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试论述社会化理论

论文摘要: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论文关键词:社会教化个体内化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化任务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对社会化的概念,西方广泛采用的是霍兰德(E.Hollander)在其《社会心理学:原理与方法》一书的解释:一个婴儿是带着繁多的行为潜能来到人世间的,这些行为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复杂的相互联系,包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环境下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霍兰德认为,我们的社会化是作为获得特有的人类特征的手段而开始的,而实际上,我们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我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他的观点强调了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而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则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它一方面包括个体通过进入社会环境、社会体系,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包括个体的积极活动,积极介入社会环境,而对社会关系体系积极再现的过程。可见,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这两者相辅相成。

社会教化是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如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大众传媒等)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教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各级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以及监狱、劳动教养所对违法犯罪者的改造和教育;另一类是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群体亚文化、大众传媒等对人的影响和教育,这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的。个体内化则是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它往往始于简单机械的模仿或依从,然后逐渐被个体认同乃至内化。

社会化作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从人类开始对自身进行认识的时候,就已经纳入了更改思考的范围,心理学的大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化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弗洛伊德与“三个我”

弗洛伊德经典的“无意识”人格理论,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生物的我,它是个人在出生时以及一生中表现出来的自然驱动力的来源,包含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理的冲动,尤其是性冲动。自我是“我”中自觉的成分,也可称为意识我,它理智地试图在社会环境的需要与本我的自然驱动力之间求得平衡。“超我”即对社会中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内化,是对人格的审查和社会监控。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在超我和本我之间扮演着一个中间角色,大多

数情况下,它都处于无意识之中。在他看来,只有人格的这三个部分终其一生都是和谐的,一个人才能获得心理健康。

华生与环境决定论

华生作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的基本立场就是人类无异于动物,行为决定于环境。依此理解,社会化过程就是应用于孩子身上的外在力量的作用,不需要任何内部结构的改变。他有一个经典论述: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育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和他的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甚至于乞丐、小偷。

皮亚杰与“儿童认知发展”

认知学派认为,人的社会化是与人的认识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皮亚杰是儿童如何学会思考和推理研究方面的先驱者,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过程,为了学习,儿童必须吸收知识并加以消化,他坚信儿童智力发展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1岁半到2岁)、有操作阶段(2岁左右到7岁)、具体操作阶段(7岁到11岁)和形式操作阶段(12岁到15岁)。在每个发展阶段,儿童所有的活动都标记着确定的智力操作类型。他相信,尽管有些儿童比另外一些儿童走过这些阶段要迟些,但所有的儿童都必须按同样的顺序走过所有的阶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在心理学领域,埃里克森(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论从学术的、科学的角度阐述了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八个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左右,其具体内容是获得基本信任与克服不信任。童年期:时间从1岁到3岁左右,这是儿童获得自主性、避免产生怀疑和羞耻的阶段。学前期:时间是在4-6岁,这是儿童获得主动性并克服内疚感的阶段,这一时期语言的出现开始使儿童进行有目的的活动,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努力。学龄期:时间是6-12岁,该阶段的核心问题是克服自卑感而获得勤奋感。青春期:时间是12-20岁,该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避免同一性的危机和混乱。成年早期:时间约为20-24岁之间,该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成年期:该阶段从25-65岁左右,历时较长。其核心问题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老年期: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完满感,避免失望感。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社会化任务,但社会心理学家们对婴儿依恋问题和青少年人际交往的问题一直投注了较多的目光。

婴儿期的依恋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人类主要是依赖复杂的信号来强化成人与儿童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发现儿童的依恋分为三类。安全依恋型:儿童在母亲离开房间时显得忧伤;在母亲回来后要寻求亲近、安慰和接触;然后慢慢地又去玩游戏。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儿童显得冷淡,可能在母亲返回后主动躲开或忽视她。不安全依恋-矛盾型:儿童在母亲离开后变得极为不安和焦虑;在母亲返回后也不能安静下来,对母亲表现出生气和抵制,但同时又表现出接触的需要。在美国中产阶段的样本里,70%的婴儿被归为安全依恋型;在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中,大约20%被归为回避反应型,10%为矛盾型。对依恋关系的跨文化研究(研究的国家包括瑞典、以色列、日本和中国)

显示,主要依恋类型一致性很高。在每个国家,大多数的儿童都属于安全依恋型;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安全依恋的不同类型上。与成人建立的安全依恋可以使儿童学到很多亲社会行为,使他们能承担风险,冒险去探索新环境,去寻找和接受人际关系的亲密感。

青少年的社会交往研究

在一项关于香港青少年与父母冲突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要求7、9和12年级的学生列出他们与父母在生活中的实际冲突,以及冲突的频率和严重性。还要求他们为自己在冲突中的立场提供理由:“你为什么认为你可以这样做(或者不这样做)?”结果显示香港的青少年主要和母亲在日常生活问题上有中等频率和程度的冲突。而且这些青少年的主要理由是他们要有自主性和独立的身份。要求自主和独立是青春期孩子与父母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会心理学》2011年5月第四次

家庭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对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或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家庭是个人最初遇到 并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最重要的社会化的执行者。本文作者分别从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各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他们以后的行为,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的影响。然后通过对不同的家庭结构的分析,论述了由于家庭结构的原因对个人社会化产生的影响,最后论述了家庭背景对个人接受教育机会和择业、就业的影响,深刻分析了家庭对个人一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家庭社会化影响 一、绪言 一个人从出生那一瞬间开始,一直到成年、老年甚至死亡,都无时不与社会发生着各种关系,与社会中的其他个人不断的接触、交流、同化或被同化着。家庭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单位,不仅是个人终身的生活基地,也是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尤其在个人成长的最初几个阶段,家庭对个人人格特征的形成,心理品质、价值取向等都会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不同的家庭结构也会使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变得复杂,影响着个人社会化的发展。总之,由于组成家庭的各种原因的不同,使得社会中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同的社会化过程,但相同的是在个人人格及行为生活方式的塑造形成过程中,家庭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甚至伴随一生的。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在社会化过程中,一个人从最初的懵懂状态到能完全独立的适应社会生活及应对社会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这主要归功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教育机制。其中,家庭是个人最早接触的教育场所,父母及各个家庭成员成为了最早授予个人社会技能的教育者。由于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同对个人的性格品德和人际交往等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我们将父母教育态度分为民主、专制、溺爱和放任四种类型。这种影响对其一生的人际关系起着“定型”的作用。 (一)民主型家庭。父母以民主的态度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这种情况下父母一般都比较尊重子女的想法与行动,对于子女提出的问题,父母一般采取讨论的方法,在认为不正确的时候对子女进行教育引导,促使他们做出更合理的决定,在这种家庭中,两代人的关系比较融洽,家庭生活比较和睦。此类家庭的子女一般比较有主见,自信心强,性格开朗,易于为同龄人所接受。 (二)专制型家庭。父母对子女多采取高压政策,如果子女在行为方式上稍有过失,就采取打骂等体罚手段。这样做的结果使子女缺乏自尊,不懂尊重他人,同时也有可能造成子女对父母的害怕、疏远甚至厌恶等心理,子女缺乏对家庭依恋之情。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子女不但没有和父母进行感情交流,而且有时还处在一种对立的情绪中。这种教育方式会造成子女在步入社会后可以与他人保持距

互联网与人的社会化

互联网与人的社会化 【摘要】互联网是人类的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可以说如果失去了互联网,我们根本就无法构建起所谓的现代社会。 既然互联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如此重要,那就非常有必要研究分析其与人的社会化的关系。下面本文将从社会化和互联网的相关定义与互联网与不同年代人的社会化的交互影响这三大方面分析一下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化不同时代交互影响 【前言】仅仅作为自然人的人类与动物其实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但是在漫长的地球进化史中,人的社会化使得人类脱颖而出,成为食物链顶端的强者,从而成就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比如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那么,人的社会化到底指的是什么?而人类文明的代表之一互联网又对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显然,我们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化,并非普罗大众日常接触的“社会化媒体”“社会化营销”等词语中所涉及的社会化的含义。准确的说,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而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媒介,也以其特有的方式与丰富的内容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对社会的认识与适应。它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作为一个生物个体的人,刚一问世就被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总是用各种方法对其影响,并使他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使其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应该提倡和鼓励,什么应该反对和禁止,总之,就是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以上定义来自MBA智库百科) 2.社会化的历程

人的社会化是从其诞生之日就开始的。虽然人在降生之时只是一个“自然人”,但实际上,大多数人一出生就已和社会及社会上的人建立了某种关系,如儿子或女儿,社会阶层等。然而,要成为一个“社会人”,他需要与他人有正常的互动,这种互动从满足需求开始。此后,他从学习社会或群体的思考与行为方式中获得人格并参与到社会中。这种互动与学习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化。(胡荣社会学概论有删改) 社会化不会在某个特定的阶段结束,而将贯穿于人的一生,这是由事物不断变化的属性决定的。(胡荣社会学概论)结合中国学者对社会化研究的情况,具体划分社会化的历程,可将其分为儿童社会化、少年社会化、青年社会化、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李芹社会学概论) 3.社会化的条件与途径及与互联网的关系分析 不同的社会化阶段,即个体走向群体、进入社会,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与社会制度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实现显然需要一定的条件与途径。首先是内在条件,也即个体内化。个体内化涉及到了个人对社会的模仿学习、主观认同、角色扮演、自我强化,而在主观认同的过程中,互联网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一般认为,当个人理解了模仿对象的内在意义,并在再现模仿对象的行为时,就发展为主观认同。(李芹社会学概论)例如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温馨乐观的家庭里,他就很有可能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当然不排除后期生活等其他方面发生的巨变而引起的性格转变,不过这也同样说明了主观认同的力量)。 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我们在进行主观认同的过程中有了更多机会与途径接触到不同的模仿对象,而不仅仅局限于父母长辈和其他有限机会接触到的群体。我们从网络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比如时事新闻,英雄模范,媒体时评等。我们从更丰富更鲜活更多层次多角度的方面了解到我们的社会,了解到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从而产生不同的认同,造就不同的人格。 其次,我们在个人内化的同时,由于互联网带来的丰富信息,可能会形成与之前不同的价值观,金钱观和人生观。例如,当代青年由于社交网站等平台学会了从多样的衡量标准来理解和定义成功,而不仅仅是出于对金钱的考量。而孝顺女孩凌一凡一个微博就让病重的外公得以“周游世界”,互联网的力量让爱与梦想又多了一种温情的方式来传递。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二及参考答案.doc

1、 2 、 31、 2、 3、 4、 一、填空 (每题2分,共20 分) 《社会学概论》综合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 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 )、( )、( ) 和( )五个方面。 2、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 )、 ( )、( )、( )四个阶段。 3、 ( )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 实 际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二、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广义的社会化 社会角色 角色领悟 社 会互动 三、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简述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筒述角色失调的原因。 简述角色失调的解决方法。 简述社会互动的类型 四、论述题(共20分) 1、试述符号互动理论。 参考答案: 1、 社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技能社会化)、(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行为社 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五个方面。 2、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化过程一般被划分为(儿童期)、(青 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四个阶段。 3、(实际角色)是处于某一社会位置上的人实践其所应遵循的角色规范的情况,而实际 上表现出来的角色。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广义的社会化既包括童年期的社会化,也包括个体成年后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内 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2、 社会角色:综含地说,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 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3、 角色领悟: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日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认识、态度和情感 的总和。 4、 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以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这种相 互影响的社会行动可以简称为社会互动。

马原作业——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探究人和社会的关系

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 堂 论 文 经贸管理学院

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探究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我们人类是社会性生物,我们生活于社会,交流于社会。所以我们也一直想给我们人和社会的关系一个定义。 今天我要从人的社会化过程来进行这个问题的探究,而什么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呢,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只有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首先我认为对人来说,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因为我们生于社会,享用在社会。而在百度百科的基础介绍中也讲到,家庭是基本的社会单位,那么无数的社会单位聚集起来的社会就必定是大家庭了。社会一直包容着我们,这也是我们能存在于地球,抗击自然的种种风险,获得一丝生存之地的原因。不用以一己之力,或几人之力,去于广阔的地球上,追求一丝生存之地。回想几千年前,人们的社会还不够完善的时候,用自己微薄的能量,不够强健的肉体去苦苦生活。而现在,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大的社会作为我们的后盾,包容着我们,才使得我们能够享受现在的繁华现世。所以第一点就是社会包容着我们人类。

其次就是是社会是我们人的老师,不管现在的人的知识水平已经达到如次的高度,但我们在出生下来的时候却依旧是一张白纸。而当我们进行社会化的时候,不可否认的就是教育对我们的重要性。学校就是社会创造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的主要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它是人们后天学习和接受教化的主要场所。个体进人学龄期后,学校成为其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学校教育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其成就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互动的机会。学校还具有独特的亚文化、价值标准、礼仪与传统。在早期社会化中,学校是不可替代的社会化载体。而不管学校,我们生存于社会的时候,其实很多东西都在教我们如何成为社会人,媒体的宣传,人与人的交流等都在告诉我们社会对人的评判,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们与动物的区别点,也正是因为社会对我们的改变。让我们可以有机会去更好的认知自己作为人的这个属性。如果没有社会给我们的教导,没有社会给我指引方向,那么我们其实也就没有人这个属性了,就像狼孩这个例子,从生物特征上来说可以是个人,但又有多少人把他称为一个正真的人,不能交流,不敢直视人的眼,只能用喉咙发出低沉的咆哮,虽然对这样的孩子表示深切的同情,但这也正好反应了社会对我们的重要性,社会就是我们的老师,教会我

论自我社会化

论自我社会化 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他的智力、心理、行为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处于某种动物生活环境中,那只能发展到动物那样的水平,永远达不到人的智力水平,产生不了人的情感。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在此期间,他要学习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的各种必要的规范,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而社会也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首先让我们了解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化是指一种全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发展出一种人类的人格且学习成为一位社会行动者。因此社会化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分析角度来观察:我们可能强调人格发展当他在孩童时期的成熟以及成年生活的全部,或者是我们可能强调对于参与组织化的社会生活的各种必要技能的学习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无论是在他的「人格型塑」或者是「社会学习」的面向上,经常被想像为主要发生在孩童时期,但是这是一种粗略的过度简化。当然孩童时期,以及特别是最初几年,乃是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头,个人获得了基本人格特质,以及学习到许多重要的互动的技巧-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语言。虽然如此,社会化的过程从未在青少年时期结束,而是相当持续地在个人整个生命历程里头开展。我们的人格是持续地发展及改变,且无论何时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关系或组织里头,我们必须学习适当的互动类型及文化理念。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基地,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经过基本社会化之后,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过程。继续社会化表明人的社会化即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贯穿人的一生。继早期社会化之后的成年人的社会化,一个人经过童年与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基本上掌握了作为社会一般成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但是,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青年人步入成年之后,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必须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与规范,参与新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既是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逆向社会化,也叫反向社会化,它同一般的长辈向晚辈施教的正向社会化是相对,是晚辈对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的社会化过程。所谓“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或者说是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回去稍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变化知识。反向社会化的实质是由于各种电子媒介技术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影响和干涉使得接受新事物能力较高的年青人比起接受新事物能力较低的老一代更能够对社会新变化、新知识做出反应和接触。 从自身来看,当我初到人世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父母,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家庭。家庭是我生活成长的基地,是我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我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影响人的社会化的全部因素中,毫无疑问,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因为我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最长,从我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也是首先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学校的影响。从我身上可以看出我父母的品格。而我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李峰 第一节社会化 社会化的本质内容:个体在与社会互动中形成人格,获得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 一、什么是社会化 1.概念: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任何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2.含义 一是社会强制性:不以个体主观意志为转移 二是主观能动性:个体亦能创造性的外化;还能影响其他个体的社会化。 三是毕生持续性:是一个终生进行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 1.基本社会化:婴儿至青少年时期,初步形成人格特质。 2.继续社会化:成年后进入新的生活情境,在基本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和扩大,及继续学习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 3.再社会化:广义的再社会化是指面临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自觉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狭义的再社会化是指强制性的再社会化。 4.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前辈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学会生存,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目的是能独立自主的生活。 2.职业技能的社会化:为进入社会从事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3.行为规范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核心,适应社会生活和形成人格特征的关键。包括政治规范、法律规范、角色规范的社会化等内容。 4.生活目标的社会化: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方面。 四、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遗传素质:提供可能性 思维能力:智力活动的核心 语言能力:重要条件和影响因素 学习能力:通过知识经验内化,成为能动主体 生活依赖期:决定一个人生来就必须生活在社会中。 (二)客观因素 1.家庭:初级群体,主要场所,有特殊价值 2.学校: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减少对家庭的依赖性,改变其松散性;利于实施系统化、专门化、正规化教育;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能动性形成。 3.同辈群体:重要因素 4.大众媒介: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五、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 (一)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社会性:指个体与社会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个作用过程中对社会中任何事物认识与适应过程及其结果。 包括社会性关系、社会性认知、社会性知识、社会性特质、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方面。 社会性发展:在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个体在个体社会性的各个层面的发展规律与年龄特征就是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涵。 (二)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自我发展 社会性情感发展 社会性认知发展 社会性行为发展 人际关系发展 道德发展 性别角色发展等 第二节社会角色的认知 一、社会角色 (一)概念 是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社会化概述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含义 所谓社会化,概括地说,就是指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过程。由此可知,广义的社会化指生命的整个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即是,狭义的社会化指未成年人变成成年人的过程。 微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生物个体的人(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与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教化过程就是社会化。因此,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抛弃生物性,增加社会性的过程,也就是不能以生物性的冲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宏观意义上讲,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为了自己的群体发展,延续下去,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培养一代代的新人,把工作接替下去的过程。 综上所述,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实质 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教育的辩证统一,是个体自我选择和社会教化的矛盾统 一,是个体社会互相作用的双向过程。 (一)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内部要求,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也是个人行为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人的需要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和前提,人的需要只能 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得到满足和发展。 (二)社会教化 社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品格来塑造个人,它力图把业已形成的社会关系,文化传统和制度灌输给个人,以使其在原有的,既定的轨道上运行,社会教化具有强制性特点。社会赋予它的各种机构以教化大众的职能,它总是把社会中的个人当作客体进行整合,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明显带有该社会的烙印,就是社会 教化的结果。 (三)自我选择 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发展目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接受社会的文化和知识,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自我选择明显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构成社会的多样性。 三、社会化的类型 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这五种类型,有的是人生的必须经历的,比如初始社会化;有的则是不一定会经历的,比如再社会化。 (一)初始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二)预期社会化 初始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的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圣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一、概念题 1.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2.文化堕距 答:“文化堕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3.主文化与亚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 相关试题:亚文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 答:(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亚文化的类别有: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 4.文化相对主义[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5.文化震惊[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但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得当的话则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征? 答:(1)文化的含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要,集体创造、共同享有、后天习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语言、符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社会化的结果是形成每个人不同的个性。个性的核心是自我,即个人对于自己有别于其它所有的人和物的独特的个人身份的自觉体验。人和其它动物是不同的,人是充分自觉的。在考虑自己的时候,既能把自己作为主体,也能把自己作为客体。但我们在刚出生时并没有自我观念,也不知道自己有着一种独立的身份,婴儿在出生后的大约前6个月里并没表现出能认出别人,至早要到两岁才开始使用“我”、“我的”这样的词汇。直到两岁以后,幼儿才逐渐意识到别人也有其各自的自我,也有着与自己不同的需要和见解。那么,自我在童年期内是怎么样出现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又是怎么样被改变的?我们将引入5种理论来阐释人的社会化。尽管理论的详细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强调自我的概念是通过社 会相互作用而来的。 1.弗洛伊德的理论 弗洛伊德(1856—1939)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她被视作上个世纪内学识最渊博、最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中的某些说法至今仍然很有影响。弗洛伊德对个性的主要看法是:人类的行为动机中有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的话)是无意识的——我们常常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弗洛伊德认为,虽然儿童长大以后常常不再能清晰地记起他在童年早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其后来的个性发展却十分重要。他论证说,有时,可以通过分析梦、失言和长时间地与一位训练有素的专家进行探寻性的会晤来查明指导着大量人类行为的无意识的动机,这就是他所谓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的驱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要的满足。于是,这服从现实的一部分即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成为自我。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在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之间起着调节作用。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它遵循的是完美原则。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后者长期处于前者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

社会学 第10章 个人社会化

第十章个人社会化 社会中的每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能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的,必须经历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社会性的互动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获得了某种价值、态度、技能和知识,简言之,获得了他们所属的那个社会的文化。社会化使得社会不仅在生物的意义上,而且在社会的意义上重新产生自身,从而保证了社会得以一代一代地延续。 什么是社会化 一、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一方面,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人又具有社会的属性。现代研究认为,社会化的涵义不仅包括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全部内容,而且包括个人成年后与社会之间发生的教化、内化与调适的全部内容。 二、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被界定为个人与社会不断调适,使其从“有机体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是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过程即社会化。(《教程》P205)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刘豪兴《社会学概论》)对于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 (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既有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也有个人对社会的能动调适。 三、社会化的特点 1、社会化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从个人而言,一方面,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另一方面,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当然,这种强制性伴随着个人进入成年和老年期而逐步减弱。 2、社会化具有能动性的特点。这种能动性不仅表现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什么、接受什么,个人都有一定的选择性,而且表现在个人在生活实践中积极地探索人生,创造新的文化。这种能动性的特点,是决定一个人社会化成效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人为什么必须社会化?这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新陈代谢、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1、文化传承功能。无论什么类型的社会化过程,都是某种文化传递和内化的过程。包括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传递,社区文化的横向渗透,以及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2、社会稳定功能。社会化的最后成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为他规定好的规范办事。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只有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这个社会才能正常地运行。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社会化对个人而言,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一方面不断与社会认同,学习与内化社会的价值、态度、目标与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也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探索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渐形成自我观念,自我观念的逐步形成和深化,又促进自我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五、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教程》P206-207) 1、技能社会化。一是衣食技能,即维持生存的能力。二是职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 2、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3、行为社会化。行为社会化就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4、角色社会化。就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社会化对人的角色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健全角色扮演的心理状态。 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的程度。明确目标。 社会化的类型和过程 一、类型 (一)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基本社会化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也称为一级社会化。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可以简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化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这是“长大”的过程。 二是社会性成熟,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这是“成人”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这一阶段,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特点。这一阶段社会化的成效如何,对个人一生的社会化成效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二)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它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为什么非常必要?这一阶段的社会化,强制性特征不再明显。 (三)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主动再社会化,即个人主动地自觉地适应新的社会生活。二是强制性再社会化,一般是通过特别机构和特别途径强迫进行。这是社会化失调的结果。 (四)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所谓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所谓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四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圣才出品】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宁夏大学2017年研;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研;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研;河北大学2014年研;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赣南师范学院2014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 相关试题:逆向社会化(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研) 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以往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而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知识的反向传递。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 3.政治社会化

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首次提出了“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现在,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二、简答题 1.请简述社会化的主要类型。(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 相关试题: (1)社会化有哪些基本类型?(宁夏大学2018年研) (2)再社会化(概念题,山东大学2017年研) (3)简述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的区别。(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研) (4)简述社会化的五种类型。(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 (5)举例说明预期社会化。(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研)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社会化的基本类型有五种:(1)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其主要

人的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

论影响人现代化的社会因素 2161120035 袁安妮关键词:人社会现代化影响因素 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人尤其擅长用口头、手势与书面语言来表达自我、交换意见以及组织。人类创造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从家庭到国家。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创立了广泛的传统、习俗、价值观以及法律,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在地球上独一无二,还由于人类具有审美的观念,再加之人类自我表达的欲望和相对大的大脑,人类创造了艺术、语言、音乐以及科学。人希望能够理解并改造环境,试图用哲学、艺术、科学、神话以及宗教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而社会就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是社会化的人,拿狼孩来做例子,狼孩从小在狼群中长大,没有与人类发生关系,没有接受到人类文明的教育,即使它本质上是个人,但是它没有人应有的本能。所以在我看来,人的成长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影响人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家庭,教育,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等。由于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所以以上因素对人类社会化的影响是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摘要】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本文从概念、内容、类型、过程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化的含义,分析了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而说明社会化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政治社会角色逆向社会化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互相影响个体与社会文化内化 社会可以定义为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社会化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个人构成社会,社会生产个人。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那么,社会化究竟是什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一生都伴随着社会化,但各个时期的社会化有其不同

的特征。此外,理论界定义人的社会化还有三种角度,分别是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其实,不管角度如何,其实质仍把社会化归结到培养社会人即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上来。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化是社会的强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社会化离不开个人,更离不开社会。 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生活技能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社会化。其中,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这里不做说明,重点研究其他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规范社会化包括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两个方面。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把国家法律这一体现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范,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内化为个人心理品质的过程。法律规范社会化是现代契约社会的重要成果,法律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的正当权益的有力武器。实现法律规范社会化,不仅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法律意识。道德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规范社会化是人类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道德并不具备对每一个体的强制约束性,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默契。而且,由于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道德规范社会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将并不亚于法律。社会规范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内容,因此需要特别重视。

第6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 【本章要点】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包括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等类型。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都是重要的社会化主体。 ·分析社会化的主要理论视角有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生命历程理论等。 ·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新趋势和新特征就是个性化或“个体化的社会”的来临。 ·从社会互构论来看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可以发现,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关键概念】 社会化集体化社会个体化个体化社会社会互构论 社会化和个体化与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是社会学基本问题的更为具体的展开。因此,社会化与个体化构成了社会学理论的一项基础性的研究。本章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是对社会化与个体化的概括性讨论;第二是对人的社会化的定义、研究视角、过程和内容等的介绍;第三是关于人的个体化的意涵、机制以及个体化与人的主体性的关系等探索。 第一节社会化与个体化概要 在当代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变迁的背景下,现代性呈现出高度成熟、高度发达的特征,其中有一些现象是当今社会所独具的,它们使我们今天的生活与早期现代社会明显地区别开来。因此,研究者往往用“个体化社会”来刻画当代社会的一些特点。与之相应,早期现代社会的特征则可以概括为“集体化社会”。 “人的社会化”是古典社会学理论家对于早期现代社会的一个经典研究内容,也是有关现代人研究的较为成熟的理论。相对而言,“人的个体化”则是近数十年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关注。有关个体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当代社会学理论的新的生长点。通过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内容,我们能够把握古典社会学理论与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一个标志性的界分,同时也能够了解当代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创新性探索。一、集体化社会与人的社会化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人而言,人类生活的现代性转型和变迁是一个广阔而深刻的视野。如果将早期现代社会与当代社会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组织方式、劳动关系、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等有着巨大的反差,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我们用“集体化社会”来概括早期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可以探查到社会学有关“人的社会化”理论的生长和积累的线索。 (一)集体化社会的发展 西方现代性约自l7世纪开始,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在19世纪进入了高峰期,这也是建构现代社会的关键时期。与前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各种秩序逐渐瓦解,初级群体、传统社区和旧的城乡区隔,人们的集体记忆和认同也受到了削弱,各个狭小的、松散孤立的自然社会逐渐被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总体性的社会结构。与此同时,社会的组织方式也由自然状态向人为状态转变。社会对自然事物的控制和转化能力不断提升,而各种大型社会集体和组织提供了实现这种控制和转化的资源、技术及行动的实体条件,从而成为现代性推进的支撑性的社会基础。 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集合性趋向是着重以大型集体和组织方式来展现的。活跃在这一时期的一些普遍社会现象(社会群体和组织、阶级阶层、民族国家、福利国家等)都提醒我们,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 答:(1)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文化的类型也存在差别,主要包括: 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a.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因自然规律的作用,物质文化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 b.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或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理念文化是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制度文化则是已成为多数人遵循的规范,它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非物质文化可以反复被使用而不损耗。 ②主文化与亚文化 a.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b.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c.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对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主文化与反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a.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b.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④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a.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包括优性文化和劣性文化。人们对于它的态度明确,即吸收和发展优性文化,剔除和抛弃劣性文化。 b.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内聚力。 2.什么是文化的基本特性? 答:文化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 (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文化的超生理性或超生物性,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2)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超个人性又被称为文化的共享性。个体、个人虽具有接受文化或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文化为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