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21-1931年中国电影批评研究

1921-1931年中国电影批评研究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I 绪论 (1)

一、选题意义 (1)

(一)学术意义 (1)

(二)现实意义 (2)

二、研究现状述评 (2)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4)

(一)研究方法 (4)

(二)创新点 (4)

四、研究时间界定 (4)

第一章中国电影业的早期发展与电影批评的初兴 (7)

一、中国早期电影业的发展 (7)

二、1921年以前中国早期电影批评的初兴 (10)

第二章1921——1931年中国电影批评的建构 (13)

一、电影批评主体分析 (13)

(一)电影受众 (13)

(二)电影评论者 (15)

二、电影批评对象分析 (16)

(一)导演 (17)

(二)演员 (18)

(三)编剧 (19)

(四)电影制作与放映机构 (20)

三、电影批评媒介 (21)

第三章功能与价值——电影批评的类型与内容 (37)

V

一、娱乐性批评 (37)

二、社会性批评 (39)

(一)社会改造 (39)

(二)社会救助 (40)

(三)电影审查与立法 (42)

三、教育性批评 (44)

四、艺术性批评 (47)

第四章1921——1931年中国电影批评个案研究 (51)

一、《银幕周刊》电影批评个例分析 (51)

二、顾肯夫、周剑云电影批评个例分析 (56)

(一)顾肯夫电影批评个例分析 (57)

(二)周剑云电影批评个例分析 (58)

三、《透明的上海》电影批评个例分析 (59)

第五章批评之批评——电影批评中的问题与解决 (63)

一、电影批评中的问题 (63)

(一)电影批评中的传播媒介问题 (63)

(二)电影批评者的问题 (64)

二、批评与要求——电影批评问题之解决 (65)

结语 (69)

参考文献 (73)

一、报刊史料 (73)

二、方志、年鉴、史料文献 (74)

三、著作 (74)

四、论文 (76)

五、文集、回忆录 (78)

VI

绪论

绪论

一、选题意义

19世纪末,电影由西方传入中国,进入早期开埠城市。作为新兴的娱乐休闲方式,电影在晚清被市民阶层所热捧,成为民国时期重要的娱乐方式。随之而起的是,电影评论成为一种时尚,报刊媒介开始大量登载相关文章。中国电影批评伴随着西方电影的引入逐渐兴起和发展。电影批评包含了广大观众与评论者对电影的情绪、反应、意向、评价等各方面的信息,对创作、制片、发行等起到积极的作用。电影评论者运用这种形式加深对生活、社会的再认识。电影批评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电影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1897年9月5日出现的《观美国影戏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篇电影评论文字”①。从此以后,中国电影批评逐渐发展,至1921年2月,中国出现了专门电影刊物《影戏丛报》,接踵而来的同年秋创刊的《影戏杂志》,这标志着中国电影批评正式起步。全面、系统地梳理1921──1931年中国电影批评的发展史,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同时从侧面反映这一时期社会现实及市民思想状况。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学术意义

电影自晚清传入中国,虽然受到社会上层阶级的热捧,形成观影热潮。然而,晚清社会凋敝,政府统治风雨飘零。国产电影的发展处于一种无序且不成熟的阶段。而经过民国初年的发展,中国电影业积累了一批具有现代电影意识的导演、编剧和演员,民众也越来越认可这种娱乐休闲方式。因此,在1920年代,国产电影引来了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承上启下阶段的1921年到1931年中国电影批,全面梳理和研究这一时期的电影批评可以弥补对中国电影批评研究的不足,丰富电影批评的研究。以往学者对近代电影批评的研究多侧重于某一个方面,对1921──1931年电影批评研究尚未全面、深入。有鉴于此,笔者欲从电影批评的①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