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科学单元知识点第二单元《动物》
- 格式:doc
- 大小:199.5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单元《动物》全部教案(共6课时)1.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材简析】本课是动物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起将开启学生观察动物的探索之旅。
教材设置了三个板块,一是“聚焦:说说我们知道和喜欢的动物”,通过学生集体交流自己知道和喜欢的动物,来暴露学生对动物的初步认识,引出对动物特征的细致观察和探索;二是“探索: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的特点,把它画下来”,这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来详细了解动物的一些特征;三是“研讨: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玩具熊是动物吗?”,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一起分析归纳动物的共同特征,初步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运用对动物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来判断玩具熊是否是动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对动物的关注从幼小时候就开始了,在平时的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观察过一些动物,但都是无意识的、零碎的认识。
虽然学生已经有了对植物初浅的观察经验,初步知道如何观察、比较、记录、描述,但是由于动物的身体结构更加复杂,而且很多时候是处于动态的,所以学生对于动物的观察难度要比植物大,这就需要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指导,从而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开展观察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生知道动物具有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共同特点。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记录、描述动物的主要特点。
2.学生能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初步了解动物的共同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动物的外部特征和生活习性表现出探究兴趣。
2.学生能认真仔细观察,真实详尽记录、描述小动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了解动物的某些共同特点。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动物1.我知道的动物教学思路:学习目标:1.尝试学习有序表达一段话——渗透按照先样子后习性的顺序,有序介绍一种动物。
2.抓住动物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3.认真倾听——注意听介绍,根据听到的信息判断是什么动物;或补充不足的信息;学习重难点:1. 具体叙述中能说出连缀的话语。
2. 抓住动物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学习准备:课件板书设计:12.我知道的动物我知道的动物是……它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它(喜欢什么、爱吃什么、住在哪里等)……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游戏,老师来说一种小动物,你们来猜猜看是什么小动物好吗?它特别可爱,长的又白又胖,有两只长长的耳朵,一双红红的眼睛,短短的小尾巴,笑起来有三瓣嘴。
它最爱吃青菜和胡萝卜,走起路来蹦蹦跳跳。
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呢?(兔子)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小伙伴,你们认识它们吗?师呈现多种动物的图片,学生复习动物的名称。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刚才是怎么形容小兔子的呢?1、兔子长的什么样?2.兔子有什么习性?它的身体()它喜欢()它的眼睛()它爱吃()它的鼻子()它住在()它的耳朵()它的胆子()它的嘴巴()它走起路来()哪位同学能老师刚才那样说说小兔子呢?(师相机在黑板上出示表达的要求“我知道的动物是……”、“它长得……”等,引导学生复述师刚才讲过的内容)部分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导多一点的描述,如“你和这种动物之间发什么过什么好玩的事情?”等。
小结:我们描述一种小动物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第一:动物的样子、外貌第二:动物的习性(爱好、喜欢吃什么、住在哪里…)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表达方式描述猫、狗两种动物。
三、拓展训练将学生分为3-4组,让他们进行组内描述训练,描述老师所给出的动物。
师巡视指导。
请每组学生派代表描述自己组的小动物,组员可进行补充。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动物》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包括它们的特征、生活习性等。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文字,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然的兴趣,他们喜欢观察动物,乐于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动物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图片,发现它们的特点。
2.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动物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动物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分组讨论的卡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准备情境教学的道具,如动物模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常见的动物,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科书中的动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动物的特点,如“长得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特殊的地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动物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动物的特点。
如模拟动物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扮演动物,进行角色扮演。
6.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自己对动物的认识。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汇总
动物
动物的共同特点:有生命,会运动,会长大,会死亡,会繁殖后,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会呼吸,需要食物,需要水,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比如植物和动物。
不同种类的动物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之间也会有不同的地方(个体差异)。
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寻找校园里的动物时,要带的工具有:棉签,放大镜,笔,记录本。
寻访动物时,要注意保护自己,也要注意不惊动、不伤害动物,不损坏它们的“家”。
寻访动物的地点:蜜蜂和蝴蝶一一花丛;蚯蚓一一泥土中;蜗牛一一阴暗潮湿的草丛里;潮虫一一阴暗的有植物碎片或植物腐烂的地方。
蜗牛的身体结构有:口、眼、触角和腹足。
蜗牛的特点: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草丛里,喜欢吃青菜和嫩茎,有两对触角,一对眼睛,用腹足运动。
为了观察蜗牛的腹足运动,可以把它放在透明的物体上爬行,比如玻璃板、透明塑料板。
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黏液。
蜗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缩回触角或者把身体缩回壳里。
蜗牛的家:通风的盒子、沙子、泥土、青菜叶、树枝(供蜗牛爬行),可以用喷雾器给蜗牛的家补充水分,放在没有阳光的地方。
鱼生活在水里,用鲤呼吸,用鳍运动,身上有鳞片。
鲫鱼有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用画鱼的时候要注意鲤和鳍的位置。
根据动物的共同点可以将动物分成一类,例如有毛无毛、有无触角、是否水生。
分类是研究事物的基本方法。
分类时严格按照分类标准,注意不重不漏。
蛤蝌有脚,像斧头称为斧足,蜗牛和站螭有脚,称为腹足。
常见的有触角的小动物:蜗牛,蜻蜓,蚂蚁,蟋蟀,站峋,蜜蜂,蝴蝶等。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6.给动物分类》教案一. 教材分析《6.给动物分类》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掌握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动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
但学生在分类方面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分类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知道可以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动物分类的方法,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分类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实例教学法:教师通过展示生动的动物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物分类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动物的图片和实物,如: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等。
2.准备分类卡片,上面写有各种动物的名称。
3.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特征,激发学生对动物分类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动物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特征,如:形态、习性、生活环境等。
然后,教师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根据特征进行分类。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讨论,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方法。
巩固(5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类训练,让学生独立完成动物分类的任务。
教科版
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一下 第二单元《动物》
第二单元《动物》
1 寻找校园里的动物需要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的作用是什么?
棉签或小树枝:拨动草丛、泥土和危险的小动物
放大镜:观察微小的动物
笔、活动手册:记录观察到的结果
2 寻找校园里的动物时要注意哪些要求?
(1)有序地寻找和观察(如从上到下:树上→树底下→落叶堆里→草丛里→石块下)
(2)不惊动、不伤害、不破坏小动物。
(3)对于难以接近的小动物,如:蝴蝶,只需在一旁静静地观察即可,不要走太近惊扰到它;如:蜈蚣,可以使用棉签或小树枝轻轻拨动来进行观察。
(4)将观察结果用文字或简图及时记录下来,看到什么画什么,要实事求是,不可凭空想象。
教科版 3 观察蜗牛
(1)外部特征:
蜗牛身体上有壳、腹足、触角(2对)、眼睛、口等。
(2)应激反应:
用棉签轻轻触碰蜗牛的身体,蜗牛会把身体缩进壳里。
(3)运动方式:
蜗牛的爬行本领很大(不仅可以在粗的树枝、细的棉线、竖直光滑的玻璃上运动自如),这与它的腹足有关。
(4)生活环境和进食
蜗牛喜欢潮湿、阴凉的地方,往往在雨后出现;蜗牛用齿舌进
食,喜欢吃植物的叶子和嫩芽。
教科版
4、和蜗牛相似的动物:蛞蝓(也叫鼻涕虫)、螺、蛤等。
5、给蜗牛建个家
给蜗牛营造的“家”要尽量接近蜗牛本来生活的自然环境:潮湿、阴凉、透气、有食物(鲜嫩叶子)、空间宽敞(蜗牛能到处爬,但又要防止它爬出来)、透明(便于观察)……
6、观察鱼
(1)形态特点:鱼有鳍(7个)、鰓、鳞片、头、眼、嘴等身体特征。
(2)运动特点:鱼靠 鳍 运动
(3)呼吸:鱼靠 鰓 呼吸
7、给动物分类
分类要求:
(1)不遗漏(2)不重复
(3)分类标准要客观且指向明确,否则分类结果会因个人感
觉不同而出现难以判断的情况。
(如:按照“大小”给动物分类时,由于“大小”会受动态因
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一来,动物它会动态生长;二来,每个
人对“大小”的相对认识不同,有的人会认为鸡狗属于“大”,但有的人会觉得和老虎相比,鸡狗只能算“小”,可能有的人
又认为应该算“中”,这种受主观因素影响太大的分类标准慎用!)
分类步骤:
(1)给动物编号
(2)确定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科版
教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