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彩陶纹饰的图案中 2

中国彩陶纹饰的图案中 2

中国彩陶纹饰的图案中 2
中国彩陶纹饰的图案中 2

艺术设计史论文

----论彩陶纹饰在设计中的运用

姓名:冯旭班级:2011级服装设计与工程班学号:20115001222 中国彩陶纹饰的图案中,包含着原始先民的一定绘画技巧,尤其是图案布局、画面的排列等方面的手法,有些方面到达相当高的水平,甚至是现代艺术家也望成莫及的。它的图案组织和表现手法具有震撼千古的力量。将彩陶纹样运用在服装设计中,在设计的时候讲究将纹样有规律的设置或者精而简洁的点缀装饰,体现彩陶文化精粹时,服装的整体感觉要同现阶段的流行风潮相结合,符合现阶段人们的审美情趣,把悠远的历史中的图案美以符合时代要求的方式展现于服装艺术创作中。

中国彩陶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是中国远古先民的重大发明,是继石器出现后我国最重要和最丰富的文化遗产遗存。

中国彩陶纹样是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装饰一书中的一部分。彩陶的装饰纹样的形式不是一个偶然的艺术现象,而是中华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与创造的结晶。传统与现代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很多年,可是我们如火如荼从五千年的文化史中吸取营养,真正把传统文化的形式规律、审美特征以及表现方法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仍然是现阶段设计师必须直面的迫切任务。

我国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想和设计意图。彩陶图案主要采取动的形态和格式。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上古时期的彩陶图案,除去写实纹样以外,图案中的几何形纹样大多作左右对称或分层排列,也有作等距的定点排列,图案是以静态为主的。中国的原始艺术中,最发达和主要因素之一的是图腾艺术,图腾艺术也可以视作是族文化的徽纹,因此要求简明、醒目,彩陶图案能用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形纹样来标志出某种图腾或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彩绘纹样与造型完美的结合,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彩陶是最早以彩绘纹样图案与造型相结合的工艺美术。中国彩陶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谐调。由于彩陶图案有明确的立意,于是有肯定的造型和简洁的艺术语言。动的图案格式给人以强烈兴奋的感觉,使图案具有扩动的力量感,对人们产生很强的直觉的吸引力。

原始人在长期的大自然的美的熏陶中华形成了美的意识,他们对美的感觉体现在彩陶的图案创作中,彩陶图案的艺术创作,更在于运用多种形式法则,为我们后人的美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彩陶图案的对比和统一对比法是彩陶工艺在装饰上运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采用了曲直、横竖、长短、大小、黑白、虚实等等手法,用线、面、空间以及形式等各方面的对比,产生丰富多变的装饰变化,而在变化的同时,又出现了线条与线条的呼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近似图案排列在一起等等,有形成了一种统一和谐的美感,将对比运用

在服装中可以起到强化设计的作用,如服装图案的曲折、长短、点的元素的聚散、黑白颜色的对比,还可以在服装外观造型中直线造型和曲线造型的合理搭配、圆形造型与三角形造型的搭配使用、大造型和小造型的对比运用。这些对比要素在服装中的相互作用,各有强调,就会使服装造型和设计元素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如,用对比的手法将服装的外部造型和局部细节进行设计组合,在视觉上感觉上没有统一的形成系类的感觉,然后通过在对立设计元素中加入相同的彩陶纹样作为调和元素,就会形成统一,这些调和元素不足以成为系列元素,但却使得整体设计在形式上有系列感。

彩陶纹样的反复变化,线条、花纹的反复出现,但又有规律的变化,使得彩陶纹样生动而不单调。此规律出现在服装中,可以在纽扣、分割线、装饰线、及花纹的图案在设计上利用彩陶纹样反复变化的规律,在服装中反复交替使用,产生秩序感和统一感,达到形式和造型的完美。

还有共同形的使用,利用错觉,加强层次感等,这些规律配合其他设计元素,如放射性褶皱、渐变等巧妙地运用在服装设计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独特美感。

最后就是彩陶图案的“黑白相守”在服装中运用,彩陶图案在视觉上有永久性的美感,这是由于原始人在描绘彩陶图案时,不仅注意了手中所画形,而且注意到了形的边缘余下的空间的形。我们通常称所花的是正形,余下的空间为负形。那么正形是美的,负形同样要美。如果负形在视觉表达上是失败的,正形一定也有问题。在考虑服装团

穿在人体上的正形的同时,也塑造余下的空间,使得正负形个体的完整而又整体统一,这种设计情感,可以使观者有多个侧重点去欣赏,从而使设计达到一种全新的美感。在将中国彩陶纹样在服装中应用的同时,还应注重和西方服饰设计元素的融合。西方的新观念与思维方式能为我们提供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艺术更多的思考难度和素材,只有融合贯通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用自己的方式使得合璧之文化与艺术找到新的位置。

古人训“善学郸邯,莫失故步”,教育我们要植根于本土文化的精华土壤,深刻领悟传统的“中国特性”,吸取外来优秀的意识、方法,兼收并蓄,融合贯通,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拿来,重复”,而是以现代的形式予以新的包装和诠释,才能找到真正为世界所认同的:“中国设计”。

总的来说运用彩陶图案时,最忌讳将图案进行大量的盲目的堆砌,讲究有规律的设置或者精而简洁的点缀装饰,讲究图案在运用和设计常常是服装设计中的点睛之笔,须符合时代的审美和设计理念,在体现彩陶文化精髓时,服装的整体感觉要同现阶段的流行风潮相结合,符合现阶段人们的审美情趣,把悠久的历史中的图案没以符合时代的要求的方式展现于服装艺术创作中,使设计整体显得柔美、高雅、并且具有现代时尚和中国文化精髓。

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图案:梅花、竹、绶带鸟 解题:齐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眉」与「梅」同音。世称夫妇相敬谓「举案齐眉」。「齐眉祝寿」,比喻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图案:鸳鸯、莲花、莲实。 解题: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形状象凫,但比凫小。雄的翼上有扇状饰羽。雌雄常在一起。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禽经》载:鸳鸯,朝倚而暮偶,爱其类。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莲实,莲子,喻连生贵子。「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同偕到老。

图案: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图案:凤凰、太阳。 解题: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古来有关凤凰的传说故事很多,传统年画,以凤凰为题材的图案运用也较普遍

图案:龙凤呈祥。 解题: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赋予许多神奇的色彩。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凤凰风姿绰约高贵,牵涉许多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的化身。龙凤又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马家窑型彩陶不仅外壁绘有纹饰,内壁往往也满饰纹样,即有内彩的特点。如“圆点弧线纹彩陶盆”(1966年兰州出土)、“舞蹈纹盆”(1973年初青海大通出土)等。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舞蹈纹盆,盆内用三组剪影式的舞蹈人物,在器内壁构成二方连续的形式。每组绘有五个垂着短瓣的少女,手挽手动作整齐而有节奏地进行集体歌舞,头部和臀部有类似发辫和尾巴的装饰物伸出。既写实又夸张,人物形象为影象效果,整个画面溢出一股天真、平淡、宁静的意境,好似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社会鼎盛时期生活相对充裕社会相对稳定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单个人物的结构透露出来的神态,还是整个画面及其背景所烘托出来的艺术氛围,都堪称古代的艺术珍品。这里展示的原始舞蹈,尽管非常简略,但那明朗质朴的动作,仍然透露着原始人纯真的感情和炽热的情绪。这种舞蹈或许属于原始巫术活动,或许仅是劳动之余的游戏歌舞,但不管怎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原始生活画面。彩陶盆的装饰意匠独出心裁,舞蹈队列在盆的内壁上部,如盆中盛水,舞蹈群则似舞于池边、柳下,并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这件彩陶人物画,特别是对人的自身描画,摆脱了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那种以几何纹构建人面纹的图案化技法,因此,它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鼻祖。这样完整地表现人物和明显地描绘人的一定活动的图画,在彩陶盆上还是第一次发现。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在庙底沟型运用曲线的基础上使线条更加生动、富有韵律,最具代表性的是旋纹。旋纹的中心往往留有较大的空白,与旋纹本身密集的线条形成对比,繁密而不窒息,在视觉上富有强烈的动感,似奔腾的江河酣畅痛快。其特点是满、旋动;制作精良,表面光滑;纹样似乎反映宇宙天体的运动形式。

传统十大吉祥图案

传统十大吉祥图案,你知道多少? 一、三羊鼎立解题:羊、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阳」。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开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开泰即启开的意思,预示要交好运。「三阳开泰」图案,寓意祛尽邪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

二图片介绍:二、喜蛛从上垂落而下解题:喜蛛即「●子」。一种长脚的小蜘蛛。《初学记》卷四引《荆楚岁时记》,「七夕,妇人……陈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子网於瓜上,则以为得。」陆玑《诗疏》载,「〔喜子〕一名长脚,荆州河内人谓之喜母,此虫来著人衣,当有亲客至,有喜也」。人们把喜蛛喻吉光。喜蛛落下象徵「喜从天降」。

三图片介绍:三、鸡立于石上解题:室,房屋、房间、内室。《诗·小雅·斯乾》:「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亦指家资。《国语·楚语上》:「施二师而分其室。」又指妻室。《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石」,谐音「室」也。「鸡」、「吉」谐音。「室上大吉」,寓意合府安康,生活富裕,大吉大利。

四图片介绍:四、喜鹊、莲、芦解题:「连科」见「一路连科」题解。「喜得连科」祝贺连连取得应试好成

五图片介绍:五、爆竹、民间玩具,鱼或儿童抱鲤鱼解题:用爆竹,民间玩具等寓意年节的到来。「鱼」与「余」同音,比喻生活富裕,到年节之时,家境殷实。这表达了古代人们追求年年幸福富裕生活的良好愿望。在中国,无论城乡,把这愿望形之于图画的习惯,至今未颓。过新年的时候,家家挂一张儿童抱鲤鱼的年画,既表达欢庆之情,又图来年吉利。

六图片介绍:六、金鱼数尾解题:金鱼,亦称「金鲫鱼」。鲤科。由鲫鱼演化而成的观赏鱼类。种类甚多。鱼的形象作装饰纹样,早已见于原始社会的彩陶盆上。商周时的玉佩、青铜器上亦多有鱼形。鱼与「余」同音,隐喻富裕、有余。年画多喜这个题材。「金玉满堂」,言财富极多。《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亦用以称誉才学过人。《世说新语·赏誉》:「王长史谓林公:『真长可谓金玉满堂』.

古代玉器常见纹饰大全之欧阳家百创编

古代玉器常见纹饰大全 欧阳家百(2021.03.07) 1、谷纹:整齐排列的蝌蚪状纹饰,象谷牙。流行于战国秦汉。各种谷纹 汉代谷纹环 战国排列整齐、清晰的谷纹谷纹璧 2、乳丁纹:凸起的乳突状圆钉。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 西汉龙凤乳钉纹玉璧广州南越王墓出土 西汉金玉相连龙带钩龙纹乳钉纹 3、云雷纹: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图案。圆形转角的称云纹;方形专角的称雷纹。在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上最为盛行。 双线云纹 云纹 T型云纹 云纹 双头云纹 勾连云纹剔地春秋

西周阴刻线云纹、云雷纹 双阴线、菱形纹、皿纹、云龙纹商代龙鸟佩 人字纹雷纹皿纹云纹龙鸟佩商代 4、蒲纹:成排密集排列的六角形格子纹饰。 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 汉代蒲纹璜 蒲纹谷纹璧汉代 5、蟠螭纹:象四脚蛇或壁虎的爬虫。 梯形头、无角、四支脚、圆形长卷尾。 三蟠螭纹系璧浮雕 双螭剑格明代浮雕双螭纹 双螭纹玉璧浮雕 6、虺纹:蛇状纹饰。无角、无腿 虺纹 7、夔龙纹:一足或两足龙形怪兽。圆眼、方嘴、方形卷尾。夔龙纹 夔龙纹 8、饕餮纹:一种贪吃的怪兽的头部。 饕餮纹

商代饕餮纹玉佩 战国期玉雕饕餮纹玦 9、兽面纹:怪兽的脸。 兽面纹阴线刻浅浮雕西周 神人兽面纹细如毫发的阴线良渚文化 兽面 10、剪影状动物纹饰 象什么动物就叫什么纹饰。其内往往有谷纹、云纹等纹饰。 如龙纹虎纹凤纹鹰纹鸟纹象纹龟纹鱼纹等。 龙山文化早期的镂雕鹰纹环形器 商代鹰纹云雷纹双阴线 春秋晚期龙纹璧 春秋晚期龙凤纹佩 11、几何形纹饰 由曲线或直线构成的几何形图案。 如皿纹鳞纹圈纹弦纹绹纹波浪纹漩涡纹菱形纹折线纹平行线纹等。几何纹青玉佩饰 12、人面纹

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彩 陶 的 纹 样 组 织 形 式 冯钰淇 08艺设4班 20080502416

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一次伟大的创举也是人变为智人的开端。是人类从单纯的加工自然界已有的物质以来第一次利用火改变自然界事物的化学性质。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人类从蒙昧时期进入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是从陶器的应用开始的,由于人类长期使用火了解到火能使土变硬这一特征后,陶器才得以发明。之后便出现了“编织”说的理论。此理论建立在“审美装饰”的基础之上。“装饰”的解说,产生于陶器制作的需要。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纹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但有些地区出土的最早的陶器上并没有编织器的纹路! 由此可以推测并非所有的陶器都是贴敷而成因此! 最初陶器纹样的起源应该是有两种途径: 一、即捏塑与贴敷在贴敷制作陶器的过程中,陶器的表面便会附带出现竹制或木制器物的泥印。这是因为贴敷的陶土经过烧制,原来编制的容器被烧烬,而留下陶器表面的印痕。这种印痕经过火变得坚硬。最早的陶器的纹饰就这样偶然得来。 二、除此之外,那些只经过捏塑的陶器便是素面,而无任何装饰。早期人类在发现了颜料之后,便知道颜料可以改变许多物质的色彩,于是就用颜料涂抹器物的表面。 彩陶上的纹饰题材和样式多含有一定的意义,这是目前公认的意见,这种意义常常被认为是一个部族或地区推崇的纹样,以图腾或符号的形式表现在彩陶纹饰上,除了表达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地、植物、动物、生殖、生产等各方面崇拜以外,还有人们想象并加以神化的样式符号,表现了人们奔放不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些意义使得一种纹饰具有了特殊性,而有别于一般的标记。 具体来说,原始彩陶纹饰大体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物发展而来的,绳纹、水纹、网格纹、鸟、鱼、昆虫、花卉、人面、蛙纹等,从最初的绳印纹到具有复杂形式的综合纹饰(人、鸟、鱼的结合体),说明了这种纹饰代表某种意义或文化是一个发展渐变的过程。例如:彩陶纹饰中的“鸟”,象征太阳,而“鱼”则象征着丰饶和多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良好的自然环境状况,才使得人类有机会将这种可以被赖以生存的动物看作是生命之源。这种最初代表“丰产”的“鱼形”,最终只被要求“丰产”意义的传递,而不是“鱼形”的传递,这也许就是产生这一系列象征物的外形被简化而其意义却被进一步发展流传的原因之一,同时这种发展导致了“意义”不再拘泥于外在形式,而产生了大部分彩陶纹饰被逐渐提炼成简明的几何化纹样或符号的结果,并且,这种符号在一个时期内具有着共同遵循的规范、格式,成为区别不同的类型文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各群族或部落之间不断来往活动的频繁,导致人们的观念意识、审美意识等文化、习俗、生产等发生相互碰撞与影响,因此产生了一种彩陶纹饰的分布常常大于该类型文化的分布范围的情况,尤其要注意的是,这种地域上的扩大更加强了一种纹饰的象征意义的传播,并扩大了其影响范围,使这种象征进一步发展并稳固了起来。 我国彩陶最早的起源之一老官台文化是主要以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期为代表的,据文献记载这一时期彩陶数量较少,有宽带纹和网状绳纹,还有“|、||、+、?”等划痕,专家们认为这些划痕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记号。做一个假设:这些划痕可能是陶器的制作者的一种标记,以用来与其它作者进行区别。美国哲学家苏珊.卡纳斯.朗格认为:“一个姓名,是最简单的符号类型,它是直接与一个概念相联结的”,那么如果这种假设成立,这些划痕就具有符号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代表的寓意 秀岗玉器商城/ 2011-03-18 1.龙凤呈样图案为一龙一凤。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 2.二龙戏珠图为两条云龙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鱼龙变化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4.鹤寿龟龄、龟鹤同龄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 “龟为甲虫之长”。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 “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5.松鹤延年图案为鹤和松树。 《字说》: “松百木之长”;《礼·礼器》:

“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6.鹤鹿同春图案为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7.岁寒三友图案为松竹梅或梅竹石。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竹,清高而有节;梅,不惧风雪严寒。苏东坡爱竹成癖,他曾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题写过: “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松竹梅被人们称之为岁寒三友,乃寓意做人要有品德、志节。 8.喜上眉梢图案为梅花枝头站立两只喜鹊。 古人认为鹊灵能报喜,故称喜鹊。两只喜鹊即双喜之意。梅与眉同音,借喜鹊登在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 图案为一喜鹊一豹者,称之为“报喜图”。 图案为一蜘蛛网上吊着一个蜘蛛者,称之为“喜从天降”。因我国民间习俗称蜘蛛为喜蛛。 图案为一獾一喜鹊者,称之为欢天喜地。两獾相嬉,叫“欢喜图”;两童子笑颜相对者,称为喜相逢。 四个童子手足相连者,叫四喜人。 9.喜报三元图案为喜鹊 三、"桂元三或元宝 三。"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和特点

古玉器的主要纹饰和特点 古玉器上雕琢的各种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各种纹饰的雕刻技法、构图、表现的主题一直为鉴赏专家所重视。从历史的角度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 总起来说,古玉器的纹饰主要有以下几种:龙纹、蟠螭纹、饕餮纹、谷纹、云雷纹、乳钉纹、圈纹、薄纹、重环纹、涡纹等。下面对各种纹饰给予一个较为详细的绍介。 龙纹 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龙纹”,简称“夔纹”,始于商、周,为独脚龙的侧面图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要柔和一些,并且纹饰大都与人面结合在一起。阴刻线有单、双刻线。 蟠螭纹 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起于商、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 饕餮纹 饕餮是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饕餮纹是图案化了的怪兽兽面纹,故又称“兽面纹”。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周的玉器上皆可见到。 谷纹 其纹饰为成排密集形小乳钉,并呈旋涡状,传说是谷牙之像,故称谷纹。其主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在清代仿古玉器中也能见

到。 云雷纹 即用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连续图案。圆形的连续构图,称云纹;方形的连续构图,称雷纹。此纹饰盛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上。 乳钉纹 玉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常见于战国秦汉时期的玉璧上。纹形为凸起的乳突状圆钉,其排列或纵横或随体变化。 圈纹 流行于春秋战国,常饰在璧、瑗、璜等板状器上。其纹饰为排列成行的小圆圈,分为单圈、同心重和在圈中有一小点等。 蒲纹 战国秦汉玉璧中常见的纹饰。是一种成行排列的六角形的格子,因很像编织的薄席,故名蒲纹。 重环纹 始见于商代,盛行于西周。是由若干个近椭圆形的环组成的纹带。环有一至三重不等,在环的一侧有两个尖锐角。 涡纹 其形状如同水涡旋转的几何图案,故又称旋涡纹、水涡纹。此纹最早使用于玉器上是在西周,到春秋时仍为小件玉器上的纹饰。自战国时起,开始出现在大件的玉器上。 鳞纹

仰韶彩陶纹饰的深入探析

大 众 文 艺 135 摘要: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构图精巧合理,纹彩绚丽多变,与优美的器物造型相结合,在原始艺术中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而本文将对彩陶纹饰作深入探析 关键词:仰韶彩陶文化;纹饰;艺术法则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B 一、仰韶彩陶的发现 仰韶彩陶是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陶器,是仰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仰韶文化出现在距今大约5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由于最早发现是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故将其称为仰韶文化。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先进水平,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二、仰韶彩陶纹饰的题材与内容 仰韶彩陶的出现完全是因为功能,无论是陶器的造型还是纹饰。陶器是以土作为材质进行的立体造型,这个过程就是要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容量,而实际彩陶的基本造型圆形来源于对自然形态的模拟。自然界中的太阳、树干、鸟蛋等都是圆形,人类接触得最多,制作方便、实用方便,圆就成了陶器的主要造型。而彩陶的纹饰主要是出现在陶器表面的装饰,从制作工艺方面来讲,应该是现有造型后有纹样,而从欣赏角度来讲,造型和纹样的作用是相互的。装饰的纹样增加了造型的美感,作为一种装饰手段,纹样只是器物的增加美感的方式之一,但造型却决定了纹样出现物质条件或者环境,或者说纹样并不是单纯的在器物表面进行的绘画,纹样所起到的装饰作用要结合器物的造型,结合当时的生存环境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来共同看待。所以对于仰韶彩陶纹样的题材与内容的分析还要结合器物的造型来认识。以下对彩陶纹饰所出现的题材进行了大致的归类。 1.巫术与图腾 仰韶文化所处的新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人类缺乏相应的生存能力,生存环境恶劣,导致生育率与生存都十分低下。同时对自然环境的认知程度十分有限,对自然界当中的事物不了解,对自然界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一些动植物产生一些幻想,并把自己的幻想当作一种真实,把一些与自己生活发生联系的自然物与自然想象当作自己的祖先或者保护神,对有利于自己生存的事物产生一种崇拜心理, 2.动物(鱼、鸟、蛙) 鱼纹和蛙纹,造型简练,并各有特征。鱼和蛙作为一种多子的动物,代表的是生殖的能力。原始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导致生育能力低下,人类的生存繁衍是他们的愿望,所以他们将这两种动物大量运用在彩陶器物上,蕴含了他们对与生存的渴望。对于蛙,原始人类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对于娃的崇拜后来演变为能够驾驭洪水、战胜水患的神力无比的蛙神,为了能够增强蛙神驾驭洪水的能力,又在蛙神身上画上越来越多得腿。 3.植物 植物纹样的形象有的像稻麦粒,有的像叶子,有的像花瓣,夸张与抽象的手法很浓厚,并且熟练地运用了对称与连续的法则,表现了重复、条理、节奏等美的形式。 花卉、果实的植物主题所反映的是彩陶纹样生殖的基本主题。生命短暂,生育存活是原始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纹样当中会出鱼和蛙这样多子高产的动物,同时花卉、果实乃至种子反映的都是同一个思想, 4.几何形 彩陶纹样的图案有大量的几何纹样,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及渔网、水涡、树叶等图案的延续和变化。也有动物演变而成的鱼纹演化成直线几何纹,鸟纹演化成螺旋纹),蛙纹演化成波浪纹。这些几何纹样熟练地运用了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系,富有变化,表现出有节奏的运动感和韵律感。 三、仰韶彩陶纹饰的特点 1.简练却富有情趣 原始人类并没有像现代人一样,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点线面等要素的组合,但在彩陶纹饰中却恰恰成了重要的组成要素。点、线、面的出现都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物象的凝练,是原始人类情感的抽象表达。 彩陶纹饰的图案是源于自然的,他们将自然物象经过自己情感抽象化,或者说这些图案就是他们情感外化的符号。彩陶纹饰的造型基本元素为点、线、面。彩陶纹饰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几乎都与自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原始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活的真实感受。河水的波浪及漩涡形成的曲线的波纹线条及漩涡线条,对花朵的观察形成的花瓣纹,及对花瓣进行的进一步抽象形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原始人类没有文字却用这些抽象化的特殊符号表达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强烈情感。他们用线条表现出的纹饰图案简练而富有情趣,显得拙稚而又质朴。 2.纹样与器形的完美结合 在原始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所接触到的各种物质的形态是以各种圆形为最多,果实、树干、鸟卵、太阳、月亮等,必然在原始社会人们思想上留下印象。在进行造物活动中自然会流露出来,制作出各种以圆形为基本形的陶瓷造型来。彩陶装饰纹样的部位是由彩陶的造型决定的,彩陶造型的大腹小底或大口小底。在使用的时候,这种小底收足的器皿,便于捧拿移动。原始社会还没有桌子,器皿都是放在地上的,纹样总是装饰在视觉最容易接触到的部位,主题花纹装饰在彩陶壶和罐的肩部和上腹部彩陶盆和钵的内表面部分,次要花纹装饰在不大显眼的位置,既方便了观赏,又减少了不必要的纹样绘制。放在地上观看是从侧上方进行的,因此腹部以下常常没有纹样装饰,形成了松、紧,疏、密对比,这和以满为美的装饰是不同的,是符合装饰规律和原则的。 3.丰富的想象力 彩陶纹饰既有装饰性,又有象征意义,仰韶时期的彩陶纹饰显示着原始先民对自然物象的崇拜和观物取向的方法,反映着他们力图掌握自然物象特征的执著。纹饰中创作者借助于线的勾勒追求美的目的。彩陶纹饰图式丰满圆润、飞动流畅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人的精神的健康乐观、奋发向上。或直或弧,或疏或密,或静或动的线条,反映的时创作者的自由创造的精神。彩陶纹饰中的“人面鱼纹”和“鹤鱼石斧”图,都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典型图式。前者是人面与鱼纹组合,后者是鹤、鱼与石斧的组合。他们打破了事物的真实状态,按照创造者的心理需要,重新组合了表现对象,创造了一种从来不存在的艺术真实。“原始先人用他们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对世界的艺术把握方式,经过组合变形而表达较为复杂的意蕴,是原始先民已经意识到的一种表达方式。 4.纹饰从写实到写意的抽象过程 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纹饰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时期,大体上讲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向抽象转变的过程。半坡时期的彩纹,分象生性花纹和图案花纹两类。象生性花纹主要有人面形纹、鱼纹、鹿 仰韶彩陶纹饰的深入探析 申洋 (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 河南 郑州 450000) 艺术与人文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图案及寓意(图文)整理版

中华传统精华图案及寓意大全 中国的传统图案大都以神话传说、民间典故等为题材,通过比拟、借喻、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达人们对于平安、和谐、幸福生活的向往! 【天中辟邪】 图案:钟馗、蝙蝠。 解题:钟馗,传说故事人物。相传唐明皇于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大鬼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未中,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孽。明皇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象(见沈括《梦溪笔谈》)。旧俗端午节多悬钟馗之钟,谓能打鬼和驱除邪祟。天中,即天中节。《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端午,也作端五。阴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辟邪,祛除邪祟,又指古代传说的神兽,似狮而带翼。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纽等常绘之。南朝陵墓用作镇墓兽石。皆驱灾去邪之意!!

【一琴一鹤】 图案:七弦琴,弦琴」。 见於周、成於汉。鹤,亦称「仙鹤」。羽毛雪白,颈背和翼部分呈黑色,头顶有红色肉冠。体态潇洒优雅。《宋史·赵●传》载神宗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冀其为政简易,如其行装也。后人用「一琴一鹤」称颂为官刑清政简、廉正不阿。也用以称颂品德高尚者 【鹤鹿同春】 图案:桐、鹤、鹿。

解题:桐,梧桐树,落叶乔木。树干平滑挺直。桐木是制乐器的好材料。桐与「同」同音。「同春」,象春天一样美好。「鹤」、「鹿」都是瑞兽。隐喻「禄」、「寿」。「鹤鹿同春」祝颂长寿之词。 【马上平安】 图案:信使骑马奔驰送家书。 解题:「马上」,匆促之意也。唐诗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据《名臣言行录》记载:「胡安定读书泰山,十年不归,得家书,见平安二字,即投涧中,不复展读。」 「马上平安」图案,也叫「马报平安」,古代交通不便,家人、行人,久未得书信,但得平安二字,以慰焦虑之情。此图表达时人对亲人或亲朋之良好祝愿 【麒麟送子】 图案:童子手持莲花、如意,骑在麒麟上。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 彩陶图案指新石器时代画在陶 器上的装饰纹样,距今有六七千年的 历史。彩陶纹样的题材极为丰富,有 几何纹样、植物纹样、人面纹、鱼纹、 蛙纹、鸟纹等,是原始人从事渔猎和 农业劳动取得素材,以及对太阳、月 亮、水、火、山石等自然形象和劳动 工具的观察、接触、认识变化而来。 人面纹(图1—1)把人面和太 阳组合起来,形象概括、简洁,据 说是原始民族的图腾。 鱼纹(图1一2)有单体鱼纹、 复体鱼纹等,造型简练,并各有特 征。 植物纹样的形象有的像稻麦 粒,有的像叶子,有的像花瓣(图 1—3),夸张与抽象的手法很浓厚, 并且熟练地运用了对称与连续的法 则,表现了重复、条理、节奏等美 的形式。 几何形图案纹样有直线形的,有 螺旋形的,有波浪形的;据说是由动 物图案演化而来,如鱼纹演化成直线 几何纹(图1一4),鸟纹演化成螺旋 纹(图1一5),蛙纹演化成波浪纹(图 1一6)。这些几何纹样熟练地运用了 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 系,富有变化,表现出有节奏的运动 感和韵律感。

彩陶纹样的构成形式有: (1)对称的组合。有不同花纹或同一花纹的对称;两组对称;四组两相对称 和六组三分相合对称四种。 (2)不对称的组合。 (3)同一母题花纹组成一条 完整的带状花纹。 (4)不同母题的两种花纹相 互连接起来合成一组花纹。 彩陶纹样体现了原始氏族 社会纯粹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形 式感。劳动、生活、自然对象及 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 平衡、比例、间隔、重叠、单独、 粗细、疏密、反复、变化、统一 等种种形式规律,集中表现在这 里,为我国的图案发展起了奠基 作用。 陶瓮“彩陶王” 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 大型陶瓮“彩陶王”出土于 我州境内积石山县三坪遗 址。原件彩陶王属新石器时 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距今5000年左右,通高49.3 厘米。以造型独特,花纹别 致而闻名于世,故称为“彩 陶王”。1954年出土于临夏 州积石山县,现藏于中国历 史博物馆。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大全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大全 群芳祝寿:桃、月季花、灵芝和竹。芳,即花卉,亦比喻美名或美德。多种花卉组在一起曰「群芳」。「群芳祝寿」比喻许多具有美好品德的人为健康长寿者祝寿。此外,以灵芝、水仙、竹和桃或寿石组成图案叫「芝仙祝寿」。

群仙祝寿:寿石、数株水仙及竹。以数株水仙喻「群仙」。寿石取「寿」字、竹与「祝」谐音。《埤雅》:「海上有蟠桃,三千霜乃熟;一千年开花,一千年结子。」相传三月三曰西王母寿辰,设蟠桃会,上、中八洞神仙齐来祝寿,其间白猿献桃,麻姑献酒,欢宴歌舞,共庆王母寿诞。

新韶如意:花瓶、山茶花、松枝、梅枝、灵芝、柿子、百合。韶,寓意美好、梁简文帝《答湘东王书》:「暮春美景,风云韶丽」。韶光、韶哗,美好的时光也,常指春光。韩维《太后阁》诗:「迎得韶哗入中jìn,和风次第遍神州。」范成大《初夏》诗:「晴丝千尺挽韶光,百舌无声燕子忙。」新韶喻新春或新年。「新韶如意」,新的一年开始,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五福捧寿:五只蝙蝠围绕篆书寿字或桃。《书·洪范》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纹命。」攸好德,意思是所好者德;考纹命即指善终不横夭。「五福捧寿」寓意多福多寿。还有以●字和蝙蝠组成图案叫「福寿万代」。

喜得连科:喜鹊、莲、芦。「连科」见「一路连科」题解。「喜得连科」祝贺连连取得应试好成绩。 三阳开泰:三只羊。羊,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阳」。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开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开泰即启开的意思,预示要交好运。「三阳开泰」图案,寓意祛尽xié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

彩陶纹饰的符号意义

彩陶纹饰的符号意义。牟 原始彩陶纹饰作为一种艺术中的符号,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所直接接触到的都是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的问题,关涉到人在其所关切世界的生活方式。“符号,它是一种用来代表其他事物或含义的东西。”它们处于想象世界中,是某种概念或意象的载体。彩陶作为一种原始艺术,纹饰是其主要的艺术语言。 一原始彩陶艺术表现的东西不是关于另外一些事物的概念,而是某种情感的概念。人类的情感和思想意识所具有的深刻抽象性和表现性,也只有通过形象的图形、图像化的符号方式,将经验加以客观化或形式化,供理性知觉或直觉去把握,才能够为其他的人们获知。 二、象生纹饰是原始彩陶上常见的一种纹饰。它将无形的原始先民的恐惧、敬畏、祈祷,禁忌等情感物化为视觉有形的,把不可知的变为可知的,把埋藏于心理深层的变为可见的,将不可表达的变为可表达的。它们以简明扼要的符号形式反映着人类发端时期的思维和情感。 三、彩陶纹饰作为一种艺术中的符号,其功用恐怕首先要归因于其本身的感性刺激。此外,在任何一种原始彩陶纹饰中,其意象同它表示的意义之间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严格和确定。这就是说,一个彩陶纹饰符号意象可以留下大量供主体去想象或联想的余地,这一点是抽象的文字和逻辑所不能比拟的。 四、原始彩陶上的图案和装饰部位是由当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和生活习惯所决定的。无论是象生纹饰还是几何纹饰,在发展趋向上都逐渐与陶器的功能走向协调。每一个纹饰都以独立的方式出现,都是一个新的创造,有着不可言说的无尽意味。 原始彩陶纹饰作为一种艺术中的符号,亦是一种终极的意象—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的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之吉祥纹样

中国传统文化之吉祥纹样 论文关键词:吉祥纹样吉祥图案吉祥观念民族文化 论文摘要:吉祥纹样是人类形象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以一定的形式构成反映出一定的观念。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寓意吉祥的图案。这种具有历史渊源、富予民间特色,又蕴涵吉祥企盼的图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民族历史的一套完整的艺术形式。 吉祥纹样是我国古老的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石器时代。在那时的岩画或石刻创作中,它以图腾的形式出现。而后经历了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的画像石和画像砖、隋唐的石雕、宋元的花鸟画、明清的织绣和瓷器等方方面面,大都反映祥瑞吉庆、美意延年的内容。它渊源久远,内涵丰富,善祷善颂,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一、吉祥观念的出现 吉祥观念应该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吉祥图案的产生与人们对自然崇拜的原始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原始人类对生活和生存充满了热情,作为吉事的祭祀和卜笠活动就是这种吉祥观念的具体行为。卜笠活动主要是占问凶吉的活动,卜用甲骨上常记有吉、大吉之类的卜辞或灵验记录。李砚祖先生认为:“从纹的形式而言,吉祥纹样的起源与原古先民观物取象的观察方式以及在卜笠活动中察看纹象的认识有直接关系”。吉祥纹样的出现源于吉祥意识的产生。吉祥意识的产生来源于古人对生活的不安定感。 先民们对人类自身疾病、瘟疫和死亡充满迷惑和畏惧,以为是魔鬼侵人体内作怪,便产生了一种祈求的思维观念,把不能预测的吉凶祸福依托于一种冥想中的超人力量,把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信念寄托于神,寄托于超越此世间的精神欢乐,因此,创造出他们认为具有象征祥瑞寓意的形象,作为他们家庭、氏族的保护神。于是,图腾出现了。原始社会时期,彩陶中那些有意味的纹样已包含了一种广义的“吉祥”寓意在内,原始人类在陶器等物品上刻画符号和绘制纹饰,不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带着对兆纹吉相的信任和希冀。他们相信,由纹样装饰的器物具有神性,可以表达敬意,寄托祈福的愿望。彩陶纹饰中的人面鱼纹、鱼纹、蛙纹、鸟纹以及其它一些纹样,无论是出于巫术、祭祀、图腾还是祈求多子、生殖繁衍的目的,无不体现着祈求吉祥的意义,是原始人渴求吉祥观念的最初形式。 在夏、商、周的青铜器装饰中,吉祥主题使礼器规范下的装饰开始呈现出世俗的生活形式,如欢愉生动的凤鸟纹、鱼纹等都蕴含着吉祥的生命。此后千百年来,“吉祥”一直成为中国装饰艺术的主题,所谓龙凤呈祥之说,世代沿袭承传,在人们精神上形成俗成的概念,并自然的理解、接受和喜爱,体现了“中国人抚爱万物,与万物同其节奏”的心态。唐代盛行的对鸟、兽图案纹样中,便明显有和美、完美之意。 二、吉祥图案蕴涵的传统文化与哲学观点

原始彩陶纹饰特点简析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特点简析 摘要: 陶器产生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作为一种容器的产生是由于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它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与定居生活的发展,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陶器的装饰纹样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了远古人类的朴素艺术观念和原始的审美情感,本文将结合原始彩陶纹饰的起源发展对其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一.起源 关于陶器装饰纹样的起源说法各异,其中以“编织说”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根据陶器底部遗留下来的编织纹印痕的特征,猜想原始人可能是受了“编织”纹样的启发,然后出于装饰审美需要进而产生各类表现手法,其中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文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 另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图腾说”,图腾崇拜是一个氏族用某种动物作为该族的图腾物,而彩陶上的一些可能是由图腾纹样演变而来的,代表了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不同说法,都是人们对装饰纹样所代表的含义的不同猜想。 二.各类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包括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彩陶。 (1)半坡型彩陶多圜衣钵、尖底瓶和葫芦型器,纹饰布置在内底或外壁,以鱼纹和鱼纹简化而成的几何纹样为特色,其中鱼纹最多,表现了当时发达的捕鱼活动,其审美稚拙刚健。彩陶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印,剔划,堆塑等; (2)庙底沟型彩陶晚与半坡型,以大鼓腹平底钵为典型器皿,花叶纹、鸟纹、火焰纹呈连续纹样布置在器腹外壁,其中“三重弧线圆点彩陶碗”的装饰在艺术构成上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定点连线的基础上两点之间连接成的弧线把空间分割成一种渐变式黑白相间图案,具有明快的节奏感。 2.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主要分三种类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 (1)马家窑型:彩陶底色多以橙黄色为主,表面十分光洁,多以黑色彩绘纹饰。 纹样多以弯曲,交叉,平行,漩涡型和同心圆等形态加以组织。其中漩涡纹是最有代表性的,它以同心圆为核心组成图案,运用直线,曲线和点等几何元素组合,形成曲折起伏,旋动多变的节奏和动感。马家窑彩陶不仅外壁绘有纹饰,内壁也往往同样布满纹饰,如“圆点弧线纹彩陶盆”。其早期纹饰较多地趋向于自然类型,后期则发展趋向于抽象化和几何化。 (2)半山型: 半山型彩陶以短劲、阔肩、鼓腹的陶翁为典型器皿,器形雍容凝 重,表面磨光,陶质细腻,弧线、直线交织成的连续纹样,精巧繁密,极富形式感。半山型彩陶非常富丽而精致,绝大多数的花纹构图设计,无论是平视还是俯视的角度,往往构成了匀称完美的视觉效果,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⑥它的装饰纹样以几何化的构成倾向为主,其突出特点是用红

中国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图案:梅花、竹、绶带鸟 解题:齐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眉」与「梅」同音。世称夫妇相敬谓「举案齐眉」。「齐眉祝寿」,比喻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图案:鸳鸯、莲花、莲实。 解题: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形状象凫,但比凫小。雄的翼上有扇状饰羽。雌雄常在一起。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禽经》载:鸳鸯,朝倚而暮偶,爱其类。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莲实,莲子,喻连生贵子。「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同偕到老。

图案: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图案:凤凰、太阳。 解题: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古来有关凤凰的传说故事很多,传统年画,以凤凰为题材的图案运用也较普遍

图案:龙凤呈祥。 解题: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赋予许多神奇的色彩。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凤凰风姿绰约高贵,牵涉许多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的化身。龙凤又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

原始彩陶纹饰特点简析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特点简析 摘要:陶器产生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作为一种容器的产生是由于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它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与定居生活的发展,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陶器的装饰纹样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了远古人类的朴素艺术观念和原始的审美情感,本文将结合原始彩陶纹饰的起源发展对其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一.起源 关于陶器装饰纹样的起源说法各异,其中以“编织说”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根据陶器底部遗留下来的编织纹印痕的特征,猜想原始人可能是受了“编织”纹样的启发,然后出于装饰审美需要进而产生各类表现手法,其中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文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 另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图腾说”,图腾崇拜是一个氏族用某种动物作为该族的图腾物,而彩陶上的一些可能是由图腾纹样演变而来的,代表了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不同说法,都是人们对装饰纹样所代表的含义的不同猜想。 二.各类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包括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彩陶。 (1)半坡型彩陶多圜衣钵、尖底瓶和葫芦型器,纹饰布置在内底或外壁,以鱼纹和鱼纹简化而成的几何纹样为特色,其中鱼纹最多,表现了当时发达的捕鱼活动,其审美稚拙刚健。彩陶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印,剔划,堆塑等; (2)庙底沟型彩陶晚与半坡型,以大鼓腹平底钵为典型器皿,花叶纹、鸟纹、火焰纹呈连续纹样布置在器腹外壁,其中“三重弧线圆点彩陶碗”的装饰在艺术构成上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定点连线的基础上两点之间连接成的弧线把空间分割成一种渐变式黑白相间图案,具有明快的节奏感。

传统图案的分类

传统图案的分类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传统图案的分类 传统图案可定义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图案艺术。传统图案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文化和审美,具有经典的涵义。 有缠枝花图案、卷草图案、团画图案、中国吉祥图案、佩兹利图案、日本友禅图案、印度纱丽图案、夏威夷图案、东南亚蜡防图案、非洲蜡防图案、土着树皮图案、东非康茄图案、法国朱伊图案、英国莫里斯图案等。 1 缠枝花图案 Motif of Entangled Floral Branch 植物花草以柔和的半波状线与切圆,并在其间缀以多种花朵,枝茎上填以叶子。 因其连绵不断的结构,故有“生生不息:的美好吉祥寓意。缠枝花可谓是世界范畴的纹样,无法追究其起源。 2 卷草图案 Motif of Rolled Grass 盛行于中国的唐代。而有“唐草”之名。《中国丝绸艺术史》有记载“忍冬的骨架启发了唐草的思路,葡萄和石榴的形象又为唐草增添了无穷的变化”。 阿拉伯藤蔓纹样受到古埃及、古希腊和波斯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艺术赋予的绚丽视觉特性,涡卷的曲线韵律形成阿拉伯风格的卷草图案。

卷草图案以其动感流畅、柔中带刚的艺术特性流行于全世界。 3 团画图案 Motif of Grouped Floral 中国传统纹样,以精美细致、饱满华丽的艺术样式着称,多以刺绣工艺为主。外形圆润成团状,似圆形适合纹样。 4 中国吉祥图案 Motif of Chinese Fortune Design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的审美文化心理形成了“吉祥”的图案特色。如龙凤、云纹;莲花、鲤鱼(连年有余);喜鹊、梅花(喜上眉梢);更有“双凤朝阳”、“梅兰竹菊”等。 还影响了18世纪的欧洲洛可可艺术图案纹样,给世界艺术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云锦 吉祥纹样 5 佩兹利图案 Motif of Paisley 起源于南亚次大陆北部克什米尔地区 佩兹利纹样在中国称其为“火腿纹样”;伊朗以及克什米尔地区称为“巴旦姆纹样”或“克什米尔纹样”;日本称为“曲玉纹样”;在非洲称为“腰果纹样”;西方国家称为“佩兹利纹样”。

半坡彩陶_鱼_纹饰演变历程_王丽霞

第26卷第5期 苏 州 大 学 学 报(工 科 版)Vol .26No .52006年10月 J OURNAL OF S OOCHOW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 IENCE EDITI ON )Oct .2006 文章编号:1673-047X (2006)05-0056-03半坡彩陶“鱼”纹饰演变历程 王丽霞 (扬州教育学院,江苏扬州225600)摘 要:半坡彩陶的“鱼”纹饰,经历了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并且在这一演变过程的各个阶段,又伴随着少量的 独具特色的写实性的鱼纹。本文尝试从生活寓意、表征功能、合理联想、高度意匠等方面来阐述半坡“鱼 ”纹饰演变 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寓意;表征;联想;意匠 中图分类号:J509 文献标识码:A 图1 半坡彩陶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往西达到甘肃陇东的天水、平凉地区。半坡彩陶的鱼形花纹是最具有代 表性的纹饰。鱼形多饰于卷唇折腹圜底的肩部或内壁。鱼纹分为单体 鱼纹和复体鱼纹,所谓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纹构成一组, 有多到四条鱼纹相连组成的。早期多用单体鱼纹,晚期则以复体鱼纹居 多。而且这种鱼纹由起先的写实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 合,使之抽象化、几何化、样式化,形成了横式的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 的装饰图案的特点(图1)。 “鱼”纹饰形成初期的特殊寓意和表征功能显示了抽象化的内在趋 势;具象与抽象造型并存,显示出人类初期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艺术家 个体情感的参与和他们丰富的联想能力;同时在无休止的抽象构形规律 的探索中,在追求纹饰的高度意匠中,也不断丰富了对形式上韵律美的 内在规定性,使得原始彩陶纹饰在经历了原始的神秘内涵的蜕化之后, 成为永久生命的形式,艺术的品质也得到了升华。 半坡彩陶的“鱼”纹饰,总体显示了由具象到抽象的逐渐演变过程, 本文尝试从生活寓意、表征功能、合理想象、高度意匠等方面来阐述其演 变的内在机制。 1 生活寓意———纹样的来源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只能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生活中的艺术形象,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出现的。只不过原始的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和感悟有着区别于今人的独特之处。 在人类主、客体分化的初始阶段,当人们意识到自身作为与万事万物的不同存在的时候,最初在人们幼稚的意识中,产生了对世界最原始的认识,这种认识总是围绕着身边的存在物开始建构的,而建构这种认识的基础便是不够理性的原始人类的精神逻辑。在原始人那里有某种不确定的精神力量在引导着人类前进,而这种精神力量融合在人们对生命形式的感悟中,正如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将原始人的思维状态归结于“互渗律”,阐明了原始人感知的自然并非是真实的自然、科学的自然;作为“互渗律”这一“原逻辑”思维,说明了人们感悟自然的特殊精神状态,即物质实体同人的精神实体的融通状态,它也是原始艺术的思维特征。所以即便在今天看似纯自然主义描绘的原始艺术,实质上包涵着今人不能完全确知的某种神秘观念,它们是对自然形态和主观感悟的心灵的模写,图形因而有着特别的表征功能。 收稿日期:2006-07-05作者简介:王丽霞(1968-),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装饰艺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