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心第八章语言

普心第八章语言

普心第八章语言
普心第八章语言

第八章语言

一、语言的概述

一)语言的含义,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就是用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通过书写符号,姿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并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行为;语言的基本结构材料是词;

二)语言的功能

1、语言具有保存和传递人类知识经验的作用;

2、语言是进行人类思想交流的工具;

3、语言是人类进行思想的武器;

三)语言的种类

语言可分为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外部语言可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可分为对白语言和独白语言;1、对白语言就是两个人或多个人直接进行交流的语言;对白语言是一种最基本的语言形式;

对白语言的特点是:1,对白语言是一种简略的语言;2,对白语言是一种情境性语言;3,对白语言是一种双方直接进行交流的语言;4,对白语言是一种反应性语言;

2、独白语言是个体独立进行的,与叙述情感和思想相联系的,较长的连贯的语言;

独白语言的特点是:1,独白语言是个体独立进行的一种语言;2,独白语言是一种展开的语言;3,独白语言是一种

有目的,有计划的语言;

3、书面语言是通过借助文字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或阅读别人思想的语言;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出现的晚,只有文字出现后才出现了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的特点;1,随意性;因为口头语言瞬间即逝,但书面语言则是可以反复推敲的;2,展开性;3,计划性;

5、内部语言就是内部进行的自问自答不出声的语言;内部语言是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外部语言就不会有内部语言,内部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外部语言的发展,但没有内部语言的参与,外部语言也不能顺利进行;

内部语言的特点就是;1,隐蔽性;2,简略性;

表征和加工

二、语言活动的中枢机制

1、语言运动中枢-布洛卡区

19世纪60年代法国布洛卡在研究失语症病人时,发现了一个言语运动中枢,被称为布洛卡区,布洛卡区位于额叶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如布洛卡区受损,那么人会出现语言不连贯,表达不清晰;出现运动性失语症,也叫表达性失语症;但人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并不受影响;

大脑的额叶,特别是前额皮层,和人的语言动机和愿望有关,如果这区受损,人将会失去主动说话的愿望,会发生自发性主动语言的障碍;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布洛卡区受损不禁产生语言运动障碍,而且对人的言语理解也会产生影响;

2、语言听觉中枢-威尔尼克区

19世纪70年代威尔尼克也是在研究病人时发现;一个语言视觉中枢,叫威尔尼克区;它位于颞叶上方,主要作用就是分辨语音,形成语义和语言的接受有关;如果这区受损将会发生接受性失语症,是一种语言失认症;病人说话是很正常,但说的话没有任何意义;

3、语言视觉中枢-角回

威尔尼克区上方,顶枕交界处,是大脑皮层后部一个重要的联合区;角回与单词的视觉记忆有关,教会负责书面语和口头语言的转化,切除角回,意味着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失去联系,引起阅读障碍,这种人能说话能理解口头语言,但不能理解书面语言;出现了视听的失语症;

鲁利亚指出顶枕部及颞顶部参与相应的编码,如果受损,将会出现语义失语症,角回和储存语法和拼写的规则;

4、连接威尔尼克区和布洛卡区的弓形束

三、语言感知和理解

一)语言感知

语言感知就是对语音的识别;语音是口头语言的物质外壳形式;只有正确理解语音,才能接受它代表的意义;

1、语音的物理性质

语音具音调,音长,音强,音色的属性,音调就是声音的高低,是有声音的频率决定的;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音长就是声音持续的时间,是由声音的持续的时间决定的;音色就是声音的特色,是有声音的波形决定的;

2、影像语言感知的各种因素;

1,语音的类似性;

2,声音的强度;

3,噪音的掩蔽;

4,语境;

5,语法和语义的作用;

二)语言理解

语言理解就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所呈现的材料,早大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语言理解分为三个水平;一是词汇理解和词汇识别的一级水平;二是句子理解的二级水平;三是语篇理解的三级水平;

1、词汇理解和词汇识别;

词汇理解就是人们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成语音信息,并在大脑中揭示语义的过程;词是语言材料最小的意义单位;

影响词汇识别的因素;

1,单词的部位信息

2,正字法规则

3,字母的长度和数量

4,字词的结构

5,字词的使用频率

6,语音的作用

7,语境的作用

8,语义的作用

2、句子理解

句子理解就是在词语理解的基础上,对呈现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语义的过程;

句子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对句子的词语进行分析,理解词语的语义;再次,进行句法分析,对句子的成分进行;最后,对语义进行分析,获得句子的意义;

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

1,语序

2,语境

3,句子的类型

4句子的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3、语篇理解

语篇理解是言语理解的最高水平,在理解字词和语句的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来揭示话语的意义的过程,也叫话语理解;

影响语篇理解的因素;

1,推理

2,语境

3,图式的作用;图示就是指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也可以看做有组织的知识单元;

故事图示是指人们熟悉的关于故事结构的一般知识;

事件图示是指人们平常熟悉的日常活动或事件的图示;

图式在语篇理解的作用;1,预期的作用;2,补充信息的作用;3,对课文进行选择性加工;

练习题

1,人类学习语言就像小鸟在飞行,这和乔姆斯基的观点是一致的;

2, 2

普心第八章语言知识树状图

语言、言语 语言的一般概念 言语的生理机制 语言理解 言语的产生(表达) 语言的特征 创造性:有限的符号和规则——无限的意义 结构性:语言具有语法和逻辑。 意义性和指代性:语言都有一定的含义,让人们可以相互理解、互相交流;语言的各种成分都指代一定的事物或者抽象概念。 社会性与个体性:人只能使用社会上已经形成的语言,用词来表达意义也只能是约定俗成的;它和个体发展的具体条件分不开。 创造性:有限的符号和规则——无限的意义。 意识性:语言是一种高级意识,是一种觉察。 语言的概念:语言是以语音为载体,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建构规则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言语的概念:言语是个体运用某种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或与其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 两者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的共同特征 语言具有特有的功能:①保存和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②人们之间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③人类进行思维的武器 语言作为物质刺激具有特殊性:词是一种抽象符号,词语是对现实事物的概括。 语言的结构 音位: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语素: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自由语素可独立成词;粘着语素则必须和其他语素组合才能成词。 词: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词是图形、语音、语义、构词法与句法五种信息的复合体。 句子:可以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表层结构是指我们实际上所听到或所看到的语句的形式,或说话时发出的声音以及书写时所采用的书面形式。 深层结构是指说话者试图表达的意思。 语言的种类 外部语言 内部语言 对话语言 情境性:他与交谈双方所处的环境有密切联系。 简略性:在对话语言中,说话的双方往往只用简单的句子,甚至个别单词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交际性:对话语言是对话双方的直接交流。 反应性:交谈的双方需要随时根据对方的谈话来调整自己的谈话。 独白语言 个体性:独白语言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支持物是自己的谈话主题和吐露的词句,以及听众。 开展性:为了系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独白语言具有开展的形式。连贯具有论证性,还要配合语调、语素、表情、手势 计划性:独白语言是有准备、有计划进行的语言活动。由于对语言本身的质量有较高要求,所以事先的准备具有重要意义。 书面语言 随意性:书写者可以字斟句酌、反复推敲,阅读者可以反复阅读。 开展性:比独白语言更加开展,要求词句精确、语法正确、逻辑严密。 计划性:书面语言往往需要较长的酝酿时间。 概念: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在外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交际活动的组成部分,可以计划外部语言。 隐蔽性:内部语言是一种不出声的语言。 简略性:内部语言比对话语言更简略,这和它执行的功能(不用于直接交流)有关。 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 语言的加工 语言的表征 概念:表征是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分布表征,一个单词的各种特征分布在网络的各个单元中,与其他单词共同使用每一种信息。 概念:语言加工是指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分类一 自动化加工:无需注意资源的参与,不受意识控制。 受控制加工:需要应用注意资源,受意识控制。 分类二 模块化的加工:语言各成分的加工是单独进行的,各成分间不存在相互作用。 交互作用式的加工:语言各成分的加工不是单独进行的,它们存在着相互作用。例如词汇加工影响句子加工。 “启动效应”:梅耶尔等人提出,启动词、目标词。P297 研究语言的意义 (1)语言使人不仅会受到各种具体刺激物(第一信号系统)的影响,而且会受到词(第二信号系统)的影响。 (2)使人进抽象、逻辑的思维。 (3)使人形成意识与自我意识。 (4)使人通过内部语言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言语的发音机制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与言语活动:通过脑损伤、割裂脑以及功能磁共振的研究发现言语功能区主要位于左半球。早期切除左半球,右半球可能起代偿作用。 呼吸器官:言语发音的原动力是由呼吸器官产生的气流。气流从外界经口腔、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进入肺部,又由肺部按相反的方向排出体外。 喉头和声带:声带长在喉头里面,是主要的发音体。声带由附着在喉头上的两片黏膜构成,中间的缝隙叫声门。声带附着在可以自由活动的软骨上, 可自由开合。声带是人类发音器官中形成音乐的唯一的发音体。 口腔、鼻腔和咽腔:口腔、鼻腔和咽腔起共鸣器的作用。 布洛卡区(说):位于第三额回后部、靠近大脑外侧裂处的一个小区。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运动型失语症。通过弓形束与威尔尼克区相连。 (1)有人认为布洛卡区能产生详细而协调的发音程序。 (2)可能提供了语言的语法结构。 (3)具有语言调节机制(损伤后出现语言惰性)。 (4)包括布洛卡区在内的大脑左半球额叶,特别是前额部皮质,还和语言动机和愿望的形成有关。 (5)患者对语言的理解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他们很难理解冠词、连词以及其他功能词的含义。 威尔尼克区(听):位于大脑左半球颞叶颞上回处。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听觉型失语症。 患者表现为不能分辨语音和理解语义;对词义作出错误判断;谈吐自由,语速很快但话语没有意义。 角回(读):位于威尔尼克区上方、顶—枕叶交界处。是大脑后部一个重要的联合区。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失读症。 与单词的视觉记忆有密切关系;书面语言和口语的转换。患者能看到物体,但丧失了正确综合,即作出正确匹配的能力。 一些人的研究说明,角回部位存储着语法和拼写的规则。 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写):出现病变后,患者表现为失写症。 概念、特征:理解语言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建构意义的过程。特征是主动处理和补充性解释。语言理解可分为三级:(一)词汇理解、(二)句子理解、(三)课文理解。 语音知觉 语音的物理性质:音调、音强、音长、音色。 音位的区别性特征:英语辅音音位的区别性特征有九种。见课本P307 表8—1 影响语音知觉的各种因素 词汇理解 语音类似性:两个音节共同包含的特征越多,被试就越容易混淆。 语音强度:当语音强度为5dB时可觉察语音的存在;当强度为70dB时清晰度达100%;强度超过130dB时则会产生压痛感。 噪音掩蔽:噪音强度越大,对语音的掩蔽作用越大。 语境:人们对语言的知觉常受到语境的影响。“音位恢复效应”说明人们对个别音位的感知是受语境影响的。P309 语法、语义的作用:在口语知觉时,语义和句法的信息对提高语言的清晰度有重要的作用。 概念:词汇理解是指人们通过视觉或听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人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也称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 单词的部位信息:许多研究表明,单词中的起首字母与结尾字母在单词辨认中有重要作用。汉字左边的特征比右边的特征重要,上边的特征比下边的特征重要。 正字法规则:正字法规则是使文字的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即文字部件的位置)。正字法规则是人们识别字词时必须依靠的一种内隐知识。 字母长度或笔画数量:“词长效应”——一个词所包含的字母越多,识别时间越长。“笔画数效应”——一个汉字所包含的笔画越多,识别时间越长。 字形结构:左右结构的汉字较上下结构、独体结构的汉字容易再认。详见P311。 字词的使用频率:“频率效应”——单词的使用频率高,人对单词的察觉阈限就低;使用频率低,察觉阈限就高。 语音的作用:语音在语义获取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详见P312。 语境的作用:预警提供的信息促进或抑制了对单词的识别。对高频目标词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对低频目标词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 语义的作用:意义较多的词(多义词)比意义较少的词(单义词)更容易识别。人对单词的识别是直接的感觉信息和各种非感觉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句子理解 句子的类型:理解时间:真肯定句<假肯定句<假否定句<真否定句。因为①否定句在句法上比肯定句复杂②加工阶段多于肯定句③否定句有较多的意义含义不明确 词序:词序是表达词的语法意义的手段。 语境:在言语交际时,语境提供了各种背景的知识,因而能帮助人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语言。 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断句不同句义不同。在语义知识的帮助下,即使词序出现颠倒,人们对语言材料也不会产生误解。 课文理解 推理:可以增加信息或者建立连接。 语境:能使读者已有的知识和当前话语信息整合起来。使非字面意义的理解变得很容易,还可高效地消解歧义。 图式: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它一般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主题、情节、结局等内容。可以提高对语言的理解速度。 语言产生的性质:语言产生是指人们通过语言器官或手的活动,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 语言产生的阶段 构造阶段:根据目的确定要表达的思想。 转化阶段:运用句法规则将思想转换成语言的形式。 执行阶段:将语言形式的信息说出或写出。 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一部分是先天的,即全人类共同的,它是生物遗传和进化的结果。他认为,儿童习得语言是生来具有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发挥作用的结果。 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受目标指引的活动,它产生于人们交际或交流思想的需要。 ●语言表达是在一定的动机的支配下产生的,表达的目的和动机不同,表达的内容和方式就会不同。 ●语言表达还取决于说者对情境的分析和对听者的正确了解。 对于说话者,Grice(1975)提出四条原则:①适量的原则(话题之内)②质量的原则(尽量真实)③关系的原则(与会话目的相关)④方式的原则(言谈清楚)

认知心理学 教案 讲义 第七章 表象

第七章表象(4课时) 表象(Mental image),亦称表象、心象。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指当未直接呈现的事物的一种心理表征。表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第一节表象知觉表征(1课时) 一、表象与知觉技能等价(难点) 认知心理学中尽管对表象的理解有不少差别,但存在着一个共同点:表象和知觉是连在一起的,将表象看作是类似知觉的信息表征。如Neisser(1972)认为,表象活动就是应用知觉时所用的某些认知过程,只不过这时没有引起知觉的刺激输入而已,后来又把表象看作对知觉的期待。Kosslyn(1980,1981)把视觉表象看成类似于视知觉的人脑中的图画,或类似图画的信息表争。这些观点强调的是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下面一些实验支持了这些观点。 1、定位实验 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以发现是否有共同的或类似的情况,从而确定表象与知觉是否等价。Podgorny和Shepand(1978)的视觉定位实验。实验分5组(1)视觉-记忆组,带字母的5×5网格(2)带网格的表象组,空的5×5网格,想象出字母(3)不带网格的表象组,其他同(2)组,只是测试的网格只画出外边的框子,内部方格不画出。 实验表明,3个组的实验结果无显著差异,有四种共同的反应模式。说明知觉条件和表象条件下,完成同一作业的情况是一样的或相似的。 2、视敏度实验 3、McCollough效应实验 什么是NcCollough效应,指澳大利亚心理学家McCollough发现的一组视觉后效现象。1965年McCollough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分别通过红色和绿色滤光后向屏幕上交替投射垂直栅条和水平栅条,每10秒交替一次。让被试注视10分钟后,紧接着呈现一个一半是垂直的一半是水平的黑白栅条。结果被试报告说看到的垂直栅条是绿色的,水平栅条是红色的。如果被试的头倾斜90°,继续观察,原来发绿的栅条变为发红,原来发红的栅条变为发绿了。这种随测验图形的条纹方向而变化的颜色后效就是McCollough after-effect。麦氏推断,人脑中有执行方向和颜色双重任务的觉察器,能对方向和颜色同时进行加工。当被试注视红色垂直条纹一段时间后,红色-垂直觉察器就会发生适应,而难以激活,而绿色-垂直觉察器没有适应,成了神经反应中的主要成分,从而把测验图形中的黑白垂直栅条看成是绿色的。同样,当绿色-垂直觉察器发生适应时,红色-水平觉察器在神经反应中起主导作用,把测验图形中的黑白水平栅条看成是红色的。 麦氏后效是一种知觉实验中测到的,在表象实验中如何呢?

普心各章节总复习(选择题)

《普通心理学》总复习之选择题 第一章绪论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B)。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D )。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3、“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生活的一切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而言都是脑的(C )。” A、反应活动 B、干涉活动 C、反映活动 D、返回联系 4、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的器官是( C)。 A、神经元 B、神经系统 C、脑 D、大脑皮层 5、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A )。 A、客观性原则 B、自然性原则 C、社会原则 D、主观性原则 6、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D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7、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A)。 A、冯特 B、华生 C、费希纳 D、弗洛伊德 8、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的(A )。 A、边缘科学 B、人文科学 C、环境科学 D、分支科学 9、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B )。 A、感觉与知觉 B、客观现实 C、认识过程 D、反映活动 10、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是( A)。 A、注意 B、认识过程 C、意志过程 D、思维 11、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是( A ) A、脑 B、客观现实 C、实践活动 D、主观意识 13、生物有机体以其自身的活动或状态对直接影响有机体生命的刺激的应答性反应是(B) A、反映形式 B、感应性 C、反应活动 D、心理现象 14、蜜蜂根据花的形状和颜色采蜜;猛兽根据气味和足迹追踪猎物等,这种对信号刺激进行 反映活动的机能是(C) A、生物反映形式 B、物理反映形式 C、心理反映形式 D、化学反映形式 15、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体现的是(D) A、感知活动 B、思维活动 C、想象活动 D、意识活动 16、当动物能够把某个刺激作为信号时,就意味着有了(D) A、思维 B、意志 C、意识 D、心理 17、感应性是生命的标志,物体具有感应性只表明其有生命,还不能确定其有心理。心理发 生的标志是有(C) A、物质的反映形式 B、刺激感应性 C、信号性反应 D、生物反映形式 18、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况与外界环境变 化的觉知和认识是(D) A、思维活动 B、语言活动 C、认识活动 D、意识活动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A )。 A、神经元 B、突触 C、反射 D、反射弧 2、神经元中对信息进行整合,然后通过轴突将信息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官是(B)。

心理学作业 第七第八章答案

心理学练习第七章思维与想像 第八章情绪和情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 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前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46分) (C )1、当人们在交谈“黄山”时,头脑中出现迎客松的形象,这是________。 A 回忆; B 重现; C 表象; D 再认。 (D )2、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________。 A 感知; B 记忆; C 想像; D 表象。 (B )3、幻想是________的一种特殊形式。 A 不随意想像; B 随意想像; C 无意想像; D 空想。 (D )4、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________。 A 综合; B 抽象; C 概括; D 概念。 (B )5、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利用自己以往经验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称作________。 A 再造想象; B 创造想像; C 无意相像; D 联想。 (D )6、通过检查日光灯零件故障并作修理的思维种类是________思维。 A 具体形象; B 抽象; C 语词逻辑; D 动作。 (C )7、思维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 A 分析与综合; B 抽象与概括; C 间接与概括; D 深刻与灵活。(C )8、人们对科学研究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产生好奇感,这种情感属于________。 A 道德感; B 美感; C 理智感; D 认识。 (A )9、持久而微弱的情绪状态称作________。 A 心境; B 激情; C 应激; D 热情。 (B )10、________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 A 生理; B 爱与归属; C 自我实现; D 尊重。 (B )11、对偏见、迷信、谬误的憎恨属于________。 A 道德感; B 理智感; C 美感; D 责任感。 (B )12、与追求真理有关的情感体验属于________。 A 道德感; B 理智感; C 美感; D 责任感。 (C )13、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需要的最高层次是________。 A 安全; B 爱与归属; C 自我实现; D 尊重。 (A )14、中国的古语“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说明的情绪状态是________。 A 心境; B 激情; C 应激; D 焦虑。 (A )15、与有机体生物需要满足相联系的态度体验形式是________。 A 情绪; B 情感; C 应激; D 心境。 (D )16、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是与人的________相联系的高级情感。 A 心理需要; B 生理需要; C 自我实现的需要; D 社会需要。(D )17、小明解出3道数学难题,心中感到无比欢乐,这种情感表现为________。 A 美感; B 心境; C 激情; D 理智感。 (C )18、詹姆斯——兰格认为情绪的引起是由于________。 A 刺激; B 刺激情境; C 身体反应; D 情绪经验。

第七章--表象与想象

第七章表象与想象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 A. 表象 B.联想 B. 幻想 D.梦想 2.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是 A.想象 B. 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 创造想象 3.艺术家创作时的构思活动主要是 A.记忆表象 B. 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 创造想象 4.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称为 A.想象 B. 表象 C.幻想 D. 后象 5.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环节是 A. 想象 B.表象 C. 需要 D.创造想象 6.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 A.幻想 B. 空想 C.做梦 D. 理想 二、填空题 1.想象是人脑对重新组合,产生的过程。 2.从有无目的性来看,想象可分为想象和想象两大类。 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与空想。 4.读者看小说时,头脑中的想象活动主要是;工程师进行蓝图设计的想象主要是。 5.表象是从过渡到的中间环节。 6.表象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和。 7. 信息的双重编码是指和。 三、名词解释 1.想象 2.再造想象 3.创造想象 4.幻想 5.表象 四、简答题 1.想象分哪些种类? 2.影响再造想象有哪些因素? 3.影响创造想象有哪些因素? 4.想象与表象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五、论述题 怎样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B 5.B 6.C

二、填空题 1.表象新形象 2.无意有意 3.理想 4.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5.感知思维 6.形象性概括性 7.表象编码言语编码 三、名词解释 1.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捆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3.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5.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 四、简答题 1.想象按其分类标准不同,可分如下几种:①从有无目的性来看,可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两种,前者是有自觉的想象目的与任务,有意识的想象;后者是无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想起事物形象的过程。②从想象活动的独立与创新程度来看,可分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两种,前者是根据别人的词语描述或图形描绘,在人脑中产生的事物的形象;后者是根据某种刺激,在人脑中独立地产生新事物的形象。③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看,可分幻想、理想、空想。幻想是一种同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积极的幻想是理想.理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的;消极的幻想是空想.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 2.再造想象的生动、形象、准确依赖许多条件:①刺激物(如言语、图表等)本身是否清晰、鲜明、生动、形象,会影响再造想象的效果,一般来说,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述方式,要比普通叙述方式的再造想象效果好;②主体本身记忆表象储备程度的影响,主体自身的旧经验、旧表象越丰富、越深刻.再造想象也越容易;③主体是否能正确地理解词语和图表等实物标志的意义,主体识图能力强弱,也会影响再造想象;④主体掌握与理解知识经验的深度和广度,理解越深刻、越广泛再造想象效果越好;⑤情绪与情感的感染力量在再造想象中起着重要作用。情绪情感不仅可以推动人的再造想象不断丰富、不断发展,而且情感差异会影响人们阅读和欣赏文艺作品时的再造想象有很大的差异。 3.影响创造想象的因素主要有:①创造需要、愿望与社会活动要求相结合,转化为创造动机,从而成为推动人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的动力系统。②原型与原型启发是激发创造的起点。绝大多数的创造发明都是在原型基础上,经过联想作用,才创造了新事物的形象。如人发明船就是借助了“鱼的原型”。③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想象产生的关键。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创造出独特、新颖、有益于社会的新产品。艺术家的创造过程都是积极思维构想的结果。④灵感和艰巨劳动是创造思维与创造活动的重要条件,灵感是对艰巨劳动的奖赏,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创造想象与创作产品都不可能没有灵感。 4.想象和表象的联系是:①两者有共同特点,都是属于认识过程,部属于形象认识过程:②两者是紧密联系的,表象(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表象(即想象表象)。两者的区别是:①表象是原有形象的保持与回忆,全称是记忆表象,想象是在原有记忆表象基础上,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过程;②表象基本属于感性认识过程,想象带有理性认识的特点。 五、论述题 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其表象,表象是想象的基础,表象贫乏,想象也会枯竭。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想象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标准汇总

2005年11月美国心脏学会(AHA)和国际心肺复苏联合会正式公布了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标准(以下简称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基础生命支持(BLS)得到进一步的重视,特别强调了有效不间断胸外按压的意义。该标准对按压通气比值、按压通气循环周期、按压通气参数等CPR核心技术都作了重大修订,并提倡AED的普及使用。(具体修改内容见如下2005年最新国际心肺复苏标准比例表) 随着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实施,原先2000版心肺复苏标准中的按气通气15:2和按压通气四个循环必将废除和停止执行,掌握和运用新指南势在必行。上海康人医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在这一时机率先开发出符合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第六代(BLS)系列最新标准技能训练与考核模拟人与ACLS系列技能训练教学系统。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心搏骤停的现场急救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第一部分科学共识 第二部分伦理原则 第三部分生命支持 第四部分培训教育 一.科学共识(Consensus on Science) 以《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国际指南(2000-2005)》为基础,介绍现场心肺复苏。 国际指南会议所推荐的意见 以循证https://www.doczj.com/doc/b99076307.html,'>医学(EBM)为依据: ※证实了许多安全、有效的抢救方法; ※对一些证实为无效的抢救方法予以否定; ※推荐经过严格循征https://www.doczj.com/doc/b99076307.html,'>医学证实的新方法; ※在目前的条件下指南为最有效和便于教学; ※提供了最新的知识、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历史回顾 50年代美国医生彼得?沙法(Peter Safar)教授等重新发表了口对口吹气术。 1960年,考恩医生(Kouwenhoven)等人观察用力在胸外按压,可以维持血液循环。 沙法与考恩确认了口对口吹气和胸外心脏按压术联合应用技术的合理性。 沙法结合两种方法,奠定了现代CPR的基础。 *40年来CPR在全球风靡,美国普及7000万人次; CPR带来的希望,欧美平均每天能挽救1000例院外心搏骤停者; 中国电力部门从5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人工呼吸为主的救护培训,70年代开始CPR普及,在触电抢救上取得了成就。 《国际CPRECC指南2000 》2000年2月在美国达拉斯定稿,2000年8月15日,在美国心脏协会主办的《循环》杂志上颁布。

心肺复苏最新标准

心肺复苏 一.心脏骤停的原因:1.严重的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2.电击伤3.外伤4.溺水5.药物中毒6.酸碱失衡与电解质紊乱7.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8.手术意外等等。 二.心肺复苏的重要意义:目前世界公认在心跳呼吸骤停后,病人脑细胞于4分钟开始死亡,10分钟内脑死亡已成定局,为此对心脏骤停的病人于4分钟内开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可获得较高的复苏成功率。 三.心跳呼吸骤停诊断: 1.临床表现:病人突然意识丧失,昏迷,触不到颈动脉搏动,心音消失,呼吸断续,继而停止,双侧瞳孔散大。 2.心电图表现:①心跳完全停止(心电图描记为一条直线,表明心肌处于静止状态,完全不收缩)②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显示宽而振幅低畸形的QRS波,其频率小于20-30次/分,表明心肌缺乏有效的收缩与射血)③心室颤动(呈粗细不等的纤维颤动波,心肌仅有不规则的蠕动,不能射血,临床上此种类型最为常见,其恢复自主心搏的可能性最大) 3.诊断依据:当病人突然神志丧失,大动脉(如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即可做出诊断,抢救立即开始。 4.注意事项(四不要):①不要等待静听心音有无才开始抢救。②不要等待以上诊断心跳呼吸骤停的各项临床诊断依据均具备才开始抢救。3.不要等待心电图证实才开始抢救。4.创伤所致者更不要等待静

脉或动脉输血才开始抢救。 四.CPR-BLS(basic life support)基础生命支持: 1.判断意识、呼救:判断病人有无意识,可轻拍病人肩膀大声呼救,“喂,你怎么了?”判断时间不超过10秒,一旦确定病人意识丧失立即呼救求助,或拨打急救电话,(不正确的呼救:剧烈摇动病人肩膀,常可加重骨折等损伤) 2.放置适当CPR体位:①将病人翻身整体转动置于水平仰卧位,注意保护颈部②摆放于地面或硬板床上③单人抢救——站在或跪在病人一侧肩部;双人抢救——分别站在或跪在病人的双侧④解开病人衣领、领带及拉链 3.心肺复苏程序[C-A-B]: C.(circulation/compressions)建立人工循环(胸外按压) 1.判断有无脉搏,即触摸颈动脉(①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影响头部血液供应,不能在正常人体练习触摸颈动脉,不能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②检查时间不可超过10秒③应避免触摸感觉错误,误以为自己手指搏动为病人脉搏) 2.胸外按压机制:心泵机制和胸泵机制 3.胸外按压术:病人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按压手掌的下缘应置于病人剑突上方2横指的胸骨正中处(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一手掌根部置于按压区,另一手掌根部重叠于前者之上,两臂伸直,依靠施术者的体重和肩、背部力量,有节奏和冲击性地向脊柱方向垂直按压,每次使胸骨下陷5cm以上(老年人应适当减少)

表象与想象

第七章表象与想象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 A. 表象 B.联想 B. 幻想 D.梦想 2.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是 A.想象 B. 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 创造想象 3.艺术家创作时的构思活动主要是 A.记忆表象 B. 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 创造想象 4.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称为 A.想象 B. 表象 C.幻想 D. 后象 5.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环节是 A. 想象 B.表象 C. 需要 D.创造想象 6.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 A.幻想 B. 空想 C.做梦 D. 理想 ? 二、填空题 1.想象是人脑对重新组合,产生的过程。 2.从有无目的性来看,想象可分为想象和想象两大类。 3.根据想象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与空想。 4.读者看小说时,头脑中的想象活动主要是;工程师进行蓝图设计的想象主要是。 5.表象是从过渡到的中间环节。 6.表象具有两个显着特点,即和。 7. 信息的双重编码是指和。 ? 三、名词解释 1.想象 2.再造想象 3.创造想象 4.幻想 5.表象 ? 四、简答题 1.想象分哪些种类 2.影响再造想象有哪些因素 3.影响创造想象有哪些因素 4.想象与表象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五、论述题 怎样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 二、填空题 1.表象新形象 2.无意有意 3.理想 4.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5.感知思维 6.形象性概括性 7.表象编码言语编码 ? 三、名词解释 1.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捆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3.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5.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 ? 四、简答题 1.想象按其分类标准不同,可分如下几种:①从有无目的性来看,可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两种,前者是有自觉的想象目的与任务,有意识的想象;后者是无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想起事物形象的过程。②从想象活动的独立与创新程度来看,可分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两种,前者是根据别人的词语描述或图形描绘,在人脑中产生的事物的形象;后者是根据某种刺激,在人脑中独立地产生新事物的形象。③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看,可分幻想、理想、空想。幻想是一种同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积极的幻想是理想.理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的;消极的幻想是空想.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 2.再造想象的生动、形象、准确依赖许多条件:①刺激物(如言语、图表等)本身是否清晰、鲜明、生动、形象,会影响再造想象的效果,一般来说,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述方式,要比普通叙述方式的再造想象效果好;②主体本身记忆表象储备程度的影响,主体自身的旧经验、旧表象越丰富、越深刻.再造想象也越容易;③主体是否能正确地理解词语和图表等实物标志的意义,主体识图能力强弱,也会影响再造想象;④主体掌握与理解知识经验的深度和广度,理解越深刻、越广泛再造想象效果越好;⑤情绪与情感的感染力量在再造想象中起着重要作用。情绪情感不仅可以推动人的再造想象不断丰富、不断发展,而且情感差异会影响人们阅读和欣赏文艺作品时的再造想象有很大的差异。 3.影响创造想象的因素主要有:①创造需要、愿望与社会活动要求相结合,转化为创造动机,从而成为推动人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的动力系统。②原型与原型启发是激发创造的起点。绝大多数的创造发明都是在原型基础上,经过联想作用,才创造了新事物的形象。如人发明船就是借助了“鱼的原型”。③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想象产生的关键。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创造出独特、新颖、有益于社会的新产品。艺术家的创造过程都是积极思维构想的结果。④灵感和艰巨劳动是创造思维与创造活动的重要条件,灵感是对艰巨劳动的奖赏,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创造想象与创作产品都不可能没有灵感。 4.想象和表象的联系是:①两者有共同特点,都是属于认识过程,部属于形象认识过程:②两者是紧密联系的,表象(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表象(即想象表象)。两者的区别是:①表象是原有形象的保持与回忆,全称是记忆表象,想象是在原有记忆表象基础上,产生新的事物形象的过程;②表象基本属于感性认识过程,想象带有理性认识的特点。 ? 五、论述题 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其表象,表象是想象的基础,表象贫乏,想象也会枯竭。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想

心肺复苏标准

1、首次规定按压深度的上限:在胸外按压时,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但应避免超过6厘米。 旧指南仅仅规定了按压深度不低于5厘米。新指南认为,按压深度不应超过6厘米,超过此深度可能会出现并发症,但指南也指出,大多数胸外按压不是过深,而是过浅。 对于儿童(包括婴儿[小于一岁]至青春期开始的儿童),按压深度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大约相当于婴儿4厘米,儿童5厘米。对于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按压深度,即5~6厘米。 2、按压频率规定为100~120次/分。 原指南仅仅规定了每分钟按压频率不少于100次/分,但一项大样本的注册研究发现,如果按压频率(超过140次/分)过快,按压幅度则不足。 指南也指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该以适当的速率(100至120次/分)和深度进行有效按压,同时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新指南规定,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为至少60%。 指南把心肺复苏与驾车行驶进行了比较。在驾车行驶时,一天行驶的里程数不仅受行驶速度影响,还受中途停顿的次数和时间影响。以60英里/小时的速度不中断行驶,则实际行驶距离为一小时60英里。以6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但中途停顿10分钟,则实际行驶距离为―小时的英里。停顿越频繁,停顿时间越长,则实际行驶里程越少。 3、为保证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施救者在按压间隙,双手应离开患者胸壁。 原指南仅建议,每次按压后,施救者应让胸廓完全回弹,以使心脏在下次按压前完全充盈。如果在两次按压之间,施救者依靠在患者胸壁上,会妨碍患者的胸壁会弹。 4、无论是否因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医护人员都应提供胸外按压和通气。

旧版指南仅指出,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骤停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5、关于先除颤,还是先胸外按压的问题,新指南建议,当可以立即取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时,应尽快使用除颤器。当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同时让人获取AED,视情况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6、当患者的心律不适合电除颤时,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 有研究发现,针对不适合电除颤的心律时,及早给予肾上腺素可以增加存活出院率和神经功能完好存活率。 7、新指南建议,所有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无论是ST段抬高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还是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而没有心电图ST段抬高的患者,也无论其是否昏迷,都应实施急诊冠状动脉血管造影。 8、患者若在急诊科出现ST段抬高(STEMI),而医院不能进行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立即转移到PCI中心,而不应在最初的医院先立即接受溶栓治疗。 如果SEMEI患者不能及时转诊至能够进行PCI的医院,可以将先接受溶栓治疗,在溶栓治疗后最初的3到6小时内,最多24小时内,对所有患者尽早转诊,进行常规血管造影,不建议只在患者因缺血需要血管造影时,才转诊。 9、所有在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昏迷,即对语言指令缺乏有意义的反应的成年患者,都应采用目标温度管理(TTM),选定在32到36度之间,并至少维持24小时。 10、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呼救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

普通心理学--表象与想像

第七章表象与想像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表象及想像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掌握表象和想象的含义及特点;明确想象产生新形象的操作方法;正确认识再造与创造想象的关系,从而培养不断发展自己的想象能力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表象、想像的概念及特征 2.再造想像与创造想像的条件 3.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关系 教学时数 4课时 建议教学方法 建议以教师讲授为主,部分内容可自学。 第一节表象 一、表象的概述 (一)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在头脑中出现的已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即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 1.表象不同于感觉后像。后像是作用于人的感觉的刺激停止后,头脑中所保留的相关事物的映像;它是由刺激直接影响后的后效所引起的,时间短暂,在人的生活实践中不起重要作用。二表象则是事物不在面前时,通过间接方式出现的头脑中的事物映像,时间较长久,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2.表象与感知觉不同,表象是间接的、形象的,感知是直接的、具体的。 (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 表象的形象性与知觉的形象性的区别: (1)不如感知觉那么鲜明 (2)不如感知觉那么完整 (3)不如感知觉那么稳定 2.概括性 表象的概括性不等于思维的概括: (1)表象用形象进行概括 (2)表象中混杂着本质与非本质属性,思维揭露的都是本质属性。 二、表象的种类 (一)记忆表象与想像表象 1.记忆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复 2.想像表象:旧表象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出来的新形象。 (二)单一表象和复合表象 1.单一表象:指由一种主要的知觉痕迹构成的表象

根据其产生的感知通道不同,又可将单一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等。 2.复合表象:指由多种知觉痕迹构成的表象。 (三)一般表象和个别表象 1.一般表象(同类事物):反映一类事物共同特性的表象 2.个别表象(某一具体事物):反映某一事物都有特性的表象。 (四)遗觉像 在刺激停止作用后,头脑中继续保持着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称为遗觉像。它是记忆表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几乎与感知觉形象一样鲜明和生动,是介于知觉与幻觉之间的状态。遗觉象在成人身上很少出现,一般在儿童身上表现较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退。 三、表象的作用 (一)表象是人们积累感性经验的一种形式 (二)表象是介于知觉与思维的中介环节 (三)表象是思维想像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节想像 一、想像的概述 (一)想像的概念 想像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新形象是指主体从未接触过的事物的形象。可能是现实中已经存在的,但个人尚未接触过;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尚未有过,还待于创造的事物形象;还可能是现实中根本不可能有的事物的形象。 (二)想像与客观现实 世界上不存在超脱现实的想像,想像也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首先,从想像的内容看,通过想像创造出来的形象无论多么新奇,构成这些新形象的“原料”却是在现实中取得的。 其次,任何想像都是由一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而引起想像的原因都存在于现实中 再次,如果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就不能完美地进行想像,甚至不能想像。 (三)想像的特点 想像属于人的高级认识活动,它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的基本特征。 (四)想像的方法 1、粘合 粘合就是把不同事物的某些方面和特征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夸张 夸张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象。 3、人格化 人格化就是对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形象和特征,从而产生的新形象。 4、典型化 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来创造新形象。 (五)想像与实践 想像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同时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想像可以引起和导致人的实践活动,想像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想像的内容和水平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六)想像的生理机制

8表象与想象

第八章表象与想象 [内容提要] 1、表象的定义、分类及其主要特征 2、想象的概念、作用及形式 一、表象(image) (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representation)是指在头脑中保存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是对事物的一种知识表征。人的思维不仅要借助于概念来进行,也要借助于表象来进行。 表象不同于知觉形象。表象是在知觉形象基础上产生的,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如都比较直观、具体。但是表象和知觉的形象又有所不同。表象比知觉形象更概括一些。知觉的形象鲜明生动,而表象的形象却比较暗淡模糊;知觉的形象完整,表象的形象不完整;知觉的形象持久稳定,表象的形象不稳定。例如,一棵树的表征不如具体某一棵树的知觉形象鲜明,它的形状、颜色和大小都不很清楚,而且表象的复现常常不很完整,我们一会儿想到树干,一会儿想到树枝等。 表象的种类: 1、根据表象产生的通道可分为: 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动觉表象如体育活动的动作,等等。 2、根据表象创造性程度不同可分为: 知觉表象,感知事物时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记忆表象是指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想象表象是指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后形成的新形象,这些形象可能是人们从未感知过的,或者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 3、根据表象的概括程度,可分为: 个别表象,或单一表象:是反映某一具体客体的形象。 一般表象:反映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的表象。 (二)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构成表象的材料均来自过去知觉过的内容,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 2、概括性 表象是人们多次感知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它是关于某个事物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例如,“马”的表象,头脑中出现的不是某一匹具体的马,而是马的大体形象:高高的头,长长的尾巴,四条腿,颜色可能是白色的,也可能是红色的,可能是奔跑的,也可能是

心理学第七章 表象和想象

第七章表象和想象 一、填空题 1、表象是人脑对事物的的反映,具有和两个特征。 2、想象是人脑对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______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 ______活动。 3、在刺激停止作用后,人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形象称为。 4、想象具有功能、功能和功能。 5、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分为想象和想象。 6、根据预定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程度下自觉进行的想象是。 7、有意想象根据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程度分为想象和想象。 二、选择题 1、在空旷处听到腾格尔唱出悠扬动听的歌曲《天堂》脑海里浮现出草原景色是属于() A 再造想象 B 创造想象 C 幻想 2、通过想象来弥补人的认知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和不足是指想象的()功能 A 预见 B 补充 C 代替 3、根据表象产生的概括性程度将表象分为(),根据创造性成分分为()。 A 一般表象 B 个别表象 C 记忆表象 D 想象表象 4、看到冬天窗户上的冰花觉得像是一颗枝繁叶茂的梅花树,这是一种() A 无意想象 B 有意想象 C 不随意想象 D 随意想象 5、班级同学就“摒弃陋习,传承文明”为主题创作海报,属于() A 再造想象 B 创造想象 C 幻想 三、判断题 1、天生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2、一般而言,画家具有较好的视觉表象,音乐家具有较好的听觉表象。 3、你头脑中出现的你家的小花猫的形象属于一般表象。 4、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5、当我们在阅读《西游记》时,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的形象时我们创造想象的结果。 6、想象和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并非来源于客观现实。 7、梦中出现的形象有时特别离奇古怪,所以是创造想象。 8、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9、幻想中的新形象是人们所向往的,因此,幻想总是积极的。 四、简答题 1、简述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关系。 2、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