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节俭悖论

经济学-节俭悖论

5.节俭悖论

?勤俭节约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美德

?然而对整个社会来说,节约意味着减少支出,均衡国民收入下降,迫使厂商削减产

量,解雇工人,阻碍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

兴时化,若何?曰,莫善于侈靡。

富者靡之,贫者为之。

——《管子.侈靡》

几个思考题

?前述对社会总需求的分析有哪些政策内涵??要不要鼓励铺张浪费?

?“习八条”不利于扩大内需吗?

?如何看待“消费爱国论”?

大学生创新基础满分题库(单选题)

【单选题】著名创造学家德·博诺说,(B)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思的探究。 A、概念 B、创意 C、意识 D、思维 【单选题】心理学家托兰斯对二战期间有过种种艰难经历的幸存者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能够生存下来的最重要的条件是(D)。 A、体力 B、运气 C、接受的教育和训练 D、创造力 【单选题】(B)是人类出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进行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 A、技术创新 B、科学发现 C、技术发明 D、生产实践 【单选题】钻木取火的发明是摩擦生热经验的启示,轮子的发明源自圆木滚动省力经验的启示,这表明(A)。 A、创造发明来源于人类的经验或向自然学习的结果 B、创造发明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C、创造发明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D、创造发明不需要任何思考 【单选题】创造发明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其中不包括(B)。 A、青铜工具的出现,促成了奴隶社会的出现 B、铁制工具的出现为生活带来便利 C、蒸气机和火药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迎来了资本主义时代 D、现代交通和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了全球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创业者个人或团队白手起家进行创业是指(D)。 A、个人创业 B、机会型创业 C、创新型创业 D、自主型创业 【单选题】屠呦呦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创造?C A、技术发明 B、艺术创造 C、科学研究 D、医学发明 【单选题】(D)是创新的灵魂,必须对其加以发挥并使之形成合力。 A、创新领导 B、创新文化 C、创新制度 D、创新人才 【单选题】任何使现有财富创造能力发生改变的行为或活动都可以称为(B)。

布雷斯悖论

在一个交通网络上增加一条路段后,这一附加路段不但没有减少交通延滞,反而所有出行者的旅行时间都增加了,这种出力不讨好且与人们直观感受相背的现象就是所谓布雷斯悖论。最近一项新的研究认为,当交通流量很高的时候,新增一条路线并不会增加出行时间,因为人们都不会走那条新路线。 在交通繁忙的市区,建一条新路,分流拥挤的交通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但根据布雷斯悖论,结果正好相反:对于出行的个体来说,往交通网络中增加一条新路线会增加他们所有人的出行时间(如果他们都想通过这条新路抄近道)。这个理论是由迪特里希. 布雷斯于1968年提出,虽然不是一个严格的“悖论“,但针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情况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反常识的发现。 然而,在过去几年里面,科学家们重新分析了布雷斯悖论,发现了如果交通流量进一步增加的话,悖论中提到的现象不会再出现。科学家们推测,在更高的交通流量需求下,由于“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新路不会再被使用。 现在,美国马萨诸塞州Amherst大学的教授安娜,则第一次证明了该假设。她推导出的公式标明,交通需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新路线的不再使用而不会增加出行时间。换句话来说,就是布雷斯悖论仅仅适用于特定的交通需求量下。 尽管布雷斯悖论本身就是反常识的,那么在更高的交通流量需求下,此悖论的结果会消失掉则是更加反常识的。纳格尼解释到,在交通需求更高的时候,人们通常会想,交通会更加拥挤,于是乎大家应该走走其他更多的路线来分流。 纳格尼说,也许这个结果可以由“群众的智慧”来解释解释。研究普遍认为出行者的行为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用户自行优化,这类出行者会独立选择他们认为最优的路线;第二类是系统优化,存在一个中央控制器统一指挥交通。仅仅当“用户自行优化”时(换句话说就是“自私”),布雷斯悖论和其相反结论才会发生。但“自行优化“和”自私“结合到一起的时候,一个足够多的人群都在自行优化出行路线,那么所有出行者的的出行时间就被莫名其妙的全局优化了。 纳格尼说:“我觉得,因为交通流量的高需求,出行经过某条特定的路就会增加很多出行时间(因为交通网络的设计和其拓扑结构),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在出行时换条路线走走,所以就到达了这个“均衡临界点”,而本来是该布雷斯悖论起作用,结果却正好相反。出行者们也发现了这种“群众的智慧”,当交通流量需求更高的时候,某些十字路口甚至没啥车”。 纳格尼还解释到,和布雷斯悖论相反的结论也是正常的:当交通流量需求足够低的时候,布雷斯悖论就不再成立了。 纳格尼说:“也有其他人研究了交通需求量非常低时候的情况”纳格尼先前的研究也对关于该情况的分析做出了贡献,“布雷斯悖论问题中的新路是设定为吸引人去走,那么在低交通流量需求下,所有出行的人都会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目

经济学基础文献选目(暂定) 第一单元:现代经济学方法论 1、弗里德曼:“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2、周其仁:“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3、阿尔钦:“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学” 4、丹尼尔.贝尔:“经济论述中的模型与现实” 第二单元:经济运行的一般过程 5、里德:“铅笔的故事” 6、雷德福德:“战俘营的经济组织”。 第三单元:知识、信息与人类行为 7、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 8、斯蒂格勒:“信息经济学”。 9、阿伦.杨“递增报酬与经济进步” 10、亚当.斯密:《国富论(节选)》。 第四单元:新制度经济学 11、张五常:“关于新制度经济学” 12、科斯:“生产的制度结构”。 13、科斯:“企业的性质” 14、科斯:“社会成本问题” 15、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 16、阿尔钦、德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 第五单元:经济学的性质、范围和边界 17、凯恩斯:“我们孙辈的经济学”。 18、兰格:“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理论”。 19、赫什拉弗:“扩张中的经济学领域”。 20、贝克尔:“观察生活的经济方式”。 经济学基础教材简介 一、入门教材:人大版《经济科学译丛系列》 1、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88元。梁小民教授翻译。曼昆为哈佛高才生,天才横溢,属新古典凯恩斯主义学派,研究范围偏重宏观经济分析。 该书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写,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极其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学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可知经济学之功用及有趣,远超一般想象之

埃尔斯伯格悖论

埃尔斯伯格悖论(Ellsberg Paradox) 埃尔斯伯格悖论的提出 1926年,拉姆齐(F.P.Ramsey)借助部分信念提出了主观概率的思想,可以对个体的概率进行数值上的测度,并且把主观概率和贝努里(D.Bemolli)的效用决策相结合,给出了一个主观期望效用决策的公理性轮廓。1937年菲尼蒂(B.De Finetti)论证了概率论的逻辑规律能够在主观主义的观点中严格地被确立,决策或者预见有着深刻的主观根源,为主观效用决策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4年,萨维奇(L.J.Savage)由直觉的偏好关系推导出概率测度,从而得到一个由效用和主观概率来线性规范人们行为选择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他认为该理论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理性人的行为选择应该和它保持一致性。在他的理论中,有一个饱受争议的确凿性原则(The Sure-Thing Principe),它表明行为中间的优先不取决于对两个行为有完全等同结果的状态,只要两个行为在某种情形之外是一致的,那么在这种情形之外发生的变化肯定不会影响此情形下行为人对两个行动的偏爱次序关系。 1961年,埃尔斯伯格(Daniel Ellsberg)在一篇论文中通过两个例子向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挑战。他的第一个例子是提问式的,表述如下:在你面前有两个都装有100个红球和黑球的缸I和缸Ⅱ,你被告知缸Ⅱ里面红球的数目是5O个,缸I里面红球的数目是未知的。如果一个红球或者黑球分别从缸I和缸Ⅱ中取出,那么它们分别被标为红I、黑I、红Ⅱ和黑Ⅱ。现在从这两个缸中随机取出一个球,要求你在球被取出前猜测球的颜色,如果你的猜测正确,那么你就获得$100,如果猜测错误,那么什么都得不到。为了测定你的主观偏好次序,你被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偏爱赌红I的出现,还是黑I,还是对它们的出现没有偏见? (2)你偏爱赌红Ⅱ,还是黑Ⅱ? (3)你偏爱赌红I,还是红Ⅱ? (4)你偏爱赌黑I,还是黑Ⅱ? 埃尔斯伯格发现大多数人对问题1和问题2的回答是没有偏见。但是对问题3的回答更偏爱于打赌红Ⅱ的出现,对问题4的回答是更偏爱于打赌黑Ⅱ的出现。 他认为,按照萨维奇的理论,假定你赌红Ⅱ,那么作为一个观察者将实验性地推断你是认为红Ⅱ的出现比红I的出现更有可能。同时你打赌于黑Ⅱ,则可推断你认为黑Ⅱ比黑I更有可能发生。但是,我们根据概率的知识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黑Ⅱ比黑I更有可能出现,那么红I一定比红Ⅱ更有可能出现,所以,不可能从你的选择中推断出概率,也就是说你的行为选择根本不是在概率的启迪性判断下做出的,因此,在不确定情形下,主观概率不能赋值,没有概率测度能被确定。 埃尔斯伯格给出的另外一个例子直接针对确凿性原则,表述如下: 在一个缸里装有30个红球和60个不知道比例的黑球和黄球。现在从缸中随机取出一个球,要求人们对下面两种情形下的四种行为进行选择。 1.行为I是对红球的一个赌,当一个红球被取出可以得到$100,其他颜色的球被取出则什么都得不到; 2.行为Ⅱ是对黑球的一个赌,当一个黑球被取出可以得到$100,其他颜色的球被取出则什么都得不到。 3.行为Ⅲ是对红球或者黄球的一个赌,当红球和黄球被取出可以分别得到$100,

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编辑 “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是凯恩斯推广的而流行的一种理论,虽然一直说早在1714年在蜜蜂的寓言,和类似的情绪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中文名节约悖论推广人凯恩斯根据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性质矛盾 理论解释编辑 要理解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通俗地讲,就是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萧条状态,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找不到销路,也就不能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显然,如果国民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从而使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增加;反之,如果国民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所在。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但现实经济并非保持静态不变,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相反,若只图眼前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人们强调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在这里,需要提醒读者注意:千万不要将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混为一谈。一般地,静态分析的结论常常与动态分析的结论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如静态地来看,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该商品需求量会增加,但是动态地来看,则有“买涨不买跌”之说,即当一种商品价格动态地随着时间下降时,消费者将持币待购,从而导致市场需求量下降。 再如经济学中着名的“消费函数之谜”实际上也是混淆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结果。静态地来看,收入越高,其用于消费的比例越低,但动态地来看,在收入随着时间增加的同时,消费需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结果消费在收入占的比例并不下降。所以,当库兹涅茨试图用动态统计资料来验证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定理时,就会弄得混乱不堪了。 在凯恩斯看来,只要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就能增加国民收入。其实不然。 抽象地来讲,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会用于消费,另一部分则用于储蓄,而储蓄则会通过金融机构转到厂商手里,用于增加投资。这样厂商生产的产品就会全部销售出去,其中一部分被消费者购买用于消费,另一部分被其它厂商购买用于投资,整个国民收入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 但实际上,厂商生产的产品并不会完全销售出去,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例如,中国在2000年前后,市场上积压了大量彩色电视机,尽管彩电价格一降再降,但市场反应却十分冷淡。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家庭已经普遍购买了彩电,整个彩电市场已经饱和。消费者手里尽管有钱,但并不会用于购买彩电。于是进一步影响到彩电厂商也不会进一步增加彩电生产投资。这样,就导致了市场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刺激消费或刺激投资,必然徒劳无功。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调整产品结构,使之与需求结构相一致。更明确地讲,必须开发新兴替代产品,使之与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结构相一致。例如,在模拟信号彩电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应该开发数字化的液晶彩电或等电离子彩电,这样消费者手里的钱就会

创新经济学

第一讲:技术创新基础理论1.熊彼特对创新的理解是怎样的,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熊彼特对于创新的理解: 引进一种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产品创新)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市场创新) 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要素来源创新) 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组织创新) 【熊彼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主要观点: 1)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 2)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3)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 4)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 5)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 6)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2.技术、发明和创新的区别。 技术是指能用于产品和服务的开发、生产和交付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技巧和手艺。 技术的关键要素可能是隐含的,只以隐藏形式存在(如以技术诀窍为基础的商业秘密)。

技术的成功标准也是技术上的(能否执行任务),而不是商业上的(能否通过执行任务盈利)。 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准是商业上的,而非技术上的。 技术创新的特征:创新收益的非独占性,创新的不确定性,创新的市场性,创新的系统性。 处于技术创新过程源头的时发明或发现。 技术发明是指在技术上有较大突破,并创造出与已有产品原型或方法完全不同或有很大改进的新产品原型或新的方法。(发明不一定是创新) 技术发明仅指技术活动,只考察技术的变动性,不考察是否应用和产生经济效益。在科学研究和运用发明、发现得到成功创新之间,可能有相当长得时间滞后。 3.技术创新动力有哪些? 技术推动;需求拉动;政府作用;企业家的精神; (1)技术推动模式:科学家作出不可预见的发现,技术人员应用于开发产品创意,然后工程师设计师把这些创意变成样品进行测试,制造部门设计出有效生产产品的方式。最后,营销部门把产品推销给客户。 (2)需求拉动模式强调技术创新起源于社会的技术需要,需求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 (3)企业家管理也是一种“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家的本质。 (4)政府干预技术创新过程,最重要的原因是技术知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外部性,这是市场失灵要求政府通过制度、立法形式干预。政府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得作用,为创新者、计划着、裁判、立法者。 第二讲: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1.创新有哪些分类? 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 根本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

关于经济学的几个哲理小故事(霍桑效应、蝴蝶效应、帕金森定律等)

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说的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边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几下翅膀,就有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蝴蝶效应”听起来有点荒诞,但说明了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蝴蝶效应”一词来源于“混沌理论”,是气象学家洛仑兹(Lorenz)1963年提出来的。洛伦兹1917年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一生致力于研究“混沌理论”,称他为“现代混沌之父”可谓当之无愧。 “蝶蝴效应”还有另一种说法:断了一枚钉子,掉了一只蹄铁;掉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摔死了一位将军;摔死了一位将军,吃了一场败仗;吃了一场败仗,亡了一个国家……有人又称之为“蹄铁效应”。 无论“蝴蝶效应”还是“蹄铁效应”,讲的都是一个道理:如果对一个微小的纰漏(关键性的纰漏)不以为然或听任发展,往往像多米诺骨牌那样引起崩溃。一颗雪球可能引发一场雪崩,一根火柴可以点燃整个森林。 2003年,美国发现一宗疑似疯牛病案例,马上就给刚刚复苏的美国经济带来一场破坏性很强的飓风。扇动“蝴蝶翅膀”的,是那头倒霉的“疯牛”,受到冲击的,首先是总产值高达1750亿美元的美国牛肉产业和140万个工作岗位;而作为养牛业主要饲料来源的美国玉米和大豆业,也受到波及,其期货价格呈现下降趋势。但最终推波助澜,将“疯牛病飓风”损失发挥到最大的,还是美国消费者对牛肉产品出现的信心下降。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恐慌情绪不仅造成了美国国内餐饮企业的萧条,甚至扩散到了全球,至少11个国家宣布紧急禁止美国牛肉进口,连远在大洋彼岸中国广东等地的居民都对西式餐饮敬而远之。这让人联想到时下的禽流感,最初在个别国家发现的禽流感,很快波及全球,就算在没有发现禽流感的地区或国家,人们也会“谈鸡色变”。 再比如,你能想像得出一个美国人抽烟和中国的通货膨胀有什么关系吗?假设美国现在有一个人抽烟,不小心把没熄灭的烟头扔在了床边,然后出门上班了,大约20分钟后,烟头慢慢引燃床单,火越来越大,逐渐蔓延到左邻右舍,引起煤气罐的连环爆炸。这时的美国人已经对“恐怖袭击”胆战心惊,而这个肇事者(扔烟头的人)却忘了自己曾扔过烟头,于是在一时无法查明原因的情况下,暂时被定为“恐怖袭击”。这样,惊恐万状的人们纷纷抛售股票,引起股市大跌。人们下降的消费信心影响了整个美国经济,最后造成美元贬值,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基础性原材料价格上扬,盯住美元的人民币价格也相应上扬。从而导致以原材料为基础的商品价格上涨,引发中国的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 这个例子比较夸张,为的只是说明:我们在解释某种经济现象时,如果无法从常规的分析中找到答案,就要考虑那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因素,然而这种因素太多了,也太不可预测了,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家总是难以精确地预测具体经济指数的原因。但也正是这种不可预测性造就了变化多端而丰富多彩的世界。 蝴蝶扇动翅膀都有可能引起龙卷风,那还有什么不可能呢?“没有什么不可能”,恐怕这就是“蝴蝶效应”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唐斯斯) 一颗小雪球可能引发一场雪崩,一根火柴可以点燃整个森林

节俭悖论

20 节俭悖论 古老美德何以成为现代罪恶? 这是一个蜜蜂王国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本故事出自于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的《蜜蜂的寓言》。在这个故事中,曼德维尔博士旨在表述自己的一个令世人十分惊骇的观点——“节俭的罪恶,奢糜的贡献”。这就是让许多经济学家备感困惑的“节俭悖论”。 受这个故事的启发,经济学家凯恩斯发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他还进一步论证了节俭悖论。在他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中,凯恩斯认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公众节俭,就会降低消费;增加储蓄,社会收入势必减少。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 看起来节俭悖论的确是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理论,因为,人们的普遍观点认为,节俭是一种美德,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而储蓄又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则国民收入就会减少,储蓄减少,则国民收入就增加。 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了:节制消费增加储蓄,对个人是件好事,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其实不是,从个人理财角度来说,储蓄也未必就是最好的致富途径。

从前,有一个惜金如命的财主,他把自己的金子埋在花园里的一棵大树下面,每隔几天就要挖出来,自我陶醉一番。突然有一天,有人发现了他的秘密,就把他藏在树下的金子给偷走了,为此,财主痛不欲生。后来他的邻居们来看他,当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他们就问他:“你从没花过这些金子吗?” “没有,节俭是我们家的传统,我每次只是看看而已。”他回答。邻居听了,就哈哈大笑起来,并对他说:“按你这种对待金子的做法,有和没有金子对你来说都是一样啊!如果你还是感到难受的话,就在大树底下再埋一些石头,把它们当作金子收藏起来好了。”邻居们说完就走了,只剩下财主呆若木鸡地站在树下,想着那些被偷走的金子。 与其把金子提心吊胆地藏起来,还不如用它来生财,去获得更多的财富。藏匿和闲置财富就等于浪费,用现代理财观念来看,财主这样的“节俭”的确称得上是“现代的罪恶”。 由此,我们可以推出现代意义的节俭应包含以下内容: *节俭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美德,毕竟原始积累的最好途径之一还是节俭。.. *节俭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追求财务自由,但是节俭并不能让我们达到财务自由的最高境界。.. * 节俭不等于把钱闲置起来,而是要把钱用在刀刃上,节俭下来的钱最好能用于购买资产而不是负债。 财务安全与财务自由

大学生创新基础期末答案

具有高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是()。 A、独立性 B、自信 C、对复杂问题感兴趣 D、冒险精神 我的答案:ABCD 创新型人才的特点是()。 A、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B、个性灵活、开放 C、力求稳妥,拒绝冒险 D、精力充沛、坚持不懈 我的答案:ABD 高智商即等于高创造。(√) 人类创造发明简史 着名创造学家德·博诺说,()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思的探究。 A、概念 B、创意 C、意识 D、思维 我的答案:B 心理学家托兰斯对二战期间有过种种艰难经历的幸存者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能够生存下来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A、体力

B、运气 C、接受的教育和训练 D、创造力 我的答案:D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社会,智力资源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 创造发明改变了世界 创造发明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其中不包括()。 A、青铜工具的出现,促成了奴隶社会的出现 B、铁制工具的出现为生活带来便利 C、蒸气机和火药将骑士阶层炸得粉碎,迎来了资本主义时代 D、现代交通和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了全球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 我的答案:B 钻木取火的发明是摩擦生热经验的启示,轮子的发明源自圆木滚动省力经验的启示,这表明()。 A、创造发明来源于人类的经验或向自然学习的结果 B、创造发明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C、创造发明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D、创造发明不需要任何思考 我的答案:A ()是人类出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进行的探索性、创造性活动。 A、技术创新 B、科学发现

D、生产实践 我的答案:B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者个人或团队白手起家进行创业是指()。 A、个人创业 B、机会型创业 C、创新型创业 D、自主型创业 我的答案:D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 高校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的举措包括()。 A、创业实验室 B、创业孵化基地 C、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D、校外任意创业顾问 我的答案:ABC 什么是创新 屠呦呦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创造? A、技术发明 B、艺术创造 C、科学研究

王尔德悖论

的记录。 15、世上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议论更糟糕,那就是没有人议论你。 16、女人如何能期望会从男人那里获得幸福,如果他坚持把她 当作一个完全正常的人。 17、要避免争论,争论总是俗不可耐,而且常常令人信服。 18、邪恶是善良的人们编造的谎言,用来解释其他人的特殊魅力。 19、孩子最初爱他们父母,等大一些他们评判父母;然后有些 时候,他们原谅父母。 20、如果一个女人不能让她犯的错误变得迷人,她就只是一个 雌性动物。 21、一个愤世嫉俗的人知道所有东西的价格,却不知道任何东 西的价值。 22、摆脱**的唯一方式是臣服于**……我能抗拒一切,除了**。 23、情感的好处就是让我们引入歧途,而科学的好处是不感情 用事。 24、女人在世上的日子要比男人好过得多。她们有太多禁忌。 25、20年的韵事使女人变成一片废墟,20年的婚姻使女人变 成一座公共建筑。 26、我喜欢自言自语,因为这样节约时间,而且不会有人跟我 争论。 27、报纸和文学的区别是,报纸没法读,而文学则没人读。 28、恭维话从来没有让女人缴械,但可以让男人缴械。这就是 性别差异。 29、每个人犯了错误,都自称是经验。——经验是一个人给自

己所犯的错误取的名字。 30、生活从来不是公平的……而且,或许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件好事。 31、生活是世上最罕见的事情,大多数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 32、坏女人给我麻烦。好女人令我厌烦。这就是她们唯一的不同。 33、所有人类的重大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没有点幽默和疯狂 是没办法解决的。 34、对富有的单身汉应该客以重税。让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快乐 是不公平的。 35、争论是俗不可耐的,因为道德社会里每个人都持完全相同 的观点。 36、男人因疲倦而结婚,女人因好奇而结婚;最终他们都会失望。 37、只要一个女人看上去比她自己的女儿小十岁,她就一定会 心满意足。 38、女人的生活中只有一个真正的悲剧:她总在缅怀过去,却 必须活在未来。 39、我一点都不浪漫。我还不算太老。还是把浪漫留给比我老 的人吧。 40、除了感官,什么也不能治灵魂的创痛,同样,感官的饥渴 也只有灵魂解除得了。 41、我喜欢人甚于原则,此外我还喜欢没原则的人甚于世界上 的一切。 42、当美国的好人死了,他们就去巴黎。当美国的坏蛋死了,

趣味经济学

兰炼一中《趣味经济学》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趣味经济学》是根据高一学生思想政治课必修课程《生活中的经济》的学习基础上,进行了相应地扩展。本课旨在通过大量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的分析来达到实用的目的,让同学们在精彩有趣的经济学事件中轻松掌握经济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于经济学的兴趣。 二、课程目标 1.通过一系列有趣的经济学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对于经济学的兴趣; 2.掌握经济学的基础专业术语,提高学生对于经济学现象的表达能力; 3.以课堂教学的案例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挖掘身边事例,提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变学生对于经济学枯燥、刻板的印象,提高学生对于身边经济生活的关心程度。 三、教材分析 《趣味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从了解经济学中的基础专业术语开始的,最终到自主实践投资方式,让同学们不仅可以了解和熟练使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和表达,而且能够将所学驾轻就熟地使用到平常的经济活动中,对于身边的经济学案例进行简单地解释和分析,提高学生的经济参与能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第一章:《趣味经济学》专业术语的趣味解读 第二章:经济学大鳄——索罗斯 第三章:趣味案例分析 第四章:经济学悖论 第五章:马云笑傲江湖的商界人生 第六章:投资方式的选择 第七章:学生投资实践分享 四、学情分析

本课程面向高一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刚刚从初中阶段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还不够成熟,实践能力较弱。但是由于每个个体都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对于经济活动都有所经历,相对熟悉,所以本课程采用了以趣味性经济案例,以及风趣幽默的解读视角,来激发学生对于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自主探究 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六、课时安排 第1—3周:第一章《趣味经济学》专业术语的趣味解读 第4—5周:第二章经济学大鳄——索罗斯 第6—9周:第三章趣味案例分析 第10—12周第四章经济学悖论 第13—15周第五章马云笑傲江湖的商界人生 第16—18周第六章投资方式的选择 第19—20周第七章学生投资实践分享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十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十一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收入-支出模型 [Income-Expenditure Model] 本章内容又被称之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或简单的凯恩斯模型, 所谓简单是指仅从产品市场的角度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 不考虑货币市场和要素市场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就是总需求决定论——决定国民收入或产出水平及其变动的基本力量是社会总需求。本章内容属于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分析, 即不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决定的影响。 第一节均衡产出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四节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五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一节均衡产出 一、均衡产出概念 均衡产出[Equilibrium Output]——与社会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或与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即与全社会所有居民和厂商的计划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二、两部门经济均衡产出的条件 两部门( 居民户和企业) 经济——不考虑政府和对外贸易的作用。 社会总产出或国民收入决定于社会总支出。 Y=C+I (C+I=总支出[AE]) Y——收入, C+I——计划消费与计划投资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 [总支出]AE=Y [总收入] AE=C[计划消费]+I [计划投资] Y=C[计划消费]+S[计划储蓄] I 计划投资=计划储蓄 = S AE 100 AE Y=AE Y—AE=UI(非计划存货) UI>0 E AE 100 UI<0 45。45。 0 100 Y 0 100 Y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一、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 消费函数概念 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消费支出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 关系。递增函数。 C=C(Yd) C——消费, Yd——个人可支配收入 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消费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APC = YdC 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MPC(β) = ??YCd或= dYddC 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 自发消费[Autonomous Consumption]——不取决于收入的消费。 引致消费[Induced Consumption]——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 α——自发消费(常数); β——边际消费倾向, βYd——引致消费。 C=α + βYd [α>0, β>0] 若消费函数为线性, b为常数。 消费曲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线性消费函数 C C C=C(Yd) C=α + βYd α 45。45。 0 Yd 0 Yd 二、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 储蓄函数概念 储蓄函数[Saving Function]——储蓄与个人可支配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递增函数。 S=S(YD) S-储蓄, Yd-收入 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Save]——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生活中统计学的陷阱

在当今社会中生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据。当你打开电视,你会看到电视歌曲大奖赛正在举行,歌手们正焦急地等待着自己的最后得分;翻开报纸,社会调查机构在向你介绍10~14岁的孩子们,最喜欢什么,最不喜欢什么…… 正由于统计学做的就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数量信息的工作,因此它在今天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这里,我们打算举出一些典型的统计学悖论,让迷信数据的人们有所警觉——数据中也有陷阱。 骗人的“平均数” 刘木头开了一家小工厂,生产一种儿童玩具。 工厂里的管理人员由刘木头、他的弟弟及其他六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5个领工和1 0个工人组成。工厂经营得很顺利,现在需要一个新工人。 现在,刘木头来到了人才市场,正与一个叫小齐的年青人谈工作问题。 刘木头说:“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薪金是每周300元。你在学徒期间每周得75元,不过很快就可以加工资。” 小齐上了几天班以后,要求和厂长刘木头谈谈。 小齐说:“你骗我!我已经找其他工人核对过了,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每周1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周300元呢?” 刘木头皮笑肉不笑地回答:“小齐,不要激动嘛。平均工资确实是300元,不信你可以自己算一算。” 刘木头拿出了一张表,说道:“这是我每周付出的酬金。我得2400元,我弟弟得1000元,我的六个亲戚每人得250元,五个领工每人得200元,10个工人每人100元。总共是每周6900元,付给23个人,对吧?” “对,对,对!你是对的,平均工资是每周300元。可你还是骗了我。”小齐生气地说。 刘木头说:“这我可不同意!你自己算的结果也表明我没骗你呀。” 接着,刘木头得意洋洋地拍着小齐的肩膀说:“小兄弟,你的问题是出在你根本不懂平均数的含义。怪不得别人呦。” 小齐气得说不出话来,最后,他一跺脚,说:“好,现在我可懂了,我不干了!” 在这个故事里,狡猾的刘木头利用小齐对统计数字的误解,骗了他。小齐产生误解的根源在于,他不了解平均数的确切含义。 “平均”这个词往往是“算术平均值”的简称。这是一个很有用的统计学的度量指 类似的会引起误解的例子有很多。譬如,报纸上报道有个人在一条河中淹死了,这条河的平均深度只有2尺。这不使人吃惊吗?不!你要知道,这个人是在一个10多尺深的陷坑处沉下去的。 2.平均人数的家庭 在南方的某个城市里,诞生了一个5胞胎姐妹。这种事情并不容易发生,所以,地方报纸刊登了这个家庭的照片,有父亲、母亲,还有那5个可爱的孩子。 报纸主编对这张照片很满意。他对摄影记者小李说:“干得好,小李。我有了一个新构思,你给我弄一张这个城里平均大小的家庭的照片来。 可是小李根本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为什么?因为统计的结果表明这个城里家庭的平均小孩数是1.5个。而我们知道,满足这种平均数的家庭是不可能找到的。 这是关于“平均”的又一个错误概念。 人们总是以为平均的实际例子必然存在,其实未必! 3.轻率的结论 在你听到一种统计关系时,可得慎重一些,千万不要轻率地对事件友生的因果关系作出判定,

悖论大集合

悖论大集合 (1)米堆悖论。如果一粒米不算一堆米,两粒米不算一堆米,三粒米不算一堆米……那么照此逻辑,一万粒米也不算一堆米。与之相对的是(2)沙丘悖论。如果有一堆沙,拿走一颗沙这还是一堆沙,拿走两颗沙这还是一堆沙,那么,拿走n颗也算是一堆沙,所以一颗沙也叫一堆沙。和我们的认识抵触。 (2)赌徒的谬误。假设有一个赌徒,他在赌博中连续赢了9次,请问第10次他会输还是赢?这个问题一般有两种答案,第一,他会赢,因为很多人觉得前9次赢了,说明他运气来了,下一次要赢了。第二,他会输,因为风水轮流转,不可能一直好运,这样才能平衡。这和买彩票号码是一样的,有人认为要买前几次出现过的号码,觉得这是热门号码。而有人则认为应该买其他号码,因为既然前几次是那个号码,那么后来就肯定不是了。这种对不确定的事情以前面的结果进行推测就叫赌徒的谬误。其实,第10次赌徒到底是输还是赢还是一件未知的事情,所谓运气楼主也不知道到底存不存在这种东西。你们呢?觉得运气存在么? (3)怕老婆悖论。电台举行节目,要求所有男性出场。要求怕老婆的就站左边,不怕的站右边。中国男性以怕老婆为荣。于是纷纷走向左边。只有唯一一个男性在右边。主持人不解问他是不是不怕老婆,他说:“我老婆不让我去人多的地方。”这下主持人犯了难。到底他是怕老婆还是不怕呢? (4)万能溶液悖论。(很多经典的悖论有可能大家见过就当复习吧,蹭)一位科学家的弟子好高骛远,于是有一天他非常骄傲的对老师说,我要发明一种能溶解任何东西的万能溶液。他的老师只是轻轻的说:那你用什么容器装它呢? (5)鳄鱼悖论。一头鳄鱼抓住了一个小孩,它对小孩妈妈说:“你猜我吃不吃他?猜对了我就不吃他。猜错了我就吃了它。”小孩妈妈说:“我猜你要吃了我的孩子。”鳄鱼说:“哈哈,那我要吃了它。”小孩妈妈说:“我猜对了那你就不应该吃他。”鳄鱼这下糊涂了,如果还给她孩子,那他就猜错了我应该吃了它,但是我吃了他她就猜对了不应该吃他,最后鳄鱼还给了她孩子。 (6)部分等于整体悖论。请问偶数的个数和整数的个数相等么?可以知道当取任意整数n总会有一个对应的偶数2n。所以应该是相等的。但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整数包括偶数和奇数,所以不等。 (7)飞箭不动悖论。将飞箭运动过程分成无限个短过程,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这样是可以的。那么每一个过程都可以看成静止的,所以飞箭没有动。但是事实上飞箭动了。这是我国古代的悖论哟。支持。 (8)告示悖论。很多景点被人乱涂乱画。所以有工作人员就在墙上喷上请不要乱涂乱画字样。结果换来的是更多的乱涂乱画。有的人在那句话下面写你为什么乱涂乱画。有的人写我就乱涂了你打我呀。=_=。这种告示自己本身就违反了自己的原意。说不要乱涂乱画但是本身就在乱涂乱画。那应该怎么办呢?

经济学考试重点 (2)

经济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一)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部分 1、诺斯悖论:是指一个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 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的界定和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 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 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 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导致经济衰退。(大纲P43) 2、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以农村农业 为主的传统部门并存,传统部门比重过大、现代部门发展不足,以及城乡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结构。(大纲P93) 3、经济全球化:从广义上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代表着经济 活动从国内向全国范围扩张的过程以及随之而出现的种种经 济、社会、政治、生活等诸多方面的改变过程。因此,从根本 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融合的过程,是各 国经济活动从国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社会化的过 程。(大纲P105) 4、外向型工业化战略:工业化与对外贸易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 了我国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基本内涵,即利用进口和出口突破 国内工业化过程在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受到的约束。(大纲 P108)

(二)西方经济学部分 5、支持价格:是指政府制定的价格位于市场均衡价格之上。后果 是供给大于需求。(大纲P164) 6、限制价格:是指政府规定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政策。后果 是供给小于需求。(大纲P164) 7、等产量曲线:表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 所有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轨迹。用生产函数表 示,产量为y的等产量曲线可以表示为:y=f(L,K)(大纲P182,y上有横线,不知道怎么打) 8、平均成本:又为平均总成本(A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 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它等于平均不变成本和平均可 变成本之和。用公式表示为:AC(Q)=TC(Q)/Q=AFC(Q)+AVC(Q) (大纲P189,微观经济学P132) 9、边际成本:边际成本(MC)是指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 加的总成本。即:MC(Q)=△TC(Q)/△Q(大纲P189) 10、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 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以根据 LAC(Q)=LTC(Q)/Q由长期总成本曲线画出。随着规模的扩大, 一个厂商的生产由规模经济逐渐转向规模不经济,于是厂商的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就会呈现U形。(大纲P193,微观P141)11、引致需求:由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所引发的厂商对生产要 素的需求被称为引致需求。(大纲P211)

试论国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基本功能_诺斯悖论_的理论逻辑解析_陈文申

2000年第1期 第37卷 (总197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 RN AL O F P EK ING U NI VERSIT 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 .1,2000General No .197Vol .37 试论国家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的基本功能 ———“诺斯悖论”的理论逻辑解析 陈文申 (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北京100871) 摘 要:在制度创新理论的逻辑里,制度是经济增长与否的根源,政府则是制度的载体和基 本的存在形式,同时是制度创新的经常和基本的主体。但是,由于政府存在统治者和代理人,二者 如同个体的“理性人”一样也是会犯错误的,因此,“诺斯悖论”在根本上是不可解的。然而,通过制 度在产权、国家、意识形态三者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进而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实现制度均 衡,使国家对社会经济的人为破坏较之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动作用为轻却是可能的。在制度 创新的过程中,意识形态可以克制“搭便车”以及国家统治者及其代理人的自利倾向,因此,其作用 至关重要。问题在于,国家如何克服意识形态的“刚性”,并适应“经济人”效用最大化的假设而发 展出一套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国家功能;意识形态;产权;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0)01-0035-11 收稿日期:1999-09-10 作者简介:陈文申(1956— ),男,福建仙游县人,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博士生。 一、制度创新理论的方法论特征 “诺斯悖论”从属于制度创新理论,是以诺斯(Douglass C .North )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之一,描述的是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的关系形态,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1](P20)按照制度创新理论,这一矛盾产生于国家相互矛盾的双重目的:第一,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即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界定所有权的结构;第二,在产权结构的框架内通过输出国家公共产品、提供公共供给、降低形成契约的交易成本,以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从而增加国家税收。问题在于,这样两个目的经常并不一致,或处于冲突状态:第二个目的意在实现完全有效率的产权,进而使社会产出最大化,第一个目的则在于确立一套保证统治者利益收入最大化的基本规则。“悖论”由此产生。在诺斯看来,这种悖论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矛盾,是导致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2](P301) 不难理解,“诺斯悖论”所指的国家是具有人格化涵义的国家,注重的是国家作为公共权力

悖论大合集

悖论的内容 因为一运动物体在到达目的地之前,必须先抵达距离目的地之一半的位置。即:若要从A处到达B处,必须先到AB中点C,要到达C,又须先到达AC的中点D。如此继续划分下去,所谓的“一半距离”数值将越来越小。最后“一半距离”几乎可被视为零。 这就形成了此一物体若要从A移动到B,必须先停留在A的悖论。这样一来,此物体将永远停留在初始位置(或者说物体初始运动所经过的距离近似0),以至这物体的运动几乎不能开始。因此,我们得出了运动不可能开始的结论。 见《庄子·天下篇》,庄子提出:“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悖论的解释 其实此悖论的解释如下: 此悖论在设立时有意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从A到B的“运动”必须是一个时间相关的概念而不仅仅是距离的概念。也就是说如果运动的速度为0的时候这个悖论为真!但是一旦运动起来,必然有一个速度,速度等于经过的距离除以历经的时间。什么时候速度为0呢?一种情况是距离为0,根本没有要动,另一种情况大家一般会忽略掉,就是经历的时间趋近于无限,不论距离多大,只要是一个固定值,那么速度就是0,于是悖论就成立了。 此悖论虽然没有提及时间,但是却故意掩盖了时间这个因素。 这同最小分割无关,因为在数学上,无限分割是成立的。 2.阿奇里斯悖论 动得最慢的物体不会被动得最快的物体追上。由于追赶者首先应该达到被追者出发之点,此时被追者已经往前走了一段距离。因此被追者总是在追赶者前面。 —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VI:9, 239b15 如柏拉图描述,芝诺说这样的悖论,是兴之所至的小玩笑。首先,巴门尼德编出这个悖论,用来嘲笑"数学派"所代表的毕达哥拉斯的"1>0.999..., 1-0.999...>0"思想。然后,他又用这个悖论,嘲笑他的学生芝诺的"1=0.999..., 但1-0.999...>0"思想。最后,芝诺用这个悖论,反过来嘲笑巴门尼德的"1-0.999...=0, 或1-0.999...>0"思想。譬如说,阿基里斯速度是10m/s,乌龟速度是1m/s,乌龟在前面100m。追乌龟要涉及到极限问题:t=lim(n->∞)(1/2+1/4+....1/ n)=1,而极限是个无限过程,这涉及到潜无限问题,即无限过程无法完成,即1只能无限逼近,不能达到1,乌龟是不能被追上的。 为此,潜无限只能假设空间不可以无限分割,这样悖论就不存在了。但实无限认为,无限过程可以完成,即极限可以达到1,乌龟可以追上,无限过程怎么完成,凭信仰.我们的实数,极限,微积分都建立上实无限上,对潜无限来说,实数,极限等都不成立,只能无限逼近. 3.飞矢不动悖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