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004-5 学时:50 学分:2.5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阐述地下水形成、赋存和运动的一般规律,目的是建立起水文地质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地下水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内容是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通过《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学习,学生能深入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运动机制与规律,地下水物理化学成分的基础理论,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以及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等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分析与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基本内容

1. 序言:了解课程研究内容和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掌握地下水功能。

2. 自然界的水循环:了解地球上的水与量的分布,简介我国的水循环状况与水量分布特征;掌握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概念。

3. 岩石中的空隙:掌握岩土中空隙的三种类型孔隙、裂隙和溶穴;重点掌握孔隙的大小、多少(空隙率)的表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不同空隙的特征与他们之间的差异。

4. 空隙中的水与水理性质:掌握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了解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的特点;重点掌握岩土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的概念和他们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了解容水度、含水量、透水性的概念。

5. 地下水的赋存与分类:掌握包气带与饱水带,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

的定义,地下含水系统的概念;了解地下水划分依据与划分类型;掌握潜水、承压水与上层滞水的概念、划分与表示方法,以及其相互转化条件。

6. 地下水运动基本规律:重点掌握达西定律及其表示方法,并理解渗透流速、过水断面、水力梯度、渗透系数的概念和物理含义;掌握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定性流网的绘制方法,学习流网在水文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应用。

7. 包气带水的分布及运动:掌握毛细负压、毛细上升高度和毛细上升速度的概念;了解砂土中水的毛细上升高度与速度确定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8.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掌握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七种主要离子成分,了解它们的来源及指示意义;重点掌握水化学成分的主要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硫酸作用和脱碳酸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水化学成分的表达方式与分类。

9.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了解地下水补给来源与方式;掌握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过程、影响因素及补给量的确定;了解地下水的各种排泄去路;重点掌握泉的出露条件、类型及其意义;了解蒸发与泄流发生条件与影响因素;掌握地下水排泄量的初步估算方法。

10. 地下水系统:了解地下水系统相关概念的形成,掌握地下水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的概念、划分方法与两者的关系;重点掌握地下水流动系统的特征和划分意义;学习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分析方法。

11.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掌握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水均衡基本原理,水均衡方程式的表示方法;了解区域水均衡的研究方法。

12. 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孔隙水——掌握洪积物、冲积物及黄土中的地下水赋存与分布特点;裂隙水——掌握构造裂隙水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学习分析断裂带的水文地质意义;岩溶水——掌握岩溶发育条件,岩溶水的赋存和运动特征,了解岩溶水系统的演变,初步掌握岩溶水系统的分析方法。

13. 地下水资源:掌握地下水资源的概念与划分,地下水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的划分、特征及其供水意义,以及地下水资源特征。

14. 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与环境问题:了解与地下水有关的主要环境问题;初步

了解开采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降落漏斗、地面沉降、海水入侵以及地下水污染问题的机理与防治措施。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深入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运动基本定律,地下水物理化学成分的基础理论,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地下水的动态特征与均衡原理,以及地下水资源、地下水与环境等相关概念与基本问题。在上述基本知识与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并初步掌握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四、教学安排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材:王大纯、张人权等编著,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95年水文地质学基础实习实验讲义,梁杏,郭会荣修编

参考资料:

1. 林学钰现代水文地质学

2. 任天培主编,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

3. 弗里泽,彻里著,地下水(中英文版),地震出版社,1987年

4. J.Bear著,李竞生、陈崇希译,多孔介质流体力学

5. Groundwater science. Charles R. Fitts. UK 2002 Elsevier Science Ltd.

6. Groundwater in hydrosphere (groundwater hydrology). H.S. Nagabhushaniah. 2001.India.

7.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Larry W. Mays.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2001.

8. Engineering Hydrology. Second edition. K. Subramanya. (India

institute of Techology, Kanpur). 2004.

9. Applied Hydrology. Ven. Te. Chow(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David R. Maidment.(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Larry W. Mays(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988.

10. Groundwater Hydrology. Second edition. David Keith Tod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1.

11.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材后附的参考文献

1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水科学进展》、《地下水》等中文期刊

13. Groundwater , Water Resource Research, Journal of Hydrogeology外文

期刊

《水文地质学基础》考点总结

《水文地质学基础》 绪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水文地质学的发展阶段: 1856年以前的萌芽时期:由逐水而居到凿井取水,开始认识并积累地下水知识。 1856年到二十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1856年,法国水力工程师达西(H. Darcy,1803-1858)提出了著名“达西定律”,为地下水定量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奠定了水文地质学的基础。二十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的发展时期:主要标志是泰斯非稳定流理论的提出,随后人们对地下水资源量的有限性有了革命性的认识;二十世纪中后期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推进对复杂条件的地下水模拟计算、合理利用和规划管理等。水文地质学得到空前的快速发展。 二十一世纪进入转变时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水文地质学的发展进入转变时期,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水文地质学的研究目的、核心内容、服务对象等等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正向“地下水科学”的转变。 第一章 ○3地质循环的概念:地球深部层圈水与表层圈水之间的转化过程称为地质循环。 水文循环的概念:地球表层圈的水,即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的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交替与转化。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著,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 水文循环的组成: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通过四个环节水文循环周而复始的进行。水文循环的特点:与地质循环比较水文循环的速度较快,途径较短,转换交替比较迅速。 ○4跟径流有关的概念: 流量(Q)系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单位为m3/s。 径流总量(W ):系指某一时段T 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单位为m3。 径流模数(M ):系指单位流域面积F (km2)上平均产生的流量,以L/s·km2 为 单位。 径流深度(Y ):系指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 到的平均水层厚度,单位为mm, 径流系数(α):为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Y(mm)与降水量X(mm)的比值。 第二章 ○5空隙的各概念及衡量指标: 孔隙: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孔隙的大小:可以用孔喉(d)和孔腹()来定量表征。孔隙的多少:可以用孔隙度或孔隙比来作指标。 裂隙:固结的坚硬岩石中,一般仅残存很小部分孔隙,而存在有各种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隙。裂隙的多少一裂隙率表示。裂隙的描述包括裂隙的连通性、张开性(宽度)、裂隙率、充填情况等。 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或空隙称为溶穴(隙)。以岩溶率表征。

《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实习讲义

Ⅰ 实验部分 实验一、松散岩石孔隙度、持水度和给水度的测定 岩石的空隙是地下水赋存的场所和运移的通道, 作为含水介质, 空隙的性状严格控制着地下水的分布、埋藏和运动特征。 在孔隙水研究中,首先要对岩石的孔隙度、持水度和给水度进行实际测定, 以了解岩层容水、持水和给水能力等方面的水文地质特征。 岩石的孔隙度是用以表征岩石容水性能的重要指标; 岩石的持水度是用来表征岩石在重力作用下仍能保持一定水量能力的指标; 岩石的给水度是表征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所释出或给出水量大小的指标。岩石的给水度是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一个重要参数, 也是矿坑排水或疏干、建筑工程地基设计和施工等工作必需的一个重要水文地质参数。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次实验, 使学生加深对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概念的理解, 掌握室内测定基本方法; 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和记录, 分析本次实验后面的相关问题, 写出实验报告书。 二、测定方法及原理 松散岩石的孔隙度、持水度与给水度测定方法, 通常有高柱仪法和加压法, 前者适用于砂和亚砂; 后者则用于粘土及亚粘土。 本实验为高柱仪法(图Ⅰ—1), 用以下两种方法均可求得其相应参数。 (一)、直接测定水量法 根据定义, 只要测出装入高柱筒中 干试样的体积(V 干试样)、试样饱水时所 用水的体积(向供水瓶内加入的水和剩 余水的体积之差),即 : V 饱水=V 加水― V 剩水 和在重力的作用下试样排出水的体 积(V 排水), 则试样所保持的水体积(V 持水) 为: V 持水=V 饱水 ― V 排水 据此, 就可求出相应的孔隙度(n)、 图Ⅰ—1 高柱仪测定装置 持水度(s r )和给水度(μ)。 1—高柱筒 2—橡胶管 3—橡皮塞 4—金属网 (二)、间接测定水量法 5—调流量管夹 6—接水桶 7—供水瓶 先将干试样装入高柱筒, 并测出干试样体积(V 干试样), 倒出干试样, 并将干燥试样称量获得其总重量(W 干试样)后, 再装入高柱筒, 并加水饱和, 最后使其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由流出, 直至排尽。根据试样所排出的水量(V 排水)、试样饱水时的含水率和重力作用下仍能保持的含水率与试样总重量W 干试样,就可求出砂土的 V 持水及 V 饱水。然后再由后面式子求出相应的孔隙度(n)、持水度(s r )和给水度(μ)。 砂类土孔隙度等于其容水度; 而膨胀性粘性土的孔隙度往往小于其容水度。 三、测定装置(图Ⅰ—1)及所用器具 漏斗、塑料桶、供水瓶、支撑铁架、流量调节阀、高柱仪、接水桶、样品盒、托盘天平、橡胶塞、牛角勺、烘箱、电子天平。 四、测定步骤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004-5 学时:50 学分:2.5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水文学及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阐述地下水形成、赋存和运动的一般规律,目的是建立起水文地质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主要讲授地下水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课程内容是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框架。通过《水文地质学基础》的学习,学生能深入理解地下水赋存空间的特征,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运动机制与规律,地下水物理化学成分的基础理论,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以及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等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分析与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并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基础。 基本内容 1. 序言:了解课程研究内容和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掌握地下水功能。 2. 自然界的水循环:了解地球上的水与量的分布,简介我国的水循环状况与水量分布特征;掌握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概念。 3. 岩石中的空隙:掌握岩土中空隙的三种类型孔隙、裂隙和溶穴;重点掌握孔隙的大小、多少(空隙率)的表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不同空隙的特征与他们之间的差异。 4. 空隙中的水与水理性质:掌握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了解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的特点;重点掌握岩土孔隙度、给水度、持水度的概念和他们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了解容水度、含水量、透水性的概念。 5. 地下水的赋存与分类:掌握包气带与饱水带,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的定义,地下含水系统的概念;了解地下水划分依据与划分类型;掌握潜水、承压水与上层滞水的概念、划分与表示方法,以及其相互转化条件。 6. 地下水运动基本规律:重点掌握达西定律及其表示方法,并理解渗透流速、过水断面、水力梯度、渗透系数的概念和物理含义;掌握均质各向同性介质中定性流网的绘制方法,学习流网在水文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应用。 7. 包气带水的分布及运动:掌握毛细负压、毛细上升高度和毛细上升速度的概念;了解砂土中水的毛细上升高度与速度确定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8.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掌握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七种主要离子成分,了解它们的来源及指示意义;重点掌握水化学成分的主要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硫酸作用和脱碳酸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水化学成分的表达方式与分类。 9.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了解地下水补给来源与方式;掌握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过程、影响因素及补给量的确定;了解地下水的各种排泄去路;重点掌握泉的出露条件、类型及其意义;了解蒸发与泄流发生条件与影响因素;掌握地下水排泄量的初步估算方法。 10. 地下水系统:了解地下水系统相关概念的形成,掌握地下水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的概念、划分方法与两者的关系;重点掌握地下水流动系统的特征和划分意义;学习地下水流动系统的分析方法。

《水文地质学基础》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水文地质学基础》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地表水环境 地表水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江河、运河及渠道)、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以及入海河口和近岸海域。水环境保护目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取水口,涉水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湿地、重点保护与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渔业水体,以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 水污染当量根据污染物或者污染排放活动对地表水环境的有害程度以及处理的技术经济性,衡量不同污染物对地表水环境污染的综合性指标或者计量单位。 控制单元综合考虑水体、汇水范围和控制断面三要素而划定的水环境空间管控单元。 生态流量满足河流、湖库生态保护要求、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所需要的流量(水位)与过程。 安全余量考虑污染负荷和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之间关系的不确定因素,为保障受纳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安全而预留的负荷量。 地下水环境 地下水地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藏和分布、含水介质和含水构造等条件的总称。 包气带地面与地下水面之间与大气相通的,含有气体的地带。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岩层的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 潜水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相对隔水层间的具有承压性质的地下水。 地下水补给区含水层出露或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等入渗补给的地区。 地下水排泄区含水层的地下水向外部排泄的范围。 地下水径流区含水层的地下水从补给区至排泄区的流经范围。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进入输水管网送达用户的且具有一定供水规模(供水人口一般不小于1 000人)的现用备用和规划的地下水饮用水水源。 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小于一定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小于1 000人)的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 地下水环境现状值建设项目实施前的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值。 地下水污染对照值调查评价区内有历史记录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或调查评价区内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较小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 地下水污染人为原因直接导致地下水化学、物理、生物性质改变,使地下水水质恶化的现象。 正常状况建设项目的工艺设备和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均达到设计要求条件下的运行状况。如防渗系统的防渗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防渗系统完好,验收合格。 非正常状况建设项目的工艺设备或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因系统老化、腐蚀等原因不能正常运行或保护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时的运行状况。 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潜水含水层和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且具有饮用水开发利用价值的含水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大气环境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二类区中的居住区、文化区和农村地区中人群较集中的区域。 大气污染物分类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态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按生成机理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其中由人类或自然活动直接产生,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目标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目标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及对象:地质、岩土专业全日制三年中 等专科学校 学时:64 学时 1、课程的教育目标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环境工程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也是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资源勘察、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岩土工程方向)等与地下水有 关专业的必修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与地下水有关问题进行水文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 的知识: ★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在所学专业的地位,对水文地质学有一个整体的认 识。

★重点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和基本研究方法。 ★掌握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特征和规律, 学会运用水文地质学原 理,科学分析和解决相关水文地质问题的思维方 法。 ★掌握简单的水文地质专业作业方法。 3、课程的内容、结构框架和基本要求、学时分 配 1)课程的内容、结构框架、学时分配

质性质)及其相应的定量表达式。深刻理解由抽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所导致的松散岩石的固结压密现象,使岩石的孔隙度、给水度、渗透系数等参数减小的作用机理—有效应力原理。 重点和难点 岩石的空隙性;有效应力原理。 教学提示 本章应着重阐明岩石的空隙性与水的储容和运移之间的辨证关系,为含水层和隔水层概念的理解打下基础;结合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松散土层固结压密现象阐明有效应力原理(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为以后学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变形问题准备理论基础。授课时应配合实验及各种直观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地下水在地质剖面中的分布;掌握含水 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相对性);深刻理解地下水赋存特征对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 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9.蒸发是指在100℃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四、简答题 1.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2.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3.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与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4.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 地表水、包气带水及饱水带中浅层水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而变为水蒸气进入大气圈。水汽随风飘移,在适宜条件下形成降水。落到陆地的降水,部分汇聚于江河湖沼形成地表水,部分渗入地下,部分滞留于包气带中,其余部分渗入饱水带岩石空隙之中,成为地下水。地表水与地下水有的重新蒸发返回大气圈,有的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返回海洋。5.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区别? 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 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为小循环。 6.水循环的作用? 一方面,水通过不断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另方面,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五、论述题 1.1.影响水面蒸发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影响因素有:气温、气压、湿度和风速。 气温愈高,绝对湿度愈低,蒸发愈强烈,反之,蒸发愈弱。 气压是通过气压差的大小影响空气对流而影响蒸发的,气压差和风速愈大,蒸发就愈强烈,反之,蒸发愈弱 2. 自然界水循环的意义? 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使水质得以净化;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维持生命繁衍与人类社会发展;维持生态平衡。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一、名词解释 1.岩石空隙:地下岩土中的空间。 2.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3.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的体积。4.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5.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6.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7.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8.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 9.重力水:重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因而能在自身重力作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10.毛细水:受毛细力作用保持在岩石空隙中的水。11.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孔隙上升形成一个毛细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 12.悬挂毛细水: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细土层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联接的毛细水。 13.容水度: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14.重量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与干燥岩石重量的比值。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和指导书

水文地质学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 《水文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一孔隙与水 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 1.加深理解松散岩石的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的概念。 2.熟练掌握实验室测定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的方法。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 1.熟悉给水度仪并对仪器进行标定。 2.测定三种松散岩石试样的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 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四、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讲义》 实验二达西渗流实验 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 1.通过稳定流条件下的渗流实验,进一步理解渗流基本定律——达西定律。 2.加深理解渗流速度、水力梯度、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熟悉实验室测定渗透系数的方法。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 1.了解达西实验装置。 2.根据达西公式: Q = KωΔH/ L = K Iω,测定不同试样的渗透系数K 。 式中:Q——渗透流量;ω——过水断面面积;ΔH ——上下游过水断面的水头差;L——渗透途径; I ——水力梯度。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 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四、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指导书讲义》

实验三潜水模拟演示 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 1.熟悉与潜水有关的基本概念,增强对潜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感性认识。 2.加深对流网概念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 1.观察地表径流。 2.确定潜水面形状。 3.分析地下水分水岭的移动。 4.演示不同条件下的潜水流网。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 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四、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讲义》 实验四承压水模拟演示 一、实验课程目的与任务 1.熟悉与承压水有关的基本概念,增强对承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的感性认识。 2.练习运用达西定律的基本观点分析讨论水文地质问题。 二、实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安排 1.分析讨论承压含水层补给与排泄的关系。 2.观测天然条件下泉流量的衰减曲线。 学时安排:2学时。 三、实验课程考核 完成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 四、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章至洁等,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实验指导书:《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讲义》 《水文地质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孔隙与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 01.教学单位名称:环境与资源学院02.课程代码:642003 03.课程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A04.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Hydrogeology 0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06.课程性质:必修 07.课程学时:48学时,其中包含实验8学时08.课程学分:3 09.授课对象: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开课学期:4学期(春季) 10.选用教材: 张人权主编:《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2011年,第六版.主要参考书: [1]薛禹群主编:《地下水动力学》,地质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2]沈照理等编著:《水文地质学》,科学出版社,1985年 [3]R.H.布朗等编,赵耿忠、叶寿征等译:《地下水研究》,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 年 [4]任天培主编:《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6年 [5]霍崇仁等编:《水文地质学》,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年 [6]朱学愚、钱孝星编著:《地下水资源评价》,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7]R.A.费里泽著,吴静芳译:《地下水》,地质出版社,1987年 [8]石振华,李传尧主编:《城市地下水工程与管理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9]王大纯,张人权等主编:《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95年,第五版.大纲执笔人: 11.课程中文简介: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主要讲授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地下水动态与均衡、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基本特征等,为本专业的其它课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12.课程英文简介: Foundation of Hydrogeology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in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Hydrology and Wal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The course inl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in hydrogeology, the physical mechanics of groundwater flow, the hydro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s and processes, groundwater regime and balance, and groundwater types. The knowledge herein forms the foundation of learning the hydrogeology. 13.京程装承任务、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教学任务: 本课程主要讲授地下水的功能,水文循环及其影响因素,岩石的空隙类型及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及水化学分析表示方法,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的基本特征等基础理论和方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地下水的形成、埋藏、交替循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各种水文地质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 (1)了解地下水的功能; (2)掌握岩石空隙与地下水的关系: (3)掌握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4)掌握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作用及水化学分析表示方法; (5)掌握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及地下水系统理论; (6)掌握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分析、计算方法;

水文地球化学 教学大纲

《水文地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Hydrogeochemistry 课程编码:081420016 总学时:32 实验学时:学分:2 适用对象:地质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等 课程 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1. 水文地球化学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 2. 本课程能够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各种组分在其中的运移规律,从而为为同学们在选修后续的有关课程如地下水运移模拟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章绪论 授课学时:2 基本要求: 水文地球化学的含义;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意义 重点:掌握水文地球化学的含义及其研究的基本意义。 第2章水溶液的物理化学基本知识 授课学时:6 基本要求: 水的结构与性质;物理化学作用 重点:掌握溶解平衡、碳酸平衡;地下水中的络合物的计算;氧化还原作用,包括基本 原理、Eh-pH图的绘制及地下水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吸附作用,包括吸附种类和吸附机理、 离子交换以及有关的方程等。 难点:地下水中的络合物的计算;Eh-pH图的绘制。 第3章地下水中元素(组分)的迁移 授课学时:6 基本要求: 元素迁移的方式;影响元素迁移的因素;化学元素的移动性;地球化学垒。 重点:掌握地下水元素迁移的方式及影响元素迁移的因素;了解地下水化学元素的移动 性、地球化学垒。 难点:影响地下水元素迁移的因素 第4章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及成分的形成与特征 授课学时:8

基本要求: 关于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的概念;渗入成因地下水成分的形成与特征;沉积成因地下水成分的形成与特征;火山成因-热水循环地下水成分的形成与特征;地下水成分的特征与分布。 重点:掌握三种成因地下水成分的形成与特征;掌握地下水成分的特征与分布规律,了解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的概念。 难点:地下水成分的特征与分布规律 第5章地下水圈化学的基本特征 授课学时:4 基本要求: 地下水圈的概念;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特征;地壳中的地球化学循环重点:掌握地下水圈的概念及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特征;了解地壳中的地球化学循环规律难点: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特征 第6章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授课学时:2 基本要求: 地质-水文地质学方法;同位素方法的应用;热力学方法的应用;其它方法。 重点:掌握地质-水文地质学方法;了解同位素方法的应用、热力学方法的应用及其它方法。 难点:地质-水文地质学方法 第7章水文地球化学的应用 授课学时:4 基本要求: 地热;矿水;地下水质与地方病;地下水污染;成矿作用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球化学找矿的一般原理。 重点:了解成矿作用的水文地质条件及水文地球化学找矿的一般原理,掌握矿水、地下水质与地方病、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因素。 难点:矿水、地下水污染的影响因素 三、学时分配

《地下水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下水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Dynamics of Groundwater 课程编码:081420017 总学时:40 实验学时:6 学分:2.5 适用对象:地质工程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水文地质学基础》。 大纲住撰人:大纲审核人: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1、本课程为地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 2、本课程的目的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认识地下水的运动规律, 掌握地下水运动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水量问题,建立地下水的数学模型,学会其求解的有效方法(解析法、数値法、模拟实验法等), 以解决水文地质的计算评价,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问题,为学好专业课和日后 从事地下水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概念 授课学时:8 基本要求: 1-1、渗流与典型体元、渗流的运动要素 1-2 渗流基本定律 1-3 地下水通过非均质岩层突变界面的折射现象 1-4流网 1.各向同性岩层地下水的流网特征 2.各向异性岩层地下水的流网特征 重点:掌握典型体元、非均质各向异性、非均质各向同性、均质各向异性、均质各向同性的概念,正确区分地下水质点实际流速、空隙平均流速和渗透流速。 难点:正确区分地下水质点实际流速、空隙平均流速和渗透流速 第2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 授课学时:8

基本要求: 2-1渗流的连续性方程 2-2水和多孔介质的压缩性 2-3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2-4潜水流动的布西涅斯克微分方程 2-5定解条件及数学模型 重点:掌握地下水弹性储存的含义,掌握弹性释水系数和重力给水度的概念;掌握渗流的连续性方程,潜水、承压水和越流含水层中地下水非稳定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的推导过程;熟悉定解条件,并能够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难点:渗流的连续性方程,潜水、承压水和越流含水层中地下水非稳定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 第3章: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 授课学时:6 基本要求: 3-1均质含水层中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 3-2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向河渠一维稳定流动 3-3无入渗潜水含水层中地下水向河渠二维稳定运动 3-4无入渗潜水含水层中地下水向河渠三维稳定运动 3-5均匀稳定入渗的潜水向河渠二维稳定运动 3-6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向河渠一维不稳定运动 3-7非均质含水层中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 重点:均质含水层中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 难点:非均质含水层中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 第4章:裘布依稳定井流 授课学时:4 基本要求: 4-1裘布依稳定井流的基本方程 4-2齐姆模型与裘布依模型的区别 重点:裘布依稳定井流的基本方程 难点:裘布依稳定井流的理解

《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Hydrogeology 课程编号:081427008 课程学时:实验学时:8 学分:0.5 设课方式:独立设课 适用对象:地质工程专业学生 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一、本实验课程教学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室内实验课是该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初步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毕业后从事勘察工作与岩土工程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实验项目目的和要求: [1].[ 孔隙与水、砂土中水的毛细运动]: (1)加深理解松散岩石的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的概念。 (2)熟练掌握实验室测定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的方法。 (3)熟悉给水度仪并对仪器进行标定。测定三种松散岩石试样的孔隙度、给水度和持水度。 (4)了解包气带中毛细水的赋存与运动特征。 (5)观测、比较不同粒径砂样的毛细上升速度。观测砂土毛细饱和带水的运移。 [2].[ 达西渗流实验]:

(1)通过稳定流条件下的渗流实验,进一步理解渗流基本定律——达西定律。 (2)加深理解渗流速度、水力梯度、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熟悉实验室测定渗透 系数的方法。 (3)了解达西实验装置。测定不同试样的渗透系数K. [3]. [ 潜水模拟演示]: (1)熟悉与潜水有关的基本概念,增强对潜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感性认识。 (2)加深对流网概念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观察地表径流、确定潜水面形状、分析地下水分水岭的移动、演示不同条件下的潜水流网。 [4].[ 承压水模拟演示]: (1)熟悉与承压水有关的基本概念,增强对承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的感性认识。 (2)加深对流网概念的理解,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观察确定承压水水面形状、演示不同条件下的承压水流网。 二、考核方式 实验报告50%,实验室综合表现50%。 三、其他说明(前需后续课程等) 无 四、教材、指导书及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教材:《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主编,地质出版社,2005 参考书:《地下水水文学》束龙仓主编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 指导书:自编

《地下水水文学实验》教学大纲

《地下水水文学实验》教学大纲 Groundwater Hydrology Experimental 课程编码:21A4201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学分: 0.5 计划学时: 16 课程属性:实验 适用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推荐教材:束龙仓等著,《地下水水文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年。 参考资料:王大纯等著,《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2006年。 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为《地下水水文学》课程所开设的实验。通过实验,应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掌握实验室测定岩石渗透系数、给水度、毛细水上升高度等要素的测量原理和方法,验证达西定律,演示潜水、承压水模拟实验,提高对直线渗透定律的理解,加深对毛细现象、毛细水、潜水和承压水的特点和水位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变化规律,明确地下水与河渠之间的水量交换过程,了解河渠间的浸润曲线形状,学会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基本要求 1、使学生理解达西定律和毛细现象,加深对渗流速度、水力坡度、渗透系数之间关系的认识,并掌握实验室测定渗透系数、毛细水上升高度的方法与步骤。 2、加深对岩土给水性/给水度概念的理解,掌握实验室测定给水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提高学生对潜水和承压水的特点和水位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变化规律的认识,学会绘制潜水和承压水等水位线图,了解河渠间潜水运动对浸润曲线形状的影响,巩固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方式及过程安排 项目一:给水度的测量建议学时: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加深对岩土给水性/给水度概念的理解,掌握实验室测定给水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式]分组实验 [场所及条件要求]室内实验,具有水/电/介质。 [作业要求]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注意保护仪器。 项目二:持水度的测量建议学时: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加深对岩土持水性/持水度概念的理解,掌握实验室测定持水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式]分组实验 [场所及条件要求]室内实验,具有水/电/介质。 [作业要求]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注意保护仪器。 项目三:毛细水上升高度的测定建议学时: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加深对毛细现象和毛细水的认识,掌握实验室测定岩石毛细上升高度的方法。 [教学方式]分组实验 [场所及条件要求]室内实验,具有水/电/介质。 [作业要求]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注意保护仪器。 项目四:达西实验建议学时:2学时

水文地质学-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Hydro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2 【总学时数】:32 【实践学数】: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重点讲授有关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赋存、地下水运动的规律、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的物化性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的生态环境特性。介绍了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气带水的运动、化学成分成因类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等。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为学生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熟悉水文地质工作的技术和方法,能阅读和分析常用的水文地质图件和资料。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应具有分析、研究、解决水文地质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后继课程有《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注:“*”为重点部分;“#”为难点部分。 绪论 水文地质学概念;研究内容;地下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水文地质学的分支;水文地质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1章地下水概论 1.1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地球上水的分布; *水循环的概念、水文循环、地质循环;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 我国水文循环概况。 *1.2 地下水的赋存 岩石的空隙性:孔隙、裂隙、溶穴的概念、表征和特征;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岩石骨架中的水、岩石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毛细水*)。 岩石的水理性质: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和透水性的概念、表征及相互间的关系; 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压密:有效应力原理*、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包气带与饱水带:概念;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理解掌握概念; 地下水的分类:按埋藏条件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按介质条件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1.3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下水的物理性质:色、嗅、味、比重、透明度、温度等; *地下水的化学性质:PH值、硬度、矿化度、侵蚀性。 *地下水化学成份的形成作用:溶滤作用、浓缩作用、脱碳酸作用、脱硫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混合作用及人为作用。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类型:溶滤水、沉积水和内和生水。 *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析与资料整理:简分析、全分析和专门分析;库尔洛夫式、舒卡列夫分类表。 *1.4 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 上层滞水:概念及特征; *潜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位线图及其应用; *承压水:相关概念、特征(分布特征、补给与排泄特征、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等)、等水压线图及其应用; 潜水与承压水的转化。 第2章地下水的运动和动态 *#2.1 重力水的运动 基本概念:渗透、渗透流速、实际流速、水头、水力坡度、迹线、流线、流网、

《地下水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地下水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Groundwater Dynamics 课程编码: 总学时:40 实验学时:0 学分: 适用对象:水文与水资源、地质工程 先修课程:水文地质学基础、水力学 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根据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其任务和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地下水运动的基本理论,初步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地下水运动问题,建立地下水运动的数学模型,并提出相应的计算或模拟方法,以便对地下水运动进行定量分析。本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各种条件下地下水运动方程与定解条件、稳定流与非稳定流的典型解析解,深刻理解其适用条件、原理和方法。对于数值法、模拟法以及本课程涉及的新领域能有一般的了解。通过课堂教学及综合分析练习课,使学生能够应用该课程有关理论,对地下水运动、溶质运移问题进行分析计算,并能够利用试验资料数据分析地层的渗透参数。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概念 授课学时:8 基本要求: 1-1、渗流与典型体元、渗流的运动要素 1-2渗流基本定律 1-3地下水通过非均质岩层突变界面的折射现象 1-4流网 1.各向同性岩层地下水的流网特征 2.各向异性岩层地下水的流网特征 掌握典型体元、非均质各向异性、非均质各向同性、均质各向异性、均质各向同性的概

念,正确区分地下水质点实际流速、空隙平均流速和渗透流速。 第2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 授课学时:8 基本要求: 2-1渗流的连续性方程 2-2水和多孔介质的压缩性 2-3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2-4潜水流动的布西涅斯克微分方程 2-5定解条件及数学模型 重点理解地下水弹性储存的含义,掌握弹性释水系数和重力给水度的概念;掌握渗流的连续性方程,潜水、承压水和越流含水层中地下水非稳定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的推导过程;熟悉定解条件,并能够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第3章: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 授课学时:6 基本要求: 3-1均质含水层中地下水向河渠的运动 一、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向河渠一维稳定流动 二、无入渗潜水含水层中地下水向河渠二维稳定运动 1. 隔水底板水平的潜水运动 2. 隔水底板倾斜的潜水运动 三、无入渗潜水含水层中地下水向河渠三维稳定运动 1.平面上流线呈辐射状的潜水运动 2.渗流断面复杂变化的潜水运动 四、均匀稳定入渗的潜水向河渠二维稳定运动 1.流量方程 2.水头线(浸润曲线)方程 3.地下分水岭位置的确定 4.入渗强度(W)的计算 五、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向河渠一维不稳定运动 1.定流量沟(渠)渠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并应贯穿于课堂授课各环节。本文以《水文地质学基础》为例,从课程目标及定位、课程体系重构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实施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课程的思想政治教学进行了探索,构建了“1252”教学模式,并形成了以客观量化指标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思政是指在马×思×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以课程为育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通过寻求课程教学中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2020年6月1日,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并且明确指出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即“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课程思政模式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稳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以形成大思政育人体系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以《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些许心得和体会进行总结和归纳,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一、课程目标及定位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是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同时也是资源勘查工程等地质类专业的必修(选修)课程。该课程以地下水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阐明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方法,是一门基础知识性和实践能力性并重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在理解和掌握地下水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对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特征和规律、水化学特征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及利用辩证的思维科学分析和解决水文地质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高度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节约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意识,构筑学生的水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