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四油脂氧化酸败的定性检验及酸值的测定

实验四油脂氧化酸败的定性检验及酸值的测定

实验四油脂氧化酸败的定性检验及酸值的测定
实验四油脂氧化酸败的定性检验及酸值的测定

实验四油脂氧化酸败的定性检验及酸值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1.进一步掌握油脂氧化酸败的机理。

2.学会油脂氧化酸败的定性检验及酸价测定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内容

(一)油脂氧化酸败的定性检验

1.实验原理

油脂氧化酸败的过程是极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对食品质量影响很大。酸败的油脂中某些分解产物对人体有害,例如环氧丙醛。过氧化物是油脂自动氧化的主要初级产物,过氧化物可进一步分解,生成低级的醛、酮和羧酸,通过油脂中过氧化物、醛类的检出,可定性判断油脂是否已发生酸败。

(1)(1) 过氧化物和饱和碘化钾溶液作用,析出的碘再用淀粉溶

液来检验。反应式如下:

O

R | + 2KI→ K

2 O + RO + I

2

O

(2)环氧丙醛在酸败的油脂中不呈游离状态,而是成为缩醛。在盐酸作用下,它逐渐释出,释出的游离环氧丙醛与间苯三酚发生缩合反应,生成红色的凝聚物(环氧丙醛-间苯三酚凝聚物),由红色凝聚物的生成可判断油脂已发生酸败,此方法现象明显,简单易行。

2.实验器材

恒温水浴、锥形瓶、试管及试管架、量筒、电子天平、胶塞、玻璃管。

花生油、猪脂肪(新鲜与不新鲜各样品各1种)。

3.实验试剂

(1)氯仿-冰乙酸混合液:取氯仿40 mL,加冰乙酸60 mL,混匀。

(2)饱和碘化钾溶液:取碘化钾10 g,加水5 mL,贮于棕色瓶中。

(3)0.5%淀粉溶液

(4)0.1%间苯三酚乙醚溶液

(5)浓盐酸

4.操作步骤

(1)过氧化物的检出:称取油脂2~3 g,溶于30 mL氯仿-冰乙酸混合溶液中,摇匀使其溶解,加饱和碘化钾溶液1 mL,3~5 min后,加3 mL0.5%淀粉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

结果表示:溶液有蓝色生成,说明油脂已开始酸败,无蓝色生成,未酸败。

(2)间苯三酚乙醚溶液法(克莱斯氏环氧丙醛反应)

取试样5 mL于试管中,加入浓盐酸5 mL,用橡皮塞塞好管口,剧烈振荡10 s左右,再加0.1%间苯三酚乙醇溶液5 mL,加塞剧烈振荡10 s左右,使酸层分离。观察下层溶液颜色。

结果表示:下层呈桃红色或红色表示油脂已酸败,下层呈浅粉红色或黄色表示未酸

败。

(二)油脂酸值的测定

1.实验原理

酸值是评定油品酸败程度的指标之一,它是指中和1 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消耗的氢氧化钾的质量(mg)。油脂中游离的脂肪酸与氢氧化钾发生中和反应,从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消耗量计算出油脂的酸值。反应如下:

RCOOH+KOH → RCOOK+H

O

2

2.实验器材

分析天平、滴定管、容量瓶、锥形瓶、量筒。

花生油等食用油脂。

3.实验试剂

(1)中性乙醚-乙醇混合液(体积比为2∶1),临用前用0.1 mol/L氢氧化钾溶液中和至酚酞指示剂呈中性。

(2)酚酞指示剂:1%乙醇溶液。

(3)0.1000 mol/L氢氧化钾标准溶液。

4.操作步骤

精密称取3~5 g试样置于锥形瓶中,加入50 mL中性乙醚-乙醇混合液,摇匀使油脂溶解,必要时可置热水中,温热使其溶解。冷至室温,加入酚酞指示剂2~3滴,用0.1000 mol/L 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滴定至初现微红色,且0.5 min 内不褪色为终点。

5.结果计算Array

酸值

式中:c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浓度,mol/L;

V滴定消耗的氢氧化钾标准溶液体积,mL;

56.1氢氧化钾的摩尔质量,g/mol;

m试样质量,g。

三、注意事项

1.间苯三酚乙醚法试验、酸值测定,切忌明火。

2.酸值测定中,如油样色泽深,可减少试样用量或适当增加混合溶剂的用量;如因色深判断终点困难,可改换指示剂,用碱性蓝6B、百里酚酞做指示剂或用酚酞试纸作外指示。

3.测定蓖蔴油酸度时,只用中性乙醇而不用混合溶剂。

四、问题与思考

1.油脂氧化酸败的机理是什么?

2.酸值测定中,为什么要使用乙醚-乙醇混合液?

3.同一种油脂,酸价的高低说明什么?

4.食品生产过程中,那些因素可引起油脂的酸败?

油脂酸价过氧化值测定

油脂酸价过氧化值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进一步熟悉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2. 熟练掌握酸碱滴定操作; 3. 掌握植物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食用植物油脂品质的好坏可通过测定其酸价来判断。酸价(酸值)是指中和1.0g油脂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毫克数。酸价是反映油脂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同一种植物油酸价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差越不新鲜。测定酸价可以评定油脂品质的好坏和贮藏方法是否恰当。 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滴定,计算含量。 三、实验试剂及仪器 1、仪器 碱式滴定管、250mL锥形瓶、试剂瓶、100mL容量瓶、1mL移液管、250ml 碘量瓶、100mL量筒、分析天平 2、药品试剂 (1) 0.1N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标准溶液:配制标定方法参加实验三; (2) 中性乙醚-乙醇(2:1)混合溶剂:乙醚与乙醇溶液以2:1的体积比混合; (3) 1%酚酞乙醇溶液:1g酚酞溶于100mL 95%乙醇溶液中; (4) 1%淀粉指示剂:取1g可溶性淀粉,与5mL冷水调和均匀,将所得的乳浊液在搅拌下徐徐注入100mL沸水中,再煮沸2-3min,使得溶液透明。 (5) 0.1mol/L硫代硫酸钠溶液:称取1.58g硫代硫酸钠固体,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00mL,临用时稀释0.01mol/L或0.005mol/L; (6) 饱和碘化钾溶液:量取100mL水,加入144g碘化钾,溶解,即可配置成碘化钾的饱和溶液; (7) 冰乙酸 (8) 异辛烷 (9) 花生油 四、实验方法 1、酸价测定: 称取均匀试样3~5g (W)注入锥形瓶中,加入混合溶剂50mL,摇动使试样溶解,再加三滴酚酞指示剂,用0.1N碱液滴定至出现微红色在30s不消失,记

油脂酸价的测定修订稿

油脂酸价的测定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实验七油脂酸价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测定油脂酸价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测定油脂酸价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油脂暴露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在脂肪水解酶或微生物繁殖所产生的酶作用下,部分甘油酯会分解产生游离的脂肪酸,使油脂变质酸败。通过测定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反映油脂新鲜程度。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用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中和1g 油脂中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NaOH 的毫克数称为酸价。通过测定酸价的高低来检验油脂的质量。酸价越小,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好。典型的测量程序是将一份分量已知的样品溶于有机溶剂,用浓度已知的NaOH溶液滴定,并以酚酞溶液作为颜色指示剂。酸价可作为油脂变质程度的指标。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油脂(陈化)、醚醇混合液、酚酞指示剂、0.1mol/L NaOH标准溶液、碱氏滴定管、天平、锥形瓶 四、实验步骤 称取油脂5g→ 加入50mL中性醚醇混合液→ 振荡溶解→滴入酚酞3滴→用 0.1mol/LNaOH滴定→ 显粉红色( 半分钟不褪色为终点) →记下NaOH用量V→重复3次→计算V 五、实验结果 W 式中:X-试样的酸价(以NaOH计),mg/g; N-NaOH标准溶液摩尔浓度(mol/L); V-NaOH标准溶液平均用量(mL); W-样品质量(g) 40.00-与1.0mLNaOH标准溶液[C(NaOH)=1.000mol/L]相当的NaOH毫克数。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六、实验分析 1、滴定终点要保持颜色在半分钟内不变色; 2、超过半分钟内变色不用再滴加。 七、思考题 影响食品中油脂酸败的因素有哪些在生产实践中,如何防止油脂类食品的品质劣变

酸败度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酸败度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1 目的 建立酸败度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正确操作。 2 范围 适用本公司酸败度测定法标准操作规程。 3 责任 质量管理部 4 内容 4.1 引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 4.2概述 酸败是指油脂或含油脂的种子类药材和饮片,在贮藏过程中发生复杂的化学变化,生成游离脂肪酸、过氧化物和低分子醛类、酮类等产物,出现特异臭味,影响药材和饮片的感官和质量。 本法通过测定酸值、羰基值和过氧化值,以检查药材和饮片中油脂的酸败度。 4.3 仪器与用具 索氏提取器,3号垂熔玻璃漏斗,水浴锅,滴定管。 4.4测定法 4.4.1油脂的提取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式品30~50g(根据供式品含油脂量而定),研碎成粗粉,置

索氏提取器中,加正己烷100~150ml(根据供式品取样量而定),置水浴锅上加热回流2小时,放冷,用3号垂熔玻璃漏斗滤过,滤液置水浴锅上减压回收溶剂至尽,所得残留物即为油脂。 4.4.2 酸败度测定 4.2.2.1 酸值测定 酸值系指中和脂肪、脂肪油或其他类是物质1g中含有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重量(mg)但在测定时可采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进行滴定。 除另有规定外,按表中规定的重量,精密称取供试品,置250ml锥形瓶中,加乙醇-乙醚(1:1)混合液【临用前加酚酞指示液1.0ml,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调至微显粉红色】50ml,振摇使完全溶解(如不易溶解,可缓慢加热回流使溶解),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粉红色持续30秒钟不褪。以消耗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的容积(ml)为A,供式品的重量(g)为W,照下式计算酸值: 供式品的酸值= 滴定酸值在10以下的油脂时,可用10ml的半微量滴定管。 4.2.2.2 羰基值测定 羰基值系指每lkg油脂中含羰基化合物的毫摩尔数。 除另有规定外,取油脂0.025~0.5g,精密称定,置25ml量瓶中,加甲苯适量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25ml具塞刻度试管中,加4.3%三氯醋酸的甲

油脂氧化酸败的定性检验

实验油脂氧化酸败的定性检验及酸值的测定 一、目的要求 1.进一步掌握油脂氧化酸败的机理。 2.学会油脂氧化酸败的定性检验及酸价测定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内容 (一)油脂氧化酸败的定性检验 1.实验原理 油脂氧化酸败的过程是极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对食品质量影响很大。酸败的油脂中某些分解产物对人体有害,例如环氧丙醛。过氧化物是油脂自动氧化的主要初级产物,过氧化物可进一步分解,生成低级的醛、酮和羧酸,通过油脂中过氧化物、醛类的检出,可定性判断油脂是否已发生酸败。 (1)(1)(1) 过氧化物和饱和碘化钾溶液作用,析出的碘再用淀粉 溶液来检验。反应式如下: O R | + 2KI→ K 2 O + RO + I 2 O (2)环氧丙醛在酸败的油脂中不呈游离状态,而是成为缩醛。在盐酸作用下,它逐渐释出,释出的游离环氧丙醛与间苯三酚发生缩合反应,生成红色的凝聚物(环氧丙醛-间苯三酚凝聚物),由红色凝聚物的生成可判断油脂已发生酸败,此方法现象明显,简单易行。 2.实验器材 恒温水浴、锥形瓶、试管及试管架、量筒、电子天平、胶塞、玻璃管。 花生油、猪脂肪(新鲜与不新鲜各样品各1种)。 3.实验试剂 (1)氯仿-冰乙酸混合液:取氯仿40 mL,加冰乙酸60 mL,混匀。 (2)饱和碘化钾溶液:取碘化钾10 g,加水5 mL,贮于棕色瓶中。 (3)0.5%淀粉溶液 (4)0.1%间苯三酚乙醚溶液 (5)浓盐酸 4.操作步骤 (1)过氧化物的检出:称取油脂2~3 g,溶于30 mL氯仿-冰乙酸混合溶液中,摇匀使其溶解,加饱和碘化钾溶液1 mL,3~5 min后,加3 mL0.5%淀粉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 结果表示:溶液有蓝色生成,说明油脂已开始酸败,无蓝色生成,未酸败。 (2)间苯三酚乙醚溶液法(克莱斯氏环氧丙醛反应) 取试样5 mL于试管中,加入浓盐酸5 mL,用橡皮塞塞好管口,剧烈振荡10 s左右,再加0.1%间苯三酚乙醇溶液5 mL,加塞剧烈振荡10 s左右,使酸层分离。观察下层溶液颜色。 结果表示:下层呈桃红色或红色表示油脂已酸败,下层呈浅粉红色或黄色表示未酸 败。 (二)油脂酸值的测定 1.实验原理 酸值是评定油品酸败程度的指标之一,它是指中和1 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

油脂酸败

1、油脂酸败:油脂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易发生酸败,产生氧化物-过氧化物-羟基脂肪酸-羧酸-醛-酮等物质,使油脂具有不正常的涩苦和异臭味,这就是油脂发生了酸败。油脂氧化酸败产生的一些小分子物质在体内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如产生自由基,所以食用过氧化值太高的食物对身体不好。 2、油脂酸败的类型:①氧化型酸败(油脂自动氧化):天然油脂暴露在空气中会自发地进行氧化,油脂的自动氧化是油脂及油基食品败坏的主要原因。多数食品中的油脂均能发生这种氧化型酸败。油脂的这种氧化反应,是在光或金属等催化下开始的,具有连续性的特点,称为自动氧化。②水解型酸败:油脂在食品所含脂肪酶或乳酪链球菌、乳念球菌、霉菌、解脂假丝酵母分泌的脂肪酶以及光、热作用下,吸收水分,被分解生成甘油和小分子的脂肪酸,如丁酸、乙酸、辛酸等,这些物质的特有气味使食品的风味劣化。同时,水解产物的进一步氧化将显著改变油脂的正常气味和滋味。③酮型酸败(B-氧化酸败):油脂水解产生的游离饱和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氧化生成有怪味的酮酸和甲基酮,称为酮型酸败。由于氧化作用引起的降解,多发生在B位碳原子上,因此称为B-氧化酸败。 2、酸价:是指中和1克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该指标可衡量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也反映了油脂品质的好坏。酸价是脂肪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标志,脂肪在长期保藏过程中,由于微生物、酶和热的作用发生缓慢水解,产生游离脂肪酸。而脂肪的质量与其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有关。一般常用酸价作为衡量标准之一。 3、酸价的测定:酸价测定方法有试纸法、滴定法(GB/T一5530—2005国标法)、比色法、色谱法、近红外光谱法、电位滴定法。 4、需要测定油脂酸价的食品:①坚果类:坚果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是贮藏和炒制过程中发生氧化酸败、致使品质下降的重要原因;②烘炒食品:烘炒食品为高含油量食品,会产生挥发性和非挥发性脂肪酸、醛、酮、醇等物质,若加工储存环节不恰当,由于光、热、空气中的氧以及水和酶的作用,易引起油脂氧化,从而导致酸价、过氧化值等指标超标;③植物蛋白饮料,例如豆奶、花生奶、杏仁露、核桃露、椰子汁等:用来生产植物蛋白的原料中,除含丰富的蛋白质外,一般都还含有很多的油脂,如大豆中油脂含量一般在 25%左右;花生中油脂含量高达 40%左右;核桃、松子的油脂含量更高达 60%以上;杏仁中的油脂含

油脂氧化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油脂氧化实验报告 篇一:2.脂质化学实验报告-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 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 一、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 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 用电子天平(感量,0.01g)称取24.9g五水硫代硫酸钠(na2s2o3,纯度≥99%,AR)于洁净的100mL烧杯中,加入适量新煮沸过的冷水使之溶解,并稀释至1000mL,混匀,放置7~14天备用。 所配制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理论浓度: c? m2.49g ??0.1004g/molm?v248mol/L?1000mL 2、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标定(1)原理 K2cr2o7+6KI+7h2so4=4K2so4+cr2(so4)3+7h2o+3I2I2+2na2 s2o3=na2s4o6+2naI(2)步骤

用分析天平(感量,0.0001g)准确称取约0.15g在120℃干燥至恒量的基准重铬酸钾(纯度≥99.8%,AR),置于500mL 碘量瓶中,加入50mL水使之溶解,加入2g碘化钾(纯度≥99.0%,AR),轻轻振摇使之溶解。再加入20mL硫酸(1+8,纯度≥95%,AR),密塞,摇匀,放置暗处10min后用250mL 水稀释,用0.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浅黄绿色,再加入3mL淀粉指示液(用天平称取1.00g可溶性淀粉,然后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合,在搅拌的情况下溶于200mL 沸水中,添加250mg水杨酸作为防腐剂并煮沸3min,立即从热源上取下并冷却备用),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而显亮绿色。反应液及稀释用水的温度不应高于20℃。(3)数据记录与处理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计算公式: c? m ?v?m m----基准重铬酸钾的摩尔质量,40.93g/molΔv----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mL 式中:m----基准重铬酸钾的质量,g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标定 重铬酸钾的质量 0.1556g31.43mL0.03mL31.40mL0.1011mol/L

油脂自动氧化的机制及其控制

第三节 油脂自动氧化的机制及其控制 油脂氧化是油脂及油基食品败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油脂在食品加工和贮藏期间, 因空气中的氧气、光照、微生物、酶等的作用,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苦涩 味和一些有毒性的化合物,这些统称为酸败。但有时油脂的适度氧化,对于油 炸食品香气的形成是必需的。 油脂氧化的初级产物是氢过氧化物,其形成途径有自动氧化、光敏氧化和酶促 氧化三种。氢过氧化物不稳定,易进一步发生分解和聚合。 一、油脂氧化的类型 1、自动氧化 不饱和油脂和不饱和脂肪酸可被空气中的氧氧化,这种氧化称为自动氧化。氧 化产物进一步分解成低级脂肪酸、醛酮等恶臭物质,使油脂发生酸败。 其大致过程是不饱和油脂和脂肪酸先形成游离基,再经过氧化作用生产过氧化 物游离基,后者与另外的油脂或脂肪酸作用生成氢过氧化物和新的脂质游离基, 新的脂质游离基又可参与上述过程,如此循环形成连锁反应。示意如下: 02 RH 天然油脂 油脂游 过氧化物 氢过氧化物 或脂肪酸 离基 游离基 ____________ 油脂的自动氧化是油脂酸败的最主要的原因,它对于油脂和含油食品质量的控 制极为重要。 2、 油脂的光敏氧化 不饱和油脂和不饱和脂肪酸可因光而发生光敏氧化。其速度比自动氧化的速度 快得多(约高103倍)。油脂的光敏氧化中不形成初始游离基( R.),而是通过 直接加成,形成氢过氧化物。一个双键可产生两种氢过氧化物,生成的氢过氧 化物继续分解产 生醛、酮及低级脂肪酸等。有些次级过氧化物如 C5--C9的氢过 氧化烯醛有强毒性,可破坏一些酶的催化能力,危害性极大。 3、 酶促氧化 脂肪在酶参与下发生的氧化反应,称为酶促氧化。油脂在酶的作用下氧化产生 的中间产物也是一些氢过氧化物。 以上各种途径生成的氢过氧化物均不稳定,当体系中的浓度增至一定程度时, 就开始分解。可能发生的反应之一是氢过氧化物单分子分解为一个烷氧基和一 个羟基游离基,烷氧基游离基的 RH --------- ? R ------------- ? R00 ------ ? R00H + R 新生的脂 质游离基

油脂的功能及防止其酸败的措施

油脂的功能及防止其酸败的措施 摘要:油脂是动物能量的重要的能量,在饲料中广泛应用。但油脂在加工利用中很容易酸败。本文就油脂的功能以及预防油脂酸败的措施进行综述。 关键词:油脂;防止酸败;措施;功能 油脂是一种高能饲料原料,随着动物营养的不断发展,日粮中越来越广泛添加油脂来满足动物体的能量需求。然而,油脂在高雯、高湿等环境下及易被氧化,进而产生多种醛、酮、酮酸以及羟酸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不仅能够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危机机体健康,影响动物的生长等,还能够在动物机体内残留,最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损害人类健康。因此,目前就油脂的酸化以及其毒性作用以及其预防措施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1 油脂的功能 油脂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能量。随着对动物营养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各个品种以及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研究已经较深入,而饲料原料中仅靠谷物类饲料难以满足动物机体,而油脂的高能量(生理能值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2.25倍左右)恰好就满足这一需求。肉鸡试验中证实油脂代谢能转化为净能的效率比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高,三者分别为88%、78%和6l%。油脂也是畜禽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的重要来源,日粮中添加油脂可与基础日粮内的油脂在脂肪酸组成上合理配比,同时也可促进日粮中脂溶性营养物质(如色素及脂溶性维生素等)和其他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Furman等[1]在家禽试验中证实, 油脂可促进氨基酸的消化吸收,如肉粉、肉骨粉13粮中氨基酸消化率可提高5%。矿物质的吸收也与日粮油脂有关,亚油酸含量由4%提高到16%时,平均需铁量由3.3 mg/d降至2.3 mg/d。 此外,油脂还具有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延长饲料在肠道中的排空时间,提高动物对各养分的消化和利用率,减少饲料因粉尘而致的损失,提高颗粒饲料的生产效率和减轻机械磨损程度等功能。 2 预防油脂酸败的措施 2.1 使用抗氧化剂 目前化学合成产品主要有:乙氧基喹(EMQ)、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丁基羟基香醚(BHA)、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3,4,5一三羟基苯甲酸丙酯(PG、没食子酸丙酯)。EMQ是酮胺

酸价和过氧化值的测定

酸价的测定 酸价是指中和1g油脂中所含的游离脂肪酸所需氢氧化钾的质量。 1、原理: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与氢氧化钾发生中和反应,从氢氧化钾标准溶液的消耗量可计算出游离脂肪酸的含量。 RCOOH + KOH = RCOOK + H2O 2、试剂 1)10g/L酚酞乙醇溶液。 2)乙醚-乙醇混合液:乙醚、乙醇按2:1混合。用0.1000mol/L氢氧化钾溶液中和至对酚酞指示液呈中性。 3)0.1000mol/L氢氧化钾标准溶液。 3、操作步骤。 (1)取样方法:称取0.5kg含油脂较多的样品,然后在玻璃乳钵中研碎,混合均匀后置于广口瓶内保存在冰箱这。 (2)样品处理:称取混合均匀的样品50g置于250ml具带塞锥形瓶中,加50ml石油醚(沸程:30-60℃),放置过夜,用快速滤纸过滤,减压回收溶剂,得到油脂。 (3)试样测定:准确称取上述油脂样品3-5g,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50ml中性乙醚-乙醇混合液,振摇使油脂溶解,必要时可置于热水中温热使其溶解,再冷却至室温,加入酚酞指示剂2-3滴,以0.1000mol/L氢氧化钾溶液滴定,至恰好显微红色,且30s内不退色即为终点。 (4)结果计算

样品酸价的计算公式:x=cv/m×m1/m2×56.11 其中:x是式样的酸价(mg/g) V是样品消耗氢氧化钾标定溶液的体积(ml) C是氢氧化钾标定溶液的浓度(mol/l) M是试样质量 m1是试样中总的油脂质量(g) m2是测定时称取油脂的质量(g) 56.11是氢氧化钾的摩尔质量(mg/mmol) 过氧化值的测定 1、原理: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化物,当与HI反应时析出碘,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计算过氧化值。 2、试剂 1)饱和碘化钾溶液:称取14gHI,加水10ml溶解,必要时微热使其溶解,冷却后贮于棕色瓶中。 2)三氯甲烷-冰醋酸混合液:量取40ml三氯甲烷,加冰醋酸60ml,混匀。 3)0.002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4)10g/l淀粉指示剂:称取可溶性淀粉0.5g,加少许水调成糊状,倒入50ml沸水中,调匀,煮沸。临用时现配。 3.操作方法取样方法和样品处理同本节酸价的测定。 准确称取2-3g混匀的样品,必要时过滤,置于250ml碘量瓶中,加入30ml三氯甲烷-冰醋酸混合液,使样品完全溶解。加入1.00ml饱和

油脂酸价的测定

实验七油脂酸价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测定油脂酸价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测定油脂酸价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油脂暴露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在脂肪水解酶或微生物繁殖所产生的酶作用下,部分甘油酯会分解产生游离的脂肪酸,使油脂变质酸败。通过测定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反映油脂新鲜程度。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用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中和1g 油脂中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NaOH的毫克数称为酸价。通过测定酸价的高低来检验油脂的质量。酸价越小,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好。典型的测量程序是将一份分量已知的样品溶于有机溶剂,用浓度已知的NaOH 溶液滴定,并以酚酞溶液作为颜色指示剂。酸价可作为油脂变质程度的指标。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油脂(陈化)、醚醇混合液、酚酞指示剂、L NaOH标准溶液、碱氏滴定管、天平、锥形瓶四、实验步骤 称取油脂5g→ 加入50mL中性醚醇混合液→ 振荡溶解→滴入酚酞3滴→用LNaOH滴定→ 显粉红色( 半分钟不褪色为终点) →记下NaOH用量V→重复3次→计算V 五、实验结果 W 式中:X-试样的酸价(以NaOH计),mg/g; N-NaOH标准溶液摩尔浓度(mol/L); V-NaOH标准溶液平均用量(mL); W-样品质量(g) -与标准溶液[C(NaOH)=L]相当的NaOH毫克数。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六、实验分析 1、滴定终点要保持颜色在半分钟内不变色; 2、超过半分钟内变色不用再滴加。 七、思考题 影响食品中油脂酸败的因素有哪些在生产实践中,如何防止油脂类食品的品质劣变 答:造成油脂酸败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油脂原料组织残渣和微生物产生的酶引起的酶解过程,另一个是纯化学过程,即在空气;阳光、温度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空气中的氧直接参与油脂的,氧的浓度越大,油脂氧化的速度也越快。 通常采用下列方法防止油脂酸败 要求油脂的纯度要高和贮存条件要适宜. 油脂变质,主要是油脂中残留的残渣和外界微生物的污染.在有氧的情况下,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加工过程中,防止植物残渣的残留和尽量避免微生物的污染,是防止油脂在贮存过程中酸败的重要措施. 水分是防止酶的活性和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重要条件.因此,水分也是加速油脂酸败过程的重要因素. 应用不透明的容器或绿色玻璃瓶装.由于阳光和促进油脂氧化变质,但不同波长光线的作用不同.一般认为,紫外线、紫色和蓝色光能加速油脂氧化,而绿色和棕色光则不会.所以油脂应放在不透明容器或绿色、棕色玻璃瓶内,并加盖密封,存于暗处,尽量避免阳光和空气. 控制内温度,温度较高也能促进油脂氧化,故油脂仓库温度应较低.另外,金属元素铁,钢、锰、铬、铅,等能起触媒作用,加速油脂酸败.因此加工时机械设备及贮存容器都应尽量避免有这些元素。 为了防止油脂酸败,可添加抗氧化剂,但对抗氧化剂的使用应按要求使用.已经酸败的油脂、由于性质的改变,不仅使部分遭受破坏,而且使食品的营养价值,甚至完全不能食用.此外,酸败油脂还可以使同时摄入胃肠道食物中的维生素也遭受破坏,酸败油脂还会产生醛、酮等具有毒性的物质,影响体内正常代谢,危害机体的健康.

油脂氧化机理

一油脂在加工贮存中的劣变(重点)P167 -根据油脂劣变产生原因和机制主要分成3种类型: 水解酸败、酮型酸败、氧化酸败。 ◆水解型酸败(P181 5.5.1 油脂的水解) ◇油脂在脂解酶的作用下发生的水解反应,水解产物有甘油、脂肪酸、单酰或二酰甘油,其中的短链脂肪酸(C4-10)具有很强的恶臭(水解哈味)。 * 酶促脂水解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要防止的: -活体动物组织中不存在游离脂肪酸,但在死亡后可以在脂肪酶作用下产生游离脂肪酸。由于动物脂肪一般不需要通过精练,因此需立即提炼。动物脂肪在炼制过程中由于受热使脂肪酶失活,可以减少游离脂肪酸含量。 -与动物组织相反,成熟的油料作物在收获时脂肪就已经发生明显水解,产生游离脂肪酸,因此植物油在精炼时需要加碱中和(脱酸)。* 酶促脂水解的利用: 在干酪制造中需特地加入脂肪酶,因为短链脂肪酸是干酪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造酸奶和面包时有控制地和选择地脂解也被利用。 在加热时,油脂也可水解产生游离脂肪酸。如在油炸食品时,食品中的水分在高温下与脂肪反应,发生水解,游离脂肪酸大量增加,导致烟点降低。 脂肪水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对氧气更敏感,更容易发生氧化。

◆酮型酸败(P171 5.4.1.3 也属于酶促氧化) ◇一些污染微生物在含水的油脂及油脂食品中,会产生一些酶(如脱氢酶、脱羧酶、水合酶),促使油脂水解产生游离饱和脂肪酸,这些脂肪酸在微生物分解酶的作用下氧化,最后生成有怪味的酮酸和甲基酮,称为酮型酸败,也叫 - 型氧化酸败。 ◆氧化酸败 ◇氧化酸败是油脂或者油脂食品在储藏过程中发生败坏的主要原因,是指油脂中的不饱和酸酯因空气氧化而分解成低分子羰基化合物(醛、酮、酸等),具有特殊气味。油脂氧化的初级产物是氢过氧化物。-油脂氧化包括3种类型,都是与空气氧进行的反应:自动氧化、光敏氧化、酶促氧化。光敏氧化和酶促氧化是启动油脂自动氧化的重要因素。 -从机理上说,油脂的自动氧化是一种自由基反应,它包括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3个阶段。

饲料原料中油脂酸败的检测方法及应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

肪酸能溶于有机溶剂的特性,用中性乙醚——乙醇混合溶剂溶解油样和其中的游离脂肪酸,再用碱标准溶液进行滴定,根据油样质量和碱液消耗的体积计算油脂酸价。在操作中,判断滴定终点所用指示剂为酚酞,其终点颜色为粉红色。然而由于不同饲料原料本身具有不同的颜色,因此,使得酚酞指示剂颜色受到干扰。有报道称,用百里酚蓝指示剂或者酚酞与百里酚蓝的混合指示剂来代替酚酞,同时采用乙醚与无水乙醇混合溶剂,能够解决测定中出现的问题,实际测定效果较好。 (2)库仑滴定分析测定法库仑滴定分析测定在国际上已是直接标化酸碱的绝对分析法,在我国酸碱分析的基准试剂的纯度标定值已采用库仑滴定分析法作为定级基准,而且非常适合分析低酸值范围。通常使用库仑法油脂酸价仪测油脂酸价。 (3)其他方法桂林中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出了用于化学法快速测定食用油酸价和过氧化值两项指标的目测试纸,可在两分钟内获得检测结果。该试纸是半定量目测,测试精度达不到国标法的水平。该目测试纸法最显著的特色是简单快速,只需将试纸条的一端浸入油中,到规定的时间进行比色即可。 还有人报道了酸度计检测油脂的pH值然后作出相应的pH值与酸价值的曲线,根据所测pH值查出相应的酸价值。该法受到原料本身pH值的干扰,因此只能用于粗略判断 2 过氧化值测定方法 (1)碘量法测定过氧化值的国家标准方法为碘量法,为测定其过氧化值,将其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计算其含量。 (2)电位法有人报道了用测定电位法油脂过氧化值,其基本原理同国标法,都是用硫代硫酸钠(Na2S2O3 )溶液进行碘量滴定, 但不同的是,国标法是利用淀粉指示剂遇 I2 变蓝 ,靠颜色变化指示终点。电位法是以电位值为依据,用二次微商法计算终点表明。该法的过氧化值 ,具有简便、取样量少、灵敏度高、精密度高(灵敏度可提高了1 0倍)等优点。 (3)比色法过氧化物在氯仿—冰醋酸介质中 ,首先与KI作用,定量产生I2生成的I2 用水稀释后,用淀粉溶液直接显色,在 585nm处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由测得的吸光度值,通过查找工作曲线 ,确定样品的过氧化值。 三酸价值在几种饲料原料检测中的应用 1 鱼粉的酸价 鱼粉的新鲜度虽然可以用微生物指标、尸胺、组胺、糜烂素、挥发性氮等指标参考评价,但这些测定方法均繁琐、费时,而用酸价测定则很简便。酸价值可以通过反映鱼粉中脂肪的氧化程度来评判鱼粉 腹有诗书气自华

油脂酸价的测定

实验七 油脂酸价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测定油脂酸价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测定油脂酸价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油脂暴露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在脂肪水解酶或微生物繁殖所产生的酶作用下,部分甘油酯会分解产生游离的脂肪酸,使油脂变质酸败。通过测定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反映油脂新鲜程度。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用NaOH 标准溶液进行滴定,中和1g 油脂中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NaOH 的毫克数称为酸价。通过测定酸价的高低来检验油脂的质量。酸价越小,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好。典型的测量程序是将一份分量已知的样品溶于有机溶剂,用浓度已知的NaOH 溶液滴定,并以酚酞溶液作为颜色指示剂。酸价可作为油脂变质程度的指标。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油脂(陈化)、醚醇混合液、酚酞指示剂、0.1mol/L NaOH 标准溶液、碱氏滴定管、天平、锥形瓶 四、实验步骤 称取油脂5g→ 加入50mL 中性醚醇混合液→ 振荡溶解 →滴入酚酞3滴 →用0.1mol/LNaOH 滴定→ 显粉红色( 半分钟不褪色为终点) →记下NaOH 用量V→重复3次→计算 V 五、实验结果 油脂名称 起始刻度 终点刻度 体积 (mL ) 油脂质量(g ) 酸价(mg/g ) 橄榄油 0.00 1.20 1.20 2.03 3.80 橄榄油 0.00 1.70 1.70 2.10 2.80 空白对照 0.00 0.55 0.55 - W 40.00 V N X ?= 酸价 式中:X-试样的酸价(以NaOH 计),mg/g ; N-NaOH 标准溶液摩尔浓度(mol/L); V -NaOH 标准溶液平均用量(mL); W -样品质量(g) 40.00-与1.0mLNaOH 标准溶液[C(NaOH)=1.000mol/L]相当的NaOH 毫克数。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六、实验分析 1、滴定终点要保持颜色在半分钟内不变色; 2、超过半分钟内变色不用再滴加。 七、思考题 影响食品中油脂酸败的因素有哪些?在生产实践中,如何防止油脂类食品的品质劣变? 答:造成油脂酸败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油脂原料组织残渣和微生物产生的酶引起的酶解过程,另一个是纯化学过程,即在空气;阳光、温度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空气中的氧

油脂氧化

油脂氧化 苏春霞 120150089 食品科学 摘要:概述了油脂中自动氧化、光氧化、酶氧化和金属催化氧化4种主要氧化类型的氧化机理,对油脂氧化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以及介绍了多种防范措施,并总结了初级氧化产物、次级氧化产物、底物消耗和氧消耗检测的方法。关键词:油脂;氧化机理;影响因素;预防;氧化产物;检测方法 油脂是日常消费和食品加工中的重要原料,广泛用在各种食品加工上,用于改善产品性质,赋予食品良好的风味和质地。作为人类3大营养素之一,油脂具有极高的热能营养素,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油脂氧化机理 油脂的主要成分是各种脂肪酸和甘油酸,由于其中含有一些具有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性物质,因此在通常贮存条件下易吸收氧气发生氧化,在油脂氧化4种主要类型中,自动氧化是油脂最主要的变质途径。 1.1、油脂的自动氧化 油脂的自动氧化是指不饱和油脂和空气中的氧,在室温下,未经任何直接光照、未加任何催化剂等条件下的完全自发的氧化反应。 油脂自动氧化过程具体可分为4个阶段:链引发一链传递一链终止一二次产物的产生比一。J。这4个阶段并非绝对化,它们有相互包含的关系,只不过在某一阶段,以某个反应为主,在其量上某个反应占优势。如在引发期,有的初级产物就分解成二次产物,而在二次产物期,也有新自由基的产生,只是在量上占绝。1.2、油脂的光氧化 油脂的光氧化也是油脂氧化的另一个主要类型。光能的吸收靠一种称为光敏剂的物质,当油脂中含有光敏性物质时,如果有光直接照射时,就会产生光氧化反应。 光敏剂在光照下产生激化态氧1 0:。激化态氧1 0:直接进攻任一油脂的双键,双键发生位移最后形成氢过氧化物。光氧化速度很快,一旦激化态氧10:生成,反应速度是自动氧化的千倍,生成的氢过氧化物极易分解,特别在有金属离子存

酸败油脂的坏处

油脂和含油食品餄变后的坏处 油脂是烹饪加工中的一种主要原料,它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不仅提供人体所需要的机体热量和必需脂肪酸,并且作为脂溶性维生素如V A的载体有助于其吸收,而且能够有效地改善食物的风味及质感。 油脂或油脂含量较高的食品,在加工和贮藏期间,因空气中的氧气、光照、微生物、酶等作用,产生令人不愉快的气味、苦涩味和一些有毒性的化合物,这种现象称为油脂的酸败,俗称油脂餄变。 油脂酸败不但能改变油脂和含油食品的风味,影响油脂和含油食品的营养价值,而且对人体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产物还具有致癌作用。油脂餄变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 酸败油脂的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在油脂酸败过程中,油脂所含的维生素A、D、E首先被氧化,而且摄入酸败油脂还会破坏同时摄入的其它食物中的B族维生素,因此长期食用变质油脂可引起脂溶性维生素和核黄素的缺乏。同时,在油脂酸败过程中,其所含的人体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也遭到破坏,因此长期食用酸败的油脂可导致人体缺乏必需脂肪酸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对婴儿可引起皮肤干燥鳞状脱屑及体重增长减慢。必需脂肪酸是细胞的重要构成物质,在细胞膜及线粒体内参与磷脂的合成。缺乏必需脂肪酸时,线粒体的渗透性会改变而发生肿胀,细胞膜磷脂中的脂肪酸构成也会发生改变,因而也会影响到细胞膜的功能,必需脂肪酸又是脂类(如胆固醇)代谢中的重要因素,其缺乏可使肝脏异常堆积胆固醇、磷脂以及甘油脂等。 此外,由于生成的脂肪过氧化物可以与赖氨酸的ε-氨基结合,从而降低了蛋白质的生物效价。酸败产生的二羰基化合物还能在蛋白质肽链之间发生交联作用,可阻碍消化酶的消化作用,从而使食品的营养价值降低。 2. 酸败油脂与衰老和肿瘤的发生 自由基诱导的油脂自动氧化过程的中间产物氢过氧化物,在医学上称为过氧化脂质,该物质进入人体内受多种金属离子的作用后部分转化为过氧化自由基,可激活酪氨酸氧化酶或直接催化酪氨酸产生黑色素,随着年龄增长,黑色素堆积而沉着于皮肤组织,出现老年斑。自由基还可通过损伤DNA导致肿瘤的发生。 此外,有关专家认为,酸败食品中的过氧化脂质能与人体细胞中核酸的碱基发生反应,诱发细胞遗传基因的突变,从而引起癌变。 3. 油脂酸败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油脂酸败过程中产生的氧化产物和自由基对一些酶系统(如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等)都有破坏作用,可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引起氧生成和能量合成降低,导致心肌损伤。 此外,酸败油脂中的过氧化物可以诱发细胞膜和细胞器上的磷脂过氧化,使细胞电子传递发生障碍,阻碍细胞呼吸的进行,引起血脂增高,血管内壁增厚,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阻塞性疾病。 4. 酸败油脂的毒性作用 酸败油脂中含有大量的分解产物过氧化脂质,有报告表明家禽食用了含有过氧化脂质的饲料会引起黄脂病,猫食用后会引起肝、心、肾脏的肥大,导致肝变性或脂肪肝。若用含油脂二次氧化的产物过氧化氢链烯醛的油脂饲喂小白鼠,24小时之内就有小鼠死亡。 食用酸败的油脂或含酸败油脂的食品(如糕点、饼干、方便面等)所引起的食物中毒,潜伏期一般在1-5小时,少数在24小时以上。其中毒特点是发病突然,来势快,开始感觉恶心,继之出现呕吐、腹泻、腹疼头痛、发烧等症状。 因此,酸败的油脂是不能食用的。为了避免油脂的氧化酸败,可以通过添加抗氧化剂密闭、避光、低温贮藏以及避免铁、铜等器皿接触等方法来延长其贮藏时间。

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

XXXXXXXXXXXX有限公司作业指导书文件编码WODME-Q02 版本/状态A/01 生效日期 文件主题:分析方法汇编 (02)过氧化值的测定 页码共3页第1页1.0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所有动、植物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 2.0 定义 过氧化值是指油脂氧化酸败所产生的过氧化物的含量。以每千克油脂中活性氧的毫摩尔数或以碘占油样重的百分数表示。 3.0 原理 在冰醋酸、异辛烷混合液中溶解油样,与碘化钾反应后,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析出的碘。反应式如下: R-CH=CH-CH-CH2-R′+2KI H+ R-CH=CH-CH-CH2-R′+I2+K20 OOH OH I2+Na2S2O3 Na2S4O6+2NaI 4.0 仪器与用具 4.1 分析天平:感量0.001g; 4.2 具塞锥形瓶:250毫升; 4.3 微量滴定管: 10毫升(最小分度值0.05ml); 4.4 量筒:50/100毫升; 4.5 移液管:1毫升; 4.6 容量瓶:1000毫升; 4.7 滴瓶,烧杯,带盖棕色玻璃瓶等。 5.0 试剂(均为分析纯) 5.1 异辛烷-冰醋酸混合溶液(异辛烷:冰醋酸=2:3 V/V ); 5.2碘化钾饱和溶液:新鲜配制,其中不可存在游离碘和碘酸盐,确保有结晶存在,

文件主题:分析方法汇编 页码共3页第2页(02)过氧化值的测定 存放于避光处。(验证方法:在30ml异辛烷-冰乙酸溶液中加两滴淀粉指示剂和0.5ml碘化钾饱和溶液,如果出现蓝色,需用0.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1滴以上才能清除,则需重新配制此溶液); 5.3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0.01mol/L和0.002mol/L(由0.1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稀释而成)。 5.4 0.5%淀粉指示剂:将1g可溶性淀粉与少量冷蒸馏水混合,在搅拌的情况下溶于200ml沸水中,煮沸3min,并冷却。 6.0 试验步骤 6.1 试验应在散射日光或人工光线下进行,按表一称取混匀样品量(准确至±0.001g),于250毫升具塞锥形瓶中。 表一 估计过氧化值,meq/kg 试样质量,g ≤12 5.0~2.0 12~20 2.0~1.2 20~30 1.2~0.8 30~50 0.8~0.5 ≥50 0.5~0.3 6.2 加入50ml异辛烷-冰醋酸( 2:3 )混合液,立即摇动使油样完全溶解。 6.3 加入0.5ml饱和碘化钾溶液,加塞使其反应,时间1min,期间至少摇动锥形瓶3次。 6.4立即加入30ml蒸馏水,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同时伴随有力的搅动,直到黄色几乎消失。加入0.5ml淀粉指示剂,摇匀,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并强烈振摇至溶液蓝色消失即为滴定终点。(估计值小于12时用0.002mol/L标准溶液,大于12时用0.01mol/L标准溶液) 6.4 空白试验:测定的同时进行空白试验,如果空白试验超过0.1ml0.01mol/L

油脂酸价的测定精编版

油脂酸价的测定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实验七油脂酸价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测定油脂酸价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测定油脂酸价的意义。 二、实验原理 油脂暴露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在脂肪水解酶或微生物繁殖所产生的酶作用下,部分甘油酯会分解产生游离的脂肪酸,使油脂变质酸败。通过测定油脂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反映油脂新鲜程度。油脂中游离脂肪酸用NaOH标准溶液进行滴定,中和1g 油脂中所含游离脂肪酸所需NaOH 的毫克数称为酸价。通过测定酸价的高低来检验油脂的质量。酸价越小,说明油脂质量越好,新鲜度和精炼程度越好。典型的测量程序是将一份分量已知的样品溶于有机溶剂,用浓度已知的NaOH溶液滴定,并以酚酞溶液作为颜色指示剂。酸价可作为油脂变质程度的指标。 三、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油脂(陈化)、醚醇混合液、酚酞指示剂、L NaOH标准溶液、碱氏滴定管、天平、锥形瓶四、实验步骤 称取油脂5g→ 加入50mL中性醚醇混合液→ 振荡溶解→滴入酚酞3滴→用LNaOH滴定→ 显粉红色( 半分钟不褪色为终点) →记下NaOH用量V→重复3次→计算V 五、实验结果 N-NaOH标准溶液摩尔浓度(mol/L); V-NaOH标准溶液平均用量(mL); W-样品质量(g) -与标准溶液[C(NaOH)=L]相当的NaOH毫克数。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六、实验分析 1、滴定终点要保持颜色在半分钟内不变色; 2、超过半分钟内变色不用再滴加。 七、思考题 影响食品中油脂酸败的因素有哪些?在生产实践中,如何防止油脂类食品的品质劣变? 答:造成油脂酸败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油脂原料组织残渣和微生物产生的酶引起的酶解过程,另一个是纯化学过程,即在空气;阳光、温度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空气中的氧直接参与油脂的,氧的浓度越大,油脂氧化的速度也越快。 通常采用下列方法防止油脂酸败

油脂酸价、过氧化值的测定

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 一、原理: 油脂氧化过程中产生过氧化物,与碘化钾作用,生成游离碘,以硫代硫酸钠滴定,计算含量。 二、试剂: 1.饱和碘化钾溶液:取14g碘化钾,加10ml水溶解,必要时微热溶解,冷 却后贮于棕色瓶中。 2.三氯甲烷—冰醋酸混合液:量取40毫升三氯甲烷,加60毫升冰醋酸。 3.硫代硫酸钠标液:C(Na 2S 2 O 3 )=0.002mol/L 4.淀粉指示剂(10g/L):取可溶性淀粉0.5g加少许水,调成糊状,倒入50ml 沸水中调匀,煮沸,临用时现配。 三、操作方法: 1.取 2.00~ 3.00g混匀(必要时过滤)的样品,于250ml碘量瓶中,加30ml 三氯甲烷—冰醋酸,使样品完全溶解。加入1ml饱和碘化钾溶液紧密盖好瓶盖,并轻振摇30s,然后在暗处放置3min。 2.取出加入100ml水摇匀,立即用Na 2S 2 O 3 标液滴定至黄色时加入1ml淀粉 指示剂,滴至蓝色消失为终点。 3.取与样品测定时相同量的三氯甲烷—冰醋酸混合液、碘化钾溶液、水, 按同一方法做试剂空白。 四、计算: X 1=(V-V )×C×0.1269×100/m X 2 =X×78.8 式中: X 1 —样品的过氧化值 g/100g X 2 —样品的过氧化值 meq/Kg V—Na 2S 2 O 3 标液体积ml V 0—空白耗Na 2 S 2 O 3 标液体积 ml C—Na 2S 2 O 3 标液的浓度 mol/L m—样品的质量g,0.1269—与1.00ml Na 2S 2 O 3 标液C=1.000mol/L 相当的碘的质量, g 五、注意事项:

1、淀粉指示剂必须现用现配。 2、KI溶液应澄清无色,且放置时间不能太长,不超过3天。 3、对过氧化值含量高的油脂可适当减少取样量。 4、含油脂少的产品若初测滴定不出结果时,考虑增加检测样品量或提取出 油脂后再测定。 参照GB/T5009.37

油脂酸败、过氧化值及酸价的测定

实验二植物油脂过氧化值及酸价的测定(滴定法) 一、实验原理 脂肪氧化的初级产物是氢过氧化物ROOH,因此通过测定脂肪中氢过氧化物的量,可以评价脂肪的氧化程度。同时脂肪氧化的初级产物ROOH可进一步分解,产生小分子的醛、酮、酸等,因此酸价也是评价脂肪变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过氧化值的测定:碘量法。在酸性条件下,脂肪中的过氧化物与过量的KI反应生成I2,析出的I2用硫代硫酸钠(Na2S2O3)溶液滴定,根据硫代硫酸的用量来计算油脂的过氧化值。求出每千克油中所含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即为脂肪的过氧化值(POV)。 酸价的测定:滴定法。利用酸碱中和反应,测出脂肪中游离酸的含量。油脂的酸价以中和1克脂肪中游离酸所需消耗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表示。 二、材料、试剂与仪器 材料:油脂。(暴露在空气及光照条件下3天待用;) 仪器:碘价瓶250mL、微量滴定管(5mL)、量筒( 5、50mL)、移液管、容量瓶( 100、1000mL)、滴瓶、烧瓶、碱式滴定管、锥形瓶(250mL)、试剂瓶、称量瓶、天平(感量0.001g)。试剂: 1、0.01mol/L Na2S2O3:用标定的0.1mol/L Na2S2O3稀释而成; 2、氯仿—冰乙酸混合液:取氯仿40mL加冰乙酸60mL,混匀; 3、饱和碘化钾溶液:取碘化钾10g,加水5mL,贮于棕色瓶中,如发现溶液变黄,应重新配制; 4、0.5%淀粉指示剂:500mg淀粉加少量冷水调匀,再加一定量沸水(最后体积约为100 mL); 5、0.1mol/L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6、中性乙醚—95%乙醇(2:1)混合溶剂:临用前用0.1mol/L碱液滴定至中性。 7、1%酚酞乙醇溶液 所用试剂为国产分析纯。 三、操作步骤 (一)过氧化值的测定 1、称取混合均匀的油样2~3g(精确到0.01g)置于干燥的碘量瓶底部,加入30mL氯仿-冰乙酸混合液,轻轻摇动充分混合; 2、加入1mL饱和碘化钾溶液,加塞后摇匀,在暗处放置5min; 3、取出碘量瓶,立即加入50mL蒸馏水,充分混合后,立即用0.01mol/L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水层呈浅黄色时,加入1mL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为止,记下体积V1,并计算POV。 4、同时做不加油样的空白试验,记下体积V2。 (二)酸价的测定 1、称取均匀的油样4g(精确到0.01g),注入锥形瓶; 2 加入中性乙醚-乙醇溶液50mL,小心旋转摇动,使油样完全溶解; 3 加2~3滴酚酞指示剂,用0.1mol/L碱液滴定至出现微红色并在30s内不消失,记下消耗碱液的毫升数(V),并计算酸价。 四、结果计算 (一)过氧化值(POV)的计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