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之特洛伊木马论文

病毒之特洛伊木马论文

病毒之特洛伊木马论文
病毒之特洛伊木马论文

谈病毒之特洛伊木马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便利,而与此同时也存在病毒的着潜在的威胁。本文从计算机病毒之特洛伊木马谈起,从其起源、定义、发展历史、和蠕虫的区别、分类等方面对特洛伊木马作初步探讨,以此来引出计算机病毒防护的重要性。

关键词:网络病毒;特洛伊木马;概述

特洛伊木马是一种典型的网络病毒,它以隐蔽的方式进入到目标机器,对目标机器中的私密信息进行收集和破坏,再通过互联网,把收集到的私密信息反馈给攻击者,从而实现其目的的一种新型病毒。

一、起源和定义

特洛伊木马的名字起源于希腊神话。相传公元前12世纪,古希腊大军围攻特洛伊城,但久攻不下,时人献计制造了高二丈的木马并将士兵藏于其中,后大部队佯装撤退而丢弃了木马,特洛伊城内之人拾得木马并拉回城中,无奈已中计,城自被攻破。于是后人就将这中木马称之为特洛伊木马,由于黑客程序在对计算机进行攻击时也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于是就借用了“特洛伊木马”一名。

目前对特洛伊木马还没有形成一致性的定义,但大多数专家都认为,特洛伊木马是一段能实现攻击者目的功能程序,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潜在威胁。

二、发展历史

特洛伊木马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革新,到现在

病毒学论文

辽宁大学 病毒学课程综述 设计题目:关于禽流感病毒及其概述姓名:邹虎山 学号:121303111 院系:生命科学院 专业:生物技术(1)班 课程号:1330472 教师:郑方亮 2014年6月5日

关于禽流感病毒及其概述 邹虎山 (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技术1班) 摘要: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这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征,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不仅是鸡,其它一些家禽和野鸟都能感染禽流感。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最早的禽流感记录在1878年,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到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此后,这种疾病更名为禽流感。禽流感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的地区,往往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关键词:禽流感;致病性;感染;人流感;免疫 0引言 禽流感病毒(AIV)属甲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的正黏病毒科,分甲、乙、丙3个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多发于禽类,一些甲型也可感染猪、马、海豹和鲸等各种哺乳动物及人类;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则分别见于海豹和猪的感染。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要预防禽流感病毒,除了要勤洗手,减少接触家禽,食用家禽应当彻底煮熟以外,建议可以适当饮用星群夏桑菊。星群夏桑菊含有“夏枯草、桑叶、菊花”三味优质中药,能提高人体对禽流感病毒的抵抗力,被誉为“中药达菲”;在2009年,独家获得了国家防治流感、禽流感的专利号。 1:病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鸡、火鸡、鸭、鹅、鹌鹑等家禽的传染病,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1]。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发病情况轻重不一,从急性败血性死

病毒营销定义

病毒营销定义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摘要]病毒营销是企业通过优质的人性化服务来赢得顾客的广泛认同和赞誉,使企业所在行业或目标市场的意见领袖利用自己巨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借助于互联网主动向亲朋好友热情传播产品或服务,达到营销连锁反应和销售倍增的效果。[关键词]病毒营销;情感意见领袖一、从“六度分隔”理论看病毒营销美国心理学教授米尔格兰姆在其提出的著名的“六度分隔”假说(又称为“小世界现象”)中提到,“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该假说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自身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威力有了新的认识。后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俄亥俄州大学的社会学家使用网络时代的新型

通讯手段——Email——来对“小世界现象”进行了验证。无论是人际网络,还是万维网的架构,还是通过超文本链接的网络、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有着完全相似的组织结构。通过网络使“六度分隔”理论对人人之间都可以构成弱纽带,理想的状态是人人都置身在连接的世界中,这个目标在不断接近。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通过弱纽带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非常“相近”,这在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病毒营销,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借助于因特网,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将有利于企业的营销信息像病毒一样传递给他人,使之在曝光率和影响上产生几何级增长速度的一种营销推广策略。这种策略可以耗费较少的人力物力,将信息在短暂的时间内快速地、爆炸式地传递给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就像病毒,具有快速繁殖,以一生千,以至百万。病毒营销是通过电子邮件来实现的,它是口碑营销早互联网上的表现形式。企业通

蠕虫的行为特征描述和工作原理分析

蠕虫的行为特征描述和工作原理分析* 郑辉** 李冠一 涂菶生  (南开大学 20-333# ,天津,300071) E-mail: zhenghui@https://www.doczj.com/doc/a614656672.html, https://www.doczj.com/doc/a614656672.html,/students/doctor/spark/zhenghui.htm 摘要:本文详细讨论了计算机蠕虫和计算机病毒的异同,指出它们除了在复制和传染方面具有相似性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点,如蠕虫主要以计算机为攻击目标,病毒主 要以文件系统为攻击目标;蠕虫具有主动攻击特性,而病毒在传播时需要计算机 使用者的触发。通过详细区分它们的不同行为特征,确定了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 范体系中不同角色的责任。然后描述了蠕虫发展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到,蠕虫产 生了越来越大的危害。通过分析计算机蠕虫的工作原理、功能结构、实体组成, 提出了蠕虫的统一功能结构模型,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对计算机蠕虫攻击进行防 范的措施。最后本文分析了一些新的蠕虫技术发展趋势,指出计算机蠕虫本质上 是黑客入侵行为的自动化,更多的黑客技术将被用到蠕虫编写当中来,由此可以 看出对蠕虫攻击的防治和对抗将是长期而困难的工作。 关键词:蠕虫,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网络安全,蠕虫定义,蠕虫历史,行为特征,功能模型 一、 引言 计算机病毒给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系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危害,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给人们一种误解,认为危害计算机的程序就是病毒。从而不加区分把计算机病毒(Virus)、计算机蠕虫(Worm)、木马程序(Trojan Horse)、后门程序(Backdoor)、逻辑炸弹(Logic Bomb)等等这些概念都称为计算机病毒。这种误解不仅体现在媒体的宣传中,而且体现在病毒技术研究人员的文章[1][2]中,反病毒厂商对产品的介绍说明中,甚至政府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3]当中。这种相近概念上的误解导致不能有效的给出针对不同类型危害计算机安全的程序的有效防治措施,也为整体的计算机安全防护带来了一定困难。另外,同一程序的不同分类也不利于对其性质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计算机病毒和计算机蠕虫在传播、复制等特性上非常相似,尤其容易造成人们的误解。导致误解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由于反病毒技术人员自身知识的限制,无法对这两种程序进行清楚细致的区分;另一方面虽然病毒的命名有一定的规范[4][5],但病毒编写者在为自己的程序起名字的时候并不一定遵循这个规范,利用网络功能如电子邮件进行传播的病毒常常被病毒编写者冠以蠕虫的名字,这也给人们带来一些误导。为了照顾这种病毒的命名,曾有文献试图将蠕虫细分为活动蠕虫和邮件蠕虫[6]。由于用计算机病毒这个称谓不能涵盖所有危害计算机的程序的特征,而且容易产生误导,所以有的文献采用了含义更广泛的称谓“恶意软件”(malware)[7]来统一称呼它们。从蠕虫产生开始,十几年来,很多研究人员对蠕 *高等学校博士点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编号:2000005516)。 **作者简介:郑辉(1972~),男,吉林伊通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与信息安全。李冠一(1978~),女,辽宁鞍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等。涂奉生(1937~),江西南昌人,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CIMS, DEDS理论,制造系统及通讯理论。

国内外病毒学杂志刊物一览表

国内外病毒学杂志刊物一览表 2009-05-31 08:58 1.Acta Virologica (Acta Virol.)《病毒学报》 由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出版,创刊于1957年,为双月刊,刊载有关研究方面的论文和简报、书评。稿件多来自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及东欧国家,偶尔也发表美国、英国、日本及中国作者的资料。有俄文版和英文版两种。2.Antiviral Research (Antiviral Res.)《抗病毒研究》 《抗病毒研究》于1981年创刊,双月刊,主要刊登用疫苗、干扰素、血清疗法,化疗法及生理的对人、动物和植物的病毒感染的控制,宿主的抗病毒机理等评论性文章。用英文发表。 3.Archives of Virology (Arch Virol.)《病毒学文献》 《病毒学文献》于1939年创刊,是病毒学杂志中最早出版的一种,原刊物的名称为“Archiv fur die Gesamte Virus-forschung”,一直沿用至1975年,为季刊,刊登有关人类、动物和植物病毒学的基础研究及有关方法方面的论文,用英文、法文或德文发表。 4.Intervirology《国际病毒学》 《国际病毒学》创刊于1973年,月刊,主要刊载有关病毒的结构、病毒的分类、植物病毒、无脊椎动物病毒、动物病毒、人类病毒、噬菌体的遗传、流行病学、免疫和肿瘤病毒等方面的原始论文、评论、简报及书评。用英文发表。5.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J.Gen.Virol.)《普通病毒学》 《普通病病毒学》创刊于1967年,月刊,刊登感染各种宿主的各类病毒的结构、遗传、分类以及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方面的基础性论文。英文出版。6.Journal of Medical (J.Med.Virol.)《医用病毒学》 《医用病毒学》创刊于1977年,每年8期,主要刊登人类病毒感染的应用基础性研究文章,其中肝炎病毒的免疫学研究,报导较多。用英文出版。7.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 (J.Virol.Methods)《病毒学方法杂志》《病毒学方法杂志》创刊于1980,月刊,刊载有关病毒学研究方法与应用技术方面的原始论文和评论。用英文出版。 8.Journal of Virology (J. Virol.)《病毒学杂志》 《病毒学杂志》创刊于1967年,月刊,刊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肿瘤病毒、噬菌体的形态学、物理化学、复制、免疫、遗传等方面的基础性研究论文。用英文发表。 9.Virology《病毒学》 《病毒学》创刊于1955年,月刊,刊登各种类群病毒的生物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的性质、病毒复制、病毒遗传;病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等研究论文,偏重于基础研究。英文出版。 10.Virus Genes《病毒基因》 《病毒基因》创刊于1987年,季刊,由美国出版,刊登有关病毒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英文发表。 11.Excerpta Medical, Section 47:Virology《医学文摘,第47部分:病毒学》《医学文摘,第47部分:病毒学》创刊于1971年,每年出版10期,摘录各国期刊发表的有关文献,共分病毒学的综合问题、分类与鉴定、流行病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血清学与过敏性等。用英文发表。 12.Virology and AIDS Abstracts《病毒学与艾滋病文摘》

电脑病毒定义介绍.doc

电脑病毒定义介绍 电脑病毒定义是怎么样的!你有去了解过吗!下面由我给你做出详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 电脑病毒定义一、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被明确定义,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电脑病毒定义二、计算机病毒的长期性:病毒往往会利用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弱点进行传播,提高系统的安全性是防病毒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完美的系统是不存在的,过于强调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将使系统多数时间用于病毒检查,系统失去了可用性、实用性和易用性,另一方面,信息保密的要求让人们在泄密和抓住病毒之间无法选择。病毒与反病毒将作为一种技术对抗长期存在,两种技术都将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得到长期的发展。 电脑病毒定义三、计算机病毒的产生:病毒不是来源于突发或偶然的原因.一次突发的停电和偶然的错误,会在计算机的磁盘和内存中产生一些乱码和随机指令,但这些代码是无序和混乱的,病毒则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精巧严谨的代码,按照严格的秩序组织起来,与所在的系统网络环境相适应和配合起来,病毒不会通过偶然形成,并且需要有一定的长度,这个基本的长度从概率上来讲是不可能通过随机代码产生的。现在流行的病毒是由人为故意编写的,多数病毒可以找到作者和产地信息,从大量的统计分

析来看,病毒作者主要情况和目的是:一些天才的程序员为了表现自己和证明自己的能力,处于对上司的不满,为了好奇,为了报复,为了祝贺和求爱,为了得到控制口令,为了软件拿不到报酬预留的陷阱等.当然也有因政治,军事,宗教,民族.专利等方面的需求而专门编写的,其中也包括一些病毒研究机构和黑客的测试病毒. 电脑病毒定义四、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电脑病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寄生性计算机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当执行这个程序时,病毒就起破坏作用,而在未启动这个程序之前,它是不易被人发觉的。 (2) 传染性计算机病毒不但本身具有破坏性,更有害的是具有传染性,一旦病毒被复制或产生变种,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预防。传染性是病毒的基本特征。在生物界,病毒通过传染从一个生物体扩散到另一个生物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它可得到大量繁殖,井使被感染的生物体表现出病症甚至死亡。同样,计算机病毒也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的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瘫痪。与生物病毒不同的是,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这段程序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井得以执行,它就会搜寻其他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插入其中,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只要一台计算机染毒,如不及时处理,那么病毒会在这台机子上迅速扩散,其中的大量文件(一般是可执行文件)会被感染。而被感染的文件又成了新的传染源,再与其他机器进行数据交换或通过网络接触,病毒会继续进行传染。正常的计算机程序一般是不会将自身的代码强行连接

磁碟机蠕虫病毒分析

- 磁碟机蠕虫病毒分析 磁碟机病毒疫情的发生 磁碟机病毒最早出现在2007年2月份,是在windows系统目录下生成lsass.exe及smss.exe文件,并且修改系统时间为1980年,当时这个病毒不是以下载器为目的的,自身也有较多BUG,入侵后,容易引起系统蓝屏死机。以后的变种逐步吸收了AV终结者和机器狗的特性,对抗安全软件的能力逐步增强。 病毒分析 “磁碟机”通过一个ARP病毒在局域网中迅速传播。在感染了该“ARP病毒”的局域网中,除了系统静态绑定MAC地址的计算机外,其他系统所下载的所有正常EXE程序文件都变成磁碟机病毒变种,该变种文件名为“setup.exe”,系一个RAR自解压格式的安装包,运行后就会在用户系统中安装“磁碟机”变种。 病毒会破坏注册表,使用户无法进入“安全模式”,以及无法查看“隐藏的系统文件”,并实时检测保护这个被修改过的病毒选项,恢复后立即重写。破坏注册表,使用户注册表启动项失效,导致部分通过注册表启动项开机运行的安全软件就无法开机启动运行了。修改注册表,实现开启自动播放的功能。防止病毒体被重定向,删除注册表中的IFEO进程映像劫持项。删除组策略限制的注册表项。 病毒通过搜索注册表,直接强行删除所有安全软件的关联注册表项,使其无法开启监控。利用进程守护技术将病毒的“lsass.exe”、“smss.exe”进程主体和DLL组件进行关联,实现进程守护。发现病毒文件被删除或被关闭,会马上生成重新。病毒程序以系统级权限运行,部分进程使用了进程保护技术。 病毒的自我保护和隐藏技术无所不用其极。将DLL组件会插入到系统中几乎所有的进程中加载运行(包括系统级权限的进程)。利用了关机回写技术,在关闭计算机时把病毒主程序体保存到[启动]文件夹中,实现开机自启动。系统启动后再将“启动”文件夹中病毒主体删除掉。这样可以隐蔽启动,而不被用户发现。 同时,为了避开杀毒软件主动防御功能,病毒采用了反“Hips”的监控技术,为就使得部分仅通过HIPS技术实现主动防御功能的杀毒软件失效。 病毒有自动升级功能,并有自己的光纤接入的升级服务器,即使在下载流量很大的情况下也可以瞬间升级更新病毒体。该病毒还是反向连接木马下载器,下载列表配置文件在骇客的远程服务器上,骇客可以随时更新不同的病毒变种下载到被感染计算机中安装运行。病毒会下载20种以上的木马病毒程序,其中包括有网络游戏盗号木马和ARP病毒等。病毒还会通过独占的方式访问系统“boot.ini”和“hosts”配置文件。防止DOS级删除病毒体和用hosts文件来屏蔽病毒的恶意网站域名地址。利用控制台命令来设置病毒程序文件的访问运行权限。利用“ping”命令在后台检测当前计算机网络是否连通,如果连通则利用系统“IE 浏览器”进程在后台与骇客服务器进程通信,这样可以躲避部分防火墙的监控。 典型磁碟机破坏的表现 1.注册全局HOOK,扫描含有常用安全软件关键字的程序窗口,发送大量消息,致使安全软件崩溃 2.破坏文件夹选项,使用户不能查看隐藏文件 3.删除注册表中关于安全模式的值,防止启动到安全模式 4.创建驱动,保护自身。该驱动可实现开机删除自身,关机创建延迟重启的项目实现自动加载。 5.修改注册表,令组策略中的软件限制策略不可用。 6.不停扫描并删除安全软件的注册键值,防止安全软件开机启动。

蠕虫病毒

【摘要】:凡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统称为计算机病毒。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蠕虫也是一种病毒。蠕虫病毒,作为对互联网危害严重的一种计算机程序,其破坏力和传染性不容忽视。与传统的病毒不同,蠕虫病毒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为攻击对象。本文主要介绍蠕虫病毒的分类、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典型蠕虫、防范措施和发展趋势等。 【关键词】:蠕虫病毒影响防范发展

目录 第一章蠕虫病毒概述 (1) 1.1 蠕虫病毒的概念 (1) 1.2 蠕虫病毒的成因 (1) 1.3 蠕虫病毒的特性 (1) 第二章蠕虫病毒分析 (2) 2.1 蠕虫病毒分类分析 (2) 2.1.1主机蠕虫 (2) 2.1.2 网络蠕虫 (2) 2.2 蠕虫病毒传播途径 (2) 2.3 典型蠕虫病毒 (3) 2.3.1 熊猫烧香病毒的概念 (3) 2.3.2 熊猫烧香病毒的危害 (3) 2.3.3熊猫烧香病毒的现象 (3) 第三章蠕虫病毒的防范 (5) 3.1 怎样防范蠕虫病毒 (5) 3.2 蠕虫病毒的解决方案(例:熊猫烧香病毒) (6) 第四章蠕虫病毒发展趋势 (11) 参考文献 (12)

第一章蠕虫病毒概述 1.1 蠕虫病毒的概念 1.2 蠕虫病毒的成因 利用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漏洞主动进行攻击此类病毒主要是“红色代码”和“尼姆亚”,以及依然肆虐的“求职信”等。由于IE浏览器的漏洞(IFRAMEEXECCOMMAND),使得感染了“尼姆亚”病毒的邮件在不去手工打开附件的情况下病毒就能激活,而此前即便是很多防病毒专家也一直认为,带有病毒附件的邮件,只要不去打开附件,病毒不会有危害。“红色代码”是利用了微软IIS服务器软件的漏洞(idq.dll远程缓存区溢出)来传播,SQL蠕虫王病毒则是利用了微软的数据库系统的一个漏洞进行大肆攻击。 1.3 蠕虫病毒的特性 蠕虫和传统病毒都具有传染性和复制功能,这两个主要特性上的一致,导致人们在二者之间非常难区分。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病毒采取了部分蠕虫的技术,而具有破坏性的蠕虫也采取了部分传统病毒的技术,从而更加剧了这种情况。表1-2给出了传统病毒和蠕虫病毒的一些差别。

病毒学9

《病毒学》论文关于朊病毒的研究 年级:2011级 姓名:韩蕾 学号:20114083012 日期:2014年5月

摘要: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构成的可能自我复制并具有感染性的亚病毒因子,是造成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多种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的元凶。它不含核酸,所以其特性、结构和致病机理具有特殊性,并且朊病毒的遗传具有多样性,即造成了朊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的传播障碍。本文将对朊病毒的疾病防控研究阶段性成就与最新进展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字:朊病毒、致病型朊病毒蛋白、细胞型朊病毒蛋白、 朊病毒的发现 人类在18世纪就发现了朊病毒引起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化性疾患,但却一直无法分离出朊病毒病原。这因为朊病毒不含有核酸和脂类,只是有侵染性的疏水性蛋白颗粒。直到美国学者S.B.Prusiner于1982年研究羊瘙痒病时发现,这类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是由一种分子质量为27~30ku的不含核酸的糖蛋白质分子感染所引发的,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短杆或纤维状结构,被称为朊病毒(Prion)[1]。由于发现意义重大,S.B.Prusiner在1997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朊病毒是一种新型的蛋白侵染因子,可导致人和动物的神经元退化变性、脑组织海绵体化、胶质细胞增生及细胞内的朊病毒的自身累计等。许多致命的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退化症均与此病原有关,如人的库鲁病(Kuru)、克雅氏症(CJD)、和动物的羊瘙痒病(Scrapic)、疯牛病(Mad Cow Discasc)麋鹿慢性消耗性疾病(CWD)等[2]。 朊病毒的结构 纯化后具有传染性的蛋白被称为朊病毒蛋白(PrP)朊病毒蛋白有2种构型,即致病性朊病毒(PrP Sc)和细胞型朊病毒(PrP C)。 致病型朊病毒蛋白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7×10?~3.0×10?的蛋白质,具有抗蛋白酶K水解的能力,特异地出现在被感染的脑组织中,是患者脑组织呈现淀粉样空斑。致病型朊病毒蛋白中含有43%的β-折叠和30%的α-螺旋,在细胞型朊病毒的构象改变过程中,二硫键保持完好,主要的转变部位在90~112位的氨基酸残基[3],这里的α-螺旋转变为β-螺旋,二维结晶结构呈六边形,N-端的β-螺旋位于六角单元内,与位于边上的第二α-螺旋、第三α-螺旋及位于单元间的糖基相对称[4] 细胞型朊病毒蛋白相对分子质量3.3×10?~3.5×10?,含有1对二硫键和2个N型复合寡糖连。二硫键和糖基化的残基都在C端。N端含有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序列,C端含有2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糖基磷酸肌醇锚受体结合位点(GPT)[5],说明它是一种膜糖蛋白。朊病毒的致病机理[6] 关于朊病毒的致病机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个是由于PrP C正常功能的缺失,另一个是由于PrP Sc的过度增殖而产生神经毒性。除此之外,还有拟病毒假说与联合假说等等。 1.1 PrP C正常功能的缺失 PrP C的编码基因在小鼠中位于2号染色体,在人类位于20号染色体。PrP C在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肌细胞、白细胞等多种细胞中表达。关于PrP C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目前发现其可能在神经系统、T细胞信号转导及核酸代谢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王小凡,2005)。 1.2 PrP Sc的神经毒性 PrP Sc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其中PrP106-126称为神经肽,单独这一段小肽也能使在体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一、计算机病毒的概念 定义:计算机病毒是一段附着在其他程序上的可以实现自我繁殖的程序代码。(国外) 定义: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 (国内) 病毒产生的原因: 计算机病毒是高技术犯罪,具有瞬时性、动态性和随机性。不易取证,风险小破坏大。 1)寻求刺激:自我表现;恶作剧; 2)出于报复心理。 病毒的特征: 传染性;寄生性;衍生性; 隐蔽性;潜伏性; 可触发性;夺取控制权; 破坏性与危害性; 病毒的分类: 按破坏性分为:良性;恶性。按激活时间分为:定时;随机 按传染方式分为: 引导型:当系统引导时进入内存,控制系统; 文件型:病毒一般附着在可执行文件上; 混合型:既可感染引导区,又可感染文件。 按连接方式分为: OS型:替换OS的部分功能,危害较大; 源码型:要在源程序编译之前插入病毒代码;较少; 外壳型:附在正常程序的开头或末尾;最常见; 入侵型:病毒取代特定程序的某些模块;难发现。 按照病毒特有的算法分为: 伴随型病毒:产生EXE文件的伴随体COM,病毒把自身写入COM文件并不改变EXE文件,当DOS加载文件时,伴随体优先被执行到,再由伴随体加载执行原来的EXE文件。 “蠕虫”型病毒:只占用内存,不改变文件,通过网络搜索传播病毒。 寄生型病毒:除了伴随和“蠕虫”型以外的病毒,它们依附在系统的引导扇区或文件中。 变型病毒(幽灵病毒):使用复杂算法,每传播一次都具有不同内容和长度。一般的作法是一段混有无关指令的解码算法和被变化过的病毒体组成。 引导型病毒种类大麻病毒香港病毒米氏病毒Pakistani Brain(巴基斯坦大脑) Stoned(石头)ExeBug Monkey 病毒的组成: 安装模块:提供潜伏机制; 传播模块:提供传染机制; 触发模块:提供触发机制; 其中,传染机制是病毒的本质特征,防治、检测及 杀毒都是从分析病毒传染机制入手的。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过程可简略示意如下: 病毒的症状 启动或运行速度明显变慢;文件大小、日期变化;死机增多;莫名其妙地丢失文件;磁盘空间不应有的减少;有规律地出现异常信息;自动生成一些特殊文件;无缘无故地出现打印故障。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病毒学论文

病毒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科学家们在更广的领域展开了对病毒的研究,进而发现了病毒与人类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医学领域——一方面,病毒给人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病毒也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丰富的课题,使得他们在研究中不断的进步,推动了医学的发展,从另一个层面上保障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病毒种类繁多,与人类的健康与发展密不可分。 关键词病毒人类关系 一、病毒病成因 生理学奖获得者勒得伯格说过一句森然凛冽的话:“对人类在这个星球的继续统治构成最大而唯一威胁的是病毒。”[1] 1、环境因素 人类癌症的15%是直接由病毒导致的,可以说是除了烟草之外的第二大致癌因素。至于在病毒传染性疾病方面我们最常见的是流感,尽管流感似乎并不怎么可怕一般多喝水.撑几天就过去了。但是从艾滋病到目前最为猖撅的非典型肺炎病毒的狰狞面目一次又一次地进入我们的梦境.似乎是要提醒我们人类—这个地球上最复杂的生物,要破坏人类的似乎很完美的机体,并不一定需要像人类自己发明的大规模自杀性工具--核武器那样的高度复杂的玩意,作为最简单的生物病毒就够了。 由于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常常也造成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和都市化 ,是导致新的病毒性传染病产生和流行的重要原因。随着森林的大面积开发 ,工业和生活污染的加剧自然环境必然受到影响 ,使人类接触到一些以往很少遇到的虫媒和带病毒动物而遭受感染病毒性传染病的。西方国家 18 世纪开始到 20 世纪快速工业化,都市化为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近几十年世界上许多地区还在重蹈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覆辙 ,正是目前发达中国家传染病难以控制的重要原因[2]。特别是非洲国家 ,由于经济落后 ,再加上连年战乱 ,人们为了生存大量砍伐热带雨林、造田盖房 ,也是新的病毒性传染病不断出现的原因。另外全球化的影响使病毒性传染病迅速出现全球效应,全球化也是近年来非常时髦的术语,它意味着在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领域中,传统的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被打破。与此相应对新病毒性传染病产生

有关病毒的定义、传播途径、破坏机理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特征 一、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 保护条例》中被明确定义,病毒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 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 令或者程序代码”。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1、寄生性计算机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当执行这个程序时,病 毒就起破坏作用,而在未启动这个程序之前,它是不易被人发觉的。 2、传染性计算机病毒不但本身具有破坏性,更有害的是具有传染性, 一旦病毒被复制或产生变种,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预防。计算机病毒是一段 人为编制的计算机程序代码,这段程序代码一旦进入计算机并得以执行,它 就会搜寻其他符合其传染条件的程序或存储介质,确定目标后再将自身代码 插入其中,达到自我繁殖的目的。 3、潜伏性一个编制精巧的计算机病毒程序,进入系统之后一般不会 马上发作,可以在几周或者几个月内甚至几年内隐藏在合法文件中,对其他 系统进行传染,而不被人发现,潜伏性愈好,其在系统中的存在时间就会愈 长,病毒的传染范围就会愈大。 4、隐蔽性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有的可以通过病毒软件检 查出来,有的根本就查不出来,有的时隐时现、变化无常,这类病毒处理起 来通常很困难。 5、破坏性计算机中毒后,可能会导致正常的程序无法运行,把计算 机内的文件删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通常表现为:增、删、改、移。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 最易传播的途径是网络,其次是U盘,再次是光盘,由于硬盘一般在机器内,不会传播到其它电脑上,除非你把有毒的硬盘换到其它机器上。最可恶的传播是通过网络,可以通过系统漏洞,IE,办公软件漏洞,无需运行病毒服务端,直接可以获得最高权限,从而控制对方机器,还有一类网络攻击是在提供互联网服务的主机(一般通过网页方式),在被访问的网页中植入病毒或恶意代码,客户通过访问这种页面就会中毒,传播面很大(知名网站的访问量也很大),一天之内(也可能更短)可以传播到全世界。其它的传播方式是通过E-MAIL,在图片中植入木马等方式用得也多,不过危害面比第一种稍小,第一类网络传播途径中,还有一种所谓的“钓鱼”网站,现在也流行,就是不法分子通过收买,自建一个网站,伪造一个某官方网站(一般客户看不出真假),通常是一些游戏、银行、购物网站被仿冒,目的是为了骗取账号密码,赚取钱财或个人隐私!受害面也大! 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机理 计算机病毒是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被称为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具有破坏性,复制性和传染性。 电脑容易中毒原因有几种:1.电脑漏洞多 2.程序版本低3.下载了一些未杀毒或不知名网站的资料等。

剖析特洛伊木马报告

目录 一木马的概述 (1) 二基础知识 (3) 三木马的运行 (4) 四信息泄露 (5) 五建立连接 (5) 六远程控制 (6) 七木马的防御 (7) 八参考文献 (7)

一 .木马的概述 特洛伊木马,英文叫做“Trojanhorse”,其名称取自希腊神话的特洛伊木马记,它是一种基于远程控制的黑客工具,具有隐蔽性和非授权性的特点。所谓隐蔽性是指木马的设计者为了防止木马被发现,会采用多种手段隐藏木马,这样服务端即使发现感染了木马,由于不能确定其具体位置,对此无可奈何;所谓非授权性是指一旦控制端与服务端连接后,控制端将享有服务端的大部分操作权限,包括修改文件,修改注册表,控制鼠标,键盘等等,而这些权力并不是服务端赋予的,而是通过木马程序窃取的。 从木马的发展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最初网络还处于以UNIX平台为主的时期,木马就产生了,当时的木马程序的功能相对简单,往往是将一段程序嵌入到系统文件中,用跳转指令来执行一些木马的功能,在这个时期木马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大都是些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网络和编程知识。而后随着Windows平台的日益普及,一些基于图形操作的木马程序出现了,用户界面的改善,使使用者不用懂太多的专业知识就可以熟练地操作木马,相应的木马入侵事件也频繁出现,而且由于这个时期木马的功能已日趋完善,因此对服务端的破坏也更大了。 木马的种类繁多,但是限于种种原因,真正广泛使用的也只有少数几种,如BO,Subseven,冰河等。 1、BO2000有一个相当有用的功能,即隐藏木马进程,一旦将这项功能设备为enable,用ATM察看进程时,BO的木马进程将不会被发现。 2、在版本较高的Subseven中除常规的触发条件外,还提供有less know method和not know method两种触发方法。选择前者,运行木马后将SYSTEM.INI 中的Shell改为Shell=explorer.exe msrexe.exe,即用SYSTEM.INI触发木马,选择后者则会在c:\Windows\目录下创建一个名为Windows.exe程序,通过这个程序来触发木马,并将\HKEY-ROOT\exefile\shell\open\command\的键值“%1”、“%X”改为“Windows.exe”%1”、“%X,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把木马删除了,只要一运行EXE文件,Windows.exe马上又将木马安装上去,对于这种触发条件,我们只要将键值改回原值,并删除Windows.exe即可。 3、冰河的特殊触发条件和Subseven极为相似,它将\

动物病毒学课程论文

动物病毒学课程论文 王小小:电镜技术在动物病毒检测中的应用电镜技术在动物病毒检测中的应用王小小摘要:对于常见动物病毒的检测,常使用的方法是血清学检测、生物学接种及病原分离等。但对于一些新生疫病的检测,尤其用血清学检测时,于手中不一定具备与该疫病相对应的抗体,往往不能马上进行检测。为了及时控制和扑灭新生疫病,必须尽快地确定病原。电子显微技术问世及其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就应用电镜技术检测动物病毒过程中的取样部位及时间、制样方法、电镜下病毒的识别方法及常见病毒的形态特征和鉴别要点进行归纳总结,为同行们使用电镜技术检测动物病毒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关键词:电镜技术,动物病毒,取样,制样,检测前言

已有学者应用电镜技术对形态特征性强的动物病毒感染的动物病毒病进行了诊断[1]。尤其对于混合感染的和新发现的病毒病的检测,电镜技术优于优于其他任何一种方法[2]。虽然常规的血清学特异性诊断是比较快速和准确的,但一次只能检出一种病原,且对于新生疫病,当手头上不具备相应的血清时,更是束手无策[3]。若使用电镜进行检测,凡在病料中有什么样的病原就能检出什么病原。因此,对病料的取样部位及时间、制样方法、电镜下病毒的识别方法的探索,对于使用电镜技术检测动物病毒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指导意义。 1.病料的取样部位及时间[2,3] 要想获得高检出率,病料的取样部位及时间是关键。取材应根据各种病毒在动物体内分布的位置特点来确定,采集相应的组织或在特定部位取材,且要力求准确。例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采取感染鸡的法氏囊粘膜层,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最好取感染仔猪的小肠粘膜层等。如取材的

病毒基本知识

第十二讲 网络安全与管理 教师:汪洪祥 项目4 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项目1 双机互连对等网络的组建 2013/11/24 本讲的主要内容: 一、项目提出 二、项目分析 三、相关知识点 1.病毒的定义与特征 2.病毒的分类 3.宏病毒的蠕虫病毒 4.木马 5.反病毒技术 4.1 项目提出 有一天,小李在QQ聊天时,收到一位网友发来的信息,如图4-1所示,出于好奇和对网友的信任,小李打开了网友提供的超链接,此时突然弹出一个无法关闭的窗口,提示系统即将在一分钟以后关机,并进入一分钟倒计时状态,如图4-2所示。

小李惊呼上当受骗,那么小李的计算机究竟怎么了? 4.2 项目分析 小李的计算机中了冲击波(Worm.Blaster)病毒。 2002年8月12日,冲击波病毒导致全球范围内数以亿计的计算机中毒,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金。 病毒运行时会不停地利用IP扫描技术寻找网络上系统为Windows 2000或XP的计算机,找到后就利用RPC缓冲区漏洞攻击该系统,一旦攻击成功,病毒体将会被传送到对方计算机中进行感染,使系统操作异常、不停重新启动、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另外,该病毒还会对Microsoft的一个升级网站进行拒绝服务攻击,导致该网站堵塞,使用户无法通过该网站升级系统。 4.2 项目分析 病毒手动清除方法:用DOS系统启动盘启动进入DOS环境下,删除C:\windows\msblast.exe文件;也可安全模式下删除该文件。 预防方法:打上RPC漏洞安全补丁。 据北京江民新科技术有限公司统计,2011年上半年最为活跃的病毒类型为木马

病毒,其共占据所有病毒数量中60%的比例。其次,分别为蠕虫病毒和后门病毒。这三种类型的病毒共占据所有病毒数量中83%的比例,如图4-3所示,可见目前网民面临的首要威胁仍旧来自于这三种传统的病毒类型。 防范计算机病毒等的有效方法是除了及时打上各种安全补丁外,还应安装反病毒工具,并进行合理设置,比较常见的工具有360杀毒软件、360安全卫士等。 6 4.3 相关知识点 4.3.1 计算机病毒的概念与特征 1.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计算机病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被明确定义,病毒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4.3 相关知识点 2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①传染性。计算机病毒会通过各种媒介从已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算机。这些媒介可以是程序、文件、存储介质、网络等。 ②隐蔽性。不经过程序代码分析或计算机病毒代码扫描,计算机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是不容易区分的。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计算机病毒程序一经运行并取得系统控制权后,可以迅速感染给其他程序,而在此过程中屏幕上可能没有任何异常显示。这种现象就是计算机病毒传染的隐蔽性。 ③潜伏性。病毒具有依附其他媒介寄生的能力,它可以在磁盘、光盘或其他介质上潜伏几天,甚至几年。不满足其触发条件时,除了感染其他文件以外不做破坏;触发条件一旦得到满足,病毒就四处繁殖、扩散、破坏。 ④触发性。计算机病毒发作往往需要一个触发条件,其可能利用计算机系统时钟、病毒体自带计数器、计算机内执行的某些特定操作等。如CIH病毒在每年4月26日发作,而一些邮件病毒在打开附件时发作。 4.3 相关知识点 ⑤破坏性。当触发条件满足时,病毒在被感染的计算机上开始发作。根据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不同,病毒发作时表现出来的症状和破坏性可能有很大差别。从显

影片赏析之特洛伊木马屠城

特洛伊木马屠城从古至今,人类发动战争的理由各式各样,有的为了权力,有的为了名利,有的为了荣誉,有的为了爱情. 在古希腊历史上最着名的一对爱人,特洛伊城的王子帕里斯,以及斯巴达的皇后海伦,两人的爱情引发了一场毁灭文明的战争.当帕里斯把海伦从斯巴达之王身边偷走后,对他造成了无法忍耐的羞辱。他找到了自己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请求他的帮忙,阿伽门农正好也希望征服特洛伊,于是借此机会建立了一支希腊联军以讨伐特洛伊。在这支联军中,第一勇士自然是阿基里斯,桀骜不逊的阿基里斯并不打算向任何人臣服,他向特洛伊进发,是在为自己的名誉而战,而在影片中,我们将会发现,最终决定了他的命运的,是爱。 这本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经典故事,也曾被写入《荷马史诗》中,现在被排成了电影,那么我们就先从电影本身来欣赏一下。 先谈一下画面效果吧,影片中古式战争的大场面拍的非常好,比武场面比较有吸引力。其中,第一勇士阿基里斯的跳跃式打法,显然吸收了一些东方的功夫样式,但不会像其他一些大片里边,动作过于夸张,就想空中飞人一样,给人一种不真实感。特洛伊王子赫克托屡次在乱军中勇战杀敌,真实感更强,有血有肉。到了双雄决斗,便达到了整部影片的高潮。希腊大军从海上登陆看上去更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的古装版,但效果却有待于提高。真正精彩的是特洛伊大军夜袭希腊大军营地,火攻情景设计独特,气势也是非常的磅礴。导演在整个影片中所有的设计都是以人类的自然力量出发,人力毕竟有限,尤其是人性中常有弄巧成拙的缺陷,所以影片中也存在很多令人扼腕的场景。影视作品嘛,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其实史诗中特洛伊战争长达数十年,并不像影片中那样,一夜变被成功屠城的。本片大大浓缩,这个浓缩只是对时间上的浓缩,精华被没有被删除掉,这也是值得人们欣慰的一点。本片中,从海伦与二王子私奔到木

蠕虫病毒深度解析

蠕虫病毒深度解析 https://www.doczj.com/doc/a614656672.html,日期:2004-11-22 15:44 作者:天极网来源:天极网 1.引言 近年来,蠕虫、病毒的引发的安全事件此起彼伏,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从2001年爆发的CodeRed蠕虫、Nimda蠕虫,SQL杀手病毒(SQL SLAMMER蠕虫),到近日肆掠的“冲击波” 蠕虫病毒,无不有蠕虫的影子,并且开始与病毒相结合了。蠕虫病毒通常会感染Windows 2000/ XP/Server 2003系统,如果不及时预防,它们就可能会在几天内快速传播、大规模感染网络,对网络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看来,蠕虫病毒不再 是黑暗中隐藏的"黑手",而是已露出凶相的"狼群"。 各类病毒各有特色,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CodeRed蠕虫侵入系统后留下后门,Nimda一开始就结合了病毒技术,而SQL杀手病毒与“冲击波”病毒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此次病毒大规模爆发是从装有WINDOWS 2000以上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尤其是从网络服务器上向外扩散的,利用微软存在的系统漏洞,不同的是,SQL杀手病毒用“缓存区溢出”进行攻击,病毒传播路径都是内存到内存,不向硬盘上写任何文件。“冲击波”病毒则会发送指令到远程计算机,使其连接被感染的主机,下载并运行Msblast.exe。 由此可见,计算机蠕虫和计算机病毒联系越来越紧密,许多地方把它们混为一谈,然而,二者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要真正地认识并对抗它们之前,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分。只有通过对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同功能特性的分析,才可以确定谁是对抗计算机蠕虫的主要因素、谁是对抗计算机病毒的主要因素; 可以找出有针对性的有效对抗方案;同时也为对它们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2.蠕虫原始定义 蠕虫这个生物学名词在1982年由Xerox PARC 的John F. Shoch等人最早引入计算机领域,并给出了计算机蠕虫的两个最基本特征:“可以从一台计算机移动到另一台计算机”和“可以自我复制”。他们编写蠕虫的目的是做分布式计算的模型试验,在他们的文章中,蠕虫的破坏性和不易控制已初露端倪。1988年Morris 蠕虫爆发后,Eugene H. Spafford 为了区分蠕虫和病毒,给出了蠕虫的技术角度的定义,“计算机蠕虫可以独立运行,并能把自身的一个包含所有功能的版本传播到另外的计算机上。”(Worm is a program that can run by itself and can propagate a fully working version of itself to other machines. )。 3.病毒原始定义 在探讨计算机病毒的定义时,常常追溯到David Gerrold在1972年的发表的科幻小说《When Harlie Was One》,但计算机病毒从技术角度的定义是由Fred Cohen在1984年给出的,“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程序,它可以感染其它程序,感染的方式为在被感染程序中加入计算机病毒的一个副本,这个副本可能是在原病毒基础上演变过来的。” (A program that can infect other programs by modifying them to include a possibly evolved copy of itself.)。1988年Morris蠕虫爆发后,Eugene H. Spafford 为了区分蠕虫和病毒,将病毒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计算机病毒是一段代码,能把自身加到其它程序包括操作系统上。它不能独立运行,需要由它的宿主程序运行来激活它。”(virus is a piece of code that adds itself to other programs, including operating systems. It cannot run independently and it requires that its host program be run to activate it.)。 4.蠕虫/病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