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55645437.html,

成长型思维

作者:曹传兴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7年第09期

成长型思维,最早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提出,是相对固定型思维的一种心智模式。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通过锻炼可以提高。而成长型思维则是以动态的角度、积极的层面面对特定的对象、任务及其结果,总是倾向于认为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把每一次挫折失败都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机会,不断改善,从而不断进步。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关系到学生任何层面学习的效率、程度与可能性。

学生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是学生能否正确对待生活中发生的消极或积极事件的关键因素,能否改变这样的思维方式在其生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成长型思维的中心思想在于“换一种说法”,当个人在潜意识中一直遵循不断鼓励、创新的思想,不断地在做自我勉励的状态下,更能激发学生有创意地进行学习等活动。传统固定型思维带来的通常是消极的情绪,带有固定思维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常常会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选择放弃或无视,认为困难是让他们感到自己无法完成各种任务的罪魁祸首,而从不尝试去解决它们;而带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则认为努力和困难能创造新的机遇,变消极为积极的心态迎接各项挑战。研究与实践已经证明,带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会更好地迎接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挫折,能更好地理解努力对于成长的作用,以及养成面对挫折的良好适应能力。

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想法对比:

成长型思维对待问题的能力,还意味着更积极的心态:

我们能做的比想象的多!

我们需要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合作使我们更强大!

我尽我的最大努力了吗?

我们能做的比想象的要多!

保持疑惑、惊叹和好奇!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在不断成长的!

创业家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创业家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从人的认知层面,分析出成功者与平庸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成功者通常具有积极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而思维模式的转换,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成功的可能。 大家想想自己周围的朋友、同学和同事,看大部分人是否可以归于以下两个类别。一类人,惧怕犯错,不愿接受挑战,认为人的能力与生俱来,努力不会有大的提高。另一类人,相信努力和挫折可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每次挑战都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的机会。课堂上害怕问愚蠢问题的同学,公司里按部就班、敬业但绝非投入的同事,很可能属于第一类,他们被称为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的人。而真正的创业家,无疑是第二类人群的代表,也就是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的人。 很多有天赋的人,却因为他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无法将自身潜力发展到最大。在研究中观察到,学校里有些成绩优秀的孩子,为了给老师留下好印象,会避开那些没有把握做好的活动,或者只回答那些明确知道答案的问题。在这种保护自己正面形象的过程中,这些孩子往往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丧失了成长的机会。但是还有一些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并不认为自己失败,

而是不断尝试使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些孩子,因为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虽然先天能力并不是非常突出,但往往能在后来取得更大的成就。 所谓创业家,是那些“见人所皆见,想人之未想,并使之发生(sees everybody has seen, thinks everybody hasn’t thought, and makes it happen)”的人。在改变世界、创造新产品和市场的过程中,困难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而面对这些挫折的态度,可以真正体现的创业家精神。认为每次挫折都是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是通向最终成功的必经之路的人,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拥有者,也是真正的创业家。而抱怨“弃掉几十万年薪,选择创业, 半年倒闭”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拥有者,充其量只能算是创业投机分子,就算能获得侥幸的成功,也难以重复。 不少投资人,明确表示喜欢投资失败过的创业家,因为这些人在之前的创业过程中学到了东西,再次创业成功的几率,要高于那些创业过程一帆风顺的幸运儿。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创业家,不怕犯错误。他们认为,没有犯错误,是因为努力的还不够。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无法理解这一点。对失败的恐惧和形象的爱惜,将他们限制在已知的安全世界里,不愿越雷池半步,宁可白白失去挖掘潜力、超越自我的机会。 幸运的是,人的思维模式可以改变,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拥有者,可以通过思考和总结,接受新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让自身能

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模式20181015

怎样面对困惑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有两种思维模式的反应截然不同。这两种思维模式就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逃避困难时、消极对待,你的大脑是几乎没有变化(固定型思维); 当你积极面对困难时,你的大脑高速运转,积极投入,剖析错误,搜寻办法,学习成长(成长型思维)。 有些同学的成绩开始变得糟糕,而导致成绩下滑,这些同学一般就是是那些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同学。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孩子,往往会这样解释自己变得糟糕的成绩。“我不聪明,没法像其他人一样优秀。”“我是女生,我天生就不擅长学习数学。”“我不喜欢这门课。”“我不喜欢这学科任课教师。” 这些说法,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太多人把学习成绩归于天赋和智商水平的高低,用固化思维让自己的思维也开始固化,还喜欢把属于自己的原因强推给别人。这种可怕的固化思维,不仅对普通人具有强烈的杀伤力,甚至会对很多本身成绩优秀的孩子,产生潜在的杀伤力。 真正能获得成功的思维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在《开学第一课》里可以得到印证。 当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三战考研的时候,他并没想到自己能在41岁时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还有了后来闪耀的学术成果。 他在《开学第一课》里讲述了自己三战考研的经历,第一次大学数学39分,不放弃再来;第二次大学物理39分,还想继续;可这时,周围的亲

朋好友都在劝他,别那么固执了,考不上研究生也无所谓啊,你现在也挺好。他是怎么想的呢?他寻思着:为什么我其他科目可以考到90多分,而这一科就只有39分?我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就是凭借不断地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最终薛其坤为自己赢得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入场券。他肯定不是高智商的天才,至少在应试的这条路上,他走的磕磕绊绊,除了三次考研才成功外,他的博士也是在日本读了7年,才取得学位。但正是人生迈过了这些常人难以想像的门槛后,他的人生如同“开了挂”,不仅突破了自己学习语言的各种障碍,把困扰自己思维成长的“怪兽”通通打败。这位从山东临沂一个农村走出的农家娃,也是在博士求学的阶段,进入了人生异常努力的常态。这种不断找对努力方向的努力,最终在2013年4月10日,薛其坤带领他的团队在北京宣布,首次从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此之前,薛其坤与自己的团队,已经经历了四年的不断尝试与不断失败。他们比东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维尔茨堡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团队们,更早地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项重大基础物理学成果,被认为“很可能引发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这将会加速信息技术革命进程,掀起一阵阵科学风暴,改变多个行业甚至是全人类的生活方式。现在薛其坤是清华大学的副校长,他把自己取得的一些成绩,归结于不放弃努力与坚持梦想。他就其是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所以才会从不惧怕失败,不断学习成长,最终让生命闪闪发光。 还有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嘉宾,是推动了当年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姑娘”苏明娟。

2020年整理《终身成长》学习心得.pdf

读《终身成长》学习报告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我们学习走路、说话,跌倒了、说错了,不会害怕和丢脸。 后来,我们懂得了更多,反而怕这怕那,止步不前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转变了思维模式。 《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出了人的思维是分为成长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的观点,并在书中借助一些事例向我们阐述了成长性思维与固定性思维在人的成长之中对人的影响。作者从思维模式的角度,让我们找到自己恐惧、苦恼和失败的原因。同时,它将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阻碍,获得成长,达成目标。 以下内容为《终身成长》一书精华解读的部分内容,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人的两种思维模式 1.固定型思维模式 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2.成长型思维模式 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二、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 1.这两者对自身的评价准确度差别很大。 2.当你获得一个机会时,成长型会认为是一个机会,固定型思维想得是我不会,我不知道。 3.脑波不同。成长型思维脑波亮的区域是在分析正确答案时,固定型思维脑波亮的区域是在宣布对与错时。 4.对于努力与否看法不同。 5.对于失败看法不同。成长型思维把失败当成一个行为,固定型思维把失败当成一个身份。 三、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1.固定型思维模式限制人的成就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不屑于努力,不注重学习方法,把他人当成审判者而不是同伴。这将阻碍他们取得成就和获得成长。 2.成长型思维模式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取得成就 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能明确目标,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同伴学习。这将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和得成绩。 书中案例:加菲尔德高中的差生逆袭 加菲尔德高中,是洛杉矶的一所低收入学校,大多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它被认为是当地最差的高中之一。这里的学生拒绝学习,老师也无可奈何。杰米·埃斯卡兰特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开始教这些孩子大学水平的微积分。运用成长型思维,他总是思考怎么去教、怎样才能教得最好,而不是关注自己会不会教、他们能不能学会。后来,他不仅教会了这些学生微积分,还让他们在全国数学考试中取得了领先成绩。这一事迹,便是电影《为人师表》的原型。 四、思维模式在不同领域的体现

于细节中践行成长型思维 ——《终身成长》读书心得

于细节中践行成长型思维——《终身 成长》读书心得 当前,“成长型思维”在教育届很流行。“成长型思维”是由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经过40年研究后提出的。与之相对应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固定型思维”。 成长性思维与固定性思维 成长性思维是一种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种思维的表现是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即使人的性格、潜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和努力获得成长。这些类型的孩子更多关注努力的过程,享受努力的过程。他们会从成功或者失败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然后重新出发,获得新的成长。 固定性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天生注定的,即使努力能力也不会发生多大的改变。这种类型的孩子过多的关注眼前的成功或者失败,而忽视问题的解决。这种类型的人在

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多会选择逃避。 这件事有难度,很犹豫,怎么办? 固定性思维的孩子会说这件事不是我的强势,我做起来有难度,其他人会做就让他们做去吧。而成长性思维的孩子则会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即使这件事有难度,我可以花更多的时间来尝试,万一我挑战成功了呢。我也可以向这件事做得很好的朋友汲取经验呀。 我的班级就存在着这两种思维的孩子。周三下午第一节是荔壳记忆课程,这节课的主题是运用奇象联想法记忆无规律的词语。随着知识内容的学习之后,便开始了能力的提升。奇象联想法对应的是30个无规则词语的记忆。当孩子们看到屏幕中出现小雨、毛毛虫、英语书、出头、卡车、叶子、核桃等30个词语时,好多同学流露出了惊讶和胆怯的表情。我说谁愿意来挑战一下?不要去想结果,结合我们刚才的记忆方法,我们试着去记忆,我很期待你们给我带来的惊喜。大部分孩子表现出了跃跃欲试的样子。只有1个孩子,

(完整word版)解读成长型思维模式

解读成长型思维模式 让孩子不畏难、肯坚持 ——这是最重要的成功素质! 总有很多家长问我,孩子做事遇到困难就退缩、放弃,不肯坚持,怎么办? 这个问题,我在今年年初录制的《养育大目标+开启孩子内在动机》网课里详细讲到。我的网课里提到,帮幼儿形成八大基本信念,其中的一个信念就包括这个内容。 考虑到有些朋友看网课不方便,我在这里把这部分简要整理出来。更详细的内容请大家去看网课,在我的新浪微博@罗玲的空间置顶微博里有链接。 努力、坚持、坚毅,这是最重要的成功素质 近年来,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研究。他们对那些能在西点军校严苛残酷的训练、筛选中坚持到最后的毕业生、医学院预科生(因为入学考核难度很大)、拼字大赛获胜者等等人群进行研究。他们想要发现,究竟是哪些特质,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能够成功,另一些人却不能。结果,专家们发现有一种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坚毅(grit)! 坚毅是什么?坚毅是——热情,加上坚持为长期目标而努力。就是说,成功,取决于一个人有热情地勤奋努力的程度。 最终成功的人,是那些面对困难、挑战和逆境,肯于坚持、努力去战胜的人! 那么,究竟如何可以培养出孩子的坚毅品质呢?对此,目前专家们所知不多,唯一有确切结论的,只有一点——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这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所提出的理论。她的关于“心智模式”(Mindset)的研究,大概是近几十年里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之一。

心智模式、或者叫“间接理论”,是指我们对于自己的智力、能力、性格等等方面,是否可以改变的基本看法。她的研究发现,关于这一点,人们大概有两类看法:一是:这是可以改变的,即“成长型心智模式”,这样的人有“能力增长观”;另一类是:这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这是“僵固型心智模式”,他们有“能力实体论”。 那么这两种模式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您是哪一种呢?我们来看一看。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表现有这些: 他们有“掌握目标”(精熟目标),是“能力渐进论者”。他们所关心的是——进步!他们相信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他们关注发展自己,在意跟自己的过去比较,是一种发展的、进取的状态。 他们做事的特点是——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更强。他们不怕错误和失败,因为反正哪里也不是终点,也没有盖棺定论,我的能力还在随时提高呢,继续努力就好了,发现错误,能改进了,就能进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事实上,他们越是感觉糟糕时,就越是加速行动,去做更多的事情。 比如说,有这种想法的学生,他们比较在乎自己是否学到了东西,而不仅仅是考试能够通过。老师很容易就会辨别出这些人来——他们是那些下课会问感兴趣、但不会考的问题的学生! 有位专家甚至在小学生里也能发现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小朋友,他们在情人节,会给他们真正喜欢的人送卡片,而不是只给他们有把握能回送卡片的同学!他们在意的是——发展新的、自己看重的友谊,而不是怕自己没面子。 我们再来看看僵固型思维模式的表现: 他们有“表现目标”,而不是“掌握目标”。就是说,他们更在乎自己看起来怎样,是否显得聪明,而不关心是否真的掌握了。

讲座:成长性思维

学霸是怎样养成的 ——成长型思维 涂涛 什么是学霸?什么是成功的人? 近年来,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研究。他们对那些能在西点军校严苛残酷的训练、筛选中坚持到最后的毕业生、医学院预科生(因为入学考核难度很大)、拼字大赛获胜者等等人群进行研究。他们想要发现,究竟是哪些特质,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能够成功,另一些人却不能。结果,专家们发现有一种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坚毅(grit)! 坚毅是什么?坚毅是对长期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也就是说,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做坚毅。 最终成功的人,是那些面对困难、挑战和逆境,拥有激情并努力、坚持去战胜的人! 成功的重要的三个素质:努力、坚持、坚毅。 那么,究竟如何可以培养出坚毅品质呢?目前专家们对此所知不多,唯一有确切的结论,那就是——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一、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概念 在斯坦福教育理念中,有一个叫“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概念,它是相对固定型思维的一种心智模式,这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所提出的理论,她的关于“心智模式”(Mindset)的研究,被公认为近几十年里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之一。 成长性思维(growth mindset)是相对于固定思维的一种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智商和聪明程度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属性,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经验的积累而改变。 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帮助我们去学习和去成长的有趣的挑战,他们往往能在面临挑战时充满激情,充分享受解决困难的过程,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习一项新的技能。 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更强,也就是更加坚毅(grit)。他们会更在意自己从一件事中是否真正学到了东西,而不仅仅是能够通过考试。 二、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 (一)美国学校的“九个改变” 成长型思维对孩子非常重要,所以这个概念近几年风靡了整个美国教育界,几乎每个学校都用各种方式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这一思想。非常有趣的是,大多数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在最显眼的地方张贴着这样一幅anchor chart(要点图)。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海报虽然样式各异,但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那就是:“Change Your words, change your mindset”(换个说法,换个思维),也就是培养成长型思维里最经典的“九个改变”。 1 关于理解 换个说法: I don’t understand. 我就是不懂。? What am I missing? 我忽略了什么吗?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这对我来说太难了,根本没法理解。?只要把我漏掉的、忽略的找出来,肯定能搞明白。 2 关于放弃

于细节中践行成长型思维——《终身成长》读书心得

于细节中践行成长型思维——《终身成长》 读书心得 当前,“成长型思维”在教育届很流行。“成长型思维”是由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经过40年研究后提出的。与之相对应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固定型思维”。 成长性思维与固定性思维 成长性思维是一种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种思维的表现是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即使人的性格、潜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和努力获得成长。这些类型的孩子更多关注努力的过程,享受努力的过程。他们会从成功或者失败中不断的总结经验,然后重新出发,获得新的成长。 固定性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天生注定的,即使努力能力也不会发生多大的改变。这种类型的孩子过多的关注眼前的成功或者失败,而忽视问题的解决。这种类型的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多会选择逃避。 这件事有难度,很犹豫,怎么办? 固定性思维的孩子会说这件事不是我的强势,我做起来有难度,其他人会做就让他们做去吧。而成长性思维的孩子则会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即使这件事有难度,我可以花更多

的时间来尝试,万一我挑战成功了呢。我也可以向这件事做得很好的朋友汲取经验呀。 我的班级就存在着这两种思维的孩子。周三下午第一节是荔壳记忆课程,这节课的主题是运用奇象联想法记忆无规律的词语。随着知识内容的学习之后,便开始了能力的提升。奇象联想法对应的是30个无规则词语的记忆。当孩子们看到屏幕中出现小雨、毛毛虫、英语书、出头、卡车、叶子、核桃等30个词语时,好多同学流露出了惊讶和胆怯的表情。我说谁愿意来挑战一下?不要去想结果,结合我们刚才的记忆方法,我们试着去记忆,我很期待你们给我带来的惊喜。大部分孩子表现出了跃跃欲试的样子。只有1个孩子,他说我记不住,就是记不住,我再次劝他去记忆,他沉默了虽然还是有一点退缩的意味。3分钟很快过去了,班里有15名同学能够完整的背诵下来30个无规则的词语,有5个孩子能够把这30个词语倒着背下来。也有一些同学错了几个,但我知道这个结果是出乎孩子们的意料的,因为我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了光彩,那是一种自信和成就感。而那个不愿意去尝试的孩子,最后背会了18个词语,他背完的那一刻,我说:“你好厉害呀。你看你说你一个也背不下来,可是背了18个呢,你都不知道你自己这么厉害吧,真为你高兴。”这个孩子不好意思的笑了,我想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会迈出步子去尝试的吧。

培养成长型思维里最经典的“九个改变”

01 关于理解 ●换个说法: 我就是不懂。 我忽略了什么吗?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这对我来说太难了,根本没法理解。只要把我漏掉的、忽略的找出来,肯定能搞明白。 02 关于放弃 ●换个说法: 我放弃了。 我得试试我学过的(别的)方法。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我的能力达不到,只有放弃了。 问题没有方法多,此路不通,换个方法就好了。 03 关于错误 我犯错误了。 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我做错了,我很沮丧。 虽然这次错了,但以后我就知道这么做是错的,又get一招,yeah! 04 关于困境 ●换个说法: 这太难了。 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搞定)。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这太复杂了,我不可能完成。 只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05 关于足够 已经挺好的了。 这真的是我的最好成绩吗?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我做得足够好了,已经达到我的上限了。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也许再努力一些,我就能再提高一点。

06 关于聪明 我不可能像她一样聪明。 她是怎么做的,我也要试试看。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别人比我聪明,没办法了,我就是不如她。 只要学习她的方法,然后认真去做,我也有戏! 07 关于完美 ●换个说法: 我不能做得更好了。 我还能做得更好,我要继续试试!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我的能力只能做这么多,这件事这样就足够完美了。 我还要看看这件事有什么可以完善的,只要不断尝试和努力,肯定还能再提高! 08 关于否定我阅读不太好。 我要训练我的阅读能力。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我没有“阅读”这根筋儿,我就是个书盲。 呵呵,只是训练不够而已,不如坚持练习一段时间看看! 09 关于能力 ●换个说法: 我不擅长这个。 我正在提高。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我做不了这些。 我现在可能做不好,但没关系,慢慢往这个方向努力,我就会越来越擅长啦。 . .

“成长型思维”——它比勤奋更能决定人生

“成长型思维”——它比勤奋更能决定人生 一、成长型思维vs固定型思维 思维模式是人的底层代码,它就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推倒了会发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一种思维模式会衍生一大批的想法和行为,这些想法和行为把我们变成截然不同的人。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把人的思维分为两种: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两者思维模式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成长型思维者,认为万事万物通过自己的参与都可以改变;因此,心智也在不断迭代强化,从而造就非凡人生。 而固定型思维者,习惯把思维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不愿意去做那些与自身能力有差距的事。 二、固定型思维的人,习惯于给自己设限 固定型思维的人,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惧怕挑战,总为自我设限。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取出一个玻璃杯,然后在里面放进一只跳蚤,跳蚤马上就轻易地跳了出来。 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玻璃杯里,不过,这次是立即同时在杯子上加了一个盖子,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盖子上。 在一次又一次碰壁之后,跳蚤开始变得聪明起来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跳的高度。又过了一阵子以后,实验者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到过盖子,而只是在盖子下面自由地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把盖子轻轻拿掉了,可是跳蚤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蹦跳。 一周以后,这只可怜的跳蚤还是在这个玻璃杯里的那个高度不停地跳着,它已经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了。 难道跳蚤真的不能跳出这个杯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它的心里已经默认了这个杯子的高度是自己无法逾越的。 固定型思维的人,不是不敢去追求成功,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也默认了一个“高度”。 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这太难了,我根本就没有办法做到。 “心理高度”是很多人无法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跳蚤人生”。 三、成长型思维的人,总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 成长型思维者,认为万事万物通过自己的参与都可以改变;心智也在不断迭代强化,从而造就非凡人生。 他们不畏挑战,总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当年,林语堂与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身份悬殊,八竿子打不着。当得知赛

成长性思维与固定性思维

成长性思维与固定性思 维

学霸是怎样养成的 ——成长型思维 什么是学霸?什么是成功的人? 近年来,心理学家做了很多研究。他们对那些能在西点军校严苛残酷的训练、筛选中坚持到最后的毕业生、医学院预科生(因为入学考核难度很大)、拼字大赛获胜者等等人群进行研究。他们想要发现,究竟是哪些特质,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能够成功,另一些人却不能。结果,专家们发现有一种素质是成功的关键——坚毅(grit)! 坚毅是什么?坚毅是对长期目标的持续激情及持久耐力。也就是说,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历经失败,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做坚毅。 最终成功的人,是那些面对困难、挑战和逆境,拥有激情并努力、坚持去战胜的人! 成功的重要的三个素质:努力、坚持、坚毅。 那么,究竟如何可以培养出坚毅品质呢?目前专家们对此所知不多,唯一有确切的结论,那就是——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一、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概念 在斯坦福教育理念中,有一个叫“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概念,它是相对固定型思维的一种心智模式,这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克所提出的理论,她的关于“心智模式”(Mindset)的研究,被公认为近几十年里最有影响的心理学研究之一。

成长性思维(growth mindset)是相对于固定思维的一种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智商和聪明程度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属性,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经验的积累而改变。 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帮助我们去学习和去成长的有趣的挑战,他们往往能在面临挑战时充满激情,充分享受解决困难的过程,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习一项新的技能。 研究表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做事不易放弃,更能从过程中享受到乐趣,更容易寻求帮助,复原力更强,也就是更加坚毅(grit)。他们会更在意自己从一件事中是否真正学到了东西,而不仅仅是能够通过考试。 二、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 (一)美国学校的“九个改变” 成长型思维对孩子非常重要,所以这个概念近几年风靡了整个美国教育界,几乎每个学校都用各种方式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这一思想。非常有趣的是,大多数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在最显眼的地方张贴着这样一幅anchor chart(要点图)。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海报虽然样式各异,但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那就是:“Change Your words, change your mindset”(换个说法,换个思维),也就是培养成长型思维里最经典的“九个改变”。 1 关于理解 换个说法: I don’t understand. 我就是不懂。? What am I missing? 我忽略了什么吗?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这对我来说太难了,根本没法理解。?只要把我漏掉的、忽略的找出来,肯定能搞明白。

思维决定行动,谈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培养

思维决定行动,谈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培养 三年前,我为儿子学数学伤透脑筋,那时候他对数学既没有兴趣,也不愿花功夫学。每次抓他过来做数学题,都极度考验我的体力和耐心,最后不但儿子数学没学好,还搞得那段时间亲子关系极度恶劣。后来无意中撞见斯坦福数学系教授Jo Boaler在网上面向家长和数学老师开设的“如何教数学”这门课,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下报了名。想不到一门教数学的课程,前一大半居然和数学没有半点关系,谈的全是心理学。我也是从那时第一次接触Growth Mindset成长型思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发成为成长型思维代言人。过去三年里,受益于成长型思维的培养,儿子学数学的态度从原来的消极抵触到现在的积极主动,遇到难题从原来立马缴械投降到现在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思考。我不再需要操心他的数学,亲子关系也得到极大改善。儿子身上喜人变化,令我对成长型思维越发着迷。于是在学校,我牵头成立了研讨成长型思维的PLC(professional learning circle),在同事,学生和家长中积极推广成长型思维。【1】固定型思维 vs 成长型思维定型思维对比成长思维图片来 源:https://www.doczj.com/doc/a55645437.html,斯坦福心理学教授卡罗?杜维克(Carol S. Dweck),将人们理解世界和看待自身能力的认知框架称为思维体系(mindset)。思维决定行动,行动改变命运。杜

维克将思维体系分为两大类型: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聪明才智能力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遇到挫折失败,归咎于自己不具有这方面天赋,所以会不惜一切代价去避免尝试新的挑战。以前儿子做不出数学题,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耐烦的指责他“这么简单的题,怎么都做不出来?”,“你怎么可以这么笨呢?”儿子则以挑衅来回应:“我就是因为笨 才做不出来的,怎么样!”于是我的火腾的一下子就上来了。以上就是典型固定型思维的母子冲突。我本意是想辅导儿子学数学,结果适得其反,儿子那段时间对数学极度厌恶,迫使我不得不暂时放弃辅导儿子数学的想法。下面再看看成长型思维是怎样表现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天 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通过锻炼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的更好,把每一次挫折失败,都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机会,不断改善,从而不断进步。了解了成长型思维后,每当儿子遇到题目不会做很沮丧的时候,我就会用很夸张的语气说“题如果都会做,说明什么新东西也没学到。现在终于遇到一道不会做的题,是学新知识的好机会哟!”还会摸摸他的 头说“想不出答案头疼的原因,是因为无知正在从脑子里被挤走,新的数学细胞正在大脑里形成呀”,然后还会手舞足蹈的为他鼓劲“今天不会做,没啥。只要你肯在这道题上花点时间和心思,明天说不一定就会了。儿子,老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儿子憋着笑说“好了,好了。我再想想”。以上是

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表扬努力 当孩子获得了好成绩时,以下两位妈妈的称赞方式,您认为以下哪一种更鼓励孩子呢? 方式一:“你考得真好,宝贝真棒!” 方式二:“你考得真好,你一定很努力吧,继续加油哦!” 常常用方式一夸赞孩子,孩子在以后的学习中并不会去追求极致,挑战自己,往往会选择简单的任务,因为他所希望的是顺利完成,获得肯定。而常用方式二夸赞孩子,孩子会敢于去挑战更难的任务。 相比之下,后者的成长,自然比前者更快。 表扬毅力 当孩子尝试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比如破围棋阵局,尝试攀岩,无数次尝试无数次失败后,请记住要肯定他的耐心和毅力。 相比起“加油,你一定可以的!”而言,“坚持就是最大的成功,表现不错,继续加油!”更能够给孩子鼓励,并且不会给孩子带来太压力导致孩子半途而废,孩子成功的可能性将会更高。 表扬细节 当孩子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提高,记得表扬细节,越具体越好。 例如:宝宝,你现在在游泳姿势上更标准,而换气频率更均匀,与之前相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样的赞扬方式,更能让孩子注意到自己细节,往往细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表扬创意 孩子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当孩子的天马行空得到认可,他会更加愿意去思考世界与生活。 孩子的创意是创造性和思维的积累。 所以,当孩子满心欢喜与你分享他的创意时,一定要夸孩子哦! 表扬态度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上,态度决定品质。当孩子在完成作业后,预习明天的学习内容,您有没有夸赞过他的学习态度呢? 当孩子们用很积极的态度去完成任务时,不要忘了去肯定他们的态度 表扬合作精神 再聪明的孩子,在未来也不可能总是独自完成所有工作。能够很好的与同伴合作,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与人交际的能力,团结合作的能力。 表扬孩子的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当孩子完成自己的小组作业时,告诉他:“你们的小组齐心协力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这种精神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要继续保持哦!” 表扬领导能力 虽然有些事情不是完全由孩子自己做的,但他是负责管理,他做得很好,因为他有很强的责任感和领导能力,这一点一定要表扬。

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固定型思维模式

winner比loser赢在哪? 陈小蒙 评论思维模式 Carol Dweck非常痴迷于对失败”的研究。你知道的,有些人好像生来就是winner,做什么事都很顺利都很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则一直很无助,好像这辈子注定是个loser。Dweck也发现了这一点,而且,她还下定决心要找到其中的原因。于是,她开始观察小孩子,并企图从两组不同的小朋友中找到他们之间的差异,以及问题的答案。 1978年,Dweck跟Carol Diener —起做了一项研究。她给小朋友出了不同难度的 智力拼图,并记录了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话语。 很快地,那些无助的小朋友便开始责备自己,其中一个说道:我觉得自己越来越迷惑了。”另外一个孩子则为自己辩解道:我的记性一直不好。” 但是,智力拼图还是被源源不断地抛给了这些小朋友,而且越变越难。现在一点也不好玩了。”有些孩子叫嚷道。但是他们的抗议没用,Dweck还是不断地向他们抛出难题。 最后,这些孩子终于受不了了,他们坚持说:我放弃了。”接着,他们就开始讨论起别的话题,想借此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刚才猛烈的智力拼图轰炸中解救出来。 这个周末有一个才艺展示,我会扮演秀兰邓波儿。”其中一个女孩说道。但即便是这样,Dweck还是不肯罢手,她给他们抛出了更难的题目。 这个时候,你猜发生了什么?这些孩子开始犯傻了,他们表现得好像自己一开始就没有努力答题一样,以企图掩盖自己的失败。在一个案例中,有一个小男孩已

经被多次告知自己的答案一一棕色,是错误的,但他还总是要选这个错误的答案,而且嘴里还振振有词:巧克力蛋糕,巧克力蛋糕。” 这样的结果也许并不令人吃惊。假如你曾经试过跟一群小孩玩过一局游戏,你可能就看过他们做这样的傻事,而且还有过之而无不及(直接将拼图扔到地上)。但是,真正让Dweck震惊的一一并由此改变了她的整个职业生涯的,是那些成功的小朋友的做法。她甚至在后来这样写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榜样,这些 榜样在你人生的关键时刻为你指明了方向。”这些孩子就是我的榜样。他们显然知道一些连我都不知道的东西,但我下定决心要弄明白。” Dweck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正如很多成年人一样,假如Dweck自己碰到了上面的情形,她会学着把自己的沮丧和愤怒隐藏起来,然后礼貌地答道:我不太确定自己是不是还要玩下去。”而不是像上面的孩子一样,开始翻脸不认人。 她以为,那些成功的孩子会跟她表现得一样一一他们有处理失败的方法,而不是直接被它打败。 但是,事实跟她想得非常不一样。那些成功的孩子不仅仅能够接受失败,而且他们 还非常喜欢失败。当智力拼图变得越来越困难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开始责难自己; 他们会舔舔自己的嘴唇,然后说道:我喜欢接受挑战。”题目变得越难, 我就应该越努力地尝试。” 当题目变得越来越难的时候,这些孩子们并没有抱怨游戏变得不好玩,相反地,他 们还会给自己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说:差一点点我就能做出来了。”或者我之 前就成功做出来了,我还可以再成功一次。”还有一个孩子,当他被给到一个 非常非常难,几乎就不可能解出来的题目时,他也只是抬起头看看实验者,然后说道:

从成长型思维理论看教育的细节

从成长型思维模式看教育的细节 《教育的细节》书中提到: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老师随口一句消极的话,极有可能成为学生痛苦的刺激源;教师舌头的摇动,关乎每一个孩子的感受和自尊,关乎教育能否绽放人性之美;现代化教师要能放下成见,以崭新的方式看世界,伴随着好奇心、责任感,并在与他人自由地交流、分享中,不断学习、转化、创造、发展,在生命不同的季节里,其思想总有恰如其分地成长;作为现代教师,他最大的“本钱”是,在读书中扩展教育视野,回归教育常识,并在实践中扩展教育视野,回归教育常识…… 书中的这些话强调教师应该改变自己对待学生居高临下的态度,注意避免自己不经意间的“语言暴力”;改变内心的成见,让自己具备更好的专业能力,在教学中成全生命、呵护人性。而这背后的呼唤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体现不谋而合。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Mindset》一书中提到的概念。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师相信学生的智力是不断发展的,通过努力和毅力能够学习任何东西。因此,这些教师看中的更多是学生的坚持与努力的过程,而不会以“你真聪明!”“你很有天赋”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教师相信学生的智力、技能及才华先天注定的。如果学生表现得很好,则会表扬学生反应灵敏、聪明伶俐;如果学生表现不佳,又会嫌弃学生是先天不足,然后再不断降低标准来迁就学生甚至完全放弃学生。根据她的研究,表扬学生的智力其实反而会伤害学生的动机从而导致学生后来表现不佳。因为孩子们热爱表扬,尤其热爱在智力和才能上被表扬,可是当他们遇到困难,自信心就会跌落谷底,因此他们常常选择简单的任务,来逃避被别人的负面评价,或者让别人认为自己不聪明。而具备成长型思维的教师看中的是学生的坚持和努力,认为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付出来得到智力、技能上的成长,即使失败也是学习的机会,人和人并没有很大的智力差别。因此他们更不会去给学生过早地“贴标签”,如果学生的学业表现好,表明他们足够努力,而不是足够聪明。 如今用不堪的词汇去责骂学生这种“言语暴力”已经非常少见了,也很少有老师会用难听的话当面讽刺挖苦学生的能力,或者当面去评价学生的智力,但我们经常都在鼓励学生的“聪明”,而不是“努力”。从小被夸大的孩子是越来越多,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学生也自然越来越常见。我带过的学生小y在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下长大,母亲对她十分溺爱,她也认为自己一贯“聪明”。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虽然刚进高中的她在年段排名前几,但在遇到数理化学习挫折时就表现为到处责怪和抱怨,家人、学校、老师、食堂、操场都成为她抱怨的对象。我想她内心其实是不自信的,如果自信,她有一千种办法改变听不懂数理化课的现状。然后过了一个学期,依然是不见任何努力,能听懂课的政史地也只有三四十分而。到最后她向大家宣布只读英语,其他科都放弃了。也许她在通过这种方式向大家证明,我只是不想读那些科目了,所以才读不好,而不是我不够聪明。另一位女生S英语基础很不好,每次听写、考试总是全班倒数,课堂上也听不懂,而且在其他同学看来非常简单的概念经老师多次解释她也无法理解。但是她很努力,听不懂课也会坚持听、做笔记,还经常来办公室问问题。就英语科来说,她经常要比别人多花很多时间才能勉强听写正确几个单词,所以我只要看她听写、默写有一点点进步就去表扬她的努力,她自己也是有成长型思维做内心支撑的,否则不会在屡次打击后依然不折不挠。虽然目前她的成绩并不是数一数二,但已经进入班级前列。排名只是数据化的结果,更令人欣喜的是她在学习上努力坚持的过程让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这种自信并不是认为自己有多么优秀,而是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信念支撑下,相信自己能变得比原来的自己更好。 教育的方法、细节千千万万,而成长型思维的信念也许就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好的加持。

成长型思维训练

成长型思维训练

南昌大学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之初中生成长型思维模式团体活动训练 学院:体育与教育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132班 姓名:关彭丹阳 学号:6202113075 指导教师:肖三蓉

2016.06.15

【第一课时】认识成长型思维 【活动目标】帮助青少年认识理解成长型思维的含义、表现以及之于自身发展的意义,激发主动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兴趣 【活动对象】初中生(初一-初三) 【对象分析】初中生年龄阶段在11-15岁之间,这个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在生理发展方面,身高体重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机体发育和肌肉力量的增长往往超前于神经系统对各运动器官调节能力的发展,以致产生一些暂时性动作不协调;开始出现第二性征,出现所谓的牛犊恋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在行动上主要表现为好动、多比阿尼、容易分心、神经细胞工作耐力较差,容易疲劳。在心理发展方面,成人意识感强,不愿大人把他们当小孩子一样看待,与家长、教师的关系显得较为和紧张,喜欢在各种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希望被尊重和采纳;活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认识却往往较为落后,因此常常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无用的甚至盲目的活动;由于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这个时期的学生能学习一些较为深刻的科学知识,理

思维的片面性,往往从个别现象看问题,情感也随现象改变而变化,他可能因为一件小事而得意忘形,也会因为一件小事痛苦,对人真诚坦率、重视友谊,但对父母、老师不谈心里话;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对自我的评价,但往往是不客观、不全面、不稳定的,以个人的主观情绪为转移、容易简单或片面地看点别人某些个别行动,而不注意其他方面,更不善于客观全面地评价他人。 【授课形式】思维体验营 【活动准备】(1)很难解开的绳结(2)下载德韦克的智力拼图实验的视频(3)设计相关问题 【活动流程】 一、课前导语(1min):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好!是不是已经有了期待呢?不要急,我们先进行一个开动脑筋的小游戏来热身一下吧~ 二、游戏破冰(7min)--打绳结 1、分组:分成十人一组

成长型思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55645437.html, 成长型思维 作者:曹传兴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7年第09期 成长型思维,最早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 Dweck提出,是相对固定型思维的一种心智模式。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通过锻炼可以提高。而成长型思维则是以动态的角度、积极的层面面对特定的对象、任务及其结果,总是倾向于认为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把每一次挫折失败都看做是提高自己的机会,不断改善,从而不断进步。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关系到学生任何层面学习的效率、程度与可能性。 学生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是学生能否正确对待生活中发生的消极或积极事件的关键因素,能否改变这样的思维方式在其生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成长型思维的中心思想在于“换一种说法”,当个人在潜意识中一直遵循不断鼓励、创新的思想,不断地在做自我勉励的状态下,更能激发学生有创意地进行学习等活动。传统固定型思维带来的通常是消极的情绪,带有固定思维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常常会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选择放弃或无视,认为困难是让他们感到自己无法完成各种任务的罪魁祸首,而从不尝试去解决它们;而带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则认为努力和困难能创造新的机遇,变消极为积极的心态迎接各项挑战。研究与实践已经证明,带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会更好地迎接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挫折,能更好地理解努力对于成长的作用,以及养成面对挫折的良好适应能力。 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想法对比: 成长型思维对待问题的能力,还意味着更积极的心态: 我们能做的比想象的多! 我们需要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合作使我们更强大! 我尽我的最大努力了吗? 我们能做的比想象的要多! 保持疑惑、惊叹和好奇!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在不断成长的!

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 乔纳森原本是一个“三好学生”。小学时,他总能轻轻松松地完成作业,考试也常常拿A。他很纳闷,为什么其他同学读书那么辛苦。父母告诉他,这是因为他很有天分。上初中以后,乔纳森突然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不但不完成作业,也不好好考试,成绩一落干丈。为了增强他的信心,乔纳森的父母不断地给他打气,鼓励他,说他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努力没有奏效。乔纳森仍然认为,上学十分无聊、毫无意义。(当然,乔纳森只是众多孩子中的一个特例)

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天赋的社会。很多人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拥有超人的智商、才能和随之而来的自信。然而,30年来的科学研究表明,过分强调个人的智商和天资反而会使人变得不堪一击、害怕挑战、不思进取。 像乔纳森这样的孩子在低年级就轻松取得好成绩,相信自己很聪明,甚至是个天才,其

实十分“危险”。他们会盲目地认为,智力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努力学习和工作远不如拥有一个聪明的脑袋(至少看上去是这样)。他们把挑战、错误甚至必要的努力看成是一场灾难,而不是提高自己的机会。面临艰巨的任务,他们很容易失去自信和动力。 像乔纳森的父母那样片面强调孩子固有的天资,会助长这种思维,妨碍年轻人在工作、婚姻中发挥他们的潜力。研究表明,树立“成长型思维模式”,鼓励学生努力工作,而不是依赖自己的天分,更有助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成功。 20世纪60年代,我还是耶鲁大学的一名心理学研究生,便开始研究是清清ocr什么激发了人们的动力,以及人们在遭遇挫折后如何坚持不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Univers…o{Pennsylvania)的心理学家马丁·塞林格曼(Martin Seligman)、史蒂文·梅尔(Steven Maier)和理查德·所罗门(PichardSolomon)的动物实验表明,经历多次失败以后,多数动物会悲观绝望,认为自己对自己的处境无能为力。此后,即使稍加努力就能改变现状,它们也仍然十分消极。研究者称这种状态为习得性无助(1earnedhelp,essness)。人难免感到无助,但每个人面对挫折的反应并不相同。我很想知道:为什么面对困难,有些学生会轻易投降,另一些学生(他们并不比别人聪明)却决不放弃?我很快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们对待失败的态度不同。把失败归因子能力不足,而不是努力不够的人,更容易意志消沉、缺乏动力。1972年,我对一群成绩较差的中、小学生做了一个试验。我告诉其中一组学生,他们将数学题做错完全是由于不够努力(而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此后,这些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变得乐于尝试,并且努力完成了许多难题。我让另一组学生做了一些简单的题目,并不时地表扬鼓励他们。最终,第二组孩子解决数学难题的能力没有提高。实验初步证明,重视努力能帮助人们摆脱无助感,走向成功。 随后的研究表明,执著的学生不太计较过去的失败,而是把错误看作有待解决的问题。2O 世纪70年代,我在伊利诺伊州立大学(Univers)和我的研究生卡罗尔·迪耶内(CaroI Diener)测试了60名五年级学生,让他们大声回答非常困难的模式识别问题。有些学生对错误的反应极为消极: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出错是因为“我的记忆本来就不好”。结果在试验中,这些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降低。 另一些学生更注意改正错误,反复琢磨解题技巧。有个学生不断提醒自己:我应该慢一点,再试试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有两个学生的表现尤为突出。其中一个遇到困难时,用力拉了一下椅于,摩拳擦掌,口中念念有词:“我喜欢挑战!”;另外一个在面对难题时,抬头看了看实验人员,满意地说:“我希望这对我有所帮助。”不难想象,持这种态度的学生,表现一定会比其他孩子强。 态度决定一切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马丁·塞林格曼、史蒂文·梅尔和理查德·所罗门的动物实验表明,经历多次失败以后,多数动物会悲观绝望,认为自己对处境无能为力。此后,即使稍加努力就能改变现状,它们仍然十分消极。研究者称这种状态为习得性无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