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咏史八首 左思 原文赏析

咏史八首 左思 原文赏析

咏史八首 左思 原文赏析
咏史八首 左思 原文赏析

咏史八首左思原文赏析

《咏史八首》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一组咏史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组诗以深厚的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在创作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历代诗评家对这组诗评价很高。

【其一】

咏史·弱冠弄柔翰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其二】

咏史·郁郁涧底松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1.[郁郁]茂密的样子

2.[涧底]谷底 [松]喻英才

3.[离离]下垂的样子 [苗]初生的草木

4.[以彼~尺条]意思是:柔弱的山上苗遮蔽了高大的涧底松。彼,指山上苗。径寸茎,一寸粗的茎秆。荫,遮蔽。此,只涧底松。

5.[世胄(zhou)]世家子弟。胄,后裔

6.[蹑]登

7.[下僚]低级官吏

8.[地势~一朝]意思是:甲胄和英俊所处情况,正与松、苗相似,是地势是他们如此,非一朝一夕变成这样。然,这样,如此。

9.[金张~汉貂]意思是:金、张俩家子孙凭借祖先的功业,世代都做大官。金张,指西汉金日(mi)磾(di)和张汤两家的子孙。金家从武帝到平帝七代担任内侍。张家子宣帝、元帝以来,子孙相继有十多人为侍中、中常侍。藉,凭借。旧业,祖先的功业。七叶,七代。珥,插。貂,貂尾。汉代凡侍中、中常侍等大官都带貂尾以验明其身份。

10.[冯公]冯唐,汉文帝时人。他才能出众,但直到老年仍屈居低微的郎署

11.[伟]奇伟出众

12.[不见招]不被重用的意思

【其三】

咏史·吾希段干木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其四】

咏史·济济京城内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其五】

咏史·皓天舒白日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1.[晧]明亮。 [舒]舒展。

2.[灵景]日光。[神州]指中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3.[紫宫]本为星名,亦称为紫微宫,喻皇宫。

4.[云浮]形容屋宇高浮于云中。

5.[峨峨]高峻的样子。

6.[蔼蔼]众多的样子。

7.[攀龙]喻趋附豪贵之徒。此句说自己本不是攀龙附凤之客。

8.[歘](xū)迅疾的样子。

9.[褐]粗布短衣。阊阖,洛阳西门。

10.[振衣]整衣,抖去衣服上的尘秽。仞,八尺为一仞。

11.[濯足]洗足。第二句说要去掉尘世的滓秽,远离尘世,做隐遁高士。

【其六】

咏史·荆轲饮燕市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1.[哀歌]悲歌。[和]唱和。[渐离]高渐离,燕国侠士,善击筑。荆轲被杀后,高渐离变名姓逃匿。后为秦始皇所得,曤其目,命击筑。因以铅灌于筑中扑杀秦始皇,不中,被杀。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2.[殊伦]殊不相等。是说荆轲、高渐离二人虽无壮士节,但世人与之殊难相比。伦,等、类。

3.[眄]斜视。[邈]轻视。

4.[豪右]豪门右族。

5.[陈]述,道。

【其七】

咏史·主父宦不达

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

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

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其八】

咏史·习习笼中鸟

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出门无通路,枳棘塞中涂。计策弃不收,块若枯池鱼。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亲戚还相蔑,朋友日夜疏。苏秦北游说,李斯西上书。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饮河期满腹,贵足不愿余。

巢林栖一枝,可为达士模。

【作品评析】

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八首五言咏史诗,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什。左思一生,虽然“良图”变成了梦想,志向没有得到伸展,但并没因此向权贵俯首,滚进污淖之中,却是断然割断俗念,“归隐田园”,洁身自好以终。而写于早年的《咏史八首》,成了左思平生思想、节操的写照,研究左思的重要资料。

《咏史八首》的具体写作时间难以断定。仅从诗提供的情况看,大体可以说写在左思入洛阳不久,晋灭吴之前。诗中写到左思在洛阳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左思是因为他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而举家来到洛阳的。公元二七三年(晋武帝泰始元年),晋武帝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处女入宫,次年又选下级文武官员及普通士族家的处女五千人入宫。左思的父亲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入洛阳的时间,大体可以断定在公元二七三年以后。左思来到洛阳,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满腹经纶,以期取得仕途上的畅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

想铺平道路,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左思从谋求仕途所遭遇的种种坎坷、艰难,了解到晋的政治腐败,并反映在《咏史八首》诗中。这些诗也不能说是左思居洛阳很久才写成的。诗中有“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其一)句。晋灭东吴,是在公元二八〇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咏史八首》写在公元二八〇年以前,则是肯定的。

左思借咏史以言志的是:“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其一)左思的动机,是否诚如他所说的那样纯洁、信美,是需要做出具体分析的。然而统一中国,安定局势,是当时提出的历史任务。汉末豪强与军阀割据混战,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尽管消灭了许多小的割据者,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形势,但距离全国统一时日尚远。三国后期,崛起于魏的司马氏集团,成了全国统一趋势的新势力的代表。公元二六五年,晋政权正式成立后,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司马氏集团也急切于在全国的统一中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夺取东吴,荡平边境内的骚乱势力,成了上下一致的呼声。生活

在这样历史条件下的左思,为形势所推动,有志于全国的统一,并借以造就自己事业的思想,大概不是一天产生的。只是到了洛阳,对天下形势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在心底酝酿了很久的思想才成熟了,爆发了,寄托在自己的诗篇中。过去的一些论者谈及左思的思想时,指出左思有很强的“功业心”,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还必须把左思的这种“功业心”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确定哪些是时代所赋予的内容,哪些是阶级的立场所决定的内容,这样才能更明晰、更准确地评价左思的思想。

有着致力于全国统一抱负的左思,并非徒作大言,纸上谈兵,而是做了许多切实的准备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他所说的:“畴昔览穰苴”(其一),即读军书兵法。在封建社会中,习文秉武,虽然并非什么罕事,然而在士族社会制度中,却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魏晋期间,士族制度占据着统治地位。士族以“积世业儒”为贵,左思出生在一个世代业儒的下层士族之家,不能不受到这种腐朽观念的影响。但他能够打破世系门第观念的束缚,立志到疆场上去,在实现祖国统一的

事业中觅取个人的功名,这是可贵的。而且,随之左思居住洛阳,见闻到“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其一)的情况,更是急不可捺,跃跃欲试。尽管左思自知自己的军事才能象铅刀一样的钝,然而能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即使有一割之用,也是能慰自己平生志向的。

但是,左思美好的愿望遭到了士族制度的压抑和摧残。晋实行“门选”制以维护士族集团的利益,从而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更有甚者,一些门第观念很强的士族,对于文章的品评也是以门第的高低来决定弃取的态度。《晋书·左思传》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陆机听说左思构思《三都赋》,抚掌大笑,在与他的弟弟陆云的信中说:“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甕耳。”后来由于司空张华的推崇,他的赋才得以大出其名。左思的门第寒下,虽然才高志清,却很难能冲破士族制度的坚硬厚壳而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冷酷的现实,使左思献身无门,报国无期,怀着无限的愤慨。《咏史》其二,正是他这种愤慨的写照。诗中,他把像自己一样才高位卑的寒门子弟,喻作生于涧底的松柏;把依赖祖业居于要津的才劣质拙

的士族纨绔子弟,喻作长于山顶的柔弱的小苗。松质柏节似的人才,受到柔条弱枝般的人的遮挡,其原因为“地势使之然”,是士族制度本身造成的。然而士族制度,又是“由来非一朝”。汉张汤、金日磾的子孙,凭借着先人的荫德,数代都享受着极大的尊荣。而奇伟出众的冯唐,直到白首仍未受到重用。在此,左思不仅把犀利的批判锋芒,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在肯定的对象与否定的对象对比之中,使诗对士族制度的揭露,更加显得有力。

在功名利禄到来之时,左思毅然却步了,在《咏史八首》诗中读者可以寻找到理解其原因的线索。左思居住在洛阳,面对着“落落穷巷士,抱影守空庐”(其八)的情景,愧恨交加,认识到自己来洛阳是一次失足。因此自责自惭地说:“自非攀龙客,何为忽来游?”他想步许由的后尘:“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其五)虽然想做段干木、鲁仲连式的人物,“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其三)但是,晋司马氏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残杀,愈演愈烈;这里又没有象魏文侯、平原君那种礼贤下士的人物。况且腐败的政治,残酷的杀夺,使荣枯

盛辱瞬息万变。“俯仰生荣华,咄嗟复雕枯。”在这样的时代,“饮河期满腹”的偃鼠,“巢林栖一枝”的鹪鹩,“可为达士模”(其八)。弃却富贵,退居乡里,以求洁身自好,成了左思的必然道路。田园生活,远离杀夺中心,使左思怡然自得,乐陶其中(见《招隐》之二)。但是左思心情并不平静:“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杂诗》)又可见左思选择退居乡里的道路,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有着无限的悲凉与凄怆的。

就是这样,左思的《咏史八首》以它所特有的深厚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奠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坚实地位。另外,《咏史八首》在艺术上也有着它特出的地方。

第一,力矫太康颓靡文风,承继建安雄健骨力。

晋初太康文坛上,总的创作倾向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结合现实实际;追求辞句华丽和对偶的工整,形成了绮靡浮泛的形式主义风尚。在这种颓风面前,左思则独树旗帜,以《咏史八首》为代表,继续发扬了建安文学“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优秀传统。虽然以咏

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创,但左思能从现实生活出发,精心选择史实,巧妙地融汇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借咏史以抒情,借抒情以讥世。这不仅突破了前人咏史诗只限于一事,“堆垛寡变”的局限,而且与太康文学刻意摹仿古人、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倾向分庭抗礼。钟嵘说,左思的《咏史八首》“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是很符合左思诗的实际的。在艺术形式方面,《咏史八首》并非不注重,诗人从华丽之中求朴拙,于浮泛之外求深蕴,质朴自然,奔放沉郁,绝少雕镂的痕迹。综上两个方面,钟嵘称赞左思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左思风力”(《诗品》)。王夫之则说:“三国之降为西晋,文体大破,不绝于来兹者,非太冲其焉归?”(《古诗评选》卷四)这些评价是公允的。

第二,才志结合,浑然一体。

陈祚明曾说:“太冲一代伟人,胸次浩落,洒然流咏。似孟德而加以流丽,仿子建而独能贵简。创成一体,垂示千秋。其雄在才,而其高在志。有其才无其志,语必虚矫;有其志而无其才,音难顿挫。”(《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陈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在于才志

结合,是很对的。左思的艺术才能,使《咏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独立,并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用一根高洁理想、情操的金缕线,把首首串连在一起的,浑然一体,内在结构紧密使之不可分割。其一,正面畅抒自己的理想,可谓全组诗的总纲;其二,写遭受门阀制度的压抑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其

第三,表示要以段干木、鲁仲连为榜样,另僻蹊径,以期报国;其四,写自己甘于孤寂专心著述,成就自己;其五,再写此路不通,而想追奔许由;其六,赞誉荆轲,借以披露情怀;其七,从历史上许多英俊人物沈埋下僚,以慰心中的不平;其八,写社会的黑暗,决心避世,求洁身自好。这些作品中,思想情感似滔滔江水,奔泻翻腾;又似九曲黄河,曲折回环,一咏三叹,反复宛转。慷慨悲壮之中,有细腻旖旎;低音纤气之内,又挟滚滚沉雷。左思把丰富多变的思想感情,分别写在各首之中,恰似一个巨手巧匠把颗颗散珠组成一个完整精美的花环。因而《咏史八首》“遂为古今绝唱”(胡应麟语),在中国文学史上,咏史诗体同左思的名字便紧紧联起来了。

作为封建阶级文人的左思,又处在黑暗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他所写的《咏史八首》不可能不打上鲜明的阶级烙印,不能不留下他那个时代所给他的影响,如消极避世的思想,虚无无为的思想。读者不能因为左思的《咏史八首》有着丰富的精华而对其所含有的封建性的糟粕,尽管相比之下份量很轻,而有所忽视。

【作者简介】

左思,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晋惠帝年号,291~299)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左思

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录于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咏史其二左思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咏史(其二)|左思|阅读答案鉴赏赏析咏史(其二) (晋)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自首不见招。 注:①金张,指金日磾和张汤两家族,是汉代两大权贵。②七叶,七代。珥,插。汉貂,汉代侍中官冠旁插貂尾为饰。③冯公,指冯唐。 (1)这首诗借“咏史”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一层。请简要分析诗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 答案 (1)揭示了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2)第一层以比兴起笔,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形象化地引领全诗;第二层是全诗的核心,直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象,并指出这种现象“由来非一

朝”;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两个事例正反 对比,具体说明上面现象的存在,并批判它的不合理性。 【赏析】 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 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 的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 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 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 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 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 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中国古典诗歌常 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 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 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 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 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 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咏史(其二)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 ①金张,指金日和张汤两家族,是汉代两大权贵。②七叶,七代。珥,插。汉貂,汉代侍中官冠旁插貂尾为饰。③冯公,即冯唐,汉宣帝时人,才能卓越而不被重用。 1、这首诗其十二句,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为一层。请简要分析诗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内 在联系。 2、这首诗名为“咏史”,实为“感事”,批判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请加以简析。 [赏析及答案] 左思,字太冲,西晋人。曾作《三都赋》,时有“洛阳纸贵”之誉。其诗感情激烈,用语朴质,在当时文学中别具一格,被称为“左思风力”。左思曾作《咏史》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借“咏史”之名,对当时的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用人上的“九品中正制”提出了批判和抨击。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了对比、比兴手法,把百尺苍松和径寸之苗作了比较,一高一低,一贵一贱,这样对比,为下文评说积蓄了充分的声势。接着,揭露了处于寒门、贵族之分如此严峻的“地势”之下,无才者因门阀之高而异常显赫,有才者因地位之低而终身坎坷的社会现实。总的说来,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无情地鞭挞和抨击,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强烈愤慨和不满。 1、第一层以比兴起笔,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第二层直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两个相反的事例,具体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由来非一朝”。三个层次的中心是第二层。 2、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写一段文字,简要评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 2、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征?试作简要分析。 [赏析及答案]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这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孟浩然于唐玄忠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曾由湖北襄阳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宰相张九龄。此诗是他赠给张九龄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人推荐而做官从政的心情,诗的前四句既描绘了洞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强、兴旺发达的开元盛势。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和希望得到张丞相推荐援引的期望。孟浩然的诗虽以孤寂悠闲、冲淡清远著称,但此诗却写得雄浑壮逸,曾被人称为“唐五律之冠”。 1、这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含答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赏析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2、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其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3、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学习时间】 4课时 自学指导及检测 一、复习课内咏史怀古诗,归纳其特点 1、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①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②《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1)该诗连用两个“笼”字,试谈谈其表达效果。 两个“笼”字,既突出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又寄予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2)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 表面上,诗人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其实,在场听歌的应是达官显贵,所以这句实乃对那些达官显贵不以国事为重而贪图一时享乐的抨击。 2、过华清宫(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①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 此诗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一方面,是以卷起“红尘”的高速日夜奔驰,送来荔枝的“一骑”,挥汗如雨,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则是得到新鲜荔枝的贵妃,嫣然一笑,乐不可支。两相对照,蕴含着对骄奢淫逸生活的无言谴责。周幽王的烽火台也在骊山顶上。作者让杨贵妃在骊山“山顶”望见“一骑红尘”,并且特意用“妃子笑”三字,是有意使读者产生联想,想起“褒妃一笑倾周”的历史教训的。 3、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大乔、小乔为江东著名美女,大乔为孙策之妻,小乔为周瑜之妻。相传曹操建铜雀台,命曹植撰《铜雀台赋》,有云:“揽‘二乔’于东南兮,东朝夕之与共。”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何意? 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两句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曹操的文才武略并不逊于周瑜,就军事力量而言也远远超过孙刘联军,赤壁一战,曹军败北,周瑜不过是有东风之助而成功,不能以一战而论成败,这正表现了杜牧卓越的史识。 4、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5、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乌衣巷为东晋以来王、谢两世家居住之地。王导谢安曾贵为宰相,显赫一时。“王家书法谢家诗”也足以让人仰怀。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2018年高三二模汇编--4诗歌鉴赏

2018年高三二模语文汇编—诗歌鉴赏 宝山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唐] 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12.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1分) A.咏史咏物 B.边塞怀古 D.边塞送别 C.送别咏史 13.对诗歌前八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常”、“千”、“万”都从空间描写雪景。 B.“卷”、“逐”既写雪的威势又喻敌军压境。 C.“兼汉月”、“照”写雪的永恒和雪的光华。 D.“鸟飞绝”、“马蹄滑”用拟人而移情入景。 14.诗歌划线部分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三)8分 12.(1分)C 13.(2分)C 14.(5分) 答案示例划线部分的“晻霭”、“阑干”两句,以夸张的笔墨勾勒出磅礴瑰奇的雪景,突出寒冷,与“正是天山雪下时”一起,写送别环境和萧治归京的艰辛,更写边关将士艰苦生活,既表达对友人路途的关心和依依惜别之情,也烘托将士守卫边疆的英武形象和坚韧意志。“将军”“都护”两句互文,直写边地将士的苦寒生活。最后以赠别的礼物傲雪松枝托物言志,并用“惟有”强调,是激励对方也是表达边关将士的志愿:保家卫国的品性坚贞不渝。 评分说明“怎样表达”3分;“思想情感”2分。

崇明县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将进酒 (唐)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①坟上土。 【注释】①刘伶: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嗜酒不羁。 13.本诗与下列高中教材所学诗歌体裁相同的一项是()(1分) A.《登楼》(唐·杜甫) B.《咏史》(晋·左思) C.《从军行》(唐·王昌龄)D.《书愤》(宋·陆游) 14.下列对作品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瑰丽奇崛B.含蓄隽永C.激越高亢D.清新雅致15.本诗结尾两句与前部分内容形成强烈反差,有力地表现了主题,请做简要分析。(5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13.B 14.A 15.答案示例:诗歌前部分刻画了青春将暮、繁华飘落的时节,及时行乐的情景:美酒、佳肴、歌舞,极力呈现了人间乐事,结尾两句则猛作翻转,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惨淡的形象,由此,以人间乐事衬托死之可悲,同时,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反过来表露了生的无聊。由此,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矛盾和苦闷。 评分说明:“前部分刻画了青春将暮、繁华飘落的时节”“及时行乐的情景:美酒、佳肴、歌舞,极力呈现了人间乐事”“结尾两句则猛作翻转,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惨淡的形象”“以人间乐事衬托死之可悲”“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反过来表露了生的无聊”“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矛盾和苦闷”为6点,答对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奉贤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江夜【清】吴锡麒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赏析

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文+赏析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 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涧:两山之间。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苗:初生的草木。山上苗:山上小树。 ③彼:指山上苗。径:直径。径寸:直径一寸。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此:指涧底松。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世胄:世家子弟。蹑(niě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⑧金:指汉金日磾,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七叶:七代。珥(ěr耳):插。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⑨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伟:奇。招:招见。不见招:不被进用。这两句是说冯唐难道不奇伟,年老了还不被重用。以上四句引证史实说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是由来已久。 【翻译】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 职位中. 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 朝一夕造成的. 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 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 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 【鉴赏】 这首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 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 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新题型训练(客观题+主观题)有详细答案

诗歌新题型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⑤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杜宇:指杜鹃鸟。(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诗文如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1)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解说有误的两项:(5分)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 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直到雄鸡高唱、缺月高挂。 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 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 E、该诗同《春江花月夜》一样,借思妇、离人、游子的月下情怀表达月之思乡怀人意蕴。(2)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6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浪淘沙感事 明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 ..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 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 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 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2)“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清廉。

古诗咏史八首翻译赏析

古诗咏史八首翻译赏析 《咏史八首》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左思。其古诗全文如下: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穣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前言】《咏史八首》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一组咏史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借古人古事来浇诗人心中之块垒。组诗以深厚的社会内容,熔铸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在创作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历代诗评家对这组诗评价很高。【赏析】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八首五言咏史诗,为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什。左思一生,虽然“良图”变成了梦想,志向没有得到伸展,但并没因此向权贵俯首,滚进污淖之中,却是断然割断俗念,“归隐田园”,洁身自好以终。而写于早年的《咏史八首》,成了左思平生思想、节操的写照,研究左思的重要资料。《咏史八首》的具体写作时间难以断定。仅从诗提供的情况看,大体可以说写在左思入洛阳不久,晋灭吴之前。诗中写到左思在洛阳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左思是因为他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而举家来到洛阳的。公元二七三年(晋武帝泰始元年),晋武帝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处女入宫,次年又选下级文武官员及普通士族家的处女五千人入宫。左思的父亲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入洛阳的时间,大体可以断定在公元二七三年以后。左思来到洛阳,主要是想展示自

己的满腹经纶,以期取得仕途上的畅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铺平道路,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左思从谋求仕途所遭遇的种种坎坷、艰难,了解到晋的政治腐败,并反映在《咏史八首》诗中。这些诗也不能说是左思居洛阳很久才写成的。诗中有“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其一)句。晋灭东吴,是在公元二八〇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咏史八首》写在公元二八〇年以前,则是肯定的。左思借咏史以言志的是:“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其一)左思的动机,是否诚如他所说的那样纯洁、信美,是需要做出具体分析的。然而统一中国,安定局势,是当时提出的历史任务。汉末豪强与军阀割据混战,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尽管消灭了许多小的割据者,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形势,但距离全国统一时日尚远。三国后期,崛起于魏的司马氏集团,成了全国统一趋势的新势力的代表。公元二六五年,晋政权正式成立后,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司马氏集团也急切于在全国的统一中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夺取东吴,荡平边境内的骚乱势力,成了上下一致的呼声。生活在这样历史条件下的左思,为形势所推动,有志于全国的统一,并借以造就自己事业的思想,大概不是一天产生的。只是到了洛阳,对天下形势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在心底酝酿了很久的思想才成熟了,爆发了,寄托在自己的诗篇中。过去的一些论者谈及左思的思想时,指出左思有很强的“功业心”,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还必须把左思的这种“功业心”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确定哪些是时代所赋予的内容,哪些是阶级

2019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4可直接打印

2019届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4 11.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2.咏史(其二)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①,七叶珥汉貂②。 冯公岂不伟③,白首不见招。 【注】①金:指汉代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张:指汉代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②七叶:七代。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③冯公:指汉代冯唐,他直到年老还在做中郎署长的小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前两句是说松树高大却长在低处,小草低矮却长在高山上。B.诗歌通过“涧底松”和“山上苗”的对比引出了对人世间的不公的描写。 C.诗人认为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没法改变,体现了诗人消极的思想。D.诗歌中引用了金日、张汤、冯唐的典故,照应了题目“咏史”。E.诗人认为冯唐是很有才能的,但因为金张两家的压制未能做高官。 13.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 1

左思《咏史》诗的风格特点

内容摘要:左思《咏史》诗的风格特点梁牧原河北大学文学院左思,据《晋书•文苑列传》记载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左思出身寒微,其妹左芬《离思赋》中云生蓬户之侧陋。其父左熹,字彦雍,起于小吏,曾任西晋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阳太守等职。其母早逝。左思幼时曾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学习鼓琴,都未学成,父亲沉痛地对友人说:思之晓解,不及我少时。左思听后受到刺激,开始潜心... 左思《咏史》诗的风格特点 河北大学文学院 左思的代表作品是《三都赋》和《咏史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和《三都赋》有关的一个成语叫洛阳纸贵,可以表明此篇作品在当时之盛行。《三都赋》包括蜀都赋、吴都赋、魏都赋。它的体制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写法和体制上并无创新,宏丽巨衍,铺张扬厉,所不同的是注意讲求实际。《三都赋》的创作年份,据傅璇琮考证,《三都赋》成于太康元年(280年)灭吴之前。姜亮夫认为《三都赋》作于291年。 左思的另一代表作品《咏史》共有8首,在左思仅留的14首诗中占了一半还要多的比重,正是这8首《咏史》,奠定了奠定了左思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为他赢得了太冲胸次高旷,而笔力又复雄迈,陶冶汉魏,自治伟词,故是一代作手。岂潘、陆辈所能比埒的美誉。这八首咏史诗并非写于一时。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高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此为咏史诗的第一首,因为晋灭东吴是在太康元年,从诗中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这二句可以看出来,此诗应作于灭吴之前。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指研读司马穰苴的兵法。魏晋期间,门阀士族占据着统治地位,士族以积世业儒为清华矜贵,染上其他杂业就被认为不纯粹,左思能研读兵书,是难能可贵的。此诗名为咏史,实为言志,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直抒胸臆,议论滔滔,笔力遒健,字句间回荡着以定国安邦为己任的豪情,诗人立功建业不是为了加官进爵,而是要长揖归田庐。但现实中的左思却很是失落,他仕进无门,备受压抑。这样的遭遇使他的诗中始终有着强烈的不平之鸣。 左思的《咏史》其内容和结构既可各自独立成章,又可合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组诗把咏史和咏怀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蔑视豪门的傲气,抨击埋没英俊的世族门阀制度。在左思的《咏史》诗中,体现着作者抨击门阀制度的弊端的思想,如第二首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就用松树和山上苗来作比喻,揭示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倾诉了贫寒之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全诗激荡着一股郁郁不平之气。左思自身深受这个制度之害,所以才会有如此深的感慨。其六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振作者歌颂荆轲的慷慨悲壮,借此也表达了对于门阀贵族的蔑视,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这句就直接表明了作者的心迹,对于贵族的鄙视之情油然跃于纸上。在诗人看来,豪贵轻若尘埃,贫贱却重若千钧。因之他选择了超脱,远离这个污浊的社会,追求自己理想的境界。与左思同样走向超脱的还有张载与张协,但二张主要的不是因为愤慨不平,而是因为他们看到战乱行将来临而产生的一种摆脱世俗的愿望。左思的超脱出世与诗人理想的落空、对现实的不满所激起的悲愤之情是分不开的。 左思所咏不是历史上某个具体的事件,或某一个别的人物,而是寒士这一类人。他在八首诗中提到了许由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荆轲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振、段干木吾希段干木,

左思《咏史》诗简论

左思《咏史》诗简论 摘要: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类型,西晋时期左思的《咏史》(八首)成为咏史诗成熟的标志,给后世咏史诗极大的启发。这组咏史诗借历史史实描述自我情感发展的历程,将史实和咏怀结合起来,借古喻今,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是咏史诗的一种创新,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左思咏史诗史实咏怀创新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类型,作者借歌咏历史事件或人物来抒发思想感情,表达议论见解。一般认为先秦时代的咏史诗还处于萌芽阶段,因为此时史实还没有真正成为吟咏的重点,咏史诗也还没有自成一体。根据现有资料来看,咏史诗体的确立应始自班固。但班固的咏史诗以叙史为主,末尾兼发议论,尚显粗拙。建安以后也有不少作家,如曹植、阮籍、嵇康等人也有咏史诗,但写法上大抵只是实咏史事,略述感慨。而西晋时期左思的《咏史》(八首)才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 左思之前的咏史诗人很多,但是将古人与作者水乳交融地融成一体的,左思应是第一人。左思的咏史诗从不同方面刻画作者的性格特点,借历史史实描述自我情感发展的历程,将史实和咏怀结合起来,借古喻今,抒写个人胸怀,“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是咏史诗的一种创新,为后世咏史诗的创作提供了范本,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左思,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属山东淄博)人。大约生于魏废帝时代,卒于西晋末年。左思其貌不扬,却自幼发愤读书,不事交游。《晋书·左思传》称其“才思过人”。他曾呕心沥血十年,写出著名的《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然而只因出身寒微,在门阀制度森严的西晋,其仕途注定是坎坷的,所以只能屈居下位,郁郁不得志。 左思留存后世的作品极少,现存诗仅十四首,但他的八首咏史诗,慷慨激昂,雄迈高旷,名为咏史,实为抒怀,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这组咏史诗抒写了自己在门阀制度的重压下,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抗争,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也洋溢着追求自由解放的浪漫意识,被钟嵘称之为“左思风力”。 《咏史》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着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诗歌鉴赏考点整理

【目录】 ●考点 ●题材内容鉴赏 ●语言风格鉴赏 ●表现手法鉴赏 ●诗歌意象鉴赏 ●诗歌意境鉴赏 ●诗歌发展简史 ●考场答题技巧 许多同学把古诗鉴赏看作高考的一个难点,这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古诗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高度浓缩,现代人因离古典文化较远,自然难免对古诗产生隔离感。然而,高考对古诗的要求是最基础的,所谓的“鉴赏”也只是要求同学们对一些已有的“定论”有所感知,并在考试中基本能用笔“复述”出来,真正要靠个人独特理解得分的几乎没有。所以,同学们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古诗鉴赏”很快就能攻克。 如果能十分清晰地了解考点,掌握常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规范地组织鉴赏语言,攻克这个难点就更容易了。 参考书目 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上册唐五代北宋、下册南宋辽金) 考点 ●诗歌分类 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

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常用鉴赏术语 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 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 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 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 ●常考意境(主旨) 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 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 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 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 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 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 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 ●常考意象 ●综合评价鉴赏(60-80字)

怀古咏史诗鉴赏

借古讽今感怀身世——怀古咏史诗鉴赏 一、积累咏史怀古诗的基本常识 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 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 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 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 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 今等目的。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 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 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3、【怀古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4、【咏史怀古诗的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 5、【咏史怀古诗的意境】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6、【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 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⑴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⑵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①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左思《娇女诗》赏析

左思《娇女诗》赏析 这是左思的一首著名诗篇,描写了自己两个小女儿天真活泼、顽皮娇憨的神态,生动逼真,声态并作,使两个幼儿的脾性跃然纸上,极象一幅风俗画。这首诗给后来诗人的影响很大,象陶渊明的《责子》诗,杜甫《北征》中关于女儿的吟咏,李商隐的《骄儿诗》等,都受此诗影响而成。娇女:据《左棻墓志》记载,左思有两个女儿,长名芳,次名媛。这里的娇女,即左芳及左媛。皎皎:光彩的样子。白晳:面皮白净。小字:即乳名。左媛,字纨素。清历:清楚历落。 广额:宽广的额头。晋时女子习尚广额。邰希莞眉。连壁:即双璧,形容双耳的白润。这两句是说鬓发覆盖着广额,双耳象一对玉壁那样圆润。 明朝:犹清早。黛:画眉膏,墨绿色。类扫迹:象扫帚扫的似的。形容天真澜漫,随意涂抹。这两句是说自己早晨在打扮台前画眉,把眉毛画得象扫帚扫的一样。 浓朱:即口红。衍:染。丹唇:即朱唇。黄吻:即黄口,本指小孩,这里指小孩的嘴唇。吻:唇两边。澜漫:淋漓的样子。这两句是说嘴唇用口红涂抹得一片赤红。连琐:滔滔不尽。忿速:恼急。 ,(huò):乖戾。明:明晰干脆。这两句是说撒娇时话语滔滔

不尽,恼怒时便暴跳如雷。 握笔:执笔。利:贪爱。彤管:红漆管的笔。古代史官所用。篆刻:指写字。益:进步。这两句是说纨索喜欢用好笔写字,但不能期看有所上进,由于她写字不过是游戏。 绨,tí〈名〉形声。从糸,弟声。本义:古代一种粗厚光滑的丝织品绨,厚缯也。厚绢,所以作书套。素:白绢,所以书写。矜:自诩。这两句是说纨素是由于喜爱绨素才翻书,一有所得便向人炫耀。以上写纨索。11、惠芳:左芳,字惠芳,是执索之姊。(见《左棻墓志》)12、càn,这是六朝人新制的俗字,美好的样子。如画:美如画。13、轻妆:谈妆。纺绩:纺纱织布,续麻为缕叫绩。这两句是说淡妆只喜欢邻近楼边,光顾照镜子竟忘了纺绩。14、兆眉怃。拟京兆:模仿张敞画眉。的:古时女子面额的装饰,用朱色点成。成复易:点额屡成屡改。这两句是说惠芳握笔模仿张敞的样子画眉,画成了又涂了重画。15、颊:嘴巴。剧:疾速。兼:倍。机抒:纺织机。这两句是说化妆时的紧张情况,倍于纺绩工作。16、赵舞:古代赵国的舞蹈。延袖:展袖。翮:鸟羽的茎,今所谓翎管。飞翮:翱翔的鸟翼。这两句是说她喜好舒缓的赵舞,展开两只长袖象翱翔的鸟翼。17、柱https://www.doczj.com/doc/a51136456.html,:琴瑟上架弦的木柱。襞(bì):折叠。这两句是说她又喜好弦乐,当她松紧琴瑟弦轴的时候,便漫不经心地把文史书籍都卷折起来。

左思咏史诗赏析

左思咏史诗赏析 咏史左思 郁郁涧底松①,离离山上苗②。 以彼径寸茎③,荫此百尺条④。 世胄蹑高位⑤,英俊沉下僚⑥。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⑦。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⑧。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⑨。[1] 作者简介 左思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291-299)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录于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4] 作品注释 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涧:两山之间。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苗:初生的草木。山上苗:山上小树。 ③彼:指山上苗。径:直径。径寸:直径一寸。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此:指涧底松。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世胄:世家子弟。蹑(niě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⑧金:指汉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七叶:七代。珥(ěr耳):插。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⑨冯公:指汉冯唐,他曾指责汉文帝不会用人,年老了还做中郎署长的小官。伟:奇。招:招见。不见招:不被进用。这两句是说冯唐难道不奇伟,年老了还不被重用。以上四句引证史实说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是由来已久。[2]

韦应物诗歌赏析

韦应物诗歌赏析 韦应物《幽居》赏析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白居易 《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较有名的一首。 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 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 其中只有两 次短暂的闲居。 《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全篇描写了一个 悠闲宁静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幽居独处、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内容上虽没有 多少积极意义,但其中有佳句为世人称道,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 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 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 尽管身分不同, 目的不一, 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这两句,虽平平写来,多少透露出一点感慨,透露出他 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 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 但诗人并不是要 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描写人生道路的艰难,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 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也就是举世辛劳而我独闲了。 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表现了诗人 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日夕思自退,出门望 故山。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 的愿望。如今,他能够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怀欣喜。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 景乐。”韦应物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闲的,因而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物也 自然著上轻松愉快、 明丽新鲜的色彩。 下边六句是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 体描写。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全用白描 手法。“微雨”两句,是人们赞赏的佳句。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 确描绘:“夜来过”,着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 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