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学10---林业遥感实验报告

林学10---林业遥感实验报告

林学10---林业遥感实验报告
林学10---林业遥感实验报告

贵州大学

遥感原理实验报告

专业:林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师:

中国﹒贵州﹒贵阳

2013年5月

实验一、ERDAS视窗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初步了解目前主流的遥感图象处理软件ERDAS的主要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掌握视窗操作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技能,为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等后续实习奠定基础。

实验内容:视窗功能介绍;文件菜单操作;实用菜单操作;显示菜单操作;矢量和删格菜单操作等。

视窗操作是ERDAS软件操作的基础, ERDAS所有模块都涉及到视窗操作。本实验要求掌握视窗的基本功能,熟练掌握图像显示操作和矢量菜单操作,从而为深入理解和学习ERDAS软件打好基础。

1、视窗功能简介

二维视窗是显示删格图像、矢量图形、注记文件、AOI等数据层的主要窗口。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视窗菜单的主要功能、视窗工具功能。

重点掌握ERDAS图表面板菜单条;ERDAS图表面板工具条;掌握视窗菜单功能和视窗工具功能等基本操作。

2、图像显示操作(Display an Image)

第一步:启动程序(Start Program)

视窗菜单条:File→open→ RasterLayer→Select Layer To Add对话框。第二步:确定文件(Determine File)

在Select Layer To Add对话框中有File和Raster Option两个选择项,其中File就是用于确定图像文件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实例如表。

表1-1 图像文件确定参数

第三步:设置参数(Raster option)

第四步:打开图像(Open Raster Layer)

3、实用菜单操作

了解光标查询功能;量测功能;数据叠加功能;文件信息操作;三维图像操作等。

4、显示菜单操作

掌握文件显示顺序;显示比例;显示变换操作等。

5、矢量菜单操作

矢量菜单操作功能是ERDAS软件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一个体现。主要介绍矢量操作的有关命令,这是本次实验的重点掌握内容。

指导学生掌握适量工具面板功能,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矢量文件的生成与编辑。

矢量文件的生成与编辑:

第一步:打开图像文件

第二步:创建图形文件

第三步:绘制图形要素

第四步:保存矢量文件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改变矢量要素形状;调整矢量要素特征;编辑矢量属性数据等有关矢量操作。

实验二、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

实验目的:通过实习操作,掌握遥感图像几何校正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深刻理解遥感图像几何校正的意义。

实验内容:ERDAS软件中图像预处理模块下的图像几何校正。

几何校正就是将图像数据投影到平面上,使其符合地图投影系统的过程。而将地图投影系统赋予图像数据的过程,称为地里参考(Geo-referencing)。由于所有地图投影系统都遵循一定的地图坐标系统,因此几何校正的过程包含了地理参考过程。

1、图像几何校正的途径

ERDAS图标面板工具条:点击DataPrep图标,→Image Geometric Correction →打开Set Geo-Correction Input File对话框(图2-1)。

ERDAS图标面板菜单条:Main→Data Preparation→Image Geometric Correction→打开Set Geo-Correction Input File对话框。

在Set Geo-Correction Input File对话框中,需要确定校正图像,有两种选择情况:

其一:首先确定来自视窗(FromViewer),然后选择显示图像视窗。

其二:首先确定来自文件(From Image File),然后选择输入图像。

2、图像几何校正的计算模型(Geometric Correction Model)

ERDAS提供的图像几何校正模型有7种,具体功能如下:

表2-1 几何校正计算模型与功能

3、图像校正的具体过程

第一步:显示图像文件(Display Image Files)

首先,在ERDAS图标面板中点击Viewer图表两次,打开两个视窗(Viewer1/Viewer2),并将两个视窗平铺放置,操作过程如下:

ERDAS图表面板菜单条:Session→Title Viewers

然后,在Viewer1中打开需要校正的Lantsat图像:tmAtlanta,img

在Viewer2中打开作为地理参考的校正过的SPOT图像:panAtlanta,img 第二步:启动几何校正模块(Geometric Correction Tool)Viewer1菜单条:Raster→ Geometric Correction →打开Set Geometric Model对话框→选择多项式几何校正模型:Polynomial→OK →同时打开Geo Correction Tools对话框和Polynomial Model Properties对话框。

在Polynomial Model Properties对话框中,定义多项式模型参数以及投影参数:

→定义多项式次方(Polynomial Order):2

→定义投影参数:(PROJECTION):略

→Apply→Close

→打开GCP Tool Referense Setup 对话框

第三步:启动控制点工具(Start GCP Tools)

首先,在GCP Tool Referense Setup对话框中选择采点模式:

→选择视窗采点模式:Existing Viewer→OK

→打开Viewer Selection Instructions指示器

→在显示作为地理参考图像panAtlanta,img的Viewer2中点击左键

→打开reference Map Information 提示框(图2-1);→OK

→此时,整个屏幕将自动变化为如图1所示的状态,表明控制点工具被启动,进入控制点采点状态。

图2-1 reference Map Information 提示框

图2-2 控制点采点

第四步:采集地面控制点(Ground Control Point)

GCP的具体采集过程:

在图像几何校正过程中,采集控制点是一项非常重要和繁重的工作,具体过程如下:

1、在GCP工具对话框中,点击Select GCP图表,进入GCP选择状态;

2、在GCP数据表中,将输入GCP的颜色设置为比较明显的黄色。

3、在Viewer1中移动关联方框位置,寻找明显的地物特征点,作为输入GCP。

4、在GCP工具对话框中,点击Create GCP图标,并在Viewer3中点击左键定点,GCP数据表将记录一个输入GCP,包括其编号、标识码、X坐标和Y坐标。

5、在GCP对话框中,点击Select GCP图标,重新进入GCP选择状态。

6、在GCP数据表中,将参考GCP的颜色设置为比较明显的红色,

7、在Viewer2中,移动关联方框位置,寻找对应的地物特征点,作为参考GCP。

8、在GCP工具对话框中,点击Create GCP图标,并在Viewer4中点击左肩顶巅,系统将自动将参考点的坐标(X、Y)显示在GCP数据表中。

9、在GCP对话框中,点击SelectGCP图标,重新进入GCP选择状态,并将光标移回到Viewer1中,准备采集另一个输入控制点。

10、不断重复1-9,采集若干控制点GCP,直到满足所选定的几何模型为止,尔后,没采集一个InputGCP,系统就自动产生一个Ref. GCP,通过移动Ref. GCP 可以优化校正模型。

第五步:采集地面检查点(Ground Check Point)

以上采集的 GCP的类型均为控制点,用于控制计算,建立转换模型及多项式方程,。下面所要采集的GCP类型是检查点。(略)

第六步:计算转换模型(Compute Transformation)

在控制点采集过程中,一般是设置为自动转换计算模型。所以随着控制点采集过程的完成,转换模型就自动计算生成。

在Geo-Correction Tools对话框中,点击Display Model Properties 图表,可以查阅模型。

第七步:图像重采样(Resample the Image)

重采样过程就是依据未校正图像的像元值,计算生成一幅校正图像的过程。原图像中所有删格数据层都要进行重采样。

ERDAS IMAGE 提供了三种最常用的重采样方法。略

图像重采样的过程:

首先,在Geo-Correction Tools对话框中选择Image Resample 图标。

然后,在Image Resample对话框中,定义重采样参数;

→输出图像文件明(OutputFile):rectify.img

→选择重采样方法(Resample Method):Nearest Neighbor

→定义输出图像范围:

→定义输出像元的大小:

→设置输出统计中忽略零值:

→定义重新计算输出缺省值:

第八步:保存几何校正模式(Save rectification Model)在Geo-Correction Tools对话框中点击Exit按钮,推出几何校正过程,按照系统提示,选择保存图像几何校正模式,并定义模式文件,以便下一次直接利用。

第九步:检验校正结果(Verify rectification Result)基本方法:同时在两个视窗中打开两幅图像,一幅是矫正以后的图像,一幅是当时的参考图像,通过视窗地理连接功能,及查询光标功能进行目视定性检验。

实验三:遥感图像的增强处理与融合

一、图像的增强处理:

实验目的:通过上机操作,了解空间增强、辐射增强几种遥感图象增强处理的过程和方法,加深对图象增强处理的理解。

实验内容:卷积增强处理;锐化增强处理;直方图均衡化;色彩变换。

ERDAS IMAGE图像解译模块主要包括了图像的空间增强、辐射增强、光谱增强、高光谱工具、傅立叶变换、地形分析以及其他实用功能。

1、卷积增强(Convolution)

空间增强技术是利用像元自身及其周围像元的灰度值进行运算,达到增强整个图像之目的。卷积增强(Convolution)是空间增强的一种方法。

卷积增强(Convolution)时将整个像元分块进行平均处理,用于改变图像的空间频率特征。卷积增强(Convolution)处理的关键是卷计算子----系数矩阵的选择。该系数矩阵又称卷积核(Kernal)。ERDAS IMAGINE将常用的卷计算子放在一个名为default.klb的文件中,分为3*3,5*5、7*7三组,每组又包括“EdgeDetect/Low Pass/Horizontal/Vertical/Summary”等七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具体执行过程如下:

ERDAS图标面板菜单条:Main→Image Interpreter→Spatial enhancement→convolution→convolution对话框。

几个重要参数的设置:

边缘处理方法:(Handle Edges by):Reflection

卷积归一化处理:Normalize the Kernel

2、直方图均衡化(Histogram Equalization)

直方图均衡化实质上是对图像进行非线性拉伸,重新分配图像像元值,是一

定灰度范围内的像元数量大致相同。这样,原来直方图中间的峰顶部分对比度得到增强,而两侧的谷底部分对比度降低,输出图像的直方图是一较平的分段直方图。

注意:认真对比直方图均衡化前后的图像差别,仔细观察直方图均衡化的效果。

3、主成分变换

主成分变换(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压缩方法,它可以将具有相关性的多波段数据压缩到完全独立的较少的几个波段上,使图像数据更易于解译。ERDAS IMAGE提供的主成分变换功能最多等对256个波段的图象进行转换压缩。

ERDAS 图标面板菜单条:Main →Image Interporeter→Spectral Enhancement →Principial Comp →Pincipal Components对话框。

4、色彩变换(RGB to IHS)

色彩变换是将遥感图像从红(R)、绿(G)、兰(B)三种颜色组成的色彩空间转换到以亮度(I)、色度(H)、饱和度(S)作为定位参数的色彩空间,以便使图像的颜色与人眼看到得更接近。其中,亮度表示整个图象的明亮程度,取值范围是0-1;色度代表像元的颜色,取值范围为0-360;饱和度代表颜色的纯度,取值范围是0-1。

二、遥感图像信息的融合:

实验目的:通过上机操作,初步掌握遥感信息复合的方法,深入理解遥感信息复合在信息解译中的意义。

实验内容:多光谱数据与高分辨率全色数据的融合。分辨率融合是遥感信息复合的一个主要方法,它使得融合后的遥感图象既具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又具有多光谱特征,从而达到增强图象质量的目的。

注意:在调出了分辨率融合对话框后,关键是选择融合方法,定义重采样的方法。

实验四:遥感图像分类---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一、监督分类:

实验目的:理解计算机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以及监督分类的过程,达到能熟练地对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的目的。

实验内容:ERDAS遥感图像监督分类。

1、定义分类模板

第一步:显示要进行分类的图像

第二步:打开摸板编辑器并调整显示字段

第三步:获取分类模板信息

指导学生掌握四中获取分类模板信息方法中的两种。

第四步:保存分类模板

2、评价分类模板

介绍报警评价、可能性矩阵、直方图三种分类模板评价方法。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利用可能性矩阵方法评价分类模板。

3、执行监督分类

在监督分类中,用于分类决策的规则是多层次的,如对非参数模板有特征空间、平行六面体等方法。对参数模板有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等。但要注意对应用范围,如非参数模板只能应用于非参数型模板;对于参数型模板,要使用参数型规则。另外,使用非参数型模板,还要确定叠加规则和未分类规则。

根据以上要求,指导学生理解并正确填写监督分类对话框,执行监督分类。二、非监督分类:

实验目的:进一步理解计算机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以及监督分类的过程,达到

能熟练地对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的目的,同时深刻理解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区别。

实验内容:ERDAS遥感图像非监督分类。

1、分类过程(Classification Procedure)

第一步:调出非监督分类对话框

指导学生掌握两种方法。

方法一:DATA PRETATION→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方法二:Classifier图标→classification→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第二步:进行监督分类

调出: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对话框,逐项填写。

注意问题:实际工作中常将分类数目取为最终分类数目的两倍;收敛域值是指两次分类结果相比保持不变的像原所占最大百分比。

2、分类评价(Evaluate Classification)

第一步:显示原图像与分类图像

学会在同一个窗口中,同时打开两个图像.

第二步:打开分类图像属性表并调整字段显示顺序

第三步:给各个类别赋相应的颜色

第四步:不透明度设置

第五步:确定类别的专题意义及其准确程度

第六步:标注类别的名称和相应的颜色

重复以上4、5、6三步直到对所有类别都进行了分析与处理。注意,在进行分类叠加分析时,一次可以选择一个类别,也可以选择多个类别同时进行。

实验五、遥感图像的野外判读

实验目的:运用卫星影像判读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对影像进行判读,认真理

解卫星影像上各个地物的影像特征。首先要求能在室内通过各种方法建立影像判读标志;然后野外进行验证,记录;最后在室内对判读标志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对判读结果进行核对分析,深刻认识影像地物的影像特征,提高综合分析判读技能。

实验内容:判读标志:形状、大小、色调、阴影、图案等。

判读方法:直接判读法、比分析法、逻辑推理法判读程序准备工作、室内判读(整体后局部、从已知到未知、由宏观到微观,中小比例尺像片上通常首先判读水系,确定位置和流向。)野外校核和转绘成图等四个阶段:

主要地表类型特征:

1.耕地:工分割成的规则或不规则的矩行斑块是影像判读的重要标志。

2.园地:园林的行株距特征明显,且呈点阵式排列。在平原区,园地多为规则的长方形、正方形,在丘陵山地则因地势而异。

3.林地:从地域分布的角度讲,原始次生林地一般分布在深山区(中、高山地),人工林(包括机播造林)多分布在浅山区(低山、丘陵地),防护林多与沙丘地有关。由于乔木类树干、树冠高、大、立体感强、影像粗糙。

4.居民及工矿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影像反映的主要特征为棋盘格状的纹理结构;农村居民用地影像特征是规模小而分散,居民点之间有道路相连,在丘陵山区,居民点多沿山谷中的侵蚀堆积阶地分布,由于村庄外围植被较多,故实际面积有所扩大。

5.交通用地:多属于线状地物,影像比较容易区分。如机场有跑道;铁路多为灰黑色带状弯曲半径较大,线路平直,并有交叉道、车站等附属建筑物;公路多呈白色或浅色调,转弯处要急一些,农村道路通畅不规则,宽度也不等,干燥

时,影像呈白色细带状,雨后含水量大,呈灰色细带状。

6.水域:影像色调较深,而且水越深,色调越黑,河边往往因有白色的沙地反光能力强,影像成白色。水渠呈整齐的直线而且色调暗,没有水的干渠道影像呈灰白色。

实习过程中,我们用花溪的两期(2003年、2010年)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进行植被和其他地物的判读,我们从影像中看出它的植被变化、还有建筑用地和道路的变化情况。

实验六、地图的编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遥感专题制图的方法

2.专题制图的组成要素及其布局。

二、实验准备

实验数据:Modeler_output.img 用于专题地图编辑

三、实验内容

·专题地图编辑过程(Process of Map Composition )

·制图文件路径编辑(Edit Map Composition Path )

·系列地图编辑工具(Map Series Tool )

四、实验步骤、方法

1.专题地图编辑过程(Process of Map Composition )

(1)准备专题地图数据(Prepare the Data Layer)

在视窗中打开所有要输出的数据层,包括栅格图像数据、矢量图形数据、文字注记数据等。具体示例如下:

视窗菜单条:File / Open / Raster Layer,打开图像

Modeler_output.img。

(2)产生专题制图文件(New Map Composition)

操作方法:ERDAS图标面板工具条:点击Composer图标 / New Map Composition,打开New Map Composition对话框。

在New Map Composition对话框中,定义下列参数:

专题制图文件名(New Name ):composer.map

输出图幅宽度(Map Width ):28

输出图幅高度(Map Height ):20

地图显示比例(Display Scale ):1

图幅尺寸单位(Unit ):centimeters

地图背景颜色(Background):white

(以上是自定义状态,也可以使用模板文件:Use Template )

OK(关闭New Map Composition对话框)

打开Map Composer视窗和Annotation工具面板。

如图所示,地图编辑视窗由菜单条(Menu Bar)、工具条(Tool Bar)、地图窗口(MapView)、和状态条(Status Bar)组成,其中,

注记工具面板(Annotation Tool Palette)是从菜单条中调出来的

一部分编辑功能。每当产生一个新的专题制图文件时,注记工具

面板就会自动打开。

注记工具面板还可以分别从视窗菜单条(Viewer Menu Bar / Annotation / Tools)和地图编辑视窗菜单条(Map / Composer Menu

Bar / Annotation / Tools)中打开,该工具面板可以在注记层或

地图上放置矩形、多边形、线划等图形要素,还可以放置比例尺、

图例、图框、格网线、标尺点、文字及其它要素。注记工具面板

的尺寸以及其中集成的工具取决于相应缺省值的设定。

(3)绘制地图图框

地图图框的大小取决于三个要素:

制图范围(Map Area ):制图范围是指图框所包含的图像面

积(实地面积),使用地面实际距离单位;

图纸范围(Frame Area ):图纸范围是指图框所占地图的面积

(图面面积),使用图纸尺寸单位;

地图比例(Scale ):地图比例是指图框距离与所代表的实际

距离的比值,实质上就是制图比例尺。

操作方法:

Annotation工具面板:点击Create Map Fram,在地图编辑视窗的图形窗口中,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绘制一个矩形框(图框大小

随后还可以调整,如果想绘制正方形,可以在拖动鼠标时按住

Shift键)。释放鼠标左键后,完成图框绘制,自动打开Map Frame

Data Source对话框。

点击Viewer(从视窗中获取数据填充Map Frame),打开Create Frame Instructions指示器。

在显示图像的视窗中任意位置点击左键,表示对该图像进行专题制图,打开Map Frame对话框。

在Map Frame对话框中定义下列参数:

Change Map and Frame Area(改变制图范围与图框范围,保

持比例尺不变);

Frame Width:24,Frame Height:16(Map Area Width & Height

相应变化);

Change Scale and Frame Area(改变比例尺与制图范围,保

持图框范围不变);

Change Scale and Map Area(改变比例尺与图框范围,保持

制图范围不变);

Map Area Width:19685.00,Height:13123.33(所添尺寸由

图框与比例决定);

地图旋转角度(Map Angle ):0;

地图左上角坐标(Upper Left Map Coordinates ):X:

1700000.00 / Y:290000.00;

OK(关闭Map Frame对话框,完成地图图框绘制);

(4)放置图面整饰要素( Place Map Decorations )

地图图框确定了专题制图图面的主要内容与区域,在此基础上,放置图廓线、格网线、坐标注记、图名、图例、指北针、比例尺等各种辅助要素,以便图面美观实用。

1、绘制格网线与坐标注记

操作方法:

Annotation工具面板:点击Create Grid/Ticks图标,在位于地图编辑视窗图形窗口中的图框内点击左键,打开Set Grid/Tick Info对话框。

在Set Grid/Tick Info对话框中,需要设置下列参数:

格网线与坐标注记要素层名称(Name ):composer grid

格网线与要素层描述( Description ) Ttick:neatline of composer

选择放置地理坐标注记要素:Geographic Ticks

选择放置地图图廓线要素:Neat Line

设置图廓线与图框的距离及单位(Margin):0.200 Centimeters

选择制图单位(Unit) : Feet(是图像或线划的实际单位)

定义水平格网线参数(Horizontal Axis )

图廓线之外格网线长度(( Length Outside ):0

格网线起始地理坐标值(( Starting at ):1700000 Feet(实地坐标及单位)

格网线之间的间隔距离(( Spacing):1000 Feet(实地距离及单位)

选择使用完整格网线:Use Full Grid

设置完成后,对话框中会显示格网线的数轴和坐标注记的数值。

定义垂直格网线参数(Vertical Axis )

可以按照类似水平格网线参数设置过程设置垂直格网线参数

如果垂直格网线参数与水平格网线相同,将水平参数Copy到垂直方向: 点击Copy to Vertical按钮

APPLY(应用参数设置、格网线、图廓线与坐标注记将显示在图形窗口) 如果制图效果满意,点击Close(关闭Set Grid/Tick Info对话框)

2、绘制地图比例尺

在Scale Bar Properties对话框中,需要定义下列参数:

确定比例尺要素名称(Name ):Scale Bar

定义比例尺要素描述(Description ):Scale Bar for Composer

定义比例尺标题( Title ):比例尺

确定比例尺排列方式(Alignment):Zero

确定比例单位(Units ):Meters

定义比例尺长度(Maximum Length ):3 centimeters

APPLY(应用上述参数绘制比例尺,保留对话框状态)

如果不满意,可以重新设置上述参数,然后点击Redo,更新比例尺

Close(关闭Scale Bar Properties对话框,完成比例尺绘制)

说明:比例尺是一个组合要素( Group of Elements ),如果要进行局部修改的话,需要首先解散(Ungroup)要素组合,然后编辑单个要素。

3、绘制地图图例

操作方法:

在Annotation工具面板:点击Create Legend图标,在Map Composer视窗的图形窗口中合适的位置点击左键,定义放置图例左上角位置,打开Legend Instruction指示器。

在Map Composer视窗的图形窗口制图框中点击左键,指定绘制图例的依据,打开Legend Properties对话框。

在Legend Properties对话框中,需要分别设置下列参数:

基本参数( Basic Properties ):

图例要素名称(Name ):Legend

图例要素描述(Description ):Legend for Composer

图例表达内容(Legend Layout):改变图例中的CIass Name等内容

标题参数(Title Properties ):

标题的内容(Title Content):图例

选择标题有下划线:Underline Title

标题与下划线的距离(Title / Underline Gap ):2 points

标题与图例框的距离(Title / Legend Gap ):12 points

标题排列方式(Titlt Alignment ):Centered

图例尺寸单位(Legend Unit ):Point

竖列参数( Columns Properties ):

选择多列方式:Use Multiple Column

每列多少行(Entries per Column ): 15

两列之间的距离(Gap Between Column):20

两行之间的距离(Gap Between Entries):7.5

首行与标题之间的距离( Heading / First Entries Gap):12

文字之间的距离(Text Gap):5

选择说明字符的垂直排列方式:选中Vertically Stack Descriptor Text 复选框

色标参数(Color Patches ):

将色标放在文字左边:Place Patch Left of Text

使用当前线型绘制色标外框:Outline Color/Fill Patch

使用当前线型绘制符号、线划及文字外框:Outline Symbol Line Text Patch

色标宽度(Patch Width): 30 points

色标高度(Patch Height): 10 points

色标与文字之间的距离(Patch / Text Gap): 10 points

色标与文字的排列方式(Patch / Text Alignment): Centered

图例单位(Legend Units): Points(该单位适用于上述所有参数)

APPLY(应用上述参数放置图例,保留对话框状态)

如果不满意,可以重新设置上述参数,然后点击Redo,更新图例

Close(关闭Legend Properties对话框,完成图例要素放置)

说明:图例也是一个组合要素(Group of Elements),如果要进行局部修改时,需要首先解散(Ungroup)要素组合,然后编辑单个要素。

4、绘制指北针

5、放置地图图名

6、放置地图说明注记

最后所得结果如下图: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更加了解遥感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运用的基本方法。从实验中我学会运用ERDAS来处理遥感图像的基本操作,如: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遥感图像的增强处理与融合、遥感图像分类---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地图的编制。还学会了遥感图像基本的判读,可从中获取信息。

实验使我更能体会到书本上的知识,学习起来容易理解。通过动手实验巩固了知识。野外判读遥感图像,图像上的颜色并不是真实的彩色,是波段反射出来的假彩色,不同的地物颜色不一样,同一颜色也有深有浅,它们代表是实物也就不一样。要伴读遥感图像需要知道获取图像的原理,也需要我们实际去找到图上的点进行考察、核实,通过实地考察得到的知识可为以后判读遥感图像积累经验,

判读时就越快越准确,也为以后工作积累知识。

遥感实验报告

1.利用Mapgis进行图像校正 1.1实验目的 了解MAPGIS土地利用数据建库对数据的基本要求。掌握图像校正---DRG生产的具体操作步骤。 1.2实验基本要求 将两幅1/万影像数据k50g092035、k50g092036,进行图象校正。 1.3实验内容 DRG生产的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mapgis主菜单,选择图像处理\图象分析模块。 2.文件转换:打开文件\数据输入,将两幅tif图像转换成msi(mapgis图象格式)文件类型。 选择“转换数据类型”为“TIF文件”,点“添加目录”选择影象所在目录,点“转换”。 3. 选择文件\打开影象,打开转换好的msi文件k50g092035.msi,再选择镶嵌融合\DRG生产\图幅生成控制点,点“输入图幅信息”。 4.输入图幅号信息,输入图幅号 k50 g092035,系统会利用此图幅号自动生成图幅的理论坐标。 图1.1 图幅生成控制点 5.定位内图廓点,建立理论坐标和图象坐标的对应关系。 利用放大、缩小、移动等基本操作在图像上确定四个内图廓点的位置。以定位左上角的内图廓点为例:利用放大,缩小,移动等操作找到左上角的内图廓点的精确位置后,点击上图对话框中的左上角按钮,然后再点击图像上左上角的内图廓点即完成该点的设置。完成参数设置和内图廓点信息的输入后,点击生成GCP,将自动计算出控制点的理论坐标,并根据理论坐标反算出控制点的图像坐标。 6.顺序修改控制点。 选取镶嵌融合\DRG生产\顺序修改控制点,则弹出控制点修改窗口,如下图所示:

图1.2 控制点修改窗口 7.逐格网校正 选取镶嵌融合\DRG生产\逐格网校正,弹出文件保存对话框,输入结果影像文件名为“K50 G 092035”,点“保存”。出于精度考虑,可以将“输出分辨率” 设置为“300”DPI。 8.DRG生产完毕。为了以后线文件要与内图框闭合成区,接着生成单线内图框。 生成单线内图框的方法如下: 1)选择镶嵌融合\ 打开参照文件\自动生成图框 2)输入图幅号,选择北京54坐标系.采用大地坐标系 3)选择单线内框.椭球参数选择北京54图框文件名保存为2035.WL,保存路径如下图如示,点“确定”即可完成。 图1.3 1:1万图框 用同样的方法校正另一幅影像k50g092036,将校正后的文件保存为k50 g 092036,同时生成对应的内图框文件2036.wl,保存在实习数据\单线内图框\。

食品贮藏与保鲜实验

实验一果蔬一般物理性状测定 一、实验目的及意义 物理性状的测定是用一些物理测定方法来表示果蔬的重量、大小、容重、硬度等物理性状。其中也包含了某些感官的反映,色泽、新鲜度和成熟度等。 果实在成熟、采收、运输、贮藏及加工期间的物理特性的变化,反映其组织内部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的结果。因此对物理性状的测定是进行化学测定的基础。 果蔬的物理性状测定是确定采收成熟度,识别品种特性,进行产品标准化的必要措施。新鲜果实是活的有机体,与外界环境条件的统一是保证贮藏特性的主要因素。欲控制适合于新鲜果蔬的环境,首先就要通过在贮藏期中进行物理性状的测定,是了解其加工适应性与拟定加工技术条件的依据。 二、实验原理 1、硬度计使用方法 在每个被测果实的中部取两个对称点两面薄薄地削去果皮,用果实压力硬度计,测定 果肉的硬度。 (1) FT327(Fruit Tester 3-27Lbs)。 测定范围为3~27磅/(cm)2。 测定时,左手紧握果实,右手持硬度计 于拇指和食指间,将测头慢慢压入果肉 至测头槽凹处(进果线)后读数。 (2)泰勒硬度计。 国内常用,测定范围为3~30磅/(cm)2, 测定时把活动阀⑦推至和游动螺丝⑤相接触, 用右手握住刻度套筒⑥的下端,将泰勒硬度 计端平,左手拿稳被测果实,把测头①慢慢 用力推进果肉至进果线②后读数。

2、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1)测定原理 由于溶质是单一的,所以可由折射率直接换算出溶液浓度。果蔬汁液成分复杂,故用手持糖量计测定的实是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 (2)手持糖量计的使用原理 (3)手持糖量计使用方法 a、调零。使用时掀开照明棱镜盖板,用柔软的绒布仔细将折光棱镜拭净,取蒸馏水数滴, 置于折光棱镜的镜面上,合上照明棱镜盖板,使蒸馏水遍布于折光棱镜的表面。 将仪器进光窗对向光源或明亮处,调节视度圈,使视野内分划刻度清晰可见, 并观察视野中明暗分界线是否对准刻度0%,若有偏离,可旋动校正螺丝,使 分界线指示于0%处。最后把蒸馏水拭净,进行试样测定。 b、测量。滴入样品在折光棱镜上,测定并读数。 三、实验材料与器材 1、材料:苹果,香蕉,黄瓜 2、器材:托盘天平,硬度计,游标卡尺,手持式糖度计 四、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 1、测量指标: 单果重、果型指数、果面特征、果肉比率、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2、单果重:取果实5个,分别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重,记载单果重(g),并求出其平均果 重(g)。 3、果型指数(纵径/横径):取果实10个,用卡尺测量果实的横径和纵径(cm),求果 形指数,以了解果实的形状和大小。 4、果面特征:观察记载果实的果皮粗细,底色和面色状态。果实底色可分深绿、绿、 浅绿、绿黄、浅黄、黄、乳白等,也可用特制的颜色卡片进行比较,分成若干级。果

(完整版)ERDAS遥感图像处理实验报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ERDAS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地信111 姓名:杨登贤 学号:2011011506 2013/12/20 ERDAS实验报告

一.设置一张三维图。 (3) 1.底图与三维图 (3) 2.参数设置 (5) (1)三维显示参数 (5) (2)三维视窗信息参数 (6) (3)太阳光源参数 (6) (4)显示详细程度 (6) (5)观测位置参数 (7) 二.(几何纠正几何畸变图像处理):几何纠正结果图。 (7) (2)选择合适的坐标变换函数(即几何校正数学模型) (8) (3)数据控制点采集表 (9) (4)多项式模型参数 (9) (5)图像重采样参数 (10) (6)结果图 (10) 三.(数据输入\ 输出):镶嵌图(根据不同条件做出不同的几张)。 (11) 1.图像色彩校正设置 (12) 四.(图像增强处理):傅里叶高通/低通滤波图或效果图空间增强效果图。 (13) 1.空间增强卷积处理 (13) (1)原图像 (13) (2)卷积增强设置参数 (13) (3)卷积增强处理图像 (14) 2.傅里叶变换 (14) (1)快速傅里叶变换设置参数 (14) (2)低通滤波 (15) (3)高通滤波 (16) 五.光谱增强。 (18) 1.主成分变换 (18) (1)参数设置 (18) (2)处理图像 (19) 2.缨帽变换 (19) (1)参数设置 (19) (2)处理图像 (20) 3.指数计算 (20) (1)参数设置 (20) (2)处理图像 (21) 4.真彩色变换 (21) (1)参数设置 (21) (2)处理图像 (22) 六.(非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结果图分类后处理结果图去除分析结果图。 (23) 1.参数设置 (23) 2.非监督分类结果图 (24) 3.分类后处理结果图 (25)

分析人类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

分析人类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 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长足进步,生物学与生态学的深入探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理论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这是人类实践经验知识积累的结果,也是人们对森林认识深化的必然,更是生态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晶。 森林在地理、历史和生长、繁殖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它是自然界中能够再生产和能够扩大再生产的资源。只要人类热爱森林、合理利用森林,并严加管理和保护、促进,森林资源是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一部人类史,就是人与自然共同演化的历史。自然既是人类孕育的温床,又是人类社会赖以建立、生存的坚实基础。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它不仅为人类提供生活所需要的物质,更重要的是协调维护着自然生态平衡,保护与改善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森林具有多种功能、多种效益,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保障,以林业建设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已经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道安全防线。林业不仅是一个周期性长、投入大的公益性行业,而且是融入“社会?生态”这个复杂的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维护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和谐的主体之一。现代科学家认为,现代和谐林业应该是:其一,以人?地系统为对象;其二,和谐地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诸因子间的关系,促进人的生理和心理平衡;其三,“人地共荣”为最高目标。因此,和谐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

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参与协调“社会、生态”系统的探究和管理,采用生态化技术,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诸因子间关系,倡导生态文化,维护人类心理系统与生理系统健康,实现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共荣。 显然,和谐林业理论之一旨在解决生态危机,并着力于从林业的角度去解决社会危机和人类心灵危机。也就是说,和谐林业的目标就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态环境;大力培育生态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基础,建设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满足人类对森林产品的需求。所以,林业是一个与工、农业有着不同公益性的产业部门。过去、现在、将来,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森林。如今华夏大地的生态化和人居环境的园林化,与社会林业的生态系统经营,是现代化国家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森林为人类生活、生存环境与社会游憩事业,拓展了一个新的天地,创造了更为美好境界的未来。所以发展林业,有利于改善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今天,人们只有正确认识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和农田、草原、荒漠、城市、河流和湖泊(陆地水源)等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学联系,才能真正掌握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平衡机制,才能够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

食品中总酸的测定(滴定法)

学号姓名 实验三食品中总酸的测定(滴定法) 一、实验原理 果汁具有酸性反应,这些反应取决于游离态的酸以及酸式盐存在的数量。总酸度包括未解离酸的浓度和已解离酸的浓度。酸的浓度以摩尔浓度表示时,称为总酸度。含量用滴定法测定。果蔬中含有各种有机酸,主要有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草酸……。果蔬种类不同,含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食品中酸的测定是根据酸碱中和的原理,即用标定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滴定。 二、材料、仪器与试剂 (一)材料:西红柿、苹果、果汁等 (二)仪器:碱式滴定管(20mL)、容量瓶(100mL)、移液管(10mL)、烧杯(100mL)、研钵或组织捣碎机、100ml量筒(量酒精)、1%酚酞指示剂、胶头滴管/滴瓶、容量瓶(1000mL)、布氏漏斗+滤纸、天平、三角烧瓶、洗瓶、活性炭(脱色)、和板、蒸馏水。 (三)试剂 1).0.1mol/L氢氧化钠:称4.0g氢氧化钠定容至1000mL,然后用0.1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若浓度太高可酌情稀释。 2).1%酚酞指示剂:称1.0g酚酞,加入100mL50%的乙醇溶解。 三、操作步骤 1)0.1mol/L 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将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加入干燥的称量瓶内,于105-110℃烘至恒重,用减量法准确称取邻苯二甲酸氢钾约0.6000克,置于250 mL锥形瓶中,加50 mL无CO2蒸馏水,温热使之溶解,冷却,加酚酞指示剂2-3滴,用欲标定的0.1mol/L NaOH溶液滴定,直到溶液呈粉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同时做空白试验。 2)样品的处理与测定:准确称取混合均匀磨碎的样品10.0g(或吸10.0mL样品液),转移到1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摇匀。用滤纸过滤,准确吸取滤液20mL放入100mL 三角瓶中,加入1%酚酞2滴,用标定的氢氧化钠滴定至初显粉色在0.5min内不褪色为终点,记下氢氧化钠用量,重复三次,取平均值。 四、实验结果 式中:V——样品稀释总体积(mL)V1——滴定时取样液体积V2——消耗氢氧化

遥感实验报告

遥感原理与应用 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学院:专业: 年月日 实验一: erdas视窗的认识实验 一、实验目的 初步了解目前主流的遥感图象处理软件erdas的主要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掌握几个视窗操作模块的功能和操作技能,为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等后续实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步骤 打开imagine 视窗 启动数据预处理模块 启动图像解译模块 启动图像分类模块 imagine视窗 1.数据预处理(data dataprep) 2.图像解译(image interpreter) 主成份变换 色彩变换 3.图像分类(image classification) 非监督分类 4. 空间建模(spatial modeler) 模型制作工具 三、实验小结 通过本次试验初步了解遥感图象处理软件erdas的主要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基本掌握了几个视窗操作模块的功能和用途。为后续的实验奠定了基础。 实验二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 掌握遥感图像的纠正过程 二、实验原理 校正遥感图像成像过程中所造成的各种几何畸变称为几何校正。几何校正就是将图像数据投影到平面上,使其符合地图投影系统的过程。而将地图投影系统赋予图像数据的过程,称为地理参考(geo-referencing)。由于所有地图投影系统都遵循一定的地图坐标系统,因此几何校正的过程包含了地理参考过程。 几何校正包括几何粗校正和几何精校正。地面接收站在提供给用户资料前,已按常规处理方案与图像同时接收到的有关运行姿态、传感器性能指标、大气状态、太阳高度角对该幅图像几何畸变进行了几何粗校正。利用地面控制点进行的几何校正称为几何精校正。一般地面站提供的遥感图像数据都经过几何粗校正,因此这里主要进行一种通用的精校正方法的实验。该方法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构建一个模拟几何畸变的数学模型,以建立原始畸变图像空间与标准图像空间的某种对应关系,实现不同图像空间中像元位置的变换;第二步是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把原始畸变图像空间中全部像素变换到标准图像空间中的对应位置上,完成标准图像空间中每一像元亮度值的计算。 三、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的数据,对两张图片进行几何纠正 四、实验流程

论文:加强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管理论文:加强林业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实现森林资源 可持续发展 摘要:森林资源是林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森林资源林政管理贯穿于森林的培育、 保护、利用的全部过程和各个环节,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行使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在林业发展全 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人类面临的紧要而艰巨的任务。人类对自然的生态经历了物我敌对、物我所用、物我可亲时期,从而走上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所强调的是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威胁自然的整体性和其他物种的生存,即人类和自然界的其他物种共存共荣。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的社会资源,担负着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使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建立在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森林资源基础上才能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效益。而这种效益必须是在保证森林的永续利用原则下获得。因此,解决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扩大森林资源,把各类林地充分利用起来,保护好森林资源,对森林资源加强保护和集约化管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科学地开发森林资源的利用和加工技术。从巩固森林资源基础和促进经济发展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增强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是森林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 森林资源的培育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没有资源的保障,就不能实现森林生态和物产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森林培育的发展,要靠技术的进步。按照《全国生态环境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肇东市到2010年每年要增加2000公顷森林面积,这是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根本目标。其做法是下硬性指标,采取科学办法解决当前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首先从分类经营,造林设计,提前整地,无性繁殖,适地造林,良种壮苗,抗旱造林,集约经营,幼林抚育,现代栽培技术,定向培育等方面实现技术和管理突破。保证林业科技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其次是加强对现有林的抚育,加快对低产林分和残次林分的改造,合理调整林种树种和林龄结合,提高森林的质量。 2科学经营管理好森林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森林资源是林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森林资源的多少、质量的好坏、能否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社会和林业多种功能的发挥,关系到社会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管理的任务是对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实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解决好森林资源和开发利用中的各种问题。为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保护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多功能利用奠定基础。 森林资源的管理内容,首先是建立森林资源档案,掌握森林资源的动态数据,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分类经营,建立法律和科学的规章制度,确立森林资源的技术体系。其次是森林的利用管理,科学规划,组织森林资源利用,实现森林资源正常合理消长的宏观控制。再次是监督检查森林资源管理中的有关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的执行和落实情况,保证森林资源管理的顺利进行。

叶绿素的提取实验报告

叶绿素的提取及叶绿素铜钠的合成及测定生物资源系食卫101 韦琪(20102023) 指导老师:张倩、刘新梅 一、实验目的 1.从蚕沙中提取叶绿素并计算提取率; 2.研究用叶绿素合成叶绿素铜钠的工艺条件; 3.分析叶绿素铜钠产品的纯度,计算产率; 4.通过试验提高综合能力及练习巩固各种相关操作。 二、实验原理 蚕沙是桑蚕的排泄物,由蚕沙制取天然色素——叶绿素酮钠盐,是国外普遍采用的最佳途径。叶绿素是一种酯,因此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醇、丙酮、乙醚等有机溶剂。 叶绿素是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叶绿素是一种含有卟吩环的天然色素,在叶绿素的结构中,含有一个由四个吡咯环和四个次甲基交替相联形成的卟吩环.卟吩环闭合的共轭体系提供了包围镁离子(或其它相似离子)的刚性平面.高等植物中含有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子式如下: 蚕沙中含有丰富的叶绿素,其纯含量达0.8—1.0%,居所有天然色素之首,故可用蚕沙来提取叶绿素,由于叶绿素易溶于乙醚、苯、丙酮、乙醇的脂性溶剂,故可用乙醇、丙酮混合液来提取。所得的叶绿素由于遇热、光、酸、碱等易分解,且又不溶于水。110度左右会分解,故把叶绿素制备成叶绿素铜钠,其性质更稳定溶解性也会有所提高。 叶绿素分子中的镁原子和四个吡咯上的氮原子相结合,环上是双羧酸的酯,一个被四所酯化,另一个被叶醇基所酯化,故可以发生皂化反应生成钠盐:

C55H72MgN4O5 + 2 NaOH →C34H30O5N4MgNa2 + CH3OH + C20H39OH 在酸性介质中,叶绿素钠盐分子中的镁极易被氢原子取代生成褐色的叶绿素酸: C34H30O5N4MgNa2+ 4 H+→C34H34O5N4 + Mg2+ + 2 Na+ 叶绿素酸可与铜盐加热条件下生成叶绿素铜酸析出,将叶绿素铜酸溶于丙酮,再与碱反应就生成叶绿素铜钠盐: C34H34O5N4 + Cu2+→C34H34O5N4Cu + 2 H+ C34H34O5N4Cu + 2 NaOH →C34H34O5N4CuNa2 + 2 H2O 由叶绿素转化成叶绿素铜钠的过程也可用化学反应方程表示: (1)皂化: COOCH3COONa C32H30ON4Mg + 2NaOH → C32H30ON4Mg + CH3OH + C20H39OH COOC20H39 COONa (2)酸化: COONa COOH C32H30ON4Mg + 2H2SO4 → C32H30ON4H2 + MgSO4 + NaSO4 COONa COOH (3)铜代: COOH COOH C32H30ON4H2 + CuSO4 → C32H30ON4Cu + H2SO4 COOH COOH (4)成盐: COOH COONa C32H30ON4Cu + 2NaO H → C32H30ON4Cu + 2H2O COOH COONa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1.仪器:(一个),分液漏斗(2个),250mL锥形瓶(1个),烧杯(100ml、250 mL、 500mL )各1个,容量瓶(100mL、250mL)各1个,蒸馏装置,减 压过滤装置,玻璃棒,电子天平,圆底烧瓶(250mL)2个,酸度计, 分光光度仪(一台)。 2.试剂:(50g)、95%乙醇,丙酮,石油醚,2%~5%NaOH乙醇溶液,硫酸铜溶

遥感实验报告七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 实验报告(七)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任课教师

实验七:图像分类 一、实验目的 理解计算机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 掌握数字图像非监督分类以及监督分类的具体方法和过程 理解两种分类方法的区别 二、实验材料 Landsat遥感影像1幅 ERDAS IMAGINE9.2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非监督分类 (1)启动非监督分类模块:在ERDAS面板工具中选择DA TAPrep-Unsupervisd Classification命令,打开非监督分类对话框或是在ERDAS面板工具中选择 Classifier-Classification-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打开非监督分类对话框(2)选择图像处理文件和输出文件,设置被分类的图像和分类结果,并选择生成分类模块文件产生一个模版文件。 (3)这里Number of Classes定为14,Maximum Iterations定为7如下图所示 (4)点击OK按钮,执行非监督分类,打开原图与结果图:

分类评价: (1) 打开原始图像和分类后的图像:点击ERDAS-Viewer 面板,先后打开原始图像和分 类后的图像,在打开分类结果图像时,在Raster Option 选项卡中取消选中的Clear Display 复选框,保证两幅图叠加显示 (2) 设置各类别的颜色:单击Raster-Tool ,打开Raster 工具面板,选择Raster-Attributes , 打开Raster Attribute Editor 对话框 (3) 调整字段显示顺序,在Raster Attribute Editor 窗口,选择Edit 菜单-Column Properties 命令,打开Column Propertis 对话框,在Columns 列表中选择字段,通过Up 、Down 、Top 、Bottom 按钮调整其在属性表的显示顺序 (4) 同上,在Raster Attribute Editor 对话框中单击某一类别的Color 字段,在弹出的As Is 中选择合适的颜色 (5) 确定类别精度并标注类别:在Raster Attribute Editor 对话框中点击Opacity 字段名, 进入编辑状态,依据需要输入0(透明)或1(不透明)。通过在Utility 菜单下设置分类结果在原始图像背景上闪烁(Flick )、卷帘显示(Swipe )、或混合显示(Blend ),

林业行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资质

关于林业行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与人员相关资质情况 的解释 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作为一项新兴资产评估行业,发展于上世纪90年代初,距今也只有十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由于社会认知度不高,出现了需进行评估时,对评估机构及人员情况认识不足的问题,现将相关知识作出如下解释: 一、林业行业中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相关法规 ㈠2006年12月25日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财企[2006]529号)《关于印发〈森林 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这是目前止,林业行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核心性法规,对我国林业行业涉及的森 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中流程、机构、资质、人员等做出原则性规定。 ㈡ 1996年12月16日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林业部(国资办发(1996)59号)《关 于发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试行)〉的通知》。 这是对林业行业中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细节做出的具体性规定,由于发布时间较早,现阶段正处在进一步修订中。 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部门 森林资产评估法规、机构、人员等的管理,目前为止,主要是由财政部和国家林业 局共同管理。 中央级管理机构主要为财政部所属的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和国家林业局计划财务司。 地方级管理机构主要为当地财政厅(局)所属的地方资产评估协会和林业厅(局)计 划财务处。 三、林业行业中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资质 依据以上(财企[2006]529号)文件规定,根据评估标的物的不同,森林资源资产评 估机构资质要求分以下三类: ㈠国有森林资源资产部分 要求具有财政部系统核发的《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相关机构信息可在中国资产评 估协会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a615490129.html,上查询)的评估机构,需出具正式资产评估报 告,并且评估报告要有两名注册资产评估师、两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签字。 ㈡非国有森林资源资产部分 要求具有财政部系统核发的《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相关机构信息可在中国资产评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

《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承担的工作) 《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编制任务来源于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为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协作单位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 工作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成立了标准编制组、根据《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草案拟定了编制工作方案和编制技术方案;二是资料收集阶段:根据编制内容,广泛收集资料;三是调研阶段:根据编制内容中的重点问题,分组赴东北、中南、西南、华北等省份进行了调研;三是标准起草阶段:根据草案、资料和调研报告,首先编制完成了《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初稿),编制组集中开会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后形成了《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征求意见稿),将征求意见稿发送给有关专家征求意见,针对每位专家反馈的意见,编制组逐一进行细致的讨论、分析和商榷,修改后形成了《中国主要栽培珍贵树种》(送审稿)。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是唐小平、王恩苓、马国青、玉生、蒋三乃。 唐小平负责总协调、组织和标准编制组内标准的最后技术把关;马国青、王恩苓、蒋三乃负责标准总框架的起草;玉生和马国青负责具体内容的编制;马国青负责调研工作及专家意见汇总。

二、标准的编制原则和标准的主要内容(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标准时的新旧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对比情况 (一)编制原则 1、科学性原则。树种组分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同一树种组力求木材 硬度和栽培特点具有同质性。 2、系统性原则。为系统探索和总结我国珍贵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特点,本着同特点相归类的原则系统将我国的珍贵树种分成不同树种组。 3、全面性原则。尽可能包括全国所有珍贵树种,反应全国所有具有栽培 技术和具有栽培潜力的树种。 4、实践性原则。总结和收集全国所有珍贵用材树种,具有丰富栽培经验 的地区与栽培技术成熟的树种优先进行分类,力求所选择的树种栽培技术具 有实践性。 (二)主要内容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按照木材硬度及常绿、落叶、针叶等特征作为指标,将我国珍贵树种分为7个类群,并对每个类群的划分条件、生物学特性、分 布范围和栽培范围进行了描述。具体如下: 1、常绿红木树种组。一般指常绿的紫檀属树种,包括紫檀和檀香紫檀2 个树种。 2、落叶红木树种组。一般是指落叶的黄檀属树种,包括黑黄檀、黄檀、降香黄檀和印度黄檀4个树种。 3、常绿阔叶软木树种组。木材硬度(端面)小于700kgf/厘米,材质具

土壤剖面观察

南京林业大学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观察 一、目的和要求 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本实习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基本原理 1.土壤剖面点选择原则 有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具代表性。不受人为扰动的自然平坦地区。 2.土壤剖面的挖掘 长2m 宽1m 深1-1.5m

3.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4.一个发育完整的土壤常有如下的剖面模式: O层:枯落物层(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植物凋落物) A层:腐殖质又叫表土层(含大量腐殖质) E层:淋溶层 B层:淀积层又叫心土层(表层物质淋至此层淀积) C层:母质层(以风化岩石为主) R层:母岩层(未风化的坚硬岩石) 5.土壤剖面描述

1)颜色(色调、亮度、彩度) 2)湿度 3)质地(砂土、砂质壤土、壤土、粉砂壤土、粘壤土、壤粘土、粘土) 4)土壤结构(块状、团块状、核状、粒状、圆顶柱状、棱柱状、片状、板状、页状、鳞片状、垡状、碎块) 三、作业 1.剖面点位于南京林业大学后山 2.剖面深6.8 3.剖面示意图

4.剖面形态特征 5.土壤类型判断,土壤利用及改良措施。 黄棕壤,黄棕壤地区的水热条件优越,自然肥力较高。很适宜多种林木的生长,是中国 经济林的集中产地、也是重要的农作区,盛产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适地适树,发展经济林业,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料。 四、反思与总结 做实验前要预习不然就会什么都不懂。 土壤剖面点选取很重要,不然在挖掘的时候会很麻烦。

遥感图像实验报告

遥感图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初步了解目前主流的遥感图象处理软件ERDAS的主要功能模块。 2、掌握Landsat ETM遥感影像数据,数据获取手段.掌握遥感分类的方法, 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植被变化分析,以及利用遥感软件建模的方法。 3、加深对遥感理论知识理解,掌握遥感处理技术平台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 1、遥感图像的分类 2、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植被变化分析 3、遥感空间建模技术 三.实验部分 1.遥感图像的分类 (1)类别定义:根据分类目的、影像数据自身的特征和分类区收集的信息确定分类系统; (2)特征判别:对影像进行特征判断,评价图像质量,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影像增强等预处理; (3)样本选择:为了建立分类函数,需要对每一类别选取一定数目的样本;(4)分类器选择:根据分类的复杂度、精度需求等确定哪一种分类器; (5)影像分类:利用选择的分类器对影像数据进行分类,有的时候还需要进行分类后处理;分类图如下:

图1.1 1992年土地利用图 图1.2 2001年土地利用图

(6)结果验证:对分类结果进行评价,确定分类的精度和可靠性。 图1.3 1992年精度图 图1.4 2002年精度图 2.土地利用变化 2.1 两年土地利用相重合区域 (1)在两年的遥感影像中选择相同的区域。 Subset(x:568121~684371,y:3427359~3288369),过程如下:

图2.1 截图过程图 图2.2.2 截图过程图

(2)土地利用专题地图如下: 图2.2.3 1992年专题地图 图2.2.4 2001年土地利用图

2005年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林业《决定》),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推进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据生态建设状况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的特点和要求,现对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成效显著。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建立了以行政管理为主体、监督检查和综合监测为两翼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日益强化了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的理念。特别是近五年来,认真贯彻“严管林"方针,全面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工程,森林资源呈现出面积和蓄积持续增长、质量明显提高的可喜局面。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面积已达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上升为18.21%,活立木总蓄积达136.18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改善,是推动我国生态建设状况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的重要因素。 2.森林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效益低下,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一些地方过度依赖森林资源、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林地非法流失、超限额采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森林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机构队伍不稳定,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薄弱,不能适应当前林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特别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打赢相持阶段攻坚战,对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显得十分必要。 3.把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森林资源是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林业持续发展的命根子。森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对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在林业和生态建设中赋予森林资源管理核心地位,在林业产业发展中赋予森林资源管理基础地位,在林业行政执法中赋予森林资源管理主体地位。

矩阵键盘设计实验报告

南京林业大学 实验报告 基于AT89C51 单片机4x4矩阵键盘接口电路设计 课程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 院系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杨雨图 2013年9月26日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键盘接口的基本特点,了解独立键盘和矩阵键盘的应用方法。 2、掌握键盘接口的硬件设计方法,软件程序设计和贴士排错能力。 3、掌握利用Keil51软件对程序进行编译。 4、用Proteus软件绘制“矩阵键盘扫描”电路,并用测试程序进行仿真。 5、会根据实际功能,正确选择单片机功能接线,编制正确程序。对实验结果 能做出分析和解释,能写出符合规格的实验报告。 二、实验要求 通过实训,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素质要求 1.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本次实训,遵章守纪、团结协作。 2.善于发现数字电路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培养独立 工作能力。 能力要求 1.模拟电路的理论知识 2.脉冲与数字电路的理念知识 3.通过模拟、数字电路实验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4.能熟练的编写8951单片机汇编程序 5.能够熟练的运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 三、实验工具 1、软件:Proteus软件、keil51。 2、硬件:PC机,串口线,并口线,单片机开发板 四、实验内容 1、掌握并理解“矩阵键盘扫描”的原理及制作,了解各元器件的参数及格 元器件的作用。 2、用keil51测试软件编写AT89C51单片机汇编程序 3、用Proteus软件绘制“矩阵键盘扫描”电路原理图。 4、运用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 五.实验基本步骤 1、用Proteus绘制“矩阵键盘扫描”电路原理图。 2、编写程序使数码管显示当前闭合按键的键值。 3、利用Proteus软件的仿真功能对其进行仿真测试,观察数码管的显示状 态和按键开关的对应关系。 4、用keil51软件编写程序,并生成HEX文件。 5、根据绘制“矩阵键盘扫描”电路原理图,搭建相关硬件电路。 6、用通用编程器或ISP下载HEX程序到MCU。 7、检查验证结果。

中国森林资源-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中国森林资源(2004-2008年)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一、基本情况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于2004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历时5年。这次清查参与技术人员2万余人,采用国际公认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以数理统计抽样调查为理论基础,以省(区、市)为单位进行调查。全国共实测固定样地41.50万个,判读遥感样地284.44万个,获取清查数据1.6亿组。 二、清查结果 全国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149.1 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3 0378.19万公顷,森林面积19333.0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5.54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3.63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第六次清查与第七次清查间隔五年内,中国森林资源呈现六个重要变化: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森林资源变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森林面积净增205 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1.2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三是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18万公顷,其中乔木树种面积637.0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增加30.17%。 四是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幅较大,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林木蓄积年净生长量5.72亿立方米,年采伐消耗量3.79亿立方米,林木蓄积生长量继续大于消耗量,长消盈余进一步扩大。天然林采伐量下降,人工林采伐量上升,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上升12.27个百分点。 五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

综合遥感实验报告

本科学生实验报告 姓名周文娜学号094130090 专业_地理科学_班级 B 实验课程名称遥感导论 实验名称遥感图像分类---监督分类,非监 督分类 指导教师及职称胡文英 开课学期2011 _至__2011 学年_下学期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编印

一、实验准备 实验名称:遥感图像分类---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 实验时间:2011年6月10日 实验类型:□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和要求: (1)理解计算机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以及监督分类的过程,达到能熟练地对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的目的。 (2)进一步理解计算机图像分类的基本原理以及监督分类的过程,达到能熟练地对遥感图像进行监督分类的目的,同时深刻理解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区别。 2、实验相关设备: 计算机一台,及ERDAS软件 3、实验理论依据或知识背景: (1)监督分类的概念: 首先需要从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训练场地作为样本。根据已知训练区提供的样本,通过选择特征参数(如像素亮度均值、差等),建立判别函数,据此对样本像元进行分类,依据样本类别的特征来识别非样本像元的归属类别。 监督分类包括利用训练区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的“学习”过程和把待分像元代入判别函数进行判别的过程。 (2)非监督分类的概念: 非监督分类的前提是假定遥感影像上的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具有相同的光谱信息特征。非监督分类方法不必对影像地物获取先验知识,仅依靠影像上不同类地物光谱信息(或纹理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再统计特征的差别来达到分类的目的,最后对巳分出的各个类别的实际属性进行确认。 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根本区别点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根据训练场提供的样本选择特征参数,建立判别函数,对待分类点进行分类。因此,训练场地选择是监督分类的关键。由于训练场地要求有代表性, 训练样本的选择要考虑到地物光谱特征,样本数目要能满足分类的要求,有时这些还不易做到, 这是监督分类不足之处。

林业的基本知识

林业的基本知识 林业常识 一、森林生态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 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和辅助生产林地。 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和竹林地。 1、乔木林地:乔木是指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 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和小乔木。由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的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2、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的林地。 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41%~79%的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的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灌木林地:灌木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组成的称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和其他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的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和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的灌木林地;其他灌木林地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和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他无立木林地。 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 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的乔木树种。林木的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的原木,它是构成森林产量的主体,是经营和利用森林的主要对象。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与城市园林绿化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615490129.html,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与城市园林绿化的关系 作者:姚有明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23期 在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下,国家逐步加大了园林化城市的建设力度。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与法律条例的约束下,城市园林绿化与经济发展、民生建设建立了互惠共利的良好局面,在大力扶持绿化产业的过程中,城市绿地系统的结构组成在悄然发生变化。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森林与城市园林的基本概念,深入剖析二者的内在联系,并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简述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基本概念 城市森林的构建主要是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确保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并统一规划各个景区景点,利用城市内的生物群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最大化。 城市森林具体是指城市内部及其周边的绿化植被和植物群落,如城市风景园林、防护林、自然保护区及湿地等。 而城市园林则主要是指为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人工打造的休闲娱乐公园或主题花园,综合管理生活绿地及行道树,为人们营造舒适安逸的生活空间,且城市园林侧重于社会效益,利用绿化植被的大面积覆盖,促使其兼顾生态效益。 通常来说,城市园林泛指能够起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作用,并为城镇居民提供社交、文化传播平台的绿地,具体包括休闲公园、居民生活区绿地。随着城市人口的逐年递增,城市生态环境直接决定了城镇居民的幸福指数和身心健康,由此可见,城市园林建设工作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还关乎到民生建设,具有实际意义。 二、深度剖析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内在联系 1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趋同性 城市园林是建立在优化传统园林景观基础上的,既要保证景观文化效益,又要注重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在学术理论的角度上,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能够建立紧密的内在联系,实现协同发展。但单独从各自的基本概念上来说,城市森林的内涵要更加深化,所涉猎的范围也明显超过城市园林,换言之,可以将城市园林看作是城市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