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第16卷第1期极地研究Vol.16,No.1 2004年3月CHIN 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 March2004

研究论文

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马丽娟 陆龙骅 卞林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提要 依据Hadley中心提供的全球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利用诊断分析方法,对近35年来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南极地区,海冰平均北界和海冰总面积的变化基本一致,可以用海冰北界来研究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南极海冰最多和最少期分别出现在9月和2月;威德尔海和罗斯海地区海冰最多、变化最大,南极半岛地区海冰最少,变化也小;近35年来环南极地区的海冰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南极海冰变化的时空多样性十分明显,存在着5个变化不同的区域,其中有两个区域近35年来海冰范围扩大,面积增加,而另三个区域则海冰范围缩小,面积减少。不同区域的海冰都存在着较明显的2—3年和5—7年主振荡周期。南极海冰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南极地区海2冰2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讨论南极海冰变异与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南极海冰 数学诊断 时空变化 全球变化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举世瞩目的重要课题,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和敏感区。科学家们目前正力图从此发现全球气候变化的前兆。极地是地球大气热机运转的冷源所在地,其海洋和大气状况对于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南极地区是全球地2气系统的主要冷源之一,而赤道地区则是全球地2气系统的主要热源(周秀骥,陆龙骅等,1996)。旋转地球上冷热源的非均匀分布,正是产生大气环流的直接原因。

海冰是南极地区最重要的大气环境特征之一。海冰的存在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化,是极地海洋状况最显著和变化最大的特征。海冰所具有的高反射率及其对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和水汽交换的抑制作用,以及海冰生消所伴随的潜热变化,对于极地和高纬度地区大气的热量收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极地大气冷源的强度。因此,极地海冰覆盖范围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极地大气冷源的强度而影响大气环流。另一方面,由于受极地海陆分布及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海冰地理分布不均,导致极地各区域海冰对大气环流的影

[收稿日期] 2004年2月收到来稿。

[基金项目] 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资助。

[作者简介] 马丽娟,女,1979年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是极地气象与全球变化研究。

03极地研究 第16卷

响具有明显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周秀骥,陆龙骅等,1996)。南极海冰的异常变化不仅影响南极地区局地能量平衡,而且对于包括海洋、大气、极冰在内的全球气候系统的稳定和变化亦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美国国家宇航局,美国海军等很早就对海冰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并制作全球海冰冰情分析与预报(Zwally et al.,1983;O’Lenic,1978);WMO年度气候报告和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对南极海冰变化也十分重视(WMO,2002;IPCC, 2001);Yuan等对南极海冰及全球联系,与南方涛动的关系,南太平洋海冰与大气的耦合振荡等进行了研究(Yuan et al.,2000;Kwok et al.,2002;Silvia et al.,2001)。在我国有不少学者研究了南极海冰与我国长江流域梅雨,西太平洋副高的可能联系(符淙斌,1981;彭公炳、王宝贯,1989),讨论了南极短期气候特征、海冰涛动与ENSO及南极半岛地区气温的可能联系(周秀骥、陆龙骅等,1997;程彦杰等,2003),利用数值模式研究了南极冰雪覆盖变异对南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见周秀骥,陆龙骅,1996)。这些研究工作表明,南极海冰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南极海冰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进行了很多研究。南极海冰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南极地区海2冰2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探讨南极海冰变异对南极局地环流和全球大气环流,特别是对东亚和中国天气气候和环流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Hadley全球月平均海冰密集度资料,利用诊断分析方法,对近35年来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南极海冰变异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将另文分析。

2 资料及处理方法

本文使用英国Hadley中心给出的1871年1月—2002年12月共132年的全球月平均海冰密集度资料(https://www.doczj.com/doc/a62696830.html,/cgi2bin/data-browser/data-browser/badc/ ukmo2gosta//data/gice),纬向89.5°N—89.5°S、经向179.5°W—179.5°E,其空间分辨率为1°×1°,即每年每月格点数为180×360;本文选取了其中的南半球40.5°S—89.5°S, 17915°W—17915°E,纬向50个格点,经向360个格点的资料,作为南极地区的海冰密集度原始资料。对南极地区海冰密集度的系统观测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卫星观测,因此在Hadley中心的资料中,1968年以前由于实测资料很少,仅给出了多年平均值(图1), 1871—1942年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均为64°S,而1943—1967年则均为64.1°S,都没有年际变化,故我们仅采用1968年1月—2002年12月共35年有较多卫星观测数据的资料来进行分析。

海冰密集度资料的数据量很大,通常使用某经度范围内海冰平均北界或对应的海冰面积来作为研究海冰变异的特征参数。在本文中,我们定义每个经度上最靠近赤道位置,海冰密集度达0.2处的纬度为南极海冰北界;在计算海冰面积时,考虑了各单元的海冰密集度以及由于纬度变化而引起的1°×1°单元面积的变化。

图2给出了环南极海冰总面积和海冰北界的平均变化特征,显示了与前人研究结果完全一致的变化(O’Lenic,1978;周秀骥,陆龙骅,1996)。由于海冰平均北界纬度较高时,相应的海冰总面积较少,反之亦然。为使海冰北界变化与海冰面积变化一致,图2b中我

图1 平均环南极海冰北界的逐年变化

Fig.1.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Antarctic sea ice mean

extent

a

 海冰总面积(sea ice area )

b 海冰北界(sea ice extent )

图2 1968—2002年平均环南极海冰总面积和海冰北界的季节变化

Fig.2.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otal Antarctic sea ice area and extent (1968—2002)

13第1期 马丽娟等: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图3 环南极各月平均海冰北界与海冰面积指数的对应关系

Fig.3.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area and extent of Antarctic sea ice

们将纵坐标纬度表示为从大到小,本文中所

有述及海冰北界的变化也都作了同样处理。

可以看出,南极海冰有显著的季节变化,2月

份海冰面积最小,平均北界最南,而9月份则

面积最大,平均北界最北,海冰面积和平均北

界的季节变化完全一致。由图3则可看出,

各月环南极海冰平均北界与海冰总面积存在

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9859,

通过了信度为0.001的显著性检验。鉴于海

冰北界的计算和观测都要比海冰面积方便,

在本文中,我们统一以海冰北界作为指数,用

回归分析,聚类分析,谱分析等诊断方法,综

合分析研究了近35年来南极海冰的时空变

化特征。3 南极海冰的平均变化特征

3.1 南极海冰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特征图4 1968—2002年各经度南极海冰北界的变化

Fig.4. The variation of Antarctic sea ice extent in longitude (1968—2002)

图4给出了南极平均海冰北界的季节变化图,其中阴影区域外侧的虚线为南极大陆海岸线,细线为各月平均海冰北界。由图可见,在东南极北界位置最靠北,但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海冰最多的地区并不在东南极,而是在威德尔海海区(W )和罗斯海海区(R ),海冰最少的区域是南极半岛地区(P ),其次是罗斯海上游靠近东南极地区(E )。此外,还可以看出,2月份南极海冰北界位置最南,海冰面积最小;而在冬季的9月份海冰北界位置最北,海冰面积最大。此外,由夏到冬海冰冻结期为7个月,而由冬到夏海冰融化期只

23极地研究 第16卷

有5个月,即海冰融化速度快,季节短,冻结增长阶段相对较慢。南极海冰季节变率最大的区域是威德尔海海区和罗斯海海区,季节变率最小的区域是南极半岛地区,另外,罗斯海上游地区变化幅度也较小。

3.2 环南极海冰的多年变化特征

图5给出了南极海冰北界距平的多年变化,总体上看,环南极海冰有一个北界向南收缩的趋势(0.1°/10a )。其中在80年代海冰北界向北扩展,而在70年代和90年代,海冰北界向南收缩。变化的转折点大致出现在1980年和1991年。Yuan and Martinson (2000)利用1978年10月—1996年12月的资料讨论过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指出期间南极海冰平均北界有向赤道方向扩张的趋势,这一结果与本文结论并不矛盾。因为在不同时间段,海冰北界的变化趋势是不同的,这在图5中也可以看出

图5 1968—2002年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多年的变化趋势

Fig.5.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Antarctic sea ice mean extent (1968—2002)

3.3 各经度海冰的年际变化特征

图6给出了海冰北界距平的年际变化图,其中负值(黑色)表示海冰北界位置偏北,对应的海冰面积大于平均状况,而正值(白色)则反之,对应的海冰面积小于平均状况。 由图6可以看出,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区域差别较大,在南极半岛和罗斯海地区存在明显的涛动特征。在70年代,当罗斯海地区海冰偏少时,南极半岛地区海冰偏多,

而当80年代,南极半岛地区海冰偏少时,罗斯海地区却海冰偏多。这与程彦杰(2002)

指出的“南极海冰场在罗斯海外围和南极半岛附近的别林斯高晋海地区存在着‘跷跷板’变化特征的海冰涛动”是一致的。由图6还可以看出,同一时间绕南极都有2—3组正负相间的距平中心,且有一个向东传递的趋势。

4 南极海冰分区及各区变化特征

4.1 南极海冰的特征区域

由于南极海冰的区域性差异较大,不同经度的海冰变化并不一致。为了对其空间分布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划分,本文对南极海冰的距平变化序列进行了聚类分析(陆龙骅,1984)。对海冰北界月平均变化距平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信度为0.05)表明,南极

33第1期 马丽娟等: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图6 海冰北界距平的时间(1968—2002)纬向剖面图

Fig.6. The temporal 2latitudinal section drawing of Antarctic sea ice (1968—2002)

图7 南极海冰五个特征区域分布情况Fig.7. The five diagnostic regions for Antarc 2tic sea ice

海冰可以划分为5个短期气候变化相似区(图

7)。其中Ⅰ区:164°E —132°W 罗斯海海区,Ⅱ

区:131°W —49°W 南极半岛地区,Ⅲ区:48°W —

23°E 威德尔海及其下游区域,Ⅳ区:24°E —95°E

东南极西部,Ⅴ区:96°E —163°E 东南极东部。

本文划分的区域与周秀骥,陆龙骅等(1996)利

用空间分辨率为10°的1973—1992年20年资料

聚类分析的结构大体相同,这说明,此种区域划

分在时间上是稳定的,只是用经度分辨率为1°

的资料,其分区界线划分更精细。

4.2 南极各区海冰时空变化特征

图8是南极各区海冰北界距平的变化曲线,其中粗实线为13个月滑动平均曲线,虚线为各区海冰变化的线性回归线,曲线上方给出了相应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在不同区域,海

冰变化趋势不同。在海冰最多的Ⅰ区和Ⅲ区,海冰变化也最明显。从总体趋势来讲,Ⅰ区和Ⅲ区海冰增加,其中Ⅰ区增加最多,海冰北界向外扩展的速率约为0.19°/10a ,而Ⅱ、Ⅳ、Ⅴ区海冰都呈减少趋势,其中海冰减少最明显的是Ⅱ区,即南极半岛海域,海冰北界收缩的速率为0.4°/10a 。

43极地研究 第16卷

图8 1968—2002年南极各区海冰北界距平的变化趋势

Fig.8.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Antarctic sea ice extent anomalies for each region (1968—2002)

图9给出了南极各区海冰北界的自功率谱特征。纵坐标为功率谱估计值与频率的乘积和无主周期假设检验标准谱的比值(P ×F/S ),当某一振荡的该比值达到1时,表示该振荡周期是显著的,其无主周期检验的信度为0.05;而在信度为0.01或0.001时,该比值分别为1.2995及

1.6847(陆龙骅等,1996)。图9a 给出了对南极海冰北界距平序列进行带通滤波,也就是12个月滑动平均和前后差分后的自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海冰北界变化呈现一个明显的2—4年周期。图9b 给出的是对南极海冰北界距平进行低通滤波,也就是仅作12个月滑动平均后的自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低频部分海冰北界变化呈现明显的5—7年周期。南极海冰与ENSO 等环流特征间的谱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 结论

本文通过诊断分析,利用Hadley 中心海冰密集度资料研究了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在不同经度,南极海冰北界和海冰面积的变化基本一致,可以用海冰北界作为研究南极海冰时空变化的特征参数。总体上,近35年来环南极海冰有减少趋势,即海冰北界向南收缩;但在不同时间段,海冰变化的趋势也不同。在70年代海冰减少,而到80年代则有上升趋势,以后到90年代又开始减少。南极海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以9月份最多,2月份最少,海冰冻结速度明显慢于融化速度。威德尔海海区和罗斯海海区海冰

5

3第1期 马丽娟等: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a 带通滤波

b 低通滤波

图9 南极各区海冰北界的自谱特征(1968—2002)

Fig.9. The auto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of Antarctic sea ice extent for each region 最多,变化最大,而南极半岛地区海冰季节变化最小。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区域差别较大,南极半岛和罗斯海地区的海冰存在明显的涛动特征,同一时间绕南极有2—3组正负相间的海冰北界距平中心,且波动向东传播。

南极海冰变化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多样性,在空间上,整个南极海冰变化分为5个特征区域。虽然总体上来说南极海冰有收缩趋势,但在不同区域,其变化趋势又不尽相同;Ⅰ区和Ⅲ区海冰变化幅度较大,且海冰均有增加趋势,其他Ⅱ、Ⅳ、Ⅴ区海冰都呈减少趋势。在时间上,南极海冰北界有明显的2—4年周期和5—7年周期。

对近期南极海冰时空变化特征的系统性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南极下垫面与大气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南极海冰与全球气候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线索。同时也为进行下一步分析南极海冰对北半球,尤其是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影响以及在气候数值模拟中考虑南极海冰下垫面的特征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致谢 武炳义博士在本文工作过程中给予了很大帮助,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陆龙骅(1984):矢量场的聚类分析及模糊分类,气象学报,42(2),189—197。

陆龙骅,周秀骥,卞林根,张正秋,郑向东(1996):1993年南极臭氧洞期间普里兹湾地区的大气振荡,科学通报,41(7),

63极地研究 第16卷

636—639。

周秀骥,陆龙骅主编(1996):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

符淙斌(1981):我国长江流域梅雨变动与南极冰雪状况的可能联系,科学通报,26,484—486。

彭公炳,王宝贯(1989):南极海冰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及其海洋大气环流背景,科学通报,34,1—6。程彦杰,卞林根,陆龙骅(2002):南极海冰涛动与ENSO 的关系,应用气象学报,13(6),711—717。

程彦杰,陆龙骅,卞林根(2003):南极半岛地区气温与南极海冰涛动、ENSO 的联系,极地研究,15(2),121—128。周秀骥,陆龙骅,卞林根,贾朋群,张正秋(1997):南极地区温度、海冰和臭氧的变化特征,自然科学进展,7(4),460—

466。

IPCC (2001):Climate change 2001—The science ba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 ingdom and New

Y ork ,N Y ,USA ,881.

Kwok R and Comiso J C (2002):Southern ocean climate and sea ice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ern oscillation ,Jour 2

nal of Cli mate ,15(1),487—501.

O ’Lenic EA (1978):US Navy global ice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Glaciological Data ,G D 2,43—46.

Silvia AV ,Mark RD and Shaffer G (2001):Coupled oscillations in Antarctic sea ice and atmosphere in the South Pacific sec 2

tor ,Geophysical Research L etters ,28(17),3301—3304.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002):WMO Statement on the Status of the G lobal Climate in 2001,ISBN 922632

1094020,WMO 2No.940.

Yuan X J and Martinson D G (2000):Antarctic sea ice extent variability and its global connectivity ,In :Lamont 2Doherty

Earth Observatory and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olumbia University ,Palisades ,New Y ork ,1697.

Zwally H J ,Comiso J C ,Parkinson CL et al .(1983):Antarctic sea ice ,1973—1976:Satellite Passive 2Microwave Observa 2

tions ,Washington ,NASA ,SP —459,206.

SPATIO 2TEMPORAL CH ARACTER OF

ANTARCTIC SEA ICE VARI ATION

Ma Lijuan ,Lu Longhua and Bian Lingen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China )

Abstract Using sea ice concentration dataset covering the period 1968—2002obtained from the Hadley Center of U K,this paper investigated characters of Antarctic sea ice variations.The finding demon 2strated that the change of sea 2ice extent is almost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sea 2ice area in every longi 2tude ,s o we last choose sea 2ice extent to go on this research.The maximum and the minimum of Antarctic sea ice appear in September and February respectively.The maximum and the maximal variation of sea ice appear in Weddell Sea and R oss sea ,while the minimum and the minimal varia 2tion of sea 2ice appear inAntarctic Peninsula.In recent 35years ,as a whole ,the sea ice in Antarctica decrease distinctly.There are 5subdivision regions in total considering their different variation.Thereinto ,the sea 2ice extent of Weddell Sea and R oss Sea regions extends and area increases ,while the sea 2ice extent of the other three regions shrinks and area decreases.They are all of obvious 2—3years and 5—7years significant oscillation periods.It is of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sea 2ice 2air interaction in Antarctic region and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 2ice variation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K ey w ords Antarctic sea ice ,mathematical diagnostic ,spatio 2temporal variation ,global change 73第1期 马丽娟等: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中国古代的宇宙时空观

中国古代的宇宙时空观 摘要:本文对于中国古代的时空观作出了一点简要的说明,包括宇宙的演化、时间观、空间观以及现代宇宙时空观的几个重要的发展理论,如红位移奇观、宇宙大爆炸论、宇宙稳态论和稳态论的崩溃。 关键词:宇宙的演化,时间观,空间观,红位移奇观,宇宙大爆炸,宇宙稳态论,稳态论的崩溃。 一、引言千百年来,人们都在寻找宇宙的本体到底是什么。正是因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在其他许多问题的认识上也就没有得到澄清,甚至完全颠倒,以非为是,以妄为真。然而也因为人类的社会总是在前进着,所以这个问题也吸引了许多古圣先贤费心地研究,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论断——无论真妄或是否完美!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一直以其强盛的国家政权、辽阔的疆域国土、先进的封建文化、灿烂的古代文明, 独立特出于周围各国之上, 因此,中国古代圣贤留给我们后辈的对宇宙时空的资源也叹为观止! 本文尝试用概括的方法,简略叙述和探究一下中国古代的宇宙时空观。 二、中国古代的宇宙时空观 1、宇宙的演化从客观的宇宙的形态上说,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共有六种: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昕天说、穹天说、安天说。 盖天说:这是创立于商代的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学说,认为天是帽子,地是棋盘,天圆地方,当然天比要地大一些了。看看中国历史上的主流钱币的形状,就可以轻易地理解盖天说了。 浑天说:创立于周朝,但东汉张衡为集大成者,制成了浑天仪,著有《浑天仪图说》。认为天是个鸡蛋,地是蛋黄,悬在天中间,日月星辰就像是在蛋壳上跑来跑去的小虫子。 宣夜说:宣夜者,彻夜不眠也,说明这是大量天文观察得出的结论。认为大地是一个球状实体,而日月星辰全是气体,漂浮于也是气体球的天空中。此说创立于周朝,比较著名的反映这一理论的是《列子》中的一篇寓言《杞人忧天》。 昕天说:昕者,太阳运动也。此说是盖天说的改进型,认为天像一个车轮,会转动,所以天体在运行。 穹天说:穹者,房顶也。此说也是盖天说的改进型,认为天是一个球状的壳,而且还会转动,带动了天体运行。 安天说:安天者,天不动也。这是宣夜说的改进型,也是中国古代宇宙观中最接近现代思想的一种,认为天是不动的,是无边的,是永恒的,日月星辰各依轨道在天中运行,而球状的大地在天的中间转动,使我们觉得天是动的。 从宇宙的演化方面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不变说、循环论、演化说。 主张宇宙不变的,以《庄子知北游》记载的孔子师徒的对话为代表: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晋朝郭象注解这段话说:“言天地常存,乃无未有之时。”即是说,古时与现今一样,宇宙并不存在生成演化问题。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之说,亦可归于此类理论。 用循环论观点解释宇宙生成演化,这在《庄子》书中已有萌芽,佛教的传入,加重了这种倾向,最终形成了一套精致的宇宙循环论学说。《隋书经籍志》对 这一学说有所描述:“佛道天地之外,四维上下,更有天地,亦无终极。然皆有成有败。一成一败谓之一劫。自有此天地已前,则有无量劫矣。”这一学说对中国人影响颇大,在后世一些

淮河流域水质污染时空变异特征分析_蒋艳

水 利学报SHUILI XUEBAO 2011年11月 第42卷第11期 文章编号:0559-9350(2011)11-1283-06收稿日期:2011-06-11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09033,40951025);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环集0903) 作者简介:蒋艳(1974-),女,江苏人,博士,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研究。E-mail :jiangyan@https://www.doczj.com/doc/a62696830.html, 淮河流域水质污染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蒋艳,彭期冬,骆辉煌,马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38) 摘要:选取淮河流域的82个水质监测站,对各站点的1986—2005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全流域内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的时空变异特征,为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以及生态修复提供依据。采用时间序列法分析水体污染物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应用Mann-Kendall 检验法对流域范围内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水质变化主要受到入河排污量、上游来水量、闸坝调控方式以及气候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蚌埠站的水体污染物浓度多年变化规律表明,1995年是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的转折点,1995年前水体污染物浓度不断恶化,1995年后水体污染物浓度逐渐好转。DO 浓度的年内变化主要受到水温的影响,表现为冬季浓度高于夏季浓度;COD Mn 浓度同时受到闸坝调控方式以及区域来水量的影响,汛期浓度低于非汛期。从全流域的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看,有机污染物浓度呈显著上升趋势的河段主要分布在淮北支流上,说 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虽然流域进入相对丰水期以及进行了大规模的水污染联防工作,淮河流域水质污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2000年后,随着流域内入河污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淮河流域的水质污染依然严重。 关键词:淮河流域;水质污染;时间序列;Mann-Kendall ;溶解氧;氨氮;高锰酸盐指数 中图分类号:X522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淮河流域面积为27万km 2 ,占国土面积的3.5%,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4%,耕地却占到全国的15.2%,人口占全国的16.2%,水资源的利用率超过60%,超过了国际上内陆河合理开发利用程度30%的平均水平。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水系形态和地形地貌,淮河流域成为我国水旱灾害发生最为严重和频繁的地区之一。淮河是我国第一条全面治理的大河,为了解决淮河的洪水问题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截止2000年流域修建了约1.1万座蓄水水库和拦河节制闸蓄水工程,从而引起了天然径流过程的大幅度改变,同时未经过处理的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水环境容量,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域水质呈逐年恶化趋势 [1-3]。淮河流域天然水化学特征不同区域之间差异大且受人类活动和水污染影响,发生了较大变化[4-5]。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将逐渐变为氨氮型污染[6-7]。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用水需求,众多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对河道径流实行高度调节控制,再加上气候原因与水资源利用超过其承载能力,造成大多数支流雨季行洪,旱季有水无流甚至河道断流的局面,这样的河道水文特征,对水污染物稀释自净能力极为不利,从两个方面加重了河流水质污染:一方面,淮河水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河道流量,污染峰值总出现在流量较小的枯季,当淮河流域天然来水量减少时,河道水质可能会严重恶化;另一方面,由于闸坝的限制,造成污染物的蓄积,在泄洪时造成污染的集中排放,致使污染排放量在局部时间内超过环境容量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而且这种破坏对水体来说是难以恢复的。因此,淮河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关键和基础是认— —1283

区域地理 大洋洲、南极洲(含答案解析)

第五讲大洋洲、南极洲 一、选择题 下图是“某国沿纬度30°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1~3题。 1.该国位于 A.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西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东半球 2.下列四项,属于该国的是 A.好望角 B.桂林山水 C.富士山 D.大堡礁 3.有关该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②处是平原区,此处河流少,但地下水丰富 B.东岸附近海域有寒流经过 C.是世界主要水稻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D.有丰富的铁、石油出口 解析:要求熟练掌握澳大利亚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征。 答案:1.D 2.D 3.A 有点难度哟! 读“世界某地区从M地至N地的地形剖面图”,回答4~5题。 4.若M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附近河流进入枯水期 B.②地区的地下水位明显上升 C.M附近地区气候温和多雨 D.N地此时多热浪和台风灾害 5.图中①②两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别是 A.大牧场放牧业、种植园农业 B.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C.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 解析:据图判断M、N位于澳大利亚,且M地是地中海气候,N地是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4.C 5.B 6.南极洲的地理特点是 A.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的一洲 B.目前世界唯一没有人居住的大洲 C.长城站和中山站都有极昼、极夜的现象 D.大陆上的建筑物窗户都朝南开 解析:本题从另一侧面考查了南极洲的地理特点,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纬度最高的一洲。随着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南极洲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踏足南极洲的人越来越多,迄今为止已有18个国家建立140多个科考站。我国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两个科考站,其中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由于南极大陆处于高纬度,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内,大陆上的建筑物窗户都朝北开,迎接阳光。 答案:A 7.南极洲气候严寒的原因有 ①海拔高②纬度高③盛行西风④冰雪覆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从题干看,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选择题。因此,要仔细分析四个题支与“南极洲气候严寒”是否有因果关系。①对应的知识点是:在对流层中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 ②对应的知识点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少;④对应的知识点是:不同性质的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这些都是造成南极洲气候严寒的原因。 答案:D 2004年国庆长假,一个中国旅游团从上海出发,乘飞机到悉尼,去澳大利亚旅游观光。据此回答8~10题。 8.该旅游团从上海到悉尼依次经历的季节是 A.秋季—夏季—夏季 B.夏季—夏季—夏季 C.秋季—冬季—春季 D.秋季—夏季—春季 9.悉尼的气候特征是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B.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C.终年温和湿润,降雨较多 D.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寒冷少雨 10.在澳大利亚国徽上,有两种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它们是 A.袋鼠、鸭嘴兽 B.鸸鹋、考拉 C.鸸鹋、袋鼠 D.鸭嘴兽、考拉 解析:上海与悉尼季节相反,国庆节10月1日上海是秋季,悉尼是春季,中途经过赤道附近热带地区,全年长夏无冬。悉尼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有袋鼠、鸸鹋、鸭嘴兽,在国徽上的是袋鼠和鸸鹋。 答案:8.D 9.B 10.C 二、综合题 11.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4年10月25日,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浦东民生路码头踏上赴南极的漫漫征程。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的主要任务涉及到长城站

南极的气候

南极的气候 期末大作业 学院:应用文理学院

专业:法学 班级:1301b 姓名:车若雯 学号:2013010304004 世界最冷的地区 ——南极洲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介绍南极洲的气候,通过对南极洲历年温度及特殊地理现象的了解,加之网上资料的调查,总结出了南极洲气候的主要特点,以及南极洲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南极气候特点原因 1、南极洲简介 南极洲,亦称“第七大陆”,围绕南极的大陆。位于地球南端,四周为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围,边缘有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和阿蒙森海等。包括大陆、陆缘冰和岛屿,总面积1405.1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9.4%。全境为平均海拔2350米的大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

的洲。大陆几乎全被冰川覆盖,占全球现代冰被面积的80%以上。大陆冰川从中央延伸到海上,形成巨大的罗斯冰障,周围海上漂浮着冰山。 整个大陆只有2%的地方无长年冰雪覆盖,动植物能够生存。在南极圈内暖季有连续的极昼,寒季则有连续的极夜,并有绚丽的弧形极光出现。动物有企鹅、海象、海狮、信天翁等。附近海洋产南极鳕鱼、大口鱼等,磷虾产量全球最大。已发现矿物有煤、石油、天然气、金、银、镍、钼、锰、铀等,主要分布在南极半岛及沿海岛屿地区。全洲无定居居民,只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考察人员和捕鲸队。南极大陆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1911年12月挪威阿蒙森探险队首次到达南极极点。1959年12月,12个国家签订《南极条约》并于1961年生效。迄今各国在南极洲已建有60多个观测站和100多个考察基地[1]。

2、南极的气候概述 从表格红色数据我们可以总结出南极洲气候异常寒冷、终年覆盖冰雪,为寒带冰原气候,号称世界风库、寒极、干极。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极端最低气温曾达零下89.2℃。全洲平均风速17.8米/秒,最大风速可达75 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大陆内部年降水量仅30毫米左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极地高气压长年盘踞,水气少,但是因为气温长年在零度以下,所以积雪、积冰不化。有“白色荒漠”之称。 3、南极气候的特征 3.1酷寒 南极洲的气候通常较同纬度的北极区为冷,是世界最冷的地区。而在海边,并不像较高的内陆地区那么冷。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科学家在海岸地区测得的最冷月的平均温度是-18℃,而在南极点同月的平均温度是-62℃。1983年7月31日,苏联学者在东方站记录到-89.2℃的

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第16卷第1期极地研究Vol.16,No.1 2004年3月CHIN 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 March2004 研究论文 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 马丽娟 陆龙骅 卞林根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提要 依据Hadley中心提供的全球海冰密集度格点资料,利用诊断分析方法,对近35年来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南极地区,海冰平均北界和海冰总面积的变化基本一致,可以用海冰北界来研究南极海冰的时空变化特征。南极海冰最多和最少期分别出现在9月和2月;威德尔海和罗斯海地区海冰最多、变化最大,南极半岛地区海冰最少,变化也小;近35年来环南极地区的海冰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南极海冰变化的时空多样性十分明显,存在着5个变化不同的区域,其中有两个区域近35年来海冰范围扩大,面积增加,而另三个区域则海冰范围缩小,面积减少。不同区域的海冰都存在着较明显的2—3年和5—7年主振荡周期。南极海冰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南极地区海2冰2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讨论南极海冰变异与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南极海冰 数学诊断 时空变化 全球变化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举世瞩目的重要课题,南极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和敏感区。科学家们目前正力图从此发现全球气候变化的前兆。极地是地球大气热机运转的冷源所在地,其海洋和大气状况对于全球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南极地区是全球地2气系统的主要冷源之一,而赤道地区则是全球地2气系统的主要热源(周秀骥,陆龙骅等,1996)。旋转地球上冷热源的非均匀分布,正是产生大气环流的直接原因。 海冰是南极地区最重要的大气环境特征之一。海冰的存在及其季节和年际变化,是极地海洋状况最显著和变化最大的特征。海冰所具有的高反射率及其对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和水汽交换的抑制作用,以及海冰生消所伴随的潜热变化,对于极地和高纬度地区大气的热量收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极地大气冷源的强度。因此,极地海冰覆盖范围的变化可以通过影响极地大气冷源的强度而影响大气环流。另一方面,由于受极地海陆分布及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海冰地理分布不均,导致极地各区域海冰对大气环流的影 [收稿日期] 2004年2月收到来稿。 [基金项目] 科技部基础工作专项资助。 [作者简介] 马丽娟,女,1979年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是极地气象与全球变化研究。

2019高考专题复习解析 大洋洲和南极洲的自然环境

大洋洲和南极洲自然环境 命题角度一:大洋洲和南极洲位置 1.南极洲位置 据报道,美国准备花5年时间,耗资1.25亿美元修建南极“高速公路”。这条特殊的“高速公路”起点站是麦克默多,横跨罗斯冰架,越过横贯南极山脉,到达南极点,全长1600千米。读图,回答1~2题。 1.南极“高速公路”起点站麦克默多的纬度大约是() A.65°S B.76°S C.83°S D.85°S 2.若沿南极“高速公路”从麦克默多驱车前往南极点,前进方向是() A.先向西北,再向南B.先向西南,再向南 C.先向东南,再向南D.一直向正南

2.大洋洲位置 读右图,完成第3题 3.有关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区域的板块个数为3 B.板块挤压处⑤的地层年龄较轻 C.①②处附近的海域形成岛弧链 D.①地区地震发生频率高于④地区 命题角度二:大洋洲和南极洲地形 1.大洋洲地形剖面图 1.下图为沿30°S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地形区的名称: A是; B是; C是。 (2)D处是湖,该湖周围的平原虽少,但丰富,是世界上有名的“”,该地区于畜牧业发展的条件是。

2.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经济发达的国家,读《大自流盆地剖面图》和《澳大利亚降水植被和矿产分布图》,分析A地区自流井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2.南极洲地形剖面图 1.上图为沿东、西经90°附近南极洲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依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文森山位于南极点的西方B.南极大陆的冰层覆盖均匀 C.大陆基底地形起伏大,海拔高D.和平站濒临印度洋 2.关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3-05-23;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3-12-09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1144)、2013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3B053)资助。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刘静玉(1971-),男,河南林州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E-mail:liujy@https://www.doczj.com/doc/a62696830.html, 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刘静玉,杨虎乐,宋琼,范晓霞 (河南大学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摘要:将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市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由“线”→“点”→“面”的分析思路,运用引力模型、潜能模型与潜能得分模型、经济隶属度模型等各种模型,定量分析1990~2010年间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的演变过程与特征。结果表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的时空差异明显。“线”层次上,城市间的引力和城市联结线数目的增多,逐渐形成辐射网络,引力和联结线数目的变化存在时空差异性。“点”层次上,通过“线-点”叠加分析,城市最大联结线数目增多和城市潜能等级提升的时空差异性明显。而且1990~2010年间各个城市潜能等级跃迁的时空差异明显。“面”层次上,近20多年来,区域中心城市没有变化,但4个中心城市的腹地变化明显,核心组团——郑州组团1990~2000年北扩,2000~2010年东扩;1990~2010年,潜能高值区域的空间收缩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关键词:城市间相互作用;城市潜能;中原经济区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4)09-1060-09 空间相互作用用以表达两地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1],城市间相互作用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相关研究可归纳如下:第一,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多采用定性[2~4]、定量[5~8]以及定性与定量[9,10]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由于城市间OD(Origin-Desti-nation)交通距离数据获取难度较大,而采用理论模型[11~13]计算相对简单,因此,随着理论[14~18]和模型研究的不断深入,计量模型不断更新[19~24]。第二,数据类型多样化。研究数据分为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因为属性数据的易获取性,研究中多采用由城市属性数据诸如GDP 、人口、投资、城市空间或时间距离等组成的静态数据[25~31]。但属性数据不能直接反映城市之间的动态关系,因此,学者多从人流、物流、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等方面收集数据[32,33],运用流数据进行研究[27,34~37]。但由于研究多为客货流总量数据[38]或铁路区段OD 数据(单元偏大、空间属性比较笼统),很少涉及城市间OD 数据,即使涉及也多采用替代指标[39]或推算的间接数据[40]。第三,计量模型多样化。计量模型是定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或改进的引力模型[22,41]、城市化曲线[42]、重力模型[20]、可达性模型[21]、地缘经济 关系分析模型[43]、中心职能强度指数模型[26]和城市流强度模型[44~49]是常用的计量方法。此外,相关系数、综合客货量模型[50]、投入-产出模型等也在相关研究中采用[51]。第四,研究内容不断细化。相关研究多从静态角度来研究城市体系某个时间断面上的 空间联系特征[40,52,53] ,并将空间联系细分为经济、 旅游、劳动力流动、行政、社会联系[26,50,54,55]乃至创新联系[56]等,其中以经济联系研究为主[57~60]。第五,主要研究邻近城市和城市群、城市带城市间的相互作用[26,43,45,46,48],针对城市群的研究多集中 于长三角[61,62]、珠三角[26,43]和环渤海城市群[48,63]。 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数据类型由大量使用静态属性数据,转向动态的流数据。第二,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刻画。定量模型表现出多样化趋势,传统模型及其改进模型依旧发挥重要作用,新的计量、数理模型不断引进。第三,不同尺度的城镇体系内部城市间相互作用是传统研究热点,经济联系活跃的邻近城市、发育较好的城市群与经济区域同样是研究的热点区域。第四,城市间作用机理辨析、经济空间划分、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是相关研究的主要目的。当然,相关研究也存 第34卷第9期2014年09月 V ol.34No.9Sep.,2014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摘要:基于1997-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从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土地利用的动态度、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变化等方面,对重庆市土地利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定性分析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利益、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宏观政策、人口因素、交通因素等。结合1997-2010年重庆市相关数据,从定量角度分析表明,人口驱动因子和经济发展驱动因子是影响重庆市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合重庆实际,提出了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三高”农业既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土地利用;一圈两翼;主成分分析;重庆市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时期,也处于全国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与重点突破阶段,如何协调好建设、发展和吃饭的问题就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往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只见于局部地区和小流域[1-5],关于全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也仅限于少数文献[6-9]。 本研究基于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通过对相关文献阅读[10-15],从多个角度更加详细地分析了重庆市1997-2010年这1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以期更加合理高效地配置土地资源,正确处理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1 重庆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1.1 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 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市土地利用格局迅速变化。①耕地面积1997-2010年逐年减少,每年平均减少7 031.46 hm2。耕地的占用主要是人们追求经济利益和人口增多、大力发展城镇经济产业、旅游业等政策的结果及重庆市直辖后城市化建设,由1997-2010年建设用地审批情况来看,每年建设用地均占用较大面积的耕地。②1997-2010年园地、林地面积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园地年均增加7 855.03 hm2,林地年均增加58 165.25 hm2。主要由于退耕还林、还园的政策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一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实施森林工程和库周绿化带工程建设等改善生态环境;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园地的经济效益远p 1.2 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 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是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综合结果,可以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来表征某一区域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值可以表达为:

比较相对论时空观和牛顿经典时空观

比较相对论时空观和牛顿经典时空观,浅谈科学发展中的肯 定与否定 “天地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类生存于天地之间,漫步于时间长河,对于时间与空间的思考萦绕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时空观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在这其中相对论时空观和牛顿经典时空观是公认的科学史上有很大影响力的时空观,下面我就对这二者进行比较,谈一谈人类科学发展中的“肯定”与“否定”。 首先,从理论基础来看这两个时空观。这两个时空观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牛顿的经典时空观是以经典力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时空观是以光速c不变为理论基础。 其次,从内容来看这两个时空观。由于二者理论基础的不同,这也就决定了这两个时空观内容的截然不同。这就像种下两个种类不同的种子,那最后长出来的东西肯定是不同的。这两个时空观对时间和空间与物质的关系看法不同。牛顿经典时空观是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与物质及其运动无关,时间坐标系和空间坐标系是完全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在不同的惯性系中保持不变,即时间空间观念与物质运动状态无关。而相对论时空观认为有物质才有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这两个时空观对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看法也不同。牛顿经典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彼此无关,独立各自。而相对论时空观则恰恰相反,它认为两个时间在不同的惯性系看来,它们的空间关系是相对的,时间关系也会是相

对的,时间和空间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彼此不可分解的整体,只有空间和时间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光速c是建立不同惯性系间的时间和空间变换的纽带。 毋庸置疑,事实是唯一的,然而这两个时空观却给出了迥然不同的答案。我们是不是能够肯定一方而否认另一方呢?我认为不能。虽然相对论时空观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我们不能否定牛顿经典时空观。它为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自十七世纪,牛顿力学不断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以牛顿力学为基础建立了天体力学和应用力学等等。从地面上的各种物体运动到各种现代化交通工具以及天体的运动,都服从牛顿力学规律,这充分说明了牛顿力学规律的正确性。值得指出的是,牛顿的力学为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及其之后的机器生产准备了科学理论。马克思曾经认为,在十八世纪臻于完善的力学是“大工业的真正科学的基础。”毫无疑问,当时这个“科学的基础”的最主要而且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是牛顿的力学。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和他的方法论使物理学在十八、十九世纪期间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那时理论物理学的纲领或规范。迄至今日,人们关于自然过程的物理认识都可以看作是牛顿思想的一种系统的发展。到十九世纪末,牛顿经典力学在解释新实验事实时遇到了困难。相对论的提出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揭露了时间和空间某种普遍而新颖的联系,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变革,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这两个时空观各有其各自的价值,没有谁对谁错,我们不能单纯的肯定与否定。这看似不符合逻辑,但在很多时候我们是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

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世界地理篇

北美洲 1、读北美洲地图回答: (1)北美三大地形,南北纵列分布:西部高山区:C___________山脉,属于___________山系。中部平原:D____________平原。东部高原和山地:E____________高原,F____________山脉。 ⑵河流湖泊: G__________河,自北向南流入__________湾;H__________河,该河上有五大淡水湖,从西向东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是__________作用而形成。 (3)指出大洋,海域的名称: N__________洋、Q__________海、R__________洋、S__________洋 (4)指出海峡、岛屿、群岛名称:①_________海峡②_________岛③_________岛④_________群岛⑤_________岛⑥_________运河。③岛附近海域由于北上的_________暖流,南下的_________寒流交汇,形成_________渔场。 2、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 (1)填出北美洲的气候类型: A____________气候、B________气候C____________气候、D________气候 E____________气候、F_________气候 (2)A、B两类气候在北美大陆西岸分布狭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地形对北美气候有何影响?

4、比较北美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异同。 5、填出美国的农业带、资源、城市 (1)作物带名称: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F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K_____________。 (2)资源:H____________山脉西北侧的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湖附近的_____________,J_____________沿岸的_____________。 (3)填出美国、加拿大的下列城市名称:1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6、_________7、_________、8、_________、10、_________、11、__________、12___________。 南美洲 一、(1)在右图中标出经纬线度数 (2)写出海域名称:A___________洋、B____________洋 C__________海;D_____________运河,它是联系 _________洋与____________洋的捷径;E__________海 峡、F___________海峡。 ⑶三大地形区,南北纵列分布: 西部高山区:_____________山脉,由_____________板 块与_____________板块挤压而成。 中部平原:H_ ____平原、O___ ___平原。 东部高原:G______高原、L______高原、K ______高原 ⑷N_____________河。 ⑸填出秘鲁渔场,其成因是。

高中地理 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南极与北极冷的原因 测试题

高中地理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与南极与北极冷的原因测试 题 2019.2 本试卷共4页,100分。考试时长6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下图是某南极科考路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他们经过的大洋依次是( ) 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B.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2.小张在南极大陆实地考察后,得出南极酷寒的原因是( ) ①气温极低,导致蒸发量小,带走热量少 ②地处高纬度,获得太阳光热少 ③绝大部分被厚达2000米的冰层覆盖,海拔高 ④受海洋影响大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3.2014年2月8日,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下列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极地区气候酷寒、无风、降水多 B.南极洲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C.南极洲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贫乏的大洲

D.我们放寒假时正是考察该地区的最佳时期 4.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早晨出门天如黑夜.强劲的东风刺骨般寒冷,气温在零下40度以下,这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 A.漠河B.喜马拉雅山C.北极地区D.南极地区 2014年2月8日,中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读“南极部分科考站分布” 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有关南极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位于地球最南的地区B.淡水资源储藏丰富 C.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D.代表动物是北极熊 6.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要克服的恶劣气候是() A.酷寒、干燥B.飓风、暴雨 C.暴雨、雷电D.台风、寒潮 7.在南极的科考工作者如果想就地解决能源问题,将来最适宜开发利用的能源是()A.水能B.风能C.太阳能D.地热能 8.下列四地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长城站B.中山站C.泰山站D.昆仑站 9.我国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一般选择在2月份,其主要原因是此时南极地区()A.为雨季,风力较小B.为旱季,降水较少 C.为暖季,白昼时间长D.为冷季,地表冰雪坚硬 新鲜蔬菜的供应一直是困扰我国南极科考的“老大难”问题。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之一的“南极极端环境温室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在中山站和长城站同时开展了初期调研实验。2016年2月26日一中国医生在南极种出蔬菜,为中国首例。

中国区域发展时空格局变化分析及其预测_贺三维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16-02-23;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16-08-13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1162、41571384)资助。[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41601162,41571384).]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贺三维(1987-),女,湖北荆州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E-mail:sanwei.87@https://www.doczj.com/doc/a62696830.html,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王伟武,副教授。E-mail:weiwuwang@https://www.doczj.com/doc/a62696830.html, 贺三维,王伟武,曾晨,等.中国区域发展时空格局变化分析及其预测[J].地理科学,2016,36(11):1622-1628.[He Sanwei,Wang Weiwu,Zeng Chen et al.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Forecast in China.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6,36(11):1622-1628.]doi:10.13249/https://www.doczj.com/doc/a62696830.html,ki.sgs.2016.11.003 中国区域发展时空格局变化分析及其预测 贺三维1,2,王伟武3,曾晨4,刘明辉1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地方政府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3; 3.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4.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摘要:基于1997~2010年的全国省级、地级市和县级多尺度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库,采用GIS 与空间统计学相结合方法,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动态演变特征及时空格局的尺度依赖性,并对未来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进行合理预测。结果表明:①1997~2010年中国经济的空间中心位于河南省境内,并呈现出西北移动的趋势,出现沿海-大陆共生的经济空间格局并逐步均衡化。②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具有较为显著的尺度效应,其分布重心、形状和方位在不同尺度上发生变化;总体而言,空间尺度越小,其经济重心越偏向西南方向,其空间分布形状越接近于正圆,主轴方位越偏东。③预测结果表明未来10~20a 中国经济重心会继续向北移动,略微偏向东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等沿海城市群仍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引擎。研究结果可以为各级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关键词: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多尺度;标准差椭圆;灰色预测模型中国分类号中国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16)11-1622-07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在理论研究方面,新古典增长理论、增长极理论、库兹涅茨曲线、内生性增长理论、循环累积因果论等主流经济学理论一般忽视经济 活动的空间性[1,2]。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新经 济地理学的提出,许多经济学家开始重视空间因素的作用,强调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异质性和空间集聚特征[3~5]。目前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正成为区域差异研究的核心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予以重视,研究成果日趋丰富,主要归纳为四大特点:①区域差异理论由关注收敛与分异、内生与外生问题,开始注重空间区位和空间布局对经济发展 的作用[6,7] ;②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关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更注重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变过程和规律[8,9]; ③研究尺度趋于多元化,由区域、省级、地级市等宏观中观尺度转向于县级等微观尺度[10];④测度方法和技术手段日趋成熟,包括Moran ’s I 指数、局部Moran ’s I 指数、Geary ’s C 指数、热点分析、空间马 尔科夫链、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11~13]。然而,目前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区域发展及差异等地理现象具有较强的空间尺度效应,基于多尺度对比和县级等微观尺度的研究尚不多[14~16]。②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地理空间方法(如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分析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集聚或扩散特征[17,18] 。它 侧重于空间数据的自相关问题,但忽略了空间数据的整体性、图像性以及空间格局之间的变异性[19]。因此,本研究将从省级、地级市、县级3个空间尺度上,采用空间格局统计方法来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并对比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尺度效应,结合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时空格局预测,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区域及研究数据 为了揭示经济发展的空间尺度效应,研究以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第36卷第11期2016年11月 V ol.36No.11Nov.,2016

经典力学与时空观

第五章经典力学与物理学的革命 第一节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知道经典力学发展历程中有哪些物理学家作出了突出贡献. 2、了解经典力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对当时自然科学、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认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对经典力学建立作出重要贡献的物理学家的故事,把科学成果的发现过程展现为历史的过程,即科学家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求索的,并将科学家的成果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评说,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承接,科学的发展也一样. 2、通过收集和交流具体实例来分析说明经典力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就某一观点或结论收集例证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查阅、对比、举例、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善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锻炼学生在讨论与交流活动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共同探讨交流与合作学习的途径. 2、使学生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体会经典力学在人类认识自然以及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经典力学的概念,研究范围。 2、经典力学渗透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过程: 1.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 对经典力学发展历程的了解建议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可以课前将学生分小组,布置学生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查找经典力学发展史,在学生自学及小组内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经典力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线索,建议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提炼和分析: (1)领会力学体系得以建立的原因. 一是生产需要的推动,由于生产实践为力学研究提出了许多问题,促使许多科学家投身于地上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 二是科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三是因为力学研究的对象最简单,它抛开物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只把它作为一个有质量的实体来看待,研究物体间的作用及在这一作用下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四是有一系列科学家为牛顿力学的建立打下了重要的科学基础,特别是:(1)伽利略发现了惯性定律和重力作用下的匀加速运动,奠定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②“天空的立法者”——开普勒所发现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产生的最重要的前提.

河段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西南交通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某河段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water quality 年级: 2009级 学号:20094644 姓名:曹丰华 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老师:刘颖

2013 年6月

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环境工程 年级2009级姓名曹丰华 题目某河段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指导教师 评语 指导教师 (签章)评阅人 评语

评阅人 (签章)成绩 答辩委员会主任 (签章) 年月 毕业论文任务书 班级 2009级环境三班学生姓名曹丰华学号20094644 发题日期: 2012年11月30日完成日期:月日 题目某河段水质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1、本论文的目的、意义 水质现状评价是依照水质现状监测资料进行的,目的是对水体的水质现状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水体现状评价能够反映出水体污染程度及要紧污染类不。因此水质现状评价是进行水质治理的基础,是进一步研究水质模拟以及水污染操纵规划的要紧依据之一。本课题旨在依照某流域的近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流域内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的时空变异特征,为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爱护以及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分析水体污染物浓度的时刻变化规律及流域范围内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2、学生应完成的任务 针对该毕业设计选题,学生应完成的任务包括以下方面: 1)外文翻译 2)文献资料收集、阅读 3)依照某流域的水质监测数据,评价流域水质现状 4)进行水质污染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 5)分析流域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6)分析水体污染物浓度变化的阻碍因素 7)

(完整版)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及特点

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及特点 一、热带雨林气候 1、位置: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纬度位置:大致在南北纬10度之间 海陆位置: 1、非洲的刚果盆地;2、南美的亚马孙平原;3、亚洲的马来群岛等。 2、气候成因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3、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4、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猩猩、河马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5、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 随时播种随时收获,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天然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 二、热带草原气候 1、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纬23.5之间 海陆位置:1、非洲中部大部分地;2、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部;3、南美的巴西高原 2、气候特点(特征):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湿季多雨。 3、气候形成原因: 受赤道低气压带(湿季)和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 4、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草原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草原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长颈鹿,羚羊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燥红土 5、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 畜牧业发达,耕作业以小麦为主,湿季播种,干季收获 三、热带季风气候 1、位置: 纬度位置:北纬10度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海南岛(只分布在亚洲) 2、气候特点(特征):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3、气候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 (其中夏季风是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而形成西南风。) 4、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热带季雨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象,孔雀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砖红壤 5、该气候区内的农业活动情况:以水稻、茶叶、甘蔗、小麦为主。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四、热带沙漠气候 1、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回归线上南北纬30度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海陆位置:非洲北部的撒哈啦大沙漠,南部的纳米布沙漠。亚洲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大沙漠,北美的亚利桑那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马沙漠。 2、气候特点(特征):终年高温少雨(全年炎热干燥)。 3、气候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