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效应”集锦

地理效应”集锦

地理效应”集锦
地理效应”集锦

“地理效应”集锦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是如何形成的呢?专家解释称,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大城市大气环流较弱,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发展,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同时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会形成‘雨岛效应’。”

美国方面的研究证实,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由于“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这样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雾岛效应

现代城市被科学家称之为“气候岛”,主要有“五岛效应”,其中城市热岛效应为着名,但“雾岛效应”、“雨岛效应”、“干岛效应”、“混浊岛效应”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所谓“雾岛效应”,其原因主要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如伦敦为国际着名的雾都,重庆为我国的雾都,除了自然条件的原因外,城市雾岛效应也是重要因素。伦敦近年来进行了环境治理后,雾日大大减少,就是最好的证明。

此外,除了正常的雾外,有人把城市的“烟雾”也包含在其中,这样象洛杉矶着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也被视为城市雾岛效应的一个实例。

绿岛效应

“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以上。

森林是最高的植被。在成片的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的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候。森林可以减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减低地表风速,提高相对湿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气候。这就是森林的绿岛效应。由于森林能改变风向,减弱风速,阻滞沙土,起着防风、固沙、保土的作用,因此,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往往成为改造小气候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国三北地区,风沙大,降水少,蒸发强,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建造防风林带,对于改变这些地区的气候,促进农牧业生产,起到很大的作用。

绿化可以调节气温,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在炎热的夏季,树木和草坪庞大的叶面积可以遮阳,能有效地反射太阳辐射热,大大减少阳光对地面的直射。树木通过叶片蒸发水分,可降低自身的温度,提高附近的空气湿度。因而夏季绿地内的气温较非绿地低3~5℃,较建筑物地区可降低10℃左右。所以,在绿化好的地方,人们会感到空气清新,可为人们提供消暑纳凉、防暑降温的良好环境。在寒冷的冬季,树木较多的绿地中,由于树木能减低风速,减弱冷空气的侵入,树林内及其背向的一侧,温度可提高1~2℃。

绿洲效应

定义

在沙漠地区,因为无水又高温低湿,因此无动植物存活。但是沙漠地区只要有水源,水分与空气混合,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相对湿度。湿润的空气适合作物成长,形成人类可居住的条件。在气象学此种空气与水混合,空气的热量使得水分自液体转变为气体(蒸发作用),空气的热量被水分吸收因此减少。空气温度因此降低(冷却作用)。水分变成水蒸气又进入空气之内,因此空气内相对湿度增加。此种水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为绿洲效应。此种过程也称为蒸发冷却作业。

应用

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进行大面积的人工灌溉可以引起气候变化,产生绿洲效应。经过灌溉的土地,土壤湿润,热容量增大,水份蒸发量也随之增加,土壤和近地面层气温的昼夜变化趋向和缓,相对湿度加大。就好比在沙漠中出现绿洲一样。大面积的灌溉可使局部范围内的气候相应改变,额外水份的蒸发将引起云、辐射和降水等气候变化。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在6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进行灌溉,结果使当地初夏增雨10%。有些科学家还曾设想建立半径达50米的巨型输水管道,横跨大西洋,将南美亚马逊河口的淡水输送至非洲撒哈拉沙漠灌溉,形成广阔的绿洲,以改良其极端干旱的气候状况。

作用条件

绿洲效应来自水与空气的混合。因此绿洲效应的作用条件在于:

1.有足够的风量与风压,

2.有足够的水量,

3.有足够的时间使水与空气得以混合。

狭管效应

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液体在管中流动,经过狭窄处时流速加快。气流在地面流经狭窄地形时类似液体在管中的流动,流速也会加快,并因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密度也会增大。地球上山地的许多风口和许多地方出现的地形雨都与气流经过狭窄地形密切相关。

狭管效应”在城市随着高层建筑物越多、越宽、越近,其出现的概率比过去增加许多。据气象专家介绍,所谓城市的“狭管效应”就是由于城市高层建筑物间距极小,大风迎面吹来后无法顺畅通过,只能聚集在很小的空间内,有关科研部门测试显示,在城市6——7级大风时,由于“狭管效应”,通过高楼之间的瞬间风力可达12级以上。

大湖效应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这情形以在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地区沿岸的降雪最为着名。其他水域,如某些海和湖也会产生大湖效应,产生面积较小的雪带。比如美国东海岸的雪带,冬季,以魁北克为中心的高压区使大气顺时针环绕流动,使极地气团向南经大西洋到达北美海岸,其间穿越墨西哥湾暖流温暖水域,为美国东海岸带来降雪。雪虽是大西洋

而非湖泊带来,也被称为大湖效应降雪。美国犹他州的大盐湖,加拿大的哈德逊湾和圣劳伦斯湾都会产生大湖效应暴风雪。

成因

以五大湖地区为例。在秋天到来时,五大湖区逐渐变冷,但冬季不会完全封冻。冬季气团主要从西向东穿越北美洲。当陆地将夏季吸收的热辐射掉,大陆气团变得很冷,极地气团南下到大陆上空,当气团经过湖面时,温度极低的空气与相对温暖的水面接触,气团下部温度升高,水汽进入气团。现在冷气团下部是一层温暖潮湿的大气。寒冷、密度较大的冷气团下沉,使暖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凝结,空气不太稳定,云开始形成,一般为层云,层积云或大片积云。一般冷气团在五大湖区上空行进一半时,就会形成云,并随气流向东漂移。之后,大气再次来到寒冷的大陆上空,与地面的接触减慢了大气的移动,从湖面飘过来的大气不断在沿岸聚集,暖气团不断上升,云层加厚,开始降水,由于下层空气温度很低,水汽以雪的形式降落下来。

降雪地点与降雪量

降雪地点取决于使云移动风向和风速。风速决定了暴风雪行进的距离,风越强烈,其携带的水汽走得越远,晚秋与初冬时节,其行进的距离最远。

降雪量取决于以下因素:冷气团与水面的温差,温差较大时,水温越高,冷气团温度越低,冷凝的水汽就越多,雪量就大,一般在12月和1月容易出现这种温差,也最容易产生暴风雪;冷空气在水面行进的距离,即吹程也会影响降雪量,冷空气与暖水面接触时间越长,气团就会携带越多的水汽。

如果水面结冰,水汽供给停止,大湖效应就会停止。

焚风效应

气流翻过山岭时在背风坡绝热下沉而形成干热的风。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着减少。亚洲的阿尔泰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东坡等都是着名的焚风出现区。中国不少地区有焚风,比较明显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东坡,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其增温影响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气温直减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热风害和森林火灾。冬季强焚风可引起山区雪崩等。

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如北美的落基山、中亚西亚山地、高加索山、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甚至太行山东麓也曾出现过焚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理现象,即山的迎风坡多雨,而相反达到同时,背风坡少雨干燥.这是因为山脉阻隔暖湿气流,把水汽集中在迎风坡,水汽聚集并到达一定强

度时,就会下雨.同时背风坡常年不能接受水汽,以至于蒸发量相对跟大,使土壤相对干旱.这种现象被称为雨影效应

热岛效应

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主要有两种:

一,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热岛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表现为夜晚强、白天弱,最大值出现在晴朗无风的夜晚,上海观测到的最大热岛强度达6℃以上。季节分布还与城市特点和气候条件有关,北京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上海和广州以10月最强。年均气温的城乡差值约1℃左右,如北京为~℃,上海为~℃,洛杉矶为~℃。城市热岛可影响近地层温度层结,并达到一定高度。城市全天以不稳定层结为主,而乡村夜晚多逆温。水平温差的存在使城市暖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向四周辐散,而附近乡村气流下沉,并沿地面向城市辐合,形成热岛环流,称为“乡村风”,这种流场在夜间尤为明显。城市热岛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空气湿度、云量和降水。对植物的影响则表现为提早发芽和开花、推迟落叶和休眠。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它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可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高。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二,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

近代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德国科学家洪堡1799-1804年间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考察时发现,赤道附近的高山雪线,比中纬度的青藏高原许多高山的雪线低200米左右。例如:贡嘎山西坡雪线高5100米左右,而靠近赤道的厄瓜多尔基多附近的高山雪线仅约4800米多一些。这不符合常理:由于赤道地区热量较高,高山雪线通常应该从赤道向两极递降,到极地附近降至海平面。

据此,洪堡提出了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理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或称“下垫面”,青藏高原由于下垫面大面积抬升,(相当于把“火炉”升高),故其热量较同纬度、同海拔高度的其它地区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区也要高得多。

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多要素影响极大,如冰川、生物等。例如,贡嘎山南坡的垂直自然带和纬度相当的峨眉山相比丰富得多,许多树木的分布界线也设于峨眉山,就是这个原理。

冷岛效应

观测结果表明,绿洲农田上不同高度层的气温,昼夜均比附近的戈壁显着要低,最高气温甚至可低30℃左右,蒸发量约小一半。这说明绿洲在夏季相对于周围环境(戈壁或沙漠)是一个冷源和湿源,即相对独立的“冷岛”。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戈壁沙漠较绿洲的比热小,在阳光照射下地面增温比绿洲快得多,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热的暖空气,通过局地环流作用输送到绿洲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使下层冷空气以保持稳定,于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凉爽、湿润的小气候。这种特殊的气象效应,称为绿洲的“冷岛效应”。

绿洲上空的这种效应,使湍流发展较弱,抑制了植物的蒸腾和地面的蒸发,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这对于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绿洲节约水源、种草种树和发展农业,是很有利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参考教案教学目的: 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新课讲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 ——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板书:3、工业社会阶段: ——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2.1大洲和大洋课程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华安县华丰中学庄培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 1.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2.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方法 教法:图示、启发、互助、合作、探究、讨论、提问等方法。 学法:尝试有效读图、析图,以图释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6年中秋节是个不同寻常的节日,天宫二号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为对接神舟十一做好前期

准备。回顾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他们都说: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更像水球。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难道是他看错了?说错了?)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板书)。 设计目的:以人类探索太空的重大事件导入新课,提出地球像一个水球的观点,使学生感觉真实,既创设了本节课的学习情景,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互动探究一:你说我说】地球?水球? 1.读教材P30图 2.1“世界海陆分布”,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面积后回答:“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2.读教材P30图2.2“世界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较”,让学生通过读图知道海洋和陆地各占地表的比例是多少。(地表的海陆分布:海洋:71%;陆地:29%)(板书) 3.读P30图2.1“世界海陆分布”图,学生观察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后回答:“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南半球) “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西半球),引出水半球和陆半球。 4.请同学们来探讨一下,你们觉得这个星球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叫水球,因为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叫地球,因为人类生活在陆地上的;可是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受当时条件限制,居住在大陆两岸的人们没有交流,海洋被视为天地的尽头,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设计目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地球名称的看法,不是让学生争议地球的名称是否科学合理,而是通过学生讨论、运用地球仪和地图求证,加深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认识。 阅读“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谈感想。 设计目的:了解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艰苦历程,知道我们今天能够从课本上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这是无数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外交使节拼搏奋斗和科学探究的结果,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历年高考地理真题集锦(答案)

历年高考地理真题集锦参考答案 第1题 (1)优点:运量大、运费低。缺点: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 (2)欧洲西部科技发达;人口素质高;拓展欧洲市场(市场广阔)。 (3)当地盛产橡胶,原料丰富;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产品靠海运,运输成本低。 (4)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保护森林资源等。 【归纳】技术导向型工业产业分散原因 1.研发中心——科技发达;高素质人才多 2.销售中心——拓展市场 3.生产装配中心——降低成本 4.交通(快) 原料导向型工业产业分散原因,围绕中心:成本 1.原料 2.劳动力 3.地价(内部交易成本) 4.交通(实惠) 政策支持(社会主义优越性) 第2题 (1)耕地变林地(桔园)后,下渗(和植物截留)增强,地表径流减小;同时由于树木的阻挡,水流速度变慢,流水侵蚀(或冲刷)作用减弱,因此水土流失减小;耕地变林地(桔园)后,地下水增多,雨季汇入河流的水量减少,而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量增大,使河流流量(水位)季节变化减小,因此旱涝灾害减少。 (2)冬季夜晚,坡顶近地面因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冷而重的空气沿山坡下沉到②地(河谷),使②地(河谷)气温较高的暖空气被抬升到上空,导致②地(河谷)冷而①地(山坡)暖,因此,②地(河谷)的柑橘树比①地(山坡)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3)合理。理由:该地原料丰富;市场需求量大;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

或答:不合理。理由:可能会加大果树与粮食争地的矛盾;需要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资金投入高;劳动力素质较低等。 第3题 (1)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强;赤道地区多对流雨,强度大,但历时短,能保证每天光照时间充足(2)油棕生长在热带,经济寿命长,产果量大;油棕果含油量高,单位面积产油高;马来西亚属于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丰富,棕油加工成本低 (3)中国热带面积小,油棕适宜种植区少,棕油消费量大,需要大量进口;印尼地处热带地区,油棕种植面积大,棕油自产量大(4)①周边油棕种植广,接近原料产地;靠近港口,便于产品运输;园区占地面积大,小镇地价更便宜。(②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利于产业集聚化,形成规模效应;方便产业之间生产联系,降低生产成本。 第4题 (1)①纬度较低,夏季高温;②地势较低,山脉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冬季温暖;③地处云贵高原,高粱生长期光照充足;④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适中,适宜高粱生长。 (2)①接近优质酿酒原料(糯高粱)地、水源量大且质优;②当地酿酒历史悠久,多质优熟练的酿酒工人;③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④公路运输便利,基础设施完善;⑤茅台酒的品牌影响大。 (3)赞同:①有利于优化茅台镇的产业结构;②提供更多的就业就会;③增加地方财政收入;④改善茅台镇的生态环境。 反对:①茅台镇旅游基础设施落后;②地处偏远地区乡镇,远离市场、交通不便;③酿酒的独特行业特征使有些环节可欣赏性不强。 (4)有利影响:①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④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不利影响:①用地紧张,土地资源紧缺;②争夺共同的基础设施;③污染加剧,环境恶化;④交通运输的压力加大;⑤资源枯竭加剧。 第5题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小专题之大湖效应

2020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小专题之大湖效应 典型例题一:(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考补习学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考试地理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为北冰洋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 材料三:图2为五大湖地区某次暴风雪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暴风雪形成的各环节。 (1)从旧金山沿西海岸向北至阿拉斯加州,经过的主要自然带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2)俄罗斯西伯利亚境内鄂毕河汇入北冰洋,试分析该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3)图1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试分析该渔场冬季渔业生产的不利自然条件。 (4)美国境内五大湖地区降雪量最大的季节是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图2所示暴风雪的形成,主要是因为________(填序号)环节增强。 参考答案: (1)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从赤道到两极。 (2)纬度高,冬季月均温小于0℃的时间长;流经亚寒带针叶林带,植被覆盖较好;春汛。 (3)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港口封冻时间长;受西风影响,海面风浪大;多浮冰。 (4)冬;位于冬季风向风湖岸,水汽较大,风力较强;② 典型例题二: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南边和东边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北边是和缓连绵的藏北高原丘陵,西边是高峻的冈底斯山脉,湖泊周围有广阔的湖滨地区,整个区域形成了一个封闭性较好的内流区域。3.7万年以

最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检测9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专题检测九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天津市某校地理社团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图中表示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读图,完成第1~2题。 1. A.①与⑦植被相似——大气环流相同 B.④与⑤气候不同——海陆位置不同 C.①与②自然带不同——纬度位置不同 D.⑤与⑥自然带不同——海拔不同 2.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地终年高温多雨 B.⑦地位于板块边界,多火山、地震 C.⑤地种植园农业发达,商品率低 D.⑥地盛产柑橘、葡萄、油橄榄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①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受纬度位置的影响两者自然带不同;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植被也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④与⑤同位于赤道附近,但受地形影响,前者为热带草原气候,后者为热带雨林气候;⑥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⑤与⑥自然带不同是受纬度位置的影响。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地中海气候区是重要的柑橘、葡萄、油橄榄产区;②地夏季高温多雨,⑦地位于亚欧板块内部,火山、地震较少;种植园农业的商品率高。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3.影响图中1月和7 A.洋流流向 B.山脉走向 C.海陆分布 D.风带分布 4.爱尔兰与我国协商,决定由该国提供原料,在我国建设生产基地,共同生产某类工业产品,最有可能是( ) A.石油制品 B.奶制品 C.手机 D.机床 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气温比同纬度海洋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冬季则相反。据此判断图中1月和7月等温线走向的共同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第4题,爱尔兰地处40°N~60°N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于乳畜业的发展,据此推知该工业产品。 读某国灌溉用水量示意图,完成第5~6题。

七大洲轮廓巧记法

七大洲轮廓巧记法 地理课内容很多,不可能要求学生什么都记住。但有些内容是必须记住的(如世界地理中的七大洲四大洋和中国地理中的34个省区的相对位置以及轮廓图),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的空间概念,才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现将个人在讲授七大洲的轮廓时,交给学生的记忆方法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根据地理学科特点和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充分运用特征记忆法和联想记忆法。特征记忆法:许多地理图形,必须抓住图形的特征来强化记忆。对国家、省区、岛屿、湖泊等图形的记忆,就应突出它们的轮廓特征来记忆。如:意大利酷似一只长筒靴,黑龙江省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陕西省象兵马俑;这样不但好记而且容易区分。联想记忆法:地理学科中的许多知识,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有的表现为因果关系,有的表现为近似关系,有的表现为从属层次关系……。因此,可由已知的某一地理知识为基础,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例如:由亚马孙河就可以联想到由其而冲积形成的广阔的亚马孙平原,有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茂密的热带雨林中的攀缘的动物……,甚至还可以由此联想到纬度位置相似的非洲刚果河。 一七大洲轮廓形象取名——特征记忆法 亚洲:绵羊吃草非洲:大象踏蚁北美洲:火鸡展翅

南美洲:大象迈脚南极洲:乌鸦喝水欧洲:老牛背睡童大洋洲:袋鼠跃出澳洲 二七大洲形象解说——联想记忆法 亚洲绵羊吃草 羊头是阿拉伯半岛,羊脚分别为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羊尾是堪察加半岛,草是由板块运动形成的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弧链(由此可联想到我国的夏季风——风吹草低见牛羊) 非洲大象踏蚁 非洲是非洲象的故居。非洲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足下肉变大,更适应缺水的生活,非常知道节约用水,而且会在沙漠中寻找水源。我们运用借代的方法,借象足代大象指非洲;蚁即蚂蚁,指马达加斯加岛。 北美洲火鸡展翅 火鸡,又名七面鸟或吐绶鸡,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的家禽。北美洲的轮廓犹如腾空而起火鸡,其喙为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半岛,鸡头是阿拉斯加州,两支翅膀分别是加拿大和格陵兰岛,两腿一为中美地峡,一为弗罗里达半岛。 南美洲大象迈脚 借板块学说南美洲和非洲原是一块大陆之说,取义大象,借其形取名大象迈脚。南极洲乌鸦喝水 取名源于中国古代儿童故事——乌鸦喝水,南极洲淡水资源丰富,但都以固态形式存在,难以利用。乌鸦只好伸长脖子(南极半岛),用石子(火地岛)填充瓶子,从南美洲取水。另借两者黑白分明之意,说明人类必须遵守《南极条约》,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冻结对南极任何形式的领土要求,确保了南极大陆未来50年的和平与安宁。 欧洲老牛背睡童

关于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

关于地理中各种各样的 效应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地理中各种各样的效应 1.焚风效应: 翻越山坡的暖湿气流,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大气中的水汽凝结降落差不多;到背风坡,随着气流下沉,海拔变低,气温升高,空气变得既高温又干燥,此现象被称作“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在地球上热带、温带的山地屡见不鲜,甚至可找到主要由“焚风效应”影响形成的荒漠,如南美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我国不少地区都有“焚风效应”,例如偏西气流越过太行山下降时,位于太行山东麓的石家庄就会出现焚风效应。据统计,出现焚风时,石家庄的日均温比无焚风时增加10℃左右。 2.绿洲效应: 在沙漠地区,只要有水源,水份与空气混合,就能降低空气温度,提高相对湿度,这种水份与空气混合产生降温加湿的结果与沙漠中绿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称之为“绿洲效应”。如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寒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北美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南美的秘鲁寒流、北非的加那利寒流、南非的本格拉寒流的沿岸等地区),这一带多雾,气候虽干旱降水少,但由于“绿洲效应”,相对湿度大。 3.盆地效应: 在盆地内部的地表,炎热的夏季,常因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稠密的大气阻挡了地面热量向高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围高中间低的地势不易散热,使气温升高。如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155米)有“火洲”之称,是我国夏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地方,七月份平均气温为33℃,那里极端最高气温曾达到49.6℃。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气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顺山坡下滑至洼地底部汇集,使底部气温低于周围坡地。如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的寒极,曾达到—71℃的低温,就是位于封闭盆地。以上现象谓之“盆地效应”。 4.高原效应: 在面积较大的高原上,其上空空气密度小,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形成气温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地势愈高,这种特点愈明显,谓之“高原效应”。如我国青藏高原,这种“高原效应”强烈,才形成了藏族独特的服饰——藏袍。藏袍大多是右衽大襟,长袖宽领,用飘带扎腰。夜间气温很低,可以将双手藏在袖中;晨后气温渐渐升高,右袖可以脱下来搭在肩上,以便劳作;到了中午,气温很高,可以将双袖脱下,围在腰间。 5.狭管效应: 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被称之为“狭管效应”。如由乌鲁木齐开往阿克苏的5807次旅客列车,通过天山南北向的峡谷地区时,由于“狭管效应”,列车遭遇到13级狂风,列车被掀翻,造成车辆脱轨,大量人员伤亡,南疆线被迫中断行车9小时。如我国的台湾海峡、松辽平原等地两侧都是山岭,地形像喇叭管,当气流直灌管口时,经常会出现大风。在高楼大厦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的: 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培养在地图上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回答问题: 墙体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建筑保温材料没有普遍使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欧洲传统居民的墙体厚度逐渐增大,主要是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居民建筑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具体有什么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什么是概念, 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 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问: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而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会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对人类的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分成两个方面: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同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由于人地关系不同,所以,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采集和狩猎阶段:图1.2.2 问题: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 问题:当时有哪些主要的人类活动区域?少数动植物资源丰盛地区 问题: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程度如何?人类崇拜自然,人类与自然是依赖与恐惧的关系。 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的主要人类活动为农业生产。 图1-2-3: 问题: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包括哪些地区? 问题: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 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 以上几方面是影响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 问题:当时有哪些主要的人类活动区域?农业文明发祥地,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 例:古埃及。阅读“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河小麦:11种5月收,雨季(汛期:6至10月) 3、工业社会阶段:此时期的主要人类活动表现为工业生产。 问题:影响此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问题:当时有哪些主要的人类活动区域(工业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 问题: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传统工业区。 例:东营:不断“生长”的资源型城市 问题: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此时的工业区? 例: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

初一上册地理大洲和大洋练习题

.精品文档. 初一上册地理大洲和大洋练习题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 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是 A、亚洲 B、欧洲、北美洲D、南极洲 2. 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的大洋是 A、大西洋 B、太平洋、印度洋D、北冰洋 3. 亚非两洲之间的分界线是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白令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 4. 读图1-2,在下面示意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表达,不正确的是() A.岛屿 B.海峡 .半岛D.大洋 5. 关于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陆就是大洲 B.大洲就是面积较大的大陆 .大陆及其附近岛屿合称为大洲 D.大洲比大陆面积大 6. 世界的陆地主要分布在() A.东半球南半球 B.西半球北半球

.北半球东半球D.南半球西半球

.精品文档. 、填空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七大洲中,面 积最大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洲,面积最小 的是______ 洲。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世界四大洋 中,面积最大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洋,面积最小的是_____ 洋。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世界七大洲中, 非洲位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球,南美洲位 于_____ 半球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陆和它附近的 岛屿合起叫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上的陆地共可划分为洲。 5.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全部位于南半球的 6.我们把面积广大的陆地叫作________ ;而把面积较小 的陆地叫作______ ;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叫_________ 。 第2课时一、选择题 1. 在宇宙中看地球更像一个“水球”,原因是:() A.地球表面全部是海洋; B.地球被水汽所包围; .地球上七分是海; D.地球上没有水。 2. 世界各大洲中,四周被大洋环绕的是:() A、亚洲; B、非洲;、南美洲;D、南极洲。 3. 有关南极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各大洲中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B、周围直接濒临

地理效应

地理效应 雨岛效应 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大城市大气环流较弱,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发展,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同时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会形成…雨岛效应?。” 美国方面的研究证实,大城市及其下风向“雨岛效应”明显。 雾岛效应 所谓“雾岛效应”,其原因主要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如伦敦为国际著名的雾都,重庆为我国的雾都,除了自然条件的原因外,城市雾岛效应也是重要因素。伦敦近年来进行了环境治理后,雾日大大减少,就是最好的证明。 此外,除了正常的雾外,有人把城市的“烟雾”也包含在其中,这样象洛杉矶著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也被视为城市雾岛效应的一个实例。 绿岛效应 “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约3公顷)绿地里气温比周边建筑聚集处气温下降0.5℃以上。森林是最高的植被。在成片的森林地区以及林冠层的下部能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候。森林可以减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减低地表风速,提高相对湿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气候。这就是森林的绿岛效应。由于森林能改变风向,减弱风速,阻滞沙土,起着防风、固沙、保土的作用,因此,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往往成为改造小气候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国三北地区,风沙大,降水少,蒸发强,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建造防风林带,对于改变这些地区的气候,促进农牧业生产,起到很大的作用。 热岛效应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它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可吸收更多的热量),而反射率小,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高。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干岛效应 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份补给。这样,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狭管效应 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2)(1)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的: 1、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3、培养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因素的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导入:阅读[探索]材料,思考问题: 1、墙壁厚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欧洲传统民居墙壁厚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主要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欧洲处于中高纬度,冬季寒冷,冬季气温自西向东递减,在没有普遍使用保温材料的时代,只能依靠增加墙壁厚度来防寒。这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对民居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新课讲授: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体有哪些影响呢? (在认识这种影响前首先认识两个概念:1、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2、区域地理环境: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 ——区域地理环境是一成不变的吗? (区域地理环境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人类依赖于自然环境而生存,所以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两大方面,即陆地地理环境与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板书:一、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各时期人地关系不同,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板书:1、采集和狩猎阶段:(读图1-2-2人类早期的采集和狩猎) ——影响这一时期人类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这一时期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少数气候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盛的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人类依赖自然、崇拜自然) 板书:2、农业社会阶段:(此时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哪些呢?(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生产力)——读图1-2-3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回答:人类早期农业起源地区有哪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哪些相近的地理特征?(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便利的河水灌溉、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这些条件是农业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 板书:3、工业社会阶段: ——这一时期,影响工业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又有哪些呢?(能源资源、金属资源、交通状况等。) (因此,在有丰富自然资源与有利的自然条件空间组合紧密的地区,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区。) ——世界上这样的工业区有哪些?(英国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德国鲁尔区等传统工业区。) ——是否只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才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例如:日本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海运,摆脱了对矿产资源的地域依赖性,形成了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带。主要的五个工业区:京滨(东京与横滨)、名古屋、阪神(大阪与神户)、濑户内海(福山与广岛)、北九洲。主要的工业部门:钢铁、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石油化工、电子电器等。) ——是否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就一定能形成工业区呢?(不是,为什么?) (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一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环境条件较差,那么这一区域的良性发展也较难实现。如我国西部很多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这与西部的地理环境较差有着很大的关系。)板书:4、后工业化阶段:

初中地理七年级七大洲的特点

各大洲特点 亚洲世界面积最大的洲。 1.地势特点:中部高四周低。 2.地形特征: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3.主要地形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等,平原主要有西西伯 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4.地形分布格局:中部多为高原山地、平原多分布在大陆边缘。 欧洲世界第六大洲。 1.地势特点:地势低平 2.地形特点:以平原为主 3.主要地形区:西欧平原、波德平原、东欧平原、北部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为阿尔卑斯山系 等 4.地形分布格局:山地对分布在南北两侧、中部为平原 非洲世界第二大洲 1.地势特点: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2.地形特征:以高原为主,地面起伏不大 3.主要地形区: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埃塞尔比亚高原等 4.地形分布格局:东南为高原、西北为沙漠 北美洲世界第三大洲 1.地势特征:东西高,中部低 2.地形分布格局:西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东部为山地 3.地形特征:北美洲分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为高大的山脉、中部为广阔的平原,东部为低 矮的山地。 4.主要地形区:西部为洛基山、海岸山、大内华达山,中部为大平原、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等

南美洲世界第四大洲 1.地势特征:西高东低 2.地形特征:西部为高大的山地、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3.主要地形区:西部为安第斯山脉、东部为亚马孙平原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和巴塔哥尼亚高原 4.地形分布格局:西部为山地、东部为平原和高原 大洋洲世界最小大洲(七) 1.地势特点: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地表起伏和缓 2.地形特征: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自西向东依次为西部为高原、中部为平原、东部山地区 3.主要地形区:西部高原、中部大自流盆地、东部大分水岭 4.地形分布格局:西部高原、东部山地、中部平原 世界第五大洲 1.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2.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完整版2018届高考地理秒杀技巧汇总

2017 届高考地理技巧汇总 某地地理位置的描述——标准模板,按规则出牌绝对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纬度带位置、温度带位置)相对位置和相邻位置(位于XX地区的XX方位,东西南北中靠、濒、临、接XXXXXX地区) 【引申题型】——地理位置进行评价——2016 届今年的出题趋势 (1)经纬度位置(所跨纬度带、热量带)一一气候T农业(种类、生长期和熟制) (2)海陆位置(降水、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 (3)相邻位置(陆上相邻)——商贸、国际协作与分工(如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 靠近东南亚,利于对外开放等) (4)交通位置(陆上、海上交通)——运费、大物流、转口贸易、商贸、腹地 (5)经济位置——吸引资金、技术引进;科研,技术发展;国际协作和分工 (6)政治位置——政治中心或区域行政中心 地形特征的描述——标准模板,按规则出牌 地形类型多样或单一,以XX XX XX地形为主; 地势起伏大(小),地势XX高XX低; 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 特殊地貌(如果有则一定要说):海岸线、喀斯特地貌、沙漠戈壁、冰川地貌、火山等。 【引伸题型】地形对地理要素的影响=气候+河流+土壤+农业+工业+交通+城市 3. 等值线题目的五读法——秒杀选择题 (1)读图名——明确等值线的类型(2016 届高考可能会汇入新的等值线元素) (2)读数值——注意取值,同时注意题干中所注的关键词“最大”、“最小”等词汇,在高考时一定要有 目的性地勾画重点,正确运用好公式。这里特别强调局部范围内“闭合”的地方。 (3)读疏密程度——反映水平差距的大小(如坡度、温差、风力、空间差异等等) (4)读凸起方向——这也是命题的重点,“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凸高为高、凸低为低”往往成为考试 比较青睐的东西 (5)读延伸方向——通过等值线这个载体,来考查影响某地理要素的影响因素,这也是一种考法。 4. 地方时的计算——找关键,取整估算,接近秒猜正确选项 (1)第一步必须通过图文信息找到已知地方时)——这是解题的关键 (2)第二步明确公式,看算东还是算西,用加还是用减,这个题目有点变化,特别注意带有航程类的题目,必须加上航行的时间,否则这个题目就会陷入陷阱,要素不全,答案出错。 5. 日界线——走好两步,即可得解 (题干告知信息“占全球、处于同一天、新的一天和旧的一天等等) (1 )第一步是画出剖面图 (2)第二步是找到0:00 所在的经线 这样题目即可得出正确选项 6、地球公转类的题目——巧用“万能图” 方法一:快速浏览题肢,如果涉及到季节“三夏一冬选冬、三冬一夏选夏、遇到春秋不选” 方法二:画出万能图,找到对应点,兼看移动方向

高中必备10则常见的地理现象

龙卷风 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龙卷风经过之处,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它往往使成片庄稼、成万株果木瞬间被毁,令交通中断,房屋倒塌,人畜生命和经济遭受损失。龙卷风的水平范围很小,直径从几米到几百米,平均为250米左右,最大为1千米左右。在空中直径可有几千米,最大有10千米。极大风速每小时可达150千米至450千米,龙卷风持续时间,一般仅几分钟,最长不过几十分钟。 对于龙卷风的防御,有很多有效措施: (1) 在家时,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2) 在电杆倒、房屋塌的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切断电源,以防止电击人体或引起火灾。 (3) 在野外遇龙卷风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 (4) 汽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时,千万不能开车躲避,也不要在汽车中躲避,因为汽车对龙卷风几乎没有防御能力,应立即离开汽车,到低洼地躲避。 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指的是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强,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是具有重大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它常发生在对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等恶劣天气,致使房屋倒毁,庄稼树木受到摧残,电信交通受损,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等。 对于强对流天气的防御,有很多有效措施: 1、建立抗灾夺稳产的农林牧结构和措施 2、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水平和加强对强对流天气系统的理论研究 3、建立、健全防灾系统 气旋 气旋是指北(南)半球,大气中水平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的大型涡旋。在同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低,又称低压。它在等高面图上表现为闭合等压线所包围的低气压区,在等压面图上表现为闭合等高线所包围的低值区。气旋近似于圆形或椭圆形,大小悬殊。小气旋的水平尺度为几百公里,大的可达三、四千公里,属天气尺度天气系统。 地震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而地震带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在地震带内地震密集,在地震带外,地震分布零散。 地震直接灾害是地震的原生现象,如地震断层错动,以及地震波引起地面振动,所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地面的破坏,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滑坡、泥石流等),海啸、地光烧伤等。

(完整word版)高三地理常见的几种效应

高三地理常见的几种效应 1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是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常见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非城市热岛效应,如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等。 在城市热岛作用下,近地面产生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热岛环流。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冷岛效应 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其原因是由于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环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块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 这种“冷岛效应”在干旱地区的湖泊(包括水库)、绿洲地带普遍存在。(2016绵阳一模)“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高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据此完成1—3题。 3干岛效应 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分大部分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因而平时城市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分补给。这样,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4雨岛效应 大城市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大城市大气环流较弱,由于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发展,城区空气中凝结核多,大核(如硝酸盐)存在时有促进暖云降水作用,同时城市的下垫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减慢,延长城区降水时间。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会形成“雨岛效应”。 阳伞效应 阳伞效应是由烟尘增多形成的。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烟尘越来越多。悬浮在大气中的烟尘,一方面将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使地面接受的太阳能减少;另一方面吸湿性的微尘又作为凝结核,促使周围水汽在它上面凝结,导致低云、雾增多。这种现象类似于遮阳伞,因而称“阳伞效应”。 6周末效应 周末效应是指大气要素和污染物以星期为周期的变化,臭氧浓度、气溶胶浓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经历周一到周五的积攒到周末达到极值,这些污染物导致了降雨云层的形成,降水概率在周末也变大的现象。 7冷盆效应

趣味地理集锦

趣味地理(一)婚俗 风俗具有多样性,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所谓“移风易俗”正是这一含义。柬埔寨少女:柬埔寨认为只有学会了吸烟才能了解人生的辛酸苦辣。所以柬埔寨少女婚前必学会吸烟,少女如果不会吸烟,就会被认为不漂亮。 俄罗斯婚礼:要当众摔酒杯先用一对用红绸带系在一起的酒杯喝交杯酒,然后当众摔碎酒杯并深深地一吻。摔碎酒杯象征着如果谁悔改就会像杯子一样粉身碎骨。 北欧的冰婚:瑞典的冰教堂,前来举行婚礼的人们络绎不绝,来冰教堂举行婚礼的新人们不穿婚纱,而是穿着皮草、戴着厚厚的帽子。在冰教堂举行婚礼非常特别,纯洁的冰雪代表了他们纯洁的爱情。为了不让热源融化了冰块,教堂里不准点蜡烛。 坦桑尼亚结婚前捉迷藏一找几个月----婚礼举行前夕,新娘的娘家人载歌载舞、吹吹打打地把新娘送到新郎所在的村庄,但并不是直接送到新郎家中,而是到村中找个隐蔽的地方把新娘藏起来。当确信新娘藏好后,送亲的人才去新郎家报信,请新郎前去寻找。个别“倒霉”的新郎往往好长时间也找不到新娘,婚礼就一拖再拖,有时能拖上好几个月呢。 巴西人:结婚生子要种树,公民结婚时要种10棵树,离婚时要种25棵树,二婚种得更多。 其他各民族婚俗 缅甸勃欧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爱的方式有单独进行的,也有结伙同行的。晚上,小伙子们三五成群地来到姑娘家屋子旁边,或直接进姑娘家,边吹弹乐器边向姑娘求爱。这时姑娘拿出槟榔招待小伙子,小伙子也用自己随身带的槟榔赠与姑娘。如果姑娘接受了某个小伙子,其他的小伙子就自觉地离开,绝不打扰两人谈情说爱。 印度赫尼族男子若是爱上某位姑娘,就带上一袋烟草,来到姑娘家,同她小侃一阵后,便将烟草交给她,自己动手干家务,而姑娘便静坐一旁,观察其表现,并根据表现在一支自制烟卷上缠丝线来决定是否答应。蓝色表示一见倾心,白色表示等等看,红色表示拒绝,如果烟卷上缠上一根女孩自己的头发,则表示愿意以身相许。男方要知道姑娘是否答应婚事,只看一下缠线的颜色便清楚了 南美洲北部苏里南的印第安人,把雪茄作为求婚的媒介物。如果小伙子爱上了一位姑娘,便告诉自己的父母,选定一个吉日良辰,亲自到女家,把精心制作的雪茄赠送给女家,表示男方求婚的诚意。如果女方的父亲欣然接受,这门亲事就算成功了 汉族的的婚礼:1.女儿哭嫁2.出门时换鞋子3.抬的柜子要走在最前面(表示早生贵子)4.柜子里面要装一些米5.结婚时用的瓜子花生不能炒(避讳,否则夫妇容易吵架) 七八十年代订婚:“三转一响&四十八条腿”: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衣柜,碗柜,桌子,板凳等。 九十年代订婚品:“三金一冒烟”金耳环金戒指金项链摩托车 二十一世纪订婚:车子,房子票子合称“三子” [ 本帖最后由23561408 于2010-6-24 22:20 编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