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理论与社会政策的关系——林卡

社会理论与社会政策的关系——林卡

社会理论与社会政策的关系——林卡
社会理论与社会政策的关系——林卡

论理论与政策分析的矛盾——有关北欧社会政策模式的逻辑基础作者林卡

论文提要:在北欧的社会政策研究中,理论与政策分析之间的矛盾在八十年代以后日益扩大。前者强调北欧以普遍主义为特征的福利国家模式仍然具有其结构的稳定性和体制的合法性,而后者则强调该模式面临危机, 必须通过降低其福利保障水平来走出困境;前者的分析大多基于社会民主主义理念, 而后者则以一些从国外输入的自由主义观点为依据。本研究将探索产生这一矛盾的制度性和政策性原因。它将回顾北欧社会福利理论和政策发展的特征,讨论与此相应的社会基础和政策观念的变化。本文界定了两种形式的普遍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寻找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政策的关联性。澄清这些关系有助于我们回答北欧福利国家模式是否面临着危机这一问题,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理论和政策分析性质的认识, 评估理论分析的有效性和政策分析的可行性,并对我们讨论社会政策模式的制度背景和价值基础都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北欧,福利国家危机,社会政策理论,制度,政策分析。

导论社会政策研究包括理论阐释和政策分析这两方面。从理论上说,这两方面的研究应该是相互支持的:理论研究具有政策蕴义,而政策分析又应以理论为指导 (见George and Wilding, 1994; Pierson, 1991)。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两方面的研究也会发生矛盾。本文将以北欧(或斯堪的那维亚)福利国家为例讨论这一矛盾。文章采用瑞典,丹麦,挪威和芬兰这四个北欧国家作为研究对象, 因为这些国家的福利体制在Esping-Andersen(1990)的福利类型分类中都被归入‘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国家’这一模式中。该模式以普遍主义和社会平等为价值核心,具有高税收高再分配率的体制特征。在福利国家的‘黄金时代‘,这一模式曾是世界各国发展其社会福利制度所学习的对象; 但80年代以后,它却成为人们批评指责的对象, 认为它具有延缓经济增长,造成高失业率和福利资源浪费等缺点(见 MacGregor, 1999)。例如瑞典的Lindbeck 委员会就认为现行的福利模式是对经济发展的阻碍(见 Blom-Hansen, 2000)。在这一背景中, 改革这一体制以提高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和个人的劳动积极性就成为这些国家政策制订的目标。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努力,这些国家的社会政策导向逐渐地由社会民主主义的国家福利理念转向自由主义的工作福利和私有化理念(见 Abrahamson 1994: 125-126)。尽管如此,许多理论工作者并不认为这一转化代表着社会政策发展的未来。他们维护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的合法性, 例如 Olsson-Hort (1993: 86) 和Lindbom (2001: 171) 坚持认为瑞典模式并未终结,而Blomberg 和 Kroll (1999) 强调在整个90年代这一模式的合法性基础依然稳固。基于对公众意见调查资料的分析,Alestalo a nd Flora (1994) 宣称公众对于这一福利国家模式的支持度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而Andersen et al. (1999: 248) 对于北欧四国民意测验资料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

这样, 我们就看到理论分析和政策分析间的矛盾:前者强调北欧模式的合法性,后者则从自由主义的观点出发来指责这一模式的缺点并主张‘瓦解’(dismantling)它。这就激起我们的研究兴趣去追寻产生这一矛盾的根源,性质和原因,并评估北欧模式是否真的陷入危机中 (关于北欧模式或社会民主主义模式终结的相关讨论,见 Olsson, 1987; Edlund, 2000; Korpi, 200 0, Vettenranta,1986; Hernes, 1991; Pontusson, 1992; Gould, 1993a)。本文将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 讨论北欧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的特点。它从制度分析出发, 阐释人们有关北欧模式存亡辩论背后的逻辑基础。在讨论中, 本文的关注点并不放在划分谁是理论工作者和/或政策分析者上, 因为一个学者可以既研究理论问题同时也进行对策分析;即使如此, 分析两者在政策研究中的差别仍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北欧福利理论研究概览

从历史上看, 北欧的社会福利研究源于生计和贫困调查 (Christie, 1976)。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在20世纪,瑞典于1968

年进行了这种大规模的生计调查,而挪威和丹麦也分别在1973 年和1976年进行过类似的调查 (Henriksen 1987: 386)。芬兰也不例外,它在70年代初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对北欧四国生活状况的比较研究 (见 Allardt 1973, 1975; Henriksen 1987: 386)。当然,就理论研究而论,北欧学者在很早的时候就具有对制度分析的关注。在60-70年代间, ‘福利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发展起来,并与从‘经济和社会’角度出发的社会学研究相结合。这些早期的研究深受Townsend 对贫困问题的制度性研究的影响,也与当时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韦伯理论相呼应 (Henriksen 1987: 381; Vettenranta 1986: 263)。这一理论导向使北欧的社会政策研究很早就立足于体制研究而不是对具体的社会管理或公共管理(social administration or public administration)问题的研究。事实上在北欧学者看来 (见Henriksen 1987: 384, 388-89),把研究重点放在这些管理问题上将会导致对产生福利问题的广泛的社会背景的忽略。

概括地说,北欧对福利问题的理论和制度性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发展模式的研究。这些研究常涉及福利国家中的国家和市场关系(见Hansson, 1979; Kosonen, 1977; Therborn, 1976; Noro, 1977; Vettenranta, 1986), 例如Therborn (1987) 的研究就阐发了‘市场要求政府(的社会政策)’这一逻辑;它也涉及到对权力资源,资本积累和社会再分配问题的研究(见Hansson 1979; Dahlstr?m 1994),例如Esping-Andersen and Korpi (1987; also see Esping-Andersen, 1985) 的研究就是以阶级分析为手段, 阐述了福利国家的结构和制度背景对于形成北欧模式的作用。

二是对社会政策制订模式的制度性研究。北欧学者对其政策制定模式的研究聚焦在对社会民主主义制度的研究上。这一体制培育了第三条道路的政治发展模式,而在这一模式中, 社会政策的制订就成为各阶级进行谈判,协调和妥协的过程。对这方面, P ontusson (1992)等人对北欧民主制度的研究显示了社会行动对政策制订的影响, 而Rothstein(1987)的工作则揭示了合作主义的社会机制,民主政治和政策制订模式的相关性。这样,北欧的福利研究把很大的注意力放到政治分析上(see Andersen, 198 0; Worre, 1980), 并把政治研究与政策制定模式的研究相协调。

三是从研究日常生活方式的角度对福利国家的制度基础进行分析。在此,Erik Allardt (1973, 1975) 把对福利国家的研究与对日常生活方式的分析相结合,开辟了北欧福利研究的新维度。他 (1990: 191) 指出福利国家制度是一个与公民的生活方式相关的社会制度, 所以对福利国家的研究不能狭隘的关注于政策研究以便满足国家社会政策制定的直接需要,也要通过对社会生活方式的研究来深入到体制的制度层面和社会基础 (see Partanen, 1978: 68)。他的这种观点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可(见Henriksen 1987: 3 87-388)。例如 Andersen (1993: 27) 强调, 北欧福利国家在60年代中期以后的成长, 是一个国家福利体制的扩张和生活方式变化这两方面因素的互动结果。这方面的研究也被文化研究者(Alapuro 1995) 和女权学者所发展(特别是Hernes, 1988: 213; W?r ness, 1987; Siim, 1993: 42; Leira, 1993)。他们的研究探讨市民社会, 家庭生活与国家的关系,以此去揭示福利国家的社会基础。

再者,对福利国家的制度分析也要涉及对支持该制度的社会规范体系的分析。在这一体系中,学者们强调’社会团结’是其价值核心 (see e.g. Alestalo, Flora and Uusitalo, 1985; Moene and Wallerstein, 1995; Ponnues, 1999),而这一规范在北欧的发展得到其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其从农业社会中承继的互助主义精神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为提高北欧社会的社会团结度提供了文化基础 (Allardt et al., 1981; S?rensen and Str?th, 1997), 而这些社会中所存在的社会民主主义秩序则强化了’社会团结’的政治基础(see e.g. Listhaug, 1990: 221). 另外, 学者诸如Hernes (1988)把社会民主党人提出了‘人民之家’的理念 [2]与Marshall 福

利权利的观念相融合, 发展出‘社会公民权’和北欧公民权的观念。这些观念为普遍主义的社会政策在北欧的发展确立了伦理基

总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北欧学者揭示了其福利国家模式产生的背景,特征及其体制的合法性 (Stein, 1981; Flor a, 1985; Andersen 1993, 1999; Kautto et al., 1999, 2001; Palme et al., 2003)。这些分析常与政治分析联系在一起,正如Es ping-Andersen (1985, 1990) 指出, 北欧的社会民主主义制度有助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从而形成普遍主义福利模式的政治基础。然而,当这些研究大多涉及到‘社会(福利)问题’和’政治问题’时,它们与社会管理相关的‘政策问题’的研究就显得薄弱。尽管在事实上这些研究都在某种程度上与政策问题有关,但理论家们却力图超越这些在他们看来过于‘狭窄’的社会管理问题,而把这些’政策问题’留给政策分析家去做。在此,为了讨论前述的理论和政策分析间的矛盾, 我们就有必要对政策分析的发展也做一个简短的回顾.

北欧社会政策分析的主流思想

一般说来,制度分析应该成为政策分析的基础, 因为制度环境可以限制政策选择的空间,保障或阻碍已制订的社会政策有效的执行; 制度环境的改变也会对社会政策的制订提出新的要求。例如战后城市化和工业化在北欧国家的发展支持了其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建立, 而这一秩序培育了其普遍主义的社会政策导向。在此, 理论家关于社会民主主义制度和工业化进程的阐释为国家的社会政策制订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其后当福利国家体制已成长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时,理论家有关公共服务和生活方式的研究就从特定的角度向政策制订者提出了国家对于家庭妇女和公民提供社会保障的必要性。因此直到80年代中期, 理论分析与政策分析双方是高度统一的。政策制订者接受理论工作者所提供的视野和导向, 并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来消除社会不平等和促进社会团结。民众对于国家福利这一体制是基本满意的, 也准备支付它 (Kosonen, 1987: 281, Er?saari 1987), 而这种状况鼓励了人们把普遍主义的社会政策看作是未来发展的模式。在这个时期,政策分析者抛弃了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主义福利观念,例如瑞典社会民主党领袖Olof Palme早在80年代初就批评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政策会将整个社会引向自私 (见Canova, 1994)。

然而, 从90年代初期始,政府精英的观点开始发生变化。国家福利的理念开始受到质疑,而主张个人应对自己福利状况负责这种自由主义的观点开始流行。在他们的影响下,丹麦的右翼政府在1992年发表了‘选择福利’的报告 (see A ndersen and Greve, 1996) 表达了其寻求福利财政新路子的意图; 瑞典在以保守主义为主的政府任期内(1991-94年), 采纳了私有化和再私有化的观念 (Kosonen, 1987: 285; Vettenranta, 1986: 258); 而在芬兰, Esko Aho领导的右翼和中间联盟的政府开始削弱公共开支(见Kosonen 1993)。结果,个人付费制在北欧被广泛的采用(Gould 1993a, 1993b) ,而个人对社会保险的投保率也有所提高 (Kangas and Palme, 1993)。在社会服务领域, 瑞典的政策分析者倡导用‘福利社会’的理念去取代‘福利国家’的理念(关于‘福利社会’理念,见Lin 2004), 而在丹麦和挪威,政府通过社会政策的改革力图使社会福利资源多样化和公共福利服务非集中化 (Abrahamson, 1994; Kosonen, 1999: 432).

导致90年代初发生政策导向转变的原因有经济的和政治的。在经济上,福利国家在战后的扩展是以稳定的经济增长为基础的。在此其间, 执政的社会民主主义党成功地运用了充分就业政策(特别是瑞典的‘Rehn-Meidner’模式,见Pon tusson and Kuruvilla, 1992; Huber and Stephens 1998, Lindbom 2001: 188),并利用经济增长所提供的资源来发展国家福利 (见Castles, 1978)。但是这些条件随之发生了变化。丹麦经济从80年代末开始衰退;而在90年代初, 经济萧条打击了芬兰(主要是由于其重要的贸易伙伴俄国的经济崩溃)并随后打击了瑞典 (只有挪威是个例外)。在此条件下, 政府精英为了解决福利财政和社会福利体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逐渐改变了他们对’国家福利’这一理念的支持态度。

就合作主义和民主政治制度而论,北欧国家被视为合作主义的成功典范 (Blom-Hansen, 2000: 157). 这一合作主义所指向的社会机制包含集中的工资谈判,高度组织化的工会和三方(劳方资方和政府)协商等因素 (see e.g. Moene an

d Wallerstein, 1995)。但是,随着生产方式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 这一机制的运作受到了挑战。在瑞典, 劳资双方在劳动市场中的合作伙伴关系在80年代出现破裂 (Fahlbeck, 2000; Elvander, 2002),而在90年代,阶级谈判的重要性逐渐由跨行业协议所取代。在芬兰,三方谈判机制至今仍然有效,但由于工会力量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要比其在丹麦和瑞典弱得多,加上国家对劳资冲突又保持一定的距离 (Elvander, 2002), 所以政府精英在政策制订过程中享有很大的自主性。由于合作主义机制的弱化削弱了工人阶级和左翼力量的社会政策影响力, 政府精英的态度进一步向右转,并以增强经济竞争力为名来倡导自由主义社会政策[3].

另外,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来看,北欧四国在80年代都扩展了其公共福利服务部门 (see Kautto et al., 199 9: 13-14; Kvist, 1999; Huber and Stephens, 2001: 358)。公共部门的扩展促进了国家和公民的联系,用 Hernes (1988: 2 08) 的话说,福利国家机构的发展使个人和国家发生了制度性融合。这样, 以往基于阶级协调基础上的社会民主主义社会就转化为以个人和国家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公民国家。在这一背景下,理论家关于阶级和阶层的分析对于政策制订者来说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 而理论家关于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的阐述又得不到政策分析者的充分重视, 认为其缺乏与政策制定的直接联系(除家庭政策这一领域)。无疑,这些制度性原因削弱了理论研究对社会政策实践的指导意义.

北欧福利体系在社会基础和制度结构等方面所发生的这些变化,为研究者评估其福利模式的特征和前景提供了宽泛的经验证据。学者们由此获得很大的自由度去选择这些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理论家可以用一些证据来坚持社会民主主义理念,政策分析家也可以从经验资料中得到另一些证据来说明普遍主义社会政策的弊病。即使对于同一社会现象诸如公共福利服务的扩展, 理论家把这一现象看作社会福利发展的标志 (see e.g. Kangas and Palme, 2000; Kvi st, 1999: 232),而政策分析家则往往将之视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see Lindbeck, 1997)。这就导致两者观点(或立脚点)的对立,而这一对立使理论家宁愿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而不介入政策分析中去;而政策分析者则只能从国外借用一些观念来为其自由主义的社会政策辩护。由此, 理论家和政策分析者就从不同的角度和运用不同的假设和前提, 来评估体制正在发生的变化,以便为他们各自的利益和目的服务;而这种做法进一步加深了两者间的隔阂。

政策分析的逻辑

当我们讨论前述的第二个问题时,即在现有的社会民主主义体制中政策分析家为何能倡导自由主义的观念作为政策导向,我们要把目光从制度分析的逻辑转向政策分析的逻辑。因为那些从国外输入的主要是自由主义的政策观念,我们就有必要去研究在什么背景中,这些自由主义的观念可以在北欧的社会民主主义体制中获得支持,或者与其普遍主义的社会政策相协调。很显然,如果这些观念能被政策制订者所采纳并在实践中运用, 如果政策制订者能说服公众去接受他们的观念,那么这些观念与本土的社会环境一定具有某种意义上的相关性。为展开对此问题的讨论, 我们有必要澄清普遍主义这一概念,以及普遍主义和自由主义社会政策的联系。

从概念上, 我们看到至少存在着两种形式的普遍主义,即最小程度的普遍主义和最大程度的普遍主义(minima l universalism and maximal universalism)。最小程度的普遍主义理念可以通过贝弗里奇的‘国民最低保障’ (见Powel l and Hewitt, 1998) 概念来反映。它要求国家要赋予所有(或几乎所有)公民以最低程度的福利保障权力;最大程度的普遍主义理念可以通过Esping-Andersen (1990: 27-28) 对于北欧模式的描述来表达。在这一模式中,所有公民都是福利体制的得益者,都有向社会保障体系做贡献的义务。这两种形式的普遍主义都包含了以下三个共同因素, 即普遍主义,国家主义和公民的福利权利。普遍主义是指公民只要符合了给付的标准就应该给付;国家主义是指国家(即

中央和地方政府)是社会福利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和组织者; 公民的福利权力是指福利津贴的付给是作为公民权力授予的,而不是作为慈善或对其所取得的社会地位的回报而给与的。

与这两类普遍主义观念相对应的最典型的福利制度可以有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模式(尽管其他模式也会在不同

程度上包含这些因素)。如果我们把最小程度的普遍主义和最大程度的普遍主义作为一个坐标的两极,那么,自由主

义的福利模式位于接近于最小程度的普遍主义理念一端,而社会民主主义模式则靠近最大程度的普遍主义一端。在北欧, 由于社会民主主义理念的影响和强大的左翼力量影响, 国家奉行最大程度的普遍主义的理念。在社会政策上,政府

不仅仅对那些最穷的公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也通过政策手段在全民中进行收入再分配 (Esping-Andersen and Korpi, 1 987: 69; Leira, 1993; Kautto et al., 1999). 这样我们就有理由在下图中把北欧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模式放在坐标的右侧.

但是,本文研究的焦点不在于揭示北欧模式的普遍主义性质, 而在于阐释其由福利体制改革所引起的变化及其发展

趋势。为此, 我们可以设置ABC三个关节点来描述其制度变迁的可能性。在这个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a) 处于同一模

式的几个福利体制可以占据一个共同的域而不是一个点;b) 任何一个福利体制在图上的位置是动态的,它可以在一个

区域中运动而不是保持为图表中的一个静止点;c),一个既定的体制在坐标上的位置是可以根据其所具有的普遍主义的

程度增减而前后移动的。福利削减会把制度从现状 (假设为A点)推向自由主义方向的B点, 而左翼力量(或其他支持普

遍主义的社会团体)的增强则会推动体系向最大程度的普遍主义方向移动(例如C点);d), 在保持其体制合法性的前

提下,所有这些变化都只是量的变化而不是改变其模式类型的质变。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可以进而讨论北欧社会政

策改革的现实状况。

纵观90年代北欧国家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政策的改革,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改革主要是量的调整 (例如缩小福利津贴

给付的准入性和标准) 而不是质的变化。尽管许多政策分析家一再宣称北欧模式走向终结,我们至今仍没有确切的证据

来显示该体系的合法性基础已经发生了动摇. 例如 Olsson-Hort (1993: 86)认为, 当今瑞典模式得以确立的基础与其前并

没有很大的不同, -- 它包括由资本所推动的经济增长,大众的劳动力市场中的积极参与,和国家支付的社会津贴等因素。

而Ploug (1999: 102-103) 则评估北欧目前所进行的许多社会政策改革大多只具有表征的意义。以这些观点为背景,我们

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理论分析与政策分析间所存在矛盾: 理论家强调这些变革并未导致体系合法性基础的变化(即在图表上总的区域位保持不变)而政策分析者则认为这些变化会导致模式转化。

由此,我们触及到北欧模式‘危机’这一话题。‘危机’的原因通常会被理解为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压力和外来观念的影响。

比如说经济状况的恶化会使这些国家面临许多福利财政上的困难, 从而使政府精英采取一些改革措施, 把体制推向最小

程度的普遍主义这一方向。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如果该体制的合法性基础仍然存在, 那么一旦经济条件改善了,系

统就有可能恢复到先前的方向移动 (see e.g. Sihvo and Uusitalo, 1995: 251)。这种情况说明经济状况很难成为模式变化

的主要理由。同时,我们也注重到外来观念对政府精英政策观念的影响。这些观念的输入为改革北欧福利体制带来新

视野和新办法,而其所造成的长期影响有可能会通过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的程度.。正如我们所见,今天北欧社会政

策观念已经成为自由主义观念与社会民主主义观念的混合体。即使如此,只要在这些社会中社会民主主义的秩序维持

基本稳定,普遍主义的社会政策模式就能够生存。

总结

本研究揭示了北欧各国福利研究中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分析的矛盾。它从三方面讨论了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一是

对福利体制改革的阐释角度不同:理论家注重体制的合法性基础,而政策分析家则强调政策的变化;二是对变化性质

的不同评估:理论家认为改革所造成的只是量的变化,而政策分析家则认为是模式的转变;三是对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关联缺乏认识。在此研究中,本文讨论了这些福利体制发展的制度背景和政治经济生态, 以及政府精英在引导政策变化中所起的作用。通过对普遍主义理念及其两重形式的阐述,本文揭示了自由主义社会政策和普遍主义社会政策的内在联系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理论工作者要能够理解政策分析者的视野和观点,与其进行对话;而政策分析者也要把其汲取来的外来观念与基于本土的理论分析相结合,因为这些理论分析能够更好的揭示北欧社会的政治文化背景和社会结构特性。由此,那些相信普遍主义模式能够在北欧维持下去的理论研究者不必去否认北欧现行的社会政策向自由主义方向滑行(即向最小程度的普遍主义方向), 而那些强调政策变化的分析家也不必急于宣称现行模式陷入‘危机’需被抛弃。这样,理解理论分析与政策分析间的矛盾会有利于协调矛盾双方的立场,加深对于社会福利理论和政策分析的性质和功能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1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与发展都要立足这个最大实际,这既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遵循。 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的重大意义 正确认识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当今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什么?那就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涵有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从社会的制度性质及其发展程度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的准确界定,构成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即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至关重要。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谋划和推进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关键和根本。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提出的一些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脱离、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结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吃了苦头,遭受损失甚至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本原因之一是纠正了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观念、方针政策,对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体制、制度逐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同时,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征程中,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是我们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并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只有把握住了这一最大国情,我们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特色、理论特色、制度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中心任务是,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现代化;同时,必须不断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总体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现代化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市场经济发达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探索和改革,建立、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奋斗,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三、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把握好的几个方面 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进程中,我们必须紧紧扭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推动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第一,坚定不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第二,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包括推进

社会政策与法1

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社会政策与法规的特别、目标及体系 1、什么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的关系如何? 2、社会政策有哪些特点? 3、什么是社会需要?个人和社会整体有哪些基本的需要? 4、社会政策在满足社会需要方面能发挥哪些作用? 5、结合我国情况分析当代社会中有哪些社会问题?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哪 些作用? 6、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7、社会政策有哪些基本功能? 8、简述社会政策体系中的基本内容? 9、分析当代国外社会政策的发展基本趋势? 10、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基本趋势? 第二章:社会政策的运行 1、社会政策的主题是什么?其不同特征是什么? 2、影响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社会政策实施的程序是什么?它与资源配置存在怎样的关系? 5、社会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内容有哪些? 6、社会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7、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可承担哪些主要角色? 8、试比较政策倡导者、服务提供者和行政传递着角色的异同? 9、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发挥其角色的作用的基本方式与途径是什么? 10、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的基本方式与途径是什么应遵盾哪些基本原则? 第三章:我国社会救助政策法规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立的依据是什么? 2、申请和审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程序有哪些? 3、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和形式是什么? 4、申请和审批农村五保的程序有哪些? 5、城乡医疗救助的对象和形式是什么? 6、申请和审批城乡医疗救助程序有哪些? 7、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面积与保障形式是什么? 8、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保障住房的申请和审核程序有哪些? 9、法律援助对象和范围是什么? 10、法律援助的申请与审查程序有哪些 11、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12、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工作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3、灾害应急救助的内容与程序有哪些? 14、灾民生活救助的内容与程序有哪些? 15、灾后重建的内容与程序有哪些? 第四章:我国特定人群的政策法规 1、简述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2、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一般性方式方法和具体方式方法? 3、简述妇女权益保障的主要内容?

社会政策

名词解释: 社会政策:是直接足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特别是弱势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增加国民的福祉为目标的公共政策。 政策:是国家、政党、公司或其他组织为实现某种目标通过正式同意和选择而制度的各种行动准则和行动路线,以及在这些准则和路线的指导下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公共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而选择和制定的各种政策,,包括各种行动准则和行动路线,以及在这些准则和路线的指导下为达到既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社会福利:政府或国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为国民提供的生活上的帮助,目的是使人们能够达到幸福、快乐、富足和良好的生存状态。 需求: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们现实的、可以指望得到满足的需要(关信平)指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以及从社会和文化方面对生存、幸福和满足的要求(杨伟民) 个人需求: 塔尔的共同需要理论: (1)定义基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为所有人所具有的需要 (2)内容①物质条件②个人发展③情感变化④智力形成⑤人际关系和精神需求学者们一致认同人类的某些基本需要是社会必须满足的,属于一种“刚性”的需要。对“刚性”需要的满足是制定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这些基本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又表现出一定的弹性。 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研究社会政策投入和社会政策产出的数量及其对比关系,研究影响或制约社会政策运行效率的主客观因素,探讨提高社会政策行动效率的方法和措施,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有限的社会政策资源的效用,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需求。 社会倾销:所谓“社会倾销”是指一个高工资的工业化国家进口相对低廉的外国产品,而这些产品之所以廉价是因为出口国没有提供合理的工资、利益及对工人其他方面的保护。(百度) 社会需求:指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由所有社会成员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提出的,而不是哪一个或哪一些社会成员单独或分布提出的需要。一般来说包括社会整合、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 课件参考:1、社会整体的需要 2、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个体的某些需要应该被看作社会需要来对待 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资产社会政策是当代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一个新理论。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迈克尔·谢若登教授在《资产与穷人》一书中首次提出,“凡是广泛的和普遍的促进公民和家庭尤其是穷人获得不动产和金融资产以增进他们的福利的方案、规则、法规法律,都属于资产社会政策”。(知网) 思考题: 1.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社会保护、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1、联系 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只是用词不同,他们的发

社会政策的基本知识(十五)

(三)社会政策行动的纯福利模式与准市场模式从社会政策的资金运行和服务传递的全过程看,可以按其福利性程度的高低而将社会政策体系大致分为“纯福利模式”和“准市场模式”。 1.“纯福利模式”及其优点和弊病在“二战”以后的几十年里,欧洲“福利国家”按照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在福利性社会事业中形成了一种“纯福利”的运行机制。其要点包括:福利性社会事业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或者由政府委托的“准政府”部门管理;在社会事业中广泛实施再分配和收入转移;几乎所有的福利性社会服务都由政府的公共资金支持,受益者可以获得无偿的福利性服务而无须直接付费。当时认为这种纯福利的机制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社会公平,并满足各类人群的福利需求,尤其是弱势人群的需求。但80年代以来,这种“纯福利”的运行机制受到来自“新右派”的批评。他们认为,纯福利的运行机制一方面降低了福利性社会事业运行的效率,导致了大量的浪费,另一方面使福利性社会服务的实际收效也降低,再一方面是政府对福利性社会服务事业的垄断损害了人们的自由选择。同时,纯福利机制还可能导致受益者福利需求的不合理扩大,进而导致政府公共开支的不合理增加,给国家带来严重的财政负担,最终将损害经济发展。基于这些认识,从80年代起,一些国家在社会政策方面做出了一些调整,逐步改变了原有的纯福利机制,在福利性社会事业的运行中引入了市场机制,建立了“准市场”的福利运行机制。 2.“准市场”模式的基本含义来源:考试资料网所谓“准市场机制”,主要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过去长期以来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的社会福利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将社会政策的福利性目标与市场机制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无法兼容的。市场原则只能用到经济领域,而不能用到福利性的社会服务领域。其结果要么任由社会政策行动中效率低下的情况长期存在,要么主张大量削减社会政策行动,以减少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损害。但在20世纪80年代的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率先打破了这种僵化的认识,提出了可以在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原则下引入市场机制,从而使社会福利体系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活力。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观点经“第三条道路”理论的进一步发挥,目前已成为社会福利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观点。概括起来看,“准市场机制”的基本要点有:(1)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在福利性服务中的垄断,通过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竞争而提高机构和项目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2)改变政府拨款方式:将面向机构的“按人头拨款”方式改为按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来拨款,并进一步转向面向服务对象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3)增大受益者的选择:扩大服务对象对服务机构的自由选择,通过服务对象“用脚投票”的效果来促进服务机构重视效率和质量。(4)增加福利使用者的付费,通过使用者的付费一方面体现受益者的个人责任,并约束其福利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并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5)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并在业绩考核和评估中强化效率和质量指标。 3.在社会政策实践中引入市场机制的优点及问题对于政府来说,在社会福利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的最大好处一是可以降低对福利服务机构的财政负担,二是能够限制服务对象不合理的接受服务行为,并约束其过度的服务需求。这两个方面都会进而降低社会福利服务中的浪费和减少政府的社会支出。对社会服务的接受者来说,在社会福利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一方面可以使他们获得服务方面享有更加自由的选择,并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为之而承担更多的个人付费。对于普通居民来说,他们在个人付费方面的损失在较大程度上可以由其获得的优质服务而加以补偿。但对于贫弱群体的成员而言,则意味着越来越难以获得相应的社会服务。换言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市场机制的引入将可能导致福利的社会服务对贫弱群体的可及性降低。从总体上看,在福利性社会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促进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也可能损害对贫弱人群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一、运行机制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社会政策运行机制 所谓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 从广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涵盖了社会政策行动所有阶段和环节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从狭义上看,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一般是指社会服务的传递机制。所谓服务传递机制,是指政府的社会政策资金如何转化为一定的服务方式而传递到受益者。政府确定了福利预算以后,还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将社会福利资金转化为一定的服务,然后传递给服务的受益者。从内容上看,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服务传递机制包括在服务传递过程中的组织安排、资金运行方式、资金使用和服务活动中的各种规范等方面。 (二)社会政策行动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 其次,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 最后,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二、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资金供应模式与服务传递模式 从其具体运行过程来看,大量的社会政策行动都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资金供应——服务传递”的过程。因此,分析一个社会政策行动的运行机制也主要从其资金供应和服务传递的方式展开。 (一)社会政策行动的资金供应模式 在实际的社会政策过程中,影响资金供应量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社会福利需要和可调动的财政资源。但在不同的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对这两个基本因素的反应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社会政策行动中资金供应的两种不同模式:一是需要导向型,二是预算约束型。在需要导向型模式下,社会福利主管部门倾向于按照社会对福利的实际需要来计划社会政策行动方案及其所需的财政支出,然后要求政府财政部门提供相应的经费;而在预算约束型的模式下,则是政府财政部门事先在财政总支出的计划中给社会政策各个领域划分一定的数额,然后社33 会福利等部门在事先的预算总额内安排具体的行动及资金使用方案。 (二)社会政策行动的服务传递模式 从服务传递过程的角度看,社会政策行动中涉及服务受益者、服务机构和政府三个方面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这三个方面的角色分别是: 服务的受益者(如学生、病人、老人、残疾人等)是服务的需求方; 社会服务机构(如学校、医院、老人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是服务的提供方; 政府或民间资助者是服务项目的付费方。 这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社会服务机构向服务的需求方提供服务,以满足其需要,而这种服务所需的费用完全或部分由政府来支付。但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多种模式。 模式一:政府直接经营社会服务机构(付费方与服务供应方合一)。 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组建公立学校、公共医院、国办养老院等服务机构,由这些机构直接向应该获得服务的人提供相关的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一般根据需要来建设各种社会服务机构,并且给社会服务机构提供人员及其他运行所需的经费,以使他们能够担当起为社会成员提供福利性服务的任务。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政府养服务机构”的模式。 这种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福利国家社会服务体系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服务

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课程复习要点 1-1:社会政策的概念(P12) 政府和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2-1:资本主义左派和右派、马克思主义和女性主义对福利国家的批判(P28-29)左派: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 右派:批评福利国家制度,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想通过向所有人提供普便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应该通过更多地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的准穷人。 马克思主义: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 女性主义:“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护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2-2: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对福利国家的质疑(P28) 第一,福利国家否认了人们对服务的选择; 第二,福利国家的再分配制度使在经济中创造财富的人受到了损害; 第三,福利国家导致了高税收和政府借贷; 第四,福利破坏了工作伦理和文化; 第五,国民保险的原则是一个骗局。 2-3:韩国社会政策发展各阶段的重点(P33) 第一阶段是60年代,以发展社会福利为重点。 第二阶段是70年代,以发展社会救济为重点。 第三阶段是80年代以来,以发展社会保险为重点。 2-4:我国台湾地区社会保障的三大体系和四大人群(P35) 三大体系:劳工权益保障、医疗健康保险和职业性保障 四大人群:按受保人群分类,可分为公、军、劳、农四大体系。 2-5: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新趋势(P40) 第一:社会政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民生为基础,以满足民众基本需要和维护社会稳定并重为政策制定的原则。 第二:近年来的社会政策更加强调社会公平和基本权利的保护。 第三:近年来的社会政策更加强调向弱势群体倾斜,残疾人、农民工、长期贫困者、儿童等得到更多的关注。 第四:在社会政策的主体责任方面,中央政府责任明显增大,中央财政在社会行政行动中的投入增大,地区之间在分配水平提高。 第五:在福利水平方面,这一阶段福利水平总体回升,政府社会开支占GDP的比例明显提高。 3-1:米什拉对蒂特马斯社会政策研究取 “三长两短”的评价(P46) 三长:首先,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社会政策不是一件简单的找不出适当的研究方法和用来解决特点问题的技术性实务,而是包含着基本价值选择和他们的含义是社会政策的研究任务之一。其次,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换言之,社会政策的研究不仅包含着鉴别道德价值,而且包含着鉴别社会事实。最后,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两短:其一,单一的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的角色的同时,蒂特

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1、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2、社会政策的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社会保障政策、公共医疗卫生政策、公共住房政策、公共教育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政策、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正、家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 4、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的区别和关系 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分为与预防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增能)和治疗性(原则:补偿、社会关照)两种。 关系:既相互关联,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社会保护概念被提出阶段,从实践上看,社会保护是社会政策体系中的一小部分。目前,社会保护从内涵上看已经不再局限于对贫弱群体的保护,而是强调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保护,并且不再是基本生活的保障和最基本权利的保护,而是要提高生活质量,并强调平等权、发展权等较高层次的决定。从外延上看,社会保护已从传统的社会保障领域扩展到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等各个方面。因此社会保护与社会政策在内涵和外延上越来越接近。 5、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内容及其评价 首次以国家行政命令、社会政策、地方财力和征集税款的方式筹集资金、组织和提供不同类型的福利服务在满足贫困者的需要。对后来的社会福利发展影响最大。该法规定教区应负责供养区内得不到亲属供养的无依贫民。该法在实施救济的过程中建议应对不同类型的贫民采取不同的救济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体力健全的贫民需要送入劳动工场,对不能工作的贫民送入救济院或者施以院外救济,为失依儿童安排学徒训练机会。 这种做法意味着政府已经开始着手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福利服务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但当时这种救助的主要目的是社会控制多与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因此济贫法严格规定受惠人的资格,所提供的援助极为有限,并以短期性为主。同时受惠者还将以付出个人的尊严和自主权作代价,并且还会受到耻辱烙印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无论如何,此项济贫法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他国家所效仿。 6、《新济贫法》的规定及评价 1834年《新济贫法》所规定的设救济院进行收容的简单办法根本不能解决失业问题,私人慈善事业也力量微薄,无法应付成千累万事业家庭的需要。在此情形下,英国政府在德国之后也于1911年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试图用社会保险的方法来解决失业问题等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初期的这种改革为后来的《贝弗里奇报告》和福利国家铺平了道路。 7、《贝弗里奇报告》 五大毒害:匮乏、疾病、无知、肮脏和懒惰。 社会保障体系是否能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第一,由政府建立一个家庭津贴系统,对第一个儿童以下的每名儿童,每周予以津贴;第二,引入一个综合的健康和康复服务,为全体人民提供免费的卫生和康复服务;第三,由政府承担起维持充分就业的责任,借兴办公共工程,维持人民的全面就业。 8、美国《社会保险法案》标志着美国的社会福利体制从过去以私人福利为主的模式向强调更多的政府开支的公共政策模式转变;从地方社会福利模式为主向联邦政府承担更多责任的模式转变。它标志着美国是以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方式形成了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责任意

社会政策课程介绍

课程概况 我们首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本课程的概况: 本课程在面上,主要介绍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以及社会政策在主要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在点上,重点介绍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例如社会保障政策、卫生政策、就业政策、住房政策、教育政策等。同时,在不同的社会政策领域,通过比较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异同,考察并反思中国的社会政策现状。 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社会政策的概念、社会政策的过程、主要福利国家社会政策领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有比较全面了解,同时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政策基本理论对具体社会政策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 社会政策课程的学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为这门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在分析典型福利国家社会政策发展的实例的基础上,将外国经验与中国现实进行相应的比较,以揭示不同社会政策领域或具体社会政策产生、发展的特点;认识社会政策制定过程、实施机制、评估效果和变迁规律。在此基础上,培养一定的政策分析和评估能力。 课程学习资源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本课程学习资源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一、我们来看文字教材,同学们现在手里拿到的由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主编的《社会政策》是我们这门课程的主教材。

首先,我们要知道本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从内容来看系统阐述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从结构来看每一章都由学习目标、教学资源提示、教学内容、章节小结、关键词、思考题、推荐阅读书目等几部分组成。教材分三个方面: 第一部分:基础概念和发展历史(第一、二、十三章) 第二部分:介绍政策过程和评估(第三、四、五章) 第三部分:政策内容(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等章) 其次,文字教材是本课程教学与考核的基本依据,一切概念、观点和知识的理解、掌握均应以教材为准。 录像教材 我们来了解一下录像教材,录像教材以文字主教材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点阐释,起到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作用;录像教材的内容与文字主教材密切关联,但不是简单重复,二者各有侧重;录像教材的制作采取“重点讲授式”,即将全部教学内容划分为28个单元,在概括、归纳每个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选取其中同学们自学时可能会感觉比较难的、需要教师予以提示或者进一步解释的问题进行重点辅导,并对文字教材中有些章节作了适度拓展。 录像教材的主讲老师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王思斌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郭伟和副教授。 28讲录像教材将会在中央教育二台播放,欢迎同学们收看,各地方电大也可以向中央电大出版社购买光盘。 IP课件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IP课件,本课程的IP课件制作类型为案例教学和专题讲座,设计了八讲专题、二讲案例分析,无论是专题还是案例分析在内容上都以主教材为依据。专题讲座侧重于对教材内容的适度拓展和理论延伸,同时涉及一些社会政策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政策概念的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 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2.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 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6 3.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 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P11 4.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首先,“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 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其次,“福利”是一种按照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财富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福利性医疗制度等。P15 5.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 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利益损害。P17 6.社会保障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P242 7.就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就业社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常

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297 简答题: 1,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 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P3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最突出特点之一);○2|权威性(包括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和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3| 价值性(即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4|群体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P6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 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如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治”、家 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等)。P13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方式发 生转了移。 5,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自哪些方面:社会政策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明,社会政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多学科的 理论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学者来自许多

社会政策论文

摘要 我国法律规定年满18岁的人即为成年人,因此我国采用的“未成年人”概念等同于联合国所界定的“儿童”。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时期,心理上比较脆弱,容易收到外界的诱惑和伤害。保护未成年人,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明天。目前,中国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和政策体系。 关键词: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延续社会的任务,在他们身上寄托着父母的期望,更寄托着人类的期望。“今日的儿童就是明日世界的公民,因而他们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关于未成年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问题进行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未成年人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尽管被寄予厚望并受到广泛关注,但因未成年人年龄较小、身心不成熟的特征,使其主体地位易遭到成年人的忽视。未成年人特有的天性和身心特征决定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注和保护,但其特殊的需求和权益却往往得不到正确的保护。尽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未成年人给予了殷切的希望,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全国各地经济社会环境上的不同,对未成年人保护的人士和重视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不可避免的存在种种误区和问题,“保护”有时异化成了“侵权”,保护主体事与愿违,严重违背了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没有根据未成年人的特点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许多消极现象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良作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脱节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成为一些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诱因。 关于我国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重点研究和激烈探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之一。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阶段性评价究竟如何?

(方案)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doc

社会政策习题与讨论题 第1章 习题: 1、政策概念的定义。 参考答案: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它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 参考答案: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讨论题: 1.当代各国社会政策有哪些主要的内容? 2.简述我国社会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第2章 习题: 1、简述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在社会政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参考答案:该法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它国家所效仿。虽然该法在后来的执法过程中经过这样或那样的修订,但其基本原则和内容变化并不大,甚至1834年的《新济贫法》也仍然沿袭该法的基本原则。 2.欧洲“福利国家”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

20世纪初期,欧洲人民面临着严重的失业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更加信任政府,希望政府在福利事务上做更多的事;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也对欧洲福利国家体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讨论题: 1.德国社会保险法的社会控制性质包含哪些内容? 2.简述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的主要内容。 3.近年来我国社会政策有哪些新的发展? 第3章 习题: 1、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 参考答案: 理论研究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 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 研究范式发生了转移。 2、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视角。 参考答案: 描述性分析; 过程分析; 评估;

规范性分析; 价值或目的取向。 讨论题: 1.社会政策科学在国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2.社会政策研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3.社会政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是什么。 第4章 习题: 1、什么是社会需要? 参考答案:也可以表述为社会的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也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2、社会问题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讨论题: 1.社会需要和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2.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的关系是什么? 3.如何理解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和有限性? 第5章 习题: 1、社会政策的主体行动者可以分为哪些层次?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社会政策建设的启示

发展型社会政策对我国社会政策建设的启示 魏亚萍魏亚丽 2012-10-25 14:53:28 来源:《新疆社会科学》(乌鲁木齐)2009年3期【英文标题】The Enlightenment of Developmental Social Policy to Social Policy in China 【作者简介】魏亚萍,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北京100022); 魏亚丽,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内容提要】文章在梳理了有关西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观点及政策实践后,认为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与实践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并对重构新的社会发展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社会政策/发展/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30(2009)03-0094-04 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实现社会公正、福利等特定的社会目标而制定的,是各种法律、条例、措施和办法的总称。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面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众多社会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地发展与国情相适应的社会政策,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实践需要怎样的思路来设计我国社会政策的具体制度和机制,这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型社会政策的主要理论观点 1.发展型社会政策产生的背景 凯恩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说过:“人类的政治问题是要把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这三样东西结合起来。”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社会政策体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选择强调“公平”的普惠式福利政策引致政府沉重的福利负担而受到批判,到选择强调“效益”的福利私有化道路作为修正,“市场调节”作为主流思想一路凯歌,遍及全球。但人们很快就发现,市场并没有如许多政策制定者最初所设想的那样,成为解决福利困境的灵丹妙药。面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剧烈变化、不断加深的贫富分化等诸多社会问题,各国政府以及学者们在探索新的福利政策的同时,重新反思了以往的社会福利政策,终于认识到公平、效率和自由这三样东西尽管都是美好的,而片面追求其中任何一种东西都会产生不“美”的结果。于是社会政策研究者尝试突破这种二元思维模式,寻找新的改革思路,其中以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和梅志里的“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为代表。 2.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 吉登斯认为,西方福利制度需要进行巨大的改革,将把消极的福利观转变为积极的福利观,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个人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和独立意识上,发挥社会各种组织和机构的作用,使它们对福利制度有更积极的贡献。原来的福利国家将被改革为“社会投资国家”,“社会投资国家的主要原则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人力资本上投资,而最好不要直接提供经济资助”②。这样社会上也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总学时:54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17级社会工作专业 参考教材:《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二、课程的性质、教学任务和目的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社工专业专业方向必修课。 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政策讨论、辩论活动;在社会中,关心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政策问题,并以积极的心态分析社会问题、酝酿解决方案。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掌握分析和评估社会政策的基本方法;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国内在社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的制度建设。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四、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 (2)考试成绩占70%,形式:闭卷考试。 五、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六、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编导论:社会政策的概念和发展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 一、政策 二、公共政策 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与实质 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三、“社会政策”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 一、社会政策与法律和法规 二、我国社会政策的法律法规体系 三、其他政策文件 四、各种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 一、社会政策实践的发端 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试论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年人口规模的日益膨胀,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全社会对老龄问题更为关注。其中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是老龄化时代中国政府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首要老年人问题。本文旨在探析老年人养老问题及老年基本生活保障政策与社区照顾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社会政策社区照顾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中国65岁及其以上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这标志着在2000年前后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联合国相关机构认为,在2020年到2040年期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从11.5%急剧升至21.4%。李浩等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80岁及以上老年人VI将达 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①与瑞典、El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 人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已经1—3万美元相比,②中国面临着“老龄社会”来临带来的“未 富先老”的巨大养老压力。 养老问题,包括经济供养和日常照顾服务问题,是老龄化时代中国政府血药面对和解决的首要问题。③从社会发展来看,家庭养老不仅体现了待机之间经济上的互惠互助,更重要 的是体现了供养双方精神上的互相慰藉,在家庭中,由于长期共同生活而形成的融洽的亲情关系,是任何其他社会关系所无法代替的,这是家庭养老的优点所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人口流动的加剧,人的个人意识增强,传统大家庭的观念逐渐淡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家庭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空巢家庭、老年人家庭日益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已逐渐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是在此背景下,借助于包括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等社区资源在内的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尝试,成为继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现代机构养老之外的第三种养老模式。 “本文将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界定为:在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牛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包括建立和发展老年福利设施、开展居家照顾、H问托老服务等一系列的照顺项目。包含两层涵义:①不使受助者脱离他所生活所熟悉的社区,在本社区内进行服务;②动员社区力量,运用社会人际资源(包括正规照顾资源与非正规照顾资源)RP社区支持体系开展服务.终极目标是协力让受助者尽量维持在社区内,过最大程度的独立自主的生活。 ① 李浩:《浅谈养老机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民政)2007年第4期 ② 屠瑾:《社会保障基金的危机与治理》,《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③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页

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 社会政策公共政策的一个领域。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 5 1、从概念上看,社会政策中的“社会”一词是取其狭义的用法 2、从政府公共政策实践的角度看,社会政策是政府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服务和实施社会管理的政策体系。 3、从运行原则上看,社会政策属于福利性原则的领域。 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杨伟民《社会政策导论》:“一定范围内的公共权威机构制定的使个人或家庭可以在市场之外以非等价交换的社会供给方式得到可以直接支配或使用的资源,以满足社会性地认识到的个人需求,增进公民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政策。” (二)社会政策的实质 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政府“干预”社会福利事务——残余式社会福利 政府“包揽”社会福利事务——制度式社会福利 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1、社会保障政策 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3、公共住房政策 4、公共教育政策 5、劳动就业政策 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求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越轨的行为矫治) 三、社会政策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关系 (一)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 1、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 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2、关系 联系 区别:表达问题的角度不同;各国的外延不同。 (二)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 1、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 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类型 预防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增能 治疗性——原则:补偿;社会关照 2、关系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 1、社会行政的基本含义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摘要 在当今社会,政府行政体系与市场体系成为控制社会、影响社会的最大的两股力量。而政府行政与公共管理对国家提升竞争优势,对社会释放生产能力,对个人激发创造潜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公共政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一个基础,它使社会有序前进,调解各种利益矛盾,分配各种利益资源。而公共政策分析为政府制定和及时调整政策提供了途经。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宏观经济学原理引入政策分析之中,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真正告诉读者一个完整的政策分析是如何得出的。 第一篇 第一部分以一个政策分析的实例开篇,强调了作为一种职业行为的政策分析是以客户为导向的,并提出了这种导向之下的职业道德。在加拿大鲑鱼渔业的例子中,应该用什么样的政策来规范和管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鲑鱼渔业,首先明确了政策目标。一方面,这个政策目标有利于解决鲑鱼渔业面临的核心问题,直中问题根本原因,从而提升政策的效率。另一方面,特定目标提供了一个将之前和目前政策与可能政策方案进行对比的基础,以便避免新的政策的失误。对于渔业的发展,要兼顾开发与保护,充分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鲑鱼生态的平衡,这样才可以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基于经济效率、保护资源、公平和政策可行性的政策目标,提出了政策备选方案。 基于以上鲑鱼的实例,提出政策分析的一个简单定义:政策分析是关于公共决策的、以客户为导向的活动,并反映了社会价值。虽然关于政策分析的定义很多,作者还是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义。这样有利于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锁定在一个点上,即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提出实践方法和理论基础,有效地进行政策分析并利用政策分析的成果。在这个定义之中政策分析的对象是公共决策,包括了政策驱前和政策趋后。政策驱前是有关政策的制定过程,是提出具体政策建议。这一过程中,政策趋后即对之前政策执行的结果进行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关注之前政策的执行有利于了解政策对象的历史、困难、重要性和现今情况,以便尽可能地保证新政策的有效性。定义之中政策分析的客户主要就是政府,政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