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动物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动物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动物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动物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程:呼吸作用

第三章动物解剖和生理(重点是脊椎动物)

【考点解读】

本章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动物的各种功能及其原理和活动规律,包括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消化和营养、呼吸作用、血液循环、排泄、调节(神经和激素)、生殖和发育、免疫等几大部分。根据IB0考纲细则和近年来试题的要求,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具体目标。

第三节呼吸作用

在动物界,无论是简单的低等动物还是结构复杂的高等动物和人类,为维持生命活动,都要靠营养物质在体内进行氧化代谢而取得机体生存和活动所必需的能量。机体细胞在进行氧化代谢时,要不断地摄取需要的02,同时排出所产生的C02。这一过程称为呼吸。

呼吸过程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图1-3-8):①外呼吸:又称肺呼吸,指外界环境中的气体通过呼吸道与在肺部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02从肺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组织,同时C02由组织运输到肺;③内呼吸:又称组织呼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这三个环节,02被运输到细胞内,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02则被捧出体外。

一、呼吸的机制(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呼吸运动

胸腔的节律性扩大与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是呼吸肌(主要是胸壁的肋间肌和膈肌)在神经系统控制下,进行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所造成的。吸气时,吸气肌收缩,胸廓的前后、左右和上下径均增大,肺容积随之扩大,空气被吸人肺内。呼气肘,胸廓各径皆缩小,肺容积随之缩小,肺内部分气体被驱出。由此可知,肺通气是胸廓运动的结果。肺通气过程中,肺内容积的变化与压力的变化密切相关。

(1)肋间肌与膈肌运动肋间肌位于肋骨之间,分为内外两层,肋间外肌肌纤维走向是由上一肋骨的下缘,斜向下一肋骨的上缘。当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都向上提升,从而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延长,产生吸气效应。肋间内肌的肌纤维斜行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当其收缩时,使肋骨更向下斜,使胸廓前后、左右径均缩小(图1-3-9)。

横膈介于胸、腹腔之间,是最重要的呼吸肌,呈穹窿状,两侧凸面向上,周围部为肌质,中央为腱膜(中心腱)。当膈肌收缩时,中心腱移动不大,而两侧穹窿突起则向周围降落。膈肌收缩越强,横膈的位置越低,中心腱也明显下降。这样,则使胸腔上下径增大,肺容积随之扩大,产生吸气动作。膈肌舒张时,腹壁收敛迫使腹腔内脏回复原状,膈肌穹窿顶重新向上,使胸腔上下径缩小,造成呼气(图1-3-10)。

(2)吸气与呼气动作的比较平和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运动,是由膈肌和肋间外肌的收缩引起的,呼气则是被动的运动,此时呼气肌并不收缩,只是吸气肌舒张,肋骨由于重力作用而下降,膈肌由于腹内压的作用而回位,使胸腔缩小,肺容积随之缩小。

用力吸气时,其他辅助吸气肌,如胸锁乳突肌、胸大肌等也参加收缩,以加强吸气动作;用力呼气时,除呼气肌收缩外,腹壁肌也参加收缩,以加强呼气动作。

人体安静时.以肋间肌收缩为主所引起的呼吸运动.常称为胸式呼吸;由膈肌收缩而引起的呼吸,因表现为腹壁的起伏,则称为腹式呼吸。一般成年女子多以胸式呼吸为主,婴儿及成年男子则多以腹式呼吸为主。

2.肺内压与胸膜内压的变化

(1)肺内压的变化在肺通气过程中,由于肺内气体与大气之间存有压力差,气体才能克服呼吸道的阻力而进出肺。平和吸气时,在吸气之初,肺的容积随着胸腔和肺的扩张而加大,肺内压暂时下降,低于外界大气压。到吸气末,肺内压又提高到与大气压相等的水平,达到暂时平衡,气体在短时间内停止流动。反之,在呼气之初,肺的容积随着胸腔和肺的缩小而缩小,肺内压升高并超过大气压,从而使肺内气体得以排出体外。到呼气末,肺内压又与大气压达到平衡。

(2)胸膜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内压,简称胸内压。胸内压比大气压低,所以又称为胸内负压。胸内负压是出生以后发展起来的。婴儿出生后,由于胸廓发育的速度大

于肺的发育速度,所以胸廓的自然容积显著大于肺容积。胸廓的内面被覆着胸膜壁层,它受到胸廓上的骨骼和肌肉的支持,从体外作用于胸壁上的大气压影响不到胸膜的壁层,也就影响不到胸膜腔。胸膜脏层覆盖在肺的表面,却受到两种相反力量的影响。大气压通过肺泡压向胸膜脏层,使胸膜腔承受一个大气压。如果肺组织不具回缩力,胸内压就等于肺内压,即等于大气压。但是,不论是在吸气还是呼气时肺都处于扩张状态,也就总是具有一定的回缩力。这种回缩力的作用方向与肺内压(大气压)作用方向相反,因而抵消了一部分大气压,使胸膜腔承受的压力小于大气压。肺的回缩力产生的另一因素是肺泡表面的薄层液体具有很大的表面张力,这也是肺泡回缩的重要因素。

肺的回缩力越大,胸膜腔负压越大;肺的回缩力越小,胸膜腔负压越小。因此,随着每次呼吸运动,胸内压也发生波动。胸膜腔内负压的存在,使肺经常保持一定的扩张状态,使肺泡不论在吸气还是呼气时都不塌陷,对肺的通气和气体交换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3.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肺容量和肺通气量是衡量肺通气功能的指标,在不同状态下气量有所不同。

(1)肺容量肺容量指肺容纳的气体量。在呼吸周期中,肺容量随着进出肺的气体量的变化而变化。其变化幅度主要与呼吸深度有关,可用肺量计测定和描记(图1-3-11)。

①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人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为400-600mL。深呼吸时,潮气量增加。每次平静呼气终点都稳定在同一个水平上,这一水平的连线称为平静呼气基线。

②补吸气量和深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增加的吸人气量,称为补吸气量,正常成人为1500mL-2000mL。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称为深吸气量。深吸气量是衡量肺通

气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③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增加的呼出气量,称为补呼气量。正常成人为900mL-1200mL。最大呼气终点构成了最大呼气水平。

④余气量和功能余气量:最大呼气末肺内残余的气量,称为余气量,正常成人为1000mL —1500mL。平静呼气末肺内存留的气量,称为功能余气量,它是补呼气量和余气量之和,正常时很稳定。肺气肿患者的功能余气量增加,呼气基线上移;肺实质性病变时则减少,呼气基线下移。

⑤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最大吸气后做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它等于深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年男性约为3500mL.女性约为2500mL。

⑥肺总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总量,它等于肺活量与余气量之和,正常成年男性为5000mL—6000mL,女性为3500mL—4500ml。

(2)肺通气量肺通气量有两个衡量指标。

①每分肺通气量:指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简称为每分通气量、其值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正常成人安静时呼吸频率为12—18次/分,故每分通气量为6-8L。

②每分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进肺泡或出肺泡的有效通气量,简称为肺泡通气量。气体进出肺泡必经呼吸道,呼吸道内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将呼吸道称为无效腔,正常成人其容积约为150mL。每次进或出肺泡的有效通气量等于潮气量减去无效腔气量,故每分肺泡通气量的汁算公式如下:

每分肺泡通气量(L/min)=(潮气量—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次/min)

正常成人安静时每分肺泡通气量约为4.2L,相当于每分通气量的70%左右。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对每分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二、气体交换

气体的交换包括气体在肺泡的交换和在组织的交换,即肺泡和血液之间,血液和组织之间的02和C02的交换。在这两个过程中,血液则担负02和C02的运输任务。如图1-3-12 所示。

呼吸气体透过肺泡壁和肺毛细血管壁与血液中的气体进行交换,由血液运送至全身,再透过毛细血管壁和组织细胞膜与细胞进行气体交换,这些交换都是通过物理扩散(也称弥散)方式实现的。这种方式应首先考虑呼吸气中02和C02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及其分压差。

现将肺泡气和动脉血、静脉血、组织中02分压(Po2)和C02分压(Pco2)列表。从表1-3-1可看出,肺泡气、血液、组织液之间存在着02的下坡分压梯度,而C02分压梯度刚相反。

由表可见,肺泡气、血液、组织内02分压和C02分压各不相同,静脉血中02分压比肺泡气的约低102—40=62mmHg,而C02分压则高于肺泡气46—40=6mmHg.组织中的02分压最低,C02分压最高。由于每种气体存在着分压差,就引起各种气体顺着各自的分压差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扩散,如肺内02从肺泡扩散人静脉血,静脉血中的C02扩散至肺泡。在组织内,02由血液扩散人组织液,组织液中的C02扩散人血。

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除分压差外,还有呼吸膜厚度和扩散面积,气体的溶解度和相对分

子质量。

肺泡气中的02向毛细血管血液中扩散时,或C02由毛细血管向肺泡扩散时,都至少要通过四层膜:一是肺泡内表面很薄的液膜层,其中含有表面活性物质;二是肺泡上皮细胞膜层;三是与肺毛细血管内皮之间的间质层;四是毛细血管的内皮层。四层合称肺泡—毛细血管膜,即呼吸膜(图1—3—13)。呼吸膜的厚度不一,平均约0.5~1/um,有很大的通透性,气体扩散通过此膜的速度与通过同样厚度的水层相似。

三、呼吸器官

1.呼吸系统的进化

绝大多数动物都生活在有氧气的环境中,进行有氧呼吸,少数营体内寄生的种类,如蛔虫等,生活于缺氧环境中,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单细胞原生动物生活在水中,它们可以通过体表直接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从原生动物到线形动物,身体结构简单,可以直接通过体表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

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已具有呼吸器官,往往由表皮的一部分转变而来。这部分表皮的面积扩大,或向外突出,如水生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的鳃,或向内凹陷,如陆生昆虫的气管。这些器官将空气直接带到组织中去进行气体交换,因此无需循环系统来携带。昆虫气管是外胚层内陷而成的,其陷入处形成了气门。气门有活瓣,可以自由开闭。基本上昆虫的每个体节有气门一对(一般都少于体节数)。与气门相连的是气管,其内壁的外骨骼加厚形成螺旋状,借以支撑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形成许许多多的微气管,分散在各部分组织中。此外,

昆虫的气管还可以连接成气囊,气囊壁很薄,容易伸缩,可以储藏较多的空气,以增加飞行时对氧的补给,并能增加在空气中的浮力。有肌肉控制气囊的伸缩,调节空气进出气管。水生昆虫,体壁上有薄片状或丝状突起,内含气管,以便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这就是气管鳃。

脊椎动物的呼吸结构都是由消化管的前端发展变化而成的,如水生脊椎动物的鳃,陆生脊椎动物的肺。水生的哺乳动物如白暨豚、鲸等,虽终生在水中生活,但仍保留了陆生祖先的肺,进行呼吸。

水生脊椎动物的鳃位于咽部,发生于咽部的鳃裂。鳃裂的前后壁表皮形成许多水平皱褶,称为鳃丝,组成鳃瓣,里面充满毛细血管,当水流过鳃时,进行气体交换,将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变成动脉血。低等两栖类的蝾螈和蛙的幼体蝌蚪也用鳃呼吸。

羊膜动物只在胚胎时期出现鳃裂,以后鳃裂逐渐消失,肺不断发育,出生后用肺呼吸。

两栖类的肺构造简单,仅仅是一对薄壁的囊,或者囊中稍有隔膜。由于换气效率低,所以两栖类的皮肤裸露、湿润而富有毛细血管,也能辅助呼吸。

爬行类的肺较发达,肺内分隔成许多的小腔,从而增大气体交换的面积。它们的皮肤外被鳞甲,不再像两栖类那样能进行呼吸。

鸟类的肺十分致密,是一种没有弹性的海绵状结构,和薄膜状的气囊相连通。鸟类所特有的气囊共有九个,容积很大,位于内脏之间,能贮存大量空气。鸟类在呼吸的时候,吸人的空气先到达肺内,其中的一部分空气还来不及和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便进入气囊。在呼气时,气囊中的空气被压出体外,但还得通过肺,这就可以顺便在肺中补一次气体交换。可见鸟类每作一次呼吸运动,肺内就会发生两次气体交换,这是鸟类所特有的“双重呼吸”。

哺乳类的呼吸系统最为完善。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为了保证气体的畅通,许多部位都有软骨支持,如鼻软骨、喉部的多块软骨、气管和支气管的“C”形软骨环等,呼吸道上皮细胞上有纤毛,黏膜可分泌黏液,黏膜内又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气体通过时可使之变得温暖、清洁和湿润。左右支气管通人两肺后一再分支,形成许多非常小的细支气管,最后形成呼吸性细支气管和很小的肺泡管。每一肺泡管附有很多肺泡。肺泡是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半球状囊泡,相邻肺泡之间的组织称肺泡隔,由丰富的毛细血管、弹性纤维等构成,具有良好的弹性和扩张性。毛细血管网与肺泡上皮紧紧贴在一起,结构很薄,有利于气体交换。当肺吸气时,肺泡被动扩张,呼气时;由于弹性纤维的回缩,使肺泡缩小,利于排气。

从爬行类开始,开始出现了胸廓,胸廓的运动可改变胸腔容积,由于内外气压差的不断

变化,肺泡被动地扩张和收缩,实现与外界的换气。鸟类由于胸廓结构的特殊,在飞行时胸廓不能活动,利用两翼的上举下垂来使胸腔扩大和缩小,借此引起气囊作唧筒式的动作进行呼吸。哺乳动物具有肌肉质的膈,以及肋间肌和肋骨的配合动作,改变胸腔容积进行呼吸。两栖类没有胸廓,借助口腔底壁的升降,使肺的换气得以进行。

2.呼吸道

人的呼吸系统由呼吸器官组成,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图1-3-14)。鼻、咽、喉组成的的气体通道称为上呼吸道,气管以下的气体通道(包括肺内各级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

(1)鼻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又是嗅觉器官。它由外鼻、鼻腔及鼻旁窦三部分组成。鼻腔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腔,前有鼻前孔与外界相通,后以鼻后孔通向咽部。鼻腔表面衬有黏膜。鼻腔与鼻中隔上部的黏膜内有嗅细胞,司嗅觉。鼻旁窦(副鼻窦)为鼻腔周围含气骨腔的总称,共有四对,即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鼻旁窦均与鼻腔相通,里面衬的黏膜与鼻腔黏膜相连。鼻旁窦参与湿润和加温吸人的空气,并对发音起共鸣作用。

(2)咽咽是一个前后略扁的漏斗形肌性管道,由黏膜和咽肌组成。咽的前壁不完整,上部与鼻腔相通,位于鼻腔的后方,称为咽腔鼻部(鼻咽部),中部与口腔相通,位于口腔后壁上,有一咽鼓管开口,空气经此口进人中耳的鼓室,以调节鼓膜内外气压的平衡,在鼻咽部的后上壁黏膜内有一团淋巴组织,称咽扁桃体。

(3)喉喉是呼吸气体的通道,又是发音器官。喉上方借韧带连于舌骨与咽相通,下方与气管相连续,如图1-3-15所示。

喉结构复杂,由软骨、韧带、喉肌和黏膜构成。喉软骨是喉的支架,主要包括单块的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等。甲状软骨最大,位于舌骨下方,由左右对称的方形软骨板构成,其前缘在中线融合构成前角,上端向前突出处称喉结。环状软骨形似指环,位于甲状软骨下方,起支持呼吸道的作用。会厌软骨位于甲状软骨后上方,上端宽并游离于喉口上方,当吞咽时,喉口被会厌关闭,以防止食物和唾液误人喉腔和气管。喉腔表面也被覆黏膜,黏膜在喉腔侧壁形成两对皱襞,上方一对称室襞,有保护作用。下方一对称声襞,又称声带。在声襞黏膜下有声带肌。两声襞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气体通过声门裂时,振动声带可发出声音(图1-3-16)。

(4)气管和支气管气管位于食管前方,为后壁略扁平的圆筒状管道。上与喉相连,向下进入胸腔,至第4、5胸椎交界处分为左右支气管。气管由14—16个半环状的气管软骨和连于其间的环韧带构成,成人的气管长约11—12cm。气管软骨环的缺口朝向后面,缺口之@间有弹性纤维膜联系,其内含有平滑肌。

支气管分为左、右支气管。左支气管细而长,长约4—5 cm,其上方有主动脉弓跨过,右支气管较短而粗,长约3cm,呈陡直的位置。因此,有异物误人气管时,最易堕入右支气管内。支气管的构造基本与气管相似,左、右支气管在肺门处先分出肺叶支气管,经肺门人肺。

气管及支气管壁自内向外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及外膜三层组成。黏膜层有纤毛上皮细胞,纤毛可向咽喉方向摆动,将尘粒与细菌等随黏液一起运送到咽,经咳嗽反射排出。

3.肺

肺为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肺组织呈海绵状,质软而轻,富有弹性。右肺因膈下有肝,较左肺宽而略短,左肺因心脏偏左,较右肺窄而稍长。左右肺均近似圆锥形,上端为肺尖,下端为肺底,外侧为肋面。肺被肺裂分为数叶,左肺被叶间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被上方的副裂和下方的叶间裂分为上、中、下三叶(图1-3-14)。纵隔面中央有肺门,是支气管、肺血管、神经及淋巴管出入肺之处。肺表面包有脏胸膜(肺胸膜),光滑透明。肺的颜色随年龄和职业而不同。初生儿为淡红色,成人因不断吸人尘埃,沉积于肺泡壁内变为深灰色,老年人则呈蓝黑色,而吸烟人的肺呈棕黑色。肺实质上由

导管部(支气管树)、呼吸部(主要是肺泡)和肺间质(肺小叶间和肺泡间的各种结缔组织细胞、血管、淋巴管、淋巴组织、神经等)组成(图1-3-17)。

(1)肺的导管部

从支气管人肺门处开始,在左肺分为两支,右肺内分为三支。各支又各在一个肺叶中央部反复分支,形成树枝状,故称为支气管树。其最细的分支称为细支气管。一个细支气管连同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肺小叶。支气管分支次数越多,管腔越细,管壁越薄,其组织结构也发生改变,黏膜的上皮逐渐变薄,纤毛和腺体逐渐减少以至消失,外膜的软骨环逐渐变为片,并减少,至细支气管处完全消失,平滑肌则相对地增多。平滑肌的舒张和收缩直接影响管腔的大小。

(2)肺的呼吸部

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

呼吸性细支气管兼有呼吸通道与气体交换的功能,其管壁的某些部位向外突出形成肺泡。

肺泡是半球形的囊泡(图1-3-18),直径约200~256um,气体在此进行交换。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肺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下面衬有一层基膜。成人肺泡约有3-4亿个,总面积约100m2。

生物竞赛知识—植物学复习大纲

植物学竞赛知识要点 植物界 (一)生物的分界 林奈最早将生物界分为两界系统,包括动物界和植物界。以后相继分为三界系统,即动物界、植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四界系统,即动物界、植物界和原生生物界(或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五界系统,即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我国学者提出六界系统,即非胞生物界(类病毒和病毒)、动物界、植物界、菌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 (二)植物界的主要类群和分布 植物界通常划分为七个大类群,即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的体形大小、形态结构、寿命长短、生活方式和生活场所各不相同,共同组成了形形色色的植物界。 种子植物根据茎干质地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两大类型: 1.木本植物:茎内木质部发达、木质化组织较多、质地坚硬,系多年生的植物。因茎干的形态,又可分为乔木、灌木和半灌木三类。 (1)乔木:植株一般高大,主干显著而直立,在距地面较高处的主干顶端,由繁盛分枝形成广阔树冠的木本植物。如玉兰、泡桐、杨、榆、松、柏、水杉、桉等。 (2)灌木:植株较矮小,无显著主干,近地面处枝干丛生的木本植物,如大叶黄杨、迎春、紫荆、木槿、南天竺、茶等。 灌木和乔木的区别是生长型的不同(不是内部结构的不同)。 (3)半灌木:外形类似灌木,但地上部分为一年生,越冬时枯萎死亡的木本植物,如金丝桃、黄芪和某些蒿属植物。 2.草本植物:茎内木质部不发达、木质化组织较少、茎干柔软,植株矮小的植物。因植株生存年限的长短,又可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三类。 (1)一年生植物:水稻、玉米、高粱、大豆、黄瓜、烟草、向日葵等。 (2)二年生植物:白菜、胡萝卜、菠菜、冬小麦、洋葱、甜菜等。 (3)多年生植物:薄荷、菊、鸢尾、百合等。 3.无论木本植物或草本植物,凡茎干细长不能直立,匍匐地面或攀附他物而生长的,统称藤本植物。 1)木质藤本:葡萄、紫藤等。 2)草质藤本:牵牛、茑萝等。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一).细胞的分化和组织的形成 由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逐渐到细胞的分裂停止,细胞外形伸长,以至形成各种具有一定功能和形态结构的细胞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细胞的分化是植物组织形成的基础。(二)植物组织的类型 具有相同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的细胞群,叫组织。植物的组织有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和分泌组织。 分生组织: 是具有持续细胞分裂能力的组织,位于植物体生长的部位。依性质和来源的不同,分生组织分为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和次生分生组织。依位置来分,分为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和居间分生组织。 薄壁组织:是进行各种代谢活动的主要组织,占植物体积的大部分。根据生理功能的不同,分为同化组织、贮藏组织、通气组织、贮水组织等。它们共同结构特点是:细胞壁薄,有细胞间隙,原生质体中有大的液泡,细胞体积比分生组织大得多,但大多仍为等直径的形状。保护组织: 是覆盖于植物体表面,起保护作用的组织,其功能是减少体内水分的蒸腾,控制植物体与环境的气体交换,防止病虫害侵袭和机械损伤等。保护组织包括表皮和周皮。 输导组织: 是植物体内担负物质长途运输的组织。主要特征是细胞呈长管形,细胞间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联系,在整个植物体的各器官内成为一连续的系统。根据运输物质的不同,输导组织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输导水分和溶于水中矿物质的导管和管胞。一类是输导营养物质的筛管和筛胞。

实验动物的分级

.实验动物分级及其标准 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 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积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悉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综合上述,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 隔离系统 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 屏障系统 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入室施行严格管理,如淋浴、换贴身衣服等。 C 半屏障系统

高中生物竞赛试题与答案

高中生物竞赛试题及答案: 高二生物竞赛初赛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人身体可看作是一个系统B.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生命系统的种群层次C.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不是一个系统D.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下列生物中,不具有叶绿体,但具有细胞壁的是: ①噬菌体②大肠杆菌③颤藻④绿藻 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②③ 3.C 、H 、N 三种化学元素在组成人体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共占73 %左右,而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质量分数还不到1 %,这一事实说明了() A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相似性 B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C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D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元素组成是不同的4.鉴定脱脂淡奶粉是否为伪劣产品,不需用的化学试剂是() A .斐林试剂 B .苏丹Ⅳ染液 C .双缩脲试剂 D .红墨水

5.下面为洋葱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观察实验的有关图示,甲图是一组目镜标有5X和16X字样、物镜标有10X和40X字样的镜头,乙图是某同学在甲图中选用的一组能放大160倍的镜头组合所观察到的图像。欲将乙图视野中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进行640倍高倍镜观察,正确的镜头组合及装片的移动方向应是() A.(1)×(4);左上方 B.(1)×(3);右下方 C.(2)×(3);右下方 D.(2)×(3);左上方 6.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 到复杂的正确层次是() ①皮肤②胃黏膜③神经元④龟⑤细胞内的蛋白质等化合物⑥病毒⑦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山羊⑧一池塘的所有鱼类⑨一片森林⑩一池塘中所有的生物A.⑤⑥③②①④⑦⑨⑩ B.③②①④⑦⑩⑨ C.③②①④⑦⑧⑩⑨ D.⑤②①④⑦⑩⑨ 7.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 )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

生物竞赛植物学各章复习题-含答案

第一章细胞与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细胞器中在光学显微镜镜下可以观察到的为(C) A.微丝 B.核糖体 C.叶绿体 D.内质网2. 植物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A) A.线粒体 B.叶绿体 C.核糖体 D.高尔基体3. 下列细胞器中哪一种是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场所(B) A.线粒体 B.核糖体 C.溶酶体 D.高尔基体 4. 下列哪种细胞器具有双层膜结构(B) A.核蛋白体 B.叶绿体 C.高尔基体 D.溶酶体 5. 初生纹孔场存在于(B) A.次生壁 B.初生壁 C.胞间层 D.角质层 6.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是在哪一时期复制(A) A.间期 B.前期 C.后期 D.中期 7. 细胞的代谢产物主要贮藏在下列哪种结构中(C) A.内质网 B.质体 C.液泡 D.细胞核8. 下列不属于初生分生组织的是(D)

A.居间分生组织 B.原形成层 C.基本分生组织 D.维管形成层 9. 次生分生组织可由( D)直接转变而成。 A.原分生组织 B.初生分生组织 C.侧生分生组织 D.薄壁组织 10. 水稻和小麦等禾本科植物拔节、抽穗时,茎迅速长高,是借助( D)的活动。 A.顶端分生组织 B.侧生分生组织C.次生分生组织 D.居间分生组织 11. 下列植物细胞类型中哪一种已失去脱分化的能力(B) A.厚角细胞 B.导管细胞 C.叶肉细胞 D.皮层细胞12. 在被子植物体内起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为(D) A.筛管和筛胞 B.伴胞 C.纤维 D.导管和管胞 13. 韧皮纤维属于(D) A.厚角组织 B.薄壁组织 C.石细胞 D.厚壁组织 14. 木栓形成层属于(C) A.原分生组织 B.初生分生组织 C.次生分生组织 D.增粗分生组织 二、填空题 1. 植物细胞初生壁上有些未增厚的区域,这些区域称初生纹

生物竞赛测试题(普通动物学部分)

生物竞赛测试题(普通动物学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蚯蚓的环带与下列哪项有关: A、营养 B、运动 C、防御 D、生殖 2、渐变态昆虫在羽化之前发育的一种特征为 A、有蛹期,幼虫和成虫的生活习性一样 B、有蛹期,幼虫和成虫的生活习性不一样 C、无蛹期,幼虫和成虫的生活习性不一样 D、无蛹期,幼虫和成虫的生活习性一样 3、下列有关疟原虫的生活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疟原虫是在人体的肝细胞和红细胞中发育的 B、疟原虫的有性世代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在雌性按蚊体内进行的 C、雌按蚊叮咬人时,将合子随唾液进入人的血液 D、孢子生殖的过程是在雌按蚊体内进行的 4、下列有关原生动物的生殖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无性生殖方式主要是分裂生殖 B、原生动物也有有性生殖的方式,主要是接合生殖和配子生殖 C、原生动物的分裂生殖的细胞分裂方式是无丝分裂 D、原生动物的分裂生殖的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 5、在腔肠动物的身体结构中,不具细胞结构的一层结构是 A、外胚层 B、内胚层 C、中胶层 D、触手 6、水螅在秋末冬初,环境条件不利时,生殖方式主要是 A、出芽生殖 B、孢子生殖 C、卵式生殖 D、分裂生殖 7、下列不属于腔肠动物门的动物是 A、海绵 B、海蜇 C、珊瑚 D、海葵 8、动物由水生进化到路生的基本条件是: ①身体两侧对称②组织器官分化③中胚层形成④神经系统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涡虫的肌肉系统是下列何种结构发育而来的 A、外胚层 B、中胚层 C、内胚层 D、中胶层 10、下列与寄生在人体内的寄生虫无关的特点是 A、体表有发达的角质层 B、感觉、运动器官退化 C、生殖器官发达 D、消化系统发达 11、涡虫的梯状神经系统较水螅网状系统高等进化,主要表现在 A、传导速度快 B、传导冲动的速度慢,且不集中 C、冲动的传导速度较快,并且更趋向于集中 D、梯状神经系统是由中胚层发育而来的 12、真体腔和原体腔的主要区别是 A、真体腔是中胚层出现后形成的,原体腔是两胚层动物所特有 B、真体腔具有肠壁肌肉层和体腔摸 C、原体腔相当于囊胚腔,真体腔相于原肠腔 D、真体腔是在体壁中胚层与肠壁之间的空腔,原体腔是在体壁中胚层和脏壁中胚层之间的空腔 13、蛔虫的中间宿主是 A、钉螺 B、猪 C、昆虫 D、没有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特殊实验室】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 一、实验动物的分类 实验室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分别是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菌或栖生动物。 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极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栖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栖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二、四类实验动物的病理检查标准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三、动物房设计管理上的要求 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隔离系统 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屏障系统

高中生物竞赛培优教案植物(二)

第二节茎 茎是联系根、叶,输送水、无机盐和有机养料的轴状结构。多数茎的顶端能无限地向上生长,连同着生的叶形成庞大的枝系。许多茎除物质的输送和具支持作用外,还能制造和贮藏养料、进行营养繁殖,这些功能都和它的结构有着紧密联系。 一、茎的生理功能和经济利用 茎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 一,一般是组成地上部分的枝 干,主要功能是输导和支持。 (一)茎的输导作用:茎的输导 作用是和它的结构紧密联系 的。茎的维管组织中的木质部 和韧皮部就担负着这种输导作 用。双子叶植物茎的木质部中 的导管和管胞,把根尖上由幼 嫩的表皮和根毛从土壤中所吸 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运送到植 物体的各部分。—而大多数的 裸子植物中,管胞却是唯一输 导水分和无机盐的结构。茎的 韧皮部的筛管或筛胞(裸子植 物),把叶的光合作用产物也运 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二)茎的支持作用茎的支持 作用也和茎的结构有着密切关 系。茎内的机械组织,特别是 纤维和石细胞,分布在基本组 织和维管组织中,以及木质部中 的导管、管胞,它们都象建筑物 中的钢筋混凝土,构成植物体的 坚固有力的结构,起着巨大的支 持作用。 茎除去输导和支持作用外, 还有储藏和繁殖作用。 二、茎的形态 (一)茎的形态特征:茎的外形, 多数呈圆柱形。可是,有些植物 的茎却呈三角形(如莎草)、方柱形 (如蚕豆、薄荷)或扁平柱形(如昙 花、仙人掌)。

茎上着生叶的部位,称为节。两个节之间的部分,称为节间。茎和根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茎有节和节间,在节上着生叶,在叶腋和茎的顶端具有芽。着生叶和芽的茎,称为枝或枝条,因此,茎就是枝上除去叶和芽所留下的轴状部分。 禾本科植物,如甘蔗、毛竹、水稻、玉米等,和蓼科植物,如蓼蓝、水蓼等的茎,由于节部膨大,节特别显著。少数植物,如莲,它的根状茎(藕)上的节也很显著,但节间膨大,节部却缩小。大多数植物的节部,一般是稍形膨大,但不显著。 (二)芽的概念和芽的类型 1.芽的概念:什么是芽?芽是处于幼态而未伸展的枝、 花或花序,也就是枝、花或花序尚未发育前的雏体。 以后发展成枝的芽称为枝芽;发展成花或花序的芽称 为花芽。 现在以枝芽为例,说明芽的一般结构,把任何一 种植物的枝芽纵切开,用解剖镜或放大镜观察,从上 到下可—以看到生长点、叶原基、幼叶和腋芽原基。 生长点是叶芽中央顶端的分生组织,有时也称生长锥。 叶原基是近生长点下面的一些突起,是叶的原始体, 即叶发育的早期。由于芽的逐渐生 长和分化,叶原基愈向下愈长,较 下面的已长成较长的幼叶。腋芽原 基是在幼叶腋内的突起,将来形成 腋芽,腋芽以后会发展成侧枝,因 此,腋芽原基也称侧枝原基或枝原 基,它相当于一个更小的枝芽。 从枝芽的纵切面上,可以很清 楚地看出,它是枝的雏体。 2.各种不同角度对芽类型的划分: (1)按芽在枝上的位置分:芽可分为 定芽和不定芽。定芽又分为顶芽和 腋芽两种。顶芽是生在主干或侧枝 端的芽,腋芽是生在枝的侧面叶腋 内的芽,也称侧芽。芽不是生在枝 顶或叶腋内的,称为不定芽。 (2)按芽鳞的有无分:芽可分为裸芽 和被芽。外面有鳞片(也称芽鳞)包 被,称为被芽,也称为鳞芽。外面 没有芽鳞,只被幼叶包着,称为裸 芽。 (3)按芽将形成的器官性质分:芽可 分为枝芽、花芽和混合芽。枝芽包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书有哪些.doc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书有哪些 高中是学习生物的重要时期,此时接触生物辅导书的相关资料有助于我们在高中生物竞赛中脱颖而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竞赛考纲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生物联赛。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学生物学奥赛是分为以下五个赛程的:各省的初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冬令营、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即IBO)。就是通过这层层的严格选拔,在全国范围内发掘出高手中的高手作为国家对选手参加IBO,为国争光。而当下由于很多高校都把学科竞赛省赛成绩作为自主招生申请条件之一,所以作为第二阶段的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也就获得更多的关注了。 其次,要知道生物联赛的考核内容。我们都知道该考试以高中生物学为基础,并会扩展至高校普通生物学内容,具体考核点与分值分布是这样的: 1.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 (25%) 2.植物和动物的解剖、生理、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30%) 3.动物行为学、生态学 (20%) 4.遗传学与进化生物学、生物系统学 (25%) 最后回归主题吧,到底该准备些什么备考资料呢?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书

吴相钰著《陈阅增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看过之后对生物有个大致的概念) 尹长明著《生物奥林匹克竞赛教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生物学家编著《精英教案》基础生物教程(上、中、下册)——军事谊文出版社 北京大学生物学家编著《精英教案》生物习题专集——军事谊文出版社高中生物竞赛辅导书资料 刘凌云著《细胞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凌云、郑光美著《普通动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玢、左明雪著《人体及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陆时万著《植物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瑞炽《植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尚玉昌著《动物行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尚玉昌著《普通生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余瑞元著《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祖洞著《遗传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苏宏鑫著《高中生物奥赛讲义》——浙江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生物学家编著《精英教案》生物赛题分析——军事谊文出版社方淳、叶建伟著《冲刺——全国高中生物联赛》——浙江大学出版社高中生物竞赛辅导真题 北京大学生物学家编著《精英教案》生物试题解析——军事谊文出版社奥狐教育天科学堂研究院主编《2016版高中生物学联赛历年真题及解析

高中生物竞赛-植物学-测试题第7套(有答案)

高中生物竞赛- 植物学测试题第7套 二、填空题 1.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被认为是第一性有机物的合成作用,它能够利用光能将简单的无机物和合成碳水化合物。 2.细胞既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也是基本单位。 3.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称为;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称为。 4. 芦科植物雄蕊的花药是,果实是果。 5. 从在植物体内存在的位置看维管形成层属于分生组织,根尖和茎尖生长点属于分生组织。 6.乳汁管有两种类型,它们是和___________。 7.果实的果皮是由发育而来,种子是由发育而来。8.向日葵的果实为果,西红柿的果实为果。 9根据胚乳发育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和两种类型。 10 对促进岩石分解逐渐形成土壤起先锋作用的植物类群有和 11.荠菜结果,刺槐和紫荆结果,黄瓜和西瓜结果,向日葵结。 12.根据植物体的构造不同,可以将苔藓植物分为和。 三、多项选择题 1.叶绿体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合成( )。 A. 蛋白质 B. 核酸 C. 脂肪 D. 碳水化合物2.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从着丝点分开是在( )。 A.前期B.中期 C.后期D.末期3.子叶留土萌发幼苗是( )。 A.子叶伸长B.下胚轴伸长C.上胚轴伸长D.胚根伸长 4.根尖中,能够控制根的向地性生长,感觉重力的部位是( ) 。 A. 根冠B.分生区 C. 伸长区D.成熟区 5. 根据茎的分枝规律,在对果树进行修剪时,应控制其为( ) 。 A.单轴分枝B.假二叉分枝 C.二叉分枝D.合轴分枝 6叶子脱落后,在枝条上留下的痕迹是( )。 A.叶痕 B. 叶隙 C. 枝痕D.皮孔 7. 起源上讲,一至数个心皮构成了花的( )。 A.萼片B.花瓣 C. 雄蕊D.雌蕊 8.禾本科植物的叶在干旱时内卷成筒状,湿润时又能展开,是由于具有( )。 A.传递细胞B.泡状细跑C. 厚角细胞D.保卫细跑 9.栅栏组织属于( )。 A. 保护组织B.分泌组织C. 同化组织D.薄壁组织E.吸收组织 10.受精前的成熟(蓼型)胚囊包含有( )。 A. 卵细胞1个 B. 助细胞2个C.反足细胞3个D.中央细胞1个E胚细胞1个11.成熟的二核花粉粒包括( )。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

——您身边的实验室工程专家【特殊实验室】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 一、实验动物的分类 实验室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分别是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菌或栖生动物。 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极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栖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栖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二、四类实验动物的病理检查标准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三、动物房设计管理上的要求 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隔离系统 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屏障系统 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入室施行严格管理,如淋浴、换贴身衣服等。

第一章植物形态解剖【生物奥赛(竞赛)辅导材料专题】

旗开得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 第一章植物形态解剖第一章植物形态解剖 三、竞赛训练题 (一)选择题 1.鉴定植物细胞中的后含物,通常 A 用碘液鉴定蛋白质和脂肪 B 用苏丹Ⅲ鉴定蛋白质和脂肪 C 用碘液鉴定蛋白质和淀粉 D 用苏丹Ⅲ鉴定脂肪和淀粉 2.水生被子植物茎的结构特征是 A 表皮形成根毛 B 机械组织发达 C 通气组织发达 D 木质部发达3.筛管分子最明显的特征是 A 侧壁具筛域 B 为具核的生活细胞 C 端壁具筛板 D 为有筛域、筛板而无核的生活细胞

旗开得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 4.漆树中的漆是从茎韧皮部的哪种结构中产生的? A 溶生型分泌道 B 裂生型分泌道 C 溶生型分泌腔 D 裂生型分泌腔 5.下列在植物学上能称为种子的是 A 玉米籽粒 B 高粱籽粒 C 向日葵籽粒 D 花生仁6.下列哪种植物的种子属于有胚乳种子 A 大豆 B 蚕豆 C 花生 D 蓖麻 7.我们吃的绿豆芽,主要吃的是 A 根 B 芽 C 下胚轴 D 上胚轴 8.小麦种子萌发时,对胚乳内贮藏的物质加以分解和转运的结构是A 糊粉层 B 盾片 C 上皮细胞 D 外胚叶 9.不活动中心位于根尖的 A 根冠 B 分生区 C 伸长区 D 根毛区 10.中柱鞘细胞可产生

旗开得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3 A 部分维管形成层和木柱形成层 B 不定芽和不定根 C 侧根 D A、B和C 11.根初生维管组织中,木质部与韧皮部的排列是 A 内外排列 B 散生 C 相间排列 D 相对排列 12.禾本科植物根的内层细胞在发育后期常五面增厚只有哪项是薄的 A 横壁 B 径向壁 C 内切向壁 D 外切向壁 13.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新壁与该细胞所在部位的半径相平行,此细胞分裂也称 A 平周分裂 B 切向分裂 C 径向分裂 D 横向分裂 14.形成展通过径向分裂产生 A 次生木质部 B 次生韧皮部 C 次生维管组织 D 使周径扩大形成 15.根部形成层产生过程中,首先开始于 A 初生韧皮部内方的薄壁细胞 B 初生木质部脊处的中柱鞘细胞

2008年全国生物学联赛详细解析

2008年全国生物学联赛详细解析(单选题部分,仅供参考) 1. 根细胞有丝分裂发生在分生区,随后进行分化,且植物的根细胞几乎不存在无丝分裂 2. 内皮层不仅存在于根中,如松针 3. 了解各种植物叶形态的区别,水稻叶卷曲主要为上表皮泡状细胞的作用 4. 被子植物生殖细胞产生的基本过程中,只有大小孢子母细胞—大小孢子过程为减数分 裂,其余过程均为有丝分裂 5. 充分水保和的细胞水势为0,放入任意浓度的溶液中,溶液的水势均小于0,所以水 由水势高处向水势低处流动 6. 植物体吸水的两种主要方式为蒸腾拉力和根压,落叶树的叶片在早春尚未展开,其蒸 腾作用很弱,所以主要的溪水方式为根压。 7. 涝灾使根长期处于无氧环境中,发酵作用产生的大量酒精对植物产生生理胁迫 8. 光合作用中PGAld的终产物淀粉在叶绿体中合成,而蔗糖则在细胞质中合成 9. 花为植物的生殖器官,在花旗中花为代谢库所以其呼吸作用在花期中侧重于生殖器官 10. 植物的年龄影响植物的发育过程,许多多年生的植物在未达到成熟年龄时不会由侧 重营养生长转向侧重生殖生长 11. 影响植物光周期的色素是光敏色素,其中红光能光敏色素pr型向Pfr型转变,其作 用对中断暗期最为有效,而远红光使Pfr转为Pr,作用相反,其余两种色光对光周期作用不大。 12. 完全为记忆性内容,可理解为有机物只能通过韧皮部运输 13. 离层的产生原因为植物细胞间的分离,细胞壁胞间层的主要成分为果胶和纤维素。 14. 冷、冻害来临时,植物体内的谷aa,可溶性糖,脱落酸等物质增加,提高渗透压, 以抵抗低温脱水对细胞造成的伤害 15. 蔷薇科的四亚科间区别及其特征应为植物分类学重点记忆内容,此部分内容可参考 有关教材 16. 二原型,侧根发生于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三、四原型,侧根发生对着初生木质部, 多元型侧根发生对着初生韧皮部 17. 豆科三亚科也为重点记忆内容,上升覆瓦状排列对应假蝶形花冠,下降覆瓦状排列 对应碟形花冠,按照花图式记忆 18. 四个选项中的蕨类植物,分别属于石松亚门,水韭亚门,真蕨亚门,木贼亚门,其 中只有木贼亚门具有节和节间的分化,应熟悉蕨类各亚门间特征 19. 此题有争议,内鼻孔在肺鱼中已经出现,答案应不唯一,侧线在两栖类中依然存在, 而高等爬行类出现槽生齿 20. 门静脉将血液输送质感中进行解毒,正确。肝静脉和肝动脉不输送经过小肠的血液, 而是给肝供给养料和氧气,D显然错误,其在哺乳类中已退化。 21. 头索动物为全部生活在海洋中的类型,其余选项中的动物均有在淡水中生活的种类 22. 羊膜动物中除少数爬行动物(如蛇、蜥蜴)为11对脑神经外,其余均为12对脑神经 23. 记忆性内容,中枢神经系统为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及其传 出神经纤维所演化的交感、副交感神经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 险分级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附件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相应风险等级为I级~IV级。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V级(个体高风险,群体高风险),即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传播,一般为不能治愈的病原体(如Smallpox virus)。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问传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Ⅲ级(个体高风险,群体低风险),即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如Salmonellatyphi、prion)。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Ⅱ级(个体中风险,群体有限风险),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险的病原体。实验室暴露很少引起致严重性疾病的感染,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级(个体低风险,群体低风险),即不会使健康工作者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如非致病性生物因子)。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最新安庆一中生物竞赛练习:普通动物学

安庆一中生物竞赛练习:普通动物学

普通动物学练习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具有完全双循环的动物是:() A软骨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鸟类 2、下列各项中,哪些是蜘蛛的特征?() A、头胸部、腹部皆不分节 B、发育中有变态 C、都为肉食且结网捕食 D、螯肢内有毒腺 E、有触角一对 3、(05云南大学期末)血液中红细胞无核的动物是( )。 A 鸟类 B 两栖类 C 哺乳类 D 爬行类 4、大脑中有胼胝体的动物为( )动物。 A 哺乳纲 B爬行纲 C 两栖纲 D.鸟纲 5、胚胎发育过程中具胚层逆转现象的动物是( )。 A多孔动物 B腔肠动物 C轮虫动物 D线虫动物 6、马氏管是昆虫的( )器官。 A.循环 B. 生殖 C. 呼吸 D. 排泄 7、以下哪些动物不能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湖泊中() A.鞭毛虫、寡毛类B.线虫、轮虫C.薮枝螅、轮虫D.柱头虫、石鳖 8、( )属于脊索动物门头索动物亚门的动物。 A鲤鱼 B. 文昌鱼 C. 肺鱼 D. 食蚊鱼 9、在脊椎动物的演化史中,( )是首次出现于爬行动物的特征。 A.五趾型附肢 B. 羊膜卵 C. 恒温动物 D. 完全双循环 10、脊椎动物从()开始出现了中耳,外被鼓膜,内有耳柱骨。声波对鼓膜的振动,可经耳柱骨传入内耳。 A. 鱼类 B. 两栖类 C. 爬行类 D. 鸟类 11、左图所示动物属于什么目?( ) A形目 B雁形目 C鹃形目 D雀形目 E潜鸟目 12、下列关于左图鸟所属的目的论述中,正确的有() A其具有尾综骨 B其足为常态足,且四趾在同一平面上。 C其大肠短,故消化能力较弱 D其鸣肌十分发达 13、环节动物多毛纲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所经历的幼虫阶段是()。 A 浮浪幼虫 B 牟勒氏幼虫 C 担轮幼虫 D 钩介幼虫 14、蝎子和蜱螨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的()。 A 多足纲 B 甲壳纲 C 昆虫纲 D 蛛形纲 15、水螅为淡水生活的腔肠动物,是科学研究中的好材料,下列哪种叙述是不正确的()。 A 水螅有多种运动行为,如捕食运动、尺蠖运动和翻筋斗运动等。 B 具有两个胚层和消化循环腔 C 神经系统发达,有感觉运动中心 D 具有辐射对称的体制 16、(1997年IBO)下列关于蚯蚓的尿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 A.通过每一个体节中的一对开口排出体外 B.它在血管与排泄小管系统密切相关的过程中产生的 C.液体从体腔流进一个小管排泄系统,尿即从这种液体产生出来 D.所有的隔膜肾管都是悬吊于体腔液中,体腔液中的代谢废物经肾口进入肾体的长管中 17.平衡棍是:( ) A 木贼属喜湿的带状孢子 B 某些甲虫的上颚的部分 C 缩小的翅,如蚊子(库蚊属) D 同翅目昆虫身体后部上的感觉毛 18.哪一种寄生虫有一个生活在淡水中的发育期?( ) A 人蛔虫 B 旋毛虫 C 牛带绦虫 D 肝片吸虫 19.以下动物中,哪种不出现孤雌生殖现象?( ) A 轮虫 B 昆虫 C 甲壳动物 D 蜘蛛 20.昆虫的足最多是由几个部分构成的?( ) A 5 B 6 C 9 D 15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大纲.doc

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大纲 为推动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并适应国际生物奥赛的要求,竞赛考试范围确定如下: 一、理论竞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细胞生物学:细胞的化学成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代谢、细胞分裂。 2、植物学:植物界主要类群(包括菌类)和系统演化、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特长和发育、激素、生殖。 3、动物学:动物界主要类群和系统演化、组织和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动物体制的基本类型、消化和营养、呼吸、循环、排泄、调节、生殖。 4、遗传学与进化:遗传的分子基础、基因与染色体、孟德尔遗传、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进化的机制、物种形势。 5、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种群、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保护、行为。 二、实验竞赛要求选手能够: 1、使用放大镜、显微镜及实全镜等常用实验工具进行观察和实验。 2、细胞染色体和制备装片。 3、植物解剖和徒手切片。 4、无脊椎动物解剖。 5、使用和编制简单的检索表。 6、对实验进行设计,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各队选手准备参加这一竞赛时,可参考高校用"普通生物学课本"。 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考查理解、分析、综合、应用能力,题目比较灵活。一般以选择题为主。分为初赛和复赛。 生态学部分(20%) 一、生物与环境(自然生态学) (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生态因素2.光照、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3.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4.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5.种间斗争(竞争、捕食、寄生)6.偏利共生、互利共生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适应的普遍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休眠)2.适应的相对性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种群1.概念2.特性3.结构和数量动态变化4.影响因素(逻缔斯曲线) (四)群落1.概念2.结构3.群落演替 (五)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功能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 4.生态金字塔5.能量流动(生物量、生产量、能流过程和特点)6.物质循环(类型、过程、碳、氮、二氧化硫在自然界的循环)7.光能利用和生物固氮(光呼吸、固氮生物种类、生物固氮过程简介、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8.有害物质的富集9.建立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的应用)10.生态系统的类型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保护(生态平衡的解释、生态平衡的原理、破坏的因素、保护) 二、人与生物圈(社会生态学) (一)人口增长1.人口问题 2.人口增长、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的世界模型3.温室效应 4.臭氧层的保护(二)生态环境的保护1.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2.森林在环保中的作用3.草原的利用、保护与农牧业的发展 4.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5.农业生态系统与发展生态农业6.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7.自然保护区8.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9.有害化学药品和重金属对生物影响10.环境与人体的健康 11.无公害绿色食品12.生物净化 三、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行为的概述 1.概念 2.特点 3.研究方法4.研究意义 (二)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 (三)动物行为分类及主要行为1.索食行为和贮食行为 2.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3.繁殖行为4.社群行为与信息传递5.节律行为和定向运动 6.先天行为(本能)和后天习得行为(学习行为) 植物解剖、生理(重点是种子植物)和分类(20%) 一、种子植物形态解剖 (一)植物组织1.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类型2.分生组织3.成熟组织4.组织系统5.维管组织和维管束(二)种子和幼苗 1.种子的结构和类型 2.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 (三)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1.根的结构(内皮层)2.茎的结构(维管束)3.叶的结构与气孔功能4.根、茎、叶的变态 (四)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 1.花的结构2.种子和果实的形成 二、植物生理 (一)植物的水分代谢1.植物吸水的部位及方式 2.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水势)3.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 4.外界条件对蒸腾作用的影响5.蒸腾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植物的矿质代谢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 2.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 3.植物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 4.植物体内无机养料的同化5.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和利用 (三)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大意义 2.光合作用的场所和光合色素 3.光合作用的全过

生物竞赛生:各知识点推荐书籍

大学教材类 普通生物学 普通生物学:普通生物学有很多种版本,但是一般推荐陈阅增版的,对整个生物学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够形成一个总体印象,内容也不难理解,可以作为初学的入门教材,也可后期作为复习的线索使用。 植物学 1. 植物学(上册):植物学教材中的经典之作,上册对植物形态解剖有着较完整而深入的叙述,而且书中几乎处处可以作为考点,为必读之作。 2. 植物学(下册):对植物各个们的分类有着系统的阐述,几乎是一章对应一个门,每一章前面都对这个门的特征等有着充分的讲解,后面讲代表植物等,被子植物门之前的内容都比较简练,但是被子植物门的分类太过于丰富,建议重点掌握要求的分科。 3. 植物学(彩图版马伟梁著):可以算是植物学上下册的合集,彩图不容易让人产生厌倦之情,尤其是分类部分选的科不如下册那么冗杂,而且配有插图,宜用来学习分类。 4. 植物学(周云龙著):整体写的比较简洁明了,也是形态解剖和分类兼而有之,分类部分有一些表格非常实用,而且语言简洁,适宜初学和最后复习使用。 植物生理学 植物生理学(潘瑞炽著):植物生理学的最经典教材,对植物生理学各方面的内容阐述清晰,每一个要点都有必要好好掌握。 动物学 1.普通动物学(3版):动物学中的首选学习用书,第3版较之第4版可能更能对应于现有的题目,每个门的形态解剖和分类都有必要好好掌握,可适当弱化一下过于小的门类,如腕足动物门等。 2.普通动物学(4版):印刷更加细致,排版也更美观,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可能就某些问题的阐述与第3版有少许冲突,建议两本书可一本用来学习,一本用来复习。 3.无脊椎动物学:对无脊椎动物有着于普通动物学更加详尽的叙述,同时也有些许观点于普通动物学有分歧,可以作为无脊椎部分的补充阅读。 4.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相对于普通动物学,比较解剖的观点更有利于记忆,考题也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为必读书籍。 动物生理学 1.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无论是第二版还是第三版都有其可读之处,生理学的经典教材。 2. 动物生理学:内容相对于其他生理学教材来说较简略,但是似乎处理联赛和国赛难度的题目也足矣,而且有关于动物潜水的适应、昆虫振翅原理以及生物电实验的叙述,整体质量还不错。

实验动物分级及其标准

实验动物分级及其标准 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 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积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悉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综合上述,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隔离系统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屏障系统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入室施行严格管理,如淋浴、换贴身衣服等。 C半屏障系统放宽对屏障系统中人及物出入房间时的管理,平面组成大致与屏障系统相同。D层流架系统笼具放在洁净的水平层流空气中。常用于小规模饲养,但在一般房间进行饲养、操作和处理时有被污染的危险性。可用于半屏障的补充。 E开放系统是对人、物、空气等进出房间均不施行消除污染的系统,但通常要进行某种程度的清洁管理 按照微生物学控制标准或根据微生物的净化程度,将实验动物分为4级:①普通动物也称一级动物(conventinal animals,CV),只能用于教学实验和科研工作的预实验;②清洁动物也称二级动物(clean animals,CL),它的原种群来源于SPF动物或无菌动物。可用于大多数科研实验,是目前主要要求的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③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SPF)也称三级动物。SPF是国际公认的实验动物,适用于所有的科学实验,是国际标准级的实验动物,主要用于具有国际交流的重大课题;④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s,GF)和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s,GN)也称四级动物,它们属于非常规动物,仅用于特殊课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