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娲灵签

女娲灵签

女娲灵签
女娲灵签

女娲灵签

第一签盘古氏开天地甲甲大吉

天开地辟作良缘,日吉时良万物全。

若得此签非小可,公行忠正帝王宣。

案:盘古氏,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传说生于天地混沌中,后来天地开辟,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日长一丈,如此一万八千岁,天就极高,地就极低。所有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金石都是他死后、由身体各部变成的。

第二签魁星投江甲乙中平

鲸鱼未变守江湖,不敢升腾更望高。

异日峥嵘身变化,许君一跳过龙门。

案:魁星、又称奎星,汉时被尊为主宰文章兴衰的神。传说魁星相貌丑陋像鬼,曾吓昏皇后,羞而投江。后世遂建奎星阁以祀之。

第三签寿昌寻母甲丙中吉

临风冒雨去还归,栩栩其身似燕儿。

衔得泥来欲作垒,到头垒坏复还泥。

案:宋朱寿昌,年七岁时,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复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谓不寻见母,誓不复还,后行次同州母子相逢团聚,时母年已七十有余。

第四签姜太公娶妻甲丁上吉

千年古镜复重新,女再求夫男再婚。

自此门庭重改换,更添福禄与儿孙。

案:姜太公,名尚。三十二岁到昆仑山从元始天尊学道四十年后奉师命下山辅助周室。在商都朝歌娶马员外的小姐为妻,太公时年七十有二,马小姐六十有八。

第五签文王求贤甲戊中平

一锥凿地要求泉,努力求之得最难。

无意偶难遇知己,相逢携手上青天。

案:周文五,姓姬名昌。商纣时为西伯,在渭水边访遇姜子牙,拜为相。姜子牙助周文王解决了虞、芮两国争端,使两国归附;攻灭了黎邦、崇等国。在陕西西安建立国都,文王在位五十年。

第六签上帝化身甲己中吉

投身岩下饲乌屠,须是还他大丈夫。

若得适当谁可得,通行天下此无人。

案:上帝即天帝。传说上帝有千千万万的化身。基督教信徒对其信奉之神亦称上帝。

第七签孟姜女送寒衣甲庚下下

奔波阻隔重重险,带水拖泥去渡山。

更望他乡求别事,千乡万里未回返。

案:《野史》秦孟姜女夫范杞郎,奉命作长城之役。姜女不顾路途千里险阻,为夫送寒衣。及至,知夫已死,欲寻骸骨归葬,神为指处。咬指出血点认夫骨,号恸大哭,长城为之崩。

第八签三请诸葛亮甲辛上上

茂林松柏正兴旺,雨雪风霜总莫摧。

异日忽然成大用,功名定作栋梁材。

案: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隐居隆中,人称“卧龙”。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诸葛亮感刘备恩德为经营蜀汉基业,与魏、吴对峙以成三国鼎立,鞠躬尽瘁。

第九签廉清道惧怕小姐甲壬中平

愿君莫问私心事,此意偏宜说向君。

一片冰心清皎皓,宛如皓月正当中。

第十签石藏求官周君灯甲癸中吉

石藏无价宝和珍,得玉何须外界寻。

宛如提灯更找火,不如收拾枉劳心。

案:战国苏秦,游说不第,裘敝金尽,憔悴而归,妻周氏不下机,嫂不为炊。秦惭怒,得太公阴符,闭门愤发苦读,周氏提灯,上门诉说衷情。

第十一签郯子取鹿乳奉母乙甲上吉

欲求望事喜非常,争奈婚姻事转忙。

到头毕竟承鹿箭,贵人指引贵人乡。

案: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双目失明,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往深山群鹿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

第十二签孔子遇子夏乙乙上吉

否去泰来咫尺问,渐教君子出于山。

若逢虎兔佳音信,立志忙中事再圆。

案: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子夏,姓卜、名商。孔子遇子夏,见其才学过人,收为学生。孔子死后,子夏到魏国西河讲学,提出“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相传《诗》、《春秋》等儒学经典是由他传授下来的。

第十三签程婴藏孤儿乙丙中平

自小生在富贵家,眼前万物总奢华。

蒙君赐紫金鱼带,四海声名定可夸。

案:程婴,东周晋景公时上卿赵盾之心腹门客。因奸佞弄权。赵氏一门惨遭诛戮。程婴为救赵氏遗孤赵武,痛舍亲子,将赵孤抚为己子,携之潜入孟山藏匿十五年之久,后赵氏复兴,受予程婴忍辱舍亲之功。

第十四签程咬金遇赦乙丁上上

宛如仙鹤出樊笼,脱出樊笼路途通。

南北东西无阻碍,任君直上九宵宫。

案:程咬金,唐初大将。又名知节,济州东阿人,隋末从李密参加瓦岗军,任内军骠骑。李密失败,属王世充。后归唐,从李世民,任秦军王府三统充军,

第十五签朱文走鬼己戊下下

行人一口气难吞,却有灾事勿近前。

鸟被焚巢无所宿,好寻深处得安身。

案:戏居《朱文太平钱》计述朱文落难时,鬼欲帮助他,反而吓走朱文,后称“朱文走鬼”。

第十六签何文秀算命寻妻乙己上吉

愁眉思虑渐开时,欲得云消喜日来。

宛如泥土中块玉,良工一举出尘埃。

案:何文秀即何文,家穷如洗,与富家女王琼珍相爱出奔海宁,何文秀被土豪陷害入狱,王琼珍剪发毁容,历受各种困苦,坚不再嫁。后何文秀出狱赴试高中进士,为寻找被迫离散的妻子,扮为算命先生查访,终得重聚。

第十七签良女试雷有声乙庚中平

莫听闲人说是非,晨昏只好念阿弥。

若将狂语为真实,画饼如何止得饥。

案:“打城戏”《龙女试雷有场》。雷有声是僧人、孝子,要到西天超度其父亡魂。途中观音菩萨派龙女化作良女试其虔诚,雷有声意志不坚,借口吃下了“肉边菜”,又借口“三更半夜总无佛,”越过与龙女商定的界限(竹杆)触犯了佛门色荤两大戒律,使西天之行半途而废,只好返回普陀山从头修行。

第十八签皇天托日月乙辛上上

金乌西坠兔东升,日夜循环古至今。

僧道得之无不利,士农工商各从心。

案:皇天即上天,上天托着太阳和月亮,日夜循环,从古至今。

第十九签水淹七军己壬下下

急水滩头放船儿,风波作浪欲何为。

若要安然求隐静,等待浪静过此危。

案:三国刘备为汉中王时,封关羽为前将军,攻打曹仁于樊城。曹操派于禁援助曹仁,于禁七军不屯于广易之地而聚于罾口川险隘之处,时恰逢秋季大雨连绵,汉水泛滥,关羽差人堰堵各种水口,待水发时,放水冲淹,使于禁所

第二十签寿昌见母乙癸上上

当春久雨喜初晴,玉免金乌渐渐明。

旧事消散新事遂,看看一跳过龙门。

案:宋,朱寿昌,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后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谓不寻见母,誓不复返,终见到生母。

第二十一签熊罴入梦乙癸上吉

阴阳道合总由天,女嫁男婚岂偶然。

但看龙蛇相会合,熊罴入梦喜团圆。

案:熊、罴是两种猛兽。《诗·小雅·斯子》:“吉梦维何?维熊维罴。”又“维熊维罴,男子之祥”。后以“熊梦”或“熊罴入梦”为祝人生子的吉祥语。

第二十二签王曾求雨丙乙中平

旱时田里皆枯槁,谢天甘雨落淋淋。

花果草木皆润泽,始知一雨值千金。

案:宋王曾字孝先,其先世泉州人,后徙益都。自少颖悟善为文辞,咸平中三元及第,累官右仆射平章事,封沂国公,溢文正。居官之日,遇旱,竭诚祷天求雨,直至天降大雨乃止。

第二十三签唐明皇游广寒宫丙丙中平

欲攀仙桂入蟾宫,岂虑天门不放君。

忽遇一朝音信好,高人自送岭头云。

案:唐玄宗与方士罗光远八月十五日秋宴,罗光远取桂杖向空中抛掷,化为大桥,色如银,与玄宗一同登游,入月宫,见有霓裳羽衣之女歌唱,调其新奇,玄宗默记其谱,以教杨贵妃。又唐代柳宗元撰《龙城录》,其中明皇“游广寒宫”记唐玄宗于八月望日游月中,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

第二十四签张君瑞别莺丙丁中平

不成伦理不成家,水推痴人似落花。

若问君恩皆着力,到头必见事如麻。

案:唐张珙,字君瑞,因事出蒲东,寄寓普救寺。寺之西厢,有崔氏母女寄寓其中。崔氏为君瑞之中表亲,女名莺莺,有绝色。会值流寇之乱,崔母危急之间,许下诺言,如能保护,愿将其女许配为妻,君瑞出为护持,使免于难。

第二十五签汉高祖遇丁公丙戊中平

过了忧危事几重,从今再立永无凶。

宽心自有宽心计,得遇高人获大功。

案:汉高祖刘邦,字季,江苏沛县人。曾任泗水亭长。秦二世元年,陈胜起义,刘邦起兵响应,称沛公。初属项梁,后与项羽同为反秦主力,后“楚汉相争”,季布母弟丁公(固)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退。汉王遂解去。

第二十六签春喜送书丙己下下

上下传来事传虚,天边接得一封书。

书中许我功名遂,直到终时亦是虚。

案:姓锺名馗。字正南。中南山人氏。唐时人。上京赴考。得状元。但相丑。豹头环眼。铁面虬须。唐德宗见怕。欲取消其名衔。宰相卢杞附和。锺馗打卢杞。德宗命拿钟馗。钟馗夺剑自杀。陆贽进谏。封为驱魔大神。锺馗以为鬼魔必在地府。遂往斩之。阎君曰:大凡人鬼之分只在方寸间,心正之鬼可为神,心歪之人即为鬼。姓锺大悟。阴间鬼魅有十殿阎君经理。遂返阳间斩妖除魔。成了捉鬼大王。

第二十七签张生跳墙

一谋一用一番想,虑后思前不敢为。

时至贵人相助力,如望墙壁好安居。

案:《西厢记》张生,名珙。在蒲东普救寺遇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张生跳墙与莺莺私会。后经侍女红娘的协助,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二十八签苏武回朝丙辛中吉

东边月出正婵娟,顷刻云遮变暗存。

或有圆时还不缺,更言非者复皆全。

案:《汉苏武,字子卿,杜陵人。东汉初为中郎将。天汉元年(公元前110),奉命使匈奴被扣。手持汉节北海边牧羊十九年。后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策。匈奴诡言苏武已死。后汉使至匈奴,侦知苏武所在,即请单于放归,诈以雁传书至汉,知苏武在北海牧羊为请,单于惊为神事放归回朝。

第二十九签黄巢试剑丙壬上吉

宝剑出匣耀光明,在匣全然不惹尘。

今得贵人携出现,有威有势众人钦。

案: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人。乾符二年(875)试剑率众响应王仙芝起义。王仙芝战死后,被推为领袖,称冲天大将军,众至百万,年号王霸。

第三十签楚汉争锋丙癸下下

劝君切莫向他求,似鹤飞来暗箭投。

若去采薪蛇在草,恐遭毒口也忧愁。

案: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6),项羽自立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阴杀义帝于江南。汉王刘邦乃拜韩信为将,举兵伐楚,定三秦,取咸阳,为义帝发丧,责楚杀逆之罪,与楚在荥阳,成皋间大战三十,小战七十,争锋五年,楚势孤,被汉所灭。

第三十一签洞宾仙黄鹤楼饮酒丁甲中吉

清闲无忧静处坐,饱后吃茶困时眠。

放下身心不用忙,必定不招灾与祸。

案:唐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京兆人。俗传八仙之一。因累举进士不第,浪游江湖,遇钟离,授天仙剑法,得九九数,学金丹之术,曾隐居终南山修道。后历游各地,传说曾在江淮斩蛟,岳阳弄鹤,黄鹤楼饮酒。

第三十二签管鲍分金丁己上上

清闲无忧静处坐,饱后吃茶困时眠。

放下身心不用忙,必定不招灾与祸。

案:春秋,管仲与鲍叔牙未仕时,同为商贾,分金,仲多自与,鲍叔牙知其贫。后鲍叔牙为齐桓公大夫,竞荐仲为齐相,佐桓公尊周攘夷,霸诸侯,一匡天下。管仲尝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傅咸《感别赋》:“悦朋友

之悠摄,慕管鲍之遐踪。”

第三十三签子贡问藏玉丁丙中平

内藏无价宝和珍,得玉何须外界寻。

不如等待高人识,宽心犹且更宽心。

案:子贡,春秋卫国人,端木氏,名赐。孔子学生,善于辞令。经商曹鲁间,

第三十四签孔子问礼丁丁上吉

行藏出入礼义恭,言必忠良信必聪。

心事了然俱静彻,光明如月正当中。

案:孔子,先世是贵族,后家道中落。少“贫且贱”,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第三十五签公西华入朝办言丁丁上吉

衣冠重整旧家风,道是无功却有功。

扫去前途荆棘刺,三人共议事和同。

案:典故不详。

第三十六签白猴偷书丁己上上

眼前病讼不须忧,宝地资财尽可求。

恰似猿猴今脱锁,自归仙洞去来游。

案:传说白猿得道成仙,为玉皇大帝看守天书,一天,玉皇大帝设宴款待诸大仙,猿乘机偷书到人间,把天书刻在岩壁上,使人间知道上天的秘密。

第三十七签连理求火丁庚中平

欲待身安运泰时,风中灯灼不相宜。

不如收拾深堂坐,庶勉光摇静处期。

案:宋韩琦,字稚圭。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任宰相。《野史》传:其父韩国华知泉州时与使女连理生韩琦,故泉州城有生韩庙、连理巷。

第三十八签张生望月丁辛中平

月照天书静处期,却那云雾又昏迷。

宽心等待浮云散,此时更有好推移。

案:唐张生,因事出蒲东,寄寓普救寺,遇崔相国的女儿莺莺,两人一见钟情,私订终生。“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张生望月思莺,等待时辰与莺莺私会。

第三十九签三藏取经丁壬中平

天边消息应难思,切莫思量强望图。

若将石头磨作镜,即知枉费己工夫。

案:唐三藏俗姓陈,法名玄奘。奉大唐天子之命,往西天取经,前后十余年,

第四十签武后登基丁癸大吉

红轮西坠兔东升,阴长阳消百事亨。

若是女人宜望用,增添福禄称其心。

案:唐武则天,并州水文人,唐太宗时选入宫为才人,年十四岁,太宗死后出家为尼。高宗时复被召为昭仪,永徽六年(655)立为皇后,参与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后号天后。弘道元年(684)中宗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立睿宗。载初元年(689)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年号为天授,史称武周。

第四十一签吕布拜董卓戊甲下下

无限好言君须记,却将认贼当作子。

莫贪眼前有些甜,更虑他年万样苦。

案:东汉吕布,字奉先,蒙古包头西北人,善弓马,号为“飞将”。初从并州刺史丁原,继杀丁原归董卓,拜董卓为父,为夺貂蝉,与司徒王允,都尉李肃合谋戳杀董卓。任奋威将军,封温候,割据徐州,建安三年(198)在下邳为曹操所败,被擒杀。

第四十二签正德君嫖芍药戍乙上上

皇君圣后总为恩,复待祷禳无损增。

一切有情皆受用,人间天上得其享。

案:典故不详。

第四十三签书生遇君戊丙上上

天地交通万物全,自营自养自然锦。

森罗万象俱清彩,事事如心谢圣贤。

案:《野史》:明永乐皇帝微服出游,偶遇惠安书生江中立,刻苦读书,声音悦耳,永乐皇帝无意中说了“书声朗朗,真是状元才”,书生听见称赞,当即下跪谢圣恩,后永乐皇帝真的赐予书生状元。

第四十四签张仙围棋戊丁中平

棋逢敌手着便宜,黑白盘中未决时。

皆因一着知胜败,时教自有好推移。

案:典故不详。

第四十五签待漏赐宴戊戊大吉

温柔自古性刚强,积善于门大吉昌。

若是有人占此卦,宛如口渴遇琼桨。

案:《宋史·理宗纪一》“每朝参待漏,或多笑语、帝独俨然。”谓百官事先集于殿庭,等待朝见后,皇帝赐宴。

第四十六签买臣妻托张公戊己下下

劝君耐守旧生涯,把定心头莫信邪。

直待有人轻着力,枯枝老树再生花。

案:汉朱买臣,字翁子、会稽人。家贫卖薪自给,行歌诵书,其妻崔氏羞之,求去。朱买臣说:吾年五十当富贵,那时自可报汝。妻不听,改嫁田夫。后朱买臣果五十为会稽太守,路经崔氏之侧、崔氏见之,复要认为夫妇,朱买臣以收起倾于马前之水为提,崔氏自知覆水难收,便撞死马前。

第四十七签若兰织锦戊庚上上

锦上添花色愈鲜,运来禄马喜双全。

时人莫道功名晚,一举登科四海传。

案:《野史》若兰,姓苏,其夫赵韬屡次功名不第。若兰织锦回文,激励赵韬刻苦攻读,终得功名。若兰织锦即成千古佳话。

第四十八签昭君寄雁戊辛下下

鹍鸟飞来化作鹏,好游快乐任飞腾。

翱翔万里云宵去,除外诸禽总不能。

案:昭君,姓王,名嫱,秭归人,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133)匈奴求婚,昭君乃自上书请行。既嫁单于,其心未尝忘汉,望雁南飞,遥祝雁行,寄托思汉思亲之情。

第四十九签苏武牧羊戊壬下下

天寒地冻水成冰,何须贪苦取坚名。

只好守己静处坐,待时兴变自然明。

案:汉苏武,以中郎将使匈奴,被留吃雪咽毡,杖节牧羊北海边,居胡十九年得还。

第五十签东坡游赤壁戊癸中吉

五湖四海任君游,高挂蓬帆自在撑。

若得顺风随即至,满船宝贝喜层层。

案:东坡,名苏轼,子字瞻,北宋文学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其书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风格独特。他曾游三国古战场赤壁,写下了《赤壁赋》千古名篇。

第五十一签黄香扇枕己甲中吉

夏自初伏日正长,人人愁热闷非常。

天地也解和人意,薰风拂拂自然凉。

案: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黄香躬执勤劳,一意事父,夏天暑热,为扇凉其枕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褥。太守刘

护对黄香孝敬父亲的事迹十分赞赏,并公开表扬。

第五十二签水中捉月己乙下下

水中捉月费工夫,费尽工夫却又无。

莫信闲言并乱语,枉费心力强望图。

案:《僧祇律》:“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波罗奈人城有五百弥猴,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共执树枝,首尾相接,入井取月,技折一起死”。猿猴下井捞月,喻蠢人做事徒劳无功。

第五十三签龙虎聚会己丙中平

失意翻成得意时,龙吟虎啸两相宜。

青天自有通宵路,许我功名再有期。

案:宋,太祖赵匡胤为收虎将呼延赞、与之邀战争斗,俗称龙虎斗,也称龙虎聚会。

第五十四签杨震却金己丁中平

梦中得宝醒来无,自谓南山只是锄。

若问婚姻并问病,别寻条路来相扶。

案: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少好学,博览群书,被称为“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汤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为政时,曾有属吏深夜送金给他,并称天黑,无人知道、杨震回签:“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杨震廉而却金,后世人颂他“四知却金”。

第五十五签老莱子娱亲已戊中吉

父贤传子不传孙,衣食丰盈只靠天。

堂上椿萱人快乐,饥餐喝饮困时眠。

案:周,老莱子,性至孝,奉养二亲,备极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带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哭以娱亲。

第五十六签李靖遇仙己已上上

涧水石溪流水响,风清月白贵人忙。

路须借问何方去,管取林中草木香。

案:《封神演义》李靖,自幼访道修真,拜西昆仑度厄真人为师,学成五行生遁术,下山先投纣王,为陈塘关总兵。后辅周武王,功成名就后归山。

第五十七签汉文帝入灯西园看己庚中平

说是说非风过耳,好衣好禄在其中。

君莫记取当年事,你意还同我意同。

案:《汉文帝刘恒在位时,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地税、赋役和刑狱,使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被史家称为“文景之治”。元宵灯会,他到西园观灯,以体现太平盛世,与民同乐。

第五十八签老君炼丹救世己辛中平

真言说语君须记,莫在他乡求别事。

切须守己旧生涯,除去其余皆不是。

案:道教最高神衹,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传说太上老君炼丹是为了解救世人苦。

第五十九签李世民救父己壬中平

直上高楼去藏身,四围荆棘绕为林。

天高君命长和短,得意翻成失意人。

案:唐李世民,其父李渊,因反隋文帝杨坚皇帝废长立幼,被贬为太原侯。隋炀帝杨广即位,欲借造“晋阳宫”害李渊,李世民替父运筹,借用天雷寺的木料,如期修竣晋阳宫,经皇帝验钉梢,避免了满门抄斩之危。

第六十签火烧葫芦谷己癸下下

抱薪求火火增燃,烧遍三千及六千。

若问荣华并出入,不如收拾枉劳心。

案:诸葛亮出祁山,置干柴引火之物和伏地雷于葫芦谷中,后诱司马懿大军入葫芦谷,纵火围攻。司马懿恐惊失措,抱二子大哭。忽然间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即引兵杀出。诸葛亮仰天长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第六十一签郭子仪全家乐庚甲大吉

日上吟诗月下歌,逢场作戏笑呵呵。

相逢会遇难藏避,唱来齐唱连哩罗。

案:唐郭子仪,华州郑县人,以武举累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肃宗即位,任关内河东副元帅和汾阳郡王,德宗即位,尊为尚父。有七子八婿,富贵寿考全家乐。

第六十二签目连挑经庚乙中吉

晨昏全赖佛扶持,须是逢危且不危。

若得贵人相引处,那时财禄变相随。

案:目连,采菽氏,婆罗门种姓,他初与舍利佛同就外道删阇耶学道。后舍利佛遇马胜比丘,知有佛法,遂和他同至竹林精舍,为佛弟子。后为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称神通第一。传说他为救生母脱离饿鬼道而设“孟兰盆会”—即挑经超度其母青提夫人。

第六十三签鲁班造船寻针庚丙下下

昔日行船失了针,今朝依旧海中寻。

若然找得原针在,也费工夫也费心。

案:鲁班,春秋鲁国人,公输氏。相传他发明木作工具,建造了许多难度极大的桥梁,房屋和船只。被建筑工匠们尊为祖师。

第六十四签王祥卧冰取鱼庚丁中平

游鱼却在碧波池,暗遭罗网四边围。

思量无计翻身出,命到黄泉惹是非。

案:晋王祥,字伏征,临沂人,性至孝,事继母极恭谨。母欲食鲜鱼,天寒地冻、祥赤身卧于冰上求之,其冰自案,得双鲤持归供母。人以为孝感云。后官至太保,进公爵。

第六十五签苏秦不第庚戊下下

眼前欢喜未为欢,亦不危时变不安。

割肉成疮为甚事,不如守旧待时宽。

案:战国苏秦,洛阳人,字季子。师鬼谷子,游说秦王。书十二上,其说不第,裘敝金尽,憔悴而归,至家妻不下机,嫂不为炊,秦惭怒,得太公阴符,发愤苦读,以合纵之说赵。竟佩六国相印。

第六十六签项羽投江庚己下下

路险马乏人行急,失群军马困难当。

滩头风浪般棹破,日暮花残天降霜。

案:楚霸王项羽凭雄兵百万在荥阳、成皋与汉五刘帮争锋五年,势孤,败退垓下,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第六十七签弥衡裸衣骂贼庚庚下下

一条金称称君心,无减无增无重轻。

为人平生心正直,文章全俱艺皆明。

案:三国弥衡,字正平。由少府孔融荐于曹操。因恃才傲逸,触怒曹操,曹操贬充鼓史。弥衡祼衣击鼓,痛骂曹操为“眼浊”、“口浊”、“身浊”、“腹浊”、“心浊”,后为黄祖所杀。

第六十八签刘智远得岳氏庚辛大吉

门庭吉庆喜非常,积善于门大吉昌。

婚姻田蚕诸事遂,病逢妙药即安康。

案:刘智远,沙陀人,初为节度使岳彦真军校,彦真奇其相貌,把女儿嫁给他。后仕晋,为河东节度使,累封至北平王。契丹灭晋,中原无主,刘智远遂称帝位,改国曰后汉,仍称天福而不改元。

第六十九签武则天游御苑庚壬上吉

冬来岭上一枝梅,叶落枝枯总莫摧。

探得阳春消息至,依然还我作花魅。

案:武则天,唐武周皇帝,腊月的一天傍晚,丞相傅游艺奏称御苑的梨花忽然开了,全是陛下德惠天边,泽及草木,请陛下速去观赏。武皇想:“既然梨花由于朕的恩惠能开,那么我下一道圣旨让百花全开,明早再去观赏不迟”。于是提笔写了一道催花诗:“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传说百花仙子摄于武皇之威,便令所有花木是日开放。唯独花魁牡丹仙子不顾

第七十签宋太祖登基庚癸大吉

朝朝恰似采花蜂,飞出西南又走东。

春尽花残无觅处,此心不变旧时踪。

案:宋太祖赵匡胤,涿州人。仕周为殿前都点检,领守州归德度使,掌兵权。世宗崩,子恭帝即位,仅七岁,奉命往伐河东,兵至陈桥,部下将士以主幼政乱,劝太祖即位。初不许,后乘太祖醉卧,以黄袍加身,旋引兵回京、受周恭帝禅位。国号宋。

第七十一签赵子龙救阿斗辛甲中平

谁知苍龙上九衢,女子当年嫁二夫。

自是一弓挂二箭,切忌龙马上安居。

案:三国赵云字子龙,常山人,初依袁绍,后从刘备、时曹操欲下江南,攻刘备于新野,刘备走樊城,复败于当阳,家眷失散。赵云于土墙下遇糜夫人,夫人将子阿斗托付赵云,赵云将马授夫人,夫人不肯,投井而死,赵云推倒土墙哭埋夫人,怀抱阿斗杀出重围。

第七十二签宋江投宋辛己中平

养蜂须用求它蜜,只怕遭它尾上针。

虽是眼前有异路,暗里深藏荆棘林。

案:宋江,字公明,宋徽宗时结一百零八将聚众起义,驻兵梁山泊,活动河北,京东一带。在进攻沭阳、海州时,被海州知州张叔夜派伏兵袭败,宋江投降。起义军接受宋廷招安。

第七十三签玄德闻雷扶辛丙中吉

春来雷震百虫鸣,翻身一转离泥中。

始知出入还来往,一朝变化变成龙。

案:《三国》建安六年,刘备为吕布所败,投奔曹操,曹操谋臣郭嘉奏请曹操及早除去刘备。刘备也时刻防备曹操谋害,于是就在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青梅时节,曹操邀请刘备在小亭煮酒议论天下英雄。试探刘备,备以“闻雷失箸”巧妙对答掩饰,操遂不疑。

第七十四签王安石放鹤辛丁下下

似鸟飞来自入笼,欲得翻身却不通。

南北东西都难出,此卦只恐恨无穷。

案: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庆历进干。初知鄞县、仁宗时上万言书,主张政治改革。神宗时,被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政策,期富国强兵。却遭保守派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

第七十五签杨香打虎

恰如抢虎过高山,战战兢兢肝胆寒。

不觉忽然逢好事,切须保守一身安。

案:晋杨春,年十四,常随父亲往田间。一日,父为虎咬去,时杨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勇猛向前,挟住虎颈,老虎终于被卡死,父方免于难。

第七十六签王桂英忆林昭德辛己中吉

鱼龙混杂意和同,奈守深潭未济通。

不觉一朝头角耸,禹门一跳过龙宫。

案:典故不详

第七十七签郭巨埋儿天赐金辛庚中吉

梦中说是得多财,声名云外总虚来。

水远山遥难信实,贵人一指笑眼开。

案: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老母常减食与之,郭巨对妻子说:“贫之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得黄金一缸。上云“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第七十八签海龙王观潮辛辛中平

冰水未烧白沸汤,不寒不热自温凉。

要行天下无难事,惟有身中百艺强。

案:典故不详。

第七十九签盖苏文进宝归唐辛壬中吉

虚空结愿保平安,保得身安愿未还。

莫望圣恩实还了,须知神语莫轻慢。

案:盖苏文,高丽国大将,唐太宗李世民征东,盖苏文屡战唐大将薛仁贵皆败,高丽国投降,盖苏文进宝归唐。

第八十签王子求仙辛癸上上

直上仙岩要学仙,岂知一旦帝王宣。

青天白日光明照,心正声名四海传。

案:王子即帝王之子,历史上王子求仙者很多。唐朝东宫太子李旦,天性仁柔,日日只读道德经,“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曾出家西京终南山楼台观,改名郭琨。

第八十一签苏东坡游赤壁江

梧桐时落秋将暮,行客归程去似飞。

谢得天空高着力,顺风船载宝珍归。

案:苏东坡,名轼,字子瞻。他曾游三国古战场,赤壁江。遥想当年刘备与孙权联军,周瑜、黄盖大破曹兵于此的情景,写下了《赤壁怀古》千古情唱的著名诗篇。

第八十二签常府救吉儿壬己中平

炎炎热火焰连天,焰里还生一朵莲。

到底得成终不害,依然生叶长根枝。

案:典故不详。

第八十三签吕蒙正入窑壬丙中吉

譬如初三四五缺,半有半无未团圆。

等待十五良宵夜,到处光明到处圆。

案:宋吕蒙正,字圣初,河南洛阳人,微时贫寒居破窑。值八月十五中秋刘府设楼招亲,枢密刘文茂之女刘小姐见蒙正气宇不凡,慧眼识英才,知蛟龙非久困池中之物。将绣球抛给吕蒙正。小姐父亲看不起吕蒙正,有悔意,刘小组义无反顾情愿同甘共苦,同居破窑,困守数年。蒙正果大魁天下,三居相位。

第八十四签杨贵妃醉酒壬丁中平

因名丧得如何事,切忌吉中变作凶。

酒醉不知何处去,青松影里睡朦胧。

案:杨贵妃,名太真。唐蒲州永乐人,小字玉环。封为贵妃,有绝色,晓音律,深得唐玄宗宠爱。

第八十五签仙女送麟儿壬戊上吉

云开雾散山前路,万物事中事再圆。

醉得诗书沉梦想,贵人指引步天台。

案:《天仙配》传说玉帝女儿七仙女,羡慕人间,私自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妻。后被玉帝发现,派将押七仙女上天,后七仙女喜育麟儿,送交董永。

第八十六签十八国进宝壬戊上吉

春来花发映阳台,万里乍行进宝财。

欲得禹门三级浪,恰是平地一声雷。

案:典故不祥。

第八十七签魏孝卖饼壬庚中平

人行半岭日斜山,峻岭山岩未可安。

仰望上天为庇佑,此身犹在太虚间。

案:典故不祥。

第八十八签观音救世壬辛中吉

本为一虎在当门,虽是有威不害人。

分明说是无妨事,忧恼迟疑恐惧心。

案:观音,大乘佛教菩萨之一。传说观音菩萨为救世上之苦,示现种种形象,名为“普门示现”,以洞察倾听世上之音,广化众生。

第八十九签马武女招亲壬壬大吉

出入荣谋大吉昌,似玉无瑕石里藏。

欲得贵人来指引,斯时得宝喜风光。

案:典故不祥。

第九十签郑忽兄弟逃难壬癸中吉

忽然一信向天飞,泰山宝贝满船归。

若问路途成好事,前途仍有贵人推。

案:典故不祥。

第九十一签苏小姐扫书院癸甲上吉

好展愁眉出墙来,前途改变喜多财。

一朝大路如天阔,凡有施为尽称怀。

案:宋苏小妹,为大文学家苏东坡之妹。传说有书生要试东坡,与东坡对诗。苏小妹知道,巧扮成Y环扫庭院。书生出对时,她抢在其兄前先答,书生感到苏家丫环都才学过人,未敢再与东坡对诗。悄然自退。

第九十二签朱状元游街

自幼为旅任施谋,财禄丰盈不用求。

若是进身谋望事,秀才出去状元回。

案:汉朱买臣,吴人,家贫卖薪,行歌诵书,其妻崔氏羞之,求去,买臣曰,我年五十方可显荣,即时自可报汝,妻不听,嫁田夫,后买臣果五十中状元,游街时,路经崔氏之侧,崔氏见之,欲复认夫妇。买臣以收起泼于地上盆水为提,崔氏自知不能,惭而自缢,买臣厚葬之。

第九十三签韩信斩樵夫癸丙中平

凤凰翔毛雨落垂,当时却被雀儿欺。

若教一日云开达,依旧还我整羽衣。

案:汉韩信,淮阴人。蒙胯下之侮,怀冲天壮志,初投项羽,后依刘邦,得汉相萧何力荐、被刘邦封为大将军。韩信集文韬武略于一身,纵横沙场,虏魏、平赵、下燕、定齐,灭楚。在楚汉垓下决战中,施十面埋伏之计,大败霸王项羽,为建立汉朝天下立下卓著的功勋。

第九十四签孔明弹琴退司马癸丁中平

君子莫听小人推,事若差池惹是非。

琴鸣须知用音者,守常安静得依稀。

案:蜀将马谡刚愎自用,失守街亭,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孔明无兵将可遣,乃大开城门,故作镇定,在城楼上扶琴,司马懿疑有伏兵,乃急退兵。

第九十五签舜帝历山耕田癸戊大吉

志气勤业在朝朝,又将酒色不胜绕。

若见金鸡报君喜,钱财福禄与君谋。

案:舜微时,父顽母严弟象傲。舜事亲尽孝,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恐陷亲不义也。其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后受帝尧禅位、

第九十六签高士志祭宝塔癸己中吉

巍巍宝塔不寻常,八面玲珑尽放光。

劝君心志勤顶礼,作善良天降福祥。

案:典故不祥。

第九十七签孔明请东南风癸庚中吉

东风点烛空疏影,恍惚铺成杨柳花。

若被儿童收拾去,怎知只是浮自嗟。

案: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兵自江陵顺江东下,孙权和刘备联军五万共同抵抗,孔明“七星坛祭风”请东南风,用火功。大破曹兵,史称“赤壁之战”。

第九十八签关公约三事癸辛下下

出入求谋事迟疑,只恐闲愁惹是非。

如鸟飞入网中里,相逢能有几多时。

案:关公,即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建安五年(200)曹操东征,进攻下邳。围关公于屯土山上,并派关公故人张辽劝降。张辽与关羽约定“三事”,曹操赏识关羽为人,当即答应。于是关羽暂依曹操。

第九十九签杨家府逃难癸壬下下

勒马持鞭直过来,半有忧危半有灾。

恰如遭火焚烧屋,天降甘雨荡其灾。

案:《杨家将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杨家将世代忠勇,抗击辽夏,宋帝听信谗言,加罪杨家。杨文广之子杨怀玉,愤而率领全家逃归太行山避难。

第一百签海瑞回番书癸癸中平

佛语说尽与君知,痴人说是转昏迷。

若人抽得灵签足,不如守旧待时宽。

案:《明海瑞,字汝贤,自号刚峰,广东琼山人。嘉靖举人,历任知县,户部主事,南京吏部待郎和南京右佥都御史。时番王派使者送书至朝,以试虚实,满朝文武无一识得番书,被番使嘲笑,皇帝急宣海瑞进殿回番书,瑞当使者之面,疾笔陈书,一挥而就,宣扬皇朝威德,义正辞严,番使不敢窥视。

浅谈九华山佛教文化

浅谈九华山的佛教文化 专业:土木工程(建筑管理方向)学号:1234001254185 姓名:刘志磊 【摘要】: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核心是地藏信仰,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当地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对当地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九华山佛教文化独具特色的三个主要特征。 【关键词】:九华山佛教文化地藏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菩萨寺庙 【正文快照】: 一、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形成与我国的地藏信仰有着一种互动的关系 地藏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大菩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他是十方世界的大菩萨。“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故名。《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不思议境界经》等解释说,地藏菩萨是古佛现身,他在因地曾发下大愿:众生渡尽,方证菩堤,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他现无量身,遍于十方世界,做种种有利于众生的事。在他的眼里“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因他誓愿宏深,故受佛嘱托,是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这中间漫长的无佛时代一切众生赖以救拔的大菩萨。 我国自唐代以来,崇尚地藏菩萨的信仰极为盛行。地藏菩萨那种“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思想,在广大佛教徒中广为流传。这当然也与唐实叉难陀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和玄奘所译《地藏十轮经》等流行于世有关。但是,这与金乔觉之被看成是地藏菩萨的应世教化众生,关系更为密切一些。据唐代著名隐士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等典籍载,九华山佛教圣地的开创者为新罗国高僧金乔觉,世称“金地藏”。金乔觉颖悟天然, 24岁时削发为僧。唐开元末年,他携灵犬善听航海而来,遍访江南诸山,最后到达九华山。相传他来到此地后,常栖居岩洞,以白土 (观音土 )掺粮煮饭而食,进行苦修,感动了当地士绅及广大信徒。同时他又以地藏菩萨的愿行,募得家财甚富的闵让和之九华山地全部,修建了弘法的大道场。并使闵让和先是令其儿子出家,后来自己又舍俗离尘,两人一起跟随金乔觉学法修道。寺院建成后,又以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带领徒众苦修,从而影响越来越大。贞元十年金乔觉圆寂,其肉身坐石函中,越三年仍完好如初,灵异昭著,信众们尊崇他为地藏菩萨化身,并建肉身塔供奉。从此,九华山被广大佛教信众尊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地藏菩萨的信仰更加深入人心,四方信众纷纷来朝山礼拜祈福。且不说九华山的香火日益旺盛,就是一般的寺庙,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日,都要举行地藏法会,以纪念地藏菩萨应化中国的成道日。这一天在民间,江南一带几乎家家都烧地藏香,纪念地藏菩萨。因此,中国佛教中对于地藏菩萨的虔诚信仰,与金乔觉被说成是地藏菩萨的应化身是分不开的,它是佛教地藏信仰作为社会存在对民众的影响与民众根据需要创造和发展佛教地藏信仰互动的结果。 二、九华山对我国地藏信仰的影响 地藏信仰的流行造就了九华山佛国,使得九华山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成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反过来,九华山也深化和扩大了地藏信仰。九华山地

五台山讲稿

五台山的概况: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台怀镇和金岗库乡。境内佛教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丽,是集佛教圣地、避暑胜地、革命圣地和地质科普基地于一身的风景名胜区。 1、佛教圣地 五台山文物古迹众多,自东汉永平11年开始,代代兴修寺庙,现仍保存有北魏、唐、宋以来8个朝代不同风格的寺庙建筑47处,保存有大量佛像、牌匾、壁画、佛塔、藏经等珍重文物,五台山现已成为汉藏并存、诸宗竞秀的中国佛教“首府”、“中国佛教缩影”和“国际佛教文化中心”。最重要的它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我们后面会有详细的介绍) 2、避暑胜地 五台山四季分明、“岁积坚冰,夏无酷暑”,故有“清凉山”之称,是理想的避暑胜地。 3、革命圣地 4、地质科普基地 大家知道五台山为什么得此名字吗? 大多数到过五台山的人,通常只是到了以五台县台怀镇为中心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寺院群。而真正意义上的五台山实际上是指五台县的五座相互连接环绕、挺拔秀丽的山峰。它们分别是:东、西、南、北和中五峰。最高峰北台顶海拔3061米,被誉为华北屋脊,五座山峰顶部宽广平坦,俗称台地,因此得名五台山。 五台山原先并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到了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想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可是这里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由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主持,举行道士与两位高僧的赛法,结果两位高僧获胜。从此,佛教界在台怀镇一带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权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接下来请游客跟着我一起走进五台山,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即东台名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 五台山佛教组织以寺院为单位,按佛教传承之不同,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青庙亦称和尚庙,僧侣大都为汉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称青衣僧。五台山大部分寺院属于青庙。黄庙亦称喇嘛庙,属于藏传佛教。著名的寺有:显通寺、怨塔寺、菩萨顶、栖贤寺、龙泉寺、金阁寺、广仁寺等。 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接下我们要游览的就是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 接下来,我们走进清凉景区,去著名的清凉寺看看:可惜“文革”时期,整座寺庙被毁,惟清凉石尚存。清凉石是清凉寺的象征,佛教宣传说,文殊菩萨曾于清凉石上讲经说法,

圣地之缘: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文档资料

圣地之缘: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 敦煌是我国佛教艺术的殿堂,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早在千年以前,二者就因佛教文殊信仰结缘、互动。本文简要追述了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历史渊源,并对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第61窟“文殊堂”西壁进行深入分析,为我们研究五台山历史以及我国的建筑史、佛教史等方面提供了崭新视角,同时对我们了解文殊信仰在敦煌广为流传也大有裨益。 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以其精美的洞窟、丰富的写卷等一大批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闻名于世,是当之无愧的佛教文化艺术宝库,它继承了中原汉民族和西域民族的艺术优良传统,并且吸收融化了外来文化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在此地流传有序、不断发展,使得五台山成为享誉内外的文殊道场。然而“法不孤起”,早在千年以前,佛教信仰特别是以文殊菩萨信仰为特色的五台山圣山信仰便影响到敦煌,使得敦煌出现了许多文殊变、文殊塑像以及五台山图类的壁画。敦煌与五台山两个圣地之间因为文殊信仰结缘,二者的的互动也生动体现了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再经由中国化后影响敦煌的轨迹。 五台山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称之为五台。此处最早为

道家仙山,《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然而佛教传入此地后,道教尊崇的地位被取而代之。五台山佛教传入的年代有西汉、东汉、东晋、北魏等几种说法,东汉一说流传最广。据说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时佛教传入中国不久,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外出弘化,见此地山有灵气,回洛阳奏请永明帝修建大孚灵鹫寺,成为五台山佛传之始。而流传至今的佛教实物最早为北魏时,如佛光寺的祖师塔、清凉寺的镇风印等等都强有力地表明佛教至少在北魏时即已传入五台山。到西晋时期,敦煌与五台山两地之间实现首次互动。竺法护世居敦煌,化道周洽,人谓敦煌菩萨。敦煌菩萨竺法护通过其译经事业在文殊信仰初入中原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翻译的文殊经典就有十五部,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是敦煌与五台山两地结缘当之无愧的“大使”。 到唐时,五台山即是《华严经》所载文殊清凉圣境这一观点得到了武则天的认可并支持。到了玄宗和代宗两朝,密教大兴,文殊菩萨成为僧俗所崇信的对象,在皇室的支持下,五台山兴建了金阁寺等道场。德宗以降至文宗?r期,五台山设置国家戒坛,成为全国僧众受戒皈依的国家道场。由此朝礼文殊、拜谒五台成为许多信众的期许,入山巡礼则成为圣山信仰中最具特色的信仰表现。敦煌写卷中有《五台山圣境赞》一卷,文中提到:文殊真容化现来,光明花藏每常开。天人共会终难识,凡圣共居不可裁。五百神龙朝月殿,十千菩萨住灵台。浮生踏着清凉地,寸土能消

四大佛教名山

四大佛教名山 佛教是人类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放射异彩但尚未完全被人感受到的一种珍品。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去恶从善、去染成净、护生佐世,用“出世”思想表示其“入世”的态度,亦即用“出世法”改造“世间法”。它的关于“众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的主张,包含着深刻的人人可以教育、可以造就、布衣可以成圣的思想,认为只要通过戒、定、慧三学(同时也是三个阶段)的修习,便可证菩提、入涅磐,亦即所谓成佛。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点是清净、虚寂。为了便于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僧人往往希望远离尘世之名利场,寻求可以寄身托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得阳光雨露的化育,受风霜寒热之洗礼,尤具天地之灵气。林海云涛衬其静,飞瀑流泉见其净,莽莽苍苍显其空,虎踪鹿迹明其虚,自然之风采,天造的神韵,难以状貌。净、静、虚、空在僧人与崇山峻岭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于是产生了独特的人文与奇特的自然融于一体的佛教名山。 “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人选择名山修习是一个方面,而他们一旦住山,便从此成为此山的义务护林员、育林员,而且将文化引进山林,形成人文景观,从而扩大、升华了这座名山的内涵,则是另外一个方面。寺于山得其所,山以寺而扬其名,纯自然之名山变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双美之

名山。当中国化的禅宗创立之后,这一趋势和作用尤其变得明显。 中国的佛教名山不止千百,其中以“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这四大名山声名及影响为最。 五台山,清凉圣境 五台山在山西省的东北部,其大部分在五台县境内。五台山属太行山一个支脉,为东北至西南走向。有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大高峰,其中北台叶斗峰,海拔高达3058米,为我国华北地区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座台顶虽峻极云表,峰顶却平坦宽广,“有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又因此山“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广清凉传》卷上),亦称为“清凉山”,并被人们誉为“清凉圣境”。五台山景色宜人,风光秀丽,气候凉爽,是消夏避暑的理想胜地。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汉地,到东晋十六国时期,便逐渐弘传至这一地区。从此,五台山佛教历经沦桑,弘传不绝。寺庙林立,香火兴盛,名僧济济,宗派繁多。五台山成为海内外信众虔心巡礼朝拜的佛国圣地,与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课程论文五台山

课程报告 班级:建工141 学号: 04 姓名: 一、概要 1、国家:中国 2、州、省或地区名: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 3、遗产名:五台山 4、遗产简介: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五台山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势雄伟,连绵环抱,方圆达250公里,总面积592.88平方公里。《名山志》记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二、遗产描述(重点) 1.现状描述: ●东台望海峰,海拔2796米。上有望海寺,寺内供有聪明文殊菩萨。 正殿文殊菩萨之一。 ●南台锦绣峰,海拔2485米,面积200余亩。上有普济寺,寺内供有智 慧文殊菩萨; ●西台挂月峰,海拔2773米,台顶平如掌,面积300余亩。上有法雷寺, 寺内供有狮子吼文殊菩萨; ●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是华北地区的最高点,素有"华北屋脊" 之称。上有灵应寺,寺内供有无垢文殊菩萨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台顶平幸,面积200余亩。上有演教寺, 寺内供儒童文殊菩萨。 2.历史描述: ●南北朝是五台山佛教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五台山佛教开始兴盛起 来。 ●北齐是五台山佛教的第一个兴盛时期。五台山寺院发展到200余所 ●唐代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宽松的文化氛围,使佛教进入了一个极盛时 期。 ●元代帝王尊崇佛教。元朝初年,西藏喇嘛教开始传入五台山。 ●元中统年间,五台山的喇嘛教兴盛起来。遂使五台山成为国内独一 无二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存的佛教圣地。 ●清朝建立以后,不断地奉行着尊崇佛教的政策。已经成为一项基本 国策。 ●1938年日军侵入五台山,四处抢掠,僧尼纷纷逃匿或还俗。 ●1945年,随着日本侵略军的撤退和投降,五台山佛教圣地完全回到 了人民手中。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僧尼又一次大量流散,寺院建筑、塑像、文物、 器具也受到不应有的损失和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民族平等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些 僧尼陆续返回寺院。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五台山佛教又蒙劫难。 ●至2000年,五台山有寺院47处,其中44处为宗教活动场所。 三、申遗理由(重点) 五台山佛教的世界性价值

浅谈五台山文殊菩萨之信仰

浅谈五台山文殊菩萨之信仰 摘要: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道场的五台山,居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人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史料记载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佛教传入五台山,经过一番争斗便在五台山深深扎下了根,并开始成为中国的佛教中心。五 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是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吸引了众多的外来僧尼朝礼五台山, 祈拜文殊菩萨。五台山佛教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既加强了我国各民 族之间的沟通,又在与国外的交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文殊菩萨信仰是佛教信仰的核心之一,因此,研究北宋时期的五台山文殊菩萨信仰,对我们了解宋代佛教的发展史 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殊菩萨,五台山 文殊菩萨地位和形象 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 系甚深,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能开发智慧,提高悟性,尤其能帮助小孩学业有成、官人福禄双增、商人增财增福。依照佛教典籍所载, 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 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间的小孩有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五台山与文殊信仰 文殊信仰是一种典型的菩萨信仰,历史上一度得到政权的支持而十分流行,特别是唐 代的文殊信仰曾盛极一时,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山西五台山为中心,传播 遍及西藏、蒙古、关外等地。此系基于六十华严菩萨住处品所称,文殊菩萨住于东北 方清凉山之说而来者。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 居于石盘洞中。而石盘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五台山为道家所踞。五台山取 佛教替代道教,最终成为中国的佛教名山,来源于佛祖的明示及佛道两家的争斗。据《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此,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这里所说的“五顶山”,就是指现今的五台山。 佛教传入五台山,史载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被汉明帝请来的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了阿 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传说中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遂产生 了在此建寺的想法。但因当时五台山是道家的地盘,道家不会轻易地允许外来教派在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特点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613273999.html,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特点研究 作者:王丹 来源:《大经贸》2018年第06期 【摘要】菩萨由印度传入中国之后,其面貌、容姿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文殊菩萨图像信仰的形成和传播,与五台山佛教有着密切关系。山西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为文殊菩萨的道场。通过对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特点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过程以及其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不同风格的文殊菩萨形象。 【关键词】五台山文殊菩萨造像 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师利”,意为“妙德”、“妙首”、“妙吉祥”。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是大乘佛教中专司智慧的菩萨,与专司理德的普贤菩萨并列在佛的两旁。文殊菩萨是八大菩萨之一,位居诸菩萨之首。印度对文殊的信仰,据传自5世纪已经开始。随着东汉佛教的传入,部分中国的人们开始对文殊菩萨产生信仰。 文殊菩萨信仰的盛行,与其五台山道场的建立有密切的关系。据《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的记载:“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佛教徒认为,五台山的五台犹如五顶,地理位置和形势都与佛经中所说的文殊菩萨住处极其相符,因此五台山被视为佛教的重要圣地。从北魏到唐开元间,五台山文殊信仰达到极盛,从此五台山开始成为文殊菩萨的最大道场及朝拜文殊的中心。 五台山寺院的建立,从北魏开始至北齐,有二百余座的记载。经过千余年的演变和中国历史上“三武一宗”的废佛、灭法运动,早期的寺院建筑基本上已经全部破坏。目前,只有少部分的建筑是唐代建造,如南禅寺和佛光寺大殿的建筑和部分壁画。现在五台山地区的五峰间有寺院百余座,这些建筑都是宋金以后元、明、清时代建造的。 早在开皇元年(581),五台山的五座台顶上就分别建有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像;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像;西台法雷寺,供狮子文殊像;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像;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像。这五方文殊像,现在合供在黛螺顶文殊殿、显通寺文殊殿和尊胜寺文殊殿中。 唐代时,菩萨顶文殊殿中,供着真容文殊像,故名:真容院。南禅寺内,重建于大唐建中三年(782)的大佛殿中,供奉着华严三圣,文殊在释迦牟尼佛右侧,结跏趺坐于狮背上的莲花座上,右足略向前方伸,右手屈臂侧面上举,左手放置膝上施说法印。头戴华冠,双耳垂玉环,身着褴裆衣,神态自然,气宇轩昂。左侧前有善财童子随侍,后有于阗王驭者。

圣地之缘: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

摘要:敦煌是我国佛教艺术的殿堂,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早在千年以前,二者就因佛教文殊信仰结缘、互动。本文简要追述了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历史渊源,并对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第61窟“文殊堂”西壁进行深入分析,为我们研究五台山历史以及我国的建筑史、佛教史等方面提供了崭新视角,同时对我们了解文殊信仰在敦煌广为流传也大有裨益。 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以其精美的洞窟、丰富的写卷等一大批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闻名于世,是当之无愧的佛教文化艺术宝库,它继承了中原汉民族和西域民族的艺术优良传统,并且吸收融化了外来文化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在此地流传有序、不断发展,使得五台山成为享誉内外的文殊道场。然而“法不孤起”,早在千年以前,佛教信仰特别是以文殊菩萨信仰为特色的五台山圣山信仰便影响到敦煌,使得敦煌出现了许多文殊变、文殊塑像以及五台山图类的壁画。敦煌与五台山两个圣地之间因为文殊信仰结缘,二者的的互动也生动体现了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再经由中国化后影响敦煌的轨迹。 五台山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称之为五台。此处最早为道家仙山,《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然而佛教传入此地后,道教尊崇的地位被取而代之。五台山佛教传入的年代有西汉、东汉、东晋、北魏等几种说法,东汉一说流传最广。据说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时佛教传入中国不久,摄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外出弘化,见此地山有灵气,回洛阳奏请永明帝修建大孚灵鹫寺,成为五台山佛传之始。而流传至今的佛教实物最早为北魏时,如佛光寺的祖师塔、清凉寺的镇风印等等都强有力地表明佛教至少在北魏时即已传入五台山。到西晋时期,敦煌与五台山两地之间实现首次互动。竺法护世居敦煌,化道周洽,人谓敦煌菩萨。敦煌菩萨竺法护通过其译经事业在文殊信仰初入中原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翻译的文殊经典就有十五部,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是敦煌与五台山两地结缘当之无愧的“大使”。 到唐时,五台山即是《华严经》所载文殊清凉圣境这一观点得到了武则天的认可并支持。到了玄宗和代宗两朝,密教大兴,文殊菩萨成为僧俗所崇信的对象,在皇室的支持下,五台山兴建了金阁寺等道场。德宗以降至文宗時期,五台山设置国家戒坛,成为全国僧众受戒皈依的国家道场。由此朝礼文殊、拜谒五台成为许多信众的期许,入山巡礼则成为圣山信仰中最具特色的信仰表现。敦煌写卷中有《五台山圣境赞》一卷,文中提到:文殊真容化现来,光明花藏每常开。天人共会终难识,凡圣共居不可裁。五百神龙朝月殿,十千菩萨住灵台。浮生踏着清凉地,寸土能消万劫灾。然后囿于交通通信等的限制,许多人朝礼五台时需要地图以供参考,或者很大一部分人无法亲自朝礼五台,便请人绘制五台山图聊表虔心,在此背景之下,五台山图作为“旅游指南、出行指南”被首先绘制出来了。五台山图主要标示有通往五台山的交通路线,另外标识有城镇供休憩只用,而沿途的寺院兰若则供礼拜所需。其中,五台山东西南北中五个台顶成为其主要的标识物,另外有骑狮文殊化现和僧人居士以及商贾等内容分布。 敦煌石窟中的五台山图据统计共计12幅,其中大部分为中晚唐遗迹五代的作品,另有各式不同的文殊变及文殊塑像等多铺,榆林窟以及肃北五个庙石窟中亦分布有五代、西夏时期的五台山图数幅。由于五台山信仰主要是以文殊菩萨为中心的信仰,文殊信仰远播敦煌后,文殊所居的五台山也成为其信仰的一部分,所以敦煌莫高窟绘制众多的五台山图也显得合情合理。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正是凭借着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指引,带着中国营造学社的几位助手踏上了前往山西寻访唐代木构建筑的旅程,最后找到了在豆村镇寂静深山之中的佛光寺,发现了我国首例唐代木结构建筑。后来梁思成忆及此事,更是将佛光寺称为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