 社会性《普》:功能性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特质是指个人在大多数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特性。 特制的性质:1、特质是真实存在于特定个体中的一种神经生理结构;2、特质决定或引导我们的行为;3、特质是一种可以明显加以辨别的特性;4、一种特质与其它特质之间是相对独立的;5、有与特质不一致的行为或习惯,但这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6、特质可以用连续的尺度来加以测量。 《心》:⑴奥尔波特的特质分类理论 个案研究法;认为特质是人格的基础,而人格特质是每个人以其生理为基础的一些持久不变的性格特质;特质可能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刺激变量→特质→反应)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同一文化中人们可以相互比较的人格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分为首要特质(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所有方面,并不是众人都具有的)、中心特质(构成个人人格的核心部分)和次要特质(指一个人的一些表面的特点并且不一定是很稳定的,相当于习惯和态度)。 ⑵卡特尔的特质分类理论 (建立在奥尔波特等通过字典的检索形容词被用来描述个体的差异) 人格的可见部分成为表面特质;卡特尔通过问卷调查、直接观察和履历研究等所获得的表面特质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发现更为基本的人格特质称为潜源特质。表面特质和潜源特质即可能是个别特质,也可能是共同特质,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潜源特质又可分为体质特质(由先天生物因素所决定,如兴奋性、情绪稳定性)和环境特质(由后天环境因素决定,如焦虑、有恒性)。为此卡特尔还提出“多元抽象变异(MAVA)”用来确定各种特质中遗传与环境分别影响的程度。模型最下层的动力特质(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趋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表现在直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特质),同时受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题库-普心第十章题库

第十章题库 一单项选择 1.个体有意识地收集有关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的记忆属于(外显记忆) 2.容易保持和恢复的记忆是(动作记忆) 3.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在时间上的划分界限是(1分钟) 4.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 5.下列属于短时记忆的是(工作记忆) 6.早晨起床后背诵外语单词效果好,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前摄抑制) 7.记忆过程包括下列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8.(语义记忆)是人类特有的记忆方式 9.没有意识参与的记忆属于(内隐记忆) 10.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学习较长的系列材料时,开端和末尾部 分一般遗忘的较少,而中间遗忘的较多 11.当过去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够识别出来的心 理现象是(再认) 12.艾宾浩斯遗忘规律表明应进行(及时复习) 13.过去经验过的事物或对象虽然不在眼前,但能够在头脑中被反映叫(回忆) 14.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大约为(0.25-2秒) 15.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了无意识影响的记忆叫(内隐记忆) 16.形成和提取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认知过程,一般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记忆是(内 隐记忆) 17.在意思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影响即(外显记忆) 18.能随意的提取记忆信息,能对信息进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的记忆是(外显记 忆) 19.经过练习形成运动机能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 20.(定位说)理论认为,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是 由脑的特定部位产生的 21.(反响回路说)能够较好的解释短时记忆的生理机制 22.各种感觉的后象就是(感觉记忆)的不同表现 23.具有加工信息与存储信息的双重功能的记忆叫(工作记忆) 24.(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失的 结果 25.(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26.潜移默化涉及的是(内隐记忆) 27.头脑中呈现当年老师做实验来说明油比水轻时的样子是(情景记忆) 28.进入到瞬时记忆阶段的信息,如果受到(注意)就会转入到短时记忆阶段, 否则就会很快消失 29.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在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 于(无倒摄抑制的影响) 30.斯滕伯格对短时记忆的研究发现,对短时记忆项目的提取采用的是(系列全

普心试题

2014心一普通心理学模拟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A) A、1879年 B、1869年 C、1905年 D、1910年 2、“若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或者乞丐和盗贼。”此言来自(B) A、杜威 B、华生 C、考夫卡 D、弗洛伊德 3、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机能是不对称的,其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C) A、言语功能 B、数学计算功能 C、空间形象知觉功能 D、抽象思维功能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直觉的(B) A、选择性 B、恒常性 C、整体性 D、理解性 5、由于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叫(D) A、焦虑 B、激情 C、心境 D、应激 6、立体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利用的视觉原理是(C) A、双眼视轴辐合 B、运动视差 C、双眼视差 D、眼睛的调解 7、在暗适应过程中,视觉感受性在(A) A、提高 B、降低 C、先高后低的变化 D、先低后高的变化 8、内部感觉不包括(D) A、运动觉 B、平衡觉 C、内脏感觉 D、机体觉 9、神经系统可分为(A) A、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B、脊神经和脑神经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D、植物性神经和自主神经 10、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不包括(B) A、认知 B、知觉和思维 C、动机和情绪 D、能力和人格 二、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2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少选或多选均无分) 1、皮肤感觉包括(ABCD) A、触觉 B、压觉 C、痛觉 D、温觉和冷觉 2、下列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人物是(BE) A、艾利克森 B、马斯洛 C、班杜拉 D、桑代克 E、罗杰斯 3、下列对神经元的描述正确的是(ADE)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B、神经元的形态很像去壳核桃 C、神经元拥有许多突触 D、神经元也就使神经细胞 E、神经元的功能是在神经系统内接收、整合与传递信息 4、以下关于气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BE) A、取决于个体的血型 B、与性格、能力无关 C、生而有之 D、无所谓好坏 E、不需要调控 5、感觉反映的是(AC)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三、填空题(共5小题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视网膜边缘密集着细胞,它对光比较敏感。视杆弱 2、无脊椎动物的心理水平停留在阶段,动物进化到灵长类,出现了

第九章 压强 知识点总结及章节测试(含答案)

第九章 压强 考点一 压力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方向:垂直接触面,且指向被压物体。 3.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 考点二 压强 1.压强的物理意义:用来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用字母P 表示,公式:S F P = 3.单位:帕斯卡,1Pa=11-?m N 4.增大压强的三种方法:(1)当压力F 一定时,需减小受力面积S ; (2)当受力面积S 一定时,需增大压力F ; (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减小受力面积S ,增大压力F 。 5.减小压强的三种方法:(1)当压力F 一定时,需增大受力面积S ; (2)当受力面积S 一定时,需减小压力F ; (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增大受力面积S ,减小压力F 。 考点三 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液体受到重力作用且有流动性。 2.测量仪器:压强计。使用压强计可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P=ρ液gh 3.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在液体内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3)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密度有关,在同一深度处,液体越大,压强越大。 4.应用——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2)原理:如果只装一种液体,那么液体静止时连通器各部分液面总是相平的。 考点四 大气压强 1.产生原因:气体具有流动性,受重力作用。 2.变化特点:(1)随高度增加而减小。(2)同一位置大气压随天气变化而不断变化。 3.液体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随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同种液体的沸 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通常说的沸点是指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 4.大气压的测量(1)测量实验:托里拆利实验。(2)测量仪器:气压计。(3)标准大气压值:P=1.013 ×105Pa ,相当于76cm 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考点五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我们把能够流动的物体叫做流体。例如空气。 2.关系: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3.升力:当气流迎面流过机翼时,在相同的时间内上方气流经过的路程大于下方气流的路程,因此上 方气流流速较大,压强较小;下方气流流速较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 上的升力。 注意:如果机翼的前缘稍向上仰,跟气流的方向成一个小的仰角,则机翼上、下方的压强差比机翼跟 气流方向平行时还要大,因此产生的升力也较大。例如,飞机起飞时,将机翼的前缘稍向上仰。

普心第十章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与功能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或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中介。(客观事物--需要--情绪) 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情绪和情感包括主观体验(感受)、外部表现(表情)和生理唤醒(神经激活)三种成分。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 联系 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既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有人统称为感情(affection)。 2. 区别 ①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②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情感体验发生得较晚,是人类所特有的。 ③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带有情境性和暂时性,而情感具有稳固性和长期性。 ④从强度和外部表现看,情绪的强度相对较大,外部表现较明显;情感的强度不如情绪强烈,外部表现不如情绪明显。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一) 适应功能 (一)动机功能 (二)组织功能 (四) 信号功能

三、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一)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情绪的维度,主要指情绪的特性,包括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每个特性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具有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此外,情绪还有肯定与否定两极. (二)情绪维度的理论 1.三维理论 (1) 冯特的三维理论三个维度: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此为情绪的维度理论奠定了基础。 (2) 施洛伯格的三维理论情绪的维度: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激活水平。三维模式图(图10-1),长轴为快乐维度,短轴为注意维度,垂直于椭圆面的轴则是激活水平的强度维度,三个不同水平的整合可以得到各种情绪。 (3)普拉切克的三维理论三个维度:强度、相似性、两极性。(图10-2) 2.四维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了情绪的四维理论,认为情绪具有:强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四个维度。 三、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情绪的分类 1. 我国传统分类 2. 伊扎德分类法 3.克雷奇分类法 4. 罗素的环形情绪分类 (二)情绪状态的分类 1. 心境是指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 2.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意识狭窄:在激情状态下出现的现象,表现为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失去控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八章 意识与注意

第八章意识与注意 一、选择题 1、梦是(D) A.影响身体健康的一种现象 B.情景具有连续性 C、内容具有显著的情境性 D.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2、梦是潜意识冲的和愿望的表现,是哪个学派的观点(B) A.生理心理学 B、精神分析 C、认知观点 D、生态学理论 3、快速眼动睡眠随年龄的变化趋势是(C) A、越来越多 B、呈U型变化 C、越来越少 D、呈倒U型变化 4、梦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哪个阶段(C) A、深度失眠阶段 B、浅睡眠阶段 C、快速眼动睡眠 D、快波睡眠阶段 5、下列关于催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 A、催眠是一种意识状态 B、催眠时脑电活动与个体清醒时一样 C、催眠与睡眠状态相同 D、容易受暗示的人容易被催眠 6、在睡眠的哪个阶段,脑电波的形状与清醒的状态脑电波类似(A) A、快速眼动睡眠 B、慢波睡眠阶段 C、深度睡眠阶段 D、快波睡眠阶段 7、下列哪种学派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人在梦中依然进行一定的信息加工(B) A、生理学观点 B、认知学派 C、精神分析 D、行为主义 8、下面哪一项与个人的意志努力关系密切(B)

A、随意后注意 B、随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以上都是 9、有特定的目的,不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叫(A) A、随意后注意 B、随意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有意注意 10、我们通常用(A)来研究选择性注意 A、双耳分听实验 B、警戒作业 C、双作业操作实验 D、速度实验 11、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出现而只注意其中一种刺激的注意叫(C) A、持续性注意 B、无意识注意 C、选择性注意 D、分配性注意 12、课堂上突然闯进来一个人,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吸引过去, 叫 (不随意注意) 13、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14、熟练的驾驶汽车是利用 (随意后注意) 15、下列属于注意的基本特点的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16、由情景引起的一种复杂而特殊的反射叫(朝向反射) 17、心理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人在进行双手协调操作时,还能进行计数活动,这体现了(注意分配) 18、根据一定的要求,将注意从一个刺激转移到另外一个刺激上叫(注意转移) 19、新颖独特、强烈的刺激物引起的注意属于(不随意注意) 20、下面哪种实验范式可以用来检验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双耳分听) 21、注意的早起选择理论与晚期选择理论差异在于(过滤器的位置)

教师资格考试普通心理学:第十章情绪

第十章情绪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情绪纬度和情绪纬度理论 1、情绪的纬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2、情绪纬度的理论:(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3.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与脑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密切关系。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 5.情绪理论 1、情绪的早期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提出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后人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由战栗引起;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坎农-巴德学说』认为情绪的中枢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且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植物性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生理的反应,而产生情绪。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大脑和植物性神经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从而在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而由植物性神经系统产生个体的生理变化。 2、情绪的认知理论『阿诺德“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这可以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反映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是个体对环境知觉到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