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寒山寺调研报告

寒山寺调研报告

寒山寺调研报告
寒山寺调研报告

目录

一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现状

四历史价值分析五评价

六参考文献

一概况

寒山寺在苏

州城西阊门外5

公里外的枫桥镇,

建于六朝时期的

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台山来此住持,改名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庑殿(偏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

二历史沿革

唐朝

唐太宗贞观初(627--649)有诗僧寒山子者,曾来此缚茆以居,玄宗朝著名禅师僧希迁(700--790)于此创建伽蓝,隧题额曰寒山寺。

北宋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976--983)节度使孙承祐重建佛塔七成(层),既言重建证知旧曾有塔,或误认为普明祖师为佛塔,建塔之时未言及寺,证知此时寺尚完好。.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郇国公王珪因书张继诗,易封桥为枫桥。宋仁宗嘉祐中(1056--1063)改赐名普明禅院。

南宋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仍称枫桥寺。

元朝

元末至正13年(1353)泰州白驹场盐贩张士诚与其弟张士信率盐丁攻下高邮等地。16年(1356),定都平江(即苏州)。23年(1363)自称吴王,后屡被朱元璋击败。27年(1367)秋平江城破被俘至金陵自缢死。据此推知,寒山寺及塔应毁于1367年朱元璋对张士诚最后攻击中。

明朝

洪武间(1368--1398)僧昌崇僻建。《姑苏新志》又称:洪武归并佛宇,但列丛林,而以子院附见其下。此寺(指寒山寺)归并寺三:秀峰寺、慧庆寺、南峰寺;庵四:只有文殊、云皋、射渎三庵而失其一。然据此可见寒山寺在明初尚为丛林。盖正在昌崇重修之后也。

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历经军阀混战,哀鸿遍野。寒山寺亦处危境,香烟稀少,门庭冷落,收入无着,住僧星散。1941年秋,高冠吾等曾将原藏经楼略事修葺,易名为霜钟阁。落成时有马起权携《寒山杯渡图》以献,题咏者凡92人,诗词156首。日军侵占苏州时期,寒山寺殿堂房舍曾一度沦为日军仓库马厩,仅有二三寺僧局处一隅厮守而已,其生活来源,唯赖经营浴室菜馆或卖字卖帖,勉强糊口

三现状

这座寺庙,历经数代,屡建屡毁于火,现在的建筑是清末重建的。自从唐代诗人张继题了《枫桥夜泊》一诗后,该寺便闻名了。寒山寺中的主要景点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文《枫桥夜泊》、枫江第一楼。大雄宝殿内两侧壁内镶嵌的是36首寒山的诗碑,还有悬挂于两侧的十六罗汉像。殿内的两个石刻和尚就是寒山与拾得。寒山,又称寒山子,唐代贞观年间,原居住于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擅长诗词文章,写有诗300余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拾得,本是孤儿,由封干携入天台山国清寺为僧,故取名为“拾得”,与寒山是好友。后人辑其诗附于《寒山子诗集》中。这幅石刻画是一种意笔画,寥寥几笔便刻画

出他们两人春风满面、拍掌而笑的栩栩如生的神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大殿前院两侧,有6棵五针松,就是日本爱媛县各界友好访华团的朋友们于1976年4月10 日下午栽种在该寺的,这树是在日本爱媛县生长的,日本叫:’五叶松",当时已生长了五年。大雄主殿的右侧悬挂着一口日本友人于清末送来的支那铜钟。钟面上镌有记述铸钟缘由的铭文。此钟一式共两口,一口悬在日本馆山寺,一口送来寒山寺。

藏经楼系原来收藏陈放经书处,楼

屋顶有《西游记》雕塑像。一楼内墙壁上

嵌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经文。还嵌

有董其昌)等人的书法碑刻。钟楼为二层,

八角。楼下石碑为重修寒山寺时所立,正

面碑文为程德全所撰,碑的背面刻有重修

寒山寺时募捐者的名字和金钱额。传说张

继诗中的钟就是悬于原来这里的钟楼楼上。但现在的钟楼建筑和这里的钟都不是唐代的了,现在这口钟是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铸的,距今有90多年的历史。现在的钟楼是解放后按原样修复的。《枫桥夜泊》诗石刻碑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传说诗人张继去唐时首都长安(今西安)赴考后,落第返回时,途经寒山寺,夜泊于枫桥附近的客船中,夜里难以成眠,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有感而作。《枫桥夜泊》诗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日本的小学生把这首诗作为课文来讲授和背诵。今天,日本人到苏州旅游,也无不以一睹张诗碑刻为快。

寒山寺枫江第一楼原来该寺的枫江楼

已于三百年前塌毁。这幢建筑是苏州市人民

政府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在1954年修整寒

山寺时,将苏州城内修仙巷内宋宅著名的

“花篮楼”移建于此。花篮楼,在建筑风格上,

与众不同,有其一定艺术价值。这样大的楼

房只有两根主柱,恰似花篮的提手,承受着全楼的重量,而一般的楼房,起码要有四根以上的柱子。一楼在大梁与前檐的接榫处,换上了两个雕刻精细的花蓝。

盘旋而上的螺旋式的楼梯,只依靠一根圆柱来承受全楼梯的重量。

寒山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高12.5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据角舒展。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这里包含着一个宗教传说:有一次中国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纷争,较量看谁的经典耐得住火烧。佛徒将《金刚经》放入铜鼎火中,经书安然无损。为了颂赞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资纪念。

殿宇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

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高大的须

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座上安奉

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

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

铁鎏金罗汉像,乃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

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唐代寒

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

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用笔大胆粗

犷、线条流畅。图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

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两人都是披头散发,

憨态可掏。

寒山寺里比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

藏经楼内,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人物

故事,是唐僧师徒自西天取得真经而归的形象,

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贴切。寒山、拾得二

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山执一荷枝,拾得捧

一净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乐状,显得喜庆

活泼。相传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

转世,后来又被皇帝敕封为和合二仙,是样和吉庆的象征。寒山与拾得皆喜吟诗唱偈,寒山有《寒山子诗集》存世,诗风朴素自然,通俗易懂,有“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之说,后人又收辑拾得的诗附于其后。寒、拾塑像背后嵌有千手观

音画像石刻,上有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状元石韫玉的篆书“现千手眼”。殿内左右壁嵌有南宋书法家张即之所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共二十七石。这部《金刚经》是他为追荐亡父而书,苍劲古拙,透出英武刚烈之气。后面还有董其昌、毕懋康、林则徐、俞樾等人的题跋共十一石,神采纷呈,各有千秋。

在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

亭阁,这就是以“夜半钟声”闻名遐迩

的钟楼。关于“夜半钟”的说法,历史

上曾经聚讼纷坛。北宋欧阳修认为唐人

张继此诗虽佳,但三更时分不是撞钟的

时候。南宋的范成大在《吴郡志》中综

合了王直方、叶梦得等人的论辩,考证

说吴中地区的僧寺,确有半夜鸣钟的习俗,谓之“定夜钟”。如白居易诗:“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于鹄诗:“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缑山半夜钟。”温庭筠诗:“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都是唐代诗人在各地听到的半夜钟声。自此,这场争论才逐渐平息。

现今寒山寺里的古钟已非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了。甚至明代嘉靖年间补铸的大钟也已不知下落。一说当时“遇倭变”,销熔改铸成大炮;一说已流入日本,如康有为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为此日本国内还曾大力搜寻,但徒劳无功,遂留下千古之谜。如今

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葵龙督

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两吨。

钟声宏亮悠扬,余音轰条。

僧人撞钟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两种含义。

一是说每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

相加正好是108,敲钟108下,表示一年的终结,有

除旧迎新的意思。二是依照佛教传说,凡人在一年

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响108次,人的所有烦恼便可消除。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

四历史价值分析

苏州寒山寺位于阊门外枫桥镇,现为佛教活动场所。唐诗人张继途经枫桥,写下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名句,从此诗韵钟声千古传颂。如今每到新年,人们都有到寒山寺听钟声,以抛弃烦恼忧愁的习俗。

五评价

1 历史文化价值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清·陆鼎

寺楼直与众山邻,鱼米东南此要津。

独惜牙郎趋利市,不闻渔火感诗人。

绝无逆旅知归客,安问寒岩旧应真。

一自钟声响清夜,几人同梦不同尘。

2 旅游价值

寒山寺景区拥有"古寺、古桥、古关、古镇、古运河"供游人游览。古寺,指寒山寺。古关,指大运河和上塘河交汇处的铁铃关,建于公元1557年,为明代抗击倭寇的关隘,城楼雄伟。古桥,指寒山寺西侧大运河上的江村桥和枫桥,诗人张继名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江枫,就指这两座桥。古镇,就是寒山寺所在的枫桥镇,粉墙黛瓦的民居,鳞次栉比的商店、茶馆、书场,一派姑苏水乡风光。

3 传播佛教文化价值

佛门弟子一直认为,曾住持过此寺的唐代和尚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转世的高僧,并把他们神化为我国的和合二仙,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神仙。民间传说,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钟,飘洋过海到过日本一个名叫萨堤的地方,传播佛学和中国文化。

六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https://www.doczj.com/doc/a610657385.html,/view/21511.htm

百度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a610657385.html,/view/6ae381f9aef8941ea76e05e0.html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提问空泛、提问过易或过难、情绪化提问、提问缺乏趣味性,是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教师创设一种平等、自由的氛围,更需要教师的提问艺术巧妙。 标签: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主要问题对策 课堂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堂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巧妙提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由质疑→析疑→释疑有很大关系。本文拟结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提问,叶圣陶先生曾做过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他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就是说,良好的提问要善于揣摩学生难以领会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相机诱导。 但是,我们经过调查发现,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主要表现在: 1.提问空泛,缺乏针对性 在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中,许多教师总是喜欢问一些关于作者、写作背景、主题思想、文章层次结构等问题。这些提问不仅问题空泛乏味,缺乏针对性,而且毫无目的,甚至为提问而提问,令学生感到莫名其妙,无所适从,严重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展。 2.提问过易或过难 有的教师在提问前未经过精心设计,提问过于简单,或习惯性发问“是不是”、“对不对”等模棱两可或不用思考的问题,学生要么无法回答,要么不用动脑就可找出正确答案,失去了提问的思维训练价值。也有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太深太难,超过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及接受能力,学生茫然失措,失去了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3.提问缺乏趣味性,没有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自然会积极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是,一些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提问教条死板,缺少幽默和创新,无法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譬如,在讲与人物有关的课文时总喜欢提这样的问题:

寒山寺讲解词

寒山寺讲解词 欢迎各位来到姑苏城外著名的枫桥景区参观浏览因唐代诗人张 继的《枫桥夜泊》一诗而闻名的枫桥景区是以诗中提到的千年古刹寒山寺为主要景观,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不断建设和完善起来的风景名胜区。在这面积只有10公顷的景区内,不仅有着以“枫桥五古”著称的名胜古迹(寒山古寺,枫桥古镇,古运河以及江村桥和枫桥为代表的古桥),而且近年来还恢复了明清街坊,江枫草堂,新添了寒山别院,漕运陈列馆等景观。这使景区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人文内涵 和观赏的趣味性,成为中外游客解读苏州的又一选择。尤其是位于寒山别院中竣工于2008年的寒山寺大钟大碑,均以“华夏第一”的精美而巨大的造型双双拿到了吉尼斯证书,为苏州增添了两项“世界纪录”。 今天要带各位参观的是枫桥景区的主景——著名的寒山寺。【概述】寒山寺,始建于公元502年起的南北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2002年,寒山寺 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建寺1500年的庆祝活动。寒山寺最初叫做“妙利普明塔院”,传说唐代贞观年间寒山和拾得两位高僧曾来此“缚茆以居”,所以到玄宗时,著名的希迁禅师来此重建伽蓝的时候就把寺名改称为寒山寺了。由此可见,寒山寺的得名并非因山,而是因人而得名的。 寒山寺因为邻近枫桥,所以历史上也曾被成为枫桥寺。北宋仁宗

还曾赐名“普明禅院”。 寒山寺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因战争各种原因先后多次被烧毁,可谓屡建屡毁,现存的寺庙建筑都是在清光绪年间重建和宣统年间扩建,并在近代尤其是解放后逐步修复完善而成的。1982年,寒山寺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寒山寺面积并不大,只有1.6公顷,然而其名声却很大,现在已经跻身中国十大名寺之列。不过,寒山寺作为佛教寺庙来说,与其宗教地位相比,它的人文价值更高,其中缘由想必大家也不言自明。当年诗人张继不经意间对愁旅的几句感怀,不仅为寒山寺大弘其名,也为他自己修得了功德,是自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唐代著名诗人。当然,千百年来为寒山寺送来众多香客生众的,除了张继的诗外,寺前默默流淌着得京杭大运河也是功不可没。自隋炀帝凿通大运河以来,这条沟通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迅速成为南北物流的主要干线,它对南北方及各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自古水运发达的苏州地区深得其惠。寒山寺地处京杭大运河之畔的有利的地理位置的确对它的声名远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寒山,拾得两位高僧自古被世人传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转身化身,尤其是他们在被雍正皇帝分别敕封为“和圣”和“合圣”之后,更是被世人奉为“和合二仙”而广为敬奉。事实上出于对“和合二仙”的敬奉前来寒山寺参拜礼佛的香客也不在少数。

夜雨寄北赏析

夜雨寄北赏析 【注解】 1、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 2、君:你,指作者的妻子王氏。 3、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4、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5、共剪西窗烛:指在西窗下伴着烛光(促膝倾谈)。 6、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7、却:副词。还,且。表示轻微的转折。 【诗的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定回来的日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雨涨满水池。什么时候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诗文赏析】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

《夜雨寄北》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仕途上被人排挤,潦倒终生。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背景】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友人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巴蜀地区,友人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友人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友人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

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会写的词语 危险、危害勇敢、不敢惊人、吃惊光阴、阴天相似、似乎 田野、野外苍白、苍天于是、等于无论、议论岸边、海岸 房屋、屋子关切、一切好久、不久散步、分散步行、脚步 唱歌、歌唱赶快、赶走旺季、兴旺旁边、路旁浑身、浑水 谁的、是谁年轻、轻声汽水、汽车迷茫、白茫茫水汽 海水船只远方连同同时行人出现出门起来空地回家火星二、形近字组词 敢(不敢)士(战士)似(相似)于(于是)屋(房屋) 取(听取)土(土地)以(可以)干(干枯)层(云层) 论(议论)旁(旁边)纸(纸巾) 轻(轻风)今(今天) 轮(车轮)傍(傍晚)低(低头)经(经常)令(口令)三、同音字组词 敢(勇敢)已(已经)惊(惊人)气(空气) 赶(赶走)以(以前)京(北京)旺(兴旺)汽(汽水) 茫(苍茫)在(正在)戴(穿戴)情(心情)圆(圆形) 芒(芒果)再(再见)带(带领)晴(晴朗)园(果园) 忙(急忙) 四、多音字léi (果实累累) sù(住宿) de(觉得) lù(露珠) lèi(很累)宿 xiǔ(一宿)得 dé(得到)露 lòu(露马脚) lěi(日积月累) xiù(星宿) děi(还得) hé(和气) dà(大人) jǐ(几个) sǎn(零散) 和大几散 huo(暖和) dài(大夫) jī(几乎) sàn(散步)五、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再组词。 汪(水汪汪) 王 旺(兴旺)

六、近义词 淘气—顽皮四周—周围无论—不管城市—都市出现—显现 浑身—全身已经—早已知道—知晓连忙—赶忙消失—不见 渐渐—慢慢一起—一同似—像霎(shà)时—突然 七、反义词 淘气—乖巧消失—出现晴—阴冷—暖外—内高—矮 八、同类词语: 例:海滩(椰树)、(贝壳)高原(雪莲)、(骏马) 沙漠(胡杨)、(骆驼)悬崖(青松)、(雄鹰) 九、四字词积累 1.很美很美很轻很轻很高很高很白很白很快很快 2.越来越黑越走越快越飞越轻越长越高越烧越旺 3.描写自然现象的四字词: 云开雾散微风习习冰天雪地风雨交加 云雾缭绕寒风刺骨鹅毛大雪电闪雷鸣 十、照例子,写句子 (1)含关联词的句子: 例1:雾把大海藏了起来。无论 ..蓝色的远方,都.看不见 ..是海水、船只,还是 了。 例2:雾把公园藏了起来。无论 ..远处的树木,都.看不见 ..是近处的花草,还是 了。 (2)补充句子: 例1: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例2:雪孩子变成了水汽。雪孩子变成了水汽,很轻很轻的水汽。 十一、课文积累 1.《夜宿寒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苏州寒山寺

蘇州寒山寺

唐張繼

寒山寺(Hanshan Temple)寒山寺在苏州城西阊门外5公里外的枫桥镇, 建于六朝时期的梁代天监年间(公 元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 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 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曾由天 台山来此住持,改名寒山寺。1000 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 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 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国十 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 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 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 等。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庑 殿(偏殿)、藏经楼、碑廊、钟楼、 枫江楼等。

?寒山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高12.5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据 角舒展。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这里包含着一个宗教传说:有一次中国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纷争,较量看谁的经典耐得住火烧。佛徒将《金刚经》放入铜鼎火中,经书安然无损。 为了颂赞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资纪念。 ?殿宇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 “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高大的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座上安奉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乃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 ?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 观音。画像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图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两人都是披头散发,憨态可掏。

《夜雨寄北》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仕途上被人排挤,潦倒终生。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背景】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友人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巴蜀地区,友人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友人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友人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诗人羁旅他乡的愁苦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

《枫桥夜泊》诗与寒山寺

《枫桥夜泊》诗与寒山寺 (唐)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本来只是苏州城外一座小寺,自从张继此诗流传之后,成为一处名胜古迹.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天宝十二年(公元年)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盐铁判官.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元年至大历暮年诗人家地诗首,其中有张继诗三首.高仲武评云:“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其于为文,不自雕饰.及尔登第,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从评语看来,可知他家世代是诗人.他地诗见于《全唐诗》者,只有四十余首,其中可能还混入了别人地诗.但宋人叶梦得说:“张继诗三十余篇,余家有之.”(《石林诗话》)可知他地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余首了.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如果这首《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地名字.这首诗是当年张继进京考试名落孙山,归途中夜泊枫桥写下地千古绝唱.他中了进士后,倒没有写出什么好诗.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后来被收入《唐诗三百首》,才使这首诗传诵于众口.我们知道,《全唐诗》收录多位诗人地多首诗歌!诗作能被收入《唐诗三百首》着实不易. 对《枫桥夜泊》诗,曾有诸多疑问.关于这首诗地诗题,就有人产生了怀疑.有人说,如果张继地船就停泊在寒山寺外枫桥下,那么他听到地半夜钟声,一定就从岸上寺中发出,为什么他地诗句说是“姑苏城外寒山寺”,而且这钟声是“到”客船呢?《中兴间气集》选此诗,题为《夜泊松江》,应是此诗地原题.诗中第一句“乌啼”,有人以为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此句中地“霜满天”,有人说,“霜,不可能满天.” 但庾信《和裴仪同秋日诗》曰:“霜天林木燥,秋气风云高“.杜甫《季秋江村》诗曰“渭琴将暇日,白首望霜天”.看来,“霜满天”似可理解为“满地是霜地深秋天气”.对第二句地“江枫”也有不同地理解.有人认为,江,指寒山寺大门西侧地江树桥;枫,即枫桥.喻守真编著《唐诗三百首详析》谓,“霜满”、“江枫”,隐指时令为秋.陈新注《唐

寒山寺重建史料

《枫桥寺记》宋·孙觌 平江自唐白公为刺史时,即事赋诗,已有八门、六十坊、三百桥、十万户,为东南之冠。诗云“茂苑太繁雄”是也。逮乾符、光启间,大盗蜂出,争为强雄。而武穆王钱鏐以破黄巢、诛董昌之功,尽有浙东西之地。五代分裂,诸藩据有数州自王,独尝顺事中国。有宋受命,尽籍土地府库,帅其属朝京师,遂去其国。盖自长庆讫宣和,更七代三百年,吴人老死不见兵革,覆露生养,至四十三万家。而吴太伯庙栋,犹有唐昭宗时“宁海镇东军节度使钱鏐”姓名书其上,可谓盛矣。 建炎盗起,官寺民庐,一夕为煨烬。而枫桥寺者,距州西南六七里,枕漕河,俯官道,南北舟车所从出,而岿然独无恙,殆有数焉。寺无石志,按《吴郡图经》,实“妙利普明塔院”,而不著经始之岁月。唐人张继、张祜尝即其处,作诗记游,吟诵至今,而枫桥寺亦遂知名于天下。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祐重建浮图七成,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 至嘉祐中,始改赐“普明禅院”,而雄杰伟丽之观滋起矣。属有天幸,仅脱于兵火,而官军蹂践,寺僧逃匿,颓檐委地,飘瓦中人。卧塌之上,仰视天日,四壁萧然,如逃人家。绍兴四年,长老法迁者,会其徒入居之,而相其室无不修,铢积寸累,扶颠补败,栋宇一新,可支十世。寺有水陆院,严丽靓深,龙象所栖,升济幽

明,屡出灵响,尤为殊胜。而塔之役最大,更三年而后就。一日,迁老过余言曰:“愿有纪也。” 余尝怪天下多故,县官财匮力屈,天子减膳馐,大臣辞赐金,将吏被介胄以死,士大夫毁车杀牛而食。而吾民则当输家财助边,率常睊睊然举首蹙额,疾视其上,无慨然乐输之意。而佛之徒,无尺寸之柄,无左右绍介之先,瓦盂锡杖,率尔至门,则倒衣吐哺,躧履起迎,唯恐后已。乃捐金币,指囷廪,舍所甚爱,如执左契,交手相付无难色,此何道也?今观迁老积精营作,练学苦空,敝衣粝食,不以一毫私其身,日以饰蛊坏、起颓仆为急。又饬其徒二三辈,持钵叩门,或持簿乞民间,日有获焉,惟资以治寺。以故一方道俗,皆向慕之。凡所欲为,无不如志,故成就如此。 今吾乡县之长人者,晨拥百吏,坐一堂之上,赫然如神明之临,又阻声威以怛之,而后吏得以投其隙。吾欲以柔道理之,量其力之所堪任而与之为均,无急之以期,无使吏迫之。上下休戚,共为一体,人人欢然欣戴,如驹犊婴儿之慕,以尽夫为民父母之道。夫以子弟而事父母,其于奉佛,固无间然矣。故著余之所欲言者为记,使归刻焉。绍兴十六年七月日。晋陵孙觌记。 (原《志》注:《吴郡志》“汲古”、“守山”两本皆有误字,以《吴都文粹》、《姑苏志》参校。)

《夜雨寄北》李商隐习题及答案

《夜雨寄北》李商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上】 班级:姓名: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二、赏析选择题: 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解析】D最后两句是想象,是虚写。 2、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解析】B第二句是真实的景象,是实写。 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

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解析】D 并不是累赘。 4、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了的谈话材料。 【解析】A 归期是遥遥无期。 三、赏析简答题: 1、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答: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 答:“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

寒山寺导游词

寒山寺导游词 车上讲: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就去参观千年古刹--寒山寺了。在到达寒山寺之前,我来和大家温习一首唐诗。是诗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这一首诗,唱红了张继和寒山寺。那这首诗讲什么的? 我来讲解一下给大家听。话说这首诗的作者张继先生,是距今约1200多年的湖北人。张生自幼饱读诗书,文采过人。长大成人之后决定上京考试,希望考取功名以求光宗耀祖。那知天不遂人愿,十年寒窗苦读却名落孙山。只有坐上小船,顺流而下好归家了。 这晚船开到了苏州,停在苏州城外的码头过夜。但张继这晚却怎么也睡不着,他想到了很多事情,十年的寒窗苦读,他本来很有信心的,谁知竟然考不及格,叫他如何回去面对江东父老啊。他索性披衣起身,夜深了,月亮都已经向西了,纯净的月光静静的洒在水面上,有几只乌鸦在树上扑着翅膀,偶尔发出几声叫声,他看着远处闪闪的渔火,心里真是无限唏嘘无限感叹啊。 突然之间,他听到远处传过来一阵钟声,当当当。原来

是寒山寺的和尚半夜在撞钟。钟声轻轻柔柔的传入他的耳朵,他的灵台反而是一片宁静,伴随着钟声好像给了他注入了新的力量,心里一下子觉得舒服了很多。于是他转身回到船里,拿出纸笔,一挥而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张继坦白讲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回家之后好好复习,第二次上京也考到了进士。但他的诗并不出名,被人熟知的也只有一首。但一首,就已经够了。如果没有这首诗,我想大家也不会千里迢迢的跑来看这个寒山寺了。 这首诗不单止在中国红,在日本却更红。因为在日本小学的课本里,就有这首诗。日本的小朋友背到这首诗时都会问老师:“老师,寒山寺在什么地方啊?”老师说:“在中国的苏州”。“好,那我长大了一定要去苏州,看看诗里的寒山寺”。就像我们读过鲁迅先生的课文,也要到三味书屋去看看一样。 所以寒山寺里边有很多有关日本人的东西,到了寒山寺见到了我会告诉大家。 从诗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了,那它实际是那一年建的呢?大概南北朝时的梁朝,即是公元500年左右,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原来不是叫寒山寺,叫妙利普明塔院,到了唐朝李世民年间,才改名寒山

《夜雨寄北》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

《夜雨寄北》李商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原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二、赏析简答题: 1、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答: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 答:“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3、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答:诗人和思念的人在长久的分离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谈甚欢,直至秉烛,他们谈论些什么呢?原来谈论的就是现在彼此思念的情状。 4、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答: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

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5、说一说诗歌一、二句的内容,以及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诗一开始,一问一答,摆出了不可解说的矛盾,即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欲归不得之苦跃然纸上。第二句描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的秋池,更为浓重的渲染了愁思与离情。6、三、四句是本诗的名句,作者由实转虚,他想象了什么的情景? 答:设想了相聚后,秉烛夜谈,叙说今日离情的情景。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用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思之苦,委婉的表达相思之情,构思奇妙。 7、古人最讲究炼字,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最喜欢哪个字? 答:“涨”赋予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注入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东台市梁垛小学经典诗文诵读实施方案

东台市梁垛小学经典诗文诵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中华古诗文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旨在及早让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刻接触最有智慧的经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培养其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开启其创新思维,奠定他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阐明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常常感叹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滑坡,感叹道德教育的苍白无力。倘若我们培养的学生对表现我们民族伟大灵魂的理想,风骨,操守,胸怀,精神,智慧,原则都一无所知,那我们的素质又从何谈起?一个没有人文底蕴的国家和民族,即使科技再强也是虚无的,一个没有人文素养的个人,即使知识再多也只是一个站在知识高峰上的侏儒而已。作为“引路人”的教师,无论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考虑,还是基于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的迫切需求,都责无旁贷地要重视起经典作品、古诗词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和探讨,要积极参与其中,和学生共同背诵经典作品、古诗词,共同发展成长。

二、活动目标: 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增加自身人文素养。 2、以经典诗文陶冶儿童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其诚信精神。 3、建立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并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4、通过对大量经典作品、古诗词的吟诵和记忆,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激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5、通过诵读中华经典诗文,营造和谐的、人文的校园文化,形成诵读经典诗文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诵读内容诵记内容主要包括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三字经》,《弟子规》,成语故事,精选中外现当代美文、儿童诗歌、名言警句等。一年级上学期: 1、古诗(10首)《江南》、《敕勒歌》、《古朗月行》、《绝句》(迟日江山丽)、《寻隐者不遇》、《塞下曲》(月黑鹰飞高)、《夏日绝句》《七步诗》、《画》、《幼女词》 2、三字经:从开始至“人不学,不知义。” 3、儿童诗五首:《鞋子》、《我长大以后》、《等我也长了胡子》、《笑》、《欢迎小雨点》、 4、成语故事:画蛇添足亡

李商隐《夜雨寄北》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商隐《夜雨寄北》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寄北: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君:指所怀念的妻子。巴山:亦称大巴山,又叫巴岭,其山脉横亘干今陕西、四川两省边境,这里泛指巴蜀之地。夜雨涨秋池:秋夜下着大雨,池塘里的水涨满了。何当:何时。剪烛:剪去烛花,使烛光 明亮。西窗:住室两边的窗户,这里指内室。却:回溯。这两句说,何日于西窗 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话,回叙今夜我客居巴山思念你的情景。 1、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 2、诗人为什么重复“巴山夜雨”? 另1、“何当”照应上文的_____字。另 2、用简洁的话想像出“今夜”诗人在做什么。 另3、本诗构思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1、时间:分离的现在和会面的将来;空间:诗人独处的巴山与夫妻团聚的 北方。

2、突出思亲念归,寂寞凄凉的感情;将现在和将来,自己和妻子,巴蜀和 北方联结起来。 [鉴赏提示] 《夜雨寄北》这首诗大概是李商隐寓居蜀地时所作。身居“巴山”,又值秋 天“夜雨”,在羁旅寂寞之中,自然会想到亲人。但作者开头却说“君问归期”,是写亲人思念自己;“未有期”是作者的回答。在一句之中,一问一答,一虚一实,把自己怀念妻子,同时想到妻子也在怀念自己这种深厚的感情,用推进一层的写法,真挚地表达出来了。后两句以希望作结,预想着将来会面的时候,能把 今夜的情景向亲人诉说,那该是怎样的高兴啊!描写这种对未来的希望和设想, 就把怀念亲人的内心活动,表现得更加具体和深沉。这首诗内容并不复杂,而艺术构思却颇具匠心。

韦应物诗歌中的佛教思想

韦应物诗歌中的佛教思想 韦应物(737—792)是唐代著名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自幼聪慧绝伦,早年豪纵不羁,横行乡里,被乡人所怨。15岁起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自由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唐代宗广德至唐德宗贞元年间,韦应物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贞元七年(791)退职,闲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于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初卒于苏州。后运回长安,十一月归葬少陵原祖茔。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韦应物的诗歌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有“五言长城”之誉。流传至今的作品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韦应物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和地方官,而且还是一位佛教信徒。在他的佛教诗歌作品中,有描写游赏佛寺的诗歌,有描写与高僧情谊和赞颂高僧的诗歌,还有抒发修学体悟和感叹世事无常的诗歌。 一、游赏佛寺诗 韦应物是一位以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而著称的诗人,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有一类是描写游赏佛寺的。由于韦应物是一位佛教信徒,游历佛寺便成为他在公务之余的一大乐事。每当他游赏一处道场,都会描写道场清净庄严的景色,抒发自己游赏佛寺的感受。他的《行宽禅师院》就是一首描摹佛寺优美环境的诗歌。诗云: 北望极长廊,斜扉映丛竹。 亭午一来寻,院幽僧亦独。 唯闻山鸟啼,爱此林下宿。 诗歌中虽然没有直接介绍行宽禅师,但从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禅师禅院环境的清净幽雅。禅院很大,长廊一眼望不到边,行宽禅师的禅房则处于竹林掩映的山间。诗人中午时分来到行宽禅师禅院,感受到禅院的寂静优雅。由于禅院处于山中,人迹罕至,行宽禅师常常独来独往。诗人在人事繁杂的官场中沉浮,偷

寒山寺的钟声为何越敲越响

寒山寺的钟声为何越敲越响? 苏州集江南山水文物之大成,而寒山寺的霜月钟声更是勾画出苏州不朽的典雅风范。一首张继的《枫桥夜泊》让枫桥与寒山寺享有盛名,也让寒山寺得以名扬海外。1987年,开放的中国旅游业刚刚兴起,一位日本友人向苏州国旅欣然提出,在日本,有除夕夜吃年夜饭、到寺庙听钟声除烦恼的习俗,日本有仿寒山寺,但没有苏州的寒山寺有名,何不共同组织推出除夕听钟声活动?这一建议带来了“日本大阪府迎春团”90多名日本游客,在寂静无声、泥泞弯道的寒山寺聆听了108下除夕钟声。这次钟声纯属偶然,但睿智的苏州人却从这平常的钟声中觅到了旅游的“天籁之音”,也在这钟声的余音之中构架了苏州大旅游的雏形。 苏州旅游部门清醒地意识到寒山寺在苏州旅游中所具有的“王牌”风范和辐射效应,逐步规划将5.7公顷面积的寒山寺扩充到18公顷,按《寒山寺繁华图》的原貌建成书院、枫桥古镇、铁岭关广场、寒山别院、渔隐小圃、江枫洲等景点,形成以山水背景为衬托,古寺、古桥、古镇、古塔、古街、古关和古运河相连的幽雅意境。这些景点恢复了“枫桥北街”、“夜泊处”、“愁眠轩”、“听钟桥”、“渔隐桥”、“江枫草堂”等历史旧貌,形成一幅情景交融的“寒山风俗图画”。 从1978年听钟声以来,原来只有旅行社操作的活动项目得到了政府的关注支持,从吃年夜饭、参加景区相关庆典到入寺听钟声,活动步骤被确定下来;从仅仅面向日本游客到面向海外客人、面向普通市民,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寒山寺听钟声活动在各相关部门的配合、众多游客市民的关注中形成了如今的品牌形象。而钟声活动也在旅游主轴下延伸出民俗文化的再现:传统龙灯、舞狮表演、手工艺苏州精品展、农村民间艺人对唱吴地山歌、燃篝火、猜灯谜、走四桥……而苏州相关部门推出的庆典宴会、枫桥景区庙会、“梦苏州”大型歌舞演出、乘古代画舫夜游古运河等,用最完美的元素组合成“大旅游合奏曲”,使苏州人利用历史资源、利用大旅游的合力,创造了一个从一般旅游活动跃升到品牌旅游活动的奇迹。 目前,寒山听钟已从一个简单的旅游活动发展成为国际特色旅游活动。26个除夕夜晚,总数已超过20余万名的国际游客来苏州聆听钟声,最初只是日本人,后来发展到德、美、法、意和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游客。除古诗带来的盛名之外,听钟声活动越来越具有“国际特性”。如今,寒山寺每年的游客接待量已经从过去的数万人次发展到今天超过100万人次。据了解,近年来寒山寺听钟声吸引了数千人在岁末亲临,而且其中不少外国人都是携家人数次光顾,到寒山寺听钟声已经成为不少国际游客岁末年初的“固定节目”。苏州无线电运动协会坚持12年向世界各地传送寒山寺零点钟声,受到世界各地华侨尤其是我国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地区人们的喜爱。 据苏州旅游局负责人介绍,与往年相比,2005年第27届寒山寺听钟声活动新添的两大特色:一是听钟声当晚将于苏州会议中心举行宗教音乐会,其主题为和平、祈福,由寒山寺邀请江苏宗教界的百名僧侣集体表演梵呗音乐,同时苏州道教仙乐也将同台献演,音乐会历时预计约70分钟;二是寒山寺历年来收藏的100多口古钟将首次在枫桥大街上向中外来宾展示。围绕听钟声活动,苏州市还推出了3条特色游线,让游客在为来年祈福的同时,深入体味东方水城的神韵。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唐代诗人张继一首千年吟咏大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传颂于大江南北,随着时光的流逝,这钟声不仅会越敲越响,而且会越传越远。(资料来源:根据周伟民同名文章整理,原载《中国旅游报》2005年12月29日)

园林作品需具备的要素分析

园林作品需具备的要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22T13:54:27.9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尹书健[导读] 摘要:殷、周时期是中国园林生成期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的中国园林还仅是天子、诸侯、卿士大夫等上层阶级所拥有的“贵族园林”,相当于“皇家园林”的前身;秦和西汉是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皇家园林”,并确立了园林中“宫”、“苑”2个类别,对后世中国宫廷园林的建造影响极为深远;寺庙园林出现于魏晋时期,文化和经济都繁荣昌盛的唐宋时期,出现了写意山水;在 明清时期,这种写意山水造园艺术进一步 身份证号码:43042119790511XXXX 海南兴源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摘要:殷、周时期是中国园林生成期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的中国园林还仅是天子、诸侯、卿士大夫等上层阶级所拥有的“贵族园林”,相当于“皇家园林”的前身;秦和西汉是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皇家园林”,并确立了园林中“宫”、“苑”2个类别,对后世中国宫廷园林的建造影响极为深远;寺庙园林出现于魏晋时期,文化和经济都繁荣昌盛的唐宋时期,出现了写意山水;在明清时期,这种写意山水造园艺术进一步发展,并且趋于成熟阶段。后期发展成熟的中国园林,布局严谨巧妙,技艺精湛高超,风景山明水秀,境界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的意境,从中修身养性,其秉承了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改造的鬼斧神工,对自然独特深刻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本文主要对自然式古园林的构景要素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园林;山水关系;构景 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自然式园林的美。的确,在我国传统园林的发展中,园林与山水画和田园诗文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空间上讲究“隔景”、“藏景”,要求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趣。园林的美是利用地形(包括山和水)、植物、园林建筑、广场与园路、园林小品等构景要素组成的,园林是以山、水为骨架,植被为装点的构景方法。 一、山、水地形 有山靠山,有水依水,充分攫取自然景色的美为我所用,传统园林中园林布局最注重的处理手法就是顺应自然。按自然山水风景的形成规律来塑造园中的风景,使园内景色富有自然天真的魅力。园林艺术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或者改造整理)山水风景美,使之更集中、更精练、更便于观赏。美丽的自然景色为园林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但是造园并不是单纯地模仿自然,再现原物,而是以山水、花木和建筑等组景要素,经过艺术劳动,塑造出比自然风景更美的景色的实践过程。 具体地讲,园林艺术处理山水(即叠山理水)的规律就是“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理贯通,全园生动”。其实,山有脉络走向,水有源头流向,这是自然山水风景最一般的规律。要是园林中的山无脉络,混成一堆,园中的水又是无源的死水,那末即使亭台建筑设计得再精巧,花木品种再多,整座园林也是生动不起来的。因此,造园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山的脉络走向,疏通园中的水源,并使山水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如果园林建在自然山林之中,那么就应该按照自然山岭的脉理走向来构山,这也就是明代计成说的“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陡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要是平地造园,也要“高出可培,低方宜挖”,按照景色的需要使全园山石脉理协调并统一起来。 园林风景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就要让园林充满活气,顺应自然地组织山水。水是园林的灵魂,水是园林的生命,水因山转,山因水活,山水是园林构景的主要要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园林风景中山水的基本关系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只有能流转的活水,才能给山带来生气;只有富有生命力的水,才能活泼泼地映出园林景色。要是园中的水是一潭死水,就会腐臭变质,根本谈不上自然之美了。为此,计成在《园冶》中指出:造园在初创阶段就要“立基先究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自然山水中的园林,得到活水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只要引进天然水源就可。,如杭州灵隐寺的冷泉、无锡寄畅园的二泉水等;有些园林景观中,泉水源头本身就是很好的一景,如太原晋祠的难老泉、济南大明湖的趵突泉。在城市园林施工过程中,也要疏通水的去路,接入天然的河道。古园中的闸桥、闸亭都是为控制外河和内水而设立的。有些城市园林,实在没有办法接通活的地表水,造园家便因地制宜地在溪池的最深处,打几口井,将园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活水沟通,来保证水的活力,江南一带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常用这种办法救活水源。 二、植物 植物是园林是园林设计中有生命的题材,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花卉、草坪地被、水生植物等。植物的四季景观,本身的形态、色彩、芳香、习性等都是园林构景的题材。园林植物与地形、建筑、山水等有机配植,形成优美、雅静的环境和艺术效果。美丽的景色让人触景生情,流连忘返,盈育和产生诗情画意的美好心情。而树木花草的色彩及沁人心脾的情香,则更让人享受到陶醉于自然怀抱的美感,在欣赏大自然中达到养目清心、精力充沛的效果。 在实际工程中使用植物以求最佳环境和生态效果,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尊重科学,熟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美学特征,了解人们的审美心理,合理地、科学地设计和配置。在植物种栽上,要适树适栽、适时适栽、适法适栽,在植物选择上,要因地制宜,注重当地的乡土植物和野趣植物。例如,杭州萧山湘湖风景区的植被景观中,倡导还原湘湖原有地域性植被,发掘湘湖历史上原有的植被特征,强调湘湖植被的乡土地域性,种植以香樟、浙江楠、垂柳、银杏、樱桃、杨梅、桂花、山茶等为主的树种。 园林植物的栽植也同山水造景一样,要顺应自然。我国古园中栽花种树的原则,是让其自然生长,不加人工约束。因此,在古园中几乎看不到西式花园中那种笔直的林荫道,修剪成几何形体的树木和十分对称、规正的花台,园中植物几乎都是姿态舒展、生意盎然的。而且它们往往间杂种在一起,就象在山野中一样。有姿态古拙可以入画的老树,有随时会变化的各色花果,诸如桃、李、海棠、柿子等果树,在园林中互相辉映,给景色平添了不少山野的自然气息。 园林中除考虑植物要素外,自然界往往是动植物共生共荣构成的生物生态景观,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动物景观的规划如观鱼乐、听鸟鸣等将为园林增色不少。 三、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是园林与建筑两者的有机融合,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人工与自然的有机融合。,在园林中既可起到点景的效果,又为赏景提供了休息的场所。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需要,园林中建筑物的单体造型分厅、堂、房、亭、台、楼、阁、廊、桥等,其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根据园林设计的立意、功能要求、造景等需要,而且必须考虑适当的建筑与建筑的组合。功能不同形式各异,才会使景点更加具有个性。此外,还要考虑建筑的体量、造型、色彩、以及与其配合的假山艺术、雕刻艺术、园林植物、水景等诸多要素的安排,并要求精心构思,使园林中的建筑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