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压力容器装配通用工艺规程

压力容器装配通用工艺规程

压力容器装配通用工艺规程
压力容器装配通用工艺规程

压力容器装配通用工艺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公司压力容器产品装配焊缝布置、装配错边量棱角度不等厚度对接、装配尺寸

公差、热处理、无损检测和管箱装配的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压力容器产品的装配;非压力容器产品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本规程不适用于按ASME规范制造生产的压力容器的装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

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

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标准;

G150 《压力容器》

GB151 《管壳式换热器》

HG20584 《钢制化工容器制造技术要求》

JB4730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

JB/T4750 《制冷装置用压力容器》

3总则

3.1当本标准与图纸或专用工艺的规定不一致或图纸另有规定时,应以图纸或专用工艺文件规

定为准;

3.2操作工在操作前应先看图纸和专用工艺文件,熟悉装配方法、顺序和装配要求;

3.3装配时应核对装配零件的P/N号是否与BOM一致;受压元件是否有材料标记;上道工序的加

工是否合格;是否已经过必要的检验;

3.4操作工在本工序完工后应首先自检,合格后再转下道工序;

3.5需经相关检验人员(以下简称检验员)检验的控制点在自检合格后交相关检验员检验;停止

点必须经检验员和压力容器体系相关责任人检验确认;

3.6不准强力装配;

3.7装配时使用的临时拉筋、吊耳等应采用与容器焊接性能相似的材料、焊材及焊接工艺;装

配后留下的焊疤应磨平,打磨后的厚度不应小于设计母材厚度;

3.8制造中应避免钢板表面的机械损伤;对尖锐伤痕以及不锈钢容器防腐蚀表面的局部伤痕、

刻槽等缺陷应予修磨,修磨范围的斜度至少为1:3;修磨的深度应不大于该部位钢材厚度的5%

δn,且不大于2mm,否则应予补焊;对于复合钢板,其修磨深度不得大于复层厚度的3%,且不大

于1mm,否则应予补焊;钢板的补焊按Q/YWT02041的规定

3.9凡被支座、腹板、垫板、补强圈等覆盖的焊缝,均应打磨至母材平齐;

3.10壳体内凡妨碍管束顺利装入或抽出的焊接接头均应打磨至与母材平齐;

3.11容器封闭前(装配封头、管板等)均应对容器内进行清洁检查,并检查是否有工具或杂物遗

留在容器内;

3.12容器在生产过程中应对暂时不加工的管口进行封闭,防止杂物进入容器内;有螺纹的接管

在焊接过程中应用闷盖保护,防止飞溅进入容器或损坏螺纹;

3.13加工过程中如发现标记会被覆盖或加工掉,则应事先进行标记移植; 4焊缝布置

4.1筒节长度一般应不小于300mm,相邻筒节间纵缝及筒节纵缝与封头拼缝应错开,焊缝中心错

开间距(外圆弧长)应大于名义厚度δn的三倍、且不小于100mm(图1);

4.2设备内外装配件与壳体相焊接的焊缝,其焊缝边缘应尽量避开筒体焊缝;

4.3当装配件与壳体主焊缝交叉时,应在附件上开一槽口,以使连接焊缝跨越主焊缝(图1); 4.4筒体或封头上开孔,以开孔中心为圆心,1.5倍开孔直径为半径的范围内不要布置焊缝(图1)若不能避开,则在此范围内的A 、B 类焊缝应全部进行无损检测;

4.5筒体焊缝布置时应尽量不被支座、垫板等覆盖;如被覆盖则按3.9条执行外,还应对被覆盖部分的焊缝全部进行无损检测;

5装配错边量b 、棱角度E 、不等厚对接的要求

5.1A 、B 类焊接接头对口错边量b 按表1和图2规定;

5.1.1用焊接检验尺检验,当壳体为不等厚钢板时,按薄板计算,且测量时不计入钢板的厚度差;

5.1.2对于封头压制后接头部分的增厚情况,装配应以外表对齐为准,测量时不计入增厚因素; 5.1.3装配时先测量两零件的外周长,计算差值,确定错边量值,以便装配时保证错边量在圆周方向均匀分布;

≥1.5d i

d i

图1

第4.1条

第4.1条

4.3条

4.5条

b 图2:错边量示意图 δs

表1 A 、B 类焊接接头的错边量

单位:mm

对口处钢材厚度δs A 类焊接接头对口错边量b B 类焊接接头对口错边量 b

≤12 b ≤1/4δs b ≤1/4δs >12~20 b ≤3 b ≤1/4δs >20~40 b ≤3 b ≤5.0 >40~50 b ≤3

b ≤1/8δs >50

b ≤1/16,且≤10

b ≤1/8δs,且≤20

5.2B 类焊接接头在轴向形成的棱角度E ≤(0.1δn+2.0)mm 、且不大于5mm ;用长度不小于300mm 的直尺或样板测量(图3);

5.3当对接壳体两侧钢板厚度不等时,当薄板厚度大于10mm 、两板厚度差超过3mm 时,或当薄板厚度大于10mm;两板厚度差大于薄板厚度的30%或超过5mm 时,均应按下图4所示的要求单面或双面削薄厚板边缘,或按同样要求采用堆焊方法将薄板边缘焊成斜面;

图4 不等厚对接

5.4最大最小直径差,壳体上同一截面上最大最小直径差应该不大于该截面内径的1%;如果为换热容器,则壳体上同一截面上最大最小直径差应该不大于该截面内径的0.5%;当被检断面位于开孔中心一倍开孔内径范围内时,则该断面最大内径与最小内径应不大于该断面内径的1%

E

E

图3:棱角度示意图

样板

样板

(L1,L2)≥3(δ1—δ2)

L1 L2

δ2

δ1

δ2

δ1

L2

L1 L2

δ1

δ2 δ2

L2

δ1 L1

L2

δ2

δ1

L2 δ1

δ2

与开孔内径的2%之和;

5.5当筒体由几节拼接而成时,拼接后的筒体直线度ΔL ≤L ‰(L 为壳体总长度),且换热容器的ΔL 不大于4.5mm.;

5.6A 、B 类接头焊缝余高(e1、e2)按表2;

表2 焊缝余高

单位: mm

标准抗拉强度下限σb >540Mpa 的钢材以及

Cr-Mo 低合金钢钢材

其他钢材

单面坡口

双面坡口

单面坡口

双面坡口

e 1

e 2

e 1

e 2

e 1

e 2

e 1

e 2

0~10%δs 且≤

3

≤1.5

0~10%δ1

且≤3

0~10%δ2

且≤3

0~15%δs

且≤4

≤1.5

0~10%δ1且≤4

0~10%δ2且≤4

6装配尺寸公差

6.1容器内件装配尺寸公差(如支撑板、挡板、防冲板、安装板等)(图5); 6.1.1与图纸所标基准线的轴向尺寸公差为±3mm;

6.1.2当支撑板处需要贴胀换热管时,应检查支撑板不平度≤1mm,轴向尺寸公差为±1.5mm,可用定距工装来保证尺寸与图纸所标基准线的周向尺寸公差为±6mm ;支撑板为±3mm;角度水平尺测量时为±0.5°;

6.1.3当支撑板与拉杆为点焊结构,且支撑板数量较多时,用工装(样板)来保证轴向尺寸;

图5尺寸公差

6.2开孔划线与接管安装公差

6.2.1孔(接管、接头)中心与基准线的轴向尺寸公差为±3mm ;人孔、手孔为±13mm(图6); 6.2.2孔(接管、接头)中心与基准线的周向尺寸公差为±6mm(沿外壁测量)(图7);

L ±

L ±L ±

6.1.1条

6.2 .2条

6.2 .1条 6.2. 1条

图6 图7

6.2.3划线时封头中心位置偏差允许3 mm(图8);封头上的开孔位置周向±6mm,径向±3mm; 6.2.4换热器的接管(接头)伸出长度允差为L ±3mm;人孔、手孔为L ±10mm;其它L ±5mm(图9)

6.2.5接管法兰要求:

a)、法兰面应垂直于接管或圆筒的主轴中心线,接管法兰应保证法兰面的水平或

垂直(图纸有特殊要求的应按图纸要求),其偏差均不得超过法兰外径的1%(法兰外径小于

100mm 时,按100mm 计算),且不大于3mm(图10、图11);人孔法兰面的水平或垂直度允差6mm;(测量轴向和周向,二点高度分别相减的差值(L1-L2)

b)、当用角度水平尺测量时,允差为1°(图10、图11);

c)、法兰螺栓孔应与壳体主轴线跨中布置(图12),有特殊要求的应按图纸要求; d)、接管与法兰装配要求(图13):

6.2.6径向接头的装配要求(图14)

轴向用直角尺测量,上端偏差为接头伸出长度的1%,(当伸出长度小于100mm 时,按100mm 计算) 周向用水平尺测量上端面或侧面(当必要时)允差为1°,一般可用肉眼观察,视觉无明显偏差;

图9

L

水平尺

水平尺

L1

L2

L2

L1

L1-L2

L1-L2

图8

封头中心线

±3

±6

±3

允许偏转

图12

水平尺

图14

角度尺

图13

t

t+1

2

接管之间有特殊装配要求的(如液面计),应达到下列要求(图15): 两接管距离允差为±1.5mm ;

通过两接管中心垂线的间距不大于1.5mm ;

两接管法兰面在同一平面内,其平面度允差不大于1.5mm(用直尺或水平尺测量); 两接管应一起装配,同时进行装配调整;

6.2.7非径向接管、接头(如视液镜)的装配要求(图16): 1)调整壳体的周向位置(用水平尺测量);

2)装配接管或接头,用水平尺测量接管法兰面或接头的侧面或端面,角度允差1°;

6.2.8封头接管的装配

1)封头上的径向接管的装配按第d 、e 条;

2)封头上的非径向接管(水平接管)的装配,伸出长度按第d 条,法兰面的要求如下:用直尺或水平尺搁在接管法兰面上,测量封头(或法兰)二侧与直尺间的距离L1、L2,保证L1—L2不大于封头外径的1%,且不大于3mm,(当测量部位不通过封头中心时,为测量部位的长度)(图17),测量时应测二个方向,即一个方向为接管与封头中心方向,另一个方向为其垂直方向;封头上的液面计接管的装配按第g 条;

6.3支座装配要求(基面、螺栓孔、尺寸、周向尺寸) 6.3.1立式容器支座(支耳)(图18):

a) 支座下端到基准面的距离上偏差允差为+12mm,下偏差为0; b) 支座底面的水平度公差为:3mm;

c) 沿容器外壁测量支座周向位置允差为:±6mm

图15

≤1.5

±1.5

≤1.5

图16

L1 L2

图17

用水平尺测量允差1°

图18

6.3.2卧式容器鞍座(图19):

a) 鞍座螺栓孔中心线到基准面和两个鞍座之间的距离允许偏差按表3规定(注:换热器允差都为±3mm);

b) 鞍座底板上的地脚螺栓孔中心位置允差为±3mm; c) 鞍座底面与容器中心的高度允差为0、-5mm; d) 鞍座底板沿长度方向的水平度公差为3mm; e) 鞍座底板沿宽度方向的水平度公差为1.5mm;

f) 两个鞍座底面之间的高度差最大为6mm,倾斜设置的除外;

表3

鞍座中心线到基准面的距离, 两个鞍座之间的距离 (m) ≤4 >4~≤7 >7~≤10

>10 允 差 (mm) ±3

±6

±9

±13

6.4管板、换热管装配要求

6.4.1装配前管板的管孔应保持清洁,如有灰、锈或油腻,则应该用钢丝刷、清洗剂清理干净; 6.4.2如拉杆为螺纹结构,拧入管板前,则在拧入端和螺母固定端都应涂密封胶; 6.4.3除管板外,其它零件均不应与换热管相焊接 ;

6.4.4穿管时不应敲打,换热管表面不应有凹痕或划伤;钢管换热管管端外表面应除锈;用于焊接连接时,管端除锈长度不小于管径,且不小于25mm,用于胀接连接时,管端应除锈至呈金属光泽,其长度不宜小于二倍的管板厚度;

6.4.5管板装配时应同时在水平方向左右两边测量容器总长;考虑焊接收缩,容器总长公差为图纸名义尺寸的-2mm ~+4mm;

6.3.1.a

6.3.2.a 6.3.2.b

6.3.1.b 图19

6.3.3.a 条

6.3.3.b

6.3.3.a 条

6.3.3.c 条

6.3.3.d

6.3.3.b 条 6.3.3.e

6.4.6二端管板的管孔与支撑板管孔应同心,用肉眼观察,同一排管孔呈规则的同心梅花形状;点焊后可通过试穿换热管来检验管孔的同心; 6.4.7管板应与壳体轴线垂直,垂直度公差1mm;

6.4.8对矩形管板,二端管板底面应平齐,拼装一侧的侧面垂直,用水平尺测量,不超过3mm(图20);

6.4.9二端管板应保证平行,从管板四顶角(圆形管板为相互垂直的四个点)测量的长度差值不大于3mm(图20);管板与衬环的装配间隙不得大于2mm,如大于2mm,应采用氩弧焊打底的焊接方法;

6.4.10管板焊接时按规定需装防焊接变形工装的,应装工装后才能焊接,焊接时两块管板交替进行,减少焊接变;

6.4.11管板平面度要求:

6.4.11.1对于用KLINGER 垫片密封的干式蒸发器,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后管板的平面度不大于0.5mm;

6.4.11.2对于用厚度为3mm 的橡胶垫片密封的干式蒸发器,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后管板的平面度不大于1.0mm;

6.4.11.3对于用约克专用的槽型或嵌入式垫片密封的管程介质为水的换热器,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后管板的平面度不大于3.0mm;

6.4.12管箱或水箱的密封面在焊接完成后机加工; 6.5补强板、腹板、垫板的装配

6.5.1位置:垫板装配的周向位置尺寸公差为±5mm ;轴向装配位置尺寸公差为±3mm ; 6.5.2补强板装配时应保证补强板与接管四周间隙均匀; 6.5.3间隙:补强板与壳体装配后的间隙不大于2mm ;

6.5.4凡补强板、腹板、垫板上无放气孔的,则在焊接时应在最低部位留25mm 不焊;

7热处理

凡符合下列条件的容器和受压元件,应进行热处理,需进行热处理的受压元件和容器,应在图纸上注明

7.1属于《容规》管辖范围内的压力容器中的碳钢、低合金钢制的焊有分程隔板的管箱和浮头盖以及管箱的侧向开孔超过1/3圆筒内径的管箱,应在施焊后作消除应力热处理,设备法兰应在热处理后加工;

7.2用板材或型材制造的法兰环的对接接头,应在焊后热处理;

7.3法兰断面厚度大于76mm 的碳素钢或低合金钢制法兰,应经正火或完全退火热处理; 7.4焊制整体法兰,应经正火或完全退火热处理; 7.5锻制法兰,应经正火或完全退火热处理; 7.6图纸注明有应力腐蚀的容器;

7.7图纸注明盛装毒性为极度或高度危害介质的容器; 7.8其它图纸注明要求热处理的应按要求进行热处理;

图20

≤3

测量总长和二管板的平

水平尺

7.9有热处理要求的容器,在没有采取以批代台时,应每台制作产品焊接试板,试板应随同容器一起进行热处理,热处理后再切取试样,进行试验;

8无损检测

8.1凡图纸规定的需无损检测的焊接接头,应按图纸规定进行无损检测; 8.2凡需无损检测的焊接接头,首先应经外观检查合格; 8.3容器上的接管对接接头,按表4要求进行无损检测;

8.4以开孔中心为圆心,1.5倍开孔直径为半径的圆所包容的A 、B 类焊缝,应进行100%无损检测; 8.5凡被补强圈、支座、垫板、内件等所覆盖的焊缝,应进行100%无损检测; 8.6检测标准按JB47013;

8.7合格级别:射线:100%射线检测的,II 级为合格;20%射线检测的,III 级为合格; 超声:100%超声检测的,I 级为合格;20%超声检测的,II 级为合格;

表面:I 级为合格;

表4

接管公称直径φmm 检测比例 检测方法 φ≥250 20%,且不小于250mm 射线 φ<250 / 表面

9管箱装配要求

9.1管箱高度L 允差:平盖型管箱±3mm ;封头型管箱+9,0mm;(图21)

9.2分程隔板装配宽度B 允差±0.8mm(图22); 9.3管箱螺栓拧紧顺序参照(图23)执行;

9.4紧固螺栓应至少分三遍逐步均匀进行,不可一次拧得过紧,每遍的起点应相互错开120°;

图23

9

1

13 2

L +90

L ±3

图21

B ±0.8

图22

8 16

11 1 3

1 6

4

14 5

12 10

4 7 1

5 1 9 17 25 24 19 11 3

4 12 20 23 26 18 10 2

8 16 21 13 5

6 14 2215 7

压力容器及操作工安全操作规程(正式版)

压力容器及操作工安全操作 规程 (完整正式规范)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压力容器及操作工安全操作规程 第一条压力容器安全操作规程 压力容器根据各自的特性和在生产工艺流程中的作用, 都有其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操作内容一般包括:操作前的检查。开机准备、开启阀门、启动电源、调整共况、正常运行与停机程序等。尽管各种压力容器使用的工况不尽一致, 但其操作却有共同的安全额操作要点, 操作人员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压力容器主要的安全操作要点如下: 1、压力容器严禁超温超压运行。 (1)避免误操作造成超温超压事故。 (2)由于容器内物料的化学反应而产生(或增大)压力的容器, 往往是由于加料过量或物料中混有杂质, 使容器内反应后生成的气体密度增大或反应增大或反应过速而造成超压。 (3)贮装液化气的容器常因装量过多或意外受热、温度升高而发生超压。因为容器内一旦充满液体, 则每升高1℃就会增大十_大气压。 (4)贮装易于发生聚合反应的碳氢化合物的容器, 因容器内部部门物料可能发生聚合作用释放热量, 使容器内气体急剧升温而压力升高。

(5)用于制造高分子聚合的高压釜(聚合釜)有时会因原料或催化剂使用不当或操作失误, 使物料发生爆聚(即本来应缓慢聚合的反应在瞬时内快速聚合的全过程)释放大量热能, 而冷却装置又无法迅速导热, 因而发生超压而酿成严重爆炸事故。 2、操作人员因精心操作, 严格遵守压力容器安全操作规程或工艺操作规程。 3、压力容器应做到平稳操作。 4、不拆卸紧螺栓。 5、有关换热容器的操作, 换热容器是使工作介质在容器内进行热量交换, 以达到生成工艺过程中所需要的将介质加热或冷却的目的。 6、要坚守岗位, 各个生成工艺过程中使用的压力容器, 特别是反应容器, 随着容器内介质的反应及其它条件的影响, 往往会出现异常情况, 例如:停电、停水、停汽或发生火灾等需要操作人员及时进行调节和处理, 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7、坚持容器运行期间的巡回检查。 8、认真填写操作记录: (1)生产指挥系统下达的调度指令, 包括开机方案、工艺指标及要求等均应准确地记录下来; (2)进出容器的各种物料的温度、压力、流量、时间、数量和间歇操

电子整机装配工艺设计规程

电子整机装配工艺规程 1.整机装配工艺过程 1.1整机装配工艺过程 整机装配工艺过程即为整机的装接工序安排,就是以设计文件为依据,按照工艺文件的工艺规程和具体要求,把各种电子元器件、机电元件及结构件装连在印制电路板、机壳、面板等指定位置上,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完整的电子产品的过程。 整机装配工艺过程根据产品的复杂程度、产量大小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总体来看,有装配准备、部件装配、整件调试、整机 检验、包装入库等几个环节,如图1所示 图1整机装配工艺过程 1.2流水线作业法 通常电子整机的装配是在流水线上通过流水作业的方式完成的。 为提高生产效率,确保流水线连续均衡地移动,应合理编制工艺流程,使每道工序的操作时间(称节拍)相等。

流水线作业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由于工作内容简单,动作单 纯,记忆 方便,故能减少差错,提高功效,保证产品质量 1.3整机装配的顺序和基本要求 1)整机装配顺序与原则 按组装级别来分,整机装配按元件级,插件级,插箱板级和箱、 柜级顺序进行,如图2所示。 元件级:是最低的组装级别,其特点是结构不可分割。 插件级:用于组装和互连电子元器件。 插箱板级:用于安装和互连的插件或印制电路板部件 箱、柜级:它主要通过电缆及连接器互连插件和插箱,并通过电 源电缆送 图2整机装配顺序 (箱、柜级)(插箱板级 )(插件级 ) (元件级 ) 第四级组装第三级组装第 二级组装第一级组装

电构成独立的有一定功能的电子仪器、设备和系统。 整机装配的一般原则是:先轻后重,先小后大,先铆后装,先装后焊,先里后外,先下后上,先平后高,易碎易损坏后装,上道工序不得影响下道工序。 2)整机装配的基本要求 (1)未经检验合格的装配件(零、部、整件)不得安装,已检验合格的装配件必须保持清洁。 (2)认真阅读工艺文件和设计文件,严格遵守工艺规程。装配完成后的整机应符合图纸和工艺文件的要求。 (3)严格遵守装配的一般顺序,防止前后顺序颠倒,注意前后工序的衔接。 (4)装配过程不要损伤元器件,避免碰坏机箱和元器件上的涂覆层,以免损害绝缘性能。 (5)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保证质量,严格执行三检(自检、互检和专职检验)制度。 1.4整机装配的特点及方法 1)组装特点 电子设备的组装在电气上是以印制电路板为支撑主体的电子元 器件的电路连接,在结构上是以组成产品的钣金硬件和模型壳体,通过紧固件由内到外按一定顺序的安装。电子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组装电子产品的主要特点是:

装配工艺规程

装配工艺规程 基本概念 装配 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将若干个零件装成一个组件或部件,或将若干个零件,部件装成一个机器的工艺过程,称为装配 部件装配 凡是将两个以上的零件结合在一起或将零件与几个组件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装配单位的装配工作叫部件装配 装配工序 由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不更换设备或地点的情况下完成的装配工作叫装配工序 装配方法: 完全互换装配法:在装配时各配合零件不经修配、选择或调整即可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 选择装配法:将组成环的公差放大到经济加工精度,通过选择合适的零件进行装配,以保 证达到规定的安装精度。 调整装配法:装配时,根据装配实际的需要,改变产品中可调整的零件的相对位置或选用 合适的调整件以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 修配装配法:装配时,根据装配的实际需要,在某一零件上除去少量预留修配量,以达到 装配精度的方法。 装配工作的要点:零件的清理和清洗工作。 清理工作包括去除残留的型砂、铁锈、切削等。 相配表面在配合或连接前的润滑。 相配零件的配合尺寸要准确。试车时的事前检查。 边装配边检查 试车时的事前检查。 装配尺寸链:指把影响某一装配精度的有关尺寸彼此按顺序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封闭图形,这些相互关联的封闭尺寸图形,称为装配尺寸链。全部组成尺寸为不同零件设计尺寸。 组成装配尺寸链至少有增环,减环和封闭环 装配尺寸链的计算: 根据装配方法,尺寸链的解法有完全互换法,选择法,修配法和调整法 封闭环基本尺寸,等于增环的基本尺寸之和减去减环的基本尺寸之和 封闭环的公差,等于所有组成环的公差之和 装配工艺规程 装配工艺过程及内容 组成:Ⅰ)装配前的准备工作:对零件进行清理和清洗;对某些零件进行修配,密封性实验或旋 转件的平衡实验 Ⅱ)装配工作:装配工作包括部件装配和总装配。把零件和部件结合成一台完整产品的过 程称为总装配。产品在进入总装以前的装配工作称为部件装配。部件装配 是从蕨零件开始的,装配蕨件可以是一个精简也可以是低一级的装配单位Ⅲ)调整,精度检查和试车:调整是指调节零件或机构的相对位置;装配精度检验包括工作精度检验和几何精度检验;试车是机器装配后,按设计要求进行运转实验;喷漆,涂 油和装箱 制定装配工艺规程内容 原则:1.保证产品装配质量;2.合理安排装配工序;3.尽可能少占车间的生产面积 方法:1.要对产品进行分析;2.确定组织形式;3.制定装配工艺卡片 内容:1.确定装配技术要求;2.制定检验方法;3.选择装配所需设备,工具;4.制定时间定额.

压力容器制造通用工艺规程

压力容器制造通用工艺规程 第四版 宜兴制药设备厂 发布日期2004年9月15日实施日期2004年10月1日 目录 一、关于贯彻实施“压力容器制造通用工艺规程”的通知 二、目录 1 三、编制说明 2 1. T.Z04-01压力容器制造工艺规程 3 2. T.Z04-02材料标记移植工艺规程10 3. T.Z04-03划线下料通用工艺规程16 4. T.Z04-04氧—乙炔切割工艺规程18 5. T.Z04-05空气等离子弧切割工艺规程20 6. T.Z04-06封头圆筒制造通用工艺规程21 7. T.Z04-07压力容器组装工艺规程24 8. T.Z04-08钢制压力容器焊接通用工艺规程27 9. T.Z04-09钢制压力容器焊条电弧焊工艺规程37 10.T.Z04-10钢制压力容器埋弧自动焊工艺规程38 11.T.Z04-11钢制压力容器钨极氩弧焊工艺规程40 12.T.Z04-12碳弧气刨工艺规程41 13.T.Z04-13钢制压力容器焊缝隙返修和修补工艺规程43 14.T.Z04-14管壳式换热器通用工艺规程45 15.T.Z04-15强度胀接工艺规程49 16.T.Z04-16不锈钢压力容器制造管理规定51 17.T.Z04-17晶间腐蚀通用工艺规程54 18.T.Z04-18不锈钢酸零部件膏剂酸洗钝化工艺规程56 19.T.Z04-19钢制压力容器热处理工艺规程 58 20.T.Z04-20水压试验操作规程61

21.T.Z04-21致密性试验操作规程63 22.T.Z04-22气压试验通用工艺规程65 23.T.Z04-23压力容器涂敷运输包装工艺规程67 编制说明 本规程是压力容器制造通用工艺文件的汇编,共23项通用规程。 为了不断改进和发展,对这些规程进行了更新,文件代号有前置代号和后置代号构成,前置代号有通用(TongYong)和制造(ZhiZao)组成,选取汉语拼音中第一个字母通用为T、制造为Z后置代号有年号和文件号组成,。 例T Z 04 01 文件顺序号 年份 制造 通用 压力容器通用制造工艺规程中第一个文件编号为:T.Z04-01 本手册中各规程均由技术科归口解释。 本厂制造的非《容规》控制的容器及其它产品,均可参照本规程执行。 压力容器制造工艺规程 文件号:T.Z04—01 编制说明 1.为使压力容器的制造符合安全技术法规的要求,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厂产品和加工设备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程。 2.本规程适用于碳素钢、低合金钢容器的制造。 3.由于产品制造中的焊接、探伤、水压试验、气密性试验、油漆、包装等工序已有单项“规程”、“守则”,本规程不再制定。 4.本规程是压力容器制造的基本要求,操作人员必须遵守设计图样和产品工艺过程卡的有关规定,并满足本规程的要求。 5.操作部门对本规程负责贯彻执行,检验部门负责监督检查。 6.本规程由技术科归口并负责解释。 一.矫形和净化 本工艺适用于钢材在划线、下料前的矫形和净化。 1.钢板矫形 钢板不平会影响划线质量、造成切割弯曲,从而影响产品制造质量,因此,钢板在加工制造前必须进行矫形。 1.1手工矫形:将钢板放在平台上,用锤锤击,或用专用工具进行矫形,手工矫形的工 具有大锤小锤及型锤(不得有锤痕)。 1.2机械矫形:将钢板放在专用矫形机(平板机)上进行,钢板纵向大波浪,弯曲也可在 圈板机上进行矫形。 1.3火焰矫形:通常用氧—乙炔火焰加热钢材变红,然后让其快速冷却,使变形得到矫 正。 2.钢板的不平度一般不得超过表1的规定数值。 表1 单位:mm

电子产品螺钉装配工艺规范

电子产品螺钉装配工艺规范 1 目的 本规范为了更好地保证产品生产过程装配质量及装配一致性、规范螺钉的使用规程而制定。 2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装配车间成品装配工艺。 3 螺钉的具体操作规范 3.1 紧固螺钉的工艺要求 紧固螺钉的基本要求:上紧不打滑。用工具可正常拆卸。 3.2 紧固螺钉对工具的要求 3.2.1 生产线上常使用装配螺钉的工具为风批、电批和十字螺丝刀。 3.2.2 风批和电批使用的动力要求风批使用的气源为洁净干燥的压缩空气,气源压力为0.36 MPa?0.05MPa 22 (3.6 kgf/cm?0.5 kgf/cm),风批接管无泄漏;电批使用时必须与配套的专用电源配套使用。 3.3 用螺钉对钣金件进行紧固时,正常情况下生产线选用风批作为操作工具,风批的档位要控制在二档(中档),如出现钣金件变形或错位造成连接孔对不正等的特殊情况时才允许使用一档,整批螺钉中有少量螺钉紧固时发生断裂现象时不允许用一档进行紧固。 3.4 用螺钉把塑料件紧固到钣金件上时,正常情况下生产线选用风批作为操作工具,风批档位要严格控制在二、三(中、小档)档,通常不允许使用一档进行紧固。 3.5 用螺钉对塑料件之间进行紧固或将钣金件紧固在塑料件上时,

原则上不允许使用冲击式风批作为固定螺钉的操作工具,要求使用电批(或较小扭力的紧固工具)作为操作工具,以免因塑料件开裂导致紧固螺钉打滑。 4 操作要求 4.1 在使用螺钉进行紧固操作之前,需选用正确的操作工具,并将工具调节至正确档位,再根据工艺文件的要求选用螺钉种类,并观察螺钉的外观是否合格。 4.2在紧固螺钉时必须按照工艺文件要求在关键的零件部位加弹性垫圈。当同一个零件有2个(含2个)以上紧固螺钉时,第一颗螺钉不能一步锁紧,只能预锁紧(螺钉头到紧固面约预留2mm,见图1-图4),要求紧固顺序为采用对角交互紧固其他螺钉逐步依次紧固(见图5)。 正确错误 打第1 个螺钉预留约2mm的距离 打第1个螺钉不能一步打紧 图1 图2 正确错误 打第1个螺钉预留约2mm的距离 打第1个螺钉不能一步打紧 图3 图4 紧固类似结构零部件的螺钉时,要按1、4、2、3的对角顺序交互紧 固 图5 4.3 用螺钉紧固零部件前,原则上待安装零部件的装配孔位需尽量对齐。当两个零部件之间的个别装配孔位出现错位,两个装配孔位的对齐度小于3/4孔径时

压力容器安全操作规程--全

压力容器安全操作规程 一、对于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安全要求如下: 1、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必须是受过培训,经过考核并取得操 作资格证书的人员,必须了解压力容器基本结构和主要技术参数,熟悉操作工艺条件;压力容器管理制度。 2、操作人员必须遵守压力容器安全操作规程;熟悉本岗位 的工艺流程,有关容器的结构、类别、主要技术参数和技术性能,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掌握处理一般事故的方法,认真填写有关记录。 3、执行《国家劳动总局压力容器安全监查规程》进行维护 检修、使用和管理。 4、压力容器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定期进行检查、试 压、探伤和变形的测定。 二、对使用、管理部门的要求 1、生产部监督压力容器的正确使用,车间要维护好压力容 器。 2、使用容器的单位,应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和容器的技术 性能制定压力容器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3、压力容器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压力、温度条件使用, 不得在超温、超压和超负荷下运行。变动温度、压力控

制指标,报请领导批准,方可变动。 4、使用容器的单位,必须对每台压力容器进行编号、登记、 建立设备档案。 5、加强容器、管道的防腐工作,容器和管道外表面要经常 喷刷保持油漆完整。 6、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应经培训考试合格,严格遵守安全操 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定时、定量、定线的进行检查。 7、设备部对容器的使用、维护、检验和管理进行全面监督。 8、容器内部有压力时,不得对主要受压元件进行任何修理 和紧固工作。 9、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容器,在投入使用前,应做内外部 检验,必要时做全面检验。 (1)停断使用二年以上,需要恢复使用的; (2)由外单位拆卸调入将安装使用的; (3)改变或修理容器主体结构,而影响强度的; (4)更换容器衬里的。 10、压力容器配备的安全装置,要定期进行检查,并保证安 全附件齐全,灵敏可靠,发现不正常现象及时处理。11、压力容器发生异常现象,如工作压力、介质温度或壁温 超过许可值,采取措施仍不能使之下降;受压件发生裂纹、鼓泡、变形、泄漏等缺陷;安全附件失效;紧固体破坏等不能安全运行,操作者有权采取紧急措施及时报

简单压力容器规程

简单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简单压力容器的安全监察和管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所称的简单压力容器是指结构简单、危险性较小的压力容器。 第三条本规程适用于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简单压力容器: (一)容器由筒体和平封头、凸形封头(不包括球冠形封头),或者由两个凸形封头组成; (二)筒体、封头和接管等主要受压元件的材料为碳素钢、奥氏体不锈钢; (三)设计压力小于或者等于1.6MPa; (四)容积小于或者等于1000L; (五)工作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或者等于2.5MPa·L,并且小于或者等于1000MPa·L; (六)介质为空气、氮气和医用蒸馏水蒸发而成的水蒸气; (七)设计温度大于或者等于-20℃,最高工作温度小于或者等于150℃; (八)非直接火焰的焊接容器。 第四条本规程也适用与简单压力容器相连接的以下连接件: (一)与外部管道或者装置用螺纹连接的第一个螺纹接头、法兰连接的第一个法兰密封面、专用连接件或者管件连接的第一个密封面; (二)简单压力容器开孔部分的承压盖及其紧固件; (三)非受压元件与简单压力容器本体连接的焊接接头; (四)所用的安全阀、爆破片(帽)、压力表、水位计、测温仪表等安全附件。 第五条本规程不适用于下列压力容器: (一)军事装备、核设施、航空航天器、海上设施和船舶使用的压力容器; (二)机器上非独立的承压部件(如压缩机缸体等); (三)危险化学品包装物; (四)灭火器; (五)快开门式压力容器; (六)移动式压力容器。 第六条简单压力容器的材料、设计、制造、检验检测和使用管理应当满足本规程的要求。 第七条申请简单压力容器制造许可的制造单位其产品应当先进行型式试验,并且合格。 第八条进出口简单压力容器的监督管理应当满足《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监督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第九条研制和开发简单压力容器产品,其技术要求与本规程规定不一致时,制造单位应当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结论性报告,并且约请有检验检测资格的第三方对其安全性能进行检测,将所做试验的依据、条件、结果和第三方的检测报告及其他有关的技术资料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方可进行制造和销售。 第十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监督本规程的执行。 第二章材料 第十一条简单压力容器用材料的质量及规格应当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主要受压元件材料生产单位应当提供材料质量证明书(原件)或者加盖材料供应单位检验公章及经办人章的有效复印件。 第十二条简单压力容器用碳素钢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一)供货状态为热轧或者正火的镇静钢; (二)碳含量(熔炼分析,下同)不大于0.25%,磷和硫含量均不大于0.045%; (三)室温下标准抗拉强度规定值的下限小于540MPa。 第十三条与主要受压元件相焊接的所有零部件,必须采用与主要受压元件材料性质相适应当的材料。第三章设计 第十四条从事简单压力容器设计的单位应当具备A1级、A2级、C级、D1级或者D2级中的任一项压力容器设计资格。

压力容器发货包装工艺规程

压力容器发货包装工艺规程 2013-11-25发布2013-12-01实施张家港韩中深冷科技有限公司发布

压力容器发货包装工艺规程 一、目的 本规程是张家港韩中深冷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发货时的包装标准,检验员应按照本规程进行出厂前的验收。 二、发货包装要求 对于压力容器的包装压力容器及设备,包装应根据容器的使用要求、结构尺寸、重量大小、路程远近、运输方法(铁路、公路、水路)等特点选用相应的结构和方法。容器的包装应有具有足够的强度,能保证经受多次搬运和装卸,并安全可靠地抵达目的地。 三、包装要求 3.1一般容器的包装 裸装时,应具有足够刚性的不可分拆的大件或特大件,下部设置托架支撑,上用拉紧箍拉紧,以防止滚翻和窜动;框架,用型钢或方木等制成牢固的框架将容器或零部件可靠的置于其中;包扎,对运输和装卸中不易损伤与散式、规格较大且数量较少的零部件,可采用软材料包装然后再用铁丝或扁钢牢固扎紧。 3.2有特殊要求容器的运输包装 ①不锈钢制压力容器,运输包装的特殊要求如下: a)装运前将容器内各种残留物、油渍、水渍彻底清除干净; b)起吊时,可采用尼龙吊带或有保护套管钢丝绳,严禁用钢丝绳直接捆扎在容器上起吊,在运输包装过程中应采取其他措施防止可能产生的铁、铜等有害离子的污染; c)在运输包装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耐蚀表面的各种损伤,如耐蚀表面的钝化(氧化)膜在运输包装过程中受到破坏,应采取措施予以恢复并达到原定技术要求。 3.3管口包装防护的要求 a)法兰口的包装应符合:法兰整体采用塑料薄膜缠绕,必须不少于三层,确保法兰无外漏的情况下,用胶带进行封口。 b)对于焊接破口的接管,如提交允许应采用金属或塑料环形保护罩在接管端部,保护罩应采用适当方式固定,如图样允许,金属罩可点焊在接管外侧,但不应点焊在待焊坡口上。对于不能采用上述包装的,可以采用塑料薄膜缠绕(要求塑料薄膜与管子的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缠绕必须不少于三层,然后用胶带封口。 c)所有裸露的阀门,整体采用塑料薄膜缠绕,要求无外露,缠绕层数不得低于三层。d)所有螺纹接口应采用六角头螺塞或螺帽堵上,外螺纹也可采用塑料罩保护。 3.4阀门仪表的包装防护要求

整机装配工艺

GHFD93-2000/Ⅲ风力发电机组 整机装配工艺 编制: 校对: 审核: 批准: 内蒙古久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年月日 目录 1适用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3风机概况.................................................................................... 3.1风机简介 .............................................................................. 3.2 风机主要参数.......................................................................... 3.3主要机械部分组成....................................................................... 4装配要求与说明 .............................................................................. 5机舱总装工艺............................................................................. 5.1机舱总装概述........................................................................... 5.2整机装配简图........................................................................... 5.3机舱总装所需控制的尺寸和装配工序的检查点............................................... 5.4机舱总装零部件配套卡................................................................... 5.5整机装配标准件配套卡................................................................... 6附录..................................................................................... 错附录1:紧固件紧固顺序简图.......................................................... 错误!未附录2:2MW风力发电机组紧固件力矩值表 .............................................. 错误!未附录3:2MW风力发电机组润滑油脂配套表 .............................................. 错误!未附录4 ............................................................................. 错误!未

油缸装配工艺规范

xxxxx有限公司 工艺规范 编号:xxxxxx 名称:液压油缸装配工艺规范(通用) 受控状态: 有效性: 持有部门: 日期:

一、准备 1、配套:按装配图上的“零件明细表”领取合格的零件成品、密封件标件等。未经检查合格的零配件不得进入装配。 2、清理: 检查并最终清除所有机加工零件、标准件上的飞边、毛刺、锈迹。清除时,零件不能有损伤,同时复查各零件外观是否合格; 3、清洁: A:用压缩空气吹净工作台及待装配零件各部位的异物,并用毛巾擦拭干净。要注意清除缸筒、沟槽、以及油口的铁屑、焊渣等细小异物; B:清洗后要用压缩空气将零件吹干; D:所有待装配的零件清理、清洁后都要放置在装配点的干净工位器具上; E:清理、清洗所有装配工具、工装。 4、零件检验 装配钳工做好自检工作,再向检验员提请检查。装配检验员必须按上述要求进行巡检和完工检查。 二、组装 1、组装活塞杆: A:活塞杆小端为卡键式:将活塞杆小端装上O型圈,然后装配活塞组件,再按图纸要求装轴用卡键、卡键帽、轴用挡圈及其它零件。整体焊接式活塞 杆,须先装导向套组件,再装活塞组件。 B:活塞杆小端为螺纹式:将活塞组件旋入活塞杆上拧紧到位,注意不能损伤O 形圈,然后装锁紧螺母压紧(装配前清除紧定螺钉孔的油脂),装钢球、紧定螺钉(装配前涂紧固胶)。整体焊接式活塞杆,须先装导向套组件,再装活塞组件。C:活塞杆杆端为叉头时,最后装叉头。 2、缸体组装: A:缸体为卡键式:将已组装好的活塞杆装入缸体,再按图纸要求装导向套、孔用卡键、挡环、轴用挡圈及其它零件(注意装配导向套时若O型圈过油口,必须用堵塞堵住油口以免损坏密封件)。 B:缸体为法兰式:将已组装好的活塞杆装入缸体,再按图纸要求装导向套、弹

压力容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一、压力容器安全管理要点 (一)、容器安全操作规程 容器安全操作规程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1)容器的操作工艺控制指标,包括最高工作压力,最高或最低工作温度、压力及温度波动幅度的控制值; (2)压力容器的岗位操作法,开、停机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 (3)容器运行中日常检查的部位和内容要求; (4)容器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的判断和处理方法以及防范措施; (5)容器的防腐措施和停用时的维护保养方法。 二、压力容器的检验 1、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周期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安全状况等级为1~2级的,一般每6年检验一次;安全状况等级为3级的,一般每3年检验一次;安全状况等级为4级的,定期检验周期根据检验机构决定。 2、对压力容器所配备的安全装置(安全阀、压力表等),应定期进行通、排放工作,以保证其灵敏、可靠。安全附件的检定,检验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 3、对检验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理或消除,对难以消除的缺陷应采取降级、降压,限期使用直至更新等方法进行处理,并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 三、安全装置的调整和检修 1、压力容器内部有压力时,不得对安全装置和主要的受压元件进行任何修理或紧固调整工作。需焊、挖补修理时,应由持特殊焊接工作操作证人员参加。 2、安全阀更新购置应有出厂合格证,合格证上应有检验部门和质检员的印章,并有注明检验日期,无出厂合格证严禁购置使用。 3、安全阀使用中应定期校验,每年至少一次,调整后的安全阀应加铅封,并填写记录。检验调整工作应由专职检验人员进行。未经许可,本公司任何人员不得任意启封调整检验。 4、未经检验合格和无铅封的压力表不得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压力表失灵、刻度不清、表盘玻璃破裂、卸压后指针不回零位、铅封损坏等情况,应立即更换。 5、压力表的装设、校验与维护应符合国家计量部门的规定,压力表应定期检验,每半年至少一次,经检验合格的压力表有铅封和检验合格证。 四、压力容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一)、压力容器技术档案的种类: 1、压力容器随机出厂文件(包括产品出厂合格证、安装使用维护保养说明书、压力容器主要部件型式试验报告书、装箱单、机房井道布置图、电气原理图接线图、压力容器功能表、主要部件安装示意图、易损件目录); 2、压力容器开工申报单; 3、压力容器安装施工记录;

压力容器操作规程完整

压力容器安全操作一般规程 1.压力容器操作工必须持“证”方可独立操作。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及容器技术特性、结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可能发生的事故和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处理方法。 2.设备运行启动前应巡视,检查设备状况有否异常;安全附件、装置是否符合要求,管道接头、阀门有否泄漏,并查看运行参数要求,操作工艺指标及最高工作压力,最高或最低工作温度的规定,做到心中有数。当符合安全条件时。力可启动设备,使容器投入运行。 3.容器及设备的开,停车必须严格执行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应分段分级缓慢升、降压力,也不得急剧升温或降温。工作中应严格控制工艺条件,观察监测仪表或装置,附件,严防容器超温、超压运行。 对于升压有壁温要求的容器,不得在壁温低于规定温度下升压。对液化气体容器,每次空罐充装时,必须严格控制物料充装速度,严防壁温过低发生脆断,严格控制充装量,防止满液或超装产生爆炸事故。对于易燃、易爆,有毒害的介质,应防止泄露、错装,保持场所通风良好及防火措施有效。 4.对于有内衬和耐火材料衬里的反应容器,在操作或停车充氮期间,均应定时检查壁温,如有疑问,应进行复查。每次投入反应的物料,应称量准确,且物料规格应符合工艺要求。 5.工作中,应定时、定点、定线、定项进行巡回检查。对安全阀、压力表、测温仪表、紧急切断装置及其它安全装置应保持齐全、灵敏、可靠,每班应按有关规定检查,试验。有关巡视,检查、调试的情况应载入值班日记和设备缺陷记录。 6.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操作人员有权采取紧急措施停止压力容器运行,并立即报告有关领导和部门: (1)容器工作压力,工作温度或壁温超过许用值,采取各种措施仍不能使之正常时; (2)容器主要承压元件发生裂纹、臌包、变形、泄漏,不能延长至下一个检修周期处理时; (3)安全附件或主要附件失效,接管端断裂,紧固件损坏难以保证安全运行时; (4)发生火灾或其它意外事故已直接威胁容器正常运行时。 7.压力容器紧急停用后,再次开车,须经主管领导及技术总负责人批准,不得在原因未查清、措施不力的情况下盲目开车。 8.压力容器运行或进行耐压试验时,严禁对承压元件进行任何修理或紧固、拆卸、焊接等工作。对于操作规程许可的热紧固、运行调试应严格遵守安全技术规范。 容器运行或耐压试验需要调试,检查时,人的头部应避开事故源。检查路线应按确定部位进行。 9.进入容器内部应做好以下工作: (1)切断压力源应用盲板隔断与其连接的设备和管道,并应有明显的隔断标记,禁止仅仅用阀门代替盲板隔断。断开电源后的配电箱、柜应上锁,挂警示牌; (2)盛装易燃、有毒、剧毒或窒息性介质的容器,必须经过置换、中和、消毒、清洗等处理并监测,取样分析合格; (3)将容器人、手孔全部打开,通风放散达到要求。10.对停用和备用的容器应按有关规定做好维护保养及停车检查工作。必要时,操作者应进行排放,清洗干净和置换。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应履行的基本职责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应履行以下职责:

装配工艺规范(20210130024917)

本技术规范适合于公司从事机械装配作业之员工或技术人员一、作业前准备 1、作业资料:包括总装配图、部件装配图、零件图、物料BOM 表等,直至项目结束,必须保证图纸的完整性、整洁性、过程信息记录的完整性。 2、作业场所:零件摆放、部件装配必须在规定作业场所内进行,整机摆放与装配的场地必须规划清晰,直至整个项目结束,所有作业场所必须保持整齐、规范、有序。 3、装配物料:作业前,按照装配流程规定的装配物料必须按时到位,如果有部分非决定性材料没有到位,可以改变作业顺序,然后填写材料催工单交采购部。 4、装配前应了解设备的结构、装配技术和工艺要求。 二、基本规范 1、机械装配应严格按照设计部提供的装配图纸及工艺要求进行装配,严禁私自修改作业内容或以非正常的方式更改零件。 2、装配的零件必须是质检部验收合格的零件,装配过程中若发现漏检的不合格零件,应及时上报。 3、装配环境要求清洁,不得有粉尘或其它污染,零件应存放在干燥、无尘、有防护垫的场所。 4、装配过程中零件不得磕碰、切伤,不得损伤零件表面,或使零件明显弯、扭、变形,零件的配合表面不得有损伤。 5、相对运动的零件,装配时接触面间应加润滑油(脂)。 6、相配零件的配合尺寸要准确。 7、装配时,零件、工具应有专门的摆放设施,原则上零件、工具不允许摆放在机器上或直接放在地上,如果需要的话,应在摆放处铺设防护垫或地毯。 8、装配时原则上不允许踩踏机械,如果需要踩踏作业,必须在机械上铺设防护垫或地毯,重要部件及非金属强度较低部位严禁踩踏。 三、联接方法 1、螺栓联接 A ?螺栓紧固时,不得采用活动扳手,每个螺母下面不得使用1个以上相同的垫圈,沉 头螺钉拧紧后,钉头应埋入机件内,不得外露。 B?—般情况下,螺纹连接应有防松弹簧垫圈,对称多个螺栓拧紧方法应采用对称顺序逐步拧紧,条形连接件应从中间向两方向对称逐步拧紧。 C?螺栓与螺母拧紧后,螺栓应露出螺母1-2个螺距;螺钉在紧固运动装置或维护时无须拆卸部件的场合,装配前螺丝上应加涂螺纹胶。 D ?有规定拧紧力矩要求的紧固件,应采用力矩扳手,按规定拧紧力矩紧固。未规定拧 紧力矩的螺栓,其拧紧力矩可参考《附表》的规定。 2、销连接 A ?定位销的端面一般应略高出零件表面,带螺尾的锥销装入相关零件后,其大端应沉入孔内。 B ?开口销装入相关零件后,其尾部应分开60°-90° 3、键联接 A. 平键与固定键的键槽两侧面应均匀接触,其配合面间不得有间隙。 B. 间隙配合的键(或花键)装配后,相对运动的零件沿着轴向移动时,不得有松紧不均现象。C?钩头键、锲键装配后其接触面积应不小于工作面积的70%,且不接触部分不得集中于一处;外露部分的长度应为斜面长度的10%-15%。 4、铆接

电子整机装配工艺规程

电子整机装配工艺规程 1.整机装配工艺过程 1.1 整机装配工艺过程 整机装配工艺过程即为整机的装接工序安排,就是以设计文件为依据,按照工艺文件的工艺规程和具体要求,把各种电子元器件、机电元件及结构件装连在印制电路板、机壳、面板等指定位置上,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完整的电子产品的过程。 整机装配工艺过程根据产品的复杂程度、产量大小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总体来看,有装配准备、部件装配、整件调试、整机检验、包装入库等几个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整机装配工艺过程 1.2流水线作业法 通常电子整机的装配是在流水线上通过流水作业的方式完成的。 为提高生产效率,确保流水线连续均衡地移动,应合理编制工艺流程,使每道工序的操作时间(称节拍)相等。 流水线作业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由于工作内容简单,动作单纯,记忆方便,故能减少差错,提高功效,保证产品质量。

1.3整机装配的顺序和基本要求 1) 整机装配顺序与原则 按组装级别来分,整机装配按元件级,插件级,插箱板级和箱、柜级顺序进行,如图2所示。 图2 整机装配顺序 元件级:是最低的组装级别,其特点是结构不可分割。 插件级:用于组装和互连电子元器件。 插箱板级:用于安装和互连的插件或印制电路板部件。 箱、柜级:它主要通过电缆及连接器互连插件和插箱,并通过电源电缆送电构成独立的有一定功能的电子仪器、设备和系统。 整机装配的一般原则是:先轻后重,先小后大,先铆后装,先装

后焊,先里后外,先下后上,先平后高,易碎易损坏后装,上道工序不得影响下道工序。 2)整机装配的基本要求 (1)未经检验合格的装配件(零、部、整件)不得安装,已检验合格的装配件必须保持清洁。 (2)认真阅读工艺文件和设计文件,严格遵守工艺规程。装配完成后的整机应符合图纸和工艺文件的要求。 (3)严格遵守装配的一般顺序,防止前后顺序颠倒,注意前后工序的衔接。 (4)装配过程不要损伤元器件,避免碰坏机箱和元器件上的涂覆层,以免损害绝缘性能。 (5)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保证质量,严格执行三检(自检、互检和专职检验)制度。 1.4 整机装配的特点及方法 1)组装特点 电子设备的组装在电气上是以印制电路板为支撑主体的电子元器件的电路连接,在结构上是以组成产品的钣金硬件和模型壳体,通过紧固件由内到外按一定顺序的安装。电子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组装电子产品的主要特点是: (1)组装工作是由多种基本技术构成的。 (2)装配操作质量难以分析。在多种情况下,都难以进行质量分析,如焊接质量的好坏通常以目测判断,刻度盘、旋钮等的装配质量

压力容器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

压力容器磁粉检测通用工艺规程1、总则

1.1、本规程规定了铁磁性材料制承压设备的原材料、零部件和焊接接头表面、近表面缺陷的磁粉检测方法。 1.2、本规程适用于本企业铁磁性材料制压力容器的磁粉检测工作。 2、.引用标准 GB 11533 标准对数视力表 GB12604.5 无损检测术语磁粉检测 GB/T5097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和磁粉检测观察条件 GB/T16673 无损检测用黑光源(UV-A)辐射的测量 JB/T6063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材料技术条件 JB/T6065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 JB/T6066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环形试块 JB/T8290 磁粉探伤机 NB/T47013.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容规》 3、一般要求 3.1、磁粉检测人员 3.1.1、从事磁粉检测的人员应满足NB/T47013.1的有关规定。 3.1.2 磁粉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小数)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 3.1.3 磁粉检测程序 磁粉检测程序如下: a)预处理; b)磁化; c)施加磁粉或磁悬液; d)磁痕的观察与记录; e)缺陷评级; f)退磁; g)后处理。 3.2、设备要求 3.2.1、磁粉检测设备应符合JB/T8290标准的要求。 3.2.2、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 3.3、磁粉、载体及磁悬液

3.3.1、磁粉应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和低剩磁,并应与被检工件表面颜色有较高的对比度。磁粉粒度和性能的其他要求应符合JB/T6063的规定。 3.3.2、湿法采用水或低粘度油基载体作为分散媒介。若以水为载体时,应加入适当的防锈剂和表面活性剂,必要时添加消泡剂。油基载体的运动粘度在38℃时小于或等于3.0mm2/s,使用温度下小于或等于5.0mm2/s,闪点不低于94℃,且无荧光和无异味。 3.3.3、磁悬液浓度应根据磁粉种类、粒度、施加方法和被检工件表面状态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情况下,非荧光磁粉的磁悬液浓度范围:配制浓度:10-25g/L;沉淀浓度(含固体量):1.2-2.4mL/100mL。测定前应对磁悬液进行充分的搅拌。 3.4、标准试件 3.4.1、标准试片主要用于检验磁粉检测设备、磁粉和磁悬液的综合性能,了解被检工件表面有效磁场强度和方向、有效检测区以及磁化方法是否正确。标准试片有A1型、C型、D型和M1型,其规格、尺寸和图形应符合JB/T4730.4的要求。A1型、C型和D型标准试片应符合GB/T23907的规定。 3.4.2、磁粉检测时一般应选用A1:30/100型标准试片。当检测焊缝坡口等狭小部位,由于尺寸关系,A1型标准试片使用不便时,一般可选用C:15/50型标准试片。为了更准确的推断出被检工件表面的磁化状态,当用户需要或技术文件有规定时,可选用D 型或M1型标准试片。 3.4.3、标准试片使用方法: a) 标准试片适用于连续磁化法,使用时,应将试片无人工缺陷的面朝外。为使试片与被检面接触良好,可用透明胶带将其平整粘贴在被检面上,并注意胶带不能覆盖试片上的人工缺陷。 b) 标准试片表面有锈蚀、褶折或磁特性发生改变时不得继续使用。 3.4.4、磁场指示器是一种用于表示被检工件表面磁场方向、有效检测区以及磁化方法是否正确的一种粗略的校验工具,但不能作为磁场强度及其分布的定量指示。 3.5、磁化电流类型及其选用 3.5.1、磁粉检测常用的电流类型有:交流、整流电流(全波整流、半波整流)和直流。 3.5.2、磁化规范要求的磁化电流值为有效值,整流电流值为平均值。 3.6、磁化方向 磁化方向包括纵向磁化、周向磁化和复合磁化。 3.6.1、纵向磁化:检测与工件轴线方向垂直或夹角大于或等于45°的缺陷时,应使用纵向磁化方法。纵向磁化可用下列方法获得:a) 线圈法;b) 磁轭法; 3.6.2、周向磁化:检测与工件轴线方向平行或夹角小于45°的缺陷时,应使用周向磁化方法。周向磁化方法可用下列方法获得:a) 轴向通电法;b)触头法;c)中心导体法;

产品装配设计工艺技术规范

产品装配设计工艺规范 1前言 产品装配设计是产品制作的重要环节。其合理性与否不仅关系到产品在装配、焊接、调试和检修过程中是否方便,而且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与电气性能,甚至影响到电路功能能否实现,因此,掌握产品装配设计工艺是十分重要的。 本标准就规范产品装配设计工艺,满足产品可制造性设计的要求,为设计人员提供产品装配设计工艺要求,为工艺人员审核产品装配可制造性提供工艺审核内容。 2名称解释 2.1装配 2.2对机器、仪器等的零部件进行必要的配合和联接,使成为成品的过程。装配可分为部件装配和总(产品)装配二个阶段。 2.2.1部件装配 根据一定的技术要求,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结合成一个装配单元,并完成局部功能组合体的过程。 2.2.2总(产品)装配 根据一定的技术要求,将若干个零件和部件结合成为一个总体(产品),

并完成一定功能组合体产品的过程。 2.2.3装配单元 在装配过程中,以一个装配基准件为基础,可以独立组装达到规定的尺寸链与技术要求,作为进一步装配的独立组件、部件、总成或最终整机的一组构件。 2.2.4装配基准件 在一组装配构件中,其装配尺寸链的共同基准面或线所在的构件。2.3工艺 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或处理后成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 2.4装配层: 在装配过程中,为了便于作业划分,对类似作业的装配阶段的划分,如总装层、部装层。一个装配层,可以是一个装配单元,也可以是几个装配单元所组成。 3装配设计的一般原则 装配设计在科研和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产品设计时,装配图是设计者把装配设计思路落实在文件上的具体表现,它表达产品或部件的工作原理、装配关系、传动路线、连接方式及零件的基本结构的图样。因此,在装配设计时必须遵循以下一般原则:

整机设备的装配工艺注意事项(整理)

第一章整机装配工艺 第一节安装的技术基础 安装是将电子零部件按要求装到规定的位置上,其基本要求是牢固可靠, 不损伤元器件和零部件, 避免碰伤机壳, 元器件和零部件的表面涂覆层, 不能破坏整机的绝缘性, 安装件的方向、位置、极性要正确,保证产品的电性能稳定,并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稳定度。 1.保证安全使用:电子产品安装,安全是首要大事。不良的装配不仅影响产品技能,而且造成安全隐患。如螺钉固定时,压住电源线,经过一段时间后电源线绝缘层破坏造成“漏电”事故等。 2.不损伤产品零部件:安装时由于操作不当不仅可能损坏安装的零件,而且还会殃及相邻零部件。如面装开关时,紧固力过大造成开关变形失效;面板上装螺钉时,螺丝刀滑出探究擦伤面板;装集成电路折断管脚等。 3.保证电性能:电气连接的导通与绝缘,接触电阻和绝缘电阻都和产品性能、质量紧密相关。如:安装者未能按规定将导线绞合镀锡而直接装上,从而导致一部分芯线散出,通电检验和初期工作都正常,但由于局部电阻大而发热,工作一段时间后,导线及螺钉氧化,进而接触电阻增大,结果造成设备不能正常工作。 4.保证机械强度:产品安装中要考虑到有些零部件在运输、搬运中受机械振动作用而受损的情况。如:大质量的零部件,仅靠印制板上焊点难以支持的,在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引脚折断等。 5.保证传热、电磁屏蔽要求:某些零部件安装时必须考虑传热或电磁屏蔽的问题。如:功率管装配时,由于紧固螺钉不当,造成功率管与散热器贴合不良,影响散热。 第二节常用线材及辅助材料 一、常用线材 1. 电子装配常用导线有三类,如图:

1) 单股导线,绝缘层内只有一根导线,俗称“硬线”容易成形固定,常用于固定位置连接。漆包线也属此范围,只不过它的绝缘层不是塑胶,而是绝缘漆。 2)多股导线,绝缘层内有4~67根或更多的导线,俗称“软线”,使用最为广泛。 3)屏蔽线,在弱信号的传输中应用很广,一般叫同轴电缆导线。 2.导线焊前处理 1)剥绝缘层:导线焊接前要除去末端绝缘层。可用剥线钳或简易剥线器工具或专用机械设备。 2)剥线时要注意对单股线不应伤及导线,多股线及屏蔽线不断线,否则将影响接头的质量。 对多股线剥除绝缘层时注意将线芯拧成螺旋状,一般采用边拽边拧的方式,见图: 导线预焊:见下图,预焊是电线焊接的关键步骤。尤其多股线如果没有预焊的处理,焊接质量很难保证。上锡时要边上锡边旋转,旋转的方向与拧合方向一致。注意焊锡浸入绝缘层内,造成软线变硬,容易导致接头故障。 二、焊片、插针与器件引脚、导线焊接 1. 导线端头绝缘层剥去10mm ,用烙铁将其上锡; 2. 焊片、插针与导线焊接时,将导线端头置于焊片或插针焊接点上,用尖嘴钳把焊片或插针两边包住端头后,进行焊接; 第三节导线连接、导线焊接 一、导线之间的连接以绕焊为主,见下图的操作步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