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动物学 生物 名词解释

普通动物学 生物 名词解释

普通动物学 生物 名词解释
普通动物学 生物 名词解释

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能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结构的有机体也称单细胞动物。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

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胚孔)形成口的动物。包括: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在相反方向的一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口的动物。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属于后口动物。

胞饮作用: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大分子化合物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形成管道,然后在管道内端下形成一些液泡进入胞质内。

胞内消化:食物被摄入体内后,细胞质就分泌一层临时膜把食物包围起来,形成食物泡,细胞质还分泌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是较原始的消化方式

包囊:在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能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且体表会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凝固后将自己包围,即形成包囊。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度过干燥、冰冻等不良环境,等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包囊破裂,恢复原来的生活状态。

剌丝泡: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痹敌害,有防御功能。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1古生物学方面:化石

2形态学方面:有单细胞的动物、多细胞的动物,并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序列。

3胚胎学方面

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上是相似的。根据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简短地重演了系统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并且说明多细胞动物发展的早期所经历的过程是相似的。

个体发育(Ontogeny):是指多细胞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至子代个体形成、成长、性成熟直至死亡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Phylogeny)即种族发展史。也可称为系统发生。

动物的系统发育是动物界漫长的演化历史,是指动物由最低等的形式(原生动物)发展到多细胞结构的后生动物,并逐步完善、复杂化,进而发展成为最高级形式的动物,直至人类的全部种族发展史。

原肠胚的形成和原肠作用

由囊胚的一部分细胞通过不同的形式(内陷、移入、分层、内卷、外包)迁移到囊胚内部,形成两胚层的原肠胚,留在外面的称为外胚层,迁到内面的称为内胚层。

中胚层的形成和体腔的出现有两种方式:

a.端细胞法:在卵裂形成囊胚时,出现两个原始囊胚层细胞,发展为原中胚层带,以后中胚层带的中央裂开形成一空腔(体腔)。

b. 体腔囊法:又称肠体腔法,由原肠背面两侧内胚层胚胞向外胚层伸展,最后形成一囊状体,其中的空腔就是体腔。

胚层分化

1. 外胚层:全部神经组织和部分上皮组织,如皮肤及其衍生物指甲、羽毛等,晶体,眼网膜,内耳上皮等。

2.中胚层:全部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大部分排泄、循环和生殖系统的上皮组织,体腔膜和

系膜等。

3.内胚层:大部分消化管上皮、消化腺和呼吸上皮、内分泌腺。

中胶层:内外层细胞分泌,为胶状物质,其间散布有钙质、硅质骨针(spincule)和类蛋白质的海绵丝(spongin fiber)、几种变形细胞

出芽生殖(budding):体壁局部向外突出形成芽体,成熟后脱落长成新个体;

形成芽球(gemmule):中胶层内一些储存了较多营养物质的原细胞聚集成堆,外包以几丁质和一层双盘头或短柱状骨针,形成芽球。

特殊的受精形式:在中胶层里,精子不直接进入卵,而是由领细胞吞食精子后,失去鞭毛和领成为变形虫状,将精子带人卵,进行受精。

两囊幼虫:动物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细胞,植物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细胞,此时称为两囊幼虫(amphiblastula)。两囊幼虫从母体出水孔随水流逸出,在海水中自由游泳,开始进入原肠期,鞭毛细胞向腔内陷,同时大分裂球外包,最后形成一典型的原肠胚,不久以原口的一端固着在水中的物体上,身体延长,进一步发育为成体。

世代交替:生物的生活史中,生物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交替出现

例-薮枝虫:

生殖体以无性生殖方式产生水母芽→雌雄有性生殖产生合子→浮浪幼虫→固着→通过无性生殖又产生水母芽

多态现象

不少腔肠动物是过群体生活的,群体中的不同个体之间常有分工,如生殖个员专门负责生殖,营养个员专门负责营养功能。群体中个员在形态和生理上的分工现象

浮浪幼虫:精卵成熟后在海水中受精,受精卵经卵裂后以内移方式形成实心原肠胚,孵化为表面具毛的

隔膜是由体壁内胚层细胞向内突出形成,具有支持和增加消化面积的作用;隔膜丝上有刺细胞和腺细胞,具有防御、进攻和细胞内、外消化的作用

皮肤肌肉囊:肌肉组织(环肌、纵肌、斜肌)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

功能:保护、强化运动、促进消化和排泄

原肾管系统:在身体两侧由外胚层陷入的网状多分枝的管状系统,由焰细胞、毛细管和排泄管及排泄孔组成。可排出多余水份,调节渗透压和排出一些代谢产物。

焰细胞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帽细胞上生有鞭毛在管细胞内摆动。

头冠或轮盘:具有一圈或两圈纤毛,外侧的一圈称为纤毛带、内侧的一圈称为纤毛环。

纤毛有节奏摆动,似车轮的转动,故称为轮虫。

纤毛摆动不仅可以使轮虫运动,而且,纤毛激起水流,带来了食物;因此,轮盘既是运动器官,又是辅助摄食器官。

轮虫的大小为45μ~2.5㎜,一般在100~250μ之间。在水体中的数量大致为10~104个/L。

多数分部在淡水,少数生活在海洋中,极少数营寄生生活。是淡水浮游动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多数轮虫是滤食性的,以水体中的细菌、微型藻和有机碎屑为食。

咽又称咀嚼囊:(口、咽、胃、肠组成消化道);内有一对咀嚼腺,其形态也是分类的依据。同律分节:动物的身体除了头部1-2节以及末端的末节以外,全身都由在形态结构上、生理机能上相似的体节所组成。

异律分节:高等无脊椎动物,身体体节进一步分化,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发生明显差别,身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并形成躯体,内脏器官集中于一定的体节内,这种分

节现象称为异律分节。

担轮幼虫:

低等环节动物发生初期,有一个浮游幼虫为担轮幼虫的阶段,形态与牟勒氏幼虫、帽形幼虫和轮虫都有相似之处。

担轮幼虫具有原始的特点:无体节、原体腔、原肾管、神经索与表皮相连、纤毛圈是唯一的运动器官。后期开始变态,出现体节;中胚层按节排列;形成次生体腔;外胚层形成腹神经索,前端与脑相连;口前叶和围口节形成头部;每节具有后肾管

沙蚕感觉器官发达,除眼、触手、触须外,头部还有项器,项器是一对位于口前叶后端的纤毛窝,有嗅觉的功能。

外套膜:是由内脏团背侧皮肤褶壁向下伸延而形成,由内外两层表皮及其间的结缔组织和少许肌肉纤维组成,常包裹整个内脏和足部。外层上皮的分泌物,可形成贝壳;内层上皮具纤毛,借摆动,形成水流。

珍珠:是由珍珠质层形成的。外套膜受到沙粒等异物刺激时,上皮细胞就会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上皮之间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再分泌珍珠质,层层包围形成珍珠。

血窦:真、假(原)体腔同时并存

真体腔仅存于围心腔、生殖腔、排泄腔,而在体壁与消化管之间的各器官、组织间都是假体腔,此腔充满血液,称血窦。血液→心脏→动脉→器官组织→血窦(无血管壁)→静脉→心脏

开管式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经动脉管至器官组织之间的血窦,最后由静脉管流回心脏,这种血液不完全在血管里流动的循环方式称为开管式循环。

闭管式循环:血液仅在血管中流动

面盘幼虫:担轮幼虫的口前纤毛环发展成为能游泳的纤毛面盘,又称为缘膜;其后逐渐生出头部、足部、外套膜及贝壳。面盘幼虫继续发育,经变态而成为幼年个体(仔贝、稚贝

齿舌:是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位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组成。

茎化腕:雄性左侧第5腕。吸盘退化,为生殖腕,用于输送精荚。

触腕:第四对腕。用于捕食,可缩入触腕囊内。

漏斗前端,内有舌瓣,可防止水逆流

寄生:指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从而摄取被寄居生物体的营养以维持生命的现象。寄生生活的环境条件:简单而稳定

隐生:轮虫身体失去大部分水分,高度蜷缩,进入假死状态,耐干燥能力极强,看抵抗几个月到几年。再入水后,即能复活。这种状态维持生存,称为隐生(cryptobiosis)

共生:

再生:指生物体的一部分被截除或被破坏后重新恢复长成的一种生理现象。

闭锁器:

原细胞:

消化循环腔:

中央腔:

伪足:

领细胞:

物种:

品种:

亚种:

生物特征:

两侧对称意义:

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1)导致了循环系统的出现:左右体腔囊向消化道背腹面延伸融会的过程,事实上原体腔在被次生体腔排挤的过程中还留下了空隙,就形成了血管和血管弧的内腔。

(2)促使消化系统结构的复杂化,消化管结构成分发生了变化体高消化效率

真体腔形成过程:

(1)内外胚层之间实心的中胚层带逐渐发育扩大内裂,成为体腔囊

(2)左右体腔囊向消化道背腹面延伸、融合

(3)体腔囊中胚层外侧加入外胚层成为体壁,体腔囊中胚层内侧加入内胚层成为脏壁,其中的空腔即为真体腔。

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空腔,腔的四周由中胚层所形成的体腔膜所包围,腔内有体腔液,并且有管道和外界相通,这样的体腔叫真体腔

接合生殖过程:

(1)接合生殖时,两虫体以口沟面彼此粘合,表膜溶解,胞质相连.

(2)大核消失,小核分裂两次形成四个小核.

(3)四个小核其中三个消失,剩下一个小核.

(4)这个小核分裂成一个大核和一个小核,两个虫体互换小核且与对方大核融合.

(5)虫体分开,融合核分裂三次,形成四个大核和四个小核.三个小核解体.

(6)这个小核分裂二次,形成四个小核,两个虫体分裂二次,形成八个新个体.

更换寄主的生物学意义

1、与寄主的进化有关:最早的寄主是低等生物,高等生物出现后寄生虫的生活史再推广至高等生物。

2、一种生存适应:避免寄主死亡(同一寄主体内虫体过多);避免寄主死亡造成损失(后代能够分部到更多寄主中去)。更换寄主过程中的高损失:繁殖率大,死亡率高

水沟系意义:扩大摄食面积,使海绵得到更多的食物和氧气,同时不断排除废物,对海绵的适应生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间日疟的生活史

有二个中间寄主:人、雌按蚊,疟原虫引起的病症:发冷发热,且有间隔性,俗称“打子”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世代:在人体内进行

有性世代:在雌按蚊体内进行

传播媒介:雌按蚊

1)红细胞外期:蚊子叮人,子孢子进入人的血液,随血液进入肝细胞,进行裂体生殖,产生裂殖子,子孢子入侵其它肝细胞或被巨噬细胞吞食. 临床意义:决定潜伏期的长短

2)红细胞内期:肝细胞释放的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发育成环状体(小滋养体)再发育成大滋养体,产生裂殖子,致病(发烧,发寒等).48小时发作一次. 临床意义:决定疟疾症状反复发作的间隔时间。

(3)配子形成:形成大配子和小配子.

(4)有性生殖)

蚊子叮人,大配子和小配子随血液进入蚊子的胃,大配子和小配子形成合动子,定居于胃壁基

膜与上皮细胞之间,形成卵囊,产生子孢子.蚊子再叮人子孢子进入人体内.临床意义:疟疾复发的根本原因

中胚层的产生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1中胚层的产生引起了一系列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分化。

2中胚层分化出肌肉系统,因此强化了动物体的运动机能,扩大了运动范围,从而发展了主动摄食,摄食机会多,提高新陈代谢。由于摄食机会多,导致消化系统复杂化,还出现了排泄系统,有了肠,出现原肾管。

3中胚层产生了柔软组织,储存营养水分,提高动物体耐饿、耐旱能力,是动物体从水生生活过渡到陆地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

一.节肢动物种类繁多的原因:1.坚实的外骨骼,抵抗相当的机械与化学损伤,附肢具有支撑身体爬行能力,表皮能防止水分散失,创造了水生向陆生生活的条件,体节与体节之间,体节与附肢之间以及附肢各节之间的表皮变薄而软而可屈,形成可活动的关节,肌肉为横纹肌,形成肌肉束,加强运动力,这些使得身体既有坚硬的外骨骼又不失自由活动的能力(弹性蛋白)节肢动物运动快速而又灵活;2.异律分节,使身体各部有所分工,附肢也分节。头部——感觉、取食中心;胸部——运动;腹部——营养与生殖;3(呼吸多样化)气管由表皮内陷而成,可以减少因呼吸所致的水分流失,而且将氧气直接送到各组织和细胞,二氧化碳也通过气管直接排除体外,当剧烈运动时代谢速率迅速升高(昆虫飞行时特别明显)4变态现象,节肢动物在发育过程常出现一种或几种不同形态的幼体,这些幼体的栖息地行为甚至是食性也不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种内幼体与成体间的斗争;[排泄系统为马氏管或腺体加强排泄]5复杂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使节肢动物比其他无脊椎动物有更复杂的行为,有些还发展了学习能力(信息素)[6.体形一般较小,有翅膀可在空中飞行7..生殖能力强,身体结构多种变化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8.拟态避敌]

变态:卵变的幼虫与成虫形态不完全相同,在生长过程中不仅身体逐渐增大,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都发生改变

完全变态:卵——孵化——一龄幼虫——二龄幼虫——蛹——羽化——成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生活环境完全不同,取食各异

不完全变态:卵——孵化——幼体——几次孵化——成虫(渐变态:幼体与成体的生活习性相同若虫;半变态,不同,稚虫)

滞育:周期性,比休眠卵更深的新陈代谢收到抑制的状态,是对有节律的重复到来的不良环境条件的历史反映

休眠:不良环境时停止发育环境好后恢复

化性:昆虫在一年内完成的世代称为化性,一年两个世代称为二化性

二.呼吸树:海参肠道末端有一膨大排泄腔,腔壁向腔内突出两枝树枝状(细管逐级分枝)的管称为呼吸树

1皮腮:体表有许多薄膜状的颗粒突起,其内腔与体腔相通具有呼吸排泄作用

2次生性辐射:幼虫为两侧对称,成体变为五辐射对称

3筛板——石管——环管——辐管——侧管——管足囊与管足

4,中胚层的内骨骼辐射对称口面,反口面次生体腔发达神经退化变态幼虫——成虫)三、半索动物:有背神经管,在背神经索的前端有中空的管腔——背神经管的雏形;消化管前端有咽鳃裂;有口索,为口腔背面伸出的一条短盲管;口索小不具有真正的脊索,故称柱头虫

四、脊索:身体背部起支撑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管背面、背神经管腹面。来自胚胎的原肠背壁,后与原肠脱离形成,脊索的意义(3)三大特征

鳃裂:消化管前端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或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共同的开口间接与外界相通,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上面布满血管,陆生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时期或幼体期存在

海鞘、文昌鱼分门概述文昌鱼的地位脊椎动物亚门

逆行变态:一些动物,幼体与成体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幼体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而使得形态结构更为简单的现象

适应性辐射:分类地位很相近的动物因为适应不同环境而造成形态结构明显差异的现象五、无颌类:没有上下颌(最原始最低等的脊椎动物—)

锉舌:口腔内有角质齿,舌端也有角质齿形似一把锉刀

(无成对附肢,只有奇鳍无脊椎骨,脊索终生存在无鳞片七个鳃孔具有腮囊——特有的呼吸器官五部脑在一平面内耳有1——2个半规管鼻孔位于头部中线上肌节呈w形

口腔内有特殊的腺体)

节肢动物

一.节肢动物种类繁多的原因:1.坚实的外骨骼,抵抗相当的机械与化学损伤,附肢具有支撑身体爬行能力,表皮能防止水分散失,创造了水生向陆生生活的条件,体节与体节之间,体节与附肢之间以及附肢各节之间的表皮变薄而软而可屈,形成可活动的关节,肌肉为横纹肌,形成肌肉束,加强运动力,这些使得身体既有坚硬的外骨骼又不失自由活动的能力(弹性蛋白)节肢动物运动快速而又灵活;2.异律分节,使身体各部有所分工,附肢也分节。头部——感觉、取食中心;胸部——运动;腹部——营养与生殖;3(呼吸多样化)气管由表皮内陷而成,可以减少因呼吸所致的水分流失,而且将氧气直接送到各组织和细胞,二氧化碳也通过气管直接排除体外,当剧烈运动时代谢速率迅速升高(昆虫飞行时特别明显)4变态现象,节肢动物在发育过程常出现一种或几种不同形态的幼体,这些幼体的栖息地行为甚至是食性也不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种内幼体与成体间的斗争;[排泄系统为马氏管或腺体加强排泄]5复杂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使节肢动物比其他无脊椎动物有更复杂的行为,有些还发展了学习能力(信息素)[6.体形一般较小,有翅膀可在空中飞行7..生殖能力强,身体结构多种变化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8.拟态避敌]

变态:卵变的幼虫与成虫形态不完全相同,在生长过程中不仅身体逐渐增大,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都发生改变

完全变态:卵——孵化——一龄幼虫——二龄幼虫——蛹——羽化——成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生活环境完全不同,取食各异

不完全变态:卵——孵化——幼体——几次孵化——成虫(渐变态:幼体与成体的生活习性相同若虫;半变态,不同,稚虫)

滞育:周期性,比休眠卵更深的新陈代谢收到抑制的状态,是对有节律的重复到来的不良环境条件的历史反映

休眠:不良环境时停止发育环境好后恢复

化性:昆虫在一年内完成的世代称为化性,一年两个世代称为二化性

棘皮动物

二.呼吸树:海参肠道末端有一膨大排泄腔,腔壁向腔内突出两枝树枝状(细管逐级分枝)的管称为呼吸树

1皮腮:体表有许多薄膜状的颗粒突起,其内腔与体腔相通具有呼吸排泄作用

2次生性辐射:幼虫为两侧对称,成体变为五辐射对称

3筛板——石管——环管——辐管——侧管——管足囊与管足

4,中胚层的内骨骼辐射对称口面,反口面次生体腔发达神经退化变态幼虫——成虫)半索动物与脊索动物

三、半索动物:有背神经管,在背神经索的前端有中空的管腔——背神经管的雏形;消化管前端有咽鳃裂;有口索,为口腔背面伸出的一条短盲管;口索小不具有真正的脊索,故称柱头虫

四、脊索:身体背部起支撑作用的棒状结构,位于消化管背面、背神经管腹面。来自胚胎的原肠背壁,后与原肠脱离形成,脊索的意义(3)三大特征

鳃裂:消化管前端咽部两侧有一系列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或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共同的开口间接与外界相通,低等水栖脊索动物的鳃裂终生存在,上面布满血管,陆生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时期或幼体期存在

海鞘、文昌鱼分门概述文昌鱼的地位脊椎动物亚门

逆行变态:一些动物,幼体与成体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幼体经过变态失去一些重要的结构而使得形态结构更为简单的现象

适应性辐射:分类地位很相近的动物因为适应不同环境而造成形态结构明显差异的现象

圆口动物

五、无颌类:没有上下颌(最原始最低等的脊椎动物—)

锉舌:口腔内有角质齿,舌端也有角质齿形似一把锉刀

(无成对附肢,只有奇鳍无脊椎骨,脊索终生存在无鳞片七个鳃孔具有腮囊——特有的呼吸器官五部脑在一平面内耳有1——2个半规管鼻孔位于头部中线上肌节呈w形

口腔内有特殊的腺体)

鱼纲

终生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用鳍运动;变温;脊椎动物

鱼类无颈部区分陆生的脊椎动物条件之一

外部结构

一、外形:棘,鳍条数目,鳞片分类依据之一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单细胞的黏液腺,分泌大量的黏液)表皮层[外]与真皮层【中】(保

护身体,防止水分蒸发,保持体内渗透压稳定;防止细菌细菌侵入,减少阻力

鳞片:盾鳞、硬鳞、骨鳞(圆鳞、栉鳞)

三、鳍:偶鳍:P V D A维持身体平衡C控制游泳的方向推动

奇鳍:C D A鱼体前进

C 有三种圆尾歪尾正尾

四、侧线:感知外界水流,身体两侧由鳃盖后缘之尾鳍(延脑前部两侧的耳状突)

五、鳔:消化道背面一般有两室

1喉鳔类

2闭鳔类

调节鱼体比重,调节鱼体在水中的升降;辅助呼吸、听觉,有的还可以发生(大小黄鱼)四大经济海产:带鱼、,墨鱼、大、小黄鱼

六、具有水中呼吸——鳃:鳃弓,鳃耙、鳃丝、鳃片

口——鳃——鳃腔——外界

内部结构

一、骨骼:中轴骨骼:头骨:脑颅与咽颅

脊柱:椎体双凹形,脊索残余为念珠状,躯椎与尾椎

肋骨:

附肢骨骼:鳍骨:1奇鳍骨:背鳍与臀鳍颈部有鳍担骨,尾鳍仅有鳍条

2偶鳍骨:成对的附肢骨骼没有与脊柱发生联系(鱼类特有)

肩带靠近心脏,腰带靠近肛门

3雄性软骨鱼的腹鳍内侧有一块奇鳍骨延伸成一对棒状交配

器官

带骨:肩带与腰带

二、肌肉系统:不发达;一些发电器官由肌肉或真皮发育而来

三、神经系统:脑神经十对,五部脑

四、循环系统:单循环(液流过全身一次,经过心脏一次,循环途径只有一条)

五、消化系统:

六、呼吸系统:鳃;助呼吸:皮肤、鳔、肠、口咽腔表皮、褶鳃

七、排泄系统:中肾

八、生殖系统:

动脉弓:进入鳃区的血管整个绕成环状,侧视为弓形

静脉式心脏:鱼类的心脏很小,血流速度很慢,心脏只有一心室一心房,里面流的为缺氧血有颌类:有活动性的上下颌,脊椎动物从鱼类开始才有的

卵胎生:

胎生:

幽门盲囊:硬骨鱼类胃肠交界处有数目不等的盲囊突起

螺旋瓣:软骨鱼类鲨、鳝等肠管中肠壁向内突出的呈螺旋状的薄片

二者的意义是延缓食物通过的时间,增加肠的表面积加强对食物的吸收

性变:鳝,从胚胎发育至成鱼,第一次性成熟为雌性,产卵后退化渐变为雄性

生殖洄游:

索饵洄游:

越冬洄游:

广盐性鱼类:

狭盐性鱼类:

河性鱼类

降河性鱼类:

两栖纲

水陆环境差异:空气中含氧量比水中充足;水的密度比空气大;水温稳定;陆地的环境多样化

五指型附肢及其在脊椎动物进演化史上的含义:

鱼类生活在水中,由于水的浮力影响,受重力影响较小偶鳍仅靠单支点的杠杆运动——摆动就可以完成其主要作为平衡器官的辅助运动;

陆地上密度较小,不仅需要强大的四肢将身体托起,抵抗重力,还必须能够驱使躯体在地面上移动,这就是需要强有力的附肢以及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的关节

五指型附肢就是这类型器官

肩带不连头骨,腰带借荐椎与脊柱连结,这是四肢动物肢骨连接的共同特点

前者使动物获得较大的活动空间

后者构成了对身体重力的支撑及推进

五指型附肢为登陆提供可能

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1、在水中产卵受精

2、胚胎发育在水中,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无成对附肢,经变态后陆生

3、有侧线,有适应运动的长尾

4、蝌蚪与水生两栖类(有尾类)成体的主要呼吸器官——鳃与皮肤

过渡式心脏左房多氧血与右心房的缺氧血在心室混合(两心房一心室)不能分开。所以心室右侧为缺氧血,左侧为多氧血,中间混合血

(囊状的肺,无尾两栖类不具有肋骨与胸廓,肺呼吸采用特殊的咽式呼吸不完全的双循

环肺的产生导致的,原丘脑:脑顶部出现零星的神经细胞泡状腺两栖类皮肤腺的作用以及黏液腺的作用双凹形鱼类的舌颌骨演化为两栖类的听骨——耳柱骨比德器

最新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基因(gene): 2. 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 3. 断裂基因(split gene): 4. 外显子(exon): 5. 内含子(intron): 6. 多顺反子RNA(polycistronic/multicistronic RNA): 7. 单顺反子RNA(monocistronic RNA): 8. 核不均一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 hnRNA): 9. 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10. 密码子(codon): 11. 反密码子(anticodon): 12. 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 13. 启动子(promoter): 14. 增强子(enhancer): 15. 核酶(ribozyme) 16. 核内小分子RNA(small nuclear RNA, snRNA) 17. 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le, SRP) 18. 上游启动子元件(upstream promoter element) 19. 同义突变(same sense mutation) 20. 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 21.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

22. 移码突变(frame-shifting mutation) 23. 转换(transition) 24. 颠换(transversion) (三)简答题 1. 顺式作用元件如何发挥转录调控作用? 2. 比较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mRNA的异同。 3. 说明tR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 如何认识和利用核酶? 5. 若某一基因的外显子发生一处颠换,对该基因表达产物的结构和功能有什么影响? 6. 举例说明基因突变如何导致疾病。 (四)论述题 1. 真核生物基因中的非编码序列有何意义? 2. 比较一般的真核生物基因与其转录初级产物、转录成熟产物的异同之处。 3. 真核生物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产生哪些效应? (二)名词解释 1.基因组(genome) 2. 质粒(plasmid) 3.内含子(intron) 4.外显子(exon) 5.断裂基因(split gene) 6.假基因(pseudogene)

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第十四章脊索动物门(Chordata) 一、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 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4. 尾索动物:脊索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之一。脊索和背神经管仅存于幼体的尾部,成体退化消失。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的被囊中,故又称被囊动物。 5.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6. 小肾囊:尾索动物在肠附近的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含有尿酸结晶。 7. 头索动物:终生具有发达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脊索不但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故称头索动物。 8. 脑眼:位于文昌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是文昌鱼的光线感受器。每个脑眼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可通过半透明的体壁,起到感光作用。 9. 背板和内柱:海鞘、文昌鱼等原索动物咽腔内壁背、腹的中央各有一条沟状结构,分别成为背板和内柱。沟内有腺细胞和纤毛细胞;背板、内柱上下相对,在咽前端以围咽沟相连。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沉入内柱的食物粘聚成团,借助于纤毛的摆动,将食物团从内柱向前推行,经围咽沟沿背板进入食道、胃、肠进行消化。 10. 无头类:头索动物身体呈鱼形,体节分明,脊索终生保留,并延伸至背神经管的前方,头部不明显,缺乏真正的头和脑,故称为无头类。 11. 有头类: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后被脊柱所取代。脑和各种器官在身体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12. 无颌类:圆口纲属于较低等的脊椎动物,缺乏用作主动捕食的上、下颌,又称无颌类。 13. 有颌类:包括脊椎动物中除了圆口纲物种外的所有类群。这些生物都具备了上、下颌,用于支持口部、加强动物主动摄食和消化能力。 合称为原索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两个亚门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级的类群,原索动物:14. 动物。 15. 被囊动物:尾索动物幼体时期尾部有脊索及背神经管,身体包裹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当中,所以又成为被囊动物。 五、问答题 1. 脊索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与无脊索动物有哪些主要区别和联系? 1. 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包括: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尾索动物除外)、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等。其中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是脊索动物三个最主要的特征。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与联系:二者之间区别是显著的。脊索动物具有纵贯背部的支持结构脊索,后被脊柱所代替;中空的神经中枢位于背部;生活史的全部或部分时期具有鳃裂;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而无脊椎动物无脊索或脊柱,中枢神经系统呈索状且位于身体腹面;无脊椎动

普通生物化学习题集

普通生物化学试题 2003.12 目录 一、第一章:糖类 (4) 二、参考答案 (9) 三、第二章:脂质 (13) 四、参考答案 (17) 五、第三章:氨基酸、肽类、蛋白质化学 (20) 六、参考答案 (35) 七、第三章:酶化学 (46) 八、参考答案 (56) 九、第四章:维生素与辅酶 (61) 十、参考答案 (64) 十一、第五章:核酸化学 (68) 十二、参考答案 (73) 十三、第六章:激素 (77) 十四、参考答案 (82) 十五、第七章:生物膜和物质跨膜运输 (86) 十六、参考答案 (89)

十七、第八章:代谢总论和生物能学 (92) 十八、参考答案 (94) 十九、第九章:糖代谢 (96) 二十、参考答案 (102) 二十一、第十章:生物氧化 (107) 二十二、参考答案 (112) 二十三、第十一章:脂代谢 (116) 二十四、参考答案 (122) 二十五、第十二章:蛋白质代谢 (126) 二十六、参考答案 (132) 二十七、第十三章:核酸代谢 (137) 二十八、参考答案 (141) 二十九、第十四章:DNA的合成、修复及重组 (144) 三十、参考答案 (150) 三十一、第十五章:RNA的生物合成与加工 (155) 三十二、参考答案 (159) 三十三、第十六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及转运 (162) 三十四、参考答案 (167) 三十五、第十七章:细胞代谢与基因表达调控 (170)

三十六、参考答案 (175)

一、第一章:糖类 一、填充题 1判断一个糖的D-型和L-型是以()碳原子上羟基的位置作依据。 2乳糖是由一分子()和一分子()组成,它们之间通过()糖苷键相连。 3 糖苷是指糖的()和醇、酚等化合物失水而形成的缩醛()等形式的化合物。 4 蔗糖是由一分子()和一分子()组成,它们之间通过()糖苷键相连。 5 麦芽糖是由两分子()组成,它们之间通过()糖苷键相连。 6支链淀粉是葡萄糖分子通过共价键结合的大分子,其中葡萄糖和葡萄糖的连接是()糖苷键和()糖苷键。 7 纤维素和直链淀粉都是葡萄糖的多聚物,在纤维素中葡萄糖的构型是(),连接方式是();在直链淀粉中葡萄糖的构型是(),连接方式是()。直链淀粉的构象为(),纤维素的构象为()。 8 ()淀粉遇碘呈蓝色,()淀粉遇碘呈紫色。()与碘作用显红褐色。 9 开链已糖有()种异构体;环状已醛糖有()个异构体。 10 糖胺聚糖是一类含有()和()的杂多糖,其代表化合物有()、()和()等。 11 蛋白聚糖是由()和()共价结合而成的复合物。 12 凝集素是一类能与()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13 糖肽连接的主要类型有()和()。 14 鉴别糖的普通方法为()试验。 15 常定量测定还原糖的试剂为()试剂和()试剂。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重要名词:(下划线的尤其重要) 1.常染色质:细胞间期核内染色质折叠压缩程度较低,碱性染料着色浅而均匀的区域, 是染色质的主体部分。DNA主要是单拷贝和中度重复序列,是基因活跃表达部分。2.异染色质:细胞间期核内染色质压缩程度较高,碱性染料着色较深的区域。着丝粒、端 粒、次缢痕,DNA主要是高度重复序列,没有基因活性。 3.核小体:核小体是染色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是由DNA和组蛋白构成的,组蛋白H3、 H4、H2B、H2A各两份,组成了蛋白质八聚体的核心结构,大约200bp的DNA盘绕在蛋白质八聚体的外面,相邻两个核小体之间结合了1分子的H1组蛋白。 4.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其与DNA组成核小体。根据其凝胶电泳性质可将其分 为H1、H2A、H2B、H3及H4。 5.转座子:是在基因组中可以移动和自主复制的一段DNA序列。 6.基因:原核、真核生物以及病毒的DNA和RNA分子中具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序列,是 遗传的基本单位。它包括结构蛋白和调控蛋白。 7.基因组:每个物种单倍体染色体的数目及其所携带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物种的基因组。 8.顺反子:由顺/反测验定义的遗传单位,与基因等同,都是代表一个蛋白质的DNA 单 位组成。一个顺反子所包括的一段DNA与一个多肽链的合成相对应。 9.单顺反子和多顺反子: 真核基因转录的产物是单顺反子mRNA,即一个基因一条多肽链,每个基因转录都有各自的调控原件。 多顺反子是指原核生物一个mRNA分别编码多条多肽链,而这些多肽链对应的DNA片段位于一个转录单位内,享用同一对起点和终点。 10.转录单位:即转录时,DNA上从启动子到终止子的一段序列。原核生物的转录单位往 往可以包括一个以上的基因,基因之间为间隔区,转录之后形成多顺反子mRNA,可以编码不同的多肽链。真核生物的转录单位一般只有一个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RNA,只编码一条多肽链。 11.重叠基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重叠基因有多种重叠方式, 比如说大基因内包含小基因,几个基因重叠等等。 12.断裂基因: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基因是不连续的,在基因的编码区域内部含有大量的 不编码序列,从而隔断了对应于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这种不连续的基因又称断裂基因或割裂基因 13.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 并在相关位置切割DNA双链结构的核酸内切酶。 14.超螺旋:如果固定DNA分子的两端,或者本身是共价闭合环状DNA或与蛋白质结合 的DNA分子,DNA分子两条链不能自由转动,额外的张力不能释放,DNA分子就会发生扭曲,用以抵消张力。这种扭曲称为超螺旋(supercoil),是双螺旋的螺旋。 15.拓扑异构酶:通过切断DNA的一条或两条链中的磷酸二酯键,然后重新缠绕和封口来 改变DNA连环数的酶。拓扑异构酶I主要消除负超螺旋,作用一次超螺旋交叉数变化+1;拓扑异构酶II主要引入负超螺旋,作用一次L变化-2。TOPO I催化DNA的单链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的,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 总称(<0、1㎜)。特点:小、简、低。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 变异、生态分布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3.原核微生物就是指一大类只含1个DNA分子的原始核区而无核膜包裹的原始单细胞生 物。 4.细菌就是一大类细胞细小、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的 原核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 后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只能在等渗或高渗(细菌宜等渗或低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生长。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生成。 6.球状体又叫原生质球,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外膜的原生质体。 7.支原体:就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适应自然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8.细胞质指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原核生 物的细胞质就是不流动的,真核生物的不断流动。 9.贮藏物就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颗粒,主要功能就是储存营养物。 10.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其化学成分就是大型 环状双链DNA,一般不含蛋白质。用富尔根染色法可见到紫色、形态不定的核区。除染色体复制时,一般为单倍体。 11.质粒:自主复制的染色体外的遗传成分,通常就是小型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12.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 折光性强、抗逆性强的休眠体。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不起繁殖作用。 13.芽孢萌发:由休眠状态的芽孢变为营养状态的细菌的过程。 14.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15.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构造完全相同 的子细胞。(Most) 16.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长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 的繁殖方式。 17.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群。 18.菌苔,很多菌落连成一片。 19.克隆,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20.放线菌就是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的G+细菌。 21.基内菌丝(营养菌丝、基质菌丝),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 射状向基质表面与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与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体。无分隔,直径与细菌相仿,可产生色素。 22.营养菌丝(二级菌丝),基内菌丝体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支菌 丝。 23.孢子丝,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称为孢子丝。 24.静息孢子,就是一种着生于丝状体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色深、壁厚的休眠细胞,富 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或冷淡。 25.链丝段,又叫连锁体或藻殖段,就是由长细胞链断裂而成的短链段,具有繁殖功能。 26.支原体就是一类缺少细胞壁的真细菌,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微生物。植 物支原体—类支原体。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 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 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 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 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 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 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 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

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 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 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 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 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如多数鱼类、鸟类。 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数软骨鱼类。 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 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 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 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等

名词解释 1、广义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本质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2 2、狭义分子生物学:即核酸(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复制、转录、翻译、表达调控、重组、修复等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与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 3、基因: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编码蛋白质或RNA等具有特定功能产物的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染色体或基因组的一段DNA序列(对以RNA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RNA病毒而言则是RNA序列)。 4、基因: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包含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5、功能基因组学:是依附于对DNA序列的了解,应用基因组学的知识和工具去了解影响发育和整个生物体的特定序列表达谱。 6、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组为研究对象,研究细胞内所有蛋白质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 7、生物信息学:对DNA和蛋白质序列资料中各种类型信息进行识别、存储、分析、模拟和转输 8、蛋白质组:指的是由一个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9、功能蛋白质组学:是指研究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和实验条件下细胞内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10、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因而,单细胞蛋白不是一种纯蛋白质,而是由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酸及不是蛋白质的含氮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化合物等混合物组成的细胞质团。 11、基因组:指生物体或细胞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总和。 12、C值:指生物单倍体基因组的全部DNA的含量,单位以pg或Mb表示。 13、C值矛盾:C值和生物结构或组成的复杂性不一致的现象。 14、重叠基因:共有同一段DNA序列的两个或多个基因。 15、基因重叠:同一段核酸序列参与了不同基因编码的现象。 16、单拷贝序列:单拷贝顺序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因而复性速度很慢。单拷贝顺序中储存了巨大的遗传信息,编码各种不同功能的蛋白质。 17、低度重复序列:低度重复序列是指在基因组中含有2~10个拷贝的序列 18、中度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大致指在真核基因组中重复数十至数万(<105)次的重复顺序。其复性速度快于单拷贝顺序,但慢于高度重复顺序。 19、高度重复序列:基因组中有数千个到几百万个拷贝的DNA序列。这些重复序列的长度为6~200碱基对。 20、基因家族: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可能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经重复和突变产生。 21、基因簇:基因家族的各成员紧密成簇排列成大段的串联重复单位,定位于染色体的特殊区域。 22、超基因家族:由基因家族和单基因组成的大基因家族,各成员序列同源性低,但编码的产物功能相似。如免疫球蛋白家族。 23、假基因:一种类似于基因序列,其核苷酸序列同其相应的正常功能基因基本相同、但却不能合成功能蛋白的失活基因。 24、复制:是指以原来DNA(母链)为模板合成新DNA(子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完美整理版)分析

微生物名词解释 A 氨基酸异养型微生物:能利用非氨基酸类简单氮源自行合成自身所需的一切氨基酸的微生物 艾姆氏试验: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物的方法。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氨化作用:是指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而产生氨的作用。 B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菱形或双椎形碱溶性蛋白晶体。伴胞晶体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疵壁菌:嗜盐菌、产甲烷菌等古生菌的细胞壁中不含有典型的肽聚糖成分,被称为疵壁菌。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 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宿主后,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光镜下可见、形态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病毒:是一类只含一种类型核酸、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活性的超显微非细胞结构的分子生物。 病毒粒子: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巴斯德效应:酵母菌酒精发酵时通入氧气,发酵减慢,停止产生乙醇,葡萄糖消耗速率下降。氧对发酵的这种抑制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半合成培养基:是一类主要以化学试剂配制,同时还加有某种或某些天然成份的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指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剂而制成的半固体状态培养基。 表型:是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变异:是生物体在某种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所起的遗传物质结构和数量的改变。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指只具备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抗原。 巴斯德消毒:用于牛奶、啤酒、果酱和酱油等不能进行高温灭菌、而又不影响食品风味的、但能杀死其中的无芽孢病原菌(如:结核杆菌、沙门氏菌等)的一种低温消毒方法。 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是指在20℃下,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进行微生物氧化时,5日内所消耗分子氧的毫克数。反映水体总的有机物污染程度。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地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称为补充培养基。 B细胞:即B淋巴细胞,一种在细胞膜表面带有自己和合成的免疫球蛋白的淋巴细胞。 被动免疫:从胎盘或初乳中获得的或者注射抗体、细胞免疫制剂后获得的免疫。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体或动物体血清中的、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有补充抗体作用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补体是一类酶原,能被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所激活。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有补体参与,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是否发生溶血反应作指示的一种高灵敏度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 C 传染:是指寄生物与宿主间发生相互关系的一个过程。即当外源或内源的少量寄生物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线”后,在宿主的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出发菌株:用于诱变育种的原始菌株。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其相对应的抗体在合适的条件下反应,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现象,称为沉淀反应。 初次应答:指首次用适量抗原注射动物后,须经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即待免疫活性细胞进行增值分化后,才能在血流中检出抗体,这种抗体多为IgM,滴度低,维持时间短,且很快会下降。 转染:噬菌体感染细菌并将其DNA注入细菌体内,并导致宿主细胞遗传性状改变的过程称为转染。 COD:化学需氧量。是使用强氧化剂使1L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迅速进行化学氧化时所消耗的毫克数。反映水体总的有机物污染程度。 超敏反应:是致敏机体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的一种异常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表现为机体的组织损伤

大学普通动物学分类名词解释

动物学 1.意义: ●包囊形成生物学意义(原生动物) ●两侧对称体制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扁形)●中胚层形成的意义(扁形) ●更换宿主的意义(原腔) ●分节的意义(环节) ●初生体腔形成的意义(原腔) ●次生体腔形成的意义(环节) ●上下颌出现的意义(鱼纲) ●羊膜卵出现的意义(爬行纲) ●恒温的意义(鸟纲) ●胎生哺乳的意义(哺乳) ●脊索动物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适应: ●涡虫自由生活的适应(扁形) ●寄生生活的适应(原腔) ●昆虫适应陆生生活特征(节肢) ●鱼对水生生活的适应(鱼纲) ●鸟类进步性特征(鸟纲) ●鸟对飞行生活的适应(鸟纲) ●哺乳类进步性的特征(哺乳) 3. 有害昆虫的控制 4.名词: ●原口动物 ●后口动物 ●中生动物(2) ●原肾管(2) ●后肾管 ●马氏管 ●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2) ●生物发生律(2) ●开管式循环 ●闭管式循环 ●两侧对称 ●辐射对称(2) ●次生性辐射对称 ●初生体腔 ●次生体腔(真体腔) ●完全双循环 ●不完全双循环 ●鲍雅诺式器

●韦伯式器 ●双重呼吸 ●吞咽式呼吸 ●马鞍型椎体 ●逆行变态 ●多态现象 ●胚层逆转 ●洄游(2) ●迁徙 ●哈佛式骨板 ●梯形神经体统的结构特点●链状神经系统 ●神经网 ●书鳃 ●书肺 ●外骨骼 ●担轮幼虫 ●卵胎生 ●次生腭 ●腔上囊 ●反刍 分子生物学 名词: 复制 ●半保留复制 ●半不连续复制 ●模板链(反意义链) ●非模板链(编码链) ●RNA复制 ●复制叉 ●复制眼8结构 ●前导链 ●冈崎片段 ●后随链 酶(复制) ●DNA聚合酶 ●解旋酶 ●拓扑异构酶 ●单链DNA结合蛋白 ●DNA连接酶 ●引物酶及引物体 转录 ●转录

普通生物化学考试复习题

第一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 碱基堆积力 2. DNA的熔解温度(Tm) 3. 核酸的变性与复性 4. 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 5. 分子杂交 6. 查格夫法则(Chargaff's rules)7.反密码环 8. 核酶 二、写出下列符号的中文名称 1. T m 2. m5C 3. 3′,5′-cAMP 4.ψ 5.dsDNA 6. ssDNA 7. tRNA 8. U 9. DHU 10. Southern-blotting 11. hn-RNA 12. cGMP 三、填空题 1. 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由、和磷酸基连接而成。 2. 在核酸中,核苷酸残基以互相连接,形成链状分子。由于含氮碱基 具有,核苷酸和核酸在 nm波长附近有最大紫外吸收值。 3. 嘌呤环上的第_____位氮原子与戊糖的第_____位碳原子相连形成_______键, 通过这种键相连而成的化合物叫_______。 4. B-型结构的DNA双螺旋,每个螺旋有对核苷酸,螺距为,直径为。 5. 组成DNA的两条多核苷酸链是的,两链的碱基序列,其中与 配对,形成个氢键;与配对,形成个氢键。 6. 某DNA片段的碱基顺序为GCTACTAAGC,它的互补链顺序应为。 7. 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因素主要是、和。 8. DNA在溶液中的主要构象为,此外还有、和三股螺旋, 其中为左手螺旋。 9. t RNA的二级结构呈形,三级结构的形状像。 10.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由核心和它外侧盘绕的组成。 核心由各两分子组成,核小体之间由相互连接,并结合有。 11. DNA复性过程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其值与DNA的复杂程度成_____比。 12. 测定DNA一级结构主要有Sanger提出______法和MaxamGilbert提出_____法。 四、选择题 1. 自然界游离核苷酸中,磷酸最常见是位于:() A.戊糖的C-5′上 B.戊糖的C-2′上 C.戊糖的C-3′上 D.戊糖的C-2′和C-5′上 E.戊糖的C-2′和C-3′上 2. 可用于测量生物样品中核酸含量的元素是:() A.碳 B.氢 C .氧 D.磷 E.氮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1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主要的:核小体、半保留复制、复制子、单链结合蛋白、岗崎片段、错配修复、DNA的转座、C值矛盾、前导链与后随链。) 1. C值反常现象(C值矛盾C-value paradox): C值是一种生物的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真核细胞基因组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 序列,而且功能DNA序列大多被不编码蛋白质的非 功能DNA所隔开,这就是著名的“C值反常现象”。 C值一般随着生物进化而增加,高等生物的C值一般大于低等生物。某些两栖动物的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而在两栖动物里面,C值变化也很大。 2.DNA的半保留复制: 由亲代DNA生成子代DNA时,每个新形成的子代DNA中,一条链来自亲代DNA,而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3.DNA聚合酶: ●以DNA为模板的DNA合成酶 ●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为底物 ●反应需要有模板的指导 ●反应需要有3 -OH存在 ●DNA链的合成方向为5 3 4.DNA连接酶(1967年发现):若双链DNA中一条链有切口,一端是3’-OH,另一端是5‘-磷酸基,连接酶可催化这两端形成磷酸二酯键,

而使切口连接。但是它不能将两条游离的DNA单链连接起来 DNA连接酶在DNA复制、损伤修复、重组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5.DNA 拓扑异构酶(DNA Topisomerase): 拓扑异构酶?:使DNA一条链发生断裂和再连接,作用是松解负超螺旋。主要集中在活性转录区,同转录有关。例:大肠杆菌中的ε蛋白 拓扑异构酶Π:该酶能暂时性地切断和重新连接双链DNA,作用是将负超螺旋引入DNA分子。同复制有关。 例:大肠杆菌中的DNA旋转酶 6. DNA 解螺旋酶/解链酶(DNA helicase) 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来解开双链DNA。 E.coli中的rep蛋白就是解螺旋酶,还有解螺旋酶I、II、III。rep蛋白沿3 ’ 5’移动,而解螺旋酶I、II、III沿5 ’ 3’移动。 7. 单链结合蛋白(SSBP-single-strand binding protein):稳定已被解开的DNA单链,阻止复性和保护单链不被核酸酶降解。 8. 从复制原点到终点,组成一个复制单位,叫复制子.每个DNA复制的独立单元被称为复制子(replicon),主要包括复制起始位点(Origine of replication)和终止位点 9.复制时,解链酶等先将DNA的一段双链解开,形成复制点,这个复制点的形状象一个叉子,故称为复制叉 10.DNA的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时其中一条子链的合成是连续的,而另一条子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故称半不连续复制。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或瞧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生 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类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就是发掘、利用、改善与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磷壁酸:就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 核酸醇磷酸。 4、原核微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核区的裸露 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 胞壁合成后,所得到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菌:就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um,长度约0、5~5um),结构简单、胞 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7、固质空间: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约12~15nm),其 中存在着多种固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与运输蛋白等。 8、 L-型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 损菌株。 9、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细菌外膜层)的 原生质体。 10、外膜:就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11、脂多糖(LPS):就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 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与D-特异侧链等部分组成。 12、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 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3、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与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14、间体: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状泡囊。多见于 G+菌。 1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 含水量低,挑选性强的休眠结构。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形成一个芽孢,故并无繁殖功能。 16、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与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 物。 17、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G-,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光合作用的 大型原核生物。 18、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 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9、立克次氏体: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20、衣原体: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性能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1、真核微生物: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包裹,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的生物,叫真核生物。真菌、显微藻类与原生动物等就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为真核微生物。 2、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绝对有用)

普通动物学期末考试试题 命题人:张俊彦20032417 学生姓名:学号:院系:总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总分18分) 1、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的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 2、完全变态:昆虫变态的一种类型,指成虫和幼虫的形态结构完全不同,生活史中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的变态形式。如蝴蝶和蛾类的变态 3、生物发生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2个相互密切联系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和系统发展。也就是个体的发展历史和由同一起源所产生的生物群的发展历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短而迅速的重演,即某种动物的个体发育重演其祖先的主要进化过程 4、后肾管: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排泄器官,基本结构由肾孔、排泄管、肾口组成。肾口开口于体内,肾孔开口于体外。 5、混合体腔:节肢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腔囊并不扩大,囊壁的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分别发育成有关的组织和器官,囊内的真体腔和囊外的原体腔合并,形成混合体腔。 6、疣足:体壁外凸形成的中空的结构,具有运动、呼吸等功能,存在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 二、填空题:(每空0.5分,总分20分) 1、国际上规定的动物种双名法依次由属名, 种名和命名人组成。 2、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角质层、棱柱层和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外层上皮分泌形成的。 3、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鞭毛、纤毛和伪足。 4、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胚层形成的两种主要方式为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5、腔肠动物门包括三个纲,分别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 6、原腔动物是非常复杂的类群,包括多个门类,分别为线虫动物门、动吻动物门、线形动物门、棘头动物门、轮虫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 7、马氏管位于消化系统的中肠和后肠交界处。 8、刺细胞为腔肠动物所特有。刺丝泡为原生动物所特有 9、最早出现中胚层的是扁形动物门,最早出现次生体腔的是环节动物门,最早出现异律分节的是节肢动物门。 10、胚胎时期的胚孔发育成动物的口,肛门是在相对的一侧开口形成的,这种动物称为原口动物。 11、围心腔腺的作用是排泄。 12、请写出具有下列口器的代表动物:刺吸式口器:蚊子;咀嚼式口器:蝗虫;虹吸式口器:蝴蝶;舐吸式口器:苍蝇;嚼吸式口器:蜜蜂。 13、原生动物的营养方式包括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渗透性营养。 14、椿象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蜜蜂和蚂蚁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 15、昆虫的呼吸器官为气管,在后肠具有对水分和盐分进行重吸收功能的是直肠垫。 16、水沟系是海绵动物特有的水流动系统,根据水沟系统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单沟型、双沟型和复沟型。 17、昆虫的体节是高度的异律分节,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最全

第一章名词解释 1.基因(gene)是贮存遗传信息的核酸(DNA或RNA)片段,包括编码RNA和蛋白质的结构基因以及转录调控序列两部分。 2. 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指基因中编码RNA和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它们在原核生物中连续排列,在真核生物中则间断排列。 3.断裂基因(split gene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中,编码区与非编码区间隔排列。 4. 外显子(exon)指在真核生物的断裂基因及其成熟RNA中都存在的核酸序列。 5.内含子(intron)指在真核生物的断裂基因及其初级转录产物中出现,但在成熟RNA中被剪接除去的核酸序列。 6.多顺反子RNA(polycistronic/multicistronic RNA)一个RNA分子上包含几个结构基因的转录产物。原核生物的绝大多数基因和真核生物的个别基因可转录生成多顺反子RNA。 7.单顺反子RNA(monocistronic RNA)一个RNA分子上只包含一个结构基因的转录产物。真核生物的绝大多数基因和原核生物的个别基因可转录生成单顺反子RNA。 8. 核不均一RNA(heterogeneous nuclear RNA, hnRNA)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转录初始产物,含有外显子和内含子转录的序列,分子量大小不均一,经一系列转录后加工变为成熟mRNA。 9. 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mRNA分子上从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之间的核苷酸(碱基)序列,编码一个特定的多肽链。 10.密码子(codon) mRNA分子的开放读框内从5' 到3' 方向每3个相邻的核苷酸(碱基)为一组,编码多肽链中的20种氨基酸残基,或者代表翻译起始以及翻译终止信息。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 第1、2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microorganism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bacterium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peptidoglucan or mucopeptide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lipoplysaccharide,LPS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capsule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flagella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pipi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spone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L-form of bacterium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动物学名词解释答案

名词解释答案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就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与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3、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细胞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4、器官——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机能的结构。 5、系统——在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机能的结构。 6、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7、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与多分裂)——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一些细胞质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就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8、幼体生殖——某些昆虫如瘿蚊,其幼虫卵巢内的卵提前发育为幼虫取食母体组织并破母体而出行自由生活的生殖方式。 9、孤雌生殖——某些昆虫如蚜虫,其不经过雌雄交配而由卵细胞直接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0、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与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1、配子生殖——原生动物虫体经减数分裂形成两性配子,配子融合或受精发育为新个体。 12、再生——动物身体一部分损伤或切除后能重新长出的现象。 13、卵生——由母体产出的就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14、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就是幼体。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5、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就是幼体。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6、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与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7、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8、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9、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与取食功能。 20、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21、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2、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23、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分开后都能独立生活。 24、共生:两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有利,分开后不能独立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