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公示稿)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公示稿)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公示稿)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公示稿)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20)

(公示稿)

三亚市人民政府

2011年01月

目录

1.总则 (2)

2.发展目标与策略 (3)

3.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3)

4.滨海地区规划 (8)

5. 中心城区规划 (11)

6.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7)

1.总则

1.1编制背景

?国际旅游岛建设: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三亚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必须承担先锋的角色与义务。

?海南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和相关省域规划要求,在海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中,三亚要发挥带头作用,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区,并进一步强化南部中心城市的职能。

?农垦体制改革: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农垦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原则,三亚垦区将纳入三亚市统一规划和管理。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即将到期。

1.2指导思想

?深刻认识三亚区位及资源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认识生态环境是发展的根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贯彻国际旅游岛建设思路和精神,按照国际旅游城市建设要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旅游及相关产业,明确城乡整体空间结构,合理有序发展。

?以人为本,统筹考虑游客等外来人口和本地常住人口需求,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设施,保障城市发展惠及广大民众。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调政府在战略性资源管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1.3规划期限

2008年-- 2020年。

近期为2008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2020年以后为远景。

1.4规划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分为市域、滨海地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三亚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市域内国营农场辖区,总面积1919.6平方公里。

?滨海地区:东起藤桥、西至梅山沿海各滨海乡镇行政辖区,总面积约1250平方公里,包括了三亚主要的城市建设及重要基础设施用地、风景旅游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及近海水域等。

?中心城区:中心城区西起海坡、东至田独和榆林湾、北接绕城高速公路,面积约188平方公里,是总体规划的重点地区,也是计算城市用地汇总表等规划技术指标的范围区域。

1.5城市规划区

整个三亚市行政辖区1919.6平方公里作为城市规划区范围。规划区内的一切规划建设活动,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符合本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1.6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

城市职能:国际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及旅游度假胜地,国家南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平台及门户城市。国际旅游岛(海南省)以旅游综合服务为主的南部中心城市。

1.7人口与用地规模

合理控制常住人口的增长;在生态环境容量内,鼓励旅游人口和相关配套服务人口的增长。

2020年市域总人口约86万人(含一年以上暂住人口),其中城镇人口约65.5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约75%左右。

预测2020年市域接待游客人数为1600万人次,平均停留时间4天计,折合日平均游客人数约为17.5万人/日。

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约48万(含一年以上暂住人口),城市建设用地约70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146平方米左右。

2.发展目标与策略

2.1城市发展总目标

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和宜居城市,海南省改革创新和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努力把三亚市建设成为旅游度假胜地、天涯文化源地、创新创意高地。

2.2经济发展目标

近期2015年GDP达到385亿元,年均增速14%,人均GDP达到68520元;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1.9%、20.3%和67.8%。

远期2020年GDP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速8.5%,人均GDP达到78000元;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22%和73%。

2.3空间发展策略

中心城市做强做精做实,完善和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塑造国际一流旅游品牌,发挥三亚作为海南省南部中心城市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市域空间做厚做优做特,深入挖掘自然、人文资源特色,强化腹地资源的保护、管控和合理利用,提升腹地价值,统筹城乡发展。

2.4产业发展策略

以高端产业为取向,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创新创意产业、商贸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现代农业、海洋产业等为支撑,鼓励和培育与旅游相关的其他各类产业,构建符合三亚市发展需要的现代产业体系。

2.4区域统筹协调策略

三亚应充分体现中心城市职能,海南省南部应以三亚为中心,辐射和带动周边市县,重点发展酒店住宿业、文体娱乐、疗养休闲、商业餐饮等产业。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布局建设特色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文化节庆、会展活动和体育赛事。建设好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

将三亚打造成为世界级热带滨海度假旅游城市。重点从生态环境保护、整体发展空间结构、综合交通系统、重点旅游线路组织等方面加强与区域的统筹和协调,发挥三亚热带滨海旅游目的地的集聚、辐射作用,形成山海互补特色,带动周边发展。

3.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3.1市域空间管制

禁建区:包括水源一级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河湖水系,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生态林地及坡度25%以上山体区域,后退最高潮位线控制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主要铁路、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廊道地区,大型基础设施廊道等。禁建区内原则上禁止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不同区域应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禁建区面积约1533.1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约79.9%。

限建区:包括风景名胜区内可建设地区,水源二级保护区,一般农田用地及园地,一般山林地及坡度25%以下缓坡地区等。限建区内应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城镇建设应尽可能避让。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应符合相关规划要求,严格控制项目的性质、规模和开发强度,谨慎进行开发建设,避免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冲突。限建区面积约159.9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约8.3%。

适建区:包括地质灾害不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城镇周边、旅游区及独立工矿等其它适宜建设的区域。适建区是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合理确定开发模式、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建区面积约134.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约7.0%。

已建区:包括城市以及乡镇建成区、农村居民点和区域性交通、水利等大型基础设施用地。已建区是已经建设的区域,应结合城市定位目标,进一步完善各类设施配置,优化景观环境,提高综合品质。已建区面积约92.0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约4.8%。

3.2城乡统筹策略和空间结构

(1)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目标导向,高端战略:国际性热带滨海风景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向乡村腹地延伸,通过高端战略合理利用全域资源和环境。

旅游主导,城乡统筹:统筹全域城乡资源,以城带乡、以旅促农、城乡互动、统筹发展,推动以旅游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项目支撑,系统保障:结合空间规划落实重大旅游项目,大力推进和完善城乡综合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保障系统。

(2)城乡发展空间结构

采取“山海相连,指状生长”的空间结构模式,构筑东西带动两翼,南北串联山海,滨海地区和内陆腹地兼顾的“一城三湾、三脊五镇”的带状组团式空间结构:

“一城”指三亚中心城区(包括凤凰镇区、田独镇区)。

“三湾”指结合滨海地形围合划分的大三亚湾、海棠湾、崖州湾。

“三脊”指依托联系腹地山区的主要交通干线所形成的三条发展脊线。分别是天涯镇经育才镇(立才农场)至乐东一线,凤凰镇经高峰(南岛农场)至保亭、五指山一线,田独镇沿海榆中线至保亭一线。

“五镇”指市域范围内的5个具有中心镇职能的功能核心:崖城镇(含南滨农场场部)、天涯镇、育才镇(含立才农场场部)、高峰(含立才农场南岛分部)、海棠湾镇(含南田农场场部)。

(3)城镇等级规模

三亚市域城镇体系由中心城区、中心镇和主要旅游组团构成,农场场部纳入城镇统一考虑。

中心城区:48万人,包括河东、河西区以及田独镇区、凤凰镇区、南新农场场部。建议未来将田独、凤凰两镇行政区划并入市区。

中心镇5个:包括崖城镇(含南滨农场场部),育才镇(含立才农场场部),高峰(含立才农场南岛分部),天涯镇,海棠湾镇(含南田农场场部)。

主要旅游组团:海棠湾、亚龙湾、红塘湾、南山等。

(4)城镇职能

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社会服务中心,全市的旅游服务中心。

中心镇本区域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中心,同时也是周边风景旅游区的服务基地。

旅游组团是相对独立的,具有品牌特色的旅游专业服务地区。

3.3风景名胜区及主要旅游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主要旅游区的发展应坚持生态优先、普惠民生、科学规划、打造精品的原则。

(1)风景名胜区规划

三亚热带海滨风景名胜区是以热带海滨风光为特色,以度假、观光、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内的发展建设必须符合《风景名胜区条例》及相关规划的要求。

亚龙湾景区:以热带海滨风光为特色,国际一流的海滨度假旅游胜地。保护亚龙湾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景观资源,坚持按国际高标准开发建设,完善购物、餐饮、夜间娱乐等配套休闲服务设施。

天涯海角景区:具有南疆历史文化内涵和热带滨海特色,以风景游览和文化活动为主的具有国家意义的风景名胜游览区。优化景观环境,提升并强化主题形象,禁止不符合景区主题定位的项目开发建设。

南山--海山奇观景区:以奇特秀丽的海景、山景、石景和历史悠久的名人胜迹为特征,以风景游览和宗教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风景旅游景区,包括南山、大小洞天等。强化宗教文化主题和养生休闲文化,进一步在外围完善各项配套公共设施,同时与三美湾、红塘湾良好衔接。

落笔洞: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万年前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规划落笔洞地区为三亚的文化教育产业园区和文化主题旅游度假区,以保护文物古迹及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挖掘古人类遗址文化,营造优良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

鹿回头:以游览观光为主、具有黎族文化和爱情文化主题内涵的风景点。优化公园景观环境,保护山体绿化,严格控制山边开发的强度与高度,禁止在山腰地带开发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强化文化内涵,与鹿回头半岛度假区及南边海地区联动、协调发展。

崖州古城:崖州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应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

大力优化景观环境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形成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环境优美、自然与人文良好融合的文化主题旅游区。

椰子洲:保持原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保护、修葺伊斯兰古墓群,保持椰子洲自然野趣的湿地生态风光,开展以生态观光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建议申报国家海岸湿地公园。

(2)主要旅游度假区规划

海棠湾“国家海岸”旅游度假区:世界级的度假天堂,多元化的热带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区,国家级海洋科研、教育、博览基地。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和原居民的安置、就业,完善旅游度假配套设施和项目,创造高质量、多元化的度假休闲环境。

南田温泉旅游度假区:具有热带风情特色、生态友好、旅游配套设施完善、国际一流的温泉旅游度假区。保护优良生态环境,挖掘温泉文化,与海棠湾“国家海岸”建设良好衔接。

坎秧湾旅游度假区:环境优越的顶级旅游度假区。生态环境优先,充分利用独特的景观资源和私密环境,发展以自然体验为主的山地生态休闲体育公园、游艇俱乐部及游艇码头、滨海山地酒店等项目。

半岭温泉旅游度假区:具有热带田园风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温泉旅游度假区。保持优良生态环境,挖掘文化内涵,与落笔洞文化旅游区良好衔接,规划主题酒店、生态公园、文体娱乐等功能。

槟榔河乡村文化旅游区:具有本土特色的国际乡村文化旅游区。保护自然山水和田园景观,挖掘民俗文化资源,结合城乡统筹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成为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娱乐、购物餐饮、温泉养生、主题公园等功能的文化旅游区。

凤凰(小鱼)温泉旅游区:乡村特色温泉旅游区。利用温泉资源,结合田园环境和自然风光,规划建设成为集田园观光、温泉度假、民俗文化、商业餐饮等功能的旅游区。

红塘湾主题旅游度假区:以文化、运动休闲为主题的旅游度假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挖掘文化内涵,规划建设包括主题酒店、度假村、文体娱乐、商业购物、游艇俱乐部等功能的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中需要注重与南山文化旅游区、天涯海角景区的衔接。

三美湾旅游度假区:具有文化内涵的顶级主题性滨海旅游度假区。生态环境优先,充分利用独特的景观资源和私密环境,规划建设中要注重与南山文化旅游区的衔接。

高峰--南岛山地旅游度假区:突出生态养身、民俗风情主题的山地生态民俗旅游区。生态环境优先,深入挖掘山地、水库、民俗等旅游资源,依托交通干道,发展主题性强、特色突出的旅游小镇、主题公园、主题酒店、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民俗村寨、田园观光等项目和功能。

育才--立才山地旅游度假区:突出山地风情、运动休闲主题的山地运动休闲旅游区。生态环境优先,深入挖掘山地、水库、河流等旅游资源,依托交通干道,发展主题性强、特色突出的旅游小镇、运动休闲、山地探险、丛林漂流、会议休闲、民俗村寨等项目或功能。

(3)建设用地规模管控

规范旅游用地成片开发,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防止土地圈占和闲置浪费。加强旅游建设项目管理,严格实行土地利用指标控制,核定真实用地需求,明确建设时序,分区分片开发。

3.4三亚国营农场规划

(1)规划指导思想及发展策略

按照“体制融入社会、管理融入地方、经济融入市场”的要求,遵循城乡统筹的思路,打破农场与地方界限,城乡一体,因地制宜,将农场发展及规划建设整体融入三亚市统筹考虑。

结合农场自身资源特色,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农场产业转型,实现城镇与农场互动、协调发展。

(2)农场发展建设类型

规划三亚农场发展为3种类型:城市组团型、特色小城镇型、主题游乐区型。确定农场辖区内重点发展建设地区为“2处城市功能组团,4个风情旅游小镇,10大特色主题游乐区”。

2处城市功能组团:南新农场的荔枝沟城市功能组团、迎宾路中段旅游服务组团。

4个风情旅游小镇:南滨农场场部旅游服务小镇、立才农场场部山地运动休闲小镇、立才农场(南岛分部)山地养生度假小镇、南田农场场部温泉风情小镇。

10大特色主题游乐区:南滨生态农庄主题游乐区、南滨山地运动主题游乐区、立才滨水会议度假休闲区、南岛山地民俗风情村寨区、南岛热带主题公园游乐区、南岛山地主题酒店游乐区、南新东方太阳城主题公园区、南新温泉谷主题游乐区、南新半岭主题城堡游乐区、南新凤凰山寨民俗风情游乐区。

3.5总体城市设计指引

总体城市设计框架:遵循“山海相连、指状生长”的空间结构模式,强化对山、海等重大

公共资源以及山海之间各类廊道(生态廊道、河流廊道、景观道路廊道)的保护与管控,重点管控山地区域、滨海片区、山海通廊及标志性景观地区。改善和强化城乡建设用地与滨海、滨河、山地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和通视条件,形成山、海、河、田园、各类绿化廊道等生态景观要素与城乡建设用地有机融合的总体格局。

3.6城乡项目管控

(1)项目管控原则

基于城乡统筹思路和三亚发展战略定位,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加强对各类项目的管控与指引:

大力支持旅游及旅游相关项目的发展建设,鼓励符合三亚发展战略定位、主题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的引入和建设。优先保障本地社会民生类项目,积极推进各类公共设施类、保障性住房类项目的发展和建设。

加强对房地产项目的引导和管控,避免侵占重要公共性资源,适度发展满足避寒、疗养等需求的度假旅居型房地产。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不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有效保护森林和生态环境、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并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前提下,合理布局,规范发展高尔夫旅游项目。

谨慎发展工业项目,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适度、集约发展新型环保型工业和与旅游相关的加工业。

(2)城乡项目管控

以城乡统筹的思路指引和管控城乡项目,重要项目进入必须符合相关前提,项目规划建设也必须符合城市设计管控原则性要求。

项目准入前提:

①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包括符合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依法经过相关程序。

②选址布局和规模必须符合“山海相连,指状生长”的空间结构模式,符合市域空间管制要求。

③必须保障山、海等城市重要公共性资源的公共性和开放性。

④符合三亚发展目标定位,有利于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保障社会民生。

城市设计管控要求:

①功能性质:主题鲜明、定位明确,保障项目功能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原则上严禁占用公共性资源开发私有化、封闭性项目。

②开发规模及强度:设定项目规模限制条件,指引项目发展时序,杜绝圈地屯地等投机行为,山边海边等景观环境敏感区域建设地块开发强度应严格控制。

③特色性:应充分体现三亚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等。

④形制、形态及形式:

?形制:公共性资源地区规划建设的建筑及建筑群的布局、规制应保障开放性、公共性。

?形态:建筑应与环境良好协调、尺度适宜,山边河边海边等敏感地带要严格管控建筑及建筑群形态,保障“山海相连”和“显山露水”。

?形式:建筑色彩、造型、风格等应与周围环境相适宜,鼓励地方特色。

⑤开发搭配:应按照开发量、投资额或人口容量等,配建相应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并提供面向本地居民的就业培训、就业岗位。

3.7综合交通规划

积极推进以航空为核心的对外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公交优先,强化专业化旅游交通系统建设,构建展现“可欣赏、可游览、宜生活”特色风貌的旅游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具有滨海旅游城市独特气质的生活方式。

(1)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构建以航空为龙头、高铁为骨干、公路为主体、海上航运为补充的开放性、多元化和一体化对外交通运输体系。

规划期末对外运输满足8250万人次的对外客运总需求,并逐步实现对外运输结构优化:推进航空运输快速发展,满足近3000万人次/年的航空客运需求;努力促进铁路、水路等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方式发展,水路、铁路满足共1600~1800万人次/年的运输需求;充分发挥公路短途运输优势,规划年公路客运规模达到3600万人次。

航空运输体系规划:机场定位为国际旅游岛门户机场、服务于琼南地区的区域性旅游航空枢纽。规划期内,设施扩容,发挥一条跑道最大容量;提升服务品质,特色化发展;将东

线城际铁路按照海南岛西线高铁规划线位向西延伸至机场,并在机场北部设站,加强机场集疏运。研究现三亚机场迁址问题,在西部区域(或近海海域)考虑机场选址建设可能性。

港口运输体系规划:推进完成三港分离规划建设工作,积极促进三亚区域性航运枢纽建设。

重点打造凤凰岛客运港,建成国际一流的邮轮港,同时也作为邮轮母港预选址之一。在凤凰岛对岸建设旅游换乘枢纽,构建便捷的集疏运体系,加强凤凰岛邮轮港与高铁站、机场以及旅游景区的联系。在崖城保港建设中心渔港、游船游艇母港及邮轮港(“三港合一”工程),在南山继续完善南山货运码头,沿三亚滨海地带建设系列游艇港等,形成由陆出海的一系列港湾基地。在此基础上,强化海上旅游线路及交通组织。

铁路运输体系规划:形成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及普速铁路于一体的铁路客运通道体系。西线高速铁路:推进西环高速铁路规划建设工作,在崖城镇设站,带动海南西部地区开发建设。

对外公路运输体系规划:衔接航空、铁路和港口,实现与周边县市及旅游景区的快速便捷联系,打造大三亚1小时旅游出行圈。构建双“ ”形对外快速联系通道。打造高品质、特色化的南北纵深旅游通道。联合保亭、乐东,促进区域东西向联系通道的构建。

(2)市域城乡统筹交通规划

重点发展市域公共交通和旅游交通体系,支撑三亚1小时旅游出行圈建设。构建布局合理、便捷畅通的市域公路网系统和舒适高效、组织有序的城乡公交系统,保证市域乡镇进入中心城区平均时耗不超过1小时,满足城乡居民出行需求,支撑城乡统筹发展。

市域公路网规划:形成衔接组团、沟通内外、满足不同群体功能需求的市域公路网络。调整海榆东线中心城区段、海榆西线凤凰镇段以及海榆西线崖城段的通道线位,协调市域快速联系通道与城(镇)区道路关系,增强区域过境功能。落实对外公路衔接及对外交通枢纽

集疏运系统,构建山区旅游通道,增强市域东西向联系。结合市域旅游景区建设,利用既有县乡道路打通山区腹地东西向联系,建立市域组团联络通道,强调可达性与景观性。结合村庄优化重组,新增乡村道路,保证“村村通公路”。

城乡公交系统规划:建立分区分级的城乡公交网络,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出行需求。

3.8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规划

按照符合国际水准目标定位和满足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出发,确定三亚市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标准,设施数量与规模配置充分体现旅游城市特点,满足需求、适度超前、近远结合,构建大三亚区域市政设施规划建设方案。包括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通信工程、燃气工程、环境保护等。市政设施既是重要的城市支撑系统,同时还应是旅游城市特色展现的一部分。设施建设中鼓励有特色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等技术的运用。

4.滨海地区规划

4.1规划原则和空间布局

(1)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环境优化。严格管控山海相连的生态、景观廊道;恢复改善河道、泻湖等天然水系及湿地;将区域内林地、田园、水系等要素串联成为环境优良的整体生态景观网络。区域带动,城乡统筹。明确中心和重点,强化大三亚湾地区及中心城市对周边乡镇及腹地纵深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因地制宜,强化特色。突出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特色,差异化发展,统筹安排各类功能,发展建设丰富多元而各具特色的旅游组团或片区。

(2)空间结构

一心两翼,带状组团。延续市域空间结构模式,规划滨海地区形成以大三亚湾为中心,东西带动两翼的带状组团式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南山至鹿回头之间的大三亚湾地区作为滨海地区中心及发展重点,打造为海南南部区域旅游服务中心。

两翼:东翼为亚龙湾至海棠湾一带,以旅游度假为主题;西翼为崖州湾至乐东一带,应突出历史文化主题,以崖城镇为核心统筹周边地区。

带状组团:滨海地区组团式布局的一系列城镇、旅游区和组团等。

(3)海湾发展

按照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对各湾区的开发强度进行合理、严格控制。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空间管制前提下,结合不同海湾资源特色和区域功能,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

大三亚湾:大三亚湾东段大东海至三亚湾一带,属于城市型海湾,重点完善基础设施,滨海地区发展旅游及相关产业,为游客及居民提供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生活环境;大三亚湾西段红塘湾至南山一带,应发展成为突出文化、体育休闲主题,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度假海湾。

亚龙湾至海棠湾:亚龙湾至海棠湾一带应突出旅游度假主题。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应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高配套服务水平;海棠湾“国家海岸”休闲度假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的集滨海度假、休闲娱乐、疗养休闲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

崖州湾:崖州湾应突出海洋、历史等文化主题,以崖城镇为湾区中心统筹周边区域的发展。东段应进一步推进创意新城、中心渔港和游船游艇港建设以及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发展文化主题旅游;西段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预留地,结合资源环境特色,适度发展休闲渔业、红色旅游等。

4.2岸线及近海海域规划

(1)规划原则

生态优先,合理利用。保护自然生态岸线,优先安排风景旅游和城市生活性岸线,保障军事岸线。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统筹安排货运、客运、渔业等各类港口,结合旅游发展需求安排各类游艇港湾和码头。

海陆结合,统筹考虑。统筹海域功能、岸线利用及陆域用地功能,兼顾城市生活及旅游活动组织,合理确定近海海域的使用功能。

(2)岸线规划

自然生态岸线:包括藤桥河口两侧、铁炉港以南除军港岸线外、锦母角、鹿回头半岛南端、崖洲湾保港--梅山沿线等,保护自然生态岸线,改善生态环境。

风景旅游岸线:规划海棠湾、亚龙湾、小东海、大东海、三亚湾海坡段、红塘湾、三美湾等作为以休闲度假为主的风景旅游岸线,严格限制非旅游度假功能的建设,控制建设规模。规划鹿回头、天涯海角、南山-海山奇观、大小洞天等作为以旅游观光为主的风景旅游岸线,应严格保护沿线生态环境及景观风貌,防止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对岸线造成污染、破坏及其他不良影响。

城镇生活性岸线:规划白排岛周边、三亚河口及南边海、三亚港--海坡、天涯镇和创意新城滨海沿线等作为城市生活性岸线,必须保障其公共性与开放性,注重热带海滨景观特色营造,为旅游度假及城市居民服务。榆林湾内湾西侧为生活性岸线,但不得布置影响军港的城市功能。

港口和军事岸线:规划在南山建设南山货运港;崖城保港建崖洲中心渔港、游船游艇母港,争取作为未来西沙旅游陆基港及邮轮母港备选址;三亚市区凤凰岛建国际邮轮客运港。海棠湾(铁炉港)南侧、亚龙湾东侧、榆林湾口等处保留现有军港岸线,严格管控周边建设,不得影响军事功能。

(3)游船游艇港湾及码头规划

规划在海棠湾铁炉港、三亚河口、凤凰岛、三亚湾活力中心(现部队直升机场位置)、肖旗港、红塘湾、崖城保港等处建游船游艇港湾;规划在沿海各主要旅游区,包括梅山、崖城、南山、天涯海角、西岛、鹿回头、大东海、亚龙湾、海棠湾、蜈支洲岛等,因地制宜设置各类游船码头。结合陆域用地管控,保障配套设施用地,保证游船游艇港湾及码头的公共性和开放性。

(4)近海海域规划

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保护区:主要为位于东岛西岛周边、鹿回头半岛周边、亚龙湾近海部分等海域的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区内禁止采挖、破坏珊瑚礁和捕鱼等活动;禁止围海造地和修建损害自然保护区的海上、海岸设施;禁止设置排污口。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自然保护区条例及相关法规要求。

军事区:主要位于榆林湾、亚龙湾东北部至铁炉港东南部等海域。区内优先保障国家战略利益,不得从事影响军港和军事功能的活动。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黑龙江省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概况与分析 第一节风景名胜区体系建制状况与特点分析 1982年,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镜泊湖风景区被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9年,经黑龙江省政府审定批准设立了太阳岛、丹清河、二龙山、桃山、兴凯湖5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省政府审定批准延寿山庄、莲花湖、吉兴河、哈达河、柳树岛、四丰山、明月岛、卧牛湖、龙凤山9处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国家组织审定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要求各省从已建制的省级风景区中选送,当时我省虽然尚无省级风景区建制,但积极补充申报了兴凯湖风景区,由于准备不够等原因,未获批准。 当前黑龙江省正式建立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4处,详见表1-1。全省各地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风景区点200余处,虽然部分风景旅游开发地以风景区命名,但是除上述16处风景区外,其它都未经正式审批建制并报送风景区主管部门备案。 黑龙江省现状16处风景区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中东部地区,分属8个地市。大庆市、绥化市、鹤岗市、双鸭山市、大兴安岭地区尚未建立风景区。16处风景区全部属于自然风景资源主导型,各风景区都有少量人文景观,但与自然景观相比,人文景观价值较低。按主体风景资源类型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山林——湖泊景观类型:镜泊湖、莲花湖、卧牛湖、二龙山、龙凤山、吉兴河、四丰山、哈达河、延寿山庄9处风景区。其中,镜泊湖风景区拥有火山熔岩地貌、天然瀑布及火山口森林等特色景观,风景资源价值较高。其它8处风景区都是因修建水库而形成的山水风光区。 ·火山地貌(矿泉)型:五大连池风景区,属于特色风景资源区,有较高的观赏、科学研究、医疗保健价值。 ·山地森林型:桃山、丹清河2处风景区,北国山林特色,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天然湖泊型:兴凯湖风景区,中俄界湖,天然景色极为秀美。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三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三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2006年,巅峰智业受三亚旅游产业发展局委托对三亚市进行旅游发展规划。 项目涵盖海南省三亚市,是中国乃至世界热带海洋旅游资源最丰富、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度假天堂”,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中国度假旅游的金字塔尖”。重点规划三亚市1919平方公里行政区域范围,统筹规划“大三亚旅游圈”的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概要规划“琼南国际旅游度假协作区”的万宁市、五指山市。项目核心资源包含阳光、沙滩、海水、绿色、空气被誉为三亚五大要素资源。

着重盘点三亚旅游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聚合内聚能量,努力迎合——激发——引导市场需求,构建三亚旅游吸引物体系,以及相关的产业配套支撑,总体营建国际一流水准的旅游目的地。根据三亚的品牌诉求,针对不同市场层面,设计三亚的旅游形象体系,多维度地营销三亚。高标准地设计三亚的旅游管治和服务体系,使高质度假休闲旅游和品质服务达到最佳的结合。 总体将三亚打造成为一个国际一流水准的,集度假、观光、节会、康体等于一体的,融“山、海、城、田、岛、泉、林、园”于一身的具有鲜明热带海洋文化特色的高品质、高标准、高效益的度假旅游目的地,成为举世闻名的度假天堂。

发展定位于“美丽三亚·度假天堂”。核心创意包括动态资源观:在“新资源观”指导下,对关系到三亚旅游业发展的各类显性资源、隐性资源进行盘存梳理,同时对资源在未来的演变及其现实价值、市场吸引力、开发难易度、投资开发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综合分析与评估;核心竞争力模型:深度导入国家竞争力模型分析理论,利用波特“钻石模型”和IMD模型分析,创造性提出“旅游地核心竞争力模型分析”理论研究影响三亚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成长的因素。 在充分研究我国旅游规划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三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海南对三亚旅游发展提出的现实要求,本次规划将采用“三维规划”的概念模式。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修订版)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 城市用地 (3) 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 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 公共设施 (21) 7 道路交通 (26) 8 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0) 9 景观与环境 (36) 10 特定区域 (38) 11 附则 (39) 附录一:用词说明 (40) 附录二:名词解释 (41) 附录三:计算规则 (43)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49)

1 总则 1.1 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 施,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规范为依据,参照省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佛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 和集镇,经批准可暂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 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 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 “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城市新区、旧 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中国城市级别总表 截至2012年5月,中国共有6个省级城市、15个副省级城市、274个地级市、372个县级市和17个县辖市,共684个城市。 一、省级城市(6个) 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 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副省级城市(15个) 哈尔滨市( 黑龙江省) 长春市( 吉林省) 沈阳市( 辽宁省) 大连市( 辽宁省) 济南市( 山东省) 青岛市( 山东省) 西安市( 陕西省) 成都市( 四川省) 武汉市( 湖北省) 南京市( 江苏省) 杭州市( 浙江省) 宁波市( 浙江省)

厦门市( 福建省) 广州市( 广东省) 深圳市( 广东省) 三、地级市(274个) 黑龙江省(11个):黑河市、伊春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佳木斯市、双鸭山市、绥化市、大庆市、七台河市、鸡西市、牡丹江市 吉林省(7个):吉林市、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辽源市、白山市、通化市 辽宁省(12个):铁岭市、阜新市、抚顺市、朝阳市、本溪市、辽阳市、鞍山市、盘锦市、锦州市、葫芦岛市、营口市、丹东市 河北省(11个):石家庄市、张家口市、承德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邯郸市山东省(15个):德州市、滨州市、东营市、烟台市、威海市、淄博市、潍坊市、聊城市、泰安市、莱芜市、日照市、济宁市、菏泽市、临沂市、枣庄市 河南省(17个):郑州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三门峡市、开封市、洛阳市、商丘市、许昌市、平顶山市、周口市、漯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山西省(11个):太原市、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阳泉市、晋中市、吕梁市、长治市、临汾市、晋城市、运城市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2012-2020)公示稿

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2012-2020)公示稿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1.2011 年,《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已经通过海南省人民政府审查,并上报 国务院审批。新版三亚总规给崖城镇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2.2012年,结合新时期三亚发展的需要,三亚市委、市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 出在崖城镇建设三亚西部新城的总体构想。 3.2008 年6 月1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 明确农垦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三大原则,崖城镇域范围内的 南滨农场将纳入崖城镇统一规划和管理。 4.现行03版《三亚市崖城镇总体规划》已经到期,不能够满足新时期崖城镇的发展需 求,应当进行规划修编。 第2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2-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划分为镇域、镇区两个层次。 1.镇域:崖城镇行政辖区范围,包含镇域内的南滨农场辖区,总面积384平方公里。 2.镇区:镇区东起南山、西至盐灶河、北至西线铁路、南至滨海;包含崖城老镇区、创 意新城片区、中心渔港片区和南滨场部,规划范围面积约46.3平方公里。 第二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4条城市性质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三亚西部区域性特色型新城。 1性质解释:三亚西部能够辐射和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和城乡统筹发展,以海洋旅游、新兴产业、热带现代农业和南海服务为特色的特色型新城:具有崖州文化特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第5条城市职能 1. 服务国家南海开发和南海旅游的特色基地,联动南海的区域性港口与铁路物资集散的 区域枢纽。 2.三亚发展新兴产业、海洋旅游、热带农业和海洋服务的产业聚集地。 3.展示三亚崖州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 第三章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6条城镇发展目标 1.以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新城镇”; 2.以海洋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名城镇”; 3.以崖州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名城镇”; 4.以绿色崛起为理念的“绿色新城镇”; 5.以海洋服务为特色的“海洋新城镇”。 第7条总体发展策略 1.联动海洋,服务海洋:以服务海洋为切入点,发挥崖城镇面向南海的独特区位优势, 培育发展海洋服务等相关功能。 2.综合发展,全面提升:以城市标准全面推进建设,全面补充和完善城市功能,实现 崖城从镇标准的服务体系向城市标准服务体系的升级,实现对于区域的辐射和带动 能力。 3.优化产业,创新产业:重点发展海洋旅游,新兴产业和热带现代农业,结合旅游发 展现代服务业,形成城市的多元产业支撑,成为带动三亚西部发展的增长极。 4.多层统筹,突出特色:重点建设以陆海一体的交通为支撑,以绿色生态为前提,实 现海-城-湾-腹地空间的一体化发展;做精、做深、做厚城乡空间,实现滨海与腹地 的联动发展。 5.生态低碳,绿色崛起:以生态低碳建设为标准,在能源供给、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 项目准入方面采用绿色标准,实现绿色崛起。 第8条产业发展目标

近三年来城市建设情况专题汇报

近三年来城市建设情况专题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领导: 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历年来对城市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分二个部分向大家汇报近三年来**城市建设情况,不到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县建设局是县人民政府主要职能部门,赋有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城镇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内设11个科室,下辖6个单位,归口管理单位1个。职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76%,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职工总数68%。 近年来,我局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工作全局,以建设服务型机关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抓手,积极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开创了城镇建设工作的新局面。县城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新的商业中心逐渐形成,以开发区和新城区为核心的道路框架快速拉开,城市环境不断提升,住房保障事业健康发展,一批居住新区正如雨后春笋,奠定了“一城四区”的城市格局,一个新城市的雏形已经形成。我局先后被省建设厅表彰为“全省住房保障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建设工程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村镇建设先进单位”、“全省拆迁工作先进单位”及多项南京市先进称号,并连续三年

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南京市城市建设立功竞赛先进单位”。 到目前为止,县城建成区面积18.6平方公里,占近期(2020年)城区规划面积23.31平方公里的79.8%,县城框架面积3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12.2万人;经遥感技术鉴定核实的园林绿地面积为734.4公顷,绿地率39.53%,绿化覆盖率41.03%,人均公园绿地9.95平方米;县城人均道路面积27.5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9平方米;城市路灯亮化率98%。 二、关于近三年全县建设工作情况 近三年来,我局按照“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发展要求,围绕融入南京主城、融入苏南板块的目标定位,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县城扩容,加快中心镇建设,加快人口聚集,始终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科学规划,引领新一轮城镇建设 近年来我县组织编制了县域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以及各项专项规划等一批规划,从宏观调控、微观建设实施上提供了城镇建设发展的科学依据。 1、加大总体规划编制的力度。首先,编制完成了**县县域规划、**县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作为南京都市圈中的重要生态示范区,南京郊区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同时也是南京市重要的产业制造业基地,南京外向型经济新的聚集区。其次,在**县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

新佛山城市规划(2020)

佛山城市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新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5、《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6、《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 7、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的相关规划文件 第3条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 1、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中心城区为“2+5组团”所包括的街道办或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13平方 公里,约占全市域面积的49.7%。“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1年以后。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佛山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的方式转变,由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的提升”。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佛山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域内 不同类型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佛山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佛山自身的定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有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6条城市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到2010年左右,全面协同地推进佛山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在 保持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调整体制结构,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区域协作,构建广佛都市区的基本构架。 2、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 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小康社会;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一起,确立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区的地位。 第7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以区域协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遵循区域化与市场化的一般规律,科学判断与合 理制定城市的发展路径、功能定位与发展选择,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应充分考虑对于跨界地区的影响。 2、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 3、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 第8条社会发展策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劳动力的供给,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本地化,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储备。 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职业培训与教育的投 入,增强劳动力的可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的集聚,全面改善村镇地区在社会基础服务 设施方面的配套建设。各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市-区-街办(镇)-村” 多级与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4、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镇改街、村改居”和城市新建小区的“社区建设”,增强市民 的地方认同感。 5、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佛山”。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年修订版)精编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5年修订版)

目录 1总则 (1)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城乡用地 (3) 4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公共设施 (22) 7道路交通 (27) 8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3) 9景观与环境 (44) 10特定区域 (46) 11附则 (47) 附录一:用词说明 (48) 附录二:名词解释 (49) 附录三:计算规则 (51)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61) 附录五:佛山市单一重现期暴雨强度公式 (66)

1总则 1.1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 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广东省城市控 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为依据,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在佛山市“1+2+5”组团的城区及其他镇中心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 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其他区域参照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和集镇,可按国家、广东省及佛山市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 定的要求。

2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 市规划编制办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广东省“三规合一” 工作指南》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 为15~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 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佛山中心城区以外的区域,应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分区规划, 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强度分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等做出进 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 制计划。城市新区、旧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 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 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 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三亚未来城市建设大纲

三亚未来城市建设大纲 三亚新版总规深入分析和评估了城市发展现状,提出了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和总体思路,给三亚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了一幅美丽的蓝图。 不久前,《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通过了专家评审,三亚新版总规编制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象征着三亚未来城市建设大幕已徐徐拉开。 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更加理性发展状态,科学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从三亚的发展经验来看,由于紧紧围绕总规确定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定位,三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从三亚面临的发展形势来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也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总规对三亚抓住机遇,打造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本次新版总规的亮点 (一)进一步深化了对市情的认识 本版总规深入分析和评估了历版城市总体规划,深入认识到城市发展及历版总规所传承的脉络,总结了三亚20年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行试验的、新型的城镇发展模式,即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城带乡、以旅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有别于多数城市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是具有开创性的专业化旅游城市发展道路。 总规也深刻认识到,三亚的发展与国际化标准差距明显;生态保护亟需强化;空间结构松散;房地产发展需要进一步管控;城乡统筹、旅游惠民仍需完善;风貌特色亟需强化;支撑系统亟待完善等。但是,规划也认识到,三亚正处于城市发展的初中级阶段,承载着国家重大责任和国际高端目标。三亚的问题是在其高端目标定位下所凸显的问题,三亚的一系列问题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应在发展中创造性地应对和解决。 (二)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的发展定位和总体思路 本版总规提出的城市发展总目标为: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和宜居城市,海南省改革创新和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努力把三亚市建设成为旅游度假胜地、创新创意高地、天涯文化源地。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旅游业作为三亚支柱产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新总规进一步完善了旅游为主导的三亚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提出的产业发展策略同样强调以旅游为主导,建立以高端产业为取向,以旅游业为龙头,以现代农业、海洋产业、创新创意产业、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规划还充分借鉴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的经验,建立符合国际旅游城市要求的设施配套标准,完善各类旅游设施和旅游产品,提出旅游发展和社会民生建设相统一的相关机制建议,建立

三亚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三亚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八日三亚市人民政府常委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三亚市城市规划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三亚市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在城市规划区内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海南人民政府批准的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 第四条三亚市城市规划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是三亚市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第五条城市开发建设必须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和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要符合特区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资产。 第六条城市的开发建设必须重视风景名胜的保护和环境保护,新建的工业项目不得安排在可能对旅游风景区、城市居住与商业区用地产生污染影响的地区。 第七条城市开发建设必须重视节约土地的原则,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必须依据城市规划的安排,做到充分合理地利用。 第八条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市人民政府应当向社会公布。市规划局第二至三年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和省人民政府报告。 第九条驻三亚市的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的义务;并有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建议,监督城市规划实施,对违反城市规划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 第十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由市人民政府负责领导和组织,市规划局负责具体的组织编制工作。 第十一条市规划局在具体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听取驻市单位和广大市民的意见。 驻市一切单位都应当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有责任无偿提供编制过程中所必需的各项资料。 第十二条城市分区规划由市人民政府授权规划局负责组织编制。 第十三条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市规划局负责组织编制。 第十四条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市规划局可以根据分区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技术要求组织招标。

重庆市万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

《重庆市万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实施评估报告 (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OO九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 (4) 一、总则 (5) (一)评估工作的意义 (5) (二)评估范围 (5) (三)评估对象 (6) (四)评估期限 (6) (五)评估依据 (6) 二、万州区城市建设现状情况综述 (7) 三、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9) (一)03版总规的主要内容 (9) 1、城市性质 (9) 2、城市规模 (9) 3、城市结构 (9) (二)局部调整后(07版总规)的主要内容 (10) 1、调整的原因及理由 (10) 2、调整的要点 (11) 四、评估主要内容 (13) (一)规划指标实施情况评估 (13) 1、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分析 (13) 2、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实施评价 (16) 3、小结 (17) (二)建设用地使用情况评估 (17) 1、建设用地实施完成情况分析 (17) 2、建设用地空间实施分布评估 (18) 3、主要建设用地类型实施评估 (19) 4、小结 (26) (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评估 (27) 1、重大产业项目 (27)

2、重大交通设施项目 (30) 3、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31) 4、市政公用设施项目 (31) 5、环境生态与景观建设项目 (31) 6、小结 (32) (四)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态势评估 (32) 1、“三证一书”核发情况统计与分析 (32) 2、已发用地规划许可的项目实施完成情况分析 (33) 3、规划许可与建设用地发展态势评估 (34) 4、小结 (36) (五)新确定的重大项目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影响与分析 (36) 1、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37) 2、重大交通设施项目 (38) 3、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9) 4、市政设施建设项目 (39) 5、环境与景观建设项目 (39) 6、小结 (40) (六)其他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分析 (40) 1、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情况 (40) 2、生态环境保护及空间管制执行情况 (41) 3、城市防灾设施建设情况 (42) 五、实施绩效分析 (43) (一)总规实施起到的积极作用 (43) 1、重庆第二大城市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43) 2、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明显加强 (43) 3、库区综合交通枢纽初具雏形 (43) 4、指导重大项目的建设,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44) (二)总规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44) 1、城市拓展速度较慢 (44)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柳州风貌 区位关系图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大、中、小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分析—— 以广西柳州、陕西宝鸡、四川绵竹广济镇为例 Part1.大城市案例—柳州 一. 概述 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全市辖6县4区。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柳州是一座底蕴浓厚的历史名城和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满风情的旅游名城。柳州的民族风情独具神韵,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 柳州市是一个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的城市,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亦称“壶城”。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 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2 总体思路:规划构成“一圈一带二走廊”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即以柳州大都市圈为主中心,融安——融水城镇带为次中心,沿湘桂线、枝柳线组织重点城镇发展走廊。 现状 :从整体上看,属于“大城市+小城镇”的二元结构模式;中心城市是典型的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它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农村市场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自下而上”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城市化的又一强大动力。 规划: 由“大城市+小城镇”的模式向“特大城市+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由“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型城市化转变;由市域低水平均衡型城镇化向相对极化型城镇化转变。

柳州都市圈:以柳州为核心,拉堡、柳城、穿山、六塘、沙埔、雒容、鹿寨等为外围城镇,以产业空间为核心,形成基础设施紧密联系的都市圈,作为市域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的 核心。 融安——融水城镇带:以长安、融水为基础,以融安县浮石镇为结合点,构筑基本连片的城镇带。以此为基础,远景组建组团式结构的带形城市。 城镇发展走廊:湘桂线城镇发展走廊;枝柳线城镇发展走廊;其它次要城镇发展走廊。 中心城市(柳州)城市职能 (1)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区域性工业、产业与服务中心,是桂中经济 区的核心城市; (3)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4)区域性文化、教育、体育产业中心; (5)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和适宜居住与创业的理 想家园。 3. 规划将城镇等级结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大于100万;第二层次:20~50万;第三层 次:5~20万;第四层次:1~5万;第五层次:0.5~1万。 规划期内逐步形成:一个中心城市(柳州市区)、两个县级小城市(鹿寨、融安)、四个县城镇 (三江、柳江、融水、柳城)、11个重点镇(洛满镇、穿山镇、百朋镇、六塘镇、沙埔镇、东泉

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规划适用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政府根据顺德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组织编制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适用范围为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含大良街道办、容桂街道办、伦教街道办),在上述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依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二条的规定,按本规划执行(正文中字体如此标识的部分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原《顺德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1995-2010年)》等有关规划与本规划冲突之处,均应以本规划为准。 规划期限 本次佛山市顺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远期)为2020年,其中近期建设规划为2005年;2020年以后为远景规划。 规划指导思想 1. 本规划依据珠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要求,从构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广佛都市区的角度出发,注重研究顺德与区域其它城市之间的协调统筹,尤其是顺德中心城区和广州的番禺、南沙以及中山、江门等之间的关系。

2. 本规划从建设、完善大佛山的角度出发,全面贯彻发展和建设多级格局组团城市(即“2+5”组团模式)的理念,特别是要着力将顺德中心城区(即大良容桂组团)打造为大佛山两个百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区之一。 3. 本规划从顺德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合理确定顺德中心城区的城市性质、发展空间和发展规模。研究在不同阶段的顺德中心城区动态发展,确定规划远期与近期的城市合理规模和城市形态。 4. 本规划注重经济和产业的变化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树立工业立区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同时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合理调整现有中心城区内的各项产业布局,确定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为发展各项产业提供支持。做好大良、容桂、伦教现有的空间形态的整合,做到优势互补,整体效益最优。 5. 本规划充分利用顺德中心城区的地理位置和山水环境等自然条件,突出城区特色和风貌,正确处理好城区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融城区于自然环境之中,建造具有优美的人居环境的滨水花园式城市。 规划编制重点 1. 根据大佛山市区划调整和区域综合交通条件的变化,结合珠江三角 洲良好的发展机遇,明确顺德中心城区的城市性质及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内和大佛山市域内的定位和职能;进一步明确顺德中心城区的大良、容桂、伦教等三街区各自的职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