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辩论错误

常见辩论错误

常见辩论错误
常见辩论错误

常见的辩论逻辑错误

一、自相矛盾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是一切逻辑错误中最严重的一种,它指的是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一个理论必须是逻辑自恰的,就是说任何理论体系都不允许包含逻辑矛盾。有一种逻辑推理叫做“归谬式”推理,即由一个假定如果能合乎逻辑地推出互相否定的结论(逻辑矛盾)来,就能证明该假定是错误的。

二、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违反同一律对概念运用的要求的逻辑错误。

三、偷换论题,避实就虚,攻其不意

偷换论题是违反同一律对判断运用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辩论中最常见的表现有两种:1.故意回避对方的问题,王顾左右而言他;2.故意歪曲对方的观点然后加以振振有词的“批驳”,然后宣布自己“得胜”。

四、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仅根据少数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的简单化的归纳方法。由于任何实例都不难找到,因此在严肃的科学思维中,仅仅靠例子只能提出初步的假说,而不能证明任何严肃的科学命题。

五、机械类比

在运用类比推理时, 仅仅根据两事物为数很少的又不具备典型性的共同属性,就推断类比对象具有与已知属性相关性程度不高的另一属性, 这种错误的类推逻辑上叫做机械类比。

好几本逻辑教材上引用一个典型的机械类比的例子:

“一个家庭需要有一个家长, 在家庭里发生纠纷的时候, 就需要家长来裁决。国际问题要比家庭纠纷复杂得多,所以,国际大家庭也应该有一个“家长”,当国与国之间的纠纷通过协商不能解决时,就应该让承担“家长”职责的国家来裁决。”

这个例子是国际霸权主义者用机械类比来论证霸权主义合理性的逻辑错误。

六、双重标准

双重标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诡辩术,指在同一问题上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是非标准和取舍标准, 以混淆是非, 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

七、诉诸情感

诉诸情感是指用煽情的语言来唤起公众的某种怜悯、义愤等情感以转移中心论题、逃避理论交锋的诡辩术, 又叫做“以情感为据”。

但是,在严肃的理论探讨中,仅仅有感情的抒发而缺少合乎逻辑的理论思考,对于得出理性的结论来说是毫无作用的,因为情感是感性的东西,情感有时会阻碍理性的思考。所以“感情用事”历来不是褒义词。

八、虚假论据

这种逻辑错误是指故意违反“论据必须已知为真”的规则, 用编造的所谓“权威理论”或无中生有的例子作为论据, 用来论证错误的论题。

言论中大量虚假论据,有的可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常识而搞错了,常识性错误。但是有不少言论中有故意作假、捏造论据的现象。

九、预期理由

根据充足理由原则,论证中基本论据的真实性必须是已知的, 而不能是尚待证明的,违反这一要求, 用想当然的所谓理由来为自己的观点作论证,这种逻辑错误叫做“预期理由”。

十、推不出

逻辑证明中论证方式的规则是:“论据必须能够推出论题”,这条规则要求论证者对论题提供充足的论据,违反它的逻辑错误叫做“推不出”。

大学生辩论赛(完整版)

关于开展第二届大学生辩 论赛活动 策 划 书 。。。。。。。。。。。。。。 2011.

第二届大学生辩论比赛活动策划书一、活动背景 辩者,辩天下百态。论者,论世间精华。辩论是冷静沉稳的独立思考,是闪耀激情的唇舌论战。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活跃校园氛围,促进班级之间的友好关系,开拓同学们的思路,培养我校大学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精神状态,提高同学们的辩论水平,发掘培养辩论人才,提高我系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现以“锻炼口才,拓展自我”为宗旨,特开展我系第二届大学生辩论比赛活动,以展示我系学子的风范。 二、主办单位 。。。。。。。。 协办单位 。。。。。。。。 三、比赛时间 2011年十一月上中旬 四、比赛地点 多媒体教室 五、组队原则 参赛队伍:面向电力工程系11级各班,以各班为单位组队参赛或自由组队参赛,每班至少一队 辩手要求:辩论队员由4人组成

六、赛事安排 (一)赛事准备(具体流程参见附件1) 自活动通知发布之日至截止时间为各班选拔队员时间,各班 要高度重视,认真工作,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 行选拔。 (二)抽签安排 1、预赛抽签:由本班团支书参加,确定分组情况及所在组序 号、辩题及正反方。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2、半决赛抽签:由两支胜出队伍参加确定辩题及正反方。时 间地点另行通知。 3、决赛抽签:由最终胜出的两支队伍参加确定辩题及正反方。 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参赛规程(具体流程参见附件2) 比赛采取单淘汰制,分为初赛、半决赛、决赛。 (四)比赛要求 1、请各队参赛队员仔细阅读比赛须知,熟悉赛会的日程安排,以利于辩手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2、请参赛队员及组织人员务必于每场比赛开始前15分钟到达比赛现场做好准备,超过比赛规定开始时间5分钟,视为弃权。如遇特殊问题,请及时与组织者联系,以便协调安排,保证赛事的顺利进行。 3、比赛期间,各参赛队请不要与评委接触,如想表达对赛事的

关于辩论场上常见的逻辑错误文档

2020 关于辩论场上常见的逻辑错误文 档 SPEECH DRAFT

关于辩论场上常见的逻辑错误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 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魅力演讲可以 让演说者能够更好的抓住核心,把握本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演讲的效果,发 挥到极致,充分展现演讲魅力,释放能量,从而产生最大影响力!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一、自相矛盾 逻辑、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常见于一支队伍对立论没有统一,或者部分队员对立论没有吃透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好理解,不需举例。 二、偷换概念/偷换前提 将辩题的前提和定义偷换成与公众认可的定义不相符的前提和定义。他有以下几种情况: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5,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

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偷换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偷换论题常常表现为偷换论题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举例:“生之恩不如养之恩”,“生”应该解释为“生育”,却被解释为了“生命”。 三、攻击辩题、避实就虚、栽赃、偷换辩题 偷换论题是违反同一律对判断运用的要求所犯的错误。而最常见的“栽赃”有两种:1.故意回避对方的问题;2.故意歪曲对方的观点然后加以振振有词的“批驳”,然后宣布自己得胜。 四、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仅根据少数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的简单化的归纳方法。由于任何实例都不难找到,因此在严肃的科学思维中,仅仅靠个例只能提出初步的假说,而不能证明任何命题。 举例:我方三辩这种人买了东西就从来不要发票,可见消费者自我意识不高啊! 五、不当类比 在运用类比推理时,仅仅根据两事物为数很少的又不具备典型性的共同属性,就推断类比对象具有与已知属性相关性程度不高的另一属性,这种错误的类推逻辑上叫做不当类比。 举例:每个家庭都是需要有一个家长的,所以国际社会也需要美国来维持秩序。 六、双重标准 双重标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诡辩术,指在同一问题上对不同

辩论赛正规流程

一、辩论赛流程 立论阶段 (一)正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 (二)反方一辩开篇立论,3分钟 驳立论阶段 (三)反方二辩驳对方立论,2分钟 (四)正方二辩驳对方立论,2分钟 质辩环节 (五)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反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六)反方三辩提问正方一、二、四辩各一个问题,正方辩手分别应答。每次提问时间不得超过15秒,三个问题累计回答时间为1分30秒。 (七)正方三辩质辩小结,1分30秒。 (八)反方三辩质辩小结,1分30秒。 自由辩论 (九)自由辩论 总结陈词 (十)反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 (十一)正方四辩总结陈词,3分钟。 二、赛制具体说明: (一)立论阶段: 由正方双方的一辩选手来完成,要求立论的框架明确,语言通畅,逻辑清晰,能够正确的阐述己方的立场。(二)驳立论阶段: 这个阶段的发言由双方的二辩来进行,旨在针对对方的立论环节的发言进行回驳和补充己方的立论的观点,也可以扩展本方的立论方向和巩固己方的立场。 (三)质辩环节: 这个阶段是,由双方的三辩来完成这个环节,双方的三辩针对对方的观点和本方的立场设计三个问题,由一方的三辩起来提问对方的一辩,二辩,四辩各一个问题,要求被问方必须回答,不能闪躲,提问方的时间每个问题不可超过十五秒,回答方三个问题的回答累计时间是一分三十秒,双方的三辩交替提问,由正方开始,在质辩的环节中,要求双方的语言规范和仪态庄重,表述清晰。在质辩结束后,由双方的三辩针对对方的回答进行质辩小节,时间一分半,由正方开始。 (四)自由辩论阶段: 正反双方的八位辩手都要参加,辩论双方交替发言。双方都拥有四分钟的累计发言时间,在一方时间用完后,另外一方可以继续发言,直至本方的时间用完。在这个环节中,要求辩论双方的队员团结合作和整体配合,自由辩论阶段由正方开始 (五)结辩阶段: 针对对方的观点和己方的立场出发,总结本方的观点,阐述最后的立场

常见逻辑谬误

常见逻辑谬误 其实逻辑学不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神秘和阳春白雪,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话以及在论坛上发言都在遵循语法、文法的逻辑严谨,但是有时也会出一些笑话。 为了给无暇深究逻辑学原理的网友一个在论坛上发言更加简洁、有理、有力的速成办法,现将常见逻辑谬误单独发帖如下: 谬误是指人们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所产生的一切逻辑错误。 谬误可以分为两大类:形式谬误与非形式谬误(概念谬误)。 形式谬误是指那种由于违反形式逻辑的规则而产生的逻辑形式不正确的各种谬误,如:同语反复、循环定义、概念不当并列、偷换概念、转移论题、自相矛盾、两不可、以偏盖全、循环论证、倒置因果等。 非形式谬误是从形式上看是符合逻辑的,但因为其中因知识水平、常识、概念定义等错误而得出谬误的结论,如:词语歧义、语句歧义、诉诸无知、诉诸武断、诉诸怜悯、诉诸感情、人身攻击、诉诸权威、因人纳言、因人废言等。 (一)形式谬误 1、同语反复 同语反复和循环定义一样违反了定义的一条规则,即定义项中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具体地说,同语反复是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例如: -乐观主义者就是乐观地对待生活的人。 2、循环定义 循环定义是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例如: -如果把"奇数"定义为"偶数加1",那么,偶数是奇数加1得到的数。 -如果把丈夫定义为妻子的爱人,那么,妻子就是丈夫的爱人。 在这个定义中,定义"丈夫"必须用"妻子"这个概念,而定义"妻子"则必须用"丈夫"这个概念,因此,这个定义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明。 复习题 -甲问:什么是生命?

乙回答: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甲又问:什么是有机体? 乙回答: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以下那项与上述对话最为类似: ①甲:什么是真理? 乙:真理是符合实际的认识。 甲:什么是认识? 乙:认识是人脑对外界的反应 ②甲:什么是逻辑学? 乙: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规律的科学。 甲:什么是思维形式结构规律? 乙:思维形式结构的规律是逻辑规律。 ③甲:什么是家庭? 乙: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甲:什么是社会群体? 乙:社会群体是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单位。 ④甲:什么是命题? 乙:命题是用语句表达的判断。 甲:什么是判断? 乙:判断是对事物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⑤甲:什么是人? 乙:人是有思想的动物。

辩论逻辑错误大全

逻辑错误一览,全了!无论你是打辩论赛,还是想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甚至是更想有水平地骂人~~~ 这个必看啊~~~ * 当你与别人讨论,尝试获得答案或解释时,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人犯上逻辑谬误。这样的讨论是无意义的。你可能尝试向对手要求证据或提供其他假设,令你获得更好或更简单的解释。如果都失败,可以尝试指出你讨论对手的问题。你可辨认他的逻辑问题以免深究,以及可告知讨论对手关於他的谬误。以下是简单介绍其中最常见的谬误: 人身攻击(ad hominem) o 拉丁语「向着人」的意思。辩者用人身攻击来攻击对手,而不是在讨论议题。当辩者不能用证据、事实或理由去维护他的立场,他可能透过标签、稻草人、骂人、挑衅及愤怒的人身攻击方式来攻击对手。 诉诸无知(appeal to ignorance / argumentum ex silentio) o 以诉诸无知作为某些证据。(例如:我们没有证据说神不存在,所以祂一定存在。又例如:由於我们没有关於外星人的知识,这表示他们并不存在。)对某些东西的无知,是与它的存在与否无关。 全知论据(argument from omniscience) o (例如:所有人都相信某些东西,每个人都知道的。)辩者需要有全知能力以清楚每个人的信仰、怀疑或他们的知识。小心如「所有」、「每个人」、「每种东西」、「绝对」等词语。 诉诸信心(appeal to faith) (例如:如果你不相信,是不能清楚明白的。)如果辩者倚仗信心作为他论据的根基,那麽你在以後的讨论所能得到的将不多。根据定义,「信心」是倚靠相信,并非靠逻辑或证据支持。信心倚赖非理性的思想,并会产生不妥协。 诉诸传统(appeal to tradition) (类似主流思想谬误)(例如:占星、宗教、奴隶)只因为人们以此为传统,与它本身的存活能力无关。 诉诸权威(argument from authority / argumentum ad verecundiam) * 以「专家」或权威的说话作论据的根基,而不是用逻辑或证据来支持该论据。(例如:某某教授相信创造科学。)只由於某个权威的声称,不足以代表他已令这声称正确。假如辩者展示某专家的论据,那麽看看它有否伴随着原因,以及它背後证据的来源。 不良後果论据(argument from adverse consequences) * (例如:我们应判被告有罪,否则其他人会仿效而犯上类似的罪行。)只因为讨厌的罪行或行为出现,并不足以代表被告犯了该罪,或代表我们应判他有罪。(又例如:灾难的出现是因为神惩罚不信者,所以我们都应该信神。)只因灾害或惨剧发生,与神是否存在、或我们该信甚麽并无关系。 恐吓论据(argumentum ad baculum) * 论据根基於恐惧或威胁。(例如:如果你不信神,你将会下地狱被火烧。)

英语辩论赛剧本正式版

正方陈述:自从人类出现在这个星球上以后,爱就是一个不断纠缠的话题,没人能清晰的认识到什么是爱,但是无一另外当一个人爱上另外一个人的时候他是从内心的最深处爱并不是浮于表面。我们常说“一见倾心”就是说从一见面开始就从心底爱上了一个人。爱这种感情是最复杂的,复杂到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能表现出来的仅仅是冰山一角。不论是哪种爱假如不是内心最深处的感情流露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爱。所以我方观点就是抛去爱的表现方式,爱是真正要用心体会的。 闫1:Since humans appear in this planet, love is a constant topic in our lives, but no one can clear understand what is love, and no additional, when a man falls in love with another person, his love is from the bottom of his heart, and not floating on the surface. We often say that "love at first sight" means that two people fa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from a Gently glimpse. Love is too complex to describe with words. What we can show is just the tip of the iceberg. Only the innermost emotions’ reveal can be considered true love. SO our point of view is love looks with the mind , not eyes. 反方陈述:在我看来,眼睛在发现爱,寻找爱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我们感受别人的爱不正是根据眼睛所看到的行动和现象吗。事实上,我们古人早已有这样的想法。正如中国的成语“一见钟情”“眉目传情”,不都是用眼睛发现或表达爱吗。其实外国人也有相同的想法。像我们熟知的电影泰坦尼克中的男女主人公杰克和罗斯不就是相互见面之后就彼此相爱了吗,这不就是通过眼睛找到的爱情吗,而且爱的还是那么深那么伟大。所以我方的观点是眼睛对爱情是重要的。 陈1:Cons’ statement: In my opinion, the ey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earching love, finding love. Don’t we feel someone else's love with the action and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eye saw? In fact, the ancients had such thoughts already. As the Chinese saying "love at first sight" and “ogle”, these are all using eyes to found or express love . In fact, foreigners also have the same idea. Like the person Jack and Rose in the well-known movies Titanic, they fa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at first seeing , isn’t this find love through the eyes, and the love is so deep and great. So our view is that Love looks with eyes. 正1:爱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要用心去体会的。这句话差不多都要成为真理了,虽然不会有人证明它。但是从小到大家人和老师们一直灌输我们这个理念,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爱存在于人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如果仅仅使用眼睛看而不是用心体会,我估计穷我们一生想体验完整的爱,难度会非常大。 常1:pros: love looks not with the eyes, but with the mind. This sentence is almost to become the truth, will not prove it.With our growing up, families and teachers has been to instill this philosophy, everyone will be affected more or less, Love exists in every corner of the human

谈谈辩论场上的五个误区 [转]

谈谈辩论场上的五个误区 [转] ·信马游缰,漫无无际打辩论 现象:不少辩手为了显示自己“修为了得”,海阔天空地跟对方针锋相对,全然不顾己方立场为何物。结果“辩论赛”成了“知识竞赛”,评委只能无奈地给出一个评价:“离题!” 解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少辩手以为在辩论场上只要不回答对方的问题就意味着己方的失败,会被扣分。其实不然。对于明显超出讨论范围或者与辩题关联意义不大的问题完全可以不予回答,并且揭露对方离题的事实。所以,辩手在分析辩题时,首要考虑的就是辩题给双方设定立场的内在证明责任。比如,一个辩题是:“中国应当/不应当引进版权补偿金制度”。我们暂不分析题目内容,单从题目内在设定的证明责任来看,正方(应当)要证明引进补偿金制度的理由,而反方(不应当)的证明限度仅为不赞成引进该制度的理由即可。如果正方要求反方:“如果你不同意我的制度,那么请你提出一个更好的制度来比较。”此时反方提出一个新的制度来与正方的版权补偿金制度加以比较,那么辩题就引申为:“中国引进版权补偿金制度更好还是引进某新制度(反方所提)更好”。如此不仅偏离了原辩题,也缩小了反方立场。此时,反方完全可以拒绝,并指出对方偷换辩题的错误。因此,在准备辩论阶段,第一步就在于确定己方立场的证明责任,划定证明范围。而在赛场上,牢牢把握自己的证明义务限度,能够帮助辩手紧扣立场,不落对方圈套。 引申:辩论场上的激烈交锋是人们期待的精彩赛况。但激烈交锋既有可能是一场精彩的“辩论之战”也有可能沦为耍嘴皮子的“口水仗”。二者的分界线在何处?我们可以粗略地将辩论语言分为两大类:进攻与防守。辩论场上的进攻就是问问题,包括根据己方立场发出的疑问、质问,归纳对方立场错误的反诘、归谬。防守就是回答问题或者阐述立场,包括根据己方立论逻辑和观点回答对方问题以及正面阐述己方理由。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己方立论——这也便是“辩论”与“口水仗”的分界线。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队伍对同一个辩题就有一千种解读。辩论场上克敌制胜的关键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和环节内,最大程度地让评委和观众理解和接受自己对辩题的解读。一个优秀的辩手,就像一个新闻发言人或者外交官,无论面对怎样尖锐的问题都能在回答中回归自己的基本立场。因此,辩手在辩论时要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我问答的内容与辩题立场究竟有无关联?第二,我问对方的问题能否证明我方观点?只有紧扣自己的立场,才能给身边的队友以继续衔接的可能,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有的放矢,进而让评委和观众充分理解己方论证的理由,谓之“万变不离其宗”。 ·死缠烂打,一个问题问到底 现象:突然发现自己准备的一个问题对方很难回答,于是欣喜若狂,自诩找到对方致命软肋,便整场死死追问,颇有“不逼死对方不罢休”之势。导致的结果是,在沾沾自喜地以为占尽便宜之时,不仅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得理不饶人”、“过分纠缠”的负面印象。 解析:就某一个问题与对方穷追不舍的同时,也意味着放弃阐述自己其他理由的机会。在某场比赛中,正方发现了对方的一个逻辑漏洞,便死死咬住不放,乃至最后总结陈词时,正方辩手仍然狠狠批驳反方的这个逻辑问题,最终败北。评委点评时说了这样一段话颇为精辟:“正方整场批驳反方的这个逻辑错误,最终只能证明反方逻辑推导的方式有误,而不能证明反方观点错误,更不能证明自己观点成立。”事实上,如果对方并不理会你的“穷追猛打”,哪怕承认在这个问题上的无力回击,转而充分阐述自己其他的理由。就整场辩论而言,对方论点阐述的丰满将和己方一个问题的单薄将形成鲜明对比,评委的选择也便可想而之。 引申:在辩论场上,追问是必要的,但过分的追问就变成了死缠烂打。如何把握追问的度是令许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讲解

辩论赛中常见的十四个逻辑问题(作者:罗斌学长)2013年05月27日12:23:12 一、强加因果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这种错误往往很具迷惑性,许多辩手场上反应不过来。 前几年很热门的一本书叫《货币战争》,里面有这样的描述“林肯总统表面上看是被南方暗杀,实际上他是在签署了XX金融协议X天后被杀害的...肯尼迪总统遇刺前签署了XX金融协议,试图打击大财团利益....里根总统在签署XX金融协议后,旋即遇刺....”这些煽动性的描述让许多读者自行联想,从而脑补出“美国金融集团控制了美国政坛,如果总统试图限制他们的利益,那么他们连总统都敢杀掉”这个结论。 这就是犯了“把前后联系偷换成因果联系”的错误。 打个比方,我每次考砸前都会吃早饭,但我不能说“我因为吃了早饭所以考砸了”。同样的,美国总统每年都会签署无数的文件,不能把遇刺总统都签署过金融相关文件就得出“总统遇刺和金融文件”有关。这里打个比方,宋鸿兵试图以总统遇刺前都签署过金融协议来论证相关性,但每个总统遇刺当天都会吃早饭,难道能证明总统遇刺是因为吃了早饭么?显然不能。何况,林肯、肯尼迪、里根等人的遇刺,显然和金融体系不直接相关。 一般情况下,因果联系都有前后联系,但前后联系不一定有因果联系。 二、倒果为因 个人认为,如果要挑选一本最重要的必读书给辩手,那非《统计陷阱》莫属。这本书里面的逻辑讲解和案例分析既生动有趣,又严谨科学,我看了5遍,每遍都能学到很多。 里面提到了一个案例:美国某州的麻风病患者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因此许多人得出结论“这个州的气候一定是很容易得麻风病。” 但其实恰好相反,这个州的气候是全国最有利于麻风病患者治愈的,所以全国的麻风病患者都会来这里治疗,所以这个州的麻风病患者才全国最多、比例全国最高。 前几天的热门状态也是一个道理:“二战时,盟军请了一位科学家来研究该加发现机翼是这位科学家统计了飞机的中弹区域分布图,强飞机哪块机身的防护。. 中弹最多的部位,座舱和发动机则是中弹最少的。那么是不是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呢?事实是,能统计到的样本都是中弹后活着回来的飞机,而那些中弹后坠毁了的是不在统计范围内的。也就是说,机翼中枪只是轻伤,中弹最少的座舱和发动机才是致命部位,这里才是最需要加强防护的。” 在辩论场上时,当对方提出了一个让你觉得很突然的数据(比如X州麻风病人最多)时,不要本能地逃避或者害怕,而应该仔细思考一下,对方的数据是否能推出相应的论据。 三、偷换概念/偷换前提 将辩题的前提和定义偷换成与公众认可的定义不相符的前提和定义。 它有以下几种情况: 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比如“情在理先/

2020年辩论赛程序及流程

辩论赛程序及流程 辩论赛-组成 辩论赛辩论赛的人员组成及其活动的情况,有下列十个部分: (一)参赛人员。近年来流行的大型辩论赛,一般是由8个参赛队(每队4人)参与。各参赛队中的4名成员,分为一辩、二辩、三辩、四辩手;亦有分为一辩、二辩、三辩手及自由发言人等,并按此顺序,由辩论场的中央往旁边排列座位。但有时也会有不同情况。其中,一辩主要是阐述本方观点,要具有开门见山的技巧和深入探究的能力要能把观众带入一种论辩的氛围中.所以要求一辩具有演讲能力和感染能力;二三辩主要是针对本方观点,与对方辩手展开激烈角逐,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非凡的反应能力,要能抓住对方纰漏, 加以揭露并反为己用,要灵活善动,幽默诙谐,带动场上气氛;四辩要 能很好总结本方观点,并能加以发挥和升华,要求有激情,铿锵有力, 把气氛引入另一高潮. (二)主持人。辩论竞赛活动,要有一名主持人,亦称主席,主持辩论活动。他(她)维护辩论会场的良好秩序,保障辩论活动按照辩论规则有秩序地进行。主持人坐在两个参赛队中间、比参赛人员座位稍后一点的中央位置,便于观察整个辩论会场的情形。 (三)评判人员。辩论赛既然是一种竞赛活动,那么,参赛者谁胜谁负,需要有人作出评论和裁判。评判人员必须是具有与辩论内容相关的有专门知识的人员,他们一般由数人组成评委或评判团,其中设一名评委主任或一名执行主席,主持评委或评判团会议进行评判。

(四)公证人。正规的辩论赛,一般都有公证人到场,负责对辩论竞赛活动及竞赛结果进行公证,为辩论赛活动及有关人员提供法律认可的证据。有些辩论赛也可以不要公证人。 (五)制定辩论规则。通常的辩论规则主要有:第一,有多支参赛队参加的辩论竞赛实行淘汰赛,经过初赛、半决赛、决赛,决定优胜者。第二,要规定正反双方8名辩手发言的次序。第三,要规定发言时限。 (六)确定辩题。参加辩论竞赛的双方辩论什么?围绕什么问题来展开辩论?这就要确定辩论题,让参赛双方围绕辩论题,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辩论。确定什么样的辩论题,对辩论赛活动影响很大,它决定了辩论内容的范围,还影响着双方辩论能否很好地展开。从辩论赛的实践经验看,选择辩题,要着重把握两点:第一,是辩题的现实意义。即辩题本身是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通过辩论能不能给人们一种思想启迪,这不但影响听众对辩论赛的热心程度,而且影响参赛人员的热心程度,最终会影响辩论赛的气氛和效果;第二,是辩题的可辨性。如果辩题所规定的一方观点明显是正确的,另一方观点明显是错误的,缺乏可辨性,那么,观点明显错误的一方不能有力地反驳对方观点,同时因为观点明显错误,怎么辩也难以说服人,给人的印象总是缺乏说服力。因而对方也不容易深入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最终会使双方难于深入地展开辩论,影响辩论效果。 (七)确定双方论点。辩论题确定之后,需要把参赛双方分为正方和反方,正方持辩题的正面观点,反方持反对的观点,由此产生参

辩论场上常见的逻辑错误.

一、自相矛盾 逻辑、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常见于一支队伍对立论没有统一,或者部分队员对立论没有吃透的情况。这种情况很好理解,不需举例。 二、偷换概念/偷换前提 将辩题的前提和定义偷换成与公众认可的定义不相符的前提和定义。他有以下几种情况:1,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外一个概念。2,利用多义词混淆不同的概念。3,抓住概念之间的某种联系和表明相似之点,抹煞不同概念之间的根本区别。4,混淆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整体属性,而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是组成一事物类的每个分子的属性。5,偷换论题。在论证过程中故意违反论题要明确、要同一的规则,偷偷地转移论题。偷换论题和偷换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说,偷换论题常常表现为偷换论题中的某些重要概念。 举例:“生之恩不如养之恩”,“生”应该解释为“生育”,却被解释为了“生命”。 三、攻击辩题、避实就虚、栽赃、偷换辩题 偷换论题是违反同一律对判断运用的要求所犯的错误。而最常见的“栽赃”有两种:1. 故意回避对方的问题;2. 故意歪曲对方的观点然后加以振振有词的“批驳”,然后宣布自己得胜。 四、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仅根据少数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的简单化的归纳方法。由于任何实例都不难找到,因此在严肃的科学思维中,仅仅靠个例只能提出初步的假说,而不能证明任何命题。举例:我方三辩这种人买了东西就从来不要发票,可见消费者自我意识不高啊! 五、不当类比

在运用类比推理时, 仅仅根据两事物为数很少的又不具备典型性的共同属性, 就推断类比对象具有与已知属性相关性程度不高的另一属性, 这种错误的类推逻辑上叫做不当类比。举例:每个家庭都是需要有一个家长的,所以国际社会也需要美国来维持秩序。 六、双重标准 双重标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诡辩术,指在同一问题上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是非标准和取舍标准, 以混淆是非, 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 举例:同样面对他国分裂倾向,美国说南斯拉夫分裂是“民族自决和自由的结果,是正义的”,却说格鲁吉亚的分裂问题是“不可容忍的领土和主权问题,是非正义的”。 七、虚假论据 这种逻辑错误是指故意违反“论据必须已知为真”的规则, 用编造的所谓“权威理论”或无中生有的例子作为论据, 用来论证错误的论题。言论中大量虚假论据,有的可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常识而搞错了,常识性错误。但是有不少言论中有故意作假、捏造论据的现象。举例:捏造的事实、数据和名人名言。 八、包辩题 偷换概念的一种特殊形式,将对方的立场也包进自己的立场进行论证,也叫包含式论证。举例:为什么说管理比服务更重要,因为服务也是一种管理。 九、循环论证 论题的真实性是要靠论据来证明的,而论据的真实性又要靠论题去证明,就是循环论证。举例:“成大事者”的定义:不拘小节的人,所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辩论赛

“双星杯”2010年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 今天的辩题是如果我是老板我会选择孙悟空还是猪八戒做我的员工,站在老板的角度,我方认为猪八戒更适合做员工,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猪八戒比孙悟空沟通能力强,更加适合社会.企业在甄选人才时,必然注重所选人员适应环境的能力,避免提拔个性极端或太富理想的人,猪八戒有实力,在相当于一个社会的天庭里也算是一员大将。但他比孙悟空社交能力更强.随着社会日趋开放和多元化,沟通能力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必备的能力。对一个企业的员工而言,必然有面对老板、同事、客户等现象,甚至还需要处理企业与股东、同行、政府、社区居民的关系,平时经常会有与其他单位或个人进行协调、解说、宣传等工作,沟通能力的重要性由此而见。新人初到一个公司工作,开始时必然感到陌生,但若能在最短的时间內熟悉工作环境,并且能与同事和睦相处,取得大家的认同和信任,企业必定重视这名员工的发展潜力。反之,如果过于坚持己见处处与人格格不入,即使满服才学,也难以施展。孙悟空虽然实力强,但是比较霸道,不容易与同伴处好关系,这就是猪八戒强于孙悟空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他比孙悟空更加适合在这个社会生存。 2。如今的企业更注重团队合作,猪八戒恰恰具有这一优点,在西天取经的师徒4人队伍中扮演着融合剂的角色,并且相比于孙悟空,猪八戒更擅长处理团队关系。八戒宽厚体贴,拥有无比的亲和力。他机智幽默,嘴甜,西天路漫漫,他却使原本枯燥而危险的取经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充满人性化色彩,是个典型的有心人,能完美融入团队。在当今的社会里,一个人再优秀、再杰出,如果仅凭自己的力量也难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凡是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的人,必定要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员工在个性特点上要具有集体主义精神或合群性,几乎已成为各种企业的普遍要求。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太浓的人在企业里不太容易立足,因此想要做好一件事情,绝不能仅凭个人爱好独断专行。只有通过不断沟通、协调、讨论,优先从整体利益考虑,集合众人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做出为大家接受和支持的决定,才能把事情办好。孙猴放荡不羁,恃才傲物,我行我素,不服管理,似乎更胜任老板而非融入团队的员工角色; 3。八戒心理素质好,市场是无情的赛场。工作和事业的成功与失败、顺利和挫折、挑战和机遇每时每刻都会对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冲击。

辩论的十个逻辑错误

一、自相矛盾 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是一切逻辑错误中最严重的一种,它指的是思想、言论中的自我否定现象。一个理论必须是逻辑自恰的,就是说任何理论体系都不允许包含逻辑矛盾。有一种逻辑推理叫做“归谬式”推理,即由一个假定如果能合乎逻辑地推出互相否定的结论(逻辑矛盾)来,就能证明该假定是错误的。 二、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违反同一律对概念运用的要求的逻辑错误。 三、偷换论题,避实就虚,攻其不意 偷换论题是违反同一律对判断运用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辩论中最常见的表现有两种:1.故意回避对方的问题,王顾左右而言他;2.故意歪曲对方的观点然后加以振振有词的“批驳”,然后宣布自己“得胜”。 四、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仅根据少数事例得出一般性结论的简单化的归纳方法。由于任何实例都不难找到,因此在严肃的科学思维中,仅仅靠例子只能提出初步的假说,而不能证明任何严肃的科学命题。 五、机械类比 在运用类比推理时, 仅仅根据两事物为数很少的又不具备典型性的共同属性,就推断类比对象具有与已知属性相关性程度不高的另一属性, 这种错误的类推逻辑上叫做机械类比。 好几本逻辑教材上引用一个典型的机械类比的例子: “一个家庭需要有一个家长, 在家庭里发生纠纷的时候, 就需要家长来裁决。国际问题要比家庭纠纷复杂得多,所以,国际大家庭也应该有一个“家长”,当国与国之间的纠纷通过协商不能解决时,就应该让承担“家长”职责的国家来裁决。” 这个例子是国际霸权主义者用机械类比来论证霸权主义合理性的逻辑错误。 六、双重标准 双重标准是一种实用主义的诡辩术,指在同一问题上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是非标准和取舍标准, 以混淆是非, 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 七、诉诸情感 诉诸情感是指用煽情的语言来唤起公众的某种怜悯、义愤等情感以转移中心论题、逃避理论交锋的诡辩术, 又叫做“以情感为据”。 但是,在严肃的理论探讨中,仅仅有感情的抒发而缺少合乎逻辑的理论思考,对于得出理性的结论来说是毫无作用的,因为情感是感性的东西,情感有时会阻碍理性的思考。所以“感情用事”历来不是褒义词。 八、虚假论据 这种逻辑错误是指故意违反“论据必须已知为真”的规则, 用编造的所谓“权威理论”或无中生有的例子作为论据, 用来论证错误的论题。 言论中大量虚假论据,有的可能是因为当事人缺乏常识而搞错了,常识性错误。但是有不少言论中有故意作假、捏造论据的现象。 九、预期理由

辩论赛

主持人: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欢迎来到我们高一(2)班,今天是由我们高一(2)班组织的辩论会。什么是出色的辩论,什么是好的辨手?对于这个问题,两千多年的荀子就有明确的论辩,他说:“好的辩论应该是”精装以利之,坚强以持之,彼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心欢,芬芳以颂之。“那么好,今天也不防让我们借此机会和标准,来评判出今天辩论会的胜方和最佳辨手。 现在,我把今天参加辩论的双方辩论手介绍给大家,他们是—— 正方:一辨,张志权(掌声);二辨,伦明雅(掌声);三辨,关雅文(掌声);四辨,黄慧贤(掌声) 反方:一辨,黄婧(掌声);二辨,林立(掌声);三辨,聂伟江(掌声);四辨,谢建燊(掌声) 担任评委的三位老师是:刘舒老师(掌声),龚爱英老师(掌声),潘彩珍老师(掌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将那些善于表现自己,乐于展现自己才华的人叫做“红花”,将那些默默奉献,甘于为集体埋头苦干的人叫做“绿叶”。虽然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红花尚须绿叶扶持,红花和绿叶看起来似乎是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但今天,我们的正反双方偏要就这个问题辨出各自的高低,让大家评评究竟是红花还是绿叶更值得大家仿效。 正方所持的立场是:人应该做红花 反方所持的立场是:人应该做绿叶 好了,首先要进入的是陈述立论阶段。首先有请正方一辨张志权同学陈述观点,时间是3分钟,请。(掌声) 张志权:主持人,评委,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一朵红花下必须有绿叶的衬托,才会显得更娇艳美丽。这便误导了某些人以为绿叶才是人的最高追求。这种想法正确吗?如果人人都只想着去作绿叶,而不去做红花的话,那么谁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便引出了我们正方的观点,人应该去红花,这是为什么? 从主观上看,人总是有不安于现状,不满足的欲望,也就还是这种欲望激发了人的上进心。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上,谁不想谋个好的职位,谁不想开桥车住洋房,谁不想高收入,过上舒适的生活?而这种种当红花的好处,谁不向往?千万莘莘学子潜心苦读不也是为了一举成名天下知吗?这种当红花的心理其实早已在人们的心中确立了。 从客观上看,人人都想做红花,就得不断攀升,不断培养自身的能力,有着过硬的本领,提升自我价值,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着促进作用,使得市场上的竞争无形中变得激烈起来,自然而然地,也就推动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不,为什么有毛泽东主席领导人民革命,为什么有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飞跃发展呢?所以人应该作红花。谢谢!(掌声) 主持人:谢谢张志权同学!下面有请反方一辨黄婧同学陈述观点,时间也是3分钟,请。(掌声) 黄婧:主持,评委,大家好!我们都知道,“红花”与绿叶有着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常用“绿叶默默奉献的人,用红花比喻众人瞩目的人,人们多以红花为贵,无绿叶即无红花,红花还须绿叶衬吗? 绿叶是社会的主体,他们一生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他们是社会的土壤,培养着象红花一样受人瞩目的人才。如果没有绿叶,没有它们的默默奉献,也就没有红花的光彩,至于没有任何所谓的红花,就如足球场上攻城掠地的前锋,固然是众人瞩目的红花。但倘若没有队友们源源不断的支援,他们同样避免不了“巧妇难为无密之炊“的尴尬。 绿叶,预示着无怨无悔的奉献一切,不求任何回报,有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格!我们现代的年轻人,不仅要发展现代文化,还要继续发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思想,

英语逻辑错误一览

* 当你与别人讨论,尝试获得答案或解释时,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人犯上逻辑谬误。这样的讨论是无意义的。你可能尝试向对手要求证据或提供其他假设,令你获得更好或更简单的解释。如果都失败,可以尝试指出你讨论对手的问题。你可辨认他的逻辑问题以免深究,以及可告知讨论对手关於他的谬误。以下是简单介绍其中最常见的谬误: 人身攻击(ad hominem) o 拉丁语「向着人」的意思。辩者用人身攻击来攻击对手,而不是在讨论议题。当辩者不能用证据、事实或理由去维护他的立场,他可能透过标签、稻草人、骂人、挑衅及愤怒的人身攻击方式来攻击对手。 诉诸无知(appeal to ignorance / argumentum ex silentio) o 以诉诸无知作为某些证据。(例如:我们没有证据说神不存在,所以祂一定存在。又例如:由於我们没有关於外星人的知识,这表示他们并不存在。)对某些东西的无知,是与它的存在与否无关。 全知论据(argument from omniscience) o (例如:所有人都相信某些东西,每个人都知道的。)辩者需要有全知能力以清楚每个人的信仰、怀疑或他们的知识。小心如「所有」、「每个人」、「每种东西」、「绝对」等词语。 诉诸信心(appeal to faith) (例如:如果你不相信,是不能清楚明白的。)如果辩者倚仗信心作为他论据的根基,那麽你在以後的讨论所能得到的将不多。根据定义,「信心」是倚靠相信,并非靠逻辑或证据支持。信心倚赖非理性的思想,并会产生不妥协。 诉诸传统(appeal to tradition) (类似主流思想谬误)(例如:占星、宗教、奴隶)只因为人们以此为传统,与它本身的存活能力无关。 诉诸权威(argument from authority / argumentum ad verecundiam) * 以「专家」或权威的说话作论据的根基,而不是用逻辑或证据来支持该论据。(例如:某某教授相信创造科学。)只由於某个权威的声称,不足以代表他已令这声称正确。假如辩者展示某专家的论据,那麽看看它有否伴随着原因,以及它背後证据的来源。 不良後果论据(argument from adverse consequences) * (例如:我们应判被告有罪,否则其他人会仿效而犯上类似的罪行。)只因为讨厌的罪行或行为出现,并不足以代表被告犯了该罪,或代表我们应判他有罪。

辩论中的逻辑问题

辩论中的逻辑问题 辩论中有关的逻辑问题 问题一:全称还是特称 在辩论场上时常听到有的同学拍案而起理直气壮道:对方的立场是一个全称命题要证明全部而我方是特称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此言差矣。首先辨析两个比较两个相近的命题。所有的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与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眼看相似实则不同。前者便是全称命题意即所有、全部不管是否地痞无赖、流氓乞丐但凡中国人都是勤劳善良的此命题明显为假命题。而后者为真至少在中国人的情感中我们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此处中国人这个概念是集合概念即把中国人作为一个集合来反映相对于全称命题中量的确定性和绝对性集合概念中量是不确定和模糊的。而这种不确定体现在无需一个都不能少换言之即便有些中国人十恶不赦也不足以否认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为真即构成集合的个体未必具有集合体的特有属性。而这一结论的对立面为大名鼎鼎的三段论四概念错误。 辨析这两个命题的原因在于在界定辩题量的性质上集合概念常常被忽视。而被忽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全称命题的特点量项(所有、全部等)在日常表达中时常被省略如违法行为破坏社会秩序是一个省略量项的全称命题。可问题是全称命题的量项有时被省略不代表没有量项的命题就是全称命题!而大多数的辩题都没有明确

的量项于是在实战中辩手就堂而皇之地将此类辩题界定为全称命题未必! 问题二:量项 以个性需要/不需要刻意追求为例。对于没有量项字眼的辩题量的前提是不明确的而需要根据本方的立场设置但需在合理的限度内此处合理的标准有很多视辩题而定。设置无非假定两种情况其一没有其二省略。如果没有量项则辩题中的个性是一个集合概念而集合概念是允许有漏网之鱼的所以双方无需穷尽所有个性但都要论证普遍性即普遍的个性需要/不需要刻意追求如同中国人是勤劳善良的也是从普遍意义出发的。从这个角度而言要求对方论证全部自己只举个例是有失偏颇甚至是偏激的。 如果省略量项则是全称命题或特称命题即所有或有的个性.。认为对方是全称肯定而本方是特称否定显然是强盗逻辑。既然辩题没有明确的量的限制那么同样的逻辑反过来界定为什么不可以对方是特称肯定而本方是全称否定呢_______年新国大对武大辩题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新国大认为:有一点可取之处即为可取而不可取即要论证所有都不可取。这个有趣的逻辑被余磊一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顶得哑口无言。即便正方退一步论证全称肯定反方同样可以论证全称否定而非一定是特称否定。反方论证特称否定的逻辑在于:全称肯定的矛盾立场是特称否定。可问题是双方辩题的存在形式就只能是相互矛盾的吗双方辩题如果是相

辩论赛题(正式)

辩论题一 案情简介: 某日傍晚,吴某开车执行任务途中,乙突然从右边路旁树林疾步冲出抢先过马路。吴某见状向左猛打方向盘,并紧急制动,仍躲避不及,车右前轮将乙左腿轧断。事故发生后,吴某见下车察看,只见乙昏迷不醒,却不见旁人,便自己开车逃去。第二天早晨,乙的尸体被人发现。 经法医鉴定:乙左腿膝盖处粉碎性骨折,因抢救不及时,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 正方观点:吴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反方观点:吴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辩论题二 案情简介: 某日上午,被告人张某在市场替妻子看摊,因琐事与被害人李某发生争执。张某为避免事态扩大,收拾部分商品离开市场。当日下午5时许,张某返回市场收拾余下的商品时,被等候多时的李某发现。李追上去用拳头击打张的脸。将张的近视眼镜打碎落地,眼镜碎片划破了张的眼睛,但张没有还手。接着李又用右臂夹住张某的颈部,继续殴打张。由于李身高体壮,张身体瘦小,张挣脱不开。张某为逃脱挨打,情急之下掏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着李某乱捅,将李的右手臂捅伤,但李仍未停止对张的殴打,张又将李的左腹部捅伤,李才将张放开,张也没有再捅李。李某的腹部伤经法医鉴定为重伤。 正方观点:张某的行为超过了必要限度,属于防卫过当,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反方观点:张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辩论题三 案情简介: 被告人:丘某,男,25岁,农民。 被告人:周某,男,24岁,农民。 被告人:罗某,男,21岁,农民。 被告人丘某在建房时因地基问题与邻居蓝某发生纠纷,怀恨在心,遂找到自己的朋友周某和罗某,邀约两人一起去教训蓝某。三人在去蓝某家的途中,碰上了罗某的父亲,罗父叫罗某回家,罗某只好对丘某说:"对不起了,我不能帮你了,我看你们俩也别去了",然后随父亲回家。丘某与周某一起到蓝某家,将蓝某打成重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