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的特性

音乐的特性

音乐的特性
音乐的特性

艺术学基础知识

音乐编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音乐的特性

第二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音乐

第三节音乐的社会功能

1音乐的认识功能

2音乐的教育功能

3音乐的美育功能

4音乐的实用功能

第四节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第二章音乐构成的物质材料和形式要素第一节音乐的声音材料

第二节节奏,速度与旋律

第三节复调与主调音乐

第四节曲式

第三章音乐艺术发展的历史线索

第一节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概况

1远古

2中古

3近古

4近代

5现代

第二节西方音乐的发展概况

1古代与中世纪

2文艺复兴时期

3巴洛克时期

4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

5 20世纪

第四章音乐体裁

第一节中国传统音乐的体裁

1民间歌曲的主要体裁

2民间歌舞的主要体裁

3说唱音乐的主要体裁

4民间器乐的主要乐种

5文人音乐的主要体裁

第二节西方音乐的重要体裁

第三节世界音乐的多元性

1亚洲

2拉丁美洲

第五章中外音乐名家名作

第一节中国音乐名曲及作曲家

第二节外国音乐名家名

音乐的特性:音乐是凭借声波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

音乐的性质: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具有非语义性,区别于口头语言艺术.音乐还是一门非描绘性艺术,与文学和绘画等艺术相比,音乐艺术更注重严谨的形式个结构,因此也有人说音乐是一门形式艺术.

音乐的社会功能:人们在听到某种音乐之后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理反应和心里活动,从而对人们的情绪,理智,思想意识发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最终有形无形地影响社会。

音乐的功能分为四种:认识教育审美实用功能。

1.音乐的认识功能:由于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和非造型性的艺术,它只能通过音响的运动,以象征,模拟,抽象,概括,暗示的方法间接地显现现实世界,因此它的认识功能比起其他艺术要弱。

人通过音乐进行认识的过程大致是1.首先是认识作为客观存在的音响运动。2.其次是它的民族特点,体裁样式以及创作作者想表现的某种情绪或情感。

2.音乐的教育功能:音乐的教育功能一般是通过乐曲想表达的情感和情绪感染听者而实现的,这种功能的强弱因体裁,样式不同会产生一定差异。

3.音乐的美育功能:音乐的美育功能主要体现在音乐可以使人感到身心愉悦,进而达到陶冶性情,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趣味效果。

4.音乐的适用功能:音乐的这种功能主要运用于集体劳动,工业,商业和医疗等领域,是以人的听觉感受能协调和引起另一种生理反应或促使人的心理产生变化为基础的。

从生理学角度看,音乐可以起到两种作用:1.一种是使人兴奋,给人以刺激,运动神经产生冲动,脉搏跳动加快,劳动号子就是起到这种作用。2.一种是使人安静抑制,使呼吸和脉搏跳动减缓,运动神经得到平衡。

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声乐与语言艺术音乐与舞蹈戏剧与音乐

音乐的声音材料

乐音:是有规律振动的声音,它是人类有意识创造出来的。自然界的音响很少具有乐音那种清晰地音高,乐音是音乐构成的最主要的物质材料。

音乐的声音材料主要有两个来源:1.来自于人类的天然器官-嗓音,即人声的歌唱。2.另一种声音材料来自于器乐,即人创造的器物发出的乐声。(计算机,电子合成器以及新的录音,放音技术的问世,为音乐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以估测的空间。)

节奏速度与旋律:1.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时间通过节奏体现,节奏构成了音乐的生命。节奏的最大特点是周期性地有规律的延续,强拍和弱拍循环往复,不断交替。2.不同的速度直接影响着音乐的性格。3.音高和节奏构成了音乐的基本要素,几个不同高度的乐音和集中样式不同的节奏组合在一起,即获得了最简单和最具生命力的音乐形式-旋律。旋律是音乐的根本,音乐的感染力常常是通过旋律来表达的。

所谓多声部,即在音乐进行过程中,同时出现一个以上的不同声部。

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

艺术音乐的两种主要形式:复调音乐主调音乐

复调音乐是一种多线条音乐,几个独立的旋律声部同时奏出,交错重叠,常常包含作曲家缜密的构思和严密的思维逻辑。

主调音乐则是另一种多声思维,它构成多声部音乐的另一种织体形态,与复调音乐不同,主调音乐突出一个主要的旋律曲调,其他声部作为和声背景起陪衬作用。

曲式

曲式涉及音乐在时间过程中的组织结构。

曲式的最小完整单位被称为乐段。乐段是相对完整的乐思陈述,相当于文字句号所体现的段落意义,一个乐段内部可以包含诺干乐句,相当于文字语言中句号中的逗号一样。

二部曲式:由两个乐段构成,形成AB结构。

三部曲式:音乐中最常见曲式,形成ABA结构。

变奏曲式:同一个旋律不断反复,但每一次反复都进行变化这样的方式即体现统一又富于变化的艺术审美原则。

回旋曲式:基本结构特点是:有一个不变的主要主体材料不断反复出现,在主体间插入各种不同的对比性段落,形成主要主题材料不断循环在现的效果。

奏鸣曲式:最复杂的曲式,总框架仍是三部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构成,但每一个内部又有较复杂的结构。奏鸣曲式复杂,内涵丰富,常表现一些深刻重大而具有戏剧性冲突的内容,一般的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往往建立在奏鸣曲式基础上。

音乐体裁

中国传统音乐大致分为: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

民间歌曲的主要体裁

汉族民歌德主要类型:号子山歌小调

1.劳动号子:号子应用于劳动之中,具有协调与指挥动作,激励劳动者热情的功能。特点:号子音乐风格粗犷豪迈,句幅短小,律动性较强,反复出现固定的周期性地节奏型,一领重和是最常见和最基本的歌唱形式。音乐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带有某种即兴性。分类: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船渔号子作坊号子等。

2山歌:由于山歌常在户外旷野演唱,其声音需要传达远方,因而形成了高亢嘹亮,自由悠长的特征。风格:坦率直露,热情奔放,直抒胸臆,并常伴有丰富的装饰音和较长的拖音。种类:信天游山曲花儿客家山歌西南山歌

3.小调:又叫小曲,常在生活闲暇时演唱。风格: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曲调委婉细腻,感情表达含蓄,节制,节拍比较规整,旋律进行多呈环绕曲折形态。

分类:吟唱调谣曲时调

时调:孟姜女调剪腚花凋鲜花调绣荷包调

少数民族的主要民歌类型:蒙古长调藏族箭歌朝鲜族抒情谣苗族飞歌

民间歌舞体裁

汉族民间歌舞

1秧歌:北方地区,集歌舞戏一体的艺术。分为地秧歌和高跷秧歌。

2采茶:南方采茶区。

3花鼓:安徽湖南等地。

4花灯:云贵川等地。

少数民族的歌舞乐舞1维吾尔族的赛乃姆。2朝鲜族的象帽舞。3彝族的阿细跳月。

说唱音乐的主要体裁

说唱:是用来讲唱历史故事,传说的艺术体裁,是集音乐文学和表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说唱音乐与语言音调有密切关系,故有‘按字行腔’之说。

说唱分类: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情书

京韵大鼓,形成于京津,以演唱者自击鼓板为特点,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琵琶。

苏州弹词,形成于苏州,后派生蒋调和丽调。

民间器乐

1江南丝竹,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并在中小城市流行。

2广东音乐,流行于珠江三角洲。

3山东鼓吹

4十番锣鼓,以无锡,苏州和宜兴一带流行。

文人音乐,古琴:词调音乐

西方音乐的重要体裁

歌剧:是一种由戏剧,音乐,舞蹈,建筑和美术等综合为一体的舞台艺术形式,其中音乐和戏剧是最重要的元素。音乐的形式包括: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管弦乐,主导动机,序曲,幕间剧,以及舞蹈等。被史学家公认的真正的第一部歌剧是意大利作曲家蒙特威尔第创作的《奥菲欧》。

音乐剧:集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的现代舞台剧。特点:1它综合了音乐,舞蹈,舞台表演,并且把传统歌剧,轻歌剧以及现代的流行音乐整合在一起。2音乐剧往往具有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百老汇的音乐,舞台技术,如灯光,布景,音像,以及充满现代感的舞蹈,无论它是表现什么题材,总能感到热闹非凡,仿佛给人置身于喧嚣繁忙的都市生活之中。3音乐剧具有鲜明的通俗性,它的音乐大量吸取了当代通俗音乐的音乐语言风格,爵士乐,摇滚乐,迪斯科以及通俗民谣风的歌曲在音乐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音乐剧起源于欧美,目前已经走向世界,在全世界范围这种通俗的舞台剧广泛的传播。

清唱剧:又称神剧,是一种大型的声乐套曲,内容赋予戏剧性和史诗性。它和歌剧一样也包括重唱,合唱,咏叹调,宣叙调,序曲和间奏曲等,但清唱剧只唱不演,无动作表演和布景,内容以《圣经》题材为主,所以与歌剧相区别。卡瓦莱里《灵与肉的体现》。

康塔塔:是一种包括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和管弦乐的多乐章声乐套曲。形式上与清唱剧相似,但规格较小,内容简单,侧重抒情,不一定采用宗教题材,常以序曲开始,合唱结束。巴托克《世俗康塔塔》。斯特拉文斯基《康塔塔》。康塔塔分为室内康塔塔和大型康塔塔。

艺术歌曲:一般是指具有较高的艺术情趣,无论在歌词,旋律或伴奏方面不同于民族或群体大众的歌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它往往代表着较高阶层的审美要求。德奥是艺术歌曲的重要发源地,艺术歌曲的形式一般是独唱曲,用钢琴伴奏,歌词题材内容多样,但往往具有抒情气质,其旋律及和声风格具有浪漫主义特征。历史上著名的艺术歌曲作曲者有:德奥作曲家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马勒。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福莱,以及东欧的柴可夫斯基,德奥夏克等等。

交响曲:交响曲一词来自希腊语,原为声音一起响之意这是一种按照奏鸣曲原则构成的管弦乐套曲形式。18世纪下半叶以后在古典时期确立起来的一种大型管弦乐体裁,通常为死歌乐章的套曲结构。一般分为四组乐器,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第一乐章一般是快板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一般是一个慢板。第三乐章一般是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往往是一个舞曲性格的急板,非常活跃,它以热烈的氛围结束全曲。

奏鸣曲:奏鸣曲一词源于意大利文sonare,为鸣响之意,16世纪前就已存在。18世纪下半叶古典时期以来,奏鸣曲一般指钢琴独奏,或钢琴与其他一件乐器合奏的器乐演出形式,常为三或四乐章的大型套曲结构,第一乐章大多为奏鸣曲式快板。奏鸣曲是巴洛克和古典时期最重要的器乐体裁。进入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后,作曲家的兴趣偏向小型体裁,这种体裁不再是引人注目的中心。

协奏曲:一般指的是独奏乐器与大型管弦乐队合作的表演形式,大约在18世纪以后发展成熟。由于协奏曲在表演方式上突出主要的独奏乐器,因此不同于欣赏复调作品,室内乐或交响曲那样要应付很多复杂的声部层次,相比而言,协奏曲有更广泛的听众基础,是相对比较容易为人接受的管弦乐体裁。协奏曲分为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独奏协奏曲。

室内乐:室内乐西方贵族宫廷中由少数人演奏演唱,为少数听众演出的音乐,它有别于当时的教堂音乐和戏剧音乐。现指几个独奏者合奏,每个乐器担任一个独立声部,各个声部地位

均等的器乐演出形式,多为大型套曲结构。

交响诗:新的管弦乐体裁,属于标题音乐,以小说,诗歌,戏剧,绘画为创作题材,在形式上是单乐章的,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创作。

组曲:组曲是由几首乐曲按照对比原则组成的一种器乐套曲,其中歌曲有相对独立性。组曲有古组曲与现代组曲之分。巴赫《法国组曲》《英国组曲》。亨德尔《水上音乐》组曲《烟火音乐》组曲。

序曲:一种器乐体裁,常常是管弦乐形式。序曲最早是歌剧,清唱剧等声乐体裁的器乐引入段。威伯《魔弹射手序曲》,门德尔松《芬格尔山洞》,柏辽兹《罗马狂欢节》,布拉姆斯《学院庆典序曲》。

狂想曲:盛行与19世纪。狂想曲具有较鲜明的民族性,常体现斯拉夫民族性格,具有史诗和英雄般自由幻想的特征,情绪不加控制,比较强烈和外露,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结构外貌。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幻想曲》。

即兴曲:独奏的小型器乐体裁,多用于钢琴,盛行于浪漫主义时期。肖邦《即兴幻想曲》。小夜曲:小夜曲的初始意义是夜歌,中古骑士在情人窗下唱的情歌。这种场景有时出现歌剧中,如莫扎特的歌剧《唐璜》。

谐虐曲:原意戏虐,玩笑,17世纪产生了恨多声乐谐虐曲。

前奏曲:它原本是其他乐曲的导入段落,有‘序’的功能。

世界音乐的多元性

1亚洲

歌舞伎:日本一种古典市民艺术,形成与17世纪。它是融歌,舞,乐和戏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被作为‘无形文化财产’加以保护。

日本民谣:即日本民歌,近代民谣多采用都节调式音阶(346713)如《樱花》等,这种韵味在世界各民族音乐中颇为引起人们的兴趣。

盘索里:朝鲜的一种传统说唱体裁,唱,说白和形体动作相结合表演,以粗粝的发声为特色,讲述传统的长篇故事,如《春香传》《沈清传》。

甘美兰:印度尼西亚一种以锣为核心,以金属打击乐器为主体的合奏音乐,同时也指称演奏这种音乐的乐队。

印度古典音乐:这里主要指北印度古典音乐,曾受过古波斯音乐的影响。

阿拉伯马卡姆音乐,马卡姆是广泛流行于阿拉伯地区的调式音阶,无论是当地的古典还是民间音乐均以它构成。马卡姆同时也是一种音乐体裁。

2拉丁美洲

墨西哥的松:它是殖民时期产生的歌舞曲,与西班牙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伦巴:它是产生在古巴的一种以黑人音乐为主体的,闻名世界的歌舞体裁,其基础是‘古巴松’,长短长短长时最常见的节奏型,但重音位置多变。

探戈:阿根廷最具代表性并在世界享有盛誉的歌舞体裁。现代的探戈特点是男女对舞,突出顿步,即兴性强。早期的探戈音乐比较徐缓深沉,略带感伤惆怅的情调,现代的风格多样。即有平稳持重又有紧张激越的。多种多样的切分节奏的运用也是它的重要特点。

桑巴:被誉为巴西的国舞,多采用巴西黑人的音乐与舞蹈语汇。现在的桑巴可分为群众性与表演性两类。桑巴音乐节奏性很强,常出现切分音。每年2月巴西都要举办以桑巴为主题的狂欢节。

中外音乐名家名作

中国音乐名曲及作曲家

古典歌曲1《阳关三叠》根据唐代诗人《送元二之安西》这首绝句而创作的一首琴歌,据考与唐大曲有一定联系。2《扬州慢》词曲作者为南宋词人姜夔。3《满江红》词作者相传为宋

代名将岳飞。上个世纪20年代由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将元代古曲与这首词配在一起。音调深沉稳健,歌词节奏分布较均匀,略带悲壮色彩。

民间歌曲

《小白菜》原河北民歌,音乐材料十分节俭。全区12小节,曲调采用带哭腔的,逐级下行的手法展开。

《绣荷包》全国同名小调多种,其中以山西的最有名。

《蓝花花》陕北民歌采用叙事手法,以分节歌的形式,讲述姑娘蓝花花不惜牺牲性命反抗封建礼教的感人故事,音乐具有浓郁的陕北色彩。

《走西口》流行于山西,陕西,内蒙一带,反应为谋生,当地男人不得不外出打工,与妻子惜别的悲苦心情。

《康定情歌》又称《跑马溜溜的山》,流行于西南地区的情歌。

《小河淌水》云南弥渡山歌。描绘了月夜下小河静静流淌的诗情画意及青年男女之间的真挚爱情。

《孟姜女》又名《十二月花名》为流传于全国的民间时调。

《茉莉花》民间小调,流传最广的要属江苏和河北。反应青年男女初恋时欲言又止的那种心态。它在国外被当作中国民间音乐的代表,曾被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吸收到歌剧《图兰朵》中。

《凤阳花鼓》流行于安徽的一种民间歌舞。表现明代淮河流域百姓遭水患,被迫身背花鼓,远走他乡,沿街卖唱的悲惨情景。

《嘎达梅林》蒙古长篇叙事歌。嘎达梅林是民族英雄,曾率领人民反抗封建王爷与军阀的统治。

民族器乐独奏曲

《梅花三弄》《流水》《广陵散》《潇湘水云》皆为古琴曲。《潇湘水云》宋代浙派琴家郭沔所作。

《喜相逢》内蒙民间乐曲,音调也作为一些地方的过场音乐。

《百鸟朝凤》原为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一带的民间乐曲,后来经加工改编为唢呐独奏曲。《二泉映月》二胡独奏曲,华彦钧创作,作者是无锡流浪艺人,双目失明。

《光明行》二胡独奏曲,刘天华创作于1931年。刘天华是受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影响而率先进行国乐改革的一带宗师,1927年成立了“国乐改进社”。《光明行》具有进行曲风格,由分解大三和弦构成,进军号般的音调贯穿乐曲的始终。

《十面埋伏》琵琶独奏曲,初见于清代华秋苹所辑的《琵琶谱》,以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在亥下决战为主体。

《彝族舞曲》琵琶独奏曲。

《渔舟唱晚》筝独奏曲,娄树华根据古曲改编。

《中花六板》“江南丝竹”的八大名曲之一。

《雨打芭蕉》广东音乐名曲,初见于丘鹤涛的《弦歌必读》。

《春江花月夜》民族管弦乐曲。原为琵琶曲《夕阳箫鼓》,1925年刘尧章等人将其改编为现名的民乐合奏曲。

近现代名曲及作曲家

声乐作品

《问》独唱歌曲。易韦斋词,萧友梅曲。

《教我如何不想她》独唱歌曲,刘半农词,赵元任曲。

《毕业歌》田汉词,聂耳曲,是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歌,作于1934年。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创作于1935年。

《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聂耳曲,影片《风云儿女》的插曲。

《松花江上》张寒晖词曲,作于1936年。

《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作于1937年7月。

《在太行山上》桂涛声词,冼星海曲。

《南泥湾》贺敬之词,马可曲,创作于1943年。

《歌唱祖国》王莘词曲,创作于1950年。

《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故事影片《上甘岭》插曲。

《我们走在大路上》李劫夫词曲,创作于1963年。

《红星招我去战斗》邬大为词,傅庚辰曲,创作于1973年,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祝酒歌》韩伟词,施光南曲,创作于1976年。

《我爱你,中国》瞿综词,郑秋枫曲,是1980年上映的电影《海外赤子》的插曲。

《长恨歌》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韦瀚章词,黄自曲。

《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

《长征组歌》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晨耕,生茂,遇秋根据肖华上将的长诗谱写的声乐组曲,于1965年八一建军节在北京首演。

歌剧

《白毛女》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1945年4月首演。

《洪湖赤卫队》朱本和等五人编剧,张敬安,欧阳兼叔等作曲,1959年首演。

《刘三姐》柳州市《刘三姐》剧本创作组集体创编,1960年首演。

《江姐》阎肃编剧,羊鸣,江春阳,金砂曲,1964年首演。剧情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红梅赞”是贯穿全区的主题歌。“绣红旗”深情而又乐观,表现了革命者英雄主义的气概。器乐曲

钢琴曲《牧童短笛》贺绿汀曲,创作于1934年。作者1931年入上海国立音专,从师黄自作曲。《牧童短笛》是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比赛获头等奖的作品。这首作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精致的写作手法而成为中国钢琴音乐的经典曲目。

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陈刚曲。作者自幼从父陈歌辛学音乐,1955年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大学四年级与何占豪合作谱写了闻名海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何占豪,陈钢曲,1959年完成并首演。这部协奏曲在国内被誉为“民族化的交响乐”,在国外则被称为“蝴蝶的爱情”协奏曲。

《草原小姐妹》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曲,创作于1973年。

管弦乐《春节组曲》李焕之创作于1955-1956年间。作曲家1936年入上海国立音专师从萧友梅学习作曲,1938年就读于延安鲁艺,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巴洛克音乐家:意大利:蒙特威尔第A斯卡拉蒂D斯卡拉蒂维塔利科雷利维瓦尔迪

塔蒂尼法国:吕利库普兰拉莫德国:许茨泰勒曼巴赫亨德尔

古典主义音乐家:格鲁克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浪漫主义音乐家:德奥音乐家: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约翰~斯特劳斯沃尔夫布鲁克纳马勒理查~斯特劳斯法国:柏辽兹东欧:肖邦李斯特

浪漫主义民族派:俄罗斯:格林卡强力集团柴可夫斯基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东欧:斯美塔那德奥夏克北欧:格里格西北纽斯

新维也纳乐派:勋伯格贝尔格韦伯恩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 一、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1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单选题】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我的答案:D 3.【判断题】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我的答案:× 1.2音乐何需“懂” 1.【单选题】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我的答案:√ 1.3美术何需“懂” 1.【单选题】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我的答案:C 3.【判断题】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我的答案:× 1.4文学何需“懂” 1.【单选题】“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我的答案:D 2.【单选题】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我的答案:A 3.【判断题】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我的答案:× 1.5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单选题】()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历史文化背景及音乐特点简析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08会计学三班 学号:200842114351 姓名:朱华越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西方音乐简史》考试试题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历史文化背景及音乐特点简析 摘要:“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这个时期出产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1600到1750年这150年间就叫做巴洛克时期,14至16世纪就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两个时期虽然在时间方面的区别不是很大,但在艺术方面的东西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把它们分为两个时期!“巴洛克”也译为“巴罗克”,这一词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并源语葡萄牙语,原意指体大且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意大利语中有冲动、任性、夸张、幻想之意。它的节奏强烈、跳跃,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所以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巴洛克音乐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在声乐方面,巴洛克音乐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当时的宗教音乐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占很大的分量。那个时期的器乐曲发展也很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发展。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巴赫、维瓦尔蒂和亨德尔。小提琴的出现、拨弦古钢琴的成形都为巴洛克音乐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力;其他乐器的发展也使得某些特定风格的巴洛克音乐其配器得以朝着多元化、大规模的方向发展。 关键字:巴洛克、文艺复兴、音乐特点、代表人物 一、巴洛克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 巴洛克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最初是指那些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并且在1600~1750年间繁荣起来的音乐和其他一些视觉艺术。巴洛克风格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随着文艺复兴的衰落和反宗教改革潮流的蔓延,在意大利以及天主教甚至新教世界中,艺术和音乐比纳入具有新的教会精神的文化氛围中。在古典主义形式的完美、平衡、和谐被打乱之后,综合、调和以及刻意的修饰成为新一代风格教会为自己的世界从建筑形式上提供了富丽堂皇、瑰丽精致的形式,同时也给音乐打下了自己的文化烙印。随着文化功能的转变,艺术和音乐实际上远离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而在教会精神中获得原动力。 虽然“巴洛克”这样一个术语是无法总括一段历史中多样的音乐风格,但是,由于“巴洛克”在使用中确实被用来泛指整整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和文学,并且这样一个时期的音乐,与当时的建筑、绘画、文学,甚至与科学、哲学都有某种相似的文化品性,因此,出于这样一种看法,即音乐和人类其他创造性活动之间存有一种联系,而一个时代的音乐又往往会以为它特有的方式去反映其他时代艺术中表达相似的观念和倾向,人们才会在艺术史上,用巴洛克、浪漫派之类的称谓来表示一个历史时期的艺术。

音乐作品分析

音乐作品分析 1. 乐段是构成独立段落的最小的结构。乐段的特征:①乐段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完整 乐思或相对完整乐思的最小结构,是建立在单一主题上的,最小的完整曲 式。②乐段的组成部分是乐句,乐句间相互用终止式划分开来,又通过终 止式的功能关系联合成有机的曲式结构。③乐段常由几个乐句组成,这些 乐句之间具有问答呼应的关系。④主调音乐风格的乐段,在陈述发展和结 束乐思时,和声的表现手法起很大作用。⑤乐段的结构规模一般不太长, 但形式完整,统一,能体现鲜明的音乐形象。⑥乐段可以作为独立乐曲的 曲式,也可以是较大型作品的一部分。 2. 单乐段划分依据原则:①依据和声——调性布局可以分为开放性乐段(乐段不结 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收拢性乐段(乐段结束在原调的完全终止),转调 乐段(乐段结束在从属调)等;②依据主题材料及乐思发展的状况可以分 为:重复性乐段,飞重复性乐段,展开性乐段,“无终旋律”式的乐段等; ③依据乐段拥有的乐句数量可以分为:二乐句乐段,三乐句乐段,四乐句 乐段,多乐句乐段等;④依据结构的模式可以分为:方整性乐段,不方整 乐段等。 3. 乐段的补充,扩充和约缩 A .补充——乐句或乐段末尾形成终止式以后的收束性扩展称为补充。补充的典型 形式是:①延长或反复主和弦,如肖邦《g 大调前奏曲》最后8小节。主和弦的延长常常构成主音持续音,并常常出现下属系的和声或向下属系的离调和转调;②反复终止和弦,如贝多芬《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9~12小节。③用正格终止结束以后再用变格终止作为补充终止,如格里格《加德》最后9小节。 B .补充——乐句或乐段在内部(即在用终止式结收束以前)进行结构的扩展,称 为扩充。扩充的方法有:①动机或乐节的反复,模进,模仿或变奏。②延长终 止和弦。③在阻碍终止或不完全终止后,重复前面的乐节或乐句,最后以完全终止结束。④用复调手法,变奏手法或调性发展的手法扩充内部结构。

音乐特色课程设置

音乐特色课程设置 一、音乐艺术特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1、培养音乐艺术人才,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人才,也为学生拓宽考试渠道,开辟升学路子的需要。高等院校招收音乐艺术专业的特长学生,必须加试考查音乐艺术特长。音乐特色课程的设置,保证了音乐艺术教育的实施,使之严格按照要求科学地进行训练,提高音乐素质,提高专业水平。 2、建设音乐艺术特色学校的需要。建设音乐特色学校,培养特长生,实现特色教育,就必须落实到课程上。有了设置科学的课程,才能保证特色学校的顺利有效的进行。 3、弘扬民族文化,推广民歌艺术的需要。 音乐艺术特色课程的设置,确保民歌艺术特色教育的实施,为培养音乐艺术人才提供保证,为弘扬民族文化做贡献。早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明确指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由此看出,国家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创建音乐艺术特色学校,设置音乐艺术特色课程,将音乐特色课程设置纳入教学科研工作中、就能在教学和科研体系中建立音乐学习、传播、研究和创新的架构与平台,发挥学校教学、科研的职能和优势就能积极实施民族优秀文化的广泛传承、深入研究和不断创新。 二、音乐特色课程的资源开发利用。 (一)、结合学校特色,大力开发校园音乐资源。 校本课程开发与创建特色学校是相辅相成的。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课程开发上下功夫,要有体现音乐特色的课程设置。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而课程的编制反过来也应根据学校自己的性质、需要、特点和条件进行。开展特色教育,要遵循“合格+特色”的学生培养模式。合格就是按照高考要求,培养高等院校音乐艺术类招生合格的人才。特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音乐专业中有特长,有一门强项。根据音乐高考纲要,开设相应的试唱课、器乐课、乐理课,利用校园橱窗、黑板报、广播、校园电视,展示音乐专业班学生的演出,举行音乐会,开展各种音乐比赛,如校园歌手大奖赛、革命歌曲大奖赛。促进校园音乐资源的利用,培养学生音乐专业特长。 (二)、结合学生实际,挖掘学生自身资源 学生的学习渠道是多方面的,他们联系着一个庞大的社会资源。学生的学习经验来自他们的家庭生活,来自他们与其他孩子的游戏与交往,来自他们与社区环境、及文化的体验与影响,他们往往会把这些渠道获得的知识带到课堂上,通过合作学习把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增大教育的信息量,丰富教学容。这些经验与经历,都是教学中宝贵的资源。教师应针对不同特点,善于挖掘学生的智慧和学习性,为教学所用,使教学更生动更有效的开展。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音乐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的资源。另外,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它能直接而强烈的影响人的情感,触及人心灵深处。音乐特色课程课程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育。(三)、结合地方特色,收集当地民间娱乐活动民歌民谣等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特色的地方资源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素材,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1.民歌民谣 《十送红军》《采红菱》《回娘家》等这些民歌歌谣都是非常喜爱的歌曲,当地也有许多群众喜爱的,广泛流传的民歌民谣,教师可选取比较短小、精悍、易唱易记、积极向上的民歌编辑进教材,学生学起来一定非常有兴趣。 2.民间娱乐活动

音乐形态特征的文化解读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音乐形态特征的文化解读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摘要]现代教学强调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教学思想,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提高中国音乐史教学的新手法及新理念。本文就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音乐作品的形态特征进行文化解读,通过实例研究其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关键词]音乐形态特征文化解读中国音乐史 一、中国音乐与语言文学的联系 在进行琴歌作品《胡笳十八拍》的教学之前,请学生作课前预习,对作品的形态特征及创作的历史背景做深入的研究。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学生在学习初期由于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就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音阶旋律、调式调性及歌词展开了广泛的讨论。一些学生分析出了旋律发展句尾叠音这一形态特征,笔者就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音乐表现特点是否与汉语的语言文字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汉语中叠字常常用来增加表现力,强调语气,例如“热热闹闹”或者“高高兴兴”,而描写色彩则有“绿油油”、“黑乎乎”等。叠字手法虽然看上去质朴无华,但是细品则可由平淡之中见奇趣,由自然之中见精致。形式看似简约,但并非真的简单,而是以少胜多、以简代繁,经得起细细品味。音乐中的叠音和文学中的叠字二者由意蕴的表现来看并无二致,均体现了中国文化求简约、尚朴实的特点,经过反复咏唱将情感尽情的宣泄,这点也很好的证明了中国音乐和姐妹艺术共生性的发展。 经过反复品读、步步深入,学生逐渐理解了作品句尾表达蔡文姬感伤、悲愤时采用叠音手法的特别意义,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特征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学习该作品的后十七拍时,通过分析学生们发现,不但后十七拍旋律发展是以第一拍为基础经过不断的重复、紧缩、扩充而成,而且自始至终都可以感受到包尾叠音这一鲜明的特点。而其它的传统音乐作品,诸如琴歌《阳关三叠》及琴曲《梅花三弄》和《酒狂》等也都有这种表现手法,使得音乐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艺术感染力有所提高。 二、中国音乐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在琴曲《梅花三弄》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先把该曲的历史演进、不同的版本及打谱等情况做简单介绍,再引导学生欣赏吴景略对此曲的打谱演奏。然后要求学生分析曲调的发展,最后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总结。该曲的主题音调核心为宫、徵两音,旋律通过自由展衍及重复得到拓展,体现出音乐材料高度统一、乐思自由延伸的显著特点。这种旋律发展手法体现了中国古代“气”的宇宙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通过反复咏唱、旋律随着思绪的变化而自由发展的特点,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殊审美趣味的体现。由此可见,中国音乐受到中国传统“气”的宇宙观影响,其时间型的特点更加鲜明而突出,以点拓展,旋律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更加侧重于横向线形的展开。所以对核心节奏及核心音调进行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1、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

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中国音乐传播的历史文化特征

通讯地址:北京朝外吉祥里105号楼2门201室(100020)收稿日期:1999年11月15日 ?传播与传承:“中国音乐的历史与今天”学术研讨会专页?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 1999年第4期 J i aoX i ang —Journal of X i ’an Con servatory o f M usic ●修海林 中国音乐传播的历史文化特征 【关键词】 中华民族音乐 共生文化系统 “双文化” 主动选择 【学科隶属】 音乐文化学 传播学【内容提要】 关于中国音乐在历史上的传播与交流,在认识上,首先应从更宽的角度把握“多 民族、大一统”这一基本历史文化特征,确定完整的“中华民族音乐”概念。本文的论述,涉及到中国音乐历史上传播、交流具有的“内外兼具”、“东西南北、共生共荣”特点,从“共生文化系统”的角度,分析在传播、交流中形成的“两大流向”及其特征:先西而后东的外部特征;由北而南、由南而北的内部特征。对于近代在中西音乐的传播、交流中形成的“双文化”现象,笔者一直主张文化建设是一种主动选择,无论是世纪初还是世纪末的今日,如何作出新的文化上的主动选择,都将影响到新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中,由文化的传播所引发和涉及到的问题很多,这里只是就中国古代音乐在其历时的发展中,于音乐的传播中呈现出的一些主要现象作某种归纳,并试图说明其基本特征。另外,也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观点,主要形成于1987年写作《古乐的沉浮》之时,该书的第三章集中谈了“华夏古乐的传播、交流及其地域文化特征”,因此,一些具体的史料分析与例证,原书中已有的,在本文就不再例举(文中提到的,就标以页码,以便查阅)。在全文的论述方式上,也就采取分要点叙述的方式,不作全面的铺陈、展开。下面就谈谈我在这一问题上的一些基本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一、“中国音乐”的概念,应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概念。这在我的《古乐的沉浮》中称为“华夏古乐”、“华夏音乐”。这并非是诗化的语言。历史上就有“古乐”的概念,《吕氏春秋?古乐篇》首用,是历史音乐的传统指称。人说“十口为古”,《吕氏春秋》中关于历史音乐的部分,就是口传音乐史的记录,其中就有不少经与文物的互证后证明是可信的史实。顺带说一句,“沉浮”一词,来自《诗经》中的《小雅?菁菁者莪》。音乐是人的情感生活的载体,借喻为杨木船,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载沉载浮”。“华夏正声”的概念,历史上是对汉魏对隋唐汉族传统音乐的称谓。隋文帝就曾称当时作为汉魏以来汉族传统音乐的代表性乐种清商乐为“华夏正声”。其实,经过南北朝的文化融合,“华夏正声”虽然与汉魏传统仍然一脉相承,但也已经吸收有外族外域音乐的成份。就象我们今天讲的中国音乐传统,我认为,其中既有古代的传统,也有近现代形成的新的传统。“中国音乐”作为“中华民族音乐”、“华夏音乐”,其自身的成份与内涵,在历史上是被不断充实、丰富着的。“中华民族”概念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充实、丰富的历史概念,最终形成其“多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文化特点。就象国外一些人类学家看到用 “E thnic Grou p ”(族群)很难概括中国人讲的“中华民族”,于 是只好用大写的“中华民族”汉语拼音作专用名词来用。那么,“多民族”的文化如何能成为一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别是在音乐上怎么看?为此,我曾提出,在华夏音乐的文化传播中, 形成有一个“共生文化系统”(290页),即“中华民族音乐”的 共生系统,其中“因为社会历史的进化、地理环境的制约、风俗、语言、宗教信仰以及音乐传播的多种流向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 从历史上看,夏-商-周-秦的历史延续过程,也是华夏民族、华夏文化概念内涵不断扩大、丰富的过程。历史上,“华夏文化”以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出现的政体,就是夏朝。于是,在中原地区最早出现的民族(种族)共同体就称“华”、“夏”、或“华夏”、“中国”,其文化亦称“华夏文化”。如今这一概念的外延已扩展至在全世界华人那里保留、传承的中国文化。自商灭夏,随着商族这支东夷入主中原,其本身也融入华夏。周族源自西北,兴于戎狄之间,也融入华夏,其礼乐文化影响尤为久远。据孔子所讲,夏、商、周礼制相承,除政体相承,也是文化的相承。春秋战国时期,汉民族基本形成,至秦形成完全的“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政体。季札观乐评“秦声”时讲 ? 7?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特点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产生 中国古代音乐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创造的音乐,直至1840年,中国社会性质转变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为止,都是中国古代音乐的范围。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时间跨度大,包含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全部时期。和任何艺术形式一样,中国古代音乐的产生源自劳动,在劳动人民的智慧中繁衍生息,伴随着劳动力和生产水平的发展,慢慢开始走向兴盛和繁荣。其中,起着最主要推动作用的便是物质生产生活基础,尤尔,可以将中古古代音乐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时期音乐、奴隶制社会时期音乐、封建制社会时期音乐。 (一)原始时期音乐 在艺术起源中,众多国内外的学者都倾向劳动创造艺术的理论说法。的确,在劳动中的生产口号、劳动工具撞击所产生的节奏,在时间的慢慢演变之下,加之人工的创作,逐步形成了最初的音乐样式。从周口店到元谋,我国的土地上早在约100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迹象,这也大大促发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产生。 古代文献中关于远古音乐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某某氏为名的古乐,如朱襄氏之乐、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等;另一类是被尊为古代帝王的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和夏禹等时代的古乐。这是的中国古代音乐已经出现了很明显得氏族为单位的音乐变现,有着明显的各具不同的音乐特征。《吕氏春秋》中曾记载:“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音乐还未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样式,多半是配合这舞蹈进行表演,多以模仿动物为题材,伴奏的乐器也只是为一些简易制成的笛、鼓等,从而达到祭祀或者祈求丰收的目的。 在原始时期的音乐,表现的简单而质朴,更多的是具有实际象征意义的类似于巫术的活动,表达上随意而具有随机性,未能形成固定的曲目。 (二)奴隶制社会时期音乐 在长达1700年的奴隶制社会中,中国古代音乐有着很大的进步。这也是伴随着劳动力的发展和阶级制度的产生而来的。物质生活的相对充盈让百姓开始有机会去创作音乐,并且,处于奴隶主阶级的贵族也开始要求又文娱生活的享乐,价值生产技术的提高可以制作出更多的乐器,而曲谱等也能较为完整的记录和保存。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音乐有着空间大的发展。 从夏代开始,音乐的功能便具有多极化,在现在发现中的夏代音乐中,很大一部分是统治阶级来颂扬功德、祭祀祖先为目的的音乐。到了商代,更是出现了带有占卜意义的乐曲出现,而到了周代,更是将以前的音乐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礼记》中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歌舞的主要表现对象变成了鬼神祭祀占卜活动,让这一时期的音乐表现出了浓重的统治阶级色彩。 同时,这一时期,中国古代音乐仍然是在舞蹈的配合下进行演出,在器乐的门类上有所增加,制作器乐的材料更加丰富,制作工艺也更加精良,走向更加成熟的道路。 (三)封建制社会时期音乐 从公元前475年,战国的建立开始,我国进入到了封建君主制时期。这也是中国古代史中最漫长的一页,在这一期,从不断地战火纷争到民族统一,到中原文化的兴起,再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以及复杂的社会形势和区域交融客观上大大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着的审美特征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能激发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音乐总是倾向于同其它各类艺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情况在其它艺术中,没有达到像音乐艺术所达到的那样高的程度。音响结构本身缺乏内容的单义性,这就决定许多音乐体裁中有的同绘画结合,有的同语言结合,有的同舞蹈结合,有的则同戏剧结合。在音乐教学领域借助绘画的视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摘要】: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我认为中西方文化和哲学,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美学审美的差异、教育方面差异等等,中西方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借鉴,甚至将西方与东方的特质归纳为理性的与感性的,并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我们自身的审美与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音乐,差异 乐器的演变差异 谈到音乐,我们首先想到应该是演奏音乐的乐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乐器,是无疑的。据考,中国在远古时期,已有一些土鼓、磬、钟铃、骨哨、苇龠、埙等。乐器的发展,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甚至从属关系,但是同样也须臾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个基础。在铜器时代之前,根本不可能有象铜钟(但有陶钟)、铜号(但有兽角号和螺号)这些乐器;多数始发自阿拉伯和埃及等地的管弦乐器,之所以在欧洲形成现代乐器,这和文艺复兴尤其是产业革命推动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可分割,许多重要的现代乐器都产生在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电子乐器,也只可能诞生于电子技术兴起的20世纪。 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

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审美的差异: 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 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自身的一些基本特征,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亦是如此,它在遵循艺术发展的普遍法则的同时也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 一、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构成音乐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声音是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即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音乐艺术所运用的声音,是从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现象中,经过特定的方法挑选和概括出来的有组织的声音序列。“这些声音又依它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性能构成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织体以及配器等音乐语言的要素”。 二、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声音材料的特性决定了一个事实:音乐是靠听觉来感受的,也就是说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是由声音组成的,但它不同于同样是以声音材料为基础的语言。音乐虽然是一门听觉艺术,但“音乐不仅用听觉,有时它还通过全身来感受音乐。比如,对于节拍、节奏和力度等,就不仅仅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但听觉仍是基础,是关键”。 三、音乐是一门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它是“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呈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呈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该作品的整体形象”。音乐的这种特征与电影和戏剧艺术是相同的,它们都是为了使整个艺术作品得到完整的实现,而必须把一定的时间作为前提。在此过程中,只是我们的欣赏视角改变而已,美术作品在时间中的状态是始终保持不变的。而音乐艺术却相反,它是随时间的进行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从而更好的呈现给欣赏者。 四、音乐是一门空间的艺术“音乐中的空间,是听者在感受音乐整体所展示的运动时所产生的一种表象”。这是一种由欣赏者脑中派生出来的想象空间,它与欣赏者在欣赏音乐当时所处在的实际空间不同。因为音乐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变动性,所以音乐不会象其他艺术那样直接给欣赏者展示空间性。这种听觉造成的空间和由视觉造成的空间以及由知觉造成的空间在性质上是不同的。 五、音乐是一门表情的艺术无论是歌曲,还是没有歌词语义结合的器乐曲,它们可能是一种情绪、意境的反映;可能是几种情绪的对比和冲突;可能是一种情感的起伏和发展;还可能是某种乐思的概括。音乐以声音为媒介,从而体现出其巨大的情感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以直接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对人们的情绪起激发作用,因此,音乐最擅长的就是抒发情感。 六、音乐是一门形象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手段。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以塑造自己本门类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一定的内容”。[6]由于构成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它既看不见,又不具有明确的语义内容,只是一种依靠人的听觉才能被感知的艺术形象,这种形象是非视觉性的,所以说音乐这一门类的“形象”是比较特殊的。当然,由于音乐最擅长的是抒发情感,抒情手法就成了塑造音乐艺术形象的最主要手法,因此,音乐的形象艺术与情感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音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人们在音乐营造的情感气氛中,产生了自我情感的跌宕起伏,使精神世界在某些方面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并从中受到熏陶。所以,音乐一直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丰富精神生活,满足审美需要,进行教育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之一。2.审美价值是音乐最根本的价值,音乐以独特的审美方式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人们的欣赏与愉悦中实现其教育价值。3.音乐“是以审美的方式进入人的精神世界,能更深入、更强烈地打动人,所以人们从音乐中获得的审美体验能长久留存”。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以人的声音或乐器的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艺术。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音乐审美的核心是情感体验,审美即人所进行的一切欣赏美的活动,是审美主体自觉地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体验、联想、想像,分析、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来表现一定的情感,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是音乐艺术显着的审美特征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来说,音乐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然而也不能否认,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其自身的特殊,因为它不是再现描绘客观生活过程和具体事例,而是音乐家情感的直接抒发和涌流。音乐反映生活是间接的,是音乐家对生活有了感受,让音乐把这种感情用音响表达出来,而不是去表现产生这种感受生活的本身。阿炳《二泉映月》抒写了他在旧社会长期痛苦的流浪生活的思想情感,人们可以从乐曲中体会到阿炳的凄凉身世,却不能听出在阿炳一生中具体所经历的事情。 二、音乐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 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音乐形象不占有空间,它是在时间中运动发展的;它不像造型艺术和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显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显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作品的整个音乐形象。正象黑格尔所说:“听觉否定物质的静止状态和空间性,而声音随声随灭,又否定了本身,音乐就是这种双重否定中使人感受到物体内部的震颤,成为了一种符合内心生活的表现方式,耳朵一听到它,它就消失了,所产生的印象就马上刻在心上了,声音的余韵只在灵魂最深处荡漾,灵魂在它的观念的主体地位被音乐掌握住,也转入运动的状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音乐才能对人的感情产生强大的震撼作用。 三、音乐长于抒情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能够最直接和最强烈地抒发人的情感和情绪,无需通过其他任何中间环节,直接感动听众的心灵。音乐与感情的联系是最直接、最能激发和表现情感的,所以它是长于抒情的艺术。 四、音乐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音乐文化概述

●第一节中国音乐文化概述 ⒈中国音乐史中音乐形态发展分期 古代乐舞时期(远古——春秋战国) 歌舞伎乐时期(秦汉——隋唐五代) 剧曲时期(宋元——近代) ⒉中国音乐史中各时期音乐文化发展概况 先秦时期 汉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现代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我国最为主要的音乐形式是乐舞。这是一种诗歌、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的艺术体裁。 代表性作品有黄帝时代的《云门》、尧帝时代的《咸池》、舜时代的《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濩》、周代的《大武》,这些作品结构庞大,由多段歌舞组成,艺术性达到空前的高度,表演十分壮观。 ●汉唐时期1 秦汉至隋唐五代,是我国音乐形态发展中的中古歌舞时期,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歌舞音乐具有更多的审美、娱乐功能,史书上称为“燕乐”。它的发展经历了秦汉时期的相和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乐、隋唐时期的燕乐歌舞大曲三个阶段。 作品的音乐素材选取范围不断扩大。相和歌主要为我国北方的中原音乐,清商乐将之扩展至南方诸省,隋唐歌舞大曲则囊括中国、中亚、南亚、阿拉伯各国音乐。唐代的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了器乐、诗乐、舞蹈的大型表演艺术,是唐代宫廷音乐的最好形式。 ●汉唐时期2 唐代歌舞大曲在历史上留下的曲目多达140余部,代表性作品有《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柘枝舞》等。 汉唐时期,我国民族器乐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纤细柔婉的管弦乐逐渐代替了“以钜为美”的先秦钟磬乐。器乐演奏形式向轻便灵巧的方向发展,如鼓吹乐、管弦合奏乐、古琴、琵琶独奏乐均有特色 ●宋元时期 宋代以后,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音乐文化的性质由汉唐时代的宫廷音乐发展为适应市民阶层审美需求的世俗音乐,各种新艺术形式得以确立并发展,以元杂剧取得的艺术成就为标志。 元杂剧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戏曲音乐体系和戏曲表演体制,出现了一个个杰出的杂剧作家群和一大批高水平的优秀剧目,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 ●明清时期 明代,我国南方戏曲获得巨大发展。其中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先后争雄剧坛,历史上称“明代四大声腔”。后来居上的昆山腔经过重大改革,在艺术性上再创历史高度,代表作品有梁辰鱼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牡丹亭》。 清代,梆子腔、皮黄腔为代表的剧种群体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蓬勃发展。后来,皮黄腔孕育了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的诞生,京剧艺术成就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成为我国戏曲艺术史上的第三个高峰 明清时期,我国其他音乐体裁也获得了突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民歌、歌舞、说唱、戏

小学校音乐艺术特色活动方案(庄)

小学校音乐艺术特色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感召“中小学生特色艺术活动校园”的响应,我校决定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艺术活动。 二、特色项目领导小组 组长:王以军 副组长:伏健 成员:庄丽媛杨一帆各班主任教师 三、活动设想: 根据我校具体情况,以“关爱美一个孩子”为出发点。音乐作为一门高雅的艺术,被广人民群众喜爱并可直接参与的群众性艺术形式。故以音乐艺术活动为目标,开设舞蹈、合唱、美术、体育等形式多样的兴趣班。让每位学生都有所特长,以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启发学

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及表现能力,并有助于青少年美化心灵,扩大知识视野,陶冶情操和身心健康发展。 四、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良好的音乐素养 2、通过舞蹈形体训练锻炼孩子们的节奏感,使学生体态、动作协调优美。 3、通过合唱的训练,使全体成员都能产生一种团结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4、展现我校的素质教育和精神风貌 五、训练模式: 1、采取开放式教学,学生自愿隧道随学。 2、保证训练时间、保证人员到位。 2、采取老队员带新队员,小组与全体相结合训练的模式。 3、训练学生节奏感,使学生体态、动作协调优美。 4、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高音乐表现力,促进创造性的发挥。 六、教学要求

1、教师认真的准备好每一次活动,要求知识通俗易懂并有一定的兴趣性。 2、学生不得旷课,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学生积极和辅导教师进行配合,以便使音乐兴趣活动小组开展的具有生动性、活泼性。 六、具体工作措施: 1、活动课,做到“四定”。即定内容、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色,以此推动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发展。 2、完成音乐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使他们学有所长,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3、常督促学生完成一些学习音乐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 4、对小组的课程做出规范,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音乐能力为主要内容,不让学生放任自由。 5、培养学生的特长,并在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音乐艺术的特征

音乐艺术的特征 江海琴音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音乐是空间的艺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它超越时空在人们广阔的精神世界里自由翱翔。它使数以亿万计的人为之动情,为之感奋,为之倾倒,也曾使人类的精英:伟大的思想家、文学艺术家、科学家为之发出由衷的赞叹。春秋战国时,孔子“在齐闻《韶》(《韶》是远古虞舜时的乐舞,最为著名),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又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罗曼·罗兰说:“艺术正如生活那样,它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也不可能有什么能使我们认为:还有比本身就是时代海洋的音乐更美好的乐西。”古希腊人认为神与人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而音乐是人和诸神之间相互取悦的工具和媒介。所以,他们在节庆等纪念诸神的活动中便广泛使用音乐,音乐一词MUSIC的词根便是从希腊神话中掌握文学、艺术的缪斯女神MUSE变化而来的,从词义关系可见古希腊人认为音乐同“真、美”相关。 可见,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最动人的创造之一。音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神灵的世界,如同宇宙本身一样无限广阔和神秘莫测。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满怀感激之情说:“音乐是上帝赐给人类的多种礼物中最美妙的乐西。” 1、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的一切美的表现都是在时间过程中以乐音运动的形式进行的。人们在欣赏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音乐的进行,情感运动也跟随音乐的起伏、节奏的缓急、力度的强弱不断变化,这种随时间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正是音乐艺术的最大特征。 管子曲《江河水》悲痛激越,二胡曲《二泉映月》深沉抑郁,丝竹乐《喜洋洋》欢快喜庆,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典雅抒情,音乐之所以特别善于表现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论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同时又是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具有的强烈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具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在给人们提供精神生活享受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音乐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它既有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同时又有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标签:音乐艺术审美特征想象性情感性时间性流动性 从音乐艺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结构形态,是以声响在时间运动中的自由组合来表现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素有艺术的王冠之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审美主体对现实、人生的深刻体验。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性情,美化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有一种新的感悟。而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构成音乐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声音。正式由于这种特殊性,音乐艺术在具有了一般艺术的共性审美特征下,又具有了其自身个性的审美特征。 一、音乐艺术中的想象性审美特征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音乐艺术并不是以单纯模仿自然界音响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对音乐有规律、有组织的排列,演奏出流畅的旋律,给予接受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呈现出一个充满自由想象的灵性世界。音乐总能唤起听众在自己现实生活中的经历与这些具有情感的声音相联系,从而产生一系列生动的联系和想象,激起听众强烈的感情反应,产生共振。同时,音乐的情感内涵又存在着多义性和不确定性。音乐想象的来源应该是现实生活的体验,因此,音乐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够在人的内心深处唤起具有一定情感的意象,来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听众或欣赏者才可以运用听觉去感受这些特定的情感。例如喜怒哀乐等。当这些情感元素与欣赏者或是听众原有生活中的经历相关,重新再现音乐意象使欣赏主体与客体产生共鸣,所以这种感情便在欣赏者或是听众的心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于是主体便产生了感动。例如贝多芬在《田园交响曲》中用音乐演奏出的雷声、雨声、鸟鸣声让我们感受到了“雨过天晴”后的一种舒展的心情,正是这种心情让我们联想到了雨过天晴后的那种清心爽朗的情景,这样才能使听者在联想某些具体景象时对作曲家的感情表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象征性也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音乐声音的象征性主要取决于声音特有的属性,如音色、力度、音高等。音乐具有模拟的能力,用音响可以表现出各种鸟鸣声、泉水声、疾驰的马蹄声,听者可以通过这种模拟性音响,在头脑中构成较为清晰的鸣禽、山泉、奔马的画面形象。象征手法化的感情色彩音调,总能唤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如小提琴协奏曲《粱山伯与祝英台》中“楼台会”一段,小提琴独奏象征了女性祝英台,大提琴独奏象征了男性梁山伯,同时柔和的提琴音乐也象征了人物丰富的情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