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彩陶纹样的发生与演变_施茜

论彩陶纹样的发生与演变_施茜

论彩陶纹样的发生与演变_施茜
论彩陶纹样的发生与演变_施茜

彩陶的特点和类型

彩陶是指绘有黑色、红色等装饰花纹的陶器,它以色彩与装饰取胜,故称“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又称“仰韶文化”。 分布: ①在黄河中上游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仰韶文化。②在黄河下游和淮河下游有大汶口、青莲冈文化。③在长江中下游有河姆渡和屈家岭文化。其中以黄河中上游最发达。 种类: 据彩陶时间及艺术特色不同,可分为半坡型、庙底沟、马家窑、半山型、马厂型等几大类。 ①半坡型: 发现于陕西西安市东郊半坡村,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距今六七千年。 (1)器型: A.圆底盆、卷唇盆最常见, B.尖底瓶,瓶口成“葫芦”状。 C.菱形壶(又称“船型壶”),二头尖,中有网状纹样,二肩有耳。 (2)装饰纹: 以鱼纹、人面形纹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蛙纹、鸟纹及折线、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辫形纹等几何图案。半坡装饰花纹,一般均以直线组合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鱼图腾”有关的氏族徽号。鱼体分割、抽象、重组。早期为单体写实鱼纹晚期复体抽象几何鱼纹。 ②庙底沟型:

是在半坡型基础上发展而来,它的分布也以陕西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更广阔发展,东到河南西部及山西南部;西达甘肃及青海东部。 (1)造型: 以大口鼓腹小平底钵、大瓮为主。 (2)装饰: 图案都画在陶器外表面,纹样以鸟纹居多,另有带状纹,垂弧纹,圆点纹,网格纹和羽状叶纹等,多以直线与曲线结合,形成曲边三角形。 ③xx型: 由庙底沟型演变发展而来,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 器型: 以壶、罐、盆为主,多为大口鼓腹型。 装饰纹: 绘彩部位多在陶器的口、颈、肩与上腹部位,纹样经几何形图案最多,动物和人物次之。几何纹中一类为斜线、竖线或平行线,一类为斜方格、棋盘格和网纹,还有一类是叶状纹样,另外三角、锯齿、流苏也很常见。 装饰特点: (1)满饰: 从口沿至底部,几乎都饰满花纹,显得丰满华美。 (2)内彩: 即内壁绘彩,也有内外xx的。 (3)点和螺旋纹:

原始彩陶中的纹样图形研究的论文

原始彩陶中的纹样图形研究的论文 【摘要】在原始彩陶纹饰图形中,其纹饰图形不直接描绘自然物象,而对自然形象进行高度的抽象,以符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内心需要, 这些高度抽象符号化的纹饰图案实现了实用与审美近乎完美的统一,使得原始彩陶艺术充满了一种神秘的超越时空的美感,使得原始彩陶具有了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对原始彩陶纹样图形深入研究,有助于促进现代造型和装饰艺术的发展。【关键字】彩陶图形研究原始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标志,器身为红褐色或棕黄色,上面绘有红色、黑色、白色装饰花纹。原始先民在彩陶制作中发挥了极高的艺术创造力。特别是在彩陶图像中,用理性的归纳方法,用简化的抽象方式,将自然形象进行概括、简化,舍弃具体细节保留体现特征的局部,然后越过简洁化的界限构成抽象图形。在原始彩陶纹饰图形中,其纹饰图形不直接描绘自然物象,而对自然形象进行高度的抽象,以符号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内心需要, 这些抽象图形多以曲线和圆形为主,直线和方形为辅,体现着自由、灵动、丰满、活泼、舒展、天然的美感。它的点线面构成大方简洁、整而不碎,多以植物纹和几何纹为最多,动物纹次之,人物纹最少。原始人民与大自然处在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中,其艺术形式具有天然自由的情趣,表达了原始人类的生活面貌、乐趣和美的感受,表达了他们的理想和信仰。原始人类这种与自然息息相关又将之高度抽象符号化的纹饰图案表现出特殊的“视觉思维”特征,而正是这种特征,实现了实用与审美近乎完美的统一,使得原始彩陶艺术充满了一种神秘的超越时空的美感,使得原始彩陶具有了强烈的视觉感染力。W 原始彩陶这种高度符号化和抽象化了的纹饰图形,显现出一种与现代艺术相契合的审美特性和艺术观念。如占据彩陶纹饰走廓的,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漩涡纹、三角形纹、锯齿纹等等。这些表面上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与现代抽象艺术一样,直接或者间接地传递着某种信息和情绪。它以点、线、面或者极度的夸张、变形来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余味无穷的美感,给人以或轻松、欢乐或沉重、悲寂的情绪变化。更多的纹饰则以现代派般的夸张和变形,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引领人们尽情地在想象的空间里去体验那个时期人们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当然,原始彩陶纹饰图形大部分采取简单的符号语言,而很少采取具象图形,也是受到了当时的物质条件及技术水平的限制使然,采取几何纹的形态创造也是为了便于加工的需要。但即便如此,原始彩陶纹饰图形依然表现出原始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卓的审美创造力。虽然各个时期、

浅谈陶瓷装饰中莲花纹样的发展历史

浅谈陶瓷装饰中莲花纹样的发展历史 论文关键词:陶瓷莲花历史论文 摘要:莲花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自春秋时期即已出现于青铜器装饰上,到了六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莲花装饰逐渐成为陶瓷产品的主要装饰纹样,直至如今,人们对于莲花的喜爱程度不减当年。主要研究陶瓷装饰中莲花纹样的传承历史,理清其发展脉络。 1莲花纹样的来源莲花,通称荷花,又名芙蓉、芙菜、水芝、水花、荷华等,早在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发现荷花的有关化石遗存,因此我国自古即有爱莲花的习俗,历代文人墨客多有称颂,称它为“君子”花,李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佳句,周敦颐更是赞其“出污泥而不染,攫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襄玩”的清雅品格。 当然最早运用莲花纹样的并不一定是陶瓷产品,且这些莲花也并不一定是象征佛教含义的。在春秋时期就已有青铜器“莲鹤方壶”出现,据田自秉所着《中国纹样史》认为:“莲鹤方壶上的莲花纹样与飞鹤配合,表现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由此可见,早期的莲花纹样与佛教并无关联。 不过,到了六朝时期,佛教传人中国使得传统的莲花纹

样因其在佛教中被赋予特殊含义而继续盛行。在《无量清净尘经》中认为:“无量清净佛,七宝地中生莲花上;夫莲花者,出尘离染,清净无暇”,也就是说莲花是“净土”的代表。另有传说认为佛祖释迎牟尼生在七宝七茎莲花上,佛教故事说在蓝毗尼花园中,释尊降生于摩耶夫人的右肋,降生后即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花,后来当佛在菩提树下成道起座后向北,东西行绕树,称为“观树行经”,当时一步一莲花,计十八莲花。因此莲花在佛教及佛教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被奉为“佛门圣花”,例如佛座为莲座,佛眼为莲眼,佛经中也有妙法莲华经等。 基于佛教的盛行,我国人民崇尚的莲花便自然成为一种理想的装饰,以刻、印、绘的浮雕,堆、贴等不同的手法出现在瓷器上,但随着佛教的中国化,莲花渐渐失去了其宗教含义而成为优美的装饰题材。 2莲花纹样兴起的原因《中国纹样史》中说过:“莲花纹样随着佛教的兴起大量应用在石刻、彩画以及陶瓷、金工、刺绣等装饰上”,因此虽然莲花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装饰题材,然而众所周知南北朝青瓷上流行的莲花纹饰却是受佛教的 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从何而来呢?邓禾颖在《佛教与中国陶瓷文化》一文中指出:“佛教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展,是和东汉以来的社会情况分不开的”。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这一时期莲花纹样的兴起主要可能集中在两个方面: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马家窑型彩陶的装饰纹样 马家窑型彩陶不仅外壁绘有纹饰,内壁往往也满饰纹样,即有内彩的特点。如“圆点弧线纹彩陶盆”(1966年兰州出土)、“舞蹈纹盆”(1973年初青海大通出土)等。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舞蹈纹盆,盆内用三组剪影式的舞蹈人物,在器内壁构成二方连续的形式。每组绘有五个垂着短瓣的少女,手挽手动作整齐而有节奏地进行集体歌舞,头部和臀部有类似发辫和尾巴的装饰物伸出。既写实又夸张,人物形象为影象效果,整个画面溢出一股天真、平淡、宁静的意境,好似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母系氏族社会鼎盛时期生活相对充裕社会相对稳定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单个人物的结构透露出来的神态,还是整个画面及其背景所烘托出来的艺术氛围,都堪称古代的艺术珍品。这里展示的原始舞蹈,尽管非常简略,但那明朗质朴的动作,仍然透露着原始人纯真的感情和炽热的情绪。这种舞蹈或许属于原始巫术活动,或许仅是劳动之余的游戏歌舞,但不管怎样,都为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原始生活画面。彩陶盆的装饰意匠独出心裁,舞蹈队列在盆的内壁上部,如盆中盛水,舞蹈群则似舞于池边、柳下,并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这件彩陶人物画,特别是对人的自身描画,摆脱了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那种以几何纹构建人面纹的图案化技法,因此,它成为中国人物画的鼻祖。这样完整地表现人物和明显地描绘人的一定活动的图画,在彩陶盆上还是第一次发现。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在庙底沟型运用曲线的基础上使线条更加生动、富有韵律,最具代表性的是旋纹。旋纹的中心往往留有较大的空白,与旋纹本身密集的线条形成对比,繁密而不窒息,在视觉上富有强烈的动感,似奔腾的江河酣畅痛快。其特点是满、旋动;制作精良,表面光滑;纹样似乎反映宇宙天体的运动形式。

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彩 陶 的 纹 样 组 织 形 式 冯钰淇 08艺设4班 20080502416

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一次伟大的创举也是人变为智人的开端。是人类从单纯的加工自然界已有的物质以来第一次利用火改变自然界事物的化学性质。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人类从蒙昧时期进入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是从陶器的应用开始的,由于人类长期使用火了解到火能使土变硬这一特征后,陶器才得以发明。之后便出现了“编织”说的理论。此理论建立在“审美装饰”的基础之上。“装饰”的解说,产生于陶器制作的需要。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纹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但有些地区出土的最早的陶器上并没有编织器的纹路! 由此可以推测并非所有的陶器都是贴敷而成因此! 最初陶器纹样的起源应该是有两种途径: 一、即捏塑与贴敷在贴敷制作陶器的过程中,陶器的表面便会附带出现竹制或木制器物的泥印。这是因为贴敷的陶土经过烧制,原来编制的容器被烧烬,而留下陶器表面的印痕。这种印痕经过火变得坚硬。最早的陶器的纹饰就这样偶然得来。 二、除此之外,那些只经过捏塑的陶器便是素面,而无任何装饰。早期人类在发现了颜料之后,便知道颜料可以改变许多物质的色彩,于是就用颜料涂抹器物的表面。 彩陶上的纹饰题材和样式多含有一定的意义,这是目前公认的意见,这种意义常常被认为是一个部族或地区推崇的纹样,以图腾或符号的形式表现在彩陶纹饰上,除了表达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地、植物、动物、生殖、生产等各方面崇拜以外,还有人们想象并加以神化的样式符号,表现了人们奔放不羁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些意义使得一种纹饰具有了特殊性,而有别于一般的标记。 具体来说,原始彩陶纹饰大体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物发展而来的,绳纹、水纹、网格纹、鸟、鱼、昆虫、花卉、人面、蛙纹等,从最初的绳印纹到具有复杂形式的综合纹饰(人、鸟、鱼的结合体),说明了这种纹饰代表某种意义或文化是一个发展渐变的过程。例如:彩陶纹饰中的“鸟”,象征太阳,而“鱼”则象征着丰饶和多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良好的自然环境状况,才使得人类有机会将这种可以被赖以生存的动物看作是生命之源。这种最初代表“丰产”的“鱼形”,最终只被要求“丰产”意义的传递,而不是“鱼形”的传递,这也许就是产生这一系列象征物的外形被简化而其意义却被进一步发展流传的原因之一,同时这种发展导致了“意义”不再拘泥于外在形式,而产生了大部分彩陶纹饰被逐渐提炼成简明的几何化纹样或符号的结果,并且,这种符号在一个时期内具有着共同遵循的规范、格式,成为区别不同的类型文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各群族或部落之间不断来往活动的频繁,导致人们的观念意识、审美意识等文化、习俗、生产等发生相互碰撞与影响,因此产生了一种彩陶纹饰的分布常常大于该类型文化的分布范围的情况,尤其要注意的是,这种地域上的扩大更加强了一种纹饰的象征意义的传播,并扩大了其影响范围,使这种象征进一步发展并稳固了起来。 我国彩陶最早的起源之一老官台文化是主要以甘肃秦安县大地湾一期为代表的,据文献记载这一时期彩陶数量较少,有宽带纹和网状绳纹,还有“|、||、+、?”等划痕,专家们认为这些划痕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记号。做一个假设:这些划痕可能是陶器的制作者的一种标记,以用来与其它作者进行区别。美国哲学家苏珊.卡纳斯.朗格认为:“一个姓名,是最简单的符号类型,它是直接与一个概念相联结的”,那么如果这种假设成立,这些划痕就具有符号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xx古代瓷器纹饰 xx古代瓷器纹饰 【一路连科图】瓷器装饰题材。一路连科是科举时代对赶考学生的祝颂语,谓此行可以连中三元。科,是指程度、等级,科举制取士的规格和年份称登科。科举考试分乡式、会试、殿试三等,乡试列为首者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夺魁称状元。清代瓷器上绘一只鹭鸶和莲花,寓“一路连科”之意。此外,绘一只鹭鸶和芙蓉,称“一路荣华”,绘一只鹭鸶和牡丹,称“一路富贵”,绘一只鹭鸶和花瓶,称“一路平安”,这些题材不仅是对赶考学生的祝福,也是对人们美好未来的希翼。 【八仙图】“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相传他们学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八仙所持之物: 张-鱼鼓、吕-宝剑、汉-扇子、韩-花篮、铁-葫芦、何-笊篱、蓝-横笛、曹-阴阳板,被称为“暗八仙”。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瓷器装饰题材之一,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清初仍较流行。 【八吉祥】瓷器纹饰。始于元,流行于明清时期。八吉祥图案为: 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它们(或称八宝)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北京雍和宫法器说明册》载: 法螺,佛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物。****,佛说****圆转万劫不息之物。宝伞,佛说张驰自如,曲复众生之物。白盖,佛说遍复三千净一切药之物。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物。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物。金鱼,佛说坚固活泼,解脱禳劫之物。盘长,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 元代瓷器上八吉祥的排列无一定规则。明永乐开始按轮、螺、盖、伞、花、瓶、鱼、结为序,清乾隆以后亦有不按顺序排列的。有印花和彩绘两类,印花多见于元至明永乐年间,宣德开始以彩绘为主,有青花、斗彩、五彩等,清代出现粉彩、珐琅彩品种。

仰韶彩陶纹饰的深入探析

大 众 文 艺 135 摘要: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构图精巧合理,纹彩绚丽多变,与优美的器物造型相结合,在原始艺术中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而本文将对彩陶纹饰作深入探析 关键词:仰韶彩陶文化;纹饰;艺术法则 中图分类号:B83-0 文献标识码:B 一、仰韶彩陶的发现 仰韶彩陶是仰韶文化时期出现的陶器,是仰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仰韶文化出现在距今大约5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由于最早发现是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故将其称为仰韶文化。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先进水平,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故也称彩陶文化。 二、仰韶彩陶纹饰的题材与内容 仰韶彩陶的出现完全是因为功能,无论是陶器的造型还是纹饰。陶器是以土作为材质进行的立体造型,这个过程就是要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容量,而实际彩陶的基本造型圆形来源于对自然形态的模拟。自然界中的太阳、树干、鸟蛋等都是圆形,人类接触得最多,制作方便、实用方便,圆就成了陶器的主要造型。而彩陶的纹饰主要是出现在陶器表面的装饰,从制作工艺方面来讲,应该是现有造型后有纹样,而从欣赏角度来讲,造型和纹样的作用是相互的。装饰的纹样增加了造型的美感,作为一种装饰手段,纹样只是器物的增加美感的方式之一,但造型却决定了纹样出现物质条件或者环境,或者说纹样并不是单纯的在器物表面进行的绘画,纹样所起到的装饰作用要结合器物的造型,结合当时的生存环境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来共同看待。所以对于仰韶彩陶纹样的题材与内容的分析还要结合器物的造型来认识。以下对彩陶纹饰所出现的题材进行了大致的归类。 1.巫术与图腾 仰韶文化所处的新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人类缺乏相应的生存能力,生存环境恶劣,导致生育率与生存都十分低下。同时对自然环境的认知程度十分有限,对自然界当中的事物不了解,对自然界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一些动植物产生一些幻想,并把自己的幻想当作一种真实,把一些与自己生活发生联系的自然物与自然想象当作自己的祖先或者保护神,对有利于自己生存的事物产生一种崇拜心理, 2.动物(鱼、鸟、蛙) 鱼纹和蛙纹,造型简练,并各有特征。鱼和蛙作为一种多子的动物,代表的是生殖的能力。原始人类生存环境恶劣导致生育能力低下,人类的生存繁衍是他们的愿望,所以他们将这两种动物大量运用在彩陶器物上,蕴含了他们对与生存的渴望。对于蛙,原始人类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对于娃的崇拜后来演变为能够驾驭洪水、战胜水患的神力无比的蛙神,为了能够增强蛙神驾驭洪水的能力,又在蛙神身上画上越来越多得腿。 3.植物 植物纹样的形象有的像稻麦粒,有的像叶子,有的像花瓣,夸张与抽象的手法很浓厚,并且熟练地运用了对称与连续的法则,表现了重复、条理、节奏等美的形式。 花卉、果实的植物主题所反映的是彩陶纹样生殖的基本主题。生命短暂,生育存活是原始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在纹样当中会出鱼和蛙这样多子高产的动物,同时花卉、果实乃至种子反映的都是同一个思想, 4.几何形 彩陶纹样的图案有大量的几何纹样,是早期陶器中编织物纹印及渔网、水涡、树叶等图案的延续和变化。也有动物演变而成的鱼纹演化成直线几何纹,鸟纹演化成螺旋纹),蛙纹演化成波浪纹。这些几何纹样熟练地运用了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系,富有变化,表现出有节奏的运动感和韵律感。 三、仰韶彩陶纹饰的特点 1.简练却富有情趣 原始人类并没有像现代人一样,在创作过程中注重点线面等要素的组合,但在彩陶纹饰中却恰恰成了重要的组成要素。点、线、面的出现都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物象的凝练,是原始人类情感的抽象表达。 彩陶纹饰的图案是源于自然的,他们将自然物象经过自己情感抽象化,或者说这些图案就是他们情感外化的符号。彩陶纹饰的造型基本元素为点、线、面。彩陶纹饰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几乎都与自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原始人类在大自然中生活的真实感受。河水的波浪及漩涡形成的曲线的波纹线条及漩涡线条,对花朵的观察形成的花瓣纹,及对花瓣进行的进一步抽象形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原始人类没有文字却用这些抽象化的特殊符号表达自己对生命与自然的强烈情感。他们用线条表现出的纹饰图案简练而富有情趣,显得拙稚而又质朴。 2.纹样与器形的完美结合 在原始社会的生活环境中,所接触到的各种物质的形态是以各种圆形为最多,果实、树干、鸟卵、太阳、月亮等,必然在原始社会人们思想上留下印象。在进行造物活动中自然会流露出来,制作出各种以圆形为基本形的陶瓷造型来。彩陶装饰纹样的部位是由彩陶的造型决定的,彩陶造型的大腹小底或大口小底。在使用的时候,这种小底收足的器皿,便于捧拿移动。原始社会还没有桌子,器皿都是放在地上的,纹样总是装饰在视觉最容易接触到的部位,主题花纹装饰在彩陶壶和罐的肩部和上腹部彩陶盆和钵的内表面部分,次要花纹装饰在不大显眼的位置,既方便了观赏,又减少了不必要的纹样绘制。放在地上观看是从侧上方进行的,因此腹部以下常常没有纹样装饰,形成了松、紧,疏、密对比,这和以满为美的装饰是不同的,是符合装饰规律和原则的。 3.丰富的想象力 彩陶纹饰既有装饰性,又有象征意义,仰韶时期的彩陶纹饰显示着原始先民对自然物象的崇拜和观物取向的方法,反映着他们力图掌握自然物象特征的执著。纹饰中创作者借助于线的勾勒追求美的目的。彩陶纹饰图式丰满圆润、飞动流畅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人的精神的健康乐观、奋发向上。或直或弧,或疏或密,或静或动的线条,反映的时创作者的自由创造的精神。彩陶纹饰中的“人面鱼纹”和“鹤鱼石斧”图,都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典型图式。前者是人面与鱼纹组合,后者是鹤、鱼与石斧的组合。他们打破了事物的真实状态,按照创造者的心理需要,重新组合了表现对象,创造了一种从来不存在的艺术真实。“原始先人用他们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对世界的艺术把握方式,经过组合变形而表达较为复杂的意蕴,是原始先民已经意识到的一种表达方式。 4.纹饰从写实到写意的抽象过程 仰韶文化时期彩陶纹饰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时期,大体上讲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向抽象转变的过程。半坡时期的彩纹,分象生性花纹和图案花纹两类。象生性花纹主要有人面形纹、鱼纹、鹿 仰韶彩陶纹饰的深入探析 申洋 (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 河南 郑州 450000) 艺术与人文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 彩陶图案指新石器时代画在陶 器上的装饰纹样,距今有六七千年的 历史。彩陶纹样的题材极为丰富,有 几何纹样、植物纹样、人面纹、鱼纹、 蛙纹、鸟纹等,是原始人从事渔猎和 农业劳动取得素材,以及对太阳、月 亮、水、火、山石等自然形象和劳动 工具的观察、接触、认识变化而来。 人面纹(图1—1)把人面和太 阳组合起来,形象概括、简洁,据 说是原始民族的图腾。 鱼纹(图1一2)有单体鱼纹、 复体鱼纹等,造型简练,并各有特 征。 植物纹样的形象有的像稻麦 粒,有的像叶子,有的像花瓣(图 1—3),夸张与抽象的手法很浓厚, 并且熟练地运用了对称与连续的法 则,表现了重复、条理、节奏等美 的形式。 几何形图案纹样有直线形的,有 螺旋形的,有波浪形的;据说是由动 物图案演化而来,如鱼纹演化成直线 几何纹(图1一4),鸟纹演化成螺旋 纹(图1一5),蛙纹演化成波浪纹(图 1一6)。这些几何纹样熟练地运用了 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 系,富有变化,表现出有节奏的运动 感和韵律感。

彩陶纹样的构成形式有: (1)对称的组合。有不同花纹或同一花纹的对称;两组对称;四组两相对称 和六组三分相合对称四种。 (2)不对称的组合。 (3)同一母题花纹组成一条 完整的带状花纹。 (4)不同母题的两种花纹相 互连接起来合成一组花纹。 彩陶纹样体现了原始氏族 社会纯粹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形 式感。劳动、生活、自然对象及 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 平衡、比例、间隔、重叠、单独、 粗细、疏密、反复、变化、统一 等种种形式规律,集中表现在这 里,为我国的图案发展起了奠基 作用。 陶瓮“彩陶王” 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 大型陶瓮“彩陶王”出土于 我州境内积石山县三坪遗 址。原件彩陶王属新石器时 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距今5000年左右,通高49.3 厘米。以造型独特,花纹别 致而闻名于世,故称为“彩 陶王”。1954年出土于临夏 州积石山县,现藏于中国历 史博物馆。

中班美术活动彩陶图案教案反思

中班美术活动彩陶图案教案反思 中班美术活动彩陶图案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乐意感受彩陶的审美、实用功能,尝试欣赏古代彩陶作品的装饰性,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中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彩陶图案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乐意感受彩陶的审美、实用功能。 2.尝试欣赏古代彩陶作品的装饰性。 3.能简单了解文物意义及其欣赏和研究价值。 4.感受作品的美感。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幼儿准备:已经认识陶瓷。 2. 师幼共同收集花瓶、酒瓶、瓷盘、瓷碗、陶罐等瓷、陶器,用来欣赏的彩陶图片的资料。PPT课件,剪成瓶子形状的白纸、纸盘若干。音乐《金蛇狂舞》 3. 场地准备:教室布置小型瓷器、彩陶博物馆,幼儿做前排,后面桌子呈半开放方形摆开桌上放有瓷器、彩陶。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参观小型瓷器博物馆,欣赏花瓶、茶壶。 (1)教室带领幼儿从教室外,排队进入教室。 老师:小朋友,我们今天来参观一个小型博物馆,看看博物馆都

展示了什么? (2)老师:我们看一看,用手摸一摸,老师请小朋友说说他看到了什么,触摸之后有什么感受。在老师带领下参观、触摸瓷器和彩陶 (3)讨论:这些是什么?这些东西是做什么用的?(插花、盛饭、盛菜、泡茶……)瓷器上有什么图案?(好看的花纹有龙纹、圆圈等)这些图案有什么作用?(图案使瓶子更加漂亮) 2.出示彩陶实物。 (1)老师:除了现代的瓷器之外,老师今天还给你们带了一个和现代瓷器不同的容器。 (2)讨论:小朋友们猜猜看这是什么?(陶罐) 老师:你们看看它和现代的瓷器有什么不同(粗糙、颜色不同、花纹简单) 老师小结:它是古代人们用来装食物的容器,你们想不想欣赏更多的彩陶图案? 3.出示图案,分别欣赏。 (1)老师:我们来看看这是什么图案第一张图片小鸟图案,(2)老师出示青蛙图案的彩陶图片,讨论:如果里面装水,随着水的晃动,感觉像是在跳跃 (3)老师出示人面鱼纹盆欣赏,讨论这是什么图案 (4)最后出示舞蹈纹彩陶盆 讨论:他们在干什么呀(在一起跳舞)对,这是古代人民围在一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一路连科图】瓷器装饰题材。一路连科是科举时代对赶考学生的祝颂语,谓此行可以连中三元。科,是指程度、等级,科举制取士的规格和年份称登科。科举考试分乡式、会试、殿试三等,乡试列为首者为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夺魁称状元。清代瓷器上绘一只鹭鸶和莲花,寓“一路连科”之意。此外,绘一只鹭鸶和芙蓉,称“一路荣华”,绘一只鹭鸶和牡丹,称“一路富贵”,绘一只鹭鸶和花瓶,称“一路平安”,这些题材不仅是对赶考学生的祝福,也是对人们美好未来的希翼。 【八仙图】“八仙”即张果老、吕洞宾、汉钟离、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相传他们学道成仙,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说。八仙所持之物:张-鱼鼓、吕-宝剑、汉-扇子、韩-花篮、铁-葫芦、何-笊篱、蓝-横笛、曹-阴阳板,被称为“暗八仙”。明嘉靖后,八仙成为瓷器装饰题材之一,有"八仙过海"、“八仙祝寿”、“八仙捧寿”等内容,清初仍较流行。 【八吉祥】瓷器纹饰。始于元,流行于明清时期。八吉祥图案为: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结。它们(或称八宝)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八件器物。《北京雍和宫法器说明册》载:法螺,佛

说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物。****,佛说****圆转万劫不息之物。宝伞,佛说张驰自如,曲复众生之物。白盖,佛说遍复三千净一切药之物。莲花,佛说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物。宝瓶,佛说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物。金鱼,佛说坚固活泼,解脱禳劫之物。盘长,佛说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元代瓷器上八吉祥的排列无一定规则。明永乐开始按轮、螺、盖、伞、花、瓶、鱼、结为序,清乾隆以后亦有不按顺序排列的。有印花和彩绘两类,印花多见于元至明永乐年间,宣德开始以彩绘为主,有青花、斗彩、五彩等,清代出现粉彩、珐琅彩品种。 【八音图】瓷器纹饰。钟、磬、琴、萧、笙、埙、鼓柷、圉八种乐器叫八音。八音也是中国古代对乐器的总称,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钟、铃等属金类,磬等属石类,埙属土类,鼓等属革类,琴瑟等属丝类,柷、圉等属木类,笙、芋等属匏类,管、萧等属竹类。清代瓷器上绘有八音图。 【三多九如图】瓷器纹饰。流行于清代。《随园笔记·庄子天地篇》载:“华封人祝尧曰:‘使圣人福,使圣人寿,使圣人多男’。尧辞曰:‘多富则多事,多寿多辱,多男多累’”,九如:如山、如阜、如陵、如 岗、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 之升、如松柏之荫、如南山之寿,也是祝颂之辞。瓷盘上绘佛手、桃、石榴、,喻多福(佛与福音近)、多寿、多子,绘九个如意指代“九如”,合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案

中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图 案 彩陶图案指新石器时代画在陶器上的装饰纹样,距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彩陶纹样的题材极为半富,有儿何纹样、植物纹样、人面纹、鱼纹、蛙纹、鸟纹等,是原始人从事渔猎和农业劳动取得素材,以及对太阳、月亮、水、火、山石等自然形象和劳动工具的观察、接触、认识变化而来。 人面纹(图1一1)把人面和太阳组合起来,形象概括、简洁,据说是原始民族的图腾。 鱼纹(图1一2)有单体鱼纹、复体鱼纹等,造型简练,并各有特征。 植物纹样的形象有的像稻麦粒,有的像叶子,有的像花瓣(图1-3),夸张与抽象的手法很浓卑, 并且熟练地运用了对称与连续的法则,表现了重复、条理、节奏等美的形式。 儿何形图案纹样有直线形的,有螺旋形的,有波浪形的;据说是山动物图案演化而来,如鱼纹演化成直线儿何纹(图1 一4),鸟纹演化成螺旋纹(图1 一5),蛙纹演化成波浪纹(图l-6)o这些儿何纹样熟练地运用了点、线和大小、黑白、疏密的层次关系,富有变化,表现出有节奏的运动感和韵律感。ffii -1彩陶上的人面纹图1 -2 彩陶上的鱼纹

彩陶纹样的构成形式有: (1)对称的组合。有不同花纹或同一花纹的对称;两组对称;四组两相 对称 和六组三分相合对称四种。 (2) 不对称的组合。 (3) 同一母题花纹组成一条 完整的带状花纹。 (4) 不同母题的两种花纹相 互连接起来合成一组花纹。 彩陶纹样体现了原始氏族社 会纯粹的美的形式和美的形式 感。劳动、生活、自然对象及广 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 平衡、比例、间隔、重叠、单独、 粗细、疏密、反复、变化、统一 等种种形式规律,集中表现在这里,为我国的图案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陶瓮“彩陶王” 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型陶瓮“彩陶王”出土于我州境内积石山县三坪遗址。原件彩陶王属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距今5000年左右,通高49.3 厘米。以造型独特,花纹别致而闻名于世,故称为“彩陶王”。1954年出土于临夏州积石山县,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S1-4 鱼奴演化成几何奴09过程

彩陶纹饰的符号意义

彩陶纹饰的符号意义。牟 原始彩陶纹饰作为一种艺术中的符号,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它所直接接触到的都是具有普遍的人类意义的问题,关涉到人在其所关切世界的生活方式。“符号,它是一种用来代表其他事物或含义的东西。”它们处于想象世界中,是某种概念或意象的载体。彩陶作为一种原始艺术,纹饰是其主要的艺术语言。 一原始彩陶艺术表现的东西不是关于另外一些事物的概念,而是某种情感的概念。人类的情感和思想意识所具有的深刻抽象性和表现性,也只有通过形象的图形、图像化的符号方式,将经验加以客观化或形式化,供理性知觉或直觉去把握,才能够为其他的人们获知。 二、象生纹饰是原始彩陶上常见的一种纹饰。它将无形的原始先民的恐惧、敬畏、祈祷,禁忌等情感物化为视觉有形的,把不可知的变为可知的,把埋藏于心理深层的变为可见的,将不可表达的变为可表达的。它们以简明扼要的符号形式反映着人类发端时期的思维和情感。 三、彩陶纹饰作为一种艺术中的符号,其功用恐怕首先要归因于其本身的感性刺激。此外,在任何一种原始彩陶纹饰中,其意象同它表示的意义之间的关系都不是那么严格和确定。这就是说,一个彩陶纹饰符号意象可以留下大量供主体去想象或联想的余地,这一点是抽象的文字和逻辑所不能比拟的。 四、原始彩陶上的图案和装饰部位是由当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和生活习惯所决定的。无论是象生纹饰还是几何纹饰,在发展趋向上都逐渐与陶器的功能走向协调。每一个纹饰都以独立的方式出现,都是一个新的创造,有着不可言说的无尽意味。 原始彩陶纹饰作为一种艺术中的符号,亦是一种终极的意象—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的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

原始彩陶纹饰特点简析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特点简析 摘要: 陶器产生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作为一种容器的产生是由于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它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与定居生活的发展,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陶器的装饰纹样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了远古人类的朴素艺术观念和原始的审美情感,本文将结合原始彩陶纹饰的起源发展对其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一.起源 关于陶器装饰纹样的起源说法各异,其中以“编织说”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根据陶器底部遗留下来的编织纹印痕的特征,猜想原始人可能是受了“编织”纹样的启发,然后出于装饰审美需要进而产生各类表现手法,其中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文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 另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图腾说”,图腾崇拜是一个氏族用某种动物作为该族的图腾物,而彩陶上的一些可能是由图腾纹样演变而来的,代表了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不同说法,都是人们对装饰纹样所代表的含义的不同猜想。 二.各类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包括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彩陶。 (1)半坡型彩陶多圜衣钵、尖底瓶和葫芦型器,纹饰布置在内底或外壁,以鱼纹和鱼纹简化而成的几何纹样为特色,其中鱼纹最多,表现了当时发达的捕鱼活动,其审美稚拙刚健。彩陶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印,剔划,堆塑等; (2)庙底沟型彩陶晚与半坡型,以大鼓腹平底钵为典型器皿,花叶纹、鸟纹、火焰纹呈连续纹样布置在器腹外壁,其中“三重弧线圆点彩陶碗”的装饰在艺术构成上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定点连线的基础上两点之间连接成的弧线把空间分割成一种渐变式黑白相间图案,具有明快的节奏感。 2.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主要分三种类型:马家窑型,半山型,马厂型。 (1)马家窑型:彩陶底色多以橙黄色为主,表面十分光洁,多以黑色彩绘纹饰。 纹样多以弯曲,交叉,平行,漩涡型和同心圆等形态加以组织。其中漩涡纹是最有代表性的,它以同心圆为核心组成图案,运用直线,曲线和点等几何元素组合,形成曲折起伏,旋动多变的节奏和动感。马家窑彩陶不仅外壁绘有纹饰,内壁也往往同样布满纹饰,如“圆点弧线纹彩陶盆”。其早期纹饰较多地趋向于自然类型,后期则发展趋向于抽象化和几何化。 (2)半山型: 半山型彩陶以短劲、阔肩、鼓腹的陶翁为典型器皿,器形雍容凝 重,表面磨光,陶质细腻,弧线、直线交织成的连续纹样,精巧繁密,极富形式感。半山型彩陶非常富丽而精致,绝大多数的花纹构图设计,无论是平视还是俯视的角度,往往构成了匀称完美的视觉效果,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美感。⑥它的装饰纹样以几何化的构成倾向为主,其突出特点是用红

原始彩陶纹饰特点简析

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特点简析 摘要:陶器产生于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作为一种容器的产生是由于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的需要,它不仅带动了农业经济与定居生活的发展,也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陶器的装饰纹样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展现了远古人类的朴素艺术观念和原始的审美情感,本文将结合原始彩陶纹饰的起源发展对其特点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一.起源 关于陶器装饰纹样的起源说法各异,其中以“编织说”影响最大,该说法认为,根据陶器底部遗留下来的编织纹印痕的特征,猜想原始人可能是受了“编织”纹样的启发,然后出于装饰审美需要进而产生各类表现手法,其中西安半坡出土陶器席文的印痕被认为是彩陶网纹的形式基础。 另一种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图腾说”,图腾崇拜是一个氏族用某种动物作为该族的图腾物,而彩陶上的一些可能是由图腾纹样演变而来的,代表了不同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除此之外还有“自然崇拜”,“生殖崇拜”等不同说法,都是人们对装饰纹样所代表的含义的不同猜想。 二.各类彩陶装饰纹样特点 1.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主要包括半坡型和庙底沟型彩陶。 (1)半坡型彩陶多圜衣钵、尖底瓶和葫芦型器,纹饰布置在内底或外壁,以鱼纹和鱼纹简化而成的几何纹样为特色,其中鱼纹最多,表现了当时发达的捕鱼活动,其审美稚拙刚健。彩陶的装饰方法有彩绘,捺印,剔划,堆塑等; (2)庙底沟型彩陶晚与半坡型,以大鼓腹平底钵为典型器皿,花叶纹、鸟纹、火焰纹呈连续纹样布置在器腹外壁,其中“三重弧线圆点彩陶碗”的装饰在艺术构成上达到了很高水平,在定点连线的基础上两点之间连接成的弧线把空间分割成一种渐变式黑白相间图案,具有明快的节奏感。

瓷器纹饰

【鱼藻纹】“鱼”于“余”同音,是“富贵有余”“年年有余”的意思,用鱼纹装饰的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元代的青花大罐很多都是很鱼纹做装饰,画有鲢鱼、鲶鱼等等,图案有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等,空间画着浮萍、水草等等,明嘉靖的鱼藻装饰还有一些是画着12条鱼的,正是一年12个月,年年有余 【花鸟纹】喜鹊和梅花等于喜上眉梢,绶带鸟的叫声是“来福来福”,多吉利,鹌鹑和竹子等于竹报平安等等,充满了中国独有的文化韵味。 【凤纹龙纹】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单描龙、凤、或龙凤对舞,龙,代表着中国封建时期的帝王,凤,代表着着母仪天下的帝后,同时,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都是祥瑞之物,元代的蛇型龙,明代朱元璋的嗜血龙,万历的风车龙,康熙最凶猛的几乎直立的龙,嘉庆以后的洗澡龙,时代特征非常鲜明。 【鸳鸯纹】鸳鸯在古人眼里是爱情鸟,在元代瓷器里,经常看到画着鸳鸯戏水满池娇的装饰,多于莲花相配,宋代的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磁州窑的各种瓷器上都普遍采用鸳鸯纹。 【鹿纹】鹿是禄的谐音,鹿纹作为“禄”的替代形象经常于蝙蝠,寿桃合成福禄寿,吉祥的图案出现在青花,粉彩瓷器上,万历的五彩白鹿尊、乾隆的粉彩白鹿尊,把鹿纹的人文含义发挥到了极致。 【缠枝纹】明代或称为“转枝”,是最为常见的装饰纹样。它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以填充装饰面。有的还转变为散点式的二方连续形式。二方连续形式的缠技花,在景德镇陶瓷纹样中所占比重最大、用途最广。它的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婉转流动、节奏鲜明的特点,既适合陶工们挥洒自如的用笔,又利于大量生产。 【牡丹纹】牡丹,自唐以来,被人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唐代人喜欢牡丹,金银首饰常以牡丹纹装饰。宋代人受其影响,在瓷器上盛行牡丹纹饰,定窑、耀州窑等大量采用,表现手法有刻花,印花等,定窑多出现一枝独秀的单朵牡丹,耀州窑瓷器多见花朵两两相对,元青花多见以缠枝牡丹,缠枝绕整个瓷器一圈,典型的有元青花凤凰麒麟缠枝莲纹大罐、元青花麒麟牡丹梅瓶等,康熙瓷器上牡丹多于雉鸡组成装饰,牡丹花呈双犄状,俗称“双犄牡丹”。这种画法为康熙朝所独有,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莲花纹】莲花是最早用来装饰瓷器的花纹之一,从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莲花在佛教以及佛教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被奉为“佛门圣花”。从南朝到清代一直盛行不衰,宋代的定窑、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以缠枝、折枝等手法表现优美,典雅的莲纹。 【岁寒三友图】岁寒三友是瓷器的一种装饰纹样。元代景德镇窑口始见,明清沿用,在器身上画寒冬常青的松、竹、梅,故名,竹之虚心有节,梅之凌寒傲雪,松之四季常青,文人喜欢用松之顶天立地、寒暑不侵;竹之高风亮节、虚怀若谷;梅之凌霜傲雪、玉骨冰心象征君子德行的风气,也影响到瓷器等其他工艺品的装饰。 【卷草纹】又称“卷枝纹”、“卷叶纹”,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唐代已十分流行,日本人称之为“唐草”。构图机理似缠枝纹,以植物

半坡彩陶_鱼_纹饰演变历程_王丽霞

第26卷第5期 苏 州 大 学 学 报(工 科 版)Vol .26No .52006年10月 J OURNAL OF S OOCHOW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 IENCE EDITI ON )Oct .2006 文章编号:1673-047X (2006)05-0056-03半坡彩陶“鱼”纹饰演变历程 王丽霞 (扬州教育学院,江苏扬州225600)摘 要:半坡彩陶的“鱼”纹饰,经历了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并且在这一演变过程的各个阶段,又伴随着少量的 独具特色的写实性的鱼纹。本文尝试从生活寓意、表征功能、合理联想、高度意匠等方面来阐述半坡“鱼 ”纹饰演变 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寓意;表征;联想;意匠 中图分类号:J509 文献标识码:A 图1 半坡彩陶分布在渭河流域,以陕西的关中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往西达到甘肃陇东的天水、平凉地区。半坡彩陶的鱼形花纹是最具有代 表性的纹饰。鱼形多饰于卷唇折腹圜底的肩部或内壁。鱼纹分为单体 鱼纹和复体鱼纹,所谓复体鱼纹,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纹构成一组, 有多到四条鱼纹相连组成的。早期多用单体鱼纹,晚期则以复体鱼纹居 多。而且这种鱼纹由起先的写实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和重新组 合,使之抽象化、几何化、样式化,形成了横式的直边三角形和线纹组成 的装饰图案的特点(图1)。 “鱼”纹饰形成初期的特殊寓意和表征功能显示了抽象化的内在趋 势;具象与抽象造型并存,显示出人类初期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艺术家 个体情感的参与和他们丰富的联想能力;同时在无休止的抽象构形规律 的探索中,在追求纹饰的高度意匠中,也不断丰富了对形式上韵律美的 内在规定性,使得原始彩陶纹饰在经历了原始的神秘内涵的蜕化之后, 成为永久生命的形式,艺术的品质也得到了升华。 半坡彩陶的“鱼”纹饰,总体显示了由具象到抽象的逐渐演变过程, 本文尝试从生活寓意、表征功能、合理想象、高度意匠等方面来阐述其演 变的内在机制。 1 生活寓意———纹样的来源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存在的反映。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只能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生活中的艺术形象,一开始就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出现的。只不过原始的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和感悟有着区别于今人的独特之处。 在人类主、客体分化的初始阶段,当人们意识到自身作为与万事万物的不同存在的时候,最初在人们幼稚的意识中,产生了对世界最原始的认识,这种认识总是围绕着身边的存在物开始建构的,而建构这种认识的基础便是不够理性的原始人类的精神逻辑。在原始人那里有某种不确定的精神力量在引导着人类前进,而这种精神力量融合在人们对生命形式的感悟中,正如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将原始人的思维状态归结于“互渗律”,阐明了原始人感知的自然并非是真实的自然、科学的自然;作为“互渗律”这一“原逻辑”思维,说明了人们感悟自然的特殊精神状态,即物质实体同人的精神实体的融通状态,它也是原始艺术的思维特征。所以即便在今天看似纯自然主义描绘的原始艺术,实质上包涵着今人不能完全确知的某种神秘观念,它们是对自然形态和主观感悟的心灵的模写,图形因而有着特别的表征功能。 收稿日期:2006-07-05作者简介:王丽霞(1968-),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装饰艺术。

陶瓷装饰中莲花纹样的发展历史(一)

陶瓷装饰中莲花纹样的发展历史(一) 论文关键词:陶瓷莲花历史 论文摘要:莲花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自春秋时期即已出现于青铜器装饰上,到了六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莲花装饰逐渐成为陶瓷产品的主要装饰纹样,直至如今,人们对于莲花的喜爱程度不减当年。主要研究陶瓷装饰中莲花纹样的传承历史,理清其发展脉络。1莲花纹样的来源 莲花,通称荷花,又名芙蓉、芙菜、水芝、水花、荷华等,早在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发现荷花的有关化石遗存,因此我国自古即有爱莲花的习俗,历代文人墨客多有称颂,称它为“君子”花,李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佳句,周敦颐更是赞其“出污泥而不染,攫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襄玩”的清雅品格。 当然最早运用莲花纹样的并不一定是陶瓷产品,且这些莲花也并不一定是象征佛教含义的。在春秋时期就已有青铜器“莲鹤方壶”出现,据田自秉所著《中国纹样史》认为:“莲鹤方壶上的莲花纹样与飞鹤配合,表现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由此可见,早期的莲花纹样与佛教并无关联。 不过,到了六朝时期,佛教传人中国使得传统的莲花纹样因其在佛教中被赋予特殊含义而继续盛行。在《无量清净尘经》中认为:“无量清净佛,七宝地中生莲花上;夫莲花者,出尘离染,清净无暇”,也就是说莲花是“净土”的代表。另有传说认为佛祖释迎牟尼生在七宝七茎莲花上,佛教故事说在蓝毗尼花园中,释尊降生于摩耶夫人的右肋,降生后即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花,后来当佛在菩提树下成道起座后向北,东西行绕树,称为“观树行经”,当时一步一莲花,计十八莲花。因此莲花在佛教及佛教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被奉为“佛门圣花”,例如佛座为莲座,佛眼为莲眼,佛经中也有妙法莲华经等。 基于佛教的盛行,我国人民崇尚的莲花便自然成为一种理想的装饰,以刻、印、绘的浮雕,堆、贴等不同的手法出现在瓷器上,但随着佛教的中国化,莲花渐渐失去了其宗教含义而成为优美的装饰题材。 2莲花纹样兴起的原因 《中国纹样史》中说过:“莲花纹样随着佛教的兴起大量应用在石刻、彩画以及陶瓷、金工、刺绣等装饰上”,因此虽然莲花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装饰题材,然而众所周知南北朝青瓷上流行的莲花纹饰却是受佛教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从何而来呢?邓禾颖在《佛教与中国陶瓷文化》一文中指出:“佛教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展,是和东汉以来的社会情况分不开的”。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这一时期莲花纹样的兴起主要可能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及其动乱的一个时期,自西晋以来阶级矛盾尤其是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受尽苦难的平民为求得精神上的慰籍,加深了对佛教的信仰;而上层社会面对混乱的政治现实也清醒地认识到需要借助佛教来加强政治统治,故而从六朝时期开始原本在汉代流行的三纲五常、阴阳五行等题材开始为佛教中的莲花、忍冬等纹饰替代。 另一方面,根据李纪贤的研究认为:“莲花作为佛教艺术的圣物之所以受到佛教信徒的崇拜,除了花色、香味之外,大概还有取其地下茎一藕之出淤泥而不染的洁净含义”。 3莲花纹样运用于陶瓷装饰中的历史 在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见到大量以莲花为装饰纹样的陶瓷艺术产品。例如:河北省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罐就是南北朝时期(420一589年)莲花纹饰运用的典型器物。它集中运用印贴、刻划和堆塑等艺术手法,在器身上下遍施纹饰,其中腹部凸塑成上覆下仰的莲花:上段覆莲共分三层,每层依次增长,第三层莲瓣最长,瓣尖向外微卷,每瓣还加饰一片下垂的菩提叶纹,下段仰莲为二层,丰满肥壮。器腹以下收缩为向外微撇的高足,也堆塑两层覆莲。器上有盖,同样有莲瓣装饰。罐体腹部的贴塑莲瓣是莲花罐的重要造型特征,正是向外伸展的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