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洁净区换气次数检测方法

洁净区换气次数检测方法

洁净区换气次数检测方法

通风换气次数总结

危险化学品场所通风问题 有关规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生产、储存、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应当根据危险化学品的种类、特性,在车间、库房等作业场所设置相应的通风设施、设备,并按照国家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维护、保养,保证符合安全运行要求。 执法参考:危险化学品作业场所的通风问题,是执法检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把握作业场所封闭情况和危险化学品的物质特性两个要素。凡是在其封闭的车间、库房等作业场所并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应安装良好的通风系统。 一、检查是否安装了良好的通风系统。在封闭的车间、库房等作业场所,存有下列危险化学品的,应安装良好的机械通风系统。 (一)汽油等油品、苯类、醇类、醛类等易燃液体; (二)石油液化气、天然气、烷类、氢气、等可燃气体; (三)一氧化碳、硫化氢、氯气、氯乙烯、苯类、乳油类农药等有毒液体、气体。(四)镁、铝、铜等爆炸性粉尘; (五)石墨、炭黑、焦炭、煤、铁、锌、钛等可燃性导电粉尘; (六)聚乙烯、苯酚树酯、小麦、玉米、砂糖、染料、可可、木质、米糠、硫磺等可燃性非导电粉尘; (七)铅粉、六六六粉、铝粉、句依稀、聚乙烯等有毒粉尘。 二、检查通风设备的数量是否能满足换气次数的要求 (一)有氯乙烯外逸场所,应根据不同的氯乙烯外逸污染情况配置相应的机械通风装置。聚氯乙烯厂房通风换气设计不少于6次/h。 (二)生产中可能突然逸出大量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作业场所,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12次/h。 (三)有爆炸危险的氧气、乙炔等生产车间的事故机械通风换气次数不少于7 次/h。 (四)当厂房内具有比空气重的易燃物质时,厂房内通风换气次数不应少于2次/h,且换气不受阻碍。 当厂房内具有比空气轻的易燃物质时,厂房平屋顶平面以下1m高度内,或圆顶、斜顶的最高点以下2m高度内的容积的空气与释放至厂房内的易燃物质所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浓度应小于爆炸下限。 (五)氯气生产、使用、贮存等厂房结构,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条件换气,在环境、气候条件允许下,可采用半敞开式结构;不能采用自然通用的场所,应采用机械通风,但不宜使用循环风。 第1/2页

对新版GMP中B级洁净室换气次数的探讨

对新版GMP中B级洁净室换气次数的探讨 摘要:从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出发,提出了如何来确定B级洁净级别的换气次数问题,又从高效空气净化系统的乱流洁净室(C、D级)计算方法入手,探讨了高效空气净化系统的B级洁净室换气次数计算方法,并对其计算步骤进行总结。同时,对采用“乱流洁净室换气次数计算方法”所得B级洁净级别换气次数与原来100级层流风速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B级洁净级别;换气次数;高效空气净化;计算方法;分析;乱流洁净室 1问题的提出 从2009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了一个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到至今,人们对“意见稿”中的某些条款,争议颇多。“意见稿”中最为关注的有两点:一是洁净级别中增设了B级背景下的A级;二是粉针剂的轧盖工序应在B级背景下的A级洁净级别中进行。 “意见稿”中的洁净级别采用了A、B、C、D等4个标准,其中新增的B级标准的悬浮粒子的静态要求与原来的100级洁净级别相同,有关B级的洁净级别的悬浮粒子的标准摘录(如表1所示)。 B级洁净区主要是用于非最终灭菌产品的无菌操作,如作为A级的背景、进出A级洁净区的某些用完全密封容器盛装的物料的转运环境。 新版“意见稿”比现行的GMP增设或修改了很多内容,似乎令人生畏,但也有取消了原来一些不太适用的内容,比如原来规定的洁净级别换气次数,现在改为:“为了达到B、C、D 级区的要求,空气换气次数应根据房间的功能、室内的设备和操作人员数决定。空调净化系统应当配有适当的终端过滤器,如:A、B和C级区应采用不同过滤效率的高效过滤器(HEPA)。”新的洁净级别,无疑对新建的药厂、已经生产的药厂、乃至设计院,都是不得不认真考虑和去实践的。B级洁净区的设计,目前工程中有几种不太合理的处理方式:(1)将其设计成原来的100级层流,加上新标准的A级,差不多是满室层流。昂贵的投资和运行费用,是不用说的。(2)认为B级洁净区就是原来的100级局部层流的10000级背景,没有考虑到B级与10000级有何不同。(3)取一个大概的换气次数,如80次/h等,缺少必要的根据。 在工程设计中,如何确定B级洁净区的换气次数,涉及到B级洁净区的空调系统的设计方式。在一般的空气调节设计手册中,暂时还没有B级洁净级别的换气次数的计算方法或图表,只有相当于C级或D级洁净级别的乱流洁净室的换气次数的计算方法和图表,甚至有人认为B级洁净级别的换气次数是算不出的。 从“意见稿”对B级洁净级别的叙述来讲,并没有一定要使B级做成原来的100级层流,如何来确定B级洁净级别的换气次数,需要有一个基本理论依据。从药厂的洁净区中的层流来说,几乎是找不到符合标准的垂直的、水平的层流,所谓的层流是“准层流”,其回风是很难与送风气流方向并行,只不过是满布高效送风口而已。由此,不妨从乱流洁净室的换气次数的计算方法和图表中来探索B级洁净级别换气次数的理论依据,下面先从C级或D级洁净级别换气次数计算开始,逐步来分析B级洁净级别换气次数。 2高效空气净化系统的乱流洁净室(C、D级)计算方法 2.1当已知室内含尘浓度求换气次数时计算 2.2当已知室内换气次数求室内含尘浓度 对于一般的乱流洁净室,为了便于计算,根据上述理论计算公式和实际使用条件,已有专门绘制的室内含尘浓度和换气次数关系曲线图,直接可得到相关的结果。 2.3几个参数确定

洁净区环境监测管理规定

1.目的: 洁净区是药品生产及药品微生物检测的重要场所,为确保药品生产及检测环境符合要求,因此需要对洁净区(室)、层流工作台环境进行定期监测。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洁净区(室)、层流工作台环境的监测。 3.职责: 质量管理部QA、QC以及生产人员对本规定的实施负责。 4.内容: 4.1 区域划分: D级,口服液体和口服固体制剂的暴露工序区域;C级,主要用于物料微生物检测背景区域;A级,微生物检测暴露操作区域; 4.2 监测项目:尘埃粒子数、微生物、温度、相对湿度、换气次数、压差、照度; 4.3 测试方法依据:悬浮粒子测试方法按国家标准GB/T 16292-2010及ISO14644-1执行,沉降菌测试按国家标准GB/T 16294-2010执行,浮游菌测试按国家标准GB/T 16293-2010执行;灯检区照度应在3000LX,其他工作区域不低于300LX。 2000 ~ 4.4 监测状态:压差、温、湿度的监测应动态测试,换气次数、尘埃粒子和微生物在静态条件下测试;照度每班需检查灯管是否完整,如发现灯管损坏或更坏需仪器检测。 4.5 洁净区空调系统,在非生产班次时,空调系统作值班运行,使室内保持正压并防止结露; 4.6 各项指标监测工具、标准、监测点及监测周期见表1; 4.7 空气洁净度超过标准时的纠正措施 4.7.1 当空气洁净度中的悬浮粒子数量超过规定的标准时,由质量部联合设备部查明原因,如果换气次数和风速均正常,则可通过进行洁净环境重新清洁,按要求净化至少半小时,依法测定,应符合规定;如属过滤器问题,由设备部对初效、中效过滤器进行处理或更换高效过滤器; 4.7.2 当微生物数量超标时,则必须对此区域进行重新进行清洁,然后重新监测,测试结果应符合规定。 4.7.3 若仍旧不符合规定,则彻底调查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经过重新监测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或生产。 4.7.4 若相对湿度及压差不符合要求,由设备部对空气净化系统进行调整,确保符合规定要求。 4.8 当生产间断10天以上,必须在生产前对洁净室进行清洁消毒,并监测悬浮粒子及微生物,应符合规定。

洁净室环境监测项目及要求

审批及颁发/APPROV AL & ISSUANCE 会审/COLLECTIVE REVIEW 分发/DISTRIBUTION 一、目的/PURPOSE 明确洁净级别的范围,规范洁净室环境监测,确保生产环境达到要求。

二、范围/SCOPE 适用于车间及微生物室洁净室照度、温度、相对湿度、换气次数、风速、压差、悬浮粒子数、沉降菌、浮游菌、表面微生物、高效过滤器完整性测试等项目的监测管理。 三、职责/RESPONSIBILITY 1 质量保证部 1.1 负责本规程制订。 1.2 及时处理超警戒限/行动限监测结果。 1.3 审核趋势分析数据,及时发现不良趋势。 1.4 审查该SOP的执行情况。 2 质量控制部 2.1 负责培训环境监测取样人员。 2.2 负责取样、测试样品及记录监测结果。 2.3 负责日常环境监测记录的归档管理。 2.4 负责风速、换气次数、高效过滤器的完整性测试、悬浮粒子、沉降菌、浮游菌、表面微生物监测及记录。 2.5 参与处理超警戒限度/行动限度监测结果。 3 各车间 3.1 配合质量控制部的取样工作。 3.2 负责温度、相对湿度、压差监测及记录。 3.3 及时处理超警戒限度/纠偏限度监测结果。 3.4根据监测数据进行趋势分析。 四、术语/GLOSSARY 1 洁净区(室): 需要对环境中尘粒及微生物数量进行控制的房间(区域),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使用应当能够减少该区域内污染物的引入、产生和滞留。 2 洁净度: 洁净环境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的悬浮粒子的允许统计数。

3 洁净区分四个级别: A级:高风险操作区。如灌装区、放置胶塞桶和与无菌制剂直接接触的敞口包装容器的区域及无菌装配或连接操作的区域,应当用单向流操作台(罩)维持该区的环境状态。单向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0.36-0.54m/s(指导值)。应当有数据证明单向流的状态并经过验证。在密闭的隔离操作器或手套箱内,可使用较低的风速。 B级:指无菌配制和灌装等高风险操作A级洁净区所处的背景区域。 C级:指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重要程度较低操作步骤的洁净区。 D级:指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重要程度较低操作步骤的洁净区和非无菌原料药精制、干燥、粉碎、包装等生产操作的暴露环境。 4 单向流: 指空气朝着同一个方向,以稳定均匀的方式和足够的速率流动。单向流能持续清除关键操作区域的颗粒。 5 动态: 指生产设备按预定的工艺模式运行并有规定数量的操作人员在现场操作的状态。 6 静态: 指所有生产设备均已安装就绪,但没有生产活动且无操作人员在场的状态。 7 警戒限度: 系统的关键参数超出正常范围,但未达到纠偏限度,需要引起警觉,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限度标准。 8 纠偏限度: 系统的关键参数超出该限度,需要进行调查并采取纠正措施的限度标准。 五、内容/CONTENT 1 洁净室监测的项目: 照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换气次数、压差、悬浮粒子、沉降菌、浮游菌、表面微生物、高效过滤器的完整性测试。 2 日常环境监测的标准、频次

《10万级净化车间标准》(2015版)

10万级净化车间标准(2015版) 核心提示:10万级净化车间标准(2015版)10万级净化车间我们在很多地方都有见到过,而且很多洁净室等级的要求也基本上在这个范围,那么很多人 10万级净化车间标准(2015版) 10万级净化车间我们在很多地方都有见到过,而且很多洁净室等级的要求也基本上在这个范围,那么很多人就想了解到底10万级净化车间标准是什么呢?通俗意义上来讲10万级净化车间是指工作车间里面每立方米的微粒控制在10W以内,食品行业如果有10万级的生产车间就是相当不错的! 10万级净化车间标准就是从行业标准上来说可以理解为洁净度方面的标准,一般的洁净度等级划分通常有10级,100级,1000级,10000级,100000级,300000级! 从换气次数角度上来说: 100000(10万)级要求每小时换气18-25次,完全换气后空气净化时间不超过40分钟。 10000(1万)级别要求每小时换气25-30次,完全换气后空气净化时间不超过30分钟。 1000(1千)级别要求每小时换气40-60次,完全换气后空气净化时间不超过20分钟。

各种等级包括10万级净化车间洁净度标准参考如下: ISO 14644 根据悬浮粒子浓度这个唯一指标来划分洁净室(区)及相关受控环境中空气洁净度的等级,并且仅考虑粒径限值(低限)在0.1um~5.0um 范围内呈累积分布的粒子群。 根据粒子径,可以划分为常规粒子(0.1um~5.0um)、超微粒子(<0.1um)和宏粒子(>5.0u m)。 空气洁净度分级标准: ISO14644-1 (国际标准) 空气洁净度分级标准: GB/T16292-1996 (中国标准)

洁净区环境监测管理规程

1.目的:规定了公司洁净区洁净度的测试规则和控制标准。目的是规范洁净区的洁净度的监测,确保洁净区符合生产及质量检测要求。 2.范围:适用于我公司所有洁净区的洁净度测试和管理。 3.职责: 3.1.生产管理部:负责洁净区高效过滤器的检漏和补漏的监督管理工作; 3.2.生产管理部:负责空调净化系统的调试和使用,确保空调净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3.3.质量管理部QA:负责悬浮粒子、浮游菌、沉降菌测试; 3.4.质量管理部QC:配合负责浮游菌、沉降菌的测试。 4.内容: 4.1.1.洁净区:对尘粒及微生物污染规定需进行环境控制的功能间或区域。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使用均具有减少对该区域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 4.1.2.洁净工作台:一种工作台或者与之类似的一个封闭围挡工作区。其特点是自身能够供给经过过滤的空气或气体,如垂直层流罩、水平层流罩、垂直层流洁净工作台、水平层流洁净工作台、自净器等。 4.1.3.局部空气净化:仅使室内工作区域特定的局部空间的空气含悬浮粒子浓度达到规定的空气洁净度级别,这种方式称局部空气净化。 4.1.4.洁净度: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悬浮粒子的允许统计数。 4.1. 5.菌落:细菌培养后,由一个或几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细菌集落,简称CFU。通常用个数表示。 4.1.6.单向流:沿着平行流线,以一定流速、单一通路、单一方向流动的气流。 4.1.7.垂直单向流:与水平面垂直的单向流。 4.1.8.水平单向流:与水平面平行的单向流。 4.1.9.非单向流(曾称为乱流):具有多个通路循环特性或气流方向不平行的,不满足单向流定义的气流。 4.1.10.静态测试:功能间净化空气调节系统已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工艺设备已安装,功能间内没有生产人员的情况下进行的测试。 4.1.11.动态测试:功能间已处于正常生产状态下进行的测试。 4.1.12.置信上限(UCL)

洁净区环境监控管理规程

1目的 规范洁净区环境监控管理,确保洁净区的环境符合GMP要求。 2范围 适用于各生产车间的洁净区的监控。 3职责 QA负责各车间洁净区的环境监控。 4内容 4.1定义 4.1.1静态 4.1.1.1静态a:洁净室(区)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已安装完毕且功能完备的情况下,生产工艺设备已安装,洁净室(区)内没有生产人员的状态。 4.1.1.2静态b:洁净室(区)在生产操作全部结束,生产操作人员撤离现场并经过20min自净后。 4.1.2动态:洁净室(区)已处于正常生产状态,设备在指定的方式下进行,并且有指定的人员按照规范操作。 4.2测试项目、标准及频次 4.2.1风速、风量及换气次数 4.2.1.1风速测试:A级区进行风速测试,检测频次:每个月一次。 4.2.1.2风量及换气次数测试:A级区外的其它区域测量风量及换气次数。检测频次:至少每年一次。 4.2.1.3标准 a.A级区风速:层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0.36-0.54m/s。 b.换气次数:B级洁净室换气次数n≥50次/h,C级洁净室换气次数n≥25次/h,D级洁净室换气次数n≥15次/h。 4.2.2流型 4.2.2.1检测区域:A级区,检测频次:至少每年一次。 4.2.2.2标准:应为层流 4.2.3压差 4.2.3.1检测频次:正常投产时每天一次。 4.2.3.2标准

a.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不同等级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不低于10帕斯卡。 b.相同洁净度等级不同功能的操作间之间应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以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 4.2.4温度、相对湿度 4.2.4.1检测频次:正常投产时每天一次。 4.2.4.2标准:温度18-26℃,相对湿度45-65%。 4.2.5高效过滤器检漏 4.2. 5.1检测频次:A级区每半年用尘埃粒子计数扫描巡检法进行一次过滤器完整性测试,每年用气溶胶法进行一次过滤器完整性测试;B级、C级区每年用气溶胶法进行一次过滤器完整性测试,D级区每年用尘埃粒子计数扫描巡检法进行一次过滤器完整性测试。新更换高效过滤器要进行完整性测试。悬浮粒子检测结果异常,调查怀疑高效泄漏的可进行完整性测试。 4.2. 5.2标准:气溶胶法泄漏率应≤0.03%。(气溶胶法需外协检测) 4.2.6空气悬浮粒子 4.2.6.1灌装间A级区每批一次在线监测;B级区每个月进行一次动态监测,所有房间每3个月进行一次静态监测;C级区每2个月进行一次监测,动、静态不限;D级区每3个月进行一次静态监测,特殊情况下可进行动态监测。 4.2.6.2标准 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标准规定

空气洁净技术考点整理

1.什么是空气洁净度?什么是空气洁净技术? 空气洁净度是洁净环境中空气含尘(微粒)量多少的程度。空气洁净技术即洁净室(空间)污染控制技术。是空调工程中一种,它不仅对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对空气中的含尘粒数、细菌浓度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2.洁净室空气洁净度级别状态有哪三种? 空态、静态、动态 3.洁净空调与一般空调的区别。 1)主要参数控制侧重控制室内空气的含尘量、风速和换气次数,生物洁净室还要控制含菌量。 2)空气过滤手段要求有粗、中、高效或粗、中、亚高效三级过滤,在有些洁净室中,还需设排风过滤或排风净化处理。 3)室内压力要求对不同洁净室(区)的压差有不同的要求。 4)避免外界污染 5)对系统气密性的要求 6)对土建及其他工种的要求 4.洁净建筑的特点 洁净厂房建筑设计要综合考虑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生产设备特点、净化空调系统、室内气流流型及各类管线系统安排等。通常包括:洁净区、准洁净区和辅助区在满足工艺要求的情况下,洁净室净高应尽量降低建筑尽量具有大开间、无隔断、可以灵活改动的特点在工艺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洁净室应争取做成有窗建筑要特别考虑与洁净室安全有关的问题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尽量把洁净度要求相同的洁净室安排在一起工艺布置要使零件、半成品的运送距离最短,便于净化空调系统的合理布置洁净室之间如有物件传送的需要,则一定要通过传递窗洁净度要求高的工序应布置在上风侧,产生污染多的布置在靠近回、排风口处 5.按微粒形成方式可以分为哪两大类?按微粒来源可以分为哪几大类? 按微粒大小可以分为哪几大类?微粒的通用分类方法分为哪几大类?按微粒的形成方式分类:分散性微粒和凝集性微粒按微粒来源方式分类:无机微粒有机微粒有生命微粒按微粒大小方式分类:可见微粒显微微粒超显微微粒按微粒的通用分类:灰尘烟雾烟雾 6.相对频率和累计频率描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 相对频率描述粒子集合体的粒径分布状况常用各粒子的数量百分数。表达式累计频率 7.室外和室内的主要污染源各有哪些? 室外污染源:(1)大气尘(2)大气中的微生物 室内污染源:(1)大气中的含尘、含菌、洁净空调系统中新风带入的尘粒和微生物。(2)作业人员发尘(3)设备及产品生产过程的产尘。(4)建筑围护结构、设施的产尘。

洁净车间换气次数规定及记录表格

环境检测管理制度 1、目的 根据医疗器械相关法规、标准和具体产品要求,规定洁净室空气的质量要求及检测方法,保证洁净区设备、仪器卫生符合产品工艺要求。 2、范围 适应于公司净化区域。 3、术语 无。 4、职责 4.1质量部负责对相关洁净室指标进行检测; 4.2 生产采购部负责洁净室卫生的整理、整顿及保持。 5、程序 5.1 总则 根据YY0033附录B要求,公司属于B3条款的前一段要求,公司生产区洁净室为10万级,实验区洁净室为1万级水平。 5.2 环境要求 5.2.1按有关要求,洁净室需每年由有资质的检测部门进行一次全性能的环境测试; 5.2.2按YY0033要求,沉降菌和浮游菌可以选择其一,公司选择用沉降菌进行环境测试; 5.2.3按YY0033要求,检测项目有尘埃、沉降菌、温湿度、风速、换气次数、压差。

5.3 工人手上菌、空气及物体表面细菌总数检测 检验员应于生产车间(控制区)关键操作点,每周进行一次空气、物体表面及生产工人手细 5.4工艺用气监测:为确保产品检测用气能够满足产品初始污染菌指标要求,保证产品质量,需要定期对工艺用气进行指标监测,以确保工艺用气合格,稳定。 5.4.1工艺用气监测每月一次,2处车间测漏检验处为固定监测点,内包装封口处及印字车间随机监测。 5.4.2对工艺用气的监测指标主要有:尘埃粒子数、菌落数,尘埃粒子数应符合YY0033-2000中十万级净化车间的指标要求,菌落数应符合产品管道内腔细菌总数标准。检测方法见附录。 5.5非连续使用的洁净间环境监测 如果洁净车间停用时间超过7天(含7天),应该对洁净车间做全性能监测,待检测结果合格后(由于沉降菌结果需较长时间,除此之外其它参数要合格),生产人员方可进入洁净车间生产,沉降菌检测结果如果不合格,则由生产采购部将此前生产的所有产品单独隔离,待初始污染菌及再次检测沉降菌均合格后,才能使用该批次产品。若检测结果初始污染菌不合格,则该批次隔离产品报废。 ①5.6各环境监测项目失控可能造成的风险 本公司生产的产品均为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主要材料为各类高分子材料、不锈钢针管、热敏电阻等,主要的生产过程有粘接、烘烤、成型、超声波焊接、组装等。检测项目中温湿度、换气次数、静压差项目若超标对产品特性基本无影响,尘埃粒子数、沉降菌、工人手细菌、物品表面菌及空气细菌总数若超标可能会造成产品初始污染菌超标。 5.7环境监测记录由质量部存档。

洁净室换气次数标准

洁净室换气次数标准 (一)在各国的洁净室标准中,相同级别的非单向流洁净室的经验换气次数并不相同。我国《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 50073-2001)中明确规定了不同级别的非单向流洁净室洁净送风量计算所需的经验换气次数,见下表: 备注: ①换气次数适用于层高小于4.0m的洁净室。 ②室内人数少、热源小时,宜采用下限值。 ③大于100000级的洁净室换气次数不小于12次。 另外: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国家标准GB 14925-2001 规定 普通环境8~10次/h

屏障环境10~20 隔离环境20~50 (二)温度和相对湿度 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药品生产工艺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应控制在18~26℃,相对温度应控制在45%~65%。 (三)压差 (1)洁净室必须维持一定的正压,可通过使送风量大于排风量的办法达到,并应有指示压差的装置。(2)空气洁净度等级不同的相邻房间之间的静压差应大于5Pa,洁净室(区)与室外大气的静压差应大于10Pa,并应有批示压差的装置。 (3)工艺过程产生大量粉尘、有害物质、易烯易爆物质及生产青霉素类强致敏性药物,某些甾体药物,任何认为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的生产工序,其操作室与其相邻房间或区域应保持相对负压。 (四)新鲜空气量 洁净室内应保持一定的新鲜空气量,其数值应取下列风量中的最大值: (1)非单向流洁净室总送风量的10%~30%,单向流洁净室总送风量的2%~4%; (2)补偿室内排风和保持正压值所需的新鲜空气量; (3)保证室内每人每小时的新鲜空气量不小于40 m3。

(五)其他标准说明: 1、无菌医疗器械管理规范(YY 0033—2000):十万级洁净区换气次数:ㄒ15次/h 万级洁净区换气次数:ㄒ20次/h. 2、体外诊断试剂实施细则:没有具体规定,只规定了压差范围。 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没有规定,只规定了压差范围。 4、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2001):十万级洁净区换气次数:10次/h—15次/h 万级洁净区换气次数:15次/h—25次/h。 5、GMP验证指南(2000版)建议:十万级洁净区换气次数:ㄒ15次/h 万级洁净区换气次数:ㄒ25次/h.文字 6、生物污染控制(ISO14644)国际标准第一章洁净等级划分:十万级洁净区换气次数:10次/h—15次/h 万级洁净区换气次数:15次/h—25次/h。 也就是说,换气次数问题可以商榷。 (六)一般的洁净区换气次数说明:

净化间新风量计算

洁净室送风量的计算 信息来源:66静电网发布时间:2008-09-24字号:小中大 关键字:洁净室送风量 洁净室送风量计算主要是指在已知洁净级别或允许菌浓等条件下计算风量,其步骤是: 一、正压洁净室送风量QⅠ计算 1.乱流洁净室送风量计算Q1-1 乱流洁净室——1000级、10000级、100000级、300000级的洁净室,送风量是以换气次数为准来计算的: QⅠ-1=KV

式中:K——换气次数; V——洁净室净体积; N——非单向流洁净室稳定含尘浓度; G——洁净室内单位体积发尘量; M——室外空气含尘浓度; S——回风量与送风量之比; ηH——回风通路上过滤器的总效率; ηX——新风通路上过滤器的总效率。 实际工程计算中换气次数K很难用以上公式计算,一般均采用经验换气次数。在各国的洁净室标准中,相同级别的非单向流洁净室的经验换气次数并不相同。我国《洁净厂房设计规范》(GB50073-2001)中明确规定了不同级别的非单向流洁净室洁净送风量计算所需的经验换气次数,见下表:

式中:ΣQⅠ为各洁净室送风量之和。 三、系统新风量QⅢ计算 1.满足卫生要求洁净室所需的新风量Q1 (1)对于室内无明显有害气体发生的一般情况,按《洁净厂房设计规范》每人每小时新风量不得小于40m3计算:Q1-1=人数×40m3/h。 (2)对于室内有多种有害气体发生的情况: Q1-2=Qa+Qb+…+Qn Qa=La/TaQb=Lb/Tb…Qn=Ln/Tn 式中:Qa…Qn——稀释各种有害气体必需的通风量; La…Ln——各有害气体的发生量; Ta…Tn——各有害气体允许最高浓度 有害气体允许最高浓度(mg/m3)

洁净室的测试及验收标准1

洁净室的测试及验收标准 控制洁净室空气参数的目的—检查洁净室是否符合给定的洁净度级别。无论是在投产调试工作完成后的洁净室检测阶段,还是洁净室使用阶段都要完成空气参数的控制工作。在各种标准和建议(16)中都详细地制订了和提出了洁净室空气参数的测试和控制方法。至今这些方法已成为广大科技界的共同财富。 在洁净室内,按其用途的不同应控制下列参数: 1、测试状态的确定 2、空气中粒子的浓度 3、气流的风速和单向性(对单向气流而言) 4、风量和换气次数 5、最终过滤器的整体性 6、空气温度和湿度 7、洁净室的密闭性 8、洁净室表面的洁净度 测试状态的确定:根据设计要求,一般洁净室都是对洁净室内的空气进行静态检测,一般不做动态检测,如需动态检测,需要制定或参照其他标准。 空气粒子浓度的检测 洁净度级别 洁净室和洁净区均按一项指标划分级别—一定粒径粒子的最大允许浓度(每1m3空气中的粒子数)。 空气洁净度级别和空气洁净度的测定方法均按下表中的规定确定,根据该标准的规定,洁净室的洁净级别是由粒径≥给定阀值D的粒子的最大允许浓度确定的。 在确定实际洁净室的洁净度级别时,应对粒径≥阀值的粒子进行统计,下面的粒子给定粒径都是指阀值粒径。

所列为整数级别序数N和最常见值D的粒子最大允许浓度 洁净度级别表示实例 ISO 4级;静态;给定粒径0.5微米(352粒子/m3)。 ISO 5级;静态;给定粒径0.5微米(3520粒子/m3);5.0微米(29粒子/m3)。 因此,在测试具体的洁净室的相应洁净度级别时,不需要检测如上表所示的该级别的所有粒子粒径。而只要检测为该种洁净室给定的粒子粒径。

洁净室 区 风速 风量与换气次数测试规程

洁净室(区)风速、风量与换气次数测试规程 目的:规定洁净室(区)风速、风量与换气次数的测试条件、测试方法,规范测试操作,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范围:适用于公司洁净室(区)的风速、风量与换气次数的测试。 责任人:环境监测员、QA、中心化验室主任、质量保证室主管。 内容: 1、测试仪器: 风速仪 最小刻度或读数不应大于S。透用于单向流洁净室风速测试及套管法、风口法的风速测试。 风流量罩 应带有流量计,可直接得出风量。适宜乱流洁净室的风速、风量与换气数的测试。 2、测试条件: 在对洁净室验收时,风量风速检测必须首先进行,净化空调各项项效果必须是在设计的风量风速条件下获得。 风量检测前必须检查风机运行是否正常,系统中各部件安装是否正确,有无障碍,所有阀门应固定在一定的开启位置上,且必须实际测量被测风口、风管尺寸。 在空调系统正常运转不少于30分钟后进行测试。 采用任何方法测定任何洁净室风口风量(风速)时,风口上的任何配件、饰物一律保持原样。 3、测试方法 对于单向流洁净室,可采用截面平均风速(V)和截面积乘积(S)的方法确定送风量。垂直

单向流洁净室的测定截面取距地面的无阻碍面(孔板、格栅除外)的水平截面,如有阻隔面,该测定截面应抬高至阻隔面之上;水平单向流洁净室取距送风面的垂直于地面的截面,截面上测点间距不应大于1m ,一般取。测点数应不少于20个,均匀布置。 对于非单向流洁净室,内安装过滤器的风口可采用套管法、风量罩法测定风量,为测定回风口或新风口风量,也可用风口法。 套管法 可用轻质板材或膜材做成与风口内截面相同或相近、长度大于2倍风口边长的直管段作为辅助风管,连接于过滤器风口外部,在套管出口平面上,均匀划分小方格,方格边长不大于200mm ,在方格中心设测点,但最小测点数不少于6点。也可采用锥形套管,上口与风口截面相同或相近,下口面积不小于上口面积的一半,长度宜大于倍风口边长,侧壁与垂直面的倾斜角(α)不宜大于°,以测定截面平均风速,乘以测定截风面净面积算出风量。 风量罩法 本法系选用带流量计的风量罩测定风速、风量,该法可直接得出风量。风量罩面积应接近风口面积。测定时应将风量罩口完全罩住过滤器或出风口,风量罩边与接触面应严密无泄漏。 风口法 测新风量、回风量等负压风量时,如受环境条件限制,无法采用套管或风量罩,也不能在风管上检测时,则可用风口法。 风口上有网、孔板、百叶等配件时,测定面应距其约50mm ,测定面积按风口面积计算,测点数的规定。 对于百叶风口,也可在每两条百叶中间选不少于3点,并使测点正对叶片间的斜向气流。 β α 15° A B 锥形套风管 A ——套风管口边 长之一; B ——套管口长度

洁净室环境监测操作规程

青岛有限公司文件 目的建立洁净区环境监测规程,规范洁净区沉降菌、浮游菌、悬浮粒子的测试,保证药品在规定的洁净级别内进行生产。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洁净区沉降菌、浮游菌、悬浮粒子的监测。 责任环境监测员 内容 1、检验依据: 1.1 GB/T16294-2010《医药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 1.2 GB/T16293-2010《医药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 1.3 GB/T16292-2010《医药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 2、悬浮粒子的监测 2.1概述:本测试方法采用计数浓度法,即通过测定洁净区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粒径悬浮粒子数,来评定洁净室(区)的悬浮粒子洁净度等级。 2.2仪器和设备:尘埃粒子计数器,严格按照《尘埃粒子计数器操作、维护保养规程》(SOP-ZL95-1)操作。 2.3测试步骤 2.3.1测试条件:在测试之前,要对洁净室(区)相关参数进行预先测试,包括温度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压差等,同时应满足仪器的使用范围。 2.3.2测试状态:静态测试,人员不得多于2人。测试报告中应明确测试时所采用的状态及测试人员数。 2.3.3测试时间:在空态或静态a测试时,对单向流洁净室(区)而言,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10min后开始。对非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正常运行时间不少于30min开始。在静态b测试时,对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生产操作人员撤离现场并经过10min后开始;对非单向流洁净室(区),测试宜在生产操作人员撤离现场并经过20min自净后开始。

2.4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 2.4.1在空态或静态测试时,悬浮粒子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应力求均匀,并不得少于最少采样点数目。在动态测试时,悬浮粒子采样点数目及其布置应根据产品的生产及工艺关键操作区设置。最少采样点数目如下 采样点的布置: 2.4.2采样点位置:一般在离地0.8m 高度的水平面上均匀布置,并避开回风口。测试人员应在采样口的下风侧。 2.4.3采样次数的限定:对于任何小洁净室或局部空气净化区域,采样点的数目不得少于2个,总采样次数不得少于5次。 2.5 2.6监测频率: 2.6.1每季度对微生物洁净实验室进行监测,并及时填写监测记录(附件2)。 2.6.2 D 级取样间每季度监测所有房间,并及时填写监测记录(附件1) 2.6.3每季度对D 级洁净区所有房间进行监测,并及时填写监测记录(附件1)。

制药企业洁净区 室 环境监测质量标准

页号:1/4 [目的]建立洁净区(室)环境监测质量标准,以确保洁净区(室)环境能满足生产要求。 [范围]适用于洁净区(室)环境监测的控制。 [职责]检验人员:按本标准对洁净区(室)环境进行质量监测,并依照本标准做出正确 的判定。 复核人员:按本标准对洁净区(室)环境质量监测过程及记录进行复核。 [程序] 1.标准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ISO-14644-1、 ISO-14698-1、《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GB/T 16292-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GB/T 16293-2010、《医药工业洁净 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GB/T 16294-2010。 2.检测项目: 页号:2/4

页号:3/4 (1)判断悬浮粒子的洁净度级别的条件:①每个采样点的平均悬浮粒子浓度必须不大于规定的级别界限。②全部采样点的悬浮粒子浓度平均值均值的95%置信上限必须不大于规定的级别界限。 (2)判断沉降菌的结果评定:①每个测点的沉降菌平均菌落数必须低于所选定评定标准

中的界限。②在静态测试时,若某测点的沉降菌平均菌落数超过评定标准,则应重新采样两次,两次测试结果均合格才能判为符合。 (3)判断浮游菌的结果评定:①每个测点的浮游菌平均浓度必须低于所选定的评定标准中的界限。②在静态测试时,若某测点的浮游菌平均浓度超过评定标准,则应重新采样两 次,两次测试结果均合格才能判为符合。 3.静态沉降菌质量标准: 4.静态浮游菌质量标准: 页号:4/4 [涉及的文件和记录] 无 [附件] 无 [变更记载及原因]

洁净区环境监测标准管理规程1

1 目的 制定洁净区环境监测标准管理规程,以规范洁净室(区)的环境监测,确保洁净室(区)的洁净度达到标准。 2 范围 适用于洁净区的温湿度、压差、风速、风量、悬浮粒子、沉降菌、浮游菌的测试。 3 责任 化验室环境检测人员、QA人员、原料车间。 4 引用标准 4.1《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4.2《中国药典》(2015版)。 5 流程图N/A 6 内容 6.1环境监控简介 6.1.1环境监控对象包括空气、表面和人员。 6.1.2监测项目包括温湿度、压差、风量风速、悬浮粒子、微生物监测等。其中,微生物监测包括空气微生物监测、表面微生物监测以及人员卫生监测。 (1)空气微生物的测定有浮游菌和沉降菌两种测定方法。 (2)表面微生物监测用来监测生产区域表面以及设备和与产品接触表面的微生物数量。(3)人员卫生监测的关键是手套和洁净服表面的微生物监测。 6.2温湿度的监测 6.2.1测试标准 6.2.1.1洁净室(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药品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无特殊要求时,温度控制在18℃~26℃,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 6.2.1.2 C级和D级洁净区:温度18℃~26℃,相对湿度45%~65%。 6.2.2测试周期:每天记录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6.2.2.1主要房间都应放置温湿度表,可随时观察温湿度变化情况,并记录。 6.2.2.2由空调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监测,并填写监测记录。 6.2.3当发现监测结果超出标准规定的范围时,应立即通知主管领导和空调岗位人员,对空调系统进行调整,记录并归档。

6.3压差的监测 6.3.1压差表安装在墙上,可随时观察室内外压力变化情况,并记录。 6.3.2测试时所有空调系统应处于连续运行状态。 6.3.3观察压差时,洁净区所有门应关闭,不许有人穿越房间。 6.3.4监测频率:洁净室(区)的压差每天记录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6.3.4监测人员:空调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在动态条件下监测,填写监测记录。 6.3.5监测标准:洁净区与非洁净区之间、不同级别洁净区之间的压差应≥10Pa。相同洁净级别的不同功能区域之间应保持适当的压差梯度。 6.2.6当发现监测结果超出标准规定的范围时,应立即通知空调岗位人员和主管领导,对空调系统进行调整,记录并归档。 6.4风速、风量、换气次数的监测 6.4.1采用风速仪或风量罩监测。风速及换气次数的确定还应满足:生产操作全部结束、操作人员撤出生产现场A级及需经1分钟自净,B级需经10分钟自净,C/D级均需经20分钟自净,自净后洁净区均能达到该级静态标准。 6.4.2监测频率:A级送风为1次/每季度;C级为1次/每半度;D级洁净区域为1次/年。新空调运行、停运空调启动、更换高效过滤器或出现异常情况时要重新检测。 6.4.3监测人员:QA及中心化验室检测人员在静态条件下监测,并填写监测记录。 6.4.4监测标准:D级和C级室内进风口实测换气次数应符合规定:D级10-15次/h,C 级15-25次/h,A级单向流风速0.36m/s-0.54m/s。 6.5悬浮粒子数的监测 6.5.1监测方法 6.5.1.1确认洁净区送风量和压差达到要求后,其温度和相对湿度与其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方可进行悬浮粒子监测。 6.5.1.2除受洁净区的设备限制外,取样点应在整个洁净区均匀布置;任何洁净区内不得少于两个取样点。 6.5.1.3在一个区域内应最少取样五次,每个取样点的取样次数应多于一次,而不同取样点的取样次数可以不同,并且每次取样量不得低于2.83L;为了确定A级区的级别,每个采样点的采样量不得少于1m3。 6.5.1.4取样点一般布置在距离地面0.8m~1.5m之间或操作平台的高度;尽量避免在回风口附近取样,而且测试人员应站在取样口的下风侧。

洁净区环境监控操作规程

洁净区环境监控操作规程 1 目的 建立净化车间环境监测程序,明确洁净区尘埃粒子、沉降菌、风速及压差监测操作方法,确保洁净区环境测定和环境的验证符合标准。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我司洁净区工艺卫生管理。 3 职责 3.1实验室操作人员负责按照附表C1进行环境监测 3.2实验室实验员负责实验室的温湿度的检查和记录 3.3生产部指定人员负责每天进行温、湿度及压差的记录 3.4部门主管负责不合格的评审、不合格处理和数据分析 4 定义 4.1 洁净室(区) 对尘粒及微生物污染规定需进行环境控制的房间或区域。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使用均具有减少对该区域内污染源的介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其相关参数诸如:温度、湿度、压力也有必要控制。 4.2 局部空气净化 仅使室内工作区域特定的局部空间的空气含悬浮粒子浓度达到规定的空气洁净度级别的方式。4.3 洁净度 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或等于某一粒径的悬浮粒子的统计数量来区分洁净程度。 4.4 悬浮粒子 用于空气洁净度分级的空气悬浮粒子尺寸范围在0.1μm~1000μm的固体粒子和液体粒子。对于悬浮粒子计数测量仪,一个微粒球的面积或体积产生一个影响值,不同的影响值等价于不同的微粒直径。 4.5 沉降菌 用本规程提及的方法收集到的活微生物粒子,通过专用的培养基,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繁殖到可见的菌落数。 4.6 沉降菌菌落数 规定时间内每个平板培养皿收集到空气中沉降菌的数目,以个/皿表示。 4.7 单向流

沿着一方向呈平行流线并且与气流方向垂直的断面上风速均匀的气流。与水平面垂直的叫垂直单向流,与水平面平行的叫水平单向流。 4.8 非单向流 具有多个通路循环特性或气流方向不平行的气流。 4.9 置信上限(UCL) 从正态分布抽样得到的实际均值按给定的置信度(此处为95%)计算得到的估计上限将大于此实际均值,则称计算得到的这一均值估计上限为置信上限。 4.10 空态 洁净室(区)在净化空气调节系统已安装完毕且功能完备的情况下,但是没有生产设备、原材料或人员的状态。 4.11 静态 静态a:洁净室(区)净化空气调节系统已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工艺设备已安装,洁净室(区)内没有生产人员的测试。 静态b:洁净室(区)在生产操作全部结束,生产操作人员撤离现场并经过20min自净后。4.12 动态测试 洁净室(区)已处于正常生产状态,设备在指定的方式下进行,并且有指定的人员按照规范操作。 4.13 洁净工作台 一种工作台或者与之类似的一个封闭围挡工作区。其特点是自身能够供给经过过滤的空气或气体,按气流形式分为垂直单向流工作台、水平单向流工作台。 5 相关仪器和用品 恒温培养箱、数字温湿度表、压差计、尘埃粒子计数器、风速仪、冰箱、电子天平、压力蒸汽灭菌器、培养皿、培养基等 6 测试程序 Ⅰ.温湿度 将数显温湿度表放置到洁净区半个小时以上,然后打开仪器开关,会自动显示温度,按一下转换键即显示相对湿度值,并做好详细记录。 Ⅱ.压差 将压差计前端的输入和输出口分别用两根软管连接,将两个软管分别放于不同房间,压差计即会自动显示不同房间之间的压差值,并做好详细记录。 Ⅲ.换气次数 1 洁净区的换气次数的监测

洁净室区风速风量与换气次数测试规程

洁净室区风速风量与换气 次数测试规程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洁净室(区)风速、风量与换气次数测试规程 目的:规定洁净室(区)风速、风量与换气次数的测试条件、测试方法,规范测试操作,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范围:适用于公司洁净室(区)的风速、风量与换气次数的测试。 责任人:环境监测员、QA、中心化验室主任、质量保证室主管。 内容: 1、测试仪器: 风速仪 最小刻度或读数不应大于S。透用于单向流洁净室风速测试及套管法、风口法的风速测试。 风流量罩 应带有流量计,可直接得出风量。适宜乱流洁净室的风速、风量与换气数的测试。 2、测试条件: 在对洁净室验收时,风量风速检测必须首先进行,净化空调各项项效果必须是在设计的风量风速条件下获得。 风量检测前必须检查风机运行是否正常,系统中各部件安装是否正确,有无障碍,所有阀门应固定在一定的开启位置上,且必须实际测量被测风口、风管尺寸。 在空调系统正常运转不少于30分钟后进行测试。 采用任何方法测定任何洁净室风口风量(风速)时,风口上的任何配件、饰物一律保持原样。 3、测试方法 对于单向流洁净室,可采用截面平均风速(V)和截面积乘积(S)的方法确定送风量。垂直单向流洁净室的测定截面取距地面的无阻碍面(孔板、格栅除外)的水平截面,如有阻隔

面,该测定截面应抬高至阻隔面之上;水平单向流洁净室取距送风面的垂直于地面的截面,截面上测点间距不应大于1m ,一般取。测点数应不少于20个,均匀布置。 对于非单向流洁净室,内安装过滤器的风口可采用套管法、风量罩法测定风量,为测定回风口或新风口风量,也可用风口法。 套管法 可用轻质板材或膜材做成与风口内截面相同或相近、长度大于2倍风口边长的直管段作为辅助风管,连接于过滤器风口外部,在套管出口平面上,均匀划分小方格,方格边长不大于200mm ,在方格中心设测点,但最小测点数不少于6点。也可采用锥形套管,上口与风口截面相同或相近,下口面积不小于上口面积的一半,长度宜大于倍风口边长,侧壁与垂直面的倾斜角(α)不宜大于°,以测定截面平均风速,乘以测定截风面净面积算出风量。 风量罩法 本法系选用带流量计的风量罩测定风速、风量,该法可直接得出风量。风量罩面积应接近风口面积。测定时应将风量罩口完全罩住过滤器或出风口,风量罩边与接触面应严密无泄漏。 风口法 测新风量、回风量等负压风量时,如受环境条件限制,无法采用套管或风量罩,也不能在风管上检测时,则可用风口法。 风口上有网、孔板、百叶等配件时,测定面应距其约50mm ,测定面积按风口面积计算,测点数的规定。 对于百叶风口,也可在每两条百叶中间选不少于3点,并使测点正对叶片间的斜向气流。测定面积应按百叶风口通过气流的净面积计算。 β α 15° A B 锥形套风管 A ——套风管口边长 之一; B ——套管口长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