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1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1 疲劳损伤 4,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3 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4 修正的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5 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6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的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2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1 疲劳损伤
损伤 (英文为Damage,拉丁语Damnum)
——通常解释为受损伤物体的价值或用途减小了。其物理解释 通常将损伤概念与失去完整性相联系,例如,微观裂纹的形成、 物理性能的下降(如强度退化)等。 目前定义损伤变量有两种途径:
微观或物理 宏观或唯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3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1.1 微观或物理
从微观的或物理的角度定义的疲劳损伤是指这种损伤是 可以通过某种方法直接测量得到的,常用的损伤变量有: 直接测量 位错的密度 空洞体积(面积)比 微观裂纹的密度 显微硬度 分层区域面积与纤维和基体的界面面积之比 某固定区域内纤维脱胶和断裂的数量 固定区域内所有基体裂纹的长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4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位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5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位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6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空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7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微裂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8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1.2 宏观或唯象
从宏观的或唯象的角度定义的疲劳损伤是指这种损伤是 可以通过某种方法间接测量得到的,常用的损伤变量有: 间接测量 Miner损伤(寿命比) 剩余强度 剩余刚度 循环耗散能 电阻抗 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 阻尼系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9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Miner损伤
Miner损伤定义为:D=n/N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10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剩余强度
用剩余强度R(n) 定义损伤的最直接的公式为: D = 1 ?
45#钢的剩余强度退化试验及拟合结果
1000 900
剩余强度R (n )
剩余强度R (n )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σ b ? R ( n) σ b ? S max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0 0.2 0.4
循环比n/N
c =4.108
c =3.902
(7)式 实验值 0.6 0.8 1
(7)式 实验值
0 0.2 0.4 循环比n/N 0.6 0.8 1
?n? R( n ) = R(0) ? [ R(0) ? S ]? ? ?N?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c

4-11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剩余刚度
用剩余刚度E(n) 定义损伤的最直接的公式为: D = 1 ?
σa
0ˊ 1ˊ 2ˊ 3ˊ n 1 ET(n) F(n) 1 EC(n) 1
E ( n) E (0)

100
E E 0 (%)


90
80
70
0 1 2 3 4 n n+1
ε(n)
0.5
n/Nf
1.0
FRP-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12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循环耗散能
循环耗散能是指每次加载循环造成的塑性能,其值为 滞后环的面积,以此定义疲劳损伤的经典表达式为:
D =1? W ( n) Wf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13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必须定量地回答下述三个问题:
一个载荷循环对材料或结构造成的损伤是多 少? 多个载荷循环时,损伤是如何累加的? 失效时的临界损伤是多少? 损伤定义 等损伤 变损伤 损伤累积 线性 非线性
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对疲劳损伤累积的理论进行分类:
损伤类型 宏观 微观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临界损伤 =1 ≠1

4-14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共用16类,但实践上主要用下面几类: 宏观+等损伤+线性+(=1) 宏观+变损伤+线性+(=1) 宏观+等损伤+非线性+(=1) 宏观+变损伤+非线性+(=1) 宏观+等损伤+线性+(≠ 1)
按照疲劳损伤累积的规律,目前所提出的疲劳 累积损伤理论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修正的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15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3 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认为载荷顺序对累积损伤没有影 响,损伤可以线性地累加。 线性损伤累积理论中典型的是Palmgren-Miner理论,简 称Miner理论,它对于三个问题的回答如下: 一个循环造成的损伤:D=1/N n个循环造成的损伤:
等幅加载 D = n N n 1 变幅加载 D = ∑ i =1 N i
临界疲劳损伤DCR:DCR=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16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3 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评述: 1. 等损伤,不管材料当前的损伤状态如何,相同载 荷产生相同的损伤; 2. 载荷顺序没有影响; 3. 随机谱下E(D)=1。
三种材料,二级 载荷作用下的D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17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3 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程序块谱作用下Miner损伤的均值比较接近于1。
加载方式 试验件个数 Miner损伤均值 Miner损伤方差 15 拉-拉 21 1.2405 0.2410 0.9563 0.157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18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4 修正的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修正的Miner理论为: 一个循环造成的损伤:D=1/N n个循环造成的损伤:
等幅加载 D = 变幅加载 n N D = D1 + D2 = ∑ Dj
j =1 n
D1 = f (ε1 , R1 ) + L +
Dn
Dn ?1 = f (ε n ?1 , Rn ?1
D j ?1 = f (ε j ?1 , R j ?1 )
临界疲劳损伤DCR: DCR=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19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5 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认为载荷顺序对累积损伤有严 重影响。 非线性损伤累积理论中典型的是Carten-Dolan理论,该 理论还是变损伤理论,它对于三个问题的回答如下: 一个循环造成的损伤:D=mcrd n个循环造成的损伤: 等幅加载 D = nm c r d
变幅加载 D = ∑ ni mic rid
i =1 n
c d 临界疲劳损伤DCR: DCR = N1m1 r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20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5 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D = ∑ n i mic ri d = N 1 m1c r1d
i =1 p
因为疲劳损伤核产生后不会在后面的疲劳加载过程中消 失,只会增加,所以有mi=m1,其中m1=max(mi)
ni rid = r1d N 1 ∑
p
因为损伤发展速率r正比于应力水平S ,所以
i =1
1= ∑
i =1
p
N1 (S1 S i )d
ni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疲劳分析方法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在结构件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方面国内外的发展状况,重点讲解了结构件寿命疲劳分析方法中的名义应力法、局部应力应变法、应力应变场强度法四大方法的估算原理。 疲劳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研究分支,自Wohler将疲劳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至今,疲劳研究仍有方兴未艾之势,材料疲劳的真正机理与对其的科学描述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是疲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疲劳研究史可以看到疲劳寿命分析方法的研究伴随着整个历史。 金属疲劳的最初研究是一位德国矿业工程帅风W.A.J.A1bert在1829年前后完成的。他对用铁制作的矿山升降机链条进行了反复加载试验,以校验其可靠性。1843年,英国铁路工程师W.J.M.Rankine对疲劳断裂的不同特征有了认识,并注意到机器部件存在应力集中的危险性。1852年-1869年期间,Wohler对疲劳破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由钢制作的车轴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其强度人大低于它们的静载强度,提出利用S-N 曲线来描述疲劳行为的方法,并是提出了疲劳“耐久极限”这个概念。1874年,德国工程师H.Gerber开始研究疲劳设计方法,提出了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Goodman讨论了类似的问题。1910年,O.H.Basquin提出了描述金属S-N曲线的经验规律,指出:应力对疲劳循环数的双对数图在很大的应力范围内表现为线性关系。Bairstow通过多级循环试验和测量滞后回线,给出了有关形变滞后的研究结果,并指出形变滞后与疲劳破坏的关系。1929年B.P.Haigh研究缺口敏感性。1937年H.Neuber指出缺口根部区域内的平均应力比峰值应力更能代表受载的严重程度。1945年M.A.Miner 在J.V.Palmgren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疲劳线性累积损伤理论。L.F.Coffin和S.S.Manson各自独立提出了塑性应变幅和疲劳寿命之间的经验关系,即Coffin—Manson公式,随后形成了局部应力应变法。 中国在疲劳寿命的分析方面起步比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浙江大学的彭禹,郝志勇针对运动机构部件多轴疲劳载荷历程提取以及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疲劳寿命等问题,以发动机曲轴部件为例,提出了一种以有限元方法,动力学仿真分析以及疲劳分

疲劳载荷及分析理论 谱 寿命 设计 累积损伤

第3章疲劳载荷及分析理论 (1) 3.1 疲劳载荷谱 (1) 3.1.1 疲劳载荷谱及其编谱 (1) 3.1.2 统计分析方法 (2) 3.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3) 3.2.1 概述 (3) 3.2.2 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4) 3.3起重机疲劳计算常用方法 (5) 3.3.1 应力比法 (6) 3.3.2 应力幅法 (6) 3.4 疲劳寿命设计方法 (7) 3.4.1无限寿命设计 (7) 3.4.2 安全寿命设计 (8) 3.4.3 损伤容限设计 (8) 3.4.4 概率疲劳设计 (9) 3.4 小结 (10) 第3章疲劳载荷及分析理论 疲劳载荷谱(fatigue load spectrum)是建立疲劳设计方法的基础。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施加在对象上的疲劳载荷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应用时要依据某种统计分析方法和理论进行分析。 3.1 疲劳载荷谱 3.1.1 疲劳载荷谱及其编谱 载荷分为静载荷和动载荷两大类。动载荷又分为周期载荷、非周期载荷和冲击载荷。周期载荷和非周期载荷可统称为疲劳载荷。在很多情况下,作用在结构或机械上的载荷是随时间变化的,这种加载过程称为载荷—时间历程。由于随机载荷的不确定性,这种谱无法直接使用,必须对其进行统计处理。处理

后的载荷—时间—历程称为载荷谱。载荷谱是具有统计特性的图形,它能本质地反映零件的载荷变化情况[]。为了估算结构的使用寿命和进行疲劳可靠性分析,以及为最后设计阶段所必需的全尺寸结构和零部件疲劳试验,都必须有反映真实工作状态的疲劳载荷谱。 实测的应力—时间历程包含了外加载荷和结构的动态响应的影响,它不仅受结构系统的影响,而且也受应力—时间历程的观测部位的影响。将实测的载荷—时间历程处理成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载荷谱的过程称为编谱。编谱的重要一环,是用统计理论来处理所获得的实测子样[]。 3.1.2 统计分析方法 对于随机载荷,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类:计数法和功率谱法[]。由于产生疲劳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循环次数和应力幅值,因此在编谱时首先必须遵循某一等效损伤原则,将随机的应力—时间历程简化为一系列不同幅值的全循环和半循环,这一简化的过程叫做计数法。功率谱法是借助富氏变换,将连续变化的随机载荷分解为无限多个具有各种频率的简单变化,得出功率谱密度函数。在抗疲劳设计中广泛使用计数法。 目前,已有的计算法有十余种之多,同一应力—时间历程用不同计数法编制出的载荷谱有时会差别很大。当然,按照这些载荷谱来进行寿命估算或试验,也会给出不同的结果。从统计观点上看,计数法大体分为两类:单参数法和双参数法[]。 所谓单参数法是指只考虑应力循环中的一个变量,例如,峰谷值、变程(相邻的峰值与谷值之差),而双参数法则同时考虑两个变量。由于交变载荷本身固有的特性,对任一应力循环,总需要用两个参数来表示。其代表是雨流计数法。 雨流计数法是目前在疲劳设计和疲劳试验中用的最广泛的一种计数方法,是对随机信号进行计数的一种方法的一种。雨流计数法与变程对—均值计数法一样具有比较严格的力学基础,计数结果介于峰值法和变程法之间,提供比较符合实际的数据。雨流法是建立在对封闭的应力—应变迟滞回线逐个计数的基础上,它认为塑性的存在是疲劳损伤的必要条件,从疲劳观点上看它比较能够反映随机载荷的全过程。由载荷—时间历程得到的应力—应变迟滞回线与造成的疲劳损伤是等效的[]。

第四讲 损伤理论,荷载谱处理,应变疲劳

第四讲损伤理论,荷载谱处理,应变疲劳 上节概述 p-S-N曲线,失效率,存活率 疲劳数据处理,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 检验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正态分布坐标纸 正态分布存在的问题:不能反映构件疲劳寿命有一个大于等于零的下限。 威布尔分布,与正态分布的比较 威布尔分布坐标纸 回归方程,最小二乘法 相关系数,起码值 回归分析的基本方法 损伤理论 疲劳积累损伤理论是构件在变幅疲劳荷载作用下疲劳损伤的积累规则和疲劳破坏的准则。 疲劳积累损伤理论回答下述三个问题 1.一个荷载循环对材料或结构造成的损伤是多少? 2.多个荷载循环时,损伤是如何积累的? 3.失效时的临界损伤是多少? 1)线性疲劳积累损伤理论

线性疲劳积累损伤理论假设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疲劳损伤是可以线性累加,各应力之间相互独立,当累加损伤到某一数值构件发生疲劳破坏。 Palmgren -Miner (P -M )线性疲劳积累损伤准则 若构件在某恒幅应力水平S 作用下的疲劳寿命为N ,则经受n 次循环时的损伤为: N n D = 构件在应力水平S i 作 用下经受n i 次循环的损伤 为D i = n i /N i ,在k 个应力 水平作用下的总损伤为: ∑ ∑====k i i i k i i N n D D 11 破坏准则:11 ==∑ =k i i i CR N n D Miner 疲劳积累损伤理论没有考虑荷载作用的先后次序。 材料“锻练效应”(training effect ) 一般,高-低加载顺序临界积累损伤值D CR 小于1,低-高加载顺序临界积累损伤值D CR 大于1。 N 1 N 2 S 1 S 3S max N S 2N 3

疲劳分析流程 fatigue

摘要:疲劳破坏是结构的主要失效形式,疲劳失效研究在结构安全分析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结构的疲劳强度和疲劳寿命是其强度和可靠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机车车辆结构的疲劳设计必须服从一定的疲劳机理,并在系统结构的可靠性安全设计中考虑复合的疲劳设计技术的应用。国内的机车车辆主要结构部件的疲劳寿命评估和分析采用复合的疲劳设计技术,国外从疲劳寿命的理论计算和疲劳试验两个方面在疲劳研究和应用领域有很多新发展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不论国内国外,一批人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疲劳的研究,对疲劳问题研究贡献颇多。 关键词:疲劳 UIC标准疲劳载荷 IIW标准 S-N曲线机车车辆 一、国内外轨道车辆的疲劳研究现状 6月30日15时,备受关注的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贯通“三市四省”,串起京沪“经济走廊”。京沪高铁的开通,不仅乘客可以享受到便捷与实惠,沿线城市也需面对高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享受这些待遇的同时,专家指出,各省市要想从中分得一杯羹,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机车车辆的安全性绝对不容忽略。根据机车车辆的现代设计方法,对结构在要求做到尽可能轻量化的同时,也要求具备高度可靠性和足够的安全性。这两者之间常常出现矛盾,因此,如何准确研究其关键结构部件在运行中的使用寿命以及如何进行结构的抗疲劳设计是结构强度寿命预测领域研究中的前沿课题。 在随机动载作用下的结构疲劳设计更是成为当前机车车辆结构疲劳设计的研究重点,而如何预测关键结构和部件的疲劳寿命又是未来机车车辆结构疲劳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机车车辆承受的外部载荷大部分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循环随机载荷。在这种随机动载荷的作用下,机车车辆的许多构件都产生动态应力,引起疲劳损伤,而损伤累积后的结构破坏的形式经常是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最终结构的断裂破坏。随着国内铁路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一些关键结构部件,如转向架的构架、牵引拉杆等都出现了一些断裂事故。因此,机车车辆的结构疲劳设计已经逐渐成为机车车辆新产品开发前期的必要过程之一,而通过有效的计算方法预测结构的疲劳寿命是结构设计的重要目标。 1.1国外 早在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工程师Wohler系统论述了疲劳寿命和循环应力的关系并提出了S-N 曲线和疲劳极限的概念以来,国内外疲劳领域的研究已经产生了大量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结构疲劳设计中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用一定材料制成的构件的疲劳寿命曲线;二是结构件的工作应力谱,也就是载荷谱。载荷谱包括外部的载荷及动态特性对结构的影响。根据疲劳寿命曲线和工作应力谱的关系,有3种设计概念:静态设计(仅考虑静强度);工作应力须低于疲劳寿命曲线的疲劳耐久限设计;根据工作强度设计,即运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载荷谱。实际载荷因为受到车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有相当大的离散性,它严重地影响了载荷谱的最大应力幅值、分布函数及全部循环数。为了对疲劳寿命进行准确的评价,必须知道设计谱的存在概率,并且考虑实际载荷离散性,才可以确定结构可靠的疲劳寿命。 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建成,自那时起,一些国外高速铁路发达国家已经深入研究机车车辆结构轻量化带来的关键结构部件的疲劳强度和疲劳寿命预测问题。其中,包括日本对车轴和焊接构架疲劳问题的研究;法国和德国采用试验台仿真和实际线路相结合的技术开发出试验用的机车车辆疲劳分析方法;英国和美国对转向架累计损伤疲劳方面的研究等等。在这些研究中提出了大量有效的疲劳寿命的预测研究方法。 1.2、国内 1.2.1国内疲劳研究现状与方法 国内铁路相关的科研院所对结构的疲劳寿命也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并且得到了很多研

基于黏弹性力学分析和线性累积疲劳损伤理论的钢桥面铺装疲劳寿命预估

公路 2013年3月 第3期HIGHWAY Mar.2013 No.3 文章编号:0451-0712(2013)03-0010-06 中图分类号:U443.33 文献标识码:A 基于黏弹性力学分析和线性累积疲劳损伤理论的钢桥面铺装疲劳寿命预估 赵国云1,闫东波1,磨炼同2 (1.重庆鹏方路面工程技术研究院 重庆市 400054;2.武汉理工大学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市 430070) 摘 要:对常用于钢桥面铺装表层的SMA沥青混凝土和环氧沥青混凝土进行-10℃、0℃和15℃四点弯曲疲劳试验,得出疲劳曲线和疲劳方程;使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Q800动态热机械分析仪(TMA)和UTM-25伺服液压系统对SMA沥青混凝土、浇注式沥青混凝土、环氧沥青混凝土、Eliminator防水黏结层、环氧沥青和改性乳化沥青等常用钢桥面铺装材料进行动态力学试验,获取黏弹性力学参数,并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出荷载温度耦合作用下铺装表面最大横向弯拉应变。计算江西九江长江公路大桥不同温度区域下的交通量,根据线性累积疲劳损伤理论预估钢桥面铺装的使用寿命。结果表明: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结构疲劳寿命预测结果优于浇注式沥青混凝土铺装结构,后者更适合于北方寒冷地区的气候条件,双层环氧沥青混凝土增加Eliminator防水黏结层后能显著提高其使用寿命。 关键词:钢桥面铺装;动态力学试验;黏弹性;有限元数值模拟;荷载温度耦合作用;弯拉应变;线性累积疲劳损伤;疲劳寿命 目前我国钢桥面铺装主要采用环氧沥青混凝土和浇注式沥青混凝土两种结构体系,而裂缝是两种铺装体系主要的病害类型。根据以往的研究[1-2],钢桥面铺装裂缝始于铺装表面,这是由钢桥桥面系结构特性决定的。由于纵隔板和纵肋的存在,铺装表面承受较大的表面横向弯拉应力和应变,这是疲劳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文献[3]采用直道加速试验,对6种钢桥面铺装结构的疲劳寿命进行了试验;文献[4]利用断裂力学理论建立预估模型,对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的疲劳寿命进行了预测;文献[5-6]分别对钢桥面铺装疲劳试验方法以及复合梁疲劳试验进行了试验和分析。这些成果为深入研究铺装裂缝产生的机理以及疲劳破坏过程,科学设计铺装结构与材料并精确预估钢桥面铺装的使用寿命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试验数据。 由于钢桥面铺装材料多为沥青胶结类材料,并承受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因此呈现出更为明显的黏弹性和动态力学特征。另外,钢桥面铺装材料的疲劳寿命不仅与荷载作用频率、材料特性和应力应变状态有关,更直接受温度的影响,因此准确预估钢桥面铺装结构的疲劳寿命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对常用于钢桥面铺装表层的SMA沥青混凝土和环氧沥青混凝土在-10℃、0℃和15℃等3个典型温度下的疲劳寿命进行了试验,得出疲劳曲线和疲劳寿命方程;使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Q800动态热机械分析仪(TMA)和UTM-25伺服液压系统与专用四点弯曲试验装置对SMA沥青混凝土、浇注式沥青混凝土(GAC)、环氧沥青混凝土(EAC)、Eliminator防水黏结层、环氧沥青(EA)和改性乳化沥青(MAE)等常用钢桥面铺装材料进行动态力学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进行黏弹性力学分析,并结合江西九江长江公路大桥气候交通情况,以线性累积分疲劳损伤理论为基础,预估4种钢桥面铺装的疲劳寿命。 1 依托工程概况 九江长江公路大桥主桥设计为双塔双索面单侧混合梁斜拉桥,桥跨布置为70m+75m+84m+818m+233.5m+124.5m,主跨跨径818m。两边边跨分别为229m与358m,其中南岸边跨主梁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其余主跨与北边跨为钢箱梁结构。钢箱梁结构横断面见图1。 基金项目:江西省科研项目,钢桥面耐久性铺装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0C00005收稿日期:2012-07-23

疲劳分析计算的流程

疲劳分析,从零开始 1 测量应变、应力谱图 (1)衡量应力集中的区域,布置应变片 可以通过模拟(有限元)或试验(原型上涂上一层油漆,待油漆干后施加载荷,油漆剥落的地方应力集中),确定应力集中的区域,然后按左下图在应力集中区域布置三个应变片: 因为材料是各向同性,所以x,y方向并不一定是水平和竖直方向,但两者一定要垂直,中间一个一定要和x,y方向成45°角。 (2)根据测的应变和材料性能,计算应力 测得的三个应变,分别记为εx, εy, εxy。两个主应力(假设只有弹性变形): 其中,E为材料的弹性模量,μ为泊松比。根据这两个主应力,可以计算出有些方法可能需要的等效应力(主要目的是将多分量的应力状态转化为一个数值,以方便应用材料的疲劳数据),如米塞斯等效应力:

()()222122121σσσσσ++-=m 或最大剪应力: ()2121 σσστ-= 实际测量的是应变-时间谱图,应力(或等效应力)-时间谱图可由上述公式计算。 (3)分解谱图 就是对上面测得的应力(应变)-时间谱图进行分解统计,计算出不同应力(包括幅度和平均值)循环下的次数,以便计算累积的损伤。最常用的是雨流法(rainflow counting method )。 2 获取材料数据 如果载荷频率不高,可以做一组简单的疲劳测试(正弦应力,拉压或弯曲均可,有国家标准): 得到一条应力-寿命(即循环次数)曲线,即所谓的S-N 曲线:

1:如果载荷频率较高或温度变化较大,还要测量不同平均应力和不同温度下的S-N 载荷,以便进行插值计算,因为此时平均应力对寿命有影响。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经验公式(如Goodman准则,Gerber准则等),以及其他材料性能(如拉伸强度,破坏强度等),由普通的S-N曲线(即平均应力为0)来计算平均应力不为零时对应的疲劳寿命。 2:如果材料数据极为有限,或者公司很穷很懒不愿做疲劳试验,也可以由材料的强度估算疲劳性能。 3::如果出现塑性应变,累计损伤一般基于应变-寿命曲线(即E-N曲线),所以需要施加应变载荷。 3 损伤计算 到目前为止,疲劳分析基本上是基于经验公式,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理论。损伤 累积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线性累计损伤(即Miner 准则), 但其结果不保守,计算得到的寿命偏高。 ∑∑≥=0.1,f i i i N n D 准确度比较高的累计准则是双线性准则,并且计算比“破坏曲线法”要容易,所以,是一个很好的折衷选择。

混凝土弯曲疲劳累积损伤性能研究.

第19卷第2期(总第44期)中国铁道科学1998年6月 混凝土弯曲疲劳累积损伤性能研究李永强车惠民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摘要: ,证明了变幅疲劳荷载的大,当疲劳荷载由小变大时,累积损伤量大于1,当疲劳荷载由大变小时,累积损伤量小于1,P—M线性累积损伤准则不适于混凝土弯曲疲劳破坏,同时验证了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的合理性。 关键词:混凝土弯曲疲劳累积损伤试验 1引言 在工程应用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一般承受静载作用,但工程中还有许多如铁路桥梁、公路桥梁、吊车梁及海洋平台等结构除了承受静载作用外,还要经常承受重复循环荷载作用。随着这些经常承受重复荷载作用的结构应用的日益广泛,以及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的广泛应用,许多构件处于高应力状态下工作,使得混凝土结构的疲劳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以往的混凝土疲劳性能研究中,研究重点主要是研究混凝土在等幅重复应力作用下的疲劳强度,得出计算等幅重复应力作用下疲劳寿命的S—N曲线。在这些试验中,混凝土应力是一个随时间等幅周期性变化的荷载函数。但在实际工作中,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承受的荷载是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变幅荷载(例如由风、海浪、车辆、地震等引起的荷载就属于这种类型),实际结构的疲劳破坏往往是由变幅重复荷载引起的,因此除了研究混凝土材料在等幅重复应力作用下的疲劳性能外,还应在其基础上研究混凝土材料在变幅重复应力作用下的疲劳性能。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混凝土材料在变幅重复荷载作用下的疲劳性能研究,其研究重点主要是P—M线性累积损伤准则的适用性,但迄今为止仍未得出一个较统一的结论。有些研究者认为该准则由于不考虑加载顺序的影响,利用它判断混凝土在变幅重复应力作用下的疲劳破坏偏于保守或偏于危险;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可以不考虑加载顺序的影响,该准则可以运用。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进行了混凝土试件在等幅和变幅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弯曲疲劳试验,探讨和研究了P—M线性累积损伤准则的适用性,进而对混凝土非线性累积损伤理论的合理性作了进一步的验证。 2试验

ansysworkbench疲劳分析

第一章简介 1.1 疲劳概述 结构失效的一个常见原因是疲劳,其造成破坏与重复加载有关。疲劳通常分为两类:高周疲劳是当载荷的循环(重复)次数高(如1e4 -1e9)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应力通常比材料的极限强度低,应力疲劳(Stress-based)用于高周疲劳;低周疲劳是在循环次数相对较低时发生的。塑性变形常常伴随低周疲劳,其阐明了短疲劳寿命。一般认为应变疲劳(strain-based)应该用于低周疲劳计算。 在设计仿真中,疲劳模块拓展程序(Fatigue Module add-on)采用的是基于应力疲劳(stress-based)理论,它适用于高周疲劳。接下来,我们将对基于应力疲劳理论的处理方法进行讨论。 1.2 恒定振幅载荷 在前面曾提到,疲劳是由于重复加载引起: 当最大和最小的应力水平恒定时,称为恒定振幅载荷,我们将针对这种最简单的形式,首先进行讨论。 否则,则称为变化振幅或非恒定振幅载荷。 1.3 成比例载荷 载荷可以是比例载荷,也可以非比例载荷: 比例载荷,是指主应力的比例是恒定的,并且主应力的削减不随时间变化,这实质意味着由于载荷的增加或反作用的造成的响应很容易得到计算。 相反,非比例载荷没有隐含各应力之间相互的关系,典型情况包括: σ1/σ2=constant 在两个不同载荷工况间的交替变化; 交变载荷叠加在静载荷上; 非线性边界条件。 1.4 应力定义 考虑在最大最小应力值σmin和σmax作用下的比例载荷、恒定振幅的情况: 应力范围Δσ定义为(σmax-σmin) 平均应力σm定义为(σmax+σmin)/2 应力幅或交变应力σa是Δσ/2 应力比R是σmin/σmax 当施加的是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的载荷时,发生的是对称循环载荷。这就是σm=0,R=-1的情况。 当施加载荷后又撤除该载荷,将发生脉动循环载荷。这就是σm=σmax/2,R=0的情况。 1.5 应力-寿命曲线 载荷与疲劳失效的关系,采用的是应力-寿命曲线或S-N曲线来表示: (1)若某一部件在承受循环载荷, 经过一定的循环次数后,该部件裂纹或破坏将会发展,而

第七讲 损伤理论,荷载谱处理

第七讲疲劳积累损伤理论 上节概述 疲劳数据处理,威布尔分布,与正态分布的比较 威布尔分布坐标纸 回归方程,最小二乘法 相关系数,起码值 疲劳积累损伤理论是构件在变幅疲劳荷载作用下疲劳损伤的积累规则和疲劳破坏的准则。 疲劳积累损伤理论回答下述三个问题 1)一个荷载循环对材料或结构造成的损伤是多少? 2)多个荷载循环时,损伤是如何积累的? 3)失效时的临界损伤是多少? 1.线性疲劳积累损伤理论 线性疲劳积累损伤理论假设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疲劳损伤是可以线性累加,各应力之间相互独立,当累加损伤到某一数值构件发生疲劳破坏。 Palmgren-Miner(P-M)线性疲劳积累损伤准则 若构件在某恒幅应力水平S作用下的疲劳寿命为N,则经受n 次循环时的损伤为:

N n D = 构件在应力水平S i 作 用下经受n i 次循环的损伤 为D i = n i /N i ,在k 个应力 水平作用下的总损伤为: ∑ ∑====k i i i k i i N n D D 11 破坏准则:11 ==∑ =k i i i CR N n D Miner 疲劳积累损伤理论没有考虑荷载作用的先后次序。 材料“锻练效应”(training effect ) 一般,高-低加载顺序临界积累损伤值D CR 小于1,低-高加载顺序临界积累损伤值D CR 大于1。 变幅拉-压疲劳寿命 对于随机荷载,按Miner 理论计算破坏时的临界损伤值D CR 接近于1。 Manson 双线性模型 N 1 N 2 S 1S 3S max N S 2N 3

Manson 在修正Miner 准则时提出的两级疲劳加载时的疲劳寿命预测公式 η ??? ? ??-=11221N n N n η:与疲劳加载顺序相关的参数 当疲劳加载从高到低时0 < η < 1,反之η > 1。即该模型实质上是将第一级应力水平下的疲劳损伤等效为第二级应力水平下引起的损伤。且在等幅加载或三级以上疲劳加载下并不适用。 2)非线性疲劳积累损伤理论 Carten -Dolan 非线性疲劳积累损伤准则 Carten -Dolan 从疲劳破坏过程的损伤微观物理模型出发,给出材料经受n 次循环时的损伤为 d c r nm D = m c :材料损伤核数目 r :损伤发展速率,正比于应力水平 c 、d :材料常数 则构件在k 个应力水平作用下的总损伤为 d i c i k i i k i i r m n D D ∑∑====1 1 临界疲劳损伤:d c CR r m N D 111= N 1:作用的荷载系列中最大一级荷载所对应的疲劳寿命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1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1 疲劳损伤 4,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3 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4 修正的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5 非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6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的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2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1 疲劳损伤
损伤 (英文为Damage,拉丁语Damnum)
——通常解释为受损伤物体的价值或用途减小了。其物理解释 通常将损伤概念与失去完整性相联系,例如,微观裂纹的形成、 物理性能的下降(如强度退化)等。 目前定义损伤变量有两种途径:
微观或物理 宏观或唯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3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1.1 微观或物理
从微观的或物理的角度定义的疲劳损伤是指这种损伤是 可以通过某种方法直接测量得到的,常用的损伤变量有: 直接测量 位错的密度 空洞体积(面积)比 微观裂纹的密度 显微硬度 分层区域面积与纤维和基体的界面面积之比 某固定区域内纤维脱胶和断裂的数量 固定区域内所有基体裂纹的长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4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位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4-5
第4章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位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姚卫星?

疲劳载荷及分析报告理论 谱 寿命 设计 累积损伤

实用文档 第3章疲劳载荷及分析理论 (1) 3.1 疲劳载荷谱 (1) 3.1.1 疲劳载荷谱及其编谱 (1) 3.1.2 统计分析方法 (2) 3.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3) 3.2.1 概述 (3) 3.2.2 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4) 3.3起重机疲劳计算常用方法 (5) 3.3.1 应力比法 (6) 3.3.2 应力幅法 (6) 3.4 疲劳寿命设计方法 (7) 3.4.1无限寿命设计 (7) 3.4.2 安全寿命设计 (8) 3.4.3 损伤容限设计 (8) 3.4.4 概率疲劳设计 (9) 3.4 小结 (10) 第3章疲劳载荷及分析理论 疲劳载荷谱(fatigue load spectrum)是建立疲劳设计方法的基础。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施加在对象上的疲劳载荷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应用时要依据某种统计分析方法和理论进行分析。 3.1 疲劳载荷谱 3.1.1 疲劳载荷谱及其编谱 载荷分为静载荷和动载荷两大类。动载荷又分为周期载荷、非周期载荷和冲击载荷。周期载荷和非周期载荷可统称为疲劳载荷。在很多情况下,作用在结构或机械上的载荷是随时间变化的,这种加载过程称为载荷—时间历程。由于随机载荷的不确定性,这种谱无法直接使用,必须对其进行统计处理。处理 实用文档 后的载荷—时间—历程称为载荷谱。载荷谱是具有统计特性的图形,它能本质地反映零件的载荷变化情况[]。为了估算结构的使用寿命和进行疲劳可靠性分析,以及为最后设计阶段所必需的全尺寸结构和零部件疲劳试验,都必须有反映真实工作状态的疲劳载荷谱。

实测的应力—时间历程包含了外加载荷和结构的动态响应的影响,它不仅受结构系统的影响,而且也受应力—时间历程的观测部位的影响。将实测的载荷—时间历程处理成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载荷谱的过程称为编谱。编谱的重要一环,是用统计理论来处理所获得的实测子样[]。 3.1.2 统计分析方法 对于随机载荷,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类:计数法和功率谱法[]。由于产生疲劳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循环次数和应力幅值,因此在编谱时首先必须遵循某一等效损伤原则,将随机的应力—时间历程简化为一系列不同幅值的全循环和半循环,这一简化的过程叫做计数法。功率谱法是借助富氏变换,将连续变化的随机载荷分解为无限多个具有各种频率的简单变化,得出功率谱密度函数。在抗疲劳设计中广泛使用计数法。 目前,已有的计算法有十余种之多,同一应力—时间历程用不同计数法编制出的载荷谱有时会差别很大。当然,按照这些载荷谱来进行寿命估算或试验,也会给出不同的结果。从统计观点上看,计数法大体分为两类:单参数法和双参数法[]。所谓单参数法是指只考虑应力循环中的一个变量,例如,峰谷值、变程(相邻的峰值与谷值之差),而双参数法则同时考虑两个变量。由于交变载荷本身固有的特性,对任一应力循环,总需要用两个参数来表示。其代表是雨流计数法。 雨流计数法是目前在疲劳设计和疲劳试验中用的最广泛的一种计数方法,是对随机信号进行计数的一种方法的一种。雨流计数法与变程对—均值计数法一样具有比较严格的力学基础,计数结果介于峰值法和变程法之间,提供比较符合实际的数据。雨流法是建立在对封闭的应力—应变迟滞回线逐个计数的基础上,它认为塑性的存在是疲劳损伤的必要条件,从疲劳观点上看它比较能够反映随机载荷的全过程。由载荷—时间历程得到的应力—应变迟滞回线与造成的疲劳损伤是等效的[]。 实用文档 应该指出,所有现行计数法均未记及载荷循环先后次序的信息资料。因为载荷先后次序的影响总是存在的,但如果将简化后的程序载荷谱的周期取短一些,则载荷先后次序的影响会减小至最小程度,这点已被荷兰国家宇航实验室 []。的试验结果证实 3.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3.2.1 概述在疲劳研究过程中,人们早就提 出了“损伤”这一概念。所谓损伤,是指。累积损[]在疲劳过程中初期材料内的细微结构变化和后期裂纹的形成和扩展伤规律是疲劳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它是估算变幅载荷作用下结构和零件疲劳寿命的基础。大多数结构和零件所受循环载荷的幅值都是变化的,也就是说,大多数结构和零件都是在变幅载荷下工作的。变幅载荷下的疲劳破坏,是不同频率和幅值的载荷所造成的损伤逐渐累积的结果。因此,疲劳累积损伤是有限寿命设计的核心问题。当材料承受高于疲劳极限的应力时,每一个循环都使材料产生一定的损伤,N1次恒幅载荷所。这种损伤是可以积累的,每一个循环所造成的平均损伤为nN nC造成的损伤等于

疲劳分析的相关知识(流程)

疲劳分析,从零开始 By ZHANG Chunyu 1 测量应变、应力谱图 (1)衡量应力集中的区域,布置应变片 可以通过模拟(有限元)或试验(原型上涂上一层油漆,待油漆干后施加载荷,油漆剥落的地方应力集中),确定应力集中的区域,然后按左下图在应力集中区域布置三个应变片: 因为材料是各向同性,所以x,y方向并不一定是水平和竖直方向,但两者一定要垂直,中间一个一定要和x,y方向成45°角。三个应变片也可以重叠在一起(见右上图)。 (2)根据测的应变和材料性能,计算应力 测得的三个应变,分别记为ε x , ε y , ε xy 。两个主应力(假设只有弹性变 形):

其中,E 为材料的杨氏模量,μ为泊松比。根据这两个主应力,可以计算出有些方法可能需要的等效应力(主要目的是将多分量的应力状态转化为一个数值,以方便应用材料的疲劳数据),如米塞斯等效应力: ()() 222122121σσσσσ++-=m 或最大剪应力: ()2121 σσστ-= 实际测量的是应变-时间谱图,应力(或等效应力)-时间谱图可由上述公式计算。 (3)分解谱图 就是对上面测得的应力(应变)-时间谱图进行分解统计,计算出不同应力(包括幅度和平均值)循环下的次数,以便计算累积的损伤。最常用的是雨流法(rainflow counting method )。 2 获取材料数据 如果载荷频率不高,可以做一组简单的疲劳测试(正弦应力,拉压或弯曲均可,有国家标准): 得到一条应力-寿命(即循环次数)曲线,即所谓的S-N 曲线:

如果载荷频率较高或温度变化较大,还要测量不同平均应力和不同温度下的S-N 载荷,以便进行插值计算,因为此时平均应力对寿命有影响。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经验公式(如Goodman准则,Gerber准则等),以及其他材料性能(如拉伸强度,破坏强度等),由普通的S-N曲线(即平均应力为0)来计算平均应力不为零时对应的疲劳寿命。 如果材料数据极为有限,或者公司很穷很懒不愿做疲劳试验,也可以由材料的强度估算疲劳性能。 如果出现塑性应变,累计损伤一般基于应变-寿命曲线(即E-N曲线),所以需要施加应变载荷。 3 损伤计算 到目前为止,疲劳分析基本上是基于经验公式,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理论。损伤累积的计算方法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是线性累计损伤(即Miner准则),但其结果不保守,计算得到的寿命偏高。 准确度比较高的累计准则是双线性准则,并且计算比“破坏曲线法”要容易,所以,是一个很好的折衷选择。 4软件开发 很适合使用面向对象语言(如C++)来设计疲劳分析软件或专家系统。材料,载荷和损伤累计各一个模块,便于扩充。

波纹膨胀节的许用疲劳寿命及损坏原因分析

波纹膨胀节许用疲劳寿命和损坏原因分析河北伟业波纹管制造有限公司提供 一.波纹膨胀节的许用疲劳寿命 补偿器中的波纹管件是在材料屈服极限的高应力状态下工作,每一次变化都不能恢复其原来的自由长度而留有残余变形,往复循环,残余变形累计到一定程度,波纹管就会发生破坏,而破坏的循环次数称之为补偿器的疲劳寿命Nc。实际应用时,取一定的安全系数nf(倍数)。补偿器的许用疲劳寿命[N]为[N]=Nc/nf 而nf一般为10~15 ,由于有些厂家设计选取nf值不同,实际补偿器[N]也大不相同,相差甚大。 行标“城镇供热预制蒸汽保温管技术规程”中,要求管道寿命25年以上,实际直埋管道,由于使用负荷变化,操作频率大,昼夜用量不均,这就要求制造厂家,提供的产品[N]≥1000次以上。 二.膨胀节(补偿器)补偿量的确定 综上所述,膨胀节的补偿量相对不是一个定数,工作温度影响压力,同时也影响位移量。这就要求我们设计时,必须通盘考虑许用疲劳寿命(次)、安全系数、实际的工作温度、压力和补偿器可提供的位移(补偿量)。建议,依照CJJ34-2002(J216-2002)设计规范要求,蒸汽直埋保温管道补偿器宜按:通常工作压力/公称压力=0.75,通常工作位移/额定位移=0.70,来选择补偿器,才能确保超常规安全系数,使城镇供热管网压力管道寿命在25年以上,点应力循环次数在7000次水平。 三.热网工程中波纹膨胀节损坏的事故分析 波纹膨胀节是典型低频疲劳部件(即频率<105),其波峰和波谷处于塑性高应力范围内,极易在较低的循环次数下发生疲劳破坏而失效。蒸汽直埋管道在输送介质、气流脉冲、阀门开启、封关、分支节点、弯管阻力变化,特别是管道的汽水冲击——水锤,使之管道发生变频震动。波纹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疲劳破坏,腐蚀破坏以及扭曲破坏: )水质处理不好,蒸汽中含有氯离子,造成不锈钢波纹点蚀或晶格腐蚀; )输送介质高压蒸汽,线速υ>/s以上,在三通、弯头、阀门处形成湍流,使之补偿器原设计的导流筒低频大幅震动而破坏,特别是大口径,大补偿量导流筒L>以上更易发生导流筒疲劳断裂,吹掉; )设计或操作失误,造成汽水冲击,爆破性水锤,严重打(震)破波纹管元件;

沙堆疲劳损伤累积模型的研究

第36卷第2期 2011年4月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 rna l of G uangx iU niversity :N a t Sc i Ed V o.l 36N o .2A pr .2011 收稿日期:2010-09-30;修订日期:2010-11-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369001);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10105930802M ) 通讯联系人:陈家权(1962-),男,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教授,工学博士;E -m a i:l jqchen @gxu .edu .cn 。 文章编号:1001-7445(2011)02-0257-06沙堆疲劳损伤累积模型的研究 温洁明,陈国军,陈家权,吴燕瑞,赵政飞 (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由于材料具有循环硬化与软化、循环蠕变与松弛等特性,导致其在变幅循环应力作用下的疲劳损伤与加 载顺序密切相关。国内外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损伤累积模型,但有些模型未明确地阐述加载顺序的影响。通过 分析影响疲劳损伤的重要因素,提出伴随损伤、视在损伤和耦合损伤新概念,结合模糊理论定量计算由耦合效 应引起的耦合损伤,建立了一个能考虑加载顺序对疲劳损伤累积影响的沙堆疲劳损伤累积模型。选取16M n 和316L 不锈钢材料的试验数据进行疲劳寿命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适用于不同加载顺序下的 疲劳损伤累积计算,L-H 和H-L 两种加载顺序下疲劳寿命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其寿命预测误差 分散带基本在2倍因子内,预测精度高,便于工程应用。 关键词:损伤累积;伴随损伤;耦合效应;加载顺序;变幅疲劳 中图分类号:O 346.2 文献标识码:A R esearch on sand p ile model of cu m ul ati ve fatigue da m age WEN Jie -m i n g ,CHEN Guo -j u n ,CHEN Jia -quan ,WU Y an -ru,i Z HAO Zhen -fei (Coll ege o fM echan ica l Eng ineer i ng,G uangx i U niversit y,N ann i ng 530004,Ch i na) Abst ract :The fati g ue da m age under variable a m plitude cyclic stress is close ly re lated w it h the loadi n g sequence because of the cyclic harden i n g and so ften i n g cyclic creep and relaxation,and o th - er characteristics ofm ateria ls .M any do m 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rs have proposed m odels of da m - age accum ulation ,but so m e m ode ls are no t exp lic itly descri b ed effect of the loading sequence . Therefore ,ne w concepts of the adjo i n i n g da m age ,apparent da m age and coup led da m age were pr o - posed by analyzing key factors affecti n g fa ti g ue da m age .C oup led da m age produced by coup led effect w as ca lculated quantitati v ely w ith the fuzzy theory .The sand p ile m odel of cu m u lati v e fati g ue da m - age is bu ilt by taking i n to account the e ffects o f fatigue da m age accumu lation o f loading sequence . Fati g ue li v es o f 16M n and 316L sta i n l e ss steel w ere pred icted and co mpared w ith test data .The resu lts sho w ed that t h e m ode l can be applied to different l o ad i n g sequence for ca lculating accu m u la - ti v e fati g ue da m age .Pred icted resu lts of fati g ue life under t w o sequences o f L -H and H-L w ere i n good agree m entw it h experi m ental ones .Scatter band of pred icted life error w as w ith i n a facto r of 2. Th ism ode l is convenient for eng ineeri n g applicati o n w it h h i g h prec isi o n. K ey words :da m age accumu lation ;ad j o ining da m age ;coupled effec;t l o ad i n g sequence ;variable a m plitude fatigue 疲劳损伤累积理论是估算谱载荷或变幅载荷作用下材料疲劳寿命的基础,许多研究者一直致力于

疲劳分析方法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在结构件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方面国内外的发展状况,重点讲解了结构件寿命疲劳分析方法中的名义应力法、局部应力应变法、应力应变场强度法四大方法的估算原理。 疲劳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研究分支,自Wohler将疲劳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至今,疲劳研究仍有方兴未艾之势,材料疲劳的真正机理与对其的科学描述尚未得到很好 的解决。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是疲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疲劳研究史可以看到疲劳寿 命分析方法的研究伴随着整个历史。 金属疲劳的最初研究是一位德国矿业工程帅风W.A.J.A1bert在1829年前后完成的。他对用铁制作的矿山升降机链条进行了反复加载试验,以校验其可靠性。1843年,英国铁路工程师W.J.M.Rankine对疲劳断裂的不同特征有了认识,并注意到机器部件 存在应力集中的危险性。1852年-1869年期间,Wohler对疲劳破坏进行了系统的研 究。他发现由钢制作的车轴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其强度人大低于它们的静载强度,提出 利用S-N曲线来描述疲劳行为的方法,并是提出了疲劳“耐久极限”这个概念。1874 年,德国工程师H.Gerber开始研究疲劳设计方法,提出了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疲劳寿 命计算方法。Goodman讨论了类似的问题。1910年,O.H.Basquin提出了描述金属 S-N曲线的经验规律,指出:应力对疲劳循环数的双对数图在很大的应力范围内表现为 线性关系。Bairstow通过多级循环试验和测量滞后回线,给出了有关形变滞后的研究 结果,并指出形变滞后与疲劳破坏的关系。1929年B.P.Haigh研究缺口敏感性。1937 年H.Neuber指出缺口根部区域内的平均应力比峰值应力更能代表受载的严重程度。 1945年M.A.Miner在J.V.Palmgren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疲劳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L.F.Coffin和S.S.Manson各自独立提出了塑性应变幅和疲劳寿命之间的经验关系,即 Coffin—Manson公式,随后形成了局部应力应变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