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电子音乐(英文:electronicmusic)可以泛指一切利用电子手段产生、修饰的声音制作而成的音乐,与由共鸣体自然发音的音乐相区别。有人把这里的电子音乐称作电声音乐(electroacousticmil-sic),以此区别于下文提到的、与具体音乐相并列的电子音乐。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子音乐是指不仅在演奏上,而且也在作曲上利用电子手段而形成的音乐。因此,它不包括由电声乐器演奏的音乐,如1920年出现的特里明琴(以它的发明者Leon Theremin的名字命名)、1928年出现的马特努琴(以它的发明者Maurice Martenot的名字命名)以及其他各种电乐器、电子乐器等。这些电声乐器突破了传统乐器的音响范围,却依然像其他乐器一样,专供演奏现成的音乐。它们与在实验室里利用电子设备作曲而成的音乐不同。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后一种电子音乐。它的产生是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噪音音乐在新时期继续实验的产物。

电子音乐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录音带音乐

利用录音带操作技术制成的电子音乐作品可统称为录音带音乐(tapemusic)。它可包括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两类。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ete)是把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音响录下来,加以变化和处理,组成作品,以此与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抽象符号所表示的音乐相对照。具体音乐的发明者是法国作曲家谢菲尔(Pierre Schaeffer,1910-1995)。他的父母虽然都是音乐家,他却在1929

年进人工科大学学习,毕业后任专职的电讯工程师。他在巴黎法国广播电台工作期间,有机会接触大量音响效果资料。1948年,他创作了第一首具体音乐作品《火车练习曲》,把车轮滚动、喷气、汽笛等声音拼接、录制而成。录音带试制成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但直到50年代初才被投放市场。谢菲尔在1951年使用磁带录音机前,一直依靠录音盘进行录音(discrecording)。他最流行的具体音乐作品是同年创作的《锅盘练习曲》(Etudeoux CassrolesWTBZ,又名《忧郁练习曲》,Etude Pathetique),其中录制了锅盖旋转、口琴、和尚念经、巴厘音乐、咳嗽等各种声音。

谢菲尔在具体音乐中使用的方法为后来的录音带音乐打下基础,如:录音带打圈子(可使声音无限循环)、变化速度(以改变音高)、反转方向(使通常的发音方式倒转过来)、分切和拼接、录音带延迟(以产生回声效果)等。他在巴黎电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电子音乐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吸引了很多作曲家来这里短期工作,如布列兹、米约、梅西昂、施托克豪森等。

1951年,在西德科隆电台也建立了电子音乐实验室,那里的作曲家也利用录音带制作电子音乐作品,但与具体音乐不同的是,他们不采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音响,而是采用电子设备本身(如振荡器)发出的音响作为原材料。德国的电子音乐,从一开始,就带有更多的科学实验的性质,不像法国那么注重情趣和气氛。科隆实验室的建立者艾默特(Herbert Eimert,1897~1972)是一位作曲家,毕业于科隆音乐学院,信奉十二音体系。他不出名,但很重要。他认为序

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只能在电子音乐中才能实现。他对施托克豪森有很大影响。施托克豪森曾在他的实验室工作,很快就成为德国电子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第一首重要的电子音乐作品是《练习曲Ⅱ》(1954),只采用正弦音作为音源,同时,结合使用序列手法。他最重要的电子音乐作品是《青年之歌》(1955-1956),为童声和电子音响而作。童声经过变形、加工,变得支离破碎,再与电子音响相结合,十分奇特。现场演出时,《青年之歌》还使用了五个拉开距离的扩音喇叭,从而把“空间运动”的概念引入音乐.

50、60年代,巴黎和科隆是西方电子音乐的两个中心。从《青年之歌》采用人声可以看出,法国具体音乐和德国电子音乐之间的区别正在开始消失。50年代中期起,其他各闻也相继建立电子音乐实验室,如意大利米兰的电子音乐实验室和美国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等。意大利电子音乐实验室,如意大利米兰的电子音乐实验室和美国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等。意大利电子音乐的代表人物是贝里奥(Luciano Beriu,1925?),他最著名的电子音乐作品是《主题》(Aema,1958),材料取自乔伊斯(James Juyte)的小说《尤利西斯》,也是利用人声进行电子处理。美国电子音乐的代表人物是乌萨切夫斯基(Vladimirllssachevsky,191l~)。他既采用自然声音,也采用电子声音,兼取法德两国所长,代表作如《木管和铜管》(1965)。在美国有影响的电子音乐作品中,还应该提到瓦雷兹的《电子音诗》(1957)、巴比特的《菲洛梅尔》(或译《夜莺》1964,为女高音和录音带而作,同时采用序列手法)、凯奇的《方塔娜混合曲》

(1958)等。其中《方塔娜混合曲》由一系列噪音所组成,既是电子音乐中离开传统最远的一个例子,也是一首令人难以接受的偶然音乐作品…

第二阶段:合成器音乐

虽然1955年出现了著名的RCA(美国无线电广播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America的缩写)电子合成器(synthesizer),1959年又改进为RCA Mark U合成器,但是直到1%4年电平控制合成器(voltage controlled synthesizer)问世以后,合成器音乐才有了广泛的实使用的价值。电平控制合成器是一个小型的制作电子音乐的独立完备的系统。它代替原来满屋子的器材和很多插线,通常包括三个部分:1.产生声音(振荡器、噪音发生器)2.处埋声音(扩音器、混频器、滤波器、反响器、环形调制器等);3.控制源(包络发生器、音序器、键盘等它大大简化了电子音乐的创作过程(在原来的录音带音乐中,制作30秒钟的音乐约需要4小时),扩大了声音的范围和性能,还可现场表演,进行即兴作曲.在各种小型的电子合成器中T最常见的有“穆格”(设计者为美国的Robert Moog)布克拉”(设计者为美国的Dunald Bwhk)和“辛-凯特”(设计者为意大利的Paolo Ketoff)三种。美国作曲家苏博尼克(Morton Subotnicfc,1933~)为布克拉合成器创作了合成器音乐的代表作《月亮上的银苹果》(1967).

第三阶段:计算机音乐

计算机音乐(computermusic)是指那些不仅利用计算机作曲而且其音响材料也出自计算机的电子音乐作品。因此,如果一首乐曲仅

仅依靠计算机的协助来进行作曲,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计算机音乐。计算机比合成器更加优越,有着产生潜在的各种声音的巨大可能性;有着制作精确音响和复杂节奏的能力,不受常用乐器和演奏员的限制。它可以加速和简化音响制作过程,免去拼接磁带的烦人劳动,有时,只须改变一些“指令”,就能轻易地产生同一首作品的不同版本等等。电子音乐作曲家利用计算机直接操纵音响,完成一首作品,而无须演奏人员帮忙,达到了空前便捷的程度。计算机音乐所展示的广阔前途,已被人们所认识。近一二十年来,随着汁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音乐的电脑化已使电子音乐的制作进人普通家庭。越来越多的作曲家正在学特定的计算机程序和语言,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计算机音乐的代表人物如法国的里塞(Jean Claude Risset,1938-)。他是一位少有的精通计算机专业的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有《突变1》等;:

电子音乐提出了新的问题:(电子音乐的特点)

(1)任何声音都成了音乐的基本材料

序列音乐,不论怎么变化,仍采用十二个半音。现在,从纯音(正弦音)到最复杂的噪音都被当作“音乐”,那么,什么是音乐?《辞海》提到:音乐“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首要条件是乐音。如果不是由乐音组成的“音乐”,还是不是音乐?

(2)特殊的结构方式

传统音乐中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段,如旋律、和声等,都是以乐音为基础的。电子音乐中也会使用节奏、复调等用词,但涵义不同。特别是曲式结构,电子音乐主要依靠紧张和松弛(包括快慢、强弱)的关系,以及音乐的变化等来组织音响。那么,在电子音乐中,相当于传统音乐曲式的具体结构形式是什么?

(3)取消了演奏者

作曲和演奏合二为一是电子音乐的一个特点。操作仪器,既是作曲,也是演奏,不需要另有演奏人员。当然,电子音乐发展到后来,经常结合现场演出。配合着播放录音带,舞台上也出现演奏家。尽管如此,电子音乐作为一个独立品种,很多作品是在实验室完成的。

(4)改变了记谱法

有的电子音乐没有乐谱,有的只是仪器操作技术的细节说明,也有的采用图示式的记谱方法,不一定再限于五线谱表记谱。不仅如此,电子音乐的这些特点,又进一步影响了非电子音乐,也在常规音乐中表现出来。

不管对电子音乐怎么看,有多少争议,它的日益普及已是事实。除了上面提到的法、西德、美、意等国外,很多西方国家也都有了电子音乐实验室,一般都设在大学或电台里。仅美国在70年代就有400多个。在日常生活里,在电视、电影、剧场、广播中,经常可以听到电子音乐音响。有的流行音乐团体也在使用合成器。它的优越性除了具有传统音乐所不具备的特殊音响和表现力以外,还可以减少费用开支。

电子音乐几乎是无限地扩大了声音的范围和性能,特别是具有科技新时代的音响特征(过去的乐器如双簧管可以使人联想到田园景色,小号可以使人联想到凯旋的队列行进等等)。但是,正如器乐比起人声来,有它的优越性,扩大了声音的范围和性能,却并不因此可以代替人声一样,电子音乐也不能代替传统音乐。从整体来看,它不可能是未来音乐发展的唯一方向,但却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音乐。它是一个品种,增加它,只会使音乐的园地更加多彩。当然,电子音乐作品是多种多样的,那种从头到尾都由噪音组成的电子音响,恐怕难以被人接受。

电子音乐存在的必要性

电子音乐存在的必要性 电子音乐(electronic-music),简称电音,是用电子技术获得各种音源并制作成的音乐。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斯托克豪森于1954年制作了《习作ⅰ、ⅱ》唱片,之后电子音乐开始流行。20世纪70年代,当音序器和合成器变得越来越便宜和简便时,这种所谓的虚拟音乐就真正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它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音乐最大的不同是,传统音乐是由真实乐队演奏,而电子音乐是使用电子设备经过虚拟、变质、组合、再生的音乐;它用正弦波造成无泛音的即所谓的纯音;或用打击乐器、嘈杂乐器发出的杂音,也用人声和具体音乐相结合。在50年代末,电子合成器产生后,制作者可以直接控制音调、节奏、力度和音色,更增加了电子音乐的各种可能性。然而,通常电子乐是指当它刚成形时艺术家们通过电子设备所探索出的各种独一无二的声响,以及后人们所创造出的继承这些先驱们的作品。前卫作曲家们长时间的着迷于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那些前所未有的电子声响。 不了解电子音乐的人通常会对其产生一些误解,比如认为电子音乐和电子舞曲一样,都是节奏感极强并且吵闹喧嚣的音乐,或是全部属于无调性音乐。这都是错误的,也是笔者身边的朋友、亲人对电子音乐的最大误区。电子音乐并不只有例如trance、techno、house等等主流跳舞类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型。至于无调性,电子音乐只是实现某一类型音乐的手段,不能狭义地定义为就是某种风格。 谈到类型,曲风多样是电子音乐的第二大特点。广义而言,任何以电子合成器、效果器、电脑音乐软件为载体所产生的电子音色的音乐,都可合理地称为电子音乐,包括广告配乐、电影配乐、游戏bgm(背景音乐)、动漫插曲等,曲风多种多样,变幻无穷。前段时间央视一套广受关注的《中国古诗词大会》节目,专家点评解析诗词时的配乐让不少人赞扬悠扬动听、诗情画意,其实那首《临安初雨》正是网游《新水浒q传》的主题曲。笔者曾十分好奇曲中的配器是怎样营造出的空灵环境声和优美清越感,后来得知除了中间有一段笛子演奏之外,其他都是电子音乐后期加工而成的。不难看出,电子加工而成的音乐实际早已进入大众视野,就在我们身边,只是不易发觉。当然,这也彰显了电子音乐超越于传统音乐的一方面:在信息时代的传播广度和受众度上,前者优势已经完全清晰化,作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电子音乐不可缺少。也许从心底认同这一点的人不多,但无法否认我们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现代电子音乐的存在的必要性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成本问题。 传统音乐的实现方式比较单一,除了真实演奏没有更便捷的方式。指挥、演奏、场地、乐器损耗、过程磨合&&人力物力的消耗,成本过高。永垂不朽的艺术经典值得这样研磨、推敲,但事事如此、曲曲必真也是不现实的,必将大大降低音乐的产出量,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感觉一旦出现,加之一些乐器声响的不完美对作曲产生的影响,就离我们大众的视野远了。电子音乐不同,作曲家既作曲又演奏,突破了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形态到传播方法的方式。可随时修改、对创意的实现、概念的把握、乐器音色的控制挑选等等,高效便捷,既省了时间又省了人力。也许你还是因为其真实的、虚拟伪造出来的手段而抵触,可我们无法抵挡这样的发展趋势,饭店、商场、咖啡厅到处都有电子音乐的场所,听觉系统会接收到这些传播信号,它是这样贴近我们的生活。笔者也有过并不接受电子音乐的时候,但当这样怀着好奇、投身于电子音乐的学习后,终于,在兴趣中发现了它独有的、不可抗拒的魅力,让笔者在创作中找到了自主实现的无限可能。创作中,除了乐音,还有噪音、环境声、背景声、特殊音效等等传统音乐中很少涵盖的元素。它们有的本身就是软音源,有的是通过效果器达到应有的效果,为音乐注入新的活力,也让听众有另一种体会。像平时经常用到的,有的效果器会失真,完全不像是实物发出的声音,听起来非常有味道。一些参数经过调试的效果器声音也会极具辨识性而且还难以模仿,我们在使用电子软件制作音乐的过程中,可以轻松获

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和问题分析

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和问题分析 中国大陆①电子音乐的专业化创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至中期,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当时从事电子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基本都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现代音乐,同时也是最早接触电子音乐的作曲家。他们的整体创作风格对中国电子音乐后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电子音乐早期的创作模式,对了解中国电子音乐早期的历史、评估中国电子音乐现状、指导中国电子音乐的民族性的未来发展,无疑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张小夫在《对中国电子音乐发展脉络的梳理与评估》一文中将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大体划为三个阶段:“1984—1993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探索与起步认知阶段;1994—20XX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开拓与创业积累阶段;20XX—20XX 年,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创新与全面发展阶段。”②本文所讨论和研究的内容为上述的1984—1993年这个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法国与德国相继开始电子音乐创作,与之相比,中国电子音乐的起步滞后了40余年。事实上,这种滞后不仅反映在电子音乐的创作上,也延展到了现代音乐的创作上。20世纪70年代末,当西方早已进入现代音乐创作的繁荣期时,中国新一代的作曲家对“先锋派音乐”仍知之甚少,对“电子音乐”一词更是闻所未闻。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法国作曲家让·米歇尔·雅尔③(Jean Michel Jarre)的中国之旅,将盛行于西方音乐世界的电子音乐带到了中国,才掀起了一股“新潮音乐”的旋风。随后,一些中国青年作曲家开始尝试电子音乐创作,并举办了一两场以电子合成器为创作技术平台的、业内交流性质的小范围音乐会。其中,1984年9月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那场纯电子音乐会可以说标志着电子音乐创作活动进入了我国的专业音乐学院。该场音乐会的演出曲目包括谭盾的《游园惊梦》、《三月》,陈怡④的《吹打》,陈远林⑤的《女娲补天》、《昊》,朱世瑞⑥的《女神》以及当时担任中国广播艺术团作曲的周龙⑦的《宇宙之光》等8首作品。从这些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出作曲家们对电子化的声音产生了极浓的兴趣,但尚缺乏对电子音乐实质的理解,还没有形成以声音元素构建作品的概念。不过,在几位中国作曲家留学西方对电子音乐做了系统、深入的学习之后,到了90年代初期,中国作曲家已经创作了几部成熟的且独具中国民族风格的电子音乐作品,例如《吟》、《太一》等。另外,1987年,武汉音乐学院作曲家刘健⑧、吴粤北⑨创办了音乐音响导演专业,1993年,旅法的张小夫回国并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办了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这些事件标志着中国电

电子音乐历史发展回顾与思考

电子音乐历史发展回顾与思考 一、国外电子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国家早在四十年代后期便出现了电子音乐这种新兴的音乐艺术形式,从一定程度上讲,电子音乐的辐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演奏上、创作上均可以采用这种手段。电子音乐作为音乐创作的新势头,在欧洲的音乐创作领域得到空前发展,与此同时,美国的音乐艺术工作者们也受到了其影响纷纷开始投身于电子音乐创作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优秀的电子音乐作品。国外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磁带录音机的问世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其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将音响进行快放、慢放、回放、重放等特点,美国的音乐工作者将其运用到了音乐领域。具体音乐①这一新名词是由先锋派作曲家皮埃?舍费尔提出的。具体音乐是把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和其它音响采集后经过加工处理,制成可以通过录音设备播放的磁带录音。他在巴黎广播电台工作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地铁练习曲》便是他将车轮声、喷气声、汽笛声等音响拼接、剪接、录音而成。1951年至1957年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共同建立电子音乐中心,米兰意大利广播电台音位学实验室宣布成立。日本广播电台成立电子音乐实验室,慕尼黑西门子电子音乐实验室的成立,随后华沙的波兰广播电台实验室也相继成立。世界各地的电子音乐实验室的成立为电子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平台,极大的促进了电子音乐产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电子合成器的出现给电子音乐创作注入了新的能量。第一台电子合成器是由美国rca唱片公司生产并尝试将其运用在电子音乐创作领域。计算机音乐之父马克思?马修斯在1957年发明数字音频技术,哥伦比亚大学两位工程师赫伯特·贝勒(bert baylor)和哈利·奥尔森(harry olson)在此基础上改良,研制出一台名为马克二号的电子合成器。后来电平控制合成器的问世,使得合成器被广泛的运用到了音乐创作中。1982年midi 制定方案的通过,为紧接而来的计算机音乐时代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证。 第三阶段:计算机音乐时代。计算机音乐既为那些不仅使用计算机进行音乐创作而且其主要音响素材均来源于计算机的电子音乐作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随后,计算机产业迅猛发展。从1955年开始,计算机技术开始与音乐创作相结合。这套供音乐创作使用的能够产生音高和节奏的软件的出现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实用快捷的便利条件。这些技术成果为后来发展计算机音乐的高科技手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电子音乐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经历的这三个阶段虽然至今不过几十年,但其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在电影、电视广播、唱片、等领域,成为人们音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国内电子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法国电子音乐作曲家米歇尔·雅尔于1981年在北京举行的电子音乐会让电子音乐活动开始进入中国。电子音乐在中国也就仅仅数十载,但取得的成绩却是令世人瞩目的。我们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由于电子音乐创作在国内刚刚起步,对于电子音乐的创作也是属于摸着石头过河不断尝试创作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以探索的方式在专业电子音乐创作、电子音乐的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探索,此时的中国电子音乐创作正经历着从未知到知晓的一个过程。1984年9月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大礼堂举办的中国第一场探索性的电子音乐会,演出了谭盾的、陈怡、陈远林等人的音乐作品。这次电子音乐会表明了作曲家们开始涉足电子音乐创作领域,对于当时处于萌芽阶段的中国电子音乐创作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二阶段:成长阶段。通过萌芽阶段各方面的努力和探索,这个阶段主要是明确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方向及创作理念,从专业电子音乐创作、电子音乐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开拓性工作。经过萌芽阶段的作曲家们在这个阶段起到了带动作用,指导和帮助青年作曲家在创

电子音乐演奏器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子音乐演奏器设计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选题的背景: 在这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单片机技术不断地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利用它进行产品开发,不仅成本低、周期短、可靠性高,而且具有完全的知识产权。本文设计了一个基于80C51单片机,附加一些外围电路组成的电子音乐演奏器。利用KEIL编写的C语言来实现乐曲的自动播放和按键演奏的功能。再通过proteus 仿真软件画原理图,将程序导入到单片机中进行仿真电子音乐演奏器的功能,从而验证了设计目的。 选题的意义: 随着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系统的设计技术和工具发声了巨大的改变,单片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给设计者带来了更加的方便。利用单片机进行产品开发,不仅集成度高,体积小,可靠性高,控制功能强,而且易扩展,性价比高。本文介绍了以Intel公司生产的80C51单片机作为控制模块。 单片机是通过利用定时器来产生各种固定频率的方波信号,也可以产生“DOU”、“LUAI”、“MI”、“FA”等音阶的各种频率的声音。本次设计中采用的是12MHZ的晶振,产生的频率信号由P1.7口输出,信号经过放大后由蜂鸣器发声。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研究目标: 基于80C51单片机设计一款电子音乐演奏器。该演奏器具有自动播放音乐和按键演奏的双重功能,同时可以通过按键来实现功能间的转换。 主要内容: 1 绪论 1.1研究现状 1.2 发展趋势

1.3 方案选择 2 电子音乐演奏器概述 2.1电子音乐演奏系统工作原理 2.2 电子音乐演奏器的功能分析 3 电子音乐演奏器硬件设计 3.1 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3.2 发声电路设计 3.3 按键电路设计 4 电子音乐演奏器软件设计 4.1 音乐的产生 4.1.1音乐频率 4.1.2音乐节拍 4.2 软件程序设计 4.2.1主程序设计 4.2.2按键演奏程序设计 4.2.3音乐播放程序设计 5 系统调试及仿真 5.1程序在keil上的编译 5.1 Proteus软件仿真 5.2.1proteus简介 5.2.2proteus仿真 5.3 系统调试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研究方法: 采用C程序在KEIL上进行编译,编译成功后将程序以.HEX格式导出。接下来用proteus仿真软件画出原理图,将所编写的.HEX格式的文件烧到单片机中进行仿真,模拟电子音乐演奏器的各种功能,以此来达到设计的目的。

MIDI 音乐概述

MIDI 音乐概述 学院: 学号: 名字:

乐器数位接口(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简称MIDI)是一个工业标准的电子通讯协定,为电子乐器等演奏装置(如合成器)定义各种音符或弹奏码,容许电子乐器、电脑或其它的演奏配备彼此连接,调节和同步,得即时交换演奏资料。 MIDI不传送声音,只传送像是音调和音乐强度的数字数据,音量,抖音和方位[1] 等参数的控制讯号,还有设定节奏的时钟信号。在不同的电脑上,输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亚德诺半导体公司编解码器的使用者和创新科技声卡的使用者最为明显)。 MIDI播映控制协议(MSC Protocol)是为MIDI而设的工业标准,由MIDI设备生产商协会在1991年制定。它允许不同种类的媒体控制装置在相互之间的通讯,借助计算机可以表现现场显示控制的功能与娱乐应用。与音乐MIDI相同,MSC并不传输实际显示的媒体-它只是简单地传输有关多媒体性能的数字信号。 现在,几乎所有的音乐录音将MIDI作为一项关键开放技术来记录音乐。除此之外,MIDI也用来控制包括录音设备的硬件,如舞台灯、效应踏板等高性能的设备。最近,MIDI已经渗入移动电话领域。MIDI用来播放支持MIDI移动电话的铃声。MIDI还可为某些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提供背景音乐。 MIDI标准是在1981年由工程师戴夫·史密斯的一篇论文向音频工程协会提出的,MIDI规范1.0发布于1983年8月。 MIDI使得计算机、合成器、声卡以及电子鼓乐器能互相控制、交换信息。虽然现在的计算机的声卡;都是MIDI-兼容的,并能逼真地模拟乐器的声音,事实上,声卡的MIDI合成器在历史上导致了半信半疑的声音的质量损害了一台作为MIDI乐器的通用计算机的形象。这是MIDI规格本身和根据声卡声音使用的质量无关导致。 声卡将来源于MIDI音源的声音信息转换为数字信息并以MIDI文件形式存入计算机。MIDI文件并不记录录制好的声音,而是记录如何再现声音的一组指令,这些指令包括指定发声乐器、力度、音量、延迟时间和通信编号等信息。 MIDI几乎直接地负责带来"合成器墙壁"现象1970年代-80年代摇滚乐音乐会,当音乐键盘执行者有时掩藏了在各种各样的仪器库。在MIDI后出现的许多合成器是被发布的19英寸rack版本,使执行者从唯一的音乐键盘控制多台仪器。其它MIDI的重要作用是硬件的发展和计算机为主的音乐排序器,可能用作记录,编辑和重播表演。 许多音乐的文件格式,都基于MIDI字节数据流。这些格式可说就是电子乐器在看的电子乐谱,所以通常一个文件只需几十kB,就能够让电子乐器演奏出一首很完整的音乐。MIDI文件重放的效果完全依赖于声卡的档次,但通常缺乏重现自然真实声音的能力。MIDI文件主要用于原始乐器作品、音乐音轨、电子贺卡背景音乐、手机铃声等。

电子音乐发展史

电子音乐发展史 摘要:电子音乐(electronicmusic)一词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它是专指运用有电子手段产生或修饰的声音所制作成的音乐。在电子音乐发展的这些年来,西方音乐理论也在不停地进化,先后出现了勋伯格、梅西昂等一大批音乐家,他们著作的出现,颠覆了整个西方基础音乐理论 关键词:电子音乐;西方基础音乐理论; midi;现代 虽然1876年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就已成功地用电波传送过第一个完整乐句,但由于电子技术水平的原因,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电子音乐还只限于某些新发明的电子乐器和磁 带音乐;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一些当时的音乐大师(如欣德米特和奥涅格等人)都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五十年代以后出现了各种能够用合成的方法制造电子音响的电子综合设备,其中包含某些最重要的电子器材(如振荡器、滤声器、录音机等),并与具体音乐相结合,采用电子手段编辑各种自然音响;自八十年代始,由于个人计算机的逐渐普及,将合成器和计算机结合起来构成音乐工作站,已是很自然的事,从而为引入乐器数字化接口(midi)提供了可能。综上所述,电子音乐大体经历了最初利用阶段;早期的以电子乐器和磁带音乐为主的电子音乐,以及近期的以电脑音乐为主的计算机音乐三大阶段。 1876年,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发明了可

以将声音转化成电子信号的电话。在这里我们可以把1876年看作电子音乐元年。如果我们到现在都拿着两个中间穿了线的玻璃杯来作远程交流的话,那么电子遇到音乐,将还是遥遥无期的事。 紧接着在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尽管爱迪生的留声机只是由齿轮传动的手摇机械装置,但拿着自己发明的留声机录制的“mary had a little lamb”还是宣告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不管听起来是否残忍,电子音乐史本身就是部技术史,没有机器就没有电子音乐。 留声机的诞生为音响世界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天地,如同是音乐领域内的一场革命,首先得到收益的就是音乐的欣赏方式。长久以来,人们欣赏音乐无一不需要亲临演奏现场,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还可以领略到演奏者的风采,然而却限制了音乐的传播广度,妨碍了音乐艺术的发展。留声机的出现使这些不利因素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并且随着电子技术的逐步发达,这种改变也越来越有成效。除音乐欣赏外,一些电子技术和设备也用于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 瓦雷兹早在1922年就曾预言:为创作出二十世纪的音乐,作曲家必须与电子学家合作。在他创作的《离子化》、《积分》以及《八面体》等作品中,已显示出了一些电子音乐的构思,只是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局限,表现手段的匮乏,才没能实现其原来的设想。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在这方面的做法显得是那样直截了当。他在《罗马松树》这部作品中,用留声机在乐队演奏过程中重现夜莺的

电子音乐的简介

电子音乐的简介 电子音乐的定义 其实电子乐这个词可以指很多的音乐类型,因为电子乐器的使用变的越来越普遍了,而且很多80年代后期的跳舞音乐都是电子的。电子音乐,其范围相当广泛,电影配乐、广告配乐,甚至某些流行歌、摇滚乐与交响乐中都会出现,只是常人不易发觉。 而纯电子音乐的风格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类型,在电子音乐当中有优美的音乐,带感的舞曲,抒情的旋律,叛逆的节奏和正能量的篇章,电子音乐通过不同音色的合成交织出了不同的色彩,让每个人都对电音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电子音乐的原理 电子乐器可以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要模仿的逼真,其关键是要电子乐器所发出的声音,要与模仿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特征尽可能的一致跟一般的电器的材质、发声原理都不同电子乐器在现代发展迅速,软件为主的虚拟机器已成为主流,主要的平台为SteinbergCubase为主的VSTPlugin由软件模拟的混音器及各种效果器Reverb混响,Chrous合声,EQ均衡等效果器,真空管音箱模拟TUBEAMP延迟Delay,以及其他各种模拟效果器Pitch,Wah-Wah....用来替代早期的各种录音效果器.音序器Sequencer,早期用来记载音符时值及力度,速度及其他控制数位讯号的机器,现代亦由软件模拟取代.多轨录音器MultitrackRecordingMachine,也由软件所取代.成为在电脑上使用硬盘纪录录音音轨资料.早期的混音器(Mixer)现代亦由软件所取代.软件模拟机器,在电脑屏幕上由视窗化的GUI接口,使用者可以再操作时看到与实体机器一样的外观和类似的操作方法.并无不同.合成器(Synthizer),鼓组音源(Drum)的其他插件,用来取代早期硬件机器的音源器,合成器.MIDI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一词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它是专指运用有电子手段产生或修饰的声音所制作成的音乐,在电子音乐发展的这些年来,西方音乐理论也在不停地进化,先后出现了勋伯格、梅西昂等一大批音乐家,他们著作的出现,颠覆了整个西方基础音乐理论。 虽然1876年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就已成功地用电波传送过第一个完整乐句,但由于电子技术水平的原因,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电子音乐还只限于某些新发明的电子乐器和磁带音乐;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一些当时的音乐大师(如欣德米特和奥涅格等人)都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五十年代以后出现了各种能够用合成的方法制造电子音响的电子综合设备,其中包含某些最重要的电子器材(如振荡器、滤声器、录音机等),并与具体音乐相结合,采用电子手段编辑各种自然音响;自八十年代始,由于个人计算机的逐渐普及,将合成器和计算机结合起来构成音乐工作站,已是很自然的事,从而为引入乐器数字化接口(MIDI)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电子音乐大体经历了最初利用阶段;早期的以电子乐器和磁带音乐为主的电子音乐,以及近期的以电脑音乐为主的计算机音乐三大阶段。

1876年,亚历山大?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发明了可以将声音转化成电子信号的电话,在这里我们可以把1876年看作电子音乐元年,如果我们到现在都拿着两个中间穿了线的玻璃杯来作远程交流的话,那么电子遇到音乐,将还是遥遥无期的事。 紧接着在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尽管爱迪生的留声机只是由齿轮传动的手摇机械装置,但拿着自己发明的留声机录制的“Mary Had a Little Lamb”还是宣告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不管听起来是否残忍,电子音乐史本身就是部技术史,没有机器就没有电子音乐。 留声机的诞生为音响世界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天地,如同是音乐领域内的一场革命,首先得到收益的就是音乐的欣赏方式,长久以来,人们欣赏音乐无一不需要亲临演奏现场,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还可以领略到演奏者的风采,然而却限制了音乐的传播广度,妨碍了音乐艺术的发展,留声机的出现使这些不利因素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并且随着电子技术的逐步发达,这种改变也越来越有成效,除音乐欣赏外一些电子技术和设备也用于音乐创作和演奏方面。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20世纪音乐技术上的一个重大革新是电子音乐的产生,即采用电子手段进行创作的音乐。第一阶段,用录音带操作技术制成的所有音乐作品。法国、德国、美国都有作曲家将自然界的声音录制在磁带上,或用录音机仿造自然界的声音,或用几台录音机制造各种声音。它根据音响来源的不同分为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两类。具体音乐的创始人是法国作曲家谢菲尔(1910?1995)。他在40年代末创作的一些作品,是将预先录好的自然界音响加以编排和拼凑录制而成的。谢菲尔在他的《复调音乐》一文中称这种音乐为“具体音乐”,以区别于传统音乐的抽象符号。 第一部具体的音乐作品应该是他1948年创作的《火车练习曲》。它是火车汽笛声、车轮滚动声和空气喷射声的结合和录音。电子音乐起源于科隆电台建立的电子音乐实验室,其创始人是埃米特(1897-1972)。德国电子音乐注重实验,只使用人工电子声音,拒绝电子声音,并与序列音乐技术密切相关。 代表作品有施托克豪森的《练习曲I》(1953)和《练习曲II》(1954)。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电子合成器阶段。1959年,mark-2电子合成器在哥伦比亚大学实验室设计制造,并赠送给了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在20世纪60年代,电子合成器在美国的大学流行起来,并产生了一些电子音乐作曲家。 第三阶段,电脑音乐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电子计算机与电声键盘连接,产生合成音乐。后来,通过MIDI系统,作曲家

可以自由地决定和控制所有的音乐素材,直接听到作品的实际效果。计算机音乐要求作曲家掌握计算机技术,熟悉计算机语言。在构图观念、思维方式、创作手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挑战。 西方的计算机作曲家有美国的巴比特、博雷兹、兰德尔、法国的里切特等

电子音乐概述 electronic music

电子音乐概述electronic music 从广义上来说,电子乐这个词可以指很多的音乐类型,因为电子乐器的使用变的越来越普遍了,而且很多80年代后期的跳舞音乐都是电子的。然而,通常电子乐是指当它刚成形时艺术家们通过电子设备所探索出的各种独一无二的声响,以及后人们所创造出的继承这些先驱们的作品。前卫作曲家们长时间的着迷于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造那些前所未有的电子声响。法国作曲家Edgard Vare是这个领域的一个先驱,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发明了自己的电子乐设备,50年代一直在实验磁带延时技术。Vare的工作极大的影响了美国前卫艺术家John Cage 和德国作曲家Karheinz Stockhausen,后两位极大的扩展了电子乐的曲式结构。然而,直到上世纪70年代,音序器和合成器变得越来越便宜和简便时,电子乐才真正的进入大众的视野。1968年,Wendy Carlos发行了一张带有迷幻性质的Bach专辑,使用Moog合成器实现了Bach的一些音乐片断。这张专辑在公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Stockhausen对电子乐器的推广也在德国引起了实验音乐的风潮——Krautrock(德国摇滚)。诸如Can和Neu!等乐队开始将合成器和磁带机的使用带入他们的实验,但是这场风潮中最重要的乐队还是Kraftwerk 和Tangerine Dream(橙梦)。 Kraftwerk开创了在pop中使用合成器的新观念,他们机器人般的,机械的,催眠性的形式极大的影响了20世纪几乎所有的电子乐。同时,Tangerine Dream受到简约古典作曲技法的启发,创造了一种称为space的音乐形式,顾名思义,这是一种氛围舒缓的,曰没惚的音乐。其他重要的艺人还包括Klaus Schulze,他探索了比space还要迷幻的音乐形式;Brain Eno,对于电子元素在pop中的应用有着创造性的发明和实验,可是他最出名还是他的ambient music(氛围音乐)——一种依靠合成器创造出某种环境的音乐类型。 Ambient和space音乐引发了后来的new age(新世纪),后者强调的是一种安宁的,平和的,深邃的氛围并且旋律及其优美。Progressive electronic(激进电子乐)是new age的一个分支,它表现的是一种更加戏剧化,管弦乐使用更多的形式,从而打破了电子乐根基中的简约风格。此外,诸如synth-pop,techno和electronica等音乐形式也都在早期的电子乐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新。 电子乐常见种类 1.HOUSE(浩室舞曲) House这种音乐类型源自80年代早期盛行的俱乐部disco舞曲文化。节奏比传统音乐类型要机械并且乐曲低音部分相对更沉重。house通过大量的电子合成器表达了现代的声音,并不断融合latin soul、reggae、rap、jazz等风格。House几乎永远是不变的四分之四拍子。House 经常翻唱其他艺人的作品,以使其改变原貌成为跳跃感很强的舞曲。 在80年代末,house从芝加哥、纽约、伦敦等地下俱乐部脱影而出,这种音乐浪潮马上席卷整个流行乐坛。而同时,house也分离出很多不同的风格,如hip-house、ambient house 等。 到了90年代,house仍然保留了其独特的舞曲气质,成为最大众化的舞曲。轻松、跳跃的house遍布了整个世界的俱乐部、迪厅。 之所以称它们为HOUSE,意思就是DJ们能在房间内独立完成这类乐曲的制作的意思. 2.TECHNO(高科技舞曲)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电子音乐(英文:electronicmusic)可以泛指一切利用电子手段产生、修饰的声音制作而成的音乐,与由共鸣体自然发音的音乐相区别。有人把这里的电子音乐称作电声音乐(electroacousticmil-sic),以此区别于下文提到的、与具体音乐相并列的电子音乐。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子音乐是指不仅在演奏上,而且也在作曲上利用电子手段而形成的音乐。因此,它不包括由电声乐器演奏的音乐,如1920年出现的特里明琴(以它的发明者Leon Theremin的名字命名)、1928年出现的马特努琴(以它的发明者Maurice Martenot的名字命名)以及其他各种电乐器、电子乐器等。这些电声乐器突破了传统乐器的音响范围,却依然像其他乐器一样,专供演奏现成的音乐。它们与在实验室里利用电子设备作曲而成的音乐不同。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后一种电子音乐。它的产生是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结果,也是噪音音乐在新时期继续实验的产物。 电子音乐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录音带音乐 利用录音带操作技术制成的电子音乐作品可统称为录音带音乐(tapemusic)。它可包括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两类。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ete)是把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音响录下来,加以变化和处理,组成作品,以此与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抽象符号所表示的音乐相对照。具体音乐的发明者是法国作曲家谢菲尔(Pierre Schaeffer,1910-1995)。他的父母虽然都是音乐家,他却在1929

年进人工科大学学习,毕业后任专职的电讯工程师。他在巴黎法国广播电台工作期间,有机会接触大量音响效果资料。1948年,他创作了第一首具体音乐作品《火车练习曲》,把车轮滚动、喷气、汽笛等声音拼接、录制而成。录音带试制成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但直到50年代初才被投放市场。谢菲尔在1951年使用磁带录音机前,一直依靠录音盘进行录音(discrecording)。他最流行的具体音乐作品是同年创作的《锅盘练习曲》(Etudeoux CassrolesWTBZ,又名《忧郁练习曲》,Etude Pathetique),其中录制了锅盖旋转、口琴、和尚念经、巴厘音乐、咳嗽等各种声音。 谢菲尔在具体音乐中使用的方法为后来的录音带音乐打下基础,如:录音带打圈子(可使声音无限循环)、变化速度(以改变音高)、反转方向(使通常的发音方式倒转过来)、分切和拼接、录音带延迟(以产生回声效果)等。他在巴黎电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电子音乐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吸引了很多作曲家来这里短期工作,如布列兹、米约、梅西昂、施托克豪森等。 1951年,在西德科隆电台也建立了电子音乐实验室,那里的作曲家也利用录音带制作电子音乐作品,但与具体音乐不同的是,他们不采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音响,而是采用电子设备本身(如振荡器)发出的音响作为原材料。德国的电子音乐,从一开始,就带有更多的科学实验的性质,不像法国那么注重情趣和气氛。科隆实验室的建立者艾默特(Herbert Eimert,1897~1972)是一位作曲家,毕业于科隆音乐学院,信奉十二音体系。他不出名,但很重要。他认为序

电子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时期

20世纪音乐技术的重大创新之一是电子音乐的生产,即通过电子方式创作的音乐。在第一阶段,所有音乐作品都是使用录音带操作技术制作的。在法国,德国和美国,作曲家将自然之声录制在磁带上,用录音机模仿自然之声,或用几台录音机制作各种声音。 根据不同的声源,它可以分为特定音乐和电子音乐。法国作曲家的创始人是法国作曲家。他在1940年代后期创作的某些作品是由预先录制的自然声音组成的。谢菲尔德在复音音乐中将这种音乐称为“具体音乐”,以区别于传统音乐的抽象符号。 第一件具体的音乐作品应该是他在1948年创作的“火车练习曲”。它是火车口哨声,滚轮声和喷气声的结合和录音。电子音乐开始于由埃米特(1897?9?11972)创立的科隆广播电台建立的电子音乐实验室。德国电子音乐注重实验,仅使用人工电子声音,拒绝电子声音,与音序音乐技术密切相关。 代表性的作品是斯托克豪森的《练习曲I》(1953)和《练习曲II》(1954)。第二阶段是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电子合成器阶段。195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实验室中

设计并制造了mark-2电子合成器,然后将其提供给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在1960年代,合成器在美国大学中得到了普及,并且产生了许多电子音乐的作曲家。 第三阶段,计算机音乐阶段。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电子计算机与电声键盘相连以产生合成音乐。后来,通过MIDI系统,作曲家可以自由决定和控制所有音乐资料,并直接听到作品的实际效果。计算机音乐要求作曲家掌握计算机技术并熟悉其语言。构图,思维方式和创造技术的观念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和挑战。 西方计算机作曲家包括Babbitt,borrez,美国的Randall,法国的Richette等。

探究电子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进程

探究电子音乐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进程 从50年代到今天,电子音乐凭借着科技的进步,经历了磁带音乐阶段、电子合成器阶段和计算机音乐阶段的演变,在制作与传播方面都有了显著的飞跃,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种类。由于电子音乐是音乐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拥有音乐与科学的双重属性,有不同于传统音乐的功能与特征。本文从电子音乐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进程两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简要分析了电子音乐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以及电子音乐对于社会文明的进步意义。 标签:电子音乐;科技;艺术特征;发展进程 一、电子音乐的艺术特征 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在与文化艺术越来越多的相互结合、影响、碰撞中,给人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世界。电子音乐便是这一阶段的产物,它也具有着全新的艺术特征,具体包括社会的普及性、教育的大众性和创作的丰富性这三个方面。 (一)社会普及性 音乐的网络跨区域传播以电子音乐为传播形式,在音乐传播行为方式中处于主要地位,融合了報纸、广播、电视,同时在传播媒体上又具有多媒体化、多元化、全球性的特征,打破了传统媒介主体与受众之间的隔阂。网络的跨区域传播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载体,借助于它的技术层面,让音乐更广地触及到人们的生活中,甚至于传统传播媒介所不能涉及的公共领域和个人空间。 电子音乐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具有共存性、虚拟性和易存储性,因此在音乐传播过程中,整个音乐传播环节的主客体———创作者、表演者、接收者,都能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享有同一份音乐作品信息。借助科技手段,音乐信息除了用人脑记忆的方式储存,还能通过物质载体,如唱片、磁带、U盘、mp3等储存,人类已经能使用简单方便的机器设备储藏大量的音乐信息。音乐信息本身的物质载体也不再是一成不变,人们能够看舞台上的表演,也能通过乐谱了解音乐,还能运用录音技术在CD、DVD等物质载体上欣赏。 (二)教育的大众性 电子音乐创造出了更多的新声音,拓宽了音乐资源的应用,不仅是现实生活,虚拟网络世界也覆盖了。人们可以在电子音乐领域中不断提高音乐欣赏层次。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够不断地变换创作风格、演奏手法和内容。在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的蓬勃发展下,受众意识到声音符号再没有诸多限制,可以通过无限的演绎方式使听不到的声音成为天籁之音,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人们能够不断地参与到音乐的发掘与创造中,从而提高了人们的欣赏需求与欣赏水平。

简述电子音乐的发展

简述电子音乐的发展 以下为大家介绍了电子音乐的发展的相关信息,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马过河国际教育全国免费电话咨询:4008-123-267!留学交流群:108088544。 1、概念 (1)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是指用电子手段制作的声音创作而成的音乐,与采用共鸣体自然发声的声音进行创作的传统音乐相区别。 (2)电子音乐并非指那些由电声乐器演奏的音乐,而是特指不仅在演奏上,而且在作曲上也利用电子手段而产生的音乐,是演奏与作曲合为一体的音乐形式。 2、形成与发展 电子音乐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一个新音乐品种,是音乐艺术与现代电子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意味着音乐中音响音源的一次真正的革命。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录音带音乐与具体音乐时期 早期的电子音乐经历了录音带制作时期。1948年,法国音响工程师谢菲尔(Pierre Schaeffer,1910-)与作曲家亨利(Pierre Henry ,1927-)在法国国家广播电台首创了电子音乐实验室,他们利用录音器械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风雨声、车轮声、人声、动物的吼叫声,也包括传统乐器的声音等)收录下来,经过处理使之变形,如变化速度(声音变高变低),录音带打圈子(声音无限循环),反转(发声方式倒行),分切、拼接和延迟(产生回声)等,复合成一首独立的作品。第一首电子音乐作品是谢菲尔于1948年用车轮、喷气、汽笛等声音制作的《铁路练习曲》。由于这种音乐选用的是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具体声源,所以也有人把它称为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 1951年,德国音乐家艾默特(Hebert Eimert,1897—1972)在科隆广播电台建立了电子音乐工作室,他虽然也利用录音带制作电子音乐,但采用的声源不是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具体声音,而是由电子设备模拟的各种声响,力图创造一种更为“纯粹”的电子音乐,通过人们的理性想象经过电子设备构建的声音。如将宇宙太空中的声响,对人声、风声的模拟,复合成一首音乐作品。这是在德国形成的早期电子音乐风格,这种德国式的电子音乐风格后来得到德国电子音乐家斯托克豪森(1928-)的发展,通过他的作品《青年之歌》,使法国的具体音乐和德国的电子音乐于60年代左右逐渐走到了一起,成为一种合二为一的电子音乐。随着电子合成器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一切声源都成了音乐的基本材料,在音高、音量、音色、混响等制作调控方面,人们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传统技法的约束,不采用传统记谱形式(有的只作仪器操作的说明或图形表示),取消了传统音乐的演奏方式,作曲家可以把在实验室里完成的作品,通过操作仪器,在音乐厅里播放出来。这种音乐超越了人声、乐器的声音极限,是科技时代音响的结晶,它创造出了人们过去无法想象的音乐效果。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斯托克豪森和他的作品为童声女高音和电子音响而作的《青年之歌》,以及意大利贝里奥和他的作品《面容》等。

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发展趋势的分析

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发展趋势的分析 音乐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电子音乐却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电子音乐是音乐创作结合计算机的技术,形成一种在计算机平台上发展的新的音乐形式。这种音乐形式不是以传统的乐器为创作工具,而是依靠点自己算计或者电子设备,通过一定程序就能创作出新的作品。对于传统的音乐是一次大的冲击,因而最初不被人们所接受。随着文化的发展,电子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和认可电子音乐。 一、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历史 相对比发达国家,我国电子音乐起步比较晚,特别是电子音乐是受制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与传统音乐有着密切,分析传统音乐与电子音乐的关系,可以为创作更多我国本土特色的电子音乐提供参照。欧美等发达国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媒介,经历了从磁带音乐、合成音乐,逐步形成现代的电子音乐的历程。今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无法想象的便利和效率,当音乐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创新出电子音乐,更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和震撼。 最初电子音乐主要是模拟录音技术,之后不断接纳新的理念,加入新的技术。计算机在我国发展比较晚,但是利用这个平台,建立起来的音乐有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络的发展推动电子音乐不断革新,信息的快速交流让创作者有了更广阔的共享资源。 我国直到九十年代才在把部分高校开展电子音乐试点专业,并且最初还是以专科起步,之后两年才建立本科专业。到目前各大院校都已经普遍开设了电子音乐的硕士点进行电子音乐的教学研究。 二、电子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对比 (一)传统音乐的创作特点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化,音乐的发展也有着独特的背景,形成了早期的传统音乐。由于深受中国历史文化影响,音乐无论从律制、音阶还是乐谱上都不同于西方音乐。传统音乐的创作手法和思想受到我国审美观和哲学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特色。中国传统音乐从各个方面发展出来,有从民间发展的原生态音乐,也有一些知识分子集中了现实和文化气息创作的文人音乐,以及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还有在封建社会宫廷中形成的宫廷音乐等等,这些音乐都承载着浓浓的历史气息。可以看出这些传统音乐创作上尤其

电子音乐分析

主题旋律: 喜多郎-Silk road: 旋律线朴实、平缓,不太强调音乐的内在的动力性发展因素。 喜多郎曾经说过:“我与中国的友谊是从创作《丝绸之路》时就开始的。”所以这部作品中包含着一些中国音乐的元素。它本是为记录片《丝绸之路》而创作的配乐,然而却成为了喜多郎的成名曲,风靡全球20多年,谱例所示是这首作品的开始片段。 第一乐句A处开始的几个音:D、E、G、A、B,是极具亲切感的五声性旋律音阶式进行,仿佛预示着一幅古老的东方文明画卷即将展开。B则是经历上行冲动之后的环绕式进行的旋律。C为下行材料,短+长的基本框架使它显得很平稳。主题的第一句以级进为主,跳进为辅,性格温和,描绘出丝绸之路给我们的第一印象,随后的旋律主要根据这3种材料进行展开。同时,展开的程度并不高,也不强调旋律进行的动力性,而是体现出平缓和朴实的特点 调式调性: 不多讲 和声:喜-Silk Road 从纵向叠置上来看,和弦显得十分自然和简洁,以三和弦为主,其它高叠和弦使用较少,听起来非常干净、温和、纯粹。这样就避免了那些富有张力的和声进行给人带来的紧张感,同时也使他的作品能贴近自然,引人遐想。在横向进行方面,并没有拘泥于传统和声学所限定的连接法,而是和流行和声相互渗透,力求音响的通俗性、可听性,努力营造出一个比较自由的音响空间。 喜-KOI:这首作品的中文名称是“恋慕”,谱例所示是其中的钢琴缩谱片段。本首作品使用了转调手法,片段所示处正好包含其转调的部分。在前面的C大调部分可以看到有所谓的“平行和声”式进行,如第6小节至第9小节、10小节至13小节处的ii-iii—IV-V。“平行和声”带来了根音的二度进行,是现代风格的和声进行模式,最早于19世纪初出现在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等人的作品中,如谱例2-2-4所示。平行和声的出现打破了平行5度的禁则,已经成为了流行和爵士和声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进行方式,同时,二度根音关系的和声力度比较弱,不会给音乐带来过强的动力发展意义。 织体:(一)、主导音型织体 在这种织体类型中,音型声部被赋予一定的个性化特征而贯穿于音乐作品的某个阶段或整体,它被得以强调而具有一定的主导特征,所以将这种织体构成称之为主导音型织体。 它有两个基本特征: 1、一个性格特征突出、在全曲中起主导作用的音型贯穿于音乐作品的某个阶段或整体; 2、受主导音型节奏律动的影响,音乐的节奏律动受主导音型的控制。 在主导音型声部中,根据音型构成的不同,将主导音型织体相应的划分为四种类型:1、单一音型的主导音型织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