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

谈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

谈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
谈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

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物的形式保留了丰富的信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了研究和利用其中蕴藏的信息资源,必须保存好文物的物质形态。

然而,由于文物材料的特性及其内部不停运动的普遍性,再加上环境因素的作用,文物在自然环境中存在衰败、损坏甚至消失的倾向,即文物的自然损坏,其实质是环境因素与文物材料发生物理作用或者化学作用,使文物日益改变其本来的形态和组分,危害文物的长期保存。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就是环境与文物保存之间的关系,环境因素与文物材料作用的过程和机理,并找到适宜文物保存的最佳环境,最终减缓文物的自然损坏。

文物保存环境,可以理解为以文物为中心的周围环境因素的总和。具体到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或称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主要包括博物馆室内的空气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和有害生物等因素。博物馆不利环境因素对文物的作用一般进行缓慢,但日积月累,其破坏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博物馆各种环境因素与文物材料作用的过程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空气温湿度

温度和湿度是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最基本、最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它们是直接影响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两个基本因素。

1.1 温度

通常,博物馆室内空气温度作为单一因素对文物材料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由于环境中同时存在着光照、各种气体等因素,当文物材料受到它们联合作用而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时,温度在后续反应中具有加速化学发应的作用。根据范特霍夫(Van’t Hoff)近似规则,对一般反应,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2~4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温度变化会引起相对湿度的变化,从而对文物产生影响。

1.2 湿度

与温度相比,博物馆相对湿度对文物的影响更大。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大部分馆藏文物保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湿度对有机材料文物的影响:有机材料文物的共性就是其内部含有一定的水分,当外界空气湿度较高时,它们吸收水分,引起水解、增重、体积膨胀等变化。当外界空气湿度较低时,它们释放内部水分而产生收缩、干裂等变化。不同的有机材料对相对湿度的反应状况也不同。动、植物纤维材料的丝、毛、棉、麻、纸、竹木器等,对湿度变化较为敏感,尤其是丝织品和书画。

湿度对无机材料文物的影响:潮湿环境对绝大多数金属文物保存非常不利。潮湿空气中,青铜器和铁器会发生化学腐蚀或电化学腐蚀,尤其是有氯化物存在时,锈蚀速度会更快。银器在高湿度环境中,加上强光和臭氧的作用,可能会被缓慢氧化。潮湿环境还会使古代玻璃器皿表面腐蚀发白或发灰。温湿度的变化可能导致瓷器表面玻璃质釉层发暗模糊、失去光泽或分解。

高湿度也是微生物霉菌产生的必要条件。在高湿度环境下,有机材料文物是霉菌的良好营养源,从而间接导致文物材料的损坏。

光照

在博物馆,尽管光对于人们研究、参观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文物保存却是有害的,尤以光波中的紫外线为甚。研究表明,光对所有有机材料文物具有破坏作用,引起它们表面变质并加速这种变质反应。

光对文物材料的危害除了它的热效应能使有关化学反应加速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光化学反应上。研究表明,紫外线是引起光化学反应最主要的光辐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波段的可见光也可能通过敏化作用和积累效应使有机材料文物发生光化学反应而损坏。

光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光辐射提供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当有机材料组成的文物受到光辐射,尤其是紫外线的辐射时,将会发生分子链被打断、或在空气中氧的作用下引发一系列的光氧化反应,从而使有机材料化合物分子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光老化反应对有机材料文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一是外观上的变化,如变色、褪色、斑点、龟裂、形变等;二是物理性质的变化,例如材料的溶解度、比重、吸湿性、透光性等可能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三是机械性能的改变,例如强度、耐折度等性能的下降;四是分子结构的变化,例如分子间构型的变化并产生交联,分子量变小等。

空气污染物

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照污染物的性质分为化学的、物理的、生物的。这里主要谈在博物馆室内空气中对文物有严重影响的化学污染物。按其在空气中的存在状态,大致可分为气态(包括蒸气)和气溶胶两大类。对文物材料危害较大的主要是酸性气体(如硫化物、氮氧化物、卤化物、某些有机化合物等)和粉尘,其次是氧化剂(如臭氧)和气溶胶。

酸性气体能够腐蚀金属,特别是与氧化剂结合时。酸性气体还能侵蚀纤维素、染料,也可使皮革脆化。二氧化硫是最受关注的酸性气体,主要来自博物馆室外大气污染。

粉尘对馆藏文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黏附作用,粉尘能造成纸张黏结。二是吸附作用,可吸附和浓集二氧化硫等气体。三是滋生霉菌,由于粉尘对水蒸气的凝聚能力,也为真菌的生长创造了条件,微生物对文物的侵蚀往往能通过粉尘来完成。

博物馆污染物中的臭氧作为氧化剂,对文物起到氧化腐蚀的作用。它存在于含氮化合物和有机物反应中,形成许多更高腐蚀性的气体和粒子成分。

气溶胶是指以液体或者固体为分散相,以气体为分散介质的空气污染物。其主要成分是酸类、盐类以及重金属粉尘等,它们对文物的危害主要是提供酸性水解的催化剂和光氧化反应的氧化剂和引发剂。粉尘也是气溶胶一种存在形式。

博物馆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不仅有从室外或从其他室内房间传输过来的污染物,而且有直接散发的污染物和通过室内组分的化学反应产生的污染物。因此,博物馆室内一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是由室外污染水平、空气交换速率、室内化学反应产生或消耗污染物的速率以及污染物从室内表面去除的速率等因素综合决定。在实际中,如果陈列、保管措施不当,可能带来污染物对文物的侵蚀,因此,应该关注来自博物馆建筑物内部装修、文物库房、展柜展台等的使用材料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而引的室内污染物。例如,很多装修用的木材都可能产生有机酸(甲酸、乙酸、盐酸、甚至硫化氢等)蒸气,如果铅制品或者含铅元素的文物(如青铜器),放入这种木制的柜架里,可能受到有机酸蒸气的作用而软化成盐。聚氯乙烯塑料(PVC)和一些在收藏、布展中使用的化纤织物会产生氯化物,对金属文物产生腐蚀。

生物危害

馆藏文物除受到上述理化因素的破坏作用外,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受到某些微生物和昆虫的生物危害。

4.1 有害微生物

对文物有害的微生物是微生物中的一小部分,主要是细菌、放线菌、霉菌等。这些微生物的特点是能在文物保存地点一般条件下生存,以文物材料为营养基,并且能分泌破坏文物材料的酶。

微生物对纤维质文物(棉、麻、纸、木竹)的破坏:这类文物材料多含有纤维素、淀粉、明胶等,微生物分泌出能分解这些文物材料的酶,使文物霉烂。不仅影响文物外观还使文物材料机械强度下降。

微生物对蛋白质文物(丝、毛、皮革类)的破坏:这类文物被微生物侵蚀而引起文物材料的霉变,霉变后的文物表面产生各种颜色的霉斑,同时蛋白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释放出H2S、NH3等气体,使有机物腐败发臭。蛋白质的分解还使这类文物表面光泽和强度都降低,表面发黏。

微生物对金属文物的侵蚀机理:在含有尘埃和水蒸气的空气中,可能存在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金属文物由于其表面粗糙,易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和水蒸气,其中包含大量的有机酸代谢产物,这些酸接受金属腐蚀所产生的电子,促进金属腐蚀。另外,一些微生物自身具有接受电子的能力,而引起金属文物腐蚀。处于潮湿空气中的金属,往往电化学腐蚀与微生物腐蚀同时发生,相互促进,加速腐蚀。因此,潮湿污浊环境对金属文物保存十分不利。

4.2 文物害虫

文物虫害是有机质文物过早损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危害有两方面:一是直接危害,即昆虫蛀食文物材料,使文物洞孔丛生、残缺不全、机械性能下降和理化性质改变;二是间接危害,例如某些昆虫的排泄物在文物上留下污迹,而且成为微生物侵蚀文物的新源泉。

有害昆虫的幼虫对文物材料的危害作用最大,而幼虫通常是寄生于文物材料的内部,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一旦文物材料发生虫害,到了可观察的程度,这时可能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为了使文物免受昆虫的危害,必须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结语

应当指出,在实际中,馆藏文物的自然损坏,并非一种环境因素单独起作用,而常常是几种环境因素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综合作用于文物。因此,实际工作中应该全面分析,综合考虑。

本文主要对博物馆各种环境因素与文物材料的作用过程和可能产生的影响做了简要的总结。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比如文物腐蚀损坏速率、程度与环境因素的定量关系的研究、博物馆文物保存最佳环境标准研究、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的控制问题研究等等。这些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大环境治理和小环境控制改善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减缓馆藏文物的自然腐蚀损坏。

注释:

郭宏.文物保存环境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C.莱格拉夫,T.格雷德尔著,韩恩厚等译.大气腐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原载于《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三秦出版社2006年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存放环境的基本要求一览表 文物分类文物种类 温度 (℃)相对湿度 (%) 光照度 (Lux) 大气环境 生物 因素 无机质文物石质文物 陶、瓷器 14-2440-55300 无酸性气体、防 尘 青铜器14-2430-45150 防尘、无氯、无 酸性气体 铁质文物14-2430-45150 无酸性气体、防 尘 金银器14-2440-55150 防尘、无硫化物、 无酸性气体 有机质文物 纺织品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纸质文物14-2050-55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骨、象牙14-2050-55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木质文物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皮革制品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文物存放环境分两大类,即无机质类文物和有机质类文物: 1.无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4℃,相对湿度 30—55%,光照度:150—300 Lux,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灰尘、无酸性气体; 2.有机质类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0℃,相对湿度 50—60%,光照度:50Lux,无紫外线,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有害性气体,防尘、防虫、防霉; 3.由于无机质文物与有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要求不同,在考古工地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文物临时库房应该是两间房屋以上,将无机质文物和有机质文物分开放置,同时分别进行不同指标的调节与控制; 4.如果条件不许可,只能有一间文物库房,就要根据当地主要环境特征来确定临时库房的执行指标。如果当地主要环境适合有机质类文物保存,就将有机质类文物保存环境作为临时库房的主要环境。把无机质文物放入文物柜或文物箱内,进行小环境控制,反之亦然。

文物收藏品的保存要求和方法

文物收藏品的保存要求和方法 2011-04-25 17:56:05 点击数: 87 由于文物收藏品种类繁多,质地不一,性能有别,因此对它们的保存要求是不一样的。收藏家可根据自己的居住条件和藏品的性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措施,做好藏品的保管、养护工作。 1、温度和湿度 为了使藏品能长久保持良好的状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般来说,15~18℃的湿度和50~65%的相对湿度对各类物品都比较适宜。在温度太高时,应进行降温;温度太低时,应进行加温;湿度太大时,采取除湿措施;湿度太小时,进行加湿,在室内须放置温度计和湿度计加以观察,根据室内的温、湿度变化而采取必要的措施。 另应注意放置藏品的架、柜、箱等均不能紧贴地面或墙壁摆放,应将其垫置到适当高度,或离墙有一定的距离,并要时常检查挂在墙上的绘画、挂毯等背面的墙壁是否有潮湿现象。 2、有害气体和灰尘 现代社会空气中的污染十分严重。当大气中含有微量臭氧的时候,能使铜、铁、铅等金属氧化,使织物、纸张和彩画上的颜料褪色或变色。许多有害气体,如煤中、腐败的食物及厕所中散发出的硫化氢(有臭蛋气味)气体对银器、铜器和铅器等均有害处;氯气能使染料褪至无色、对织物、纸张和皮革等都有破坏作用,并引起金属腐蚀;飞机、汽车、烟囱、煤炉等大量排出的二氧化碳就更不必说了。空气中还常混杂有极微细的硬质颗粒,它们与湿气结合降落并沉积在物品上,易于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的寄生,对各种有机质地的收藏品的危害尤大。 为防止有害气体和灰尘对藏品的影响,应将藏品放在空气较为清新处,尽量减少煤烟及粪便气味等可能对藏品造成的损害。室内注意清洁,经常用微湿的软抹布消除灰尘,用吸尘器定期清扫房屋,甚至可将藏品用玻璃、盒子等封闭起来。有条件的,应采用空气净化设备。 3、霉菌和虫害 防止霉菌生长的有效办法是自然通风,并想方设法消除室内的生

【稀缺资源】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前言 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落实《文物保护法》关于馆藏文物保护的规定,有效地降低和防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博物馆藏品的危害,确保文物的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博物馆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安全技术防范条件、消防条件和环境监控等。 本规范旨在针对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保存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物、噪声、微振动、生物损害等自然因素,就博物馆藏品存放的主要场所藏品库房、陈列室和保护修复室提出防止和延缓藏品自然损坏的环境规范。人为因素的破坏主要通过安防、消防和有效管理措施来解决。 本规范只对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提出基本要求。 现行的强制标准本规范已引入。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术语、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的控制要素。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其他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单位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GA27-2002 《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GB/T 16571?1996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JGJ66-91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GBJl6-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93?9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63?97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1?9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325?200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控制规范》 文化部《文物藏品定级标准》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 3 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规范。 3.1 博物馆: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文物、自然标本,向公众开放的社会公益性机构。 3、2 藏品:馆藏文物、自然标本的总称。 3.3 藏品保存场所:用于保存藏品的库房、陈列室和藏品保护修复室等场所。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附件008 文物存放环境的基本要求一览表 温度 文物分类文物种类 (℃) 石质文物 14-24 xx、瓷器 无机质 文物青铜器14-2430-45 30-45 40-55 50-60 防紫外线 50 纸质文物14-20 有机质 骨、xx14-20 文物 木质文物14-2050-60 防紫外线

50 皮革制品14-2050-60 防紫外线空气清洁防霉空气清洁 防尘、防霉防虫50-55 防紫外线 50空气清洁 防尘、防霉防虫50-55 防紫外线 50空气清洁 防尘、防霉防虫空气清洁 防尘、防霉防虫150 150 150 50 纺织品14-2040-55300 相对湿度 (%)光照度 (Lux)生物因素大气环境无酸性气体、防尘铁质文物14-24 xx14-24防尘、无氯、无 酸性气体无酸性气体、防尘防尘、无硫化物、 无酸性气体

防尘、防虫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文物存放环境分两大类,即无机质类文物和有机质类文物: 1.无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 温度:14—24℃,相对湿度30—55%,光照度:150—300 Lux,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灰尘、无酸性气体; 2.有机质类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 温度:14—20℃,相对湿度50—60%,光照度:50Lux,无紫外线,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有害性气体,防尘、防虫、防霉; 3.由于无机质文物与有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要求不同,在考古工地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文物临时库房应该是两间房屋以上,将无机质文物和有机质文物分开放置,同时分别进行不同指标的调节与控制; 4.如果条件不许可,只能有一间文物库房,就要根据当地主要环境特征来确定临时库房的执行指标。如果当地主要环境适合有机质类文物保存,就将有机质类文物保存环境作为临时库房的主要环境。把无机质文物放入文物柜或文物箱内,进行小环境控制,反之亦然。 如果出土的大宗文物是归属某一类文物,就根据该类文物的需要制定临时库房主体环境标准。

博物馆展陈中的文物保护

博物馆展中的文物保护 文物藏品的保护是自然科学中一门研究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现象遗存的质量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对抗自然力对文物藏品破坏的科学,即研究历代各种质地文物在外因素影响下的质量变化规律,应用科学技术手段,维护文物质量,对抗一切形式的质变,阻止及延缓质变过程,控制降低质变速度,对文物的劣化进行综合防治。 博物馆展中的文物保护的概念,是由其特有的研究对象和承担的专门任务而形成的。博物馆作为各类文物、标本、艺术品的收藏和对其进行保护、研究、展示宣传的单位机构,负有妥善保护好历史文化财产的重大责任。博物馆展在给参观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和视觉享受的同时,还必须尽可能地使展品文物免受损害。 一、影响展文物的几个因素 1、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构成博物馆文物展品影响的大环境因素,因其决定着文物展品所在大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以及波动状况,因此是影响博物馆展文物的基本因素之一。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包括了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处于北温带上的绝大部分国土,四季更替明显,冬季南北差异较大,除共同的夏季

普遍高温之外,各地的温度和湿度都处在不断的波动之下。文物展品在自然条件下保护存在问题。 2、空气污染 中国的大气污染是比较严重的。环境中的空气污染,对博物馆展示的文物藏品构成难以回避的破坏性和负面作用。博物馆展馆建筑也存在着空气污染。建筑材料、装修材料、文物贮存设施材料、列辅助材料等材料挥发的有害物质,也导致博物馆展室空气污染的加剧。 列柜、文物柜使用化学织物、胶合板材及装潢涂料挥发的有害气体,在展厅及展柜微环境中浓聚,直接对文物造成危害。 3、光照辐射 光照辐射对文物的危害是十分突出的。光照辐射有损文物,特别是对光线敏感的纸质文献、档案、绘画、书籍、拓片、图片、照片,皮革、皮毛、羽毛、丝麻棉毛织物、木器、漆器等有机质地文物。博物馆照明光源有天然光源和人工光源两类,多无过滤紫外线和光照幅射的措施,许多的珍贵文物都直接暴露在与普通灯光之下。 4、生物侵害 受生物侵害的文物主要是纺织品和纸质文物,木质、角质文物也经常受到生物危害。霉菌腐蚀、皮蠹危害等使文物遭受到严重损害。 二、文物展示环境中的保护措施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原创 2007-8-20] 前言 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落实《文物保护法》关于馆藏文物保护的规定,有效地降低和防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博物馆藏品的危害,确保文物的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博物馆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安全技术防范条件、消防条件和环境监控等。 本规范旨在针对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保存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物、噪声、微振动、生物损害等自然因素,就博物馆藏品存放的主要场所藏品库房、陈列室和保护修复室提出防止和延缓藏品自然损坏的环境规范。人为因素的破坏主要通过安防、消防和有效管理措施来解决。 本规范只对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提出基本要求。 现行的强制标准本规范已引入。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术语、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的控制要素。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其他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单位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GA27-2002 《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GB/T 16571?1996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JGJ66-91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GBJl6-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93?9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63?97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1?9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325?200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控制规范》 文化部《文物藏品定级标准》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 3 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规范。 3.1 博物馆: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文物、自然标本,向公众开放的社会公益性机构。 3、2 藏品:馆藏文物、自然标本的总称。 3.3 藏品保存场所:用于保存藏品的库房、陈列室和藏品保护修复室等场所。

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二年级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杨璐 七、课程简介: 文物保存环境是文物保护的基础,是大多数文物常见病变产生的主要诱因,因此该方面的研究也是预防文物产生病变或控制文物病变发展的主要手段。本课程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中温度、湿度、光辐射、空气污染物等因素的介绍,使学生系统了解文物保存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对各种材质文物的作用方式及其调控技术及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及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保存环境对文物安全展陈及存放的重要影响,熟悉文物保存环境因素的监测手段,掌握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技术,为学习文物保护其他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八、参考教材:杨璐,黄建华. 文物保存环境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九、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2课时) 第一节文物保护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原则 一、文物保护的意义 二、常用的文物保护方法 三、原真性原则 四、最小干预原则 五、两大原则规范下的文物保护方法 第二节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内容 二、文物保存环境对文物的影响 三、调控文物保存环境的意义 第三节文物保存环境实例分析

思考题:一、文物保护中的宪章和宣言都是做什么用的。 二、保存环境对文物都会产生哪些影响。 第二章温度(10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1)了解温度的定义及温标; (2)理解温度导致文物病害的原因; (3)掌握不同温度测量设备的使用及温度的调控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博物馆温度的调控方法; 难点:过渡间控温的原理及隐藏式设计。 第一节温度的定义 一、温度定义的理论基础 1. 平衡状态 2.物质的微观模型及布朗运动 3. 热力学第零定律 二、温度的定义 第二节温标 一、热力学温标 二、摄氏温标 三、华氏温标 第三节环境温度因素对文物的影响 一、阿仑尼乌斯经验公式 二、冰冻风化 三、线性膨胀系数 四、可溶于溶解与结晶 五、玻璃化转变温度 六、相变 七、温度引起的湿度变化

博物馆文物保护的研究

博物馆文物保护的研究 [摘要]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文物作为在这片海洋中最为璀璨的珍珠一直使我们现代人保护的对象。文物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发映出各个时期的人类活动,社会关系和意识的形态等等。是我国乃至全人类的宝贵遗产。我国现在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如何将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好好的保护起来,如何在不限制发展的同事将文物保护工作做好,是我们博物馆当前最大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措施 文物之所以被称为文物就是因为它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宝贵的遗迹,它具有极强的历史,艺术遗迹科学价值,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为我们再现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具有极大的作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使我们全社会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个人觉得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一、政府出面支持,加强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 由于文物具有珍贵且不可再现的特性,也就是一旦损毁就无法修复,这样就加大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难度,需要人为地投入大量的资金来作为保障。但是大量的资金量如果没

有政府的支持光凭个人的一几之力是无法做好该项工作的。所以政府就不仅仅要在政策层面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在资金链上米娜更要给与一定的支持。同时还要参数文物保护的个汇总活动中来做好榜样作用。但是现在又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认识到文物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看不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他们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看不到现时的利益,因此很多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到文物保护工作中。这样一来是,当地的文物保护工作就很难开展。所以现在一个该赶紧解决的问题就是让政府能够大力的参与。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很多城市旅游业给一个城市带来的经济收入可以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如果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的话这样也可以给地方带来经济效益,也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二、要做到以人为本,提高文物的科学保护水平。 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是飞速的,在文物保护方面现在也可以借助现代化得科学技术然后结合传统工艺来解决。现代社会我们要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开展不同的技术性保护,以提高馆藏文物的保护水平。在使用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因为即使有先进的技术没有相关的会运用该技术的人也是不行的。因为技术和设备都是需要人来操作才可以的。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开发人才资源。要定期地组织

博物馆旅游景区及户外文物保护方案_百度版

艾思科尔博物馆与景区监控系统智能化升级方案

视频探烟探火 监控场景下的生物特征识别 特征行为识别 仅增加一套软件,就可以让现有的监控摄像头,变成具有烟雾探测、火焰探测的消防摄像头。此项技术国际领先,并已在多个行业应用,充分 证明的技术的稳定性。 基于艾思科尔第二代深度学习框架ENGINE-20,依靠大量独有项目数据支撑。我们在远距离非受控场景下的人脸识别、行人再辨识(Re-ID)、行人多特征识别等技术已经稳定运行在县一级公安平台。 利用普通监控摄像头,对监测区域中人员的特定行为进行识别,能进行打电话,偷盗,违规操作等特定行为。在涉密范围安全管控、景区防偷 盗、工业场合安全生产的实际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艾思科尔的核心业务

01 需求调研 现状分析 顶层设计02 分步实施 项目建设03 打造配套标准体系公安部297号文《关于全面推进“智 慧消防”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 提出:“全面提高消防工作的科技 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 面促进信息化与消防业务工作的深 度融合”,“利用图像模式识别技 术对火光及燃烧烟雾进行图像分析 报警”。 符合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智慧旅 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 解决了博物馆与景区辖区内管理和监督的综合要求,利用数据挖掘和智能化 识别技术打造新一代景区管理系统,提高了业主的工作效率,获得了用户的好评。

视频综合管理 数据综合管理 非配合人脸识别 智能周界防护 烟火检测 人数统计 偷盗行为检测

系统架构 不需要改变原有监控系统,仅需添加智能服务功能的方式,使景区实现监控和消防系统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转变,在保护前期投资的基础上用合理的成本“促进智慧旅游”发展

浅谈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发展与现状

浅谈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有着非常浓郁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这几千年的沉淀中,积攒下来了数不尽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的绝大部分都被博物馆收藏保护。这些文物凝聚了其历史时期的智慧结晶,它们的意义不仅在于本身的不可复制,还有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使这些文物更好地保存下来。 标签:馆藏文物;保存环境 一、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定义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所代表的是博物馆、纪念馆、储藏柜等的室内环境,空间内的各种条件都属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用于保存文物。保存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气体辐射等因素极大地影响着文物保存的时长。只有有效地管控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将影响文物保存时长的因素控制在一个可控的安全范围内,为馆藏文物营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以实现馆藏文物长久保存的目的。 二、馆藏文物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馆藏文物的发展现状 经过“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当下的馆藏博物馆所收藏的文物中,有50%以上的馆藏文物存在中度及中度以上的病害,其中重度腐蚀及以上的馆藏文物占接近17%。尤其是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的文物,如纺织品、纸质、竹制木制漆器等,中度以上病害发生率占半数以上。馆藏文物中的金属文物,中度腐蚀比例接近43%,重度腐蚀及以上达16.6%。文物腐蚀损失现象不断加重,这也是当下的大多数博物馆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是博物馆藏品损害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交替作用导致文物材质劣化。我国博物馆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文物保护的意识不足,文物保护技术措施不够发达等,对于博物馆内部的文物存储环境改善研究工作应该给予关注。 (二)影响馆内文物保存的因素 1.光辐射对文物保存的影响 文物保存环境的光辐射是指照明系统所产生的光照度和紫外线产生的辐射。光是一种能量,光的照射会起文物材质的光化学反应,使文物材料老化或变色,尤其是纺织品、纸质等有机质地文物以及彩绘器等对光敏感的文物。光的波长不同,对文物损伤程度也不同。同时,光的热效应还会使光照射的环境内温度升高,因此多数博物馆馆内灯光都比较昏暗,有的展品旁的灯光还会周期性开关。如果光线过强,会使染料、颜料色泽发生变化,最终物质整体遭到破坏。加上光的热

博物馆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及保护对策

博物馆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及保护对策 文物是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文物书写着历史的文明。每一个民族都是通过本民族的历史文物来认识并了解本民族的,每一件文物都蕴藏着极大地感召力,经典文物的传承已经成为了民族团结的象征。文物保护的工作做得好,历史的痕迹就越明显与更加清晰,发挥的作用就会越大。 一、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文物在长期的收藏历史过程中,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并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科学有效的文物保护工作,一方面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人民群众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历史文化,提高民族意识、品鉴古人的精神文明世界知悉时至今天的发展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科研价值。激发了无限的爱国热情,促进了人们的思想素质水平与科学文化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教育作用 文物有着传承历史精神文明的重要使命,是见证历史的重要符号,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因此,成为了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每一件文物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承载着特殊的内涵,凝聚着我们民族的优良品质与民族精神,有着强大的感染力。人们从文物的实物中增加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感受,了解到文物的由来,认识文物的历史背景,诠释历史年代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教育人民群众感受民族精神的内涵,产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出民族的自信心。有助于人民群众继续沿袭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坚韧不拔、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发挥出历史文物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作用。 (二)鉴古知今 虽然我们知道光阴一去不复返的不可逆转性,但是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中,可以隐约看出那若隐若现的历史痕迹。通过文物的鉴赏,可以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掌握了历史知识,就是了解了一个民族。鉴赏文物就是在阅读历史,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因此,对于文物的从鉴赏古人文明到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今天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可以使人民群众的情操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迪、审美得以提高、精神得以振奋,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无可取代的推动作用。 (三)提供科研 文物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发展轨迹,是进行历史科学研究的第一手史料。文物丰富的文化内容丰富了文物考古研究的参考内容,拓展了更多的思路,为历史的重现提供了重要的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试行规范 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为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物工作方针,落实《文物保护法》关于馆藏文物保护的规定,有效地降低和防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博物馆藏品的危害,确保文物的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博物馆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安全技术防范条件、消防条件和环境监控等。 本规范旨在针对影响博物馆藏品安全保存的温度、相对湿度、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物、噪声、微振动、生物损害等自然因素,就博物馆藏品存放的主要场所藏品库房、陈列室和保护修复室提出防止和延缓藏品自然损坏的环境规范。人为因素的破坏主要通过安防、消防和有效管理措施来解决。 本规范只对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提出基本要求。 现行的强制标准本规范已引入。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术语、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的控制要素。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其他文物收藏、研究、展示单位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GA27-2002 《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 GB/T 16571?1996 《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 JGJ66-91 《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GBJl6-87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193?9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63?97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61?9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325?200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控制规范》 文化部 《文物藏品定级标准》 国家文物局 《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 3 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规范。 3.1 博物馆: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文物、自然标本,向公众开放的社会公益性机构。 3、2 藏品:馆藏文物、自然标本的总称。 3.3 藏品保存场所:用于保存藏品的库房、陈列室和藏品保护修复室等场所。 3.4 藏品保存环境:藏品保存场所应该具备的适合藏品长久、稳定保存并能有效控制延缓其自然损毁,防止人为破坏的环境条件。包括: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安全技术防范条件、消防条件和环境监控。 3.5 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藏品保存场所主要由藏品库房、陈列室和藏品保护修复室等特定建筑物组成。自然条件指温度、相对湿度、光线辐射、空气污染物、噪音、微振动和生物等。 3.6 藏品库房:藏品集中保存的特定建筑物。 3.7 陈列室:博物馆向公众展示藏品的特定建筑物。 3.8 藏品保护修复室:博物馆运用传统修复工艺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藏品进行科学保护、保养、分析和检测的特定建筑物。 4 藏品保存场所的自然条件 4.1 藏品库房的自然条件 4.1.1 藏品库区由藏品库、暂存库、周转库、保管设备贮藏室、藏品鉴赏室和保管员业务工作室、风淋更衣间等部分组成。 4.1.2 每间库房的使用面积以80~100?为宜,最小不得低于50?,最大不超过200?。藏品库建筑不宜超过4层,每层净高2.4~3m。特大体量的藏品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建造,适当调整库房面积和高度。 4.1.3 库房建筑均应避光。提倡建密闭式无窗库房。藏品库房有窗者,每间开窗不宜超过两个,每个面积不超过1?。应加装防盗护栏,采取防尘及吸收紫外线辐射的措施。

博物馆的安全防范及措施

博物馆安全防范及措施 博物馆作为国家或地方收藏保护文物的机构,安全保卫工作是文物保护工作的生命线。保护文物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是文物战线每一个职工所应尽的职责,在安全设施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应建立健全保卫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兼职保卫干部,安全保卫措施大体有:"人防""物防""技防"。 物防是基础,人防是保证,技防在其建筑的平台上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是有先进的安全技术防范,发现了罪犯也无法抓到,做好安全保卫工作,人为因素是第一位的,是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的前提。 在保护文物安全的过程中,博物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职工的安全意识是最重要的:馆领导是单位安全保卫工作的统筹者,将安全保卫工作放在所有工作之首,并把它纳人本馆重要议事日程。首先,建立健全定期学刁制度、教育制度,结合实际学月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其次。扎实推进山西省文物局提出的文物"金皑甲"达标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安全保卫规章制度,做到制度完善配套,程序规范可行。健全保卫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兼职保卫干部,使保卫工作大事有人抓,小事有人管,对安全保卫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制定安

全知识学习交流日,并开办安全、法律法规知识讲座,进行保护文物安全和职业道德纪律、法制宣传的教育;最后,召开月安全工作会议,把上级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对安全工作的要求和精神及时传达,同时布置好当月的安全工作内容,要求月中旬写好安全工作总结并制定好次月的安全工作目标,以此来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感,使其树立长备不懈的安全观念、自觉遵守单位内的各项安全保卫规章制度,真正把安全保卫工作落实到实处。 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确保重点"的方针,树立"安全工作无止境,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目标。制定重点要害防护部位,切实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如:文物陈列室,文物库房、档案室、资料室等。针对要害部门,结合安全防范设施安装"110"联网报警系统;对陈列在展厅内的珍贵展品要重点保护,单独安装报警装置。凡藏品收购、登记、鉴定、编目、入库、使用、调拨、交换、出库、注销,都要做到制度严格、手续完备。管埋藏品总账的人员不兼管实物。每年还要定期对珍贵藏品进行清点查核。为夜班人员配备必要电警棒及通讯设备。其实,再先进的技术防范设施,它的保养和操作都离不开人,所以,只有人防和技防相结合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案件的发生,达到确保文物安全的目的。搞好技术防范的建设只是为安全保卫工作创造较好的外围条件之一。要把整体的防范建设搞好,物防也是不可缺的条件。使技防、人

博物馆展陈中的文物保护

博物馆展陈中的文物保护 文物藏品的保护是自然科学中一门研究人类文化遗产和自然现象遗存的质量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对抗自然力对文物藏品破坏的科学,即研究历代各种质地文物在内外因素影响下的质量变化规律,应用科学技术手段,维护文物质量,对抗一切形式的质变,阻止及延缓质变过程,控制降低质变速度,对文物的劣化进行综合防治。 博物馆展陈中的文物保护的概念,是由其特有的研究对象和承担的专门任务而形成的。博物馆作为各类文物、标本、艺术品的收藏和对其进行保护、研究、展示宣传的单位机构,负有妥善保护好历史文化财产的重大责任。博物馆展陈在给参观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参观环境和视觉享受的同时,还必须尽可能地使展品文物免受损害。 一、影响陈展文物的几个因素 1、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构成博物馆文物展品影响的大环境因素,因其决定着文物展品所在大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以及波动状况,因此是影响博物馆陈展文物的基本因素之一。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包括了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处于北温带上的绝大部分国土,四季更替明显,冬季南北差异较大,除共同的夏季

普遍高温之外,各地的温度和湿度都处在不断的波动之下。文物展品在自然条件下保护存在问题。 2、空气污染 中国的大气污染是比较严重的。环境中的空气污染,对博物馆展示的文物藏品构成难以回避的破坏性和负面作用。博物馆展馆建筑内也存在着空气污染。建筑材料、装修材料、文物贮存设施材料、陈列辅助材料等材料挥发的有害物质,也导致博物馆展室内空气污染的加剧。 陈列柜、文物柜内使用化学织物、胶合板材及装潢涂料挥发的有害气体,在展厅及展柜内微环境中浓聚,直接对文物造成危害。 3、光照辐射 光照辐射对文物的危害是十分突出的。光照辐射有损文物,特别是对光线敏感的纸质文献、档案、绘画、书籍、拓片、图片、照片,皮革、皮毛、羽毛、丝麻棉毛织物、木器、漆器等有机质地文物。博物馆照明光源有天然光源和人工光源两类,多无过滤紫外线和光照幅射的措施,许多的珍贵文物都直接暴露在阳光与普通灯光之下。 4、生物侵害 受生物侵害的文物主要是纺织品和纸质文物,木质、角质文物也经常受到生物危害。霉菌腐蚀、皮蠹危害等使文物遭受到严重损害。

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二年级 四、计划课时:36 课时 五、学分:2 学分 六、任课教师:杨璐 七、课程简介: 文物保存环境是文物保护的基础,是大多数文物常见病变产生的主要诱因,因此该方面的研究也是预防文物产生病变或控制文物病变发展的主要手段。本课程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中温度、湿度、光辐射、空气污染物等因素的介绍,使学生系统了解文物保存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对各种材质文物的作用方式及其调控技术及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及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保存环境对文物安全展陈及存放的重要影响,熟悉文物保存环境因素的监测手段,掌握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技术,为学习文物保护其他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八、参考教材:杨璐,黄建华. 文物保存环境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九、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课时) 第一节文物保护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原则 一、文物保护的意义 二、常用的文物保护方法 三、原真性原则 四、最小干预原则 五、两大原则规范下的文物保护方法第二节文物保 存环境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内容 二、文物保存环境对文物的影响 三、调控文物保存环境的意义 第三节文物保存环境实例分析 思考题:一、文物保护中的宪章和宣言都是做什么用的 二、保存环境对文物都会产生哪些影响。

第二章温度(10 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1)了解温度的定义及温标; (2)理解温度导致文物病害的原因; (3)掌握不同温度测量设备的使用及温度的调控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博物馆温度的调控方法;难点:过渡间控温的原理及隐藏式设计。 第一节温度的定义 一、温度定义的理论基础 1. 平衡状态2.物质的微观模型及布朗运动 3. 热力学第零定律 二、温度的定义 第二节温标 一、热力学温标 二、摄氏温标 三、华氏温标 第三节环境温度因素对文物的影响 一、阿仑尼乌斯经验公式 二、冰冻风化 三、线性膨胀系数 四、可溶于溶解与结晶 五、玻璃化转变温度 六、相变 七、温度引起的湿度变化 第四节环境温度的测量 一、环境温度测量的理论依据 二、玻璃液体温度计 三、双金属温度计 四、电阻温度计 五、半导体温度计 六、红外测温仪

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6376544.html, 博物馆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护措施 作者:李子杰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4期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许多的文化遗产和珍贵文物,然而这些珍贵的文物由于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多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重视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就目前现状来看,在文物保护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经常会忽视一些细节,导致出现差错。文章通过对当前博物馆文物管理中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文物保护的具体措施,希望可以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管理;文物保护;方法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2-0283-01 一、前言 博物馆中保存着大量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保护好文物就是保障历史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博物馆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仍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强化保护措施,是避免文物受到损坏的重要举措。因此,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不断提高工作责任意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制度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为我国博物馆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的稳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中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1.文物保护制度有待完善。就目前我国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普遍存在文物保护制度有待完善的情况,使得相关文物保护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受到各种阻碍。其次,部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文化情感也有待提高,对于博物馆中的相关文物缺乏足够的了解,对我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另外,部分管理人员未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相关服务功能,博物馆与社会之间没有建立纽带和桥梁,导致定位不明确,长此以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也未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①。

分析博物馆文物保护途径

分析博物馆文物保护途径-旅游管理 分析博物馆文物保护途径 文物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侧面反映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保护文物就是保持民族文化特性,意义重大。近年来,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当下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仍存在些许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现存问题,提出文物保护工作途径。 李慧清 一直以来,国家对祖国文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颁布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办法。历史的文物不同程度都会受到损坏。博物馆作为文物的一个避难所,承担着收藏、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而博物馆对文物的保护则至关重要。 一、博物馆中文物保护现状。 当前博物馆文物保护技术相对有了很大提高,但现有文物馆藏工作仍存在很大问题。在市级博物馆体现尤为突出:一是库房条件限制。馆舍的限制,文物的库房面积小,空气不流畅。各类文物的安放不能做到分门别类,致使文物混合摆放,给博物馆的文物管理工作带来很大不便。这就不利于不同质地的文物的保护。二是设备的陈旧。资金缺乏导致设备陈旧,致使对文物的科技保护能力较差。例如防潮、防湿设备的不到位,空气调节系统的缺失。三是管理人才配置不到位。尤其是缺乏文物鉴定、修复、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些问题的存在终将影响博物馆文物保管工作的质量,对文物保护造成重大损失。 二、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举措。

文物保护工作是博物馆文物工作的基础。文物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保护文物就是在延续文物藏品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针对当下博物馆文物保护现象,先将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途径梳理如下: (一)编写文物保护方案。 工作人员要做好文物前期信息的采集工作,充分了解文物背景,包括相片、历史信息、价值评估等,以保证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顺利进行。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制定前,对文物的科学检测尤为重要。通过各种科学仪器检测分析,可以获得文物的材质、制作工艺、病害原理、保护修复材料等重要信息。 (二)确定文物保护优先级。 目前所涉及的文物修复以抢救性为主,在文物出现问题之后才实施保护举措,这就很难恢复文物最初模样。而文物的老化犹如人体的衰老一般,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对文物也要提前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确定文物保护优先级,防患于未然。 (三)提高科学技术性。 文物保护工作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也会出现“保护性破坏”情况,因此对修复材料都需要经过试验,确保其安全后方可实施在文物上。在保护处理过程中,必须对引入的新材料的性能要十分的了解,确保所使用的材料原则上不能对文物产生不良影响。对于未使用过的材料,要进行全面了解和科学试验,以确定该材料的可行性,避免对文物造成损坏。 (四)完善文物档案。 文物建档是博物馆对文物保管的关键,要做到妥善、科学管理。同时,文物档案也是检查文物数量和质量的根据。所以博物馆应对馆藏文物全面清点,摸

谈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

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物的形式保留了丰富的信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了研究和利用其中蕴藏的信息资源,必须保存好文物的物质形态。 然而,由于文物材料的特性及其内部不停运动的普遍性,再加上环境因素的作用,文物在自然环境中存在衰败、损坏甚至消失的倾向,即文物的自然损坏,其实质是环境因素与文物材料发生物理作用或者化学作用,使文物日益改变其本来的形态和组分,危害文物的长期保存。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就是环境与文物保存之间的关系,环境因素与文物材料作用的过程和机理,并找到适宜文物保存的最佳环境,最终减缓文物的自然损坏。 文物保存环境,可以理解为以文物为中心的周围环境因素的总和。具体到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或称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主要包括博物馆室内的空气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和有害生物等因素。博物馆不利环境因素对文物的作用一般进行缓慢,但日积月累,其破坏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博物馆各种环境因素与文物材料作用的过程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空气温湿度 温度和湿度是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最基本、最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它们是直接影响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两个基本因素。 1.1 温度 通常,博物馆室内空气温度作为单一因素对文物材料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由于环境中同时存在着光照、各种气体等因素,当文物材料受到它们联合作用而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时,温度在后续反应中具有加速化学发应的作用。根据范特霍夫(Van’t Hoff)近似规则,对一般反应,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2~4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温度变化会引起相对湿度的变化,从而对文物产生影响。 1.2 湿度 与温度相比,博物馆相对湿度对文物的影响更大。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大部分馆藏文物保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湿度对有机材料文物的影响:有机材料文物的共性就是其内部含有一定的水分,当外界空气湿度较高时,它们吸收水分,引起水解、增重、体积膨胀等变化。当外界空气湿度较低时,它们释放内部水分而产生收缩、干裂等变化。不同的有机材料对相对湿度的反应状况也不同。动、植物纤维材料的丝、毛、棉、麻、纸、竹木器等,对湿度变化较为敏感,尤其是丝织品和书画。 湿度对无机材料文物的影响:潮湿环境对绝大多数金属文物保存非常不利。潮湿空气中,青铜器和铁器会发生化学腐蚀或电化学腐蚀,尤其是有氯化物存在时,锈蚀速度会更快。银器在高湿度环境中,加上强光和臭氧的作用,可能会被缓慢氧化。潮湿环境还会使古代玻璃器皿表面腐蚀发白或发灰。温湿度的变化可能导致瓷器表面玻璃质釉层发暗模糊、失去光泽或分解。 高湿度也是微生物霉菌产生的必要条件。在高湿度环境下,有机材料文物是霉菌的良好营养源,从而间接导致文物材料的损坏。 光照 在博物馆,尽管光对于人们研究、参观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文物保存却是有害的,尤以光波中的紫外线为甚。研究表明,光对所有有机材料文物具有破坏作用,引起它们表面变质并加速这种变质反应。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附件008 文物存放环境的基本要求一览表 文物分类文物种类 温度 (℃)相对湿度 (%) 光照度 (Lux) 大气环境 生物 因素 无机质文物石质文物 陶、瓷器 14-2440-55300 无酸性气体、防 尘 青铜器14-2430-45150 防尘、无氯、无 酸性气体 铁质文物14-2430-45150 无酸性气体、防 尘 金银器14-2440-55150 防尘、无硫化物、 无酸性气体 有机质文物 纺织品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纸质文物14-2050-55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骨、象牙14-2050-55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木质文物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皮革制品14-2050-60 50 防紫外线 防尘、 空气清洁 防虫 防霉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文物存放环境分两大类,即无机质类文物和有机质类文物: 1.无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4℃,相对湿度 30—55%,光照度:150—300 Lux,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灰尘、无酸性气体; 2.有机质类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0℃,相对湿度 50—60%,光照度:50Lux,无紫外线,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有害性气体,防尘、防虫、防霉; 3.由于无机质文物与有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要求不同,在考古工地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文物临时库房应该是两间房屋以上,将无机质文物和有机质文物分开放置,同时分别进行不同指标的调节与控制; 4.如果条件不许可,只能有一间文物库房,就要根据当地主要环境特征来确定临时库房的执行指标。如果当地主要环境适合有机质类文物保存,就将有机质类文物保存环境作为临时库房的主要环境。把无机质文物放入文物柜或文物箱内,进行小环境控制,反之亦然。如果出土的大宗文物是归属某一类文物,就根据该类文物的需要制定临时库房主体环境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