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析中国传统古兵器的历史演变过程

探析中国传统古兵器的历史演变过程

探析中国传统古兵器的历史演变过程
探析中国传统古兵器的历史演变过程

探析中国传统古兵器的历史演变过程

【摘要】探究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历程,从人们的生活文化中寻找古代兵器的踪影。认为中国古代兵器制造自原始社会开始,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渐拥有了基于大量生产的制造文明的积累,是现代制造文明的先驱。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兵器慢慢从古代工具中独立出来,并且大量生产,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国家产业。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直至15至16世纪,我国科技发展停滞不前而大大落后与西方,形成西方对从中国传播过去的火器加以改进,然后通过贸易之路,“重新包装”输回中国的现象。

【关键词】中国传统古兵器文化;古兵器的发展阶段;冷兵器;热兵器;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军事领域里的辉煌成就更是举世瞩目,曾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兵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与战争息息相关的兵器生产和开发。中国的传统兵器更是集历代文化、历史、科技、艺术、技艺于一身,打上了一个民族的烙印。①

兵器的起源与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必须要制造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早在五六十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用一块石头去砸碎另一块石头,从中选出带有锋利边缘的石头去砍斫树枝,这样就造出了我国第一批石器和木器。原始人类以粗陋的原始木石为工具,采集果实和猎取鸟兽作为生活资料,也以这些原始工具作为抵御猛兽侵袭的兵器,这时工具和兵器实为一体。

我国原始社会的兵器主要是石兵器和竹木兵器。生活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采集石英岩和砂岩,也有少量的燧石和水晶,经过初步的打砸加工后,制成了带锋利边缘或锐利锋矢的石器。他们除了使用这些兵器进行生产劳动外,也作为防身的武器。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在木棒顶端绑上经过加工的石器,制成了石矛、石斧、标枪等,并且还发明了弓箭。弓箭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①伯仲主编:《中国传统兵器图鉴》,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较发达的智力才发明出来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可以捕获更多的猎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使用磨制的兵器,经过精细磨制的石斧、石刀、石矛、石戈和骨制的标枪,成为人们发展生产的得力工具。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并发生了掠夺奴隶和财富的战争,于是这些工具便成为与相邻部落进行战争的兵器。至此,兵器便从生产工具中独立出来,成为战争专用的特殊工具。①

一、古代兵器的发展阶段

(一)石制兵器阶段

石制兵器阶段,可以分为砸制和磨制两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兵器与生产工具并无明显的界线,它们既是劳动工具,又是防身的武器。从原始社会到夏代中期,是兵器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石兵器是从石工具转化而来,随着生产了的发展,不断改进,从开始时的制作比较粗糙、简单,到夏代制作比较精良,种类也较多,比如石刀、石铲、石镰、石矛、石戈、石斧、石铲等。这时的战争大都是部落之间的战争,为了战胜敌人,于是就出现了由少数人专门制作一些和生产工具不同,但可以有效地杀伤敌人的兵器。②这些兵器大多是仿照动物的角、爪、啄的形状而制成,比起当时的一般生产工具的杀伤力要大得多。由于那时生产力发展缓慢,其使用的年代较长,直到铜兵器盛行的时代,仍然夹杂使用,后因铜兵器兴起并取得进展后,才基本消亡。

(二)青铜兵器阶段

我国的青铜兵器阶段应该是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开始的,从截至目前的考古出土文物来看,青铜已经被用来制造兵器了。青铜兵器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历时最为长久。考古挖掘出的兵器属青铜兵器最多。③主要有戈、矛、戟、鉞、刀、剑、匕首等。以下以戈、矛为例作具体阐述。戈起源于石器时代,由镰刀类工具演化而来。商代,青铜戈是车战中普遍使用的上乘兵器。西周时期的青铜戈为了加强钩击的效能,使戈援上翘。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征伐频繁,戈的下刃不仅锋利还带有突刺。汉代以后,随着战车的衰落,戈被铁戟取代。矛是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兵器,早在原始社会便出现了矛的雏形,

①杜文玉等:《图说中国古代兵器与兵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7年版,第2—3页。

②杜文玉等:《图说中国古代兵器与兵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7年版,第4页。

③同上。

商代出现了青铜制的矛头,矛的形制也固定下来。在数量上是仅次于戈而大量装备军队的武器。西周矛的形制由阔叶向窄叶发展,矛的刃部逐渐加长。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矛头,其材质坚硬,通过锐利的锋刃便可伤敌,由此铁矛逐渐取代铜矛,向着小巧、轻便的方向发展。①

(三)铁制兵器阶段

铁制兵器最早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但是铁制兵器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完全取代青铜兵器,直到西汉初期青铜兵器才开始逐渐被铁制兵器取代。准确地说在汉武帝统治时期,铁制兵器才基本取代了青铜兵器。铁兵器有了很大改进,剑和刀的尺寸加大,剁和砍的两用性能日臻完善,剑盾并用为步兵的主要兵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大量铁兵器替代铜兵器,促进了铁制兵器的进一步的发展,青铜器逐渐退出战争舞台。从战国刎宋代,铁制兵器的形制不断发展,种类逐渐增多,治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工巧匠制出一批又一批宝刀、宝剑、宝枪等,铁制兵器以其所向披靡的杀伤效力,使冷兵器的发展达到了巅锋。当火器闻世之后,冷兵器依旧在战争中充当反身自卫、拼杀格斗的主要兵器。

从汉武帝开始,在全国遍设铁官,由铁官组织规模冶铁生产推广“炼钢术”,大量制造铁兵器,铁兵器基本上取代了铜兵器。在西汉都城长安发掘了一个建于汉高祖毁于王莽末年的兵器库遗址,其中大量兵器铠甲都是铁制,只有少数的一些铜质镞头。汉军换装铁兵器后,西汉对四邻割据敌对政权一概严禁出售铁器,力图保持汉朝在这一邻域的优势。②

(四)古代火器阶段

我国古代火器时代的到来比较早,自火药发明以后,利用火药作为杀伤源的武器逐渐研制出来,并应用于战争。随着火药的发明,在唐朝末期就已经开始在战争中利用火药来焚烧敌方了。到了北宋时期火器的发展很快,形形色色的火药武器相继问世。古代火器主要包括火箭、火铳和铁火炮等。火器的威力和破坏力远大于冷兵器,因而继冷兵器后逐渐成为古代战争的主要武器。火器经过南宋、元朝、明朝等历史时期,我国的火器制造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许多火器的制造都在世界上保持领先水平。但是从清代开始,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停滞不前,火器制造仍然停留在鸟枪、喷筒的水平上,无论是火器的口径还是射程,都已经大大

①伯仲主编:《中国传统兵器图鉴》,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

②姚林庆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铁兵器取代铜兵器在何时?》,2000年第7期。

落后于西方。直到鸦片战争后,才开始重视对西方先进火器的引进,并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制造近代枪炮。①

二、古兵器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冷兵器与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冷兵器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早也是使用时间最长的金属武器。然而,它的形成却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恩格斯曾经说过:“根据我们已发现的先史时期的人类遗物来判断,根据最早历史时期的人种与现在最不开化的野蛮人的生活方式来判断,最古的工具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是打猎和捕鱼的工具,而同时又是武器。”

②这一论断,完全符合我国兵器的发展史。《墨子﹒节用》中有“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致民以兵行,日带剑。”说明最早的武器,不是用来杀人、对敌,而是用以防身杀兽的。《六韬﹒龙韬﹒农器》就有记载了民间器物如耒耜、斧锯、锄 、杵臼等“战攻守御之具”;《太平御览》也有记载“守战之具,皆在民间。耒耜者是其弓弩也,锄耙者是其矛戟也,簦笠者是其兜鏊也,镰斧者是攻战之具也。”反映了若干兵器初期阶段的真实情况,说明了兵器的形成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兵器是从人民生活中慢慢改进演变独立出来的。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兵器逐渐成为战争中的专用器物,逐渐由初期的打击式变为穿刺式、劈杀式的有刃的锋利兵器,而且品类也日益增多,古代军事文化中关于兵器种类的记载开始多了起来,并且形成了关于兵器种类的文化形式。③(二)热兵器与传统文化

热兵器的出现实基于火药的发明,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成就。火药的发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它的研究始于中国古代炼丹术。秦汉时期,帝王贵胄为求不死,命方士炼制长生金丹。自汉武帝妄想“长生

①杜文玉等:《图说中国古代兵器与兵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7年版,第5页。

②恩格斯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10页。

③晟永著:《军事历史研究》,《冷兵器与中国传统文化》,1998年第4期。

久视”,向民间广求丹药,招纳方士,并亲自炼丹。从此,炼丹成为风气,开始盛行。虽然炼丹家们最终都没能炼出长生不老药,但是炼丹家的虔诚和不断反复实验寻找新方法却为火药的发明创造了条件。直到后来火药被军事家所重用,才慢慢有各种各样的热兵器出现。从唐朝末年开始运用于军事上,宋代开始,火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出现了燃烧、爆炸、管状三大类火器。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国家。被西方国家加以广泛的、充分利用。

中国人火药因偶然性的因素,发明得早,但是中国人却没有好好利用这一强大的、杀伤力够大的武器。火药刚开始发明的时候是不受方士喜爱的,甚至可以说,方士是讨厌它的,因为它稍有不慎就会毁了方士的心血以及危害到人身安全。所以火药从发明到真正用于军事领域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人利用火药来制造烟花、爆竹等用于娱乐方面。直到火药发明后的10—14世纪战争频繁,用于军事的火器随之出现。宋人路振写的《九国志》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唐哀宗天祐四年,郑璠攻打豫章城,他命令士兵“发机飞火”,烧毁城门,此事被认为是火药兵器较早的运用战例。北宋,在王安石“强兵御敌”政策大影响下,火器的应用和创造得以加速发展,在东京汴梁还开设有专门生产火药的工厂。南宋后期,由于火药性能的提高,出现了以火药为能源的弹丸发射器。元代,在以往的火药技术基础上,制成了把火药和弹丸装在金属管筒内来发射的远射性火器,出现了具有现代枪械意义雏形的新式兵器——火铳。元末明初,明太祖较多地使用了火铳作战,广泛用于陆战攻坚与水战之中。但是到了明代中期,传承旧制的火药兵器没有很大的突破,直到欧洲先进的枪和炮制造技术传到中国,明代的远射兵器才获得了很大发展,改善了军队的装备。①相反地,自从火药传入西方国家其功效就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伴随着火药的爆炸声,中世纪的瓦解和新世纪的诞生。火药动摇了西欧的封建统治,昔日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了,火药的发明大大的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是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重要支柱之一。西方国家很直接的就肯定了火药的价值,并且陆陆续续开设火药厂,但是他们真正认识到火药的威力,并致力于火器的研究则是在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用火炮摧毁了拜占庭帝国的城墙也摧毁了对欧洲人来说是阻挡来自亚洲的强大攻势的屏障。半世纪后,奥斯

①伯仲主编:《中国传统兵器图鉴》,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90页。

曼帝国就推进到了欧洲中部的维也纳,与统治西南欧的伊斯兰教遥相呼应,使欧洲感到了处于异族战略包围中的生存威胁。科学技术的发明向来是先从军事领域开始的,因为任何王朝关心军事力量的增长都远远的超过了其他领域,许多技工、发明家都将精力转向这方面。技术的发展也有助于欧洲对外扩张。欧洲对热兵器发展的热衷,使欧洲热兵器的技术远远超过了中国。15至16世纪,中国的火器发展日趋缓慢,而欧洲对从中国传播过去的火器加以改进,发明了威力更大的火炮和火铳,通过开通的贸易之路,返回输入了明代的中国,并成为明军的主力兵器。

三、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代兵器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很小的分支。而古代兵器的演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古代兵器曾经长久的立于世界的前头,是伟大的劳动人民通过经验的积累,技术的改进共同努力的结果。有交流才会有进步,中国自清后,热兵器远远的落后于西方,其自身“不进反退”的消极态度占据主导因素,但是自己闭关锁国,不与外面的世界交流,没有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沉浸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思想更是一个很大的弊端,导致了自鸦片战争国门被迫打开后就处于挨打地位,对于这点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当然在如今“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和谐世界中,现在兵器,已不再是起单一的武器作用,更重要的是兵器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之一,更多的是观赏、纪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伯仲主编:《中国传统兵器图鉴》,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2]杜文玉等:《图说中国古代兵器与兵书》,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7年版。

[3]倪洪林主编:《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古兵器、乐器鉴赏及收藏》,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4]周纬著:《中国兵器史稿》,[M].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5]王兆春著:《中国火器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中国古代冷兵器介绍大全 在中国古代,中国的冷兵器可谓是品种繁多,眼花缭乱,虽有中国18般武器之说,但是真个数起来,中国的武器远远多于18种,不管是从常规武器,特殊武器,暗器,绿林武器来看,这比同时代的欧洲的不管是罗马军团还是十子军,还是哥特骑士远超过中世纪的欧洲要先进得多,这里鄙人就凭着平时积累的关于冷兵器的,条顿骑士,圣约瀚骑士团等等,任何军事集团都无法比拟的。再者,当时中国的冶炼技术和制弩技术远一点点知识,向在座的各位英雄好汉,江湖豪杰述说一下。所谓18般兵器之说,应该是只限于中国古代军制中规定的18中正规兵器。 1。刀:一边开刃,以劈砍为主的武器,历代不管是军队还是绿林好汉都用,大批流行于汉朝的环,环刀,朴刀,还有首刀(就是这刀赶走了匈奴,构成了横扫欧洲的“上帝之鞭”),其分很多种,如腰刀,柳叶刀一些武将所爱的骑在马上使的大型刀。 2。剑:两边开刃者为剑,在欧洲剑和刀是没有区别的,它们都是一个单词,中国的剑的历史很久,可以为的就是在战车上发展更大的杀伤(当时只有赵国是以骑兵为主,大多国家仍是以战车为主战兵),后来由于刀的盛行,在部队离逐渐代替了剑,使剑只成为将军的武器或追索倒商朝以前,大批装备部队是在东周时期,特别是象秦朝的剑,长达1。5米以上,者是装饰。在明朝有例外,当时戚续光为了摆平倭寇,从而制造了重剑来对抗倭猪的锋利的太刀,但是这种重剑还是没有德国条顿十子军骑士1。8米的重剑那么猛。 3。矛:有的书上也说体恐怕是不对的。矛最长是长达4米的,主要是用于车战的,骑在马上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标矛=枪,这点我至今也不太清楚,但是从一些小说和文献来看,把矛和枪完全归于一枪(投矛)叫枞。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4。枪:可以是这么比较矛和枪,抛开柄,只看刃部,刃长者为矛,刃短为枪。枪头无疑比矛头要轻,马长枪来的方便,机动也高了不少。枪有许多种,绿沉枪,鸦角抢,虎头枪,提卢抢,还有宋朝为抵抗杀伤却一样,都是以刺,冲为住,再者,由于战车的退役,长矛的用处也少了,杀人不如纵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倒马

传统十大吉祥图案

传统十大吉祥图案,你知道多少? 一、三羊鼎立解题:羊、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阳」。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开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开泰即启开的意思,预示要交好运。「三阳开泰」图案,寓意祛尽邪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

二图片介绍:二、喜蛛从上垂落而下解题:喜蛛即「●子」。一种长脚的小蜘蛛。《初学记》卷四引《荆楚岁时记》,「七夕,妇人……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子网於瓜上,则以为得。」陆玑《诗疏》载,「〔喜子〕一名长脚,荆州河内人谓之喜母,此虫来著人衣,当有亲客至,有喜也」。人们把喜蛛喻吉光。喜蛛落下象徵「喜从天降」。

三图片介绍:三、鸡立于石上解题:室,房屋、房间、内室。《诗·小雅·斯乾》:「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亦指家资。《国语·楚语上》:「施二师而分其室。」又指妻室。《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石」,谐音「室」也。「鸡」、「吉」谐音。「室上大吉」,寓意合府安康,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四图片介绍:四、喜鹊、莲、芦解题:「连科」见「一路连科」题解。「喜得连科」祝贺连连取得应试好成

五图片介绍:五、爆竹、民间玩具,鱼或儿童抱鲤鱼解题:用爆竹,民间玩具等寓意年节的到来。「鱼」与「余」同音,比喻生活富裕,到年节之时,家境殷实。这表达了古代人们追求年年幸福富裕生活的良好愿望。在中国,无论城乡,把这愿望形之于图画的习惯,至今未颓。过新年的时候,家家挂一张儿童抱鲤鱼的年画,既表达欢庆之情,又图来年吉利。

六图片介绍:六、金鱼数尾解题:金鱼,亦称「金鲫鱼」。鲤科。由鲫鱼演化而成的观赏鱼类。种类甚多。鱼的形象作装饰纹样,早已见于原始社会的彩陶盆上。商周时的玉佩、青铜器上亦多有鱼形。鱼与「余」同音,隐喻富裕、有余。年画多喜这个题材。「金玉满堂」,言财富极多。《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亦用以称誉才学过人。《世说新语·赏誉》:「王长史谓林公:『真长可谓金玉满堂』.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与寓意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与寓意 吉祥图案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美术形式,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它源于商周,始于秦汉。发育于唐宋,成熟于明清。它那丰富的内涵,善美的理想正是中华民间文化的象征。 吉祥图案出于吉祥观念,乃民俗民风。而吉祥观念的产生一直可上溯至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图腾是指一个民族的标志,一般是宗教的祖先和守护神,以祖灵崇拜为主,兼及生殖崇拜。此类吉祥图案有:龙纹(如二龙戏珠)、凤纹(如鸣凤朝阳)、龙凤呈样、句芒(农神)鞭春(春牛图)、虎纹、犬纹、龟纹、蛇纹、鱼纹及葫芦、莲花(两者皆喻生命本源)、石榴、葡萄、桃等,沿用至今。 中国历代的吉祥纹样,代代相承又代代相异。商周的威仪神秘,秦汉的质朴写实。魏晋的矫健刚劲,隋唐的丰满富丽,宋朝的典雅秀丽。.明清的纤细巧密,都令人赞叹。 吉祥图案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出现在陶瓷、漆器、建筑画、雕刻、织锦、刺绣;地毯、年画、剪纸、首饰、服装等工艺美术日用品上,在装饰性和实用性方面为其他美术形式所不能比拟。 吉祥图案着重于寓意吉祥的内涵,因而有别于一般的装饰图案。而吉祥的内涵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辞海》云:“吉祥,亦作吉羊。”《庄子·人世间》日:“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台湾《中文大辞典》:“吉祥止止:谓喜庆好事不断出现。”)成玄英疏曰:“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此种解释仍是以抽象概念解释抽象概念,而吉祥图案是将抽象的概念物化。睿智的中国人以丰富的想象力与联想力,先将抽象的概念与一具体的实物相联系,再将这种实物美化,并与其他吉祥物组合在一起,最后的效果,就是让人们在画面中读出那一抽象的概念。其主要表现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谐音法:即以同音或相近的音借喻某一吉祥事物,在民间创造出了不少谐音的装饰图案。 吉祥如意:戟代表吉,祥云图案代表祥,这样就可用戟、祥云与如意组成图案。或用小孩手中拿着橘子和如意骑在大象背上来表示吉(橘)祥(象)如意。 吉庆有余:吉、庆、余三字换成戟、磬、鱼,这样即便不识字也能从图案中读出吉庆有余来。荷花与盒子在一起为“和合”,意为和谐好合。 原形为搔痒杖的如意,加上柿子,一同构成新的图形便能读出“事事如意”。若加百合或柏树则读做“百事如意”。若换成万年青,自然该读“万事如意”了。 四季花卉或月季花安放于花瓶之中即是“四季平安”。 其他类似的如佛手(福)、鹿(禄)、芙蓉桂花(夫荣妻贵)、十钱(全)十梅(美)、獾(欢)天喜(喜鹊)地、枫树或蜜蜂(封)猴(侯)挂印等等。 这种形式与内容巧妙结合的手法,既悦目又悦耳,为中国装饰艺术中——个趣味盎然的特色。 二、借喻法:借助可视的有寓意或象征性的事物来比喻吉祥。 富贵白头:选择象征富贵的牡丹与白头翁组成画面,以一种花和一种鸟来比喻人与人长时间的和谐相处。 佛教的八吉祥图案:寓意消灾灭祸。法螺——妙音吉祥。法轮——圆转不息。宝伞——张弛自如,保护众生。华盖——解脱众生病苦之象征。莲花——圣洁、出污泥而不染,生命之本.灵魂安息处。宝瓶——福智圆满不漏。双鱼——避邪、解脱坏劫。盘长(吉祥结)——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大全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大全 群芳祝寿:桃、月季花、灵芝和竹。芳,即花卉,亦比喻美名或美德。多种花卉组在一起曰「群芳」。「群芳祝寿」比喻许多具有美好品德的人为健康长寿者祝寿。此外,以灵芝、水仙、竹和桃或寿石组成图案叫「芝仙祝寿」。

群仙祝寿:寿石、数株水仙及竹。以数株水仙喻「群仙」。寿石取「寿」字、竹与「祝」谐音。《埤雅》:「海上有蟠桃,三千霜乃熟;一千年开花,一千年结子。」相传三月三曰西王母寿辰,设蟠桃会,上、中八洞神仙齐来祝寿,其间白猿献桃,麻姑献酒,欢宴歌舞,共庆王母寿诞。

新韶如意:花瓶、山茶花、松枝、梅枝、灵芝、柿子、百合。韶,寓意美好、梁简文帝《答湘东王书》:「暮春美景,风云韶丽」。韶光、韶哗,美好的时光也,常指春光。韩维《太后阁》诗:「迎得韶哗入中jìn,和风次第遍神州。」范成大《初夏》诗:「晴丝千尺挽韶光,百舌无声燕子忙。」新韶喻新春或新年。「新韶如意」,新的一年开始,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五福捧寿:五只蝙蝠围绕篆书寿字或桃。《书·洪范》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纹命。」攸好德,意思是所好者德;考纹命即指善终不横夭。「五福捧寿」寓意多福多寿。还有以●字和蝙蝠组成图案叫「福寿万代」。

喜得连科:喜鹊、莲、芦。「连科」见「一路连科」题解。「喜得连科」祝贺连连取得应试好成绩。 三阳开泰:三只羊。羊,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阳」。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开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开泰即启开的意思,预示要交好运。「三阳开泰」图案,寓意祛尽xié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

兵器发展史

旌旗金鼓——古代战争指挥中的“潜规则” ========================= 旗鼓列为第一章,其意义在于古今中外所有人类战争中最重要的事便是“明号令”,用现代信息学、自动化、自组织理论等观点来看,信息的有效传递,是系统能发挥有效功能的基础,很像生命科学中的“细胞信号转导(cellular signaling / signal transduction)概念。旗鼓常并称,再加上“鸣金”之“金”,才凑齐了三大战争指挥工具,古称“三官”。 基本常识中,“击鼓出战,鸣金收兵”,但试想千万人参与的大规模械斗,其指挥的复杂程度自然远胜于一场奥运开幕式的大型表演,怎可能只有“始动”和“终止”两类信号?类比生命科学中繁复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和神经传输网络,更加宏观的战争游戏该如何准确传递诸多信息? 《吴子兵法》云:“夫鼙鼓金铎,所以威耳;旌旗麾帜,所以威目”,意义甚明,战争指挥工具无非就两大类:光讯号(视觉信息)和声讯号(听觉信息),其重要性如《孙子兵法?军争》所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目不相视,故为旌旗。”显然,金鼓和旌旗是战场上视觉和听觉的延伸。关于这两大信号在本书中被归为三大类:旗、鼓、金。下面将逐一总结: ===旗之源流、种类、功用=== ◆起源甚早:《列子》中记载的阪泉之战中,黄帝曾“以雕鹖鹰鸢为旗帜”(奇怪,起源于河北一带的黄帝部落不是龙图腾么?怎么倒像是以鸟为图腾的东夷部族?难不成这支部队是蚩尤投诚部的收编?) ◆原始形态:并非纺织品,而是一把茅草或动物的长毛之类系在一根树杆上。这便是成语“名列前茅”的典出,见《左传?宣公十二年》的“前茅虑无”。这样也不难理解为何牧野之战后的殷微子投降时要“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 ◆基本种类: 按形状颜色分类简直不胜枚举,指挥信息的复杂性决定了旗子的颜色、形状、旗语(借用现代概念)的多样性。《周礼》载周代专门管理旗帜的官署为“司常”,所管之旗有“常、旆、旜、物、旗、旌”等九类,不同的形制和图案决定了不同之用(估计旗的形状不限于我们普遍理解的矩形或三角形);《墨子》有《旗帜》篇,其中关于守城的指挥旗就有十种;在后世兵书《武备志》中就更多了,所绘之军阵用旗有88种之多…… 关于形状分类是徒劳的,那么就根据军中的用途分吧,基本两大类——牙旗和望旗。牙旗也叫纛旗(这个“纛”字我最早竟然是在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小说中见到的…),《三国志》载:孙权做“黄龙大牙”。之所以将这种前军大旗称为“牙旗”,一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txt 中国古代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剑身和剑柄两部分,剑身细长,两侧有刃, 顶端尖而成锋。剑柄短,便于手握。剑常配有剑鞘。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以 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剑和钢剑。 越王勾践剑 中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使用的一把青铜剑。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现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越 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即“勾践”,“乍”即“作”)铭文。该剑出土时置于黑色漆木剑鞘 内,剑身光亮,无锈蚀,刃薄锋利。铸造工艺达到相当高水平。 矛 吴王夫差矛 中国古代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冷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头多以金属制作,矛柄多采 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用金属材料的。矛长通常为1.8-2.7米,有的达4米多。矛 头一般长40厘米,有的达80多厘米。早期的矛头为石头或兽骨,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 青铜和铁制矛头。 吴王夫差矛 中国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使用的一把青铜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 存矛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矛头为青铜铸造,长29.5厘米,宽5.5厘米。剑身有黑色花 纹,材料为铜和锡,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文。矛刃锋利。其铸造工艺之精细 为同类兵器所少见。 斧(钺) ↑商代妇好大铜钺 中国古代用于劈砍的格斗冷兵器。由斧身和斧柄组成。斧身为石质、铜质或铁质,斧柄为木 质。钺与斧形制相近,区别是钺形体薄、刃部宽且成圆弧形。钺主要是作为军权的象征,所 以钺大多铸造精良,钺身上刻有人面或兽面纹饰,形象狰狞而华美,给人一种威慑力。 商妇好大铜钺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女将,曾率军征伐夷、羌、土等方国,战功卓 著。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4件青铜钺。其中一件大钺长39.5厘米,刃宽37.5 厘米,重达9千克。钺上饰双虎扑噬人头纹,还有“妇好”二字铭文。该钺并非实战兵器, 而是妇好统帅权威的象征物。 戟 中国古代将矛和戈攻能合为一体的格斗用冷兵器。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 戟柄为木、竹质。戟最长可达3米多。既能直刺,扎挑,又能勾、啄,是步兵、骑兵使用的 利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以后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铁戟。 →战国三戈戟 刀 ↑“登州戚氏”军刀 中国古代用于近距离砍和劈的单兵格斗冷兵器。由刀身和刀柄两部分组成。刀身狭长,刃薄 脊厚。刀柄或长或短。其种类很多,有大刀、腰刀和环首刀等,是中国古代军队装备的主要 兵器。早期为石刀,后来发展为青铜刀、铁刀和钢刀。 “登州戚氏”军刀 中国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使用的一把军刀。通长89厘米,柄长16厘米。刀上部刻“万历十 年,登州戚氏”八字,说明这把军刀是万历十年(1582年)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铸造的。

最新中国古代格斗兵器-矛、枪和戈等

最新中国古代格斗兵器:矛、枪和戈等 篇一:中国古代兵器 我花了一天时间编辑的一些关于古代兵器的知识! 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原始的骨制鱼义, 用来扎取鱼类。不过,居住在森林旁的猎户们,为了猎杀大型野兽如劭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使用三股长义,一般称作「虎义」。 《水浒传》说道解珍、解宝两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状,要捉山上大虫,于是「拿了钢叉,两个径奔登州山上」。可见「钢叉」是捉虎的利器。有时为了便于远掷以确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掷用的飞义。 「义」后来发成兵器,种类很多,大致可按长短分,或以义股分;历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与钩、镰、耙等杂兵器并论。宋代有义竿,长二丈,用来义飞梯与登城。南宋宗泽的偏将张纯善使飞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并且教出很多使飞义的士卒。明代又有丈余长的「马义」,茅元仪的《武备志》说:「上可义人,下可义马。」是步兵所用的长兵. 国剧《金钱豹》里,有飞义的特技,义头分成三股,股与叉柄连接处,套上钢片两片,随着演员舞动、抛掷时,铮铮作响,增强了惊险与娱乐的效果。这些其实都是从民国初年江湖杂耍卖艺者学来的身段。 另有、飞、掷、打击、抢接诸法而巳;其后代有增减,然皆从以上各法中变化而出;即今日所传之飞义法,虽分路其多,皆跳不出此六法,但就此六法杂乱而复叠行之耳。惟习此者,以南人为多,北派武术中习此者甚少;岂发源之处,视为不足贵乎?抑以南渡之后,其法流南方,北方反不得其真传乎? “干戈”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对兵器的总称,它们分别代表两种武器。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干”和“戈”两字。随着文字的演变,“干戈” 已成为战争和斗争的代名词,如我们所熟悉的“大动干戈”和“化干戈为玉帛” 等。可见干和戈这两种兵器在我国已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了。 干,据说是一种分义的木干,用来抵御野兽和敌人的进犯,是人类最早的防御武器,也是打猎用的猎具。 戈,最初是一种在木杆上绑上石刀用以打击猛兽的猎具。后来被青铜材质的戈头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小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

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2、发现 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从甲骨记录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几乎天天在占卜。根据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名字,结合所刻的文字容。我们知道了这些甲骨刻载了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帝王的273年间的大小事情。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左右,但已认识的还不到1/3。不认识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专用的字。大量的甲骨片的发现,是研究汉字发展与古代汉字文化的珍贵史料。 3、特点 a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如字形

中国古代兵器

我花了一天时间编辑的一些关于古代兵器的知识! 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过原始的骨制鱼叉,用来扎取鱼类。不过,居住在森林旁的猎户们,为了猎杀大型野兽如勐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离,所以使用三股长叉,一般称作「虎叉」。 《水浒传》说道解珍、解宝两兄弟,收了知府的捕虎文状,要捉山上大虫,于是「拿了钢叉,两个径奔登州山上」。可见「钢叉」是捉虎的利器。有时为了便于远掷以确保安全,又改成了投掷用的飞叉。 「叉」后来发成兵器,种类很多,大致可按长短分,或以叉股分;历代都不是主要兵器,而与钩、镰、钯等杂兵器并论。宋代有叉竿,长二丈,用来叉飞梯与登城。南宋宗泽的偏将张纯善使飞叉,能在二十步外取人性命,并且教出很多使飞叉的士卒。明代又有丈余长的「马叉」,茅元仪的《武备志》说:「上可叉人,下可叉马。」是步兵所用的长兵. 国剧《金钱豹》里,有飞叉的特技,叉头分成三股,股与叉柄连接处,套上钢片两片,随着演员舞动、抛掷时,铮铮作响,增强了惊险与娱乐的效果。这些其实都是从民国初年江湖杂耍卖艺者学来的身段。 另有一说: 叉之由来,较各种兵器为后,宋元以前,初不见用诸战阵,或谓汉时蛮人,皆以此为利器;又谓叉为古时猎兽之器。如上说,则叉实创自南蛮;如后说,则叉创于猎户;孰是孰非,亦未能断定,始自何时,亦无从稽考,姑置不论。 至飞叉之法,宋代以前,迄无所闻,相传创之者为宗泽偏将张纯。纯为花县人水镜明月老乡也^_^!)力猛侞虎,善使飞叉,能于二十步外取人,发无不中;时行伍中从而习者,颇不乏人。据此说,则叉始于南宋,以法之创始而推诸叉,即谓为叉亦创于是时,亦无不可;惟其法初甚简单,不过抡、盘、飞、掷、打击、抢接诸法而巳;其后代有增减,然皆从以上各法中变化而出;即今日所传之飞叉法,虽分路甚多,皆跳不出此六法,但就此六法杂乱而复叠行之耳。惟习此者,以南人为多,北派武术中习此者甚少;岂发源之处,视为不足贵乎?抑以南渡之后,其法流南方,北方反不得其真传乎?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寓意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寓意 玉佛:佛是和阗玉摆件、把件、挂件常用的传统题材,选取大肚弥勒佛的造型,其实是从一个叫契比的和尚形象塑造出来的。佛,意译觉者、知者,觉悟真理之意。亦具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就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弥勒佛在佛教中被称为未来世佛,有着最慈悲的胸怀,最无边的法力,帮助世人渡过苦难。弥勒佛以大肚、大笑为形象,有“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之说,代表了人们向往宽容、和善、幸福的愿望! 钟馗: 钟馗为捉鬼第一大神。据说,钟馗生得丑恶怕人,但才华出众,秉性耿直忠诚。进京应试,被点为状元。唐德宗以貌取人,偏听谗言,将钟馗赶出龙廷,钟馗当场自刎而死,德宗悔恨,追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以斩妖降魔。和阗玉传统作品常以他的画像作为辟邪驱妖的题材。

如意: 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器物,头呈灵芝或云形,柄微曲,供赏玩。表示做什么事情或要什么东西都能够如愿以偿。童子或仕女手持如意,表示“吉祥如意”。一根如意插在瓶子上,表示“平安如意”。 蟾蜍: 蟾蜍寿命很长,可以活到三千年。得金蟾者,无不大富。古代神话传说,月中有蟾蜍,而这只蟾蜍是嫦娥所变。原来,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一个射日英雄,他从西王母请回不死药,准备夫妇同吃,嫦娥却偷偷地把药吃掉,奔月而去,谁知她一到月宫就变成了蟾蜍,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人称月为蟾、蟾宫等。 佛手: 佛手原是一种形状奇特的柑橘果实,果实有裂纹如拳,或张开如手指,通称为“佛手”。“佛”与“福”谐音,佛手就是福手。一般,佛手与桃子、石榴一起被称为“福寿子三多”,即多福多寿多子。 葫芦: 葫芦是天地的微缩,里面有一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流程的演变历程

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一、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有: 1.王位世袭制 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察举制 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 3.局面。和发展。 4.科举制地方权弄虚作假的现象,被举荐者多为“门生故吏”,无真才实学,随着吏治的败坏,到东汉末年此制也败坏不堪了。魏晋以后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推荐的权力不再交由地方官,而是由朝廷统一任命“中正”官,专门负责举士选才。这些中正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把地方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上报给中央,由中央任用。中正官评价人才的标准包括了察举制度所规定的内容,还增加了“家世”和“才实”等条目,注重品德与能力相结合,比汉代较为完善,一时间“儒雅并进”,起到一定积极的效果。但此制度也存在缺陷:一是选官的人,即“中正”官,多为本地的豪族大家所把持;二是选拔标准多以家世出身为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选才结果,阻塞了寒素人才入仕。从任用上看:从秦代起地方上长史一级的官员就要由中央任命,以后历代一直延续,秦汉地方层级分郡、县两级制,地方主官,都由中央下派,郡守如此,县令也如此。但同时也规定,地方长

官有自辟僚属的权力,郡守、县令都可以在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选择任用官员。 第二阶段从隋唐至明清,选任方式以科举为主,以“考试”为标准,用人权完全收归中央。从选拔上看:隋唐实行开科取士,隋炀帝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选拔各级官员的主要方式。全国各地的士子不用通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经过公开的逐级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士子在通过逐级政府和中央的笔试之后,要由吏部再进行面试,内容是考察“身、言、书、判”即身体容貌、言语应对、书法笔迹和判词书写。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见识才能。大致说来,科举考试由礼部考才学,吏部考能力。明朝中期出现八股文,这是一种严格的排偶分股的应考文体,考生易于掌握格式,评卷标准也较为客观。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过立废之争,朱元璋就曾一度下诏停止科举,但始终未能找到一种超过科举的有效选官方式,所以,不得不在停科举九年后再次恢复。科举制度以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形式选拔和收揽人才,为整个政治机体输送新鲜血液,在政治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生命线。 观要求。 郡、 利用国家政权合法施暴;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各地方之间相互隔绝,不能很好的融合,陷入狭隘的地方性。为了增强不同区域间的融合、交流和发展,保证大一统的局面得以维持,就要推行全国范围内选才,异地为官的制度,而这一制度只有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下才能得以实现。 其三,大一统政权的存在,要求国家权力能有效制约地方势力。地方官是国家权力的代表,是政令下达和民情上达的关键环节,必须脱离地方豪强势力,并对其进行制约。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往往是在血缘和地缘结合的情况下建立的,人们依靠土地为生,很少迁徙,乡里组织从结构上讲一般比较稳定,地方豪强容易坐大。如汉代就有“宁负二千石(郡守),无负豪大家”之说。乡间豪族势力如不加控制,往往猖狂:兼并土地、荫庇人口、收养私从,当社会发生动荡时就会由患而生乱,与国家利益发生直接的冲突。所以,古代治理中十分强调慎选临民官,一方面是考虑到要对民众进行善治,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对地方豪族势力的控制。 其次,中央权威的树立是社会稳定的保证,中央掌握人事权,收回地方自辟僚属的权力,统一官制。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寓意简介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寓意简介 玉佛:佛是和阗玉摆件、把件、挂件常用的传统题材,选取大肚弥勒佛的造型,其实是从一个叫契比的和尚形象塑造出来的。佛,意译觉者、知者,觉悟真理之意。亦具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就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弥勒佛在佛教中被称为未来世佛,有着最慈悲的胸怀,最无边的法力,帮助世人渡过苦难。弥勒佛以大肚、大笑为形象,有“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之说,代表了人们向往宽容、和善、幸福的愿望! 钟馗:钟馗为捉鬼第一大神。据说,钟馗生得丑恶怕人,但才华出众,秉性耿直忠诚。进京应试,被点为状元。唐德宗以貌取人,偏听谗言,将钟馗赶出龙廷,钟馗当场自刎而死,德宗悔恨,追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遍行天下,以斩妖降魔。和阗玉传统作品常以他的画像作为辟邪驱妖的题材。 如意: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器物,头呈灵芝或云形,柄微曲,供赏玩。表示做什么事情或要什么东西都能够如愿以偿。童子或仕女手持如意,表示“吉祥如意”。一根如意插在瓶子上,表示“平安如意”。 蟾蜍:蟾蜍寿命很长,可以活到三千年。得金蟾者,无不大富。古代神话传说,月中有蟾蜍,而这只蟾蜍是嫦娥所变。原来,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一个射日英雄,他从西王母请回不死药,准备夫妇同吃,嫦娥却偷偷地把药吃掉,奔月而去,谁知她一到月宫就变成了蟾蜍,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人称月为蟾、蟾宫等。 佛手:佛手原是一种形状奇特的柑橘果实,果实有裂纹如拳,或张开如手指,通称为“佛手”。“佛”与“福”谐音,佛手就是福手。一般,佛手与桃子、石榴一起被称为“福寿子三多”,即多福多寿多子。 葫芦:葫芦是天地的微缩,里面有一种灵气,可以用来擒妖捉怪。庙宇中描绘好神与恶

兵器发展史

第一讲兵器发展史 [活动主题] 兵器发展史 [活动目标] 通过对兵器发展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兵器发展的阶段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影响兵器发展的因素及我国及世界武器装备的现状 2.通过设计一件兵器,培养学生象想力及简单的作图能力 3.通过撰写“兵器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的小文间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教案及课件,了解学生的现状 学生阅读《兵器》、《世界兵器》等书籍 [实施过程] 1、军事史专题选修课绪论 古人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又曰:“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和平与发展故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时代潮流,然而,战争却不时睁大眼睛伺机为虐。 纵观历史,人类文明史上何曾有过“真正的和平”?据学者们统计:在世界文明史的5000多年里,人类共经历了大小14550次战争,和平时期仅为292年,如果把这5000年当作一天来计算,在24小时中,就有23个小时在打仗。时至今日,战争已经吞噬了35.4亿人的生命,它消耗的财富难以计算。只在20世纪的50年里,人类用于战争的费用就高达47万亿美元。这一惊人的数字,可供全球人口50年的生活消费,或让5亿多个家庭都能享有一座豪华的宅院。当人们在两次世界大战的血与火中挣脱出来,试图建立和平家园时,接踵而来的局部战争却把人们的希望化为泡影。调查显示,二战结束以来,引发了近800场局部战争,其中美国参与的就有50多次,大约有1000万人死于战火。遗憾的是,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无法阻止战争疯子们一次又一次地刮起战争风暴。 冷战结束后,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军事集团,北约并没有因为华约的消亡而停止自己的步伐,相反,正变本加厉地扩充着自己的势力,更加充满了进攻性和支配世界的愿望。这次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就是明目张胆的挑衅,这不能不使我们警惕。 我们不否认当今世界和平是主流,发生针对我国的全面战争的可能性很小,大战在短时间内打不起来。但是,涉及我国领土主权、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的局部战争不能排除,军事冲突难以避免。我国的周边环境十分复杂,有酿成局部武装冲突的危险;有的推行霸权主义和扩张政策,对我国构成现实的军事威胁。可见,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我国还面临着多元的潜在的和现实的军事威胁。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加强国力和国防建设,做好充分准备来制止战争,赢得和平。 回顾历史,反观现实我们要问:为什么塞拉利昂局势依然复杂?为什么恐怖大王从天而降?为什么“和平之城”和平难得?为什么印巴克什米尔冲突旷日持久?为什么埃厄边界剑拔弩张?为什么巴以冲突流血不断?为什么阿富汗和平遥遥无期?…… 我们渴望和平,但我们决不畏惧战争,我们要研究战争距我们有多远?什么会导致战争?

中国古代吉祥图案部分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大全 人物篇一 平步青云:青云,指高空,司马相如《子虚赋》:“交错纠纷,上干青云。”也比喻高官显位。《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青云得路”亦叫“直上青云”比喻仕途得意,步步高升。

春风得意: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年青时不愿为官,只爱写诗。四十岁后应试,连续两次未取,第三次才考中进士。一时兴奋,乃作此《登科后》诗。后来人们用“春风得意”称进士及第,也泛指功成利就,踌躇满志。 和合二圣:民间年画常绘二圣,一持荷花,一捧圆盒,盒内盛满珠宝,并飞出一串蝙蝠,寓意财富无穷尽。荷、盒与“和合”同音,多比喻夫妻和谐,鱼水相得。“和合二圣”,寓意夫妻和睦、则福禄无穷,所谓“家和万事兴”者也。 三星高照:三星,即指福、禄、寿三星。鹿,偶蹄类鹿科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在吉祥图案中多指梅花鹿。“鹿”与“禄”同音。禄,古代称官吏的薪给为俸禄,寓财富。蟠桃,泛指西王母所居处之仙桃。“三星高照”寓意幸福、富裕、长寿。

翘盼福音:童子仰望飞来的蝙蝠。翘盼,急切盼望。“翘盼福音”又叫“福从天降”,表示盼望获得好消息。 纳福迎祥:纳福、享福、受福。是旧时见面或通信常用的问好语。“纳福迎祥”,吉利词,寓洪福吉祥相继而来。

竹报平安:爆竹,据南北朝梁宗檩《荆楚岁时记》载,古时在节日或喜庆日,用火烧竹,爆裂发声,称为“爆竹”,以为能驱除山鬼。后人用多层纸密裹火药,接以药线,点燃即爆。唐时称“爆竹”。“爆竹”多指新年到来,“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竹报平安”寓意驱除邪恶,祈祷安康。 吉祥如意:象,见“万象更新”题解,骑象与“吉祥”谐音。“吉祥如意”,喜庆吉利之词。如同古时人们互道“万福”一样,互致“吉祥如意”,祈祷合家安康,福禄长久。“吉祥”、“万象”、“吉庆”、“如意”等词为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祝颂之词。 人物篇二

中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及寓意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与寓意(动物类)01.富贵耄耋 图案:牡丹、猫、蝴蝶。 寓意:耄耋,长寿老人。“耄耋”与“猫、蝶”谐音、同音。“富贵耄耋”寓意长寿、健康、富有。 02.功名富贵

图案:牡丹、雄鸡。 解题:雄鸡即公鸡。形体高大英武,雄赳赳颇有气概。李贺名句:“雄鸡一唱天下白。”鸡鸣将旦,光明到来。“公”与“功”,“鸣”与“名”同音喻功名。牡丹,雄鸡组成图案叫“功名富贵”,寓意仕途康庄,富贵逼人而来。 03.白头富贵

图案:牡丹、白头翁。 解题:白头翁、鸟名。头部的毛黑白相间,老鸟头部的毛变成白色。民间常用来比喻夫妻和睦,“白头偕老”。“白头富贵”指夫妻和谐,生活美满,两相厮守到老。 04.代代寿仙

图案:绶带鸟、代代花、寿石或桃及水仙。 解题:绶带鸟即练鹊。雄的有羽冠,尾部有两根长羽毛。头部黑色发蓝光,背部深褐色,腹部白色,非常入画。“绶”与“寿”同音。代代花,常绿灌木,小枝细长,有短刺。叶椭圆形。花白色,有香气,可熏茶得制香精。代代花取“代”字。寿石、桃皆喻长寿,加水仙喻仙寿,比长寿更甚矣。“代代寿仙”,形容世代家族都能长寿。 05.天中集瑞

图案:蜘蛛、枇杷、蒜、樱桃及菖蒲。 解题:蜘蛛,从天垂落谓喜从天降。枇杷,蔷薇科。常绿小乔木,果实圆形、黄色、味甜。蒜,即大蒜,亦叫胡。樱桃,蔷薇科。落叶灌木。果实小,球形,鲜红色,稍甜而带酸,初夏成熟,果柄长。菖蒲,天南星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气。叶狭长,花黄色。民间在端午节常编菖蒲叶以为玩具。“天中集瑞”,又叫“天中瑞结黄金果”。把几种端午节的应节物品集中起来,以寓吉祥之意。? 06.正午牡丹

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演变过程 城建1班张富彪 2011109042 我国对于城市做出的规划及其布局结构体系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从考古发掘郑州商城、湖北盘龙城及安阳殷都等处的遗址看,城市规划思想虽处于模糊的萌芽时期,但其布局已有一定的分区,一些都邑自中心向外周多依次为宫署区、居住区、农业区、城防区、作坊区等。郑州商城城址规模据测已达周长约7公里,城内还发现有大面积夯土台基和大型房基以及手工作坊等遗址。这些遗址布局表明,城市是经过简单的规划的。 西周时期: 营城建邑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根据实际,周人还制定了一套城邑体制,自觉地把城市规划应用于城邑营建实践,从而为建立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我国传统城市内部分布结构的基本格局。西周城邑规划布局,确立了我国城市以宫城为中心主体的基本结构,处于从属地位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则按照各自功能和规划体制要求,分别布置在主体的周围,按分区尊卑,围绕宫廷区依次安排。王室、卿、大夫府第所在的“国宅区”近王宫而建民众多分处城之四隅,宫区之北多为市场区,工商业者居于近市,手工业作坊区置于外郭。在宫廷区内,即实行前朝后寝制和三朝三门制;另有与之相适应的网格。通过整个道路系统的联系作用,一方面将规划范围扩及广大的王畿,另一方面以显示宫廷区的核心地位。我国古代城市的这种布局传统,差不多贯穿了我国城市发展史的全过程 秦汉时期: 随着大统一专制王朝的建立,城市规划布局传统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城市内部结构布局重视利用地形,不强求仿制周制在形状上的整齐划一,据地形以加强军事的防御功能,以致城垣、居住区等平面颇为曲折;同时,秦汉宫廷区范围相应大为扩展。西汉整个宫廷区分为五宫,各自独立,顺地势高低从南而北,沿南北中轴线交错布置,呈不规则状。市、作坊及居民闾里偏处城北与城周较低地带。上行下效,郡、县治城亦多仿此。能,以致城垣、居住区等平面颇为曲折;同时,秦汉宫廷区范围相应大为扩展。西汉整个宫廷区分为五宫,各自独立,顺地势高低从南而北,沿南北中轴线交错布置,呈不规则状。市、作坊及居民闾里偏处城北与城周较低地带。上行下效,郡、县治城亦多仿此。 汉魏时期: 洛都因受传统礼制的影响,其王城规划布局基本上以周制为蓝本,但又不完全受其局限。洛都分区布置井井有条,以宫廷为中心,凡与宫廷区有密切关系的,加上永宁寺,都分布在内城中,各按其性质,依方位主次,环绕在宫廷区的周围。外郭除正南设有辟雍、灵台及明堂外,主要辟作市、里及手工业区。内外城的功能,其分工十分明确。市、里统一规划布局,严格区分。这种区域结构,既是这一时期继承周制城邑传统经验的总结,同时又为确立唐、宋时期城市规划制度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的城市布局结构,除宫廷区、官署区没有多大的变化外,在商业区、居住区等其他分区布局结构方面,尤其是宋代,则有较大的改进。其主要表现是: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集中市制转变成以全市为市场领域,行业街市为骨干,联系分布各居民坊巷的商业网点和新型仓库区所组成的商业网,新兴的城市服务行业,如瓦子、茶馆、酒肆等,也纳入商业网内,聚合而为我国古代后期城市综合性的商业服务组织的新规划、布局体制。

探析中国传统古兵器的历史演变过程

探析中国传统古兵器的历史演变过程 【摘要】探究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历程,从人们的生活文化中寻找古代兵器的踪影。认为中国古代兵器制造自原始社会开始,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渐拥有了基于大量生产的制造文明的积累,是现代制造文明的先驱。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兵器慢慢从古代工具中独立出来,并且大量生产,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国家产业。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直至15至16世纪,我国科技发展停滞不前而大大落后与西方,形成西方对从中国传播过去的火器加以改进,然后通过贸易之路,“重新包装”输回中国的现象。 【关键词】中国传统古兵器文化;古兵器的发展阶段;冷兵器;热兵器;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军事领域里的辉煌成就更是举世瞩目,曾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传统兵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与战争息息相关的兵器生产和开发。中国的传统兵器更是集历代文化、历史、科技、艺术、技艺于一身,打上了一个民族的烙印。① 兵器的起源与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必须要制造一些简单的生产工具。早在五六十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用一块石头去砸碎另一块石头,从中选出带有锋利边缘的石头去砍斫树枝,这样就造出了我国第一批石器和木器。原始人类以粗陋的原始木石为工具,采集果实和猎取鸟兽作为生活资料,也以这些原始工具作为抵御猛兽侵袭的兵器,这时工具和兵器实为一体。 我国原始社会的兵器主要是石兵器和竹木兵器。生活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采集石英岩和砂岩,也有少量的燧石和水晶,经过初步的打砸加工后,制成了带锋利边缘或锐利锋矢的石器。他们除了使用这些兵器进行生产劳动外,也作为防身的武器。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在木棒顶端绑上经过加工的石器,制成了石矛、石斧、标枪等,并且还发明了弓箭。弓箭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①伯仲主编:《中国传统兵器图鉴》,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中国汉字的演变历史

汉字得演变图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得变化,其演变过程就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周) (秦) (汉)(魏晋)草书 ======================= 汉字得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声”就是任何一种语言得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得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得“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得“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得“声音”,这就就是语音得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就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就是一个十分复杂得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得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得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与家畜可能就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得。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就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得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形”就是语言得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就是必要得。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得就是生存与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与猛兽毒蛇等得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得足迹,以辨别出野兽得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得崇拜或对美得事物得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得史官仓颉瞧见鸟兽得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得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得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全集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全集[阅读:3023] 我国的封建社会,无论是民间或是朝廷,都追求“吉祥”,大凡飞禽走兽、奇花异木,只要形、音、义中的任何一项能显示某种喜乐、安康、祥和、吉庆事物的,都能拿来为我所用,因此“吉祥物”也就成为了特有的文化现象。 “吉祥图案”的吉祥意蕴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初探 “吉祥图案”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有一支奇丽的花朵,它那丰富的内涵、善美的理想,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人物中国传统吉祥图案*花果草木 吉祥图案拙中藏巧,朴中显美,以它特有的装饰风格和民族语言,几千年来在民间装饰美术中流行,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吉祥图案在民间深受喜爱,应用也极广,无论是雕刻、织绣、绘画、印染等都有它那特殊的地位。它吸引着广大工艺美术工作者为它全身心地探求、考证和应用,并创造出无价的艺术财富。 文案类吉祥图案 雕刻、摆设类吉祥图案吉利类吉祥图案 “福”吉祥图案“禄”吉祥图案“寿”吉祥图案 建筑类吉祥图案 人们祝愿吉祥如意,不仅用语言,又常以物相来表现,所表达的内容极为丰富。用花卉组成的迹象语图案不下百余种,其中又以牡丹、菊花最多...... 清代的牡丹吉祥图案 人们祝愿吉祥如意,不仅用语言,又常以物相来表现,所表达的内容极为丰富。用花卉组成的迹象语图案不下百余种,其中又以牡丹花最多,因为人们喜爱牡丹。 最早提到牡丹的是北齐的杨子华。民国年间成书的《骨董琐记全编》中有“世但知牡丹盛于唐,而不知北齐杨子华`画牡丹处极分明`之句”。原来,前人有公认杨子华为牡丹的第一知己。其实,比杨子华稍早的东晋人谢灵运说:“永嘉水际间多牡丹”,这才是牡丹的最早记载了,可见南北朝时牡丹已为名花。牡丹花约在隋朝时进入宫苑。唐高宗曾在后苑赏过双头牡丹,牡丹花银河随之珍贵了。唐开元时,赏牡丹之风盛极一时,乃至身价百倍。 上古时代并无牡丹其名,早先将木本牡丹与草木芍药统称为芍药,唐以后始普遍称木芍药牡丹。宋.陆佃《碑雅》云:芍药“华有至千叶者,俗呼小牡丹”。又云:“今群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