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祝福》是一篇很好体现了鲁迅个人气质的一篇小说。在这篇小说里,祥林嫂的悲剧带给我们很大的震撼。

鲁迅在这篇小说里,发掘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不是经济和政治上的压迫,而是封建制度下的伦理观对于她灵魂的绞杀。

祥林嫂两次到鲁四爷家帮工,两次残酷的婚姻,无不体现了这种赤裸裸的绞杀。她被迫再嫁,却又被鲁四爷认为是不干不净,败坏了风俗。其实,正是说明了以鲁四爷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他们看来,女人是男人的私有物品。这是不能触犯的。

鲁迅不但通过鲁四老爷家的祝福祭祀的活动来体现祥林嫂灵魂的被绞杀。还将“我”这样一个形象放到小说中。虽然“我”同情祥林嫂的悲剧,但是却不能改变她的命运。尽管如此,“我”还是看到了她残酷的人生。有着浓烈的悲剧意韵。

从小说中看,祥林嫂为什么不迟不早,偏偏要在鲁镇祝福“大典”中脱离“尘芥”?为什么是在与“我”一番对话不久之后“老了”?这是否纯粹是一种巧合?这其中究竟有没有因果联系?

被迫再嫁以后,打击便接踵而至。丧夫,尤其是失子,使祥林嫂深陷自责和思念之中,不能自拔;鲁镇人的奚落、挖苦,又是雪上加霜;而柳妈“锯成两半”的阴司之说,更是对祥林嫂的沉重一击。当捐了“门槛”而仍不能洗雪“罪过”时,祥林嫂的精神终于彻底崩溃,由此,她沦为乞丐,在生的艰难和死的恐惧的极度痛苦中挣扎。

并且,生的艰难和死的恐惧,对祥林嫂而言,并不具有同等意义。不仅后者是前者的直接原因,而且,正是后者催使祥林嫂加速衰老,生命力加速损耗,“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主要是由于对死的恐惧的折磨所致。反过来,即便祥林嫂生命之火至于微弱而仍然难以刹那熄灭,也主要是由于对死的恐惧的“精神”支撑。

我们可以想像祥林嫂在精神上长期遭受的煎熬,进而也可以想象祥林嫂摆脱恐惧的强烈的内在渴求,然而,身边的鲁镇人是不愿也不能给予祥林嫂任何帮助的。“我”的出现,给祥林嫂带来一线转机,摆脱恐惧的欲望至此才可以转化为行动。魂灵有无的问题,便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也许问题太紧要了,它使祥林嫂几乎是本能地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为正式对话创设了一个令“我”不得随意敷衍的氛围。“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的话权威可信。“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将要问的“一件事”,关系重大。“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严肃、郑重。

对“我”来说,魂灵有无的问题本来很简单,但是祥林嫂的一连串举动,让“我”“踌蹰”了。“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在减轻祥林嫂“苦恼”的动机支配下,一番紧张思索,“我”最终还是“入乡随俗”地作了回答。

那么,祥林嫂从与“我”的对话中究竟得到了或证实了什么?综合起来看,有三点:一是有魂灵,二是无地狱,三是与死去的家人能见面。

如果完全拘泥于语言,上面的结论是难以立住脚的,因为“我”回答的三个问题,没有一个是断然肯定的。“也许有吧”,“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见面不见面呢”,这些都有点含含糊糊。但如果设身处地想想祥林嫂的处境和心境,就容易理解了。她在鲁镇从来不曾听到怀疑灵魂地狱的言语,她眼下极想听到的是对自己有利的声音,因此,不管“我”的回答是如何的含糊,只要留有余地,从趋利避害的心理取向上说,都不足以妨碍祥林嫂作出自己的选择:“也许有”,即是“有”;“未必”有,即是“无”。

我们当然更应该依据对话本身来理解。首先,从部分对话的内容看,“我”对地狱的否定,其倾向就较为明显:“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然而”一词引出的是句意的重心所在。而否定地狱,恰恰是祥林嫂最为关注和最为期盼的。其次,从整个对话的逻辑看,祥林嫂提出的三个问题之间,是一种链式关系,只有确认了前一个问题,才会引出紧随的后一个问题。即是说,只有肯定了魂灵存在,才会引出地狱有无的问题;只有肯定了地狱不存在,才会引出与死去的家人能否见面的问题。因此,当祥林嫂提出有无地狱的问题,同时也就意味着她对灵魂的肯定;当祥林嫂发出与死去的家人能否见面的追问,同时也就意味着她对地狱的否定。再次,从具体的对话情境看,“我”的“胆怯”的情态,“说不清”的搪塞,慌张离去的行为,在还没有失却生活常识的祥林嫂看来,简直就是她自己的欲死之心被“我”识破后“我”的正常反应,因而,“我”的补救的努力,不但不能动摇祥林嫂,相反,还会使她对此坚信不疑:能与死去的家人见面。

这样,祥林嫂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的祝福大典中去世,为什么在与“我”的对话之后不久去世,便可以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

本文意在说明两点。其一,祥林嫂临终前与“我”的一次对话,应该看作是完成祥林嫂悲剧形象的最后一个情节,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情节。其二,祥林嫂的悲剧揭示封建礼教和迷信的吃人本质。当祥林嫂被迫违背了“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准则,礼教和迷信便合二为一,又迫使祥林嫂陷于欲生不能、欲死不敢的两难境地。祥林嫂终于在挣脱精神枷锁之后带着几许欣慰与希冀离开人世,这样,礼教和迷信给予祥林嫂心灵的严重毒害和摧残,在其长期艰难求生与一朝坦然赴死的前后对比中表现出来,就显得格外沉痛,格外令人警醒。而一般情况下,我们只注意到鲁镇人祝福的“热闹”与祥林嫂死时的凄凉这样显豁的外在对比。

祝福》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作者在重笔浓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的同时,还作了匠心独运的构思,那就是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的发生都是在春天。

首先看她最初的身份--童养媳

她有一个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正值青春少年的她,在婆婆家里做牛做马,把自己的青春支付在无穷无尽的劳作中,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的春天。

再看她第一次丧失,也是在春天

如果一直做童养媳,生活再苦再累,总有小丈夫长大的一天,丈夫成人后总会给祥林嫂一些依靠,不幸的是在婆家失去青春自由的祥林嫂,又在春天里失去了丈夫。在当时的中国的农村,女人失去丈夫就意味着更要听从婆婆的呵斥,要谨遵着"从一而终"的信条,所以在这个

春天,祥林嫂失去的不仅仅是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更是她做一般妇女的权利。如果说有小丈夫的祥林嫂是婆婆家的媳妇兼佣人,那么春天里失去丈夫的祥林嫂则成了婆婆家里纯粹不用付钱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随人使用随人买卖。为了躲避婆婆难堪的虐待,而逃到鲁家做了一个冬天短工的祥林嫂,在有了短暂自由之后的新春时节,又被婆家人五花大绑而去。婆婆为榨取祥林嫂最后的一点价值,用卖她到贺家坳的钱给小叔子说亲,让另一个"祥林嫂"来到婆家。

其三,再看祥林嫂一生中的又一次打击。在春天里再度丧夫且失子

嫁到贺家坳之后,尽管祥林嫂没有逃脱被卖的命运,但是她却有了一个有力气、会干活的丈夫,有了个白胖的儿子,日子可以说舒心了不少,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可怜的祥林嫂再次在春天里被抛入不幸的深渊。壮如牛的丈夫因伤寒而死,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寡而再嫁,本来就要无辜地背上不贞的罪名,再加上一寡再寡更无辜地要让满脑子封建迷信思想的人们加上"不祥"的罪名。没有了丈夫,祥林嫂还可以有做母亲的权利,但是祥林嫂的不幸仍在春天里延续,狼叼走了儿子,也叼走了祥林嫂所有的希望和生命力,甚至封建族权这条豺狼还叼走了祥林嫂夫妻二人苦心经营的家--大伯把她赶出了家门。

最后再看祥林嫂在新春的祝福中倒毙

一寡再寡,失去青春的祥林嫂,在给鲁家付出青春血汗之后,被鲁四老爷借助于封建的政权逐出了家门。流落街头的祥林嫂由于受到封建神权的毒害,在新春到来之时,又惶惶恐恐,瑟瑟缩缩地承受鬼神思想的折磨。春天本是让人充满希望的季节,鲁镇的人们在祝福的声声祈祷中盼望着幸福降临。然而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却在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带着被分尸的惊惧寂然逝去,为自己凄惨悲凉的命运划上了句号。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祥林嫂的悲剧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春天里发生,作者这一匠心的构思,真正用意不外乎有两点:一、让读者更深刻地把握祥林嫂的悲剧性;二、让读者明白在封建四权的统治下,像祥林嫂这样的旧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生命中没有"春天"可言的,封建四权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网罗着祥林嫂这样的女子生命中的一个个春天,直到吞噬她们的灵魂。

“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是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注重于“国民性弱点”的揭示,并总是用他的如椽大笔将下层社会的不幸悲剧描写出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祥林嫂是鲁迅《祝福》中的主人公,她命运多舛,一桩一桩的不幸就像一把又一把尖刀,插在她脆弱的心脏,使她终于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悲惨的死去。我在慨叹她的不幸的同时,又被这样几个问题纠缠:

1.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祥林嫂是有价值的女性,作为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她,几经抗争非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被践踏、被愚弄、被鄙视,而最终被吞噬。祥林嫂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祥林嫂挣扎于冷酷的封建制度下。故事开始时,祥林嫂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被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命。祥林嫂因此陷入“嫁而守寡”的悲惨命运中。

封建夫权要求她守节,二十六七的祥林嫂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双手生活下去,但严厉婆婆的所谋逼得她不得不出。在鲁镇,善良的祥林嫂做稳了一个廉价而又高效的奴隶,以为辛勤劳作能换来安心生存,但寻求一条生路的愿望很快破灭。封建族权向她伸出了魔掌,像捆牲口一样抢回她。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而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羞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她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祥林嫂就处于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按照封建宗法制度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要被剥夺。代表族权的大伯来收屋,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到鲁镇。二嫁再寡,祥林嫂被认为是不祥的。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背负沉重的精神负担,埋头苦干一年,以为捐门槛能减去罪孽,赢得封建神权的认可,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给她定下的“罪名”。但无情的事实表明,她是无法赎罪的,神权是永远不会包容她的。想从夫权,却守寡不得;丧夫失子,族权不容,则守家不能;忍辱赎罪,神权不容,故守命不成。既不能不守节,又不容许她守节,还要她承担不守节的罪名而受尽侮辱和损害。许寿棠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包容“四权”的封建制度的存在,注定了社会中必将发生祥林嫂的悲剧

祥林嫂寄身于冷酷的社会环境中。鲁四老爷书房里的陈设(特别是那些书)告诉我们:这样的人自然不会太计较有人把自己家得力的女佣抢走,也自然会说出二嫁再寡的祥林嫂是“败坏风俗”的话,更自然会叮嘱四婶切不可让祥林嫂做出辱没祖宗的事。祥林嫂生活的小环境如此,大环境鲁镇亦如此。辛亥革命推翻了一个封建帝王,但中国农村的状况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年年如此”。在鲁镇这样一个封闭的农村社会中,封建势力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依旧,封建迷信对人们的毒害依旧。鲁镇是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的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这样冷酷的社会环境势必会孕育祥林嫂们的时代悲剧

祥林嫂失望于愚昧冷漠的人群里。一切依旧的鲁镇,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风俗习惯依旧。祥林嫂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人们的同情,但人们叫她的音调和先前很不同。在人们的眼里,死了丈夫祥林,她是祥林嫂;嫁了贺老六,并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她仍是祥林嫂——一辈子都是“祥林”的人。阿毛的故事,起初曾赢得些许同情,日子一久,时间便腐蚀了这份浅薄的同情,不久竟成了人们满足个人心理所需的谈资,后又居然成了嘲笑、挖苦祥林嫂的材料,甚至额角的伤痕,也成了人们奚落的内容。吃斋念佛的柳妈主观上想救祥林嫂跳出苦海,客观上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三从四德”“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封建毒素充斥了当时社会各个角落,浸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许多深受其害的普通群众的心灵深处。封建统治造成了国民的愚昧和冷漠。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痛心地写出了一群愚昧麻木的看客,《祝福》中也有这么一群愚昧冷漠的看客,他们甚至还无形中成了帮凶,有意无意地将祥林嫂往绝路上推er。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病态社会中人们麻木的精神状态。面对这样愚昧冷漠的群众,悲剧的发生完全成了可能,正如丁玲所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叼走阿毛的是狼,夺走贺老六的是疾病,把善良的祥林嫂逼上死路的是比狼和疾病还要凶残的封建礼教。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2.造成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天命”与“人事”相比,“天命”是否也占一定的比例成分?如果祥林嫂没有这带偶然性的不幸,这个形象是否有那么巨大的悲剧意义?

倘若我们姑且承认一个人丧夫丧子是一种“偶然”, 而“偶然”又暗契了一种“天命”, 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祝福》揭示祥林嫂的痛苦是以丧夫失子这种偶发事件为起点的, 小说对她丧夫失子当时的痛楚并没有正面叙写。如果我们仅从她丧夫失子的遭遇以及她倒毙雪地的结局来判断她的不幸, 那我们看到的仅是一个悲剧轮廓而已。鲁迅把视点意味深长地投向了丧夫失子

这种偶发性的大的人生波澜之后的相对平静的日常生活中。生活中“丧夫失子”往往以剧烈的形式表现出来, 但鲁迅无意表现这一点,《祝福》不是关于一个妇女如何丧夫失子的故事。《祝福》叙述的是祥林嫂成了寡妇之后的一般生存状况, 是那个社会对一个理当同情的寡妇作出怎样的反应, 我们正是从这个恶劣而固执的反应中, 看到那个社会的阴冷、病态、朽坏, 进而完成对那个社会的道德评判

祥林嫂的悲剧正是以“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最终“毁灭”而结束。祥林嫂的悲剧充满了悲哀的情调,不俱备崇高美的特点。鲁迅说:“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乎没有事情的悲剧却多在鲁迅的笔下,祥林嫂这类凡人悲剧人物大大多于夏瑜那种英雄悲剧人物。显然,祥林嫂的悲剧使人“哀其不幸”,顿生同情和怜悯之心,促使人们去进行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认清封建制度,特别是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去进行某种自我反省——决不能企求做一个坐稳奴隶位子的奴隶,从而得到真的启迪。这正是祥林嫂这种善的凡人悲剧的审美价值所在

《祝福》中人物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是非常正常的, 没有兵祸、水灾等, 社会正常运转, 腐而未朽, 祥林嫂倒毙雪地时鲁镇一片祥和; 鲁镇上的人们也并没有加害祥林嫂的存心,“之乎者也”的鲁四老爷也实在算不上险恶的歹人, 四婶一声“放着罢, 祥林嫂”, 虽然击碎祥林嫂绝望前细心培植的最后一丝希望, 但如实说, 那声断喝不能算十足的歹人的恶音, 那个社会绝大多数人在那种情况下都会那样反应, 或许, 我们今天还有很多人仍有那样反应的潜质吧? 那个趋利避害的小伎俩, 并非惶急的四婶的杜撰、发明, 那是社会教给她的。所以, 推动祥林嫂的悲剧不断发展的力量, 是那个正常运转的社会的内在矛盾和深层痼疾, 而不是什么偶然的神秘不可知的力量。这也是鲁迅写小说“揭出病苦”的初衷。关于这种悲剧学者杨义认为:“《祝福》是描写病态社会中正常悲剧的典范之作如果按照鲁迅的说法则是“几乎无事的悲剧”, 他说:“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 正如无声的语言一样, 非由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 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 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

从情节设计来看, 作者以祥林嫂的丧夫失子为故事端点, 以她两次鲁镇帮佣生活构成故事主体, 主体部分直接、详细叙述, 鲁镇以外, 一律概述、略述或转述, 也就是说, 丧夫失子是被置于情节主体之外或边沿的, 作品并不赖以生发意义; 特别是作品以倒叙, 将祥林嫂的死这个结局提前, 开篇即抖落谜底, 似乎刻意消弭故事的戏剧性, 我们就有了一种面对祥林嫂的一切变故的心理准备。而在有的作家那里写法是截然相反的, 仿佛在你未防备时要吓你一跳。鲁迅如此开篇的写作心理我们已无从知晓, 但这种写法对偶然性的消解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鲁迅特意把祥林嫂放在一般、普通的情况下, 而非偶然、特殊的情况下, 人物在一般情况下所遭受的痛苦、不幸更能反映“必然”的东西, 这种必然不是天命的不可逃避, 而是操纵着人物的一般生存状况的社会本真面目, 是社会对一个两度丧夫失子的寡妇的“必然”伤害以及祥林嫂的“必然”的命运走向。正如现代作家丁玲指出的:“我读这篇作品觉得这是真正的悲剧。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 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的把她往死里赶, 是一样把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因为并不是这一个人, 或那一个人才造成她的悲哀的命运的

丁玲的感悟同时为我们引出同“偶然”“必然”相关的悲剧效果问题。正因为《祝福》舍“偶然”、取“必然”, 才使丁玲感到它是一出“真正”的悲剧, 反之,《祝福》则不具备这种悲剧力量;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对这一点表达得更深刻而醒豁:“人世的惨事, 不惨在狼吃阿毛, 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作为偶然事件的“狼吃阿毛”的悲剧意义是有限的, 尽管它使祥林嫂这个不堪一击的生命雪上加霜, 但作为一个孤立、偶发事件, 它就像有时发生的溺水、雷击、车祸等偶发事件, 并没有多少社会意义。所以《祝福》刚刚涉及阿毛惨剧, 惨剧本身实际已经结束, 而思想家鲁迅敏锐地洞察到, 祥林嫂又一场真正的悲剧才刚刚悄然开始, 那就是阿毛惨剧的

“余波”、“余绪”, 小说对它进行了浓墨重彩、精雕细刻的叙述: 祥林嫂絮叨着阿毛故事, 鲁镇人的短暂的同情很快转而为猎奇、取笑, 封建礼教的伪善很快裸露成狰狞、刻毒,……紧接着, 封建礼教又借手四婶、柳妈步步为营, 以招招“辣手”将对祥林嫂的伤害引向深入。所以, 这“余波”、“余绪”才正是社会悲剧, 我们在其中领略了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有点近乎“凌迟”古刑的“蚕食”过程

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的关系, 是文学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作家,在这个问题上派生出不同的文学理念。在古希腊命运悲剧的典范之作《俄狄浦斯王》里, 不可抗拒的“定数”使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并最终刺瞎自己的双眼, 我们看到了偶然、天命对人生的损害; 到了浪漫主义作家那里, 夸张、戏剧化的情节为其主要表达手段之一。被时人称为“情节加工厂”的大仲马, 有一次将自己同儿子小仲马作了有趣的比较:“我从幻想中汲取情节, 而我儿子却到现实中去寻找它们。我创作时闭着眼睛——而他, 眼睛却睁得大大的。我描绘——他摄影而到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那里, 作品的情节同幻想、偶然性、戏剧性就拉开了距离, 他们关注的是社会, 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上持唯物主义态度, 处理故事的偶然性、戏剧性小心谨慎, 以反映生活为原则, 总要将偶或性降低到最小、最适宜的限度

鲁迅小说完美地承袭并发扬了批判现实主义传统, 它以对现实的深刻、精确、艺术的描写, 显示了鲁迅不愧为对中国社会把脉最准的伟大思想家、小说家, 鲁迅小说绝不以夸张、乖戾来媚俗、邀宠, 表现出一派大家风范。《祝福》作为鲁迅小说中的典范之作更是如此, 祥林嫂的悲剧不以偶然性为支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看到鲁迅是如何将偶然的成分剥离的

3. 祥林嫂的痛苦主要是精神痛苦

祥林嫂的痛苦主要是精神痛苦er。她像牲口一样被卖到贺家土奥是一次严重的精神摧残, 再寡以后回到鲁镇, 遭受的是一场群体性的恶毒的精神迫害er。鲁镇社会的迫害是那么成功有效、斯斯文文! 社会借手的诸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其他的一律仇视的面孔们, 巨大的思想惯性使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异样, 他们有谁会承认或意识到迫害了祥林嫂呢? 小说里祥林嫂的精神呈现了一道忧惧、哀恸、痛苦、痴木、崩溃的令人颤栗的辙印。那是怎样的碾轧留下的呢?

《祝福》的开头部分写祥林嫂的人生尾声具有撼人心魄的力度。被恐怖越揪越紧的祥林嫂, 其恐怖并非因为迎面而来的死神, 饥寒交迫、心力交瘁、至微至陋、目不识丁的祥林嫂, 迸发出仅存的一丝活力, 却强烈关注起了灵魂的有无这个原本大是大非的问题! 这里包蕴着鲁迅的一个大发现, 人世间居然有凌乎死神之上的大恐怖! 那个被大恐怖笼罩着的末路人, 还有谁比她面对死神更“坦然”!

归结起来, 祥林嫂的精神痛苦表现在想做人而失败。她的全部的希望就是能够过平常的起码的生活,但就连这个希望也终于全部破灭。如果祥林嫂所希望的生活是她不应该达到或者是她想从一个侥幸的机会达到的,那么,她的失败也许会成为喜剧,或者带着眼泪的喜剧,但祥林嫂却完全不是这样。她是这样纯朴,这样善良,这样安分,在她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幻想。她在来到鲁四老爷家里的时候,就连表面也看到她带着刚死去了丈夫的悲哀。单现在这种繁重的劳动,便使她感到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如果这样的生活并不受到侵扰,并没有很快便遭到破坏,祥林嫂也许便这样安然地度过她的一生er。“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自然也为她欢喜,但同时也感到悲哀,因为她所希望的,所感到满足的生活,只是这样起码的生活,其实对于她来说还是很不公平的生活,因而这希望和满足本身,便是带着悲剧性的)后来她生了阿毛,又“白胖”了一次,可见,她的所谓“做人”也就是有活做、有饭吃地做稳有点生物意义的奴隶而已。正如写过《祝福》一年多之后鲁迅在杂文里指出的: 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做稳奴隶是祥林嫂一生中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她第一次到鲁镇, 鲁四老爷的“皱眉”清楚的显示了她的作人之“虞”, 所以当鲁四老爷接受了她, 她祥林嫂还有什么理由不“白胖”呢?

随着她日常生活的展开, 我们看到她的作人之“虞”, 被她所属的那个社会, 不断恶性扩张、膨胀, 直至一顶奴隶的桂冠让祥林嫂不可企及, 于是她的生命只剩下了死。祥林嫂作奴隶而失败的过程, 伴随着她强烈而深刻的精神痛苦, 使她生命里的每一个日子无不苦涩而艰难

作为最底层的农村寡妇, 她当然有物质痛苦, 寒冷、饥饿、疾病随时就能袭击她, 她第一笔工钱被婆婆掳走, 第二笔工钱被土地庙掠去,《祝福》略提了这两次“洗劫”; 但是她的精神至哀至痛, 顾不上、感不到物质的痛苦, 她被捆在贺家土奥的花轿里哪里会记起婆婆拿去的那笔工钱? 相对于物质痛苦, 精神痛苦是更深层次的。在习惯观念中, 旧时代的农民备受的是物质的痛苦, 而《祝福》向我们展现的却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旧时代中国农妇的一部令人揪心的精神灾难史, 此前恐怕还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文人以如此悲天悯人的情怀, 屏息体察了一个农妇的精神的苦难历程。我们应当把这视为《祝福》的成就之

4. 祥林嫂的痛苦也是一种相对比较清醒、自觉的精神痛苦

祥林嫂的痛苦也是一种相对比较清醒、自觉的精神痛苦。我不太同意视她为麻木、愚昧的观点。难道祥林嫂要对自己的悲剧负一部分责任吗?人们习惯将鲁迅笔下的很多小人物贴上“麻木”的标签, 其实我们应该根据作品实际分析, 否则我们自己倒有点“麻木”了

鲁迅比那个面对祥林嫂的询问支支吾吾的“我”更同情祥林嫂, 对她只有“哀其不幸”的一面er。但一种有代表性的由来已久的观点认为, 鲁迅对祥林嫂也有“怒其无争”的一面, 换句话说, 她和诸如阿Q、闰土之流一样, 是麻木而愚昧的。我看不出什么矛盾, 对祥林嫂的所作所为我更多的倒是理解。同在底层, 她比阿Q、华老栓、闰土等都要清醒。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农妇, 她可算得一个“明白人”, 并没有多少糊涂的成份。如果我们因为她不斗争、迷信、不知痛苦的根源等, 就认定她愚昧、麻木, 那是荒唐可笑的, 一个农妇, 哪里知晓“悲剧根源”之类形而上的东西? 我们不应超出一个旧中国“农妇”的身份特别要求她什么。正如鲁迅所说“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很多情况下, 祥林嫂的抉择是唯一的、“正确”的、“合理”的, 只是社会不因此就轻饶了她。她的抉择也是明智的, 她是一个温顺的妇人。也有人认为她有“反抗”的一面, 其实那不是“反抗”, 而是“挣扎”, 挣扎是对社会的顺应。她的一切都是在困境中趋利避害。她新寡来到鲁镇, 是为了躲避婆婆的威权, 仿佛铁树开花, 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竟真的“白胖”了一回; 她不愿再醮, 是她明智地感到如果不守住节操, 就不为社会所容, 所以她撞破额头也要保住寡妇身份; 十二块鹰洋, 一年劳动所得, 对她已不是一笔小数, 捐了一道虚无的“门槛”, 她很清醒: 必须这样。她一直是非常清醒的, 一直在闪闪躲躲, 但一次次受到伤害, 总让她在劫难逃。阿Q 的痛苦是不同类型的, 为了生存他令人心酸地长出一层“精神胜利法”的精神铠甲, 一般他在被碰响头、揪小辫、找不着活儿又寒又饥时才能感到确切的阵痛; 虽然阿Q 并无一丝幸福可言, 但我们可否称他比祥林嫂更“幸福”一些, 或者说祥林嫂更为疼痛? 阿Q 在《阿Q 正传》前后, 形容并无多大改变; 而《祝福》三次集中肖像描写以及十多次写到她的眼睛, 每次都有变化, 形象地凸现了一个清醒的苦苦挣扎的妇女, 面对纷至沓来的打击、剜割灵魂的钝刀, 内心所产生的急遽可怕的裂变! 最终两个形象以不同的死亡形式走到结局, 也显示了鲁迅的精确。设若阿Q 也倒毙雪地, 则可能是冻饿而死吧?

5. 祥林嫂的痛苦恒久而深广

祥林嫂的痛苦恒久而深广, 它不因事过境迁而消匿, 也不是什么不幸就只相应地引起什么样的痛苦。人生的至哀至痛, 其形式总是如此, 仿佛核聚变一样。

祥林嫂的悲剧是善的凡人悲剧。在祥林嫂身上,“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普通人对于象普通人一样生活下去的权利的追求。这样的悲剧多发生在只为满足小小的生活上的善的功利需求的普通人物身上。鲁镇上的祥林嫂正是这样的人物。她有着劳动农民特有的勤劳和纯朴的美德。丈夫死后,她以逃跑的方式来挣脱苦境。在鲁家当佣人,她的人生要求是极为低微的,很易于知足。被逼改嫁时,她闹过,闹得“真出格”。当她再一次成了寡妇又来到

鲁家时,她的身体和精神已大不如前了。捐门槛是她抗拒厄运的又一种方式。临死前,她的询问表明她对灵魂和地狱的怀疑。总之,祥林嫂为了能够活下去,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次次挣扎,却一次次失败。她没有起码的生活权利,连最卑微的生活需求也难以保障。而祥林嫂的不幸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精神上的。寡妇再嫁是“大罪名”,何况她是两次死了丈夫的寡妇;在鲁家,她既受到鲁四老爷“皱眉”的冷遇,更被视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的“谬种”。鲁镇上的人们抛给她的也只是“鄙薄”、“嘲笑”、“烦厌和唾弃”。这些给她精神上的损伤太大了。然而,世间的岐视和侮辱还不够,残酷的现实又在她的头上压下了鬼神的威严。捐了门槛,也摆脱不了这种鬼神恐怖。她“木偶人”似的,眼睛只能间或一轮。她的精神上受到了何等致命的摧残。活着,她哀苦无告,死去,磨难更深重。在鲁镇喜庆的祝福声中,她背负精神重压,终于死在街头。在《祝福》中,强大的封建势力从四面八方向祥林嫂重压下来,使得她生活贫困,处世艰难,精神上遭受着无法忍受的巨大痛苦,心灵上得不到片刻安宁。她被剥夺了自由生活的权利,被剥夺了独立的人格,她的那点卑微的求生欲望被残酷的现实压得粉碎。所以,她追求无用,挣扎失败,“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注定遭到无情的“毁灭”她因为死了第一个丈夫, 婆婆依据族权堂而皇之将她卖了, 使她无节可守, 而额角撞出的伤疤反又成了日后的笑柄、罪证; 死了第二个丈夫和儿子阿毛, 更确证了她的命硬、克夫克子、污秽不净, 于是大悲大哀后的祥林嫂的生存状况更为险恶: 鲁镇的人们不约而同地鄙视她, 唯其如此, 人们才能获得一种合乎封建道德律的内心平和。精神高压使她“记性尤其坏, 甚而至于忘却了去淘米”, 这样, 她做人的资格被人们“又冷又尖”的目光否决了, 同时她作为一个佣人的基本能力条件也一并丧失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分析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祥林嫂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她一生历经了许多坎坷和劫难: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便是已经丧夫的却只有“大约二十六七”岁的寡妇;二十七八岁时被人抢到了贺家;二十八九岁时第二个丈夫却又因患伤寒而死去;三十一岁左右时她的儿子又被狼给衔去了。之后再次回到鲁镇做短工,后来渐渐地麻木并且沦落为乞丐,最终在大年“祝福”的喧闹氛围中悲苦地被“穷死”。 究其悲剧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原因;他人原因;社会原因。 个人原因: 首先,是祥林嫂的个人信仰。她信奉神灵,并且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神灵,相信神灵终究会给她讨回一个处处遇难的不平命运的公道,终究会给她安排一个幸福美好的人生归宿。祥林嫂是中国旧社会的妇女,其思想还完完全全地受制于封建文化的桎梏之中。她没有受过新思潮的冲击和洗礼,不具有一点新思想,她把自己的梦想寄托于神灵,也把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寄予于神灵。所以,她到土地庙去捐门槛,庙主最终毕竟还是答应了她的乞求,捐了回来便“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她幼稚地深信无疑:只要捐了门槛,她就把罪给赎完了,她的命运就会得到改变,她的前途就会无限光明。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第二,是祥林嫂处世态度过于被动。当然祥林嫂是具有反抗性的,但是她的这种反抗只是自发的本能的。或许正是因为祥林嫂的思想完全还没有从封建迷信中走出来,完全没有从礼教制度束缚中解放出来,所以才从根本上注定了她的反抗是不彻底的。她没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生活理念,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祥林嫂

课文探究: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祝福》写于1924年,鲁迅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江南农村的一个小镇,还是唤作“鲁镇”。鲁镇便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以及镇上的人们、山村的婆婆、卫老婆子、大伯、还有小说中的“我”,组成了祥林嫂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祥林嫂的命运为这个环境所决定的。 1、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妇女没有丝毫的权利。尽管祥林嫂也劳动,而且又勤快能干,还是没有丝毫的权利,连最起码的人身自由也没有。男女不平等,婚姻讲财礼,等于买卖婚姻,妇女成了商品。婆婆可以强行将她抓回来卖到山里,鲁四老爷也认为无话可说,雇主也不保护女工,祥林嫂只能听人摆布,竭力“反抗”也无济于事。 2、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们以封建贞操观念歧视再婚妇女。鲁四认为祥林嫂这样再婚过的人,“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不让沾手,祥林嫂用血汗钱捐了门槛,满以为这一下赎了一世“罪名”,不料,四婶照样不准她沾手,她的精神彻底崩溃。是封建贞节观念将祥林嫂推上了绝路。 3、在这个社会环境中,人心冷漠,没有同情,没有爱。对于祥林嫂的不幸,鲁镇的男女老少,都视为笑料,没有丝毫的安慰和援助,有的只是烦厌,嘲弄和唾弃。最后被鲁家无情地打发出门,沦为乞丐,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在人们只顾“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之时,倒毙在风雪中。即便如此,还被骂为“谬种”,实乃冷酷之至。 4、在这个社会环境中,迷信观念又使祥林嫂在死亡线上饱受精神折磨。封建贞操观念使她丧失劳动机会,精神崩毁,信神信鬼,又使她怀着死后被锯成两半的恐惧。 鲁镇,旧中国村镇的缩影。这里世态冷酷,封建势力猖獗,封建迷信等旧俗盛行。鲁镇住满了吃人的,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的皱着眉,但全都闪着白历历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祥林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竭力逃避着被吃的命运,虽然她进行了一次次的抗争,但她的抗争是不可能胜利的。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

浅析鲁迅笔下祥林嫂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浅析鲁迅笔下祥林嫂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 11春汉本曾正光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逝,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抗争一生,悲剧一生的人物,到底是谁把祥林嫂推到深渊?什么原因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祥林嫂内在的奴隶性格自觉形成的原因,二是当时封建宗法制度迫害了祥林嫂。 一、内在原因——奴隶性格 《祝福》中的祥林嫂的不幸不仅在于被封建制度迫害,还表现在她被封建思想的毒害。比如,第一个大夫死后,她从婆家逃出,这应该说是一种反抗,然而,她到鲁四老爷家后,对于牛马般的劳役却居然感到“满足”,口角边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由此看出,她所追求的也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生活地位。当她被婆婆抢回卖到山里时,她又哭又闹,拼命挣扎,把头也撞破了,这也是一种反抗,可是,这种反抗归根到底只是出于遵从那个“从一而终”的信条,以至当她第二次到鲁四老爷家,别人问她为什么要改嫁时,她还竭力为自己分辩,觉很改嫁是不光彩的。正因为如此,她才相信自己是有罪的,她才对死后要被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怀着恐怖,她才很快地听从了柳妈的劝告,去捐门槛赎罪。祥林嫂面对封建礼教的残害,挣扎了,反抗了,并且多次挣扎和反抗了,面对如此强大的封建势力,这种挣扎反抗又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她的一切努力都只能是徒劳。祥林嫂不幸生活在这样禁锢重重、腐朽愚妄的封建观念和习俗如此浓重、强烈,真如泰山压顶的环境里,就是她想“反抗而不做奴隶”,但路在何方?她奴隶性格的自觉形成,这是封建礼教使然,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二、外在原因——封建制度 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纵观祥林嫂的一生,是一个充满血和泪的一生,是令人心酸肠断的一生。祥林嫂的一生是在政权、族权、夫权、神权重重枷索下痛苦挣扎的一生。在鲁四老爷所代表的政权,婆家所代表的夫权,以及堂伯所代表的族权,形成了宰割祥林嫂的硬刀子。 (一)封建社会政权的压迫 祥林嫂生活在鲁镇这样一个封闭的农村社会中,和旧中国许许多多的农村一样,封建势力对农村的统治处于绝对的地位,旧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社会,在人们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权利是至高无上的,祥林嫂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她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 鲁四老爷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鲁四爷见了就“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寡妇”,但是见她手脚壮大,劳动力强,还是默认鲁四太太留下她。这就暴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贪婪和虚伪。当知道祥林嫂的婆家来抢人时,鲁四老爷站在维护封建家长制的立场上,认为“既

浅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鲁迅作品赏评 浅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尹淑芬200842306121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抗争一生,悲剧一生的人物。有人说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是祥林嫂的婆婆,因为当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当女工后,明显白胖了。要不是她婆婆硬拉祥林嫂再嫁,祥林嫂就不会悲剧一生了。也有人说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是鲁四老爷,因为鲁四老爷是那里的知识分子,他一再嫌弃祥林嫂,并把祥林嫂赶出门。令祥林嫂成为过街老鼠,最终死在祝福的夜里。还有人说,是小说中“我”的无能导致祥林嫂的悲剧等等。 然而,我不太同意这些说法。首先,有人说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是祥林嫂的婆婆。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小说中写道,虽然祥林嫂一开始抵抗嫁给贺老六,但后来还是从了。而且他的丈夫人好,有力气,会做活,房子又是自己的;上头又没有婆婆,下面也没有小叔,日子滋润极了。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祥林嫂胖了,儿子也胖。可见,婆婆的行为并没有使祥林嫂陷入悲剧中,反倒使祥林嫂交好运了。但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没料到祥林嫂的丈夫冷寒,吃了一碗冷饭就走了。孩子啊毛又被狼叼去。从此,命运就悲剧了。其次,有人说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精神压迫导致祥林嫂的悲剧。我认为不能这么说。鲁四老爷作为地主,他对女工的这种行为可以理解。况且,鲁四老爷对祥林嫂不是太差。第一次祥林嫂来到鲁四老爷家时,脸上白胖了,而且渐有了笑影,可见祥林嫂是乐意在鲁四老爷家工作,并且生活的较好。第二次祥林嫂来到鲁四老爷家,老爷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没有直接把她赶出门,还留她下来做工。说明鲁四老爷并不是直接导致祥林嫂悲剧的。最后,我认为小说中的“我”与祥林嫂的对话也不能直接说明是我就是杀死的凶手。小说当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他,却疑惑了...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⑴如此善良的一个人,他想到只是尽力减轻祥林嫂的负担,才吞吞吐吐的说有。显然,“我”也不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那么,到底是谁把祥林嫂推到深渊

《祥林嫂的死因5篇范文》

《祥林嫂的死因5篇范文》第一篇:祥林嫂的死因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是鲁四老爷吗。是婆婆妈。是柳妈吗。是“我”吗,都不是,而是封建礼教的毒害造成。祥林嫂是旧中国一个下层没地位但善良勤劳的劳动妇女。随着丈夫的夭折,她独自跑到鲁镇当女佣,之后揭被强行改嫁到贺家坳。当她被人五花大绑强按着与贺老六拜堂时成亲,深受封建观念:“一女不嫁二夫”的祥林嫂,毅然决然地一头撞在香案上。如同她额角上永不磨灭的疮疤一样,再嫁的祥林嫂已带着终身耻辱的烙印,只能永远无尽地遭受着人们的“烦厌和唾弃”,成为世人所不齿的“渣滓”。之后,贺老六和阿毛的死亡是他遭受巨大的精神打击,再加上世人的歧视冷眼,尤其是人们根深蒂固的封建节烈观的吞噬,,使得祥林嫂和第一次来鲁镇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她手脚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再嫁的祥林嫂已逐渐为人们所唾弃不齿了。鲁四老爷嫌弃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年关祝福不让她煮福礼摆香案。柳妈诡秘地对她说:“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对生已不抱希望的祥林嫂,连死也不是她的最佳选择。她只好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以期作为千人踏万人跨的替身,赎了这一身的罪名。然而这一切注定都是徒劳的,因为一生嫁过两个丈夫又死了两个丈夫的祥林嫂,永远也摆脱不了这封建节烈观的折磨。四婶的“放着吧,祥林嫂”一声断喝,使她的精神防线终于被无情的现实彻底地

摧毁了。祥林嫂“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就这样,祥林嫂在被逐出鲁四老爷家后,在沦为乞丐以后,在大年三十的风雪之夜,怀着对死的恐惧,彻底地被封建礼教所毁灭了。所以,真正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就是封建礼教。 第二篇:祥林嫂死因的深度探讨祥林嫂死因的深度探讨 ——对“夫权、族权、神权、政权”的再解读 关于祥林嫂怎样死虽众说纷纭,但追究到祥林嫂的死因,是死于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这一点,却没有人有异议。然而这种说法,我觉得仍是过于笼统,过于抽象,应该具体的说祥林嫂的死是“夫权、族权、神权、政权”共同迫害导致的结果。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且听我慢慢说来。 先说夫权。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森严的等级观念,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早已深入人心,可谓根深蒂固。一个家庭丈夫是一家之主,当祥林嫂死了丈夫之后,祥林嫂也就失去了所有的依靠——包括生活上的、物质上的。实际上自然也就沦为了婆家的一个附属品,一个可以任意处置的商品,一个“做奴隶而不得”的失去了人身自由等同于商品意义上的“人”了。由此,婆家借助“夫权”这只无形的手,对祥林嫂加以了肆无忌惮的迫害,致使祥林嫂不堪忍受其奴役而出逃。虽然祥林嫂暂时脱离婆家魔手,来至鲁镇作佣人,然而好景不长,“夫权”的权利赋予了婆家为所欲为,闻讯而来之后,强行绑架而去,而且为了自家的私利——即她的小叔子能有钱

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和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519239733.html, 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和意义 作者:李仲刚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6年第08期 祥林嫂是鲁迅《祝福》中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在人们的“祝福”中悄然死去,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祥林嫂必须死去,成为一个悲剧人物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无论是从祥林嫂本身性格特点来说,还是从她周围的人际关系以及作者的创作目的来看,她都只能是悲剧的结局。 一、从祥林嫂本身性格特点来说 祥林嫂的性格比较复杂,主要是愚昧、麻木和不觉悟。祥林嫂逃出,是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但是她的“逃”带有很大局限性,她逃的是封建家长的专制,而不是整个封建制度。到鲁家做工,“她反满足”,实则是满足于做稳了奴隶的地位。 她撞香案反对再嫁,表现出她对自己像牛马似的被买卖的强烈抗议。但是受“女子从一而终”的封建道德束缚,她宁可撞死,也不再嫁,含有对“三从四德”的理学法则的遵从。 捐门槛,表明祥林嫂渴望享有人的一切权利,但也显示出她愚昧和落后的一面,本无罪孽,却承认自己犯了大罪,并采取封建迷信的方式去赎罪。 问灵魂和地狱的有无,表现了对神权的质疑,燃起希望之火。但把希望寄托于迷信,希望死后能见到儿子,又希望没有地狱,死后不被锯两半,更表现了她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之深。 所以说,她的反抗性格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色彩,受苦不知“苦”,中毒不知“毒”,至死不觉悟。 二、从祥林嫂周围的人际关系来看 第一,鲁四老爷。 从书房的三个细节来看:赫然醒目的朱拓“寿”字和陈抟祖师的画像,可见其思想极端守旧和反动。半副“事理通达心气平和”的对联,标示主人的品行修养和处世态度。而实际上呢?对屡遭不幸的祥林嫂是厌恶、咒骂,甚至最后剥夺了她劳动和生存的权力。既不见“通达事理”,也看不出“心气平和”。《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四书衬》三本书,也暗示鲁四老爷崇尚孔孟之道,捍卫封建道统。

祥祥林嫂悲剧成因及启示

祥祥林嫂悲剧成因及启示 按照鲁迅先生的创作初衷来看,他把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设置在鲁镇,借助她与鲁镇相关人与事,来揭示她悲剧的成因,表明礼教吃人,从而彰显小说反封建的主题。但礼教太抽象,它要借刀杀人。那么,是谁杀害了祥林嫂呢? 首先导致祥林嫂悲剧的两个人物分别是她的婆婆与大伯。 他们是祥林嫂苦难婚史的直接制造者。婆婆逼迫其改嫁,大伯在阿毛死后来收房子。他们是族权的代表,有权代替丈夫对祥林嫂予取予夺。 按此理推测,祥林嫂是信服夫权与族权的,那么,她祥林嫂在被逼再嫁的过程中,为什么闹得出格? 是她惧怕山里条件差,性格刚烈,惧怕婚姻再次不幸,反抗买卖婚姻,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追求单身的自由,还是因为她要维护“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 如果分析种种原因会发现,她在逃亡的路上虽然饥不择食,但并不是追求物欲的人,这从她不怕勤苦,可以看出。但是如果她维护人格尊严与维护节烈观并存的话,她的人格尊严就因此而 大打折扣,甚至我们会认为她的反抗表里不一:貌似反抗婆婆的干涉,实则捍卫封建纲常。也就是说,她一面维护夫权而反抗,一面又成了族权的牺牲品。 鲁四老爷和四婶曾经给过她希望,也曾经给过她深刻的困惑。

他虽然皱眉后收留了她,知道她的勤劳可以给自己带来实惠,但是实惠面前,还有一个底线,就是一定要对得起祖宗神灵,当祥林嫂再寡之后,他认定她似乎很可怜,但却是个败坏风俗的不祥之物,不能参加祖宗祭祀的活动了;当她精神崩溃前夕,鲁家及时把她赶出了家门;听到她死去的时候,还不忘骂一句“谬种”! 鲁四老爷是祥林嫂逐渐走向崩溃,最后断了经济来源潦倒而死的直接原因。 然而,祭祖活动在鲁四老爷眼里重要,我们能理解,但是祥林嫂为什么也特别看重呢?她第一次来鲁镇就一个人准备福礼,超负荷的劳动,让她感到很满足;第二次来鲁镇,在祭祖的时候,只让她烧火。她追求的是稳稳当当地被盘剥,而不是被歧视的清闲。在迷信鬼神的鲁镇人群那里,她找不到解救自己的良药,所以她寄希望给虚无的鬼神。她在受经济剥削的同时,还受到神权的威压。 祥林嫂起初对被歧视的原因还迷惑不解,为她解惑的是柳妈。这个不杀生的善女人,劝说祥林嫂捐门槛,改变被歧视剥夺劳动的现状,改变死后被锯断的命运。但这绝望中的救赎,却遭到了四婶无情的否定,祥林嫂的精神瞬间崩溃了。那个躲在暗处的善女人柳妈,导演的这出闹剧,断送了祥林嫂可悲的余生,燃尽了她最后一根希望的神经。祥林嫂既恐惧鬼神的压力,用一年的工钱去捐门槛,却又自觉维护神权的威严来改变命运。她用迷信方法去破除迷信的压力,最终却被四婶否定之后,她前功尽弃,陷入绝境。 可见,祥林嫂迷信的不仅仅是鬼神,更是他人的权利,当自己坐稳了奴隶的时候,便觉是个自由人,当自己做奴隶而不得的时候,

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祝福》是一篇很好体现了鲁迅个人气质的一篇小说。在这篇小说里,祥林嫂的悲剧带给我们很大的震撼。 鲁迅在这篇小说里,发掘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不是经济和政治上的压迫,而是封建制度下的伦理观对于她灵魂的绞杀。 祥林嫂两次到鲁四爷家帮工,两次残酷的婚姻,无不体现了这种赤裸裸的绞杀。她被迫再嫁,却又被鲁四爷认为是不干不净,败坏了风俗。其实,正是说明了以鲁四爷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他们看来,女人是男人的私有物品。这是不能触犯的。 鲁迅不但通过鲁四老爷家的祝福祭祀的活动来体现祥林嫂灵魂的被绞杀。还将“我”这样一个形象放到小说中。虽然“我”同情祥林嫂的悲剧,但是却不能改变她的命运。尽管如此,“我”还是看到了她残酷的人生。有着浓烈的悲剧意韵。 从小说中看,祥林嫂为什么不迟不早,偏偏要在鲁镇祝福“大典”中脱离“尘芥”?为什么是在与“我”一番对话不久之后“老了”?这是否纯粹是一种巧合?这其中究竟有没有因果联系? 被迫再嫁以后,打击便接踵而至。丧夫,尤其是失子,使祥林嫂深陷自责和思念之中,不能自拔;鲁镇人的奚落、挖苦,又是雪上加霜;而柳妈“锯成两半”的阴司之说,更是对祥林嫂的沉重一击。当捐了“门槛”而仍不能洗雪“罪过”时,祥林嫂的精神终于彻底崩溃,由此,她沦为乞丐,在生的艰难和死的恐惧的极度痛苦中挣扎。 并且,生的艰难和死的恐惧,对祥林嫂而言,并不具有同等意义。不仅后者是前者的直接原因,而且,正是后者催使祥林嫂加速衰老,生命力加速损耗,“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主要是由于对死的恐惧的折磨所致。反过来,即便祥林嫂生命之火至于微弱而仍然难以刹那熄灭,也主要是由于对死的恐惧的“精神”支撑。 我们可以想像祥林嫂在精神上长期遭受的煎熬,进而也可以想象祥林嫂摆脱恐惧的强烈的内在渴求,然而,身边的鲁镇人是不愿也不能给予祥林嫂任何帮助的。“我”的出现,给祥林嫂带来一线转机,摆脱恐惧的欲望至此才可以转化为行动。魂灵有无的问题,便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也许问题太紧要了,它使祥林嫂几乎是本能地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为正式对话创设了一个令“我”不得随意敷衍的氛围。“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的话权威可信。“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将要问的“一件事”,关系重大。“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严肃、郑重。 对“我”来说,魂灵有无的问题本来很简单,但是祥林嫂的一连串举动,让“我”“踌蹰”了。“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在减轻祥林嫂“苦恼”的动机支配下,一番紧张思索,“我”最终还是“入乡随俗”地作了回答。 那么,祥林嫂从与“我”的对话中究竟得到了或证实了什么?综合起来看,有三点:一是有魂灵,二是无地狱,三是与死去的家人能见面。

论祥林嫂的悲剧之源

论祥林嫂的悲剧之因 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悲剧主角。而她也是旧时代最典型的农村妇女形象的代表。她的悲剧起因与当时封建制度的压迫密切相关。 关键词:封建文化黑暗妇女悲剧 1、祥林嫂的人物定位与个性 (1)社会地位 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姓和名,人们仅以她丈夫的名字称呼她。从对她的称呼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她在社会中的地位。她只是丈夫的一个附属品。在我国封建伦理观念中,女性从来不被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她们不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也不具有独立的人格;她们的存在是从属于丈夫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夫在从夫,夫死从子,一生不具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祥林嫂,早已失去了起码的人身自由,因此,她才会在丈夫死后被婆家像卖牲口一样卖掉;才会被鲁四老爷赶出门;才会沦为乞丐;才会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悄然死去。 (2)人生经历 祥林嫂的一生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打击。第一次是丈夫祥林的死,这让她背负起了克夫的罪名;第二次是被卖给贺老六及丈夫贺老六的死和孩子阿毛被狼吃掉,这一次,给她戴上了不守节烈,败坏风俗的枷锁;第三次是捐门槛后仍然得不到鲁四老爷和太太的宽恕和谅解,当她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又慌忙大声说:“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次给了她致命的打击。祥林嫂是个勤劳淳朴、身体强健、意志坚韧的劳动妇女,她并非不想为自己的丈夫守节,但她自己是没有独立选择的权利的。婆家卖掉她,使她守节不成;而封建道德又因为她未为前夫守节对她实行了惩罚。她正是在这重重的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直至最后沦为乞丐,冻饿痛苦而死的。作品正是通过她一生的这几次重大遭遇来展示她的悲剧性格。 (3)反抗 祥林嫂的反抗可以用“逃、撞、捐、问”来概括。拿她的捐门槛来说,为了捐门槛,她默默忍受,把一年来辛辛苦苦积攒下的血汗钱捐了门槛,还忍受了那么多的践踏,理该让她赎罪了吧,但当她坦然地去拿酒杯筷子时,四婶的一声大叫彻底打破了她的幻想。“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变作灰黑”“失神的站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这是封建礼教对她的一次致命打击,她想将自己重新融入所生存的社会中的幻想彻底破灭了。作为深陷在封建礼教社会中的祥林嫂,是不可能有自我觉醒的反封建意识的,鲁迅先生在《论第三种人》一文中也曾这样说过:“生在阶级社会里,要想做一个

论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及悲剧形成的原因

目录 一、祥林嫂人物形象 (2) (一)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2) (二)封建礼教和迷信压迫下的受害者 (2) (三)倔强的反抗意识 (3) 二、祥林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意义 (3) (一)对旧社会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批判 (4) (二)对封建时期丑恶人性的揭示 (4) 结束语 (5) 参考文献目录 (6) 摘要:鲁迅作为中国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革命家,其对中国人精神的

深刻反思以及对封建社会黑暗的反思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祝福》是鲁迅小说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一部,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性与思想性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而本论文则主要是从其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这一角色展开分析,对其人物形象特征做详细而深刻的总结,并尝试着其这一人物所蕴涵的时代意义进行剖析。在加深对鲁迅文学作品了解的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理论性的探索。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小说 论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及悲剧形成的原因

一、祥林嫂人物形象 1、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祥林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勤劳、善良以及顽强等这些性格特性将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生中,遭受封建政权压迫的她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观念而难以找到生活的方向,而她的周围又都是都是受封建迷信影响的人,因而她才会借助于封建迷信来找自己受苦受难的原因,想要通过“赎罪”的方式来得到解脱。但是,却不曾想被封建迷信拉入更深的沼泽中,在祥林能力被赶出了鲁镇后死在漫天大雪中。 在封建礼教与迷信的双重压迫下,祥林嫂作为受害者,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性有着典型的代表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2、封建礼教和迷信压迫下的受害者 社会无处不在的确良神权思想,又继续给她精神上的重创。柳妈对她宣传阎王对寡妇再嫁惩罚的因果报应,这使从肉体到精神都有已受着双重奴役的祥林嫂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尽管柳妈这种并非恶意的恫吓带着封建迷信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缝隙疑。当她“捐门槛,赎了罪”后,坦然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无异是死刑判决。封建神权这最后的致命一击,无情地碾碎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除了死,她别无选择了!祥林嫂最终被封建制度这座大山压碎了。她的死,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鲁迅在揭示土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出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她第一次逃到鲁镇工谋生,这种对族权和夫权的反抗本是正当合理的。但她不懂这是她求生存的权利,她逃走的目的只是为了逃避婆婆的虐待,最后她还是被婆婆劫回卖掉。她被强迫改嫁时,也拼命反抗,但这种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论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 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面的短篇小说,而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则成为了对旧社会中妇女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进行控 诉的象征。她是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却因为夫权、族权和神权的迫害而最终丧命。 祥林嫂的悲剧始于她不幸的婚姻。她的丈夫年纪比她小十岁,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病逝了。随后,她被迫再嫁,然而再度丧夫,她的儿子还被野兽所食。在那个时代,妇女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和苦难。然而,祥林嫂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 当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佣人时,她只希望能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换取起码的生存食粮。然而,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的社会里,她连这个低微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鲁四老爷不准她拿祭祀的东西,鲁镇的人对她的经历是嘲笑、歧视,毫无同情怜悯可言。这些“吃人”的人把祥林嫂逼到了绝境,让她完全丢了魂。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人。她所受到的压迫和苦难,完全是因为这个社会用封建思想杀人。在这个社会里,封建礼教无处不在,残忍和血腥也比比皆是。祥林嫂的反抗只限于害怕人们世俗的眼光会害死她,怕誓死不侍二夫的封建礼教会杀死她。然而,她的反抗并没

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加速了她的死亡。 鲁迅通过《祝福》这部小说,表达了他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他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黑暗面,以及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所受到的不公和压迫。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控诉,也是对那些冷漠、自私的人们的批判。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推翻封建礼教,才能真正解放妇女,才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类似的悲剧。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各种问题。其中,他以《祝福》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女性角色祥林嫂,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本文将以此为例,探讨鲁迅笔下封建社会的女性悲剧。 祥林嫂是《祝福》中的主角,她是一个贫穷的劳动妇女,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的环境中。她遭受了婆婆的虐待,丈夫的早逝,儿子的离世以及社会的冷漠,这使得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即使她试图通过捐门槛来获得社会的认可,最终还是遭到了拒绝,这无疑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残酷和不公。 鲁迅通过祥林嫂,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在封建社会中,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婆婆

浅析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和原因

浅析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和原因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祝福?中祥林嫂变化的分析来表现社会的黑暗,探究出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及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祥林嫂的悲剧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宗法社会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祥林嫂代表了受剥削、愚昧、善良勤劳,虽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已有所挣扎,最终仍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悲剧 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剧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一、社会地位的卑微 祥林嫂是一个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消灭的悲剧形象。她没有自己的,人们仅以她丈夫的名字称呼她,由此便可以看出她在社会中的地位——她只是丈夫的附属品。在我国的封建伦理观念中,在那个“男尊女卑〞的黑暗社会里,女性从来不被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她们不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也不具有独立的人格,她们的存在是附属于丈夫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夫在从夫,夫亡从子。这种环境中的祥林嫂,早已失去了人身自由,因此她才会在丈夫死后被婆家像卖牲口一样卖掉,才会被鲁四老爷赶出门,才会成为乞丐,才会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悄然死去。 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整个封建伦理思想体系就是以父权思想为基点编织起来的绵密网络,而它又将这种绝对的控制与顺从的父子关系扩展到整个社会关系领域:子从父、妻从夫、弟从兄、少从老……这种思想的形成取决于经济大权的归属,在封建家庭中长辈和男人掌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所以女人必须受到父亲、丈夫、儿子的控制,必须对他们顺从,长期在经济上的压迫造成了女性的奴性意识和无改革、无创新、退缩保守的意识,也就成为其悲剧性的根源所在。祥林嫂是不幸的,她长期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奴性意识已经深深地在她的脑海里扎根,让她甘于受别人的控制,让她只知道顺从不知道对抗,只要还能生存就别无所求了,但偏偏连这么卑微的愿望也无法实现。 二、封建礼教的迫害 祥林嫂的一生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打击。一是丈夫祥林的死,这让她背负克夫的罪名;二是被卖给贺老六以及贺老六的死和孩子阿毛被狼吃掉,这一次她戴上了不守节烈、败坏风俗的枷锁;三是捐门槛儿后仍得不到鲁四老爷和太太的宽恕和谅解,当她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四婶儿又慌忙地大声说:“你放着吧祥林嫂〞,她“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连精神也不济了〞这次打击使她“直是一个木偶人〞。祥林嫂是一个善良、朴实、淳厚的贫苦农村妇女,她并非不想为自己的丈夫守节,但她没有独立选择的权利。婆家卖掉她,使她守节不成,而封建道德又因为她未能为前夫守节而惩罚她。她正是在这重重束缚下经济上受尽剥削,政治上备受压迫,精神上惨遭摧残,直至最后沦为乞丐,冻饿痛苦而死。作品正是通过她一生的这几次重大遭遇展示了她的悲剧人生。 ?祝福?中这个善良、朴实、淳厚的农村妇女,在封建的神权、政权、族权、夫权的束缚下,成为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祥林嫂的遭遇是双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状况,也是当时农村妇女的真实写照。祥林嫂的出场是一个乞丐形象,“五年前的花白的头

祥林嫂的悲剧性到底何在?

祥林嫂的悲剧性到底何在?

祥林嫂的悲剧性到底何在?

婚姻,以暴力强逼再嫁的遭遇,再次表明了祥林嫂的奴隶地位。幸而新丈夫“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加上有了孩子,她就又感到满足了。旁人也认为她“交了好运了”。可这种“满足”和“好运”,其本身就带有悲剧的性质。因为她所感到满足的,并非是不受压迫的“人”的地位,而是“安分耐劳”的奴隶式生活。但即便是这种奴隶式的生活也不得长久。第二个丈夫不久死于贫病,儿子阿毛又被狼活活地吃掉了,族中的大伯收去了房屋。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次到鲁家帮工。她虽然蒙受了如此巨大的不幸,封建宗法势力却不能谅宥她的再醮兼再寡。最后竟将她当牛做马的资格也剥夺了,使她落到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更加可悲的境地。可见,这种自觉的奴隶性格,正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内在原因。 祥林嫂的悲剧,还表现在她不仅受到封建主义政治上、经济上的压迫,更遭致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封建礼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但封建族权又允许出卖守寡的媳妇。祥林嫂要遵奉礼教守寡,可宗法势力又强迫她再嫁,她无论如何行事都是错的。由此可见封建礼教的极端虚伪。小说中的鲁四老爷──一位“讲理学的老监生”,便俨然是封建礼教的化身。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帮工,鲁四老爷就皱起了眉头,分明“讨厌她是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走,鲁四老爷只说了句:“可恶!然而……”用人被绑架,他不

免感到有损自己的尊严和役使的利益,但一想到祥林嫂的婆家有权处置守寡的媳妇,他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他的一言一行,完全是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的。因此,当第二次失去丈夫、死了孩子的祥林嫂再来帮工时,鲁四老爷便视之为“败坏风俗”的“谬种”,吩咐祭祀、祝福之类的事情决不许祥林嫂沾手。祥林嫂周围的世界,也被封建伦理道德所支配。“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祥林嫂全不理会这些事,她心中怀着一位仁慈母亲的巨大悲哀,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述儿子阿毛被狼吃掉的惨事。开始,镇上的人们颇有些同情,但不久,“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祥林嫂哪里知道,在那个冷漠的世界里,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正当她被心灵的创痛苦苦地折磨时,迷信的柳妈又对她讲述阴间的惩罚,这更使她感到极大的恐怖。为了“赎罪”,祥林嫂不惜将积年的工钱到土地庙去捐了一条门槛,自以为能够恢复“人”的地位。不料,在冬至祭祖时,她又一次遭到主人的断喝:“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打击使她的精神趋于崩溃。从此,她的记忆与体力大不如前,终被鲁家赶走,沦为街头的乞丐。到了这等地步,鬼魂和地狱的梦魇仍然咬噬着她的心。她不仅生前哀苦无告,还须怀着更大的恐惧走向死亡。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

祥林嫂之死原因剖析

祥林嫂之死原因剖析

祥林嫂之死原因剖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分析,祥林嫂悲剧的内涵作出重新的解释,指出祥林嫂之死的多重原因。其一是封建礼教各律条之间的矛盾,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饽,;其二是愚昧大众…看客”的凶眼,其三是“看客们”通过心理的暗示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罪恶感。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们。“五四”时期控诉“吃人礼教”的作品汗冲牛栋,鲁迅控诉的深刻性在于不是浮面的指出礼教吃人,而是尖锐的指出了遵从了礼教的条律,礼教依然吃人。 关键词:祥林嫂礼教看客心灵折磨 在文章的一开头,鲁迅对祥林嫂的描述是这样的: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了,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消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就是这样一个论为乞丐的祥林嫂,忽而问“我”一个很悚然的问题“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于是又由“有无灵魂”问到“那就有地狱了”红尘中的人在弥留之即大概都会关注到死后灵魂

建礼教中的这种荒谬悖论造成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她被迫嫁给了贺老六。于是祥林嫂便成了封建时代,封建礼教统治下的一个不折不扣的“谬种”。不管再嫁与否她都有违封建礼教,这把礼教的枷锁对她越套越紧,她必然被窒息而死。 鲁迅在其《灯下漫笔》中有一个十分著名的论断:“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于是将中国的历史划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史学家所谓的“一治一乱”用这一论段来分析《祝福》的主题,分析祥林嫂的命运可以说是颇有启发性的。那就是即使在太平盛世也未必见得能做稳奴隶。也就有了“作稳奴隶”与“作奴隶而不得”的问题。刀枪可以杀人但那只是在乱世,礼教亦可以杀人,而礼教杀人之酷烈在于它无论时代,无论地点,悄无声息的凌迟人的生命;如果说“作不稳奴隶”为刀枪所杀还是在乱世的话,那么礼教对生命的摧残是无所谓盛世乱世的。 封建礼教,三纲五常对人性的摧残可谓惨烈,妇女贞节是封建伦理中关键又关键的问题。多少女子的青春、生命、爱情被葬送于这烈女碑、贞女坊下。又

《浅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原因》

《浅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原因》

排除了,怕她玷污了祖先,综上所述,鲁四老爷是一个极为守旧,极其顽固的封建制度维护者,从而加剧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2.柳妈。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下层的劳动妇女,虽然柳妈的话语不多,但从少数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她的愚昧与无知麻木。柳妈是个信佛之人,当祥林嫂又向她说起过去的事时,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并阻止她说下去,接着是盯着她额角上的伤疤逗弄再用诡秘的神情说恐怖的鬼怪之事,劝她捐门槛后又把祥林嫂额角上的伤疤之事传播出去,柳妈是个以慈悲为怀的信佛者,但对祥林嫂,她不是对不幸者的同情,而是对弱者的戏耍,柳妈像祥林嫂“指路明径”捐了门槛后,祥林嫂极度轻松,以致在祭祀时坦然去拿祭祀用的酒杯而被喝止,而后精神崩溃并最终沦为乞丐,柳妈将封建鬼神说,将天堂地狱之封建说带给祥林嫂,使文章的一开头就出现了祥林嫂问我堂地狱的说法,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推上了一个新的起点。3.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受封建思想残害的人。上面提到的鲁四老爷和柳妈只是当时那个社会

中千千万万中的两个典型的人而已,而这两个人代表的却是当时社会的绝大多数人,例如《祝福》中的卫老婆子、丫鬟、祥林嫂的婆婆、叔叔、大伯等等,正是当时社会普遍人的愚昧、麻木和无知,才有了祥林嫂的悲剧,并不是其中的一两个人导致了她的这种悲剧而是众多被麻木的周围人在她的身上雪上加霜。 二、封建婚姻(婚姻悲剧) 《仪礼·丧服·子夏传》中提到:“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小”将这句话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性服从。《周易》中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从这些上看,都说明了妇女在当时没有自己的地位,要依附男人而活,虽然《祝福》中的祥林嫂所处的年代是民国时期,但那时受封建思想毒害严重,大部分人都沉浸在旧时代里,在祥林嫂的第一段婚姻中就有着一定的婚姻悲剧。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比她小十岁,文章中提到祥林嫂大概二十六

祥林嫂之死原因剖析

祥林嫂之死原因剖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分析,祥林嫂悲剧的内涵作出重新的解释,指出祥林嫂之死的多重原因。其一是封建礼教各律条之间的矛盾,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饽,;其二是愚昧大众…看客”的凶眼,其三是“看客们”通过心理的暗示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罪恶感。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们。“五四”时期控诉“吃人礼教”的作品汗冲牛栋,鲁迅控诉的深刻性在于不是浮面的指出礼教吃人,而是尖锐的指出了遵从了礼教的条律,礼教依然吃人。关键词:祥林嫂礼教看客心灵折磨 在文章的一开头,鲁迅对祥林嫂的描述是这样的: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了,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消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就是这样一个论为乞丐的祥林嫂,忽而问“我”一个很悚然的问题“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于是又由“有无灵魂”问到“那就有地狱了”红尘中的人在弥留之即大概都会关注到死后灵魂的去处——天堂或地狱?祥林嫂这样一个即将面临死亡的人,在人世间经历了那么多风雨蹂躏,为什么也单在生命的最后关注起了“灵魂的有无”“地狱的所在”呢?这与她生活的环境和自己内在的心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导致她一生悲惨命运的原因有多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封建礼教的内在矛盾,广大看客无情的凶眼和祥林嫂自我的心灵折磨。为什么这么说呢?听了笔者对祥林嫂死因和鲁迅的写作目的的分析你就会有同感。 一、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

《祝福》是鲁迅对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思想的展开。《狂人日记》控诉了封建时代“吃人的礼教”,揭开了“打倒孔家店”的序幕。《祝福》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如果说《狂人日记》通过“狂人”的“幻觉”和“精神错乱”从普遍意义上揭示礼教吃人,《祝福》则让我们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类型,形象的看到现实中礼教怎样蹂躏摧残人的生命的。这也是作者一再强调的《祝福》的宗旨所在。但笔者认为祥林嫂之死的原因还有更深的含义。鲁迅要通过祥林嫂的死来揭示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也就是说从文化层面上看,导致祥林嫂之死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礼教纲常伦理的内在矛盾。 导致祥林嫂之死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她第一个丈夫的死;二是她再嫁的后夫贺老六的死以及儿子阿毛的死。祥林嫂第一个丈夫死后她到鲁四老爷家作帮佣,其地位低微,命运已足够悲惨,而且做工十分辛苦。特别是到年底“扫尘,杀鸡,宰鹅,彻夜煮福礼,全一个担当。”如此劳作却未能使她累垮,“然而她反满足,口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见祥林嫂对于这种生活方式感到完全满足,也反衬出祥林嫂在婆家的生活更为不幸。“帮佣”的这种生活对于祥林嫂这样一个寡妇来说,已经足够幸福的了。她完全能够,也十分愿意“守住贞节”,按照纲常伦理的规范所要求的生活方式来生活。然而被人们认为如此庄重严肃,作为戒条来遵守的封建礼教却对祥林嫂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四大绳索中的夫权,要求祥林嫂在丈夫死后她必须听从婆婆对其命运的安排,否则就被认为违反礼教的条律,而她的婆婆为了小叔子娶媳妇的财礼,却要将祥林嫂嫁(卖)到深山贺家坳去,于是夫权与礼教中的对妇女“贞节”的要求在这个问题上就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